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方廣佛華嚴經》選讀(之1)
                              
討論無作戒體


一、 前言

佛子受菩薩戒後,若真獲的戒體,即能防非止惡,若是守護戒體不良,而由犯輕垢戒,至後有可能犯根本戒,所以佛弟子當善知何謂戒體,如何來守護淨戒。佛弟子依十清淨僧授與菩薩戒後,所得之不造惡體性之體稱為戒體。戒體者即戒之體性,舊譯無作,新譯無表。菩薩行者受戒後,於身所生防非止惡之功能,即是戒體之功能。面臨犯戒邊緣,戒體即能發揮無作之功用。若是心較不清淨者,對於戒法之信念與奉持戒法之意志要謹慎護持。

戒體雖由作禮乞戒等作用而生起,但發得之後,即不假造作,恒常相續,故稱無作;其外相不顯著,故稱無表。據智顗之菩薩戒義疏卷上載,陳隋以前即有戒體有無之諍論,智顗認其為有,視之為假色。

一般經文所稱防非止惡之功能─戒體有三種說法,依各部派不同而分色法、心法、非色非心法等三。戒體(無作、無表),其性通於大小乘,其說法對與否,不必很執著,若是您受菩薩戒後,心地祥和,少欲知足,遇緣要起身口業時,即能覺知而止住不續造作惡業,若能如此,即是自知戒體堅固,自己能不易因輕垢罪而犯。若能如此,您即可知自己戒體堅固,但此無作戒體是有色、是無表色、是非心非色,可以不去理會它,但它確實能遇緣而能止惡邪行,您當如是去認識此無作戒體。

有關經律典中,戒體三種說法:(1)色法:說一切有部認為戒體,乃依四大而生之無見無對之實色,攝於色蘊之中,稱無表業或無表色。如《俱舍論》所載:「毘婆沙師說有實物,名無表色,是我所宗。」

(2)心法:經部、唯識宗之主張。謂受戒時有發動思之心所,由此心所之種子相續而生防非止惡之功能,故戒體雖依受戒時之表色而生,附以色名,然實為心法。如《成唯識論》所載:「表既實無,無表寧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謂此或依發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語惡行思立,故是假有。」蓋大乘唯識宗主張無表雖非色,但由其所防與所發,假名為色。又就別解脫戒而言,謂無表以思心所種子上之功能為體;若就道共戒與定共戒而言,則以現行之思為體。

(3)非色非心法:成實論之主張。謂戒體無形質,故非色;無緣慮,故非心。如《成實論》無作品所載:「若人在不善、無記心,若無心,亦名持戒。…。無作法非心,今為是色,為是心不相應行。…。色是惱壞相,是無作中惱壞相不可得故,非色性。」南山道宣律師亦主此說,係於四分律之當分,依準成實宗之所立,立非色非心之戒體。但道宣律師於《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復舉出南山圓宗之戒體說,即視四分律分通於大乘,而以藏識(真妄和合之現識)中熏習之善種子為戒體,此「種子戒體說」實為道宣律師之正義。

此外,天台宗智顗大師,於《菩薩戒義疏》亦謂戒體為假色,但據其《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摩訶止觀》所載,則以心性為戒體。天台一家雖有色心戒體二說,但仍以色法戒體為定準。密教亦主張戒體為心法,以本有之淨菩提心為佛性三摩耶戒之戒體。

再舉《梵網經註》中說,其無作戒體有性、因、緣、體、相、期、果等之勝義,略解十重四十八輕戒,乃至此等戒律儀則與孝順等一般德目之關係。又設立十門,以解說戒相,即:(1)隨文釋義,(2)性遮重輕,(3)七眾料簡,(4)大小同異,(5)善識開遮,(6)異熟果報,(7)觀心理解,(8)懺悔行法,(9)修證差別,(10)性惡法門。 大家有幸受菩薩戒已,當深覽菩薩戒諸經疏,不要受戒而無學,學而不持,就等於無受戒一樣,還要能突吉羅惡作罪。

再論「無作戒體」之無作,此無作又作無教、無表。戒體有作戒、無作戒兩種。作戒,謂受戒時如法動作之身、口、意三業,即可見聞之業體;無作戒,謂依此時作戒之緣而生於身中不可見聞之業體。此業體初發之緣,雖由身口意之動作(即作戒),而一旦生起,則不假身口意之造作,而恆常相續,故稱為無作。作戒於身口意動作止息之時亦隨之而滅,無作戒則一生之中恆常相續,具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故稱為無作戒體。此戒體對外境外緣而言,可防非止惡,如十戒、菩薩戒(優婆塞戒經六重廿八輕或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或具足二百五十戒等。故特就能防之體,立此無作戒之名;就所防之外境外緣,則判別為二百五十等相。為發此無作戒,故行作戒。

以上三說,戒體似以非色非心法立義為佳,但若是道宣律師種子戒體說,亦不能完全解釋此戒體特性。因此,諸仁受菩薩戒後,此無作戒體,當遇緣時能起作用,覺知惡緣而止造作。若不遇緣時,種子亦不應起。唯此無作戒體,確能時時刻刻安住己心性,自然就建立起威儀十足之體性,此是無作中之作用。此點要有點禪修體驗者,始能善知其戒體相,定不止於善種子功能而已,是隨時隨地地在發揮它的殊勝力道,促使行者趨於菩提正路上。故說此無作戒體,不僅止於被動地防非止惡而已,難道此中無諸佛威德攝受,隨時念顧菩薩之悲力?故希菩薩戒子能深深體會此無作戒體之威德力,亦當感恩釋迦牟尼佛如來,時時攝受之威靈。

 

二、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第十二

應云;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中,諸菩薩摩訶薩信家、非家、出家學道,捨離俗飾,被服法衣,彼諸菩薩云何方便修習梵行,具足菩薩十住道地,速成無上平等菩提?」

爾時,法慧菩薩答正念天子言:「正士!此菩薩摩訶薩一向專求無上菩提,先當分別十種之法。何等為十?所謂:身、身業、口、口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不清淨;當知梵行則為非法;當知梵行則為渾濁;當知梵行則為臭惡;當知梵行則為穢污;當知梵行則為塵垢;當知梵行則為諂曲;當知梵行則為八萬戶蟲。若身業是梵行者,當知身四威儀則為梵行;左右顧眄舉足下足則為梵行。若口是梵行者,當知音聲則為梵行;當知語言則為梵行;當知心觸則為梵行;當知舌動則為梵行;當知脣齒和合則為梵行。若口業是梵行者,當知語言則為梵行;當知所說作、無作、稱譏、毀譽,則為梵行。若意是梵行者,當知覺、觀、憶念、不忘、思惟、幻、夢等悉為梵行。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想是梵行;施設是梵行;寒、熱、飢、渴、苦、樂、憂、喜等悉是梵行。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為受、想、行、識是佛耶?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佛耶?為一切神通、業報是佛耶?若法是梵行者,為正教是法耶?為寂滅、離涅槃是法耶?為生、非生是法耶?為實、非實是法耶?為虛妄是法耶?為合、散是法耶?若僧是梵行者,為向須陀洹果是僧耶?為得須陀洹果是僧耶?為向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是僧耶?為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是僧耶?為三明、六通是僧耶?為時解脫是僧耶?為非時解脫是僧耶?若戒是梵行者,為戒場是戒耶?為十眾是戒耶?為問清淨、不清淨是戒耶?為戒師是戒耶?為三羯磨和尚是戒耶?為剃髮、法服、乞食是戒耶?菩薩摩訶薩當如是觀察十種法。

「又,知過去無所至,未來無所有,現在無作者、無知者、無受報者,此世不至彼世,彼世不至此世。為何等法是梵行?梵行法為在何處?誰有是梵行法?此梵行法為是有耶?為是無耶?為是色法耶?為非色法耶?為是受、想、行、識法耶?為非受、想、行、識法耶?菩薩摩訶薩正念無障礙,觀察、分別三世諸法平等,猶如虛空,無有二相。如是觀者,智慧、方便無所罣礙。於一切法而不取相,一切諸法無自性故;於一切佛及諸佛法平等觀察,猶如虛空;是名菩薩摩訶薩方便修習清淨梵行。

「又復修習增上十法。何等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去、來、現在諸業報智,一切諸禪三昧正受解脫垢淨起智,眾生諸根智,隨諸欲樂智,種種性智,至一切處道智,無障礙宿命智,無障礙天眼智,斷習氣智,是為十。如是觀察如來十力甚深無量,具足長養大慈悲心,悉分別眾生而不捨眾生,亦不捨寂滅;行無上業,不求果報;觀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電、如響、如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者,以少方便,疾得一切諸佛功德。常樂觀察無二法相,斯有是處。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梵行品解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云:四門之中初來意有六。一前是正位。今辨位中之行,故次來也,二前明諸位別行,今辨諸位通行。三前通道俗,今別顯出家所行。四前明隨相差別,今顯會緣入實。五為顯入住之因,謂自他二種梵行淨故,則入初住也。六別顯初住成佛,則類前諸位。位位成佛不由他悟之相也,具上諸意有此品來。

二釋名者,梵是西域之音。具云勃嚂摩(梵名 Brahman。音譯梵摩、婆羅賀摩、勃 摩、跋濫摩。意譯寂靜、清淨、離欲),此翻為淨。揀上淨行立梵行名,離染中極故名為梵,即梵為行故名梵行,持業釋也。

(註:持業釋─梵文中詞類屬性之分類,有六合釋之名相,下說明之:

(1)持業釋karma-dhāraya─又作同依釋。即前節之語對後節之語,有形容詞、副詞,或同格名詞之關係者,故後節之語常為名詞或形容詞。如「高山」,即「很高之山」之意;「極遠」,即「非常遠」之意。

(2)依主釋tat-purusa─又作依士釋、屬主釋、即士釋。即複合詞中的前節之語,作為名詞,或視同名詞,而對後節之語有「格」(格,梵文文法之一,有八種格)之關係者。如「山寺」,即「山之寺」之意;「王臣」,即「王之臣」之意。前節之語為於格,後節之語為屬格(所有格)。以上係指狹義之依主釋。在廣義上則含有持業釋與帶數釋,即凡是依前節之語而限制後節之語的複合詞,皆稱依主釋。

(3)有財釋bahu-vrīhi─又作多財釋。即複合詞具有形容詞之作用者,稱為有財釋。上記五項之複合詞,若當形容詞用時,亦可解釋為有財釋。例如,「長袖」(持業釋),可解釋為「長袖的」、「有長袖者」之意。

(4)相違釋dvajdva─即兩個以上之名詞,有對等之關係,而可獨立列舉出來者。如「山川草木」,即為「山、川、草、木」之意。

(5)鄰近釋avyayī-bhāva─相當於不變詞,為副詞之複合詞。即指前節之語為副詞、關係詞等不變化詞,後節之語為名詞之一種複合詞。例如,yathā(如)-vidhi(法),乃「法如」、「從法」之意。但我國歷來對「鄰近釋」之解釋與梵語原意不同,而謂從近立名者,是為鄰近釋。例如,四念處雖以慧為體,但其義接近念,故稱念處。

(6)帶數釋dvigu─即前節之語為數詞,有聚合之意。如「三界」、「四方」等。上述四釋係名詞上的複合詞之解釋法。)

亦有云,真境為梵智契為行,或涅槃為梵修因為行。此二依主釋,梵行以何為體。體略有三,一者即戒,戒能防非故得稱梵,二者四等,三者是慧。涅槃五行中,梵行即四無量,亦七善知。

(註:四等、四無量者,四等心、四等、四心。即:(1)緣無量眾生,思惟令彼等得樂之法,而入「慈等至」,稱為慈無量(maitry-apramāna)。(2)緣無量眾生,思惟令離苦之法,而入「悲等至」,稱為悲無量(karunāpramāna)。(3)思惟無量眾生能離苦得樂,於內心深感喜悅,而入「喜等至」,稱為喜無量(muditāpramāna(4)思惟無量眾生一切平等,無有怨親之別,而入「捨等至」,稱為捨無量(upeksāpramāna

(註:七善知即:(1)時善,一部初、中、後三時之所說皆甚深。(2)義善,佛法之義,深有利益,可得今世、後世出世之道利。(3)語善,隨方俗之語而能示正義。(4)獨法,僅為無餘而說。(5)具足,指諸法圓滿,不待餘經而成。(6)清淨調柔,語清淨故謂清淨,義清淨故謂調柔。(7)梵行,此道能至涅槃之意)

今此品中具含三義,然此三各二。

戒有二者,一隨相二離相。今文即相、無相,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乞食正命,是隨相也。於修無所著,則戒相如虛空,即離相也。

四等二者,一有緣二無緣。生緣法緣皆名為有,今即緣無緣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是有緣也。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即無緣也。

慧有二者。一有分別二無分別,今即分別是無分別。謂於十法一一推徵,是分別也。

(註:十法者謂菩薩成就十法,即住於大乘。十法即:(1)成就正信,(2)成就行,(3)成就性,(4)樂菩提心,(5)樂法,(6)樂觀正法,(7)行於正法及順法,(8)遠離慢、我慢等事,(9)善好通達諸微密語,(10)不樂聲聞及緣覺。)

觀無相法,了知平等離念契玄,即無分別也。上三中二義,各初義通凡小,後義唯大乘,此二不二為實教梵行。若一行具一切佛法,方是華嚴之梵行也。梵即是淨,但以性淨故即行淨。行淨故則智慧淨,智慧淨故則心淨,心淨故一切功德淨。乃至成佛功歸於行,故云淨行。然前信中之淨,隨事造修悲智兼導,至此純熟了心自性。悲智無二故,小有不同。…。

 

四、無作戒體定義之料簡

《菩薩戒疏隨見錄》云:自性清淨,即無作戒體。無作者,不起而已。盧舍那不起於赫赫天光師子座上,而現千百億釋迦,復化無量佛,坐無量國土,接無量眾生,盧舍那未嘗起也。千百億釋迦,即盧舍那本身。一切閻浮提,即蓮華臺藏本世界,起即不起也。華嚴以釋迦現毗盧遮那,故不起於座,而為十處說法。梵網以盧舍那現釋迦,故起於座,而為十處說法。毗盧遮那有不起義,釋迦亦有不起義。釋迦有起義,盧舍那亦有起義。以盧舍那有起義,故現釋迦起。以釋迦有不起義,故現毗盧遮那不起也。眾生日用,皆具此二義,有為不住,無為不住。以不住故,謂之自性清淨菩薩戒。依之不住有為,不住無為。聲聞不爾,故聲聞戒體,為別無作。菩薩戒體,得大總持。

《菩薩戒疏隨見錄》云:性戒聲聞律,有性戒、遮戒,四波羅夷名性罪,曰法爾性中有罪,非佛結戒始禁,故餘悉遮罪。大乘因之亦以十重中,前四為性罪,此乖心地義。夫自性清淨云者,尚不著善染汗,豈復著惡染汗,則性且無性,容有罪耶。於內外中間,覓罪性不可得,容有罪性耶。一切眾生,以貪瞋癡,而成罪業,蓋是習耳,習為罪因,罪為習果。因果法爾,習無習性,罪無罪性,而況於性。若謂餘罪由律始禁,則無律亦不成罪。是如來有故作故,入之愆也,夫謂之性戒。則一切輕戒,皆性戒,以其能障性使不現,故性既被障,是名性戒。即一切戒,皆具性義。他不具論,如優婆塞,以一飲酒,而四戒悉破,故謂之遮戒。則一切重罪,皆遮戒,亦以其能障,性使不現故。遮不使障,是名遮戒,即一切戒,皆具遮義。他不具論,亦如優婆塞,以一飲酒,而四戒悉破故。

如是則如來結戒不過遮,其能為性障者,性本無罪,障有深淺,而遮始有重輕。一切戒皆遮戒,即皆性戒。然不可云性罪,以與自性清淨相違。故學大乘者,不宜與聲聞無辨也。

《止觀輔行傳弘決》云:且依經部,若有部中,還用色為無作戒體。然大乘中雖以心性而為戒體。若發無作,亦依身口作戒而發。雖依身口體必在心,若先小後大,一切轉為無盡戒體。若先受大後方出家,欲在大比丘數而不失菩薩法者,則更受律儀。但於一切發得身口清淨,防非律儀,無作戒體不復發也。故涅槃中五篇七聚,並是出家菩薩律儀。又若先小後大則開小夏以成大夏。若先受大後受律儀。在小則依小,在大則依大。理雖若是方土不同,此土僧徒不簡大小。西方不爾一向永隔。然四依出世必大小並弘。但隨物機緣通局在彼,道定無作細簡在論,故經云下引證道定復以律儀而為根本。

(註:五篇七聚是具足戒之名稱,五篇者─波羅夷pārājika、僧殘sajghā- vaśesa、波逸提pāyattika、波羅提提舍尼pratideśanīya、突吉羅duskrta。七聚者即:(1)波羅夷─意譯斷頭。(2)僧伽婆尸沙─即僧殘,僧為僧伽之略;殘為婆尸沙之譯。(3)偷蘭遮sthūlātyaya,意譯大障善道。(4)波逸提─意譯墮。(5)波羅提提舍尼─意譯向彼悔。(6)突吉羅─意譯惡作。(7)惡說durbhāsita)

《菩薩戒義疏發隱》云:大小乘經論盡有無作,皆是實法。何者?心力巨大,能生種種諸法,能牽果報。小乘明此別有一善,能制定佛法,憑師受發,極至盡形。或依定依道品別生,皆以心力勝用有此感發。《成論》有無作品,云是非色非心聚,律師用義亦依此說。若《毗曇》義,戒是色聚,無作是假色,亦言無教非對眼色。

發隱,此明小乘有無作也,心力能生諸法牽果報,非單恃一心也,如無無作,何云生諸法牽果報耶?別有一善者,指無作。此無作戒力,能制定佛法不廢壞也。此戒或憑師受發,或依定道別生,皆因心力巨大,有此勝用,安得無無作也。《成論》以無作屬非色非心聚,則亦言有。古今律師多同此說,明可信也。亦言無教者,此無作亦名無教也。非對眼色者,非與眼相對之色,明與常色不同。

 

、犯四重當重受戒

《菩薩戒本經箋要》云:「諸大士!已說四波羅夷法,若菩薩,起增上煩惱,犯一一法,失菩薩戒,應當更受。今問諸大士,是中清淨不(三說)?諸大士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增上煩惱,謂上品貪,或上品慳,上品瞋,上品邪悟解也。犯一一法,謂四法中隨犯一法也,失菩薩戒。謂失大菩提所感無作戒體也,應當更受。謂應深革前非,重復發起增上大菩提心,對治增上煩惱也。于半月中,設有犯者,未誦戒前,必應後露懺悔。既懺悔已,還得清淨。故至正誦戒時,仍與不犯戒者同皆默然。以此默然而表清淨,應恒如是持此戒也。問:設先有犯,忘而未懺。今誦戒時,方自憶知,為即出眾發露,為仍默然。若出眾發露,則不可結云默然故。若仍默然,則豈不犯覆藏罪耶?答:律有之矣!爾時設自憶知有罪,應向比座同意之人心口發露,俟事畢後,如法悔除。設無同意人可得,應作是念:待事畢已,當向清淨比丘發露悔除。作是念已,雖默坐聽,不犯覆藏罪也。初明四重竟。

(本篇完結)
 


[ 聖者之光》 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