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35)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如來的第十七種別德(續)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續)
妙智指巧妙智慧,即一切智智,謂遠離、永息一切戲論,則能生巧智慧。《大日經義釋》:「巧妙智者,即是一切智智之別名也。」一切智智sarvajña-jñāna,音譯作薩婆若那。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勝者。一切智通於聲聞、緣覺、佛三者,今為區別佛智與前二者,故稱佛智為一切智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大日經》:「離一切分別及無分別,而彼無盡眾生界,一切去來,諸有所作,不生疑心;如是無分別一切智智,等同虛空。」由是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猶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又如大地,為一切眾生所依;又如風界,除去一切煩惱塵;又如火界,能燒一切無智之薪;又如水界,眾生依之而歡樂;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亦知此法為究竟之常不壞相,不增不減,猶如金剛,故為究竟實際之實智,亦唯如來自證之解脫味。
妙智指巧妙智慧,即一切智智,如來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種智都具足,叫一切智智,妙智究竟;阿羅漢能得一切相智,菩薩得道相智,只有如來才能得一切種智,謂遠離、永息一切戲論,則能生巧智慧,如來的最清淨覺,衪怎麼修?遠離一切的戲論,永息內在的一切煩惱,裡面沒有煩惱,就能遠離外在的一切戲論,不必跟人家辯論。講東講西都是不究竟的法,回到清淨自性,才能產生巧妙的智慧,這智慧包括了知一切世間相、懂得如何度化一切眾生。如來之所以成為如來,主要是要度眾生,眾生種種的煩惱、障礙都能夠幫其化解,有此清淨自性才能夠產生巧妙的智慧。
《大日經義釋》:「巧妙智者,即是一切智智之別名也。」阿羅漢的一切相智、菩薩的一切道相智、如來的一切種智,這裡稱一切智智,這個智慧不是我們凡夫可以去測定,連大菩薩也測不出。你只要問得出的,如來衪都可以答,你要說哪個眾生有什麼罪過、要怎麼化解,衪也可以講述因果、唸一個咒,讓你去執行。這種智慧懂得太多,過去、未來、現在什麼都懂,叫巧妙智,為一切智智之別名。一切智智sarvajña-jñāna,音譯作薩婆若那。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勝者,加上一個妙字,有究竟之意,菩薩有智慧,但不究竟,阿羅漢有智慧,更不究竟,只有佛才是唯一究竟,所以最殊勝。
智通於聲聞、緣覺、佛三者,聲聞、緣覺、菩薩不懂佛的智慧,但他們的智慧,都被涵蓋在佛的智慧裡面,當然佛可以懂得。今為區別佛智與前二者,故稱佛智為一切智智,一般講在《大般若經》裡面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種智;種,代表可以發芽,可以形成一切。一切法由一切種智來說明,衪無所不知才能說明,如果不懂道相智、一切種智,僅侷限在某個部份,就不算一切種智。這個種字安上去的話,就表示可以產生一切的智慧。這到底多大?不可宣說的,這智慧只有佛才具足。
每到農曆七月十五日都有齋僧法會,供佛齋僧以後都要唸《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這部經,這部經主要是為國家社稷祈福的。這部經的開始也是這樣,十六諸國王等請示釋迦牟尼佛:「這些國家要怎麼安定,使國境不要有戰亂、天災、人禍?」釋迦牟尼佛便開始講十四種忍,修忍辱、修無生法忍,才能修到最清淨覺。修佛法不是嘴巴講出來的,心清淨不是辯論贏了就清淨,沒有這回事情。你要能夠遠離一切的戲論、永息內在一切的不清淨,內心若清淨,就不想跟人家辯論,除非要度這個人,產生一種智慧來讓他信服,不然,不必去跟沒有因緣的、不對稱的這種外道、邪道,說法、辯法,鬥來鬥去、爭來爭去,沒有究竟,因為他智慧不夠。
這部經裡面說:「自性清淨,名本覺性」,我們本來的佛性、覺性,是本覺,它本來就自性清淨,這是從理地上講,佛性,不因為你不清淨的習氣毛病增加一點一滴,叫不增不減、不垢不淨,雖然講清淨清淨,本來清淨也無所謂清淨、不清淨,就是那個樣子,叫做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如果能夠回到本覺,那就可以產生一切智智,本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本來面目,這至少要到《解深密經》裡面所說的圓成實性,才算回到本覺,這是自性清淨。至於《解深密經》講的依他起自性,這個在修行上是始覺。圓成實性、清淨自性是本覺,證悟本覺者,可以產生一切智智,可以觀照十方一切佛剎土的佛世界,可以知道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這個神通變化無量。
本覺跟始覺這個名詞要了解一下。始覺,也可以說對依他起性、對一切因緣能覺知,如果你修不到能夠覺知因緣來去,那是凡夫,有覺但不能安住,則是遍計所執,仍是凡夫。你如果一切因緣能覺知,但不能安住,什麼叫不能安住?就是第一念覺知這個境,起了第二念之分別,第三念之妄想,第四念甚至所有習氣加進來,沒完沒了的,後面種種就是凡夫的遍計所執性。第一念覺依他起性的功能,如果你覺得不能安住,那就要學習忍法安住,學習安住就是在修行,開始懂得這個心,懂得什麼是應緣,懂得這個心有在起分別、起妄想,若它一動了就能自己知道,才算上路了。如果始覺一動,都還不能覺知,那怎麼修?就還像一般人一樣,沒有辦法覺知歷歷,修起來就很困難。等你證到如來本覺性的,才有具足一切智智。
《大日經》云:「離一切分別及無分別,而彼無盡眾生界,一切去來,諸有所作,不生疑心」,不是只有離分別,無分別的心也要去除,內外都離,對外一切因緣能知,覺知以後能離,修行就在做這工作,能離,解脫了,但,你又執著一個自性的本覺,這邊還是執,執空、執有,執空要離空,執有要離有,兩邊都能離,圓成實性也要離,依他起性也要離,離分別及無分別。而彼無盡眾生界,這樣的話,你的自性清淨,就可以無盡到眾生界裡去,一切去來,如來是不來不去的,眾生才有去來,如來如果要有去來,就要現應化身,法身清淨無相,應緣的話就是哪個眾生憶想衪,衪就應緣,應化身就出去了。
這個來去來去都不生起懷疑心,諸有所作,不生疑心。不必問:「這樣行嗎?對嗎?這樣、怎麼樣?」一切有為法的作用,就是來自於自性清淨所感招眾生因緣的現象。所以,做了以後,就不要去想:「對嗎?有效嗎?怎麼樣了?」這些都是多餘的、心不清淨的、沒有智慧的。如是無分別一切智智,空不執,應緣有相起法也不執著、也不起懷疑心,這樣的話,沒有分別一切智智,等同虛空,跟虛空一樣,有法也虛空,無法本就是虛空,修最清淨覺,回到如來的等覺性,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要了解就是這麼去修習,沒有一法可得,若有法可得,心就不淨。
佛法講那麼多,把境界、方向、手段搞懂了,就是這麼回事情,你要去做,儘量的推翻你的妄想心,這個妄想執著這個好、不好,執著要怎麼樣、不怎麼樣,這些都是多餘的。怎麼安置這個心?如虛空!如果你的習氣現起,你當然要去校正,怎麼校正?也沒有方法校正,就是放下!放下!叫自己放下,例如大家心急時,最喜歡闖紅燈,或者搶黃燈,遇到黃燈也趕快衝過去。你會想,爭取幾秒鐘也好,若你有這個心起時,你就要叫自己放下!放下!不要急。在你的生活上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問題是你有沒有去察照它?你說無所謂,大家都這樣,我也這樣,如果你還是有這種心的話,要怎麼回復到本覺、回到最清淨覺?沒辦法!
只要起心動念都是不對,好的不對、壞的也不對,要回到跟虛空一樣,沒有執著,沒有執著才會現一切智智,一切智智現起,會進入有為法的境界,有為法之間你又不去懷疑:真的嗎?假的嗎?會改善嗎?……等等的。抱著這些懷疑,就是心還不清淨,智慧還不究竟。由是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智中之智,智慧中的智慧是什麼?沒有,如虛空一樣沒有。你要懂什麼?你學了什麼?會講的,不是智慧,要能回到跟虛空相等的,那個才能產生一切智慧。
猶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好的不分別、壞的不分別、法不分別、空不分別、種種相不分別,你就在學這種功夫。要做,可以不做嗎?如果可以不做的,就不要動。該做嗎?該做就做。學這種沒有分別的,隨緣而進展的,你會有什麼煩惱?沒有煩惱!你既然沒有種種的欲望、所求,怎麼會有煩惱?沒有,自然就會自在;離一切分別,分別包括正的分別、逆的分別、空有的分別都包括在內,離一切分別。
又如大地,又如一塊大的地方、土地,為一切眾生所依,這塊地要有眾生來依靠的,我們要修心,心地可以生一切法,叫做地。一般人的心地會產生好的法、壞的法,心地、心地,心地清淨。這塊地可以生心,生心就生一切法,這一切法,當然要回到最清淨覺,是無分別,生一切智智。這塊心地為眾生所依,眾生希求能轉煩惱、修解脫,你有修證到這種境界的話,這一切智智就可以化導一切眾生,讓他能夠得解脫。
又如風界,除去一切煩惱塵,風開始發動時,就是我們情開始發作了,一般我們講風情、風情、不懂風情,懂風情就糟糕了,因為風動情就亂,情亂就是凡夫的境界,煩惱、欲望都來了。我們有地、水、火、風、空、識等大,風大動時,情見就會發起這些憂喜苦樂的感受。你要修憂喜苦樂都不動,就要令這個風大不動,不然情見一動,煩惱就來、煩惱塵就來。若你在風界之間讓風能夠不動,就可以幫眾生斷除一切煩惱,你不動,眾生才可以依靠你、依止你,你修到空觀,心自在無礙,別人一走到你的範圍裡面,自然心安、無畏,不用害怕,或者是打個電話到距離很遙遠的美國、或哪裡,談幾句話,你不用講什麼大道理,對方也可以安住這個心,這是你本身已經修證到空。
所以,風不動、情就安,無所謂情、不情。心空法了,這樣外人一切心投到你的心裡面來的話,他們才能感受到那種安祥。這都不必用講的,佛法不用講、也不必教。你如果要行菩薩道,就要懂很多,所以要學很多;如果要學解脫道,就很簡單,只要放下一切!你要學輕安,就依著某個人,他心入空時,隨時依著他就可以得到安祥;誦經、拜懺,都是還不究竟時在用的,究竟的人,他就是心亂,感到有外緣,只要把心空掉,菩薩、佛的光就能照到心中去,一被照到,心自然就安祥不亂了。
你如果遇到境界不能保持住,會起很多妄想情見,這樣就不能接受到佛光,佛光隨時都在發,二十四小時發、無時無刻不發,不管在那個地方,有屋簷、沒屋簷,衪照樣可以沒障礙的照射到,關鍵是你不要起心動念,不要先慌亂,一慌亂你就照射不到祂的光、吸收不到了。你把心投入佛心,你也可以感受到安祥。一切智智等於風界一樣,除去一切的煩惱塵,風可以把煩惱吹走,風也可以讓我們起情見,風也可以讓情見去除,得到煩惱塵滅。
又如火界,能燒一切無智之薪,我們的煩惱來自於胡思亂想,來自於情見太重,如果用我們的火,火界的火大來燒掉煩惱、燒掉一切的沒有智慧,這沒智慧像一堆柴火一樣,薪柴一樣,用一切智智把它燒掉,這是一種譬喻。又可以把一切智智,看成水界,眾生依之而歡樂,如魚得水。像這幾天颱風來了,水比較滿足一點,晚上就不會那麼熱,不然天天晚上吹電風扇都是熱風,跟你的體温一樣的,讓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有水就可以讓我們降低熱惱,所以有一切智智也可以讓你得到歡樂。以上都用地水火風這四大在譬喻。
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一切種智這個種才重要,佛是一切種智,種就可以產生無量的法,不管你是什麼法,都可以從這一切種裡面生,包括你是什麼法,然後,產生各種智慧,當然都可以克服煩惱。佛的智慧,一切智慧、一切種智,也能夠遍知一切法,亦知此法為究竟之常不壞相,最重要是究竟,知道種種法是一種有為相,還要知道這個法,它究竟根本相是什麼?是無相、是住相的相、常不壞相,永恆就是常,常是不壞,不會壞掉,這種法相不壞。永恆常不壞相是什麼?空相。
只有空,才能夠永恆,現起有為法不破壞它的空相,空之中涵容有相、有之中涵容空相,你這樣去觀,一切有為法裡面有空,怎麼空?就是你對一切有為法,不執著,就是有空在裡面,你對有為法能夠自在無礙,則這個法,不管是外緣、或是內在的自心應緣,都能夠不執著的話,就是有一個空、自性清淨的空體在裡面,這才是究竟。我們本覺,產生一切智智,這基本的本覺,自性清淨,它是不增不減,《心經》裡面還加了不垢不淨,不因為你有汚垢或者想要把它清淨,而改變它?沒有!不因為你造業,它就增加?沒有!不因為你修行,就把它減少,沒有!它還是一樣的。
猶如金剛,像金剛鑽石一樣,金剛是代表無堅不摧的一種物質,如果用有為法來顯現這個名相的話,這個一切智智,佛的究竟智慧、妙智、巧智,像金剛一樣,金剛可以割壞一切物質,對玻璃是最容易的,劃一下就破了,連堅硬的金銀銅鐵它都可以破壞,它才是最堅固的,故為究竟實際之實智,究竟,所以說沒有,實際也是本來的這種智慧。你光學一些怎麼樣怎麼樣的智慧都沒有用,這是一般世間的智慧,譬如叫你練一個功夫,你這麼練這麼練就可以得到什麼好處,那個都是有為的智慧;你要去學一切空無智慧,才可以產生一切智慧,我們學習一切智慧,是無所求的智慧,在無所求之間,回到清淨自性,才能夠產生無量的智慧,這種智慧才是實際的智慧。
亦唯如來自證之解脫味,你沒有到如來的境界,就不知道如來的一切智智是怎麼樣?光從文字相講,我們引了幾段經文來說明,好像懂了,懂了也不體會,它一切智智能夠做什麼,此皆我們所不可思議的,連菩薩都不知道佛的智慧怎麼樣,大菩薩猜測不了。反正你問什麼如來衪都懂,甚至還有我們不知道怎麼問的,因為我們智慧有限,問不到衪還有的智慧。一切智智,這個是一種無法用凡人的語言去說明的智慧,此處只能很勉強地,提出這些來讓各位了解;唯有佛,衪才能夠自己證得諸解脫味道,也同時用衪這種智慧來度化眾生,令有情、無情都能得度。
究竟 uttara,音譯鬱多羅,形容至高無上之境界,或對事物徹底極盡之意。如佛示現至高無上之真理,即稱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顯示佛教之最終目的,即稱為究竟涅槃。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究竟是什麼意思?究竟 uttara,音譯鬱多羅,形容至高無上之境界,沒有比這個更究竟、更高、更至高無上的,就像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可以得到如來的解脫究竟,也可以得到如來的究竟妙智。無上正等正覺,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究竟是無上,或對事物徹底極盡之意,徹底、徹底,乃究極最後無上之意。如佛示現至高無上之真理,示現無上的真理,就是究竟法身,法身無相究竟是最清淨的,講一個東西的最極至,就是究竟;你說法身會有不清淨?有!還沒有完全究竟就是不清淨,我們才會分為五分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
五分法身的功德相,你從戒,持戒修行,依戒而得定時,得到的戒法身,這是一分;戒法身,不為戒所縛。守了戒,不是被戒綁死,而能現起法身空相,法身是空相、無相,自然可以去守這個戒,不必因為戒來綁死了,且心中雖然無戒,但你不會去犯錯。然後,依戒得定,受戒以後,心比較安定,不會去造身口意業,定力真的夠的話,就產生無相,不為定所縛,是定法身,有了定法身,才能夠自在。有定,就會產生慧,慧得,就產生慧法身,這是三分法身;解脫法身,有智慧就能解脫,解脫法身,乃四分法身;最後得到解脫知見法身,五分法身,知見上又帶有智慧,智慧又不被智慧綁,也能空掉智慧,方為五分法身具足。
還沒有成佛以前的,要得解脫法身是阿羅漢,或者是八地菩薩法身清淨,阿那含或者地前菩薩、八地菩薩以前,這些都還在修學慧法身、定法身、戒法身,沒有一個究竟。直到最後才是究竟,那已經是佛的境界,究竟是在最後佛的境界,佛得到解脫智慧,法身還是把它空掉,沒有所謂解脫知見法身,一切進入虛空,那是最究竟,即稱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顯示佛教之最終目的,清淨法身都無相時,就遍入一切虛空界,這就是佛法所要教我們的究竟涅槃境界,我們要像如來一樣,顯示佛教之最終目的,就是得到究竟涅槃,即稱為究竟涅槃。
你唸到《心經》的「究竟涅槃」,你要怎麼究竟涅槃?「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遠離顛倒夢想」,不要胡思亂想,遇事不要逃避,心放下,就有解脫了,不是逃避,逃到哪裡都一樣被束縛,把心放下就好了,這樣才能得到究竟解脫,《心經》裡面這句話,怎麼得到究竟解脫?空掉一切相,回到法身清淨、自性清淨、本覺自性,就能夠得究竟解脫、究竟涅槃。
世親菩薩釋云,謂於無雜如來智中,勝解究竟,此中勝解名為解脫。即是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解云:世親論意,依無性菩薩解釋而可了知,言不相間雜者,如來勝解所現佛土,不相間雜。言如來解脫者,即是如來現土勝解,於所現中無不了知,故名妙智究竟。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世親菩薩解釋云,謂於無雜如來智中,如來智慧,不相間雜其它智慧,但是,衪的不間雜如來智慧,卻具足概括眾生一切的智慧。解脫勝解究竟,勝是無上、最高的這種了解究竟,此中勝解名為解脫,你要說了解每個法的真實,就能夠解脫;你要說不用一法面對一切法,也是解脫。解脫勝解,也可以用智慧的累積,到最高究竟,也可以用智慧得到解脫。如果以佛的清淨法身為主的話,那是不起一法、不起一智,一個智慧也可以得到究竟解脫。
即是隨其勝解,隨如來所得到的勝解或者勝解脫,示現差別佛土功德,佛土就佛土,為什麼還要有差別?因為每個菩薩修證到一個境界,要能夠依止如來的他受用土。自受用土是如來最清淨的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是衪的道場,這個道場多大?無量的大,不是只有我們這個小世界,自受用土指的就是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他受用土是提供諸菩薩來安住的:大菩薩,他是清淨完美的一大塊,這一大塊有多大?不知道,不能形容。一個小菩薩心不清淨,他的福報還是有優劣,小菩薩修行有點樣子,但,還不夠完美,感招的他受用土,只有一點點,大小、優劣不一樣。如來以最勝解脫智慧、最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
解云:世親論意,依無性菩薩解釋而可了知,言不相間雜者,不相間雜在講如來勝解所現的佛土,衪不是在講智慧、也不是在講怎麼樣,如來勝解所現的一切佛土,這佛土裡面沒有間雜其它的不清淨的,因為佛土是依如來圓滿功德所現的他受用土跟自受用土,要有差別的話,差別在他受用土,菩薩大小不一樣,所能夠依止的他受用土,有優劣、大小之分,但是,如來所現的自受土當然不會有分別;他受用土雖然表面上有分別,其實也不能夠強加分別。
譬如小菩薩佔的這塊他受用土,比較小、比較差,小、差對大體來講,如來他用土一相,不會變好多相,不相間雜,意思就是不間雜其他修證過程所產生的福報,不會,都是一樣的。小菩薩,為什麼感招比較低劣、不莊嚴的,或者小一點的他受用土?因為這是他的業力、果報所感招。這個並不能夠否定如來所現的一切佛土是一如、一樣的,總之沒有什麼差別的,要這麼去思維。
言如來解脫者,即是如來現土勝解,於所現中無不了知,故名妙智究竟。在如來所現的一切自受用土、他受用土之間,得到勝解脫,所現之中的事項,如來無所不知。這裡講我們凡夫的境界以外,還要講殊勝微妙的如來智慧,譬如佛土是他受用土、自受土,他受用土之間的種種大小不一樣的感招,所得到的佛土,當然如來的心都知道,如果不知道他們的差別相,這智慧還不夠,所以如來一定知道的,衪無不了知,都知道,大小事都知道。
哪一個菩薩分享哪一塊他受用土,衪當能夠了解,也知道你修到哪裡的境界,修到只能得到哪一塊,他受用土殊勝、不殊勝都依你的業力在演化,都知道的這種智慧是妙究竟智,其實這樣講還太偏窄了,侷限於解釋在佛土裡面的現象。擴而言之,像我們娑婆世界裡面眾生的一切現象,當然如來都知道,過去也知道、未來也知道,現在更知道,衪的智慧很難去講,不是只有一個娑婆世界,是遍虛空一切佛剎土都知道,然後一切佛剎土裡面各個眾生的因緣果報也知道,大小事都知道,這才是究竟智慧,只有衪具足這種智慧,我們想一想這境界實在是很不可思議。
無性菩薩釋云,謂觀眾生勝解差別,現金銀等種種佛土不相間雜。世尊勝解現在前時,隨眾所樂,悉皆顯現,無不了知。無性菩薩復云,聞一切佛得平等,言即謂一切應同一性。為遮此疑故,次說言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無性菩薩解釋云,謂觀眾生勝解差別,他是對眾生來講,世親是依佛的修證解脫境界智慧來講,他是說觀眾生勝解差別,現金銀等種種佛土不相間雜,哪個眾生他修證到哪個境界,一定有差別的果報,世尊要給他好處、要給他分享世尊的清淨佛土,現金佛土、銀佛土、銅佛土、鐵佛土、什麼等等的這之間不相間雜,他是說以各別眾生之間業力所現的果報佛土不相間雜。有時候佛法就是這麼微妙,你怎麼解釋都好,反正都是戲論,回到清淨智慧什麼都沒有了,不必講這些,但是,為了要讓大家了解、有一個概念,至於講的對不對、你思維的對不對,是另一回事情,不用太計較。
世尊勝解現在前時,示現在眼前時,隨眾所樂,不管現金佛土、銀佛土、銅佛土、鐵佛土等等的不間雜外,示現在某個眾生前面的,一定讓這個眾生起快樂、歡喜心。悉皆顯現,無不了知,這是佛的智慧都知道,贈予佛土給某個人,令這個眾生非常滿足、快樂,世尊也了解,種種的這些現象祂都無所不知。無性菩薩復云,聞一切佛得平等,只要證到佛如來境界,大家都平等平等,沒有大小,言即謂一切應同一性,一切法同一法性。
《解深密經》講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講起來好像三,其實沒有三只有一,有三都是我們自作分別,也是為了要讓大家理解。依眾生的修行境界不同,安立三個名相,三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化成三個,這些你要了解,雖然不懂而聽歸聽,但你要涉入這些思惟的境界。上面所說一切即同一性,一性中化無量的自性,一性是空性,空性又能化有為性,此有為相、無為相兩者具足,有為相又能化無量無邊的自性。
譬如我們的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這六根有六心性,一化為六,這個一從哪裡來的?從佛性、空性自化的,你不能說這六個好像有分別,實際上是沒有分別的,只有一個,修證到某個境界的人,他甚至眼睛可以聽、耳朵可以看,不像我們凡夫,眼睛一定用來看、耳朵只能用來聽。互用六根、六根互用,六根不能互用就是還沒有境界,這在《楞嚴經》裡有講過,一根可以化成六根來用,你心性也可以感知,認知有沒有眾生。有時眾生你看不到,但可用心感知,因為有的眾生無相,你用眼睛看沒有,不見得就真的沒有,無形眾生你看不到,但以心來覺照,牠一定無所遁形。
有一些眾生會隠形,要來捉弄你,他會隠形,你也看不到,心倒可以感覺到,你感覺他壞心眼,知道他心壞,知道有人在那邊起壞心,雖然看不到形像,你仍知道實有眾生在,可見這個心才厲害。一心化六根性,無量一切,就是無量同一性。為遮此疑故,次說言如來解脫妙智究竟。一切佛智得平等平等,為什麼這裡有高低勝解?只有動相的這些才有高低差別,你修佛法像爬階梯一樣,持續往上爬,如果還在往上爬才有高低之別,但爬到究竟時,這裡的人都是如來,如來哪個大、哪個小?這時就沒有大小之分,通通平等平等。如來對於下面的來比才有高低,但衪本身是最清淨覺、最解脫究竟、妙智究竟,所以是這麼相較而來的。解脫究竟是最高,智慧無量究竟,是最有智慧的。
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受用身分殊勝功德(立功德名)。謂受用身不相間雜一切,如來受用身體各各別故(釋自受用身不相間雜)。如來妙智,能令一切眾生解脫,故名如來解脫妙智。佛於此智已得究竟,如是即說,如來妙智不相間雜(此釋妙智不相間雜)。於淨佛土現受用身,亦不相雜(此釋他受用身,不相間雜)。大集會中,現種種身,與諸菩薩受用法樂,亦不相雜(釋受用法樂,不相間雜)。如來於此智,所現身,亦到究竟(重釋究竟)。
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受用身分殊勝功德(立功德名),受用身是衪的報身,受用身、受用土都是佛的果報所應得的,衪是殊勝的功德,具足非常殊勝的功德。謂受用身不相間雜一切,當然佛的受用身,最清淨的法身,不間雜其他的一切,如來受用身體各各別故(釋自受用身不相間雜),衪的身跟體,若說有分別似有分別,說無分別則是合一。像如來的受用身,現各個不同的相,受用土好像是一大塊清淨佛土,且可以讓大眾安住、居住的佛土,在我們來看是有分別,但依照親光菩薩的解釋,是自受用身不相間雜,當然最清淨所感招的確實不間雜其他菩薩、聲聞、緣覺等等的這些,是故稱之不間雜。
如來妙智,能令一切眾生解脫,故名如來解脫妙智,沒有一個眾生不能依如來智慧得解脫的,除非你不學,要去為非作歹,讓心汚穢、昏暗了,不能感受到佛光,就沒有智慧,也沒有靈知靈覺的智慧來體會佛法。否則你多聽多學,就能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的心就能愈來愈清淨清淨,你就可以直接承領佛光智慧。你們聽我講,你們有受用,我也有受用,我講原來這樣,再拿來把心不清淨的部份儘量放下!放下!放下!你們聽了,用在哪裡、有需要用,還是從你內心把不清淨的清淨、清淨,從你對外放不下的,把它放下!放下!這麼學佛法,如來是可以讓我們每個人都成就的。
這種妙智不間雜,用其他一些階段性的智慧,是可以給你得到階段性的解脫,但不是一個究竟。你的根基、材質就只有能夠修到空解脫、阿羅漢境界的話,那你就學阿羅漢的法,有時候因緣是勉強不來的,因你的智慧不夠、福德不具足。如果一個人福德夠、智慧夠,他每一天都可以進步,因為所聽的佛法或者所看到的佛法,每一天都在增長。所謂進步,就是內心少一點,以前一個和尚說:「去年貧,今年更貧」,去年窮,今年更窮,也就是說去年有一百個毛病在心中,今年剩九十九個或者五十個,你到底進步多少?雖然表面上心性貧窮,但你的智慧增高、富有,你的空性現出一點,你的智慧更容易開發出來,你去除了多少的妄想執著,你的靈性、自性就會顯現出多少,這是相對的,一消則一長。
如來妙智不相間雜(此釋妙智不相間雜),衪可以依各個眾生的果報,給你什麼、教你什麼,然後你就得到什麼好處。於淨佛土現受用身,在佛淨土那邊,衪現自受用身,現自受用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相,相好具足,你們看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兩個加起來就是相好,相就指三十二相,好就是指八十種隨好相,這是隠密的、比較細部的,比較不是表面看得到的,衪的受用身是衪的報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亦不相雜(此釋他受用身,不相間雜),不間雜其他的、一絲一毫的相,不間雜,在講佛的受用身不間雜,你要講地、身、無相都可以,看你怎麼解釋,才引用那麼多菩薩的解釋,此釋他受用身,不相間雜。
大集會中,現種種身,每一種法會,衪可以現種種身,與諸菩薩受用法樂,給予諸菩薩受用法樂,給眾菩薩各種法,使其得到快樂,這是如來所給的受用法樂,亦不相雜。如來給的,雖然大菩薩給大、小菩薩給小,這個法有分別,但是,彼此所得的法樂不間雜,不是說你小菩薩,佛所教的就是小的,只是你理解比較低淺。所以佛的法樂並沒有分別、不間雜;像你在修空觀時,這空觀是阿羅漢或開悟的菩薩在學的,這好像是阿羅漢的法,不是,那是如來給你的法,還是如來不間雜其他的法,只是一個法你初步得到這樣,修到空三昧變成無相三昧,無相三昧變成無願三昧,其實都是一個法,並沒有特別的阿羅漢法、菩薩法、什麼法。
這個法教你是最上究竟的如來法,但是因為你根基不夠、功夫不夠,學到變成空解脫這部份先學了,接著還是那個法,進一步的體會到無相解脫第二個法,再進一步的無作解脫。如果,空解脫排第一、無願(無作)解脫第二,再來無相,無相解脫是實相解脫,給你一個法,不是給你一個空解脫的智慧,是給你一個同樣如來的不間雜的智慧,然後你只悟到空,那是你的智慧、福德不夠,所以悟到這樣。利用那個法悟到無作、無願,沒有絲毫的願求,到最後還是用那個法,來證到實相解脫。不是說有好幾種法。沒有間雜其他的法,這個法是一樣的,這個一法給你,你要怎麼證就怎麼證,是要這麼去思惟。
像《阿含經》在講的,那時候,大家才開始學佛法,從內心裡面去求解脫,衪給的還是究竟最高的法,但是,你要用在解脫、守戒,得清淨,去端正身口意三業,不造作、不造業、不惱世間諸眾生,不要去煩惱別人,不要造一些口業、意業、心業什麼,去讓別人煩惱,這樣再觀自己內心,證到心清淨,這在修行,這樣是法,那樣也是法。但是,只有一個法,不是有很多法。看起來很多法是因我們根基不夠,方有差別相產生,以上意思是在講這個。亦不間雜,沒有間雜其他的受用法樂,(釋受用法樂,不相間雜,總共包括一個是妙智不間雜、一個是自受用身不間雜,一個是他受用身、他受用土不間雜,一個是法樂不間雜)。如來於此智,所現身,亦到究竟(重釋究竟)。所現的身也是究竟,重釋究竟的這段意旨。
親光菩薩後解同無性菩薩初釋,上來五釋文顯可知。
上面五位菩薩所講的,可以知道他們解釋差別在哪裡,這都是在解釋第十七個如來別德「如來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2007.08.08.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