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54)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
「威儀寂靜無不圓滿。」(續)
(二)無餘依中:(1)數教寂靜,謂諸數及言教等並息。(2)一切依寂靜,謂有餘依中雖有設施依乃至後邊依等八依,今於此境界中總斷離此等諸依。(3)依依苦寂靜,謂依準前述之八依,永滅除眾生之苦。(4)依依苦生疑慮寂靜,依準前述之八依,苦之疑慮不生。
繼續講大聲聞的諸功德相,上一次講第一種有餘依的涅槃寂靜,講了依身、依習;今天要講無餘依,已經證到沒有身也沒有習氣,究竟無習的話就像如來最清淨覺,而其他菩薩還有大阿羅漢,微細的習氣還是有,但是已經很淡薄。此中提及八依,八依者據《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有餘依地第十六記載,八依者:
(1)施設依─施設者,建立之義。指人依五蘊中假用言說,施設我及眾生,各各不同,有如是生類、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如是苦樂壽夭等,稱為施設依。
(2)攝受依─攝受者,含攝容受之義。指人依於父母、妻子、奴婢等,以為我所攝受,故稱攝受依。
(3)住持依─指人依段、觸、思、識四種之食,則能攝養諸根,住立支持,故稱住持依。四食又言:➀段食─欲界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分段而飲噉,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細二種;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飯、麵、魚、肉等,後者如酥、油、香氣及諸飲料等。➁觸食─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之心所為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為有漏之根、境、識和合所生。例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亦不感饑;又如孔雀、鸚鵡等生卵畢,則時時親附、覆育、溫暖之,令生樂觸,卵則受此溫熱而得資養,故又稱溫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為觸食。➂思食─又作意志食、意念食、業食。於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長相續諸根者,此即成實論所謂以思願活命。➃識食─有漏識由段、觸、思三食之勢力而增長,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支持有情身命不壞者,如無色界及地獄之眾生以識為食。
(4)流轉依─指人依五蘊中受、想、行、識四心,起諸煩惱業因,流轉三界生死,故稱流轉依。
(5)障礙依─指諸天魔外道,隨有修善法處,即往其前,為作障礙,故稱障礙依。
(6)苦惱依─指人依於欲界,領受一切憂苦,不生厭離之心,故稱苦惱依。
(7)適悅依─指人依諸禪定,靜息思慮,身心湛寂,得法喜樂,故稱適悅依。
(8)後邊依─指阿羅漢之三界惑業已盡,更不受生,其最後身,依有餘涅槃而住,故稱後邊依。[1]
無餘依中第一個數教寂靜,什麼叫數教寂靜?數主有諸習養成之意,教有世尊的教法,謂諸數及言教等並息,就是說諸數習及言教等一切都息滅,內心很多的數習、妄習、煩惱法都已經沒有了、寂靜了。再者世尊諸言說、言教都不必用了,佛法裡面因為你不究竟,所以方便說一切法,讓你去修行、去斷習氣毛病,如果究竟了便無所說,如《金剛經》裡面所講:「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還沒有究竟以前,你對所有的言說當然都還有執著、還有所學;修到不必學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究竟無言說,你除了內心種種煩惱已盡之外,對一切言說,連修行的境界都不必再去講、不必再去執著。
這邊講「心行」,「心」,微細的心,「行」,要講行為當然也可以,但是這裡講到行陰,行陰就是內心那些過去微細的法塵,無數劫來所薰習進去的法塵,你觀之可以知道宿命,但是對這些都要能夠無相、或者無執,不去執著它。這是相對的滅這個法、心中的一切法塵,能夠這樣的話就沒有言說,所以語言道斷,心行處滅,言教等都息了、沒有了。
比如五字輪的狣向先成几,第二個就是在講向,如果有說那是方便說,如果從狣進去觀的話,一切法本不生、一切所說本不生,所以無所說,這樣觀五字輪就簡單扼要。所以顯教、密教法法本來是相同的,如果是根基不夠的,學顯教理論、名相一大堆,會搞得迷迷糊糊的,如果去學密教就簡單了,能夠思梵字的義理、字相,然後持咒聲,又跟佛的垂跡加持身相應,就有一點消息了。
第二個解釋的一切依寂靜,一切依就是有餘依、無餘依,謂有餘依中雖有設施依乃至後邊依等八依,若有餘依中雖有設施依乃至後邊依等八法,今於此境界中總斷離此等諸依,在無餘依中不是只有身不見了、沒有了,連心起滅都能夠寂靜,學佛法要學到這樣子,寂靜中涅槃的境界是快樂的境界。如果菩薩要利益眾生,祂依祂的清淨度就能夠有應化身出去利益眾生。了解這一切依都寂靜,在有餘依、無餘依等等法上述八依之中都能夠安住。
第三種依依苦寂靜,什麼叫依依苦寂靜?謂依準前述之八依,永滅除眾生之苦,八種所謂的依,有所依、有所身、有所食、…等等都是煩惱法,苦集滅道等等,苦集滅道有兩種,再加上類苦、類集、類滅、類道等等法,如果能夠悟得的話,到最後都沒有了,永滅眾生之苦。
第四種依依苦生疑慮寂靜,依,有餘依、無餘依,如果有依苦的話會對心產生種種疑惑,產生不安的心,這些到最後都能夠寂靜。依準前述之八依,依前所述之八依,苦之疑慮不生,不生苦之疑慮,都已寂靜。這是《瑜伽師地論》裡面所講的有餘依、無餘依,各說四種寂靜。有餘依:苦寂靜、煩惱寂靜、不損煩惱有情寂靜、捨寂靜;無餘依:數教寂靜、一切依寂靜、依依苦寂靜、依依苦生疑慮寂靜。一切法在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中種種法修習時,都能夠證得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而得到真正的寂靜。
再觀親光菩薩釋云,正知住故。《瑜伽七十一》云,威儀、寂靜者,謂諸根寂靜,無有躁擾,亦不高舉,支節不動,而有所說,是名威儀寂靜。威儀無缺故名圓滿。
最後再引親光菩薩所解釋的,什麼叫做威儀寂靜無不圓滿?正知住故,怎麼能夠做到這樣呢?威儀、寂靜無不圓滿,「正」裡面有八正道,「知」是知見,正知就代表沒有偏見、沒有偏向哪一種知見。八正道在此說明:(1)正見,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2)正思惟─正分別、正覺或諦念,即謂無欲覺、恚覺及害覺。(3)正語,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4)正業─正行、諦行,即離殺生、不與取等。(5)正命,即捨咒術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6)正精進─正方便,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滿具,即能求方便精勤。(7)正念─作諦意,即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等四念處者。(8)正定─即離欲惡不善之法,成就初禪乃至四禪,住實相觀。
有偏見就有所偏執,有偏執就不究竟。能夠種種的八正道悟得,一切知見,悟佛知見,佛所教的一切法都能夠正知正見去認識,此即所謂正知住,所以他可以做到威儀、寂靜無不圓滿。
在《瑜伽七十一》裡面說,威儀、寂靜者,親光菩薩解釋說,就是諸根寂靜,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安靜,我們五根對外境色、身、香、味、觸等等法,都能夠不起心動念、照單全收,這樣的話就能安住心了。若眼睛看到了一切人事物,你都沒有自己的意見,也不會動念相應;耳朵聽到大聲、小聲、好聲、壞聲,罵你的或者恭維你的話語,你都能夠不起心動念、自在;鼻子聞到香味或臭味都無所謂;舌頭舔到酸甜苦辣也都無所謂;身體接觸到種種的物象,軟的、硬的、堅實、陰氣、祥和的氣都好,不去分別陰氣是鬼神,祥和的氣是菩薩,這種種就都是寂靜。若說菩薩溫暖的氣好,眾生不清淨的邪氣就很煩惱,這樣便沒有寂靜。
所以,親光菩薩是依六根來講,六根寂靜最主要不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五根都是依意根而起心動念。在唯識裡面講,會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等來認知,所以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又加上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意識、分別識,分別識才能夠知道這是色相、這是聲音、這是香氣、這是酸甜苦辣的味、這是身體所觸覺的、或者心裡面的分別等等,才能夠完成一個意的概念。僅只於概念尚無所謂,反正看到一個人就知道看到一個人,但往往我們看到人以後,再來會起第二念,第二念就是分別了,第三念以後更是妄想,所以眼耳鼻舌身面對色身香味觸這些塵境時,知道就好了,知道而已還算是寂靜。
大菩薩根本不起心動念,管你外在的人事物怎麼樣,他都不在意;阿羅漢他會在意,看一下,這是人,聽到聲音,這是聲音,他知道以後就放下,沒有第三念。所以起分別、了知其境是第二念。那凡夫再來就緣生第三念、第四念、無數的念,你看到好的、喜歡的,依你的好惡就胡思亂想,於是第三念以後都是不寂靜的。所以六根寂靜就是面對一切境都安靜。我們說六根清淨,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身香味觸法諸塵境,不起妄念相應,這就是寂靜。
無有躁擾,沒有煩躁、沒有困擾。講到無所求,我們很多人心裡面可以做到不求好、不求順、不求什麼的,但是要沒有煩躁、沒有困擾、不畏恐怖就很難做到,一談到說恐怖的、不好的,就不易看的開,比如說死亡你看不開,比如說病痛你看不開,或者是有錢人財產多到幾百億、幾千億要放哪裡,又怕被搶又怕掉…,這種恐怖心永遠在。而阿羅漢他就證到沒有恐怖,無論大小問題、自己身念等方面,都沒有恐怖。一般人都是有矯作、有煩惱、有困擾、心不寧,阿羅漢他們都是沒有了。
亦不高舉,高舉有時稱掉舉,是指心浮動不安之精神作用,就是我們的心常起心動念,浮動不安。還沒證到阿羅漢時,有一個煩惱叫掉舉,掉舉就是心念動來動去,心亂動不安。我講阿羅漢的心不是他自己的心亂,因為阿羅漢已經心通虛空,所以眾生的心祂也可以感知,哪一個人起什麼念?哪一個人跟祂相應都知道。如果相應卻不能夠安住、不能夠寂靜,那就是高舉;讓自己的心跟對方相應、起落,這樣就沒有證到解脫的境界。我們現在修自己已修得的很累了,等到自心眼開了,又要安住自己的心、安住過去餘習,還要安住周圍眾生的心,這就會更累!那時候祂已經有一點基本的自性真如現起,所以祂其實可以輕易地控制。
如果你碰上這些境界不要去執著,就算沒人指導,也應該能用般若智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會卡在這裡。外道他門也有這個能力,外道修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境界,他們的能力、自性真如跟修佛法的人沒有兩樣,但為什麼修了半天他還要再輪迴?因為他們不懂佛法,佛法講的就是般若智,這般若智是很重要,不即不離,禪宗、《金剛經》講的不要執著一切法,都在講這個道理,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樣的話自性真如有那個功能,你不要執著它,自己的心、妄想都不執著,可以感招虛空一切眾生的心時,你也不受影響,這個要練習般若智慧。
比如說一個人在你周邊範圍內生氣時,生氣是他生氣,跟你有什麼關係?有關係啊!他一生氣,如果你內心還有嗔心種子在,也會跟著生氣,因為大家的心相同,這樣的話你好在有修行、有學到自性空,所以知道不能生氣,你能夠這麼一覺、不去生氣,生氣的種子冒一半它就夭折了,縱使那人還在生氣,你已經不生氣,你的空性就擴散到他那裡去,所以他這個心慌意亂就會慢慢降下來。
佛法是不用一法但可以利益眾生,有很多方面就像空心一樣,你只要安住在空寂、無念之間,眾生都可以感受到那種安祥,哪怕現在他正在氣得要命,都您空心可以讓他心平,過一下就沒事了。無為法的好處不可說、不可說,非常的大。但你要修到無為法的境界,就要用般若智觀一切法不執著。所以這裡的高舉,就是你心能夠安的住,不要有所感招然後就讓心起亂,這就變成一種掉舉,心一有掉舉,即會與惡作相應,惡作者不好的、煩惱的作意相應。阿羅漢的掉舉已經是都滅了,阿羅漢要修到斷「五上分結」,證得的話再起六神通,才是真正的阿羅漢。
五上分結之一是色界縛,色界所現的一切境界,你不要被它縛住,不要被它綁住。色界天有什麼能力?如果開發五通的話,會執著自性真如功用,色界有四禪定,四禪定各有不同的境界,你都要能夠躲的過。第一個是有覺有觀,第二個是喜俱禪,心愉快,第三個是樂俱禪,身體充滿氣,會有快樂,到第四禪是一境性,「境」對外境他的心量已經擴散到十方虛空,所以祂對一切世間以外的相都能夠看到,但是他自己都不動心,只要一境一性,沒有一境好幾性起相應,境是你妄想才起的,所以這種四禪的境界你都要逃得過,不然你會進入色界天。
五上分結第二個是無色界縛,我們上面講過有餘依、無餘依,色界這裡就是有餘依,祂沒有破色身,所以還有一個神我身;無色界的天神祂住無餘依,但是只有身斷盡,餘習沒有辦法斷盡,不盡所以是受無色界縛,被無色界縛住的話你就不知道學佛法中的般若智法,用般若智觀它無所有不可得。色界縛這裡有四禪天、一境性,還有會產生五神通,你不要被它迷糊住了;無色界只有一心,心可以知道過去、知道未來、知道現在很多事緣,這些你都要能夠跨過去。
再來就是剛才提過的掉舉。再下來是我慢,因為修到阿那含時有五神通,有五神通難免就自視高人一等,就會有慢心起,所以我慢心還沒有斷,根本無明也還沒有滅。所有一切不正常都是根本無明發起,根本無明滅了,前面四個毛病也滅了,所以這五個斷了時,就是貪嗔癡三毒滅了,當然就是證阿羅漢了。阿羅漢還不行,這裡是講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再放開心量,修空觀以後再學妙有,然後再去度眾生,所以就變成大阿羅漢。阿羅漢已沒有這種高舉的心,大阿羅漢更是沒有了。
支節不動,身體枝枝節節不動外,心量以外的都不會讓他起心動念相應,守住在自性清淨的無為相之中,枝枝節節是什麼?例如剛剛講的色界、無色界這些現象,無色界有什麼?心可以擴充到空無邊處這種定;心可以想過去、未來、現在,所以識無邊處定;你得定的話,不守空、不守有,不守空不守有就是無所有,無所有處定;最後一個非想非非想處定,沒有事不想,有事我會想,沒有因緣就不想,有因緣就會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定是屬於無色界的。如果你不小心被哪一個抓住了,你就修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中之一去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個外道師父,他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已經是世間禪定裡面最高的,人壽537兆年,即所謂的八萬大劫,八萬大劫的壽命是我們世間537兆年,但他死掉時還要再輪迴,輪迴到哪裡去?下地獄去,然後再出生畜生道!他修到那麼高還是要淪墜、輪迴,因為他沒有學佛法。所以佛法的可貴在於讓你能認識一切法,不被它搞迷糊掉。所以有幸學到佛法,要學這種空、無相、無為,不是去學那種怪力亂神能力、什麼××神通的。
當然神通是相對的,在《金剛經》裡面講修得、報得,如果你今生修世間禪定得到了這些五神通,今生肉體還沒有滅以前得到五神通,那是修得;你現在沒有神通,沒有關係,你現在三毒滅了,隨便諸法都是無所謂,這樣的話你死了以後變阿羅漢,阿羅漢就有神通,沒有神通的阿羅漢死了以後祂報得就有六神通。當然沒有死掉的阿羅漢祂有漏盡通,祂煩惱沒有了,但是五通沒有現,有人教他祂也是可以現;沒有人教、因緣不成熟,沒有關係,死了以後報得就有五神通,加上漏盡通就有六神通。很多菩薩都是沒有神通的,祂死亡以後就會有神通,這是報得,今生修這些神通那是修得。枝枝節節一切善境界都不動、不去執著。
在此順便說名相「支節」,梵語 marman,音譯末摩,又作死穴,死穴看過武俠小的,當知道是指由身體外部加少許傷害即會喪命之部位。「支節」若用在胎兒發育期是說託胎第五七日後,肢節等形相皆已圓滿之位。
支節不動,而有所說,是名威儀寂靜,如果要勉強在無相之中安一個名詞的話,那就用威儀寂靜來說明,既然一切法不必說,那這裡為什麼還要講?不講你們不懂,所以佛法是方便說,才有三藏十二部經那麼多的佛法。如果你都已究竟覺了,這些法對你來講沒有用,或對阿羅漢而言沒有用,但相對地,菩薩祂這些要懂得多、要智慧高,才能夠講給別人聽,不然說什麼都不用講,不用講有幾個能懂佛法?
像古代有一個龐居士,也是菩薩再來的,他上台講《金剛經》,戒尺一拍就下台了,一部《金剛經》講完了,大家一看都傻了,他講了什麼?拍一下代表是有因緣,有因緣就有聲響,聲響完了就什麼都空了,你不要去執著它就空了,一部經拍一下就講完了!我們講了幾年《金剛經》還只進展講到第十七分,要讓你懂名相,要讓你懂裡面的道理,所以講很多。其實一切言說都是多餘的,以後你證到解脫時,會感覺:「哎呀!我以前學的實在浪費很多時間!」
有一位美國小姐幾天前回來,以前她看到我們的網站中的印度朝聖文章就很感興趣,今天她也跟人家的團去印度朝聖了。她曾說有一次突然間腦筋空空、無念,還有一個覺知在,她認為那個就是我,還問:「這麼簡單的事情,那我怎麼花了一二十年在找這東西?」我說:「妳講的沒有錯,那個樣子好像是,但是妳沒有把第八意識打開的話,怎麼知道是真的、假的?第八意識都還沒有打開,第八意識打開了把妄想習氣、潛在的種子都現起來!對著它來修,修到有餘依就有餘依涅槃,如果無餘依妳就沒有辦法,因為妳沒有破色身怎麼修無餘依涅槃?」
所以有時候認知不究竟,常常會自以為是的認為就是這樣,然後就出去行走江湖,去走江湖的意思就是去跟人家辯論、跟人家枱槓,自己都學了三腳貓功夫,把不真懂的境界當作究竟,然後出去跟人家亂辯論,時下這種人很多。所以我們學佛法為什麼要方便說?再來菩薩祂可以一看就懂、一修就能悟,其他的人智慧淺薄,所以要這麼善導善誘,講了又講,讓他們慢慢學。所以如果有說要說的話,強安一個叫做威儀寂靜。
威儀無缺故,上面所修的這些,修到威儀沒有缺憾,那就是圓滿。寂靜有餘依、無餘依都是圓滿,這裡只針對《瑜伽》七十一卷講威儀。前面講諸根寂靜,後面講威儀無缺就是圓滿,諸根寂靜功德也圓滿,列出來每個人要這麼解釋,因為這部經親光菩薩解釋的很多,《佛地經》也是一樣,我們都是參照他講的。當然我們講義內容都擴充得很大,讓沒有正規學種種經論的人,都可藉此懂得種種名相、種種境界。所以你這一部《解深密經》全部聽完的話,大概佛法、名相都涵蓋在裡面了。這是第十二個功德相。
「大忍柔和成就無滅。」
第十三忍辱忍和德相。大聲聞眾者能住大忍,心地柔和,成就諸忍法,於減緣、減行之法可不用,真如性亦無減損,都得忍法圓滿境地,最後所得大忍、柔和、成就等法無有再減損。
第十三忍辱柔和功德相。最後一個功德相,大忍柔和成就無滅。「忍」能夠成就的話,一切都能夠證得。大忍柔和成就無減,是第十三個亦即最後一個功德相,這最後一個功德相最重要,你心能夠大忍當然心就柔和,一個人修的好不好,是看他心柔不柔順,不是看他有什麼神通,有神通但是貪嗔癡慢疑種種毛病一大堆,這是不究竟,甚至有時是鬼、魔來附身,才讓他有神通,但是習氣毛病都太差了。所以你有大忍功夫的話,心就柔順、柔和,這樣子心就能成就,成就什麼呢?成就「無減」!這些名相若不去研究的話,不會知道怎麼解釋。
無減就是說沒有辦法再減損、沒有辦法再去除了,換言之,如果你都沒有毛病的話,還有毛病可以去除嗎?妄習都已讓它清淨,清淨至不能再清淨的話,那怎麼再減損?沒有辦法減損,這是究竟清淨。所以有些佛教名相,在翻譯時不見得用的漢字都一樣,但是我們要懂得它的意義。這裡講的就是大忍修證到了,忍就是用般若智觀一切相不執著。《金剛經》講忍怎麼做到?要無我,如果無我就能夠得成於忍,這個忍有大小,如果還有忍一個心上面插一把刀很痛苦,這種都不是真的忍。如果是無心之忍,你沒有一個心在忍,逆境是有,但是你平常心面對那個境,這就是忍功夫越來越高,所以到最高層次就是大忍。
能大忍的話心就柔和,柔和是沒有一個心在忍,無心之忍就是柔和。我們剛剛講六根清淨,你這習氣毛病沒有了,當然心地柔和,你到這裡就知道,修行原來在修這個心,心修得好的話就很柔和,不是在懂得道理多。懂得道理而理直氣壯生氣,那不是佛法;道理是懂但是我們心平氣和,就算人家不能接受,我們也能夠逆來順受、不去強辯、不去爭辯,這種柔和的心才是究竟。究竟以後怎麼辦?究竟以後就會產生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所以《金剛經》講到慧眼、法眼、佛眼,這些都是修般若智慧、修種種波羅蜜,而慢慢會產生的一種佛菩薩的境界。
大聲聞眾者能住大忍,大忍是無心之忍,大小、順逆境界都能夠安住此心不動,所以就心地柔和,非常柔軟、祥和,你看祂不惱怒諸眾生,不會去得罪眾生,不會讓眾生起煩惱,因為他心地柔和。你看哪一個出家師父看起來風度翩翩、無憂無慮、講話細聲細語的,這種就是已經很有境界的,你說他也不會講經說法、也不會發起神通,有那麼厲害嗎?不是看這樣,他死了以後報得的神通他是會有,起碼現在他漏盡通有了,沒有煩惱的心,所以你不要小看這種人,你要看他心地柔和、講話沒有自己的意見,你要怎麼樣他都好,你出什麼主意他也都好,這種就是心已經柔和了,能隨順眾生了。
成就諸忍法,這個忍我們已經在《金剛經》裡面講了,像《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講了十四種忍,再往多一點還有幾十種忍,每一種忍的名相當然代表不同的意境,總是離不開對外境如氣候、逆順等的忍受功夫,比如說你對寒冷、炎熱、眾生的風風雨雨、閒話、或者給你的逆境,都能夠忍,甚至忍受到最後,修證到有神通變化,你也能夠忍,不去執著它,才是真正的解脫。種種善境界還是要忍,剛剛我們講怎樣度過色界縛、無色界縛?都是用忍功夫。哪一個人修行不喜歡異能、超能力?一開悟的人什麼能力都有,你要練的話什麼能力都有,要飛就能飛,因為已經心通虛空,也知道眾生心,也知道過去事、未來事怎麼樣。
但是佛告訴你不能執著這些,要忍,修行的境界要忍,你不忍的話果報就會到色界天去,不然就到無色界天去,所以要忍,你要超越三界的輪迴你就要忍。對於善境界不能執著,有功夫你也不去用,慢慢回到自性清淨。自性清淨是什麼?種種十方因緣來跟你牽引時,你都不受它左右,拉不動你,這才是初步的解脫。懂佛法是這麼樣在懂,不是你神通變化無量,知過去、知未來、知……什麼的,你知而不去講,無言說,那是最好,就是忍功夫做到了。
如果你沒有忍得過,還有「我」,就會喜歡去講。為甚麼你會講?因為講出來才有名、才有利,所以講後名聞利養就來了,這樣就落入世間禪定裡面的境界。所以只要你有修行,這種能力隨時都會有。學真佛法卻在逃避這些,不讓 它抓住,不讓自己這些能力現起,要等到究竟解脫時再來學。這些成就諸忍法,從剛剛最先講的氣候、冷暖、居住的場所好壞、吃飯好壞、好吃不好吃,直到種種善境界起來時,你還是要忍,用般若智去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執著,你就可以度過去。
於減緣、減行之法可不用,在修行過程之間都要用捨字訣,或稱減法也可以,減損,悉曇梵字「珅」,就是減損之義,你認識這個珅,就懂一切法不管是有為法、無為法,都要能夠減損減損不去執著之,跟我們平常講的「捨」一樣,跟般若智一樣,所用詞彙不同而已,其實講的都是一樣的道理。你修到一個法,內心裡面沒有病的話,你要怎麼讓它減?能否再減損、減損,讓它減損掉一點、減損掉一點?沒有辦法,已無可再減損,無可再減損不就是最完美、最清淨了嗎!
所以這裡講的於減緣、減行,不再讓種種因緣起作用,減你的能力讓一切感召懸絕,《楞嚴經》裡面叫感召懸絕,你要能解脫就是要做到這樣。剛剛講心通沒有用,你跟他兩個心攪和、糾結在一起,然後被他拉走了,那你就去受生了,去做他的兒子了,要怎麼解脫?沒有!雖然有些人現在沒有進入那種狀況,也還未能理解修行人的境界實況,但是有時候比較精進一點、比較有一點境界時,會碰上這類情形:「我起心動念,怎麼他也知道?我要打電話,他也知道?」當時電話一打,對方劈頭就說:「我剛想到你,你電話就來了!」因為對方先動心,你就打一個電話給他,彼此的動心都互相感召到了。我們會輪迴就是這個樣子。
無數劫以來,我們就是出生在這種迷迷糊糊狀態之間,把心念當真,把一切因緣當真,這麼攪和不清,跳不出三界。學佛法就在讓你的攀緣的心、執著的心減損減損,讓它沒有,這就是做到感召懸絕。嚴格講來,感召到處都有,因為我們所有眾生之間嘗為六親,頂多是緣比較親密或比較淡薄而已。所以為什麼說我們不要吃眾生肉,因為眾生肉裡面很多都是自己過去世的父母,哪來那麼多父母?因為無始劫以來輪迴太多世。為什麼佛教徒的慈悲心會大,因為體會到原來眾生都嘗為六親,要不是過去的父母、兒女,就是兄弟姊妹、伯伯叔叔之類的。
所以你要安住你的心,減損你的貪念、習氣,所以減損、減緣,緣減掉,行為、心,減行也一樣,能夠減得不能再減,減行之法可不用,至此你就已經究竟了,不必再用減緣、減行的種種方法了。我們修行都是在用種種方法來調治這個心。現在已經到大阿羅漢的境界,不必再修了,沒有辦法再用心了,因為究竟了,所以不必修了,所以一切法都可以放下來了,這就是此處所謂之減緣、減行之法可不用。
真如性亦無減損,你這樣不執著一切法,你說你住在真如,真如就是你到哪一個境界會現起那個功能,真如性,真正如其本來功用、功能。剛剛講的色界天有覺有觀?你為什麼無覺無觀?你只有一個念,因為你還沒有進去。等到入初禪境界的話,你起心動念它都知道,它是誰?你的自性,你的佛性;那誰在起心動念?我們空性應緣,有緣的話應緣,所以起心動念,第一念起心動念是對的,有感有知,接著你第二念分別說:「是什麼因緣?」再下去第三念就妄想連連了。有覺有觀,你一邊講話一邊看你的心在起滅,聽到對方講某句話而不爽快,你的嗔心就會起來,你看著它,一邊講話一邊看著自己在生氣,慢慢嗔心又消下去。
覺觀就是我們真如性,到初禪境界人的真如性,你怎麼還沒有?因為你還沒到這裡。往前更高境界的人,他有覺有觀,但是不是一直絕對都是這個樣,到最後兩個心還要合在一起。所以修行某段過程中真妄心會分開,分開才好修行,自己看著自己在玩什麼!最後修到只有一個心,因為他妄習沒有了,只有一個真正的心,所以這個真正的心原來可以感招十方虛空一切因緣,他也可以知道,但同時又安得住,起心動念只有看那個心就好。所以修行過程有很複雜的一些現象,不懂的人以中間一個境界就自己說沒有念了,你氣壓住頭當然沒有念了,你要有念,什麼念?有因緣來你起念相應,沒有因緣不要亂起念,那就好啦!
所以不懂真正修行境界的人,常常會執著說悟到空了,我說:「你還沒有進去怎麼悟到空,這個空是假的,是被氣壓住,所以你不起心動念,腦筋空空,也沒有煩惱,也沒有思維,也沒有……什麼的。」修行過程有一段是這樣,那個是不究竟的,不是真的空,真的空就是你度過這個階段以後,有因緣來了你可以感受到,然後又不動心相應,這種才是真的,不然你像石頭一樣,石頭沒有感覺,你打它它還會咚咚還會叫。
如果是走錯路的話會執著無想為究竟,那會跑到無想天去,那是客天,是四禪天另外一天叫做無想天,無想天不是真正有這一天,所以稱為客天,四禪天有三天加一個無想天就四天,所以他的壽命跟廣果天相當,廣果天是四禪裡面最高的,這種無想到最後還是會想,因為定力退失的話就會再想,世間禪定不究竟就是這樣,所以你為什麼要學佛法?學佛法的禪定就是有因緣、有法,你都可以安住心來對它。禪定等於說只是我什麼都不管,我在定中,外面怎麼搞跟我都沒有關係,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你這種禪定會退失,起一個念一萬年過去了,起千個念千萬年過去了,那天壽這麼長有什麼用?很快就過去了,因為他們一念萬年,一念萬年,幾千萬年一個念頭就沒有了。所以佛法就是用真正的般若空觀,去應一切緣但不被抓住,是練這種功夫。所以你要知道外道法跟佛法不同在哪裡?佛法有餘依又怎麼樣?無餘依又怎麼樣?你要懂的話就知道你今生要學什麼?當然要學最好的,盡量學,盡量用功。真如性亦無減損,原來所具足的功能還是具足。
都得忍法圓滿境地,一切真如都得到忍法,而且不是小忍是大忍,因是大忍所以叫做圓滿,是最究竟的。最後所得大忍,心地柔和,所以能成就一切法,成就什麼法?等法!等法就是一切法平等平等。如果是在世間禪定裡,不去執著一切相,或者小乘的執著偏空,都不是空、有相等,那種法那就不圓滿;雖然法有好壞、有善惡、有順逆,反正對我來講都是空、有相等,平等平等,什麼法都好,即是圓滿,我們空性對一切法都沒有執著的話,即有柔軟心、大忍的心。
什麼叫好壞?沒有好壞分別;什麼叫善惡?沒有善惡分別;什麼叫順逆?也沒有順逆的分別,這樣的話就平等平等(sama sama),sama sama還不行,samaya,samaya就是永遠的平等平等,不是只在心情好、氣通時才平等,然後氣不好、生病時世界看起來就很灰色,那不對,那就沒有真正平等。所以修佛法修到你不受外境的好壞影響,都能保持一個平等觀,這樣就圓滿啦,所以最後的大聲聞是這麼成就的,沒有法可以再去減損減損一切不好的。
大聲聞眾滿足諸忍,故稱為大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舉出三十二種安忍,能遍滿得安忍,是為大忍。即:無貪、不害、無熱惱、無嗔、無恨、無念、無諍、不染欲境、能護自他、順菩提心、無分別心、不著生死、順業果、身清淨、口意清淨、堅固不退、言說自在、無遍計、自覺聖智、將護彼意、修四梵行不隨禪生、於人天樂得自在、相好圓滿、梵音深妙、滅除諸惡、遠離慳垢、除斷嫉妒、捨諸怨賊、近菩提分、離諸不善、樂處寂靜、獲諸佛法。
大聲聞眾滿足諸忍,種種的忍功夫都能夠成就,故稱為大忍,所以稱之為大忍,解脫了當然大忍。業力的牽引你也能夠解脫,善境界的誘惑也能夠解脫不執著,這種忍功當然稱為大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舉出三十二種安忍,我剛講《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十四種忍,這裡《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舉出三十二種安忍,安忍就是不用心、很自在的忍外一切境,也就是剛剛講的無忍之忍,不必忍的忍,沒有一個我在忍受的心,面對一切境無忍之忍。
如果說心上插一把刀你會不會痛?會啊,所以要忍!那這種是還有個心在忍。所以你如果是還不究竟的話你還有嗔心,人家講一句話比較不順你意,你聽了就會生氣,一邊又想:「不行,我在修忍功夫,我在修佛法,不能生氣、不能生氣!」那就只是忍辱,忍辱就不是安忍,你是還有一點好像被污辱了、不甘願的心還在忍;但修到安忍的話就自在了,也許別人認為:「你怎麼受得了這句話?」對你而言卻是:「沒什麼關係!」因此若沒有一個心起善惡想,任何話聽起來就沒有什麼好或不好。
能遍滿得安忍,不是只有一個、兩個是無所不住的,而是什麼境界裡面你都能夠安忍得住,所以遍滿得安忍,是為大忍。如果你在人世間的忍可以忍受,你在超時空的種種境界之間又忍不住,那還不是大忍,所以大阿羅漢都有神通變化,他的心可以觀三千大千世界,來來去去天上人間都做得到,這種就要有大忍的修證,大忍是什麼呢?能做到以下所講的三十二種安忍即是。
無貪,沒有貪種種喜歡的東西,當然也不會討厭不好的。不害,沒有一個加害心,除了不惱怒眾生以外,最重要不去害人家。你不學佛法不知道說這個心要觀空、要安住,學一點三腳貓功夫就喜歡試一下,那試一下怎麼試?找一個對象來不管是用心、用…什麼的,有的壞心眼害人家,行為上、心上害人家都有,所以為什麼心不清淨不叫你學法,這六祖講的:「心不清淨學法無益」,這裡所謂的學法是指有為法,有為法是什麼?利益眾生的法,利益眾生的法你心不清淨來學,雖是利益眾生的法沒有錯,其實有時候你會發脾氣的話會害人,用這個功夫去害人,害人很簡單,起心動念就可以害人。
所以我們在減損階段時不學一法,都觀空、觀空,無為、無為,捨一切法,那你心清淨了,心清淨了如果學有為法要做什麼?不為自己一時的快樂或者厭惡,都是利益眾生,這個眾生苦難啊,怎麼幫他,都是這樣。經無我了,還想自己幹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身體病痛、自己任何事都是沒有意義的事情,故想的都是眾生的事情。菩薩煩惱都是這個:「眾生有什麼煩惱,能不能讓他過的好一點?能不能解脫痛苦?要學什麼有為法去幫助他?」
所以在修空觀之間,有一點小能力,但接觸的人不多、不大,若你要能利益更多眾生,則只有進入陀羅尼門才行。陀羅尼門是用佛、菩薩的三密加持身,使你變成佛一般,那不是很偉大?無所不作!你心要幫誰馬上都可以成就,所以進入陀羅尼門的,都是心清淨的人才可以進入、才可以學。三密加持的話,你悲心大,所接觸的人多,你才用諸佛、菩薩之身語意三密:結手印、心可以觀想、嘴巴持咒,三密合一的話你要利益眾生都能夠成就。
當然密教的經典講,哪一個菩薩有那麼大的能力度眾生、化解眾生苦難?還不都是由於佛的加持身成就的!如果佛不垂跡加持,你這菩薩一點功夫也沒有,因為你的智慧淺薄,認識的佛法太少,除非像觀世音菩薩這種大菩薩當然是另當別論,我們這種三腳貓的,不是菩薩的菩薩,要靠佛的加持力才能去行菩薩道。所以你不要說辦這個事情也成功、辦那個事情也成功,走起路來就威風凜凜,你不知道是誰幫你!因為我們的智慧、神通都沒有,所以借用陀羅尼門來利益眾生。學多了你就知道,每一個範圍之小乘、大乘、顯教、密教,你全部要懂,才能夠沒有偏頗,不然你只認知一半。
這裡講不害的毛病,這很難,你不要說覺得很容易,沒有利害關係你當然不會動心。或者人家有一點污辱你了,你沒有功夫也就罷了,若有功夫,起心動念都可以修理他。你會動念:「這不合裡!你這怪人在幹啥麼?」到時連詛咒都從心裡冒出來,嗔心發作起來,就巴不得修理他一下,加上你有這個能力,心不淨還是有這種害心。所以你不害到安忍了以後就無所謂,眾生汙辱到聖人的話,聖人都無害,所以你安啦,你不會受到他報應;你去得罪小人的話,馬上現世報。但也不是跟你說可以得罪聖人、不要得罪小人。我是講,聖人他不會見怪,為什麼?因為他已經修到無害、安忍,所以你對他怎麼樣,他都無所謂。但是你不能因為這樣你就造無量業,無量業另外還是會受報,一個是你心裡面的業力會受報,第二個有時候護法神他會修理你、讓你受報。這都不清淨。
無熱惱,熱惱一般講的是慾望。人熱起來的話就想發洩,這是人性的慾望,發洩完了會覺得沒有什麼,沒有什麼但是過一段時間熱惱又起來,所以就是不斷的在發生這種事情。你沒有從自性清淨去解除這種熱惱的話呢,週期性的一樣發作。連六欲天裡面最高的他化自在天天神都還有這個熱惱,只是他們的熱惱比較淡薄,看一看、望一望就滿足了,為什麼?因為生在天上的這些男女,都很漂亮、莊嚴、美麗,看看美色就滿足了,不會再想到說有什麼行為。這個也還是慾望,修行人要控制這個。
我們有沒有慾望?我們喜歡看莊嚴的佛像,看的是法喜充滿,但佛像予人清淨之感,你不會看了就胡思亂想;有的人則是看到哪一個人長得莊嚴,就起了熱惱,因為過去有因緣,雖然現世彼此不認識,也會起不淨心。像有一個法師長得帥帥的,有的女眾看電視,看了以後就胡思亂想就起了淫慾心,很奇怪,看電視看到他就會起淫慾心,就寫信去給這個大師:「我怎麼看到你講經說法,淫慾心一直起來?」這個大師可能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其實這是過去有因緣,不是光長得帥,長得比他帥的一大堆,怎麼沒有這個現象?一定是過去互有因緣。
過去的因緣很深的話,你相處都會起相愛,相愛以後再來就是淫慾心會起,所以修行的人要懂得這些,盡量控制。那一個人緣深、緣淺,你知道以後還是要控制,你不能像早期二三十年前,虎尾有一個外道,娶了十四、五個妻子,每一個人都跟他有因緣,有因緣就結婚,當然不是正式的,所以娶了十四、五個妻子,到最後法院判重婚,這就是沒有道德行為。剛講過「過去嘗為六親」,緣深者很多很多,所以會相聚在一起當然都是緣深,但以修行的角度來講,走修行的路就不要去談過去的因緣,這樣你才能夠自己清淨,然後才可以去度眾生。
無嗔,沒有嗔恨心,這個在須陀洹境界就要去掉了。無恨,沒有恨心,沒有恨心很重要,你不如意時你就會恨人家,起了恨意的話詛咒心就沒完沒了,以後哪一世都糾葛在一起!所以盡量原諒人家,最好是大忍,也不說什麼忍不忍的,也不怪人家,反正就不當一回事情,發生完了就沒事。這樣的話你嗔心裡面沒有就沒有恨心,嫉妒心裡面沒有就沒有恨心。
有時候嫉妒人家好、嫉妒人家怎麼那麼有錢,一住都是住那個什麼×寶、住那個什麼幾億幾億幾千的豪宅,我們都是榻榻米一間,你要想,這是你的果報,所以不要嫉妒人家。如果看到人家好,就隨緣讚嘆,隨緣讚嘆是最好的布施,也不花錢、也不花什麼勞力,嘴巴講一講就成立了,但是要發自真心,不要口是心非、綺語,不要去講跟我們心內不一致的話,明明你心裡面認為很不甘願,但嘴巴還是恭維他,那是假的,這樣就不好。所以人家做功德你就讚嘆他,人家做什麼好事讚嘆他,你讚嘆以後你也會得到好處,光嘴巴讚嘆就功德無量,這在哪一部經裡面好像有提到這個,隨喜讚嘆是最好的布施。
不要去恨人家,如果今生有哪一個搞不對頭的,跟你婆婆、跟你公公、跟你父母或者是跟誰有結過怨,有的仇恨很深,最好今生趕快化解掉,不要帶到下一世,否則遲早總是會再遇到,要趕快化解。像那個調達,調達為什麼一直在害釋迦牟尼佛?這故事從一隻雙頭鳥而起。一隻鳥雙頭,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一個是調達,同一個個體兩個頭,那時候就開始結怨。有一隻鳥睡覺,一隻鳥看到水裡面、湖面有東西可以吃,就把它叼起來,叼起來以後要不要請另外這一頭來吃?後來想一想算了,還是自己享受,所以就吃掉了,結果對方醒來說:「你在吃什麼?」這下子一看發火了:「哼,有好東西你自己吃?我跟你沒完沒了!我就現在不吃東西了,不吃東西看你能不能活下來!」一個要吃一個不吃,糟糕了,意見不合,到最後就死掉了,最開頭一次是這樣。
後來又有一次,在打擂台,我常常講這個故事,有一個員外要嫁女兒,他不是打武的是打文的擂台,就是辯論,辯論結果贏的人,女兒就嫁給他,還附贈很多嫁妝。員外沒有想到年齡限制,結果時間到時是一個長的醜但是辯才很好的老頭子贏了,不是很老但是起碼四五十歲,所以員外看到這位最後冠軍得主的外型老醜,心裡很不甘願把女兒嫁給他,於是比賽沒有理由的再延一天。剛好在這天來了一個年輕的梵志,是修行人、婆羅門,看見這裡在打文擂台的佈告,他本來沒有興趣,人家看到就跟他說:「你看起來長得不錯、長得非常莊嚴、瀟灑,辯才一定很好,你去參加!」有一點辯才的人大概都喜歡跟人家辯,尤其在印度的修行人都是辯出來的,要成名、要降伏外道等,都要用辯論的,結果後來他就真的上台,最後把原先的冠軍打敗了。
這個冠軍本來可以娶到員外的女兒,當然可以讓聲望變高又富有,結果現在泡湯了,泡湯以後他恨心就起,就詛咒:「我從今以後跟你沒完沒了!」恨心起來以後,每一世兩個人都這麼糾葛在一起:他出生在動物,他也出生在動物,大動物吃小動物;他出生做國王,他也出生做國王,就派兵攻打他的國家。這麼樣在無數劫裡面一直繞繞繞,繞到釋迦牟尼佛要來成佛了,他還出生做他的堂弟,就是阿難的哥哥,跟阿難為親兄弟,也是世尊的堂兄弟,然後跟著世尊出家,到最後卻出佛身血,用彈弓、很大的石頭要射他,剛好有一個金剛夜叉神,知道了就來護駕,但是無法完全擋住那個大石頭,迸開來的小石頭還是傷到了佛陀的腳,且由於業力的關係,那個腳傷怎麼治療都沒有效。
後來到最後還是以祂自己修證的力量,克服業力,才把這個傷口搞好,不然初奶,(初次分娩女子的奶,第一胎的奶),加什麼檀香……,一大堆的靈方都沒有用,到最後是金剛神講:「釋迦牟尼佛您自己的德行那麼好,一切業力應該不至於影響到身體,應該可以克服!」釋迦牟尼佛讓它好當然就會好,所以用自己修證的力量把這個業力化掉。調達犯這個出佛身血的罪業還沒有立即報應,這傷佛乃五逆罪,但聖人不怪他,只是調達後來破和合僧,又犯了五逆重罪。五逆罪當中有一條就是破壞一個僧團,或者是一個團體。「僧」是眾,僧眾當然是一個團體,居士也是一個團體,只要是正法修行的團體你去那邊攪亂,然後把一個團體變兩個團體,這都叫做破和合僧。
那時的背景是這樣,剛好飢荒,很多的老百姓都在托缽、乞討,釋迦牟尼佛看到這樣很不忍,所以就宣佈從現在起閉關三個月不出門,閉關當然不吃飯,調達就製造機會,對外放話:「釋迦牟尼佛選在大家在飢荒時自己躲起來!我們飢荒時,明明就有托缽的問題,可能飲食不夠或者修行會有問題,他竟然自己躲起來!」開始煽動,然後又說:「願意聽我講經的人過來。」調達也會講經,他過去世曾經跟釋迦牟尼佛講過大乘經,也當過釋迦牟尼佛的師父,所以這些因緣就這麼攪和攪和,每一世這麼攪和攪和,無始劫以來好好壞壞這麼在一起。
然後調達他就講五個事情,總共有十條戒,最重要的講了一個就是:「我們出家人真正修行不應該吃肉,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沒有禁止我們吃肉呢?還叫我們吃三淨肉!去托缽人家給我們肉食就吃,真正修行不應這樣。」所謂的三淨肉,不吃「見其殺、殺時聞其聲、或者為我殺」的肉,其他的都照樣可以吃,是為三淨肉。另外還有一個是談過午不食:「太陽剛好在正中間就要吃飯,如果超過一點點就不能吃飯,午時以後就不吃飯。」還有講:「我們穿的衣服如果有鬚鬚,釋迦牟尼佛說可以剪,不應如此!這是施主布施給我們的,要保持原狀,不要任意稍微修剪。」還有出家的東西,什麼可吃不可吃…等。看起來都講的好像有道理,其實大都是一些枝微末節小毛病的問題。
他用這些說法煽動這些聽眾,剛好五百個聽了認為很有道理,他就說:「覺得我講的有道理跟我走!」結果把這五百個人帶到伽耶山,伽耶山就菩提伽耶,伽耶就是Gay2,Gay2那邊有座山,就是帶到那邊去。這就犯了破和合僧的重罪。後來舍利弗知道這個消息以後,就去找他,然後替這五百比丘開示,開示完了以後大家才知道原來是誤會,所以後來又回來了。當中由於破和合僧的緣故,讓他果報就直接墮入地獄,在舍衛國那邊有一個大坑,就是從那邊下地獄去了。
這段故事就是在講嗔心、恨心一旦生起的話,將造成很大的恩怨,沒完沒了。說修行,他也有修行,但是這個恨心沒有辦法化開。所以你在今生也是一樣,碰到哪一個人不對盤,尤其是父母親、公公婆婆,要趕快想辦法化解掉,你心念一改的話什麼都會對,你心不柔和、心沒有大忍,當然就覺得格格不入,因為你有心他也會改變,你心有疙瘩那麼他也有疙瘩。人跟人的心是很敏感,你跟哪一個人有疙瘩、有不以為然的心,無論有修行沒修行都知道,你心在疙瘩、心情不好他也知道。
例如妳在家裏,心中對婆婆不是很恭敬,常常有不以為然的心的話,她也知道;或者對自己的家人,天天在一起的隨興而發,發脾氣、發什麼都會來。所以這些都要轉你的習氣、轉你的心病,去化解這些現有的毛病,這就是在修行!不是道理聽很多,名相懂很多,就是在修行,不是啊!所以你改了以後,跟每個人之間的心慢慢就會柔順,你要先改變自己才能影響別人,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無念,無念不是說不要執著,無念不是真的沒有起念,是有法卻不當它的主人,不抓它來煩惱!無念無諍,什麼對錯,什麼佛法對不對,不必要去爭辯,你再怎麼智慧大也無法像佛懂得那麼多,所以不要去跟人家辯論。像今天又收到兩本書,書上附了一張小紙片:「如果你不要看的話通知我們。」我叫人包一包寄還給對方。有的人寫書專門在辯論,這種書講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名相,外行的人真的會被他嚇倒,可是行文間都在批評人家,都在造惡業,看了也會讓人嗔心起來,明明佛法講到最後都沒有可說,你還講一大堆天花亂墜的幹嘛?且又不是為了方便說要讓人家懂,內容根本都是製造混亂、製造嗔心、製造派別、製造對立,攻擊來攻擊去,這些都是不對的!所以不必爭論,要入悉曇仕字,無諍、不必爭論。
(2008.01.16.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