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1)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先前這部經開頭<序品>在講佛、如來、大菩薩、聲聞這些聖人,祂們學習佛法,有各種什麼「大」的功德相。然而序品所講的那麼多的功德相,究竟是怎麼修到的呢?就是對一切法修到勝義諦相,這正是第二品<勝義諦相品>要闡述的,解釋何謂勝境、勝義諦相,內文乃標舉它的樣貌讓我們了解。以下則先介紹這個題目裡相關的名相意涵。

第二品為勝義諦相品,據《顯揚聖教論》、《辯中邊論》等所說,如聖道、涅槃、真如等,均為超越世間習俗之真理,故稱勝義諦(扔先交飲-屹忸para m2rtha-satya);反之,世間通俗之道理,則稱世俗諦。此外,取其真實有之義,相對於世俗之施設安立,而取勝義之名者,如勝義善與世俗善、勝義根與扶塵根、勝義法與法相法。其中,無為之善法屬於勝義善,有為之善法則屬世俗善,或稱有漏善:凡依有漏心而行皆屬世俗,故有漏心即是世俗心,以世俗為對象之有漏智,是世俗智;以世俗智斷除煩惱,即是世俗道。此外,佛教一般闡論法門之義理,稱為法相法;對此,真實不虛、不變不易之擇滅、涅槃,稱為勝義法,《俱舍論》:「若勝義法唯是涅槃,若法相法通四聖諦。」

第二品為勝義諦相品,什麼叫勝義?什麼叫諦?什麼叫相?這一段裡面把這些名詞做一番解釋,讓我們有個概念與目標,知道聖人所學的這些是什麼。根據《顯揚聖教論》裡,或者是《辯中邊論》等所說的,如聖道、涅槃、真如等,均為超越世間習俗之真理,故稱勝義諦(扔先交飲-屹忸param2rtha-satya)。勝義諦,簡單一個名相,可以說是聖道、入涅槃、證得真如相,證到這三個名詞的人,祂一定已超越世間的習氣毛病跟世俗的形象,悟得了真理、住涅槃相,這就叫做勝義諦。

「勝義,扔先交飲param2rtha;諦,屹忸satya。」parama是第一、最勝、至高的,artha是義理、妙義,satya是諦理、真諦、聖諦。各位學過悉曇字母的,在這裡就可以認識得更清楚。第五句門中的首字pa)字母是第一義諦,你說第一義,諦什麼?諦度。同句門第二個字pha)不堅固如聚沫,這個就不堅固。為什麼選這個字當勝義諦?勝義諦就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要用pa開頭,你這麼來聯想,在記憶與理解上就比較清楚一點。為什麼叫你學悉曇、要背字義?差一點沒拿棍子打你們!你們都背不起來,愛背不背的!背熟了以後來看這個梵字,你就能意會旁通。

那後面遍口音的sa也是諦。屹忸satya,唸時發音為sataya,為什麼?這個字就是這麼組合起來的。寫時tya是二合字,中間a拿掉了。sa是諦,ta是如,ya是乘,這幾個字兜在一起,就很容易了解為什麼叫做勝諦了。然後再看先交飲ram2rtha──第一義諦pa對於世間相一切塵垢ra能離,才成第一義諦,如此就很容易再進一步了解artha了。那mamama是我執,我執用長音的話,2的長音是修行,修行把我執滅掉,那不是沒有我執了嗎?沒有我執、沒有法的執著,ra法塵沒有執著,那不是就進入第一義諦了嗎!再來一個ra,加上這個tha是住、住在什麼上面。如果住在一切清淨無垢、無我等等之上,那不是等於住在一個最完美、不執著的地方?所以叫做勝義諦!

我們光看中文可能搞不懂,勝義——最殊勝的義理,什麼是最殊勝的義理?不知道。但是細讀這幾個悉曇字,就可以解釋勝義諦是什麼意思。所以藉由悉曇字有助於你更瞭解佛法。總之,這個pa就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又不能執著第一義諦,都要離!不好的你要離,好的你也不要執著!為什麼?裡面有一個r,代表你不去執著好的,而壞的亦不去執著,那空也不執著,有也不執著,這就是所謂的真正第一義諦。所以你學了悉曇以後,再來聽這些解釋,就比較容易了解扔先交飲-屹忸param2rtha-satya的意涵了。

反之,世間通俗之道理,則稱世俗諦。所以「諦」有好的、有不好的,但這不好的是一般人在講的,在聖人眼中看來也沒有什麼好、不好之分。像這世間的一切輪迴現象,什麼叫做好、不好?對於世間的一切因果報應而言,如果報應是不好的,凡人就覺得很討厭,但聖人祂也沒有所謂好不好,報應就是報應,這麼一件事情而已。所以對世俗諦能很自在接受的話,勝諦跟俗諦還不是一樣!假定你執著於「我喜歡勝諦」,那就是阿羅漢;如果你說:「哪有什麼叫勝諦、俗諦?」一律真實等觀,那就是菩薩,是圓滿的菩薩,是所謂的不退轉菩薩。

不退轉菩薩祂是怎麼樣?不住空、不住有,不住善、不住惡,不住什麼跟什麼,永遠都是法法一律平等、平等。所以世俗諦是指一般世間相,但對一般世間相為何要加一個諦字呢?「諦」就是真實的道理;輪迴、報應也是真實的道理,你不能否定它。所以初步求解脫的人,往往受不了待在世俗諦裡面,一直想要跳出,就進入勝諦、涅槃、無為;至於已經圓融的人那就無所謂,祂面對勝諦、俗諦都能夠自在。所以世俗還加上一個諦,這已是菩薩了,不同於俗人所認知的修證,我們不用感到奇怪。

此外,取其真實有之義,一切法都是因緣,因緣存在的法都是真實法,因緣沒有而存在的法是妄想,就是連你的五蘊身都是不真實的。這裡常講一個最好的例子是「梅乾」,你一想到梅乾就流口水,在沒有因緣、沒有吃到梅乾的情況下,你卻一想就會流口水,這種就是妄想、不真實的法!那真實的呢?真正梅乾咬在嘴裡就是真實的,然後再吞口水那也真實的,那就不是妄想,是真實有的。相對於世俗之施設安立,而取勝義之名者,真實存在的一種事件,為了要跟世俗事有一個名稱可以對比,所以才不得不安立一個勝義之名。如果不講勝義、不去比較,何必要拿一個名字來說它比較好、比較殊勝、義理比較圓滿、比較真實?這個也牽涉到「自性離言說」,悉曇字va)代表自性離言說,本來修行、自性它就不是用語言文字能說的;可是不說的話,後學之人不懂啊;所以人家有不懂,你就要方便說,說完等於沒有說。

這些跟《解深密經》所講的道理也是一樣,已經很高深了,甚至是到快成佛階段的理念。所以這部份你要慢慢把它搞清楚。世間相離言說沒有錯,但是為了度眾生,不得不說,於是就有一些名相,不管是好的名相或者是比較差的名相,都只是以名詞來說明世俗間的一種現象而已。但有些不究竟的人,他就會起分別心——喜歡好的、不喜歡不好的。如果悟道的人,哪有什麼叫做好?什麼叫做不好?世俗諦也好,勝諦也好,勝義諦也好,都好!因為,他的心對這些沒有分別,僅是隨因緣在轉而已,根本不去區別什麼對、什麼好。所以,對於勝義諦來講,世俗諦是安立、比較所用的名稱而已。

如勝義善與世俗善、勝義根與扶塵根、勝義法與法相法,這三組名詞也是相對比較,亦有層次上的不同。

什麼叫「勝義善」?就是你不執著它善或不善,做了善事不執著,就像無住相布施就是勝義善;如果你做了善事又很執著此事,那就是「世俗善」,會使你未來出生在天上變天神,因為你還有執著。但是勝義善可以使你成為解脫阿羅漢、或是菩薩。

再來,什麼叫「勝義根」?勝義根是沒有形象可講,不能用語言文字說明的。我們常說五根,五根是什麼?i這是根,有時候講根本,有時候講六根。比如講到六根裡面的眼根,就有兩種,包括「勝義根」與「扶塵根」。就神經系統而言,神經系統以及神經細胞在傳導時,種種的功能你看不到,如果你用精細的生理儀器,可以觀測到細胞傳導方式,用acetylcholine(乙醯膽鹼)這種化學物質在傳導,一個神經細胞傳導一個神經細胞,然後壓力、電解一直輸送過去,但這個還是物質形象;再進去達到你精神層次的,就沒有辦法說明,所以這一部份就叫做「勝義根」。假若它是能夠給你看到的部份,比如說眼球,或者是視神經,或者其他的這些有形的結構,跟可以看到外相,這些人、事、物等等,都是屬於「扶塵根」的功用。所以勝義根就我們身體上來講,是不能去顯示出它的物質現象;扶塵根則還跟種種物質有關係、可解釋。

那「勝義法」用在法相上來講,就是不可說的法、無言說,光一個字就好了,自性無言說,這是勝義;但是你要現一切相,才能表示世間相,所以就要依「法相法」,法相法是表世間相,表世間一切相的法。

其中,無為之善法屬於勝義善。無為的善法是你做了善事後不去執著它,這不執著的法就是勝義善。所以如果你做了世間事不執著,比如無住相布施,那也可以說是善法。假如你修解脫道,更可以叫做真正的善法,也許你會問:「我只有修解脫道,沒有做善事啊!」但是你修了解脫、修入涅槃,這正是最高的善法,所以這裡所講的真正善法、勝義善,是講修行上證聖位、證入涅槃、證得真如的這種善法。有為之善法則屬世俗善,或稱有漏善。世間、世俗的善就是修天界的一切善行而有執,這種善又稱有漏善,因為所造的業不管善、惡都有果報,無法究竟解脫,所以叫做「有漏業」。有漏業不是只有惡業才算,善業也是種有漏業,只要是會受果報的種種善行、惡行都是有漏業。所以為何要你做了世間善不要執著,因為一執著就會變有漏業。《金剛經》更是開宗明義就叫你要無住相布施,不去執著方能成為無漏業。

第三個,凡依有漏心而行皆屬世俗,故有漏心即是世俗心,世界一切真實的現象都是由有漏心來構成的,所以有漏心也就是世俗的心,世俗的心就要受果報,不管善惡都得受果報。以世俗為對象之有漏智,是世俗智。有漏智不完美,但修行上也要用到它,生活起居、打理一切事還是要用到它。我們從小開始就會學種種的智慧,這個是屬於有漏智,所以說是世間的智慧。像你為什麼一碰到稍微熱的水壺,手就知道要拿開?知道這熱的不行碰;而且更高溫的還會燙傷你。也許你小時候曾經被燙過,有一次經驗以後,再來打死你都不敢去碰它,因為知道它很熱、會燙傷你的手,這也是學習。所以世俗諦裡面的這種有漏智慧,不是說不好,它讓你可以活下來,經由學習,然後變成一種智慧;但是它是不完美、沒有解脫的,所以世俗心所面對的世俗智慧,是屬於有漏的。

以世俗智斷除煩惱,即是世俗道,還沒有完全學到佛法的人,他也在練打坐、也在練氣功、也在練什麼功的,但這些法都只歸納在世間智慧的範疇,假如光用這些來斷除煩惱,這都還只是屬於世俗道。譬如你說你會打坐,可是沒有學禪修、不學佛禪,不知道要修心,光想著練氣,當然認真打坐是會有氣感,有氣感你就覺得心安定一點,這種你也是算有在修,但是絕對不究竟。由此可見,依照你所知與所學層次之不同,也會有三不等的結果。有些人練氣練了半天,對脾氣的控制有好一點,可是並未真正地把心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因此不曉得怎樣徹底安住這個心。所以這只是用世俗的智慧,來得到一點小小的境界,尚不能講是解脫境,只是小小的世間禪甚至是世俗凡夫的境地。

此外,佛教一般闡論法門之義理,稱為法相法,這跟上面講的世俗道不一樣,是佛所講的,是真理,不管是大小乘、顯密教,它的道理都是解脫法,所以稱為法相法。對此,真實不虛、不變不易之擇滅、涅槃,稱為勝義法。你修佛法還沒有究竟以前,因為講求方便、變通,所以有種種階段性的修證、方法、名稱、手段。但佛法到究竟時,是不會變易的,在此你也才算是學到真正的義理;一到最後這裡,乃成就真實不虛、不變不易之擇滅。擇滅的擇就是有選擇,擇滅就是選擇種種方法、手段來滅掉你內心的我執、法執,而能證得真正涅槃寂靜,這種法就叫勝義法,所以法相法裡面最好的就是勝義法。

《俱舍論》:「若勝義法唯是涅槃,若法相法通四聖諦。」勝義法當然是什麼都沒有、不執著,有相、無相都好,都不執著,這就是勝義。所以《解深密經》開宗明義在講:「勝義是什麼意思?」你要學這部經,要先把佛性搞清楚。佛性是處在一切人事物之間,卻不會去執著一切對錯、好壞等等,不住一法,這就是真正的佛性。所以《解深密經》剛開頭就在講這個道理,由兩位菩薩──如理請問菩薩、解甚深義密意菩薩,由兩位菩薩問答之間,將勝義諦的道理顯現出來。以上先把勝義諦了解一下,底下則繼續講「諦」跟「相」的道理。

諦者梵語屹忸 satya,有審實不虛之義,佛法是指真實無誤、永遠不變之事實,即所謂真理。《增一阿含經》記載言:如來所說之理法,真實不虛,故稱為諦。諸經論關於諦之種別,有諸多異說,如唯一之真理,稱為一諦;真俗等觀稱為二諦,空假中三觀稱為三諦,苦集滅道四聖諦稱為四諦,…等等。

講到「諦」:諦者梵語屹忸 satya,梵字sa本來就有「諦」之意,而satya有審實不虛之義,佛法是指真實無誤、永遠不變之事實,即所謂真理。真理就是「諦」,這「諦」又分俗諦或者真諦,所以《增一阿含經》記載言,如來所說之理法,真實不虛,故稱為諦。一切法讓我們得解脫,或者認識真正世間相,懂得世間相是怎麼樣者,乃是諦。然後我們的心面對這些境,怎麼去處理?處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空無的心面對它,這是求自我解脫;如果再來還能以無礙的心在世間相中都自在,這是真正俗諦裡面的解脫。所以,修行都有層次,不是絕對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都要懂得它的境界。本來一切理法都講空無,這空的道理,是自性它可以感應一切相,但沒有煩惱。對這種空的道理,認知了還要能做到。

諸經論關於諦之種別,有諸多異說,種種的說法都不一樣,如唯一之真理,稱為一諦,真俗等觀稱為二諦,如果空有不二的現象就稱為二諦。空假中三觀稱為三諦,這是天台宗裡面的修持法。空是我們的自性,至於因緣所起的法,是有法、但不實,所以把它觀之為假,你觀它假,能夠不受它影響而得到解脫的知見,這就是中道觀,有這種空假中三觀的話,稱為三諦。苦集滅道四聖諦稱為四諦,…等等。再上去,十二因緣觀,也可以講十二諦;三十七道品,稱三十七道品諦。這等等的一切法,只要是含有真理存在裡面,都可以稱為諦。

相者梵語 lak=a5a,即形相或狀態之意,乃相對於性質、本體等而言者,即指諸法之形像狀態。大乘《入楞伽經》:「此中相者,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為相。」然佛法標指一相之真如相為宗,譬如說一相,梵語珫一-匡朽nax eka-lak=a5a,係指平等無差別之真如相。天台宗解釋一相為:「一乘無二,同一解脫」之義,故《法華經》藥草喻品云:「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此即開三顯一之極意。

再來看勝義諦相,這名相,相還是有空、有二相。在悉曇字裡,相就是la,如果以此名詞來講,相者梵語 lak=a5a,這是相。k=a就是盡,la是相,5a是離諍,所以如果觀一切相盡離諍論,它僅是一種形相或者一種狀態而已,乃相對於性質、本體等而言者。我們的自性、我們的空性,或者本體,面對因緣起一切法,所起的法就有法相,那麼這也是相。即指諸法之形像狀態,諸法的形像狀態就是所謂的相。大乘《入楞伽經》裡面講說:「此中相者,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色是色相、物質形相,「是名為相」。

然佛法標指一相之真如相為宗,如果有一個宗派,它標指一相為宗的話,這就是一相。譬如說一相,梵語珫一-匡朽nax eka-lak=a5aeka在字典上是單一、單獨、唯一之意;站在悉曇角度來看,e是所求的,ka是業;進一步看,這個業指向lak=a5a,所以合起來看,整個是一種體相,簡稱作一相,係指平等無差別之真如相。而天台宗解釋一相為:「一乘無二,同一解脫」,一乘就等於是佛乘,不能講聲聞乘、緣覺乘,一相可以表達一乘佛法的解脫。故《法華經.藥草喻品》云:「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修佛法都在修這些。

「一相」是解脫相,「離相」或者「滅相」,等於是說絕對觀一切相不執著,以空的心態去面對它。當中,「離相」是有一點實相觀,觀境是有但不去執著,所以是實相觀;「滅相」是滅一切法相,空掉法相了。不管哪一種相,滅相或者離相,以空面對一切法,以空無的真如性,面對不空的真如性,這是菩薩的境界,金剛般若智慧就是修這種。這兩種都可以得到解脫相,但解脫是要圓滿解脫,且究竟至於一切種智,這樣才是菩薩。

如果是致力在學解脫,就只有成就聲聞道,因為這樣學佛法只學一半,所以不能光說要求解脫,佛法應該是要求最後的一切種智、一切智智,這也才真正契入佛法的精神。所以你說要學解脫道,那只是講一半;如果接著還講說求一切智智、一切種智,那就對了,因為解脫已然包含在裡面──你有實相觀可以離相,然後可以產生一切智慧。一切智智是從哪裡修來的呢?要從陀羅尼門來,所以不管顯教、密教,在這個「三三昧」關卡──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證得以後,須再走入陀羅尼門,陀羅尼門之憶持、總持。能夠憶持,由一切法、一切咒就可以得到一切種智、一切智智,這種智慧包括你靜態的神通,五眼、六神通,或者包括如來藏,能夠法身清淨、遍虛空界;或入一切佛世界,可以了知一切眾生心,這些智慧都包括在一切智智裡面。所以究竟智、一切種智,是學佛最後的一個目標。

我們講過,佛的功德相是得最清淨覺,所以祂能夠產生一切智慧、一切神通,無所不能。解脫相是清淨覺裡面的的初步功夫,實相觀走到一半;如果究竟成就一切種智、一切智智,那就是佛的境界,已經完全心清淨,得到最究竟覺、最清淨覺。上面所講的,此即開三顯一之極意,乃是密中之密。以下介紹古德對於勝義的種種分類。

列舉三勝義如下:法相宗將真諦分為義、得、正行等三種勝義。妙體離言,超越法相,稱為勝義,又作第一義或真諦,乃世俗之對稱。即:

(1)義勝義:義,境界之義;其體為真如。於四種勝義中,攝於第四之真勝義。

(2)得勝義:得,證得之義;其體為斷惑所顯之涅槃。於四種勝義中,攝於第三之證得勝義。

(3)正行勝義:行,行相之義;其體為行勝境,屬無漏智。於四種勝義中,攝於第二之道理勝義。

接下來這段講,列舉三勝義如下:什麼叫勝義?什麼叫勝義諦?什麼叫勝義諦相?因為第二品在標榜一切法的真實,所以你要先認知它,不認知它你就不知道怎麼來修。法相宗將真諦分為義、得、正行等三種勝義。法相宗是大乘的一種宗派,用這三種來解釋勝義。

妙體離言,我們常說(阿字觀)諸法本不生,自性離言說。自性對一切法有反應,但是不一定要落於語言文字相;語言文字相一落,就已經不是自性,已經進入了我們的妄性,不是我們的真性,自性是真性。所以你在觀照自性時,不一定說要現念頭、現什麼。要探討一件事該怎麼做,或哪樣該做、不該做,觀你的心時,不是主觀說可以、說不可以,不是這樣講;如果你要做一件事,你會有一種理念帶著你做這件事,觀這件事行不行、要不要做,觀它有沒有障礙;如果知道那不行,不行就是碰到壁,碰到牆壁一樣,窒礙難行,辦不了。你有時候要學習去認識你的本性,這是va「自性離言說」的例子,故稱之為妙體離言。

超越法相,一切相它是因緣,妙體應緣產生一切相,但是一切相之間你要超越它,超越它就進入離相,超越就是離相。有法但你從制高點看它,不受它影響,即是離相。《金剛經》裡面所講的實相觀,也是離相。稱為勝義,所以這裡講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是空,勝義諦就是第一義諦,就是在一切因緣法之間你能夠離相,無論對一切世間相也好,或者自性所感召的一切心也好,你都要超越它。所以,第一意識就是說感覺有因緣,感覺了以後能超越,若不能超越就進入煩惱境,或進入妄想境。所以這等於是把勝義又定義一次。

又作第一義或真諦,講真諦一定是在講超越、解脫,或者是講絕對之空理無礙,方為第一義或真諦,乃世俗之對稱,跟世俗種種是相對而言的。下面舉義、得、正行這三種義理來說明。

 (1)義勝義:義,境界之義;如果沒有境、沒有因緣起法相,無所謂義不義理,一切寂靜無有法;有義產生就是境界的義,其體為真如,這個境界的體就是真如體,「真如」在悉曇來講就是ta這個字,ta如如,為什麼叫如如?本來所具有之真正的功用,就是如;頭一個如是如空、如實空,第二個如是如實不空。如實空就是體,如實不空就是應緣,應緣產生境,這境就是我們自性本來所具有的功能叫做真如自性。你們都知道佛祂的神通有多廣大,因為祂是真正證得真如實性。我們的真如,跟菩薩的真如,跟佛的真如,本來都一樣,但因為我們沒有究竟覺、沒有清淨覺,所以現不起其它的功用。

於四種勝義中,攝於第四之真勝義。四種真如中,它是屬於第四種。下面提到世間勝義、道理勝義、證得勝義、勝義勝義四種,裡面談到的勝義,是在講第四種勝義。所以勝義就是絕對的空理,對於依真如性現一切緣所產生的現象,絕對的超越、絕對離相,沒有煩惱。所以我們道理要懂,做不到則慢慢修,但在這第二品裡先標榜勝義諦相,等於是把最高的目標定在這裡,讓你知道這部經就是要做到這個樣子。接著其後該怎麼修,一步一步它還會再開展、講演,把勝義諦的自性再透徹顯現。亦會談及三個性:遍計所執性、依它起(自)性、圓成實性。圓成實性證得就有勝義諦相,或者是解脫相;依它起性也有解脫相,但還沒有悟到勝義諦相,還不能圓滿,還沒到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則是凡夫性。所以對於不好的要去除,以修行工夫去除掉這個遍計所執性。談到這個勝義諦,若已做到依它起性就做一半;如果已臻圓成實性,那就是圓滿的佛性。

(2)得勝義:得到的得,證得之義。若光講理論、光講名相,但是都做不到,那也沒有用;佛法是要親自去體證的,不是嘴巴講講就算的。其體為斷惑所顯之涅槃,如果能將一切心垢、不淨都去除的話,等於把你種種的惑障、所知障、跟煩惱障都斷滅了,這樣就能夠證得涅槃。涅槃是心永遠住在清淨空性中的那個樣子,所以是永恆的。能夠斷惑所顯的自性空體,就是住在涅槃的境界。於四種勝義中,證得勝義是底下四種勝義中之第三種。剛講過,佛法一定要自己證,證到阿羅漢也還不錯,如果能夠走入菩薩道求無上菩提,就是真正走在佛法的道路上,所以是證得勝義。證得了勝義,當然解脫就沒有問題,知道真如是怎麼樣,也知道自性是怎麼樣,然後能夠超越一切,超越這些因緣起法的現象。

(3)正行勝義:行,就是行相之義;其體為行勝境,什麼叫做行?修行,或者要走到究竟覺的路上,都是行。我們講正行,samyak-sa3buddhabuddha是覺,samyak-pratipatti是正行,正行是沒有走錯路,修佛法是要真正修解脫道的,然後你的真如體,會產生一切修行上的勝境界。這是屬於無漏智慧,無漏智慧是功德圓滿的、對一切法不會執著的。心清淨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法生起,也沒有煩惱可煩惱,這種是無漏智。於四種勝義中,屬於下面所講四種勝義裡面第二種道理勝義。至於世間勝義,那是菩薩在道理勝義、證得勝義、勝義勝義三種境界中,還能夠回凡入世間來度眾生,才能夠在實諦中證得解脫,這種世間勝義不是不好,還是更好,因為等於說你在世間勝義裡面也能夠自在無礙。

另有四種勝義諦,如法相宗就勝義諦而分為世間勝義、道理勝義、證得勝義、勝義勝義四種,又作四勝義諦。與世間世俗、道理世俗、證得世俗、勝義世俗等四種世俗諦,合稱「四真四俗」;此係就真俗二諦各分四種,而成四重二諦。世俗,即顯現有相而隱覆空理;勝義,即殊妙智慧之對境。又因世俗、勝義二者之有與無、事與理等法皆如實而非虛謬,故稱為諦。

另外有四種勝義諦,如法相宗就將勝義諦分為世間勝義、道理勝義、證得勝義、勝義勝義四種,又作四勝義諦,意涵近似剛講過的四種勝義諦。此外還有世間世俗、道理世俗、證得世俗、勝義世俗等四種世俗諦,乃四勝義諦的對稱,意義近似剛講過的世間世俗諦,世間的四種世俗諦。以上四勝義諦與四世俗諦,合稱「四真四俗」。所以修菩薩道,不管勝義諦或世俗諦都要圓滿,四真四俗都能夠無礙,都要超越。此係就真俗二諦各分四種,而成四重二諦。

世俗,即顯現有相而隱覆空理;修證到的空理不去講它,但你面對世俗,你心也自在、不會有煩惱,因為一得究竟解脫的人,面對世俗諦照樣能夠自在無礙;如果對種種世間法都不能夠包容,表示空觀修得還不夠。勝義,即殊妙智慧之對境。你產生了殊勝微妙的智慧,面對一種境界,所顯現出一種心態、狀況,都可以叫做勝義,你可以想像悟到勝義諦的人,對一切法他當然都自在的去面對,如果嘴巴能夠閉住,那就做到初步的自性離言說,如果你的心性能夠再安住,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就很自在了,所以自在的心就是勝義的意思。又因世俗、勝義二者之有與無、顯現出事與理等法皆如實而非虛謬,故稱為諦。不是只有真理、不是只有空、不是只有絕對空才稱為諦,你在世俗諦裡面的一切世間因緣所現的法,也是一樣,都是真實不虛的法,你能夠面對它而自在的話,真實等觀,是修行最後一個境界。(待續)

2008.05.07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