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36)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的第十八種別德

證無中邊佛地平等。

如來證第十八別德,指如來所證諸法,不住於中,亦不住兩邊,是住於佛地諸法平等平等。所謂「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謂「邊」,有相互對立,極端觀念之意,也可說空有兩邊。此即離兩極端之對立而回歸於中道之意,平等及無分別。所謂「分別」,即是分別種種立場以把握教義之概念。

如來證無中邊佛地平等。修行就在放、不取一切法,不執空有、不執中間,邊就是空一邊或有一邊,不空、不有就是中,且對於中道也不能夠執著。空有不二,又能夠不執著中道,這就是覺悟的人所要修的佛地覺,如果是還沒有到究竟,就是還沒有到平等覺。如果究竟了,就證得佛地平等,不執空有、中道,這個怎麼做?像《般若經》裡面所講的,無有一法可得、無有一法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修佛法其實很簡單,只是大家往往不甘願。叫你放下,你又放不下,好的放不下還沒話講,壞的也放不下,一切妄想習氣毛病,都要放下!修行過程的境界有執著更要放下,這樣最後就能證得中而無中,佛地平等平等覺。

證得第十八別德,指如來所證諸法,不住於中,亦不住兩邊,是住於佛地諸法平等平等,現象界裡本來就有差別相,但是,當你已經證得空有不執、中道亦全時,差別相就不再為差別相,還是平等平等。對佛、對證得佛道的人來講,就平等平等,一體觀之,沒有所謂好或壞。現象界裡面,譬如眾生相不同、男女相不同、貧富貴賤不同、身體健康不健康,種種果報不一樣,這些都是世間相,但是以佛來看,一切現象都平等平等,不好也不覺得不好,好也不覺得好,就是所謂放下一切法執。

所謂「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在還沒有究竟以前,執著空也不好、執著有也不好,回歸到實相觀,實相觀就是觀空有不落於兩邊,就是中道,五根對六塵境都不執著,就是有中道的觀念,若有相互對立,就是落兩邊。所謂「邊」,就有相互對立極端觀念之意。也可說空有兩邊,極端的偏於空、偏於有。剛開始修行是慢慢往空這邊走,你要求解脫,所以住在空上,你要斷煩惱,在有漏法上去斷除,慢慢從「有」這邊往「無」這邊靠,慢慢得到解脫智,待內習滅了,空就現前。如果內在的習氣毛病不去掉的話,空這邊你站不到,解脫智慧就沒有。

所以,對一切有相、現象界的差別相,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有分別就會煩惱,你不分別就沒有好壞、對錯、合理不合理等等現象,自然你就會自在。你偏於空,當然好一點,但是,執著空亦是不究竟。至於偏於有,有,可包含妄有與真有。對佛法來講,在現象界裡面種種,都不宜當真,因為一切皆是妄有,是因緣合和假成的,因緣所產生一切現象,都是妄有,妄有你本就不能執它為有。再進一步講還有一種是真有,現象界你若看它真有,把這些因緣合和、因緣果報的各種現象,看成是有這回事,卻又能夠不執著。

既然看它也不是妄有,那你會讓它存在。回到中道,妄有不執,那你就真正有超越解脫的能力。如此一來,那現象界就會進入實相觀。實相觀時,觀一切法都存在,但又能不受其影響。知道事情在進展,但你不受它影響,建立這種實相觀,才是具足圓滿的解脫智慧。如果偏向於空的解脫,又不再超越之,就變成頑空,有頑空之執,那佛性就不具足。真正的佛性是可以超時空的觀照一切世界相,你如果沒有悟到佛性,僅偏執於空,前述這個能力現不起來,神通變化即受到限制,無法擁有像諸佛如來的這種能力。

此即離兩極端之對立而回歸於中道之意,不要極端地偏於有、偏於空,而需回到中道。平等及無分別,平等也就是無分別。所謂「分別」,即是分別種種立場以把握教義之概念。在一般的生活上,都依現象界在生活,但是,在修行上所謂的分別,乃是你要了解哪一個法是在什麼時候修,哪一個法要怎麼樣才是究竟,這些在分別上是好的。例如,你要先有正知正見才能修行,正知正見就能夠把我們修行的道路釐清。修行的道路很遙遠,欲界天的善行、孝道,色界天的初、二、三、四禪的禪定,種種的心世間性清淨,無色界的四空處定,這些都還是世間裡面的東西。

你道路搞清楚了,就知道修世間禪跟佛禪不一樣,修佛禪亦有空有不二的中道境界,也有菩薩道的境界。你是要落入小乘,還是進入大乘,這都要去思惟、了解,如果沒有具足完整的因緣的話,你可能會執著小乘法。當然聲聞乘、緣覺乘,他們都可以超出三界、得到解脫,但是聲聞辟支佛待在涅槃中一萬劫,聲聞阿羅漢在解脫狀態二萬劫,之後時間到了,他們還是要轉成菩薩道,入菩薩道才有究竟,是要求到如來菩提的。我們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是要求如來菩提,如來菩提才能夠顯現出最清淨覺,最後、最後要具足種種圓滿功德相或者十八種別德,所以說上求如來菩提,都為利益眾生而成就的。

行菩薩道要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第一個要誓度一切眾生,不是嘴巴講,你要練功夫,你要好的也要度,不好的也要度,有情、無情,六道裡面都要度,這個要去學很多的能力,這個就是在成菩薩道時要去做的。發了度一切眾生的誓願,再來第二個就要進入伏心菩提。我們這個心不清淨,所以要伏心,伏心方法有很多,除了自己的內心不淨要修以外,還要修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如果進入真正菩薩道後則要修十度,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要圓滿如來菩提的智慧。

有八不中道觀,稱八不即中道,即遮止「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四雙八計所發起無所得中道之理。又作八不中觀、八不正觀、八不緣起、無得中道、無得正觀、不二正觀、八遮。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與我國三論宗重要理論之一。意謂宇宙萬法,皆由因緣聚散而有生滅等現象發生,實則無生無滅。如謂有生或有滅,則偏頗一邊;離此二邊而說不生不滅,則為中道之理。龍樹菩薩《中論》中講:「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其中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稱為八不。用「不」來遮遣(否定)世俗之八種邪執,以彰顯無得中道之實義,故稱八不中道。又此八不皆講諸法緣起之理,故稱八不緣起。此不生、不滅等八不,總破外道之邪執,其中不斷、不常等六不,共明不生不滅之義。依此,不生不滅為八不之本,又因不滅由不生而有,故不生為無得正觀之根本。不但中之義,是天台宗作空、假、中三諦之說,以雙遮雙照為中道之實義,其中,觀即空、即假、即中,即三觀圓融,於空假二邊即談中道,稱為不但中。為圓教所詮之中道義理。觀此不但中之理,稱為不但中觀。

有「八不」中道觀,八種「不」入中道的概念、理念,「八不」才能夠做到中道,意指藉由八種「不」,而能得到中道觀的理念,稱八不即中道,即遮止「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四雙八計所發起無所得中道之理,四雙八計,四雙就是有四對,八計是八種不同的計度,計度就是推量、思想,一大堆的想念、思慮。對這四種名稱,八種現象,你發起中道觀觀照它,這樣就是由四雙八計做到中道之理。

不執著「生滅」,你念頭生起來時,不要去看它,就算看了也不去執著它,一切法都有生、住、壞、空這四相,這是法的四相。當法生起,你要看它也好、不看它也好,看了以後,要能夠守住中道,守住是覺而不住,中道,就無所謂法、不法。其次,不執著「常斷」,永恆不變就是常,空是永遠不變的,空也是常;而不常就是斷,無常就會斷,譬如生滅法,有生就有滅,在壞滅時就是斷。常時,你不執著它:空、無常時,也不執著它。無常不執著它,會解脫,空不執著它,不會進入頑空,這二邊都不著,就是中道,這是恆常的概念。

再者,不執著「一異」,一是一相,一種法相;異,是二種以上的法相,也可以講常、無常,無常才有很多,空只有一個相,不管是一或者很多,都不須執著。心如果是對一法不動時,剎那之間它是一;如果你這個心動了,那它就不是一,它就有無量的妄想接著來了。除非你一念覺,一念覺就是菩提,菩提你不執著它,就是守住這個中道;如果一念迷糊的話就沒完沒了,一念不覺,無量的妄想就一直出來、一直出來,我們人都是這樣,往往一直閃神、打妄想。

當然,平時好像沒有什麼想,但某一件事情從腦筋現出來,認真想時,你就鑽牛角尖進去,這個想完想那個,那個想完想另一個,沒完沒了的想到神經衰弱。修行上不能夠去動心,一有動心就會亂!你說心要怎麼不動?那就要修打坐、修禪定、修定力。你如不修,當然是凡夫一個,生活之間的起心動念、如意不如意,天天在攪和這些,心散亂不定,這就是沒有一念覺。最後,還有不執著「來出」(或稱來去),來所指的是法的起,而去指的則是法的滅,對於法生法滅都不執著。

不執空、不執有、不執生、不執滅、不執常、不執斷、不執一、不執異、不執來、不執出,這叫八種不,八不的中道觀,又作八不中觀、八不正觀、八不緣起。這代表不執著,代表不黏那個境,緣起時,有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的現象,但你不去執著,這就是要修無為解脫。無得中道,八種都無所得,不管偏空、偏有你都無所得,回到中性、中道、無得正觀,這些都是不一樣的名詞,都在講同一件事情。還有不二正觀,不二就是不執空、不執有的不二,《維摩詰所說經》中的「不二法門」,就在講這個。

八遮,這八種現象都不去執著,所依只有這個不二法門,這樣才能走到聲聞乘,(世間禪還離此太遠,沒有辦法脫離三界),進入阿羅漢、辟支佛,甚至於菩薩的境地。補充說明:菩薩有地前菩薩跟地上菩薩;而阿羅漢、辟支佛果者,勉強講這個位階是於菩薩道上的十信位住。其後方為十住位地前菩薩,十行位、十迴向位地前菩薩,再來過了四加行位,到此之後才登入地上菩薩,進入十地菩薩的話,已經是第四十四位階了。真正的地前菩薩只有這三十四位,最前面的十信位還不算菩薩,他只是小乘的解脫阿羅漢;要進入菩薩位,只有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到這些才是真正的地前菩薩或登地菩薩。

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與我國三論宗重要理論之一,此重要理論指的就是這「八不」中道。你要修大乘,就是不落於空有、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等觀念。不要去戲論、不要在那裡辯論,你執著那一點,或你說這個才是正確,這個態度都不對。佛法是不執一切法,如此才能走到最後、最後階段。意謂宇宙萬法,皆由因緣聚散而有生滅等現象發生,一切法生起都有因緣,這就是佛法所講的緣起,如果無緣就起不了法,像我們講的無風不起浪一樣,有因緣才會起法,是謂緣起法。

這個緣起法,理論你要怎麼去反駁它都沒有辦法。有因,加上這個緣具足了,才成為果,這個果又變成下一次的因,因又加上這個緣,又成為另一個果,因最後結果,果就是因,因又變為果,果又變為因,一直在輪迴,這就是我們眾生輪迴的根本道理!譬如這一世我殺了你,下一世換你殺了我,表面上下一世你殺我是你殺我,但是,這個因緣種在我過去曾殺了你,一報還一報,沒完沒了的。因果、因果循環不斷,這個就是我們無明時,所造的業,如果不能跳脫這種因因、果果的緣起法的話,你沒有辦法解脫,更不用講要成佛了。

實則無生無滅,一切因緣法起滅、起滅,如果你有定力觀著它,哪有什麼生滅?這內心起了一個念,你對這個念不執著它的話,這個念就不足成為一念,過一下子就忘記了。我們就是內心不清淨,常常會執著,才形成一念,因為有住故。真正有因緣或者是菩薩在考試,當然這個都不會是很好的境,都是很刺激的,因為刺激你才會注意,如果只是說些不刺激的中性語言,你不會太在意。如果要讓你恐怖、驚嚇,很簡單就給你起個念頭:你快死了!你就很在意,自己的生命沒有了,是要碰上什麼樣的事呢?是發生車禍?還是怎麼樣的?不然自己現在身體好好的,怎麼會快沒命了?然後就鑽牛角尖,這麼胡思亂想下去。這就是你執著法的生滅有,就會沒完、沒了。

我們修行就是在練這些功夫,一切法不管真假,都能夠坦蕩蕩的面對它,不執著它。你這樣去觀它就無生、無滅。秉持這八不執著,就有中道的能力。如謂有生或有滅,則偏頗一邊;離此二邊而說不生不滅,則為中道之理,這個我們對初學佛法的人,比較難理解,你說有,要怎麼看成沒有?世間的有相,怎麼說沒有?我們的空性,內心裡面有一個空無的自性,它又能夠依緣而成就一法。法起在住的階段之後,總是會滅,滅,當然因緣的緣先滅,彼法因緣盡。法身緣生偈:「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彼法如果是因盡了,緣也盡了,那麼這個法也盡了,大沙門就是指釋迦牟尼佛,這個緣起偈是祂講的道理,概括一切法都是這樣子的。你要是懂的話,你就悟道了;能夠做到的話,你就究竟解脫了。問題是你內心不清淨,就算知道因緣起法,但是,你看到這個人,就有完結了嗎?不會,你仍會沒完、沒了起念,所以你的毛病就發生在這個習氣。

龍樹菩薩《中論》講:「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一切講出來就是語言,沒有就是在內心裡面的妄想,你怎麼去看它,在這生滅法之間你看它為不生不滅,就像你看到這個是人,你不再加以分別,第六、第七意識都不起作用,看到就看到了,讓他走過去,不起心動念,這就是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你產生一個人相、二個人相、三個人相、四個人相,你都不去執著,管他幾個人相,都不去在意、思惟它,管它一或三,心不動,這是一。看到是來,去掉是出。或者,這個自性是空的話,是常;產生一切法是無常。如果這個斷滅的話,這個常它不會斷,有斷的是生滅法才會斷。

這些現象,用這樣去思惟,你要怎麼去做到這個八不?觀它不生亦不滅,有生,我看它不生,有滅,我看它也沒有什麼滅。不常,空性有法生起時,它會產生法,當然法生起,不破壞它的空性,不斷不滅,沒有什麼空破壞掉了。不一,不一就是有二、有三,就是我們講有因緣時,這個空跟有兩邊都生起;不異,那就只有空相。因緣來或者因緣不來、因緣出等等都是因緣,你不去執著它的話,就不會有什麼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其中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稱為八不。用「不」來遮遣(否定)世俗之八種邪執,一般人沒有學佛法或者外道的婆羅門,他們執著偏空或偏有等等的法,都沒有辦法究竟,這叫邪執,乃不當的執著。以彰顯無得中道之實義,我們要修行的是中道觀,要了解這八不的道理,這沒有得一法的這種佛的道理。你要得到如來菩提,是沒有一法可修,沒有一法可得的,這樣你的所知所見,都要放下、放下,才能夠最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修佛法很簡單,你不要練很多功夫,你要練的就是「捨」,捨去你的執著,問題是你捨不得,捨不了,拾又捨不得,一直把它拿著,習氣毛病捨不得把它拿掉,永遠在那裡鑽牛角尖,就是這個樣子。

故稱八不中道。又此八不皆講諸法緣起之理,緣起時又不去執著它,故稱八不緣起。此不生、不滅等八不,總破外道之邪執,你執著在哪裡都可以用這個理念破解它,其中不斷、不常等六不,共明不生不滅之義,不斷、不常這六不,可以完全說明不生不滅真正的道理。依此,不生不滅為八不之本,不常不斷,常,如果是空時,它是常,法來的話,它又變成不常,不常就已經斷了,斷了本來是空,有相生起就斷了這個空相,這兩個基本的,常是空相,有因緣它起了法,起了法破解了它的空相,就不常,不常就斷了這個常,這兩個最基本,產生一、不異或者不生不滅、不出不來等等,這六法,空、有是基本的,一切法之間有六種相,又因不滅由不生而有,你沒有生就不必要滅,故不生為無得正觀之根本,你要觀一切法不生,這就是你正確的觀念,你要從這裡下手。

如果你把心觀進去了,有法生滅,你執著了,再要回來就難一點,當然,有時候,三秒鐘、五秒鐘的迷糊掉,但是馬上警覺,不再隨妄想流轉,那還好一點;有的則是鑽牛角尖鑽了一個星期、二個星期,一個心都放不下。被考試時常常都是這樣子,例如被哪個人欺負、被哪個傢伙罵了,都放不下心,你只是一直住在那個被罵、不痛快上頭,而沒有趕快把它回到空觀,等到你一念覺的話,才知道自己的一念無明,已經耗費了一個禮拜、二個禮拜,甚至有的過了一、二年還在糾纏不清、恩恩怨怨。你如果有冤家的話,就是這樣子,糾纏不清、沒完沒了,一件加一件就沒辦法解脫。

法,剛生起來時,你觀它不生或者根本都不黏,它生起沒有根,就下去了。它為什麼會有根?就是因為你內在不清淨。譬如你害怕、害怕死,一個念頭,如果有關死亡的念頭,你就很執著,念頭一生時,你沒有警覺,就一直鑽牛角尖,一個念、二個念、無數的念就一直想想想,就失去你本來要修中道的能力。這裡講的不滅,是由不生而有,不生才是無得正觀之根本,你要從一切法觀不生、不生、不生,有生滅也觀它不生

不但中之義不,不是說絶對否定,是執著中道的意義,這在講八不,但是,後面要得到中道,八不中道觀,這天台宗作空、假、中三諦之說,天台宗他們在觀這個法,開始在練時,就是用空、假、中來觀,空,本來是我們的體,體性,空性會應緣,應緣起法時,這個法,要把它看成是假,看成是假,你才不會執著,如果,可以看到成功了,看為假的話,這就轉入中道,我可以看這個法,但我沒有起心動念相應,這就是中道,空、假能夠成立,就得到中道,如果,空應緣產生的相,你把它當真,這個中道就得不到,你就鑽牛角尖,妄想就在這裡現起,那你就迷糊掉,這是天台宗他們修的,修這八不,回到中道。

以雙遮雙照為中道之實義,其中,觀即空、即假、即中,即三觀圓融,於空假二邊即談中道,不偏於空,不偏於假。假就是假有,假有還是有,空與假有,你要能夠慢慢練。要是你練不起來,怎麼辦?你會執著一切相的,那就要唸佛,用唸佛來壓住你種種執著,讓佛法生起那個覺知的境。不落空、假兩邊就是談中道,稱為不但中,不偏於空、不偏於假,但中,就是把它擺在中間,這個就是中道觀。

為圓教所詮之中道義理。觀此不但中之理,稱為不但中觀。不執著生滅、不執著常斷、不執著一異、不執著來出等等,但是,不是否定它,是把它擺在中道;我可以看它,了知它的境,但不執著這個境,這樣才有辦法住在中道觀。所以,佛性是不絶對空哪一邊,如果,你要求解脫知見,你空掉,當然解脫,但是,一直下去的話,就變成很多事情不明瞭、很多智慧得不到。佛法不是這樣,佛法是什麼都要看、什麼都要懂、什麼都要有能力現起,但,又不去執著,這才是究竟。

 

佛地者是等覺位之上,得妙覺位是謂究竟佛地,修學佛法有不入種性(凡夫性),即是十信位者,然後入種性者俱六種性,一者習種性,是十住位行者,二者性種性,是十行位行者,三者道種性是十迴向行者,四者聖種性是十地菩薩位行者,五者等覺性是入法界心佛地,六者妙覺性是具寂滅心,是如來位行者,究竟佛地是十號如來,極位。

佛地者是等覺位之上,我們修無上正等正覺,能平等觀一切法,就是等覺,你對內心裡的舒適或痛苦,都不執著的話,那痛苦跟歡喜沒有兩樣,身心一切憂喜苦樂都不會有分別等等,平等平等,求這種平等法就是等覺。好比說,高興嘛,每個人都希望高興,但修行的人,其高興跟憂煩沒有兩樣,一樣平等平等;或者感到身體的痛感跟氣所帶來的樂感沒有兩樣,這個就是平等,你要建立知見,突破種種分別,若身心沒有分別,都一樣平等平等,你做得到就是等覺之上。

得妙覺位是謂究竟佛地,等覺還不究竟,還有妙覺。等覺是比較用被動的心去平衡你的善惡、合理不合理或者順逆種種心境,這在修行上觀等覺,但是,你神通變化起不來,你還不會用。佛法不是只有求解脫而已,佛法要度一切眾生,你要有很多的智慧、很多的能力、很多的神通變化,這些都要去學的,佛法是學不完的,一到妙覺位,才是究竟佛地。一般阿羅漢,他也說是佛,是覺悟者。這次網路文章剛好在說明佛、如來,這兩個不一樣的名詞。佛只是如來的十分之一的功德相,佛已經覺悟了,如果做到八不中道能力的話,衪是覺悟了,沒有煩惱了,跳出三界了,還沒有到究竟覺,佛上去有十地,如來有十地,一地一地上去。

如來地就在講這個佛地,根據《般若波羅蜜經》裡面講到,至如來六地的話,所有神通變化,自然就現起,不必假練,因為你心裡面已經最清淨,你到最清淨覺時,神通變化自然就現起。靜態的來講.神通變化觀宇宙所有一切佛剎土跟眾生,甚至於他們的因果報應都知道;動態的而言,眾生的起心動念衪都知道,像《金剛經》裡面說講的「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眾生心在起滅起滅,如來都知道,當然菩薩也知道。你在那裡打妄想,佛、菩薩都知道,你打好的妄想、不好的妄想,祂們都知道,但懶得理你,懶得理你,就做到八不。八不,你想好的,當然,有因緣,就給你加持加持,你想不好的、亂七八糟的、為非作歹的,他懶得理你,你造業,他也沒有辦法。

我們修行,用這八不,來練我們的中道觀,進入佛地覺悟了,平等平等觀一切法,這還不夠,還要進入如來十地,這個都是在學神通變化。修學佛法有不入種性(凡夫性),即是十信位者。種性,本來有生起一切果位的種子,現在你沒有那種種性,就叫不入種性,就是聲聞,因為聲聞只要求內心的空解脫,跳出三界就好了,不是求圓滿,他的種性不入、不算。不入種性聲聞,我們今生能夠聽聞到佛法,你就要去發菩提心,讓它形成一個菩提種子,這樣以後才能夠有六種種性,這個十信位,聲聞他是在十信位的九、十,這在菩薩道裡面是不入流的;十住、十行、十迴向才是菩薩,但是,尚為地前菩薩而非地上菩薩。

然後入種性者俱六種性,這裡面他有講六種種性,可以開花結果,可以發芽成為哪一類的聖人。一者習種性,是十住位行者,你還有妄想習氣毛病,沒有滅,習種性。第二者性種性,我們的自性具足哪一種的種子?譬如你具足菩薩種性、如來種性,是十行位行者。三者道種性,智慧的話,包括這三個;一切相智,是聲聞的智慧,得到解脫的;一切道相智,是菩薩空有不二的智慧;而一切種智或者一切智智,這是最高的如來智慧。這裡菩薩能以空智得解脫,又能以有為入一切法,去度眾生,他兩邊都學得很好,八不裡面中道觀,他證得,這就是菩薩,依這個道種智,讓你生起種種的智慧,這是十迴向行者。

四者聖種性,有解脫才叫做聖,到十地菩薩位行者,才是真正的解脫與智慧俱足,其實講起來要到十地菩薩中的第八地才是真正的解脫,但是,這裡偏向於智慧,初地到七地偏向於智慧的學習,到八地,他就是真正的不動地,就有真正的解脫,也有無量智慧可以度一切眾生,這是聖性、聖種性。到了五者等覺性,佛地佛地就是等覺,等覺性,是入法界,心住在佛地上。最後六者妙覺性是具寂滅心,是如來位行者,究竟佛地,具足十號如來,極位,最高的位就是如來。以上這六種,是依照各個階段之習氣,或者已經修到什麼具足,而把它劃分成了六種種性。

平等sama,即均平齊等,無高下、淺深之差別。係指一切現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識性、心真如性等上沒有差別,稱為平等。所以平等即是虛空,謂真如之體性平等,於一切法皆平等而無有差別。諸經論中有關平等之思想與用語極多,例如認為佛、法、僧三寶,以及心、佛、眾生三法,於本質上均無差別,故說平等;或顯示本體界之相貌,稱為空平等、真如平等。平等是諸法體相,由此所達到之智慧,應無所分別,主觀與客觀亦無區別,此稱智平等;對於眾生亦應等同視之,無高低、親怨之區別,在值得憐憫和具有佛性上,平等無二,此稱眾生平等。佛地稱為平等覺,自性法身稱為平等法身。自性法身,即是八地以上之菩薩已證平等寂滅之真如,雖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亦能一時遍於十方世界,示現種種教化,作種種佛事,而無往來之想,亦無造作之想,故稱平等法身。七地以下之菩薩,雖證真如,然尚要加功用行始成平等法身。

平等sama,即均平齊等,無高下、淺深之差別,這就是你要修八不的一種功夫,做到了,就是觀一切法平等、沒有高下,不會說好的事情發生你就很高興,懊惱的、不好的事情發生你就很懊惱。好事情、壞事情對一個修行人來講,都只是事情而沒有好壞之別,這種心態要慢慢建立,你不要說不好的事情發生就說倒楣,什麼事情愈想愈倒楣,不要這樣。事情是因緣,依因緣而產生這個果報,有什麼好或不好。

很多人喜歡去算命,光算命有什麼用,算到不好的命還是要來,該來還是要來!不如你天天什麼事情發生了,就如實地面對它,用八不去觀它,平等觀這些相,你就沒有煩惱了。反正事情來了,就去處理,處理好了,也就圓滿,且圓滿了也沒有什麼好或不好之想,反正就是這樣子,這就是對一切法沒有高下、深淺的區別,種種差別相都沒有了,做到平等平等

係指一切現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識性,唯識是心跟空,唯識裡面有講二個事情,唯是偏向於空、唯一,識是偏向於心,這比較多樣。唯識學,是講空有之間所現的一種現象。心真如性,我們各個修行層次的真如,所現出來的心的功用都不同,你如果觀它沒有差別,你就不會去執著它。比如說,你在這欲界天,只有一個天性就是孝順,這是善心,觀它無所有不得,就可以往上再進到初禪境界,若又把有覺有觀都觀空,你就可以超越覺觀;到二禪喜俱禪境界,你可以同樣去超越這種愉快感的心地。

具體來講,初禪的人就可以觀這個心,用覺知來觀自己的心,所以有覺有觀。通常沒有修打坐的人,就不知道什麼叫覺觀,他們只有一個心,怎麼觀?若你修到一個境界就有兩個心,可以知道你的心在起滅起滅,如果做不到這樣,你連初禪都沒有到,你要慢慢打坐、慢慢打坐,氣到腦筋裡面去的話,以後你起心動念,都可以看到它在想什麼事情、在罣礙什麼事情,這就是有覺有觀。能覺的是你的自性、你的覺知、你的真心第八意識,所覺的就是你的妄想心所現的法塵或者外在因緣、實際有因緣來感招的生滅法,你可以看著它,有覺有觀,這也是你的真如所現的。

到了二禪,你的心會發起快樂,這是喜俱禪。喜是它所現的真如,心會高興。但心起快樂也不行,一般人都想要快樂,都希求安祥,一般的宗教也都這樣在求安心、求家庭快樂、求什麼就好;可是我們學佛法不是在求這個,學佛法在求解脫,在求我們的心要平等平等觀一切法,喜也不能讓它喜,高興也不能讓它高興。到了三禪樂俱禪,這個真如性產生,氣充滿整個身體,快樂無量,身體的快樂,每個細胞像一個世界一樣,氣太多、太旺了,這是樂俱禪。

四禪,一境性,一境是面對因緣所起的影像、心念,一境是一法,這裡一境也有一性,一境性就是一境又一性,一性就是只有空性,這個空性能平等平等觀這個境,這個性不動,才能依,這個境就是法,觀這一法,四禪就有這種境界。總之,你心真如所現,如果沒有觀它平等平等,它就有差別相,如果觀它都是平等的話,就有中道觀,這是我們要訓練的,用八不的理念去觀照它。

所以平等即是虛空,虛空才能平等,如果有一個相,那就不平等了,虛空只是一個代名詞,我們在修的是讓心像虛空一樣,心像虛空一樣的話,就可以容納一切相、包容一切相,像我們人世間一切人事物,你都包容接納了,就沒有什麼事情好壞、如意、不如意的種種的分別,這是我們心態形成的虛空相,不是說你真的能夠進入虛空,那個要到如來或者到無餘依涅槃的行者,才有辦法跟虛空等齊。平等就是虛空,把善惡等等的法,都看成像平等一樣的接納,謂真如之體性平等,於一切法皆平等而無有差別。

我們講初禪有初禪的真如,天性有天性的真如,人性有人性的五根六塵六識的真如等等的,四空處定也有四種不同的真如。直至三摩地三解脫門、四無所畏、四無礙辯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五眼六神通、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恆住捨性、無忘失法、一切三摩地門、一切陀羅尼門……等等,都是各有它的真如。前述的這些名相,你去看《大般若經》,也要曉得都是你修行過程中,會得到的種種境界,不管智慧、神通、能力,都是真如所發生,真如所發生,真如所發生,你怎麼觀它平等?不執著它就是平等!你執著這裡就死在這裡,例如你執著二禪就死在喜俱禪這裡,不會再前進。

如果你到最高的無上正等正覺,跟佛一樣的所有神通變化都得到了,你也不執著,那你就是如來。你不能在前面這裡執著,如果你在天性這裡執著,像一些人經常做善事、幫忙蓋醫院之類的,他的天性慈悲、有仁愛小善心,會受天報,但也只有得到天報,因為他執著他的報。你在修行打坐,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等等的境界,你都不能執著,一執著就卡在這裡,就沒有平等心,沒有八不。八不,不是只有用在轉煩惱,須在善境界修行過程之間也用八不去觀它,一切都不要執著,建立這種平等觀,雖說只有佛地境界的人,才能夠體會真實的平等。

諸經論中有關平等之思想與用語極多,例如認為佛、法、僧三寶,以及心、佛、眾生三法,於本質上均無差別,這在一部經裡面講,佛是什麼、法是什麼、僧是什麼,怎麼樣怎麼樣,最後佛、法、僧就是一,沒有三,如果你把佛、法、僧好像分成三,你就有分別,你就不平等。佛,表示一個如來,衪所說的法就是法,然後,衪所建立的僧團或者依佛教皈依三寶出家受具足戒者,這是僧寶,其實,這三個都是一個,都可以相互代表。我們還在分別的話,才會視作三。又如心、佛、眾生這三法,在本質上都一樣,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心,心就是佛,你要懂得這些,走到很高段的修行都要這麼去觀,你才沒有分別。

故說平等;或顯示本體界之相貌,稱為空平等。其實你只要能捨一切法就是做到平等,跟虛空一體就平等,平等就是虛空,沒有執著。我們剛講的現象界,現象是差別相,本體界就是空相。我們在禪宗公案裡面常常用這種,本體界就在講空、空體、體性;現象界在講因緣果報的現象,就在講差別相,這個我們一定要學習,觀它平等平等。不要認為說,明明有法怎麼說它無法?這樣你就修不到空觀,你要用空,用八不來學習中道,中道學習到的話,所有本體界跟現象界裡面,都能進入空平等平等。真如平等,到如來真如境界或無為真如時,才是跟虛空一體的,沒有執著的一種平等法。

(2007.08.15.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