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選讀--
           
  金剛經四句偈解脫法進道功程(2-1)

                 ---悟得心空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三、空心的修證

《大乘金剛經論》云:「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1.體驗心是最聖最靈

自心、真心是最聖最靈,但若不悟自心,此真心就靈聖不起來。行者要悟自心當要空其身,就如上所言,行者空身做得到,也就是破了色身束縛或打破黑漆桶。空身悟得時,行者當要悟此真心之功能,但要有人指導,不然悟後迷者,即不知如何空其心。依《大乘金剛經論》云:「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如果行者色身束縛突破、打破黑漆桶了,心就有靈通力,覺結使現起。心性本自具足靈通力,只是因為腦殼壓住它,讓它起不了功用,或是習氣、毛病障礙它,讓它不能鑑照一切因緣,所以靈知靈覺心就無法現起。如果行者把身束縛空掉後,亦即色身束縛突破後,此靈知靈覺的心性就會現起來了。

以諸根具有六結使言,結使者結縛也、毛病也。六結使是動、靜、根、覺、空、滅等六,行者修得「空身」即是破「動、靜」二塵相及「根」之結使,五根具有諸色陰諸魔相。身空後,隨之而起的是─心的靈知靈覺,即進入「覺」的結使中。以身空後所起心的靈知、覺性,其靈通力仍顯現在此階段中。真心初現起,始知它是最聖、最靈,若心眼不開者,當不知此心靈聖是為何境界。

行者入初、二禪境界,雖有覺觀現起,但還是在動、靜、根等諸根的三結使間用功,也就是在五根(色身)、六塵(外境)中用功修行,以第六識有漏法來除內心對於外境的執著,此是修心的境界。若是古代禪宗真開悟行者,打破黑漆桶,已無潛在色身,僅留下一心識,如果此覺知心現起,是真的在修心養性,那是在修覺、空、滅等心的三結使。一般言,以六祖為例,要花十五年來修心讓其清淨,這是真正在修斷此妄執心,這時此心雖是最靈通時,但此時覺知後,也會有妄想心隨真心覺知、感知後而起煩惱妄心相隨,這時行者才真是要實修妄心去除之時。

       

2.真心是非生非滅的行相

一般的凡夫世間禪定是在動、靜、根之間緣修,當心現起神通妙用時,諸真如性的功用也會現起;禪宗真開悟以後的行者修斷覺、空、滅三結使,或者心眼已半開者,他也有覺、空、滅的結使要去修,後者修得可以入小乘解脫道;心眼全開的人(真開悟行者),可以修入大乘菩薩道。不管大小乘行者,今生學習佛法都要經過這六結使的魔相,也要滅這六結使的魔相及結使。諸根六結使不滅的話,就沒有辦法悟得心是非生非滅的樣子,你說心是非生非滅,但你做不到觀此心非生非滅。為什麼心會是非生非滅呢?因緣感召心法生起,緣生法生,緣滅法滅,理地來說此心是非生非滅,當然要做到無妄想相隨,才是真正道人。

我畫一個圓圈代表我們理地的空性,我們的空體─(本覺)。如果外在有因緣來了,我們自性(始覺)起了心相應,因此自性就發動了起了了法性,法性應緣就會轉變為法相,此法相是依自性而映現,即是第八識本心映現,此即是八識相分,接著五根緣八識相發而現緣相,五識見分見了八識相分時就認知其自塵境,而從五識發起認知功能,產生五識相分,故我等應知五識為間接緣實境。真正直接所緣為八識真心自性。五識所緣相分再經七、六識之見分、相分展轉而現。若六識執取其境,先認知此塵境,然後起分別心想;若七識執取此塵境,即入妄想相隨之境地。行者先要了知此識起之過程,此五塵外境,就現出五塵相時,這就是法的生起。

譬如說有個山映現在我的八識心田(心湖)中,心湖中的山模樣是百分之一百的與外相實相的山相像。此時的山是色相、色塵,我的見性開始生起作用,這見性自性真如本是不存在的,大家要了解自性不是隨時在那裡等著因緣來,無因緣自性是不現的。自性是有因緣來才會起了性用,此時你的見性才現起來,見性起了後產生法性,法性現起後產生法相(八識相分),此法相現如一個色相。產生色相後,我的眼根所現的此色相,由眼識來認識這個色相,這是外境諸法因緣生起的大略過程。

 

3.心生又何謂不生?

心說生為什麼又說非生呢?因為它是無常的,無實性的,也就是無常性的,是因緣才有的,所以我們從修行的菩提覺悟者來講,等於是法非生,從空性所起的法和有為之間的有生,雖有因緣法生,但是把它看成非生,這樣你就可以認知這個境,但不必受這個境所影響,若不能無心面境緣時(如來、大菩薩境界),就起第二分別心起,頂多起一念分別覺知,體知此是何塵境就好,這還是聲聞聖人境界。不必再起第三念去認識它,若起第三念後,就入凡情,凡夫、聖人差別就在這裡。

凡夫,世間禪定行者也是凡夫,他有這個能力,可以靈知靈覺種種的事情,但是他把它(法相)看成是真的,而聖人看成是法非生。有事情發生後,在我心中感知了,但我不認為是真的,或者觀它跟我沒關係,不理它,所以從理地來講它是非生。既然非生就無所謂滅,這是真的非滅。所以凡夫生滅在動、靜、根、覺、空、滅的過程之間,聖人都不把它看成有生滅,所以就能得解脫,這是修行解脫的一個手段與境界。

這裡講的心是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你要了解它,此是講心自能緣諸塵緣,是很靈地能覺知諸境,修到此都有這個能力。但若不能離念、離覺,讓妄想相隨,就會在悟而後迷失。所以常講第六感或者是超感者,每個人又有意要培養它,問題就在下面這一句,感知了以後,你的妄想現起來相隨,所以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千百念頭都隨著來了,來了就進入煩惱境界。講一個比較確實的例子,你已經知道有長輩要往生了,你卻捨不得,你的情見還沒有滅,不知此事時還無所謂,知道了就煩惱心生起,捨不得親情。

 

4.真心覺知後住境則迷

有位同學預知另一位同學,三個月後要發生車禍,而且甚至會捨報,他自從體知後擔心了三個月,天天都提心吊膽的,但最後車禍真的還是發生了。車禍發生時他打電話給我,那時候我去南部,剛回到造橋收費站附近就接到電話,他說發生車禍了,醫院檢查說沒事,回到家後此受傷同學覺得心悶,頭脹得受不了。後來我回到家後,馬上去給他做些臨床處理,處理後好一點,情況暫時穩住了,我跟著對他說:「生命可能沒有問題,官司才是後續要煩惱的問題。」

他騎摩托車被撞,被誰撞也不知,昏倒在路旁,安全帽不知跑到那裡去了,很倒霉!偏偏有一位老婦人也躺在旁邊那裡,死在他車子旁邊,他沒有撞到那位老婦人,他被救去醫院時像是沒事,但老婦人已經死了,她家人賴著說是他撞死的,死無對證。所以我說身體命根保住就好,但這個懸疑案問題才大。後來身體一直找人做調理,約半年多才調理好身體。我說你白擔心三個月,不知道反而好,知道事情等碰到了再來處理,那不是很好嗎!心是最聖最靈,但放不下時煩惱就一大堆,有什麼用呢?還是凡夫一個,放不開呀!

 

5.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你要學「知而不執」到最後連感覺都沒有,菩薩知而不覺,或覺而不知,那是什麼境界,不會動心。現在你覺了、知了,妄想也相隨了,所以你的煩惱沒有滅,你內心的習氣很多,內心不淨,二十種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都沒有滅,我們修行如果修得好一點,不要說以上全部清淨,全部清淨不可能,那就跟佛、菩薩一樣了,能淡薄一點就好了,那你就能不隨妄想流轉了。

二十種隨煩惱,要先斷十小隨煩惱、二中隨煩惱,其內容為:

(1)忿隨煩惱,即對現前一切違情之境,立刻發起暴怒,惱亂自心。

(2)恨隨煩惱,即是對人事忿怒不捨,結諸怨恨,惱亂自心。

(3)覆隨煩惱,即是隱覆自作罪惡,不能發露懺悔,故意隱覆,惟恐人知,惱亂自心。

(4)惱隨煩惱,即是熱惱,色心遇情境,熱惱於心,淫欲起不自安穩。

(5)嫉隨煩惱,即是見他人好,持心不平,常懷嫉妒,惱亂自心。

(6)慳隨煩惱,即慳貪不捨,於一切財法,貪求積蓄,不能惠施,常恐散失,惱亂自心。

(7)誑隨煩惱,即誑語他人,巧慮多謀,心不自安,而惱亂自心。

(8)諂隨煩惱,即是諂佞阿諛,心不自在,常愧赧不能自安。

(9)害隨煩惱,即是銜恨惡心,常欲損害他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惱亂自心。

(10)憍隨煩惱,即是憍心慢他,心不謙下,常欲勝人,惱亂自心。

(11)無慚隨煩惱,即是暗地為非,不知慚愧自悔,惱亂自心。

(12)無愧隨煩惱,即是暗行不善,不知愧疚,惱亂自心。

以上是初學者要斷除的粗習、心病。

 

隨著心開解悟後,或心眼稍開者要斷:

(13)掉舉隨煩惱,即是指外境紛擾,身心動搖,念頭不止,不能攝伏,因而惱亂。

(14)昏沈隨煩惱,即是心神不清,昏闇沈迷,而於諸法無所明了,惱亂其心。

(15)不信隨煩惱,即是心有靈知,邪見多疑,於正法反不生信心,因而惱亂。

(16)懈怠隨煩惱,即是遇著惡緣,身心懶惰,於修心養性之道業,不能精進修習,因而惱亂。

(17)放逸隨煩惱,即是縱恣自逸,制心不嚴,耽著欲境,不知檢束,因而惱亂。

(18)失念隨煩惱,即是心失記憶,忘東忘西,有時又失於正念、正受,惱亂自心。

(19)散亂隨煩惱,即指心常放逸、亂想不止,著諸緣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靜,因而惱亂。

(20)不正知隨煩惱,即是不入經藏,或著一經半論,於法邪解、邪悟,遠離正知,背覺合塵,以妄為真,惱亂其心。

以上煩惱心是真實修行時,所要真正面對的煩惱。行者最聖、最靈心起,無有八大隨煩惱起,才能得真心起而無妄想相隨。

令悟真心,真心要悟到它,怎麼悟法呢?一個真心,一個假心、妄心,修行第一個要做這件事情,當有第一念感知後,再起的第二念是真的、還是假的?當然是假的。如果你常常喜歡打妄想的話,那第一念是真假也就分不出來,你要學習隨時都不要打妄想。「知」是個了了的覺知,但不是胡思亂想,知道吃飯、睡覺、當下做什麼事情,其他的妄想不要亂想,如果沒事想想這個,想想那個,那就會搞得整個腦筋很複雜。就是你有最聖、最靈的心,感知一件事情後,你也不知道它是真、是假,分不清楚。所以要把你的妄想心、假心控制住。怎麼控制呢?禪宗講的最好,在這一段時間,要把你的心打死,打不死你的心(妄心),你就永遠悟不了真心。剛開悟的階段,只要起了妄想心就要把它打死,馬上就打死它,你的念頭起了二、三個字時就打死它,不能讓它繼續想下去,有沒有這個能力?知道修行真實過程就要如此來做,不然會修得很累的。

一般禪修者無人教導時,有此真心現起境界,但不知管住此心,不知執杖牧牛,就沒有真實的定力,所以遇緣搞得真假不分,胡思亂想不止,到最後一個人落得神經兮兮地,有的還要看精神科醫生,搞不好還要進療養院去,好事卻是以悲劇收場。

 

6.要滅「覺」入「空」的道理

大家喜歡看自心它在想什麼,所以有覺知的心,可以去觀照它,很喜歡看它在想什麼,知後就不能讓它繼續想。古德常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此句不是在你還沒有空身以前講,是在空身以後破了色身後在講的修持境界。此時,念頭起來打死它,就像打玩具頭一樣,冒出來就打死它,這也就是禪宗所謂的「執扙牧牛」,你妄想執著第八意識的心相,它冒出來就是假的,當然要打,你感知一些事情,也要打死它,管它是真的、假的。有時候真心、假心兩個同時現,不管真、假都要打死它,真的知道幹什麼,知道也要當作不知道,別人要發生什麼事情,知道了也要裝做不知道,未來要發生什麼事情,知道也要裝做不知道,因未還沒究竟解脫故,不能去觀此真心感知境界是真是假。

舉個例子,某人因鬧情緒,好久都不來了,但可能幾天後會再來,你先知道了,也當作不知道,把此覺知心打死掉,不用太當真。真的會來,幾天後他就會來;有的同學已當面知道他要來,就先來說他哪天要來。但您先有覺知,一覺就知道他要來了,但不要太在意此心所現真假,這個禮拜他該來就會來。會來就會來,不必去講,打死它不去分辯真實,最後真的他來了。這種真心感知,是很平常的事情,你只要不胡思亂想,就可以做到悟得,但這樣對你解脫有什麼用呢?沒有用!所以要學習滅覺結使,先修入空。入空的意思是覺而不住,不要去太在意事情的真假。

這個「覺」未現起,或已現起不能分辯,這還在第二階段修行(明心),因妄心都還沒空掉,沒有把妄想、妄念空掉,是悟不了真心的。真心悟到了,又要把它感知打死掉,或能不即不離,這就做到真的不妄想相隨,那不就等於打死掉了嗎?

 

7.妄想、妄念滅才能體知真心

一般人有超覺的能力,就到處宣揚,或把所知告訴別人,這樣會障礙自己修解脫道。常言到:「見光死」,就是說學得很少的佛法或智慧不足就想要曝光,當然會見光死,不可能有機緣讓您好好修下去的。所以禪宗也有不破本參不入山,開悟後入山就是怕眾緣糾纏,修不到心地裡去了。

有些大德很可惜,修行境界曝光太早,曝光太早的話,知見就沒辦法深入,悟境就不會很高深,為什麼呢?因為追逐、依從他的人太多了,跟著他後面跑的人太多,接見的人太多了,那有時間去深入經藏、精進看經典,配合經文來研究自性、認知自性。心都還沒有達清淨,心都還沒空掉、脫黏,法也就空不了,修行道上半路就死掉了。所以能知自心者,要認真地去掉妄想心,才能真正悟得真心。

你要認識這個真心,真心悟了以後,遇境會現起自性真如性用,此性用真境不是指你看到的、聽到的,是指超感知,超時空感覺的,感覺了後妄想念不要相隨,習氣不要相應,習氣要把它滅掉,滅不掉習氣,那就不是真修行,因法執不去。

 

8.悟得真心還要保持氣脈通順

悟了真心後,真心要常覺不昧,知道很多事,常常悟了很多事,如果一下子妄想太多了,也就不會靈光了。也可說刀子用太多,刀就不利,如果你沒有再繼續磨刀的話,心就不靈光。譬如很多人勞累了,長久沒有打坐、修行,他的真心就鈍了,他的刀用多了就鈍了。因為要常覺不昧,還是要常常磨刀,這時候因還不究竟,才走到修行路第二步,心還沒有空掉,所以常覺不昧之間,覺知的事情要不隨妄想流轉,這一句話很重要,如果真正做不到,你的心還沒有空,你知道要怎麼修行嗎?

 

9.真心感知要能無妄想相隨

第一階段開發真心,真心讓你懂得很多事情,了解很多事情,甚至於料事如神,這不必你學的,自己真心都知道。譬如說你在上班,老闆叫你做這件事情,但你知道做這件事情做了是沒有用的,做了會白做的。若你是老闆的話,你不會做,但你是職員就要聽話,你覺了,那要不要做?照做!最後結果不論好或不好,因為老闆要你做的,你不做會被開除,所以做歸做,但你心裡面有數,此將是沒有結果的,到最後真的沒有結果,這就是你沒有妄想相隨,因為妄想相隨的話,你會跑去跟老闆說:「沒有用的,我早就預知了,不必做了,做也白做。」

又譬如說,也許是其他公司的高級人物來參觀,老闆要你招待,準備簡報資料,但是你覺得自心不想做,為什麼?你覺得他們不會來,這是你的真心覺知,但是跟你老闆講明他們不會來,老闆會問你怎麼知道?那就糟糕了。所以要大智若愚,裝聾作啞,修行人常要裝聾作啞,這是很重要的,知道事情,但只能裝做不知道,到最後客人真的不來了,因另有要公不來了。

所以這種真心是很靈的,問題是你的妄想有沒有斷掉?斷掉的話,常覺不昧,要讓他真的常覺不昧,常覺不昧以後沒有妄想相隨,好壞都好,壞的不逃避,不要想辦法去預防或要怎麼樣逃避,沒必要的!坦蕩蕩的去面對,該死就死,該壞就壞,不必逃避,好的也不必喜歡,該來的總會來,這就是不隨妄想流轉的修證,難!你的心不淨,好的喜歡,不好的最好趕快逃避,不然就去請個高明的人來幫忙轉運,這都是心不空,隨妄想流轉的寫照。

 

10.心空才有妙用

還有悟得心空的人,就有妙用,悟心空者遇壞事不見得就會真發生,心空的話,就可轉業緣,不好的轉到好的,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許心不空時,妄想流轉,就轉不了自業或共業。像剛剛我講的那位同學,三個月前知道同修要發生車禍,跟我講這件事,我說沒關係不要胡思亂想,發生時再來處理,像這些實際的情況,會發生在你修行過程之間,你沒有這些現像就沒有進入修心的境界,當進入修心的境界,就要依據經典的這句話來做,消滅妄想心,讓真心常覺不昧,常覺不昧之間,不要有妄想相隨,保持知道事情就好,不要強起煩惱心相隨。

 

11.四句偈講說功德大之理由

假使你真的看過所有的經典,《大乘金剛經論》四句偈所講的,對修行是透露實修的先機,真的修行就是這個樣子。因為釋迦牟尼佛講,為什麼你能跟人家講四句偈的功德無量無邊,因為有人心能感知諸事時,這是一種魔相,你幫助他走過這段看來似很風光,但其實是逃不過因緣果報的能力,這樣他無覺到走錯路的危機,可能會讓他死在修行的半路上。因有你講四句偈解說,他不會落在這節骨眼裡,他會超出修行這四個階段,他才會超出世間的天道、仙道,搞不好還會進入魔道,那你這樣講四句偈讓大家了解,讓他了解後悟得真佛道、解脫道,那不是功德很大嗎?

救一個人是救色身一命,只有這一生,救人的慧命是盡未來際,是無窮無盡的功德。這個人真悟正道以後,還可以影响很多人,一燈點千萬燈。所以為什麼四句偈的宣講功德那麼大,比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供養諸佛菩薩的福德還要大,你要想一想他的功德大在那裡,你不知道會讓一個人修行,不會枉死在修行半路上,不會墜落在菩提路的歧途上,那個功德才是大大。

 

12.真心靈知不能當真

心是最聖最靈的,遇境它會起因緣法,沒有境起念頭,那是你在妄想,你不打妄想,把妄心打死了,常住空的真如體。此時自性遇境才會起念,境滅心也沒有了。所以有時候修行人常常會突然間冒出一個心念,你看著它,看它怎麼樣。真心感知有時是違背現況,但最後時間證明,確實是如真心所現。

很多人喜歡講未來會怎麼樣、怎麼樣,我說從來都沒有此種感覺。十幾年前有位熟識的修行人在講,國家會怎樣、怎樣,趕快要她媽媽移民到美國,我說我怎沒有什麼不祥感覺,最後證明也沒有什麼事情發生。所以真心有時候不是不靈,是那時候的命運已在轉,時空在轉,因緣在轉,就是真心覺知也是會不準的,人該死的那一天就不死,既然會不準,就不必講出口,講錯了讓人看穿你心有礙、有妄想相隨。所以你的靈知,保持覺就好,不要有妄想相隨,不要用嘴巴去講,當然你要求名聞利養,就需要這一套,那你就會走錯路,走路邪道去。

我預知不好的沒有一次準的,只有一次半準,那不是預知,是作夢,夢中我在倒車時撞死了一個人,但我從不在意這些夢境。真的過幾天後,在頭份晚上開車去上課的地方,走錯路進入市場了,倒車退回原路時,後視鏡沒有看到有一位老人家騎著小摩托車在後面,“卡”一下,糟糕!下車看一看,還好只有擦撞,也沒傷到他,他也沒有真被壓死。這個夢不準,夢境或者是預知不要在意真的、假的,不要去當真。那時候我本來也不在意,只是發生了這種事情,才回想一下夢境,但人也沒有真的死掉,所以夢都不要去當真。夢!活著的人生都是夢,何況是夢中的夢,都不能當真的。有的人夢到什麼還很當真,搞得神經兮兮的,不必去擔心這些。所以真心應緣感知,「不隨妄想流轉」這句話很重要,你要斷掉你的習氣毛病,不要有感應念就隨妄想流轉。

 

13.去妄想先學閉嘴、禁語

王老師本來要我跟每個同學談一談,談談各人應如何修行,時間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這幾天我講話都講不出來了。每個人要學先閉上嘴巴,口要先閉死,心才會止住不想,你嘴巴喜歡講話,是受第六意識心的影響,心想嘴巴就會想動,好講話就是這個樣子。修行要先管制第六意識的種種習氣、分別心,這是修行的第一步。

以前有一個皇后召見禪師,請禪師開示,這位禪師不肯幫她開示,他只講了一句話:「老僧守不語戒!」意思說皇后你最好也少講話,因為禪師已洞悉皇后的毛病,她太喜歡講話。禪師反過來講:「老僧守不語戒」,皇后最好也能如此修入,嘴巴不講話,不講話是修行的第一個手段,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等塵境,你喜歡講就會面境就講,真的是這樣你心是太浮了點。真的要修行的話,要把妄心封死掉,就要先把嘴巴封起來,愛講話的人永遠修不好,幾位同學愛講話,要這樣一直修下去比較難。該講才講,不該講可以念佛,嘴巴不動,心就不會常亂動。

 

14.妄心止真心覺後就要能無妄想相隨

真心感知了,妄想念就不會相隨,不管妄念起來幾句話,下去!過後一陣子就忘記了,但是你讀了一個句子,是什麼意義,會知道!等一下就忘記了,不必在意,不必記在心裡。很多人很在意心起什麼念,在意就會有妄想相隨。有時雖然不是你的妄想起,是真心所現的念,但是你執著此念,擔心這個好的,擔心那個不好的,還是會有妄想相隨。修行!你要練到聖人的境界,覺知起、覺知滅,自己當下覺知後,過後就忘記了,當事情真來時再來處理,好的本是好,不好的就處理不好的,這樣不是很自在。

再來這一句講得很透徹,但依「真性主行」,這一句話是跟前一句搭配的,真心覺知了沒有妄想相隨,那你是什麼心地呢?是由真性主行的境界。這分兩部份來講,到這個時候心有靈通力,自性也有靈通力,你說我不講、我不相隨,事情會轉嗎?一個是生活上的,一個是心靈神通上的。心性,見、聞、嗅、嚐、觸這五自性真如,眼睛看東西,看就看,不要有分別好壞想,耳朵聽到一句話,好壞都好,這樣就是生活上、心性上沒有妄想相隨,他的心念會起靈通,會出去做事,真心會應緣去做事。

 

15.無妄想相隨、讓真性主行

另外,心性上的真性主行,這才是真正修行人要去體會的。古代祖師大德講:「不要落在無事匣子裡」,一個菩薩坐在那裡,祂的心很忙,祂自己會應那個緣,如果有一個人心憶念著菩薩,菩薩會化一個「化身」出去,這是心性應緣出去的。一個人沒有妄想心的話,他的心性、真性它自己就會去應緣,應緣了後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為什麼很多同學打電話來,我也沒做什麼,只是講講話,過幾天他就沒事了,要學習讓真性主行,不用一法,解決事情反而很簡單。

剛開始是沒有這種自在能力的,心性動時,你會覺得心煩、氣躁,會覺得有一點心亂,那是因為你初次體會真性主行的那種功夫,但此時定力、智慧還不夠,這時候感覺有事,有事!但什麼事不知道,要知道什麼事,要証到空性以後行者才有這個能力,這時候你還在空心之修證階段,所以心不空、不明更還沒有見性。見性以後就會知道真行主行過程間是有什麼事,沒有達到這個心空境界,想要達到明心見性是騙人的,不要犯有大妄語。

 

16.真性主行力有未逮時

現在有幾個人可以證到這樣呢?沒有!有的話也是不會讓他人知道的,懂得佛法就不會貢高我慢,不會自我肯定,或毀謗別人,佛法講得很清楚,不著一切相,就是有般若波羅蜜智慧。所以悟了以後,你有靈心、靈覺,當你無事覺得心煩,心煩就是無為心在做事,這時怎麼辦呢?我心煩,那就打坐、念佛!增加你的靈力,讓它自己心性去辦事,一切就會順利,你只要這樣做就好了,不必去做什麼事情。

有的不信任自己的能力,遇事就要誦經、要迴向,這樣你修不了讓你自己解脫的,不要求佛、菩薩來幫忙解脫,要把自己訓練成你就是菩薩,很多人自己沒訓練過,也不想去訓練自己,怕苦、怕死,又怕幫了別人自己就生病,求菩薩、做功課迴向最簡單,這樣你成就不了大事。

修到這個境界你感覺心煩悶了,心有一點浮動,那一定有事在進展,但它在幹什麼?不知道!知道就已經是見性了,悟得性空了。所以這時你就要打坐、修行,知道有事就好了,照樣生活、吃飯、睡覺、做事。心煩我也是可以控制的,那個煩不是煩得我坐不住,不會,若是這樣,那是你的境界、定力太差了。開悟的人,世間智一定是銳利的,但出世間智稍微有點而已,為什麼呢?出世間空性的解脫能力,沒有百分之一百,也有百分之七、八十,所以這種煩是心稍為浮動而已,也很容易控制的,控制同時也知道有事在進展。

 

17.心清意逸行者非菩薩

如果一個菩薩心裡都沒事,他的臉很清澈,生活悠閒,沒事幹呀!不去為眾生分擔苦難,這不是真覺者,覺者第一件要事,就是為眾生分擔苦難,這是佛心決定相第一個境界。你有沒有這個心,你的病我來扛,你的不如意我來扛,你生病我來替你生病,有這個心才是佛心,第一個佛心決定相的樣子就是這樣。你說:我不行,我自救都不行了,還要扛別人的病,那你就沒有佛心了。菩薩行就是病行,病行具足就能與眾生同體,所以眾生有病,菩薩一接觸眾生自然就有病,菩薩病好,眾生病也好。菩薩修病行,不是只有心病而已,還有因同體而身會有病,這樣可以證得忍辱波羅蜜,最後得無生法忍。

一個開悟的菩薩這兩個心是俱足的,世間智慧聰明才智很高,看事情永遠比別人多了好幾層次,深又遠,看事都很準,不會白擔心,你要學什麼,什麼都會。我以前是公務員,我是學營養的,但我一生之中幹本行的事很少,都是開發一些新的東西,包括電腦,沒學過電腦,去上課也可以學會,醫學書看一看,提網契領,醫理可以用得更好,要學什麼就能得什麼。譬如女孩子的子宮肌瘤很難醫的,西醫只有切割手術,中醫大多醫生也沒辦法。我就去弄一個藥方,讓肌瘤一年能減小了三分之二,方中主要還是有莪朮一味,就能發揮很大效用。這種智慧是大家本來就有的,是你沒有把智慧眼打開,打開一定有這個能力,學什麼像什麼。

 

18.心明的境界是什麼?

如果那一個人開悟了,還笨里笨氣的,自己講開悟,那是大有問題,古僧大德從來沒有自己講自己開悟的。你可以肯定跟他說:這不是真的開悟,開悟的人是菩薩,智慧是無量的,雖是小小初地菩薩,也還是有點智慧的。開悟要有點解脫的能力,在出世間智上,當心在境界來時,有點心煩生起,你感知有事情在進展,你還不知道是什麼事情,要等空心、空性了,才會知道事情過程是什麼。

讓真性主行,平時五根對六塵沒有你的意見,所看的人事物都好,這樣做、那樣做,怎麼做都好,心性是同樣清淨的話,沒有妄習時,自性它自己會去做事,你不必擔心,如果你做到這樣就是明心。但是不簡單!但有人常愛講「明心見性」,講得天花亂墬,真的「明心見性」了嗎?現在有人能明心見性嗎?

談到明心!讓真性主行,無妄想相隨,到這裡才是真的明心,習氣沒有了,真心隨緣應緣,沒有妄想相隨,還能讓真性主行,這樣才是真的明心。如果心不清淨,六根不淨,看到這個就批評這個,看到那個批評那個,那根本沒有「明心」。這種人五根對於六塵都還不能得清淨,那有明心可言,既無明心,那有見性?就是有人真的明心見性了,也還沒有證得法空,未達心空法了,怎能得解脫?根本就成不了佛道?所以修行道路懂了,就知是還很遙遠的路要走的。

 

19.明心行者的果位

怎麼境界才叫「明心」?明心就是五根接受六塵,什麼都好,壞人也好,好人也好,什麼都好,這樣才有點明心。真心感知的都是真的,但又沒有煩惱相應,然後讓真性主行。明心行者是得什麼果位,是得斯陀含果位而已,剛剛講的,空了身,是有須陀洹的境界。後面經文有講,悟得第一句,依義修行,便證得須陀洹果,要空掉身才算數。我剛剛講的,要斷掉身見就是空身,不能禁戒取見,不要去守不正當的戒律,疑心、疑佛理的心可以去掉,證到這三結斷,你就是得須陀洹果了。如果以《金剛經》來講,須陀洹果是謂不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等五塵流,五根面對五塵境都能自在,對於外不去批評別人,對於自己吃什麼都好,有吃的就好,穿什麼都好,睡什麼也都好,這才是真正的須陀洹悟得空身。

若是空心是不得了了嗎?有很多人的心是有靈知靈覺,但問題是後面的這一段經文沒有做到,觀心是非生非滅,沒有斷掉六結使(動、靜、根、覺、空、滅),不會知道修行有無結果。真心覺知很多事情,不去在意它,不去講開,就有空心的樣子。若因為講了才有名聞利養,學徒、信眾才會進來,捐款才會一直進來,這修行者是卡死在名利上了,是謂悟後迷者。

 

20.真行者能擺脫毘那夜迦的順逆因緣

一個修行人要面對毘那夜迦的障道而修,毘那夜迦有六種障道的現象會發生在真修行者上。《佛心決定相》這本書要是出版了,其中會講佛心的十二種決定相,若遇到毘那夜迦障道,而不能守戒清淨,不能安於寂寞,毘那夜迦可以讓你發展很快,要道場有道場,並且發展得很快,也可以讓你很有錢,供養無數,錢一直滾滾而來,這樣讓你迷失掉,你要再修什麼?這是被用利養把你幹掉了,不讓你真正進一步修行,而讓你說在行菩薩道,但都不再談修自心,就這樣而毀了。真正修行者,不能聽毘那夜迦的,但不聽它,它就讓你生病,讓你沒有人供養,甚至於三餐不濟。但這樣堅持卻可以悟道,得身空、心空,甚至於得性空的修證,所以守住逆境,避免迷失於順境,才有善境界繼續發展。若行者執取順境、求名聞利養,終被毘那夜迦毀滅其德性。

整個心空概念,你做不到沒關係,至少你懂得經文道理,可以判斷那一個人是真的在修行,那一個是假的在修行,或是在吹牛的,或是胡說八道的。犯戒律的不用講的,那一定魔化身來障道的。或雖然沒有很大的敗壞紀律,沒有上法院,但嘴巴也常講自己證到那裡,證得不得了的境界。你可以依此四句偈,去印證他到底他證到那裡。你聽完這些課程,雖然我們沒有證到那個境界,但可以去當評鑑師。譬如說他所說都是在吹牛的,當然你若要直接罵他,這是不行的,你造惡口業。但你依此四句偈評鑑他,只要知道這個人在吹牛就好了。因他沒有四句偈中所講的境界,連心都空不了,五根面對六塵都不能釋懷,那裡有什麼境界可言。雖有點靈知,也沒有什麼善境界可言,也沒有什麼果位可得。懂得這四句偈,就有這個好處,當然自己要盡量朝此方向修證,不要光懂得意思就好,這樣會辜負世尊的慈悲說此無上心法,說了那麼好的佛法,我們就要如實地去修證。

 

21.互動時間

王老師!現在是要休息?還是要繼續講下去?休息一下,讓大家問問題,第三個階段是要進入空性修行的境界,第四個階段的法空境界,最後一點佛陀講得比較簡易一點,這兩個明天再講。休息五分鐘,因時間太晚了,要回去的可以先回家,有問題者請節省時間寫在紙條上。

 

提問一:淡薄三毒才有辦法悟到空心,淡薄三毒是什麼意思?

答:三毒就是貪、瞋、痴,會打妄想都是癡心不滅,癡心是業的根本。淡薄是偶而有想但無任何行動,說是微細妄想吧!如何實際去做修行的功夫?妄想多根本不像修行人,欲念妄想偶而現起若能警覺控制,沒有實際的行為,可說是有點淡薄了。要是到阿羅漢果的話,這三毒是要永斷的,連一點點的妄想念頭都沒有,要想貪、要生氣,或者是要造業緣,阿羅漢果行者都不會犯的,心意柔和無執,無任何恐怖,這才叫做永斷三毒。所以斯陀含除了斷三結(身見、禁戒取見、疑)之外,還要淡薄三毒(貪、瞋、癡),既然未達能斷,那就要能淡薄這三毒。

這個老同學都聽過了,配合四種聖人的心地境界,沒有去參加禪三的同學,已經發給你們講義,那是 power point 列印出來的,你可參考一下。所以修行剛剛講心的靈通,這不是最重要的,那種靈通是次要的,要斷除你到底有什麼心裡毛病,讓真心靈知後,無貪、瞋、癡三毒相應,把這三毒斷盡才是最重要的,心地法門就是這個樣子,不是在講自性的什麼神通,那是附帶的,你放不開這些能力就沒辦法獲得有解脫知見。

既然不能永斷三毒,那淡薄三毒做到也就很不錯了。淡薄三毒就是遇緣要起貪、要瞋恚生、要造癡業時,有心念起但能馬上警覺不去發作,這就是淡薄的境界。古德云:有法無主,習氣要發作但沒有發作出來,那可以說是淡薄三毒。若你做得到,就有點斯陀含的味道。若真有此能力,也不要有我得斯陀含果想,不是自己認為這樣做到了,就真的是做到了。有時菩薩製造一順逆境來考你,一考才知道真的沒有功夫,心地也不能安住,所以要真的努力做到淡薄三毒。

 

提問二:接觸學佛的人很多,有的人會說跟某些高人相處一段時間以後,都會有心靈相通的現象出現。譬如說某法師因緣很好,就跟他學習佛法,學了一段時間,在學習中或學習之後,常常覺得法師跟我溝通很好,甚至於他可以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可以用心靈的感知預先告訴我,讓我能夠趨吉避凶,老師您覺得這個狀況在學佛人來講是好是不好?

答:這不是剛剛跟你們講了嗎?兩個人心都開了話,是用心靈溝通的,一個在台灣,一個在美國,兩者都照樣可以互通,所以心跟心相通是實情。但是你感知了什麼事情,講出來就是妄想相隨,跟這個經文(四句偈義)相違背,所以你可以預知未來有什麼事,那是他感應的能力還太強,有的自己感知自己的事情還無所謂,還要感覺到別人的事情,那心不是太雞婆了嗎?自己關心的人或是自己本人有感應,但若能心性放空,或用無為法去轉你的障礙,最後事情是轉了,連你也不會知道。若有人告訴你有事,要你趨吉避凶,那是算命仙,會看命但不會轉人家的命。還有他知道事情是自知自悟,還是護法神心意念通知他,這有你待查證,若是後者的能力,跟鬼神通是沒有兩樣,不是自己修得的真心所感。

有的人會感應到未來,譬如說九二一地震,或是其他事件,有時候共業是難避免的,但有時候是人為的業所造成,那是可以避免的。講這些、執著這些就是著魔相,好談吉凶禍福,佛說都是妄想、執著,這些都不是正常的修行人,真正修行人是要沈得住氣。這一句話:「不隨妄想流轉」,不能否認真心是最聖、最靈,能預知很多的事,問題是你知了後卻不能放下,重點在這裡,這樣就沒有解脫、轉業的能力。所以第一個他的心太敏感了,他知事後不能釋懷,執以為真,就有煩惱。學佛是要學習感召懸絕,學習心不敏感,讓真性主行,真性要主行就要入空,入心空了以後,心就不敏感了,那最後靈性不就死掉了嗎?不是的!

入心空了以後,有定力與智慧後再回返,再來學習接納原來佛性的靈通力,修行是要有先後、有次第的。所以你有什麼能力,都不要講,放在心裡面,這就是學習心空的階段。著魔的人就喜愛講,我剛講的,就是怕人家不知道你有多少斤兩,怕人家不供養你,不重視你,有的要受供養,就會興起好談吉凶,你不作怪的話,門庭可羅雀,沒有人會來供養。俗云,和尚不作怪,無人要來拜,這怎麼行?若是沒人要供養,也不會好談吉凶,正好修心空,養自性,去習氣。所以到底要修自己,還是要搞名聞利養,這是真道行者,還是假道行者,要能分辨清楚。

這一段講的,不否認真心是最聖最靈的,未來的、連八萬劫裡面眾生的因果報應都知道了,那是真正的宿命神通,要是真阿那含果行者才會有。不然一點點小通,那不是真神通,不要去愛現。所以這個師父這樣表示,他是有靈知力,但可能沒有真正在修空觀、學佛法,修空觀的人不會去講這些的。

心跟心相通是可以的,要兩個人都能通。有時候我開玩笑,那一個人打妄想,其實那心有一點開,比較容易被看到,若心眼全部開的話,剛開悟的人心很敏感,可以知道眾生心,但是要互相知道的話,兩個人的心都要全開,以心傳心,就是可以用心講話,不必用嘴巴講話,這是真的!

 

提問三:今天是我第一次來聽課,感覺非常好,老師講修身空及心空,修身空是第一關,再來修心空,請問這兩個可以同時修嗎?或是身空修到什麼時候,才可以修心空呢?

答:有人問五蘊魔相可不可以先修心,再來修色身,這是本末倒置,修行是依色、受、想、行、識這樣成就上來的。一樣的道理,這個身不空,真心現不起來,你要修的心都修不成,還是本末倒置。我們同學修了一、二十年,心打不開的話,習氣轉不了,所以為什麼要先空身,空身也就是突破色身束縛,讓心靈稍為浮出來,你才可以去抓妄心來修,才能入真修心,所以這是有次第的。

你不可能先得斯陀含後再來得個須陀洹果,對不對?果位是先得須陀洹果,再來得斯陀含,再來得阿那含後,接著就是得到阿羅漢果。就像五陰魔相一樣,你要先破色身束縛再來修受、想。受陰盡再來修想陰,想陰盡再來修行陰,行陰盡再來修識陰,五陰滅盡才能轉入十信菩薩位,這些都有次第的。

所以你如果不破色身束縛要修心的話,就像穿著鞋子抓癢一樣,抓不到癢處,一個毛病要轉轉不了,我知道要改,就是改不了。但是你破了色身束縛以後,你可以隨時觀照你的心念起滅,人家講一句不痛快的話,自己心裡生氣念頭就要冒起來了。你看著它,它就下去了,沒有完成瞋心的發作。下一次再冒出來,觀照它又下去了,再下下次,冒到這裡一點點,也下去了,這樣千萬回的磨練,你的瞋心才會滅掉。妄心習氣不是那麼好修的,你說要斷就能斷,不是的。

那從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到阿羅漢果,如果照正常的修法,得須陀洹果升天上、人間來回七次,壽命很長,都是數百萬億年之天壽,才能成就阿羅漢到果。所以修心不是那麼容易的,但一定要先破色身束縛,才能得須陀洹果,之後才能修心,依此最聖、最靈的心,還要修得感知後無妄想相隨,讓真性主行,這樣才悟得心空,才是得斯陀含果。這些都有次第的,不能跳躍式的進修。

 

提問四:如果今生色身束縛破不了時,那就沒有機會修心了?

答:有一種可能就是借由佛、菩薩的力量,來轉你的習氣,念佛!念佛!!當你打妄想時,祂幫你轉一下,你就不會打妄想了,你習氣要起來時,祂會給你壓一下,這是念佛,借佛的力量。今天所講的都是自己的修行,自己要能得解脫道的,都要靠自己。如果自己不行就要靠佛力,所以要看根基,才能知道要自修持還是靠佛力得入。

你對於打坐修行,今生沒有辦法成就,那就念佛、拜佛、持咒,靠佛來幫助你,這是方便法門,末法時期沒有辦法,沒有說像再來菩薩一樣,每一個人都是修得很順利,一、二十年就能修完到一個境界。大部份的人是從善心開始,得欲界天果報基礎。再來要修色界禪定,修禪也都是要有這些基礎善根的。

但有時候不得力時就要借佛、菩薩的力量,所以念佛法門也很重要。世尊在世時,沒有人問的情形下,世尊自己說了《阿彌陀經》,利益末法時期眾生。所以大家現在都在念佛,認真唸佛也就可能得空身。要修到空心,有時候還是要佛菩薩幫忙的,因為你的心有時候會冒出來,這時候破色身束縛的人,大概真正菩薩或佛,可以直接用語意、心意來教化你,一個念頭飄過來教你怎麼做,叫你不要妄想、不要煩惱,你自己就會放下煩惱、妄想。所以你雖聽不到祂的意念或是祂的心意,那只有靠祂來轉你,你不知道,祂知道呀!有時煩惱來想不開,突然間你心結想開了,為什麼想開了呢?是祂給你心意轉你的煩惱念。

所以平時我們拜佛、念佛就是這樣,求助於諸佛、菩薩。還沒有到一個基楚時,只有靠佛力,到有一個基楚點就靠你自己,你自己用功時,還是離不開佛、菩薩們加持,祂隨時都在看著你。所以真正修行者是很平淡,因為你一有異常的行為、心念,祂就馬上會警告你,祂會跟你提醒,所以真正的佛弟子是這樣,不會有錯誤的行為、犯戒的行為。如果沒有正護法神在護持的,就會出差錯。就像那些喜歡亂講話的人或者是真正著魔的,都沒有在默默修行,都是在搞名聞利養的那一套。不要擔心,好好的打坐,你也會有成就的。(待續)

( 張玄祥居士 講於美南 爾灣   2005.06.02. )

 


[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