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選讀--
             
金剛經四句偈解脫法進道功程(4)

                 ---悟得法空(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法空之修證

大乘金剛經論》云:「複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今證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法空,四句偈也。

回過來講法空,世尊講了,你有何病世尊給你何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現今有幾人能有此能耐與魄力?所以我等各個都需要服藥。

這個藥是用來治人之心病,你現在心生什麼病了,就給你什麼法藥,然後你只要認真吃過藥後,心病就會好的。若心病好了,就要把藥丟掉,不要繼續吃,繼續吃的話,就會中毒的,佛法也是一樣,服用了以後就要捨。我們要服什麼藥?貪瞋癡三毒之療藥,當淫欲之火,去瞋恚之毒,拔愚癡之刺。

修行過程中就像行旅度河,譬如說你從這小河用竹筏渡過去了,就要下竹筏,總不能老呆在竹上。接著又碰到一條大河,你一樣要依度過,渡了過去之後,就要把小船捨棄。接著又碰到一更大的河時,就要換大船才渡得過去,大船走到對岸,要不要下船呢?當然要捨(法)船,到最後終歸是無所得。

一般我們會學到名相─五停心觀,為息止惑障,佛陀教導我們此五種觀心法。初學者從五停心觀起,得能入處內凡位中。未見道意前我們都是凡夫,不要說身體有何氣機,要談離習氣,卻一點智慧都沒有,也沒有辦法控制我們的貪瞋癡。修行佛道而未證見正理者,處世間禪中,故還稱為凡夫。其對正理發相似之智解者則可稱為內凡,若有人能對正理發相,得智慧解脫世間諸情見者,可稱為稱為內凡,未發相似之智解者稱為外凡。所謂內凡位者是真見道以前之階位,要經五停心觀,再入別相念處。

所謂別相念住,即是分別修身、受、心、法四念住觀;亦即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以此四觀對治眾生執於常、樂、我、淨之四顛倒想。有所成後再入總相念處,即是總觀身、受、心、法,而總修非常、苦、空、非我之總行相。然後始能入煖法位、頂法位、忍法位、世第一法位,這樣能具觀三界四諦之境,修十六行相,遂至生世間最勝之善根之位,即是煖、頂、忍、世第一法等法,如此就能得內凡位之四善根。

(1)不淨觀─「多貪欲」之眾生,要觀想自他色身之不淨而息止貪欲之心。如觀想死屍青瘀等相以對治顯色貪,觀想鳥獸噉食死屍以對治形色貪,觀想死屍腐爛生蟲蛆之相以對治妙觸貪,觀想死屍之不動以對治供奉貪,及觀想白骨之骨鎖觀以對治以上之四貪。但佛世時,有諸比丘修此法後,得不淨觀惟無慧自持,故多要他比丘斷其生命,以求解脫。故世尊依此而結戒,不得有人要求斷其生命,就幫他斷其命。後來世尊乃改教比丘眾安那般那數息觀,此是五停心觀之數息觀,屬北傳大乘人善用的入手法門。

(2)慈悲觀─是慈心觀、慈愍觀,「多瞋」之眾生,不觀眾生過錯,而慈悲以對,給眾生得真正快樂,拔除苦難,以對治「瞋恚」煩惱。經文言,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

(3)緣起觀─以對治「愚癡煩惱」,乃觀想順逆之十二緣起,當佛世時馬勝比丘對尚在修外道法的舍利弗尊者說世尊所教的法偈:「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舍利弗尊者一聽即證初二果。《大智度論》翻譯為:「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說。」若用於四諦觀時,於諸緣起觀現見智,於諸諦法觀通達智,於一切苦觀無生智,於一切集觀無加行智,於一切滅觀離相智,於一切道觀拔濟智。有些人僅修不善觀,故對於悟得解脫之道理總是無法契入。當觀緣起後當善思惟,不思惟不能深悟其理,故有人出家一日夜即證阿羅漢果,如天須菩提是。故思惟其理,斷自己的執著是很重要的修行事。

(4)界分別觀─以對治「我執」深重之障,得無我觀。界者十八界,以六根、入六塵、成六識,為十八界法。若能善觀想十八界之諸法,悉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和合而生,外道於身心常執為我而起我執,故於地、水、火、風、空、識六界起因緣假和合之分別,若能觀無我法,則能對治我執。此觀為聖道之方便,故稱界方便觀。法相宗就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建立無相、異相、自相等三無我觀。

(a)無相無我,謂遍計所執之實我實法乃情有理無;我之體相本無,故稱無相。

(b)異相無我,謂依他所起之諸法係因緣所生,而無我之體相;然其相並非全無,而僅異於遍計所執之我相,故稱異相。

(c)自相無我,謂圓成實性乃以無我所顯之真如為自相,故稱自相無我。

(5)數息觀─為治「散亂」之眾生所修者。修此觀要配合跏趺坐。數息觀又作安那般那觀、持息念。即計數自己之入息、出息,以對治散亂之尋伺心,而令心念止持於一境。數息觀ānāpāna-smrti又作阿那般那觀,安般守意法,意譯作觀入出息、念無所起、息念觀、持息念,簡稱安般、數息法。此雖是北傳法,但現在南傳亦有此修法。開始修習此法時,繫心於鼻頭。若觀六界(地、水、火、風、空、識六)意頭頂上,此即是修習不淨觀。若不習不淨觀,就要注心於眉間,觀數息。

貪欲心是人類難證道之根本障礙,貪欲心有厚重與淡薄,厚重者無境亦亂思惟,當要一念覺醒而入數息、調息,讓心安靜下來後,再用通常修持之法門,如念佛、持咒、…,終能讓淫欲心滅沒不現。另有一自造孽者,無緣找緣,當面境緣即生起淫心,如見黃色廣告、報刊,或不良網站而誘發起淫欲心。修行者若智慧不具足時,常迷失本心正覺入淫欲念中,即陷入熱惱中者,可以平時常修不淨觀。觀身體不淨,九孔常流不淨,九孔者二眼、二耳、二鼻、口、大小便道。

經典說,修習不淨觀者,先在面上修此觀法,為除貪欲心。若是欲心生,要從面起故,先觀於面。也要用結跏趺坐,所以要用結跏趺坐,是因為要正身故。所以為要正心故,就先要正身者。是故要正於心,必先正身。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皆不結跏趺坐。世尊欲要有別於道故,故提倡此種坐法。若是要止睡眠,也要用跏趺坐。又經典說,欲讓生人、前人起信敬心,所以野外禪坐要用跏趺坐。經典舉例,說有一時,從異國來罰罽賓國地方者,入其比丘界內,見諸比丘在山林樹下結跏趺坐正身正意,即生信敬尋歸本國。佛陀坐道樹下時都是結跏趺坐,利根辟支佛亦結跏趺坐,以是諸緣故,故要結跏趺坐。

此外,五門禪經要用法中以念佛觀(buddhānusmrti)取代界分別觀,而與其他四觀合稱為五門禪。所謂念佛觀,即念應身、報身、法身等三佛身,以次第對治昏沈暗塞障、惡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種障害。當然五停心觀我們較熟悉,但思惟四聖諦、十二因緣觀,或是從四念處、八正道、卅七道品入也是可以的。

學佛法學到最後,你說有得到什麼,那你不是真正的在學佛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的人,是無一法可得。如世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甚至於妙覺位,但無一法可得,這才是真正的得到佛法,故能無一心於一切,祂始能知天澈地,觀盡宇宙之世界與其中之一切有情、無情眾生。所以我們修行過程之間,自性功用所現的一些變化或魔相,雖能知其神通妙用,但卻不能去用它,一有執著即入世間禪中,不能得根本解脫。

那佛為什麼有那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能力呢?因祂是最清淨覺者,所以起心動念都可以成就利益眾生事。就是說用身口意三密亦可,如咒語、手印、觀想,就能成辦一切化導眾生事,成佛如來者只有一件事要作,即是度盡一切眾生。但眾生根基差者,只有透過某些菩薩等來現身化導。

剛剛講的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的上一層是什麼法呢?是陀羅尼門!悟到空的人才可以去學密法,所持這個咒語,就不是普通消業障的咒語,像心中心法的一咒六印、大隨求陀羅尼的咒、...很多的大神咒,這些都是有大神通妙用的。

譬如說你結了心中心法的第四印,這邊可以通到另一國土那邊,這邊可以通到其他菩薩淨土,甚至可以通到十方界國土,不必用自性心力。所以修此心時,都是一直往上走,不能稍有滿足,除非你真的成佛,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下一位佛是彌勒佛,所以不要以得少為滿足。我常常跟你們講,你自己要跳幾步,你踏一步也學佛法,跳十步也是在學佛法,跳了二、三十步也是學佛法,就是不要以得少為滿足。如何去找對人學法,最重要。若找對人的話,一路上都可以一直指導你,然後你可以從這邊跳過到那邊,一直往前跳;如果找到不對人的話,即使僅跳一步,跳一步之後就卡死在那裡。這些可以從經典裡面學到,你看了就要會用,記得在禪三時也告訴過你們。

老師問了什麼是結界?不是結界,是結戒,我說是善惡的護持與止非,結成戒律而護持之,即是佛陀制定的戒法,叫結戒。修心是本來要修的,但不要光說修心,第一個要懺悔,懺悔方法要對,大隨求陀羅尼懺悔印及懺悔咒,你弄對的話,就可以縮短你修行的時間。如果你開悟自心性了,依據經典講的,若持大悲咒,可以從初地直接跳到八地,心可以不動,雖然你沒有神通,有神通才是真的八地菩薩,十方國土來去自如。雖不能如此,即是心非真淨,但內心裡面有點定力了,智慧也有點了。

再來說要怎麼開悟自心性?依《楞嚴經》就可以開悟自性了,這一次不知道有沒有辦法跟你們講《楞嚴經》的咒心,看是船運過來或是林大德帶回來,有機會再講。其實咒心很短,只有十幾句,加上頭、尾,重複相同的句子多,每一天要唸,唸那個也可以成佛。

一到如來地時是無相、無相密,有相還是在有為法裡面,不能跟佛心相應,那是比較淺基的,所以有些人修有相法,他們是每修一個觀想之後就要化空;而元音老上師講的恒河大手印是已到直接要去化空了。智慧比較高一點,智慧種性高的人就直接修進去無相密,無相密不必壇城,有壇城就不能說是無相密,你唸個咒自然結成一個無形的壇城,自然就跟佛心想應,要學這種法,可以幫你縮短未來成佛的路。

所以比較簡單、簡潔一點就是說,如來所說的法,都依你有什麼病才給你說什麼法,前面的這些都是方便法,引導你進去往前走的法門,你要聲聞乘,祂就給你講小乘的《阿含經》,要守戒律,到心柔和習斷,就會有成就。如果你要成菩薩道,祂就給你講六度波羅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果你是已開悟自心的話,就要加修四波羅蜜(方便、願、力、智),這個在禪三已經講過了,這些是你修到什麼境界,需要什麼藥,就能用得上。現在世尊應化身不在了,但是經典還是在,你要去找你所需要的、相應的,用了以後呢?就要捨掉。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波羅蜜是地前菩薩在修的;開悟後地上菩薩再加修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為十波羅蜜,最後一定要「智」波羅蜜,用智來解脫一切法,用智可以產生一切神通變化。你是什麼料子,修到那一段,如來就給你什麼藥,藥吃了法證得就要捨掉。譬如說這是小乘法證到了,你就要轉大乘法,小乘法要修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然後轉大乘除了修六度之外,還要加上四度,變成十度波羅蜜。《佛地經》裡面有講十度,外面很少人講十度,只有法爾的講義裡面才有講,這些是你走到那裡、是什麼料子,世尊就給你講什麼法,你就要去用,證得了之後就要把它捨掉,再往前走。

走到最後,所學的都放下了,為什麼呢?因為心自性本來就具足一切佛的功用,你有興趣再學如來的金剛乘,如果是小乘或是比較低階菩薩會害怕,為什麼會害怕呢?因為如來的金剛乘是那種狀況呢?是十方虛空的實相都現,不是我們人的境界,有的人心想就害怕,所以你不跨入這個界限,就沒有境界,一跨入就要有心理準備,一進入那個世界,就有不可思議的境界,末法時期眾生不大可能走到此境界。

譬如說你修守戒、修菩薩道、修金剛乘,有分階段,佛都留下經典給你看,這些用完就要捨了,像講解脫的話,心空法了,根本不用講它,心空法了,以前你用什麼方法去掉你的什麼毛病,你都忘記了,不記得了,除非要再請教你,你才會再想出來,不然你從來不去想什麼心空法了,這樣的話,一切都空了,什麼因果,什麼壓力,以前被什麼欺負了,以前練了什麼功夫,都要忘記,這樣的話,就是心空法了,悟得法空,法空可以得到阿羅漢,其實法空是法空,阿羅漢有六神通,因為他證得六神通具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盡,阿那含只是証得五神通,未得漏盡。

小乘證到這裡,除了解脫之外,漏盡就解脫了,祂還要有六通,如果你沒有六通的話,你不要說你得阿羅漢果;沒有五通,你就不要說你得阿那含果,你說我心清淨見性了,那你有沒有五通,沒有五通就不是阿那含果,更不是阿羅漢,心地的清淨是跟神通連在一起的,你不能說有這個心清淨,而沒有那個六通,然後自己說他成活佛了?這是大妄語。

若是活佛,你會不會十方世界來來去去自如呢?你會不會變一個真人在我面前,若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能停止修心,因沒有究竟。末法時期的現在,我們知見太貧乏了,好像外來的和尚都是佛一樣,都無量供養,要教您什麼法卻提不出什麼東西。我們學佛的要有智慧分辨,道德行為、神通變化都要去探探他,甚至於騙騙他表現表現。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知己知彼,不會任意被人欺騙。祂修到什麼程度,不是依他講得天花亂墬,就認為是真的,但觀此心卻不清淨,貪著於玩一些怪力亂神的,就不對,這些都是我們學佛要有的正知見。世尊在法空這一部份講得比較少,真正法空你起碼要証到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

心沒有欲望就無願,沒有絲毫私自願望;無相就是空有不二,對境不粘,不是用覺知去壓那個境,而空的修證是去壓那個境,因為我還沒得到解脫知見具足,所以我會去壓那個境。等到功夫好了,腳根站穩了,我就不再用絕對空,就回到相對的空,但這是無相空,無相不要看成沒有個相,無相是有法無執,有相但是能不即不離。

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心就清淨了,你做什麼,你做你的,我看我的,家裡的事情,國家的事情,整個地球的事情,都一樣的!超然的去看它,心平氣和的去看它,這種無相觀,你自然就沒有什麼煩惱,這樣你就解脫了。所以小乘的解脫是自我的解脫,菩薩是不一樣,菩薩自我的解脫之外,還要負責眾生的解脫,他不好我要讓他解脫,他生病了我來替他生病,讓他不要生病,這種解脫層次更高了,因為我在病中我不認為生病,這叫平等觀諸法,有的怕生病,菩薩不害怕生病,就怕眾生苦惱。

就像這次我喉嚨啞了,講不出聲來,該講經時照樣會講,應說話時照常會說話。有的人預知自己會碰到什麼障礙時,就閉關!閉關修行避難!躲避這個危險,真正的菩薩不必這樣,照樣做該做的事,死就死吧!不會死的!死剛好是解脫,走完一段的因緣,有一天你真的不能行菩薩道時,就要入滅了,那個人不死?

你看看大師手術過兩三次,過不久又看他出現了,坐著輪椅也要去弘法,這種就是真的菩薩精神,這種人有時候他應該死時,但他就是不會死,若身體不能用了,自己就說不行!不行了!那就趕快入滅了,去投胎再來,所以菩薩的境界跟四句偈講的又不一樣,那是另一套的說法,心地是不一樣,清淨度也不一樣,智慧更是不一樣,知見更不一樣。

所以小乘的自我解脫,你要叫他講一些道理,他講得不是很好,但是祂心是清淨的,有的真能現神通的。但是菩薩是讓你懂得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是那樣,然後你要這樣做或那樣做,讓你能夠完全了解,一個人完全了解了,如果還不去照做求解脫,那是你的事情。要對佛有信心,家裡有佛堂的人,每個護法神都會督促你用功、用功,你懂了,知見就正了,方向就拿對了,我說今生你要跳幾步就趕快跳。進道功程全部講完,圓滿結束。

問:請問空的感覺是什麼?

答:昨天講的要達到二禪的境界,你進去二禪時,色身會失去知覺了,那是色身的空身;如果你開悟自心以後,會覺這個肉體是假的,不是真我,然後你會感覺它不是我,但我要去用它,甚至於保護它,它隨時都會死的,要死就死了,感覺就是這樣。若是談心地的空,就能悟知自性功能,證知因緣來去起法之過程,但您又能不著一絲一毫的微塵。我們今生能這樣子已算不錯了,不要去想菩薩的境界,或是大菩薩的境界,更不要去思惟如來證空的境界,因這些都太遙遠了,我們知見不夠,能力也不能搆得到。就譬如說如何才是入四禪空境,居士居家修是不大可能得。但出家入深山裡修,只要修到息止,即能破無明,這還不是破根本無明。那時空相自然就現起,即能知境而不黏,此境又是大者三千大千世界,小者百千世界,這不是我們能體會的。若要強說,一些神通變化,都是從悟空而起的,阿羅漢現起六通也是因悟空而起的,或是八地菩薩悟空後,所起神變的能力都必需要具足。那是什麼感覺,我們無從知悉。

問:今天我用老師講的不隨妄想流轉的方法練習,那種心理的感覺,本來腳很酸痛,後來沒有什麼感覺,不覺得酸痛,很舒服,這樣是不是有一點摸到空身的邊了?

答:那是你的意念,你心裡想腳痛,腳就痛,想它不痛,它就真的不痛;你這樣講也可以把身空掉,有的人說這個身體是假的,這痛不是我,也可以控制他的痛,這還不是空身,真正空身的話,那身體不是你的,隨時識神都會脫離,像居士可以倒著死掉,你現在如果入世間禪定中就不會覺得有身體的存在,但可以用心來覺受,你要講覺受,身來講是苦樂,色身我們第一關要破的是苦,色身打坐會痛,也要克服它。

禪二時訓練你們四念處的觀念,如何空身,如何空受,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些是階段性的,在兩天的時間內每柱香給你們一個主題,如果我喉嚨還好的話,我跟你們講多一點,我盡量講,讓你們一邊打坐一邊用功,你可以打開色身的痛,就像你講的這色身不是我,你痛你的,我覺知的心是我,這樣的話,痛就減少,所以微微的痛不是很痛,這個你能忍受。有的稍為痛就換腳,換腳還是痛,所以乾脆不換。可以慢慢空掉你的身和你心的障礙,那是空身的一種方法,真正空身的境界,空身那是實際開悟的人,色身是借用它來活下去,五陰身照用,隨時說走就走了,因肉體是假的。

你現在還有色身的痛覺,當然要學空觀,心是可以騙的,你執著色身,就覺得痛,你越愛惜它,它就越愛痛。你說你痛死好了,然後它就不痛了,那是你的妄心跟你的心相對的,你越愛它,它就天天跟你撒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氣」通,如果氣通的話,從苦進入樂,是入三禪的境界,未到地禪是初禪之前,初禪之前才會痛,到了二禪以後苦減少了,所以心產生喜悅。

禪三時已經講過了,到三禪境界的話,全身充滿了氣,那種的快感,我們也不要去執著它,那是身體的快樂,如果執著身體的氣機,所產生的快樂,那就進不了四禪,最主要先去掉苦樂。

問:真正明心見性的人會有神通嗎?

答:有!明心見性的人要有五神通。若起不了五通,那是騙人的明心見性。我們連明心都有問題,何能見性。心明才能真見性,見性必起通,這些知見要知道,但今生做不到,至少也不會入魔。

問:我認識很多外國人多少有點神通,那是不是叫做部份明心見性了?

答:明心見性就明心見性,沒有什麼部份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就要有五神通,不是看到鬼神那種鬼通,而是要看到一千個世界,也就是可看到1x109的世界才是天眼通,不是你看到玉皇大帝、地獄就說我有神通了,那不是神通。

天耳通是所有的小螞蟻講的話你都要懂得它的意思,你要懂得這些的話,要去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不是只有聽到鬼神講話就是有天耳通了,不管距離多長、多遠或是動物,它們講的話,你都要懂得它的意思。

他心通我剛剛講的已開悟的話,心可以跟他心溝通,沒有開悟的話,心也可以知道他起什麼念,要知道所有世界眾生的心,是好心或是壞心,是卑劣的心、是下心、智慧高的心、...這些都要知道,也不是普通的,我說我知道他的心就他心通,這只是一種。你剛剛講的境界是五蘊魔相裡面的一種魔相,是有點修行的善境界,若心真清淨時到最後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才有五神通跟漏盡通,阿那含還沒有漏盡通哩。

再來是神足通,這不是像大愚法師在空中飛而已,你要十方國土來來去去自如。宿命通,如果你想陰盡時,你應該就可以知道這個人上一世是什麼,下一世會去那裡,那是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境界,這是《楞嚴經》裡面所講的,只有知道一世的因果是小通,非真宿命通。真正的宿命通是八萬劫內外的過去、未來,就等於十六萬劫你都要知道每一個有情、無情眾生的因果報應,那才是宿命通。

所以你剛剛講的是一種的魔相,你懂得神通的話,你就知道那是修行過程之間的一個過程及現象,經典裡面不是講得很清楚了嗎?

問:修行人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明心見性,那沒有明心見性的心,將來何去何從呢?

答:可以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唸佛就可以往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個淨土,兜率天內院也可以去,那是個淨土,不需要你有什麼大修行,方法很簡單,元音老上師鼓勵大家去兜率天內院,依據經典講只要唸祖師咒,觀想兜率天美麗的景象,死時就可以去那裡。但彌勒佛菩薩下生時,你會跟他下生,然後彌勒佛講經三會,你就悟得無生法忍,你就證得解脫了,這是最簡單的門路。

也有人發願再來人間,人離不開這個生活的世界,人都有感情的,捨不得離開這裡,雖然這裡有八苦,證得了還要回來。你如果心悟到的話,不一定要去哪個地方,去別的世界也可以,看你自己發的願,普陀山也是淨土,去觀世音菩薩那裡當護法,也可以去五台山、九華山,這些都有大菩薩在那裡,一邊受祂教化,一邊當護法神,這都是看你的意願,如果真正要成就,可以再來人間,受菩薩戒以後再來,一生一世的往上去,就怕你還沒到十住位時就退轉了,十住位的人會退轉,十信位也還會退轉,所以為什麼叫位不退轉,行不退轉,心不退轉,這是三不退轉,這要有實證的功夫是比較困難的。

末法時期 釋迦牟尼佛方便說一部《阿彌陀經》,你要離苦得樂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心中心法第四印也可以去,第四印修滿千座要往生時,結第四印、唸那個咒,你也可以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兩個方法都可以。

問:到二禪天時氣充滿全身,修行過程之間是不是還會有雜念產生出來?

答:先看你自己有沒有空掉身,二禪的境界你的身體要空掉,如果沒有空掉的話,那就不是空,那還是在初禪而已,不見得會起妄念。

問:空身時第六意識是不是還在運作?

答:初、二禪是第六意識住,三、四禪是第七意識住,第七意識是妄想更多了,不是越高的妄想越沒有,你知道嗎?開悟時八識法塵現時,那種妄念像台灣的石門水庫洩洪一樣,所以不是說打坐妄想沒有了,就在這邊初基沒念頭,那是被你氣壓住,暫時沒有妄想而已,越往下修的妄想越多,叫作翻種子,所有的習氣都要出來,再實際去修心養性,妄念多你不會去執著它,它慢慢會清淨,不經過這一關,你說你開悟那是騙人的,你身體氣入腦被壓住了,不會胡思亂想而已。你說你已證到空了,那裡有空?根本的灰塵(習氣毛病)都沒有飛起來,那裡有空的樣子。空是讓灰塵飛起來,習氣滅了,但是習氣已經變成你作惡的原動力,要看著它內心如如不動,這樣你觀事情才能入空,從內心空,外境就空,外境有,但內心不跟它相應這才是空,所以你的知見對初、二禪一定要深入了解。要能覺知而不黏,那才是真正的入定。一入定就出不來,除非有人叫你出來,不然就是等待氣退了,才能離座下來。你沒有到那個境界怎麼知道是入二禪,所以你不可以自己肯定自己,要問人家,給你講正確的境界。初禪有覺有觀,你有嗎?覺知的心可以知道你的妄想起滅,如果連這個都沒有的話,那初禪的境界都沒有。

 

結語:(本段補述)

大乘金剛經論》云:「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依義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生,阿羅漢果。

       

《大乘金剛經論》最後做一結論─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如經云,佛告阿難:「今當為汝說於法鏡(法鏡者即是佛所說之法,能鑒照萬物,猶如明鏡,一一照顯,絲毫不爽),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阿難!法鏡者,謂聖弟子得不壞信,歡喜信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十號具足。歡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說,無有時節,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歡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質直,無有諂,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賢聖戒:清淨無穢,無有缺漏,明哲所行,獲三昧定。阿難!是為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若有人不依此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樣子修上來,從凡夫境界而超凡入聖位,那就是走錯路了,或是才走一站,您就說已到站了,是已成菩薩,或又是成佛了,這不是犯了大妄語罪?這是要入地獄92億多萬年的。所以修行先要把道路摸清楚,自己才不會走錯路。若是別人胡說八道修什麼,您也知道他是在騙人的、騙錢的,是要求名聞利養的。

修行當得空身,悟得初句,依義修行,證得空身,五蘊身之六根與色身都不能障礙您心念頭,此時即能斷身見、禁戒取見、疑心病、瞋恚心,這樣子就可以證入預流果,實得須陀洹果。也就是有能力得到入聖之初位,若能繼續修行,不要停止而懂得要讓自心明,這就可以入空心之第二修行道路。若是不求長進,也不知修般若波羅蜜,見法執法,見異能執異能,可能就這樣依六根異能,色身氣旺而死掉,這樣就是升天後,天上人間還要來回七次才能證阿羅漢。為何要這樣浪費時間,因是因果道理,他智慧不夠,沒有善緣碰到明師,所以到此就不知趕快再修心養性了,等待死亡的來臨。

再來還要明心,又要見性!?那就更不是簡單的事,若無善因緣就不能得真正佛法,如不真出家就不能得真正佛法,這樣哪能得空身無執。末法時期行者空身已不簡單了,得了個空身就要知到當要明心。論云,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如何修心,這怎能明心?現在的人修行、練功一有點消息,就喜歡上網去談論修行事,談見地、談光明、談超能力、大談明心見性、…等等如何如何,佛說這都是戲論者,天天善於戲論者,或見人見事都要評論一番者,或容不下異己者,這樣怎能明心?所以不言、不語、少欲知足、守住空寂,等待過了十幾、廿年,此心就死掉了,對於世間一切境事都無執了,這樣才有點明心的樣子。

就是開悟的人,心不能明者還是凡夫。要明此心是多難呀?六祖開悟後潛入獵人隊中埋隱十五年,始明心見性,因緣成熟也才出來弘法。上已說過,一般修行者心明則一切粗習、微習應盡,僅留下微微習、極微習,悟第二句的人當做到淡薄三毒─貪瞋癡。若一個人還想吃香喝辣,口欲不斷,還時時想要享受,這樣怎能明心?衣食住藥四事不能淡薄,怎能真的明心。要明心者當知佛法,依止佛陀制教始可明心,譬如說起心動念,已犯惡作、惡語等罪業,若還不警覺更會犯更深一層的墮罪、偷蘭等其他罪業,若是無知犯謗佛、謗法、謗僧等罪,真是欲升還墮。

此時行者最好要能知罪相,如世尊所說犯正法、律,不識罪相,不知除罪。一般居士不知罪相,所以不能把心修好、修明。所以古代人修行能得利,是有善緣依止佛陀,得知如何修心養性之法要。現在人無境界還罷,若有點境界也不知罪相,常喜言談,難怪會犯沒上升反而下墮之罪。大部份的末法眾生就卡死在此處,修行到有點境界就不甘寂寞,就想要表現,想要度眾,想要利益他人,到最後被眾生度走了,被名聞利養埋葬了,那裡有明心可得。若這樣真能明心,是不可能的,此明心也僅是嘴巴上的明心而已,觀其行為卻無一點明心的樣子。一個真明心者,在明心後當得斯陀含果,即是一來果,生天後再來人間一趟即能證阿羅漢果。

論云,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經云:云何無難、最上無倒?多聞具足根本見性?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從因果,因果所起興於心行。心尚不有,何況有身?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若無我者,令滅無見。若心生者,令滅滅性;若心滅者,令滅生性。滅是見性,即入實際。何以故?本生不滅、本滅不生,不滅不生、不生不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到此已是要談真見性了,如上所說而修,才能真見性。真證性空者即能得阿那含果,這一定要知道定得依止佛教了,若不能入佛道,連明心都不可得,怎可能真見性,更不用講得悟性空了。若能依止佛教,則於七年中悟阿那含果。

如經云:我常作是說:『或有正士(即離卻迷執邪見,正見法理而求正道之大士),不諂不曲,及不虛誑,正修行者,我即為彼說法教示,如應開導。令彼正士,如我正說及正教示,於七年中,或復六年,五四三二一年之中,一向不亂,離諸熱惱,清淨身心,專注趣求。我說是人,見法知法,超初二果,直進第三有餘依位阿那含果。』

阿那含見性者當如何修,若能真修斷除內結使,則成阿那含。經云:因內結、外結,佛為諸比丘分別其義:「諸賢!世實有二種人。云何為二?有內結人阿那含不還此間,有外結人非阿那含,還來此間。諸賢!云何內結人阿那含,不還此間?若有一人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彼因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故,復學厭欲、無欲、斷欲。因學厭欲、無欲、斷欲故,得息、心解脫。得已樂中,愛惜不離,於現法中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既生彼已,便作是念:『我本為人時,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因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故,復學厭欲、無欲、斷欲。因學厭欲、無欲、斷欲故,得息、心解脫。得已樂中,愛惜不離,於現法中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在於此中。』」

論云,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便證無生,阿羅漢果。現在是佛滅後2554年,依佛陀所預言,此時真正有實修者,潛寂入山林而修者,還有機會得阿羅漢果。但大部份修行人都不居深山而修,故得阿羅漢果者實不能見也。如何證法空義?觀萬法為有條件、幻假之存在者,無有實體,稱為法空觀。

如佛言:「善現!證法空義是菩提義,證真如義是菩提義,證實際義是菩提義,證法性義是菩提義,證法界義是菩提義。復次,善現!假立名相,施設言說,能真實覺,最上勝妙,故名菩提。復次,善現!不可破壞,不可分別,故名菩提。復次,善現!法真如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無顛倒性,故名菩提。復次,善現!唯假名相謂為菩提,而無真實名相可得,故名菩提。復次,善現!諸佛所有真淨妙覺,故名菩提。復次,善現!諸佛由此現覺諸法一切種相,故名菩提。」

(張玄祥居士 講於美南 爾灣 2005.06.03. ) 

 


[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