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53)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
「威儀寂靜無不圓滿。」(續)
(3)坐:據《教戒儀律》載,未喚坐,不得輒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時腳未著地,則不得坐等。據《大明三藏法數》載,修道者跏趺宴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此為如法而坐。又《大比丘三千威儀》載,不得與女人連席而坐,於床上時,不得思念歎息世間事等。在佛教中,坐時必須陳敷坐具,通常皆用跏趺坐、半跏趺坐等坐法,若疲勞時,可伸展一腳,但不得展兩腳。
在坐的威儀方面,根據道宣法師所講的《教戒儀律》所說:一、未喚坐,不得輒坐。第一個要注意的,到寺院或是法師居住的地方,如果主人沒有叫你坐就不要隨便坐下去。二、不得同床共坐:如果有法師或長輩坐床上,你要坐下面,不要兩個人都坐在床上,不得同床共坐也就說有的坐上面,有的坐下面;如果法師叫你坐,你坐法師的床另一端,等於是跟他平起平坐,這是不好、不恭敬的。三、若坐時腳未著地,則不得坐等。坐椅子、坐床…等等時,如果兩隻腳不能夠著地、無法搆到地上,在那裏晃晃盪盪,這樣子便現出不威儀樣,這種坐具就不要坐了。
又據道宣法師《大明三藏法數》書裏所寫的:修道者跏趺宴坐,跏趺坐者就是雙盤腿,就像我們打坐時挺起腰這麼坐著,所以我們修行的人有學過打坐,就是走到哪裏都要盤腿,這等於是一個習慣。當然盤腿時,你蓋腳巾要蓋著,就算你身體有真氣,只要是盤起了腿就要蓋蓋腳巾,盤腳起來時身體、腳等會發熱,若腳不用布巾蓋起來,而外面的氣溫又較低,你的腳會曝露在寒冷的溫度下,久了身體跟腳都會受不了,尤其腳會發生問題!這裏雖然沒有講到這點,大家也要了解一下。跏趺宴坐就是要像我們打坐一樣去做好這種威儀。
諦觀實相者,跏趺宴坐時就不要胡思亂想,看到境就執有境,心如果沒有妄想就住在覺知不執著一切境上。我們還沒有到究竟清淨時,難免會想東想西,如果還沒有到一個基本境界,妄想心更多。所以這裏宴坐的話,你就用實相觀,有境界時就不要執著,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也不要起心動念去思惟,這樣的話就是諦觀實相。如實的去作實相觀,實相也可以看成非相,非相就是以空來看它,不要起心動念相應。
還有講到永絕緣慮,緣就是你耳朵聽到什麼,眼睛看到什麼?六根接觸到六塵境時不要起心動念去思惟,認知實相是相就好了,有一個人進來我看到、知道就好了,不要追究這是誰?這個人怎麼樣?不必有這種攀緣的心,這叫永絕緣慮。有個心胡思亂想就一定有因緣,有因緣就一定會胡思亂想,所以把因跟胡思亂想隔絕掉,不要進入胡思亂想的境界裡。澄湛虛寂,自性現起就是湛,讓你的心清淨就是澄湛最吉極。心不依緣亂動,心不動就是虛,就是把它虛寂化,你有感知、有看到、有聽到、產生覺知等等的法,都能不跟它相應。寂就是讓你的心能夠清淨、無為的面對一切境,就是寂,寂然不動的面對一切外境,這是所講的澄湛虛寂。
端肅威儀者,把你好的威儀端莊肅淨地顯現出來,以實相觀面對一切外境,把體跟用之間斷絕,這樣就不會去胡思亂想,十足威儀即現。像小乘行者的修法一樣,把你的心用覺照、覺知去觀境,覺知的心不會去亂攀緣,六根接觸六塵都不會亂起心動念的話,只有覺知、感覺,無有妄想相應。這樣只有第一念的人、事、物,都不再接著起念入胡思亂想中,這樣威儀就端莊肅淨,此為如法而坐。所以見到外境又能不起心動念,這樣看起來就是如法而坐,讓你起心但安靜。當然,坐了有對答,那是另一回事情,如果沒有的話,就是跏趺禪坐,不隨便打妄想。
又《大比丘三千威儀》裏面記載著:不得與女人連席而坐,一個塌塌米或一個床上,不能夠跟女人同坐。出家人,尤其是南傳的比丘戒律是很嚴格的,怎麼規定就該怎麼做。於床上時,不得思念歎息世間事等,坐在床上,不要想一些世間如意、不如意事,不如意就會嘆息,如意的話就高興,這種現象都不是端莊的坐,是不夠威儀的。如果永絕緣慮的話,內心的感受也不必去顯露出來,所以不要嘆息世間事等。世間事不因你胡思亂想而會有改變,該怎麼樣它就會怎麼樣,所以不必多想。我們修行人更要面對現實,活在當下就是這個意思。
在佛教中,坐時必須陳敷坐具:當然你要坐下來就要有個蒲團,或有個位置,尤其出家人隨時會帶一個蒲團,走到哪裏要坐,到哪裏舖上去就可坐。我們居士很少這樣子,帶衣服、帶用具、帶吃的碗比較沒有這樣子。若是出家人,尤其是修頭陀行的,都是在外面睡的,當要坐時都要陳舖坐具。
通常皆用跏趺坐、半跏趺坐等坐法,通常儘量能夠用雙盤結跏趺坐,現在人雙盤一小時、頂多二小時,已經不錯了,再久也沒辦法!古代聖人祂們是真修行人,是專門修行的,所以打坐一個禮拜(阿羅漢),也許二個禮拜(辟支佛),是平常的事,所以祂們結跏趺坐是必然的。南傳的是用側坐法,或者有用跏趺坐、半跏趺坐都好,但是要入很深的禪定還是跏趺坐最好。所有的佛大概都是雙盤,不管是雙盤、單盤,如果你不執著的話,那半跏趺坐也可以,要入定還是雙盤最好。一入定後,肉體不是你神識能控制的,你的神識到處跑,這個肉體已經沒有人管了,一直端坐在那裏。所以我們了解比丘能這樣,我們也儘量要學習,你若會打坐,行、住、坐、臥中要臥時儘量要用盤腿。
若疲勞時,可伸展一腳,但不得展兩腳。我們不是真的菩薩或者是佛,坐時難免都會腰酸、腿痛,所以這時你可以把腳伸展,但伸展時不要一下就雙腳往前推出去了,這樣是沒有禮貌、威儀的。要伸腿應稍微放下來後放在你另一隻腳的前面一點點,不要全部直直的伸出去。有的不懂規矩,打坐累了腳就直往前伸,不是很夠威儀的。可以的話放掉一隻腳,不要全部放掉二隻腳,有的功夫不夠,坐久了,兩、三個小時腳痛了,難免兩隻腳都會放下來全伸直。如果你願意忍耐一下就換腿,這邊一隻腳放下去一陣子,再縮回換另一條腿盤上來,至少這樣還有維持半跏趺坐的樣子。所以修行人坐有坐的樣子,跏趺時坐不要胡思亂想。這裏提到:不要跟師父們或其他人共坐一床,這些我們都要懂一下,儘量去做。若是居士們,因為我們不是出家眾,戒律沒有那麼嚴格,但也要注意禮儀等。
(4)臥:據《教誡律儀》、《大比丘三千威儀》等載,臥時必須敷鋪臥具,共以右手為枕,右脅向下,左手伏左膝,兩足相疊,面當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體、思惟惡事等。據《大明三藏法數》載,修道者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乃暫臥,臥時右脅而宴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此為如法而臥。《摩訶僧祇律》舉出,仰臥為阿修羅久臥法、伏臥為餓鬼之臥法、左脅臥為貪欲人之臥法,三者應制止,僅准許右脅臥;若有惡眠、老病、右脅癰瘡者,則不在此限。又右脅臥受到認許,乃因佛陀入滅之際,係頭向北而面向西之右脅臥,故以此式為最上之臥法。
在臥的威儀方面,根據《教誡律儀》、《大比丘三千威儀》等等記載,怎麼來臥?臥時必須敷鋪臥具。我們現在住家都是有床,不管哪類的床都是可以睡覺、可以躺下的。以前這些出家比丘們要有自己的臥具,共以右手為枕,右脅向下,左手伏左膝。諸聖者臥下來時要以右手為枕,身體右邊向下,左手放在左膝上,膝蓋有時候搆不著,因為手太短了,佛是二隻手長過膝蓋的。一般人手不夠長,沒有具足手的好相,所以搆不到膝蓋上。後面會講「臥如弓」,就是有一點點身體微彎曲式的,不像涅槃相這樣直直的。如果彎一下身,你就可以搆到你的膝蓋,或稍側一下右胯部,您會覺得觀海底輪時易發起真氣。臥時兩足要相疊,兩隻腳相併疊,這樣方式都有作用的,只是您是否習慣,不能達此就不夠威儀。
臥時面當看外,不得看壁,比如說你臉對著外面,如果有什麼眾生來的話,雖然是睡覺,但神識是可對著眾生的。若你是面對壁臥,等於是背後對著門,這在威儀上來講是不夠好,眾生來看到的是背部。如果你講究睡覺風水的話,我們一般地球磁場是南北向的,頭足睡東西向,這跟磁場是成直角的,是有其必要性。有的更講究男、女生的臥要怎麼樣?這還要去算方位,研究六合、雙合、相合等對你流年何者比較有利的,若要這樣就搞得很繁複,也許神經要衰弱了。一個心本來是求解脫自在,卻為了應付這個睡的方位,而弄得一年到頭都在變動床方向,或者流年十二年輪一輪每年都要變一次,何必要這樣?你學佛法要能自在點,大致可以心就好了。
是稍微要注意一下基本科學可以應證的,一般來講,睡東西向能夠和磁場呈現十字交,所受磁場影響會比較少一點,因此我們說儘量睡東西向,然後睡要右脅邊著床、臉要向外,若睡臥時臉不能朝外,你就要將床轉個方向,但轉來轉去總是要東西向,不是頭對著東就是頭對著西,讓你的臉能夠面對門外,這樣子說是還有點道理的。如果是依你的流年,睡得斜斜的,等於是東南東向、西北西向等等,如果你房子是這樣子的話,那是沒有辦法,你就遷就它,這本來是個較奇怪的方位。
至於為什麼要右脅著床呢?因為我們的心臟是在胸的靠左手邊,如果你左脅睡的話,右邊在高處會壓迫到心臟部位,所以右脅臥從生理上來講是對的。右手當枕頭,如果你血氣比較衰敗,久了會麻痺,這樣就很麻煩的,但是古代沒有什麼枕頭不枕頭,修行人就是隨遇而安,所以用手彎曲當枕頭。
且不得赤體、思惟惡事等。再來,修行人平時都不得赤體、裸露,何況是睡覺時赤體、裸露,出家人更是注重這方面,我們居家修行也是這樣。有一些怪習氣喜歡裸露睡覺的人,是有點不正常的心意念,常常就會有怪裡怪氣的舉動,歐洲人、西方人這方面的毛病更多,因為他們離修行中心地區甚遠,也就是離地球中心部份喜馬拉雅山愈遠的話,也愈是化外民族一樣,號稱思想都比較前進,其實所謂前進就是墮落、離古更遠之意。所以你要了解,未來成佛也好,未來佛要來下生也好,都還是在現在的印度這裏,因為這裏是地球的中心點,喜馬拉雅山下來的南方。真正的地球東方中心點是在印度,而中國或西藏是靠點邊,還算是靠東方,以經緯度來講,韓國、日本以西過來都還算是東方,在其它的地方則算是西方,他們的思惟都是比較奇異點。總之,臥床時也不能夠思惟不好的事情,像躺在床上想男女的惡事情等,所以儘量不要去想那些有的、沒有的,要讓心清淨安住,這就是臥的威儀。
據《大明三藏法數》載,修道者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乃暫臥。修道者非時不臥,若不是到睡覺的時間就不要睡。我們比較麻煩就是常要睡午覺,累了就想躺一下,甚至隨時都在想躺著,但出家人就不能那麼隨便,因要注重威儀。臥時是為了要調攝身心乃暫臥,如果身體不好,或真的是累了,不得不臥時,那就暫臥一下,臥時就是做調息攝心的工夫,不是平白地偷懶臥著。臥時右脅而宴安,不忘正念,讓你能夠安住於最舒服的情況之下,隨時還要不忘正念,有覺知而無妄想就是正念清淨。心無昏亂,此為如法而臥。正念就是有一個覺知心還在,但你沒有胡思亂想的心起滅起滅,是為心無昏亂。你坐在那裏、躺在那裏有一個覺知心清清楚楚,覺知你躺在這裏,你的身體部位,或者你的呼吸等,覺心它都知道,但是沒有胡思亂想起來。這個有覺知而不起心動念,妄想念頭沒有,這叫「正念」。如果是你胡思亂想心起了,你的正念就不見了,當然你的覺知也沒有了!這時候只有一個飄東飄西的念頭在晃呀晃的,這就是沒有正念,失於正受,所以臥時不睡要有正念。心無昏亂,正念在、心不亂,不會胡思亂想,不會昏昧,此是為如法而臥,以上是四威儀裏面該怎麼臥的方法。
《摩訶僧祇律》書裏舉出,仰臥為阿修羅的久臥法,我們一般在睡的姿勢上,眼、面對著天躺即是仰臥,這是阿修羅的久睡法,阿修羅是脾氣大、忌妒心強,因為他以自我為大,所以面喜向上。伏臥為餓鬼之臥法,臉向下趴著,這就是伏臥,就是餓鬼的睡法,像現在的嬰兒出生時,一般都讓他的臉趴著睡。左脅臥為貪欲人之臥法,欲當然有很多種,這裏也許是講淫欲心較重的人,往往是左脅臥的,以左手在下、左手邊著床臥法而睡的。
此三者應制止,仰臥、伏臥、左脅臥這三種睡法,在出家眾來講,真是不如法的,所以應該制止。我們沒去聽比丘二百五十戒,或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等的戒律,出家眾他們應該有一些規定應該要怎麼個睡法。所以一般來講,他們右脇臥已經習慣了,倒無所謂。我們若是求舒服,右脇臥睡久時,就要換邊臥了,若真叫我們整夜都不要翻身,不要變換姿勢,睡久了都會痛會累,這是居士工夫不夠,所以不能成就大事業。
叫你打坐,坐久會很累,躺著應該會舒服一點,但躺久了也會累,所以我們常常會變換姿勢,這就是我們沒有養成那種習慣,所以要懂得出家眾,僅准許右脅臥。既然仰臥、伏臥、左脅臥這三個臥法都不好,那都要制止,就表示僅許一個方向就是右脅而臥。如果你有心要讓心提起正念,不會胡思亂想,要學習這種右脅吉祥臥。
吉祥臥的好處道理在何處?世尊只准比丘右脅臥的理由是什麼?先以身體結構舉例來講:
(1)四大種性成就根身,所以身體有四大種性─地水火風,若吉祥臥即能順利調理此身。
(2)右脅臥時右腎水(命門)在下方,此生命之門若強時則能滲濕全身。
(3)心火、脾土在上方,不為水大特盛所淹。若水大適當,則能平心火、潤濕脾土,這樣的臥法是最符合身體生理需求。
(4)依四大種言,火性往上、往周遭外擴展,水性柔和往低下流,水大要能滲濕地大的全身體,當依風大幫助來擴散。
(5)地大依風大而擴張,依水大而滲透全身,依火大(火氣)而暖化身體。
所以當一個人吉祥臥時,又能專注於呼吸、調息,使風大具足即能化成真氣,真氣可以助使水大上行,使火大遍身,即能使血水、火氣均勻分散全身,達充分修生養息之目的,所以說吉祥臥、右脅臥是最符合科學精神與修行的道理。
若有惡眠、老病、右脅癰瘡者,則不在此限。諸事總有例外,如果有惡眠,就是睡不好,或者是做惡夢等等;或者是老病,老來生病的;以及右脅癰瘡者,右脅那邊有長癰瘡,不能右脅而臥,或者右脅臥久了,老了、生病會不舒服的,這樣都是可以不在此限,可改平躺或左脅臥,無可厚非。右脅臥有個好處,就是鬼神不容易靠上來,也不容易有鬼壓床的事情發生。當你的靈性比較高,易感召冤親債主,睡覺時他就來壓你、障礙你。很多網友也常寫信來問:「要怎麼避免被鬼壓床?」你如果是右脅臥的話,被壓床的機會很少有,不是說沒有,但壓下來時是碰到你的手臂,要壓個什麼?
當然鬼神有的也有淫欲心,會干擾到一般的人,所以才有人會被壓床。如果你睡與未睡間都有所警覺、會防範、會掙扎,當然對方也是不能得逞的。所以出家眾為什麼要規定右脅臥?也有它的道理在,除了講生理上的健康,不會壓迫到心臟外;還有為了避免這些非人眾生的干擾。律儀是講一定要右脅而臥,除非你有特別的病不能這樣臥,那就只好開個方便門,佛法總是有開方便之門時,不能說你不行還硬規定要這樣,造成你整天都睡不著覺,一年到頭睡不了幾天,這樣子人神經會發生問題的,所以這時就一定要行方便法了。
書上又說了,右脅臥受到認許,乃因佛陀入滅之際,係頭向北而面向西之右脅臥,故以此式為最上之臥法。右脅臥為什麼會受到認可呢?乃是因為佛陀要入滅時,是頭向北而面向西的右脅臥。到最後臉向西方,頭頂向著北方,北方就有喜馬拉雅山、雪山,世界的中心在那裏,所以頭部向北,腳部朝南,這樣就可以面向西方。為什麼要入滅時面向西方?西方就像太陽要下山一樣,表示世尊一段弘法的時間完了、示滅了。我們去參訪印度時,導遊都有講到此點,世尊在其一生中若干階段的修行,臉向哪邊、頭向哪邊,都有它的象徵意義在。
例如佛陀祂一生之間,悟道都是面向東方,開悟時面向東,東方是太陽剛出來時,故臉面向東方,剛開悟時如旭日初升,正是要弘法利生時。如日正中,要面向東方,入滅時則面往西方,如日西下。當然不是說世尊這樣睡法,大家才要這樣睡,當初世尊在時應該就有這些規定,哪這種是比較實際、如法,又讓非人不會干擾的臥睡法。後來的人寫書,就把佛入滅的情況、怎麼臥這些都寫進來。所以書上說,此式為最上之臥法,能安祥如滅。
上記之行、住、坐、臥四威儀,加上語、默二項,則為「六作」,此外,善導之《觀經疏散善義》載,於行、住、坐、臥間,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之名號,念念不捨,稱為正定業(samaya)。
行、住、坐、臥四威儀,加上語、默二項,則是為「六作」。上面提到行、住、坐、臥四威儀,再加上講話時候該怎麼講,禁止講話時旁聽者該怎麼樣,這樣合起來稱為「六作」。善導法師的《觀經疏散善義》這部書所記載,於行、住、坐、臥間,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他說行、住、坐、臥間,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佛號,念念不捨,稱為正定業(samaya)。一般剛開始修行的人會有習氣,還會不精進,還常會閃神,沒有辦法提起正念,那你就執持一句佛號,唸個佛號,就不會胡思亂想了。等修到中間階段時,你自己本身不胡思亂想,但你腦筋的法塵會一直飄啊飄的,那倒是無所謂了,是您阻止不了的。你的覺知、正念它可以觀照,或者不理它,就能清清楚楚,不會閃神。
等到幾次經驗過了,修得差不多了,一遇到障礙來時還安不住,這時候你要提起意念來唸佛,增加你的定力。不是每個人從頭到尾心都能自在無礙,所以假藉一句佛號來避免胡思亂想,或者避免外來的東西讓你心不安寧。你定力還不夠,外緣它稍微跟你影響一下,你就會胡思亂想,這心是有點不踏實,或者脾氣毛病發作,這個都是有外緣在干擾。所以這時候你警覺的提起意念,如果定力夠,會警覺有這麼一件事情,不要理它而能夠安住在正念中,那就是高段行者!有時候它讓你起恐怖心,讓你起很大的煩惱心,你知道是有障礙了、壓不住了,就只有唸佛來處理、面對。
不是說絕對一定要唸佛,最好的法門是如如不動,以實相觀一切境,做不到那當然只好用次要的法門,你定不住就要趕快念佛,唸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跟任何一句咒是沒有兩樣。如果你已會觀悉曇梵字(a、mi、ta、bha、…,…),把它化成字相、字義,這樣的話你也可以從裏面去安住自心。所以唸佛也是等於唸咒。所有的梵字裏面,字相是世間相,字義是本不生、不可得,所以阿a,彌mi,陀ta,婆bha,你用阿、彌寫當然漢字是不一樣,但是音還是在。每個字都有字相、字義,這麼去觀梵字,在家持誦可唸出聲。這些密法也是契合三密,懂的話唸觀世音菩薩也是像唸咒一樣,但是你唸漢字「觀、世、音」只是意義,沒有用到悉曇的音,如果你說「avalokite0var2ya」觀世間音,這個就有梵音。
你可以觀悉曇字的字義、字相,它也是梵語音,若僅把它翻成中國音或者意義,那這樣就沒有悉曇的味道,你不能起觀、也不能持唸梵音,比如只是用意念來祈請觀世音,讓祂知曉:「我正唸著您的名號」,但這種名號已經變成每個地方對字意義的了解,脫離了密教裏面的這種悉曇密意。你學密法要知道這個三密,字相、字義、字聲─即身、語、意,再配合著手印來依法修行。所以嚴格講起來「阿彌陀佛」字句也是一個咒,要這樣來攝受你的心在正定業中。
寂靜02ntika音譯扇底迦,與寂災、寂然、息災等同義。
繼續講下來,什麼叫做寂靜02ntika?「威儀寂靜無不圓滿」,大阿羅漢都是心寂然清淨無染的樣子,寂靜的梵文是02ntika,音譯扇底迦。你會唸《消災吉祥咒》時,裏面有一句就是02ntika,有時候翻譯成寂靜,有障礙來讓它寂靜,翻譯成吉祥也可以,意思等於是寂靜、吉祥、息災。0r1ya 是吉祥,02ntika是寂靜,有時候說一切不如意的災厄讓它寂靜下來,才稱為吉祥;此與寂災、寂然、息災等同義。
(1)指心凝住一處之平等安靜狀態。遠離本能所起的精神動搖,稱為寂;斷絕一切感覺苦痛之原因而呈現安靜之狀態,稱為靜。蓋由修禪定,可令心止於一處、遠離散亂等,且攝持平等。
如果把你的心凝住在覺知上,又不起心動念入妄想,第六、第七意識不起,由第八意識的覺知真心掛帥,顯現出來真如性,又沒有胡思亂想,那麼它是平等性起,平等就是沒有分辨善惡、順逆、好壞等等對待的名相出來,所以你所面對的一切境界都觀它平等,沒有什麼好壞,沒有什麼順、逆,憂、喜,苦、樂等等,這些分別心都沒有。你也沒有特別高興,也沒有什麼特別厭惡,反正就是平常心,就是平等、平等,samaya隨時都保持在平等性上,sama是平等。如果你心平等就很安靜,安當然是很自在,不起心動念則是靜,很安詳寂靜、不起心動念的。
先有平等心才會有安定,如果你心不平等,就會有分別,有分別就會有胡思亂想。像你盤腿打坐在那裏聽課,聽久了腳會痛,如果你觀它痛、不痛都一樣,有什麼痛、不痛?你有這種平等觀念的話,你的心才會安住聽課,不然腳痛都在那裏換來換去、動來動去,心怎麼會安呢?所以能觀痛與不痛都平等的話,你就能安靜、心凝住,這寂靜就在講這個。有時候你講涅槃也是這種現象,遠離本能所取的精神功能。你身體順逆等萬種法對著你影響,你會起各種心態跟它相應,一相應就動搖了!說你腳痛了,然後你真的腳痛了,腳痛你就要散一下、動一下讓它舒服一點才不會痛,這個就動搖了寂心。先精神動搖然後本性會跟著動搖,想去掉不舒服而向舒服的這邊走,世間相都是這樣子。
你坐得很辛苦,你喜歡動,改成用站的,但站著久了也會累、站得很辛苦,那到底要怎麼樣?沒有永遠的舒服。變化來變化去,於是這個心就亂、就不安。你要遠離心本能上的趨吉避凶、趨向舒服討厭痛苦的念。為什麼這些修行人能夠安住?祂們儘量降服身體上的痛,認為是不痛,當然你熬久了氣上來了,便可以比較不痛,但是還沒有到氣具足,或者這身體還沒有打通以前都是痛,祂們也曾忍受過,忍受到極限以後才劈哩趴啦地身體通達了,為什麼祂們可以坐在那裏廿四小時、四八小時,直到七天、十四天都處在定中?因為氣脈全通達了。
遠離本能所起的精神動搖,稱為寂。讓你的本能要離痛苦趨入舒服的念頭都沒有了,遠離這些你才能夠得到寂靜,所以第一句話這個寂,是針對心的問題來講,你心安住了,自性清淨面對一切順逆境界都如如的話,遠離你要這樣、要那樣動來動去的意念,你才有辦法安得住。斷絕一切感覺苦痛之原因而呈現安靜之狀態,稱為靜。第二句話,另外你還要斷絕一切感覺、苦痛之原因。比如說盤腿腳就痛了,你要能夠寂靜讓它呈現安住的狀態,就觀它痛苦不是痛苦,痛會痛但是可以忍受,甚至可以不必忍受,可以坦然的面對它,這樣身體也靜了、心也靜了,所以這二個寂靜合在一起叫「02ntika」。
那要怎麼得到這樣呢?蓋由修禪定,可令心止於一處。心本來無形無相,只在空性中,自性覺知一切但不起心動念,一般人沒有這種修為的話,難免都會起心動念。所以你可藉由禪修,讓你的心直置在一個角落,其實這個角落是沒有角落的角落。我心都不讓它起念了,哪裏還有角落?一處,一處是在哪一處?在虛空處、無有處。空性能起法發起念頭,這空性讓它起心動念,那個地方是沒有地方的地方,這個就是能夠讓你安住,遠離散亂等,所謂「意念上的散亂」是指你定力不夠,你的精神放逸,胡思亂想想多了就散亂,此外「被動的散亂」是指有障礙的因緣在干擾,你更會入散亂。
所以神精不正常的,如精神療養院裏面的這些人,大多是受外來的干擾所致,跟它們的騷擾讓他睡不著覺,一個人睡不好就會精神耗弱,精神耗弱更會胡思亂想、散亂。所以你能夠遠離胡思亂想、散亂的話,你心才能夠寂靜。氣旺卻言行正規、不著魔的人,都是有佛菩薩、護法正神在守護,於是他很容易做到寂靜。有的人不是,氣旺然後所作所為都是不合理的,沒有顯示威儀、律法,容易講話亂講、行為破戒,這些都沒有真正學到佛法。或者有些人雖然心裡要學佛法,可是無知又膽大妄為,例如不懂密法偏偏又有所貪求,胡亂自學就很容易卡到鬼神,它就把你弄得沒有寂靜!會讓你散亂,把你修行的功夫都破壞掉。
你有正式皈依、不求神通,只求清淨你的內心,這樣心態來修行才對,修行就是要修到內心清淨,就是這樣而已。佛法講的種種神通變化,都是到心清淨以後才現起的;心不清淨所現的通都是不對的,有時候是鬼神通,有時候是天魔來加持,心還不淨怎麼可能有這廣大能力?這是不合邏輯、不合因果嘛,所以可知是卡到邪魔,最終讓你成為魔子、魔孫,永無出期。且攝持平等,如果你能夠遠離散亂等等法的話,你就能夠受持諸法平等。所以我們說平等心,平等心就沒有世俗所謂的好壞、順逆的意念,就是視一切法平等、平等。
(2)指涅槃之寂滅無相,無生即寂,無滅即靜;涅槃境界遠離諸苦,湛然常住,無生無滅,故稱為寂靜。
指涅槃之寂滅無相,這是上面所講修行過程之間,離開心的散亂,跟身體的苦痛,所得到一種平等法相的觀念,真正是練到最後進入心的寂滅相,所以說是涅槃的境界。無生即寂,因緣來時你只覺而不起一法相應,就有無生法忍智。沒有因緣那自性不生、定得住還算簡單;若有因緣來你還能夠無生諸法相應,只是覺而不住,這種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所以你要解脫也是一樣,十方眾生難免都互有因緣,每個人心眼打開都有感召十方一切業緣的超能力,你有感召的能力,更要能安得住。處中陰身(pudgala)最敏感,你真開悟時也是跟死亡時中陰身現起來一樣,會是很敏感,很敏感還能夠安得住,讓自性應緣而心不起動念,這樣才是真的無生,所以佛法講是「無生法忍智」。
普通比較淡薄的念頭,你不會執著那還好,有時大歡喜、大恐怖境界加諸在你身上,看你能不能無生?無生法、不生法,有些人就真正做得到無生法忍。所以無生即寂,無滅即靜。寂靜合起來講,是心安祥不動;分開來講,如果你有境界、有因緣、有什麼人事物來了,你不必這麼壓抑它,不必看到它了還故意說「沒有、沒有、是空!」不必這樣子,你照樣可以接受這個緣,不管順緣、逆緣、什麼緣,都照單全收,卻是對境而能心不黏,有能力坦蕩蕩的面對這個境,這是所謂的靜。所以六結使「動、靜、根、覺、空、滅」的滅也是一樣的說法。證到無生法忍時,那是空三昧,就是絕對空,空三昧是絕對空的心態,不管你有沒有真實法就是觀它為空。
相對空是有法、有相,有法有相是來自於因緣,因緣始生諸法,然後你能夠覺而不住,這是相對空的境界。所以從覺跳到滅,就是要用空字訣。然執空也是一種執著,當你能夠覺而不住,就是相對的空境界證得。所以要有法無執、有法不住,沒有一個心念做它的主人的話,那就是寂靜。這六個結使是所謂生滅法,法的生滅都依這六個結使在發展,你修得愈往後邊走,到最後這邊是滅結使也滅,滅時就是無法為寂,有為不執為靜,如此「生滅法」已度過,就是涅槃的境界,如《楞嚴經》裏面所講:「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就是整個生滅法都滅了,就只有真正的寂滅為樂。修行人求這種安祥的快樂,寂滅、寂靜意思差不多,所以大阿羅漢祂心完全解脫的話,這種狀態就是涅槃的狀態,是為寂滅無相。
涅槃境界遠離諸苦,湛然常住。涅槃境界遠離諸苦,不是說它沒有苦喔,它是在心理上對苦的認定,已經跟不苦一樣了。苦、樂平等,所以他對業報的現象愈不認為痛苦,心內就愈安祥去承受業力的受報,要有這種能力,心才能夠寂靜。當然我們體性是很清澄的、完美的面對一切境界不動、長養、常住。常是永恆不變的,哪個東西永恆不變?只有一個空性。有相就會變,所以你能夠住紮在心裏面的空寂性,那種是永遠不會變的空性。當你不住在一切業力、一切執著上面,那個結使都沒有了,你修的妄執性都斷盡,那空性當然是常住,保持永恆空的樣子,所以不會一下子有、又一下子沒有,保證不會過一陣子又迷失掉了。
所以證得涅槃的人、解脫知見的人,他不會說一下子有定力,一下子沒定力,感冒他照樣有定力應緣。感冒身體沒有氣機了,怎麼會有定力?因為他若修到究竟涅槃,有氣沒氣對他來講不是很重要的,他已經是心平氣和了!有的人只走到一半,就不是如此,平時看起來是有定力、什麼事都看得開,但感冒了脾氣就來了,什麼毛病都來了!這就是本身根本無生法忍沒有做到,所以會變來變去,無法常住不變。常住就永遠,沒有一點點時間失掉過,沒有迷糊掉。所以不管碰到大事或小事,身體狀況好或不好,永遠都是保持著那種空寂的現象,始能稱為寂靜。
無生無滅,故稱為寂靜,因為你的覺性在,能感知因緣,它也照樣讓諸法起滅、起滅,但你不受它影響,這才是我們講的真正「有法無執,覺而不住」,這才是究竟解脫。如果僅學到空三昧,認為「一切法沒有」,都沒有,那不就像石頭一樣?沒感覺就是沒感覺!現在你要修完整的佛法不能這樣子,當然過程要經過空證是沒有錯,但要練到在有覺有知的情況之下,依然能夠安住自性覺而不住,這樣佛性「空有」二相才圓滿。不然就像石頭一樣,雖然你敲它會扣扣扣聲出,何況是我們佛性?如果應緣沒覺得痛、也沒煩惱的感覺,空性就有點像這樣。若像石頭沒有感覺,不知道好、壞、痛苦、不痛苦,這種佛性就死掉了!這樣是不對的!
所以要度過那種境界,不能光是獨居,不看、不聽、不聞、不覺,然後就說自己心很自在,這樣是不行的!你什麼都要知道,什麼都能夠感覺,都能夠體會,但就是心要能夠安住,沒有煩惱,這才是無生無滅的一種解釋。是有生有滅,但我看起來像是無生無滅,我做到沒有煩惱,所以能這樣你照樣可以去101大樓走一走,你不會說:「唉呀,好煩!人那麼多!」如果你跨年那一天去跟他們擠,九十三萬人次在那裏擠,你也很自在,不會表現你心很煩。
舉這例子當然不是說去那裏都是修行人,都寂滅了,不可能的!那些人都是為了好玩、去湊熱鬧,喜歡聚會、心很歡喜,所以能夠接受。這裡是要強調說,你不必逃避人多的地方,你要在人多的地方、有因緣的地方,去練到你的心照樣自在,這樣才是真正的涅槃相,才是寂靜。所以寂靜不是什麼都沒有,不要看到「寂靜」就認為:「這二個中國字好像什麼法都沒有?」不是的!是有法,而你不執著它,這才是真正的涅槃。
《瑜珈師地論》就有餘依及無餘依地各說四種寂靜。(一)有餘依中:(1)苦寂靜,謂永盡諸漏,及斷除後有之眾苦,而得當來不生之法。(2)煩惱寂靜,謂斷除一切煩惱,而得畢竟不生之法。(3)不損惱有情寂靜,謂永斷煩惱,不造諸惡,修習諸善。(4)捨寂靜,謂恆住於「捨」性之中,不喜不憂,安住於正念正知。(二)無餘依中:(1)數教寂靜,謂諸數及言教等並息。(2)一切依寂靜,謂有餘依中雖有施設依乃至後邊依等八依,今於此境界中總斷離此等諸依。(3)依依苦寂靜,謂依準前述之八依,永滅除眾生之苦。(4)依依苦生疑慮寂靜,依準前述之八依,苦之疑慮不生。
《瑜珈師地論》:瑜珈師總共有十七地,分十七個境界,地就是指修行的境界。全書在論述修行人的十七種境界是怎麼樣。我們後面也有一品在講這個。這部書指出,有餘依及無餘依地各有四種寂靜。剛才講十七地有個有餘依地及無餘依地,如果以涅槃來講的話,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照這個境界來講已經很後面了。前面打坐、修行、世間禪定、色界、無色界境界,都離不開要朝向涅槃的境界邁進。所以你要涅槃寂靜的話有兩種:有餘依、無餘依。
一般經典在講有餘依身、無餘依身時,有餘依身就是還有神我身,地上菩薩就沒有身。像外道還有一個神我身,出去回來、出去回來,就是這一個有餘依身。他不求涅槃的話,那還是世間禪定而已,所以哪怕會神我身出去、回來,他照樣沒有解脫。你有這個神我身,如果練到涅槃寂靜的境界解脫了,那就是阿羅漢的境界,所以阿羅漢他是有神我身,他有一個身,所以入不了「大般涅槃」。而地上菩薩就沒有身,沒有身但是有心,所以他還有餘習。阿羅漢有餘依是為身有餘習;登地菩薩無餘依是無身有餘習;如果完全清淨,一點一毫的餘習都沒有,那就是佛、如來,如來就有二十二種總功德相裏面的第一個:最清淨覺,才能入「大般涅槃」。修了那麼多功德相就是以這個「最清淨覺」為主,由此現起無量的智慧、現起無量的神通、現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神變,來利益眾生,都是從這最清淨覺發起的。
有餘依、無餘依看起來主要在講身的餘依,但什麼是有餘依、什麼是無餘依?它們差別在哪裏?主要差別還是在於這個「心」。心有粗、微細、細、極微細,…,好幾種層次。你不要說:「我已經修了心、已經沒有煩惱了!」過了一陣子,那個習氣又會現一點出來。像今天有一位同學來了,他平時都沒事,修法修法後又擠出一點點習氣出來,比如說大毛病是不會犯,但是有一點心酸啊、有一點點怪怪的啊,那有一點點怪怪的,就是指你潛在的心挖出來了。不是說沒有,若沒有你就像佛一樣了,不可能!所有大小習氣都還在,所以我們說心還有餘習。
有餘依、無餘依有很多的解釋,這裏跟你講有餘依身、無餘依身,還有個「身」。無色界的天神就沒有一個身,真正開悟的人就沒有一個身,只有心法。如果從打坐修行的樂受來講,上次我們講,突破色界入無色界的人,他沒有覺得身體快樂不快樂,氣雖然很多,也沒有覺得有什麼快樂,摸那個磁能也沒有感覺什麼,自己身體氣在動當然知道,但不覺得快樂。世間禪定到三禪天時他會非常快樂,身體氣充滿了覺得很快樂,他還有身根所以會享受快樂。無餘依行者他沒有身的話,什麼叫快樂、不快樂?所以有肉身或有個神我身者,才會覺得氣多好快樂。開悟的地上菩薩就是暫有肉身,但沒有個神我身,但他還沒有入滅,所以要這個肉體暫借用,但他沒有感覺有氣時,有什麼快樂、不快樂,若氣通或不通,受苦他也已經不覺得苦了。
(一)有餘依中有四種寂靜:苦寂靜、煩惱寂靜、不損惱有情寂靜、捨寂靜。
(1)苦寂靜,謂永盡諸漏,為種種不完美的功德相─習氣毛病永遠盡了,也斷除後有之眾苦,後有,是你未來再出生做人時,是沒有什麼痛苦。如果最後有,就是最後生,那是當生要佛的。釋迦牟尼佛出生做悉達多太子,這一生就是最後生,真正的不再來受生了,所以祂是最後生。後有就是還有出生做人的機會,繼續修菩薩行,無量劫之間修菩薩道。而得當來不生之法,如果是證悟了苦、集、滅、道的話,不是馬上入滅;或者是他還沒入滅以前,所受的痛苦已經沒有了。如果他不來受生,那就是阿羅漢了;如果這種人再來受生那理應就是菩薩。
什麼菩薩是有餘依身呢?地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是謂地前菩薩。地上菩薩就是真正開悟了,是無餘依的初地到十地菩薩。所以有餘依身的是地前菩薩,如果不來受生是阿羅漢。阿羅漢在哪裏?在十信位的第九,至於第十是辟支佛,這是小乘的修行法,他有餘依身而入滅了。入滅好像寂滅了、無生了,都不再來嗎?會!他會再來!阿羅涅槃二萬劫後還要再來,因為要發菩提心,還是要成佛,所以還是要走回來菩薩的道路。辟支佛還要涅槃一萬劫,到最後才再發菩提心,那還是回來再走如來菩提的這一條路。所以有的就直接繞過阿羅漢、辟支佛修行,直接修菩薩道。從十住這裏開始,華嚴宗認為真正是菩薩是從十住位開始,在這之前如十信位都還不能算是菩薩。所以你要了解這六十四位階之間的說法。
(2)煩惱寂靜,謂斷除一切煩惱,而得畢竟不生之法。第一個苦寂靜是對肉身來講,煩惱當然對心來講,心寂靜可以斷除一切煩惱,而得畢竟不生之法。無生法忍證得就畢竟不生,或者生不去掛礙,心能住平等平等,那真是不生法。
(3)不損惱有情寂靜,謂永斷煩惱,不造諸惡,修習諸善。有得這種寂靜能不去損惱障礙有情眾生而使之起煩惱。你自己能把持得住,不因為你跟他業力的關係讓他煩惱,不損害眾生,當然心能夠寂靜。所謂永斷煩惱,不造諸惡,修習諸善。你造諸惡就和眾生因緣果報還在牽扯,你現在不去惱怒諸眾生,心有這種寂靜,雖是有餘依,但能多修善不去造惡,不去跟眾生結惡緣,這種就是已經沒有造惡心的寂靜。
(4)捨寂靜,謂恆住於「捨」性之中,不喜不憂,安住於正念正知。捨寂靜,捨就是平等法,五受「憂、喜、苦、樂、捨」裏面的捨受,是平等平等諸法。憂、喜是對心來講,苦、樂是對身來講,把這四個都平等觀,所以捨除了平等來講以外,也可以說捨念,捨棄一切念頭。比如說好,你不會說好;不好也不會說不好,就捨棄差別念頭了。捨棄說好的念頭、捨棄說壞的念頭,這個法就平等了。所以有時候說捨念清淨,看似有所念頭,但你又能把它看成好、不好都一樣,就等於沒有念頭了。
這種捨念清淨,會恆住於捨性之中。佛祂有一個法性叫做「恆住捨性」,有的人是偶爾有捨性、平等觀,有時候就平等觀不了法,但佛一定是永遠、永遠都住在捨性上,不會一下子有,一下子沒有,不會有這種毛病。恆住捨性之中,你就沒有喜、沒有憂,因為好的不需歡喜,壞的不必憂愁,而且是自然就形成這種心態,不是刻意造作的。所以若安住在正念、正知中,就清清楚楚的知道一切法,且沒有各種憂、喜、苦、樂的感覺,這也是有餘依涅槃的一種境界。至於無餘依中的四種寂靜,數教寂靜、一切依寂靜、依依苦寂靜、依依苦生疑慮寂靜,下回再談。
(2008.01.09.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