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7)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上善下祥師父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續)
上次講到七聖位,第一個是隨信行(sraddhanusarin),第二個是隨法行(dharmanusarin)。這裡繼續解釋隨法行:於成實宗,隨法行指見道以前之人,居於煗、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地前菩薩要修的四善根位(四個加行),即:煖、頂、忍、世第一法,這在實修境界上是很重要的階段,如果你做過四加行,就有機會跨入真正的菩薩道。底下開始介紹這四善根。
(a)煖位(u=m2-gata),u=man是熾熱,陽性單數主格u=m2。gata是行至,是gam之過去被動式(pp),又作煖法,係以光明之煖性為譬喻,證得煖性光明義;此位可燒除煩惱,接近見道無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並以此位觀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觀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卻而斷善根,造惡業,乃至墮入惡趣,然而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
煖位(u=m2-gata),u=man是熾熱。煖位是如須陀洹道前有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位。煖位這就要講到這位穢跡金剛,即大權力士神王佛。網路上這些大德,大都把穢跡金剛翻做ucch=man,這裡我們講的是u=man,當初我不知道有這個字,是後來才查到的。u=man跟ucch=man是不一樣的。一般講的這個ucch=man是火性菩薩、金剛菩薩,跟u=man擺明不一樣,尤其古德選譯的漢字也不一樣。在<穢跡金剛神咒>裡是用烏深暮u=man,寫得很清楚,讀u烏=im深man暮。我們要研究咒語離不開漢字音譯,一定要抓得準音!後來我一直查翻,真的給我找到這個字--u=man是火性、火熱,大權力士神王佛衪是以火性為三昧耶,衪踩著這火燄,這是佛化的力士。你聽過這個故事嗎?《穢跡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有記載此事始末。
當初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有無量百千萬眾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與諸天大眾、釋提桓因都來了,很悲傷都要來瞻仰釋迦牟尼佛,就只有一位蠡髻梵王(<密跡力士大權神王經偈頌序>稱螺髻梵王),他還有我慢心,認為自己最大,管有千世界,在天宮中享樂,與天女千萬億眾共相娛樂,聽到如來要入般涅槃也不來朝拜。所以這些金剛神、菩薩、呪仙諸大眾異常悲憤,就紛紛要去把他抓來,便驅策百千眾呪仙、無量金剛去,卻見對方以種種不淨而為城塹,故各各犯污穢而死,等於是法力不如對方,沒辦法,每一個都鎩羽而歸,大眾很不甘願、更加悲哀,不斷哽咽悲啼嘷哭,佛入滅後無人能治梵天王。
釋迦牟尼佛安慰說:「你們不要勉強別人,人家都不在意我入滅、不入滅,佛入滅他都不在意,你們在緊張什麼?」這些金剛菩薩比較火烈,既憤恨又悲哀,一定要想辦法把他抓來。釋迦牟尼佛被他們這麼一講,憐愍之餘,就從衪的左心化出一尊不壞金剛出來,這就是穢跡金剛。於眾中從座而起,對著大眾說:「我有大神呪能取彼梵王。」講畢此語,就在大眾之中顯大神通,變此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動,令天宮、龍宮、諸鬼神宮全都崩摧,接著就騰身去蠡髻梵王的宮殿,以指指之,令外圍那些醜穢物變為大地,並叱責梵王:「汝大愚癡!我如來欲入涅槃,汝何不去?」以此金剛不壞之力,微指梵王並飭令,使此王發心來到如來面前覲省。當時大眾就讚嘆:「大力士,汝能有是神力,取彼梵王來至於此!」
所以,你如果是個性不好的就不要修這個法,修這個法個性會更火暴。有一陣子,我們有幾位同學修這個法,夫妻常吵架,我說:「你們不要修了,自己定力不夠、心不夠柔軟就不要修。手印很難結,結好了就很認真修,是沒有錯,但是你心不清淨,愈修愈火大,脾氣都冒大了!」後來太太不修了,改去修「心中心法」,不是很好嗎?心中心法咒誰聽了都會起柔軟心,連魔都會發慈悲心,是不是?你不修心中心法,去修那個火爆的金剛火性法,不對機啊。但是,真要去折服那些邪魔外道,還是要用這個穢跡金剛法,是很管用!像我現在碰到很大障礙,真的不得不用時,還是要用這個穢跡金剛法,不然對方整天在那裡一直搗蛋,沒完沒了,這個身體會受不了。上悟下本法師也修這個法,修了這個法,他常好打不平,他說就是修這個法所致。所以對於每個法,你都要知道它的特性,當修法中火性冒起要能知道對治,這樣正好轉化自己火暴習性。
另外提的這ucch=man,是經典常常講到的「烏芻瑟摩」,但是,穢跡金剛原始經典裡只有用烏深暮(或烏瑟摩─沒讀悉曇音,只用第三轉音u=iman)三個字,所以不能用這烏芻瑟摩來翻力士金剛;目前一些專家都是用烏芻瑟摩這個詞,那就不忠於原來的這個咒了。經典的用字一定有其深意,此處為何不用這些字,一定跟另一者不一樣。烏芻瑟摩這是指火性外加忿怒金剛,烏芻瑟摩金剛當初衪淫慾心很強,就有一位佛教導衪,觀這個淫慾心、熱性發起來時,把它化成智慧之火,熱氣又可以壓住淫慾心,然後開始爆發氣機,最後就悟道了,烏芻瑟摩金剛是這麼來的。衪們兩位講起是不一樣的。大權力士神王佛,是釋迦牟尼佛化的。
我們桌面那支造型簡潔的穢跡金剛杵,是福慧寺上欽下因法師跟我們結緣的。經典上講,如果穢跡金剛咒唸得好,杵就會飛騰起來,當杵飛起來時,表示你唸的咒效力已經非比尋常,這時候不用驚怖。原先福慧寺上慧下山長老,就是修這個法,據說修這個法修到站著入滅,我沒有看過,是聽說的。然後他傳給上欽下因法師,我去親近他幾次,過年過節時去跟他拜年,他一點架子都沒有,上欽下因法師心地非常柔和,跟上傳下暢法師有點像,心地柔和清淨。修穢跡金剛的人要修到這樣心柔和,才是真功夫。
所以,每個法都要懂得它的特性、用法。不是每件事都要用這個穢跡金剛法,你能用其它法就不必用這個法。行菩薩道時,要是碰上搗蛋的人,你真的不能解決問題,該用這法就用這個法。你現在自修都來不及,不用去講這些;等走江湖時,自然會碰到一些不好的人,雖然你無意害他,但他卻有意害你。學佛法還是要保護自己,不然你只有入滅去了。
整體來講,u=man是熾熱、煖熱之意,而這穢跡金剛(u=man)即與火性三昧耶有關。至於煖位(u=m2-gata),從文法上來講,u=m2是u=man的陽性單數主格。而gata是行、至,也是gam的過去被動分詞(Past Passive Participle)。整個來看,u=man-gata譯作煖位,煖的行位,又作煖法,煖就是熱。係以光明之煖性為譬喻,證得煖性光明義。打坐修行如果能將身上的氣機誘起、經絡打通,心中也會發出自性光明,所以此處以證得煖性光明,來譬況修行者的一些狀態。此位可燒除煩惱,見心有光明,發光,你就有能力觀到你的煩惱,不會隨著這些煩惱亂轉,還能把它燒掉、燒除一切的煩惱。
接近見道無漏慧,但是還沒有完成見道,是已經接近了。上次講,見道所修行之法門,有其步驟上的了解,與方法上的學習,故見道以後就要去修。而無漏就是沒有煩惱,就算心取煩惱法,但也確實不會起煩惱,已有無漏的智慧。剛開始修行者,因尚未現起覺性,所以看心起心滅都會執著其法相,以為這些心都是我的。等到知道了心起心滅不是我,僅是因緣或者根本就是妄想,這樣慢慢觀的話,就慢慢學習到無漏的智慧。無漏的智慧,偏向如如不動的解脫慧,這種智慧也是由於薰習才慢慢成就的。所以說無漏慧之中,會生起有漏的善根。沒有善根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不會想去做,或者只會光說不練、光想不做,那就還是屬於善根不具足。在禪定之間,要學習無漏禪,無漏禪就要用有漏禪法去煉,有漏法就是有為法,雖不究竟、不圓滿,但你還是要用這種智慧,用有漏禪去修。
你修初禪,初禪離不開心的控制,離不開身,這些還是法,有法就是有漏,所以用有漏法去修無漏智,得到初步的無漏智,再用其它的有漏法修進一步的無漏智。所以可以初禪進二禪,二禪進三禪,三禪進四禪,都是這樣子的。所以才會說是「接近見道無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這善根是四梵天裡面的第一個,一個學打坐,學到有一點氣感,你會有興趣;如果要打坐坐了半天,只有腳痛且熬不住的話,就比較沒興趣;所以有的人進步的比較快,愈坐愈有感覺了,心也比較上路,這樣有漏的善根發起,可以做到第一階段的無漏慧。
並以此位觀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及修十六行相。關於阿含道(2gam),上次已介紹過悉曇解析字詞,你平常有來上課,又有背梵字的釋義就知道,「阿a字本不生」,而阿發長音即成為2,也就是行寂滅法。行寂滅法就是見道慧而見道,它只有做到要學入寂滅。至於走就是行或者向……去之意(例如這裡是「朝向寂滅去」之意)。進入阿含道(2gam),即是邁向寂滅、寂靜的道路。這也是我們善根發起以後要去做的。所以再來才能夠修到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境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在修四聖諦,四聖諦是苦、集、滅、道,這上次已經講了。要先「已知」,知怎麼修、用什麼方法;然後「已證」,使自己習氣不與因緣相應,有初步的解脫;再來才「已斷」,斷是除去的意思,連根都拔除,所謂斷是心要淨。如此苦、集、滅、道各三轉(共計十二轉),十二轉中間有苦、法、智、忍,此皆證到了就變成無漏智慧,這是在欲界。那色界、無色界呢?這是上二界,就是修禪定的人,證到苦、忍、法、智,先透過忍,再來真正面對內心裡的業力,會比較淡薄。所以色界、無色界的人修到這裡,對心裡面的喜悅,也比較淡薄,所以它名詞不一樣。
這滅化入忍,道化入忍,所以這裡有八忍,所謂八忍,其中前四者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諦,由四諦化入忍,即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八忍後四者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即得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以此八忍正斷三界之見惑,見惑既斷,觀照分明,則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這是欲界),加上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等(這是色界、無色界),是為解脫道。「法忍、法智」是在於欲界中修;「類忍、類智」是在於更上去的色界、無色界二界中修。所以先進這欲界忍的功夫,先修打坐;比較高段的,則修色界、無色界上善二界。這些代表對忍法階段中,你都要開發出你的十六種行相,涵蓋了八忍、八智,共十六種行相。
而生有漏之觀慧,有漏就是還不究竟。為什麼你還不能觀?是你這覺知不靈光,不然就是無漏慧不足。如果你對起心動念都搞得不清不楚、無知無覺,這就還太粗淺,你還沒有進入到身體的變化。如果你打坐,開發出你的覺知,覺知到「我的心知道一切境」,無論善境界的或因緣的都知道,但是你定不住,沒有大智無漏慧,那麼便會起煩惱,剛開始修行的都是這樣子。修到最高的佛、菩薩呢?眾生起心動念,祂都知道;哪一個人到哪一個境界、善根具足了,菩薩也都知道。所以當你在起妄想時,祂會告訴你:「放下!」馬上就能放下的這種人,是有無漏智慧了;如果有覺知但沒有智慧的這種人,菩薩天天跟你說放下,你還是胡思亂想,就會整天搞得神經兮兮。你執著:「我感覺到了什麼,不管它是什麼,這些法都是真的!」這樣修起來就很累人。所以你要有無漏智,不管它是真是假,覺知了以後就放空,這樣就是有漏的觀慧,雖然不究竟,但你可以觀,可以不相應。
修到此位的人,即使退卻而斷善根,免不了還有退轉。三不退轉位,三個階段各有不退轉的點,像你修到十住之七住,菩薩位就不會退。開悟以後,登地菩薩,這是菩薩行不退,生生世世祂永遠都是菩薩,祂不會迷失掉菩薩剛開始發願要渡眾生這種心,所以說是行不退,行就是菩薩行不會退,行不會退但是心會退。行不退但是做一件事、說一句話錯誤了,造惡業了,仍會堕到惡趣,即畜牲道、地獄道、餓鬼道,或在六道輪迴。但縱使在六道哪一個道,也都無所謂。因為祂具有慈悲心,也能忍當下之法,受報也不在意。你看像釋迦牟尼佛也一樣,在累劫修菩薩道時,祂也常常墮入到畜牲道,所以畜牲道裡面祂也還在渡眾生啊!
第三個不退轉,就是八地不動地的菩薩,是大菩薩,心不退轉、很堅定。我們通常說的「不退菩薩為伴侶」,就是指這一類的菩薩。祂心定,你跟祂為伴侶也可以好好跟祂學習。菩薩有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等,因是下地菩薩,所以其智慧有限,當中有優點、缺點,你可以學祂好的部份。但祂因為未到八地菩薩,所以雖然有在修,但六根還是有不淨。到八地菩薩的,祂的心不退轉。
善根的第一類煖位,就算是墮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其善根不會斷;待果報受盡了,仍會接續修行的路。所以有的人會胡思亂想:「今生出生人身,有學到佛法;但是如果下世再來,迷失掉了,怎麼辦?」經過媽媽的產道就迷失掉了!然而真正要來成佛的菩薩,或者大菩薩,祂們出生根本都不經過媽媽的肚子,根本不入胎,像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也一樣,祂示現要出生但不入胎,祂的識神照樣到處講經說法。
經典上講,每一個大菩薩出生,都是從母右脥而出,你要去看《大乘法苑》,就是在講出世的這些事蹟。我們沒有到那個境界,體會有限,所以要多看一些經典,視野、見聞才會增廣。該書第一章是解釋名詞,講菩薩住胎姿勢怎麼樣,講這大菩薩為什麼出生可以不透過產道,而直接從右脥出生。也正如此,所以祂沒有迷糊掉。釋迦牟尼佛祂可以降生後走七步、講話,講完話才又倒下去變凡夫。既示現凡夫,所以還是得從頭學起。當然,祂的智慧比一般人多、力量也比較大,所以祂在小時候,八歲就學會這悉曇五十一個字母、學射箭……等等。祂力量有多大?人家一支箭射破一個靶,這力量還太小;祂是一箭穿透好幾片靶及靶後的東西!
所以上述之「修至此位,即使退卻而斷善根,造惡業,乃至墮入惡趣,然而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這段內容是在講,當你修到四加行第一位--煖位u=m2-gata,此時就算你退卻了,退卻時是你主動退卻,為什麼?因為你一件事做錯了、或說一句話錯了,就可能墮入惡道。因此也有一些人,相對來講,就害怕上台講經說法,說會講錯話要受報,這就沒有菩薩的精神,也等於沒有悟道。不然,反正出生做人就做人嘛!出生做動物,就動物嘛!在地獄就地獄嘛!我們都講沒有分別了,既然沒有分別,為何還一定要出生做人?或者出生做天神?這些還是不究竟!所以修到無漏慧升起時,起碼煖位的行者,退卻以後不斷善根,造了惡業乃至墮入惡趣,然而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
(b)頂位(m9rdh2na),m9rdh2n是頭頂、最高點,加an完成式第三人稱單數2na,有表露之義。故m9rdh2na意有達到、表露最高頂位義,又簡稱為頂法,於動搖不安定之善根(動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絕頂位,乃不進退之境界;於此修四諦、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墮地獄,亦不至於斷善根。
頂位m9rdh2na,意思是頭頂、或最高的地方,如果以人來講,是頭頂為最高;如果以修行來講,就是凡夫境界裡面的最高點m9rdhan。本來m9rdha後面是加半音n,那這裡是在m9rdh後面,加an是第三人稱單數,又為了變為完成式,所以整個是加2na,由2na變過來的話,就有表露、顯露的意思,m9rdh2na是顯露出最高頂點,又簡稱為頂法,所以現在懂得梵文有一個好處,可以直接從梵文的意思去了解它的全意。像剛剛講的2gam,阿那含或者阿含經,這在講什麼?講善道?你知道2是寂靜,a字本不生,那就知道是在講向寂靜的這種法、這種聖道走去,如此,很簡易地就記下來了。不必在那邊想半天說:「阿含是什麼?」
於動善根(動搖不安定之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絕頂位。善根動搖不安定,沒有完全定下來,是什麼意思?像有些同學出現幾次就不見了,此即善根不具足,也許他須先到別的地方去遶遶,然後才又再出現在這裡。這種想要來、或者不想來,都是業力在左右。善根具足的,就不會迷失掉,也不會先消失然後又冒出來。幾天前來了一個人,也是老同學,說自己來了就生病,來了生病是你過去造了業,卡到不好的東西,來了這邊生病,生病不是不好或倒楣,生病就是在脫胎換骨。就像你打坐一樣,打坐打得氣不通,過不去,後來感冒了,感冒好時打坐,氣又來了,氣又走到頭的另一邊去了。有時候菩薩給你安排,你智慧不夠不能理解,這就是您氣不夠,所以給你一半的氣,你只能用一半,另一半打開以後,就休息一下,接著才換另一邊讓氣走。
我們有一位小朋友,每次看到他時臉都不清亮,剛來時個性很差,現在看起來變得很光、乖巧。剛講的那同學來了,說前幾天感冒,感冒完了就好一點,氣聚集一點。所以當下的不好不是不好,是藉以轉你內在的業跟煩惱。所以只要善根、信心具足,雖因緣化現的每個法、每個方向,你都能發願這麼做下去,就知道順逆都是好現象,這是隨順忍法。智慧高的更可從逆境中學習到一些啟示。例如:「我身體不舒服」,身體不舒服,才有動力動啊!一方面也在學習耐力,學習觀身體是空啊。所以剛才我坐在那裡,就一直想這件事情:「為什麼你還有色?為什麼空不了?」想想之後身體就好一點了。所以人要在苦難中去學習,以有漏慧去學習無漏的定,保持一顆上進的心就是了。
生最上善根之絕頂位,善根也有等級,修行都有等位。善根是一種動力,再上去就不是善根,再上去的實際功夫就是練那種「無為法」,像《金剛經》也講過「二忍、三忍、四忍……八忍、九忍」等法忍,經典裡面都有講,也是心裡面的有為法,這些東西都是要修忍。知道忍的功夫都在修信,一方面忍可以給你最高善根(頂位),也可以給你智慧。這個初級的定,是有善根;到頂位時,這善根就有忍度。乃不進退之境界,道路走錯就會退。於此修四諦、十六行相,這過程之間還是修四聖諦,修苦、集、滅、道,修忍辱、法智忍,類法智忍,道法智忍,證得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欲界、色界、無色界,具足十六行相。修到此位的人,就算墮入地獄道,也不至於斷善根。甚至墮入地獄道了,也還在修心養性。
像提婆達多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阿難尊者的哥哥),過去因緣使二人成為死對頭,所以這一世祂還是處處為難釋迦牟尼佛,最後墮入到地獄。最近從經典上找到一個地方,是提婆達多分裂僧團的地方。僧團本來不應該分裂的,那時候剛好外面有瘟疫,釋迦牟尼佛擔心大家沒飯吃,而且天天看到饑餓人都不忍心,所以入定、不吃飯、不看。這時候提婆達多就趁機搗亂,到處講跟修行有關的五個戒律要改,在那邊高談對錯,講話很溜,以此鼓動比丘,於是有五百個新比丘相信他所講的,都受他影響,最後跟他走。
提婆達多所講的裡頭,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是「修行人不應該吃葷食」,他不懂因果,說釋迦牟尼佛制此戒食三淨肉不好,每個人聽了卻都認為有理,連真婆羅門度素食呢。其實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這些僧眾、出家修行的人,褔報、功德都很好,好到連畜牲都甘願給他們吃,為什麼?有功德。如果你出生做動物,佈施肉體給一個快餓死的修行者吃,那你功德無量,以後你也會有好處。又何況,古代僧團不從事生產,只有乞食。比丘就是乞討吃飯,吃飯就靠托缽,其它時間都用來打坐。如果他的褔德不錯,有褔報來吃眾生肉沒有關係,他甚至有神通力可以化渡這些眾生。至於一般人,就不要亂吃肉,一吃肉就沒有慈悲心。而阿羅漢,本來就是修自己解脫的,他無所謂慈悲、不慈悲,如果有慈悲心,心就會亂,是故沒所謂之慈悲,他心很篤定,如如不動,照樣證解脫。這跟菩薩不一樣,菩薩都是為眾生,所以就是悲心多,處處為眾生來煩惱,視為自己之煩惱,所以不一樣。
提婆達多對眾人所講的五件事,都是平常的戒律問題,譬如說中午,太陽到了特定所在時,可以吃飯,但有時偏一點過去,則吃個飯就犯戒了。我們有時到一點才用午餐的,或者齋日不小心忘記了、吃個東西的也有!他們十一點前要吃飯,十一點過十分就不行了!不過像這種事情,釋迦牟尼佛說「差幾分鐘、一點點,無所謂」。又比如像要不要吃塩……等等,講了五種,一些新比丘聽了認為有道理,就跟著提婆達多走,走到哪裡去?就是我們去的菩提迦耶附近的山─伽耶山。亦即剛才在講,最近發現到的王舍城附近,一個有關僧團鬧紛爭的朝聖地點─憍賞彌國Kauśāmbī,以後有去那邊的話,可以去看看這個僧團差點分裂的地方。
後來此僧團分裂的這事,被舍利弗知道以後,從在好遠的地方趕快趕回來,然後再到迦耶山(象頭山─gaja)去,對這些新比丘開示,辨析是非,讓這些無智眾人,明白對錯與問題的關鍵。且因舍利弗智慧第一,當開示完了,大家也跟著祂回到原先的僧團。所以,我們說五大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就是僧團)、出佛身血(故意的讓佛身體上流血了)」,這些都是五逆重罪。提婆達多犯到破和合僧,罪業更大,因此當生墮入地獄。據說在舍衛國祇園精舍旁邊最低窪水池的地方,是提婆達多墮入地獄處,我們進去祇園精舍參訪路右邊有一大片低窪的地方,就是他直墮地獄的所在。當時釋迦牟尼佛很同情他,曾派弟子下地獄去看祂,問祂要不要上來?結果祂不要,說:「留在這邊也很好」。為什麼?佛法也有不同類型的學習,提婆達多他也曾是釋迦牟尼佛過去某世的師父,提婆達多是婆羅門仙人,當時世尊是一國王,願身挖洞燃火,受其教導一偈。所以師父、弟子,或者是兄弟、姐妹,常常都攪和在一起,一生又一生攪和在一起。此處講如果修到頂位的話,就算會墮到地獄了,也不致斷善根。
(c)忍位(k=2nti),k=2nti有忍耐、忍耐力、耐性、毅力、堅韌義,亦有寬容、縱容、寬大、寬恕義,亦有赦罪義。亦有忠誠、忠貞、堅貞、恒定、穩定於道業義。達到完美、完善、完德、完美的佛性等義。ks2nti又作忍法,為確認四諦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動搖(不動善根)之位,不再堕落惡趣。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別:下忍位,修四諦十六行相。中忍位,漸次省略所緣及行相(減緣減行),最後僅留欲界苦諦之一行相,而於二剎那間修觀。該一行相,即依觀者之根機利鈍,而殘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上忍位,係於一剎那間觀中忍位之同一行相。
第三個是忍位。忍位(k=2nti),k=2nti有忍耐、忍耐力、耐性、毅力、堅韌義,《金剛經》裡面翻作忍辱般羅蜜。忍才是真正的在修行,修得無生法忍。前述的煖位可以說是色身方面有一點基礎了,而頂位可以推及入心。待善根有基礎,就要開始修無生法忍。在欲界之忍,是去除種種貪、瞋、癡、慢、疑(五欲)。在色界之忍,是忍不去執著一切的神通變化,忍自性的能力。在無色界之忍,是心知無量但是也要忍、不要執著。忍不住那就算不上是忍法,一直要做到終歸無漏忍。證到佛的境界是無漏的智慧顯,無捨無得中智慧開顯,心體自然清淨了,這種能力、辯才無礙都是自性起,所以沒有任何我法二執。
k=2nti這是忍位,k=a分開唸是「乞灑」,一起唸是「叉」,悉曇義為「盡」,即法盡之意為忍。k=2nti就是忍耐力、耐性、毅力、堅韌義,依修行境界不同各有其要忍的法。起初就是自己面對種種境都能忍耐,如冷熱順逆等境。亦有寬容、縱容、寬大、寬恕義、赦罪之義,對異己、外道都能容忍。能對眾生寬忍、寬容、寬大、寬恕、縱容,就是沒有什麼好壞,就是最勝法。不是只有在心裡面甘心我忍、忍、忍,而是眾生對你的好壞、順逆,你都要接受。釋迦牟尼佛在某一世當忍辱仙人,面對歌利王以嫉妒心拿刀在割祂、支解祂的身體,祂都沒有起瞋恨心,這個就是寬容、寬大的忍受他心,無瞋心忍,無色我忍,菩薩在修這種忍功。
所以懂得佛法時不可思議!為什麼這麼修?因為你要成就你心的最清淨覺,對好壞眾生都要有慈悲心,所以釋迦牟尼佛忍魔,不捨對魔這樣打一下、磨一下,而魔提出任何請求,祂照樣答應他,魔叫祂入滅祂就入滅。因為這也是當時諸眾生的業。當因緣成熟,祂把該渡的有緣人都渡光了,僧團也有了、法典也有了,任何事都交待清楚了,什麼都具足了,於是祂說入滅就入滅,也等於是滿足魔的要求。這些事,在古書裡面有記載,你們也聽很多了。另外k=2nti還有赦罪的意思,赦免別人的罪。如果別人對你造惡、加諸在你身上苦痛,你現下要能忍耐得住,事後還不追究。
k=2nti亦有忠誠、忠貞、堅貞、恒定、穩定於道業義,這些都是在堅定自己的心,對修行的方向、道路有崇敬的信心。先前第一個講隨信行,就在講建立學佛法的虔誠心跟恭敬心。所以佛法你懂的話,起了信忍,你都會一直走下去,碰到障礙根本不會後悔,也不會亂想或退轉。除非過去世你無善因緣,或者因緣不具足,那麼有時佛法修了半天,還是會退轉或轉向。像某大學的院長、教授,當初在佛教界蠻有盛名,地位崇高,信佛讀經典,後來看到:「咦?佛教怎麼講鬼神?」「號鬼神、拜鬼神,密教裡面怎麼持咒叫鬼神辦事?」眾生裡面當然有鬼神,菩薩有時候行菩薩道時會這樣子,初時都是自己修,你要渡眾生,渡眾生能力不夠時,持個咒啟請鬼神辦事,他們聽到這些咒就知道「這是哪位菩薩講的」,於是不得不聽、不得不去,知道:「喔!要去幫助那個人、幫他把事情解決。」
有時候,智慧不夠的人會懷疑:「佛教徒怎麼持誦鬼神咒?」佛教不是鬼神教,佛教尤其顯教是尊重神格,像我們民間的拜拜一樣,什麼神都拜,你拜天神或一般的神,我們都要尊重人家。你說拜關公,祂義薄雲天,你跟祂問訊也無可厚非,也許祂未來會成佛,也許比你早成正果。所以應像《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一樣,碰到任何人都講:「我不敢輕視你,你未來會成佛!」祂跟每個人頂禮,尊重每個人。你不善於診斷,怎麼知道哪個人會成佛?誰會知道哪個人先成佛、哪個後成佛!並不是現在表現的好就會比較早成佛。
像彌勒菩薩言,就過得比較悠哉,不想認真用功取道果,祂以前那個世界(不是這個世界)有八個太子,其中七個現在都成佛了,就是剩祂還沒成,祂未來還有五億多年才成佛。這八個太子裡面,有的已證藥師佛、已證釋迦牟尼佛等……,也都是過去的因緣,這八個兄弟起初都是太子,但由種種因緣決定各自成佛的早晚。但是你看彌勒菩薩祂成佛很簡單,出家三天就成佛。而釋迦牟尼佛是出家經過六年苦修才成佛,每個人褔報不一樣。你看祂悠哉悠哉,但是祂是用「心」,祂是修學唯識的,學有相的唯識,智慧會很高,祂寫《瑜珈師地論》,它是唯識宗裡面的根本典籍,識就是有求想,從識入學的人智慧都很高。而從空相入手的雖定力夠,但是智慧比較低一點。所以你要會講、又要有定,這不簡單!
知道你要修行先修空觀,煩惱才能解脫。現在看怎麼救起你的記憶力,學悉曇就可救起你的記憶力,開顯你的智慧。開始佛法是有字義的,以前什麼都不要想,要觀怎麼樣、不怎麼樣,現在已經比較有定力了,想得開、無所謂,那麼你現在要開始開顯智慧,開展智慧就從悉曇51個字母,或進入42個字母,慢慢能進入陀羅尼門,然後持咒,記憶力會愈來愈強,智慧愈來愈開顯。你才知道「哦,原來佛的智慧是這麼開顯出來的」,你在修行之間不要太在意,認為:「我現在怎麼這麼笨?記憶力這麼不好?我現在到底怎麼樣?」到時候你就會改變你的行為。
起碼像k=2nti朴阠有這四種意思:忍耐、寬容、忠誠、達到完美、完善、完德、完美的佛性等義。如果你沒有達到真正的忍功、忍位,或者達到無生法忍的話,這個都不究竟!所以要像k=2nti也有完美、完善、道德圓滿的意思。不是只有忍耐,一直在忍耐、忍耐,那只是第一階段。ks2nti又作忍法,是修行名相的一種位階,忍法是一種方法與手段,為確認四諦之理,指上面苦、集、滅、道(四諦)苦法智忍,或者得到苦法智,根本的八忍八智的十六相。或八類智忍,得到時就變八類智,這十六加十六合起來共三十二相。
最高的則是善根已定,不再動搖,心能柔軟、穩故,即能不動搖。上面是動的善根,還有動;現在已經是不動善根,不再墮入惡趣,因為智慧夠了,把握得住自己的心,不會被業力左右,不會嘴巴亂講、行為亂做。所以得到了不動善根智慧,絕對不會墮入惡趣。不墮入惡趣者,在四果位來講,即是須陀洹。所以經典講:「證須陀洹初果不堕惡趣」。不墮入惡趣就是不墮入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你也許認為說:「不墮三惡道?這樣已經很好了呀!」未必!
釋迦牟尼佛還沒入滅時預言:「佛入滅後百年,有一個無好相佛出世,來渡無量人成阿漢漢。」這位無好相佛,就是優波毱多Upagupta,也就是付法藏第四祖,有的翻譯成憂波毱多、優波笈多、優波崛多、鄔波崛多、優波毱提、憂波毱、優波崛,略稱崛多。他雖沒有像佛具足三十二相那麼完美報身,但是他有極高智慧,能夠像佛一樣,渡很多人成為阿羅漢。
當時優波毱多有一個弟子是釋迦族的,已證到須陀洹果,便很高興,認為不墮三惡道就夠了。優波毱多便說:「你不用功了!只修到不墮三惡道,你就以為安了!你還要出生天上、人間七次,不如證到成阿羅漢穩當。」他就帶弟子去一個地方,叫做首陀羅(śūdra戍陀羅、首陀、惡種、殺生種)居聚處,印度最低階層者的那個村莊。到了那邊,看到有一個小孩子,髒兮兮流著鼻涕,全身長瘡,周遭佈滿蒼蠅,蚊蟲到處叮來叮去的,那個人就是須陀洹!這弟子他一看,須陀洹竟是這樣子?師父這時便跟他開示:「你不墮三惡道沒錯,但你來人間還是業力的關係,依你的業力,果報若是低賤,就像這樣的。」當場弟子聽完開示,立刻發奮圖強。而同時被講的那個小孩子,經過毱多開示以後,也馬上證到二果。
所以這果位怎麼去證?就是對於你心裡的執著、業力,能夠呵斥、斷除,如此始能悟道。所以古代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很簡單的,祂切中你的問題,跟你指出了執著點,你就能轉你的觀念。當心一轉、清淨了,就什麼果都有了。我們做不來,就身體怕痛,腳在那裡痛是很現實的,你怎麼觀「這身體不是我、腳不是我」,然後坐下去就不起來?沒辦法!所以這是我們末法時期,轉什麼法?同樣的,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講過的,但是你就沒有搞對,看不開。執著己見。不要有知見,畢竟這些知見都是假的,既然是假的,你要觀空。觀空做得到嗎?做得到就會飛啊!因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起來雖未證阿羅漢,起碼阿那含也有了,因為到阿那含就有神足通了。
所以你要這麼去思惟,聽了很多、懂得很多道理,你還要去思惟這一境一相。你那漂泊的心為什麼做不到?叫你不要煩惱,你天天在煩惱,這芝蔴小事不要理它,你偏偏就是要成共犯,為什麼總要去理它呢?所以這是我們要思惟的。你愈在意它,就愈麻煩;愈不在意它,很容易就算了!一天過一天你也是過了。所以以前叫你不要想,到一個階段,你要去思惟,如何轉你無始劫無量執著的心?在思惟之中你會入定,你就坐在那裡不停的思惟,最後也是入空。
這色是空,你就在那邊「空啊、空啊」,腳就不痛了,這個心要在哪裡定?你要愈集中想「色即是空」,不是在那裡想「身體不舒服,這筋怪怪的」,不對!是要空、空,要這樣思惟。你抓住五根是你的毛病、看不開,一直重複的去思惟,你這就是在大空中守住戒律。高層次的禪修就是戒律,不是在那裡虛空、虛空、菩提心、菩提心,那個已經過去了!你就是守著你的身跟心!怎麼超越它?不要讓它來左右你的肉體,你就看開一點,身心都要能超越。修這個忍法,你若做得到的話,只能講你六十分。墮入地獄,你自己斷了善根。再來講,證到忍位根本不墮入惡趣,真正不墮入地獄,我們剛才有講,證到須陀恒果境界,就已能不再堕入三惡趣了。
忍位有三種品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別。下忍位的人,修苦集滅道「四諦」,與八忍八智「十六行相」。下就是比較不好,如果不好的來講,這一個相就一個凡夫的習氣,愈下者這毛病愈重,下忍位的人,還是在修四聖諦十六行相。剛才講的要記得:八忍證得就產生八智。這裡面包括八忍(四法忍、四類忍)、八智(四法智、四類智),總共十六種。我們初學的人心還很頑強、會應緣--看不好的就討厭、煩惱,這些都是初學人的毛病。你在中忍位的話,減緣減行,漸次省略所緣及行相,你身邊的種種法就慢慢淡薄了,心裡不那麼應緣了,有緣、無緣,都已引不起你太大的在意。最後僅留欲界苦諦之一行相,苦諦也是一種果報所現的現象,所以什麼都無所謂,要看得開。四大皆空就是獨肉體不空,若體大不空,什麼都不要了,每個人到痛這一部份,生老病死也都是碰到這問題。
而於二剎那間修觀,念與念中修觀。剎那意譯須臾、念頃,即一個心念起動之間,剎那亦為表時間之最小單位,一念約今之零點零一八秒(0.018秒)。所以你二刹那間修觀,刹那是零點幾秒,很短的時間,在二個刹那間,潛意識內行陰裡面的動塵,一刹那就九百多下,快的不得了,你看得到嗎?要有宿命通的人才能看得到那裡。在二刹那間修空,也就是說你在一秒、二秒之中,可以不起念這麼快。有的人從上座到下座都迷迷糊糊;有的人則一座四十分鍾之間才起一個念、二個念,這起碼是高級的禪者,較沒有念頭,有階段的修。該一行相,即依觀者之根機利鈍,而殘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一行相:苦集滅道之八忍、八智,當然愈往後大忍智也好,或者類相智也好,總還是會反觀不清淨。小乘講究實際修行的手段、方法,大乘偏重在講名相、理論,所以小乘法是讓你實際去修行的。不要光宣稱你是修大乘,修大乘你還是要兼顧小乘,不能夠偏廢,所以你也應當去思惟上述這些修行實境。
上忍位,係於一剎那間觀中忍位之同一行相。到上忍位時,可得五種不生。這部份留待下回再說。
(2008.06.11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