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65)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菩薩的功德相)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續)

此處根者為增上之義,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各於莊嚴身、導養身、生識等,及不共之事等四事能增上,故立為根;男女二根,於諸有情分別男女,及別異形相、言音等有增上之義;命根於眾同分能續、能持,有增上之義;意根能續後有及自在隨行,於此二事有增上之義;五受隨增貪等之隨眠,於染有增上之義;五善根及三無漏根,增長諸清淨法,即於淨有增上之義,故立為根。

上一次講到二十二種根,要解釋裡面的一些名相,喜根、樂根,所以舉出二十二種根的明細。此處所謂的根,標舉為增上意根;一切法有它本來的意義,冠上增上意的話,就更進一步彰顯了它特殊的義理。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各於莊嚴身、導養身、生識等、及不共之事等四事能增上,故立為根。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雲:問,若增上義是根義者,誰於何增上。答,眼根於四處增上。一莊嚴自身、二導養自身、三為識等依、四作不共事。莊嚴自身者,雖有妙身支分具足,眼根若缺,人不喜觀,故於嚴身此為增上。導養自身者,由眼根故見好惡色,捨危就安,令身久住。為識等依者,眼識及相應法依此而生,作不共事者。唯眼根見色非餘根,耳根於四處增上。為識等依者,即耳識及相應法依此而生。作不共事者,唯耳根聞聲非餘根。有餘師說,眼根導養生身為勝,耳根導養法身為勝。復有說者,眼根、耳根俱能導養生身法身。導養生身如前說,導養法身者,由眼根故親近善士,由耳根故聽聞正法,由此能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乃至展轉證得涅槃。是故經說,梵壽、梵志,勿壞二根,謂眼與耳。

但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在我們身上並不稀奇;但在修行路上非長重要,在如來、菩薩的身上就更不一樣增上了。

此五根各於我們莊嚴自身、導養自身、生識等,產生這個意識心,就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識等等的功用,此乃各根各別生識的意義。而導養與莊嚴之程度,則視每人修行境界之不同,而使這五根相在增上義理上之表現亦有不同。至於「不共之事」,這裡的不共之事,不是指佛的十八不共法,是說諸根各識不共。以上四種事能增上,這個立於根,因為增上義不同,於是所表現的增上意根就不一樣。若提及十八不共法來講的話,就只有佛才有,菩薩、聲聞則不具足,故稱作不共。一般講佛有十八種不共法,菩薩以下聖者都沒有。

另外,男女二根,於諸有情分別男女,男生、女生這個性向不同,結構不同,所以在有情分別男女相時才有這二根。以及別異形相,每個個體不同、眾生個體不同,以及後面講的念根、苦樂、憂喜、捨這等等這些,也都不一樣。那言音等也不一樣,有增上之義,這些講起來都有增上的意理。以命根來講,於眾同分,這個大家都具足的,叫眾同分,眾生若在輪迴的話,每個都有這個業緣的能力,所以能續、能持。能續,就是我們的命根分段生死,一生又一生的,只要是你有一個執持的能持,執持的這個習性,就會如此;阿羅漢、菩薩祂們就沒有這種習性,所以祂不會去執取,命盡不盡都沒有罣礙。一般的眾生的命根能續、能持,這兩個在菩薩來講,有增上之義,祂要持就持、要續就續,不執著就不執著。不續命、不來出生,就不來出生,這些祂都能夠掌握住。我們一般凡夫所謂的命根就不行,是隨業來受生的──因為有其業障,所以感召因緣後,便來受生,由不得人!因此我們說是由業來受生;至於菩薩要來,則是祂選擇要來渡眾生,所以來受生。故這兩者有異:前者凡夫都是業力引來的,後者菩薩則是主動、自願來的。

意根能續後有,後有就是你今生完了還有下一生,不是只有今生完了就完了;但像釋迦牟尼佛祂誕生為悉達多太子就是最後生,今生出生就是最後生,以後不再來受生了,這是祂有把握的,因為菩薩祂要來,是祂自己發願要來的。以及自在隨行,隨祂的行為、祂的願力,要來就來,不來就不來,所以,於此二事有增上之義,在能續後有或者自在隨行方面,它有它不同的意義。那在後面的五受,憂喜苦樂捨這五受,隨增貪等之隨眠,於染有增上之義,染就是汙染法,於善法也是染,惡法也是染,所以這惡法一做,我們就會受報,所以說它是增上染有,這是業力,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你還沒有修到阿羅漢、菩薩境界的話,就是隨著業力而走,做好就有好的果報,做不好就有不好的果報。菩薩祂因為證得相當的自在心,所以有增上義,對於這五受又不一樣,憂喜苦樂照樣可以顯現在祂的身心上,但是其意義不同,跟我們一般凡夫所受的憂喜苦樂不一樣。

另外的五善根及三無漏根,增長諸清淨法,無漏,我們說這個有聲聞、菩薩、佛的三種不同的境界。有法,總共有六個或九個不同的境界,這不是說一個法名稱一樣,大家修證就一樣,因為內容不同、修證境界不同,所以所得到的無漏根名稱也會不同。若身口意三業清淨的話,三無漏根俱足;如果你身業清淨而口業、意業不淨,或者是身業、口業淨而意業還不清淨,這個都還不究竟!身、口是受意的驅使,可見意是最根本的,意控制口與身,所以僅是身、口清淨者,不見得意業真正清淨;但是意業清淨者,身、口這兩個一定會清淨。

這樣若無漏根證得的話,三業清淨就等於佛的身口意清淨,就可以來加持眾生。且這五善根跟勝解定,還有這個戒定慧等等的,也都會生起。五別境(指欲chanda)、勝解adhimoksa、念smrti)、定samādhi、慧prajñā),你不修行就沒有,有修行則這一般人所沒有的五個境界你就會現起來。即於淨有增上之義,所以,所有的善根,都可以增長我們的清淨法,修行就是要清淨我們的心,而在菩薩來講,祂的內心是比較圓融的,具足空有不二的實相觀,比阿羅漢的有空智還要進一步。所以,這個清淨法有三不等的境界。這些都能夠立為根,就是二十二種根。

 

若就二十二根之體而言,男根、女根為身根之一部分,並無別體;三無漏根以意根、三受根(喜、樂、捨)、五善根等九根為體,而無別體,故其體之數實為十七。

若就二十二根之體而言,體當然都一樣,是空性,但男根、女根為身根的一部分,就不是我們身體的全部,所以這叫支分─,悉曇學過的,如果是合相,一合相,那是我們的完整個體。一個是合相、一個是支分。如果是支分,那就是把手、腳、身體、頭都分開來講,這是支分。並無別體,這個男根、女根不同的生殖器官,其實還沒有發育以前是一樣的,開始發育以後,結構就慢慢變得不同,如果你們有學過生理解剖學的話,就知道在三、四週的時候,胚胎發育的各種細胞並沒有兩樣,然後分化開始第幾週以後,會走不同的路,各自分化,也就決定男生根、女生根的形相,其形相外形是不同,但器官細胞本質是一樣的。三無漏根以意根、三受根(喜、樂、捨)、五善根等九根為體而無別體,上面講的男根、女根、三無漏根裡面的意根,跟五受裡面的三受,跟五善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之有漏性,總共九個法,是一樣的體而無別體,非另外還有一個體,故其體之數實為十七,所以這樣把它的體一樣的減去掉五個,就變成十七。

 

樂者梵語sukha,為「苦」之對稱,及身樂時得心適悅之感覺,又作樂受;亦為五受根之一,二十二根之一,故又作樂根。若由身、心上區分之,於身之適悅感受稱為樂受;於心則稱喜受。樂總為一切善業所引生之果報,故其業亦稱順樂受業。

因為談到喜根,所以插播進來講解之,讓你能認識二十二根的明細與實質內容。現在講樂,喜樂,法味喜樂所持,這個樂,樂者梵語sukha,這個su有好的意思;kha如果是悉曇字母「」的話,你知道它是空,空無即能住真實快樂;sukha是快樂。為「苦」之對稱,及身樂時得心適悅之感覺,又作樂受;亦為五受根之一,所以憂、喜、苦、樂、再加上捨,即是五受。這五受當中,憂、喜是對心來講;苦、樂是對身來講;捨就是平等法。修佛法就是修平等sama,你做不到就不能夠學進一步的法門,你的心要清淨,要跟諸佛的心一樣,那你心要清淨,就憂喜苦樂都一樣,看成一樣,好壞、順逆、善惡等等法都一樣、平等。

你能夠入平等法,才能夠進一步的修密法,所以,一般如果你說學密法的話,在第一個階段你不有平等心,你怎麼辦?不平等就學普賢菩薩,叫做無害利,無合利真言,這個是在建立你的平等觀。你一直唸、一直唸普賢菩薩平等,當然這些就進入佛的莊嚴三昧境界裡面,佛的莊嚴是平等、清淨的,所以你要進入佛的莊嚴三昧境界,你就要學平等,不學平等心你又進不了密法,這第一關你要去學。所以這個平等有多重要!從我們的身心上去建立平等性,從人事物裡面去建立一切法平等,這樣你才能夠慢慢走入另一個高層次菩薩境界。

這裡的樂受,就是我們的憂喜苦樂捨這五受根之一,亦是上面講過的二十二根之一,所以又稱作樂根若由身、心上來區分的話,身之適悅,身體舒適又愉悅的感受稱為樂受;於心則稱喜受,心理上的叫做喜受。這個樂總為一切善業所引生之果報,你修打坐,身心所產生的的愉悅在二禪、三禪有異,二禪是喜俱禪,心的歡喜;三禪是樂俱禪,身體充滿氣機的快樂。所以說從身上來講,你還沒有進入三禪的話,就身痛、腳痛、手痛,痛苦啊;進入氣脈通的話,則會產生樂受。故其業亦稱順樂受業,順其業而產生的樂受。

 

樂有多種分類,即:(1)天樂,修十善,生於天界所受之樂。(2)禪樂,入禪定境界之樂。(3)涅槃樂,又作寂滅樂,得涅槃之樂。另有:(1)外樂,指眼等前五識所生之樂。(2)內樂,指初禪、第二禪、第三禪意識所生之樂。寂靜樂,為第二禪以上之樂,即止息、尋伺等精神作用之樂。(3)法樂樂,由無漏之智慧所生之樂,此是菩薩摩訶薩所得之菩提樂,遠離煩惱而獲真實智之樂,即得菩提之樂。

樂有多種分類,那再進一步,所謂樂有多種的分類,這是佛教講的,所以說為什麼佛的智慧無量,就是這樣,每一種都會談到非常微細。即:(1)天樂,這裡講第一種天樂,如果你的果報要生天,那你所得到的快樂是這種欲天樂,又有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樂。修十善,生於天界所受之樂,一般人修十善,大概是感召欲界天天界所受的樂,這種樂是很舒服的,你要吃什麼東西,想就來,你要穿什麼東西,想它就來,所以這種快樂是天神所享受的。

 (2)禪樂,入禪定境界之樂。再上去你有學打坐,就有不同的禪樂,修禪所得到的快樂,初禪(未到地禪)還沒有甚麼快樂可言,是有覺有觀,但還沒正式進入禪定。如果你再繼續修,捨去覺觀就會進入喜俱禪。捨喜俱禪,不去執著心歡喜,就會進入樂俱禪,這樣地地進去,就可以得到樂受的境界。到四禪就可以得到一境性,對於我們自性跟自性應緣所產生的境界,這兩個都不執著的話,就入一境性,這種是最高的世間禪定,所以此處所謂的禪樂,乃入禪定境界的快樂。

(3)涅槃樂,又作寂滅樂,得涅槃之樂。然後最高的就是涅槃樂,比剛剛講的一境性還更進一步,涅槃是心不動,心對業力不去執著,對快樂也不執著,一切法不去執著,讓心清淨無黏,這種才是更高的快樂。所以沒有修到阿羅漢境界的,都沒有辦法體會什麼叫涅槃樂,因為它已經超越了世間常、樂、我、淨的觀念。在此,體性不執一切境的涅槃境是常,這種寂靜是最快樂,這個我是真我,來享受這種快樂,這種清淨不執一切法的清淨,這是小乘的解脫境界。但所謂的涅槃樂是不執一切法,是阿羅漢的境界,且因祂還沒有辦法說跟眾生在一起還可以得到快樂,故對大乘行者而言,這還不是最快樂。菩薩跟眾生在一起,一方面度眾生,一方面增加智慧,祂也覺得很快樂,這種是真正的快樂。

外樂還下面的分別名相,包括:

(1)外樂,指眼等前五識所生之樂,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所生起的這種快樂,所以一般凡夫對五塵會有所執取。你要聽音樂,為什麼喜歡聽音樂?你聽音樂執著音色與旋律的美妙,會產生快樂。你喜歡看電影,為什麼?喜歡眼根所起的愉悅。鼻子喜歡聞香味、香精、花的味道等,每個人都有喜歡的味道,像我們在供佛的香,你喜歡哪一種味道,喜歡可以但不要執著,一執著就很麻煩。像有位師父他一聞到某種香味,就睡著不起,進入昏迷的狀態,不能聞香味,聞到某一種木頭香味他就受不了就睡著了,也是一種執著啊!所以像這些由外來的眼耳鼻舌身對五塵境所起的樂,大概都是屬於這種凡夫之欲樂。至於進入涅槃樂者,對於什麼音樂不音樂的,於他而言,根本不會去執著這些。

(2)內樂,指初禪、第二禪、第三禪意識所生之樂。寂靜樂,為第二禪以上之樂,即止息尋、伺等精神作用之樂。內樂,就是上面所講的初禪、二禪、三禪意識所生的快樂,當然,我們剛講的未到地禪好像沒什麼快樂,但那種快樂還是比一般人有深入的體會,心安詳,你說輕安,輕安就是一種快樂,但是對禪定來講,輕安不算什麼,我們一般人來講輕安就不得了,覺得禪定很不錯,其實根本就沒有入門,那這個修初二三四禪都有不同的快樂。佛法所要修的寂靜的樂,從第二禪以上就有高低之別,真正的究竟涅槃要到佛的境界,所以菩薩、阿羅漢都還不究竟,但祂們也有各自體會的涅槃樂。

所以至第二禪以上不同的境界,會有止息、尋伺之樂。止息就不呼吸了,止息了,這四禪才會不呼吸,如果修世間禪定,一入四禪,舌頭捲起來塞到喉嚨,祂就不呼吸,不呼吸就可以千萬年坐在那裏,你看不吃飯祂都可以待很久,這止息是真的不呼吸,我們說似有若無的呼吸,那這個都還不算進入真正的二禪、三禪,進入二禪是你的第六意識已經控制不了身,要入定就入定,不是你腦筋說想出來就能出來,要出定來也出不來,有不少同學有這個體驗,是吧!?一入定去的話,你控制不了身體,這世間禪定就是這樣;我們修佛禪不是這樣,修佛禪我要入定就入定,我要起來就起來,這種定是由智慧產生的,周圍吵吵鬧鬧也不會動搖我,這種智慧才是真正的定。

所以佛禪,佛是覺悟的,覺悟的人他不受外境的幹擾,這種禪定才是最高的,要入定就入定,菩薩才有這能力,菩薩才有辦法既跟眾生攪和在一起,又沒有什麼障礙、沒有什麼受不了的,這種才是真正學佛的人要學的!一般人去修世間禪定,他沒有佛法的因緣,所以就會去修這種世間禪定,世間禪定跟呼吸、跟身體都會有決定性的變化,所以你如果到四禪,舌頭會捲起來,捲起來塞住喉嚨就不呼吸。你看早期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一進去四禪就七天不吃飯,辟支佛甚至兩個禮拜不吃飯,等七天出定一次就出來托缽用餐,吃一餐了又入定,有的境界更高的根本就久久不吃飯。

像印度靈鷲山群由五大山形成一個山谷,山谷中即著名的王舍城,這王舍城本來在五個山之中的,我們朝聖的時候,進去所面對的就是靈鷲山主峰,有一個形似靈鷲的大石,有通路進去。本來王舍城位在五座山的中間,而阿闍世王害死他的父王的時候,老是做惡夢,於是他就把王舍城搬到山谷外面來。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主峰這裡講經說法,以我們凡夫眼來看,與其他山相隔蠻遠的,但是阿羅漢都是在這範圍裡面,一入定都可以聽到世尊在講經說法,還有那個七葉窟也在這一帶,雖然也是距離這邊蠻遠的,一個好大的山谷,但一進去,佛在靈山講經說法此地也能聽得到,不必親自去佛面前那裡。像這個每個禪定境界不一樣,都有不同的快樂,大小禪樂不一樣而已。

然後「尋、伺」就是「覺、觀」,用字不一樣,意思是一樣。覺是你的自性可以看到你心的起滅、習氣的反應,要到這個境界才叫初禪,一般人認為盤腿後對外境的覺知,是稱為禪,其實這還未入真正內證的覺觀,不能算是禪定。所以你在四禪之間,從有覺有觀、到有覺無觀、到有觀無覺、到無觀無覺,這四禪境界就這麼圓滿。所以有覺有觀對某些人定力不好會亂心、定不住,但是你沒有見到此境這裡,你就沒有一點點入門。今天有一位菩薩來閒談,他打坐五六年,什麼叫輕安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覺觀更不用講,那就是打坐方法跟功用行法都不對,所以說是過去沒有因緣;若過去世有因緣,自己就一發心、就上路、就行了。有的人就要人教,方法對,他才會有效;有的人是才一接觸,就會了、就有境界了。

所以尋伺,以身來講是息止,以心來講是對於尋伺等等的精神作用那種快樂。當然你會問:「看自己不好的習氣起滅起滅有什麼快樂?」當時你不知道什麼叫做快樂,但是你能不跟習氣起哄,不隨它迷糊掉,去亂行為、起思想,或是幹什麼,那是有一點快樂,只是當時你不知道快樂,如果你進入煩惱境,那當然就是煩惱啊,不煩惱總是有點快樂,這個快樂在淡薄習氣,所以你不會感覺有什麼快樂,反正起心動念你不受它影響,你知道這樣而已,這種感覺快樂,其實也是有一點禪定的樂。

(3)法樂樂,第三個是法樂樂,由無漏之智慧所生之樂,此是菩薩摩訶薩所得之菩提樂,菩提是我們看一切法不受它影響,這種能力也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越強,你的知見才可以增加。有同學來談:「要怎麼才能夠觀照到?」比如說今天在講觀  o3)字,那你說o3發小光,沒有看到字發這麼大的光,我說這麼大的光還不算,應該擴大到一個房子、擴大到台灣、還不夠,擴大到整個世界、世界完了,是宇宙,宇宙完了是三千界,能夠觀三千大千世界就不得了,是阿羅漢、大菩薩了。等到你會觀到那麼大的世界裡面的現象,你不見相,看我們人的層次還無所謂,你看的越多越久你越害怕,看到鬼神的層次:「哇!怎麼有那樣、有這樣!」你就會害怕。你有般若智慧,能視而不見,看了也不會害怕;再跨過其他的世界,跨過其他的銀河系,整個範圍越來越大,心都要能不受影響。

所以你觀一個字,你要廣大到無窮盡的虛空,這個跟你目前的修證不一樣。等像你也懂得那麼多,又可以不見相,因為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那祂為什麼能夠一切自在?就是這種無上正等覺的智慧。所以你不是說光以佛法斷我們的習氣,那只是基礎的功課而已,只要你學的好的話,真的心量可以擴大到一個世界、十個世界、百個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大菩薩是這麼成就的。所以我們雖然做不到,但道理要懂,看了經典要能融會貫通,不要弄一點小小的成就,就自以為多了不起,這樣才是真正在學佛法。

所以法樂樂是由般若智慧產生的,菩提智慧這種快樂,遠離煩惱而獲真實智之樂,即得菩提之樂,你不會被一切人事物內在的業力所牽引的話,你說有什麼快樂?也沒什麼快樂;你能不被業力迷糊掉,那就是平常心。今天有同學在講,以前不知道,讓她起心動念的有自己也有別人。當你起心動念能夠洞悉它,知道「這個不是我的念,這是考題、這是考試、這是外緣、什麼……」,你能夠警覺,你說有什麼快樂?也沒什麼快樂。你說沒有快樂?也沒有迷糊、沒有煩惱啊!那種就是「沒有快樂的快樂」,如果說還有一個有形有相的、心很high的那種快樂,那就不是快樂,那就不是平常心。所以法樂樂,你以為說那一定很快樂,不是的,因為法樂樂你是沒有感覺,沒什麼所謂的快樂、不快樂,因為就是這麼稀鬆平常的事,所以,菩薩所具有的智慧就是這樣子,這是我們要追求的。

 

密教金剛薩埵之內證法。金剛薩埵離世間雜染之欲樂,而樂於貪染色、香等之實相,故稱大樂大貪染。即理趣經所說十七清淨法門。蓋一切諸法雖有種種差別,惟自性乃絕待清淨,故若證悟此自性清淨之理,離差別之妄執,則自他即共受永劫真實之大樂,此乃金剛薩埵之內證。又金剛薩埵以此大樂法門而別於世間之小貪小欲。

內證 梵語 pratyātmādhigama

再下來我們叫密教金剛薩埵之內證法,一切佛的功德相是由祂內證的,真言裡面有一句就是dharma法,然後這個nijata內在的,你還記得ni是內證ja是生、ta是如。一切佛的功德相是由祂自內而證得的,然後自內證得的法會自己生,法由內證而自然產生,所以你要證平等法,平等法就是從你的自性內證後產生一切法。所以密教裡面是很深,簡單幾個悉曇梵字就會產生無量義!所以那麼簡單為什麼你們又要來學悉曇?光幾個字就涵攝無量義!例如光一個mah2裡面就有很深的意思,你說mah2是大,ma是什麼?是第五句的第五字。在這個「ka ca 6a ta pa」五句架構中,ma是第五句裡面的第五個字,每一行的第五個字都是在講大空、涅槃,記得嗎?包括「{aña5anama」,碰到這五個字都在講空、講涅槃。所以你一看到咒語裡面,只要出現這五個字,不是原來初淺的意思,是要講涅槃,所以ma是涅槃,裡面的第五個大空,空之又空就大空,大空也有稱為重空。那ha有時候你說ha是因,也有喜的意思,這歡喜不歡喜的喜,所以你一得到涅槃就心歡喜。你看到mah2就空啊、放下一切、不要執著!你說有在研究咒語,這個淺列句是我們一般凡夫在看的,看前後文解釋對不對而已;真正的秘密意在這個裡面,這個是談密教裡面的金剛薩埵之內證法。

金剛薩埵離世間雜染之欲樂,金剛本來就是清淨,本來就是透明,本來就是無雜染,是不是!這個金剛鑽,你拿一個金剛鑽來,看幾克拉非常透明,沒有瑕疵,經過人家鑑定,真的是上品的話,裡面都沒有雜質,然後又很堅硬,這種堅硬是可以割別人,自己不會被割掉,你就會斷煩惱,所以為什麼你有這種智慧?般若智慧、有這種菩提智慧、就像金剛一樣。這「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斷自己的習氣,斷外在的因緣,沒有煩惱,這金剛是菩薩在修學的。當然要斷掉這種雜染的欲樂,而樂於貪染色、香等之實相,實相就是沉浸在這種雜染色聲香味觸裡面但不受它影響,這個是實相觀,所以般若的智慧在學習這種實相觀。所以你剛講的,能夠證到sama平等性的話,就是有實相觀,那實相你不是逃避,是面對那個境,在那個境裡面而能不被同化,不被它影響。故稱大樂大貪染。有這種能力的話,叫作實相。所以不是逃避雜染的欲望,而是在雜染的色聲香味觸欲望中,你不受它影響。

有時候菩薩還可以隨緣作樂,但是祂有不會迷糊掉的這種能力。如果說:「哎喲!我怕沉迷,怕把握不住,所以我不去接觸。」這種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這樣──「我守戒、我不去接觸、我不去怎麼樣,然後心清淨解脫」。菩薩不是學這個,菩薩是要能進入這種欲望的境界中不迷糊掉,實際去修練這種解脫的能力,所以,密法有時候是很奇特的,像這種忿怒金剛,為什麼菩薩會有這種兇惡相?比如說你學「穢跡金剛法」,一持<穢跡金剛咒>,然後脾氣就一直來一直來,以暴怒的脾氣來解開你的脾氣,這種法不是壓抑,而是疏導,你原本嗔心很重,嗔心很重就發脾氣、發脾氣,發到最後沒有脾氣了,這也是一種紓解的方法。所以佛法很奇妙的東西很多,尤其是密法,比如說有一種大樂金剛,淫慾心重的人你去學這個法,在淫慾之中你玩玩到最後沒有什麼稀奇,就對這個淫慾解脫,跟你一般說得不能碰,碰就迷糊掉了,這不一樣,所以很多奇怪的法,我們不懂不要去批評它,當然,也不一定要學那一種,我們自己能夠依正規法、依你的觀念,這麼去斷習氣是最好的,很多比較極端的法,也可以斷掉你的貪嗔癡慢疑。

即理趣經所說十七清淨法門,即《理趣經》裡面所說的十七種清淨法門,蓋一切諸法雖有種種差別相,惟自性乃絕待清淨,各種法門都有,但是自性乃是絕對清淨的,所以,不管你進入雜染貪欲境,或者一直走清淨路線都好,順的法、逆的法、清淨法、或者是雜染法都好,你的自性不增不減、不垢不淨,那這樣如果你能夠證悟到此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最後路不同,逆向操作也好、順勢操作也好,總要走到為是。故若證悟此自性清淨之理,離差別之妄執,則自他即共受永劫真實之大樂,此乃金剛薩埵之內證。自性清淨本來出現,這就是對的,所以雖差別之妄執性是有,但是自己跟他所共受的永劫真實的大樂,這是我們涅槃樂、法樂樂,這種是佛法所要追求的,乃是金剛菩薩的內證。又金剛薩埵以此大樂法門而別於世間之小貪小欲,,所以等到證到清淨的話,自然就有大樂的現起,跟我們世間五根所現的這種小欲望、小快樂等等的不一樣,這二者不能相比。

 

持是法持,如如來法性之法住持世間,菩薩能令眾生法種不斷,稱為法持。持有作、止二義,即止持與作持,前者有放下意,後者有執取意。在戒律上有兩大類,又稱止作二持。

經雲「廣大法味喜樂所持」的最後是「所持」兩個字,什麼叫所持呢?持就是拿、就是用,像陀羅尼亦名「總持」,能總持任一個字,就已含有無量意思,比如剛剛講很簡單的ma字,你看到這個,就知道裡面有我空、解脫的意思,不用論述很多道理。你觀這個mama是我,你說有我,但ma裡面有阿a,所以等於否定了我,即無我,做到無我觀就解脫了、就空了。所有咒語都是像這樣。這密教咒語要學十年、十二年,我們很難,覺得唸唸咒很簡單,其實光準備功夫就要六載,六年也不為多,所以要成就、光要準備能夠進入壇場,不是觀一個字,或觀這三個字就夠,這些都只是前方便,是在建立基礎的基礎。

有時候你要觀一百個字,每個字現一道光,成百光寶,才能夠進入真正的密教裡面,這看你們以後德行好不好?觀的能力行不行?當然要觀到百寶光字輪的話,要人教,方便法可以教,真正法你要求法,這是不簡單,不是隨便每個人都可教給他,因為你用這個法,等於是直接進到佛菩薩的心中去一樣,那你心不淨,或者是習氣一大堆,用了這個法,等於是污染了佛的清淨心、法身,那罪過大了!所以越往上密法的話,越不是隨便可以學的,每個人的心、每個人的虔誠、謙卑等等,都是決定你能不能得到更高一層法的一個基礎條件,所以越上去的密法,佛就一直交代:「慎之!慎之!」不能亂傳就是不能亂傳,能傳就要廣為宣傳。那這個「持」,你要得到一個法力,當然就要持一個法,所以持是法持,如如來法性之法住持世間,如來法性、法身,祂的法性是與虛空一體的,所以常住於世間。

菩薩能令眾生法種不斷,稱為法持。菩薩的智慧雖然沒有佛那麼多,但是因為祂的願力,所以能夠化樂有情眾生,有種種能力、方法、手段,讓眾生修習佛法的心性不斷,故此皆稱作法持。持有作、止二義兩種──「作」是有為,要讓它產生好的;「止」是止住、不為,要止一切不好的。所以「持」這個字包括了作與止兩層意思。譬如你要守戒律,就要作意,作意讓自己不犯這個、不犯那個,還是要作,而作的到就是止,在作的過程也是止,所以持即有作、止這兩種意思。即止持與作持,前者有放下意,後者有執取意,你要用一個方法,或者要更好的境界,這個都要持取;你要斷惡、去邪等等,則都要止。在戒律上有兩大類,又稱止作二持。所以在戒律上有兩種類別,分別為止作二持,即止持與作持。

 

(1)止持,止者制止,即制止身、口,不作諸惡。依止而保持戒體,稱為止持。止持戒教人諸惡莫作,指廣律中比丘、比丘尼二部戒之條目,或指四分律中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2)作持,作者造作,即策勵身、口、意,造作諸善業。依作而保持戒體,稱為作持。作持戒教人眾善奉行,指本律後所列之犍度(skandha)分,或指四分律中受戒、說戒等二十犍度。

(1)止持,止者制止,即制止身、口,不作諸惡,你不是從嘴巴跟身體去制止,你要從你的意念上去管住它。依止而保持戒體,稱為止持,你要身口業不犯,所以要去止持,止持由意念下手,止持戒教人諸惡莫作,指廣律中比丘、比丘尼二部戒之條目,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或指四分律中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這個四分律上一次有稍微說明過,這是有關於止持。

(2)作持,作者造作,即策勵身、口、意,造作諸善業。這是積極的、主動的去用方法、去培養你的善業,所以依作而保持戒體,稱為作持。作持戒教人眾善奉行,不是只有止住你的不善業,你要積極的去奉行善業,指本律後所列之犍度(skandha)分,指本律以後所列的種種犍度(skandha),s沒有發音,照道理是有發音,翻譯只有翻到kandha或指四分律中受戒、說戒等二十犍度。什麼叫skandha?就是你四分律中所說的戒律、說戒等等,有二十種犍度。有時候我們的skandha叫做蘊,五蘊身的蘊就是skandha這個字。

 

作持方面還有:(1)持午,即持過午不食戒。佛律以自晨至中午間為可以進食之時間,過中午以迄次日早晨以前,皆不許進食,此戒稱為「非時食戒」。凡持此戒者,稱為持午。(2)持名,受持佛菩薩之名號,稱為持名。念佛之人稱為持名行者,《觀無量壽經》雲:「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3)持明,持即受持傳持之義,即總持一切明門、明行,持明者,梵雲陀羅尼dh2ra51,音譯陀羅尼,真言之異名。行者受持、傳持真言陀羅尼明,此真言現於本尊之光明輪中,故稱明。又真言之功力,以大慧光明照破無明,顯現實智,故稱為明。

作持方面還有下面一些名詞

(1)持午。上述之所持廣大法味的喜樂,我們沒有到那個境界,這邊我們先懂一下持什麼,如果講持午,即持過午不食戒,就是持過午不食的戒律。佛律以自晨至中午間為可以進食之時間,早上是我們識神或者叫神識食的,這是我們腦筋裡面那個真的你自己,早上不要吃葷就是這樣,讓他保持一個清淨戒體,這是早上吃的。中午呢,中午是我們人體在吃的,肉體要營養,所以中午為了維持肉體吃這個中飯。修行人晚上不吃飯,晚上是鬼神在吃的,出家人晚上不吃飯,意思就是不要鏗鏗鏘鏘去引逗那些鬼神,讓他引起想吃的欲望與煩惱。

所以古代真正不吃飯,而且不是只有晚上不吃飯,連早上也不吃飯,早上識神吃不吃沒關係,不吃更好,早上可不吃飯。只有日中一食,中午這一餐,因為是人在吃,人要維持肉體才吃飯。晚上又不能吃,避免幹擾這些鬼神。所以說日中一食,就是中午吃一食。過去出家修行者是這麼嚴格,現在末法時期已沒有這麼嚴格。如果你能夠真的照規矩來的話,這種人都比較會有成就。如果你說:「哎呀,沒有關係,非時食吃也在吃,方便方便」,方便也是一樣,就比較不會有成就。所以止持,停止一切的惡行,你去執持這個的話,持午,也是一個基本的戒律。

過中午以迄次日早晨以前,皆不許進食,要持午。此戒稱為「非時食戒」。非時間不吃的戒律。凡持此戒者,稱為持午,那持齋呢?持齋跟持午一樣,不是你吃素就是持齋,持齋就是你過午不吃叫做持齋,你早上吃、中午吃、晚上不吃就是持齋。有的人不懂,去受菩薩戒回來,不知道齋日晚上不能吃飯,以為吃素就在持齋,持齋就是持午齋戒,這是跟吃素是不一樣。

(2)持名,是正念持佛的佛號。受持佛菩薩之名號,稱為持名。念佛之人稱為持名行者,《觀無量壽經》雲:「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你要好好的去持阿彌陀佛、或者釋迦佛尼佛、或者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等名號,你心想什麼聖號都好,只要喜歡哪個佛的佛號你就持。持有什麼好處?平時你胡思亂想、想多了會神經衰弱,但你一句佛號、兩句佛號、千萬句佛號這麼薰,自然佛號的心念就會進到你的心裡面來,然後因為你念的很如意了,所以碰到煩惱來你就提起一句佛號,煩惱就不見了,你碰到障礙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不到十句,障礙就沒有了。有人問說:「我已經唸了好幾千次,怎麼沒效?」你邊唸胡思亂想、心散亂去持佛號,當然沒有效;不要胡思亂想,然後一心不亂,一直持佛號、一直持佛名,綿綿不斷!

你不要念了一句佛號,出現了三個妄念,那再持了十年也沒有用。剛開始不行,不行就用嘴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間斷,功夫還不行時不要默念,否則妄想更多。功夫不行就用嘴巴唸,為什麼用嘴巴唸?嘴巴是第六意識在控制的,唯識有一句話是:「動身發語獨為最。」是指第六意識它最強,什麼最強?讓你的身體動作,讓你的嘴巴講話,這個能力是第六意識最強,所以你初學的人一定要出聲唸,可以蓋過你第七意識的胡思亂想。雖然第六意識也會胡思亂想,但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之胡思亂想哪裡不同?第六意識胡思亂想,是想:「今天什麼事?明天什麼事?今天周圍跟你接觸的人事物發生哪些事?」都想這些有的沒的,根本就是第六意識的妄想。

你自己嘴巴唸唸唸唸,有時候第七意識也會起妄想,那種不能夠壓抑的妄想稱為妄念。妄念是你壓不住的,是第七意識去執取八識的種子、法塵!體會到時你壓不住它,你嘴巴專心在唸,嘴巴唸,裡面那個妄想也還在冒。所以修行層次有很多層次,離不開身心,你能夠善用銳利法門的話,你持咒也一樣,有的人說心中心咒以前是用自由唸,唸時的妄想一大堆,但現在用我們最新的方法這麼快速持誦,一口氣唸兩遍,你那個妄想從來就插不進來,因為你專持在那個音律上面,怎麼會有妄想?修行這個方法、手段是很重要。所以有的胡思亂想多的,持名一句佛號,可以消你恆河沙業。你說:「我已經唸了很多了!」但你唸的一千句中能夠發揮效力的,可能不到十句。因為你大都是在打妄想,唸了十句佛號就插了十個妄想,這個修持法都沒有清淨心,沒有效果的。要是你讓你的真心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自己唸的話,那個妄想插不進來!也就是說,如果你的腦筋裡面,第八意識自己在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還會去打妄想嗎?不可能!所以,你要去體會,念佛法門是很殊勝的。

(3)持明,日月明,上面的「名」是名稱的名,這裡的明是vidyā。持明就是持咒,持即受持傳持之義,即總持一切明門、明行,也就是總持一切明門,把一切法能夠簡潔的用一句話、用十句話或者百句話,來蓋括一切的義理,這就是明門。持明者,梵雲陀羅尼dh2ra51,音譯陀羅尼,真言之異名。所以明行、持明等等梵語叫做dh2ra51,也就是總持法門,音譯陀羅尼。陀羅尼是國語,我們要唸中古音就是dh2ra51,這個羅要唸作ra,古代就是ra,沒有通商量,不要讀漢字卻用現代北京話去發音。因為當初一千五百多年前,最早最早在西元兩三百年前,佛法傳進來那時候就有翻譯咒音,那時候的中古音就是河洛音,所以你現在要唸正確的音才有意義。因為虛空宇宙都是聲音為主,然後是形,當然是依梵天王所轉交下來的音形傳下來。

這我們以前悉曇課也講過,梵字是虛空本來就有的,不是佛創造的,也不是梵天王創造的,佛本來體會這些聲音、字形、義理以後,就以這個陀羅尼門在宣揚。那我們人類剛開始的時候,由梵天王教初學梵字的這些人類,你要學這四十五句字話,所以才有四十七個字,每字是一句話,這是基礎,學了以後會組合就變無量無邊的話。所以咒語、悉曇是這麼來的,陀羅尼或者真言是我們翻譯過來的,是要佛才能夠體會真正的語言叫做真言。所以如果你說真正的音該怎樣唸就是這樣唸,若你唸的都不對,不能契合諸佛的真正語言,當然就不能叫做咒語。

行者受持、傳持真言陀羅尼明,此真言現於本尊之光明輪中,故稱明。把一句或者十句、百句真言陀羅尼,畫成一個輪,構成頭尾相連、看不出終始的樣貌。到最後你要建立ma57ala(曼荼羅)。我們密教悉曇課有稍微提到──要建立ma57ala,先從自己內在的ma57ala建起,然後再建立周圍之間的ma57ala,再建立佛那種非常嚴密的ma57ala,八院九重。但現在的人幾個人能修入到裡面去?很難,所以要先把百寶光明建立起來,才有辦法進入真正的密教裡面。現在不用談那麼遠,學多少算多少,慢慢建立你自己的ma57ala,若你建不起自己壇城,更不用講外面、不要講佛世界的壇城了,那些都是由光明輪來建立的。你已經學了初步的五字輪,這些如果我講了你就做的到,那也是天才,我講完有人他就學觀,並且真的觀得起來,還沒教你方法也觀得起來,不管怎麼樣,天才是不一樣的。有的是經典講的,或者佛菩薩教的,人家教你了,你去用,這比較能夠如法一點。這些不管是悉曇、或者是咒語、或者是字輪,都稱為明。又真言之功力,以大慧光明照破無明,我們無始的無明是讓我們輪迴的根本,能用諸佛菩薩的威德力,或者所學的悉曇字,或者字輪等等,來照破我們的根本無明的話,顯現實智,故稱為明,顯現出實際的智慧,這就是我們持明最重要的義理。

 

親光菩薩釋雲,即用大乘法味喜樂為食。《梁攝論》雲,大乘十二部經名為大法,真如解脫等為味。以此法味生諸喜樂,長養菩薩五分法身。此句正明住持圓淨,持得廣大法味喜樂。又法華雲,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

親光菩薩解釋這一句「廣大法味喜樂所持」,這一句經文祂解釋說,即用大乘法味喜樂為食,不是小乘的那種涅槃樂,是以大乘的法味喜樂為食。《梁攝論》雲,梁那時候所翻的《攝大乘論》裡面說,大乘十二部經名為大法,十二部是十二種體裁叫做十二部,經文有十二種體裁,合稱十二部經,如果要講三藏就是經、律、論,要講五藏就是經、律、論、般若、還有總持,你要講大乘,一定要講到五藏不是三藏,經、律、論、般若、還有總持或者陀羅尼。所以以前我們看到三藏法師就不得了,能他們夠講戒律、夠講經、能夠講一些論說。你要學大乘法,般若智慧也要學,總持法門也要學,這樣才是大乘的菩薩!

真如解脫等為味,以此法味生諸喜樂。因為你有剛剛經律論的法身,就有戒定慧法身;有般若智慧、有總持,能產生一切咒明來照破你的無明,故由此產生諸喜樂。所以長養菩薩五分法身,五分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就是「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這就是五分法身,你證一分就得一分的清淨,這是大乘菩薩要修習的過程,你證到五分圓滿,你就是真大乘菩薩。此句正明住持圓淨,正確的正,日月明,這句經文是正確的、能夠讓我們暗心發明的,讓我們的自性永遠住持在圓滿清淨的境界裡面,所以做到這樣你就可以持得廣大法味喜樂,這種喜樂到底多快樂?只有大乘菩薩才能體會。又《法華經》裡面所說的,法喜禪悅食,法中產生喜樂,喜樂是以禪悅為食,而非以世間的飯菜為食。是你禪定之間所產生的快樂,享用這種禪悅,不吃飯也可以產生無量的喜樂,更無餘食想,其他的不吃了,就禪悅為食了。所以這就是大菩薩氣機充滿,不食人間煙火,祂可以以禪悅為食。

至此我們已把這一句「廣大法味喜樂所持」,大菩薩的第七功德,大致講完了,下一次就進入「超五怖畏」,看菩薩怎麼個超五怖畏法。

2008.04.09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