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之光》選讀--二十億耳聖者
─修行要如琴弦善調出美音!
一、前言
世尊云:「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所以正精進是修行者必需,故有精進波羅蜜之法。精進梵語 vīrya,音譯作毘梨耶、毘離耶。又作精勤、勤精進、進、勤。謂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義,於修善斷惡、去染轉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蓋精進為修道之根本,精進為三十七道品中之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之一。另精進亦為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
關於精進與精進波羅蜜之別,諸經論中說法不一,據《優婆塞戒經》毘梨耶波羅蜜品、《大智度論》等所舉,精進乃指世間及三十七道品中之精進;精進波羅蜜則指菩薩為證佛道之精進。
我們來理解精進是何義,就諸經論中亦有不同義理,玆列舉如下:
(1)《大乘莊嚴經論》舉出有六種精進,即:增減、增上、捨障、入真、轉依、大利。此三乘之精進各配以─上、中、下三品,即:聲聞之精進為下品,緣覺之精進為中品,菩薩之精進則屬上品;又以聲聞、緣覺二乘小利之精進為下覺,菩薩大利之精進為上覺。《大乘莊嚴經論》卷八舉出弘誓、發行、無下、不動、無厭等五種精進。《舊華嚴經》舉出不轉、不捨、不染、不壞、不厭倦、廣大、無邊、猛利、無等等、救一切眾生等十種精進。《瑜伽師地論》精進品亦舉出自性、一切、難行、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此世他世樂、清淨等九種精進。
(2)《大智度論》將菩薩之精進分為「身精進」與「心精進」二種:精進雖為心數法,然由身力而出,故稱身精進,如行布施、持戒是為身精進,而修忍辱、禪定、智慧是為心精進;勤修外事為身精進,內自專精為心精進;粗之精進為身精進,細之精進為心精進;為福德之精進為身精進,為智慧之精進為心精進等。
(3)《大方廣十輪經》精進相品舉出有兩種精進─世間、出世間二種精進。世間精進乃勤修布施、持戒等諸有漏業;出世間精進則勤修滅一切煩惱、惑障等諸無漏業。
此外,成唯識論卷九舉出被甲(被甲則勇)、攝善(修行善法)、利樂(利益眾生)等三種精進。梁譯攝大乘論卷中舉出勤勇、加行、不下難壞無足等三種精進。
佛住世時,有比丘名為二十億耳 (Śronakotīvijśa,譯作室縷多頻設底拘胝。又稱億耳羅漢、聞二百億。)乃中印度伊爛拏鉢伐多國(Īrana-parvata,位於摩揭陀國東,殑伽河南岸之國。)長者之子。彼受佛陀教化出家後,居舍衛國獨住安靜,刻苦精勤,日夜不寢,修習道品。以不能盡除諸漏、煩惱,乃還俗罷道歸家。佛知後召之,問在俗時有何嗜好?答以好彈琴。於是佛對彼云:琴絃若急,則不可得和音愛樂;若琴絃緩,亦無和音愛樂。調弦惟在不急不緩時,始能得其中和。同此道理,修行若過分精進,能擾亂此心之調和。若不夠精進,也易使心懈怠。二十億耳聆訓之後,遂復其志,再次出家,心無放逸,修行精勤,遂證阿羅漢果。其後,億耳遊化南印度,寂於為南印度古國名─恭建那補羅國(Kovkana-pura)。師足下毛長二寸,足不踏地,為佛弟子中精進第一。
二、《雜阿含經》(二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Rājagrha)迦蘭陀竹園(Venuvana-kalandakanivāsa)。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Śronakotīvijśa)住耆闍崛山(Grdhrakūta),常精勤修習菩提分法。
(註:七菩提分saptabodhyavgāni。又稱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覺支、七菩提分寶、七覺分、七覺意、七覺志、七覺支法、七覺意法,略稱七覺。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覺,意謂菩提智慧;以七種法能助菩提智慧開展,故稱覺支。七者即:(1)念覺支,心中明白,常念於禪定與智慧。(2)擇法覺支,依智慧能選擇真法,捨棄虛偽法。(3)精進覺支,精勵於正法而不懈。(4)喜覺支,得正法而喜悅。(5)輕安覺支,又作猗覺支,指身心輕快安穩。(6)定覺支,入禪定而心不散亂。(7)捨覺支,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時,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而作是念:「於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我今日未盡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饒財寶,我今寧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
(註:族姓子梵語 kula-putra,音譯矩羅補怛羅,又作族姓男。即所謂「善男子」,為對信佛、聞法、行善業者之美稱。印度有四姓階級,生於四姓中之婆羅門大族之子弟,乃於諸姓中為最勝,故稱族姓子。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於對比丘之稱呼。對於婦女,則稱族姓女,即指善女人。)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億耳所,告言:「世尊呼汝。」
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詣二十億耳所,語言:「世尊呼汝。」
二十億耳聞彼比丘稱大師命,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註:大師 śāstr,初果以上諸修者,始能稱為大師,乃至諸佛菩薩,堪為眾生之師範,故稱大師。本事經作三種大師:(1)如來,如來出現世間,闡揚大法,化諸眾生出離生死,令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範。(2)阿羅漢,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具足,出現世間,開示四諦,令眾生脫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範。(3)有學弟子,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聞,於諸經典,善知法義,出現世間,開示四諦,令諸眾生出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範。《瑜伽師地論》云:「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能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為摧滅邪穢外道出現世間,故名大師。」)
爾時,世尊告二十億耳:汝實獨靜禪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學聲聞中,我在其數,而今未得漏盡解脫。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錢財,我寧可還俗,受五欲樂,廣施作福耶?」
時,二十億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驚怖毛竪,白佛言:「實爾。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復問:「於意云何?汝彈琴時,若急其絃,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若緩其絃,寧發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善調琴絃,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如上所說,乃至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得阿羅漢,內覺解脫喜樂,作是念:「我今應往問訊世尊。」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於世尊法中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當於爾時解脫六處。云何為六?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註:阿羅漢成道說四句成道,此依無生智而誦出之四句偈,較常見者有:「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或雜阿含經最常用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其中,「生已盡」與「諸漏已盡」同義,意指煩惱業縛已盡,可證阿羅漢果,「梵行已立」,即脫離愛欲而過清淨之生活,唯有正行、正精進而無邪行,「所作已作」,即已完成一切義務職守,「不受後有」,即已得解脫,將來再不受束縛,不再於生死輪迴中流轉。[1])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
「若復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此亦不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解脫。
「若復有人依於修習利養遠離而言遠離解脫,是亦不應,貪、恚、癡盡,是真實遠離解脫。
「貪、恚、癡盡,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如是,世尊!若諸比丘未得羅漢,未盡諸漏,於此六處不得解脫。
「若復比丘在於學地,未得增上樂,涅槃習向心住,爾時成就學戒,成就學根,後時當得漏盡、無漏心解脫,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得無學戒,得無學諸根。譬如嬰童愚小仰臥,爾時成就童子諸根,彼於後時漸漸增長,諸根成就,當於爾時成就長者諸根,在學地者亦復如是。未得增上安樂,乃至成就無學戒、無學諸根。
「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乃至無常。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爾時,二十億耳重說偈言:
「離欲心解脫, 無恚脫亦然,
遠離心解脫, 貪愛永無餘。
諸取心解脫, 及意不忘念,
曉了入處生, 於彼心解脫。
彼心解脫者, 比丘意止息,
諸所作已作, 更不作所作。
猶如大石山, 四風不能動。
色聲香味觸, 及法之好惡,
六入處常對, 不能動其心。
心常住堅固, 諦觀法生滅。」尊者二十億耳說是法時,大師心悅,諸多聞梵行者聞尊者二十億耳所說,皆大歡喜。爾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說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去不久,告諸比丘:「善心解脫者,應如是記說,如二十億耳以智記說,亦不自舉,亦不下他,正說其義;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義,而自稱歎得過人法,自取損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