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45)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
「多聞聞持,其聞積集。」(續)
(7)開甘露門,諸聖行者因多聞而能深入如來深藏,了知無上法味,復以此普潤眾生,令其善根增長,是為開甘露門。
阿羅漢他們的圓滿功德相,第六種講多聞,多聞了以後去修持聞持,這樣慢慢的把聽到的法聚集起來,就能夠增長很多知見跟修行的境界,那現在講《月燈三昧經》裡面提到多聞有十種利益。第七個是開甘露門,甘露am4ta在佛法來講就像醍醐一樣,簡單的一句,就能夠讓眾生了悟而得到修行清淨的境界。
當然多聞以後自修,修了以後有成就可以度眾生,所以發菩提心,首要發願度盡一切眾生,願力發了以後你就要修自心。所以在古代,盡量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法會,現在沒有,我們也可以深入經藏,或者去聽經聞法,以增長我們的修行境界,之後開甘露門,為眾生講解脫法門。
所以這第七點,諸聖行者因多聞而能深入如來深藏,釋迦牟尼佛以清淨法身流露出一切的法,這法從低階到中階到高階,從凡夫到天道到小乘解脫道,到菩薩或者如來菩提,這些都有講。無論接觸到哪一部經典,都包括在修行的路上,所以你越深入高深的經典,就越能接觸到如來的修行境界。當然如來藏包括很多,包括世間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聲聞乘或者菩薩乘,有無所不包含的法,你如果多聞的話就能夠聽得到。
為什麼大藏經要擺在那裡或者網路上,那麼多人為什麼不去看呢?或者有看沒有進、有看沒有懂,這是知見還不夠。所以現在的電腦發展的很快,網站、網路都把大藏經全部掛上去,有因緣則你可能看到哪部經,沒有因緣就是看到這部經也是不能受用,或者看一看忘記了,這就是你沒有到達一個境界,也就很難去接受這些法。
所以說你如果有一點基礎了,成阿羅漢的境界了,如果不多聞,那便成寡聞的比丘。釋迦牟尼佛常常講,懂一些法、已經進到阿羅漢境界了,但是以得少為滿足者,就不夠謙卑、不能夠去聽聞更多的東西、更多的佛法,像這種比丘他智慧受限,所以沒有辦法進一步的成就。能夠成為大羅漢者,都是多聞聞持,然後把所聞積集起來,這進步就會非常的廣大,所以你如果進入一切如來心地裡面,能得到很多的法。
了知無上法味,法味有很多種,比如說講戒律,守戒清淨,比如說叫你修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修這十善都可以生欲界天,你再進一步的修打坐、禪修,就可以跨越欲界進入色界天,若突破肉體就進入無色界的境界,你再往前轉成菩薩道,你可以薰習很多大乘佛法,也可以了知無上法味。
像《解深密經》在講佛的境界,《佛地經》也在講佛的境界,這個《佛地經》跟《解深密經》這兩部經的序大略是一樣的,序品大略是一樣,翻譯的人有不同,若翻譯者相同的話,裡面的語句應該都一樣才是。我們現在講《解深密經》的序品,很多的佛境界都跟《佛地經》裡面差不多,比如我們前面講解過的,佛的十八種圓滿功德相,很多菩薩大德的解釋都引自《佛地經》,因為兩個內容差不多一樣。
你能夠讀到《佛地經》,或者《大乘理趣般若波羅蜜經》,或者《解深密經》,你就能更深入了解如來的境界是怎麼樣。祂是怎麼樣,我們就要學習祂證到這個樣子,方能了知無上的法味。當然法味離不開空的修證,離不開有的修證,這法味有很多種,依智慧、依跟你解說的人不同,可以產生很多不同的境界,比如《金剛經》講的實相,你要觀世間相如實,或者是諸法如義,這都是《金剛經》裡面的義句。
觀這個宇宙,觀這個世間相裡面,還有六道包括各個佛剎土,同樣都是用我們的自性觀。世間相比較好體會,像是看著人的層次,看著發生的事情,要如如不動的面對這些法,比較容易做到;如果跨越了六道,例如看到地獄相,你會不會害怕?有的人會害怕地獄的下油鍋、煎炸什麼的,看到獄卒迫害或者修理造惡的人,心裡會害怕,這個就沒做到實相觀,實相觀是如實的去見地獄相而且不害怕。
如果再給你知道過去因果報應的現象,或者看到未來要輪迴的很多現象,你也都不能害怕。所以像這種實相觀,不是只有涉及表面的人的層次。至於佛的境界,對於宇宙佛剎土裡面種種所有的,我們稱事相,都能夠安然的面對每個境,不害怕、不恐怖,這個就難了!給你知道你未來怎麼樣、怎麼樣,那好的可能會喜歡,不好的你當然會害怕。若懂得越多,又要符合實相觀,就要靠修行了。
所以無上法味三不等,你體會的境界不一樣,哪一部經講的比較初淺,或者是哪個人依經而講都是一樣,但是有的人講的比較深入,有的人講的比較點到為止,這些現象你要去思維,你要去多聞,要聞持然後去思維。我現在也常常在想一些問題,今天還跟一位出家師父討論,在經典提到,很多佛就是一尊佛,佛只有一尊,那怎麼會一尊佛化無量的佛,有藥師佛、阿彌陀佛…,那麼多佛?
你到達某一個層次的時候,便會去思考這些問題,既然佛可以化無量無邊的相,為什麼不可以化一個藥師佛、阿彌陀佛?可以的。因為眾生善分別,比如說有病,就希望有一個做醫生的佛,會看病嘛,便講一個藥師佛,其實釋迦牟尼佛也可以化藥師佛,毘盧遮那佛也可以化藥師佛。證到如來境界,在十方虛空,無來無去,比如說你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來了,這個內涵很複雜。
有一個詞叫「諸尊」,每一尊,我也講過。佛有不一樣嗎?都一樣。有時候佛化菩薩,有時候佛化到六道眾生裡面去救渡眾生,這在前面已經講過。佛在六道之間都以祂的應化身,化無量無邊的身,去接觸大眾、救度大眾,所以像剛剛提到的譬喻說、實相觀來講,你就可以體會到一般人的、阿羅漢的、菩薩的實相觀,跟如來可以遍照一切宇宙世間佛剎土的那種智慧,有何不同。因此多聞、多聽、多進入大藏經,你就可以了知一切無上法味。
復以此普潤眾生,懂了以後,因為你要行菩薩道,所以就要去利益眾生,將懂的這些法,以甘露一樣的,把它開放傳施給一切眾生,讓他們受益。這就是此處所謂的普潤一切眾生。令其善根增長,有的人善根還沒有發起,要讓他增長。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先顧腹肚,再顧佛祖」,講這種話的人,多半善根不具足,也許財產已經有幾千萬、幾億了,他還是覺得肚子沒飽,要再賺更多的錢。其實講這種話的人,銀行存款起碼都有幾十萬、幾百萬,甚至於上千萬,他也還是先顧肚子,沒有在顧佛祖。
這種人就是善根還沒有發起,那麼你要講一些道理給他聽,講修行有什麼好處給他知道,尤其對於每一世輪迴的現象,你要盡量闡述,令他願意脫離三界輪迴最好。不行的話,起碼要往生天上,愈高的天當然壽命越久。「欲界天」比較初淺,因為它的天壽比較短,我們叫下劣天,下劣有六天,它短歸短,在他化自在天也有93億年,非我們地球凡夫的壽命所能相比。如果再往上去的話就是「色界天」,修禪坐、斷淫欲心,就能夠入色界天,這色界天天壽就比93億要多。至「無色界天」最高,非想非非想處天還可以到537兆年。
像這樣如果不學佛法、不懂佛法,還是要輪迴。你要如何修到實相觀,如何修到說業障來了你可以安住不動,這就很難了。所以我常常講,修的好不好都要受考驗,一切法都要考驗,不是說好像平時心平氣和、心情愉悅,然後就說不錯不錯。碰到逆境來了、碰到障礙來了,你還是可以保持一個平等心、愉悅的心,這就是有實相觀的樣子。如果再有宿命通、天眼通,甚至有神足通可以到其他的星球去,擁有這些神通,見識了很多都沒有掛礙,這個就算做到了實相觀。
你學到佛法、領略好處,除了有更多能力、慢慢增加智慧外,對於初學的人,也要讓他善根能發起,善根一發起他就會做善事、修心,當然看他的程度而定,如果他是想升天也好,很多經文講的都以升天為主,如果他的根基是這樣,那就升天去了。如果精進心很夠,要修解脫道,那就要修阿羅漢道,依照阿含經裡面所講的戒律而修,守戒嚴格、不犯錯誤,就可以成就阿羅漢道,會現起五神通。
如果你要行菩薩道,目標是要放在無上的如來菩提,累劫修,花不可數的時間,這個要很久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或幾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成佛。不管怎麼樣,你要成佛就是要度眾生,所以這裡告訴你要多聞,以這個多聞的智慧,來加持眾生,給他甘露門,然後讓他善心發起,善根發起,是為開甘露門。甘露一灑,你就腦筋清楚,就知道你要什麼,不會沉淪在人世間的五欲之中迷失掉,這是第七個開甘露門,自利以後能夠利他。
(8)近佛菩提,諸聖行者因多聞而常勤修習,則知戒、定、慧之行能趣入聖果,故心常在道,精勤無怠,因而近於佛果菩提。
第八個近佛菩提,菩提有好幾種,如果是阿羅漢的境界,出到菩提就已經可以解脫了,但如果你要像佛一樣,就要到如來菩提,這是如來才有的智慧,這智慧無量無邊,所以菩薩要伸入度眾生間來求得如來菩提,不是求解脫而已。第八個是能夠近佛菩提,菩提是智慧,要什麼樣的智慧?就是實相觀的智慧。實相觀的智慧就是面對一切境能夠不動心的智慧。我們說佛的總德是最清淨覺,為什麼祂有最清淨覺?因為祂的心是最清淨無垢的!
有了這種如來菩提的智慧,即證得剛剛所講的實相觀,可以觀一切宇宙虛空之間的佛剎土或眾生心都不動,這是如來的菩提智慧。如果你心不淨,就會去抓哪一個相,當然也起不了大神通,觀照不到宇宙虛空的一切佛剎土。要能觀照到,又對一切眾生都不罣礙,這個就是如來的境界。只要有因緣可以救度,如來就以應化身去救度,若無因緣那就只有等待。這因緣就是指有無善根、善因。
所以我們常常講眾生像螞蟻,或者像早期廁所裡面的蛆,古代挖了糞坑難免都會長蛆,像這種低類的動物、眾生,我們想佛為什麼不一下子把牠們全部度盡就好了啊?有,祂有那個能力,但為何不把阿貓、阿狗的業力都化掉,讓牠們直接成佛?不可能,因為成佛唯有自己這麼去磨練,這麼去增長智慧,才是真實可靠的。所以我們《金剛經》雖然在講,要度盡一切眾生,這句話重點是提醒你要有願力、心力,否則像如來擁有無盡神通,祂也沒有度盡一切眾生,畢竟因果律是不能破的,所以佛是有神通力、有無量的智慧,但眾生要解脫,還是要自己來。
以前有一個女孩子在舍衛國,一天死了五個親人:丈夫上山砍柴突然橫死,兩個小孩接著也死掉了,然後娘家父母也死了,像這樣一天死了五個至親,在這個時候,世尊看這個人有因緣可度,因為她已經走到最痛苦的時候,給她點一下,她就放下一切,不再執著世間這些情愛、親情了。當祂出面跟她講經說法,當下她就解脫,證阿羅漢果!又如剛剛提到的那些卑微動物,也是眾生沒有錯,但是其業力一定非常重,才會出生到那麼低賤的靈裡面去,所以還要這麼無數劫、無數阿僧祇劫地輪迴,輪迴到哪一天,善根發起了,才有機會向上進展。總之都是要有因緣。
上面這些在講救度,近佛如來菩提,諸聖行者因多聞而常勤修習,你聽得多,除了增長你的智慧之外,更要去做。所以不要貢高我慢,不要說自己有多行,然後就閉門造車,甚至閉門了卻不造車,在那裡放蕩過一生。有機會就要多看經典,多聽多聞,能夠認真精進的去學習,學習戒、學習定、學習慧,當然還可說是要學習般若智慧,要學習陀羅尼門,學習無量法門、五藏三學,要學菩薩道就要五藏、戒定慧三學。
戒定慧之行能趣入聖果,一般是講戒定慧三學,我們修習一切佛法,通常從戒開始,有戒能得定,有定智慧就會產生,所以戒定慧三學是佛法最基本的。這是最基本,小乘依這樣就可以成就,脫離三界,證到阿羅漢境界;你要學菩薩道,要加上般若智慧,加上陀羅尼,才能夠去利益眾生。所以如果能學到咒語,你也可以教眾生如法的去唸咒語,他就會受用。腦筋唸咒語,就會理智一點、聰明一點,然後所學的佛法,就能夠自在的接受、能夠吸收進去。
故心常在道,這個道不是有一個相,「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連道家的老子都這樣講。我們所謂的道呢,是心無執,觀一切相、實相,不去執著它。世間有世間的道,每天接觸的人事物,你不要掛礙,打坐過程之間的現象不要掛礙,這個就有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境界,這些講來講去名詞不一樣,其實講的都是同一回事情,你能夠這樣心常在道,也可以說守住空寂、心不起的話,常守空寂,縱使內心裡有感受、有因緣起法了,都不去執著它,讓心住在涅槃的境界,空寂就是涅槃,這樣還有什麼煩惱呢?
精勤無怠,精進,這次網路上有一個同學問了,怎麼更精進?你看了就知道,隨時隨地能夠觀照你這個心,就是最精進。如果你不能隨時隨地觀照這個心,只有在打坐的時候觀照這個心,或者在聽經聞法的時候心安靜一點,其他的時間讓它胡思亂想,不去管制它,這也不叫精進。所以真正精進你就一定要有能力去管制這個心念,平時不要起心動念,因為那些都是妄想,你起心動念幹嘛?
你要起心動念,可以,是為眾生而起。發菩提心的人要度眾生,為眾生起心動念是可以的,不要去想一些有的沒有的、自己的事情,那個是沒有營養,也沒有好處的。心不動搖,過去事不動搖,未來事還沒到不要動搖,現在事也不要去思維,這樣三心了不可得,你就能夠無懈怠。一般人都是講,有打坐、誦經了,叫做不懈怠,這還不夠,應該要隨時隨地都能夠觀照你的心,不出差錯、不起邪心邪念,甚至於連胡思亂想也沒有,就是最精進了。
精勤無怠,因而近於佛果菩提,這裡講的佛,還是偏向於覺悟而已,如果要像果地佛這麼神通廣大、智慧無量,那已經成如來了。我常常講,如來跟佛是不一樣,佛只是一個覺悟者,超越輪迴了、超越一切的世間因緣果報現象。過去的,因為超越了,所以不會去受報,不會受報但種子還在那裡喔,因果要搞清楚,那個種子不會滅的,還在那裡,但是祂有能力在那種子現起要勾引人去受報時,祂不去受,就算是阿羅漢也有這個境界了。
所以這個因果的因永遠不會滅,你修的好就解脫,不受它左右,那就是有覺悟了,有佛的菩提了,這還不夠,還要繼續修,修到如來菩提,如來菩提就成十號具足的佛,「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如來」,總共十個名稱,十號具足。這十號具足的話,就是像釋迦牟尼佛這樣,所以,我們這裡講的,得到佛的菩提,還是覺悟而已,這個佛跟如來菩提要稍微分別一下,不然會誤以為佛菩提就是如來菩提。
(9)為作光明,諸聖行者因多聞而知眾生皆為無明所覆,常受長夜之苦,故以智慧之燈作諸光明,令眾生出離幽闇。
多聞的第九個利益就是為作光明,你多聞後修心養性,當然能夠心發光,或者為作其他眾生的明燈一樣,為作光明。諸聖行者因多聞而知眾生皆為無明所覆,無明,指根本無明。今天一位師父看了我們架子上的《金剛三昧經》,他說看了很喜歡。這書開頭就請問世尊:「一個人如果無明了,那該怎麼辦?」世尊就回答請法的菩薩說:「要觀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無明是最根本的,由於根本無明,所以一有因緣,就會去做出各種行。這個行有兩種意義,一個是行為,另一個是行蘊裡面很多我們輪迴的種子,微細的在那裡飄飄飄。再來,「行緣識」,你有行為也好、腦筋裡面有無始無明的種子也好,你有行就會緣識,產生識心。「識緣名色」,心有名色,一看到桌子,你就說:「喔,桌子!」看到人,你就說:「喔,人!」在色相之間給它們各式各樣的名稱、名相。有名有色的話,「名色緣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入六塵,六根指眼、耳、鼻、舌、身,還有加意,意就是心,名色緣六入,入六塵境。
「六入緣觸」,六根入了六塵叫做觸、接觸。「觸緣受」,六根入六塵,觸了以後有覺受,受就是我們喜怒哀樂的感覺、覺受。然後,「受緣愛」,你有覺受,就有愛好厭惡。「愛緣取」,如果愛,你當然會去取,這個愛包括喜歡與厭惡,如果是不好的呢,你就會厭惡,譬如殺人,是討厭對方還是怎麼樣的,也是取。這裡的取也是取其相,取相,你犯了、動了心去造業了。「取緣有」、「有緣生」有就是有生,乃你造業的根本。「生緣老病死」,一出生了就有老病死。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這叫十二因緣,你這麼去思維,一個行為,為什麼會受生,就是以前你過去跟誰造了業,依這個行為模式這麼的進展。解脫要怎麼解脫?逆觀回去!你怎麼淡掉生、斷掉生?你要不來受生,你不要有嘛!不要去造有漏業嘛!有就是有漏業,不清淨的、會輪迴的,善、惡都是有漏業。你善法生天,惡法墮地獄,這善法、惡法都是有漏業,會受報、受果報。
所以你觀:「怎麼樣不老病死呢?」不老病死你就不要來受生嘛,不來受生就不會死嘛,無生則無死,對不對?想不來受生,你就要斷掉有,怎麼斷?那你就不要取,不要面對一切事情時,好就要拿,不好就要殺,不要有的話就不要取,不要取的話就不要起覺受,愛、厭惡心都不要起。不要起愛的話呢,你就沒有感情覺受,沒有感情覺受,通通維持平常心、平等心。
所以如果沒有這個受的話,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色身香味觸法,都不會起作用,所以就無所入,六入皆無所入。無所入的話,這個觸就不必怕,你不必怕眼睛接觸塵境。觸緣受,不受就不要觸,不要觸的話就不要六入,沒有六入的話你就不要在名色上分別,你看到、聽到什麼,都不要去分別好壞,不要分別,這個心就如如不動,無名色乃心不動,心不動就不必緣這個行,這個行不緣的話,根本無明就不會犯,這就是十二因緣的破解。
在自己生活上,觀所有因緣,自己怎麼脫黏、怎麼解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證悟的時候,可以沒有限制地觀過去無量劫以來,自己跟眾生之間的種種因果,觀見無始劫以來都是這麼輪迴!那現在要怎麼解套、解脫出來?真正佛法不是叫你做善行,而是教你如何從因果輪迴解脫出來,教你如何去改變一切行為模式。這樣去思惟,這樣去打坐,然後落實在你的行為上,落實在你生活起居之間的話,你就可以證到緣覺。
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你要解脫,要從後面往前一直斷,不是只有思考、把道理搞懂就好了,而是要落實。在這裡最難的,像是眼耳鼻舌身接觸到色身香味觸,怎麼不動心?怎麼不要起分別心?這些能夠控制,你才有辦法「明」,如果沒有辦法控制的話,做一半,仍無法解脫。一定要到達心不動,心不動行就不來,行不來就不能緣無明,根本無明就破,所以叫做有明,這是十二因緣觀。
另外還有一個四聖諦「苦、集、滅、道」,先思考苦集滅道這個問題,思考四聖諦才可以解脫。現在的因果輪迴的「痛苦」,是過去因緣果報所聚集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你要懂這個道理。現在的果報,不管你是否很有錢,死了話照樣痛苦,或者是你還沒死以前,也沒有錢生活,也很痛苦,這些都是痛苦。或是生活還算過得去,但身體就是有病,這還是在受苦,這八大苦一直在受,這受的苦,是過去因果輪迴所造的業,「聚集」在一起,現在出現果報。
那我要修行,就要控制過去的因、或這還沒有報的因,那就要去「滅除」,滅這些種子、這些因,不要讓他起作用,然後就可以「悟道」了。這個滅要怎麼滅?就用十二因緣觀來滅,用十二因緣觀來解套。所以世尊在菩提迦耶證悟的時候,苦集滅道觀先建立,又思維了輪迴的根本是這麼樣來的,然後修戒定慧三學,或者是十二因緣觀,後來還發展到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個法。在第二周,都是在思維這些,思維怎麼解脫出來,怎麼開發出真正的解脫佛法。
這裡講,諸聖行者因多聞,而知眾生皆為無明所覆蓋,有的是蓋得很重,有的是選擇性的會覆蓋其自性,所以你的貪、嗔、癡、慢、疑、邪見,種種毛病哪一個最重?哪個蓋得最重?都是無明,常受長夜之苦,還沒有解脫以前,就佛法來講,都像是處在漫漫的長夜,黑暗無趣。有的人說自己生活很愉快,哪裡有什麼痛苦?年輕當然愉快,金錢不缺乏的話,生活也很愉快,但是等老了,多半還是要受病痛折磨,老來了也當然要面臨死亡,所以到最後,往往還是要體驗老、病、死,這個講來還是痛苦啊。
除了有生、老、病、死四苦以外,然後還有「求不得苦」,你要求當總統,很拼、沒日沒夜、罵來罵去,求不得苦,求到了也要苦。各種「憂悲苦惱」,憂悲苦惱什麼呢?像下雨啊,有的比較善心,看見一些菜都被颱風吹走了,菜價又要漲了;或是沒有風雨但鬧乾旱,各類作物都枯死了,也很麻煩,也要憂愁,天天都在憂愁這個。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喜歡的人無法留在身邊,碰到的又老是那些不喜歡的人,當然苦。最後還有一個「五蘊熾盛苦」,我們這個肉體,煩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也是根本煩惱,所以這些讓我們都痛苦。
如果詳細講,痛苦也有分為十六種或是幾十種的,在佛典中有好多部經,都在深入分析這些痛苦,尤其《唯識》可以講一大堆煩惱,九十八種的煩惱都有。一切為無明所覆蓋時,必然常受長夜之苦,故以智慧之燈作諸光明,令眾生出離幽闇,學了那麼多佛法,四聖諦告訴你要從黑暗的這邊走出來,或以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來修行,這小乘的法最基本的就是這幾個,然後遵守戒律,以得脫離幽闇。
有時候你去看律藏,就會明白為什麼要守那些戒律,書上會講釋迦牟尼佛制作這個戒律的來龍去脈,像小說一樣有故事情節。從中就可以得知,當初制作這個戒律的因由,背景是由於發生什麼事情,所以佛才制定某某個戒律,預防以後的人再犯。也不是只有我們一般講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幾條而已,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照道理來講,如果去受戒,戒師都要跟你講得很詳細才是。
出家眾一個月要講兩百五十條的戒律,有時會講不完;那我們在家眾受五戒或菩薩戒,有的過去還用到七天,現在通常縮到剩五天,有的方便戒用三天也在受,戒師能細講多少戒?也只能講講名目與內涵,提醒不要犯這個、不要犯那個,沒有講背景故事的時間。且根據戒律來講,你沒有受戒的話,也不能去看那種經典,有時候你看了也會起煩惱,會起什麼煩惱?因為太嚴格了,你要成阿羅漢要很嚴格,你看多了卻做不到,就會煩惱。你看,守兩百五十條戒就能成阿羅漢,那麼簡單?為什麼要做沒辦法做?就是不容易,末法時期更難!
以前有一個人,去受戒前,高高興興,去到戒壇,聽戒師講經,他才發覺聲聞戒這麼難守,他就不敢受,所以他捨戒,說要守出家的菩薩戒就好了。出家的菩薩戒比較簡單?為什麼簡單?菩薩戒可以通懺悔,出家眾的兩百五十條戒,不能通懺悔,那個是行為的戒,行戒很細,不能犯這一項,不能犯那一條。像南傳的出家師父更嚴格,同一個屋簷裡面,不能跟女生在一個屋簷底下。為了避免干擾到他們的戒律,所以走到哪裡,知道在守南傳戒律都會離開。
像我們一九九五年去美國萬緣寺,有位南傳的師父來掛單,我們原先在那邊住的好好的,結果被趕出來,我們男生被趕到另外一個房間。所以說就是由這些戒律,讓修行者不起心動念、不會去犯戒,要成就阿羅漢道很簡單。所以,早期出家成阿羅漢的很多;末法時期,交通、環境、行為都很離譜的時候,你要說修得很好,除非你自己隔離,不然接觸的外境都是這麼亂,你怎麼修得好?所以這是一個困難點。
但是他這裡講,多聞的智者能夠令所有的佛法都像火炬一樣,照亮黑暗,讓眾生走向光明的道路。就怕自己智慧不夠,或者是所接觸的不是正法。你也不能捨去小乘的這些戒律,你說:「我在修大乘,我受菩薩戒,重點放在度眾生。」是沒錯,但是利益自己之前,在有智慧之前,也還是要守戒嚴謹,這個就是一盞光明的燈,所以,自己成就以外,還要令眾生出離幽闇。
(10)不畏惡道,諸聖行者因多聞而曉知萬法乃體本空寂、無苦無樂,故發廣大之心,隨類化度一切眾生,縱遇險難惡道亦無所畏懼。
再來,第十個不畏惡道,什麼叫做不畏惡道?雖然前面講的八大苦,人生很痛苦,那為什麼阿羅漢他不覺得人生痛苦?諸聖行者因多聞而曉知萬法乃體本空寂,因為他已經解脫了,所以他不覺得人生痛苦。如果你能夠自在死亡,今生也沒有病痛,然後生活也很自在,有錢、要買什麼都可以,那這樣真的沒有痛苦、福報很好。有的人今生不修行也有這種福報:在世的時候有錢,生活得很優裕,個性也不錯,死的時候,很好死,昨天才看他躺下去,怎麼一下子就死了,死得沒有痛苦,也是有這種人。
你在證到阿羅漢的時候,是能自在生死,自己決定怎麼死,普通阿羅漢要死的時候才示現神通,跳到空中,跳到空中去的時候,上面噴水,下面噴火,然後示現三昧真火,自己燒掉自己。《金剛三昧經》裡面講,可以修三昧真火,怎麼修?古代的人有講要怎麼修,世尊在的話會教徒弟怎麼修,死的時候用三昧真火,自己燃燒自己。剛剛有出家師父講,燒的時候衣服穿在肉體上,但只有肉體燒掉,這個衣服不能燒,這個出家眾的衣服還不能燒掉,古代真正的修行人他們就是有這個功夫。
現代人就看有沒有要認真修,要修不是放放蕩蕩就可以修,要認真去修,把心地弄清淨。怎麼清淨?把這個佛法認識清楚,從空、無為之間,要破無為的境界,要回到有為相,這個也就是不怕惡道。我們一般都是修解脫比較簡單,觀空、觀無相,像實相觀也一樣嘛,實相觀你只要觀空、觀其沒有,這樣比較安定。你知道很多事情又要實相觀它,不簡單。譬如說,你的父母親過了一段時間要往生了,你現在知道了,不知道還不會煩惱,知道了你就捨不得,捨不得就會煩惱。
經典上有很多例子,說下一世會墮到三惡道去,像這樣的話,你不知道還無所謂,知道了,心想:「哇!我怎麼會墮落到三惡道?」於是就吃不下、睡不著了。修行修到一個境界,就不去怕這個不好的、以後的事情。你這個心地要解脫,心地沒有解脫的話,果報在那裡等著你!我們過去無明,沒有神通還不知道造多少無間地獄的業。上一次我講五百比丘,證到阿那含境界還沒有得到阿羅漢的時候,知道因果,知道過去造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種無間地獄的業,出生地獄,果報無量無邊的久,地獄道果報完了,還是一直出生在地獄道,這是無間地獄,時間沒有間斷,五百比丘就很害怕。
這個造五逆罪中的「殺阿羅漢」,已經證到阿羅漢還會被你殺死?你說阿羅漢有神通,為什麼還給人家殺死,因為他修忍辱功夫很好,你對他怎麼樣,他都無所謂。就像釋迦牟尼佛過去世修忍辱心一樣,歌利王拿刀割祂,祂也一樣沒有嗔心,任由他割。祂怎麼不會跑?菩薩有神通為什麼不跑?就是修忍辱。「出佛身血」,是指傷害到佛的身體、讓祂出血。「破和合僧」,僧是一個群體、群眾,不一定代表出家人,一個團體裡面和合的群眾,你去破壞,這都是重罪,要受無間地獄的罪報。
當時這五百名比丘就很害怕,去找釋迦牟尼佛問清楚:「您教我們法,為什麼我們修到這裡,有這個神通、知道過去造無量業,心卻罣礙、不能放下,怎麼辦?」釋迦牟尼佛認為機緣已經成熟,可以跟他們講進一步的法了,就用神通力加持文殊師利菩薩,表演執一把智慧劍來刺殺佛的戲碼,向佛坐的地方一直逼過來,然後劍快砍到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說:「好、好、好,表演到此為止。」接著就問大家:「你們都看到了文殊師利菩薩犯上沒有?」「有!」拿劍要刺殺釋迦牟尼佛,「大家看到了,剛剛那一幕現在還在不在?沒有。為什麼?過去了!過去的事情是幻化,不過是存在腦筋裡面,那是真的嗎?」
關鍵就在這裡了:「你造業,那時候不管過去是幾千萬億年之前,或者怎麼樣,是事實沒有錯,但現在還在嗎?只是一個種子、一個影像在你腦筋裡面,一般人都把這些當真,所以沒有辦法脫離輪迴!那現在這個事情還在嗎?不在了,只留在記憶裡面。留在記憶裡面是真的嗎?心是真的嗎?你想起來的這個心,是真的嗎?它是虛幻不存在的。如果是真的,拿出來給我看看!交不出來?表示這個心是虛幻不存在的!」五百比丘一聽,馬上歡喜領悟:「原來是這樣!」悟道了,進入阿羅漢的境界。
阿羅漢就不怕惡道,不再畏懼過去所造的業,不然過去造的無間罪很多啊!你說:「殺父、殺母有可能嗎?」我們現在就很多人,動不動把母親殺掉、把父親害死,新聞常常在報導,所以表示我們以前無明的話也曾做過,在無量劫的時空之間那麼長,都有可能做過,那你怎麼擺脫這種業力的糾纏呢?從心理面去學、去看破它。所以最後一點,你多聞了以後,就可以有能力觀體本空寂,我們的自性空,一切法所依的體性本自空寂。
這個空寂要注意了,因緣來就起一切法,因緣滅了一切法也滅了,自性還是空寂。自性空寂,因緣來它起法,它還是空寂;因緣滅了,一切法也沒有了,它還是空寂。我們的自性就是這個空寂、空寂、空寂,你要這麼認知,這麼去體會,那因緣來的時候,你怎麼安的住?這就是你要學的,你內心的習氣,一切能夠滅盡的話,你自然便空寂就是空寂,因緣來的時候,它起法歸起法,它還是空寂,就不會有內在的習氣去抓一切法。
比如說,剛剛好像有一個殺父母的影像出現,但你心很安祥的看著過去殺父母所造的的業,你不起恐怖想,你就體會自性空寂,面對那個泛起的法,你不害怕,不害怕,就是以後你殺了父親殺了母親有因緣來了,他要殺你,你也能夠不害怕死亡,這個還是體性本空寂的道理。你學很多、聽很多的佛法,這是最後一個境界,戒律叫你不能夠犯這個不能犯那個,那個還是過程,你要到最後自己搞懂,這虛幻不實在的法,或者因緣所起的短暫的法,你都能夠擺脫這些糾纏,你當然就自在了,所以佛法就是在講這一部分,體本空寂。
無苦無樂,當你果報來的時候,在受苦的時候,不要把它當痛苦,或者有善因緣、或者享樂的時候,不要執著那種快樂。大家都認為,享受快樂比較好,例如氣上來的話很舒服,心安祥;氣不來了、障礙來了、感冒了,就頭痛、頭發脹、不舒服,都在追逐快樂、討厭痛苦。如果你修到體本空寂的話,痛苦也不是痛苦,快樂也不是快樂,以平常心面對那些境,學佛法就是要這麼學。所以,無苦無樂,故發廣大之心,如此一來,到這個境界你就會發起廣大心。
廣大心幹什麼?還不是為了要度化眾生嗎?所以,會起而隨類化度一切眾生。你能夠體會體本空寂、無苦無樂的境界的話,你應該會起神變,神通變化。你就隨各種因緣神通變化,要度哪一類眾生就進去哪一類,就變化。你學佛幹什麼?學佛就是要度眾生,度眾生有大慈悲心,縱遇險難惡道亦無所畏懼,你練功夫自己修簡單,你行菩薩道修的是要度眾生。你隨緣度眾那太有限了,所以要跨出去,讓更多人認識你,善因緣的他當然跟你學,惡因緣的他就會阻礙你、會作法害你。
所以,《佛心經》裡面有一個佛心決定相就是:「要有能力去降伏這些壞人、外道,要有能力降伏想害你的人。」你自修容易,要降伏惡人就難了,但是修到一個境界,就要無所畏懼。避著在一處講經說法簡單,但要能夠讓人家廣為知曉,除了名聲之外,你還要亮相,當然隨之而來的因緣就很複雜了,而且已經超越你自修自利的範圍了。碰到各種惡道,你都要能夠自在,並降伏這些心地不正的人,不讓其得逞、不給他害到。所以,最後一點在告訴你,你多聞的時候,就要練一身功夫。
練到自性空寂,眾生要怎麼起害心,都害不到你,碰到險難你也不能夠退轉,要無所畏懼,這也是《佛心經》裡面的一個佛心決定相所提到的。原先這個在《佛心經》裡面,少了第四點沒有譯出來,西元2003年,我去菩提迦耶那裡,就特別提出來請教釋迦牟尼佛:「這部經典這裡為什麼會缺?是講什麼?」內心就流露出答案來,大意是這樣:「你要有能力降伏這些邪魔外道,有這樣的能力,才是佛心決定相,有佛的樣子。」就在講這個,要練一身功夫。
所以,多聞,《月燈三昧經》裡面第十點就在談這個,這是最後的,你要行菩薩道一定會碰到障礙,碰到障礙你要能夠降伏這些外道、邪魔眾生,這個就是你最後要練的功夫,不是嘴巴講一講就好,嘴巴講一講行不通,常常會碰到障礙。至此,剛好把《月燈三昧經》裡面多聞的十個好處講畢。你如果不能自己看懂經典,就要聽人家講,就要好好吸收,吸收以後反射到自己的心裡面去,規範到你的行為、你的心,好好的用功去修。
(2007.10.31.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