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44)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諸聖所證得的功德相

「多聞聞持,其聞積集。」()

大聲聞眾,這些大阿羅漢,祂所修行成就的功德,第六項是多聞持積集德。上次講到《月燈三昧經》記載之多聞的十種利益,以下繼續講當中的第四項,作正直見。

(4)作正直見,諸聖行者因多聞而於一切邪正之法無不明了,若有眾生邪見邪論者,則為其宣說正直知見,以端正其非心。

作正直見,諸聖行者因多聞而於一切邪正之法無不明了,深入經藏或是多聞佛法,就可斷絕一切無明,可以分辨正邪,因為修行有很多的層次,到處都有修行人,如果不是具有正知正見的佛弟子,往往就會走偏,如果是初學的想修行,往往沒有辦法接觸到真正的道塲,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好一點的就碰到世間禪定,這也是在修禪定,但不能夠得到佛法的解脫;大部分的人就進入鬼神教,跟鬼神搞在一起,例如要你學氣功,一兩個禮拜就有成效,那大部分都是鬼神加助所得到的能力,只學到氣沒有修到心。所以這正直知見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今世沒有智慧,那就只有聽人家講,且無法判斷正邪;如果你過去是有修行,今生培養出佛教的情操,你就對外道或其他宗教沒有興趣、也不會碰到,因為沒有因緣,為什麼?因為你有正知見。若沒有這種宿世善因緣的話,就只有多聽人家講、多參考。這裡講諸聖行者,因為是聖,表示是有一點究竟了,起碼到達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再回過來,十信,也是一樣,這些修行者,都因為多聞而離一切邪見,無不明瞭。如果你沒有走偏,但你的法不究竟,就是世間禪定;如果你走偏了,搞一些怪力亂神的能力,或者和鬼神攪和在一起,當然就是迷失掉了。

若有眾生邪見邪論者,則為其宣說正直知見,正是正法,見是知見,我們說質直知見,正法質直之見,正法是指守善的戒律,如果天花亂墜的講一些有的沒的,從來都不講戒律,那就不是正法。不管你修得好不好,一切都是從戒律開始的,一離戒律就會亂了!心地要質直,質就是柔軟,如果心地不柔軟,會越修瞋心越重,越修鬥爭心越強,越修越是要爭強鬥勝,在言語上相互爭鬥,寫書、出文章罵來罵去,這些都是心不柔軟。修佛法是要修慈悲、忍辱,讓你的心可以安忍一切境,這才是對的。

須陀洹是去除疑心病、瞋心,斯陀含是淡薄貪、嗔、癡三毒,看貪、嗔、癡有沒有淡薄一點?阿那含是斷五下分結,前面提到要斷身見、戒禁取見、疑心病,還有貪、嗔,這五個比較微細的習氣,就叫五下分結,也就是身見要突破,戒禁取見是指對於不適當的戒就不必亂守,不要變成一種執著,疑病、貪、嗔,阿那含不來果就是證到斷五下分結,阿羅漢是永斷三毒。上面這些,哪一樣不是在講心地的清淨程度?

依此我們可以得知,不管是哪一個道場,或是哪一個修行人,只要不是以心地法門在修行的話,他就不是正的,你也可以不用去親近了,因為其心不質直。然而很多人沒有聽過正確的佛法,他們沒有這些概念,聽人家講名相,講得頭頭是道、口沫橫飛,又是如來藏、又是般若什麼的,講了一大堆,但真正對心的修行就隻字不提,不期望聽眾修心,也許主講者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佛法就是要修心,所以才會提出一大堆摸不著邊的見解,這就是因為沒有正知見。

我們常常在講,要搞懂佛法的道路,譬如說開始修行到成佛這一段道路,你要清清楚楚的,不要搞不清楚怎麼走。你從初發心,開始修一些善行,守戒也是一樣,所得到的都只是欲界的果報而已,欲界有六天;你修禪定、打坐,從這裡開始就是另一段分水嶺,進入色界天、無色界天、聲聞、菩薩,像這樣到成佛,都是這樣一條路上來的。如果你修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沒有走入佛法,還是凡夫一個,依舊要去輪迴。凡夫不是只有指我們人而已,天神也是一樣,天上的天神如果不知道要修解脫,又或是沒有修到解脫,就是凡夫,因為還要輪迴。

所以你修到這邊就要跨過來修佛法,或是從無色界天這裏修聲聞、菩薩乘,這樣的話,就是你知道道路要怎麼走,在這邊有須陀洹的境界、有二禪天、三禪天,斯陀含也是在色界天這邊,阿那含是在五淨居天,這邊還有一個跨出去的五淨居天,這是聲聞、阿羅漢、阿那含的果位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不還果,如果他到這裡就可以直接進入阿羅漢境界,再過去就可以轉為菩薩。

你要知道這正確的道路,哪一個階段要修什麼,都要清楚明瞭。《大般若經》裡面都在講這些名相,這些實在太多了,大類來講,你都離不開這些名相。例如在打坐時候會有的一些現象,像九次地定,四禪八定,加無色界四空處定,即四禪加一個無想定,這九次地定、八背捨這些名詞,你還是要懂。八背捨就是指你可以對於你的習氣毛病得到初步的定力;十遍一切處,是指你的心可以入一切顏色,這裡講的是顏色,你的心可以發甚麼光,可以進入什麼顏色,種種顏色你都可以進去,可以遍一切處,但到此你仍還是在世間禪定,完全沒有用,修了還是一樣解脫不了輪迴。

所以一定要跨到菩薩道這邊,重要的就是進入三三昧,也就是空、無相、無願三昧,你有前述那些現象,再來修空觀,修無願觀、無相觀,這些修得的話,起碼就證到八地菩薩。如果你從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觀、四聖諦等等的法來修,你就可以得到阿羅漢的聲聞果。三三昧再上去就很多了,三三昧就是三解脫門,做到後就有佛的十種力量,然後具足四無所畏、四無礙辯,乃四種無礙辯才,再來的佛十八不共法是佛才有的,其他的聲聞菩薩這些聖人都沒有,然後你心要能夠常常住在平等觀上面,捨就是平等,平等一切法,sama sama,這麼一來,你就不會管是好是壞,不會有喜、怒、哀、樂,不會有順、逆的分別心。

還有這個不忘失法,有同學說他現在腦筋不行了,什麼事都記不起來,因為你要修解脫,所以要忘記你的煩惱,自然而然記憶力也會不好,二地菩薩的煩惱就是記憶力不好,修行一定要有這一段,這在經典裡面都有提及,二地菩薩的煩惱就是記憶力不好,因為要去掉你內在潛在的習氣,又要讓你有定力、不要掛礙什麼事情,這麼一來,自然你記憶力就不會好。

但是再往前修,修到下一階段就有不忘失法,對於所發生的事情、所看過的經典、所說過的話,都不會忘記;我知道現在有兩位同學有這個毛病,這也是好,但要是定力不夠就麻煩了,因為對於所聽到的對話,回去都會倒帶,一倒帶就完了,回去還會一問一答,從頭再看一次,看一次心不定,所以就胡思亂想,這就很糟糕了,變成神經兮兮!另一人則比較有定力,我跟他講過的話,他都可以一字不漏的牢記在心,這就是對無忘失法的一種解釋。當然佛是智慧無量,菩薩、大菩薩也是智慧無量,有無忘失法自然是很好,這是一種超能力。

再過來是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一切波羅蜜門、一切菩薩摩訶薩行,還有無上如來菩提等等,這邊都是朝菩薩道在追求的一個目標。如果你沒有把一條道路規劃好,以得少為滿足,認為走到這裡就已經不錯了,事實上,後面還很多境界在等著你,如果你認為今生就到此為止,再來就等下一生,下一生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所以今生要積極一點,心地要清淨,趕快把不好的習氣轉掉,證得空、無相、無願三昧,然後學咒語,學咒語廣度眾生,然後進入陀羅尼門,進入陀羅尼門就可以記很多,陀羅門就是記憶識,就是教你記憶的,一個咒、兩個咒不斷的累加進去,你會越唸越多,這就會幫助你記憶力。

所以不管到哪個階段、有什麼現象,你都要清楚明瞭,然後不要執著,要繼續往前走,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正知見。不要講了半天,上了幾年課都還一直停留在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諸如此類,還一直停留在小學到中學的程度那裡踏步,那實在進步太慢了,所以今生有幸,就要擴大視野,一定要多聞。像我現在在講《解深密經》,我當初再怎麼想也沒想到我要講《解深密經》,只是後來有一個念頭說:「我要講《解深密經》。」要講就講嘛,《解深密經》是很深,到現在才知道:「喔,原來是要我學這些!」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學到,我講著講著,知見就擴大了,起碼知道前面講的,如來的功德是十八種相,有不得了的神通變化,一般人不會講到這個,你去懂它,原來我們以後也是要學這些,但學這些要怎麼得到?就是心要清淨!最清淨就是總別德中的總德,總德是最清淨。佛是最清淨覺,其他的二十一種別德,都是由最清淨覺所衍生出來的功德,這些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所以如來所走過的路,所得到的東西,就是菩薩要學習的,這也是一條路,各位對此要有正知見。

小乘的行者是怎麼走?大乘的菩薩要怎麼走?你只要有因緣就可以透過經典得知。像我二十幾年前就買了別人所注釋的《解深密經》,但卻一字未瞧的擺著,也不曉得現今擺在哪裡?現在沒有看就講,反而可以了解經典的意義,所以說正直之見是很重要,只要一、兩堂課把這個概念搞懂了,也就差不多了,不然就進入《般若經》,《大般若經》都有一連串的名相這些名相就是你修行要走的路,你沒有到這個階段,你就不曉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每一個階段就是你要得到的法,得到後又不能執著,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之,這樣你才可以一步一步的進步。

你有這些概念的話,哪一個正?哪一個邪?你當然就清清楚楚,哪一個法可用,哪一個方便法可以方便用,但不是究竟,你都要懂。所以這裡講的,能夠為其宣說,哪一個不對?只要有因緣來就可以指導他。很多人喜歡來問說:「您以前是怎麼修?有什麼修行過程?」我都會答覆說:「不要問這些,你自己出現什麼問題就提出來,我自然可以回答你,這樣就好了,你何必管別人過去是怎麼修?不用去講這些。」

有的人就是對這些有興趣,然而旁人的專長、成就跟你有關係嗎?一切都還是要你自己去用功、親證才行!要去證得屬於你自己的!當然這過程之間,如果進入某些狀況,這時有人指導你,自然比較快、比較順利,所以多聞是很重要的。所以對成佛的這條道路要很清楚,你多聞,你就可以辨別正、邪,有正知見。有質直的心地、有柔軟的心地,對正法的概念要了解,正法永遠離不開戒律,不管你修的再好,就算解脫了,也不能違背因果,所以不要撥無因果。

多聞的第四項利益,最後一句就是以端正其非心,因為邪知、邪見的人,往往心不正,有時你矯正他的不正他還不聽,還自以為是。像很多人喜歡講人的是非、八卦,這種人就是是非之人,本身就有問題,但是很多沒有智慧的人,就是喜歡聽聞這些,就跟從附和了,不要說是一般在家人,就連很多出家人也跟了,出家師父跟隨在家居士本來就比較奇怪,除非是在家居士有正知見,他的學養比在家人高,那跟他學就沒有錯。何況出家師父,今生出家,可能過去也出家;今生不出家,也不代表過去沒出家,這是因緣的關係。

問題是有一些根本就不對的,出家師父還跟得緊緊的,說起來這也是他們間的因緣。上一次我們跟同學去龍潭參訪一位師父,他說還有人要說服他去聽某人講經說法,他知道那個人根本就是亂七八糟、是邪魔歪道,卻依舊還是有人要他去聽聽看,這就是熱心有餘,而不知道自己是在造業,看到人就拉,把人拉下水,遇到有智慧的人就會洗耳不聞,這就是過去的因緣。所以這第四點就是,你有多聞的話,就有正直之見。

 

(5)遠離非道,諸聖行者因多聞而於善惡果報、諸法同緣等理,無不明了通達,故殺盜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遠離而不為。

第五點是遠離非道,前面第四點是強調你有正知見的話,就可以分辨正邪,現在這裡是針對你要有能力遠離來講。因為你知道你要的東西,並不是什麼怪力亂神的能力,如果執著這些的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能力,有人有嗅的能力,有人有看的能力,但佛法所謂的神通能力都要以清淨心來得到,那是自然發起的,只要你一直修,修到心有一點清淨的程度得時候,你就會有什麼能力,又或是你修得到今生還沒有往生以前,把心地清淨的差不多,就算當下你沒有神通,你死的時候就有神通了,那時沒有肉體,你起碼也能飛了,想飛哪就飛哪,非常的簡單,甚至過去的因緣、宿命通都會現起。

道無所道,道是不可以說的,像中國古代的聖人,根據《大正藏》的記載,很多都是過去佛教聖人再轉來投胎的,因為當時中國的人民比較淺基,所以聖人們的教化,就是示現了孔子、孟子、老子這一類的人來講比較初淺的法,所以孔孟就講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之道,老莊就講一些禪定、空寂的出世之道,這些都是菩薩化現的,所以有時候哪些人該出生、他該發明什麼東西,都有他們的目的。

像倉頡造字,倉頡也是聖人,他來造字與整理文字給後代的人用,此有其階段上之必然性。然而像末法時,更會湧現種種不好的發明,像原子彈、電腦的發明,以後大家可能都是用電腦在互相殘殺,反正只要按個鍵就可以了,到六千多年以後,人類都滅亡了,就是被這類科技產物滅亡的。反正命運就是這樣,人到減劫的時候,腦袋是越來越聰明,然而道德水準越來越差,人人投機取巧、走漏洞,甚至自相殘殺。

反倒像美國人標榜法治,就比較守法,例如火車平交道的號誌燈壞了,一直閃紅燈,他們就笨笨的等了幾個小時,其實笨笨的就是心地清淨守法。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平均壽命只有七十五歲,到世界人壽平均只有十歲就整個滅亡了,所以我們還有六千五百年可以活。當然人類滅了,還會再來,等到出現八萬四千歲壽命的人類時,他們當時的道德水準非常高,沒有人夭折,然後又漸漸沉淪。世界就是這麼一直在重複的。

那你要遠離這「非道」,不正確的道,這個「非」有很多意思,以佛法來講,如果是世間法,仍是不究竟,當然就是非道;如果是邪道,搞一些亂七八糟的,那更是非道。像鬼神道,他不跟你講要怎麼修心,他只跟你講你做什麼法有效,要怎樣做有效,要怎樣做才可升官發財,這些都是邪魔歪道。如果你忘記了修心,而只注意果位的話,這都不是你正確的道路。除此之外,世間裏還有很多怪力亂神的現象,對佛法來講都是不正確的道路,我們不要去學習。

諸聖行者因多聞而於善惡果報、諸法同緣等理,不管你佛法學得多好,也離不開因果,不管你神通多廣大,也離不開因果,譬如說佛為什麼會成佛?因為祂在菩薩道的時候,修了很多的六度善行,所以祂能夠成佛,這是祂的因果,祂成佛以後,不再淪墬了,這是祂的最後身,釋迦牟尼佛當世的時候,是他的最後一生,入滅後就沒有身了。至於阿羅漢、菩薩都還有一個身,不是最後身,當然菩薩他是隨時可以示現,不害怕再到六道中輪迴,祂只要渡眾生,所以祂不愛涅槃,也不愛生死,所以常常出現在六道中。其他的眾生呢?當生修了什麼因,死亡時,就由最強烈的因先受報成果。

在《唯識》裡面講,第八識的異熟識,裡面的種子很多,有無量無邊的種子,有早來、有晚來,來了一大堆,它不是排排坐式的先來先出去受報,每個種子種進去以後都是平等的,種了很多的種子,那一個種子比較厚、比較重、你比較執著,那就先受報。所以當五百比丘證到有宿命通的時候,觀到過去曾犯了出佛身血、弒父、弒母、殺阿羅漢、破合和僧這五逆罪,既然他們過去造了五逆罪,何以今生還可以出生為人,並且證到阿羅漢?就是他們修行的因很強、很厚重,自然就先受報,反而過去所造的五逆罪種子比較弱,要等以後有機會才受報。

所以如果你可以解脫的話,過去所造的罪就可以不要再去管它了,因為你也不會再犯了,這就是異熟識的功用。所以你要認識因果,你起碼佛法已經懂得90%了,然後要怎麼去做?要去做就不簡單了,要看你有沒有非常積極?有沒有發精進心?有沒有找對路去學習?這都會影響到你修行的進境。所以善惡果報懂得的話,就明白諸法有緣、諸法同緣等理,一切法都是有因有緣。我們常常講,因碰到緣才形成為果,果又變為另外一個因,因碰到緣又變成一個果,就這麼沒完沒了的輪迴不已。

譬如你今生殺了甲,下一生換甲殺了你,那麼哪一個是因?哪一個先開始?總是有開始的第一次,接著下次我再來殺了你,再下一世你又害死了我,然後就這麼沒完沒了的下去,要怎麼解這個結?唯一的方式就是忍辱,就是放下,不要再抱怨,不要再去找對方報復了。以後你要開示人家的冤親債主,也可以這麼講,否則你光為了一下子的痛快,殺甲救乙,只曉得作弄甲、害死甲,弄得甲家破人亡,雖然他這一世並不知道是你害的,但他的第八意識裡面知道,所以下一世,他便回過來找你復仇,不是害死你個人就是讓你家破人亡,這樣好嗎?

所以《金剛經》教我們要修忍辱波羅蜜,修忍辱可以得般若波羅蜜,有般若波羅蜜就可以渡到彼岸,這似乎是很簡單的事情,為什麼還要用很多的經典講來講去呢?因為經典是世尊觀眾生的因緣,因緣成熟就講什麼經,總共講了三百多會,當然有的經典很長,是大部頭的,但是講來講去的道理其實都是一樣,所以智慧高的,懂得一部經就很受用了,關鍵是你有沒有照經典去做?當然每部經要概括上、中、下根基的程度不容易,如果你去研究的那部經是偏向講小學程度的,譬如阿含道裡面的經文,就是講小學,講如何自修、如何解脫內心的業力、如何解脫心的恐怖,一旦解脫而能如如不動、不動搖,那就是阿羅漢。

至於阿羅漢如何成菩薩、成佛,在《阿含經》裡面就很少提到了,雖然這類經有提到三十七道品,當中八正道、七菩提分,是有一些解脫的味道,有一點大乘佛法的味道,但還是不究竟。要到六波羅蜜、十波羅蜜才是菩薩道的菁華。當然研究一部經要概括全部是很難的。我們講《解深密經》,我們講多聞,多聞也可以是小學生在聽的,所以為什麼要放《月燈三昧經》所言之十種多聞的利益進來?因為我們不是佛學院的學生,可以從一年級、二年級這樣的讀上來,每一樣都會學到;我們在家居士的道塲也要摘出重點,羅列出來,讓各位多方面了解。

所以聽了《解深密經》以後,你會懂得很多,只要提到佛的境界,不管是哪一部份,我們還沒有到,但可以對照,我們的境界是怎麼樣,佛修到的是什麼樣子,我們要修到祂那樣子,那我們要做什麼?前述這些,雖看似佛法初中及高中裡面的課程,但還是要穿插進來講,譬如講解脫,光是講解脫就講了好幾次,《金剛經》也講了好幾次。所以你要懂得每一個過程、每一個境界,果位也好、天上的果報也好,人天因的果報也好,都是有因,都是離不開因果。

不要修到一個時間,就說世間沒有因果,那就糟糕了!你內心裡面可以這麼去修證,不讓真正的業力把你搞迷糊而跑去受報,你要有能力面對這個業力,但是你不能亂講「沒有因果!」撥無因果這罪業可大了!在五陰魔相裡面提到,初證到空卻妄執空相,乃至引來空魔的人,他會毀壞佛像、喝酒吃肉,妄言沒有因果,因為他看不到因果,因為他修空觀,空得太過頭了,空魔進到他身體裡,弄得失去正知見。修行可以這麼的面對業力去轉它,那有沒有因果?如果沒有因緣,這個果報就不會現。

譬如說過去被你欺侮的冤親債主,現在他出生在鬼神道,現在他找上你了,找上你算不算有因果?因來啦,那為什麼最後沒有成就果報,因為你很低調,你修忍辱,你修佛法、你誦經、你持咒,諸佛菩薩保佑,那個業力就沒有顯現出來,沒有顯現出來,有的到最後就冤家變親家,就變成你的護法神,既然鬥不過你,沒辦法由過去的因來成就果報,那就只好認了,反正你也修行,那大家一起放下,化干戈為玉帛,於是就變成你的護法神了。

很多都是這樣!所以不是沒有因果,而是你已經掌握要訣,而且翻越了這因果的業力了,所以不能講沒有因果,事實上還有很多未現出的因果,在異熟識裡面還有很多的東西還沒有來,還掛在那裡等著你呢,哪一天將出現?像《慈悲三昧水懺》裡講的晁錯和袁盎,兩人在西漢當官時結下怨仇,最後晁錯被袁盎害死。後來袁盎轉世皆出家修行,每一世都修行的很好,守戒精嚴,修了十世的出家眾,直至第十世時,被皇帝封為悟達國師,於是貢高我慢心一起,德行有損,就被冤家晁錯給抓住了、制住了。

心不淨,果報就會乘虛而入!於是悟達國師生了怪病,在膝蓋上長出人面瘡,這人面瘡還會吃東西,怎樣都治不好,最後由一位梵僧(迦諾迦尊者)用了三昧法水,使仇家不再與他作對,讓他得以洗除累世冤業,這才把怪病治好,於是他發心撰寫此《慈悲三昧水懺》懺本,讓眾人也能朝夕禮誦,懺悔、消業。所以你要了解因果,面對因果、面對過去世所造的業,你想要轉業,除了自修修到如如不動以外,你還要拜懺、要持咒來轉你的業力,要靠佛、菩薩的威德力來幫助你。

網路上有很多網友不知道因果的關係,沒有上師指導,又非佛弟子,自己就亂修密法、任意去找密咒來念,如果卡到鬼神者已無話可講,還沒有卡到的,據經典所言,未來還會受報,要下地獄,還要出生做畜牲,很可怕的!好幾個人寫信來問:「先前無知造業,現在要怎麼辦?」我說:「不要怕!佛是慈悲的,所以祂講了很多經典,你誠心誦了某些經典以後,可以滅三惡道。」就像《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它也是一樣,你持了以後,不僅可以滅三惡道果報,甚至可以延長壽命,當然不只是只有這部經可以滅三惡道,還有很多部經都可以。

學佛法就是有這個好處,過去造的惡業,無形中犯的過錯,包括毀謗佛法,不管是大乘毀謗小乘,小乘毀謗大乘,評論師父的是非,這些都是有果報的,好在現在聽聞到佛法,就要趕快懺悔,懺悔要拿哪一部經來唸?每一部經都有其規定,有的規定你要唸五天,有的規定要唸多少次,你就要按照經典所講的去做,作完以後,你過去所造的業就沒有了、消掉了,是誰幫你消的?佛、菩薩幫你消掉的。最怕的就是你不知道你造業了,既然你不知道你造業了,你怎麼知道要去懺悔?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不管過去有沒有造業,因為我們沒有宿命通,所以不知道,但以今生的果報也可以看出端倪,譬如身體不好、家庭失和等等,也可以了解一點,但也還是不真實,有這樣的話,像這些懺悔的經、咒還是要多唸,而且要如法的唸,有者就化免之,無者則嘉勉之,反正多誦經也不會怎樣。等到大家悉曇梵字都熟了,不管是《一切如來心秘密寶篋印陀羅尼》或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甚至是《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這些以後我們都可以來持誦,這都是很好的。

回過來看,無不明了通達,了解善惡果報與諸法同緣,佛教在講緣起法,我們知道諸法因緣生,這就是講緣起法。剛剛提到你造了業,因緣來了,果報現了,這緣來就是緣起,冤親債主來找你了,就是緣起,緣起總是有一個因,你心念感召到冤親債主的念,這也是緣起;你要做什麼事,能夠成就,這也是緣起。如果是修行人,就比較耐得住心性,想做一件事,若起頭做一下便能夠成,那就是順緣,緣起得很順,那就是順緣;如果是有緣起,卻做得不順,那就是妄想,人的腦筋不免會起妄想。譬如想要找一個道塲,希望能夠符合大家都喜歡的空調環境,如果能得就是順緣,如果不能得就當它是妄想,這麼一來,還有煩惱嗎?

我們常常會打妄想,真真假假要如何得知呢?由最後來決定!由未來的時空來決定有沒有這回事情。要充分運用緣起法,諸法同緣,諸法因緣生,大乘經典講,緣滅、法滅,這幾個字你能記起來,你內心對佛法的境界就懂得差不多了。如果你平時不動念,一起心動念就必是有因緣來,你才會起心動念,又或是你的阿賴耶識的佛性感知了什麼事,它就會起心動念。像冤親債主來了,你起心動念,這是諸法從緣起,它作弄了你二、三天後跑掉了,緣就滅了,緣不見了,非人不見了、鬼神不見了,你心裡面也清淨了。

像這樣沒有因、沒有緣的話,就沒有法;有因、有緣的話,就會起法。這個法,在人的層次、在心地的層次,跟鬼神之間的關係,又或是人際之間的關係都有,全是要靠你的智慧去觀,要觀也好、不觀也好,就是要看你在因緣來時,要怎麼去小心應對,能夠安住這個心最重要!要如何安住呢?因為諸法無常,不可能永遠都是這樣,所以過幾天以後你就沒事了,你只要能夠安住三、五天後就沒事了,這都是你在修行過程之間會碰到的,修行的境界越高,你就越能夠體會這些。

如果這些講了半天,你都沒有用到,就表示你還沒進入那個狀況,有可能你自己小心一點,去思索你週遭的工作環境、長官,又或是對於家裡的大小,也可以知道一些蛛絲馬跡。譬如說今天莫名的一直想發脾氣,那就表示有因緣來了,有因緣來你看不到,因為你的層次還看不到那個,但是這時你就要小心應對,盡量不要發脾氣,如果一定要發脾氣的話,那就小心一點、少發一點,罵一句就好,趕緊收歛起來,這都是因緣,這都是要去體會。

這是講因果的來來去去,如果你懂得緣起法的話,你做一個法會也是一樣,要會應用緣起法。我們去印度回來後,學習到法身緣起偈,做法會之前先唱一段法身緣起偈,因為我們要做一個法會,有法會就有因緣,有因緣就有功德,所以先唱一段法身緣起偈後,開始進入法會狀況,法會完了就回向,這樣事情就比較完滿。所以學佛法,學到最後要會用,用到你度眾生也好、用在你自修也好,都要能夠這麼做。

你每天到佛堂做功課,這也是緣起,自己種這個因緣,希望往後能夠獲得哪些修行的境界,譬如說三三昧、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畏、四無礙辯等等這些較後面的,都是真正的佛法,我們希望有一天能夠得到,也不是說一定要得,但是至少我可以種因,至少我每天可以做功課回向給它,希望有一天能夠得到,今生沒有,以後總會有吧。所以你要學習會回向,網路上很多朋友對回向感到很頭痛,到底要怎樣回向才是比較好?哪一種才是正確的?這要依你的情況。

昨天還有師父打電話來說:「信徒詢問到底要怎樣回向比較好?為什麼不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而要回向給冤親債主?等等一大堆。」回向是要依你的情況,如果你現在碰到逆境、碰到病痛、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你當然就要回向給冤親債主,如果你心裡面沒有什麼冤親債主,一切就是逆來順受,那還有什麼冤親債主?你已經超越這種分別心,已經具有平等性了,那你就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就好了,這包括一切冤親債主、包括一切有情,只要是有緣的,當你做功課時,他跑過這裡、飛過這哩,你將一點點功德分享給他們,他們也拿得很高興,這不是皆大歡喜?

你的心量越大,所受益的範圍也越廣,這樣不是很好嗎?每一個人剛開始,都是將所有的功德回向給自己的家人,例如身體健康、升官發財,這是比較自私的,但是你不能說這樣是不對的,因為他剛開始是這樣,等到有一天,他這些都不想唸了,直接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這麼一來,心念就大了。如果你回向三三昧,那就是你希望得到三三眛,回向如來菩提,就是希望未來會得到如來菩提,所以每一天的回向不見得唸的是一樣的,看是什麼性質的,就唸不一樣的。像我們這一班聽《解深密經》的,回向文中就會唸:「要得解脫知見法身清淨」,還有一個目標,就是要「回向如來菩提」,希望有一天會成佛。

修行就是如此,所以你懂得因果、懂得回向、懂得這些法的起滅,你做的這些功德就是法,把它引到果報上去,當然不是一廂情願的想就能馬上得到,那是不可能的,但若是你該得到什麼、進展到什麼,慢慢就會得到。像我三十年的修行,以前偶而唸唸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對密咒沒有很大興趣,現在對密咒卻有很大的興趣,如果沒有一些日常瑣事干擾的話,我可以天天沉迷在裡面,然而因為有很多迫切的瑣事,而不得不先做,譬如上課的講義、網路上的文章,只好分段找時間再來翻咒語、研究咒語。

你走到哪個階段,自然就會喜歡哪個,像我們有一位同學正在修空觀,他還沒有解脫出來,我問他要不要開始學咒語?他回答說:「學咒語我沒有興趣!」跟我以前一樣沒有興趣,好就隨便你,這是在練心的堅定,他甚至練到想趕快入滅、趕快走人,我說:「你還不能跑,你還沒行菩薩道前,你要跑到哪裡?」他說:「人生沒有味道,還是入滅算了!」太執著空觀的人,就會有這個毛病,一直想要趕快走、趕快走,小乘行者的心態就是這樣。

修到有一點境界了,你最好要利用這個境界,趕快發菩提心,趕快度眾生,這樣你就會學到很多的東西,度眾生不光只有付出、只有犧牲,相反地,會學到更多、收穫更多,像我這二、三十年到處講經說法,我的智慧從哪裡來?也是邊學邊成長的。會講經說法也是學來的,所以一個人會講經說法,從開悟開始算的話,起碼要二、三十年的磨鍊,心地的磨鍊,像六祖有無師智也要十五年,六祖是智慧比較高,我們普通人磨個二、三十年也不為過。

所以什麼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時候到了你自然就會上路,如果時間還沒到的話,也不用急,只管認真修心、打坐,等以後因緣成熟的話,你就會一步步的學到很多的東西。所以諸法同緣的意義很深,我就講上面的例子給各位了解。你沒有這個認知的話,智慧不能通達,但若你多聞以後,智慧高了,接受度越來越強,加上你道德水準夠,身體比較有基礎,把心眼打開的話,你智慧就更銳利,能觸類旁通,不必看人家的書,你自己看經典,就慢慢的可以講經說法了。

再下來,故殺盜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遠離而不為,我們剛剛講戒律,正法就是戒律,傳正法是轉輪聖王最拿手的。轉輪聖王是弘揚正法,他以戒律治國,以法律、戒律來教導人民;佛不是這樣,佛是轉法輪。如果是轉正法輪,那這裡面意思又有點不一樣。其實只有佛才有智慧轉法輪、講解脫道,轉法輪就是在教導眾生解脫之道,從小乘的羅漢、聲聞、辟支佛,至大乘的菩薩道祂都可以講;如果是轉輪聖王,他是講金輪、銀輪、鐵輪和財輪,這四輪都是在講如何守戒律,如何安住在戒律上,不要犯殺、盜、淫、妄等等的毛病,這樣一來就國泰民安了。所以轉輪聖王是出生在人壽八萬四千歲到八萬歲之間的,當時道德水準是很好的。當然犯了戒是不好的,能夠了解到什麼是不好,那麼你就會遠離這些非道。

 

(6)安住正路,諸聖行者因多聞而於一切邪正諸法無不明了,故不為非道所惑,於如來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

第六點是安住正路,正路就是成佛的這一條路,要怎麼走?哪一個階段有什麼關卡?你都要清清楚楚。如果你懂得斷三結,淡薄三毒貪、瞋、癡,斷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這些你都懂的話,這就是通向證得阿羅漢的路。如果你修到初禪的境界,你執著初禪的那種境界,而不往前走的話,你就卡死在那裏,以後就會出生到初禪天去,大梵天王那裡去,所以這個縛要把它去除掉。無色界縛,雖然無色界沒有身了,就只有一個心,但是它可以修到空無邊處、四無邊處、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所以如果你不學佛法,就會出生到那裡做天神,壽命最高五百三十七兆年,但是死了還是要輪迴!

再來就是掉舉,一個心不定,不是指你現在的心不定,是指當你的心打開了,跟虛空之間眾生的心都互相影響,而造成了心不定,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境界。現在修你自己內心的不清淨,看到這個不高興,看到那個不順眼,聽到這一句話好煩,搞得亂七八糟,還沒有修行到把心打開,就已經搞得頭昏腦脹:若修到跟十方虛空眾生的心,都是同一個心,他們想什麼你都知道,他們幹什麼你也知道,這個人心性好不好你也知道,這麼一來,不是更煩嗎?

所以你要修,修到這個掉舉的心沒有了,要能夠安住,才是真正在修行。如果沒有打破色身,那就絕對進不了那個境界,那就是假的,修的都是假的,你看要不要好好打坐?要不要把身體打開?如果沒有的話,你要轉習氣就會很慢,還是光在那裏修自己的妄想心、習氣。你要擴而大之,跟十方虛空同一體時,縱使人家影響你,你還可以自在,像諸佛、菩薩一樣。佛菩薩祂們接觸面那麼廣大無邊,但還是可以安住不動,好比像佛堂裏的佛像都安住在那裡沒有動,這是沒有掉舉心了。

由此可知,這裡講的掉舉心不是對他自己,如果阿羅漢到這裏還有掉舉心的話,須陀洹都已經快沒有了,斯陀含都已經快沒有了,阿羅漢他怎麼還有掉舉心?這是他感召了眾生虛空的心,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只是照字面上的解釋,以為就是一個心七上八下的吊在空中。阿羅漢、快成阿羅漢不是那個樣子,他是通虛空有煩惱。再下來是我慢,還沒有到阿羅漢境界,還有一點慢心,就是我慢心,最後一點是根本無明,所有的毛病都是從根本無明起來的,你到這時候,根本無明滅了的話,這五個微細的毛病是斷了。

如果五上分結都滅了,這三毒就滅了,三毒滅就是阿羅漢,這樣的一條道路,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原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道路是這麼走的,你不要說自己拜佛、念佛、唸幾部經就是在修佛法,不是這樣子的!是要修你內心的三毒斷了沒?貪、瞋、癡三毒淡薄了沒?五下分結斷了沒?五上分結斷了沒?這正路是這樣的!不是經典、名相懂得很多,講的聽懂就算了解,若你的心不淨,又有什麼用?沒有用的!以上那才是正確的道路,也就是你要走的路。

如果不走小乘的路,而直接跨到大乘,就是發菩提心,那也不錯,那就是行菩薩道。有的人想:「唉,行菩薩道太難了!」自修是比較容易,你知道嗎?度眾生真的是難啊!為什麼《金剛經》提到發菩提心,要度一切眾生?因為眾生得度,你的心才得度。所以你要發菩提心去度眾生,人家問釋迦牟尼佛要如何調服其心?結果釋迦牟尼佛回答:「要度一切眾生。」因為菩薩的心跟眾生的心是一體的,縱然你清淨,但眾生不清淨,你也不清淨;眾生心清淨了,你的心也清淨,你就證到清淨。所以你要成佛,就是眾生先度,是這樣子的。

如果你發菩提心,就要走菩薩道,如果沒有這樣,而在中途入滅的話,兩萬劫以後還是要發菩提心,所以阿羅漢不是說入滅以後就不再示現人間或那裏,他還會的,只是休息一下,因為修行太累了,所以給他到這邊休兩萬劫,一劫約一萬六千八百年,兩萬劫就三千多億年了,就在那裡入定,以寂滅為樂。如果今生修佛法是有初步的底子了,就要跳過這部份,直接修菩薩道,不要去入滅,阿羅漢是兩萬劫,辟支佛是一萬劫,那只是空轉。這就是道路,要安住在哪一條道路上?你自己去選擇,如果安住在菩提道的話,就好好修六度波羅蜜,好好修十度波羅蜜,這些你都聽過了,懂得這些道理,你才能夠這麼做。

如果你沒有多聞的話,你如何得知道路是怎麼樣?要安住在哪裡?要怎麼修?如果有人幫你解釋了,你馬上就能夠吸收,功力加倍,所以聽人家講一小時,比自己用功去找資料兩、三個月還要來有用!因為人家已經融會貫通了。所以有的演講收費很高,但是聽的人依舊很多,因為這是人家摸索出來的一套方法,他把菁華濃縮再講演出來,佛法也是一樣,經過人家重新整理、詮釋,就很容易讓聽眾了解,光靠你自學,可能耗費二、三十年的光陰,也走不到那裏,這就是多聞的好處。

接下來繼續講,諸聖行者因多聞而於一切邪正諸法無不明了,邪正辨別起來就簡單了,有時雖然是不犯戒的,對自己有益但對別人無益的,也不好,最好是對大家都有益的,又或是對大家有益而對自己無益也好,正邪就是這麼區分。然而這裏還是以道路最為重要,因為過程之間的正邪搞清楚了,道路也搞清楚了,故不為非道所惑,這裏講的非道比較偏向於外道,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因為他們的知見、神通變化並不究竟,所以看不到真實的境界,他們認為那就是終極,這在五陰魔相中都有提到一些。

這些外道,譬如說他們修到世間禪定,修到四禪天也是很高了,很多人說修到四禪天也是得到阿羅漢果,但其實四禪天有時連須陀洹果都沒有,你知道嗎?因為須陀洹要斷身見,要斷疑心病,如果你修到四禪的境界,心定住,但潛意識裏面的疑心病沒有滅,那你還是沒有須陀洹的境界;如果你有四禪的境界,可以看到虛空,一百個、一千個世界,但是你的瞋心沒有滅,那也還是沒有須陀洹的境界。所以你不要說他修禪定修到四禪天的境界,已經不得了了,只要打他一巴掌,看他還有沒有瞋心,馬上可知修得好不好!古代禪師就是這麼考驗弟子,如果你來參訪,有時故意不理你,有時修理你,看你是不是真的心平氣和?是不是心柔軟?是否能對境不動心、不動搖?

古代有一位玄機尼師,認為自己修得很好,已經可以對境不動心了,便去參訪雪峰禪師想求印證,但參訪時,雪峰禪師似乎沒有什麼修證,既不講話也沒理她,她就認為這和尚沒什麼好談的,就決定要離開,轉身時雪峰禪師忽然說:「妳的衣服拖地了。」她聽到這句話就馬上低頭看,馬上起反應,這就是動心了,等於被考倒了。你管它衣服拖地做什麼?衣服掉了也沒關係。和尚就是考你這個!不要以為他那麼傲慢威風,好像沒有修行,結果只用一句話,就把她整個打倒了。

《阿含經》一直提到不動搖、不動搖,過去事不動搖,未來事不動搖,現在事不動搖,不起心動念,這種就很難,但禪師考試正是在考這些,不懂的人就說不知這些禪宗公案在講些什麼?常常兩三句就完了,也不知道在講什麼。你要知道,這都是在考驗你這個心有沒有堅定、有沒有定力,能否不受一切語言、境界影響?就是這麼一件事情而已!

外道的宿命通,只能觀照到從現在算起的過去八萬劫,和未來八萬劫,超過這範圍他就看不到了,故就以這樣的範圍當作是他的知見,因為所看到的就是這樣。《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超過過去八萬劫的部份,有一隻烏鴉出現了,這烏鴉黑黑的,他看不到,所以他就說這隻烏鴉是無中生有,冒出一隻烏鴉來;超過八萬劫以後,他看不到,某一個人究竟到哪裡去了,因為他的因緣果報只看到八萬劫以內的事,所以他就說眾生到這裡就沒有了,就斷滅了!所以外道不是說不好,而是他們執著在把所看到的,認為是真的,唯有佛的神通是遍無始無量的虛空跟所有的時間,任何大小事情祂都知道。

所以你要學佛法,去學佛所講過的經典就沒有錯,雖然有一些事情以我們的腦筋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但確實就是這樣。譬如說八萬四千歲當時的人,地面都是平坦的,你排出了糞屎,土地還會自動打開包覆起來,無需廁所、馬桶那麼麻煩;你要吃什麼東西,也是馬上就長出來,要穿什麼東西也是馬上就有,一切都源源不絕、取之不盡,這是道德水準很高的時候。慢慢地,殺、盜、淫、妄的行為漸漸發生了,高山低窪都出現了,道德水準越來越差,什麼殊勝的東西都沒有了,我們透過經典可以了解這些實況。

再舉個例子,九十幾種外道,不管是執有、或者是斷空、又或是怎樣,都是因知見不夠。你安住在如來正法上,不去找外道法,不去找邪法,不去找不守戒律的法,就會常得安住而不退,因為你能安住在正確的道路上,或者證得那個果位的話,你就不會退轉。尤其是今生起碼要修到須陀洹,你證到須陀洹就不下三惡道,不會出生到地獄、惡鬼、畜牲等道,但須陀洹一定要破身見,不要執著這個色身。

戒禁取是指要守正當的戒,不要去守不正當的戒,只要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戒就是不正當的戒,譬如說不吃油、不吃鹽就是不正當的戒。又或是你守正當的戒,但變成一種執著,像老菩薩守不殺生戒,吃素是很好,但是到最後連出門都要自己帶鍋子出去煮,就怕被污染,吃的非常清,不是說你吃的很清,你就會成佛,這就是不正當的戒,這不值得執著。正常的殺戒是指不要去傷害到他人的生命。

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出家人都是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後來調達他提出了十種異議,他說:「我們不應該吃眾生肉,我們應該吃素食。」修到一個程度的就說:「對啊!我們為什麼要吃葷呢?」馬上就附和了,所以他搞得五百多個比丘脫離僧團出去了。人家就問了世尊:「為什麼現在的修行人可以吃葷?」世尊解釋:「是這些被他們吃的眾生很甘願!因為這些修行人的道德水準高、福報好,所以如此,可以吃葷。」好比說如果有一天,你成佛了,還有因緣須吃肉,我當然喜歡讓你吃,因為你吃我的肉,可能我很快就可以證到好境界,或許下一世就出生為人。所以這些被吃的眾生也會有大、小眼:你有修行,我就甘願供養我的肉體給你吃。

但是末法時期的眾生沒有那個福德,所以不能吃眾生肉。尤其等到世尊講到大乘經典的時候,如《楞伽經》裡就講了,不准吃眾生肉,還有一部經裏也提到,從現在開始,大家都不准再吃眾生肉,那是因為後來大乘佛法已能預知,未來的道德水準不好,末法時期,沒有真正有道眼的人,所以更別提一般人,豈能再吃眾生肉?且葷食不淨,容易著魔。倘若你又想抽菸、喝酒,又想證菩提,這有可能嗎?當然不可能!是故,面對各種似是而非的不當知見,我們都要能審慎明辨。

於如來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安住於正道、正法不退轉,法不退轉、位不退轉,還有心不退轉,你所知道的知識也不要懷疑,這包括很多,我們擴大解釋,如果你找對的路,當然就不放棄,如果你是找到小乘的路,那你要超越,可以當生先證小乘,其後再修三三昧時,也是等於在自修,修空、無相、無願,證得以後,你再發大菩提心,進入陀羅尼門學咒語,用咒語去度無量眾生。

學咒語有什麼好處?就是你看某個人有哪方面的問題,你就拿佛所說的咒語給他唸,不必親自幫他處理。如果你以前處理這個病是沒有問題,但是最多一天只能處理一個,所救度的人也不可能太多;如果你能上台講經說法,那所度的人就多了。如果是要處理人的病,就全部叫過來做一個法會,一起持咒,就一次全部處理掉了,這麼一來不是一次處理很多嗎?所以進入陀羅尼門,就是要大行菩薩道的時候,就可以度比較多的眾生了。

用咒語可以令諸佛護身,法身來護身,然後手印一結,咒語一唸,你就等於是佛了,可以救助無量眾生。像我們去採恆河砂時,就是唸毗盧遮那佛的《大光明灌頂真言》這個咒語,你如果結手印,那手印很簡單,金剛拳、金剛印,叫做接引印,就這樣一直唸、一直唸,快速的持咒,它就會發光,所以你渡到的眾生有多少?如果是幾千幾萬的人,也是一下子就解決了,很快的!

當然以修行的過程來說,你要先證到空、無相、無願,才能夠進入陀羅尼門,不然是進不去的,因為你的心不淨,怎麼可以跟佛的心相應?當然你身也要淨,有沒有去除淫欲心?是不是清淨不犯戒?做到了,佛的三身才可能和你的三身合而為一,三密合一來幫你做事情。當然佛是假借你的身,但是你行菩薩道有很大的功德,因為你未來要成佛,所以要這麼去做,遠離非道。不管是法、不管是戒律、不管是正邪,又或是安住在小乘、大乘上,還是你要走的道路對不對,這都要列進去考慮,都是一個討論空間,都跟你心地上的成就有關,只是這裡講得比較簡潔一點,只注重在法的好不好而已。

(2007.10.24.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