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3)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續)
此外,《顯揚聖教論》列舉七種真如如前序品述(七真如sapta vidhāh tathatāh:流轉prav4tti、實相lak=a5a、唯識vijñapti、安立sa3niveśa、邪行mithyā-pratipatti、清淨pariśuddha、正行samyak-pratipatti等真如),謂為勝義諦。
然而如來證得十二真如功德相始稱真實勝義諦,是為:
(1)真如,真者真實,如者如常。諸法之體性真實如常。
(2)法界,界者所依之義。真如為諸法之所依。
(3)法性,是為諸法之體性。
(4)不虛妄性,法性真實而離虛妄。
(5)不變異性,法體不變不改。
(6)平等性,離諸法之差別相,平等不二。
(7)離生性,離生滅。
(8)法定,法性常住。
(9)法住,住於真如之法位。
(10)實際,極真如之實理,至於窮極之際。
(11)虛空界,理體周遍。
(12)不思議界,理體絕思慮言議,不可思議。
《顯揚聖教論》裡面列舉七項真如。以前我們講過七真如性,還有佛的十二種真如。這sapta vidh2` tathat2`七真如性,sapta就是七,vidh2` tathat2`即後面所講的真如實相。
第一個是「流轉真如」prav4tti,在<尊勝神咒>裡面也有prav4tta此字。第二個「實相真如」,實相是lak=a5a,la是相,k=a是盡,一切相盡,5a無明,有時候5a又有一個無我無明的意思,所以就是實相觀。第三個是「唯識真如」,唯識vijñapti,這只有心,但這是真的心,不是前面的第六、第七的妄執性之心。再下來「安立真如」,sa3niveśa,ni有在裡面之意,va是語言,e是所求,後面不是sa是0a,0a是性,所以這合起來的意思為——一切世間相安立在法住法位上,此即是安立真如。
再下來,第五個「邪行真如」,mithy2-pratipatti,邪行真如是因為修行之習氣毛病累積而形成的一種真如性,隨緣發作,它沒有特別的怎麼樣,自性會隨緣發作。再來「清淨真如」pari0uddha,0u是0a+u,u是譬喻,自性譬喻,0uddha法界清淨得到,da是d+a,dha是法界,二合為ddha,pari是圓滿的,所以如果從個別來講,pa是第一義諦,ri是塵境有根之一,合起來講,pari+0uddha變成法界圓滿清淨真如。第七個「正行真如」,samyak-pratipatti,samyak是正,本來sama就是正定,prati-patti是正行、勝行、善行之意。
所以你懂悉曇,就可以明白,把這幾個字湊成一句後,句義為何是這樣解釋,也可以體會更深的義理,不會只是硬記卻又記不起來。以上流轉、實相、唯識、安立、邪行、清淨、正行等七種真如,就是所謂的勝義諦;七種真如不管好壞,都是它的真如性所反應。如果你修行這麼修,就轉這些妄性回到實相,實相觀。然而如來證得十二真如功德相始稱真實勝義諦,上面講的是凡聖具有的七種真如;我們以前講過如來祂的十二種真如性,是只有如來才能圓滿成就的。此十二真如功德相包括:
(1)真如:如來的真如,是「真者真實,如者如常」。常是永遠不滅,不變的、不滅的,是空性就這樣子,「諸法之體性真實如常」。所以學佛法學到最後,如果無習氣毛病相應的話,你的自性應緣現起一切相,這種相是自然流露的,沒有好壞分別等等的心,所以這樣你就會自在。
(2)法界:dha法界性,「界者所依之義,真如為諸法之所依」,所以一切外境依於你的真如所現的一切法是法界性,這個如來已證得了。
(3)法性:「是為諸法之體性」,一切法依法性而現,那麼法性依因緣而起,所以我們說空性遇到因緣起法時,法性即會現起諸法。
(4)不虛妄性:「法性真實而離虛妄」,有真實法、有真實的因緣,這種法是沒有虛妄的。你胡思亂想、你的習氣毛病相應,這一部分是虛妄的,五蘊非真的,不真實的。所以剛講虛的、不真的這部份,是我們的習氣毛病、或者我們五蘊身,還沒有成就以前所現的一切法,這是虛妄法。如來證得不虛妄法,祂的真實性會依因緣而現一切境,所以都是真實的,沒有緣不現境,有緣則現境,所現的境都是真實的。
(5)不變異性:「法體不變不改」,法體如果是空性,它是不改的;會有變異都是因緣,變異的就不是真常、不是真如,變異性是隨緣。像我們妄想習氣不清淨,或者對佛法認識不清,或習氣毛病還有,所以所現的境就會變、就會改。
(6)平等性:「離諸法之差別相,平等不二」,離開分別心,一切法就只是法,沒有好壞、順逆、合不合理、……等等的,你這樣平等去觀諸法,心內不對外境起恐怖心、喜愛心,一切法在心中起滅起滅,不執著它,它就沒有什麼好壞分別想,這是平等性。所以平等性很重要,如果你胡思亂想的心還不滅,平等性就現不起來。往往起一個因緣法,就常常在那裡執著,所以法起又自滅。如果能以客觀的心對待諸法,不執取好壞的話,這平等性已經建立,能夠離諸法之差別相。為什麼有差別相?因為你心裡有執著、有好壞分別想,於是就有差別相;如果沒有執著、分別的話,你自然覺知一切法,法就是法,你有實相觀,不去建立差別心的話,一切法平等不二,當然好壞分別也沒有了。修到最後你對心中感念不執好壞,這樣的話你心自然清淨無礙,就有平等性。
(7)離生性:生是指生滅,法因緣起、因緣滅,在這個生滅之間你不執著,就有「離生滅性」。學佛法不能夠體會「讓諸法它自己起滅而不加以執著」的話,就有生滅想。我們所講的生滅,就是「六結使」的毛病,一切離不開「動、靜、根、覺、空、滅」這生滅法。動、靜、根、覺、空、滅這六結使,造成我們執著有生滅,凡夫或者是有學位者,在「動、靜、根」這三結使之色根裡執著,這是還不究竟的準聖人;若是在「覺、空、滅」這裡執著,這是心,雖走到覺、空、滅是比較好一點,但還是執著。你要是離開這六結使的生滅想,自然法就真實,無所謂生滅。
(8)法定,「法性常住」,法性因緣起自性,起自性,這個自性謂之常住,不是說永遠現在那裏,是沒有因緣它就不在,有因緣它就現起,而且現起之間,你常常有那種定力面對一切境不執著,所以法住法位你不會執著,那麼就有定sama。
(9)法住,「住於真如之法位」,住在真如上的法位,真如它是隨緣而現,然後你能夠住在真如上面,不依妄想習氣去執著的話,這個就是住於真如之法位。
(10)實際,「極真如之實理,至於窮極之際」,每個人都有真如性,為什麼不能完全開顯?你心還不是完全究竟清淨,也不圓滿,所以所現的真如性實體實理只得局部;佛祂才有最實際的真如現出而能夠不執著,所以說至於窮極之際,至於就是到達,窮極之際,是空際有多大它都可以到達。
(11)虛空界,「理體周遍」,證到清淨無相法身時,法身遍虛空界,這虛空界它跟眾生的因緣是全部和合在一起,沒有分別,這佛唯一的願力就是度盡一切眾生,這大慈大悲的心,所以讓祂能夠證得清淨法身,然後遍入虛空界,然後依眾生因緣示現種種應化身,隨真如跟眾生的因緣而現等流身,在六類眾生之間祂要現什麼身,會隨意化現,然後去救度眾生,這個是祂的真正法身清淨,所以理體周遍,無所不滿。
(12)不思議界,「理體絕思慮言議」,一種不能用心、用語言來形容的佛的神通變化能力,這裡不是只有講這個,阿羅漢就有這種境界,大菩薩也有,應該還進一步闡釋是諸佛的神通變化、智慧無量、無所不知,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是我們未來目標要學習的。以上十二種真如,這些都顯現出勝義諦相。
前面講的這些都是前言,也曾在序品裡面一開始有提過,以下正式進入第二品的經文與名相解釋。
二、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第二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
如理請問菩薩者於佛前,即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說:「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
一切法者梵語sarva-dharma,乃泛指一切有為法(sa3sk4ta-dharma)、無為法(asa3sk4ta-dharma)及不可說法(an-abhil2pya dharma)。一切法又作一切諸法、一切萬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質、精神,以及所有現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緣而起之存在者」。
而不可說法又稱不可言說、不說,是指真理乃可證知而非言語所能詮釋者。《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大品般若經》深奧品等,均以第一義畢竟空故不可說。《北本大般涅槃經》則就諸法之生與不生,說六句之不可說,即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這位大菩薩祂的名號叫做如理請問,能夠如實地依理來提出問題,可見祂智慧無量,才能夠提出問題,所發問的都是非常好的問題,不會問一些很初淺的。「即於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是另外一個菩薩,在前面我們提過十位大菩薩,為什麼提這十位?這十位在以後的經典發展之間,都是有發問或者提出解答的大菩薩。
如理請問菩薩就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這是《解深密經》裡面,真正第一句的義理,這一個還不是由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一個菩薩在佛前自己提問,由另一個菩薩來回答。為何稱「最勝子」?表示是所有修行者之間,最殊勝、最有智慧的,當然這是對菩薩的一種尊稱。修證越好的,愈對眾生或對同類菩薩都很尊重,你是修行人要稱呼別人,就用某某大德來稱呼人家,這裡也是一樣道理,稱對方為最勝子。
言一切法無二,什麼叫一切法?下面有講,法就是法,沒有兩種法,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這裡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一切法是什麼」?然後,「一切法又沒有二,都是一等相」?比如我們介紹過「a、ka、na」,這句看起來好像三個字,但是它是同義,就是無執,所以它就無二。世間相跟空體是無二!這個觀念就變成勝義諦的觀念。以凡夫眼來看,空體就是空體,世間相就是世間相;對修行人而言,空體是解脫的自性真如、跟因緣所現的世間相,兩個不執著的話,用勝義諦觀它,沒有兩樣。第一段就在講:一切法無二、什麼叫一切法、為什麼叫無二。所以是整個《解深密經》裡面最先提出來的概念。
一切法者,梵語sarva-dharma,sarva是「一切」,dharma是「法」。一切法泛指一切有為法、無為法及不可說法。有為法,sa3sk4ta-dharma,你如果學過四十二字母的偈,很多都是這個ska所現之二合字,k4是做,sa3sk4ta,謂有所作為、造作之意。你現在學了悉曇五十個字,已經可以漸漸讀懂梵文,不會像以前讀得好像很麻煩那樣。無為法是在sa3sk4ta前面加一個a,a是「無」的意思,所以就成了asa3sk4ta-dharma。無為法只是要跟有為法分別,故有此一名相,但真是無為法就沒什麼可講的,無為嘛!只是因為世間相要講經說法,要有一個對稱比喻,所以就安一個名相給它叫無為法。另外,一切法還包括不可說法,an-abhil2pya dharma。abhil2pya就是「說」,an是「不」,所以如果合起來唸an-abhil2pya dharma就是「不可說法」。
所以一切法包括三個:一切有為法、無為法、還有不可說的法,這三個就包括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又作一切諸法、一切萬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質、精神在內的法相,以及所有現象之存在。如果以梵文的原義來解釋的話,它是說「由因緣而起之存在者」。如果無因緣而起的法,那是你的妄想習氣,那是不真實的法。所以佛法在講因緣法很重要,緣起裡面是實緣的才是所謂緣起法。如果你虛妄性、不真實的法,就是我們一般人在修,不清淨所以妄執一切無因緣的法。若是有真實的人事物等等的因緣來,而你面對它不起妄執性,這樣就可以解脫!偏偏還不究竟的、或者不修行的人,對外在真實法會執著,一執取其境那就應緣。所以雖說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這是針對真如一切法來講的,但若執取這個實境不放則變成一種煩惱法,或者有因緣依五蘊還是會起法。緣起法裡面又分真、妄,一邊是真的,另一邊是妄的、不真實的,所以古賢也才說五蘊非真。
上面所講的不可說法,又稱不可言說、不說,是指真理乃可證知而非言語所能詮釋者。我們講說不執取、實相觀、中道觀,講歸講,你有沒有證得?不知道!不知道與沒證到就表示你心不清淨。要真的去體會,原來--心所感知的境,不能用語言文字去說,如果一說就有執著,所以這也可以辨識你的執著性有多重。某些人有了一點真正的體驗卻放不下,喜歡去講,講自己有什麼境界、什麼現象,你一講就是執著,就不是「不可說」。「向va」字觀,自性離言說,自性對因緣知道怎麼去運轉、怎麼走下去,但是不落於語言文字!那你突然間冒出一個念頭、冒出一句話,這包準不是你的自性!要不是佛菩薩,要不就是外在的鬼神,來跟你打pass。所以有一些「鬼神通」的就是這個樣子,他不是真正修到心清淨而能夠入觀,用天眼通去觀、或宿命通去觀;只是知道一些皮毛的事情,這些都是鬼神或者天神給消息的。有時候是你自己證的,你看經典常常講,釋迦牟尼佛自己已先知道某事,但是天神還是要來跟祂報告。像這種現象你要去了解,自性離言說,自己去體會,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空性是怎麼樣、或感知的因緣又是怎麼樣。
《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大品般若經》深奧品等,均以第一義畢竟空故不可說。這裡提到《大方等大集經》,「大方等」是介於小乘跟大乘之間,當時佛陀講完了阿含道還沒一下子跨入大乘法,因為大家根基尚未完全成熟,尚未能接受般若智慧,所以從空之間要帶入不空的境界,是以漸進方式,此過程中間所講的法叫《方等經》,既具有解脫的阿含道意味,又兼帶大乘的理念,所以說方等期的經典都掛於小乘跟大乘之間。而把一些方等類之經文聚集者,即《大方等大集經》。而《大品般若經》就是六百卷《大品般若經》;所謂的「小品」都是單一的一項一項,像《金剛經》是從《大般若經》五百七十七卷裡摘錄出來,其它的《文殊師利所問經》、《般若經》、《放光般若經》、……等等,這些都是比較短的般若經典。
在《大方等大集經》之<虛空藏菩薩品>、或者在《大品般若經》<深奧品>裡面也提了,均以第一義畢竟空,你們學悉曇就知道pa,第一義、第一義諦空,畢竟空,既然畢竟空就不該落於語言文字,所以說不可說。畢竟空也是你的真如面對實際因緣,然後覺知了、感知了以後就好了,不再執著,這種空的體會是最高的、最究竟的,如果不知不覺那個覺知沒有,覺知沒有就表示修的還不夠,是要有覺有知然後不執著,這才是真正的畢竟空,也因為是第一義畢竟空故,所以不可說。
《北本大般涅槃經》也說諸法之生與不生,說六句之不可說。對學佛者來講,這六句不可說很重要,以對自己解脫而言,實在沒什麼可宣說的。所以生、不生之間就有六句組合,生當然是有為、不生是無為性,這六種都是從生、不生裡面來的。你修證到第一義諦畢竟空的話,一個生、一個不生兩兩組合,所以就有「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這六種。第一種組合,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然後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然後再倒扣回來,不生亦不可說,諸法因緣生、空無為當然不可說,所以是生不可說、不生不可說;不生的空在先、空在後有不同義,空在先的話,你的定力不接受一切法在前,有因緣就生就這麼樣,如果在有為法中,有為相生就生,也不必說;空空這兩個重空的話,那更不可說。所以這個是解脫的一種境界;生一切法也不可說;不生、空也不可說,所以有這六種現象。
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如理者伏卡飲yathqrtha,如是業、如是理之義,菩薩摩訶薩者是大菩薩。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解者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稱為解;係與「信」、「證」相對之詞。其他處又作領知之義者,稱為領解;作信知之義者,稱為信解;作心意開悟之義者,稱為悟解、了解、開解;作印持審決之義者,稱為勝解、慧解;作義推之義者,則稱義解。
再下來,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如理者伏卡飲yathqrtha,這是梵文。yath2是「就是這樣子、如是的」,跟你天天在講的tadyathā後面這字的拼法一樣。artha是「義、有意義的事業」之意,yathqrtha合起來講就有如是業、如是理之義。菩薩摩訶薩者是大菩薩。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解者,思惟事物之理而有所了知、了解者稱為解,是跟「信」、「證」相對之詞。學佛法先有信,信了以後你要去證,證得才能悟解,如果讀經文、或者人家講後聞思,你去修,還沒證以前,好像懂又好像不懂,很多都是落在這種意解上。佛法不是靠意解,要靠你實際修證,否則你仍無法真正了解。像剛剛講的無為法、體性空、真如性它怎麼去應緣,怎麼住在解脫境界上,你沒有去做到、去體會,你就還是不懂。
這裡講「其他處又作領知之義者,稱為領解」,領會知道其真實相。光領解不是很夠,要證解。「作信知之義者,稱為信解」,你對佛法有信心,起了初心、十信住,那是初步有信心。「作心意開悟之義者,稱為悟解」,等於是心能夠了解一個名相或者一個境界,這樣的話就是悟解,也叫做了解、也叫做開解。「作印持審決之義者,稱為勝解」,能夠印法印,你對一句話、一句陀羅尼,這法印能夠了解而去受持,審決就是心裡面能夠思惟、能夠決定義,可以得到其概念,或證得的話,這勝解不是一般人之了解,勝解也是善解、慧解。「作義推之義者,則稱義解」,用意念去推理它的形相是怎麼樣、怎麼樣,比如說十二因緣觀,你從後面推展上去,能夠悟、能夠證,那就是真正緣覺,證得十二因緣觀的行者。以上「領解、信解、悟解(了解、開解)、勝解(慧解)、義解」,各有所指。
甚深有數種說,二種甚深:謂證甚深與阿含甚深。(1)證甚深者,指諸佛之智慧甚深無量。(2)阿含甚深者,指其智慧門甚深無量。亦即前者為所詮之理甚深,後者乃能詮之教甚深。
甚深有數種說法,為什麼會叫解甚深義這個名字呢?二種甚深:謂證甚深與阿含甚深。你證得心裡面解脫的意味,這種道理很深,阿含2gama就是無為道,含是走、來,阿含是不來,所謂的《阿含經》就是指此阿含─意譯為法歸、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種種說、無比法、傳教、淨教、趣無。真正佛法的歸路就是解脫,因此這裡所講的,就是懂得《阿含經》裡面甚深義理。前面所講的體證甚深者,是指佛的智慧甚深無量。當然大菩薩祂的智慧比我們高出無量無邊,也比聲聞、緣覺多很多,但是與諸佛仍不能夠相比,所以這裡才說佛是智慧甚深無量。
阿含甚深者,就是他們的智慧門甚深無量。你要懂、要證才能講得清楚;走到阿含道,悟得真正的解脫道,這個道理你更要懂。如果一個人對經典無法用實際的體驗去印證,講經有時候就只會把名相堆積堆積,這樣講起來就不是很深入。「亦即前者為所詮之理甚深,後者乃能詮之教甚深。」諸佛菩薩在講經說法,對初機的眾生在講時,都引經據典講了很多的名相義理,但對大菩薩講,直接講名相出來祂們就懂是在講什麼。像你們聽過前面的序品,那麼之後雖然再提到一些名相,你當然也就能夠懂;但如果是第一次來聽的人,光聽名相就搞不懂,對於什麼名相是什麼義都搞不懂。
五種甚深,五法深妙難解,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故稱五種甚深。五種甚深:證甚深可分為,義甚深、實體甚深、內證甚深、依止甚深、無上甚深等五種。即:
(1)義甚深:謂如來所證之種智性義,微妙不可思議。
(2)實體甚深:謂如來所證之實相理體,不空不有,非如非異,不可思議。
(3)內證甚深:謂如來所證所得之一切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不可思議。
(4)依止甚深:謂如來所證悟之真如法體,乃無染無淨,不變不遷,遍於一切法中,不即不離,不可思議,為一切萬有所依止;然此實深妙難解,非聲聞、緣覺者所能了知,故稱依止甚深。
(5)無上甚深:謂如來所證之無上正等正覺,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思議。
再繼續解釋何謂甚深。這有五種甚深,因為深妙難解,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所以稱之甚深。包括有:義甚深、實體甚深、內證甚深、依止甚深、無上甚深。
(1)義甚深:是如來所證之種智性義,了知一切種種法之智慧,微妙不可思議。菩薩也可以證,但是所證的還是差一點。
(2)實體甚深:如來所證之實相理體,不空不有,非如非異,不可思議。所以你慢慢看到大乘經典時,它就不強調說你要去惡、行善,不是在講這種道理,是講你對世間一切因緣法,能夠超越兩邊的道理,所以就不講空、不講有、不講是、不講非、不講是一樣、不講是不一樣,反正你的心能夠自在地面對一切境,這種實體的瞭解,這樣才是不退轉菩薩。
(3)內證甚深:自己內自證,這密教常常講內自證,不是由外去證,所以內自己的真如性能夠去證的,當然是應內緣。哪個時候在應緣,哪一個是沒有執著,這種你要自己去證。然後菩薩有菩薩的不同的眾生感召,由空性現一切法,去利益眾生。佛也是一樣,剛剛講的等流身化一切六道眾生相去度眾生,就是隨眾生因緣去走,這種內證,是如來所證所得之一切智慧,甚深無量,智慧無量,神通也無量,一切種智都具足。所以我們要了解,一談到境界,就有佛、菩薩、聲聞、緣覺、世間人等等不同的境界,你馬上要能夠分別。內證也好,都有不同的境界,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不可思議。一般人愈看大乘的經典,有時候講空講有倒好,容易去理解,講到更深一點,怎麼這麼去化起一切智慧、化起一切現象,而且都自在無礙,這都不可說,這種能力更是不可思議。
(4)依止甚深:如來所證的,就是我們跟菩薩、聲聞、緣覺、世間凡夫所要依止的。學佛法總是要有一個依靠、一個指標,我們依的是佛法僧三寶,我們能夠理解一切經典是佛所說的法,最究竟的就是如來所說的大乘的法。這裡講的,「如來所證悟之真如法體,乃無染無淨」,不能說染法、不能說清淨法。它「不變不遷」,不變是恆常的,弋ca字代表遷變,如果會遷變還不是究竟,真如算是不會遷變,應緣就應緣,實際緣諸境緣。「遍於一切法中」,而能夠「不即不離」,自性真如應緣起法,不必抓它也不必說要去逃避它,很自在能夠這麼面對一切境。
這種能力「不可思議,為一切萬有所依止」,自性真如當然有一切法依止,我們還不究竟以前,依止在佛祂的法身上、或者依止在佛所講的經文上,總是要有個依歸,不然你會依外道學不正當的法,不究竟法,你慢慢的能夠體會到底依止在哪裡。你自己體會。「然此實深妙難解」,有時候好像懂了,有時候又好像不懂,因為這個太深妙,「非聲聞、緣覺所能了知」,所以菩薩當然依止,聲聞、緣覺也應依止,雖有時候是因緣不成熟所以沒辦法,但學菩薩道就要依止佛的真正清淨如來法體。
(5)無上甚深:謂如來所證之無上正等正覺,不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所能夠理解,所以說是不可思議。這裡講的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它雖然沒有像佛講的這麼不可思議法,起碼也是能夠有一點樣子了,所以祂以這個稱號為名字。
阿含2gama甚深分為受持讀誦甚深、修行甚深、果行甚深、增長功德心甚深、快妙事心甚深、無上甚深、入甚深、不共聲聞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等八種。密意者,隱藏之旨意,一般即指佛特殊之意趣。蓋佛之真意與眾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稱為密。此處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即言,能解如來甚深密意之菩薩。如來密意即使詳細說明,眾生亦難以理解測知佛真實之意,故佛所說者,皆為方便教說。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對顯了真實之教而言。又以密意所說之語,稱為密語。亦即指佛陀真實、祕密之言語與教示。例如,如來說涅槃乃隱去如來常住之意而說,故稱密語。
阿含2gama甚深分為「受持讀誦甚深、修行甚深、果行甚深、增長功德心甚深、快妙事心甚深、無上甚深、入甚深、不共聲聞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等八種。提名稱,你懂一下就好了;受持讀誦住阿含道2gama的人,則要天天唸、天天讀,進入腦筋裡面去。修行得果者,祂有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增長功德心,愈來愈有功德相;快妙事心甚深,能夠玩一些神通;無上甚深,不可演說的;不共聲聞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這是菩薩。以上這些名詞提供給各位參考一下。
再下來,密意者,隱藏之旨意,表示不是每個人都懂,像密教裡面的咒語,或者一些經典,看不懂仍是看不懂,即使字母、字義懂了一點也不會全懂,所以說是隱藏很多祕密,如果沒有善知識給你開演,你不懂就不懂。像這個a、ka、na三個方便法門,它怎麼修都分好多的方便法,資料慢慢都找給你們,讓你們能夠懂四十二字母它怎麼修。不是說從頭背到尾就是在修,不是這樣。像這回告訴你們的「a、ra、pa、ca、na」;「a、la、da、ba、7a、=a」;再下來「a、va、ta、ya、=6a、ka」,這些都要分段先去觀它,初學的就要這麼去學。如果全部懂的話,光是如何修這個方便法,就可以寫一大本書了。如果你不這麼學悉曇字門,你就沒有智慧。我們了解,開悟的人要修空觀、不執著、不即、不離,然後碰上某個機緣智慧乃即開顯。
今日某位師父來訪,說自己「心一直不想做事,看什麼也沒有意思。」回空觀就是這個樣子,不修入真正的空、解脫的話,你後面的開顯智慧就沒辦法做。修行過程之間,對什麼事情都沒有意思了,就回到空。所以顯教、密教修法沒有兩樣,密教還是要修「空、無相、無願」三昧,這三昧證得了,你要如何去開展你的智慧?記憶力也好、或者是你的辯才無礙,就是要進入陀羅尼門,進入悉曇siddha3四十二字門。四十二字門有好幾種修法,去一遍一遍修,這種密意一般人都不懂。一般即指佛特殊之意趣,蓋佛之真意與眾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稱為密。尤其是密教,像我們講的o3,不懂的就只看見「唵」,懂的就看裡面三個相,a 、u、 a3這種深深密意,包括佛的「法、報、化」三身在裡面。
所以密教經典講,眾生無明不懂,你就簡單講;如果眾生智慧高,因緣成熟,勤勤發問,也能夠謙卑侍奉上師,那問了就要跟他講。有的不懂得怎麼問,因為不懂怎麼問,問不出來!所以剛開頭為什麼這兩位大菩薩一個問、一個答?當然不是說第一個問的祂不懂一切法是什麼、不一不異又是什麼!有時候要教導初學的菩薩,所以要有人一問一答。有時候這兩位菩薩依佛的加持,所以先提出來一問一答,講的是這種只有佛才知道的甚深密意。
此處解甚深義密意菩薩,也就是能夠了解如來甚深密意的菩薩。如果現在要開顯《解深密經》,《解深密經》最高的義理要先標榜出來。在佛的加持讓這兩位菩薩先一問一答,再開顯這部經。如來密意即使詳細說明,眾生亦難以理解測知佛真實之意,一舉一動、一個因緣都有其意義,佛有時候不講清楚的話,一般眾生沒有辦法理解,所以叫做密意,故佛所說者,皆為方便教說。像a、ka、na三言教義這三個方便法門,好像很簡單,其實佛只是開顯一部分,大多數的人就已經看不懂,有看沒懂;若看懂了,能夠實際去修證,那就更不簡單,所以這一個密意裡面,有很多的隱藏性的道理在。如果佛祂不開演,有的還是看不清楚,甚至就算開演了、寫在經典上了,你看了還是不懂。
所以密法為什麼不怕人家看,道理就在這裡!看得懂的,這個已經是菩薩。可見不是說經典拿來看就懂,因為基礎沒有打好。像你要看密教的經典,如果悉曇五十個字、四十二字母沒先搞懂,那你也不用看什麼密教經典,因為看不進去、看不懂!那看懂了再跟你解釋,你就知道裡面含藏什麼意義,所以五十個字、四十二字母要趕快背,背好了你才有辦法理解與發揮密教的基本功夫;如果沒有的話,講歸講,進不去更深層次的密教裡面去。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對顯了真實之教而言。秘密意或者密教跟顯教不同的,顯教道理可以無量無邊去演繹,讓你了解空,了解空有不二,讓你求得心清淨;但最後你還要利益一切眾生,這不是你心清淨就能夠做的,還要學很多的法,這一部份就是要進入密教。
又以密意所說之語,稱為密語,所以《大日經》也好、《金剛頂經》也好,所談內容,有時候一句話,你也不知道它真正意義是什麼。若有人把你從基礎這麼慢慢帶入的話,你才能夠學到。所以這是密意、密語。密語包括咒語,所以你學了悉曇五十個字,或者是華嚴四十二字母,如果這五十個字、四十二字都搞不懂,你光唸那個咒語,你持了一百萬遍有什麼用?不如法。所以要按步就班去學。教你們的功課,你們要認真用功地去理解,先把基本搞好,以後再開顯進入不同領域。比如這方便門「a、ka、na」三言教義,你要搞懂,a、ka、na這就包圍著四十二字母這麼去練、去修,才能夠進入基礎。進入基礎,才能夠學咒語,唸唸、背背;然後學結界、建立壇場,然後才能進入壇場裡面去修。這還有很長的路,那是進入密教,是真正的秘密意;前面所開顯的這些法,都只是方便、密意方便。
密語也是指佛陀真實、祕密之言語與教示、開示。所以你學咒語時,先把悉曇搞懂,字義懂了,進入句義,再慢慢理解佛祂簡單一行話,何以能產生那麼無窮盡的力量。一段咒語不管幾個字,短至一個字,長至四、五百句,這些都是表面的字義;一旦進入聲音裡面,那更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個就是秘密意。你要學密法,要體會的更完全一點。例如,如來說涅槃乃隱去如來常住之意而說,我們講說要求得涅槃的境界,如來常住法身就是涅槃,而說的都是陀羅尼密部的咒語,這是針對利益眾生所需要的。
最勝子,梵名 jinaputra,音譯作慎那弗呾羅、辰那弗多羅,略稱勝子,可稱謂於菩薩,是稱最勝。因佛成就一切智,斷盡一切煩惱,於人、天等一切眾生中為最勝,故稱最勝尊。
如理提問的這位菩薩,祂尊稱對方最勝子,最勝子又是什麼意思?梵名 jinaputra,音譯作慎那弗呾羅、辰那弗多羅。漢字不管它怎麼用,讀起來發音都應該要一樣。jina音譯為慎那、辰那,是最勝、最勝者之意,「耆那教」的「耆那」亦是這個字。putra則音譯為弗呾羅、弗多羅,讀音為putara,也有讀putura,就是子、兒子的意思,經文也有譯之作男子。jinaputra最勝子,略稱勝子,可稱謂於菩薩,是稱最勝。又因佛成就一切智,斷盡一切煩惱,於人、天等一切眾生中為最勝,所以亦稱佛為最勝。但是佛是佛,不能講putra,這是子的意思,菩薩可以說最勝子,可以講,佛要稱最勝的話,則有稱佛頂尊勝陀羅尼者。
這第一段開顯一切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
(2008.05.14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