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10)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師父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

前介紹七聖,包含(1)隨信行、(2)隨法行、(3)信解、(4)見至、(5)身證、(6)慧解脫、(7)俱解脫。

現解說(7)俱解脫()

又俱解脫有五義不同:

(1)就觀而言,慧人修性念處,俱人修共念處。

(2)就行而言,慧人修行正道斷惑,俱人則正助兼修。

(3)就所依法而言,慧人不習事禪,直緣真理,俱人兼修事禪(事禪分為有漏根本四禪、無漏禪、滅盡定等三種,其中,無漏禪又有觀、練、薰、修等四種,慧人實際上亦修觀禪)。

(4)就神變而言,慧人有十四種神變,俱人有十八種神變。

(5)就三明八解脫而言,慧人雖有一明、二明,然不具三明,其八解脫亦不全具,俱人則三明八解脫皆具。

進一步就古時候人的觀行等方面來談,俱解脫人跟慧解脫人相比,有五種不同的區別:

(1)就觀而言,慧人修性念處,俱人修共念處。就觀而言,慧解脫的人是自性面對因緣起念,能夠修性念處(念處即四念處的念處sm4ty-upasth2n2ni,也稱念住)。當你一切心對內的妄想、對外的境緣,這二種你都能感知,處在這種狀況的話,叫做念處。如果你進入了念處,那就不受內外境影響,因為此心念住的話,內外在因緣的境緣左右不了你,這種是叫做念住。有智慧的人,觀自性、觀心念,然後能夠得到解脫。所以如果是從心觀自性,修到心念處、得到心念住的修行人,這是第一種解脫。俱解脫的行者,則是修共念處,帶事兼修,具三明八解,因中修共念處觀,能破五通外道。這是從觀上不同,來加以分別。

(2)就行而言,慧人修行正道斷惑,俱人則正助兼修。如果從行(修行的正行上)來講的話,慧解脫、俱解脫兩種阿羅漢還是有不一樣。慧解脫的人修行正道斷惑,什麼叫做正道?例如一般常在講的,以「戒」而得定,這個就是第六種聖人慧解脫行人所修的。他用受具足戒來規範自己修行的道路,轉內在種種的心念,這就是修行正道斷惑。俱解脫的人則正助兼,戒律也要守,心直接觀心地,或者是三十七道品種種的一起修,因為他智慧夠,定夠、慧夠,既有慧解脫,也有受想滅盡定,所以這二個他可以二邊都修,甚至同時修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什麼法,都可以得到慧、定俱足。

(3)就所依法而言,慧人不習事禪,直緣真理,俱人兼修事禪(事禪分為「有漏根本四禪、無漏禪、滅盡定」等三種,其中,無漏禪又有「觀、練、薰、修」等四種,慧人實際上亦修觀禪)。第三個就所依的法而言。慧解脫的人不習事禪,修慧不修定、修定不修禪,就是這種慧解脫的人。腦筋很靈光,講什麼都看得開,直接說般若根慧觀一切法空,而且也做得到,但就不想打坐,不想從身體氣的變化下手,那他只能得到慧解脫,為什麼?因為他身體沒有氣,也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定,所以稱他是不習事禪,是慧解脫。至於俱解脫的阿羅漢,他兼修事禪。什麼叫做事禪?就是種種的事相、種種的禪定。事禪分為有漏根本四禪(一般世間禪定有初、二、三、四禪)、無漏禪(就是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阿羅漢在修的)、滅盡定等三種。所以俱解脫的人會修世間禪定,也會修佛教四種聖人的無漏智,也會修滅受想盡定,這三種無為法都得修。

其中,無漏禪又有觀、練、薰、修等四種階段之禪。「觀」是觀破不淨等,就是九想觀、八背捨、八勝處等。九想觀,是觀察色身死去,順次變壞的種種不淨。「練」是由淺入深,順次鍛鍊,一禪一禪次第而入,就是九次第定。薰,這「薰」一般是學習、薰習之意,例如不清淨的人會薰習不好的法、不好的念頭;清淨的人會薰習好的法、好的事物,學習其原先所不會的,比如說自性的功用。而這「修」是指修掉不好的習氣、心病,即是將前面之境界再作進一步之修治,而增長其功德。所以我們大約了解誰修身證?誰修慧解脫?如果身證、慧解脫一起來,世間禪定也修、無漏智也修,滅受想定、無為法也修,這種人會得到俱解脫的阿羅漢。

慧人實際上亦修觀禪,有慧解脫的人,他實際上也會修用觀的禪定,不會只有一個智慧。但你身體沒有成就,怎麼會有大智慧?那智慧都是世間的、都是不真實的,所以有時候經典講,或是祖師大德講,不能片面鑽牛角尖鑽進去了。你說慧解脫就是用智慧不必打坐,也不見得。慧解脫的人要得到俱解脫,要不要回去打坐?還是要!否則沒有打坐,身體沒有變化,怎麼觀心?若覺觀起不來,永遠都只有一個心,怎麼會有覺觀?有境界的話,你就可以分辨哪一句話有什麼缺失。一切比量語言文字都有缺憾。比如說世間定,哪些人講什麼法,你還沒有證到那個法,裡面看起來好像有什麼漏失,其實當時是對某些特定對象講的,不是廣泛適用,可是有些人看了就會被搞迷糊,然後就以為裡面講的就完全是這樣。但如果你小乘也徹悟了,大乘也徹悟了,顯教都圓滿了,密教也徹悟了,那你才會懂原來佛法的完整概念是什麼。

(4)就神變而言,慧人有十四種神變,俱人有十八種神變。修到佛法最究竟時,一定會起神變;如果你修了半天說:「我內心清淨了,我如何如何了」,卻起不了神通變化,那個就是假的清淨。你說「佛教不修神通」,這是因為你能力不夠、境界不夠、心不清淨,所以叫你不要玩神通,否則會容易著魔。等到心清淨了,神通自然現起!所以《金剛經》在講五眼,五眼以後就是六神通。怎麼證得五眼?就是用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什麼?即修到什麼都不執著、不執著,一直不執著,一路走到底,一路不執著。這樣你就會得到五眼、得到六神通,得到十八不共法,得到無量智慧,得到種種能力一直現起。

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進入到這些神通變化,但起碼要對未來各階段的境況有一些了解。從《般若經》在講的般若波羅蜜開始,到最後起神通,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四無畏、四無礙辯才、一切三摩地、一切陀羅尼門……等。這些法都是從你得到般若波羅蜜以後現起的,到最後一定會起神變。如果你今生沒有起神變,代表你心還不清淨,心清淨了再去學陀羅尼,你才會產生神變。那俱解脫的慧人,有十四種神通變化;俱解脫的阿羅漢有十八種神通變化,實際內容這邊沒有詳列,免得離題太遠,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查經典,看看十八種神變有哪些。十四與十八之間,起碼差上四種神變,藉此正可鑑定你屬於哪類的聖人。

(5)就三明八解脫而言,慧人雖有一明、二明,然不具三明,其八解脫亦不全具,俱人則三明八解脫皆具。三明包括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天眼明」是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都在心中,不起念就可以觀,佛、大菩薩皆如此,因為心完全清淨,沒有什麼惡念或不清淨法,不必起心動念便可以觀。能於一切眾生之死時生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皆悉了知,並了知所有眾生依身、口、意三業成就之善行、惡行,由正法或邪法因緣,命終之後生於善趣或惡趣。而「天眼通」,六通之一,則是要起心動念才可以觀,以此眼能照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之遠近粗細等諸物。例如你要看哪個人的因果、看過去或看未來,要先起念,不先起念則看不到。

在《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裡頭,善住天子聽到有聲音說他七天以後,天壽盡了要死亡,死亡以後將「受七返傍生之身,次受地獄苦……」等,那怎麼辦?請求他的父王想辦法,他父王帝釋天主要觀這個兒子是否真會墮到惡道,便「須臾靜住,注想諦觀」,一觀之後才發現真的是當受七返惡趣之身。所以是要起心動念先觀才能看出因果。

一般阿羅漢也好、小菩薩也好,能解脫是指心念能轉現在的念頭,或者當過去業力的相關境念現起時,他不會煩惱。假定他過去做了某件不好的事情,雖然心力解脫了、清淨了,但遇上這不好的業果現起時,由於因果還沒有報完,故仍有機會受報。但果報現起時,他不會有罪惡感,因為受或不受都無所謂好事、壞事,沒有這些分別,這種就是小菩薩、阿羅漢的解脫。

「漏盡明」,謂如實了知已證四諦之理,而斷盡三界有漏煩惱,遠離生死繫縛之智慧,例如到佛是完全內心清淨了,祂業力什麼該還都還了,入涅槃時就是完全心清淨了,所以這種是漏盡明。那「漏盡通」呢?乃斷盡一切煩惱惑業,永離生死輪迴之神通,斷盡一切有漏煩惱,就像剛才講的,就算起心動念知道過去的事、或未來的事,即使是不好的,也不會煩惱。

「宿命明」是沒有時間的限制,即明白了知我及眾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之相狀之智慧。例如佛知道所有眾生的因果報應,且此所知是不受時間、虛空的限制,無始劫以來無盡的,祂都知道。而「宿命通」,雖能了知過去世的事與各種生存狀態之作用力,但一般是以八萬劫為限,從當下往過去、未來推八萬劫,此期間內的眾生因果報應知道,以外的就不知道。

你說俱解脫阿羅漢已經有三明了?那是得滅盡定,由慧、定之力,斷除煩惱、解脫二障而得解脫的阿羅漢。因此這裡所講的明有點不一樣,這種明vidy2)它是表示心比較清淨,沒有障礙,因此不叫作通而是稱之為明。但像以往所講神通變化這類明的境界,那是只有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種過去世成佛,又再來現菩薩身的人才有,或者成佛的人,才具足這三明六通。總之,以這三明、八解脫來講,慧解脫的人只有一種明或者二種明,無法具足三種明。其八解脫亦不全具,沒有實際修證整個過程的,就會有這個沒那個、有那個沒這個,致使八背捨、八解脫無法完全具足。俱人則三明八解脫皆具,如果是俱解脫的人,就會完全具足三明、八解脫。可見這在神通、名相等方面,慧人、俱人間還是有所差別。這是講到七種聖人。

 

再言聖智者,指正照真諦,遠離虛妄分別之智慧,稱為聖智。《往生論註》卷下云:「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此外,佛之教法稱為聖網,以其羅致眾生,使歸於正法,故以網喻之。又以佛所說之法契合於正理,故稱為聖法。佛之感應則稱為聖應。佛陀得自覺聖智,不經他學而內自證者之智,是指如來之智,又稱清淨法界智,即密教所說大日如來自然覺知「諸法本不生」之智。於顯教諸宗,通常將佛智概分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種,稱為四智;密教則加上法界體性智,而提出五智之說,認為五智乃大日如來內證之智,而真言行者發心修行所能證得之智體亦不出此五智之外。五智之中,法界體性智乃前四智之根本總體,亦為世間、出世間等一切諸法體性之智;準此而言,如來自然覺知諸法本源之聖智即賅括此五智全部。

各位回想一下,先前之經文有提到聖智:「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相謂之有為」,後來插入講七聖人--「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現在再回過來看經文聖智,「正照真諦,遠離虛妄分別之智慧,稱為聖智」,如果俱解脫的人他就有聖智,以聖智來得一切法。不管是清淨法,體空、隨情,或者是菩提,這方面的知見都要具足聖智。你讓有體隨緣,自在不執著,無為法不執著,就是講這種聖智。我們要用什麼聖智來面對一切有為法、無為法?這裡講「正照真諦,遠離虛妄分別」,能夠有正確的知見來鑒照。「諦」的悉曇代表字是sa,諦分成真諦與俗諦--真諦是屬於空的一面,俗諦是屬於不空的世間法。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都是隨緣方便說,我們則要有聖智來觀照此一切法。

再來看到《往生論註》卷下云:「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隨緣起法性,法性起有法相,但法性又無相,法性本是空、無自性,無自性又可以起法,所以它有起法性但又無相。像你自己的心念,或外境感召的心念,過程中你知道念頭來了、看到了,但是你要看你自性(起法的那個自性)看不到,只知道有一個念、有一股什麼習氣要現,要現的那個東西你看不到樣子,所以法性本無相。如果你悟得這樣的話,法性無相。那聖智也是無所知,聖人知道法相,有相但用聖智觀它無所相,所以說:「有為不住有為、不住無為想;無為不住無為、不住有為想」,這種阿羅漢、菩薩就是有聖智的人。這部《往生論註》要講的聖智無知,就是有感而不去執著;無知不是沒有覺見,或有覺無所知,總是不執著意。

此外,佛之教法稱為「聖網」,以其羅致眾生,使歸於正法,故以網喻之。佛所教的一切法都是聖法,能網羅大家走上正確的路、走入解脫之道,(解脫道就是正法),故稱聖網。所以你聽了要能夠思惟,懂了也要能夠去做到,到最後因緣成熟時就會證道。又以佛所說之法契合於正理,故稱為「聖法」。因為如來、佛所說的法是沒有偏頗的,完全契合於正理的,能教導我們悟入解脫的真理,所以叫做聖法。佛之感應則稱為「聖應」。你要怎麼感應到佛?佛是無相,你說自己「可以看到佛相、畫像」,就是感應到佛?不是!佛的法身無相,你感應到心靈吉祥又無相可見,就有一點聖應了。

佛陀得自覺聖智。成佛的人沒有老師,只有護法諸天。為什麼菩薩、學佛法者要人保護?因為菩薩是覺一切智、又慈悲,自身不能跟人家鬥爭,不能跟人家怎麼樣,只有挨打的份,所以如果心清解脫離欲,自然會有很多天神、護法神來守護。佛教、佛教徒、或者弘揚佛法的人會有護法就是這樣。像釋迦牟尼佛,出生以後變成一般人時,雖然已有無量的智慧、神力跟學習能力,但到處都還是要有五淨居天的天神、忉利天主、梵天王等,來幫祂安排與促成修行的因緣。這些天神會自動護持、安排要怎麼做。

好比說,天神告訴蘇佳達(sujata su是好,jata是生,所以也可譯為善生):「妳現在要煮什麼粥!這個粥要怎麼煮!煮完以後,那邊有個修行人,妳要去供養祂。」又好比說,世尊祂將要舖金剛座,需要有吉祥草(香茅草),那忉利天主知道了、心感了,就先化做一個人物,旁邊備妥香茅草,站在遠遠的路上等著祂;世尊路過此人,便問其是否能供養,他當然供養,趕緊撿給祂。所以可見,佛應該怎麼修、需要什麼東西,天神都預先替祂安排、準備得好好的,祂也就隨緣去做。所以,證到佛地者是用自己的智慧,本來就就沒有師父。如果有一天,你具足充分的智慧跟修證,然後再去跟經典印證,你就真懂了;否則,你心裡沒有到那種境界,看經典也只是意解而非證解,不會真的懂。而且光是智慧多一點、證到慧解脫,但是沒有實際禪定的力量也不行。所以俱解脫是定慧兩邊都有,不但智慧開顯,身體也突破了,那再來看經典,就會學得比較快。

不經他學而內自證者之智,是指如來之智,又稱清淨法界智,即密教所說大日如來自然覺知「諸法本不生」之智。智慧有了,這種智慧是從內開發的,不是去從外面學東西。佛是由內自己證得智慧,菩薩也是一樣,所謂菩薩一定是自己證的,不由世間老師來教,除了佛、大菩薩可以教你以外,沒有世間人可以教你,世間沒有人可以教你。這些法其實都是佛、大菩薩在需要中,給你安一個念頭、一些體會,你就會知道,原來是這樣、原來是那樣。當然我們沒有辦法像佛一樣,完全自己這麼修證,多少還是要由這些菩薩(這菩薩不是世間人)點醒,若你悟力很強,祂僅稍微提示一下,你就會知道是什麼意思、怎麼回事。悟力不夠的話,祂點了你半天,你還傻傻不知這要幹什麼、那要做什麼。

所以腦筋清楚一點,做法會時,祂就給你念頭、給你啟示,你就知道什麼是什麼。這裡頭有些是你過去世就已薰習過的知識、概念。像學悉曇,用現在的八音要怎麼套過去發音的位置?怎麼講都不對。應要回到過去的時空,參閱前賢撰述的經典,比如大正藏或古德流傳下來這些文章,從裡面去學習。經典不怕你看,但你沒有褔德智慧的話仍然看不懂,而且密教的東西,心地沒有到一個程度的話,沒有人教你。且如果還要經由旁人教導才學會的,會一代不如一代、愈來愈糟。因為師父保留一點、徒弟也再留一手,那愈傳內容愈少,最後不是失傳了嗎?當然也只有如來是自解聖智,這跟一般的聖智有分別。如來的自解聖智,是不經他學而內智證得的智慧,是如來的智慧,也稱清淨法界智。這就是密教所說的大日如來,自然覺知的諸法本不生的智慧。

於顯教諸宗來講,通常將佛智概分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種,將佛的智慧分成這四種,稱為四智。六祖說過一偈:「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這大圓鏡智梵語2dar0a-j#2na,不是一般人有的,因為「大」跟「圓」就剛才講的三明六通;又大又圓、無所不知的,才叫做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性清淨」,只有佛是最清淨覺,才具有此大圓鏡智,我們在前文就介紹過這種最清淨覺。清淨多少,大圓鏡智就產生多少,二者是相對的。唯有佛的大圓鏡智是最圓滿的,才叫做「大」、「圓」。

平等性智,梵語samat2-j#2na。「平等性智心無病」,你不執著好、壞、順、逆的話,這個心就平等了。那怎麼樣叫心有病、心沒有病?心沒有病,就是能做到不執著世間相、分別相。前幾天我們還在講:叫你去恩主公那邊收驚,你說:「那是外道!神道!」外道、神道也是道,也是佛道,是佛道大範圍的一部份。信佛教就排斥外道教,這分別心每個人都有,這樣不好!每個人的因緣不同,人家怎麼樣、怎麼樣,都要能尊重。有平等性的人就會尊重人家,心沒有病。

妙觀察智,梵語pratyavek=a52-j#2na。「妙觀察智見非功」,見就是執著,有執著就起不了實性之功用。你如果很執著所知、所見,就沒有妙觀察智;如果你什麼都不執著,妙觀察智就起來了。成所作智,梵語k4ty2nu=6h2na-j#2na。「成所作智同圓鏡」,能夠從無中化有,在修行中有中化無,回到清淨自性空,從無中化有,無中化有就要有成所作智。起心動念起神變,密教裡面講十種觀法讓你無中生有、怎麼去變,雖然虛幻不實在,但可以利益眾生。你起不了變就是心不清淨。如果你真的能變,那就跟你心清淨一樣,得到大圓鏡智。這是我們顯教常在講的三身四智--四種智慧與法身、報身、應化身三種身。

密教則再加上「法界體性智」,梵語dharma-dh2tu-svabh2va-j#2na。無盡之諸法,稱為法界;諸法之所依,稱為體;法然不壞,稱為性;能決斷分明無盡諸法之智,稱為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盡虛空、遍法界,故這種智慧只有大日如來才有。所以密教提出五智之說,認為五智乃大日如來內證之智,而真言行者發心修行所能證得之智體亦不出此五智之外。修顯教是斷習、入空;在密教則依空性化有,去利益一切眾生。

五智之中,法界體性智乃前四智之根本總體,亦為世間、出世間等一切諸法體性之智。法界體性智是前面四種根本總體,也就是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體性的智慧。所以世間人用世間法救他們,出世間人用出世間法來度他們,讓他們能夠成就無上如來菩提。「準此而言,如來自然覺知諸法本源之聖智,即賅括此五智全部」。「賅」是簡而兼備、齊全、充足、完備之意。這段話是說,依此來講的話,如來自然覺知諸法本源的聖智,必然概括這五智全部。

總結來講,經典上說要用聖智來分別有為、無為法,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都是方便說,不能執著。菩薩摩訶薩也具有這個知見。終於把聖智講完了,之後要講「聖見」。這樣來學《解深密經》,雖然速度很慢,但對於佛法可以了解更多,因為各種內容都概括其中了。

2008.07.02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