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6)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師父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

經生聖者指小乘聖者,彼等須經欲界、色界之生,方能臻至涅槃之境。此類聖者可分欲界經生、色界經生兩種。

聖者有家家聖者,這是須陀洹七上、七下人間的這些聖人。也有經生聖者,什麼叫經生聖者?指小乘聖者,彼等須經欲界、色界之生,一定要再經過出生在欲界、出生在色界,方能臻至涅槃之境,才能成為阿羅漢,這種聖人,叫做經生聖者。此類聖者可分欲界經生、色界經生兩種,如果出生在欲界的,比家家聖者還要低一點,因只要有初步的善行或者初步心的清淨,就可升到欲界六天,雖是比較高天的六天,在六天內夜摩天以上都比較高一點,但對色界來講,仍是比較低劣。家家聖者起碼都是在二禪天以上的聖人。

 

(1)欲界經生,例如預流果之極七返有、一來向之家家、一來果等聖者均屬之。此等聖者猶須經歷欲界之生,然目睹欲界苦惱多生,乃起強烈之厭離心,因而得不還果,不必再生於色界、無色界,即可直接般涅槃。

第一類是欲界經生。例如預流果之極七返有、一來向之家家、一來果等聖者均屬欲界經生。如果是以禪定來講,應該是要去掉身見,起碼都要在二禪天以上,既然這裡講預流果(須陀洹果),如果他沒有修禪定,他出生在欲界這邊,極七返有,是要七返,當然第一、第二次比較次劣之欲界天,也有可能往後高天。一來向之家家,一來向就是還沒有到斯陀含果,由須陀洹向斯陀含,再往前就是得斯陀含果,這些聖者皆屬於欲界經生。

此等聖者猶須經歷欲界之生,當然生了欲界天,還要下來人間,然目睹欲界苦惱眾生,下來人間體會到這些煩惱,乃會生起強烈的厭離心。如果在欲界天,他也在享受,生活都非常舒適,想吃什麼它就化現、想穿什麼它就化現,這樣在忉利天就非常舒服,但是壽將盡也會有五衰相現。因而認真修行得不還果,不還果就是阿那含果,到最後得阿那含果,就不必再生於色界、無色界,即可直接入般涅槃,般是圓滿、廣大,入心的寂靜,不再起煩惱,居五淨居天。其實般涅槃或者再加一個大字成大般涅槃,通常是用在講佛的涅槃。

 

(2)色界經生,此等聖者猶須經歷色界之生,例如七種不還中之上流般之樂定聖者,然因不覺色界之苦,其厭離之心亦低落,故仍須再生於無色界始可般涅槃。

第二類是色界經生。此等聖者猶須經歷色界之生,例如七種不還中之上流般(是一種果位的聖人名稱)之樂定聖者,這比較高層次的禪修,在三、四禪的境界,四禪再上去就可以得到阿那含果,阿那含他不還人間了。不還果,不再來人間,直接可以證到阿羅漢果。但是,五淨居天比較下階的,智慧比較不足的,有時候還要來人間。所以經云:「不還者,即非不還,是為不還」,不是絶對的,什麼法都沒有絶對的。在五淨居天這類高天,第三或者第四、第五層的(色究竟天)智慧比較銳利的,可以直接觀察內心的習氣、毛病,就直接證到斷貪、瞋、癡,五上分結不執著,可以證到阿羅漢果。所以這裡講的是「上流般」(「上流般涅槃」的簡稱)。

然因在禪定中是很舒服、快樂的,不覺色界之苦,其厭離之心亦低落,故仍須再生於無色界始可般涅槃。畢竟在色界、無色界也都未出三界,還未脫離輪迴。如果他們沒有脫離的心,就無法進入無餘依涅槃。這個般涅槃,pari-nirv25a,現在你們在學梵文,多少都要背單字,多去翻字典,有機會就隨緣背背。Pari是圓滿,為何唸作般(pan)?是悉曇音、是麁顯音轉大空點。pa是第一義,rira遠塵離垢,i是以第一義、遠塵離垢做為根。nirv25ani者在於內, rv2r前已說明有遠塵離垢,va離言說,2者是修菩提行,5a者遠離諍論,又無言說(va)是為涅槃。你要是懂得梵文字母的單字,來看這個名詞就比較能受用,不然有時候,所翻譯的中文詞彙我們看不懂。般涅槃怎麼講?你去翻字典,涅槃指廣大圓滿、無所不遍、博大之義,若前面再加一個mah2則是專稱佛的大般涅槃。

 

一般七聖指小乘行者,十聖指地上菩薩。《仁王般若經合疏》卷中謂,三賢即地前之三十心,十聖即十地之菩薩。以十地之菩薩皆已斷惑,證會正性,故稱十聖。七聖乃指見道、修道、無學道之七種聖者,又作七聖人、七聖者、七士夫、七丈夫。諸論所載各異,據《俱舍論》卷二十五載:

一般七聖是指小乘的行者;十聖是指地上菩薩,從初地到十地的菩薩。不知道境界的人,都不知道修行分那麼多階段。大家都要了解,這修行的六十四心、六十四位階,怎麼分呢?都以你心清淨多少,來判斷你得到什麼位階。六十四位階涵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能夠證到四加行,就成菩薩有望了;再來十菩薩地、十金剛如來地;成佛的時候,是滿金剛如來地而至第六十四位階。

在《楞嚴經》五蘊魔相中,講阿羅漢得到識陰魔相盡者,就不會去搞心的靈通力,識陰盡就到十信位滿具六神通,就得阿羅漢果。若有人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就要開始修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菩薩地、十金剛如來地。也有一說,這十地的分法,是另種分法,從乾慧地到佛,把這六十四位階分成十個位階,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阿羅漢)、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這樣另算十地,經典裡面講,乾慧地以後,地地往上修行,終歸無所得,悟無上正等正覺,這才是真正修行的次第。

《仁王般若經合疏》卷中講到,三賢即地前之三十心,三十心就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心在菩薩位來講,是地前菩薩,而且這在華嚴宗來講,不算菩薩,因為阿羅漢、辟支佛也落在這裡。阿羅漢,雖然心清淨,但還沒有菩薩心,智慧也不具足。而在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智慧比較多一點,但是定力沒有阿羅漢的強。阿羅漢是求自我解脫的,他的定力很強;而菩薩是帶病的,是心有病而行菩薩道,心還是有毛病,沒有完全清淨。心清淨者,除了佛以外,還有大菩薩,祂們當然心清淨、無病;普通受菩薩戒的,講起來是帶心病、心不清淨,在度眾生。

由此,專修小乘者會譏刺大乘者:「修得還不夠好、心還不清淨,卻偏會講要度眾生」;而行菩薩道的大乘者則會反嘲說:「你聲聞乘都專門修自己,心是清淨,但根本不夠慈悲!」這樣相互指謫貶抑。我們懂了,就不要較量詈罵,每個人怎麼修都有其因緣。如果已是地上菩薩者,祂過去必然也修過十住、十行、十迴向,甚至於也修過小乘法,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必修的歷程。所以回過來看,如果初學者要斷除習氣毛病,還是要從四聖諦、十二因緣觀這麼去思惟、去理解。不要自詡是大乘行者,卻連最基礎的修行都做不到。

又,假定你碰到障礙了,觀自己「色即是空」,你這麼想:「我身體哪有什麼障礙!」一直思惟、一直思惟「色即是空」,無形中就把你不舒服的感覺給空掉了,也不覺得有什麼不舒服了。至於受想行識這些都是心方面的,心被障礙、慌亂了。但如果能瞭知,身都沒了,哪還有受、想、行、識?這些都空掉了!這在《心經》裡面有講。二百六十個字,很簡單的幾句話,就把無上的般若智慧都展現出來。你這樣思惟思惟的話,無形中就會悟道,起碼當時就不會再迷糊下去。不然一直迷糊迷糊,煩惱身體、煩惱心地,天天都在煩惱。

十聖即十地之菩薩,這是登地菩薩,一定要真正開悟,什麼叫真正開悟?就是沒有一個神我身、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靈魂身,只有一個心識。還沒有破掉這個色身的話,你這個肉體以外,還有一個有形相的神我身,它會出離肉體。外道也好、阿羅漢也好,他們都是這樣子的,地前菩薩也是這樣子的。如果還有神我身,就是還有一個有形有相的東西,雖然沒有質量,但是還有形相,所以才有一個來回、去來,有時知道神識出去或回來了。沒有把身完全破解掉的話,就是沒有入無色界。入無色界就是只有一個心,沒有身質,只有心識。登地菩薩祂可以入無餘依涅槃,雖然心還不清淨,但是已沒有身,可以入無餘依涅槃,這才是真正的地上菩薩。

十地之菩薩皆已斷惑,斷見惑、修惑,見所斷、修所斷。見惑是對外境的執著,涵蓋你五根對六塵的執著,比如看到、聽到以後生心就變成你的煩惱。五根、六塵屬於見惑,你的眼耳鼻舌身面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所知、所見,看了都不舒服、很煩惱,這就是見惑。再來修惑則是心方面的問題,修自己的內心屬修惑。像有人會把妄想當真、把妄想當什麼靈通、把心裡的靈通當真,這些都是第二階段修惑裡面要去斷的!在五蘊魔相裡面,五蘊中之受想行識後四者,都屬於修惑裡面要去斷的。這些毛病都是要斷,在這裡十地之菩薩皆是已斷惑了。

證會正性,自性大家都有,佛性也每個人都有。但我們凡夫就是正性發揮功用以後,還會加上煩惱。懂了一件事,加上第二念、第三念,就是煩惱起來了;聖人、菩薩跟佛,祂們知道很多,但都不去煩惱。差別在這裡而已!你證會正性以後,才成為地上的十聖菩薩,這是真正的菩薩,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祂發誓度眾生的心,很在意眾生。當然也是要發度眾生的心,相對的才有辦法證到無上正等覺,以後才會成佛。

七聖,是小乘的修行地位,乃指見道、修道、無學道之七種聖者。所謂的見,就是懂得義理,懂得修行的道路、次第、方法。後面還會講到四聖諦很多的法。你如果去看《阿含經》這苦集滅道四聖諦,要去思惟、去懂、去證、再去斷。譬如苦集滅道,這四聖諦每個人都會唸,但小乘行者是直接去證,天天這麼打坐用功、打坐用功,思惟思惟,當生就可以證阿羅漢果!當中有分四聖三轉、十六行相。四聖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三轉就是已知、已證、已斷。先懂得道理,懂得道理就是見道;有的人不懂道理,以為見道很簡單。你不聽佛法,怎麼見道?怎麼知曉解脫道路該如何走?苦集滅道、法、忍、智,你都要先去了解,了解以後怎麼修?再去觀。例如觀世間有八大苦、多少苦。苦完了要怎麼辦?要忍!用這個忍法。

法忍如果已經證得的話,就變成法智,變成一種般若的智慧,好比說不以痛苦為痛苦,這種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具足這種能力,這樣就有「八忍八智」,又作八忍八觀,亦即見道之十六心。所謂八忍,即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加上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八智則為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四法智」,加上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四類智」。忍是智之因,智是忍之果。當中,以「八忍」正斷三界之見惑,故為無間道。見惑既斷,觀照分明,則為「八智」,是為解脫道。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法忍、法智」是在於欲界中修;「類忍、類智」是在於更上去的色界、無色界二界中修。以這個字加上,你可以想像,它是禪修的高手要去忍的。禪修的高手去忍什麼?禪修的高手忍腳痛嗎?忍腳痛這個太粗淺,是要在有境界的時候,忍於不去執著它!不然你會去受生在色界、無色界天裡面去,因此這也是一種忍法,不是只有忍痛苦。到後面還有滅類智,或者是道類智等等的法。總共有十六種心,像這種雖然是小乘的法,但是你修行就要這麼實際去磨練的。

有人說禪宗好,觀心最直接了當,執杖牧牛不亂動,把心管住、打得念頭死死的,對!但對於較深較細的道理就還是不懂。小乘的法從《阿含經》起。我們看到「阿含」,就能了解為什麼叫阿含。懂悉曇的人就知道,含是什麼?就是來去、來去,來到哪裡?來到字--阿字本不生,或者來到--長音阿就是寂滅。無論是從寂滅來也好,或者走入寂滅也好,那不是解脫嗎!阿含道、《阿含經》就是讓你見道,走上解脫的道路,所以叫做《阿含經》。這些你都要能了解。

有時候,我們談到大乘法的內容,仍要引用小乘的這些法。這樣你才會明白,見道就是這麼見。苦是什麼?集是什麼?滅是什麼?道是什麼?然後,見道以後要怎麼修?你要去修,修了以後要證,以證了,就要讓其已斷,把你習氣毛病斷了。你到最後這麼見,你的疑惑斷了、迷惑斷了,才能真的證得果位,才有果位想。七聖經過見道,修道、無學道之歷程,無學道,就是說心裡面要斷除的習氣毛病,該做的都做了,所作已辦。

最近想要把《五蘊魔相解說》這本書的第七章後面再重新寫過,因為當初太匆忙,趕著要出書,沒有辦法去好好做,我們台灣一萬本發完了,大陸起碼也有五千本,已經經過四年了,現在應該要進入第二版,所以想把第七章以後,再重新寫過,尤其現在對悉曇又有點進入狀況,可以修改之前的一些內容,包括書中有提及的六十聖位。

後面講到如是六十聖位地地,怎麼地地上升?你總要講一些過程、一些果位怎麼修?這就是見道,修道,修到心清淨了,不必學斷煩惱的法,才叫無學位。無學位是不是就很好了?不,不是無學位就可以滿足了,無學位只是說你心清淨、沒有煩惱,但是要學的還很多,再來要學智慧、神通、變化。在無學位的時候,腦筋都比較簡單一點,為什麼簡單?因為你要斷煩惱,不能去胡思亂想,不能去思惟說這個那樣嗎?那個這樣嗎?修空觀、修如如不動,禪宗也好、淨土宗也好,都是修這個為主。但真修到空、無相、無願以後要怎麼辦?你智慧要救回來,要怎麼救?就是學悉曇咒語。

為什麼悉曇四十二字母那麼重要?那就是讓你開顯智慧的第一階段、是一把鑰匙。你沒有看經典不曉得,看經典就發現它跟你講得很清楚。引《華嚴經》來講,善財童子去參訪這位名為「善知眾藝童子」的大德,對方說:「我是學四十二般若波羅蜜門悉曇字母,所以天天唱,唱!唱!唱!唱到最後無量神通就發起了,有智慧、清淨,無所不知。」經典上講,你把四十二字母學好的話,世上哪裡有什麼寶,你都知道,藏在哪裡你都知道,你要,馬上也有這些護法神就送過來,當然不是送給你發財,因為你是菩薩不能想財、想什麼,而是有需要為眾生治病或者要供養諸佛菩薩的時候,護法神就會送來了。

現在我們自己看,寶貝在哪裡都不知道,古代很多寶貝都在海裡面,他們都出海去採什麼金銀財寶,現在我們沒有這種概念,好像海底的財寶都只是船沉下去留下來的,不是!海裡面本身就有很多的財寶,地底下、地上也是一樣有很多的財寶。所以你真的是菩薩的話,要救一個人,比如說:「我現在要用瑪瑙或者龍瑙!」一持咒,護法神菩薩就送來,而且也知道哪裡有什麼東西,這只是一個神通的開發。

智慧也是從悉曇來的,像「阿」字觀,光一個「阿」是什麼意思、什麼道理,佛就可以講上一劫、無數劫都講不完。所以,你要辯才無礙、要開顯智慧、要增強你原來失去的記憶力,都是要從悉曇開始。所以,不管你目前是學得法喜充滿,還是學得很痛苦,都要去學悉曇,這是你跨入菩薩的第一階段!雖然人家學得快一點,你是學得慢一點,但總是可以背起來的。背了以後,因緣成熟再去學「觀」。教你初步的方便觀四十二字,那是第一階段;真正修的話,還有很多正確修的法門與次第,這都要一步一步的進入。

回過來講,無學位的話,只是斷內心的習氣毛病、不必再學,習氣毛病已經沒有了,但你還是要學很多神通、智慧,所以此處不是說不學,只是講心的問題解決了。這七種聖人,又作七聖人、七聖者、七士夫、七丈夫。諸論所載各異,每部論述所講的七聖,名稱各異,若根據《俱舍論》第二十五卷之記載,七聖包含()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這些雖然在《金剛經》裡面稍微提過,但以下這把每個都附上梵文,一一詳細介紹。

 

(1)隨信行(śraddhqnusārin)0raddh2相信、信任,忠誠、忠心;正直、誠實、正大光,篤信宗教、虔信、虔敬、祈禱、彌撒,轉成崇拜、崇敬、愛慕、景仰。anus2rin跟隨、伴隨、尾隨,相通、相連,和…相像、相似。隨信行指聲聞乘「見道」之鈍根聖者。又作信行,從他人處聽聞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稱為隨信行。稟性多信,得遇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依此修加行,而入見道。

第一個是隨信行(śraddhqnusārin)。這個0ra,跟之前介紹過的大沙門,mah2-0rama5a,裡頭這個0ra是不是一樣?0raddhqnus2rin是兩個字,你現在學會用網路字典reader了,你要把它reader看看,它秀給你看是這樣:0raddh2 +anus2rin。前面這個0raddh2相信、信任、忠誠、忠心;正直、誠實、正大光明,篤信宗教、虔信、虔敬、祈禱、彌撒;轉成崇拜、崇敬、愛慕、景仰。anus2rin跟隨、伴隨、尾隨,相通、相連,和……相像、相似。你再去查,anus2rin怎麼來的?是anus2ra +in

śraddhqnusārin,你要分析的話,śa是自性,ra是一切塵垢,以「阿」字觀它,一切塵垢本自清淨,本能夠不染。da給與、布施,dha又是法界,整個就是施於法界遠離塵垢之意。na是名相,u是譬喻,名相加譬喻,光看這些單字,你就懂有很多的意思在裡面。從世間相觀到自性本不生相,然後從裡面離塵垢解脫出來。這個sa是諦,世俗諦或者真正的聖諦,都可以,反正到最後都要觀空。這樣你一步一步的,從一個字裡面,從一部經所列咒語裡面,都可以學到很多的秘密之東西。

如果你光講隨信行,這樣解釋是還好,但不是那麼透徹;在這裡把每個字的個別意思組合解釋,就可以知道是:從相信以後,信根成熟,產生動力,然後你隨著這樣的動力去修行。因為有虔誠的信仰,轉變成一種隨它去修行的能力。最主要意義是說:你從相信以後,就跟著它,好比英文在講的follow up如果用中文,怎麼翻成隨信行?若你相信了卻不去做,光相信有什麼用?如果相信了以後,你跟著去做、去修行,這才叫隨信行。

隨信行指聲聞乘「見道」之鈍根聖者,鈍根是智慧比較差一點的,怎樣的差法呢?聽聞道理,不會一下子就理解,所以,佛對初機的人,普通都要三轉法輪。像當初在鹿野苑對五比丘,也是這樣三轉法輪。剛剛已經講了,為什麼要三轉?第一轉讓你懂這個名詞、懂這個大略意思,所以,先讓您「已知」,知道毛病何在,懂了以後,再「已證」,就是要去思惟,證知習氣、執著所在,再如何慢慢斷你內心的毛病。你說苦集滅道,現在的苦是今生的果報,今生的果報是什麼?是過去集的業,苦集滅道都能慎思維。等真正得「已斷」,你要斷現在對苦的感覺,苦忍,苦忍不能忍的話,也不覺得忍,不覺得有什麼痛苦,這樣就斷我執、法執了。又如觀色受想行識五蘊非我,世尊言:色非我,色若是我,我就可以叫他這樣,叫他那樣,因色不是我,所以它要生病,由不得我,它要腳痛,由不得我,所以色是非我。色又是無常,無常法即是苦,實無所苦,皆是空、無我,這樣去已知苦諦、色蘊之法。

世尊要經過這三轉說法,有的智慧高的,一轉法輪時就悟道了,智慧比較差的,三轉也悟道了,像憍陳如尊者才一轉他就悟道了,另外的四位,要三轉還不行,得再聽《無我經》─五蘊非我,始證道果。世尊在鹿野苑那裡五天三轉,跟他們講三次,他們也漸悟至須陀洹、斯陀含,最後也還是悟到阿羅漢了,這是比較鈍根的。現在末法時期,你去轉了好幾個人,對方也不見得能悟道,因為鈍根又不認真修,彷彿輪迴對於他沒那麼急迫性,賺錢要緊,所以無法悟道。

隨信行又作信行,「見道」的鈍根行者,往往是從他人處聽聞佛之教法,而生信仰。一切的宗教都要先有信心、升起信仰,才能起而去執行。這樣子從信行、隨信行,由信仰而修行,即稱為隨信行。現在佛不是不在,佛是對著比較有修行境界的這些菩薩直接這麼語化、意化教化;而對比較初淺者,衪用化佛也可以教,不然就是由其他的這些菩薩來代為教導。菩薩依經典講經說法,然後大家聽,聽了覺得有道理,知後產生信仰,之後發心去修。很多人現在都是這麼透過錄音帶、電視、一些傳播管道,才有機會接觸到佛法的。

隨信行的人,稟性多信,有過去的善根,得遇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一聽就起善心,馬上就產生信心。所以如果你沒有過去的善因緣,你碰到的可能都是邪因緣或者是其他宗教。當善因緣還沒有成熟,你只能碰到那些想得升下劣天宗教或者是邪教,邪因緣,或者是一些不正信的佛教。今天大陸陳老師打電話來,講到這幾天上海佛教書局,有位某某人的弟子帶了好幾本書到那邊要叫他印,他們談談談,談到書,可是這些書裡面都在罵人。這種不守十善戒的書就不是正法。

縱使我們說,正法再更高一層是不住正法,連正法也不掛礙,那就是解脫,是已對善、惡兩邊都不執著,此即本經前述過的不退轉菩薩境界,通達不住有為、不住無為的菩薩法。但不管怎麼樣,對於初學正法者或者是已達菩薩境界者,即使因為要度眾生而對某些戒有所方便、開緣,但這方便也不能太離譜,如果寫書從頭到底都在罵人,這算什麼佛書?佛者是覺悟者,覺悟者不易犯戒行,懂佛法的人就知道,很明顯的,那不是正法!佛法之修行是不動嘴巴的,有人來問問題,講給他聽;無人問問題,就止口不談。有因緣講經說法,是依經典來說,不會去講你自己那些有的沒的,不能講你自己的東西多好。私底下尚可閒談,但一上台就要講佛所說的經典,還是要符合三法印原則─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

那種不是善書花那麼多錢,印那麼多,浪費人家眼睛去看,不值得!真正值得看的書不必買,人家自然會出錢印;世間要花錢買的書,那可以不用買,那個是不究竟的。以前我們的講義在賣,現在不太賣了,老上師也不喜歡我們賣書,好!後來體會了,我現在也覺得是這樣子。真的佛書不用買,當然《大藏經》要買,那是正法的書,可惜成本太大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送一部這種書,只好用買的。以後你修得好的話,不要去把種種無聊的話語寫成書,可以寫寫正確的修行歷程給人家參考,或解釋經典上人家不易懂的,這樣才有意義。修行還不究竟以前少講話;究竟以後,好好依經典來講,讓人家把不懂的弄明白。

跟你講那麼多,跟你講施設、設施。有為,是無體隨情假,因為它本來就無體,有為法無體,隨世間情、因緣這種假法,不能當真。現在在講無為,無為本來就無為,為什麼提無為?因為要說有為法,提出一個相對的名詞,無為是有體、有空體,施設假,方便或者設施、設施假,都是假的,講了半天佛法是假的?對!你還不解脫,所以方便講給你聽;解脫了以後,什麼都不必講了。佛法就是這樣,不必用時這樣都是假。那為什麼要學這些名相?這些名相不是正規的佛學院學生在學的嗎?真正學佛法,這些名相我們也要懂。否則是你的因緣不具足,才會碰來碰去都是看到那些像小說情節似的靈驗故事而已。因為你程度還不夠,看一看電視的或書本談的靈感錄、什麼心得的,讓你起隨信行,由此而產生一點信心,才真正想學一點佛法。

在座有些人也是學了十幾、二十年,到現在對這些名相才有點聽得懂。我們不多介紹、講解,你怎麼能聽得到、能聽得懂?像這些隨信行、隨法行、見照、見智等等的名相,都各有它的意思。像剛剛講的,如何用梵文來進一步了解佛法,以及名詞上的翻譯是怎麼翻出來,就能幫助你有比較充分的了解。不然弄了半天,也不知道在講的是什麼佛理。剛講到,稟性多信者,能夠碰到如來或佛弟子,宣說正法,教授教誡,依此修加行,而入見道。此處講到了「加行」,加行,不是只有在四加行,每一個多出來的用功之法都可以說是加行,四加行那是很正規的,要悟入菩薩道一個正規的加行,加行就是prayoga,舊譯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針對正行之預備行而言。

 

(2)隨法行(dharm2nus2rin)dharma是法,隨法行是稟性多思惟,非依他人而自隨正法修行,自依正法修加行,以入見道,稱隨法行。據《俱舍論》載,利根者在見道之位,稱為隨法行;鈍根者在見道之位,稱為隨信行。於成實宗,隨信行為三賢之位,隨法行為四善根之位,皆係見道以前之人。隨法行又作法行。於俱舍宗,指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趨於聖道,即於見道之階段中,利根者能自披閱經典,善作抉擇思惟,於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於成實宗,指見道以前之人,居於煗、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

第二個是隨法行(dharm2nus2rin)。追隨見道之法而修行,dharma是法。Dharma是何義?dha者法界,ra者遠塵離垢,ma者是我,能離我法二執得無我,能得無我、遠塵離垢之法界空,就是真正的dharma。此處rmar是耎密不顯,有涅槃義,所以唸時不唸出聲,僅唸達摩二音聲,這就是悉曇持咒的唸法。

隨法行者,稟性多思惟,其善根自性,常常喜歡去思惟、去想,不用依他人而能自隨正法修行,自依正法修加行。不必依他人教,自己隨正法思惟、修行。有時候你看經典,經典一句話,你就自己想,也沒有人教你,想出一個道理來,「原來這樣!」你自己就修到心淨了。利根者,看到佛法、看到經典,自己就能夠去思惟,當然思惟要有正知見。但是,這種人還是要藉由經典來瞭悟。而有的人看經典,自己看不懂,所以就要聽人家演譯、譬喻或者旁引,才能夠懂得它的意思,這是較鈍根者。但如果講者沒有正知見或心存邪見、惡見,對這些無知的人講了半天,無知者就會被耍得團團轉。

上回我們提過如來藏,有的人很喜歡講如來藏,但如來藏不是一般人能懂得,那是大菩薩、如來的境界,衪的心就是對於宇宙世界、宇宙眾生之事,衪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哪個世界如何衪都知道,哪個人心起心滅衪也知道,衪的佛性跟虛空是一體、跟世界都一體,這才是如來藏! 《大寶積經》云:「如來成就過於恒沙具解脫智不思議法,說名法身。世尊!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世尊!如來藏者,即是如來空性之智。如來藏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證。世尊!此如來藏空性之智,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空如來藏,所謂離於不解脫智一切煩惱。世尊!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由信能入。世尊!如是一切聲聞、獨覺空性之智,於四倒境攀緣而轉,是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證,一切苦滅唯佛現證,壞諸煩惱修苦滅道。…。」

這種聖人是完全都心地清淨的,心淨得不得了的;若有一絲一毫的微塵在的話,就沒有辦法進入如來藏。因此如來藏不是只有用講的,是要有神通顯現的,一講到如來藏好像很高妙,問題是我們修得到嗎?修不到光講,弄得那麼高深幹嘛?讓大家一頭霧水。《金剛經》裡講肉眼淨菩薩,最少最少就可以看到百由旬,約二百多公里,二百多公里都看得很清楚,螞蟻在那邊都看得很清楚,二百公里外的螞蟻,螞蟻那麼大就是那麼大,你不會因為二百公里外看,螞蟻顯得更小,不會這樣!還是那麼樣大的螞蟻,像從台北至台中二百四十公里外的距離能看到,這才是最低菩薩肉眼淨看百由旬的能力。再往上去看千由旬、一世界、百個世界、千世界或者一個銀河系,最高到三千銀河系,那還是小菩薩。阿羅漢跟大菩薩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銀河系!所以,最基礎的肉眼淨,已可看到三千世界,再往上去要看三千大千世界,就要修天眼,這些都搆不到,還講到什麼修習如來藏?

幫我們印經典那位好久沒來聽課的老同學,問我們有沒有聽過現在外面在講的那個如來藏,此同學一下子搞不懂什麼是如來藏,後來想一想我就說:「如來藏?心清淨才有如來藏性現起,夠資格講如來藏的是釋迦牟尼佛。」外面不懂的人,講出的名相釋義都不對,這種書很多,光講那些高不可攀卻誤導大家的東西,有何用?真懂得的人對此根本不必思惟,一看就知道對不對。所以要注意隨法行的真諦。所謂的隨正法修行,依正法修加行,什麼是正法?我們剛講真正的正法,只有戒律是正法。各位學佛法學到現在,要把世間法跟佛法稍微分野一下:正法一定不會落於不好的因果或誤謬,這是正法─戒律。

釋迦牟尼佛衪如果不出家修行成佛的話,衪就成為轉輪聖王,那時候有可能統馭我們整個地球,但是,衪由於過去願力的關係,是選擇出家修行要成佛,這勉強不來。雖然當初衪的父親是期望衪做轉輪聖王,捨不得衪出家修行。轉輪聖王他是世間果報最好的,人壽在八萬四千歲才會出現的,但倡導的是善行─十善行,尚非解脫法。轉輪聖王能統馭四天下,不是只有我們中國一部份、一點點,像阿育王他是轉輪聖王的四分之一,有轉輪聖王四分之一的福報,他統馭多少?古印度差不多都是他的管轄。轉輪聖王則是全世界的王,等於歐洲、亞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這幾個洲都是由他當王,那個是在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才有這種王。轉輪聖王教大家都是以正法,正法就是守十善戒,那時候人壽八萬四千歲,沒有夭折的,每個德行都很好,轉輪聖王都是轉正法。佛則是講正法輪,法輪就是解脫法輪。

解脫又有二種,一個究竟菩薩,我們這部經在講的,不住有為、不住無為這種法,上次我們有講過不退轉菩薩,什麼叫不退轉菩薩?就是不住兩邊的這種修證的人,就是不退轉菩薩,是究竟解脫。解脫就是小乘阿羅漢的解脫,他也是不來受生了,但是,他只是證到小乘的解脫而已。你要先了解這個概念,你有這種概念的話,你看外面這些大德,看這些人修行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真的自己就心地柔和、慈悲、守戒清淨,這就是對了,你不要看他不會講法,不會講但起碼有阿羅漢的心柔軟、穩固、不動搖之境界。

你有須陀洹果嗎?叫你不要生氣,你天天都要生氣,叫你不要罵人,你天天都要罵人,如此須陀洹果就沒有了!這果位是這麼修的,不是說你很會講道理,然後所做所為都不是這個樣子,不是。到處罵人家,如果是人家錯了、犯戒了,你罵人家還有道理,像我一樣愛罵某些人,就說是你要度他;但是對於一些高僧、大德都被罵,批評人家,原則上講起來是不對。這樣毀謗法師等於「謗佛」,不是罵有德者、說法者爽快就好了,無知者要好好去看《謗佛經》,是要下地獄千萬億世的。這麼罵人就是不對的!但是有時候,我也偶而罵罵你們,那是要提醒哪個對、哪個不對。總之,你用這個原則去看就好了,不用修行境界多高,就可以分辨正邪。所以,什麼叫正法、什麼叫轉法輪?你們都有這種概念了,只有佛才會轉法輪─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而轉輪聖王就是用十戒律教導大家不要犯戒以求生天。

以入見道,見道就是你所要走的路、方向、階梯或者次第,都要懂得、看到道路了,此時心地是處於稱隨法行境界。據《俱舍論》載,利根者在見道之位,稱為隨法行,譬如你對四聖諦看懂了,懂了就已經見道,見道就要去修,修行修到了,就是達到阿羅漢的無學位。鈍根者在見道之位,稱為隨信行。在成實宗來看,隨信行尚屬三賢之位,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每項都有十個位階,共三十心,這是賢人,雖非聖人但也算賢人、準聖人。不要小看賢人,我們多數人連賢人的修證內涵都做不到,所以我們內心要謙卑。例如我們怎樣頂禮三拜?以前教過你們怎麼拜,不知道你們記住沒?第一拜先拜如來:「一心恭謹頂禮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個名稱你都要背出來,拜下去時要默念此等號,因為這十個名號代表佛的每一種功德,加上「如來」總共有十一個名稱。第二拜「一心恭謹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再下來第三拜就是「一心恭謹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

賢人你搆不到,還談其他?光說須陀洹果者,須陀洹已經可以被稱作大師了。譬如xx師父被人家稱xx大師,起碼他有須陀洹的果位(也許更高),他是身見沒有、疑心病沒有、戒禁取亦沒有、不會發脾氣、瞋心,六根已不入六塵,這樣講起來,他至少已有須陀洹的果位,不會發脾氣,起碼是最低的標準已夠格了。你不要看四果裡面,好像須陀洹很低,你先想想看,你自己有沒有做到最起碼的標準?你說:「我不去做須陀洹,我去做菩薩」,沒錯,這兩條路是不一樣。菩薩可以有病,但要會講經說法!講經說法雖重點不是在求心淨,但也要求智慧,你有嗎?所以不要光吹不練。

隨法行為四善根之位,這四善根再過去是四加行,在四十聖位後,進展到第四十一至四十四位,也就是四加行位。皆係見道以前之人。隨法行又作法行,簡單稱為法行。為什麼有這種人?講起來還是因果,事事是離不開因果的,一切產生因果,佛法唯「因果」二個字而已。隨法行,他比較利根,自己思惟就可以做到隨法行,依法去修行,隨法行又做法行。我們以經典來講,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菩薩能力多大,你知道嗎?可以把日月抓下來,也可以踩令整個地球震動,我們有這個能力嗎?沒有!所以你不要小看這三十位的賢位,以為沒什麼。我們是有受了菩薩戒,但還沒有進入菩薩位;不過,你受菩薩戒是抄捷徑,從中途插隊進來,你要插隊進來這麼修上來,這樣也沒關係,你從受菩薩戒開始修六波羅蜜,是可以,但是你起碼要修四加行,這四加行是很重要。

隨法行為四善根(指煗、頂、忍、世第一),你要去懂這四個法,所以這裡特地把它列出來。隨法行已經到四善根位,皆係見道之人,而能如理修行。這四加行煗、頂、忍、世第一,是跟身心有關的,身心兩個都是在這裡成就的!你說不去修三十位,直接修四加行,那麼今生就有機會開悟、突破色身,進入登地菩薩。這四加行位在下面有進一步的說明,身體會起變化,心是修到哪裡,這個忍功一定不能跳過去。你看《金剛經》提及三個法,一個是布施、一個是忍辱,再來一個是般若,有這麼一個在裡面。而四加行裡面也是一個忍。所以,修一切法還是離不開修忍辱、忍功,忍修得愈好的人,成就力量愈大、愈快。包括忍肉體的痛苦,跟忍心裡面的各種煩惱,跟忍境界好的時候不執著,這都是要用到忍字訣。

於俱舍宗,指聲聞乘「見道」之利根聖者,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趨於聖道。佛為什麼不去當轉輪聖王?因為衪修了累劫而因緣成熟,今生就要成熟證悟成佛。早先衪的父王百般阻撓,偏偏衪從東門出去、南門出去、西門出去、北門出去,都還是碰上各一件大事--老、病、死與修行。現在我們網站刊載朝聖的事蹟時,都會引經據典,把相關故事一段一段的敘述出來。而阿育王在早期是很壞的,等後來開始崇信佛法之後,不那麼壞了,去拜訪雞頭末寺(雞園寺─在現場巴特那),那裡有一個住持和尚目犍連子帝須(Maudgaliputra Tiśya),是有神通的,知道過去世尊所遊歷過的各個地點,所以阿育王就讓這位和尚帶著到處去看,看了就建塔記念。

譬如藍毗尼是佛出生的地方,再來哪裡是迦毘羅衛國、哪裡發生什麼事跡,我們也引經據典,用簡單的一段字,顯示世尊或阿育王在各地做了什麼事,等於是將經典所列的紀錄重新編輯出來,把世尊衪的生平充實化、具體化,讓不知道世尊一生做了什麼事情,在哪裡做了什麼事,以及對佛法還不了解的人,由此起碼對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多加認識。所以我們花了很多精神,根據《阿育王傳》,把裡面相關的每一段都列出來。

現在網路上講到衪拜訪二位外道,衪的智慧非常高,聽一聽,第二個外道證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境界,衪想一想,一思惟,便馬上證到非想非非想處天。衪的智慧實在太高了,跟這兩位師父談談談,就能悟到那個境界,後來卻發現這樣仍不究竟,然後才到雪山去再苦修六年。其實這兩位外道師父修得已經得世間禪很高境界了,有非想非非想處定天神的境界,具五百三十七兆年的壽命,但世尊衪覺得他們的道理還是不對。你問說他的道理怎麼樣?你去思惟,毛病在哪裡,你要上網去看,一問一答之間,到底在講什麼?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才二十九歲。我給你們的講義裡面就講了,衪八歲的時候就在唸我們現在唸的五十二字母。「阿」是怎麼樣、怎麼樣,這是累劫修下來的因果,衪的智慧無量,難怪衪要成佛。

利根者於見道之階段中,能自披閱經典,善作抉擇思惟。於法能作思惟,哪個對、哪個錯,於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所以,如果你們今生看經典而可以自己思惟,是過去世薰習的。像我初中升高中以後比較乖一點,我初中是很皮,很愛玩、沒煩沒惱的,高中才在讀書。高中的時候,看到中央社副刊的一篇短文,作者筆名「誓還」,聽說還是位國大代表,他這篇短文在二百字以內轉承起合,文筆非常好,把一個概念講得很清楚,來讓大家了解。這文章旁有一個插圖,畫了一支蠟蠋,也寫了《金剛經》的句子在上頭:「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就把那句話剪下來,就以這句話為主,開始學打坐,不見色、不見聲、不執著一切相。講起來好像是「半生成(台語)」的,不要看這只有四句偈,那時候還沒有什麼佛經可看。

也去買了香港蔣維喬先生所寫的一本書《因是子靜坐法》,他是得到肺結核的,早期民國十幾年的時候,肺結核是很嚴重的病,他得了這病以後,自己學打坐,打坐之間突然間氣開始走動,把他嚇死了,從此體會身體經絡,於是他就寫了這本書。我去買來看一看就自己練,自己控制這個心,只要起心動念就觀著把它壓下去,那時候很簡單,罵它「兩字」,只要一起心動念就罵它「妄想!」只要起心動念時,還有另外一個心,就會罵它「妄想」,然後它就沒有了。這麼過了幾十年,十幾歲到三十六歲,這講來都是過去有熏習,才有這種能力。我講這些故事,主要是增加你們的印象。如果起妄想的時候,不知道罵它,讓它一直想,你跟它一起想,打坐在那裡胡思亂想,想今天發生什麼事,明天要做什麼事情,有的、沒有的,打坐怎麼會有清淨心?這裡講隨法行,大概都是比較利根的人可做到的。

於成實宗,指見道以前之人,居於煗、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現在這是跨地前菩薩跟地上菩薩兩邊,中間這四加行很重要,而且,你要直接修密法進去的也一樣。初步要拜十一萬拜的大禮拜,再來三十萬拜大禮拜,總共四十一萬拜,這些也是要讓你成就煗、頂、忍、世第一法。所以,你如果拜得比較好的話,四十一萬拜,一天一千拜,在兩個半鐘頭內拜完,總共要拜四百一十天,一年多而已。一天兩個半小時要拜完,一百五十分鐘,平均八秒拜一拜,拜到最後動作都機械化了。

你去印度菩提迦耶看到的那些喇嘛,是不是這樣?很自然的拜得像機械似地,也有氣功了,拜到幾十萬拜以後就變成機械人了,氣充滿像硬皮球了,拜下去自然彈上來,下去、彈上來,這個就在讓你煗這個肉體,氣就會上來。氣上來的時候,你整個身體都充滿氣。頂也可以講到氣頭頂,全部都有了,不是只有腳、只有到丹田。當然煗、頂、忍、世第一法這裡在講心法是比較不一樣!但是,有時候你可以連想到肉體的改變,也有相關意涵在這裡面,沒有肉體成就,心地要改善是不可能的。下次具體介紹煗、頂、忍、世第一,這四個法。

2008.06.04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