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8)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師父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

前介紹七聖,包含(1)隨信行、(2)隨法行、(3)信解、(4)見至、(5)身證、(6)慧解脫、(7)俱解脫。

繼續介紹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如果你沒有這四善根的經歷,你根本沒有辦法成就,沒辦法進入四禪或者登地菩薩的境界。現在講到第三個善根「忍」,忍一切法。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別。以下要談的是上忍位,到上忍位時,可得五種不生。

 

上忍位,係於一剎那間觀中忍位之同一行相。至上忍位時,可得五種不生,即:(1)生不生,謂不生於卵生、濕生。(2)處不生,謂不生於無想天、大梵天處、北俱盧洲。(3)身不生,謂不生於扇搋(0a57ha無生殖器)、半擇迦(pa57aka不能男)等二形。(4)有不生,謂不生於欲界第八有及色界第二生。(5)惑不生,謂不生見惑。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不再生於惡趣),則為六種不生。

在小乘法中有八忍八智,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各有其所修。在欲界中修「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忍」及「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等「四智」。在苦集滅道四聖諦中,先有法忍,才證法智。在色界、無色界中則是修「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與「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這「四類智」。先修得類忍,後修得類智。所以欲界四忍,色界、無色界四忍,欲界四忍如果通不過的話,就沒有辦法進入色界四忍得四類忍智,這是很重要的觀念。有一些人不懂,喜歡自己肯定自己,說已經到第幾地、第幾禪。沒有經過這些實際的修行境界,就不要打妄語!你有那個境界就要忍,如果能夠證到忍位,苦集滅道四法忍,然後苦集滅道四類忍,得了話當然究竟,究竟就是證得類智,已經是進入阿羅漢了。

底下講到住上忍位時,可以得到五種不生,更後面還會講你證到煖位、頂位甚至不入三惡道。這邊講,如果證到第三層次的忍位,你就有五種不生--生不生、處不生、身不生、有不生、惑不生。

第一種:「生不生」。你證到忍位,就不生於卵生、濕生,不會墮入「卵、胎、濕、化」裡面的卵生跟濕生這兩種。卵生就是由卵殼出生者,如鵝、孔雀、雞、蟻等。濕生就是由糞聚、注道、穢廁、腐肉、叢草、沼澤等潤濕地之濕氣所產生者,像蚊蟲、飛蚰、蠓蚋等。我們一般說四生包括「卵、胎、濕、化」,那如果不由卵生、濕生所生,而是胎生、化生,那又是另外的類型。胎生又作腹生,指從母胎而出生者,如人、象、馬、牛、豬、羊、驢等,這一類是成胎以後再出生。化生是無所託而忽有,皆由其過去之業力而化生,如諸天、地獄、中有之有情,天神、鬼神、地獄皆為化生。所以第一種「生不生」是說不生於卵、濕二生。

第二種:「處不生」。「處」是指地方。處不生,不生於哪些地方呢?不生於「無想天、大梵天處、北俱盧洲」三處。

首先,不生於無想天。無想天,梵名Asa3j#isattv2`,又作無想有情天、無想眾生天、少廣天、福德天,乃色界四禪天之一。無想天的特點是心不動。修到此處者,認為心不動就是究竟涅槃,其實那個都是假象,氣旺壓住腦筋法塵不現,這種修持法不是究竟,況且氣會依年歲過往而遞減,到最後天壽果報盡時,再入輪迴,故世尊說不究竟覺。

前幾天還在討論,有人說他不作念,打坐不會起心動念,聽起來好像很不錯,其實這個就是無想。佛法之定不是學無想!你的氣壓到腦細胞令它不想,那是假象之定;你要突破腦部細胞起活,然後讓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心清淨,讓真心現起,然後會感應十方因緣,它還是會起心動念,但起心動念間你不受其影響,住境不生心,那才是究竟。一般人無知,到四禪天時,氣很旺,壓住心,加上他很討厭念頭,所以就會進入無想定,死後就會出生到無想天。

所以講來講去,會出生到無想天者,是他對這個忍功認識不清楚。我們講忍功,大家比較容易明白,即忍一切法。對欲界忍,如果你都沒有辦法突破,還存有種種貪嗔癡慢疑的欲望,不管是淫慾心、貪吃、以及祈求要過好日子、吃得好、睡得好……的這些欲界慾望,那就表示這個都度不過,初步的忍都做不到,對於欲界苦集滅道四法忍,皆沒有突破,更不用談更高的修行法了。待突破惡習了,得到四種法忍智,就可以進入色界的境界忍。色界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在這四個境界中,你對一切自性現起的功用也都要忍、不要執著,否則你執著哪一禪善境界就會生到哪一禪天,但還是在三界中輪迴。

很多人對這種境界都搞不清楚,所以常常會自稱修到何境界、修到不得了的哪裡了。《金剛經》講,修到哪裡都不要有什麼境界想,不要去想你是住什麼境界。是否真有那個境界,也要有過來人跟你印證!你說你證初果須陀洹,那麼當由二果的斯陀含行者來跟你印證,看你身心有沒有經歷過什麼境界、什麼變化。要到初果就已很不簡單,根據某法師在講,色身這個氣先從表皮進入底下的脂肪層,然後再進入肌肉,再進入骨頭,骨頭再進入骨髓,整個色身都要有氣透進去,把裡面的酸痛、業障都逼出來,這樣才有一點點希望成須陀洹果。

我們一般在家的修行人,不可能修到這個,為什麼?我們無法持續打坐到七天才出來吃飯一次,那要如何得到肉體的苦度過去,不可能!我們打坐到這種境況,通常是對肉體的苦都受不了。連這個痛都受不了的話,哪裡有什麼苦忍?沒有機會去忍,所以光是欲界的四忍--苦忍、集忍、滅忍跟道忍都沒有證得!再來講色界天,如果你修密法或者修念佛,有諸佛菩薩跟你加持,加持到迅速氣通,雖未經過長時間打坐,但因氣通會繞道而擺脫那種肉體的痛苦,這沒有錯,但是你一定要有心的靈通--起心動念自己要清清楚楚!

你要到初禪,起碼一定要有覺觀,一定心眼要能開,心不開就沒有進去初禪。如果連有覺有觀都做不到,你色界初禪都沒有到,哪裡還有什麼二禪、三禪、四禪?且不管是世間禪或者佛禪,跟心的清淨程度都不能互相違背的。先有世間禪定的解脫能力,雖然不究竟,但也是一種解脫。四禪天的人不得了了,祂最高可以觀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可以得到五神通,你都沒有這些功夫,怎麼可以講自己已證四禪?會笑死人!所以不能亂講。

剛剛講無想天,就是度過初禪、二禪、三禪的境界,然後心不想動,很怕一些「通」,心不想動者就不會有通。那為什麼到菩薩境界者心敢動?因為祂已經知道,空有都是假相,所以不再害怕一切相,因此才能從無中化起一切幻相,於幻相中又不執著。但無想天的人就怕這個心動,乾脆不想、不想、不想,到最後心死掉了,他也認為這樣就很安啦、定啦,所以無想天仍是不究竟的。要是你能夠忍,對無想也能忍、不執取,突破心裡的障礙,由它心起心滅,可以感知外境,同時又可安住自心,那就不會生到無想天去。此即是「不生於無想天」。

補充前述之「感知外境」,這不是指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而是指你心能感覺十方虛空眾生因緣。中午我講過,道場眾生來來去去,每一天都有,你有沒有感覺?有沒有心慌意亂?有沒有身體不舒服?有感覺卻沒有定,所以身體才不舒服;但有人是連一點感覺也沒有,身體也不會不舒服,那表示他心都沒有打通。因為另一類眾生的氣,跟我們人世間人的氣不一樣,不一樣又相處在一塊,你又沒有定力,當然會受不了,所以會不舒服,通常是頭痛、身體異樣、氣不通,或怎麼樣…之類的。若突破色身束縛的話,就真進入無色界的境界。

比較起來,無想天的境界跟廣果天一樣,果報有五百大劫天壽。廣果天是四禪裡面最高的天,有五百大劫的壽命,這個非常長。無想天的天神也是一樣,因為祂的境界跟廣果天相當,可是廣果天的人不怕心想,所以祂可以開發出祂的五神通,五神通是在四禪天開始現起。我們說四禪天已經快跟阿那含的境界相當了,但是阿那含比較有解脫能力,而四禪天的人還沒有解脫能力,雖已算較為定一點了,但是那個定是會退轉的,因為不是從修內在習氣毛病之斷除而得到的。

其次,不生於大梵天。大梵天梵名Mah2brahm2-deva,位於色界初禪天之第三天。色界裡,除了初禪的大梵天以外,還有一個四禪裡面最高的摩醯首羅天(Mahe0varamah2+10vara,也譯作大自在天),此皆佛典所常提及,但修佛法的人也不想投生到那裡去,因為到那裡去到底還是要輪迴的。一般講,心清淨、無淫慾心是梵,沒有種種欲望,但那種清淨還是對自性認識不清、對解脫能力沒搞懂,所以仍屬不究竟,就修佛法來看,不算正式解脫,所以經文說不生到那裡去,不生於大梵天。

再來,不生於北俱盧洲。北俱盧洲梵名 Uttara-kuru,又譯作北拘盧洲、北洲、北單越、鬱單越、北鬱單越、鬱多羅究留、嗢怛羅句嚧;意譯為勝處、勝生、高上,乃須彌四洲之一。須彌四洲包括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都有人類居住。像我們就是在南瞻部洲(亦譯作閻浮提),南瞻部洲是堪忍的世界,壽命好時可以到八萬四千歲;到道德水準最低落時,人壽平均僅十歲。南洲雖然福報比不上其他三洲,但是生於此世間之人有四種最勝之緣,即:見佛、聞法、出家、得道。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不過是否能聽聞佛法、證得解脫道,也是要看個人因緣,因緣好的就可以聽聞到佛法,如果因緣不好的,雖生在此娑婆世界也聽聞不到佛法,

而北俱盧洲的之果報最勝、最好,而且樂多苦少,北洲的福報。依經典言,此洲有種種佳妙之山林、河水、浴池、遊園、樹果等,器物多為金銀、琉璃、水晶所成,物皆共有,無有我所之計執,亦無盜賊、惡人、鬥諍等事。其人民居止於林樹之下,男女異處而居,無有婚姻,若起淫欲,共相娛樂。女子懷姙,七八日即產子,置之道路,四方來者皆共育養,予以指頭吮之,乳汁自出。七日之後即長大,如閻浮提人之二十歲,壽足千年。命終之後,即生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於四洲中果報最殊勝。所以那裡比我們南瞻部洲的條件還好一點。好一點你要去嗎?修佛法的人也不想去,因為那裡無佛出世,沒有佛法,被列為八難之一。所以第二個不生,就是不生於「無想天、大梵天處、北俱盧洲」這三個地方。

第三種:「身不生」。如果證到本身阿賴耶識可選擇不去受某些身的話,那又進一步。「不生於扇搋(0a57h)」,扇搋有時候講黃門,就是沒有生殖器的人、或者陰陽人,男不男、女不女、或者又男又女。這裡是沒有生殖器,有的有生殖器,但是在腹中、肚子裡面,沒有在外面,所以這種都是不正常的。或者不生於半迦(pa57aka)」,半擇迦就是不能有性行為的男生。「半」讀作pa5,這個「擇」翻作7a,這也是一個漢譯參考。

我們前幾天在翻一個詞「惟布擇」(viputi),這個「擇」是用ti來擬音,不知道對不對,但還有人去翻成更離譜的vipulavipula當然意思是很好,表示巨大、有力、富有之意,但跟前後文意義不通;而且lati差那麼多,怎麼翻「擇」也不會是la才是。這邊介紹半擇迦,發現「擇」用7a來擬音,倒是可以參考。pa57aka,裡面57底下都有一點,這種音在讀時,舌頭要捲高一點、捲到二分之一的地方。所以,「扇搋」、「半擇迦」,前者是沒有生殖器,後者是不能有性行為。你如果修到忍位的話,再來生時,這兩種身不可能發生在你身上。有的話,你不要怪爸爸媽媽的遺傳不好或吃錯什麼藥的,這都是你的業力。但當你修到忍位,「身不生」,這兩種身體就不會出現。

第四種:「有不生」。「有」是有情世界。此指不生於欲界第八有,及色界第二生。欲界天有六天--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Y2ma)、兜率天(Tu=ita)、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有情,指有九種有情。九有,又名九地。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初一地,其他色界和無色界各佔四地。整個包括:「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九地,因皆貪著境界,不肯離去,所以叫做地。又因為是從有漏業因所得來的果報,所以又名九有。娑婆世界跟這些四大洲等等都屬於人類,是欲界第八有。據《中阿含》卷四十七多界經載,見道圓滿之聖者,不受第八有。好比說,預流果之聖者,受生至欲界,最多為七次,而不受第八生之有。色界初禪、二禪是第二個不生。反正「有不生」就是不落於欲界跟低階的色界禪天。

第五種:「惑不生」。一般提到的惑,指「見惑」跟「修惑」。我們說修行就是要去除此兩類迷惑。「見惑」是心對外境,乃五根加上六識心對外境產生執著;「修惑」則跟內心法塵有關。你先斷外境的執著,才有辦法修內心的境界。所以修心一定要到「有覺有觀」的初禪境界,才能夠談修心。如果你沒有到覺觀發起的話,怎麼修心?這裡如果證忍位的話,只是見惑不生,見惑不生是對外境、外緣而言。一般人對色聲香味觸這些塵境,往往會起迷惑--見到好東西就想要,對於好看的就想多看一眼。如果這些習氣毛病沒有了,就是不生見惑。

上面講的是上忍位,才有這種五不生;如果再加上前述修到下忍位之「趣不生」的話,則總共有六種不生。趣不生,指不再生於惡趣,我們前面講過,修至煖、頂這二善根位,不墮三惡道,也就是不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下三道。所以,再加上這「不再生於惡趣」的話,那麼你光修到四善根的忍位,你就有這六種不生。

 

(d)世第一法位(laukikāgra-dharma),laukika是塵世、世間,agra是最高頂、頂端,連字合成laukikāgra加dharma法字稱為世第一法,又作世第一法,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與上忍位相同,觀修欲界苦諦下之一行相,於次一剎那入見道位而成為聖者。

再來講四善根、四善法的第四個「世第一法」,這是世間裡面最高的法,梵文是laukikāgra-dharma,我們說loka是世間,laukika是塵世、世間,另外一種說法如果au把它讀作o的話,laulo相同,lokika也是一樣。那agra呢?是最高頂之意。agra也是地名,有翻做阿格拉的,也有稱亞格拉的。去印度參訪過的人,尤其一般非佛教徒者,他們去印度主要都是觀光西北部黃金三角--阿格拉、捷布(japur)跟德里。當中這個阿格拉agra,就是著名的泰姬瑪哈陵的所在地。而在這邊,agra就是最高頂的意思。那麼,lokikaagra共用a,就成為laukikāgra世間第一。dharma是法。先由兩字合成laukikāgra,再加上法字dharma,合稱世第一法。

好比說,如果你是往上朝出世間走,但又還沒有進入出世間的境界,那樣仍是在世間裡面,但已是在世間裡面最頂端的。故其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一直要修行、一直要用功修心除心病,就是善根已發起;而那些醉生夢死、貪圖享受的人,則是善根沒有發起。有的人是一發起善根,即勇往直前,從不猶豫;有的人則是拖拖拉拉、且戰且走、邊看邊聽,哩哩落就是這樣。每個人走修行路是不一樣的。世第一法的忍,是最上善根忍,此種當然可謂與上忍位相同,所以是修忍功一級棒,對忍一切法也非常有能力。

觀修欲界苦諦下之一行相,欲界裡面我們剛講的,有苦集滅道四忍法,如果證得就有四法忍智。在一剎那(k=a5a),一剎那意為瞬間,為表時間之最小單位0.013秒(約七十五分之一秒),也相當於一個念起。據說,一剎那0.013秒鐘你會起八、九百個微細念,行陰微細是非常可怕的,你說:「我哪可能0.013秒鐘起八、九百個念頭?」那是因為你還沒有修到行陰區宇,所以你不知道,行陰裡面那是非常微細的念,一直在晃盪、一直在浮晃著。你說:「我曾看到幾個影像、幾個影像在晃盪。」那表示你還沒進入行陰區宇,因為行陰區宇裡面那些影像、念頭,光0.013秒,就晃了八、九百次影像了。看,我們的心多可怕!

但是下一剎那之間他就會進入見道位,很快他能夠證到四忍。所以來到世第一法的話,就很容易悟道,這樣證阿羅漢就很簡單,差一線而已。所以你沒有修煖、頂、忍、世第一法的話,你跨不進入阿羅漢境界。你已經修到最高的世間法,再過去就是出世間;或者就走菩薩道。突破色身、沒有色身的話,就進入無色界,無色界如果不懂佛法也是凡夫,世間凡夫還要輪迴的,所以不管色界、無色界都要懂佛法,把這些種種次第、名相搞懂了,你才不會搞錯修行方向。

 

以上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種善根,以能生見道無漏之善,而成為其根本,故稱善根;係以修慧為體,以四靜慮及未至、中間之六地為所依。

以上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種善根,以能生見道無漏之善,見道已經講好幾次了,就是知道苦是什麼?集是什麼?滅是什麼?道是什麼?這些你都搞懂了,就是見道。接著還要去證、去斷內在的種種習氣,四聖諦裡面每一諦都要「已知、已證、已斷」三轉,這講好幾次了,四聖諦各三轉所以總共十二轉。所以苦已知,已知就是見道,如果你連苦是什麼都不知的話,你要多讀《阿含經》。

簡單講,今生所受的種種苦就是苦!你說:「我哪裡有苦?我覺得人生很愉快!」你還沒有體會到苦,苦涵蓋生老病死,生就是苦,老也是苦,病是更苦,然後死時更苦。此外,這中間伴有感情作用亦苦:怨憎會,碰上討厭的人,是苦;愛別離,喜愛的人彼此要生離死別了,苦;求不得,所求不順遂,苦;五蘊熾盛,苦。這些種種苦,有的講八苦,有的講十八苦,即:老、死、憂、悲、苦、惱、大苦聚等七苦,與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等十一苦,合為十八苦。

有的更可以講到九十八種苦(隨眠─煩惱),分得很細微,煩惱都是苦耶。這些你都要懂得它的道理。若知道真的是苦,這是見道。見道還要去修,修就是要斷,為什麼會有集?你知道有因,所以從因裡面去斷你種種的緣,如果緣能控制,縱使因不滅,但緣已控制則光有因也起不了果,不會化為果。

所以在生活中,你能夠慢半拍、能夠忍一口氣的話,什麼境界來,都可以度過去!這是真正很現實的問題。以夫妻吵架為例,為什麼你今天心浮動,老想跟另一半吵架?一定有因緣,雖有因緣讓你吵,但如能自省,少罵一句,少罵一句也許就讓果報不致無法收拾。假如你不甘忍讓,嚥不下這一口氣,互相罵來罵去地,罵到最後,他打你一下、你打他一下,到最後大打出手,甚至離婚收場。這個已有因在其中,又碰上緣來而不知道要轉,順著習氣去發作,發作時又不懂控制,就會造成不好的結果。所以我們更要能要斷,斷一切的因,種種因講起來都是跟我們的習氣有關。所以釋迦牟尼佛剛開始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時,也是講這四諦三轉法輪。先講道理,苦是什麼?集是什麼?滅是什麼?道是什麼?先講苦,苦講完了你去思惟、去證、去斷。藉由佛的加持力,這五聖人很快念就轉了,所有的毛病就都拿掉了。

我們網路上的文章提過,釋迦牟尼佛跟祂的第一個外道師父(證到無所有處天)學習,聽師父講講講,祂當下就進入那個禪定狀況,然而思惟、了解之後,認為這不究竟、有死角,所以棄而不學,想再去找別的師父。原師父對祂說:「好,那你去magadha這個國家。」就是摩伽陀國,也是菩提迦耶地區最大國家。祂馬上就去找了。後面這個師父境界高一點(證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他跟祂講,講完道理祂馬上進去思惟、進去證,證到了,發現:「你講的我都體會到了,但是還是不究竟」,同時祂可以講出他的漏洞、缺點:「你認為那悠哉、不執著是解脫,那個是假的、是不究竟的,還是沒有解脫!」無人可教祂的情況下,最後祂只好進入苦行林去修六年。

所以祂在度五比丘時也是一樣,體會了四聖諦的道理,講「苦」是怎麼樣讓他們認知,然後要怎麼證知有苦、後怎麼斷。苦完了再來是「集」,集就是深一層阿賴耶識裡面的東西,不是表面的。苦是今生的,集是過去跟未來的,都是因還沒有斷、等在那裡要發作。那麼,要怎麼去控制它?到能夠控制就是「滅」了,能夠滅就是進「道」了,這四諦都要透過三轉,所以每一諦三轉,共十二轉、十二行相。不管是小乘或大乘行者,都要走過這條路。菩薩今生為什麼不用修?今生是菩薩者,祂過去世必然已經修過。菩薩今生乘願再來者,過去已有修過這些,所以不一定要再回頭去修這些。但是你道理要懂,樣子要像;否則僅是錯認境界,既不懂這些道理,也講不出、摸不通這些道理。

再來,產生無漏的善根以後,能成為其根本,所以叫做善根,係以修慧為體。佛法的一切重點都在修慧。這個慧是什麼?是智慧嗎?是知道一加一等於二、或者書看的很懂、經典看的很懂、或者是很會唸書、或者英文很行、懂得十幾國語言嗎?不是這個!佛法在講的慧,都是般若的智慧,所以跟忍沒有兩樣,忍就是慧了!忍就是對一切法都不執著,這就是忍,這樣你才能夠度過這些苦集滅道種種的業。不管你修什麼法,都應以慧為體,這種慧是不黏、不執著的功夫;說它是般若智慧也好、是不執著也好、是不即不離…等等也好,都是在講對一切法無住、不黏著。

所以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間,真正的佛法沒一個在講有為法!就算講到有為法,都只是方便法,目的是要讓你斷內心的習氣毛病;如果你有能力面對一切境皆不動心,不用一法,那才是究竟的無為法。從頭到尾,一直都是要修這個無為法,修到連無為法得到了,也不住此無為。之前在講「有為、無為」時,就曾講過,「住在有為時,不住有為、也不住無為想;在無為時,不住無為、也不住有為想」,所以是不住一切法。這就是勝義諦相!<第二品>開宗明義由兩位菩薩講過這個事情了。這是佛法最重要的概念,當然,那也是究竟,究竟的菩薩已能這樣,至於只走到一半的菩薩,祂是要先學空、無相、無願,還未深入勝義諦相。這些都要了解。

然後以四靜慮,及未至、中間之六地為所依。「四靜慮」就是初、二、三、四禪;未至即是未至定,梵語 anāgamya-samādhianāgamya是不可得到的,samādhi是三摩地,即是定,所以說作未到定、未到地。於色界四禪定中,即將發得初禪定之前的準備修行之定,稱為未至定、未到地定。因取其尚未至根本定之義,故稱未至定、未到地定。

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每一禪定之自體皆稱為根本定,每一根本定之前所得有準備階段之近分定,故自斷欲界之修惑所發之禪定(初禪之根本定),…,乃至斷無所有處之修惑所得之禪定(非想處之根本定),共有八根本定(四禪八定)。又由伏滅欲界煩惱而發得近似初禪根本定之禪定(初禪之近分定),…,乃至伏滅無所有處煩惱而發得近似非想處根本定之禪定(非想處之近分定),共有八近分定。然在八根本定與八近分定中,唯有「初禪之近分定」與「其他禪近分定」有相異之處,故立別名,特稱為未至定。

「中間」即是中間靜慮dhyānāntara。又作中靜慮、中間禪、中間定、中定、中間三昧、靜慮中間。Dhyāna是禪那、禪定,antara是中間、裡頭,dhyānāntara合稱為中間禪定,即初靜慮與第二靜慮中間之禪定。初靜慮為有尋有伺定(近分定與根本定尋與伺之心所相應),第二靜慮以上之七定為無尋無伺定(近分定與根本定尋與伺皆不相應),其間唯有伺之心所相應,尋之心所不相應之禪定,為無尋唯伺定,即勝初靜慮而不及第二靜慮,故稱為中間靜慮。

修此中間靜慮定者是未能入二禪境,但能得大梵天之勝果,以於定中愛著其殊勝之德,故通於與貪煩惱俱起之味定,亦通於與有漏之善心相應之靜定、發得無漏智之無漏定。又中間靜慮尋伺之有無雖異於初靜慮,但能得大梵天王(初禪天之王)之勝果,故在四禪中,攝於初禪。

所以四禪加未至、中間禪等,即稱為六地,都是要以修慧為體,以四靜慮及未至、中間之六地為所依。要入四禪之初禪時,都要以這「煖、頂、忍、世第一法」為所依。所以你說菩薩不必修這個嗎?是不必認真修,但是心還是要修!心要有這種體驗跟考證,要做到這個境界。修世間的打坐,面對境界不去動搖,這個還只是表面的見聞嗅味觸的境界;如果菩薩進入無色界,進入心的境界,還是在修煖、頂、忍、世第一。尤其是煖法,這個煖跟身體的氣脈有點關係,有氣才能修心耶!

 

如果你的氣機,沒有就是沒有,發不起來、熱絡不起來的話,氣怎麼可以到全身呢?達不到頭頂就修不了心。所以有時候,對於這種心地的名相,你也可以把它想成跟身體有點關連,但不能無心地的證知,而光說身體發熱就是煖位,那是錯誤的認知。有的人氣很旺的部位都是在手腳,譬如那些練氣功的,可以讓汽車壓過去都不會發生怎麼樣的事,他是有氣保護手腳、腹部,但是他腦筋怎麼沒有通?腦筋怎麼不靈光?怎麼沒般若智慧,為何什麼事情都還是看不開?因為他只有練身體的氣功。修佛法的,要讓氣進入腦筋裡面去,把心念、習氣、毛病都攪發出來,這才是最好、真正在修心之時,有初步心的柔軟是為煖位,是煖爐已打開的意思,修心善根已成就了。

所以第一個課題,你怎樣讓氣機發動?第二個課題,怎樣讓氣機走對路?有的人修了好久,都老是那個樣子,也沒往前進步、突破;有的人則是修了七天的內觀禪、什麼禪七、佛七的,他的自心現妄想相就來了,什麼幻相都來了。當然也有人禪修回來後,過幾天,境界又沒了。真正現起來,就不能馬上會被關掉,現了又被關住,只是小悟而已,悟得不真也。有人問:「為什麼不能大悟呢?」這跟根機有關!根機不雄厚的人,看不了那個心的虛幻不實在,無法入大徹大悟。佛菩薩要否讓你開悟,都視你的根機而定。如果跟你講「不要動、不要執著」,你都做的到,菩薩馬上「啪」一下,你就進入那個狀況、就進入開悟的狀況,然後心晃意亂什麼都知道,卻什麼都能不動搖,表示你的根器夠。

當然也許一下子就不動是不可能,但這時祂會在旁邊、或者在好遠的虛空之間看著你,你一起心動念、妄想心起,祂就馬上用意化,一句話傳來:「放下!」也因為你智慧很高,知道不要動、不要胡思、不要亂想,所以都能渡過身心的劇變。如果,你智慧不夠,雖然叫你不要想,眼睛睜大一點,但你一會兒眼睛又閉上,又胡思亂想了,這樣子智慧不夠,如此這般,菩薩怎麼可以給你開悟呢?豈不是害死你嗎?害你變成神經兮兮,搞不好要去精神病院!所以大悟或不悟,都跟你過去的智慧、修為程度有關。

你說:「我都這麼用功,為什麼不能開悟?」當然因為有某個部份你還做不到,例如剛剛講的「以慧為體」,你就沒有學到。普通而言,若是菩薩再來者,僅靠一句話祂就夠了、懂了。要祂不要胡思亂想,祂就不會胡思亂想;真有起心動念時,也能警覺不要胡思亂想,自己喝止自己,這樣怎麼不會成就?你們不是,發現有念,就「想一想好像就變真的」,這個好好玩,這個心很好玩,也可以知道人家的心、也可以知道什麼…,越玩越好玩,沒有辦法以智慧為體,讓般若智慧性生,那就迷失掉了。所以成不成菩薩,差別就是在這裡,累劫要修這個智慧,還是要透過這四個階段。修到世第一法的話就很有希望了,在六地或四禪中薰習的,都離不開這四善根位。

不是開悟了就不用修,開悟還是照樣要修這些,執杖牧牛管這個心,不也是在修這忍法、世第一法?只是說菩薩修,因為有佛的加持,所以打坐不用那麼辛苦氣就通了;你智慧夠,祂點你一下你就懂了,不會出差錯,當然成就就很快。智慧不夠的人就慢慢修、慢慢熬,身體與心地到煖位、到頂位、到忍位,能忍一切法。先忍外境,長官、部屬、兒女、先生……,眾緣對你不順你都要忍,這個還算很粗淺的忍。等到你的心有很大的能力,能感知很多因緣時,那時候的忍,既很好忍(因為功夫夠)、也很不好忍(如果安不住這個心,總想一些神通變化、想一些什麼能力的話,就會忍不住、就會迷失掉),很多世間禪都是這麼走錯路的。這以上主要是在講四善根與初禪境界等。

2008.06.18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