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51)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
「大淨福田。」(續)
(5)分別道淨,即善能分別是非,合道宜行,非道宜捨。(續)
上回講到第十一個功德相「大淨福田」,而在《成實論.福田品》裡面,有講七種大淨福田,我們介紹到第五個,「分別道淨,即善能分別是非,合道宜行,非道宜捨」。一個具足智慧的人,有能力分別是非,能夠分辨所修的法是正法、邪法,還是方便法。如果是合於道,合於求解脫之道,符合經典所講的這些理念,無常、苦、空、無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等,那就可以依著去做,也可以修得好;如果是方便道偶爾可以用;如果是非道,不是求解脫的,那這就要捨,要有這種智慧分辨,這是清淨法的第五個。
(6) 行斷知見淨,「行」指苦難、苦易、樂難、樂易四行。「斷」指斷除諸結(惑)。即證得無學盡智、無生智者,能知見所行、所斷,而通達分明。
第六個行斷知見淨,你所作所為都是行,修行也是行,方法也是行。行斷知見,因為做的好,都能夠清淨。這裡的行是講苦行,種種修行的行為,有苦難、苦易、樂難、樂易四行。比如說,如果是用非常沒有意義的苦痛來修行,這在佛法上來講並不是說很好,你真的逼太緊、壓得太過分的話,有時候會得反效果;但有時候如果不用一點壓力,修是修了,卻無法得到很大的進展。所以難易之間,你要知道怎麼拿捏。
如果能夠學習方便,所要的目標也可得到,這樣尚可說是清淨;如果沉溺在福報、快樂、或者身心樂行上,真要發心修行就難了,像你的家庭如果很美好、或者福報很好,有時難免障礙你修行,讓你不易發起出離心。以前美國有個人在課堂結束時,提出問題問王老師:「一個人如果是家裏很和樂,有吃有穿、錢也不缺、也不害人,這樣已很好了,那這樣何必再修行呢?」很滿足現狀,當然這種人就沈迷在所謂樂之中,欠缺對「無常」的種種警覺,往往下一世又去墮落了。
所以我們要有清淨的智慧來分辨,處於快樂的生活你應該知道因果,是過去世所造的善業,所以今生的果報為家庭和樂、金錢不缺、生活舒適,但是這樣今世用完就沒有了。要知道在順境之間修行有時候難,如何讓順境之間也可以修行?你要有智慧去看到這些。等於是說,保持了一個修行順境,而且又能夠得到一個很好的法門,然後不是很辛苦,能夠達到使你身體突破,或者心靈有進展,這樣的話,可以算是由樂中來修行得到樂易,這種智慧要能夠善分辨。
斷是指我們的結使、惑要斷,所有的迷糊都叫做惑、不清淨、迷執、惑害。佛法來講,每個重要的境界都有不同的惑,最主要先分為上、中、下,再來細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類,所以稱為九品惑。我們的不清淨心都是過去無明所招來的惑,也可以叫做結使,你要去斷除,斷一切的迷惑、斷一切的結使,怎麼去斷?如果不知道結使涵蓋的項目,你就無從斷起,所以你要有清淨的知見去看到這些惑障。
比如說須陀洹已斷「身見、戒禁取見、疑心病」這三結使,等於說如果你能夠斷這三結使,就有須陀洹的果位。那你起碼要知道身見是什麼?戒禁取見是什麼?疑是什麼?戒禁取見梵文是śīla-vrata-parāmarśa,śīla是戒律,vrata是規範,有禁之意,parāmarśa是執取不放。身見、戒禁取見、疑心病這是惑障,我們要對著它去修,內心裡面有這些毛病的話要去斷除。再來如果你能夠淡薄三毒,就有斯陀含果,斯陀含已淡薄的三結使乃是「貪、瞋、癡」三毒。一切的結使、一切的惑障、最根本的毛病稱為毒,都是概括在貪瞋癡裡面,故佛教稱之為三毒。再來如果能再斷除五下分結,就是「身見、戒禁取見、疑心病、貪、瞋」,這五個能夠斷掉的話,那就是阿那含果,能夠往生天上五淨居天,上五淨居天就為不還果,這就不來人間受生了,所以阿那含果就是不還果、不來人間。阿那含果已很不簡單,擁有五神通了。
再來要斷五上分結,五上分結就比較不一樣,五上分結為「色界縛、無色界縛、掉舉、慢心、無明」,不是只有惑障而已,連善境界也要不執斷除。善境界一個是色界縛,你在禪修之間所證到色界的禪定,初、二、三、四禪,你都不被它縛住或執著,就是有般若智慧;另一個是無色界縛,如果進入無色界,沒有一個神我身只有一個心,你也能夠這麼去用般若智慧觀它,不去執著,這樣亦可以超越世間。
再來就是掉舉,因為阿羅漢的心到這個時候能遍虛空(起碼三千大千世界),可以感知眾生的心,如果他定力還不夠的話,還會有起心動念受影響,現在慢慢把掉舉心控制、滅掉,這樣心就清淨、安住。但這時候會有我慢,因為在阿那含這裡有五神通現起,有通的人你看他會不會起傲慢心?他只有通,但沒有解脫,所以他還有一個我慢心,雖然微薄但是具有我慢心,這個也要能破。最後才破掉根本的無明。這五個是五上分結,五上分結就是比較微細的毛病,能夠證得的話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無生、應供,功德不錯,所以要受供養,我們人天都要供養他,我們供養有大福田、淨福田,想種福田就要供養這些聖者。這四個層次你要懂。
知是佛所講的法你都認知了,把佛的知見、智慧,拿來學習、拿來用,這樣的話即能證得無學盡智。無學且是一切漏盡,無學就是不必再學了,因為你所要學習斷煩惱這種佛法你都學過了,所以斷一切煩惱法;漏是不清淨的、不圓滿的、破壞功德的,而心、煩惱若都能清淨則叫做盡,故此處的盡即是漏盡,無學跟漏盡是相等的,因為漏盡所以無學,因為無學所以當然漏也盡了。無生智者,無生是對一切法不起心動念相應,或者對你的業緣已經不再感招,所以不必來受生,叫做無生。
能知見所行、所斷,能知、能看、能懂一切的所行,能把修行不清淨的法都斷除。而通達分明,對於你要解脫的目的,都能通達清楚;有的人修到哪裡都搞不懂,怎麼修也搞不懂,搞不清楚修到哪就亂講,沒有證到須陀洹他說是須陀洹,沒有證到斯陀含他說是斯陀含,沒有證到阿羅漢他說是阿羅漢等等,未證言證,未得謂得,這樣就是大妄語,大妄語果報就是要下無間地獄的!所以我們學佛法不是自己打坐就好,要深入經藏,要懂得各個不好的意念要用什麼方法對治,修到清淨的一面又該是怎麼樣。
不是說你有一些怪力亂神的能力就說你證到什麼,那些能力跟證到什麼果位是沒有直接的關係,像有些心地清淨的阿羅漢他沒有神通,因為他還沒有學習如何誘發起神通,但是他心已經清淨、所作皆辦了。我們有般若智慧的話,觀一切修行的境界無所有、不可得,《金剛經》裡面講,「須陀洹沒有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沒有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沒有阿那含果想,阿羅漢沒有阿羅漢果想」,都不能認為自己證到什麼果位,甚至對於所得到的一切神通變化也不去執著,這樣才叫做通達分明、清清楚楚,有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
(7)涅槃淨。
第七個涅槃淨,學佛法第一個要先證得涅槃,涅槃就是心安祥、寂滅,不對一切境界來反應,這種快樂是最快樂的,所以寂滅為樂。什麼叫涅槃?你要從心的狀態來講,那心是什麼狀態?一切法對他可以不相應、安祥、寂靜,當然這中間你要怎麼解釋都可以,如光明、不二、無暗、…等等一切名相來形容涅槃的狀態都可以。為何涅槃還有淨與不淨之別?如果不淨,是指你很執著涅槃,心不想動,永遠喜歡安住在那種寂滅為樂的狀態,這還不究竟,一般聲聞皆如此。
而淨則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有涅槃但不執著,第二個是他如果在度眾生的話,度眾生用有為法但是祂住無為境,像《金剛經》四句偈裡面常常講:「無為常為」,以無為的心住涅槃的境,而能起神用,是無為常為。所以,如果真正究竟解脫的人、菩薩,他可以在人世間度眾生,為了度眾生常常心起一切法利益眾生,但是他心裡面沒有罣礙,永遠保持這種心清淨,不受所面對的人事物而影響其涅槃的境界,這種才是究竟涅槃,大聲聞都有這種涅槃淨的能力,我們學佛應當也要學習這種能力。
《首楞嚴三昧經》載,具足「十法行」者稱為真實福田,可稱為淨福田,即:(1)住於空、無相、無願之解脫門而不入法位,(2)見知四諦而不證道果,(3)行八解脫而不捨菩薩行,(4)能起宿住,死生、漏盡等三種智證明而行於三界,(5)能現聲聞形色威儀而不隨音教從他求法,(6)現辟支佛形色威儀而以無礙辯才說法,(7)常在禪定而能現行一切諸行,(8)不離正道而現入邪道,(9)深貪染愛而離諸欲一切煩惱,(10)入於涅槃而生死不壞不捨。
《首楞嚴三昧經》記載,具足「十法行」者稱為真實福田,即:能夠具足十法行的人就稱為真實福田,可稱為淨福田,我們現在在講淨福田,他們心修到清淨了,建立了這種福田,對我們來講我們再供養他,就可以種福田。對我們有利,對他來講他是享受清淨,對我們來講我們供養這些聖人就種了福田,他們把修行的好處分給我們一樣,如果你不懂的聖人是淨福田,就不會想去求得比較高的福報,所謂高不是說你有錢、有富貴,而是說心裡面能夠清淨,能夠證得涅槃的這種佛法,能夠得到般若的智慧。清淨福田有十個,我們大略說明一下:
(1)住於空、無相、無願之解脫門而不入法位。此乃我們修行重要的關卡,當然《般若經》裡面有講十八空,十八空是用思維來理解的,只要思維想通了,他就有這種能力,但非真正的體踐;如果是跨過三三昧的話,這是真實的解脫,三昧就是正定,三三昧指空、無相、無願這三個正定。「空」是我們涅槃的第一階段,「無相」是涅槃的第二階段,「無願」是證到空、無相過程之間無願求、不要有所願求,若有願求就沒有空、實相觀,所以不能有願求。已經證到三三昧者,就有真正解脫的能力,有解脫又不住法位,不住法位就是有解脫的能力,但是不在那裡光享受那種解脫的涅槃境界,要在人間度眾生,度眾生中但還是有能力保持三三昧的定力,這是不住法位。菩薩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菩薩不是躲在深山裡面維持心地安祥、涅槃的境界,是要證得空、無相、無願的解脫門,但能不入法位。
這裡叫解脫門,為什麼叫解脫門?還沒有成就以前叫做三三昧,未證得叫三三昧(三個正定),如果證得三三昧叫做三解脫門,這些概念已經講好幾次了,你們都要懂。已經證得三解脫門的這些聖人,他不入法位,不去執著空、無相這種證得的境界,那他在幹什麼?他在人間行菩薩道,但內心也有空、無相的這種解脫知見,不會迷糊掉,所以這樣才能夠廣大度眾生,如果一個阿羅漢他在一個小地方不接觸人,偶爾有人去拜訪他,這種接引眾生有限,如果一個人能夠很自在,他可以走入人群裡面去、接觸眾生,不怕被眾生度走,他是有備而來,有能力去度眾生,這叫做不入法位。
(2)見知四諦而不證道果。釋迦牟尼佛轉法輪的第一個法輪就是轉四聖諦,他剛開始對五比丘三轉法輪,第一轉讓五比丘能夠「已知」,第二轉再講一次「已證」,第三轉「已斷」。所以為什麼誦經典裡面有咒語的話我們要唸三遍?釋迦牟尼佛講,咒語不可能只有講一遍,要一轉、二轉、三轉,像在講四聖諦也一樣,四聖諦,苦、集、滅、道,第一轉知道什麼叫苦?什麼叫集?什麼叫滅?什麼叫道?第二轉證目前的苦,證過去的因--集,證一切煩惱--滅,然後就接近解脫道,道了以後要斷,斷就是內心全部脫離這些習氣,這個滅了以後,能夠坦蕩蕩用無相觀一切法但不執著,證到解脫道以後不執著。
剛剛講的淨福田裡面第七個涅槃淨,不去執著他,這樣證得以外還要起神通,因為心清淨就會起神通。佛法跟外道不一樣,外道的神通是學來的、念力觀起的,佛法是心清淨自然就會發起神通的,所以這裡有證得六通,已證不是只有證心地的涅槃、解脫,還要證得神通,這樣才是徹底的了解四聖諦。對四聖諦要知道其修行的過程,得道了但不去證道果,這是不執著進入涅槃境界,道果應該是要入涅槃,入涅槃讓心寂靜不動,大阿羅漢、大聲聞他還要度眾生,所以他不入涅槃、不在那裡打坐入定,心已經可以有定了、自然解脫了,可以去為眾生講經說法,這是不證道果。如果取道果就要入滅了,入滅就能夠有一萬劫、二萬劫享受涅槃境界,他要度眾生所以不證道果。
(3)行八解脫而不捨菩薩行。八解脫有一個名稱叫八背捨,有八種禪定,四禪八定,這些名稱看了就要記起來,有的課聽一聽,講到八背捨這幾個字不知道怎麼寫,現在你要知道。違背真正實性空的這些法都要拋棄它、捨離它,這樣才能得解脫,有這種八解脫的能力,但是不住在解脫境界上,還是要去行菩薩道,所以,《首楞嚴三昧經》首楞嚴不是在那裡打坐入定得涅槃,是在有相、有為法、眾生之間去得到最高的禪定,這是首楞嚴三昧,這裡所講的都是跟菩薩道相關,不是小聲聞、小阿羅漢,是大聲聞、大阿羅漢。
(4)能起宿住,死生、漏盡等三種智證明而行於三界。一定能起「宿住」,宿命住講通俗一點就宿命明,能夠得宿命明那就可以觀照過去。宿命明有什麼好處?你知道過去造了什麼業,所以再來會有什麼果報,所以要警惕、警惕,今後不要再犯了。再來就是「死生」,用天眼明可以觀你未來的死生,出生做什麼?瞭知未來有不好的果報,就可激勵你要積極的去斷掉一切的不清淨心。第三個是「漏盡」,漏盡通是有法但沒有煩惱,漏盡明是沒有煩惱法,因為證得首楞嚴三昧的菩薩他心中都是白業,沒有黑業,黑業是不好的、是煩惱的,你既然是有大淨福田的話,應該具足這三個比較大的神通,三種智證明而行於三界,化導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欲界包括天上六欲天加人間等等。
(5)能現聲聞形色威儀而不隨音教從他求法,不隨音教從他求法。自己能夠現起聲聞形色威儀,聲聞講究四威儀,後面會講到四威儀,四威儀是什麼?行住坐臥該怎麼樣?出家的律儀是很重要,律儀有好的壞的,出家人要學好的戒律、律儀,在行住坐臥之間具足威儀,因為自己已經自在無礙了,所以不必去隨哪裡的聲音、教言、外道等等而學法。不去從他學法,那怎麼學呢?到這個境界,首楞嚴三昧十法行,有一些法是從心地裡面學來的,有一些法是佛直接傳教給你的,所以你不必外求。尤其是密法,很奇怪,你進到某些情境之下,就有佛、菩薩可以無形中現形教你密法,你看不到有人,但是你就知道手印要怎麼結,甚至於咒語要怎麼唸才對。
因為到一個境界的話,世間很少有師父可教你。佛兩千五百多年前現應化身,佛入滅後第一個五百年大家修行得還好,第二個五百年慢慢就證者較少或沒有了,第三個五百年大家只喜歡蓋寺廟、看佛經,都不喜歡修行,到現在兩千五百年了更是沒有人認真修行,也沒有人真的證得,但互相諍論不休。如果是過去的菩薩因緣再來,學到一個程度的話,不隨音教從他求法,很微妙,他自己就可以懂一些法,這不是只有清淨法,清淨法簡單,就是不執著讓心一直清淨就好,但像大聲聞、大阿羅漢、菩薩境界,還有很多的智慧、很多的佛法要學,像無忘失法、恆住捨性、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所有的波羅蜜門、一切陀羅尼門等等,不是你去人世間找一個人學就會了,末法時期大半師父不是很高明,所以只有你福德夠,自然就能夠蘊有法過來,你可以學。
(6)現辟支佛形色威儀而以無礙辯才說法。先證得聲聞,聲聞是阿羅漢,再上去是辟支佛,辟支佛是有一點跨於大乘跟小乘之間的一種修證,辟支佛比阿羅漢更多一點智慧。我們說阿羅漢如果是入涅槃的話,不由小向大轉去行菩薩道,一涅槃阿羅漢要兩萬劫以後才發菩提心,不是入涅槃以後就成佛了,以後還是要發菩提心、度眾生、學菩薩道。辟支佛比阿羅漢高明一點、有智慧一點,入涅槃要等一萬劫後,再發菩提心、度眾生。如果這麼開始發菩提心,修到八地菩薩又需一大阿僧祇劫,證到如來佛又一大阿僧祇劫,還要兩大阿僧祇劫,如果你證得辟支佛境界的話,現辟支佛的形跟他的相,威儀要比阿羅漢更具足,但是以無礙辯才說法,他比阿羅漢多了一點智慧,所以他可以有無礙辯才,能夠講經說法,這是第六個法行。
(7)常在禪定而能現行一切諸行。菩薩如果有證得法身的話,在定中、涅槃中他能夠有應化身,且依他的清淨度,所產生的應化身也不一樣。到菩薩境界的話都是以清淨法身起應化身,至如來是最清淨覺,所以不管多少眾生憶念他,他都可以化,甚至有千萬億化身出去。在《解深密經》或者《佛地經》裡面所講的,這種能力是很自然的,自然成,不必用有為、不必用心念,眾生憶想他就自然化一個化身出去利益眾生,利益眾生完又沒有了,這是最好的如來境界。菩薩也在學這個能力,辟支佛也在學這個能力,所以他在靜坐時可以化一個化身出去,這裡因為還不是究竟,你主動也可以化,是謂意生身,這是很微妙的。有時採取有為相,化一個佛的身出去,尤其真正的佛,或肉身菩薩(還沒有入滅的菩薩),他們通常不以自己本尊、本身之肉體去示現。
比如菩薩觀想法爾的釋迦牟尼佛佛像,他的樣子是這樣,看久了有那個影像,就可以化一個這樣的佛像化身出去。有人會看到佛用佛像的樣子在空中飛,或者到你家裏…這種幻象,你說到底這是什麼?怎麼不是人?怎麼不是可以動的佛?有的是看到木頭雕的、有的是看到銅鐵所鑄的,這些都是菩薩起心動念化的。你說真嗎?不知道!你說假嗎?不知道!這個就是菩薩在禪定中能現一切諸行,很微妙的心行。心要怎麼現、要怎麼利益眾生,在菩薩境界的話有的都學這些,要看你心清淨多少?看你體會多少?每個人的智慧不一定,所以要去動腦筋,當然你的德行要好,無形中就會懂得某一些法。這裡講的都是現實的,都有這麼回事情,只要你功夫夠,就常在禪定中而能現行一切諸行。在定中怎麼現?起心動念,萬法唯心造,都可以作利益眾生的事情。
(8)不離正道而現入邪道。菩薩心圓融沒有分別好壞、善惡、順逆等等,只有利益眾生的心,所以有時候他示現不雅的行為,或者入不清淨的地方,也就是說示現在不好的地方,無非都是要度眾生。一切都講因緣,有時他也到花天酒地的場所去,為的就是要度那些沈迷在酒色之間的人,菩薩示現跟他們為伍,他雖然示現這種行為,但是他永遠不離心清淨的一面,無論入邪道,或者入外道、或者入魔道,都是為了救度那些著魔的徒弟徒孫。所以正道是基本,示現是為了度眾生,我們不要光憑眼睛所看的就認定是這樣、是那樣,不要隨意下評論,說哪個人怎麼樣、哪個人怎麼樣,我們無知、沒有神通,不知道這些因由,所以應避免造口業,要儘量少說話。
(9)深貪染愛而離諸欲一切煩惱。有時候又示現貪,有時候示現染愛,你說修行人要清淨,怎麼示現這樣?他是故意示現!故意如此示現,那些不清淨的人才能夠相近,彼此才能臭味相投;如果他整日行為端莊、不苟言笑,讓那些不清淨的人連靠近都不敢或不願意,這樣怎麼度眾生?所以,真正已經善惡不分別、正邪不執著的菩薩,才會有這種能力,深貪染愛但能夠離諸欲一切煩惱,在種種欲望裡面打滾,沒有產生煩惱,這個就要有很大的功夫。我們修行學正的、學戒律,一犯了戒就要懺悔、睡不著覺,但真正的菩薩他是有這種定力、有這種解脫的知見與能力。
(10)入於涅槃而生死不壞不捨。心住涅槃境界、不二境界、安祥境界,但是不怕生死、再來受生,一受生就不怕死,因為你不怕生就不怕死,所以還是來人間。如果你說只想要去極樂世界,那保證你應該還沒有修的夠資格當菩薩,所以才只想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進修、悟道、屆時才倒駕慈航,這種就是還沒有究竟的。如果究竟的菩薩,當下就涅槃、當下就發願再來、不怕生死,這個就是已經有得首楞嚴三昧的菩薩,他不一定要入涅槃,大聲聞也是,菩薩更是。不壞不捨,這個生死不怕也不捨,對涅槃也不去破壞涅槃的境界,也不必捨涅槃,不是說住在涅槃才永遠涅槃,你在生死之間心也是在涅槃境界,這都是我們學佛法要去追求的菩薩修證。
如果具足這十種法行的話,那他是具有實際上的福田、真實的福田、是大淨福田,如果我們能夠供養到這些菩薩、大聲聞,那這福報不錯了,會增長我們智慧,起碼榮華富貴少不了,主要我們是要解脫的智慧。這是有關於第十一項「大淨福田」的功德相。
「威儀寂靜無不圓滿。」
第十二威儀寂靜德相。大聲聞眾等動者威儀具足,心常能寂靜,動止之間都常住涅槃,所以說威儀、寂靜無不圓滿。圓滿著parip9r5a,周遍充足,無所缺減之意。威儀者現於行住坐臥中,寂靜行於三義,華嚴經探玄記云:「寂靜行有三義:一以彼二乘修離生死喧雜行故;二令修證入人空寂靜行故;三無餘涅槃名寂靜,修彼名行。」此即聲聞、緣覺二乘所修習趣入涅槃寂靜之行法。又寂靜現於身寂靜與心寂靜。寂靜者,謂離煩惱,絕苦患,亦即涅槃之理。(1)捨家離欲,息眾緣務,避喧鬧之世而閑居靜處,不作一切身之惡行者,稱為身寂靜。(2)離貪、瞋、癡等諸煩惱,修習禪定,不起惡心者,稱為心寂靜。
第十二個功德相威儀寂靜德相。有時候顯現在你的行為,有時候從內心裡面的清淨,能夠發出震撼人心的能力,所以說不必穿的非常的華麗,他們的福田衣穿上去就能顯現出威儀,走路有走路的威儀,坐有坐的威儀,行住坐臥威儀具足無不圓滿。寂靜有不同程度,小阿羅漢也有寂靜,甚至連世間禪定的人也有點寂靜,但那寂靜是不究竟、比較淺的,大阿羅漢更有寂靜,菩薩有菩薩的寂靜,如來是最圓滿的,這裡講大聲聞功德相威儀寂靜無不圓滿。
大聲聞眾等動者威儀具足,你在動中也要威儀具足。心常能寂靜,動止之間都常住涅槃,要動是用身體、行為顯示威儀,但是內心永遠處在涅槃境界,心常寂靜。涅槃就是心安祥、沒有煩惱,這種狀況叫恆住捨性,捨是平等,一切法平等、平等(sama sama),心寂靜就平等,沒有分別心就是寂靜,有分別心就有起心動念、有煩惱。而且這寂靜是永遠的,不是一下子有一下子沒有,所以叫恆住捨性,大阿羅漢或者八地以上菩薩或者佛都有這種恆住捨性。所以說威儀、寂靜無不圓滿,在外顯現威儀,從內心也可以現出威儀,在現威儀之間內心又非常寂靜,無不圓滿。圓滿者,parip9r5a。我們在誦《佛頂尊勝陀羅尼》,sarva gati pari 0uddhe或者samanta pari 0uddhe,pari是周圍、周遍,周遍充足,p9r5a就是圓滿、充足的圓滿,無所缺減之意。
威儀者現於行住坐臥中,寂靜行於三義,寂靜有三種意義可以來顯現出寂靜是什麼意涵,《華嚴經探玄記》云:「寂靜行有三義:一以彼二乘修離生死喧雜行故,聲聞、緣覺這二乘聖人他們修行離生死的法、離雜亂喧鬧的法這種寂靜;二令修證入人空寂靜行故,這第二個是更高的層次,空、寂靜的法門,也是我們講的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三無餘涅槃名寂靜。修彼名行,修這三種目標,所作所為就是行。第一階段離生死、離喧鬧,到深山野外、阿蘭若處去打坐、修行,這功夫不好,所以離大眾去修;功夫好一點要入空寂,這個就不一定離大眾,要修無相觀,你離大眾怎麼修?不用離!第三個是無餘依的涅槃,這個跟自身比較有關。
有餘依涅槃有兩種,依身,死以前就是肉體,死了以後就是神我身,還有一個神我身,這神我身是什麼?就像你閉著眼睛觀想你的父母親他會現影像,影像又沒有重量、又不真實,所以六道除了人、畜牲以外,大概都是這個神我身,沒有質量的身。天神也是一樣,天神升天了,或者菩薩化身了,這個有形沒有質量,這個是色界天的天神,他能夠證到有餘依,因為他沒有破色身,一般人修行都卡在這關,這關會現色陰魔相,色陰魔相是你的五根都會起異能,所以你可以眼見、隔聞,鼻子聞到香、臭的味道,舌頭有時候酸甜苦辣一味性,身體會感覺到陰的鬼神,或者佛菩薩的祥和之氣,用身體可以感覺,這種能力都是色陰魔相,為什麼你會有這些現象?你還有神我身、中陰身。
所以我們上次講到現法樂住,世間禪定的人才有這種氣強的快樂,阿羅漢沒有破色身,他法身沒現,還有個神我身,所以如果打坐時有一個神我出去又回來,這種人就算能夠解脫也是得有餘依涅槃,阿羅漢大部分解脫不簡單,他會享受肉體充滿氣的快感、快樂。那破色身時,神我身也破了,只有一個心識,這是無色界的境界,所以如果真正開悟,就是在無色界的境界這裡才是真正開悟者。真正開悟的人,色陰魔相不是說看不到,而是不再用眼睛看到、不在用耳朵聽,都是用心去感覺,因為他只有一個心識,一根有六根之用,用一個心就可以具有見聞覺知這種能力,你說有眾生來,你不是用眼睛看,你用心感覺有眾生來,你用眼睛看眾生,你是沒有看到他的心,眾生的心是好是壞?是好人、壞人?安的什麼心?你看不清楚,但破色身的行者他用心感得清楚。
有的人可以看到別人肉體裡生什麼病?有的人不用眼睛看,是可用身來感覺。心是無形無相,才可以超越時空,沒有一個神我身來去、來去,所以如來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來法身遍虛空,哪裡有來去?有神我身就有來去,沒有神我身,當下就是虛空、當下就是佛的法身,如果你破了色身,慢慢修到涅槃境界,你就證得無餘依涅槃。無餘依第一個是無身,也就是沒有身體,第二個是無習,沒有習氣。有餘依還有習氣,除了身以外還有餘習,心還不完全清淨,你要了解阿羅漢他們都還是有神我來去。
第三個層次無餘涅槃名寂靜,就是最究竟寂靜,此即聲聞、緣覺二乘所修習趣入涅槃寂靜之行法。又寂靜現於身寂靜與心寂靜。身不動,打坐中氣充滿了色身、體細胞,有現法樂住;但是有時候心還不淨、心還亂糟糟的,感應虛空一切眾生心又不能安住。在阿羅漢之前的阿那含,雖然有五神通,但他邁向阿羅漢的這個過程中還有我慢、掉舉,為什麼會有掉舉?因為他心遍虛空感招眾生心,所以眾生煩惱他也會感應,起滅、起滅還不能清淨,這種心還不完全寂靜,我慢心還有,這當然也不能住寂靜。
掉舉心是跟眾生有關係的,不是自己心起滅而已,一個人到心開時,跟十方虛空一切眾生心都合一了,你可以感受到眾生有煩惱你也煩惱,這樣如果你安不住的話就有掉舉,當然這掉舉比較微細的,不至於像我們的重大煩惱,但是也是煩惱、還是不清淨,所以你要真的證到阿羅漢境界的話,五上分結斷,就是三毒滅,貪瞋癡沒有了,貪瞋癡沒有才是真正的阿羅漢,這裡所講內心的寂靜跟身體的寂靜是分開來看的。
寂靜者,謂離煩惱,絕苦患,一切的煩惱、一切的苦難引不起他的煩惱,這叫寂靜。阿羅漢、辟支佛煩惱根沒有完全斷,但是他可以觀這些法不真實,所以不會受它影響,他也算是解脫。佛是究竟解脫,沒有煩惱的念頭,不起邪心、邪念,起心動念都是清淨的,這是究竟的涅槃寂靜。所以我們一談到聖人的境界,你要懂阿羅漢是什麼樣子?辟支佛是什麼樣子?菩薩又是怎麼樣子?菩薩不是比阿羅漢高,七地以前的菩薩心還是亂七八糟、不淨的,比不上阿羅漢,只有八地菩薩的定力、解脫煩惱的能力才可以跟阿羅漢相當,但是初、二、三地這些菩薩,智慧就已經勝過阿羅漢,神通是沒有,心也不夠定,但是他可以善於運用智慧來講經說法,讓眾生得利。
阿羅漢就不行,阿羅漢可以示現神通,但是他沒有能力教人怎麼解脫,沒有能力講一大堆道理讓你信服。如果有人喜歡去追逐修行的神通境界,那很糟糕了,阿羅漢會示現,你如果要追逐神通跟他學,但是徹底的圓滿解脫是沒有辦法教您。七地以前的菩薩不具足什麼通,但是三地菩薩才有一個化身,一個化身已經不錯了,一個人想你,你就不知不覺的一個化身出去。很多法師你跟他講:「我打坐中看到你示現在我的範圍給我看到!」法師會說:「我不知道耶!」如果知道,那是外道、是邪道,初基的意生身,不是菩薩的應化身。佛在《佛地經》裡面也講過,他不動心但是怎麼會化無量化身出去呢?那是他在修菩薩加行位時所練的功夫,過去在菩薩因地時所練的加行力,讓他有這種能力感招眾生意念,有需要就化一個化身出去,本身、本尊還是如如不動。
你們聽佛法差不多有一個概念,外道都是意化一個菩薩的化身冒充出去,甚至就用自己的形象出去,用一個主動意念化一個本尊到對方的家裏、到夢裡面去,這是很無聊的,這樣彼此都沒有解脫、沒有寂靜。這種外道法都是有為法、不究竟的。佛法不是這樣,佛法是他修了寂靜,然後眾生剛好想到他、掛礙他,他就化一個化身出去,但本身自己並不知道。佛法要自己清淨解脫,才有化身出去,五地菩薩才有三個,所以如果同時四個人憶想他就不夠用了,他的功夫就只有這樣,所以一個人會落空。你要懂得佛法跟外道、邪道不同的地方在哪裡。以下講,離煩惱,覺苦患,亦即涅槃的道理,這就是涅槃,要怎麼去做呢?
(1)捨家棄欲,斷掉一切的欲望,捨離家庭,出離去修行,息眾緣務,不要再攀緣了,把一切跟眾生有關聯的事事物物都斷絕,第一階段你要自修,避開喧鬧的地方到深山野外獨居、居住在安靜處,不作一切身之惡行者,你沒有對象可以造身業,身是殺、盜、淫,一個人躲在深山裡面修行哪裡有對象會犯到殺盜淫?不可能!那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你怕在聲色犬馬的世間定不住,所以方便隔離到深山野外、阿蘭若荒野處去修,這叫身寂靜,身寂靜了但心還不淨,因為念頭會胡思亂想,還是會不清淨。
(2)離貪、瞋、癡等諸煩惱,修習禪定,不起惡心者,稱為心寂靜。我們看這些經典對於禪定的解釋,都分三階段,不管你修哪一個法,你都離不開這三階段。禪那,第一階段一定要「去惡」,內心有邪心、邪念、害心等等的不清淨法要斷。去惡,把粗的心地毛病斷了以後,再來微細的就要「思維」,你要懂得佛法,比如說剛剛講的,須陀洹要斷身見、斷戒禁取見、斷疑心病,你要得到須陀洹果,要怎麼去斷這三者?包括對身的執著、戒禁取見、疑心病,要怎麼去斷?或者你看到哪個大德開示的一段經典,有無道理你要去思維。聞,看經典也好,或者聽人家說也好,然後再思,最後要落實地再進一步修持。思維了符合佛旨,再來那你就要去「實修」。很多人聞了以後,有想但沒有想清楚、也沒有實際去修持,或者聞了以後根本不去想,一轉身就忘記了,這樣都不會進步。
思維修是讓你斷掉更深一層微細的習氣,所以要想,真正的禪那是靜慮,所以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就是修習禪定,慢慢導入心寂靜。修行過程中,內心最開始是一堆「妄想」,妄想是有主觀的念頭知道你在想,這種妄想你可以警覺,提起正念時它就止住了,提起正念是一個覺知,覺知一提起的話它就不再想了,這種可以透過控制來停止的念頭就是妄想。
如何辨別妄想、妄念?禪修的人、修大乘佛法者一定要搞清楚這二者的差別。妄想是第六意識的心、主觀意念的心;先妄想然後慢慢「無想」,很多人以為無想好像就是悟到空了,沒有開悟怎麼會悟到空?無想空寂一陣子就進入「妄念」,什麼叫妄念?不能自主的念頭,什麼叫做不能自主?我叫它停,它還是照樣一直冒出來。有些人稱它為法塵,法塵是對,但是法塵是八識裡面所現,由第七識來執著它,呈現在我們心裡面,由第六意識來認知它他,所以法生起已經過這三關卡、三識心。
等於說是八識法塵現,第七意識抓它來當作一回事情,第六意識再認知它,你內心才可以看得到,才可以看到念頭在飄啊飄,它是什麼意涵,這時你要叫它停,它也停不了,它照樣飛揚。妄念有很多,有大有小,剛開始小,如果全部打開就大,你心眼全部打開的話,像石門水庫瀑流一樣全部宣洩出來,沒有智慧的人就會很心慌意亂。有智慧的人,若有人跟他開導、跟他講清楚,他就可以去對治這些妄念。大的妄念我們可以說是在翻種子,大的才可以說翻種子,小的妄念像你去打佛七或禪七,小翻了幾天回來就沒有了的,那種是小悟,悟不是無心,悟是看到你的妄念叫悟,這個心是你不能控制的、不能自主的這種心。如果你還會思想就想,不想就不想,那這個還在妄想的階段,這個根本連進入門都沒有。真正大翻種子以後,慢慢才會無念,你怎麼知道無念?你會有一個覺知,知道自己現在沒有起心動念。
今天收到一個網友的mail,他說:「沒有起心動念,就覺得:『我不曉得在哪裡?』就很害怕,然後就趕快再唸佛,一提起佛號,啊?『我還在這裡』!」這就是過去沒有真正修禪定,有修禪定的人是很喜歡那種無念的寂靜。到這個階段才能講真正的寂靜,前面講的都是沒有空,哪裡有空證?只是沒有念頭而已,沒有打破第八意識,哪裡可以見到你的自心呢?沒有經過空心,你怎麼能夠說無念呢?這裡的無念其實還有一個覺知,正念就是覺知,你還有一個覺知,知道我沒有起心動念,到這個時候空性才顯露,妄念過到無念這個階段是明心,如果見到空性,那初步只有見性,證得空性你要有能力體會因緣起法。
在禪定打坐之間,如果你已經沒有很多的心放在明天要幹什麼、昨天做了什麼事、今天有什麼等等煩惱,能夠「三心了不可得」時,心沒有什麼罣礙,這時候你就可以思維修。如果再有因緣來的話,你的自心會起法,這過程你要清清楚楚。比如說這時候你可以動念,你要想某個人、哪件事是怎麼樣?你自己問自己,你腦筋就迸出火花出來,也許一個念頭、也許一個方法、也許一個影像,你如果不耐寂寞的話,有時候這麼去做一些靜慮的事情,為什麼叫靜?在寂靜之間你拿出心念頭出來,心念頭不是在那裡胡思亂想,不是想明天要幹什麼?昨天又幹了什麼?不是想這些無聊的事情,你是想眾生有什麼苦難,對方現在怎麼樣了?由什麼因、什麼緣造成的?你這麼去觀、去想,依你的禪定能力所現出來的結果,對方的苦難當然就會有轉機。
大家以為無念就是寂靜,修行如果你層次搞不懂常會犯大妄語!你如果搞得不清不楚,怎麼叫見性?這是很初步的見性,見性再來是要空性,如果不空掉的話那就沒有阿那含的果位。空性,什麼叫空性?《金剛經論》裡面講四句偈時說得很清楚,你自性應緣,超時空去辦什麼事情,你都要能清清楚楚,這個事情為什麼會有這個因?怎麼發生這個過程?然後有什麼果?如果你只知道心好像有點不穩,覺得自性好像在做事,做什麼事不知道,那就是沒有明明了了,沒有自覺自知,這種仍是沒有見性、沒有真正的空性。而且見性不是究竟,從見性到成佛還要歷經很多階段,祖師大德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講的好像很順溜,其實中間不曉得要修多久。心寂靜,分析給你們聽,要懂哪一個境界會有什麼現象,不要自己胡思亂想或胡說八道。
(2007.12.26.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