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50)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
「逮得第一現法樂住」(續)
大阿羅漢十三種功德相,現在講到第十個:「逮得第一現法樂住」,講義的最後一段。
親光菩薩釋云,證得不退勝靜慮故。又《瑜伽論》第十一云:「復次,是諸靜慮,名差別者。或名增上心,謂由心清淨增上力,正審慮故。或名樂住,謂於此中受極樂故。所以者何?依諸靜慮領受,喜樂、安樂、捨樂、身心樂故。又得定者,於諸靜慮,數數入出,領受現法安樂住故,由此定中現前,領受現法樂住,從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領受如是樂住。於無色定,無如是受,是故不說,彼為樂住。」廣說如彼。
親光菩薩釋云,由親光菩薩解釋的,證得不退勝靜慮故,靜慮就是禪定,最殊勝的禪定力不退轉,一般的世間禪定雖然是可以升天(無色界),最後還是要六道輪迴,如果還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除了阿羅漢無生、應供以外,其他的也是會退轉,大阿羅漢比阿羅漢還要更圓融,懂得佛法更多,所以他證得不退勝靜慮,這樣就能得到第一現法樂住,第一就是沒有比他排列在前面的,所以他的現法樂住最殊勝的。
《瑜伽師地論》裡面第十一卷有說,復次,是諸靜慮,名差別者,所有的靜慮有不同的相,剛剛講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未到地,他不是真正的禪,但他要有覺有觀,如果真心不能觀你的妄想心的話,那初禪境界未獲得,所以我們修行初步要有真心現起,才能夠觀照習氣、毛病的妄心,未到初禪,很難修心;二禪,我們的心會產生歡喜心,所以叫喜俱禪,參加法會,心常常覺得法喜充滿,或者禪定以後,心產生非常舒服的感覺,現在的講法就是high,就是一直high起來。
真正禪修的人,連歡喜心都不能有,不能夠起歡喜心,也沒有覺得怎麼樣,這個心卻一直非常興奮、高興?這樣也不好,處此狀況馬上要警覺,因心不清淨,當然是不好,要修,心升起歡喜心也要安住,不要去執著;三禪,就進入身體充滿氣,所以會有非常快樂的感覺,有的說一個細胞一世界一樣,氣充滿整個身體時,就會非常舒服。
上次我們講,一個破色身的人,他已經沒有身體可以享受這種快樂,這是在講色界天,色界天還有身,色就是身,所以他有樂俱禪,一個真正開悟的人,氣是有、是會走,但是他不會產生享受快樂的感覺。世間禪定的人,常常聽他講:「氣怎麼轉怎麼轉」,那個轉來轉去都沒有轉到腦筋裡面來,所以沒有辦法修心,唯他身體會產生很大的快樂。
四禪,一境性,就是你真心可以映現到一切的境界,起時你可以安住,不會起恐怖、歡喜、執著,什麼心都沒有,坦蕩蕩的面對那個境,但是這種能力也不真實、也會退轉,所以在四禪境界他升天以後,他這種定力不管是幾千萬億兆年以後慢慢會退轉,這是不究竟的禪定。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再上去是五淨居天,五淨居天就是阿那含果、不還果行者,不來人間能夠悟到阿羅漢,然後再上去就直接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最高,是四果。
現在我們在講大阿羅漢、大聲聞,所以他們禪定的功夫比阿羅漢還要高,為什麼禪定功夫高呢?阿羅漢,我執滅了,根本法執還沒有破,所以他學一半,大阿羅漢跟菩薩一樣,我、法二執要滅,這二執著要滅,所以他的禪定力當然最殊勝,比其他的定力都強。所以這裡《瑜伽師地論》中講,諸靜慮中是有差別,什麼差別?有初、二、三、四禪,也有五淨居天,也有阿羅漢的禪定境界,也有大羅漢的禪定境界。
或名增上心,阿羅漢就阿羅漢,為什麼加一個大?以境界來講,修到增上,定力的增上,這增上就是你已經做到了一個程度、一百分了,你再突破到一百二十分,你說守戒守的很好,所以有戒增上,那就變成增上戒,當然增上定、增上慧,一般人得到戒、得到定、得到慧這三種法身時,我們講戒身、定身、慧身,到最高時,就變成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再上去就是解脫法身,再上去還有解脫知見法身。這樣每一層、每一層都是增上,那你從四禪天天神的境界,修證到阿那含的境界,就有五淨居天的不還果,再上去就有阿羅漢,阿羅漢再上去還有大阿羅漢,所以他們的定力都以增上心來比較的話,都比這些高一點。
謂由心清淨增上力,所有修行都在清淨這個心、拿掉你的污垢,如來的總德相,德相就是功德相,如來的總功德相是最清淨覺,在覺之中得到最清淨。我們心都是有覺有知的,如果無覺無知就像石頭一樣了,所以佛的境界一定要有覺有知,而且其覺知是遍虛空一切法界、一切佛剎土,這種覺之下沒有一點點的污垢跟祂相應,這是最清淨覺,我們不能跟佛比。
大阿羅漢比阿羅漢清淨一點,阿羅漢比五淨居天的阿那含果清淨一點,這裡的斯陀含跟須陀洹大概都是在這三個層次裡面。所以升天,在這三個禪定天裡面,越往上的話,心越清淨,到菩薩境界,八地以上菩薩,就跟大阿羅漢差不多,十地菩薩也一樣,只是菩薩有智慧,能善於講經說法、能善於化導眾生,阿羅漢則比較差一點,大阿羅漢等於也是菩薩一樣。所以心清淨增上力,正審慮故,他有正確的智慧能夠來思維。
上一次我有講,禪有三種境界,第一個境界是「去惡」,這是開始修行的人,在打坐禪修之間,如果是初學的人,都在拿掉內心的污垢;第二個「思維修」,聞思修入三摩地,一邊聽人家講,一邊看經典,一邊思維,用在你自己的修行上;第三個境界,如果修的差不多了,這個時候的禪修等於是「靜慮」,靜慮也翻作禪那,也翻作禪修,他是可以從打坐之中進入思維、了知周圍之間的因緣果報。我們人有時候難免會碰到流年不利,起碼十二年要輪一次,或者到比較緊要的關頭,我們中國人說逢九會不好,逢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這個你去推算都跟五行有關係。
你如果在打坐之間去思維,身體不好,去思維為什麼身體不好,身體不好有外來的障礙,有外來的障礙,你心越清淨越不受他的影響,障礙就越小,如果自己的習氣引起的,那就要轉,比如對治瞋心,要怎麼下手。每個人個性不一樣,有的人喜歡看到就講、碎碎唸,我們就要去思維,比如說思維如果唸了有什麼用?是否應該讓自己的心先清淨才對?如果用自己的清淨心去感招周圍的人,尤其自己的家人,那麼你心清淨他們也清淨,雖然他們清淨得還是比你慢。
所以學佛法,不是說用嘴巴講道理,有時候道理講不通的,根基比較差的,你跟他講道理,他反而跟你辯,所以你在打坐之間、在禪修之間,去思維我的心怎麼清淨?怎麼放下?你越能夠做得到,你周圍之間家人也好、朋友也好,慢慢也都會改變,這是業力的改變;碰到障礙,每個人都會有,但是我們要沉著應戰,這是我們的口號:「沉著應戰!」要應什麼戰?不能用心,要用無為法去面對他,這樣事情慢慢就會轉移。一個月不轉,二個月;二個月不轉,三個月總會轉。
如果你真的是誠心求佛菩薩,意志力不夠的話,有時候會很累,你說:「我去作法會,作好幾次了,怎麼都還沒有效?」那就不要做了,就打坐禪修,思維自己心內哪裡不清淨?哪裡有什麼罣礙?如果身體不舒服,要嘛引氣去調理,要嘛就放下!你自己說沒病沒病,慢慢你的阿賴耶識也會覺得沒有病。所以,一般人的病都是執著,越執著就越有病,當然不是說你不執著就不會有病,比如說癌症的人,你剛開始不執著,不執著還是有病,病了以後你要學習更不執著,更不執著的話呢,有的人病情就轉了。
什麼叫做不執著?用行為來表示不執著,不是說我不執著、我腦筋不執著,而是說你要高高興興的,要去哪裡就去哪裡,要旅遊就去旅遊,要環遊世界就去環遊世界,要吃什麼,能吃的就儘量吃,這麼自在,你會忘記:「我在生病…?」我們一般人不是,一生病就不舒服,不舒服就不想動,越不想動就越生病,整天都在想這個病、這個不舒服。越怕累就越會累,越怕病就越會病。以後,不舒服的話儘量走出去,不要待在家裏,當然,如果有的人去做義工、去做什麼,這麼奔跑,就忘記病。
這個都是在審慎思量之中,如何去開發你腦筋裡面一覺。修行就是要得到最清淨覺,最清淨覺就是如來了,那我們是朝著清淨這邊來走,走一步算一步,累積你的清淨,你要清淨就要捨去你的執著、捨去你不清淨的心病,這樣的話,你在靜慮之中,就會產生快樂,當然這種快樂,一般我們來講都要跟氣有關係。像今天我坐在位子上回一封mail,從吃過飯一直坐到四點多,坐了身體都不舒服,睡覺躺了一下也不舒服,我就打坐,坐不到五十分鐘,今天比較晚上坐,慢慢氣上來就打開了。
所以要樂住,起碼你自己要打坐,打坐的話,身體就會好,氣通了精神就好,精神好心就安寧,心安寧你就樂觀,一連帶的都是互相影響,一個人一碰到障礙,當然定力不夠,他就會胡思亂想,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什麼都不對。你不要去想這些,你在打坐,打坐、呼吸,那種法樂就會現起,法樂現起心就會安住,所以,如果你長久病,拜懺什麼也做了一大堆,你不如在佛像前面每天拜五百拜,或甚至於一千拜,身體就會好了。
像洪老師最近身體不好,身體不好就來拜佛,其他的都不管他,每一天都固定,我們無形中都有一種障礙,比如說以前,我都吃過飯來佛堂繞佛半小時,去了印度幾趟以後都忘記了,所以體力越來越衰,昨天走了一下,覺得不錯,今天又忘記了,事情在等著你做,吃過飯就坐下來,一坐就四個小時,明明知道這都是自己糟塌自己,有時候一些世俗的事情會牽制你。所以我常常建議同學,有病的話,動、靜這兩種法門都做,因為你不是說壓力很大,不是說事情很多一定要做,那你就拜佛,在家裏面對佛像,拜五百拜,你分四次,一次拜一百零八,這樣彎下去、腰起來,下去、腰起來,這個腰怎麼不會好呢?一定好的,所以這個動禪一定要做。有時候我們業力來,卻都忘記了!
提醒各位:身體不好、流年不利,就要動!動完了就坐,我拜了一百拜,或者兩百拜,拜完了以後就打坐、呼吸,這個時候身體的氣會容易發起來,所以身體氣發,心就安住,這裡在講樂住,除了菩薩八地、十地以上的,他們大阿羅漢也都是得到最殊勝的靜慮、禪定,所以在諸靜慮之中領受,我們的感情覺受去領受那種快樂。剛剛我講了,要稍微分辨一下,色界天的是有漏智,無色界天,已經破色身的菩薩,真正開悟的他是破色身,他就沒有什麼快不快樂,無身了,無色界無身,無身他沒有所謂樂不樂的問題。
我常常講說,同學一摸到什麼水晶、摸到什麼有磁能的東西,就說氣很強,我摸什麼就都沒有感覺、都不強。你沒有身就不會感覺那個相,你去打坐是有氣,摸其他的東西有氣嗎?同學都有感覺,我覺得我沒有什麼感覺,只在身體氣在轉時會有感覺,那種感覺跟你去摸那種物體的感覺不一樣,所以,初步有感覺,以後就沒感覺。如果今生老是都有感覺,你就等於沒有突破色身,沒有真正開悟。
開悟者赭是無身,無身就沒有所謂樂不樂住,是自己清淨、智慧,讓你安住在那種禪定中,這個大菩薩的境界,跟阿羅漢的境界,跟世間禪定的行者,有身體上的不同覺受,身體產生的領受。領受我們一般講就是領納與覺受。色、受、想、行、識五,受是領納、覺受,你感覺外境好就高興,不好就煩惱、生氣,甚至於產生憂喜苦樂的感覺。憂喜是對於心來講,苦樂是對於身來講。你既然還有身就會感受到一切法樂住,用你的心、你的覺受去感覺快樂不快樂。
菩薩對他什麼叫做快樂不快樂?他是心平氣和,沒有所謂氣、不氣,反正他就是用智慧得到解脫的能力,這不一樣。大阿羅漢靜慮之中領受喜樂、安樂、捨樂,憂喜苦樂捨這五受,憂喜是心,苦樂是身,如果你把這些都平等觀的話,憂不憂,喜不喜,苦不苦,樂不樂,這麼都平等,這叫平等心,平等心也就是捨心。你修的諸法都平等平等,那你這個心自然就安定。先喜樂,後來安樂,再來捨樂,捨樂是最高的境界、平等心,不是說他沒有發生病痛、沒有發生不如意,是有發生,但是他沒有罣礙,要練到這樣。
怎麼練?《金剛經》裡面都在講這些道理,當然忍辱修到安忍,不忍之忍,沒有一個忍的心面對那個境,這是最高的境界,這是捨念清淨。第四禪天有時候叫捨念清淨,剛剛講的第四禪天,一境性,一境性相當於捨念清淨,捨念有兩種解釋,一個心平等,觀一切法心淨,一個是捨去念頭,不去執著你的念頭。你還有罣礙好的、罣礙不好的,這些念頭都放下,如果這樣講的話,有捨去的意思,捨去念頭,好的念頭、不好的念頭都放下、捨去、不要去想。《般若經》裡面在講的,這樣就可以證到最上正等覺,那你對一切法都能夠不執著的話,最上正等覺,所以,得到身心快樂,現法樂住。
又得定者,有得到禪定的人,在諸禪定中,靜慮初、二、三、四禪中,數數入出,我們打坐剛開始還沒進入禪,然後稍微呼吸均勻了,就進入越深的初、二、三、四禪、無色界定、種種三昧,千萬三昧。佛祂一個三昧進到一個三昧是很快,進去再出來也很快,很多人到初、二禪時,都卡在那裡,要出來不能出來。你的身體控制權,本來在阿賴耶識或者第六意識,叫你舉手就舉手,叫你動腳就動腳,這是第六意識的功用,等到你打坐進去以後,阿賴耶識對這個肉體不執著,你第六意識說,動腳、舉手,可是就舉不起來。
所以進入初禪要入二禪時,慢慢就會失去覺知,你唸佛、打坐,氣旺的人很快就能夠進入那個境界,那時你會緊張想說:「怎麼不能控制?人家都起來要迴向了,我怎麼起不來?」不能緊張,你緊張就壞事了,所以像這種要進也進不去,進去了要出也出不來,初學的人有氣時就這樣子。如來跟這些大羅漢不是這樣,一坐下來就進到好多的三昧中去,這種現象他們叫做獅子奮迅,非常快,像獅子在跑一樣,有一個如來的名字叫獅子奮迅如來,獅子一下跑的很快。
所以你要入定到初禪、二禪、三禪到無量三昧的話,啪啪啪一直進去,你要下坐出來也能馬上出來。你一般到二禪的話下不來,以前一個同學,在經行還是念佛時,入定去了,然後大家要迴向了,他就緊張出不來,台中某同學也是一樣,有一次我們下課了,他們跑來說:「某大德下不來了,請把他叫出來。」這個就是進出都不自在,所以,大阿羅漢跟如來進入什麼禪定,隨便一進一出都很快。你要懂得禪定之間,二、三、四禪漸次的這麼進去,如來、大阿羅漢、大菩薩他們一進去都很快,出來也很快,他一出定馬上就可以下座。
你一出定就爬不起來,為什麼?因為腳痛,還在那裡揉啊揉、做點運動才能起來,這些都是氣沒有真正把身打開,身打開的話進入心靈的禪定是很快進去、很快出來,其實講起來,哪裡有什麼進、有什麼出!對如來來講,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所以就沒有所謂的進出,你就可以想像原來他們的定力是這麼樣子。他們當下要入定也是有定力,進去也是更快的定力,進進出出等於沒有進沒有出;一般人沒有,都時時有入有出,因為氣的關係,還跟身體不能協調。
領受現法安樂住故,你現在初禪有初禪的法樂,二禪有二禪的法樂,三禪法樂、四禪法樂、阿羅漢法樂,大阿羅漢有大阿羅漢的法樂,菩薩有菩薩的法樂,一到如來沒有執著,沒有什麼法不法樂、沒有這些名詞。由此定中現前,在你禪定之中現起法樂,領受現法樂住,你在哪一個境界現起哪一個舒服的感覺,享受那種法的快樂,法的快樂當然有身、有心,剛剛講的,二禪是心,三禪是身,四禪就不動了,阿羅漢、大阿羅漢他們都是享受這種快樂。
從是起已,從這時候開始,作如是言,應該這麼講,我已領受如是樂住,經過一、二、三、四禪、經過五淨居天的境界、或者阿羅漢的境界、或者是大阿羅漢的境界,種種的快樂你都會領受得到,所以要懂。這個在《瑜伽師地論》裡面,提到六種境界,每一個境界有什麼快樂的法可以安住、有什麼煩惱要斷,都講得很清楚。於無色定,無如是受,無色定就無色界的天神之樂受,已經沒有身了,你就不能再講他有樂住,心快樂是歡喜二禪,三禪就沒有心快樂不快樂。大菩薩、大阿羅漢、有破色身的人,他就沒有什麼法樂不法樂,心安祥,用智慧得禪定,所以,無如是受。
是故不說,所以在無色界的人,不能說你有現法樂住,我剛剛講,開悟是無色界的境界,無色界的境界,不能說我用眼、耳、鼻、舌、身、意這五根來接觸六塵境,他都是用心感,由心感覺。其實你的身也跟眾生身一體,所以,你如果觀眾生病,如果你用眼睛看他,他哪裡不舒服,用身體感覺身體,有形的色相感覺色相。但你的心可以感覺他的心到底安不安祥?煩不煩惱?有沒有病?用你的心感,開悟的人都用心,無色界的境界也是用心,心是不受時空限制,你心哪一個方向不能感受?都可以感受到!眼睛,眼睛看前面,往後看不到,一堆的死角,那就不圓通、不圓滿了。
我們在講這種色身、心、修行的境界,你要融會貫通,知見如果沒有搞對的話,有時候你講解給別人聽就誤導人家,這樣不好。這裡跟你講,無色界的菩薩或者天神,他沒有什麼法不法樂,因為他沒有身可以感覺,你現在還沒有死的這個肉體是有氣,但他不以這個氣來得定,都以般若的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你能夠放下就放下,這種能力越強的人,他的定力就越高。大阿羅漢如果還有身的話,他還有法樂住,無色界就沒有了。廣說如彼,如果再去看親光菩薩所解釋的,他還有很多的論說,還有其他的在《瑜伽師地論》中講的更仔細。
「大淨福田。」
第十一個大淨福田,福田有很多意思,大阿羅漢得到大的、清淨的福田,你能夠供養到一個阿羅漢這功德不得了,現在的阿羅漢都不現身,我們看大淨福田的功德相是怎麼樣。
第十一功德是大淨福田,福田梵語pu5ya-k=etra,亦稱勝淨福田德,《成實論》福田品云,問曰:以何等故此諸聖賢名為福田。答曰:斷貪恚等諸煩惱盡故名福田。如說稊稗不去害善穀苗。是故施無欲人獲報力大故名福田。親光菩薩釋云:永離煩惱,如世良田,速能生長廣大果故。
第十一功德是大淨福田第十一個功德相就是大淨福田,福田梵語pu5ya-k=etra, pu5ya-k=etra就是所謂的福田,亦稱勝淨福田德,也稱為勝淨福田,殊勝清淨的福田的德行。在《成實論》裡面談到福田,談到福田的經典有很多。我們在這裡講課有一個好處,就是把所有的名相都拿出來跟各位介紹,所以你聽一部經等於聽了好幾部經。
你看《佛地經》,知道如來的功德、大聲聞的功德,這些講完了又會講菩薩的功德相,所以我們要弄明白這些聖人有什麼功德相,如此也是我們要學習的。不要說祂們能這樣是理所當然的,而我們是凡夫沒有功德相好像也理所當然,不是這樣!佛有清淨的十二種如來真如性,我們沒有,但是要學習,未來我要跟祂一樣,這你就是學佛。凡夫跟聖人有七種真如性,這在前面有講過,凡聖不究竟,所以我們當然也要學,但目標還是向如來學習。
《成實論》福田品云,在《成實論》<福田品>裡面講,問曰:他自問自答:以何等故此諸聖賢名為福田?賢是二十七位賢聖前面的十八位,聖人是解脫了,《金剛經》也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如果第一次聽經的話,就要弄清楚:賢,二十七聖人之中的初十八位是賢;聖,是比較有解脫的,即二十七聖人後面九位是阿羅漢,九種阿羅漢,能解脫的都是聖人。一般講聲聞(聲聞就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不是指地前菩薩,是指地上菩薩),加上佛,這樣合稱叫四聖。賢有十八,聖這裡講有四種聖人。這裡講的九種阿羅漢,是聲聞裡面的九種聖人、分九級,這些在前面都有講過,《金剛經》裡面講的更仔細。
諸聖賢名為福田,為什麼這些人叫福田呢?你如果有機會供養他,你就在這塊福田裡面會長出你的福報。當然我們學大乘經典,不喜歡說自己做了什麼善事,然後罣礙之,但比較初學的人他就很在意:「我做了這個功德,一定得到什麼果報!求家裏平安,不然求先生升官發財,或者求小孩考上台大…。」都是這種有所求的心,其實這個講起來不是真正在學佛!學佛就應無所求、不能有所求,而是要斷你自己內心的不清淨心,就這樣而已。有所求就有期望,有期望就會行善,然後就有行善的果報。
善報方面,不是升天,就是來人間大富大貴、生剎帝利家、生婆羅門家,如果婆羅門他有修行還好,如果是剎帝利家,像現在剎帝利在哪裡?有時候想,現在的剎帝利都等於是公務員,你如果在當公務員的話,就相當於是生在剎帝利家,輕鬆領薪水、很自在。我們學菩薩道的人就是要無住相布施,一有執著就有善報的因果,那你要去受報,長遠來看,可能造更多惡業也說不定。所以菩薩要學般若智慧,不要執著一切福田,如果你認為說福德有福德性的話呢,你就執著這個善。菩薩不要這樣,隨緣做功德,做完就忘記了,不去執著它,這樣才能夠解脫。
答曰:斷貪恚等諸煩惱盡故名福田。斷瞋心就得須陀洹果,斷五下分結就得斯陀含果,斷薄貪、瞋、癡三毒就是阿那含果,斷五上分結、永伏貪、瞋、癡就得阿羅漢果。所以你要能夠斷貪欲跟瞋恚這兩個毛病,就等於把貪、瞋、癡三個毛病已斷除前兩個,這已有斯陀含的境界了,這是福田。你供養一個天神、一百個天神,這個數目有時候每個經典講的不一樣,有的經典講:你供養天神不如供養一個須陀洹,為什麼?這兩個有大小嗎?關鍵在他們心清淨程度、福田大小有別,所以須陀洹福田大過天神福田。
你說正月初九拜天公有福德,但是你供養到一個須陀洹的話,比你拜天神要好,但是如果拜玉皇大帝他亦是二地菩薩,你們要懂,初天王天是初地菩薩,二天(忉利天)王天是二地菩薩,這麼一直上去到第六天,所以修有為法者昇天最高至他化自在天,其天主是六地菩薩。所以,你們不要去評比這個基督教、那個天主教…,怎樣怎樣,不懂就有分別;你懂的話,你看釋迦牟尼佛到那裡去講經說法,還去度那些天神,天主菩薩也會代眾生請法。我們知見太淺薄,常常互相排斥,真正佛教徒懂這些以後,對各種正信宗教都會去尊重。
七地菩薩修在初禪天,八地菩薩到二禪天,九地菩薩三禪天,十地菩薩在最高的四禪天,統轄這些天神。所以,剛剛講須陀洹境界在初、二禪,但是他的心已經有果位了,斷了貪欲、瞋恚心,一直入初禪天的話,沒有淫慾心,才能進入梵天,梵天第一天就是初禪天,那他在初、二禪,你要講上人,這個上人、大師好像不得了,這個安上去的話,好像這個修行人很不錯嗎?經典講,心清淨到須陀洹果的境界的話,就可以被稱大師、上人!那你這可以樣去觀照一些被稱為大師、上人的,是不是符合這個指標?
心沒有瞋恚心、沒有貪欲心,果報不是他有什麼神通、或什麼亂七八糟的能力,不是這樣,而是要看他心有沒有成就福田,這福田就是清淨,會產生給人家的福報。你看台灣的大山頭,你看他們這些主持人、開山之祖,法鼓山、花蓮的慈濟、佛光山,這三個山頭他們的主持人,有沒有符合這個指標?沒有瞋心、沒有貪欲心,當然他們符合!所以上人也好、大師也好,在須陀洹果,不是很高的境界,但是可從心地上去印證他有沒有這個境界。
你如果供養一百個須陀洹不如供養一個斯陀含,這樣一直上去,就會知道如果供養千萬個阿羅漢,不如供養一個佛,不是說佛色身入滅就真的入滅,佛隨時都在!你如果修行好一點,你會感受到祂的存在,所以常常虔誠供養,供養花、香、果……,也是在種福田。佛教徒就是希望身上常常能有一百塊就好,這一百塊快花完了馬上又有一百塊,所以你錢太多卻一下子就花光也沒有用。
學佛的人就這樣,這種福田不是說像暴發戶一樣,而是細水長流,你要吃、要用,有,但是大富大貴沒有,這樣才好,你才不會多造業!真給你幾百億的話,你其實也有大煩惱。所以,清淨的賢聖就像一個福田一樣,這福田不是對賢聖來講,是對眾生來講,眾生供養賢聖,賢聖這塊福田就長出好處給眾生,這是在講賢聖名為福田。
如說稊稗不去害善穀苗,我們在種稻子的都知道,有一種胚,樣子像稻子但又不是稻子,有時候採收起來就混雜在一起,這不好的東西會混亂穀類、稻子,這樣就不叫做福田。真正施給無欲的人,獲報的利益才大,才叫做福田,所以你如果布施給清淨僧、沒有欲望的人,你的福田就很大。親光菩薩也說:「永離煩惱,如世良田,速能生長廣大果故。」這對自力來講,當然經典要怎麼解釋,見仁見智,不去講哪個對哪個錯,有的人依自己本身來解釋,有的人則是站在眾生角度來解釋。
故福田者謂可生福德之田;凡淨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及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穫,故以田為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為福田。據《正法念處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載,佛為大福田、最勝福田,而父母為三界內之最勝福田。
除了剛剛講的這個福田,還有沒有其他的福田?故福田者謂可生福德之田,凡能夠恭敬侍奉三寶裡面佛或者僧,或者自己的父母,這些都是福田。所以,福田也涵蓋父母的福田。我們學佛當然要孝順,不學佛的人他不知道應該要孝順父母,甚至有的還加以糟塌、殺害,好在我們學佛,知道能夠升天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就要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師長是能夠升天的一個功德相。
悲苦者,即可得福田,悲苦,悲苦是對眾生起了悲心,然能夠供養、或者能夠用自己的勞力、苦力幫助別人,也可以得功德。慈悲心能夠為眾生、能夠勞心勞力的,都可以得到福田,猶如農人在耕田一樣,能有所收穫,所以用田來譬喻,這裡講的,不管是佛、僧、父母或者為眾生的悲苦付出的話,都可以得到福田。根據《正法念處經》,或者《大方便佛報恩經》等記載,佛是最大福田,當然佛是最清淨,所以最清淨這塊福田當然是最大,大到很多人都依他在生活,現在雕佛像的、做佛具、或者是做香燭、蠟燭等等之類的,是不是都依佛的福田在生活?而且這個量是很大、無量無邊,也叫做最勝福田。
那父母呢?你恭敬、孝順父母,就是三界內的最勝福田,光孝順父母一項,最少可以到忉利天那邊去。昨天我在上初級班的有講到,釋迦牟尼佛有一世做太子,他的國家被鄰國消滅,他跟他的父親、母親三個人都逃難,後來沒飯吃了,太子甘願割自己的肉給母親跟他父王吃以維持生命,這種孝心感動忉利天天子下來,測試他這樣犧牲肉體有沒有瞋恨心?有人是供養肉體但是還是有點不甘願,這樣的福德就差一點,而他真的是沒有任何不甘願的心,很願意把他肉體的肉割下來讓他父母親來吃,所以,孝順自己的父母是最殊勝的人間福田。
據契經記載,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稱為淨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報答之父母及師長,稱為恩田(報恩福田);受憐憫之貧者及病者,稱為悲田(憐愍福田、貧窮福田)。以上三者,合稱三福田。
其他的經典就講了,受恭敬之佛、法、僧三寶,稱為淨田,佛、法、僧三寶我們要恭敬,所以稱為淨田,也就是恭敬福田,或者是功德福田,受報答之父母及師長,稱為恩田,我們知恩,如果沒有父母我們就不會出生,如果沒有師長你就不會有學習的成果、能夠智慧增長,所以就是有一點恩,叫做報恩福田。你如果是孝順、供養父母,或供養師長,就等於在報恩一樣。
受憐憫之貧者及病者,稱為悲田,如果你對比較貧窮的人產生憐憫心,就是慈悲心、叫做悲田、憐愍福田、貧窮福田,這很有意思,你出錢去幫助這些窮苦的人,如果你存著受施的人會給你回報的這種心態的話呢,那你是很殘忍的,對方本來是很貧窮,過去世不知因果、不知布施,所以今生很貧窮,現在你要去幫他,你認為你在幫他,其實你是害他,因為以後他要回報你,哪一世不知道。我們有學佛,懂得因果報應的關係,所以我們隨緣布施,完了就忘記了,給誰?給多少?不知道!但是那常常在做善事的人,天天記得,我每個月出多少錢幫助哪一些貧窮的人,哪一個育幼院,哪一個……,他腦筋都記得很清楚,這些以後都會有回饋回來。
所以有的人批評:「你們這些佛教徒供養師父,師父已經很有錢了,還供養?」很多師父真的不能稱為上人、大師,他們坐賓士的車…,這不好,當然這弟子來載是無所謂,車子不是師父的。如果你要修行,也有道場,還養一部賓士的車,因為台灣的信徒供養心太強了,他知道因果,所以特別喜歡供養,也因為台灣的佛教徒很喜歡供養,所以我們的福報也算不錯,生活樂利。你看歐洲、大陸內地貧窮的樣子,印度也一樣,我們很多同學去過印度都看的到,富有的人是有,貧窮的人更多,真的是很可憐。所以你要布施,做完了不要再去想那些,不然就是固定對這個人起了慈悲心,然後供養他、布施給他,以後他要還你,你又沒有這種無住相布施的話,以後他要還你。
剛剛講的有人說罵佛教徒:「不去對貧窮的育幼院,或什麼樣的單位捐錢,卻是都捐給師父、道場,豈有此理!」幫助人家如果不能夠放下的話,都有因就有果,以後會享受他再回來報答你,這很煩惱的。我們學佛要這樣自在,隨緣就好,這個給我看到我就幫助他,幫助完了就忘記了,不要說哪一個地點、哪一個人多可憐、我拿多少錢給他、那個人的臉相,你還記得清清楚楚,那個就種進腦筋裡面去,以後他要還你,怎麼叫解脫!所以,悲田,為什麼叫做貧窮?因為他已經沒有辦法再回報你,我們也不喜歡他回報,所以說貧窮的福田、憐愍的福田。這是從無住相布施來講,也是好事,以上三個叫三福田,大福田、恩田、悲田,各位要稍微記一下。
《大方便佛報恩經》載,有所求而為者,稱為有作福田,如父母、師長等:無所求而為者,稱為無作福田,如諸佛、菩薩等,以上二者稱為二種福田。關於二種福田,《福田經》所說之學人田,未究竟之修行者,與無學人田,得究極之聖者;以及淨田與恩田,悲田與淨田等多種。《阿毘曇甘露味論》布施持戒品所說之大德田(相當於淨田)、貧苦田(相當於悲田)、大德貧苦田等三種田。《俱舍論》則說四田,趣田(畜生等)、苦田(貧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種田。
《大方便佛報恩經》載,《大方便佛報恩經》裡面有講,有所求而為者,稱為有作福田,如父母、師長等,有所作為,因為你知道因果,所以,有所求、有作福田。你要報答父母生育之恩、要養他,或者師長教你學術、教你佛法等等,你也想著回饋。無所求而為者,稱為無作福田,如諸佛、菩薩等,我們學菩薩道的人就要這樣,無住相布施,有做忘記了。以上二者稱為兩種福田,所以可分為有作福田、無作福田兩種。
《福田經》所說之,關於兩種福田,《福田經》裡面又說了,學人田,未究竟之修行者,及無學人之田,得究極之聖者。有學,乃佛法的名詞,就是指煩惱還沒有完全斷盡,要學習來斷煩惱,叫有學位,菩薩道八地以前都有學,阿羅漢以前的都有學;阿羅漢無學,八地菩薩以上也無學。
無學是斷煩惱,他還有東西要學嗎?有啊!神通變化,《大般若經》後面的這些名相都是要學習的,比如說從三三昧證得以後,陀羅尼門你要學,恆住捨心要學,五眼六神通要學,十八不共法要學,四無所畏要學,四無礙辯要學,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要學習,六波羅蜜要學,十波羅蜜要學等等。斷煩惱的法可以不學,因為他已經究竟了,但神通變化、智慧無量的那個要學,因為還沒有成佛,所以無學位不是什麼都不學,要學啊!
最重要的關卡是你一定要證到三三昧,大乘佛法來講有三三昧,空三昧一定要證,無相(相對空)三昧,無願(無所願求)三昧,這三個三昧都證得,證得以後下一個就邁入我常講的陀羅尼門。你說:「陀羅尼門?我早就在學密法、修密法了!」那個不是陀羅尼門,那只是跟唸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一個法而已,例如唸六字大明王咒:「湡亙仗扔晚狫 (嗡、嘛、呢、葩、德美、吽)」,你唸這個只是一個消災、增慧的法門,跟你唸阿彌陀佛沒有兩樣。
所謂陀羅尼門是遍知一切的如來咒、菩薩咒,你們現在在學悉曇,很多人到現在還沒有把考題做完,能夠觀悉曇字母、能夠了解無上義。能夠用虛空之間如來的咒語去利益眾生,這是陀羅尼門。到八地菩薩,心通虛空,他自己無形之中就會學到咒語,很微妙的,以前有位普庵禪師他講了一個<普庵咒>,他大概也是八地菩薩。所以,陀羅尼門是總持,有些同學說越學越有興趣,不光是你們學了有興趣,連我這個在教的人都教的很有興趣,太廣泛了,資料比顯教還要多。顯教一部經、兩部經講的道理差不多。
所以說,悉曇五十一個字而已,扣掉喤(lla3)不去講它,總共五十個字,五十個字竟可以演變成虛空之間一切法,這實在不可思議。你要去觀它、去懂它,然後還要能夠教別人,以簡單的法來受用,你們有的還沒有做完的,我那表上有一個字義,我在這裡說明一下,我們不是在講五十字母、五十一個字母嗎?我那字義不是悉曇裡面的字義,悉曇的字義是什麼?不可得!
那我在悉曇前面那行這個字的意思,用這個義會跟悉曇字相字義混合在一起,一談到字義一定跟字相兩個一起看,字相是世間相,字義是一切法不可得,這兩個一直頻頻放在這裡來討論,我那個發音的圖,後面附解說,那個是名詞解釋,不是字義,字義一定是這個字──不可得!所以,你造了業不可得,一ka這裡面有k的音有a的音,這個a就是本不生、不可得字義,一ka它的字相就是作業、造業。那這樣你要學法──法不可得;你要學我──無我、不可得。這樣我執、法執不是就滅了嗎?那麼簡單的事情,顯教的道理要懂很多,這個陀羅尼門就是菩薩要學的。如果要解脫的話,觀這樣很簡單啊,就解脫了。
回過頭來看有學人田、無學人田,有學就是還沒有究竟的修行者的福田,無學人田得究極之聖者。以及淨田跟恩田,悲田與淨田等多種,淨田是恭敬佛跟僧,恩田是對師長、父母,悲田是對眾生苦難、貧窮眾生起慈悲心,什麼田怎麼解釋後面有。
《阿毘曇甘露味論》布施持戒品所說之,《阿毘曇甘露味論》布施、持戒品裡面有講,包括大德田(相當於淨田),恭敬父母、師長;貧苦田(相當於悲田),大德貧苦田等三種田。
《俱舍論》則說四田,趣田(畜生等)、苦田(貧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種田。《俱舍論》也講有四種田:趣田,趣向你畜生的田,這是不好的;苦田,對於貧窮的起悲憐、救助心;恩田,針對父母;德田是對佛或者菩薩這四種田地。看你要怎麼去種福田,如果種苦田的話不要想受報,要放下,不要說要有所回報,有所求這樣不好。
依《成實論》福田品之說,二十七賢聖斷盡貪、恚等諸煩惱,其心空而不起煩惱惡業,所得禪定皆清淨,而永離諸煩惱,棄捨憂樂,又能斷除五種心縛,成就八種功德田,並以七定護持善心,滅盡七種漏,具足戒等七淨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復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稱為福田。
依《成實論》福田品之說,二十七賢聖斷盡貪、恚等諸煩惱,其心空而不起煩惱惡業,所得禪定皆清淨,而永離諸煩惱,棄捨憂樂,所以捨去憂樂,又能斷除五種心縛,又能斷除五種心的纏縛,成就八種功德田,成就八種功德品,剛剛講四福田,現在又八種功德品,並以七定護持善心,並於七定護持善心,滅盡七種漏,滅除七種不淨,具足戒等七淨法,具足戒等等七法,這七法是講什麼?七定,七種漏滅盡或者具足戒等等七法,後面有解釋。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復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復以能度到彼岸、能精勤求度等,稱為福田,都是福田。以下解釋上面七定法:
七淨法為
(1)戒淨,為始終淨。即身口所作,無有微惡;意不起垢亦不取相,亦不願受生。施人無畏,不限眾生。
(2)心淨,三乘制伏煩惱心、斷結心,乃至三乘漏盡心,稱為心淨。
(3)見淨,即見法真性,不起妄想。
(4)度疑淨,即見解深透而斷除疑惑。
(5)分別道淨,即善能分別是非,合道宜行,非道宜捨。
(6)行斷知見淨,「行」指苦難、苦易、樂難、樂易四行。「斷」指斷除諸結(惑)。即證得無學盡智、無生智者,能知見所行、所斷,而通達分明。
(7)涅槃淨。
(1)戒淨,為始終之淨,即身口所作,無有微惡,身口所作無有微惡,;意不起垢亦不取相,意業不起污垢、也不起取相,亦不願受生。施人無畏,不限眾生。身、口、意三業,這是戒淨。我們修行,第一個出家人要學四句,你還記得嗎?身口意業莫造惡,身業、口業、心業不要去造,不惱世間諸有情,三業清淨就要做到這樣,你要多背這個:「身口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身口意業不造惡,修來修去都在修這三個,身、口、意,不惱世間諸有情,包括鬼神、一切眾生,正念觀知欲境空,我們的一切欲望都要觀空,尤其是淫慾心要觀空,不好的苦行不要去做,修苦行不會悟道的,修苦行可以幫助你忍受逆境、忍辱,但真正的道不會悟,這提醒你身口意業不造惡、不要去犯錯,犯了錯都是對諸有情加諸煩惱,所以不要讓它起煩惱,自修的話,不要去煩別人、讓他煩惱,這是戒淨。
(2)心淨,三乘制伏煩惱心、斷結心,結使的心,乃至三乘漏盡心,稱為心淨,修來修去都在修這個心,這第二個淨是心淨,
(3)見淨,見,這裡不是講看到外面人事物的見,見法真性,從內心裡面去觀你的真心實性,昨天在跟他們初級班的講這個心最聖最靈,依真性主行這四句偈,第二句,依真性主行,真性主行就是見法真性,我眼睛看一切相,看了就不起心動念,這是我們見性主行,我在聽,聽到好壞都不起分別,真性起行,你這樣練練到第三層次的見淨,不起妄想,所接觸的真性面對一切因緣,不再起胡思亂想的心,這是第三個見淨。
(4)度疑淨,即見解深透而斷除疑惑,這裡不要講疑神疑鬼那個疑,因為我們的智慧有限,比如說我們對佛所講的經典,有時候會起懷疑:「菩薩真的可以十方國土來來去去?怎麼來、怎麼去?有可能麼嗎?修到神足通的人怎麼一下升天、一下來人間?」你說:「這種可能嗎?」因為你知見不夠,所以就有懷疑。凡夫很多有這種狹見,如果你修行修到第幾位階後,會發現原來我們這個心、自性有那麼多神通變化能力,經典所講的你會相信,這種智慧我已經告訴你們很多次了,「無礙智」,如果你沒有無礙智的話,經典所寫的一些比較超越一般現實的話,你就很難相信。
前幾天聽一個人講,說他在講經說法,講到《金剛經》,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釋迦牟尼佛的一世,割耳朵、身體…,後來他被人家問得沒有話講,只好搪塞:「那是譬喻,不是真的啦!」連這個話都講出來,表示這個人對佛法真的不懂!你還沒有學到佛法的入門檻,色陰魔相再上去受陰魔相,受陰魔相盡才入佛法的六十四位階第一門檻十信位,到那個時候,身體如草木,拿刀割都沒有感覺的,菩薩境界比他還要高,所以你割他他無動於衷,安忍一切境、不會生氣。
你沒有體會到這種境界,你會說:「這怎麼有可能?刀子割了就會痛!這是譬喻。」經典沒有譬喻,金剛經告訴你:「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對於如來講出來的經典你都懷疑,那你就是沒有具足無礙智,如果你稍微經過一點禪觀的話,你會很相信釋迦牟尼佛講的,或者你過去是他的弟子,你再來的話,百分之一百不會懷疑,這裡是以非常深遠透徹的見解來斷除你的疑惑心。
(5)分別道淨,也就是善能分別,哪一個是對?哪一個不對?哪一個是適合佛道修行?哪一個是外道修行?哪一個世間的善行?等等你都要能夠搞懂,而且還能夠很符合你的道路去做。如果你適合修佛法的話,你會以從解脫道跟無上解脫正等覺的法門去走;如果你沒有這種大乘根基,那就學小乘法;沒有小乘根基,就學外道法;沒有外道根基那你就去種一些善根升欲界天。你自己要看清楚你適合修哪一個?當然今生已經接觸到佛法,要拼命的學,佛法講大小二乘,還有顯密兩個範圍,你不要說:「我今生只想學顯教,對密教沒有興趣!」
像我幾年前也是沒有興趣,現在越學越有興趣,為什麼以前不學現在學?因緣成熟才能學,因緣不成熟要學也學不進去,要背一個咒都背不起來。這個是你心空法了時,自然就走進陀羅尼門,所以,顯密二教、大小二乘,你今生有幸都要學。你說:「我現在在修大乘,怎麼回去修小乘?」大乘裡面就有小乘的戒律、德行,還是要學。如果你現在學顯教,有一天證到三三昧,空、無相、無願三昧,進去就是陀羅尼門,陀羅尼門就是要學咒語、真言、手印,身口意三密合一,就進入秘密之密,密有四重,進入最高層最好,所以不要以得少為滿足,這是我最近的感觸。
有的人顯教就是顯教,唸佛就永遠唸佛,無法接觸密法,但現在許多接觸密法的也是走偏了,很可惜。密法的聲音很重要,一切咒都以聲音為主,那你弄了不三不四的咒音,怎麼行?用北京話發音怎麼成?今天就回了一個mail,他去學施食,施鬼神,結果一邊做、一邊虛弱、一邊很累,然後肚子會很飢餓。我說:「你這個不是跟鬼神身已經合一了嗎?因為鬼神肚子很餓了,所以施食時你也感覺到肚子餓,還有胃痛。」我說你不懂施食卻要施食,就會如此。現在一般施食的人,好像隨便經典拿出來看一看就去施食,像台中那同學這樣mail來問。施食你要有手印、要有咒語,如果咒語都照國字加上ㄅㄆㄇ在注音的,不是正統的悉曇梵音,當然會出問題,所以你們唸那個伽伽那,怎麼唸?gagana才對。
上如下禮師父跟我講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他說以前在供養時,不曉得午供還是什麼的,那個鳥,你唸歸唸,牠吃照吃,後來接觸我們梵音咒語時,他在作法會,鳥一樣飛來,但是不敢吃,探頭看來看去、聽咒語,真的不敢吃!梵音,鬼神聽到會敬畏、會安祥不敢亂動,連這些動物都有靈性。你胡亂唸,唸那個音就不對,那個鳥聽起來不是梵音,不是梵天王傳的音,當然牠吃歸吃。這講的很傳神,所以你唸咒會卡到陰的都是不唸正音,唸ㄅㄆㄇ那種北京音怎麼會對?這樣到底是在造功德,還是害人家?很不好!
(2007.12.19.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