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49)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
「具足三明。」(續)
如契經所說有三種明,一宿住隨念智證通明,二者死生智證通明,三者漏盡智證通明。然有部宗《俱舍論意》對此三明有四門分別:
第一出體用慧為性,如其次第六通之中第五宿住,第二天眼、第六漏盡等三通為性。
第二立三之意如次,對治前後中際三種愚故。
第三真假分別漏盡智明,通假及真,通無漏故,餘二假說,唯有漏故。有漏、無漏智皆名漏盡,俱在漏盡身中生故,真名無漏,假名有漏,勝劣相形故,說真假。俱在漏盡身中生,真名無漏,勝劣相形故,說真假。
第四學、無學分別,唯在無學,學有闇故。
如契經所說有三種明:一宿住隨念智證通明,二者死生智證通明,三者漏盡智證通明,大部份經典所講的是這三種明,然而在有部宗《俱舍論意》裏面對此三明有四門分別,舉出四種不同的分別相。
(1)第一出體用慧為性:出自於體,用之於慧,慧有自性、慧性,出體用慧為性,所以這裏有真如性所具足之出體慧用。如其次第六通之中第五宿住,第二天眼、第六漏盡等三通為性。這裏有時候叫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以六通為主的話跟這個是相通的,都是以這三明為宿命通的自性,真如性所現起的。像以前也講過了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這個範圍就是以佛的境界來講,跟阿羅漢境界當然不一樣,佛的境界無始無終,都能夠知道眾生因果,所有的眾生都可以看。
如來天眼明是盡虛空、遍法界祂都可以看到,如果天眼通,最多看一個佛刹土,三千大千世界,已經很多了。漏盡明已經沒有黑染法,心地裏面都清淨了,有的是白淨法,心裏面沒有煩惱。漏盡通是還有煩惱的種子,但是煩惱起來時,阿羅漢、菩薩不受它的影響,所以這種漏盡還是有瑕疵的。如果沒有瑕疵的話,神通變化就跟佛的能力一樣了,智慧也應該跟佛一樣。所以這阿羅漢跟菩薩顯然有不清淨的地方,所以神通變化不能叫做「明」。
(2)第二立三之意如次,對治前後中際三種愚故。三明對治前後中際三種愚癡,如果要對治,你知道什麼可以對治,過去不正當的習氣,就是前際,後際是未來妄想,中際就是現在面境。宿命明可以觀過去,知道過去時,你就要能策勵將來,你有神通不是好玩啊!你用神通來修自己,比如說你觀過去殺了人,然後你要被殺,所以你現在不能殺人,你知道這是因果。所以觀過去做了什麼事、有什麼迷糊,為什麼在六道輪迴?為什麼一世又一世這麼輪迴?今生有這種能力觀到過去,就要策勵將來,現在就不能夠再犯,要這麼知而修行。
而天眼明是看未來,你還沒有受的果報如果現起的話,那你就可能知道:「喔…未來在什麼世,還會受什麼果報。」這也就是說你要趕快今生修,如果你知道未來還會下生到三惡道,你今生就要趕快誦經,像《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要趕快誦,如法誦一誦你三惡道業就會消滅,這是大乘修法的好處。小乘修你自己的心清淨,先受報得解脫三惡道了,就不會再有生,因為無生了,因為證到應供、無生,這時候就不來受生了,當然就不受報。
所以阿羅漢能無生、應供,不再來受生,但他不來受生這還是暫時的,真正無生的只有佛如來!因為如來祂成佛時是最後身,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這一生,是最後一生。所以你觀過去、觀未來,你有這些神通,就該加緊用功,知道該怎麼做,要趕緊去做!而漏盡通,修到什麼都放下了,就沒有煩惱,修行就是在修清淨我們的心,那自性本來清淨,要清淨的就是你的妄想、習氣、毛病,如果這些枝節都能夠清淨的話,我們自性的清淨自然就現起來了,這是第二點立三明的意義。
(3)第三真假分別漏盡智明,真假分別跟漏盡智明有關,通假及真,如果通假跟真的話,通無漏故,那是真通無漏。真假分別是指:真實法或妄有法的分別,當然世間有一切法都要分別,如果分別的話,在真實法之間你能夠自在,在妄有法之間不打妄想,然後一切法之間無分別,你就是漏盡了。所以說有這三個法的話就通漏盡明。等於說,這真假分別漏盡智明,通假及真、通無漏故,也就是通假、通真、通無漏。
餘二假說,這餘二是兩個還是通假,有法但不真實,或有法你能夠觀它不真實。你過去的因緣果報,由宿命通觀到的都是虛幻的,有那件事但是不真,只是你過去所造的業,變成了一種你可以看到的影像。比如說:殺人、放火、幹了不好的事情,這些以現在來講,都是假的、虛有法。我們凡夫看到過去所造的業會害怕,從心裏面阿賴耶識現出來時,這些都虛幻、不真。但以後在哪一個時間點,因緣成熟時,它就現出真正的那個現象。你執著不執著?如果能不執著就解脫,執著就抓那個境,會煩惱或者是入輪迴。有境界的人、修解脫道的人,他對過去的宿命都觀它不真實。
我們知道五百比丘有五神通時,每個人都知道過去做了多少事,起碼八萬劫以內的事都知道,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重罪都做過,所以祂們每個人都很害怕。為什麼?因為他們還沒有練到心清淨、無執,或觀它一切法不真,於是就會害怕。所以這裏為什麼說是「假說」?過去的事情是假的,你當下坐在這裏才是真實的,比如說晚上來道場聽課以前的事情,包括你等公車啊、找停車位啊、吃晚餐啊,這些都已經過去了,不是嗎?所以,就算你做了什麼壞事情,存檔了一些影像,但這些影像都是假的!
就像你過去殺人、放火一樣,現在來看,現在心中還是有影像,但影像已化為一個種子,你與第三者或者某對象間所產生的恩怨,這些因緣某一天會現起,比如說你過去殺了人,今天這個被你殺的人又出生在人道,然後無形之中你們果真又相遇了,相遇之後種子現起,心田就會現出當初他被你殺了的這種印記,然後他就會想要殺你。所以修解脫道的人就要觀這些法不真,不能執著,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你才能夠自在啊!你修佛法就在學這個。所以為什麼說過去的跟未來的,這兩個都是假設的?過去的觀它沒有,未來要受報的也觀它沒有、不真、是虛幻的,這樣才能解脫。這兩個都通了,你就能夠做到漏盡明。
唯有漏故,因為還有這個不清淨、不究竟的地方,所以還屬有漏。若你懂得過去跟未來的因緣果報,你雖然懂但你還沒有做到漏盡,就像世間禪定的行者,他也有五通,他的宿命通、天眼通,可以觀過去未來,當然時間比較窄小,但是他們不究竟。阿那含是不還果,祂也還沒有究竟,所以還是數於有漏,世間禪定更是有漏禪。這些行者有宿命通也沒有用!他還不能夠脫離這些煩惱,所以是說是有漏。
有漏、無漏智皆名漏盡,有漏智、無漏智都可以叫做漏盡,為什麼叫漏盡,因為心清淨了。像阿羅漢他已經可以無生,所以他可以觀它有漏等於無漏一樣的。如果你若證到無漏智,那本來的就是沒有煩惱、是清淨的,所以叫做漏盡。在禪修之間,大部份都是以有漏智薰習無漏智。不是有漏就不好,有漏就是我們現在的智慧、現在的知見或世間的智慧,都是有漏,但有漏智你要薰啊,要聞思修啊!然後你才能夠得到無漏智。無漏智不是自然現起的,無漏智是要經過你用有漏智這麼時時鍛鍊,才能得到無漏智。所以有為法都是有漏的,但用有漏智來鍛鍊、薰習,始能得最後的無漏智。有漏、無漏都是好的,不是說有漏就不好。不用有為法修的話,有的人沒有辦法一下子證得無漏,就要這樣含有漏智法。
所以俱在漏盡身中生,在這一生之間漏盡時,升起有漏智、無漏智,所以今世漏盡,真名無漏,真正的名稱是無漏,如果方便說,假名有漏。那無漏為什麼叫做真名?因為它真的無漏。但是無漏真的有名的話,還是有為嘛!所以那是假名的。就像「般若波羅蜜」一樣,不要在意空、有,空不執著,空有其名,所以真的無漏是空,有漏是假名方便說。
勝劣相形故,說真假。所以有漏智、無漏智,有漏通、無漏通,有解脫程度上的差別,它的形相跟你的程度,跟你所得到的,或過程先後有關,先修有漏然後得到比較低劣的解脫智慧,慢慢薰習,最後成就真正的無漏。兩個之間,其實講起來一個是方便,一個是究竟。很少有人一下子就究竟,都是從方便中得到漸次究竟。上次講發菩提心為因,大慈悲心為根本,你沒有慈悲就修不了菩薩道,所以說以慈悲為根本,以方便為究竟。為什麼要方便?因為你做不到嘛!所以給你一個著力點,以方便智,慢慢的、漸進的話,就會究竟。
像禪修一樣,想一次就坐四小時、六小時,做不到!都是從半小時、一小時、二小時,慢慢打坐就可以逐漸達成。所以此種過程達到的方法就是方便,你現在不能究竟解脫,有某些可以解脫,某些很在意,那就方便嘛!像你不能吃素,修行要持咒,不吃素不行,但你家裏環境不行,那就先方便吧,或者吃鍋邊菜或者吃什麼,這些都是方便,只是說也不是永遠停留在方便上罷了。所以有漏等於是方便法,究竟的無漏那才是真正的無漏法。
(4)第四學、無學分別,唯在無學,學有闇故。學就是有學,無學是已經心清淨了,不必再學習斷煩惱的方法。有學無學還是有分別相,有學是方便、不究竟,所以這裏講有學是有闇,有死角就不是完全的明朗。那無學呢?它都能夠自在無礙。有學的人,在某一部份還有死角,要看習氣毛病重的在哪一部份,修行人初來受生時總是會迷糊掉,沒有辦法完全清醒自在,所以是有闇,也才要一步一步邁向究竟。
以上這四項,是有部宗對於三明所詮解的四個要點。
《大婆沙》云,問六通中何故但說三種為明?答神境智證通,如工巧處轉。天耳智證通,唯能取聲。他心智證通,唯取自相,無勝用故,不立為明。後之三通皆有勝用,故立為明。勝用者,謂皆能隨順厭捨生死,皆能引發殊勝功德,皆能趣向畢竟涅樂。
在《大毗婆沙論》裏面問,六通中何故但說三種為明?六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在這六通裏面,為什麼只提出這宿命、天耳、漏盡是為三明呢?因為這裏是在講阿羅漢,在講聲聞(大聲聞的境界)。
論答:神境智證通,如工巧處轉,神境智證通是神足通,可以飛到哪一個天上或者哪一個地方,這是工巧,叫工巧處轉,你要是悟到空有不二的話,那你這肉體就會飛,我們為什麼飛不起來?是受到物理學中,「有重量受地心引力就會下墜」的這種觀念所障礙。如何讓肉體飛起來?這種技巧要去學,有的心力還不夠的話,只能離開地上一點點,如果練得好的話,起心動念他就可以一衝就飛到天上去。然後要飛到哪裏?到忉利天或到哪裏馬上就到了。這裏講神足通。
天耳智證通,唯能取聲,而天耳通呢,耳朵能夠遠聽、隔聽,或者是多類眾生的講話聲你都要懂,聽螞蟻在講話或者是蟋蟀在對話,不是只有聽到聲音,要知道牠們之間在講什麼,這些你都要懂。至於他心通,他心智證通,唯取自相,無勝用故,不立為明。他心通,唯取自相,為什麼看自己的心呢?因為他心智通是看自己的心,然後就能夠懂別人想什麼,但這樣只是很初級的;真正的他心智證通,你要知道他過去的因果,過去說了什麼話?現在會說什麼話?未來哪一個時間會說什麼話?菩薩的神通要能像這樣才是真的!他心智證通如果是看自相的心而知他心而已,這還不夠殊勝,所以不立為明。
講到神通的學習,心清淨以後還是要學習,如果自然發通的,沒有人跟你講,你也不知道怎麼起手。每一個神通都有它的技巧,像你如果要得到宿命智通,要開始用腦筋思惟過去、或者今天,起床後所經歷過的事情,然後昨天睡以前又做了什麼事情?這麼一直回顧的話,阿賴耶識會慢慢的回想這些,會變成宿命通。
後之三通皆有勝用,故立為明。後之三者(宿命、天眼、漏盡),皆有勝用,都可以稱為明。為什麼有勝用?有殊勝、超越一般的用途。像耳朵只能聽聲音,然後心只能看自相,神足只能自飛,這些都不能夠發揮進一步的修行作用,所以說這些還不能稱為勝用。勝用者,謂皆能隨順厭捨生死,皆能引發殊勝功德,皆能趣向畢竟涅樂。上面那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雖然你證得了,但對生死輪迴無法激起那種厭離感,所以這不能叫作明。剛剛講的,佛的三明,則是勝用的範圍(空間)、時間都比阿羅漢或菩薩要大。
這裏在說明能夠觀過去有一世因果這樣,那我今生要趕快修,未來會怎樣,我要趕快修,不要再受果報,然後當下能夠清淨、無為,得到漏盡。這樣能夠拿來勝用,這才是殊勝的功德相,會引發你厭惡生死,然後會認真的去修行,會得到殊勝的功德,才能趣向畢竟涅槃。畢竟涅槃不是說無覺無知的安住在心平氣和中,而是有覺有知,遇一切因緣的話,還可以自在無礙的安住你的心,這才是究竟涅槃。
所以此處所言,按照我們看《金剛經》所講的話,比較像無相三昧。有相不住就是無相。空比較偏向於無相觀,無實相,觀它無實相,不喜歡觀它有相。先觀絕對的無相,你才能解脫,慢慢的究竟解脫,你要觀有相但心自在不住,這種就是無相三昩。
今依大乘,親光菩薩釋云:無學利根,所得三通,除染、不染二際愚,故說有三明。有義明者,以慧為性,慧能除闇,故說為明。有義無癡,善根為性,翻無明故。云大乘皆通無漏,於理無違,許後得智是無漏故。又《瑜伽論》云,六通中,前三通是通非明,後三通亦通亦明,以能對治三世愚故。依《智度論》云,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間曰:神通與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宿命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知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漏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
今依大乘,親光菩薩釋云:無學利根,所得三通,除染、不染二際愚,故說有三明。無學的人為什麼可以修到無學?當然他的智慧比較銳利,所以今生很快就可以修到漏盡,得到三通,可以除掉清淨、不清淨法,這些愚癡法,而產生三明。
有義明者,還有為何稱為「明」而不叫做通?為什麼這裏要再講「三明」?這義理是什麼?關鍵在以慧為性,以這個智慧為性,這個「性」你可以看成真如性,因為每一個法因性產生,這個性可以說是真如性所發起的。以慧的真如性產生這個明。所以你不是光靠定力或怎樣認真的修行就可以成就,而是要有一點技巧、有點智慧,所以這是「以慧為性」。慧能除闇,我們所獲得的智慧能夠去除黑闇,故說為明,所以叫做「明」。
有義無癡,善根為性,翻無明故。另外明也可以叫做無癡,如果以這個義理來講的話,善根為性,翻無明故。以善根為性,如果沒有善根的人根本就發不起明來。所以沒有善根就不會想修行,有善根才會發起,善根的真如性發起,它可以翻除無明,把我們無明種拿掉。因為根本無明我們才會一直輪迴,所以十二因緣觀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等等,都是由無明誘起的,現在你有善根發起然後翻無明,翻完無明就是證得對一切法能夠無礙,所以這是明的第二個解釋。還有種說法是,以善根為性者,若不能用慧解脫無明故,還會再依善根而翻成無明種,這是世間善根者,世間禪定者的毛病,因有善根而無智慧,再轉成無明種故。
云大乘皆通無漏,大乘的這些地前、地上菩薩,最後得到的都是通無漏,於理無違,大乘法於理也沒有相違背,只是過程還不究竟而已。聽許後得智是無漏故,到最後都是證得無漏,什麼叫做後得智?開悟的人先證得根本智,打開本來你就有根本智現起,但是根本智是學空、要解脫,所以證得了空三昧以後,才能夠去學差別智。差別智就是世間一切相,你有分別,所以才能夠入差別。這個事、那個事;這個好人、那個壞人;這是女的、那是男的。你如果沒有分別心的話,怎麼分別?所以有差別智(分別智),那是後來才得到的叫「後得智」。
所以修行的人要先獲得根本智,沒有分別心,修空觀就諸法平等平等,平等一切法,那不是都一樣嗎?先平等,平等就是空嘛!觀一切法空,自性本來都一樣平等。等有定力了,再用你的定力回過來觀世間一切相,產生差別智,然後你就有妙觀察智,可以知道很多事情,這種智慧是後來才得到的,所以叫做「後得智」。「根本智」、「後得智」這兩個對稱名詞,你要稍微了解一下,所以這裏講的「許後得智是無漏故」,在前面修空當然已經慢慢證到無漏了,那你後來得到的後得智,更是無漏之中的無漏。你有學到空,然後又能夠在有相之中又無漏,那才是究竟的無漏,這種無漏才是真實的,也是實相觀智。如果你有一個法,然而你說:「我無漏了、我解脫了!」但是有一個法來了,你又起煩惱,這是不究竟的。
又《瑜伽論》云,六通中,前三通是通非明,後三通亦通亦明,以能對治三世愚故。前三通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是通於非明。後面的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這三通才是通於明。為什麼呢?以能對治三世愚癡故,能夠對治過去、現在、未來,這裏講的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有三世產生都是愚癡、無明。所以你要用你的神通變化來觀後好好修行,對你就有好處。
依《智度論》云,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大智度論》稱宿命、天眼、漏盡為三明,間曰:神通與明有何等異?問說:神通與明有什麼異同?一下子說「通」,一下子說「明」,有什麼不同呢?菩薩釋論裏面,往往會自問自答,就怕你不懂,所以先自問自答來給人家學習。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宿命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他說:「直知過去是宿命事,是名宿命通」。知道過去的因緣行業,是名為明,行業是指造業。只知道過去有世出生為「人」,那還叫做通而已。如果知道為什麼你過去出生做人?你造了什麼業、你又跟誰結了婚,或者為什麼會有這些兒子、女兒?等等的這些因緣、現象都很清楚的話,所造的因緣、行業,都能夠講得很清楚,這代表是「明」。
所以你在這裏又學到一個,知道你過去出生做動物,做什麼動物,那很簡單!宿命通就知道嗎?不是!你要知道說你是因什麼行業、什麼因緣才會出生做動物,要懂得清清楚楚,哪一世、哪一件事感召,所以你生出無明做這種動物,為什麼不是這種動物,而是那種動物,一定與某行業、因緣有關,宿命明者要能講清楚、說明白。所以有的人這一生之間出現很多事,對每件事都要知道是過去什麼因,造成現在這種果。甚至於現在所造的因,未來會怎麼樣?過去所造的業,今生還沒有果報的,那未來會怎麼樣的?都要能清清楚楚,知道因緣,知道感召什麼業。每一個行為都有因果的,每一句話會有因果,你知道這些後會很覺得可怕。所以一句話講錯,五百世狐狸身。
世尊如廁時看到一隻蛆,而牠過去世也是出家人,那出家人為什麼會淪落到變成蛆?釋迦牟尼佛知道牠的因緣,造了什麼業,所以祂就很傷感而流淚,原來這個蛆過去是個寺廟裏面的當家,人家供養他很好的乳酪,他很喜歡吃結果就把它藏起來。有一天五、六個都有神通的阿羅漢來掛單,知道他心有病,他好東西不拿出來供養,要留自己吃,所以故意點破他。結果他一被人家點破就惱羞成怒,破口大駡:「想吃就去吃廁所裡那些蛆!」這句話行業造了,這個因緣又發生在無漏有神通的阿羅漢們身上,所以他受了好久好久變成蛆的果報。當然,因為他過去有出家的因緣,哪一世還會再出生做人,然後還會再出家,他還是會再碰到哪一個佛,然後再成就佛道。
有時候我們會想說:釋迦牟尼佛神通那麼廣大,怎麼不給他點一下,馬上就超出這個畜牲道?祂是有這個能力,但眾生沒有那種智慧去接受祂的點化。人無明時往往無法受教,直到遇到善因緣,才能聽聞比較貼切的道理,或者願意放下身段好好忍受逆境,然後由你自己去解悟了,最後才可能成就阿羅漢道。不然世尊直接把每個眾生都點鐵成金就好了呀,點一點大家都證到了!佛不能度盡每個眾生就是這個樣子的無奈,所以只渡有緣的,為什麼沒有辦法渡盡一切眾生?因為眾生無明、無智,不能夠相應故。
所以因果就是這麼的無奈,很複雜的。只要你有宿命明,知道出生什麼,還要懂得他是什麼因緣,做了什麼事情,才會造成現在這一件、那一件的果報,有這種能力就是「明」了。宿命通、宿命明的差別就在這裏。另外宿命通、宿命明還有時間差別的問題,佛是無始無終的眾生的因緣果報、行業什麼都知道,阿羅漢可以知道過去、未來八萬劫以內外諸事,即現在、過去、未來加起來十六萬劫,這每一類的眾生因果他看得到,再往外就不行了!這裏在講如果通的話(宿命通),宿命通只會知道他這事情,你還要懂得他過去的因緣造了什麼行業,能夠這樣的話就是宿命明。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知道你生在這個世界,生在人間,生在畜牲道;或者今生出生做人,下一世要出生做天神,大概有善根,做一些善行,然後下一生又出生哪裏?這是很簡單的天眼通而己。他看得到你未來會出生在哪裏,這樣還不夠,還要能夠知道他的所行、因緣,然後一生中還會做出些什麼事,時間聚會又能夠很清楚,這就是「天眼明」,不是光看到你出生在哪裏,那僅是天眼通。
譬如說一個人,再七天就要死掉了,世尊跟阿難尊者講,阿難聽了就起了同情心,想要度他,他也是皇子,阿難就去跟他講:「世尊說你再七天以後就要死掉了,你要趕快來出家.出家功德很好!」他玩得正高興,就說:「哇!還有七天才死掉,那沒關係,我再玩一玩!」阿難尊者每一天都去勸他來出家,他都敷衍說:「喔,好好好!」結果每一天都沒來!到最後一天,阿難尊者就不依他了,直接找上門在那裏等:「你不去,我就在這裏等你。你只剩下一天了!」這個皇子不得不跟祂走,去了以後釋迦牟尼佛就讓他出家了,一天之中他就修那個十念法。
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動)、念安般(數息)、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光出家一天,念這十念,他的果報怎麼樣?死了以後生忉利天,忉利天天壽盡了,忉利天起碼有幾百歲,一日夜人間一百年,所以時間對人間來講很久。死了後又生到夜摩天,夜摩天死了以後到兜率天,兜率天死了以後去化樂天,化樂天死去以後去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天壽盡了,死了以後又下來化樂天、兜率天、夜摩天,再忉利天……,這麼滾來滾去。所以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實在太好了,出家一天就有這麼大的功德,到最後出生到人間來,再出家成阿羅漢。
所以你要懂得這過程之間更微細的部份,要有這種能力,才叫做明。所以每一部經我們多少要懂一點,把它累積起來就變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為什麼要引那麼多的經典或者解釋?一個解釋名詞不是說這麼簡單的,因為它意境不同,深淺不一樣,所以說解釋就是很多元。
直知盡結使不知更生,知道要讓你的結使盡,不讓它再發生。結使就是不清淨的煩惱,什麼叫三結使?就是身見、戒禁取見、疑心病,這三個綁住你、侵蝕你智慧的煩惱法。所以不好的煩惱法有很多,你能夠盡,直接能夠知道要盡一切的結使,能夠盡的話,你就是須陀洹果。不生是漏盡通,不生就是煩惱沒有了,這就是漏盡通,但是這還不能夠叫做漏盡明,漏盡明要做到什麼地步?
若知漏盡更不復生,如果你知道自己有漏盡了,而能夠讓一切的漏不再出生,是名明,能夠做到不再復生才叫做「明」。像我們為什麼會退轉?比如說你剛開始修時,氣機很旺,你控制你的習氣毛病比較容易點,起心動念、觀心動念很嚴格,慢慢老了、體力衰退,以前氣機旺的現象沒有了,而潛在的毛病又再發動,像這種做不到漏盡更不復生,你不能盡之而不再出生的話,那不叫漏盡明,只叫漏盡通而己。
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所以說「明」只有大阿羅漢才有,只有大辟支佛才做得到,這裏講的是大阿羅漢,因為大聲聞就是大阿羅漢,他具足這三明.一般阿羅漢還不具足這三明,可能他時間也受限制,只有八萬劫的時間,內容、因緣、行業都還搞不清楚。聲聞有時候還沒有,但這個「大」加下去的話:大聲聞、大阿羅漢,那神通就有三明。或者大辟支佛也具足這三明。
辟支佛就是緣覺,祂是有一點菩提智慧,自己觀十二因緣就可悟道,為什麼沒有師父可以悟道?那是有因緣的!祂過去世定有服侍過佛,真正的佛、如來,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的話,祂有服侍過,也就是得心清淨,今生雖然佛不在,他來投胎出生做人,祂自己腦筋清楚、身體有變化,也可以悟道。辟支佛也翻譯做獨覺,像這種人,沒有人能教他的,但是他潛意識腦筋裏面的行業因緣跟佛有關,所以起了這種果報,今生自己覺悟了。當然辟支佛的境界比阿羅漢高,跟大羅漢應該是相當相當。
契經云,簡單分列三明與三通差別,宿命通知八萬劫前後因果輪回事,宿命明所知無時空限制,僅如來有此智;天眼通者起念動心此能觀照,也僅三千大千世界,天眼明者盡虛空、遍法界,眾生、器世間皆能徹見,不用起心動念,全是合而為一;漏盡通者雖有雜染法,已得無惑解脫,漏盡明者心起心滅都是白業,更無有煩惱。
契經云,簡單分列三明與三通差別,宿命通知八萬劫前後因果輪回事,宿命明所知無時空限制,僅如來有此智。宿命明可以空間廣大到虛空之一切世界,時間沒有始、沒有終,譬如說能夠知道這些眾生的因緣果報,還要再加上他過去的因緣、行業,當然只有如來有這個智慧,其他人還是有受限制的。天眼通是要起心動念才能夠觀照,比如說你要觀忉利天宮,要想忉利天宮玉皇大帝,忉利天宮才現起來,你不想,它不在你心中;天眼明就不一樣了,天眼明是十方虛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都在佛的心中。佛的心就是這些眾生,眾生就是跟佛的心沒有分別,所以祂知道很多的事情,祂能夠自在無礙,有這種智慧。
《金剛經》所講的實相觀,我們人的實相觀主要看到人,及所發生的人、事、物,能夠自在已經不錯了,那就是人的實相境界。那如果是天神呢?他的實相觀可以觀一切天界、三千世界;或者阿羅漢祂也觀三千世界,祂能夠自在。那如果再上去呢?佛的境界呢?所有十方一切世界跟眾生都在祂心裏,祂都能夠自在。這種心量的大小所產生的實相觀,你都能夠觀它非相,你這智慧就無量!所以觀實相,不是我們講看什麼事情都放得下,就叫實相。而是依你看眼前以外的,比如說你有宿命通,剛剛講的五百比丘,過去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大重罪都幹過了,你看了會不會覺得可怕?每一個罪業都要下無間地獄受報。
你不知當然不覺可怕,所以不知的人他今生所行都在造業,他以為死了就一了百了、死就算了。很多犯了法槍斃的,不是命沒就什麼都沒啦,還要受各種地獄苦!如果懂了這些業報還能夠自在,這才叫做明。所以這裏講的:起心動念才能夠觀照到的,這是天眼通,僅是三千大千世界,3×109的銀河系,每一個銀河系有多大?不得了!以現在科學還沒有辦法走盡。太空船飛也飛不到一個銀河系那麼多,很多星球都還沒有探測到。天眼明呢?盡虛空、遍法界,眾生、器世間皆能徹見,完全能夠看到!而且不必起心動念,全是跟你心合一的,都是如來的心中物。你要懂得這樣,這在《維摩詰所說經》裏面也有講。
漏盡通呢?漏盡通者雖有雜染法,已得無惑解脫,漏盡明者心起心滅都是白業,更無有煩惱。漏盡但是他心裏面還有不清淨的念頭、種子,所以叫做雜染法。已得無惑解脫,雖然有雜染、不清淨的法,但他不會受它影響,他有這種解脫的能力,就叫漏盡通。漏盡明則是心起心滅都是白業、清淨業,所以不會有煩惱,起的念頭都是好的,沒有一絲一毫不好的念頭,當然他沒有煩惱。所以要了解後面這一段,很多經典所講的概念都把它歸納在這裏,你要懂得三明六通有什麼不一樣。
「逮得第一現法樂住。」
第十現法樂住德。現法樂住d4=6a-dharma-sukha-vih2ra。d4=6a是感知事實、顯現等義。dharma是指法,sukha是指樂,vih2ra是指住、居止等意。又作現法樂、現法安樂住、現法喜樂住。現法樂住是色界四等持之一,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等持(又稱一境性),即依定之結果而有此稱。
第十個大阿羅漢的功德相,現法樂住功德。現法樂住d4=6a(現起了)-dharma(法)-sukha(快樂的樂)-vih2ra(本來是精舍之意,這裏講居住的場所。)有時候把梵文對譯出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它什麼意思。d4=6a是感知的事實、顯現等義。所以,d4=6a(現),dharma(法),sukha(樂),vih2ra(居住的場所),合譯為現法樂住,又作現法樂、現法安樂住、現法喜樂住。現法安樂住是什麼境界呢?是色界四等持之一,等持就是平等法,你的心跟一切法觀平等平等,色界裏面有好多定,定裏面有一個叫做等持。四等持是什麼?
一內等淨:內心的境界對外面的一切法,不執著的話就是等淨,乃初禪天的境界。
二喜:產生歡喜心,喜俱禪,喜心起的話,乃二禪天的境界。
三樂:樂是身,喜是心,樂俱禪為三禪天的境界。
四持(又稱一境性):等持就是做到一境性,乃最高四禪天的境界。四禪天可以產生五神通,如果你只有偶而進入一些色陰魔相,根本都還沒有破色身,你不可能沒有打坐禪修,而一下子就可修到四禪的。身要破才能入心,身沒有打開的話,心現不起來,心現起才能修覺知。
覺知有憂、喜、苦、樂。憂、喜是心,苦、樂是身,覺知能夠平等,說憂喜苦樂平等平等,心境上來講是算等持,這些都平等的話會等持。如果偏向於憂喜,還在執著憂喜是二禪,你要知道修到等持的話,五神通會現起,如果五神通現不起來,你怎麼會有四禪天的境界?你氣旺、旺得一塌糊塗,但是連三禪天境界都沒有。
以色陰魔相來講,它是在五根發通的假相,若身破了入心,修憂喜苦樂平等無受,得到捨受才到平等、等持。等持就受陰盡,受陰盡是哪一個境界?佛法六十四位階,是十信的初位,六十四位階的第一位階,所以色陰魔相還沒有入佛門,你心不淨的程度要到等持、四禪天的境界就受陰盡,所以受陰盡是十信位的初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再來十如來地,共六十四位階。所以地上菩薩以前的都是地前菩薩,十地菩薩的初地是登地菩薩位,到如來還有十地。
四加行以前都是稱地前菩薩,十信位者大乘不認為他們是菩薩,因為阿羅漢是十信滿位,他們是有神通,但是他們的心境跟心量,沒有十住、十行、十迴向的這種內在智慧。當然十住、十行、十迴向行者,有的有神通,有的沒有神通。世間禪有五神通的境界,但不見得有菩薩的智慧,二者不能拿來相比。但是可以相比的就是他們的心境、他們的等持能力,所謂等持就是憂、喜、苦、樂平等,等持的話你要修到這裏才算,以《楞嚴經》來講要受陰盡,受陰盡就是捨受,捨受現起,才算初階。要了解這些現象,是依定之結果而有此些名稱。
現法樂住對稱為後法樂住,無學之聖者經由修善靜慮,住於解脫之法樂。據《俱舍論》載,即依淨、無漏之四根本靜慮而得現前之法樂。《大昆婆沙論》列舉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三菩提樂等四種現法樂住。又此現法樂住唯限於色界四靜慮,不通於近分及無色界。近分定s2mantaka-sam2dhi,略稱近分,為「根本定」之對稱,指捨離下地之染污,作艱辛之修功,以得上地之禪定。
現法樂住對稱為後法樂住,現法樂住是現在現起的這個法樂,往後就叫後法樂住。無學之聖者經由修善靜慮,無學之聖者經由修善靜慮,靜慮就是禪修,住於解脫之法樂,叫做後法樂住。現起你四禪心地的境界以後,以後會現起法樂,叫做後法樂住。所以須經過練習禪修、禪定。《俱舍論》載,即依淨、無漏之四根本靜慮而得現前之法樂。四根本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而得現前之法樂,這是現法樂住。這裏所講的,除了心地清淨以外,跟四禪有一點關係。
所以修行光講理論,卻沒有禪定的現象發起,沒有色陰魔相、受陰魔相等等的現象,光懂理論沒有用,你還是要有禪修的境界,你不要說:「唉喲!那個是世間禪!」佛法與世間禪的分野,是在你的心怎麼去觀它。你有那個境界,然後再用佛法的薰習,修到心清淨,那就是真佛法、解脫道。如果有世間禪的境界,而不知道修佛法、解脫道,不知道去除內心的種種執著,那也只是世間禪定,死了以後升天,依然沒有解脫,所以沒有後法樂住與現解脫之法樂。
《大昆婆沙論》列舉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三菩提樂等四種現法樂住。如果你能夠身出家當然最好,有的身出家,心出不了家,還在掛礙以前俗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如果生活不如意的話更是掛礙,這樣是人出家了,心沒有出家;有的是人沒有出家,心出家,對於家裏的這些老前輩或者兒女,有照顧但不是很掛礙、很黏膩,已經有出家的那種心地,遠離一切煩惱,遠離一切世俗的不清淨法,所以快樂,最後當然得到寂靜的快樂。三菩提樂等四種現法樂住,也可以講是覺悟的四種現法樂住。
又此現法樂住唯限於色界四靜慮,不通於近分及無色界。無色界是突破色身,沒有五根六塵的現象,只有一個心,沒有一個形象。活時當然還有一個肉體,但是他沒有一個神我身會出離。阿羅漢或者世間禪定的人,他有一個神我身會出離,所以你常常會聽到出陰神、出陽神,都是這一類的。出陰神是晚上才會出去的,它見不了光,那個跟中陰身沒有兩樣。阿羅漢練得好一點會發光,中陰已經淡泊了,所以他神識可以自在,白天也可以出去。但是出去不是清醒的出去,是一個睡著了,睡著了就跑出去了。、解脫道要脫離的話一定是在你迷迷糊糊時它出去的,出去要做什麼事情他當然知道,所以這是阿羅漢或相當阿羅漢的境界。
近分定s2mantaka-sam2dhi,略稱近分,為「根本定」之對稱。s2manta指無所不在的、一切的,你常常在唸namo samanta buddh2n2m,裡頭就是有這個samanta,此處後面加一個ka,表示接近。sam2dhi,就是定的意思。近分是已經快近,但是還沒有絕對到根本定,故這裏又叫做根本定的對稱。指捨離下地之染污,下地是指比較粗的,一般講不好的法,往下是比較粗的,換言之,如果不好的話,在下面那就是粗的不好,在中就是中的不好,在上就是細的不好,這下地是粗的不好;那講好的法則剛好倒過來。這裏講捨離下地的污染,下地就是比較粗的,我們稱粗的習氣、粗習,愈往上的習氣就愈微細,所以捨離下地的染污,是指捨離比較粗的染污法。
作艱辛之修功,作艱辛之修功,非常辛苦的修行,斷粗的習氣也是很辛苦的。一般人心沒有打開的話,這個心跟你的念頭都黏合在一起,你在想你的,也不知道要修那個心,因為你要修的那個心,已經是你在想的那個心,兩個同流合污了,要怎麼會去修?每次錯事做完了才懺悔,所以修起來很累人。一般人依其習氣發作,發作完了再來後悔、再來懺悔,修起來就很累,這是艱辛的修功。以得上地之禪定,然後慢慢得到上地的禪定。在學斷微細的習氣,為什麼會比較舒服?因為心打開的人,觀這個心起心動念,要管它很簡單。它要生氣你觀著它,要起欲望的心你觀著它,它不會繼續下去。開悟的人修行就很簡單,執杖牧牛,觀這個心,它生氣、不舒服,然後光會冒冒,它冒它的,你看著它、不應和它,它就沉下去了,都沒有真發作或不會發作出來。
對於樂住,依有部宗《大婆沙論》八十一云,問:世尊何故說四靜慮,是樂住耶?答:唯靜慮中,具二種樂故,名樂住。一樂受樂、二輕安樂,前三靜慮皆具二樂,第四靜慮雖無受樂,而輕安樂勢用,廣大勝前二樂。近分無色,雖有輕安,而不廣大,故不名樂。復次,根本靜慮現在前時,長養大種遍身中生,令充悅故,名樂住。近分定等現在前時,長養大種唯心邊生,非極充悅故,非樂住,廣如彼論有九。
對於樂住,依有部宗《大婆沙論》八十一云,對於樂住,依有部宗來講,《大毗婆沙論》(八十一卷)有講,問:世尊何故說四靜慮,世尊怎麼這麼講有四種靜慮?是樂住耶?這四種樂住是樂住耶?答:唯靜慮中,具二種樂故,名樂住。就答,唯靜慮中,具有二種樂是樂住;一樂受樂,一種是住在樂上面,就是你有受(有覺受的快樂),受樂是覺受,覺受有憂、喜、苦、樂,我們說五受是憂、喜、苦、樂、捨,受你心的快樂,受你身體的快樂,所以叫受樂。當然憂、苦是受苦,喜、樂是受樂,受樂是喜心跟身充滿氣,每個細胞跟一個世界一樣,充滿氣會很舒服的。二輕安樂,就覺得身體跟心無所事事,非常輕鬆而安住。
前三靜慮皆具二樂,初禪、二禪、三禪都具有受樂跟輕安。第四靜慮雖無受樂,而輕安樂勢用,廣大勝前二樂。輕安不是用你的覺受去感覺的快樂,它自己身心安祥勢用,所以廣大勝前二個(受樂跟輕安樂)。近分無色,雖有輕安,而不廣大,故不名樂。近分定如果無色界的話,雖有輕安而不廣大,因為你身已經沒有了,一個開悟的人就是無色界,無色界既然沒有身了,雖然氣充滿身體也不會進入禪定中那種快樂。氣很旺就氣很旺,頂多撞到東西彈回去,沒有什麼快樂不快樂。
而三禪在享受那種樂,身體每個毛孔充滿氣的那種快樂,所以你聽很多人在那裡說:「這邊兩股氣流在那邊轉啊、轉啊!」那種就是還沒有破色身的快樂。破了色身氣很旺沒有錯,沒有覺得什麼快樂不快樂,就心安祥而已,肉體也沒有什麼快樂不快樂,所以不廣大,要了解近分無色的話,雖有輕安而不能廣大,所以不能夠叫做樂。所以證色界天的人,才有享受身體氣或者心的安樂那種快樂。無色界境界的人學佛法,肉體的快樂沒有什麼感覺,心倒是可以得到安定。
復次,根本靜慮現在前時,長養大種遍身中生,令充悅故,名樂住。大種是地、水、火、風、空、識,就是六大或六大種性,你就說自性裏面會有地大的真如性、水大真如性、火大真如性、風大真如性,空性是最根本的自性體,而識大的種性慢慢的入涅槃到不動,所以它能夠擺脫這些地、水、火、風四大的特性,不受它的影響。天神會去玩這四大種性,阿羅漢會去玩四大種性,因為他徹底了解色空不異,才會神變,會有身體出水、身體出火的這些神變事。
在這裡,長養大種遍身中生,地、水、火、風四種性你要去認識它,認識它才會去玩它,剛講的,會身上出水還有出火的這些,你要充份了解它,才不會說:「哎喲!這個會燒喔!那個是怎麼樣囉!」不會!你這個地、水、火、風遍身中生,令我們身體、心裏充滿了愉悅,所以叫做樂住。上面講的是根本靜慮,就是四禪的有色境界,它是遍身中生,所以有樂住。
近分定等現在前時,長養大種唯心邊生,非極充悅故,非樂住,廣如彼論有九。意思是這個不會快樂,但是得到智慧、得到心解脫安祥,所以不是樂住。這兩個要稍微分辨一下,有肉體才有快樂,如果沒有肉體的話,你現在身雖然有表現一個肉體,還沒有入滅的肉體,但真開悟的人、無色界的人,他沒有覺得快樂不快樂,沒有入定怎麼快樂?他這種智慧是慢慢培養,他那種解脫、涅槃是活動性的,不是靜態的那種解脫。
(2007.12.12.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