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52)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

「威儀寂靜無不圓滿。」(續)

威儀者威嚴之態度,起居動作皆有威德、有儀則,即是習稱之行、住、坐、臥四威儀。於佛門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異於在家眾,而有「三千威儀、八萬律儀」和「僧有三千威儀、六萬細行,尼有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等之說。一般謂戒重、威儀輕,若廣義解之,則制教之戒無非皆亦威儀之義。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為戒分,餘之僧殘等總為威儀分。又如離性罪稱之為具足戒,其餘之遮戒則屬威儀,皆可為證。

威儀者威嚴之態度,起居動作皆有威德、有儀則,現在看大聲聞的第十二項功德:威儀。威儀者,威嚴的態度,內心祥和清淨,外表就自然現起威儀相。出家眾修行比較具足威儀、注重威儀,居家修行有時候比較隨便,威儀不起來。所謂威儀者,指起居動作皆有威德,人家看了自然起敬,對你有一種不敢侵犯之感,但又非常祥和,所以有儀德。即是習稱之行、住、坐、臥四威儀,威儀有儀則、原則,所以也就是在我們行、住、坐、臥之中具足各項威儀,所以叫做四威儀。於佛門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異於在家眾,在佛門中,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他們所受的具足戒,戒律很多,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八十四戒,戒律多,每一項都要符合心的清淨,異於在家眾。

而有「三千威儀、八萬律儀」和「僧有三千威儀、六萬細行,尼有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等之說。所以他們三千威儀、八萬律儀。或者是說僧有三千威儀、六萬細行,尼有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那比丘尼為什麼要有更多的威儀呢?她所受的戒律比較多。為了要成就莊嚴,所以做得多,意思是說,心裏面比較有煩惱,所以用功要比人家更多。女生如果說好幾百世都出生為女生的話,當然有時候身口意道德行為會較遜於男眾。所以經典講,女生少修了五百世,一世中如果是生天的話時間就更長。若看時間,人間現在是減劫,現在平均壽命七十五歲,如果再增劫到最高八萬四千歲,那就還蠻長的。所以男女出家修行用功,當然比丘尼要有十二萬細行去做,你看這二個數字只是個大概。

一般謂戒重、威儀輕,若廣義解之,則制教之戒無非皆亦威儀之義。一般來講戒重威儀輕,戒會成為一個戒都是起初出家眾有比較重的過錯,世尊乃制戒,戒其不可再犯。如果你所犯的戒,是微細、不侵犯到別人,但是顯現自己在威德上有缺失的,這個就有礙威儀,所以威儀就比較輕。不管重、不管輕,出家眾都要能夠去遵守。如果用廣義來講,則制教之戒,也就是佛所制教的戒律,無非皆亦威儀之義。過去有威儀,所以所講的戒都跟威儀沒有兩樣,這是廣義來講,再變成戒來示眾遵守,就是比較嚴重的。一般要能講經說法者,當然義理要懂,而若能夠講戒律,起碼還要懂得因果。上次我們講說宿命通可以觀過去;天眼通可以觀未來,當然你就對於以往之過失所造成的因果,會特別注意不要再犯。天眼通、天眼明觀未來,未來時你要去借鏡宿昔之業不要更犯,那麼修行就會有好的結果。

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為戒分,這些每一個業都是包括在戒、包括在威儀裏面,所以這裏講的有二百五十戒是對比丘來講。也就是殺、盜、淫、妄這四種叫做重禁,一般這四重戒是修行人不要去犯的,嚴重的叫做性戒,就是污染到你的自性,你再怎麼懺悔,怎麼樣都要受報。比較微薄的叫做遮戒,遮蓋你的自性讓它不清淨,所以威儀也威儀不起來。這裏講的四重禁為戒分。餘之僧殘等總為威儀分,對出家眾有損害到他的威儀、他的德行的,都稱做威儀,雖然不能稱之為戒,但有損威儀也是不好。又如離性罪稱之為具足戒,如果離我們剛才講的性戒,你犯了就有自性的罪,這個罪是感召你出生六道的,尤其是犯了戒,會感召地獄道,所以離性罪稱之為具足戒。

其餘之遮戒則屬威儀,皆可為證。其餘的都是遮戒,所以遮戒屬於威儀,這樣可以證明主要的戒律就是性戒,其餘的遮戒會遮蓋你自性不清淨,我們會犯之都是由這類微細習氣所致。所以佛祂是最清淨覺,什麼微細毛病都滅盡。所以一絲一毫微習會障礙我們的自性清淨。有沒有被障礙,你自己最清楚,有,難怪神通發不起來、智慧不夠。佛所具足的這些神通變化、智慧我們都沒有,表示我們的自性被習氣、毛病所蒙蔽了,所以禁戒比較嚴重的是具足戒,其餘會遮蓋我們自性清淨的、有犯威儀的,就算是遮戒。

 

俗稱四威儀者catur-vidh2 1rya-path2h,指行(gamana)、住(sth2na)、坐(ni=ady2)、臥(0aya0ayana)四種威儀。為比丘、比丘尼所必須遵守之儀則,亦即日常之起居動作須謹慎,禁放逸與懈怠,以保持嚴肅與莊重。佛教中之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皆不出於行、住、坐、臥四者,一般以「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之四威儀,最為重要。

俗稱四威儀者catur-vidh2 1rya-path2h,指行(gamana)、住(sth2na)、坐(ni=ady2)、臥(0aya0ayana)四種威儀。接下來,我們再繼續探討行、住、坐、臥,在一般佛門來講要怎麼做?catu是威儀,path2h就是指道路、路途,catu後面加v,在梵文sandhi(就是連結、結合)之後,會產生r的音,catur-vidh2 1rya-path2h是四威儀。我們在唸誦《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時,也遇到很多這個catur,又如裏面有一句"datur dare,這個h要轉成單音的。四威儀一個是行(gamana),gade也是行。《心經》裏面有「揭諦揭諦(gade gade),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就是這個gade。之後為住(sth2na)、坐(ni=ady2)、臥(0aya0ayana) 四種威儀。

為比丘、比丘尼所必須遵守之儀則。如果你穿出家僧伽衣,而你沒有威儀,人家會覺得怪怪的,因此你穿了褔田衣,走路更要有莊嚴。雖然沒有做法會,褔田衣沒有穿,但平時穿衣服走路也要有威儀,有的很注重這些,這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行境界。有的人比較自在,好像阿羅漢一樣,什麼都無所謂,但是大阿羅漢這種威儀都具足圓滿。所以有時候我們看自己、看別人或者看出家眾,從這威儀,可以感知他修到什麼境界?如果你碰到師父非常注重威儀,或者走路很自在顯現這種威儀相,那就表示修得不錯。

亦即日常之起居動作須謹慎,禁放逸與懈怠,在日常生活起居之間都要謹慎,禁止放逸或者懈怠,因為你的心隨時隨地要注意在行為上,這樣也是在修行。如果你不注意你的行為、一舉一動,你的心一定亂飄、胡思亂想!掛礙這個、掛礙那個、想東想西,所以魂不守舍,容易發生意外、車禍這些事故。如果走路很用心的,注意腳、注意手、注意周圍一些車子,一些人、事、物,你當然都有警覺性,這些也都會顯現在你的威儀上。以保持嚴肅與莊重,你保持嚴肅跟莊重,很凝重!不會讓人家看起來很輕浮。佛教中之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佛教之中有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微細的修行法門,注意在你的身心上,所以你微細裏都能夠控制,表示你的心已經安住在祥和、專注、禪定的境界,這是相對的。皆不出於行、住、坐、臥四者,所以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不出這些行、住、坐、臥四種。

一般以「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之四威儀,最為重要。一般講的:行如風,走路的時候像風一樣輕快;坐如鐘,坐下來像大鐘放在地上不會亂動,講話就嘴巴動而已,其它身體、腳都不動,看起來很莊嚴;立如松,站著的時候像森林裏的松樹,挺得直直的,因為松樹本來就是往上一直長上去的,所以它的頸部直直不會彎曲,站著時像樹幹一樣直立;臥如弓,像弓箭一樣有點彎,像吉祥臥的方向躺著,有時候同樣一個姿勢睡久了就會累,如果你不去轉一下、翻一下身,你也會受不了。所以你要做到四威儀具足,你不要以為睡覺的時候沒有人看著你,諸佛、菩薩、護法神你又看不到,所以你要怎麼動沒有人知道。但是你修禪定就是這樣,睡覺像弓箭不動,永遠就是那一面,不會說要翻身另一面,這在身理上來講,臥的時候向右,右手在底下臥,這樣心臟在上面不會被壓迫。下面有講這種還是不同的,不同的眾生有不同的睡法。所以我們沒出家,沒人跟你講這些道理,你們有幸,讀到這個威儀,讓我們也了解一下他們的威儀到底怎麼樣?所以這是在講威儀。

 

關於四威儀之法規定制,於各經論及諸師多有戒制,茲就行、住、坐、臥四者而論:

關於四威儀之法規定制,這釋迦牟尼佛講的,在各經論之中每個師父所講的都有談到戒。禁戒跟制定戒律,主要還是以行、住、坐、臥這四點來說明。

 

1)行:據道宣之(教誡律儀)載,行走之時,不得垂手及左右顧視,必須直視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蟲蟻及急行,並不得與女子、醉酒者同行等。據《大明三藏法數》載,修道者於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

第一個,行,行為上,據道宣之(教誡律儀)載,依據道宣法師的教誡律儀記載,剛才已講,能夠說明教的戒律,應該是已能夠成就阿羅漢或者菩薩道者,有宿命通、天眼通可以觀未來、觀現在,就可以講為什麼要制定這個戒律。譬如你殺生,很明顯的就是地獄的因。那為什麼要講得那麼細?你一定要講個道理,告訴人為什麼不要這麼做、為什麼要那麼做。我們所有的因果報應就是那麼可怕,是很微細也很可怕,一句話說得不對就受報。關於佛經一樣,寫書寫的一篇不對,害人家慧命,這果報也很大!所以我們在做佛教的書也要很小心,自己的修行還好是只影響到自己,但若出書影響到別人的就要小心。剛才談到,能夠講戒律,應該是已成就者,可惜現在沒有了,哪裏有那麼多阿羅漢?所以現在的戒師,都是出家師父,大約修行戒律幾十年,德高望重,依照他以前授戒時候戒師怎麼講,或自己去精研毗尼耶,然後才講戒。這律藏,一般人不能進去看,你不要說現在網路很發達,什麼東西都放在網路上,你就好奇進去看。有時候你看了會睡不著覺,因為講的我們一般人做不到,搞不好你又沒有無礙智的話,就會很懷疑為什麼這麼做?這會引起你的信心危機。

你去受了菩薩戒,那二十八戒,戒師怎麼告訴你,你就怎麼去做。不要說經典上怎麼講、怎麼講,如果這樣子你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民國初年有一個大和尚,他去受完了具足戒以後,他馬上捨戒,因為做不到。所以一個威儀不具足的人,或者是比較自在心的人,不容易去守到二百五十戒,所以他聽戒師講完,馬上說我要捨戒,沒有具足出家眾戒。後來他就守居士菩薩戒,居士菩薩戒條比較少,他的弟子變成在拜居士了。當然他也是執著於具足戒太困難,而不想去做。如果能夠二百五十戒都守得很好,短期間你其實可以證得阿羅漢果。這個心沒有放逸,管得死死的,你當然行為、內心都安住了,心清淨的時候,自然就會解脫、成就,所以古代的人是這麼在修的。還有就是佛教的道理要自己悟,釋迦牟尼佛神通那麼大,跟你點一下你就悟了,那不是很簡單嗎?佛法不是這樣的,道理可以跟你講,但是你要悟是要靠你自己,所以這個悟很重要,要你自己親自去體會一下,這才是真正你的。人家講的開悟、心清淨、自在,你沒有真正去體會的話,這些都是很抽象的名詞,是什麼境界?所以佛法十分注重「悟」。一般的神教只教你信,信唯一的神或哪一尊菩薩就好了,但真正講解脫就要你自己去悟。

行走之時,不得垂手及左右顧視,這裏講的道宣法師的這本書,他說行走的時候,不得垂手及左右環顧,我們普通走路都是兩隻手一、二、一、二,兩邊手晃來晃去,他說不能晃要安放如儀,沒有提東西時就這樣放,不要晃來晃去,晃來晃去就不威儀。也不能左右看,只能看前面,不能碰到人,或者雙目還要低垂,只能看前面一點點路。像走路都要這樣了,你去菩提迦耶那邊去繞塔,有的法師、男眾、女眾我看都一樣,一手拿著唸珠,一手晃啊晃的,實在不如法。我們去繞塔就雙手合十、目低垂略看微前處,只要不碰到人即可,所以要這麼去繞才有一點威儀。你好不容易到大塔世尊那裏,還手這麼晃晃晃,一點都不威儀。所以這裏講的,左右不能顧視,不要好奇東張西望想看到什麼。

必須直視前方七尺之地,七尺就是二公尺多一點的地方,大概是垂眼可以看到的地方,當然現在交通也比較複雜,有時候摩托車、腳踏車也蠻快的,所以你可能要看遠一點點。若是在郊外或深山野外、叢林裏較沒有複雜的交通,你是可以這麼做的。在台北市可能要看遠一點、看高一點!對面紅綠燈等有車會闖過來,綠燈不是絕對的安全的,尤其剛開始的時候,你這邊紅燈轉綠燈間幾秒鐘,另一邊還有冒失鬼會衝上來。都市裡面還算守規則,鄉下可能較隨便一點。據說中南美地區他們的紅綠燈還是參考用的,不是權威依據,所以開車時轉綠燈還要看一看,可能你綠燈還要讓人家一下。

勿踏蟲蟻及急行:不能走路踏到昆蟲或走太快,現在在我們市區昆蟲螞蟻比較少了,在野外就相當多,所以有時候你要不踏到很難,如果你走入有草的地方,底下有沒有蟲你怎麼看得到?所以最好多持咒(唵伊底律尼娑哈),每天你下床也可唸這個咒,網路上有寫,叫<護生咒>,預防踩到微小眾生,所以要唸這個咒。

出家眾亦不得與女子、醉酒者同行,南傳修行就是這樣子,不能跟異性走在一起、在同一個屋簷下,更不能跟女眾混在一起,縱使非同一房間也不能。所以南傳要修這十二萬行、六萬細行之威儀,什麼小細節都要注意,主要是不引發他心裏面起煩惱。南傳的修法是這樣,眼、耳、鼻、舌、身不接觸,自然安住;大乘菩薩是接觸但能安住,這個要靠智慧。南傳小乘為了求清淨,所以不能夠去違犯,所以為什麼他們的神通能夠那麼發達、果位為什麼那麼容易得到?因為他們下的功夫多,把心管的死死的。至於不能與醉酒者同行,因為對方已經迷亂了自性,不用再跟他扯來扯去、也不要跟他走在一起,這是行的方面,道宣法師所講的。

據《大明三藏法數》載,修道者於舉止動步,而據《大明三藏法數》這本書所記載,修道的人舉止開始動跟停止之間,或者走路動步之間,心不外馳,心都不外放,不要往外去攀緣,要攝住在你的腳、攝住在你的心,或一句佛號上,不要去追求一些人、事、物等外境。無有輕躁,不要輕浮或者煩惱、有點煩躁心。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常住正念,正念我講就是說:「覺知在就是正念在」。如果你不提起正念,你不會說你有一個覺知在。我們的覺知是知道週圍一切事、物,但是不動心,如果動心這個覺知就會失去,你會進入世間相沈浸在裏面。所以你如果常常保持一個覺知、正念,有正念的話,你心就不會入塵境、入世間相,所以這時候你可以有看沒有到、有聽沒有進,像這樣安住他的心。如果你分別心起,看到人要分辨他是男是女、是莊嚴或者漂亮、或者是長得不怎麼樣,你的心就動了,就沒有正念。

所以《金剛經》裏面講的:「不住一切法生心」,這就是正念!永遠保持這種覺知,安住在你的自性,不會攀緣週遭的人、事、物、你所看所聽的,這就是正念!所以常在正念,以成三昧(sama,就是正定),有正念就有正定。如法而行,這樣心安住在正念,都沒有動念的在走路,南傳的修行就這樣子,隨時隨地都在注意這個念頭,不能攀緣,但是可以去覺知:「有人來了」,知道有人來,但不要再加以分男、女、什麼樣的,不要去起分別心,把這個念攝受在正念上,不要去動心。

 

2)住:據《教誡律儀》載,在師前立法條載,不得直立於師前後,不得距離太近或太遠,並不得立。於高處、上風處,必須側立於師之額角七尺許處。據《大明三藏法數》載,修道者非時不住,於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讚歎經法,廣為人說,思惟經義,此為如法而住。《大比丘三千威儀》舉出鬧門間、屠殺處、祠祀處、橋下、橋頭、四徼道、空閑處等七處,為惡鬼之住處,故不宜居住。

第二個,住,在居住方面,據《教誡律儀》載,據道宣法師《教誡律儀》記載,在師前立法條載,不得直立於師前後,不得距離太近或太遠,並不得立。他有規定,在出家師父前站立的時候,你不得直立於師前、後,(師指聲望高、或者已經是高僧大德級者)。如果他站在東,你不要站在他前面的東方,或者他的正西方也不行,要站在他的偏後方。所以你去受菩薩戒的話,有一個戒律就是你不能夠超前過這個法師,站在他正後面也不行的,你要稍微偏一些的。這個做法並沒有所謂怎麼樣,這是對你自己來講,你有沒有注意威儀,即微細的戒律,有沒有犯這種遮戒。

所以受了戒以後你自己要小心,如果你走路要讓師父他先走,如果你是主人,師父他讓你帶路,你不得不帶路時才走在他前面,走在前面也不能走在正前面,還要再偏一點。如果你的心有在注意這個小細節的話,就知道你有在注重這個威儀。如果你嬉嬉哈哈、跳來跳去,就沒威儀。所以人家看你修得好不好?不是看你神通多廣大,這個微細威儀有沒有顯現在你的行為中。所以你以後跟出家師父在應對的時候,你要把它顯現出來。

人家問:「你怎麼了解的?從哪裏知道的?你從哪個道場來的,怎麼懂得這些細節?」這代表你修行的一個層次。所以你看有些出家師父,他很注重這些細節,也會藉機教育信眾。我們大家若沒有聽過這個課程,你也不知道怎麼做。有時你去受戒,講師也只能講一點點不是很全面,所以我們藉這機會看看對於威儀上應有何做法。總之,距離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太近馬上就碰到他;太遠好像變成互不理睬、無關無係,似顯得不夠恭敬。

於高處、上風處,必須側立於師之額角七尺許處。亦不得立於高處,如果師父在比較低的地方,你不要跑到較高的地方站在那裏,雖然沒有站在他前面、或正後面,但是你的左右邊高過他,這不好!那上風處也不行,風從哪裏吹過來?你不要去站在風口,你要站在下風處,這也是一種禮貌。不能前方、或後方,要在師的額角旁邊二公尺的地方,額角二邊就左右斜斜的;或者是後方左右斜邊四十五度角之七尺(二公尺)地方最好。在居家生活或者是靜止的範圍活動的時候,能夠注意這些,心才能夠安住,對出家師父好像也比較恭敬。

據《大明三藏法數》裏面記載,修道者非時不住。真正修行人隨時隨地都是要安住在某個地方,不是在動就沒有住,在動中能夠心安住就是住。它這裏講非時不住,不是哪個時間就不要住在哪個地方,這裏的非時不住,不是時候不住哪裏,這是什麼意思?他們規定很多!你住時要住哪個場所?非時不住,不是說哪個時間,不要特定住在哪個特定的場地。

剛才講到這個南傳的,住在屋簷底下時不能有白衣(指居士)去住,以前我們去美國萬緣寺打禪的時候,有一個馬來西亞的法師來,是南傳的,我們就被趕了,把住的房間空下來讓他住,我們被搬到別的地方去,不是同一個房,雖是同一個寺廟,當然另外住的地方有比較差一點。一般飯店沒有這種現象,他當然給你住好一點。寺廟裡既然法師要來,居士就要委屈一下,搬到次要的地方去。

所以他們該住哪裏、哪個時間可住、哪個時間不能住?這裏沒有仔細講,它應該有一些時間。譬如說你要去哪個地方掛單,不能三更半夜才要去,寺廟可能八、九點就安單了,你要像居士身一樣十點、十一點才睡的這種觀念就很不好。像這種細節有從嚴的規定,幾點打板、幾點熄燈?你都要遵守,不要再去打擾。

於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在住的地方要常常念佛、法、僧三寶,這裏只有三寶,上次我們則講到十念,你常常憶念佛、法、僧三寶;念戒律,常常教育他,不管出家、不出家都要這樣去做。十念:佛、法、僧這三寶一定要念,誦經要唸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二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常常這樣唸。

十念的第四個為念戒,憶念你所去受戒的戒律內容,這在一般受菩薩戒的人,初一、十五要布薩,新戒子比較會參與,老戒子就忘記了,布薩就是拿戒條來唸《菩薩善戒經》,或《梵網經菩薩戒本》。你們有沒有唸經、唸戒條?複習它裏面的戒條,再記一記,是否有什麼戒律你有犯?還得稍微思惟一下。出家眾也是這樣,集團在一起誦經,誦經在提醒你持了什麼戒?哪一條戒律你有沒有犯?這跟基督教、天主教一樣,一到特殊日子就在教會裏面望彌撒,親身聽法憶法一樣的道理,佛教徒是以戒來修行。

再來念天(天神),你說:「我不要升天,為什麼要念天神?」你修行之間都要有護法神,護法神除了天龍八部、或者善的鬼神,以外還有天神。天神是佛教的護法,最大的護法有三個:四天王天(欲界第一天)、第二忉利天天主、色界天的大梵天天主,其它夜摩天以上的,他們跟人離得太遠,不管人間、四大部洲的事。大梵天王是我們娑婆世界裏面或者其它有人的地方,他是最大的色界初禪天。你唸這些希望他能護持你,譬如說你誦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忉利天主要來加持你,因為這部經是他在護持的,所以你當然憶想他。

這五淨居天的諸聖人,那個更好了!當時釋迦牟尼佛修行過程,都是淨居天的聖人在安排、來護持,菩薩有神通為什麼不用?不能用!因為修無為法,要修忍辱、要修捨棄一切境界,所以你要修大法就要有人跟你護持,最後得到如來菩提,不用一法。《金剛經》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一法可得。」所以只有捨、只有忍辱,善境界也要放棄,其它碰到逆境界你更要安祥的去忍受,沒有什麼法,到最後完全心清淨,你最後完全清淨就什麼都無所謂。

所以這種法一般外道沒有辦法學,你聽佛法要真正懂佛的道理,那才能走到最高的果位,當然很久!有開悟就等於未來一定會成佛,所以要唸天。你不要說:「我不是要往生天上!」雖然不是往生天上,但有時候果報由不得你!六道佛經裏面講這個化城,《法華經》裏面講化城。像釋迦牟尼佛有弟子曾出家只有一天,他修想這十念,一天打坐,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世,所以這弟子他的果報很好,死後生忉利天,於此天死了以後生夜摩天,天壽盡了又生兜率天,兜率天天壽盡了化樂天,化樂天盡了又去他化自在天,這像第六天的耶和華,菩薩在那邊。死了又再繞回來,又忉利天到夜摩天,再化樂天,再兜率天,再下來夜摩天,然後忉利天,到最後又來人間,證到阿羅漢果。

所以這等於是種化城。有時候你會說升天不好,但因為你沒有完全成就道業,所以暫時去那邊。這種是有種佛的種子,都有善因,有善種子的話,比較不會像一般的天神,去天上享受榮華富貴就忘記修行,所以還是有差別的。你如果從因果去思惟的話,當然願力很重要,如果沒有菩薩心說:「我下次一定來人間」,也沒機會到地獄、下三道,那就只有升天。念天是希望自己有生之年修行能夠有天神他們守護。修行、斷習氣、守戒都是在修行,這是十念的第六項。

十念的第七是念安般,即念打坐、念呼吸(入出息),一切修行都築基在吸氣、吐氣。比如說你打坐,坐不久,沒關係!你靜靜的呼吸,注意鼻子氣進來、氣出去。你修密法也一樣,觀一個「阿」字或一個「唵」字,換做你的鼻子呼吸的地方,花個十幾、二十、三十分鍾這樣做,凝注你的精神、注意力,身體也會慢慢變化,丹田也會起來。有時候沒時間的話,你可以做這小動作但要有恆,有恆就是天天做,早晚各一次,有恆最重要。

我高中以後自己打坐,那時候坐不久,頂多四十分鍾,以現在二小時、四小時來看,那時的四十分鐘算什麼?但是每一天很規律的這樣坐,累積能量,以後自然會用得到。所以年輕有年輕的本錢,如果過去你有佛教的種子,自然看到一本書、一段話,你就會去打坐、練習呼吸,雖然不怎麼樣,也不是很用心或者雙盤等去做,但是呼吸已經建立了你的基礎,以後到三十幾歲時,就會發揮功用。當然還有念生老死等。總之,這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動)、念安般(數息)、念身非常、念死」,你要常常去想,後面想的都是修行的層次,如此你就能夠得到未來不錯的果報。

讚歎經法,廣為人說,讚歎經法,每一部經都有它的好處,你要多讚歎!哪個法你學到了就宣揚它的好處,廣為人說。能夠為別人講就儘量為別人講,比如說你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去說服他人,就試著先跟他說這個好處,跟他種一個善因,功不唐捐。有的人很積極的去幫助別人、去跟人講;有的人比較被動,認為說:「我自己都修不好還要講給他聽,勸他做什麼?」各人的觀念不一樣,所以所受的果報也不一樣。你積極一點,自己也會受用,幫助別人自己也會受用。

思惟經義,此為如法而住。廣為人說以後,你自己也要思惟,每一部經的意思是怎麼樣?到哪一個地方都要做這些事情,不是說出去玩了就忘記修行。出去玩住下來你就要想這些,唸佛、法、僧,起碼三皈依,哪一部經比較短,例如《心經》,就背一背、唸佛。住下來就要做這些事情,此為如法而住。如果你有做到這樣的話,你就行、住、坐、臥的住做的差不多了。當然居家在固定的地方,你每天都要有固定的功課,你說要做就要去做,有空這些要去想一想、要去做。

《大比丘三千威儀》舉出鬧門間、屠殺處、祠祀處、橋下、橋頭、四徼道、空閑處等七處,為惡鬼之住處,故不宜居住。《大比丘三千威儀》舉出鬧門間、屠殺處、祠祀處、橋下、橋頭、四徼道、空閑處等七處,不適合居住。為什麼不適合居住呢?熱鬧的地方在殺豬、殺羊那種屠宰處,或者是有廟宇、土地公祠、或一般道教的宮觀;或者橋底下、橋頭、街口十字路口,或者比較空曠、沒有什麼人煙的地方,這七個地方都是惡鬼的住處,不好的、不清淨的鬼所居住的地方,你最好不要住。不過有的修行人專門找這種地方練功夫,換做是你,怕不怕?有沒有辦法降服牠們?包括利益牠們。

所以佛陀弟子有修頭陀行的,要睡覺,簡單行李帶著,不住居家,要睡就睡墳場,也是破除對身見的迷思。墳墓有很多看不開變成守屍鬼的眾生,牠們為什麼睡墳墓?因為牠們依然對肉體很執著,認為:「我的肉體在哪裏,我就在哪裏,這是我的家!」東南亞地區的修行人,這個身見不是修行之時要破的嗎?他們死的時候都看得開:「這個肉體不是我!」所以死的時候燒一燒,用旁邊傢俱的幾個木條就燒了,你去印度、泰國看都是這樣子,所以肉體不值錢。我們不是,我們一定要花一點錢去蓋個像樣的墓,然後埋在裏面,所以中國人就喜歡講陰宅地理風水。如果本身的概念挺執著這個肉體是你的,就會很煩惱。

所以以上講七個地方,一般人不要住,如果你靈性比較高,還常常會卡到的,若動不動沒有辦法避開這些干擾的,這七個地方就少去,尤其是晚上。晚上陰暗,從下午就開始是牠們的天下了。清晨三、四點諸佛菩薩虛空遍滿,等到太陽大了慢慢就沒有了,過了午時以後這些聖人都不見了,鬼神就慢慢出來了,下午兩點、三點、四點……愈來愈多,修行要了解這個現象。

(2008.01.02.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