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11)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聖見者以種種聖智,離種種正邪之見,故名聖見。菩薩欲入勝義諦相,正見當遠離,何況是邪見。正見者梵語 samyag-d4=6i,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之因果,審慮諸法性相等之有漏、無漏慧,稱為正見,係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能遠離或有或無之邪見,而採取持平正中之見解,如遠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之見解,皆屬正見。故廣泛言之,凡為佛教所認可之道理,皆屬正見。據《大毘婆沙論》載,正見可分為二類,即:(1)有漏正見,又作世俗正見。即與意識相應之有漏善慧,係有漏有取者,故轉向善趣,招未來可喜所欲之果。(2)無漏正見,又作出世間正見。即盡無生智所不攝之意識相應善慧,如八種無漏忍、有學八智、無學正見等。

上次講到聖智、聖道。「聖」就是求解脫的才叫做聖,「道」是道路,聖道一定要求解脫的,不求解脫則不能稱之。再來要講聖見。你見解夠不夠?對於解脫道的認知有沒有正確?要走到的目標對不對?是否已經找到方向要走了?所以什麼叫作聖見?就是以種種聖智,離種種正邪之見,亦即對一切法,包括邪見、正見,都要離!我們剛修行者,邪見要斷,正見要追求,這也是聲聞乘在修的,第一階段是這麼修的;然修得正知正見以後,還是要放下,所以是正、邪知見都要離,這是菩薩的境界。菩薩是修一切法無住,一切法不執著,所以不住有為、不住無為。無為是解脫心性,你連無為都不執著的話,也是離正見裡面最高的。離種種正邪之見,這種叫做聖見。

菩薩欲入勝義諦相。勝義諦是殊勝微妙、無可相比的義諦。諦有俗諦、真諦,一般所追求的是真諦,真諦就是勝智、解脫。菩薩是對於俗諦要看開,然後對於勝諦也要能看開,若這兩者皆做到了,才是真正的菩薩摩訶薩。如果你要進入勝義諦相、要修入勝義諦相,正見當遠離,你連正見都要遠離,也不再執著一切相,一切名、一切物、一切語言文字都當遠離,除非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要講經說法。所以,在修勝義諦相的菩薩,連正見都要遠離了,何況是邪見。

如果你自己執著邪見,只是自己障礙自己而已;但如果抱著某種自以為是的菩薩精神,要把自己的邪知邪見,推廣給一般大眾接受,甚至於令大眾來當他的弟子,這種就有罪業!邪見是不正當的知見,不正當的當然是邪見;但是你執著片段的修行,範圍不夠大、境界不透徹,這也是邪見。比如說一個人修到初禪境界,有覺有觀可以看自己的心起心滅,可以感知這個心,就說:「喔!這就是修禪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天天就搞這個,然後大肆宣揚說這是修行的最高段了,這就是他知見太低淺,所以才碰到這個就以為是很高了。我們佛教徒都有在看經典,這智慧大抵都從經典來,所以我們有或沒有神通都沒關係,因為我們有經典可以比照。

世尊講過,以阿那含、阿羅漢的神通來講,其「宿命通」僅涵蓋八萬劫以內;如果證到「宿命明」的話,對於時間是不受限制,無始無終,無論過去多遠、未來多久,對一切眾生的因果都能知曉,而且還知道最初的起因。很多號稱有宿命通的,可以說出你下一世還是出生做人,但為什麼出生做人?以及是因為那一個善行讓你可以出生做人,他有時候看不到。如果是成佛者,像釋迦牟尼這樣,便對於每一個因緣都能清清楚楚。比如以前講過的一個老人家要出家的例子:

當時佛陀不在,僅弟子在道場vih2ra(精舍),然後有個老人來,說自己想要出家,這弟子用宿命通一觀,回絕說:「你從來就沒有造一個善行足夠出家因緣,所以你也不必出家了,你可以回去了!」這老人就很傷心,年老五、六十歲要出家卻不行,只好往回走,正巧碰到世尊回來,世尊問他:「你為什麼哭呢?」他說:「因為剛剛去精舍vih2ra,一位比丘卻說我沒有出家的因緣」,世尊祂說:「有,你有出家的因緣,你跟我回去,我應諾你剃度出家」。待剃度完畢,剛剛講的那個比丘就有點疑問,問世尊:「他沒有善因緣,怎麼准許他出家?」

世尊就講他:「你的神通只在八萬劫以內,八萬劫以外因緣都看不到。」這個老人在久遠前曾做一件善事,此點就足夠出家。什麼好事?虔心唸「南無佛」!南無佛可以統指皈依三寶,當然其中佛寶是最重要。那老人為什麼會唸「南無佛」呢?在哪一個情形下唸的呢?原來是他到森林裡面,遇見大蟲(老虎)要吃他,他趕緊爬到樹上,爬時至心唸一句「南無佛」,在這個緊要關頭,很確切、很誠懇的唸出來,光一句就夠了!也可見,我們一般沒有提這種正念來唸佛的話,光是嘴巴唸唸,心裡卻在胡思亂想,那麼就算唸上幾千遍、幾萬遍,這功德也不大。所以你如果唸佛卻沒有成就,都是因為你沒有攝授正念好好去唸,只是一邊打妄想一邊持咒、唸佛,當然功德會不夠。

所以,有神通的人,若境界不夠、神通不夠、知見受限,容易產生偏見、邪見;而如果是沒有境界的人,光講一些胡說八道的,當然也有果報。所以我們要深入經典,才能了解佛的境界大概是什麼樣子。像《金剛經》講「五眼」,佛眼證得就有十八不共法,有大慈大悲的心,有四無礙辯、四無所畏。證得佛眼,乃是已經成就佛之境界者才有;所以你沒有證到佛眼,卻要講佛的境界怎麼怎麼……,那根本就是一種邪見;或者有人動不動就講成佛、成佛,好像成佛如此簡單?當然如果只講這個佛,也只是「覺」、覺悟而已,倘若是「等覺」、「正覺」、或者「最上覺」,這之間又有差別。所以對於佛法要多聽多聞,不要自己想自己的。尤其修行境界上,有時你沒有多看、多從佛經來印證,你更不知道自己講的對不對,所以講話要小心,不然就造成邪見,自誤誤人。

正見者,梵語samyag-d4=6id4=6i有看、視覺的意思,而samyak是正,samyagg是連音規則所變samyak-sa3bodhi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samyak-sa3bodh2ya則意為「向正等覺者致敬」。正見,是謂能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之因果,審慮諸法性相等之有漏、無漏慧。所以一切法都是因果,你造了惡業當然有惡報,你造了善業則有善報。你有修行就會有境界,有境界就有果報,這果報是在於天界、或者在高天,或者是聖道之聲聞四果、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或者是地上菩薩十地),這些都看每個人的根基與發心而有異。

有的人就是執著太重,主觀意念太強,然後就不能接納外境,像這種人不管是在家、出家,都不受人歡迎。如果你根基夠、廣結善緣,又謙卑,頭低很低、姿態很低,而且懂得多卻又不會喜歡講,這樣的話,人家就非常的欣賞,就等於是說人緣佳。說起來,師父或者上師,他要把一些法教你,也要看你是什麼料子。看的不是只有才幹,才幹在修行上來講,只要打破色身窠臼,就能有無量的智慧產生,或者是累劫修上來的,每件事情自然就能看得很透徹如果沒有,那也是過去世所學之不足,像有的人看事情就迷迷糊糊、不知究理,這種人就是學習能力受限制。

但如果你自認為很聰明,又很高傲,那還是學不到東西,因為師父不會想教你,否則你學多了,心又不淨,容易迷失去做壞事,一念無明,惡心起,「哇!又做了壞事!」等於是你有功夫做壞事,這個力量更大。沒功夫還好,比如說你拿一支槍,頂多殺幾個人;如果你拿一張嘴巴,上台一講,講的都是邪道歪理,這個影響就大了。而且像現在,電視節目各地播放或者CD片到處流傳,看的、聽的人那麼多,邪知、邪見影響層面更廣大。

所以,對這些因因果果要能夠悉知、悉瞭,也就是有正知見。一切法其實離不開因果!會在哪個道場、會跟誰有緣,當然也跟自己的行為有關。緣是可以初結,緣總是有第一次嘛:跟眾生結緣,過去沒有緣,今生也可以開始有緣;那修行也一樣,過去你沒有修行,今生才要修行,那修行也是初發心。如果我們虛心地去接受環境、接受人群,這樣就很容易能夠得到善緣、助緣。

所以因果到處都有。我們雖然還看不到腦筋裡面現出過去的因緣,但光看現象也可略知端倪,例如:你為什麼只來這裡,別的地方都不想去?你如果就只想來這裡,表示跟這裡緣深,這也是因緣。所以到處都講緣份,緣高、緣長、緣怎麼樣的,也都可以看見因果。所以你這麼去思惟,去增長知見的話,看事情也會比較超然,不會很偏激,講話不會斷章取義或者執著。

「審慮諸法性相等之有漏、無漏慧」,審慎的去思慮諸法的法性跟法相等的有漏、無漏之智慧。一切法都是因緣法,連你的妄想都要有因緣,「諸法因緣生」,這是大乘修行者要記住的偈語。一切法從因緣生,緣滅則法滅,緣無論長短,總是要滅,所以緣滅的話,這個法就滅。我們畫一個圓圈代表我們的空性,我們自性空是沒有樣子的,你說是在腦筋也不對,你說是在外面也不對,你說是在裡面也不對,因為不在裡、不在外,反正有一個空性,這個空性呢,外因外緣然後有內緣內因,外面的就是你過去所結的種種善惡因緣,而我們腦筋裡面有內緣內因是為種子緣

要起什麼法會先起法性,你的空性會現起法性。那什麼叫法性?法性,梵語 dharmat2,指諸法之真實體性,亦即宇宙一切現象所具有之真實不變之本性。既然是真實的體性,那是無性無相,沒有相可得。法的真實性--法性,乃無相可得,這是學大乘的人要去了解的。然後因緣產生法性了,第一個動作就來產生法性,有性才產生相。

自性,梵語 svabh2va,即自身存在而固定之實體。當中sva是自、自體、自己,bhava是有,即存在、生存之義。各位背過「諦不縛有我」,當中bha即有,還記得吧?那麼無自性到底在講什麼?大家來聽《解深密經》,有的聽歸聽,對這些都還是搞不懂。這門課很早以前就講過「三無自性」了,不過經典這邊還沒講到。所謂的三無自性,是哪三種無自性?第一種,「遍計所執性」,乃凡夫無所不執著的遍計所執性;第二種,是聖人或者是阿羅漢的「依他起性」;第三種,是佛、大菩薩的「圓成實性」。然無論是凡夫,或者是聖人,抑或是大菩薩、佛,這三種自性都會先應緣、起法性、起法相,但法相起了,產生實際的相了,你要如何認知它?

這個法相是什麼?比如說你看到一個人,這個人當然就要用眼睛來看,看到一個人,但不是眼睛先看到,是你的空性先映照到!對此,尚未瞭知佛法的人,一定會以為:「哎,是我眼睛看到!」你眼睛只是一個物質東西,像鏡頭一樣,鏡頭不會看到,是吧?那只是鏡頭的光線折曲,把影像映現進到我們的照相機裡面來,所以我們眼睛就如那個鏡頭功能一般。沒有眼睛的人,以其空性照樣可以接受到外界影像,影像先在心中現起,然後接到因緣,法性產生,法相產生,產生要現這個相,這是閉眼可見物像與眾生

那誰來認知這個影像呢?我們的見性。在這裡,法性就是見性,因為法的自性是見性。見性要面對什麼?要面對色相,色相即一切物質形像。有形有色的都是色相,我們肉體也都是色相。這個色相現,我們的眼識來認知它,用我們裡面的五根,我們的眼根是面對色性,但是是眼識來認識這個影像,這個影像所現,由眼識認知,本來還不知道是什麼,但加上第六意識就能分別,分別這是張某某、不是林某某,由第六意識加進去,才知道這個影像是誰。像這種過程之起滅,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乃因緣起法。

再來講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就範圍的問題。我們看,能看到幾百公尺的距離就算不錯,是吧?但真的圓成實性現起可以看到遍一切世界,這是佛的境界。我們為什麼看不到?我們也有這個圓成實性,但是被我們的妄想習氣埋沒了,所以看的不廣。佛是最清淨、最圓滿,所以對虛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祂都看得到。大菩薩也有佛的部份境界,但還是不全;那小菩薩是看到一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就很了不起了。所以圓成實性生起圓滿、大小,依你修證覺悟的清淨度而定。是相對的,也是因果。

舉個例子來講,如果是小乘行者的「依他起性」的話,乃見性加上第六分別心,知道說眼前這是誰,知道歸知道,但他都不會煩惱,不會再生出是喜歡或者討厭這個人的心,對此是不起心的,無所謂喜歡或討厭,像這樣,即一般的阿羅漢所證,能覺而不住。至於大菩薩,祂是「圓成實性」,是根本覺或不覺都不在意,如果沒有因緣的話,祂不會去在意這個覺不覺,所以才叫做「不住一切有為,不住一切無為」,這樣才能廣大的去接觸到那麼多的眾生。

那普通我們的毛病在哪裡?就是遍計所執性太強。比如看到某個人以後,第六意識起了分別,又再加妄習進去,有喜歡、不喜歡的分別,而且,喜歡的就喜愛得要命,不喜歡的就厭惡得要死,甚至於要出手揍人、出腳踹人。像這種,都是遍計所執太重的。那你說:「我不去分別。」不去分別它也會轉喔!會轉第六意識,這邊轉到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是心在想,心想即是我們所謂的審慎思量。心在想時,他第一個先看到這個人,他起「見分」,這邊起一個人,它也會起一個人,這會起一個「相分」。唯識裡面講的,第七識就有相分、見分,第六識也有。第六識這個人可能就顛倒起來也不一定,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知見太偏激、太顛倒了,白的可以講成黑的、黑的可以講作白的,所以像這種第六意識很強的人會把人顛倒看!所以可知,心有可能是很離譜的!

你內心有很多妄想,有不正當的知見,你的第六意識也是一樣。第六意識分別還沒關係,在起妄想的這一部分,還是有一個見分,見分看到第七意識的相分,然後變成第六意識的相分,這個相分是顛倒見,然後又很執著,這一過程很強的人,就是遍計所執性很強的人。如果,你有因緣起法了,法性現法相,法相現境,你懂了、知道了就放下,這是依他起性,這是半善人或者準聖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可以做到這樣。若是要圓成實性,起碼都是阿羅漢或七地以上的八地菩薩,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到往上的如來地,這些聖人圓成實性就越來越強。

所以這個要看一個人會不會執著,看了不會執著才會懂得越多。如果你光去執著某一件事情,你鑽牛角尖進去,哪裡有時間去照顧別的?沒有!所以你的執著就卡在那裏。像我們現在在學佛法,結果你佛法學是學了,一下子又跑去學這什麼功,一下子又去看其它外道的什麼東西,假如你那些又用得有點成就,你就更忘記學佛法。比如你很執著身體的氣,或者執著你的某樣能力,就造成你學佛法的障礙,是屬於所知障礙的一種

所以這裡說明,法性、法相現時,其具足有漏跟無漏的兩種慧,你都要能審慮。「有漏慧」是世間的解脫見,還沒有清淨;稱其為「漏」,就是功德不全、不完美。「無漏慧」,則不執著一切。你一個東西到底怎麼樣才能無漏?什麼都沒有叫做無漏,如果你還有,執著有,就會有漏善因!所以你在學「勝義諦相」,一切法無執,「住有為,不要有有為想,也不要有無為想;住無為,不要有無為想,也不要有有為想」--這段話是經典講的,還記得吧

能做到這樣的話,有什麼東西可以漏?沒有!至此,你的妄想習氣也不會起來,也不會執著偏見,也不會執著對錯,連正見都不執著了,何況是邪見!所以這種沒有功夫的功夫才是最高的!在武俠小說中常可看到,比較高段的,都是無為而為,被動等待對方出手,才再依其破綻予以還擊。所以武俠小說所述跟佛教道裡沒有兩樣。你心修到無為的話,碰到有為境,你自然就能輕鬆的應對它,這種就是無漏智慧,不執著一切。如此也才可以跟業緣這麼轉來轉去,又不會受傷

那有漏,可以說是用點方便法!學佛法懂了一些,但因你無法一下子做到究竟,所以要方便分階段完成,這是方便。搭階梯讓你一步一步分段往上爬。我們修行不可能一下子達到終點,但可以分梯次進展一些。以身體來講比較簡單,認真用功,當然總有一天能突破。首先是不吃太多!吃太多丹田就「沒法度」、不會有氣,所以要保持一個適當飽度就好了。你可以長期守齋戒過午不吃,甚至僅日中一食。花多少功夫,就得到多少成果。如果你把肚子空得差不多了,來練丹田就很快。尤其在守齋戒的人,晚上睡前是最好用功的!你中午十二點吃飯,有的出家眾在寺廟甚至十一點就吃飯,你從早上十一點後吃飽飯到隔天都沒進食,晚上就練丹田、練呼吸、練泵腹功,如此練練練,這個身體三、五個月就會有成就。

或者像我從高中就在打坐,那是不自覺就想打坐,也是方便,並沒有依照「安那般那數息法」這麼去正精進的呼吸,但是丹田已經逐漸培養起來,於是一到大學以後,這個丹田就很有力量。當然我還做「船式」功法。有上過初級班的人就知道這個--船式是小腹貼在地板上,而手腳翹起來,做三十秒。我每天早晚做做,拿一個錶放在前面,吸氣吸滿了,手腳抬起來,這樣做丹田就很有力量!等你因緣成熟了,哪一天再練個什麼功,或接觸一個外道什麼法,佛教什麼法,你氣就上來,就突破身體了。所以你身體要突破很簡單,三、五個月,方法對就容易見效。

甚至有一些人,接觸到各種外道、或邪道、鬼神道的,那個氣也會很旺,為什麼?因為有鬼神在加持。鬼神的氣很強,常造成一般人受不了、睡不著,然後就很亢奮,然後就有異見,看到一些有的、沒的。可以看到,當然有的是過去世有修,今生一來就可以看到;有的是今生身體窠臼打破也會看到但慢慢把身體的氣導順了就看不到了。這是色陰魔相,所謂魔相是一個境界的現象,你不要執著它就好,一執著你就會著魔,為什麼?你一執著這個能力境界,這個魔就知道你心裡面有期待,所以就來跟你無形中加持,然後你身體就起更多變化,功力似乎也越來越強,甚至就自以為了不起,其實都是這些魔在加持的。所以在「五蘊魔相」裡面告訴我們,這些能力都要放下,走過去,回到最清淨的自性。你有那些什麼能力都沒有用!未來你成大菩薩時,自然就跨入陀羅尼門,會了什麼咒,就有什麼能力。所以這些過程你要懂

修佛法要以般若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到底修到哪裡?有什麼境界?都沒有!等到你要行菩薩道,進了陀羅尼門的話,以前記不起來的,腦筋不靈光的,至此都慢慢會記得,然後可以背咒語,再用咒語去對眾生做事,這樣等於以佛菩薩的力量去幫眾生。光靠自己的心力作事則很累!每一個心打開的人、或者心有能力感知外境的人,都是用自己的心力在應付外境。要學無漏慧、如如不動,這個比較簡單,反正,「我都不理你,我都當沒有一樣!」要是你學:「哎!這個人有問題了,怎麼幫他?」比如說你碰到有病的人,你也會生病。像某同學的姪女最近發生問題,於是我就訓練她去面對人總是要自己成長。

我教她:「用心中心法,她在醫院,妳在家、在道場,妳要觀、要持咒,然後對著她,第一印開始用,用到哪個時候依妳的心念,轉第幾印,要轉就轉,隨妳的自性,自性它會知道要轉第幾印。」有時候很奇怪,碰到障礙,唸唸唸唸唸,結第四印,第四印就是要把這個障礙送走,送去淨土,不是只有你往生淨土,眾生也要送去淨土,所以無形中就轉到第四印,然後唸唸唸到心起個念說"",它就去了。像這種,你在接觸密教時,要先把心空掉,無漏慧證得,自然就有因緣進入密教。

所以有很多人現在學悉曇是勉強在學,當然也有以高度興趣在學的。如果你心空了的話,學陀羅尼門那是真的水到渠成的,因你已經修過了一、二、三十年的無為法。所以我們說顯教要修二十年就是這樣,關鍵是你心要空掉,進入無漏慧,進入沒有執著的智慧了,這樣你才回過來修陀羅尼門,持咒、結手印,依佛如來的功德力量來幫眾生。

所以這些過程要懂,還沒有到的、常走錯路的,就是沒有聽聞。世尊常常在講,一個修行人如果出家自修不度眾,就算自修有成,也是變成無聞比丘,也就是知見太少,要跟人家講佛法講不出來。有的修聲聞阿羅漢就是這樣,他光觀這個心,然後控制這個心不亂動、不要煩惱、解脫了,但無法教人怎麼修七、八識心,無法針對人家所提問題來回答,人家碰到的問題也不能幫其解決。這個就是見聞不足的問題。所以如果小乘行者,心眼沒有真的開的話,他雖可以自己解脫,但是要叫他講經說法他做不來。頂多講經說法是依名相在解釋,沒有甚多的實修經驗可佐證,也沒有那種智慧去把名相跟自己的體會聯結在一起來講授。

所以,如果沒有實際的體證,無法將所修證的境界融進來談的話,教了半天,都只在名相之解釋上打轉。nama,什麼叫na?什麼叫ma?名?相?這些都是名相啊。又或者講「三無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也是名相。裡頭什麼叫自性?什麼叫遍計?什麼叫所執?什麼叫依他?什麼叫起性?什麼叫圓成?什麼叫實性?圓成又分什麼叫圓、什麼叫成?以上這些要怎麼一個字一個字跟人家分析?不知道。但像世尊就可以將每個字都演繹成十個字、十個名詞以上解釋,這種智慧是無量無邊的,世尊能演繹世間種種相。

回過來我們講菩薩,祂對諸法的法性已經建立了有漏慧或無漏慧。有漏慧是偏向於還不究竟的世間禪定,或者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等等的境界修行,還沒有究竟。那我們修行上,什麼叫有漏?譬如說你現在碰到問題,心安不住、心慌意亂,要怎麼辦?用有漏慧啊!什麼有漏慧?唸佛啊!有一個念頭叫你唸佛,好!趕快念阿彌陀佛,把心安定下來。或者你想到《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平時最愛的某個偈語。記得最清楚的,都可以派上用場,隨時用來提醒自己。你們有的同學,逆境來了也不知道怎麼去面對、怎麼去提醒自己,總要等到病倒了、垮掉了,才想到要處理,這時候等於是事態緊急才叫救護車一樣。何必花那麼大的精神?一剛開始你心感不大對,就要處理了!

像我為什麼天天在吃藥,吃藥好像在吃飯一樣?你問:「吃藥不傷肝嗎?不傷腎嗎?」你維他命吃夠的話,不會傷害到肝腎;假如你缺乏維他命,肝臟也不正常,腎臟也不正常,又再有外來藥物的壞東西加以破壞肝腎,當然就發病。所以你看我那個「感冒靈」(膠囊),不曉得從民國十幾年吃到現在,吃很久了。一感冒就吃下去,很奇怪,不管是什麼病、什麼因緣,一吃就有效,不吃就沒效。感冒藥對這種不是病的病,它可以治標。我只要覺得丹田有一點散散的,不是去貼磁片,就是用磁環放在丹田,然後再吃個感冒靈,從內外夾攻,不用多久,半小時就好了。

所以不要等到病開始大發作,而要從預防著手。你看「如來說是因」,一定有那個因,有一點因緣起時,有那個因了,你一定要去處理;你都不處理,等到果現了,你才倒下去、……,那就要花很大的力量,才有辦法把它救回來。所以,這個有漏慧講起來是很簡單,但有的人反應就是慢半拍,等到人家提醒了,他才知道:「喔,要唸佛。喔,要拜佛。喔,要幹什麼……。」以後,你碰到障礙,身體不舒服,要用什麼法去化解,要自己去想,趕快去做。

你對諸法的法性跟法相,具足有漏無漏慧的話,你就有正知見,當然最後回到無漏慧是最完美,但過程之中的有漏慧也是不能捨。如此你有這些,正知見就具足了。所謂的正見就是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裡面,七菩提分、八正道……等,是培養你解脫的正路。你要有點智慧就修七菩提分;如果要有完全的智慧就要修「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進入菩薩的修行。地前菩薩要產生般若慧,一切法都不執著,這是般若慧。如果開悟的人,進入登地菩薩之後,就要修「十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學習方便,學習發願,學習力道、力量,學習一切智。

如果以十波羅蜜跟十地菩薩,一對一來看的話,開悟之初地菩薩,要專修布施。這個檀那d2na(意譯為布施、施,即給與、施捨之意),是一定要修的,da是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一開始你沒有能力,就佈施錢、佈施勞力,有錢就出錢,沒錢的話做義工也是佈施勞力。等到你有更高能力時,你可以佈施無畏。要登地以上菩薩,才慢慢有能力給無畏施,給人家不害怕。你心定,人家不一定要靠上你才覺得心很安,光是打個電話給你就覺得心安了,其實你也沒有做什麼事,他就很心安,很奇怪。這是自性空,很好用。你不必用什麼法,用空無的心面對眾生。眾生直接來也好、或者電話來也好,你都可以感受到,給他無畏施。

持戒、忍辱、精進,這個太耳熟能詳。再來這裡講的方便,就是你一下子還做不到,所以分階段完成,這就是方便,但不能隨便。怎樣算真正的方便?世尊於般若講的很清楚,方便而能達到目的,這才是真方便。若你給他方便,他卻達不到目的,那不是真方便。如果沒有真方便,就會變成濫方便,到最後變成隨便。比如有的人說要「以利鉤之」,為了要讓人得利,就幫他看風水、算命、幹什麼的,說這是方便;但搞了半天他錢愈賺越多,還不來修行,甚至忘記修行,或者乾脆不再來見你,那這種就不是方便,你是害死他的慧命!所以方便,是間接的教他怎麼走、怎麼走,但是目標不變,一定要達到,這才是世尊講的真方便。你有興趣了解「正道」,可以去看三十七道品。

「能遠離或有或無之邪見」。如果你有正見,你腦筋就很清楚,看一句話、看一個人的言行,就知道這個人好不好、心清不清淨,或者心是真誠還是假意。舉例來講,師父心眼開的話,對於徒弟在想什麼都清清楚楚。否則師父光有福報,信徒很多,捐錢很多,但沒有知人之心,表示智慧沒有真正開顯。通常,哪個弟子一起心動念,師父都已經知道此人要幹什麼了,或者做了什麼。修行修到一個程度,年紀大了,出家久了,往往會收徒弟,但如果你心沒有成就,徒弟他在搞什麼鬼,你也搞不清楚,那不是很累?甚至到最後,如果徒弟不是真誠供養,又不安好心,而做出什麼事,那不完蛋了?所以不管在家、出家都要認真修,把身體成就了,然後有心的成就,這很重要,要有智慧。

「而採取持平正中之見解」。你心不動,就持平正中;你心有偏好、有執著,就無法正中。所以你要有正見,就不要執著,要平等、正中。知道了什麼事情也不在意,這就是有正見而無執著。比如剛講過,弟子心有問題時,你雖要能知、能先預防,但如果並非什麼大問題的話,對其小毛病也要知而不見。否則你天天太計較、太執著的話,那這種知見又變成不正確的知見。

「遠離身見」。為什麼說須陀洹要破三結(身見、戒取、疑)?須陀洹境界高不高?乍看是四果中最初的,最初的你還做不到!這起碼到二禪的境界,才可以破三結使中的第一個--身見。我們常常在講的大小乘不能分,大乘法基本上談到修行次第,還是要從小乘談起。如果你還執著肉體「這就是我」,說「我這肉體是我」,那佛法實在是修得還不夠。你問:「我這個肉體不是我的,那為什麼生病還要治療它?」因為你還要用它,不保養不行,你要用它就要保養。但因為你知道這個肉體是假的,走時就很自在,不再執著這個肉體,說走就走,是吧?像你打坐一直痛、痛、痛,也是身見的執著。

三結使的第二個是「戒取」,底下會深談。第三個要斷的結使是「疑」,疑心病。不管大疑或小疑,當然開始修,所遇到的都是人世間這些有的沒的、懷疑東、懷疑西。我們內心起滅起滅,對人對事有懷疑心也不要去當真,過幾天就會覺得真的沒有這種事情。如果你鑽牛角尖的話,就會被你這些妄想,把你迷惑掉,然後搞得你神經兮兮。尤其沒有境界時,你還沒有感覺、沒有心通,沒有直接到外緣的影響,那還簡單一點;等修行到有境界、有感覺了,可以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了,更麻煩。可以看到還不算怎樣,能夠用心感覺才傷腦筋。

若僅是用五根之眼耳鼻舌身,你可以看到、可以聽到,這五根沒什麼,因為這個心都還沒破;等到這些都過去了,你真正心眼開了,可以感覺了,哪一個眾生起心動念你都知道,哪一個外面冤親債主在起心動念你也知道,如果內內外外分的很清楚,自己的念跟別人的念很清楚、一目瞭然,這樣確實好修行!但有時候菩薩考你,或者是冤親債主來作怪,丟個念頭給你:「哎,這個人對我怎麼樣……?那件事怎麼樣……?是他!」祂們給你出種種餿主意,偏偏你就以為自己有神通力說:「哎,我的覺知一定對的!」然後就認定:「對!一定就是這樣!」然後就氣這個人,行為上也有點偏失、不正常,這就是疑心病發作。

如果你定得住、沉得住氣,過個三五天、一個禮拜以後再來看,「咦?也沒有這回事嘛!」所以修行過程中,如果是凡夫,會疑神疑鬼;如果有修行境界了,有很多也是會疑神疑鬼的。所以這個特別要管得住。講起來,須陀洹初果還是在斷這三結而已。所以普通如果打坐至可以入定、身體不能控制,這僅有初禪的境界;但這時候心一定有覺有觀,才能夠講初禪。二禪就真正身體不見了,入定去了。所謂的須陀洹就有身體打坐到快二禪境界,然後再斷三結使,才是須陀洹果,不然就只是須陀洹向。「向」是離很遠的向,不可能是在一旁的向。經典在講,到須陀洹果,你可以稱他「大師」,須陀洹就可以當大師

我們看這些出家眾被稱為大師的,最少已經有須陀洹果。以這來看,沒有神通也沒有能力,因為這不是神通的問題,而是心清淨與否的問題。「能斷三結須陀洹,淡薄三毒斯陀含,五下結盡阿那含,永斷三毒阿羅漢。」在斯陀含還是一樣在轉心,雖然修行會搭配世間禪的身來講沒錯,但主要的果位還是在心清淨上,對吧?因為要證二果須陀洹要淡薄三毒,三毒是貪嗔癡--貪種種五欲想是貪,不順心就發脾氣就是嗔怒,不懂因果就是愚痴。如果證到淡薄三毒了,就是證斯陀含果一來果。一來果就是天上五淨居天再來人間一次,就會證到阿羅漢果,否則如須陀洹還是要天上人間跑七次,有的是到人間證阿羅漢,有的是在天上最後一世,就證阿羅漢,所以這有「家家」之別。

回過來講「遠離邊見」。如果不落於空邊、有邊,就是直接守中道。如果不入有就是空,「舜若多」,梵名_9nyat2,意譯為空性。阿羅漢之修證都在學空,聲聞乘這個空證得了,不修有;但菩薩摩訶薩究竟覺的話,不住有、不住沒有,守在中間,故稱中道,即如我們<勝義諦品>所言之「不住有為,不住無為」--有為就是有邊,無為就是無邊。這中道跟我們中國在講的中道不一樣,我們中國講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好比是你去買東西,你講價五十塊,他出價一百元,要講中庸就兩個加起來除以二,好啊,七十五塊成交。但佛法所談的中道,不是加起來除以二之理,而是不落兩邊,也就是無執之意。

所謂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意義為何?空就是空執,就是否定一切因緣,但這樣你的心就只有修一半,智慧不會太顯。真正的佛法是修「空有俱足」,然後開顯智慧,最後得到一切智。既然是一切智,那你要不要再回來「有」的這邊?不回來怎麼得到智慧?沒有!我們不久前也講過,阿羅漢有六種修行的境界,當中有個「定解脫」,再來「慧解脫」,再來「俱解脫」,記不記得?定解脫跟氣有關,身體沒有氣就不能有定,但氣很旺有定,這個定是死定,比如有同學去學外道法,導致這個氣很旺,你要飛也可以飛,但是光學飛,心沒解脫,也沒有用,要學智慧!這時候氣旺,氣旺就有定,可以依氣得定。

所以你練氣功也好,或者練打坐,氣很旺時,你事情就看得開一點;一旦感冒了,你就沒有定力,因為感冒了氣就沒有,氣沒有時,就算同樣的事你今天來看,就顯得沒有耐性、沒有抵抗力,沒有辦法安住,會覺得不耐煩、定力頓失。可見這種定是假的,這種定是會退失的,這跟世間禪定的一樣。世間禪定一入定,為什麼可以維持幾千萬億年呢?因為他氣堵在那裏,所以他入定不動念,這種仍是不究竟的。有同學氣旺啊,他自認為沒有念頭、沒有妄念,可是一修心中心法後,手印一結,氣通了,妄想就滾滾來了,才知道,原來先前只是拿石頭壓草,草在底下沒有長出來,所以自己認為很定、很安。這不究竟。

但能否不經定而直接用智慧解脫?也有人是不打不修行,出家幾年就會講經說法,講的蠻像樣的,這是過去有薰習,但是此等慧是有智慧而無定力,因為沒有經過前面定的這關,故沒有定解脫。一碰上自己的大事情也會看不開,所以慧解脫的人也還是不究竟。如果你從定走上來的話,慢慢培養空性,空性產生空慧,產生般若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的能力很強,定慧都同時有修證,這種就是俱解脫阿羅漢,是究竟的阿羅漢果。

你修慧沒有修定,就沒有神通;你修定又修慧,到最後究竟之「俱解脫阿羅漢」,一定是有定、有慧,而且能夠現神通。所以你要了解,每一個名詞跟身體都能互相搭配。你窠臼打破的話,這種智慧能讓你在辦世間事情時,都知道怎麼做,並節省很多步驟。每一個人剛開悟時,腦筋轉得很快,事情一來,你「噠噠噠噠……」,十幾個步驟就現出來,知道要怎麼做、怎麼做,這種也是屬於一種天性的智慧。有的人說自己記憶力非常強,但還在初期境界記憶力很強則要小心,因為你還沒有到快成佛的境界;那種無忘失法是在成就的階段所證的。

像龍樹菩薩去龍宮背《華嚴經》回來,祂都看一遍而已,那麼多的資料能夠看過,無忘失、過目不忘,只看一遍就背回來,然後流通這下冊,三冊中只留下最最淺、最最少的資料,因為祂看末法時期眾生沒有福德、沒有智慧,不夠格看那麼深的經典,所以只流傳這下冊。我們看現在的《華嚴經》就已經不得了。裡面四十二字母也都不知道怎麼修。梵天傳這個法下來時,據說最後我們人類要毀滅時,剩下其中兩個字,一個是bha「有」,一個是2「寂」,直接留下這兩個字,其他的kakhagagha……都吃回去、吃掉了,經典有這麼講,這個以後在網路文章的悉曇教學專欄內,會寫得比較有系統,你們要自己去看。

再來講「遠離邪見」。前面一開始就提過,邪見就是不正當的知見,或者是還沒有看到完全,只局部的看到了,就說「喔,就是這樣、就是那樣!」那也變成一種邪見。

至於「見取見」,你的執著非常的強大,甚至大到把它變成一種見解,變成一種強力推銷,這就是「見取見」。有如廣告的強力放送,植入性推銷,每隔幾十秒就放送一次,深植人心,被迫看個若干次,大概就清楚裡面從頭到尾是什麼,如果這個廣告拍攝手法絕佳,則令人印象更深,也變成一種固著性,一種執著。講起來,你懂了什麼就應該放下什麼,放下是要接受更多的東西,不是你懂越多越放不下。為什麼佛法一路走來,都要用般若智慧?因為你的腦袋有限,你裝了這個「大」字,你就裝不了另外一個「小」字,除非你把「大」擦掉,在這裡再寫一個「小」,那你「大」有沒有忘記?不會忘記!佛法就是這個意思。為了要容納更多,所以你要把腦筋空掉,用什麼空掉?用般若智慧,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樣智慧才愈積愈多、愈積愈廣。

雖然我們沒有佛陀那麼偉大,起碼你學佛這麼久,應該也比人家聰明一點吧?但你為什麼就是聰明不起來?因為你這個腦筋塞得滿滿的,塞了「大」就塞不了「小」;你要把「大」拿掉,就可以寫一個「中」啦!位子空出來,才可以空,才可以容納更多的東西。每現什麼出來就擺到一旁。你修行過程境界也是這樣、知見也是這樣。要用時,拿起來就有;不用時,丟在哪都不知道、不管它,佛法就是在講這麼淺顯的道理,我們要懂。學佛法也不要變成主觀意念的執著,這樣對你很不好,人際關係會搞的不好。你如果是心平氣和、無意識形態地去面對長官、同事、部屬,你可以很輕鬆去應對他們。依你這個自性去應對週遭,該生氣就要生氣,不能生氣就不要生氣,這樣就很自在。

「禁取見」,上面有講過,是須陀洹三結使之一,我們佛教徒當然第一個要守戒,世尊制訂了戒律,出家有出家的戒律,在家有在家的戒律。但不要去守不正當的戒,包括像自以為是的強調不吃油、不吃鹽…等,這常常聽到。你怕高血壓,完全都不吃鹽,但你知道不吃鹽會產生什麼毛病嗎?所有細胞裡面都是鹽,沒有鹽它就發生很嚴重的無力,於是血壓下降,人懶洋洋的。不少吃素的人,剛開始都有這個毛病,因為怕吃鹽。有的人還主張不吃油,因為一切的性荷爾蒙都是脂肪去製造的,修行就是要斷欲,但斷欲應該是從心裡面去斷,不是從飲食行為上去斷。有一部經講,有一個人他修行,這個命根常常發生作用,他就很煩惱,想要拿一個刀子把它割掉,世尊知道就問他:「牛車走不動,牛要走不走,你是打牛還是打車子?」當然打牛,牛才會走。

同樣的道理,你有淫欲心,是你心有問題,還是肉體有問題?如果沒有心,這個肉體能有什麼反應?但是有的師父為了達到斷欲這個目的,不讓徒弟吃油、吃鹽,以為這樣就無力了、不會作怪了。這種是拿石頭去壓草的修行,不作怪是他沒有能力作怪,因為沒有吃飯嘛,這不行!應該是要正常的吃,而且吃得再多也沒有淫欲心,這才是根本解決淫欲心的念。所以上面這個是在講,不要守不正當的戒。守戒應該是守心不動、很自在,就是連淨戒你如果執著它,會變成一種負擔。再者,如果你守戒守得非常累、非常疲倦、非常筋疲力盡,那你這個心實在太不好,有漏慧也不具足,那無漏慧更不用講了,都沒有,所以守起戒來就很累。

整個來講,「五不正見」就是上面所講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或稱禁戒取見)」,這五個都是不正見,是不正當的見解。如果你強調其中任一個,就代表你沒有解脫。若能遠離這些不正見,則這樣的智慧就屬於正見。

「故廣泛言之,凡為佛教所認可之道理,皆屬正見」。簡單講,如果講經說法或者寫書的,被一些人不認可,那他大概有點問題;如果不認可多於認可的,那他就大有問題了,甚至可能著魔了。先不論他修得怎麼樣,佛法講得對不對,但至少戒律不能違犯。尤其不該毀謗出家、在家等四眾,「說四眾過」乃是菩薩戒中的重罪。所以你如果心空法了,懂得我們剛講的正知見的話,你不會去執著,也不會說你好、別人不好。「自讚毀他」也是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裡的重罪。若你有能力看人家修到哪一個境界,為什麼要講出來?

好比說,你寫「某某人沒有開悟」,假定那人是沒開悟,那你為什麼要講出來?表示你也沒開悟,因為真正開悟的人不會去講這些。假定你講的那人其實有開悟,那麼你這沒開悟的根本也不會曉得,因為你搆不到他那個境界,怎能慧眼識得?所以,何必去管或去寫別人開悟了沒?知道因果嗎?怎麼會去講別人有沒有開悟?懂在心裡就好!你自己懂就好,不要去講給別人聽。你今生講哪一個人沒開悟,哪一世換他講你沒開悟,一來一往。懂因果,行為都要很小心。總之,要判斷一個人的修為如何,看他書中知見的高、下正、誤,就可以判斷出來

 (2008.07.23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