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46)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
「多聞聞持,其聞積集。」(續)
聞持有二,止持與作持,為戒律之兩大類,又稱止作二持、止作。(1)止持,止者制止,即制止身、口,不作諸惡,依止而保持戒體,稱為止持,止持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2)作持,作者造作,即策勵身、口、意,造作諸善業。依作而保持戒體,稱為作持,作持戒眾善奉行,教導眾生作持。
最後一段,要講大聲聞的功德相,「多聞聞持,其聞積集」的最後一層意思。聞持有二,聞持的持有兩種意涵,止持與作持,一種是止持,一種是作持,依照戒律之該做、不該做兩大類來受持。為戒律之兩大類,又稱止作二持、止作,乃戒律之兩大類,又稱為止作二持,或者簡稱止作。
(1)止持,止者制止,止持,可以想像就是說,那一件事不該做,也就是守戒律的意思。即制止身、口,不作諸惡,止者制止,也就是制止身、口、意前兩個的身、口不去造諸惡。一般聽經聞法的聞持,大概是對治心理上的妄想與煩惱;在戒律上,也是行跟心一起來。身業是重罪,口業是雖然是比較小,但也是跟眾生結種種因緣,依止而保持戒體,稱為止持,當然如果能不做諸惡,依止而保持戒體清淨,稱為止持。止持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止持來講的話,這是不該作則不作,以止持這個戒律,比丘有兩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
(2)作持,作者造作,即策勵身、口、意,作持,作者造作,也就是能夠策勵身口意三業,造作諸善業,該做的就要去做,因為修行除了不造惡業,還是要多去積聚善因緣,所以要作諸善業。依作而保持戒體,稱為作持,依作而保持戒體更增上,稱為作持。作持戒眾善奉行,教導眾生作持。作持戒重三種行,我們有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中「諸惡莫作」,就是止持;「眾善奉行」就是作持。且菩薩所作善行,都要不執著,「不住相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其他的善行也是一樣。所以能夠以作持,來教導眾生做一切善行,這是聞持的另一種意涵。
「業隨智德」
第七三業隨智德。世間愚夫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出世聲聞聖者超過彼法與彼相違,是故說名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三業清淨隨智慧行。
第七三業隨智德,再來跟各位解釋第七個功德相,三業清淨隨智德。世間愚夫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世間的愚夫,所思的都是惡思,所說的都是惡心而說,所作的也往往都是不善的。出世聲聞聖者超過彼法與彼相違,大聲聞則相反,勝於凡夫之所為,是故說名善思所思,善思惟,能夠想一些一般人想不到的這種心,善說所說,能夠講一般人所不能講的道理,善作所作,不起心動念,要規範自心,怎麼做都能善做所做,都能自在無礙的達到目標。三業清淨隨智慧行,也就是第七個業隨智德,三業隨智德。善思所思,就是心;善說所說,就是口;善作所作,就是身業。由三業的智慧所形成的道德,稱為業隨智德。
(1)思者思惟,思惟cintan2,善思惟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實之道理,稱為正思惟,係八正道之一;反之,則稱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第一個,善思所思,思者思惟,這個思惟cintan2,善思惟就是思考推度,思考真實之道理,這道理有很多,世間的道理上,種種善行、孝順、善心,還有色界天打坐修行產生的調伏妄心的道理;還有出世間法上,如何解脫內在煩惱?這些如何對治呢?我們在佛法上稱為正思惟,係八正道之一。你要去推理四聖諦、十二因緣觀,甚至三十七道品裡面的種種法。那善思惟是八正道裡面的,也是三十七道品裏的一種。
反之,則稱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反過來,你想的都不對,邪知邪見,這樣的話,你所講出來的,或所做的,都是不正當的、不好的。同樣都是一個心,為什麼有的人想的都是正的?有的人想的都是不正的?這跟智慧都有關係。你把很會思惟、推測的心,用在不正當的方面,比如說去作奸犯科,或者你要用腦筋想,想出來的都是造不善業,這就是不好的思惟。我們的正思惟,一定是要求解脫,去想怎麼脫離輪迴的這種道理,因為八正道對上八邪,一對一,故邪有八種,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據《長阿含經》卷八眾集經云:「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瞋恚,一者是怨憎,二者不思惟。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邪見,一者從他聞,二者邪思惟。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正見,一者從他聞,二者正思惟。」
據《長阿含經》卷八眾集經云,根據《長阿含經》一部卷八的眾集經,裡面有說道:復有二法,哪二法呢?二因二緣生於瞋恚,對我們的瞋恚心﹐有兩個因、兩個緣:一者是怨憎,第一個是怨憎,怨恨憎惡;二者不思惟,第二個是不思惟,不去想好不好、對不對。所以這個因緣如果用在容易發脾氣的心地上的話,你要去想:「我為什麼會有這個發脾氣的心?」當然是過去的因、現在的緣,造成容易發脾氣,發脾氣的根本就在於你。怨恨、憎惡哪一件事?哪一個人?如果你不思惟如何來轉它,你讓它去發作,那當然就隨便生氣啦!所以你要去思惟:「對這個人、這件事,我為什麼會怨恨?為什麼會憎惡?」從心裡面去找出問題來,要找問題、要轉這不好的心態,當然就要思惟。
所以第二個就要想,要正思惟去想。一般我們修到一個程度的時候,當然就是「執杖牧牛」,要看你的心起、心滅,不去管這個妄心在想什麼,直接看著你的念讓它起不來,只要起念就止住,不讓它想,不讓它想的話,它連思惟都不必。還不到這一個程度的話,沒辦法體會怎麼會這樣;如果你心眼打開的話,第八意識打開了,就知道起心動念是因緣在起心動念。我們真心有一個覺知,它可以觀照到我們的起心動念,知道起心動念是好的念頭或是壞的念頭。
例如在憎惡、怨憎之際,因為你有覺知去觀照它,所以就會察覺自己對某個人、某件事,還存有不善、不正的心。一般人未到此境界,往往覺知無明,所以只能跟起心動念攪和合一,合一了當然它想你也想,就變成是它主導在想,至於它在想什麼、憎惡之類的,你也無法超越、超然以對。如果有覺知,清明、無無明的話,那你可以執杖牧牛,以覺知的心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包括你對這個人所講的這句話有什麼反應,那你覺知觀照它,又不加進同夥,當然這個憎惡怨恨的心它起不了作用,即使瞋心會冒,冒起來一下又消下去了,這個是真正有境界的人所修的,也比較好修。
這裏講你要思惟,思惟對一般沒有開悟的人而言,修起來就比較難。像小乘行者他們心眼都不打開,也不認識有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第九意識、第十意識,這些概念都不去探究,看的大概都是《阿含經》,但《阿含經》不講大乘佛法的八識或九識,或十個心,書中都沒有這些資料,所以只能認識到第六個心、第六意識,現在想的就是心嘛,哪有那麼多其它的心呢?所以這時所能想的,只是以不清淨的心,在思惟一個比較清淨的解脫之路而已。
第二段又講,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邪見。為什麼會有邪見?一者從他聞,也就是從外來的因緣。世間的人有很多種,善知識是善於解開你的心,讓你能夠斷除煩惱的;邪知識呢?你去聽這個邪知識,他講出來的,會把你的知見誤導偏差,因為他沒有真正的法眼,所以自以為是、胡說八道,很多人都會親近這種邪知識,且此種人大部份都有一些怪力亂神的能力加在身上,所以大家會因眼睛看到他有這種能力,便以為他所說的都是真理並執著這樣,所以從他聞所得到的不正當的知識,會導致你邪見連連。
二者邪思惟,再來就是你又有邪思惟,縱使聽到的都是正的,偏偏你想的都不一樣,都搞成邪的,那還是歪曲不正的。所以我們常常有一句話說:「正法邪用也是邪,邪法正用也是正」,端看用的人如何,而不在於法的本身。法的本身沒有什麼善惡,但是用的人把它用在不好的,就變不好;用在好的,縱使是不好的法,它也會變正。所以講來講去都是因跟緣,這是第二段所講的。
第三個,復有二法,二因二緣生於正見,一者從他聞,如果你從他人所聽聞的法是正的,那當然很好,因為你全盤接受可以得到好處。二者正思惟,不然就聽了以後,你自己思惟,有正思惟,也可以把講的人不對的地方校正過來。所以有正思惟的人不怕邪知識,邪知識講的,你剛好用反面的教材一樣,知道這個人所講的不對,不對你知道了,因為你有正思惟、正知見,所以不怕他會污染你的思想、行為。如果所講的是不好的,你可以思惟;如果所講的是好的,你更可以思惟,加上自己的正知見,這個心念會更堅強:「原來是君子所見略同,你看某某人也這麼想,我也這麼想。」當然這是好的。
所以不管是怎麼樣,用在心地不淨、用在邪思惟上、用在邪見上,或者用在正行上,都跟因緣有關係。你會到正法的道場,去接觸到正法,那你也有正因緣,因緣也是正的;邪因緣者來的話,他會覺得這個正法道場講的好像不聳動,就不契機。佛法是很平淡的,教你如何把心地擺平,哪有什麼轟轟烈烈?沒有!如果你去邪的道場,看見主持人搞一些怪力亂神、搞一些什麼光、或者一些什麼幻相,你就說這修證得有境界,但有境界又怎樣呢?你心地不淨,還是不淨,反而增加一分的執著、增加一分的煩惱,也不知道修行要怎麼修。
所以說這個不能說哪個對、哪個不對,都是自己過去的因跟緣所致,所以智慧不夠的永遠跑錯道場,智慧夠的他有時候運氣不好,會繞一些彎路,這還是由因緣。為什麼有的人就不繞彎路,直接就接觸正法道場?這也還是過去的因緣。講的清楚一點就是,你過去有修佛法的話,你理念很清楚,哪一個道場或哪一個教派講得對不對,你都很清楚,心中自有定論,所以就不會迷糊。就算一時迷糊,若有正思惟的話,你還是會走對。不是批評那個宗教對不對,是看你有沒有智慧。
我常常舉自己的例子:十幾歲以前時住在鄉下地方,常常經過一間教堂,也在那邊玩過,總是看到這樣的字句:「神愛世人」、「博愛」,以及「信我者得永生」。像這種字詞,我十幾歲時看了就想:「哎呀!有語病!」如果你不挑剔,這沒問題,這簡單的敘述「神愛世人」,沒有錯;「博愛」沒有錯;然後,「信我者得永生」,這就怪怪的了!「不信的人怎麼辦?」如果不信會怎麼樣?不能永生?也許會下地獄也不一定?邏輯上,既然要博愛的話,不愛你者你也要去愛,不信你者你也要去愛。既然又博又愛的話呢,就不管你信不信,我都要愛你、救你、度你。所以「博愛世人」對「信我者得永生」,這兩者是有衝突的,有這樣的思惟,你還會去受洗、會去聽他們講經說法嗎?不會,因為理念不一樣。
這還是正式的宗教,還算好一點,如果是那些後來興起的邪教,他們的發展都很快,有的人就很喜歡去聽,而且都有廣多的大眾追隨著,幾年之間每個鄉鎮都可以有一個道場。所以末法時期的魔眾很多、很吸引人,因為他很會用魔力去攝受這些人,弄得他們迷迷糊糊。所以要有正思惟才能分辨正邪,而且善思惟、善知見,在佛法的修行路上,都是要去踐履,如果不去作都沒有用,不然你看,佛陀就在這邊啊,但你不來學祂的法,到底也是沒有用啊。
有時候,那些不正的、邪的言論,讓你聽聞了會有一股衝動去做,這大概都是政治人物擅長的,偉大的政治人物講出的話,往往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可以激聳大眾一股熱血沸驣,然後凝聚士氣,眾人結合在一起,齊心做很多轟轟烈烈的事情,這些總是不正當的、與解脫背道而馳的。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止息,停止、安息我們自己內在不正當的心,這是佛教這麼教的。你信佛或者信神、信其他的宗教,祈求給你安祥,那是無可厚非的,但你若只求安祥、不求解脫,那還是要輪迴的。要求解脫,就要從心裡面,在佛法上多用功。這些都是因緣,以上這部份是講三段因緣,都是因跟緣產生了瞋恚心、產生了邪見、產生了正知見,各個不同。
《瑜珈師地論》舉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間思惟三種。
《瑜珈師地論》舉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以我為中心的思惟。「諸法無我,諸行無常」,這是佛教講的,一般人不這麼講。一般人心中都有一個我,有一個我就有自己的主觀意見,有自己的個性、習氣、好惡等等。因著我而思惟的話,這個心地必然比較偏窄、自利,故這我在想,就是不正確的思惟。有情思惟,有情指六道眾生,眾生的特性是知見有限,都在想喜怒哀樂、七情六欲,或者是色身香味觸法等等的法,緣念身邊的一切。另一種是世間思惟,世間的思惟,世間無論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種種思惟都各自不同。欲界中,人的思惟、動物的思惟、天神的思惟,也各自不一樣,就動物而言,牠們會表達需求,但不大容易去表現很強的私利,雖然可以表達喜怒哀樂,但是思惟上很困難,故講到思惟時仍是以人、天上的來講。總之,不正之思惟有上述這三種。
《大智度論》記載,諸聖於諸法空無所住,如是正見,觀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如是。而斷一切思惟分別,是名正思惟。
《大智度論》記載說,諸聖與諸法空無所住。得到聖人果位的人,對一切法都觀空、無所住,如同金剛經裡面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一個網友來信問:「你說無所住,是誰在無所住?」當然我們的真心才能無所住。妄心呢?那當然有所住!住在那裡?住在貪、瞋、癡、慢、疑心病,或是邪見,這六根本煩惱上,一切煩惱離不開這六個,這是根本,所以造成你種種的輪迴果報。既然要成聖人,你就是要學習在諸法上無所住,無所住就是空。
空又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絕對的空,第二個是相對的空。絕對空的話,他是有一點斷見,什麼事都不理,什麼事都當作沒有;相對空是有法無執,無執不執著它,無執就是無所執,這真心要現,真心覺知;覺知不究盡的時候,他覺了還是會迷,覺後迷是有的。第一念覺、第二念分別,往往當下沒事,過後就又鑽牛角尖、迷糊掉啦。所以如果真心現起來的話,什麼事情都可以無所執、無所住。這是第八意識清淨的人,心裏已經清淨,叫做聖人,聖人應該以諸法空無所住。
如是正見,這就是正知正見,正知就是上述這條道路、這個法相。這一條道路你清清楚楚的懂了,懂了就要去做,做到了就印證了正知正見。正知正見那只是一種智慧的代表,但是你要去證;如果沒有證得,光說有正知正見,那你還是不究竟,所以還是要去證。再來,觀正思惟相,你要去思考怎樣叫正思惟。如果你是聖人,當然正思惟就是:「如何從內心不淨中解脫出來?」如果你是菩薩的話,你正思惟要去觀:「眾生苦難怎麼去協助?」有時候絞盡腦汁思索該怎麼去作、怎麼幫助更多人。
最近接觸到密法,佛要渡化大眾,還是要介紹密法,那我們剛好慢慢跨入密教裡面,學好了就能幫助很多人!以前看到垂死邊緣的,你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愛莫能助,毫無辦法;如果心煩要講解脫,是可以跟你講,但一碰到重病,沒辦法就是沒辦法!所以我們從這個禮拜六開始,要開始誦《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這部經的緣由就是,有一個天上的太子,忉利天天子,他玩玩玩,玩的正高興時,聽到有一個聲音告訴他:「你七天以後要死了,你死以後要下地獄去,下地獄去受報完,還要出生做旁生,(也就是動物、走路橫走的,像是螃蟹或什麼之類的),好不容易有一世出生做人了,兩個眼睛也不見了。」
他一聽嚇死了,去找玉皇大帝,帝釋天主。帝釋天主說:「有這麼一回事情嗎?」便用他的禪觀一觀,真的有這麼一回事情,乃思考要找誰來解救,立刻想到釋迦牟尼佛,所以來拜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遂講了這部經與這個咒。這個咒可以讓人長壽,臨命終可以延長壽命,然後消除轉生「下三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的因緣。因為我們過去造無量業,所以還有受地獄報的因緣,像剛剛講的天子,天子不是已經升天很好了嗎?那過去他造的惡業呢?還是要受報,等這一世壽命終了就要下去受報了。
所以我們誦這部經,有一個好處,就是利益自己或利益別人能延壽,也可以去除我們未來下生三惡道的因。以前無明的時候造業了,像現在網路上在講,動不動方便去學密法,學密法又不知道去皈依、又不知道去念<大輪金剛陀羅尼>,所以果報就是犯了「偽盜獲罪」,死後要下地獄,之後還要出生做畜生,這果報很重!大家知道後都害怕。不要怕,佛是很慈悲的,你無意中造很多業,我們有這一部經,夠斷除三惡道的業,依經文所講要怎麼修,拿來唸唸唸。像這一部《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你要唸一千遍的咒,自己就可以延壽,也可以斷以後的三惡道。
《金剛經》裡面不是說:「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嗎?你誦《金剛經》,然後會受別人輕蔑,這是過去有三惡道的因緣,那如果你說誦《金剛經》不能究竟解脫出來的話,那就要誦這一部《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或者我們也有《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裡頭的咒可以唸。學佛不要只怕造業、怕墮落,就怕你不知道怎麼懺悔、怎麼去修這個法。今生有幸,在活著的時候,我們要趕快趕快去誦某一些經、某一些咒,斷掉我們未來的惡業,那我們今生也可以得到菩提、證得菩提。所以懂這些也要有正知正見,如果你沒有到一個層級可以接觸較深的密法,所接觸的都比較簡易的,如六字大明咒,那還是很好。六字大明咒講起來是六字大明王咒,觀世音菩薩講的,也是很殊勝的,你如果很認真唸,當然也可以斷除一切煩惱業力。
回過來看,《大智度論》在講,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如果你觀你的正思惟相的話,然後有一個能力,漸漸可以知道,一切思惟不管是正的、邪的,都是不好的,雖然說正思惟是很好,但哪一個人隨時想出來都是很對的?修解脫道不能去想、不能去動腦筋。《大智度論》不是普通人在修的,是菩薩以上的人,所以菩薩連用心都不行;小乘的呢?瑜伽地的時候還在修行,還是可以思惟,到菩薩的境界的時候,就不要你去想。所以說能夠知道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你起心動念都不對。這是我們要稍微去了解的,為什麼有些人要想?有些人不必想?菩薩是自性清淨,隨緣去做事情,不是用腦筋,腦筋想的話,這心不一定是很對。所以你要求解脫,你就是以清淨自性為主,然後你要當菩薩、要度眾生,就利用一些咒語、一些什麼法門,就可以利益大眾,不落於思惟,所以要觀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
乃至於思惟涅槃、思惟佛皆如是,思惟要入涅槃、思惟要成佛、思惟要怎麼樣,都不大好,因為這些呢,都是小乘的行者所計度的,才會想入涅槃,甚至更貢高我慢者,光想著要趕快成佛成佛,偏又不想去好好行菩薩道,如此怎麼可能會成佛呢?所以這是不知因果!你要成佛,要多種善因、多行菩薩道,不是光用想的,那想成佛就可以成佛?不行!成佛是要去從積福德、行菩薩道而來。入涅槃也不好!入涅槃會進入小乘的修行心,當然自在沒有錯,可是未來還是要轉成發菩提心成佛,等於是中途多休息一陣子而已啦。再來,而斷一切思惟分別,是名正思惟,這就是正思惟,我們修到後來不必思惟,如果有思惟、有分別,要把它斷掉,那才是真正正思惟;如果斷不了,就要想一個方法截斷它,這所發生的思惟心,方是正思惟。
《長阿含經》眾集經舉出,思惟有種種分別,(1)少思惟、(2)廣思惟、(3)無量思惟、(4)無所有思惟等四種。
再來,《長阿含經》裡也有一段卷八《眾集經》很多經聚集在一起的,舉出思惟有種種分別:第一個是少思惟,想一點點;第二種是廣思惟,廣大的思惟,什麼都想;第三是無量思惟,這無量就很多啦,你要用印度的數學來講,就起碼都是五十位數以上這麼多的思惟;無所有思惟,有想又好像沒有想。這四種思惟,當然裡面的含意,我們可從字面上的用語稍微了解一下。
《顯揚聖教論》列舉正思惟有離欲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三種。
再來有一部論叫做《顯揚聖教論》,列舉正思惟有三個。如果要所謂的正思惟,就是要思惟讓你離開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等的法。第一個,離欲思惟,當然離欲只是一個代表,欲是最難斷的。第二個,無恚思惟,也就是不要有瞋恚心。以瞋恚心而言,很強的,那當然是嘴巴罵出來啦;較微細的,會心裏起種種不甘願。第三個,無害思惟,瞋心再下來就害人啦,這無害心這是很難的。比如說你有一些修行的境界、能力,你說自己安詳,可是碰到有人罵你、在網路上寫文章踢館或幹什麼的,你如果還有害心的種子、脾氣不好,種子就會一直冒起來、冒起來,這就是害心的顯現,顯現在對「我是你非」的執著,顯現在心底詛咒對方,種種不好的心都會起來了。
這些思惟通常也是彼此相關的,往往貪欲心會引來瞋恚心,然後引起害心。比如說貪著淫慾、貪著男歡女愛,你就容易涉入糾紛、跟人家搶對象,搶不到瞋心就起來啦,甚至殺來殺去。因為你要奪得所愛,光瞋心、生氣還不夠,有時候還會加害人家,所以拿刀、拿槍把人家殺掉。這個害心針對身業而言,包括你去殺人、傷害人,你認定搶走你所愛的都是仇人,就起了殺害的行為;這害心針對口業、意業來講的話,包括更多,像喜歡詛咒人也是害心,你想:「我雖然沒你辦法,但是我內心或者嘴巴可以碎碎唸,不停詛咒你」,這也是害心。
我們這個心很細。說自己安詳,往往碰到境界就被考倒了。所以你要能夠一個人心平氣和,被欺負時都是忍辱、忍辱,都不起心動念,這種修行很難啊!所以你看這個忍辱菩薩、忍辱仙人,釋迦牟尼佛做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無所不忍,像那種拿刀割他的,他都可以忍,不起瞋心,不瞋心就沒有怨恨啦。離欲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這真正用在正思惟上,所以你也可以參考、引用這些經典,把你有的毛病拿來思惟,看看要怎麼離這些毛病。
(2)說者說法,善說及善說法,說法dharma-de0an2 ﹐巴dhamma -desan2。即宣說佛法,以化導利益眾生。與說教、說經、演說、法施、法讀、法談、談義、讚嘆、勸化、唱導等同義。諸聖說法以眾生之能力、根機等,各施以適當之教法,以達完全效果。
再下來善說所說的第二段,說者說法﹐善說及善說法。有的人雖然道理懂很多,但是他沒有辦法講得給人受用,像有些教授都已經拿到博士學位與通過升等了,但嘴巴就是很鈍拙,不知道怎麼表達,在台上講了半天,大家還是聽不懂,你在學校如果碰過這種教授大概都很頭痛,知道他肚子裏很多東西沒有錯,但他就是「茶壺裡裝湯圓——倒(道)不出」,表達得稀哩呼嚕,不能讓你一清二楚,這也很傷腦筋,所以要把很繁雜的事情簡單化,幾句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易懂,這是要有一點智慧啊!
有的同學思惟比較細膩,會把事情從頭到尾這麼講講講,有時候我聽了就反問:「你講那麼多幹嘛?講重點就好了嘛!或者說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幾句就完啦,你不要像在說書一樣啊!只要說是因為這個人、因為這件事、結果怎麼了、我要怎麼做,這幾個重點就好了啊!」這就是在淬鍊你的知見、訓練你的表達。所以禪宗公案,用簡單幾句話,就呈現一篇故事了,包括:你來參問什麼問題,我知道你心病在哪裡,用幾句話去點破,你就受益了,毋需講得長篇大論。會長篇大論的,常是像我們在講經論說的,或者像菩薩們闡釋經典,也會長篇大論,那是經律論中屬於論的部份。而喜歡抬槓的人,更是喜歡論說。
那麼,善說法的大聲聞,智慧也已經算不錯啦,雖然不像菩薩有那麼通達、廣博的智慧,但是他要表達自己的思想、理念與佛法,都可以表達得很好,而且可以引經據典,或者任舉例子來跟你講。有些人,你跟他講「法相」,他聽不懂,你以為講「觀實相」就好了嘛,那什麼是實相?實相要再解釋,就是「實相非相」。那實相非相的「非相」是什麼?非相者,是「有相你觀它不是相」,就是非相,或者是「根本沒有相」。那本來就非相,幹麻還叫「有相」?所以光是這個「什麼叫非相」的問題,就要搞半天,一個名詞接一個名詞,沒完沒了一直解釋下去。
你要守住你的心,不要起心動念,一句話「放下」就好了,不用去觀什麼、分析什麼。禪宗為什麼智慧那麼銳利?就是這樣子,把心管死!對外面的人事物,你通通不去管它,這不是很簡單嗎?修行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對你自己怎麼做很簡單,我剛講修行很簡單嘛,「執杖牧牛」呀,但問題是有一些人,他的智慧不足,也沒開悟、也沒進入那個狀況,怎麼修?就是沒辦法,沒辦法就要跟他們講粗淺的:「要怎麼離煩惱?」包括守戒律、不要造業,就沒有煩惱!為什麼守戒律、不造業就沒有煩惱?比如說,你不去造什麼業,夜半敲門你不會害怕,也不用煩惱啊!所以同理可證,你就不要去犯錯。
比如說,一個團體裡,有人掉東西啦,然後就有人說:「唉,誰拿的?自己出來承認吧!」大概沒人會出來,不出來就用搜的,如果你沒有拿,會害怕嗎?搜就搜嘛,只要我們不去做,就不會害怕。當然也不是說沒做就一定沒你的事,萬一真有人想害你的話,把偷到的東西放在你袋子裡,一旦搜出來,就硬說是你偷的,人真的倒霉的時候,什麼事都會發生。所以若發生這種事,你就要修忍辱,至少心不會更煩惱。不修忍辱,如果東西明明不是自己偷的,真的會起瞋恨心,卻又百冤莫辯,有時後冤獄就是這樣來的。然而我們要知道因果,對於過去造很多的業,當業力臨頭、因緣和合時,確實什麼事都會發生,所以業這種事很難講,重要的是心要把守得住。
所以你懂得法的話,要善於表達,就要善說所說。說法,這裏講的是dharma-de0an2,de0an2是說,dharma是法。巴利文這裡也列出來,dhamma -desan2,比較一下,這dhamma由r變成m,就比較好唸,dhamma就不需要在那裏轉舌。你若讀過很多梵音、梵文,就知道r往往讀成轉舌音,最常見的是garbha「胎藏」,意義上,就像女性的子宮一樣可以孕育出孩子,這garbha有特殊唸法就是轉舌,轉舌音目前悉曇課還沒有教到,下一次才要提到。dharma也是,有的翻成dhalima,我喜歡讀dharma,garaba這轉舌很難,你不要說這梵文讀半音,古時有的譯者是整個把音翻出來,garab2、garbha有轉舌﹐這個dharma,這r 變成m。dhama、desan2,你們英文行的話,可以順便記好幾個單字,背這個比較簡單的,dharma -desan2,我們說巴利文,是梵文已經被簡化的。
也就是說,宣說佛法,所謂的「說法」,這裡專以佛教來講,當然其他的宗教也在講經,基督教、天主教叫佈道,把道理傳揚給大家知道,教信徒怎麼學習耶穌、耶和華這些菩薩的思惟,宣揚上帝、聖母的神力,神教比較會現神力。那佛法要講到神通變化,都已經是在密教裡面了﹐一般不講神通變化,頂多是形容阿羅漢他要入滅的時候,飛到空中現神足通,然後上出火、下出水,或下出水、上出火,然後燒掉自己,用三昧真火焚滅自己,這是阿羅漢,而且平時也不能現神通。所以每個宗教所用的名詞不一樣,佛法講說法、說法,是說佛法,以化導利益眾生。
眾生有煩惱,又沒有正思惟,又貪、瞋、癡、慢、疑俱足,你要救他們要怎麼救?依他的毛病,就跟他講很多佛法,如果他是大乘種性的話,你用大乘法去跟他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他聽得懂,把心放在一切法上不要生心,那可以體悟到啦;如果他還懂不了那麼深,那你就很粗淺的去跟他講:「你這煩惱不會因為你想就會改變,你想有什麼用?沒有用,那何必想!好好睡覺、吃飯就好了,事情來了再看著辦。不然,你又不能轉業力,又放不下煩惱,那求菩薩嘛!持咒、發願,菩薩會幫你,一樣的。你去拜鬼神都有靈力了,何況你求佛菩薩,祂們難道不會幫你嗎?」
萬一你不想求,說:「我要求解脫!我要逆來順受,安住我的心在平靜上。」那也好啊,是吧?修忍辱,這樣也可以,也許正是菩薩要你這麼做的。那如果你做不來,就誦經、持咒,求菩薩保佑你,讓你心安祥下來。菩薩放光你看得到、佛放光你能夠感受得到,這樣你就能夠慢慢改變,你的煩惱就漸漸消失了。要指導大眾的話,用什麼法都可以,要看這個人程度到哪裡,如果他喜歡有為,你就用一些有為跟他講;如果因緣成熟,要教他學無為、學解脫,你也可因材施教,教他怎樣解脫。
像維摩詰居士最會教訓人啦,你修什麼、修到那裏,他就針對你所執著的來罵,例如你執著空、執著解脫、喜歡無為,他就進一步把你導入有為。所以這些你都要懂,當你要對眾說法,就要懂得很多,如果你連道理都不清不楚的,怎麼利益眾生?所以關於這一點,你要學習用自性觀照眾生的心地,然後他講自己在煩惱什麼,你馬上就能抓住重點,並用幾句話就把他的執著化解掉,讓他覺得:「對啊」、很受用!所以這個智慧從那裏來?這是你打坐之間的經驗,跟你心地所修證的智慧,你才有辦法這樣去度很多人。所以這些大聲聞,都是經過長期的打坐修行,長期的培養智慧,於是可以善說所說。
這裏講的說法,與說教、說經、演說、法施、法讀、法談、談義、讚嘆、勸化、唱導等同義,意思都一樣。所以佛法在講名相的時候,一個名可以用千萬個名來取代。就像說涅槃,什麼叫涅槃?能發光就是涅槃、能夠無二就是涅槃、能夠……怎麼樣的,也都可以用千萬個名來代稱。所以上一次講義發給你們上悉曇課的同學,光在講「阿不生義」,佛隨便講,就有一百個,且祂說還沒有完呢,可以講個一劫、十劫、千劫都講不完,這就是智慧啦。像我們就沒有那個智慧,光講一件事情,能舉上三個例子,就已經很不錯了。菩薩的智慧大,佛的智慧更大,不知道多大,無所測量!所以比較高層次的講經說法,都是講很多名相、很多名相,因為都是高人對高人,講的都聽得懂,不必再多問。
初學的人,比如有很多同學說:「來法爾聽課,有時要聽上一年、兩年,才能夠進入狀況。」因為很多名相你剛開始不懂,要慢慢聽、慢慢學,或者多去翻辭典,懂了一些基礎以後,人家講到什麼你就比較懂了,講到實相你也懂,講到非相你也懂,講到涅槃你也懂,講到什麼都懂。所以《大般若經》裡面,為什麼提了那麼多名相卻沒解釋?因為有一些是大學程度在學的,不用再跟你講,像在教小學生那樣,說:「這個 狣怎麼寫?這個一怎麼寫?」不是在講這些。所以對大菩薩講經說法很簡潔,講名相就好;對於初學的眾生,你要才要完整設教。如剛剛講的,一個說法就有那麼多名辭可舉一反三,說教、說經、演說、法施、……,內涵都大致相同。
諸聖說法以眾生之能力、根機等為對象。例如,你知道這個人脾氣壞,就跟他講:「脾氣壞的,要用慈悲心來觀眾生。」如果他淫欲心重,你就教他:「去觀這個不淨觀。肉體充滿屎、尿、涕、唾等骯髒之物;如果肉體壞死的話,會腫脹發青、會流濃散血、被蟲蛆噬爛,有什麼好貪愛的呢?」如果真的這麼觀都觀不起來,淫欲心還是很重,那只有唸咒語求菩薩加持啦。有一個咒語,<文殊師利菩薩斷淫欲咒>,是幫助斷淫欲的。淫欲來自於貢高我慢,貢高我慢有時候是來自於懂得多,有時候是來自於自卑,這兩個不正常的心也會讓你起淫欲心。所以那部經很奇特,唸那個咒,先斷淫欲,淫欲斷了,連這個瞋心、脾氣也就沒有了。
所以你看外面那種脾氣很壞的,大概吃肉也吃得特別多,除了脾氣不好外,肉吃多了更會飽暖思淫欲,所以這個要一起去轉。要從貪欲心、瞋心,一起去轉。一般我們不會去思惟這些關聯,但如果你經典看得多了,經典講的是真實不虛,每句話怎麼講,你都要相信,如果你信不來的話,就是沒有「無礙智」。什麼是無礙智?這很重要,你「相信佛菩薩講的法,沒有絲毫懷疑」,這就是無礙智。為什麼有人對經典會懷疑?像一個mail進來我還沒回,他講說:「經典上講怎麼樣、怎麼樣,這是真的嗎?真的這樣嗎?」
因為你不到那個境界,又沒有無礙智,所以會懷疑。像書上說,菩薩可以十方國土來來去去,有人就問:「真的可能這樣嗎?我好像沒有看到這個菩薩來來去去各各世界呀!」因為你沒有那個功夫、你不到那個境界。你到那個境界,就會相信:「哦,原來是可以的!」不用完全到那個境界,差不多的時候你就會相信。所以很多世間的事情我們不懂,出世間的事情跟外太空世界的事情,我們更不懂。當然智慧受限制時,你多少會懷疑,所以你要深入經藏、閱讀經典,就可以知道更多事情。
我以前也不知道,為什麼淫欲心跟脾氣壞有關係呢?跟貢高我慢心有關係呢?經典就這麼講,你要斷貢高我慢心,要先把淫欲心斷掉,想把淫欲心斷掉可以靠持這個咒,持這個咒以後當然淫欲心沒有了﹐然後貢高我慢心也會滅。當然,有的說可以用「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數息觀,這五種能使過失停止於心的觀法。你可以用慈悲觀觀眾生,破掉你的瞋心啊,但要是你的菩薩心,慈不夠大、悲不夠大的話,就會專挑人家毛病:「你這樣不對!那樣不對!」
有位師父跟我講:「以前我們的當家也好,我們的這個住持也好,我們的這個阿闍黎也好,都教我們,不要有行為去惱怒眾生、不要去礙到人家,我就聽進去了」。「這樣對啊,有什麼問題?」修行應當要這樣,不去妨礙到別人、不去觸惱到別人。所以他也這麼做了,但是他這麼做,心內也要求別人這麼做,之後這個不平的心就來了,因為他自己這麼規規矩矩,不去犯著別人,也會要求希望別人不來犯著自己。一旦起這種心就不對了,因為你要求自己可以,但不要要求別人要像你這樣,別人也未必跟你修得一樣好。所以他後來心態就不平衡啦。
我說:「你不能這樣,你要修不惱怒眾生可以,是自修;但是眾生來怒眾你,你更要修慈悲、修忍辱啊!」人家不能觀察到你是這麼好的、規規矩矩的,也不會反觀自省:「自己怎麼沒做到這樣?」更由於同樣是出家人,他對師兄弟的要求難免更高,尺捏得更嚴。看不過去時,這位師父難免心裡嘀咕:「你們也是出家人,你們怎麼做不到?」講起來,那我們在家的對在家的,態度就更隨便啦,甚至彼此看了更不習慣、更不順眼。
行菩薩道,我們要有慈悲心,來包容眾生、對待眾生,讓自己慈悲心日益廣大,完全接納別人的錯誤。你要挑剔別人,很簡單:「哪一個事情對、哪一個事情不對、哪一句話對、哪一句話不對……」,這個都是比較簡單;你要做到不去挑惕別人,那才難!「這樣也好,那這樣也好,我全盤照收!」這菩薩的心有多大,量有多大!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就是這麼慈悲啊。所以你要想一想,前幾個禮拜我常常告訴你們的,有人寫在網路上:「有慈不夠大,有悲不夠大」,見賢思齊,我們要學習大菩薩的大慈大悲、如來的大慈大悲。
這裏講的,諸聖說法都是以眾生的能力、根機來對證下藥,各施以適當的教法,以達完全的效果。當然有的人是智慧比較淺一點,你要分段讓他達到,善導善誘,先帶到這裡,然後讓他知道,這裡還不是究竟,要再跟他講更進一步的,讓他一步一步往上前進。所以有看《法華經》就知道,經文說菩薩對眾生要連哄帶騙,然後這麼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把他們帶上來。像我們同學之間,有的人是希望被讚嘆,一讚嘆他就很高興,就什麼事情都很願意做,並且就天天來上課;有的人則比較沒有這些想法,天天上課原來就是他最大的一種享受了,不必老師用哄的,不必跟他說:「噢,這裡有許多好東西、有……怎麼樣的」,他照樣會來。
所以每個人的根機都不一樣,你要善巧方便、投其所好,目的就是要引導對方來學佛,然後最終要令其證到聖人的境界。這中間的手段都是方便。一講起方便,我最常舉例的,就是密教的方便。「喔,你要賺錢?讓你賺錢!」「「喔,你要看風水?我幫你看風水!」但如果做完了,讓他賺到想要的錢之後,他也不來學佛,那你做的就不是方便。經典裡面講的:「方便不是隨便!」不是讓他滿足欲望後,卻不來學佛,那你就不是方便。你若做了有達到目的,那算方便;但是「先以欲勾牽」之後,無法「後令入佛智」,反而令他更亂七八糟、增長貪念、想賺錢,那就不是智慧、方便了。
比如說你幫他看了風水、幫他插了五方旗、幫他結了界,然後他賺了錢,源源不斷,反而忘記要修行,到死了還不知道要修行,那你根本是害死他!如果你讓他沒有錢賺、不做怪啦,那搞不好還會乖乖的、認命的修。有時人在落魄的時候、生病的時候,才會想到學佛,這正是俗語所說:「逆境中好修行!」遇上順境啊,他會說:「我退休再來修」,然後拖到了退休,有沒有辦法活那麼久,活到修得有成就,都還不知道!退休後一下子就死掉的例子也好多,一來是不適應退休的生活,二來是年紀也真的大了,身體各種毛病也多了。所以不要想說什麼等退休再來,如果你有機會,就應該趕快來學佛法。總之這裏講,你要當善說法者、當菩薩的,你要能善觀眾生的根機,說法作法都要對機。
說法屬於法施,為諸聖行者應行布施行為。有關說法所應注意之事項,《優婆塞戒經》舉出十六事,是為善說所說。經云: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者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呵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
再來,說法屬於法施。我們說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你會講經說法,就幫助人家斷煩惱、增長慧命,這是功勞最大的,所以法施的功勞很大。而為諸聖行者應行布施的行為,你既然成為解脫者,你要發心、發菩提心,來講經說法給人家聽,同時也能從中得到好處。有關說法所應注意的事項有十六種,在這《優婆塞戒經》裡面,有舉出這十六事,告訴你要怎麼說法,也要注意思惟善說所說。如果包括這十六種的話,就是這裏講,大聲聞他們具足的善說所說的內容,是為善說所說。經云: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以下一一介紹。
一者時說,這時間、因緣到的時候,或者發生那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要說。該說不說,就不是善說所說。所以時間很重要。一般叫做隨機教化,因為發生這個事情,就跟他開導。不發生事情,你也不會想到這個事情,所以時間點很重要。所以叫時說。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都是那個因緣時節之中,大家應當聽到什麼經,世尊就講什麼法。所以,祂是善觀因緣,進入禪定觀因緣,觀今天與會的多少人、心裡面的毛病大概在那裏、要講什麼法,然後就講,講完了,這個經應命名什麼經,祂就安一個名字稱之為什麼經。當然,其中有很多經也是過去諸佛所說過的。
譬如說,阿難跟摩登伽女,兩個人曾為五百世夫妻,恩恩愛愛,但是阿難他這一世出家啦,剛巧走到他以前的妻子處,她此時是淫女,然後愛習未忘,所以她一見阿難就生愛心,藉這個因緣就開頭啦。開頭就是講述這個背景:大家去受供,只有阿難走錯路,托缽托到這個妓女戶去了,那釋迦牟尼佛有神通,知道:「唉呀!有事情要發生了!」因為這個摩登伽女的媽媽會梵天咒,這個梵天咒讓女兒可以引誘阿難破戒。為了要破解這個梵天咒,釋迦牟尼佛馬上唸<楞嚴咒>,叫文殊師利菩薩拿著這個咒去救阿難,因為這<楞嚴咒>裡面,有破解很多鬼神、梵天,或者仙人、或是什麼咒的威力。
邪魔外道的咒它都可以破解。你看第二、第三會,都在講這些,gindayami gilayami,可以制止,叫你要抑制,不管是來自梵天的咒,來自仙人的咒,或天神的咒,都要以gindayami gilayami 制止制止。當文殊菩薩領了<楞嚴咒>,就趕快到現場去解救阿難。咒一到,兩個人的心都涼了,安忍下來了。菩薩又說:「兩個人來吧,一起跟我到世尊那兒去。」接著世尊開始講《楞嚴經》:「阿難,你修了那麼久、聽了那麼多,為什麼還會迷糊?定力不夠!碰到這種邪咒,不……這不是邪咒,是梵天咒,你就控制不了自己。因為你都是光說不練!」
然後就開始講述「自性」的課題,包括怎麼去探討自性,識心怎麼虛幻,虛幻的法是怎麼樣等。這就是《楞嚴經》產生的背景。所以《楞嚴經》真正是一部很好的經典,只有外行的人才在那兒主張它是偽經,搞得天翻地覆,天天在辯論這些。沒有一個人可以講出這種經典,探討自性、探討修行過程之間的魔相、探討什麼,哪裏有人那麼會講這些呢?除了魔會神變、會怎麼樣,能夠破解魔的道理的,只有佛才會講這些道理。
二至心說,第二個是至心說,很誠懇的說,不是專挑人家毛病在講的,像我有時講你們的事情,都是對事不對人:「這事情是不對的,你要怎麼樣做才對。」至心說是要誠懇的說,不是說幸災樂禍的講,風涼話更不行講。不要光講:「你怎麼這麼做?這是退轉啦!或怎麼樣啦!」就光講這些不著邊際的話。你要講經說法或舉例子,都要心存正念,至心的來講,人家自然都可以感受到。
三次第說,第三個就是次第說,有次第的說,從淺到深,從這個什麼、什麼因緣來講。我們在解釋佛經,看似沒有次第,但你看我們從開始講《解深密經》,雖然就在<序品>那一個地方講很久,接著講主角是誰?參加法會的有誰?一直講過來,仍是依循經文講述,有其次第的。最先從佛的十八種功德,到二十二種別德,到現在講參加法會的有誰?講了大聲聞眾聚,底下還有菩薩哩,菩薩也有菩薩的功德,等介紹菩薩的修行功德時,又要講一大堆。
講了一年多都有了,光講這皮毛就還在這裏兜,還沒有近入正式經典,第二品、第三品、第四品、第五品那些內文。比如你要學到這個瑜伽的打坐境界,還要到第六品才有;你要學到釋迦牟尼佛神通變化的種種知見,還要到最後一品第八品,這遙遙不可及啊!不過如果你認真聽了這課,大概就不必聽別的經了,所有的法相、所有的什麼,在這裏我們都不厭其煩的拿出來討論,這些都能增長我們對佛法的知見。
四和合說,再來第四個和合說,用和混合說。如果總結、次第是有的,但是一個總相、一個別相,以用來解釋經典,如上面在講的,一個總、一個別,這往往是先賢們的解釋法。總、別,以現在來講的話,總論、別論一樣的,都是在論述經典。既然別論一樣的,那別論裡面,為何又分什麼、什麼的一大堆呢?這個道理在於,如果你是善於說法的人,自然就具足這種條條敘述、解說的能力。
五隨義說,再來第五個是隨義說,隨義而說,你要以這個義理、真正的理來說。當然啦,如果是我們講經說法,難免會講一些閒話,或連結到別的地方去,這有時候可以引申出其它的故事、或要說的法。像經典裡面也有這樣子。但是對於這一部經裡面真正要表達的義理,你仍要清清楚楚的說明。你說《解深密經》在講什麼?在我們總論的時候,有介紹過,你聽過就應當清楚了。第一品在講什麼?第二品講什麼?第三品、第四、五、六、七,直到最後第八品,都在講些什麼?每一品裡面都有一個主角,那個主角所談的,都是針對某個義理在講。
譬如在第六品裡面,彌勒菩薩講《瑜伽師地論》,裡頭就是談修行的境界,要如何禪觀等等,就講這個。然後文殊師利菩薩他講什麼?觀世音菩薩講什麼?到最後,是文殊師利菩薩問:「成所做智如何化解神變?」這大菩薩代我們問,他當然也懂,有一些不懂,等於為自己、為眾生來請問。所以各位學這一部經有一個好處,就是快接近《佛地經》的境界了,現在講的內容大概跟《佛地經》有一點相當,這兩部很深的經,《佛地經》和《解深密經》,都是在講佛的境界,所以你能夠從這個慢慢薰習的話,對於佛的神通變化、祂的德行功德圓滿、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就可以大略的暸解了。
六歡喜說,再來第六個歡喜說。你要講經說法,你要笑嘻嘻的講,不要譬如講到不好的事情,就講得歇斯底里、嫉惡如仇那麼激動,不必這樣,要心平氣和、歡歡喜喜。因為你臉笑笑地講話,就令大家都比較願意聽。有個同學說我過去都不茍言笑,講經說法都一板一眼,大家看了也是硬梆梆,不易感動。我都不覺得啊!很多人也說:「唉呦,這個老師很嚴肅!」不跟你們開玩笑,你們就說:「老師很嚴肅,唉呀,看了就怕!」我說:「我有那麼可怕嗎?」既然很多人看到我就怕,所以現在要講一些笑話,你們才不會怕。這個是你要說法、真正度眾的話,要你喜樂的說、他歡喜的受,讓有覺受的人也可以哈哈大笑、暢然接受。
七隨意說,第七個隨意說。當然我們義理把握得住,但是解說時要發揮的話,比如說舉人為例、舉事為例,舉什麼的例,要能隨時想到什麼就引伸什麼。也許你會說:「唉呀,這是故意想的嘛!」有時候不是,是腦筋裡面自然就冒出那個念頭,那你抓住那個念頭就講,不是你先打好稿子想好要講什麼。因為講經說法的人已經不太喜歡動念了,這都是你被動的,第八識那先知先覺的念,都會常常飄飄,飄一下你就抓住它,講這一件事、講這一句、講這個名相,很自在、很隨意的;不是很僵硬的要絞盡腦汁,在那邊想半天要講什麼、要講什麼。不是,是你站上來就能夠鋪陳開講了。
所以我常鼓勵同學說:「你不要害怕,上來講看看嘛!」有時候上來講,突然間就冒出某個念頭,你就知道要講這個。自性冒出哪個念頭就講哪個,就是那麼簡單,不會那麼困難的。冒一下就講,冒一下就講,這是隨心所欲的。你隨意,讓它意念飄到什麼就講什麼。所以該嚴格,主目標的義理不能亂動,人家才不會譏嫌你不著邊際。其它的,如要引申啦、舉例子啊,都是可以隨意而說。你看有一部經叫《譬喻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善用譬喻法?
也就是,你粗的習氣就像鹽巴嘛,要用水來溶解。鹽巴整塊整塊很硬,你要用水來溶解。水是柔軟的,溶解以後就看不到毛病了,講說看不到毛病,其實只是把大化細而已,毛病還是在裡面。像這些引申的、譬喻的說法,就便於加深你概念的記憶與理解。釋迦牟尼佛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有十二種題材,「譬喻說」就是裡面的一種,以種種譬喻令眾生容易解悟,佛善於運用這個方式,引用種種假設的、世間的故事來說法,大家便容易懂。所以你要講什麼經、什麼論,都要懂得很多,然後如果闡釋一些因果故事、引用一些公案,更能增加大眾對佛法義理的印象,讓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
所以跟他講因果多可怕,講做這個會怎麼樣、做那個會怎麼樣的,不如讓他去看釋迦牟尼佛的本源論、本生經。在《本生心地觀經》這類經典裡面的,就像講故事一樣,談到祂為什麼會成佛,過去誰跟誰所發生的哪一件事,是現在的誰跟誰怎麼了,過去世誰跟誰有因緣,以迄於現在法會上的誰跟誰也如此。從中我們就可以瞭知,無數的歷史事件一直在重演,我們的輪迴就是這樣!暫時不跟你講因果怎麼樣,只讓你去看這個故事,你也會看得很有興趣,讀得津津有味,然後懂得因果原來這麼可怕,包括像講一句話就受報、一件事怎麼樣的就受報,都不必在那裡強調因果很可怕、多恐怖,你讀了漸漸就會明白、就會開竅了。
時間超過了,暫時停在這裏,預告再來要停課兩次,因為有法會。如果你願意來共襄盛舉,誦這一部《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也學這一部咒,趕快來!如果要消三惡道的業,藉這個機會,連續十五天,從初一到十五。希望你們有空,為別人、為自己,都來誦,不過要先拿法本回去唸一唸,唸熟一點,因為這部經這裡沒有誦過,這個咒也沒有人誦過,目前我已經翻譯出來,大家也還沒有好好去讀它,所以要參加法會的人,都要先回去唸得熟一點。
(2007.11.07.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