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34)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如來的第十七種別德(續)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續)
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列舉菩薩解脫之五義,即:
(1)生死不能縛,謂眾生為生死所縛,菩薩不為生死所縛。(續此)
(2)境相不能縛,境相,一切境界之相;謂菩薩雖見於一切境界,然不生執著。(3)現惑不能縛,現惑,現前分別之見;謂菩薩於所見之境不執著,了知能見之心亦空而無有。(4)有不能縛,有,指一切有為之法;謂菩薩於一切有為之法,所見皆空,而無所執著。(5)惑不能縛,謂菩薩了達迷妄即真如、煩惱即菩提,故無著無不著。
解脫,前面提過阿羅漢的解脫,也講到菩薩的五種解脫,第一個是生死不能縛。講菩薩的解脫中,不畏生死也不愛涅槃,比阿羅漢要高一點,能不住涅槃也不怕再來受生、行菩薩道,生跟死不能夠縛住他。菩薩雖見一切境界,但不生執著,世間一切相,第一個生死不能縛,眾生為生死所縛,菩薩不為生死所縛,不住涅槃、不懼生死,所以他可以一直示現,在無量劫中度一切眾生。
(2)境相不能縛,境是境界,相是一切法相,這境相不能縛,表示有實相觀、般若智,能不被一切境界所縛。修行有各種境界,世間一切法都是相,境界不能縛,境相,一切境界之相;謂菩薩雖見於一切境界,然不生執著,這個要磨練,一切境界好壞都要能夠不執著,好的,你可能比較不會在意,你不執取他,不受因緣果報,這樣比較容易;而這個不好的一切法,你要不執著,則要有一點般若智慧,觀一境界、一切法相,都不受它左右。
(3)現惑不能縛,這個分別相現的時候,不執著,菩薩既然有實相觀、般若智,對這種分別相不會起;我們會有執著,分別相起,分別相起就有法的執著,現惑,現前分別之見,你有執著就是見,五根對六塵有執著,就變成一種自己的知見,執著不放,菩薩儘量捨一切法,謂菩薩於所見之境不執著,了知能見之心亦空而無有,你如果不能修到實相觀,般若智具足的話,空,修證不到,菩薩能夠度過三個境界,一個是空三昧、一個無相三昧、一個無願三昧。空是脫黏,絶對空一切相;無相三昧是實相觀,是相對空一切相;無願三昧也可以說是無作意三昧。
這境界愈來愈高,先空一切相,你才有初步解脫,再來懂了一切法而不執著,相對解脫,這就是實相觀,般若智的在現,對一切法無所作,不起心動念執著,不為自己,這樣才能解脫,這是三解脫,做不到就是空、無相、無願要修學,做到了,就變成這三個究竟的時候,叫三解脫,三解脫門。沒做到就三三昧,做到了就變三解脫門。那你跨入菩薩境界,從三解脫門就進入陀羅尼門,八萬四千萬億陀羅尼門,進入真言、咒語,佛理的精華,僅憑簡單的幾句連結在一起,就可以成就一些佛事,當然這些佛事都是利益眾生。
為什麼阿羅漢不能學咒語?阿羅漢是要求解脫的,你不能學一個咒來求解脫,否則等於是搞錯了法門,解脫要修忍辱法,對一切法不起心相應,才能解脫,因為你不能解脫,所以要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讓心安定,讓那個境界消失掉,如果有冤親債主來,你唸一句佛號,佛就現光,把它消除掉,這樣你怎麼能解脫?不行,解脫,你要自己面對那個境界,讓他作法、用什麼武力、用什麼武器加諸在你身上,你都能自在,這樣得解脫。
《阿含經》裡面講,一個比丘要證得解脫,用一句咒、百句咒、千句咒,無有是處,不能這麼做,要證得解脫,無有是處;另外一段,世尊又講一個比丘為了利益眾生,學一句咒、百句咒、千萬句咒,是有是處。在《金剛經》我們講了真正的聖人有九位,地前菩薩有十八位,究竟的阿羅漢分九位,總共有二十七賢聖,修阿羅漢道是自己解脫,這在他們求自我解脫之間不能學咒語,連唸佛都沒有,不能唸佛、不能唸什麼。
同樣都是在《阿含經》裡面講的,在修三解脫門之前不能學咒語,除非我們一開始學佛法要唸大悲咒,最起碼六字大明咒也會唸,這些是幫助去除障礙、增加智慧,或者有的還沒有成就的,唸這些咒讓諸佛菩薩,如觀世音菩薩給你加持,讓你身體變化、開悟。開悟以後還是要修心,修心還是不能用什麼咒,還是要磨練你這個心,磨練你這個心對一切境界與有形、無形眾生都能自在,度過空、無相、無願三昧,得到三解脫門,要開始發菩提心度眾生,大乘佛法是要度眾生,要直接面對眾生,要進入陀羅尼門,這都有秩序。
我們沒有如來、大菩薩的境界,不像祂們可以用法身、應化身去解救眾生,眾生憶想祂,祂化一個化身給他,很簡單,不用很辛苦去到那裡。我們無法很簡單度眾生。所以來出生的菩薩用嘴巴講經說法,或用咒語來解除眾生苦難,這樣世尊說是有是處。《大般若經》的境界、秩序,就是三解脫門之後就是陀羅尼門,陀羅門就起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礙辯、四無所畏,再來五眼、六神通、十八不共法,這都是佛的境界,一直愈來愈接近佛的境界。修行有次第,你不要滿足,得到一點點的小東西,就走路有風,見人都是貢高我慢,表示你心有病,心有病才會有一些不正常的心。
像今天某法師來,他說他喜歡跟人家辯論,辯到哪個人先冒火那就是這個人輸了,因為心不清淨,會冒火就是輸了!心不清淨者,講不過人家、道理沒有人家懂,結果就生氣了。生氣表示瞋心還在,明明最好斷的是瞋心,卻連瞋心都修不好,其它的佛法就不用講!佛法在修什麼?修到這個心性柔軟,像就麻糬一樣,你怎麼捏,它就怎麼變,這才是修佛法的真諦,苦集滅道,還不是在講最後清淨,怎麼清淨?順逆境界來的時候,你都能自在去面對它,這是第三個現起一切惑的時候,不起分別,先不起分別,就不被這些惑所左右,謂菩薩於所見之境不執著,了知能見之心亦空而無有,這種修學才能夠解脫。
(4)有不能縛,空,學到了,有也不能縛,進入無相觀,無相觀,有不能縛,有,有時候不是只有現相,有時候還包括你心的應用;心的應用包括什麼?就是咒語、手印,一切度眾生的法,用完就完了,你不要在意,不要執著,你才能夠自在。為什麼菩薩用法,不執一法,用法,用完了就放下了,忘記了,這個眾生度完了,度完了就不會考慮他到底怎麼樣。《金剛經》裡面講,須菩提尊者問,一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就說你發菩提心,要誓度一切眾生,培養你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這是你的目標。然後怎麼做?先把目標訂在那裡?怎麼應住?應住於無相布施。怎麼降伏其心?要離四相,不要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如何無住相布施?要觀一切功德無福德性,不要去執著。這些都是學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這個心,這個一定要度眾生,菩薩就是要度一切眾生。小菩薩做小事情、中菩薩做中事情、大菩薩做大事情。我們是學菩薩道,當然不是那麼如意,菩薩道難行要能行,也要講也要行。心也要動,該用心就用心,用完就放下。如果得不到真正的功力的話,那就是你心還不定、不清淨,不是說最清淨,最起碼要清淨一點,清淨一點,你唸咒才會有威力。你唸咒的時候,不能起妄想,持咒的時候,不能被外面的這些冤親債主被打岔進來,打岔進來就亂了,要唸的非常專心,不起一絲一毫的妄想。
像你以前自己唸「心中心咒」,一邊唸一邊打妄想,現在唸新版的「心中心咒」,看你會不會打妄想?除非你停下來,否則一句接著一句的,根本沒有時間讓你去起妄想。目前在修學就要這樣,以後你持咒也是這樣。持咒綿綿不斷一直唸一直唸,你所有的咒語發揮威力的時候,跟佛的法身相應,當然會有真正的效果產生,效果產生,你要度化眾生、離苦得樂,這種工作才能圓滿。
有為法做了,不能夠被縛住;有眾生度,度完就算了;有法用,用了就算了,不會再去在意。有,指一切有為之法;謂菩薩於一切有為之法,所見皆空,要是對解脫境界來講修空觀,對一切的順逆境修無相觀,雖然講無願三昧,是對自己來講,若對眾生來講是有願、有作。作是作意、要起心動念,你不作意,怎麼能夠起法?這是自心的運用,要起法、觀想、唸咒、什麼的,都是有為法,有為法用完不要在意,不要被有為所縛住,乃而無所執著。
(5)惑不能縛,惑有很多,分別相是比較粗的,見惑也是很粗的,主要是你五根六塵之間的一種執著,思惑是修惑,修行之間、思惟之間的一種執著,這些過了以後,還有微細惑,像《楞嚴經》裡面阿難所講的須慎審除微細惑,一層層剝進去,還有微微細的、極微細的各種惑。如果你在剛剛講的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能夠修得好的話,那你這個見惑破了,思惑破了,微細惑,當然也破了,對它不動心,微細惑已經影響不到你。
像阿羅漢不夠究竟,他心裡面還有煩惱種子,但煩惱種子現起時,他不會煩惱,有時候冒冒冒,有在冒但是動搖不了他,這就是他的初步解脫。那菩薩更要學,微細惑、微微細惑、極微細惑,所有無始劫以來的行陰區宇,行陰就是我們微細心裡面的這些種子起法塵的時候,我們的因果輪迴都是這些,在冒冒,一剎那,有九百多個念頭在裡面發,這一般人看不到極微細的。你不要說解脫,解脫那麼好修,各層次進去,但是,愈來愈淡薄是無可否認,謂菩薩了達迷妄即真如,最終我們要找到真如自性。
那個迷糊掉,那個妄想習氣所現,或者是因緣果報的種子,它所現的法塵,菩薩到這個時候,都可以觀煩惱即菩提,有這些種子、法塵,它是一種煩惱境,但是,煩惱又不能成為一種煩惱,你要覺,面對境不迷糊就是覺,菩提就是覺,菩提就是般若智,如果你起心動念,自性觀這個念頭,不能覺的話,那你這個人差太遠了,修了半天連初禪境界都沒有,更不用講要怎麼做菩薩。你起心動念之間要能夠警覺,所謂起心動念就是煩惱。你要用你的覺知觀它還有什麼毛病,任何事情在進展,不管怎麼樣進展,跟你有關或無關都要自在,不是覺了以後就煩惱。
起心動念是我們的自性真如感應到,自己內心未來的法塵、果報的法塵現,也會起滅起滅,那個比較好對治,那一覺,反正它也起不了作用,因為實際的業緣還沒有來,那個力道不強,你不理它,它起滅起滅就完了。但是外來的因緣,有一個人真正的到你面前打你,你說沒有,有,有也要觀成沒有,沒有且又要能自在,這個就要有智慧、定力。煩惱,只是一個法的現起,至於內外因緣你要能覺知,覺知以後要能夠自在,那就是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就是覺,能夠安住在你如如不動,煩惱能夠現、勾引起你的菩提覺性,這兩個法是對應的。
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把煩惱一鑽牛角尖,你一鑽牛角尖就沒有菩提,煩惱現起,你可以知道這個因緣、可以知道這件事、可以知道什麼,但是,你不能迷糊,要看著它而心沒有罣礙,把煩惱看成是菩提,這是菩提覺知性圓滿,可以觀這個煩惱不是煩惱。你為什麼可以現起這個煩惱法?因為你心還不清淨,因為你不是最究竟覺,也沒有最清淨覺,難免你自性真如裡面還會感應到。感應現起的時候,你用覺知、有為的覺知去面對它,安住,這還是有為,不像最清淨覺,這些根本都沒有了
像佛最清淨覺的時候,衪沒有什麼業力、沒有什麼種種的黑業,衪入滅也沒有什麼,在世的時候,還有白業,起心動念都是清淨,沒有不清淨的,最後受報,入滅之前最後受報是喝了髒水,這也是過去的因緣:衪是小牛的時候,母牛要喝水的時候,衪在那裡搗蛋,在那裡跑來跑去,弄汚了水,衪喝了汚水,這是衪最後受的報,其他的以前在無量劫菩薩道之間所造的業都還了。其中最糟糕一點的是調達,調達過去跟衪打擂台爭取一位員外的女皃,因此而結怨,生生世世就是冤家。
衪生在動物界,調達他也出生在動物界,而且是大型動物,專吃衪小型的;若衪出生做人、且為國王,調達也當國王來攻擊衪,生生世世都一直在冤冤相報。在成佛這一世也是一樣,雖然出生做衪的堂兄弟,但是,最後還破壞衪、破壞僧團,這個故事很多,你看佛密經裡面或者佛的本緣論裡面,提到很多這種事情,破壞合和僧,他講十點釋迦牟尼佛當時僧團裡面的規矩都不對,講得大家都認為很有道理。真正修行就要像這樣,譬如當時世尊出家眾托缽,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你去一般的民家供養,大概都是魚肉什麼一大堆的,調達就說不行,要素食,吃動物肉就沒有菩提心、慈悲心,這樣講對,但是,他不知道因果。
當初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這些修行人,每一個出家修行的都是福德都很好,足夠眾生捐獻肉體給他們吃都無所謂,調達他只知道吃葷不好,那樣的戒律不好。世尊後來就說明,為什麼當時的比丘可以吃葷,這樣講的話,西藏的比丘、喇嘛他們福報比較好,可以吃葷。但是,世尊衪講經到末期的時候,講大乘經的時候,及較早之前的《楞伽經》裡也有講,大乘思想要度眾生的菩薩,當然德行與自我要求要更高,從今以後,所有發菩提心的這些人,都不能再吃眾生肉,從那以後便跟小乘自修的區隔開來。
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這兩句話常常被人家拿起來用,但,真正懂得人不會很多,甚至有的人把它認為煩惱即菩提,煩惱讓它去發展,亂七八糟糕去發展,因為裡面有菩提,不是這樣。煩惱起來,就是我內心有煩惱的種子,還有習氣毛病,起來的時候勾引起我的覺知菩提性觀照它,學習不煩惱、不煩惱。如果你煩惱起來,你沒有菩提跟它攪和一起去狼狽為奸做壞事,甚至不做壞事,在那裡煩惱,那你也沒有菩提,哪裡有菩提?不是你煩惱起來就是菩提,你要有覺知,要有安住你的心的能力,才有菩提,才是菩薩要學的解脫。
要讓種種有無著、無不著,無著是你煩惱起來的話,用菩提智慧觀它,無著、無不著,你不著之間,佛性要讓它自在,讓它去接觸一切緣。不接觸一切緣,這佛性少了一半,有的部份沒有辦法發揮,神通變化沒有辦法發揮。你要讓它無執著、讓它發起,無執著,就是否定跟否定,就是讓它執著,執著,就是你真性現起你該有的境。譬如眾生有一個心念進來,你專修空觀的話,不理它,你感覺了就把它化解掉、不理它。
菩薩就不能夠這樣,菩薩是有一個心念進來後,讀出是誰的、起了什麼心念,都要覺,覺了以後再把它擺在那裡,如果該怎麼做就會怎麼做,不必做就不必做。菩薩不能絶對空或者絶對有,在有之間,讓自性應緣、真如應緣之間起法的時候,還要能安住,如果不能安住,就沒有解脫。菩薩做到最後,煩惱、菩提俱在,能夠做無著、無不著;著就是執著,無執著或者無不執著,兩邊才能夠成為圓滿實相觀、圓滿無相三昧、無相解脫。
未究竟三解脫門trīni vimoksa-mukhāni。指得解脫到涅槃之三種法門,略稱三解脫、三脫門、三門。即:(1)空門(śūnyatā),觀一切法皆無自性,由因緣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達,則於諸法而得自在。(2)無相門(animitta),又稱無想門,謂既知一切法空,乃觀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若能如此通達諸法無相,即離差別相而得自在。(3)無願門(apranihita),又作無作門、無欲門,謂若知一切法無相,則於三界無所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若無生死之業,則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三解脫門乃依無漏之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而入,此三昧猶如門戶之能入解脫,故稱三解脫門。然三昧通有漏、無漏,三解脫門唯通無漏。以其具有淨及無漏等世、出世間之特別法,故為涅槃之入門。《瑜伽師地論》謂,三解脫門係依三自性而建立,即由遍計所執之自性而立空解脫門,由依他起之自性而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之自性而立無相解脫門。
未究竟三解脫門trīni vimoksa-mukhāni。指得解脫到涅槃之三種法門,略稱三解脫、三脫門、三門。即:
(1)空門(śūnyatā),阿難在講楞嚴頌的時候,「舜若多(空)時可銷亡,爍迦羅心(就是金剛心)無動轉」,空性可銷亡,但是,有為心不動轉、金剛心不動轉,觀一切法皆無自性,這是《解深密經》裡面所講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這三性無自性。不管佛性、凡夫性或聖人性,都觀一切法無自性,你要解脫就要這麼觀,觀其無自性。《解深密經》裡面所講的,唯識宗裡面所依的三論。
遍計所執性,這是凡夫包括世間禪定的,乃無所不執著的凡夫性,這是要不得的,沒有修以前或修的過程之間都犯了這個執著的毛病。依他起自性,這是聖性,阿羅漢或者聲聞四果或者菩薩都有依他起性的自性;我們是有這個性,但不認識它,你修修修,能夠開發出依他起性,就是剛剛講的「煩惱即菩提」,煩惱心起滅的時候,你以菩提心觀照、覺照,不會煩惱,這依他起性的聖性,要慢慢培養。圓成實性,到佛圓滿了,這就是佛性、如來性。
這三性無自性,觀這三性無自性。自性,自己生起的,自性,不是心生,就是生心,心生是主動的,生心是被動的,不管主動、被動它都起一切法,起法的時候,你要觀它,用菩提覺性觀它,不要煩惱。一切法無自性,不管有為、無為法皆包括在內,由因緣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達,若你瞭解了緣起觀,不是只有意念懂一懂,不是在理論上講了半天怎麼緣起,而是能夠觀照到了,能從覺知去觀照自己的依他起性,這是自性生法。
我們依他起性可以體會緣起法,在緣起之間,如果有因緣來會緣起,沒有因緣來,你自己打妄想,雖然那也是緣起,但這種沒有緣的緣起是妄想,不要常常去去打妄想。真有實際外在因緣來,你的覺知要知道它心起心滅,不管是怎麼樣、是人、是什麼境,都是實際因緣,是心生或者非心生,你都能夠清清楚楚,清清楚楚之間,又要能夠把握你自己的心不相應,要觀,要這麼通達通達。你如果做不到,不用講到菩薩道,是根本連初禪都沒有到,根本體會不進去。而圓成實性我們更難去講它,因為它是無量神通變化的一個佛性。
則於諸法而得自在,能夠通達緣起法者,生起覺知以後要能自在,菩薩學習無著、無不著,這麼自在;初學的不能自在,就要學空三昧,先絶對否定它,不要說有,就算是有這回事情,也要說沒有,這樣你才能自在。那你就會明白,原來法就是這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對外來的法你敵不過,先忍耐個三天,如如不動,這樣最後仍可破解它。所以你要先懂得緣起,如果自性緣起都搞不懂,那你學佛法差得太遠了,你這打坐基礎都沒有弄好,還沒有讓氣到腦筋裡面去,這自性現不起來,現不起來怎麼作用?沒有用。有用都是你的妄想,跟你主觀意念自以為要怎樣怎樣,那沒有用的,一點解脫的境界都還談不上。
(2)無相門(animitta),又稱無想門,謂既知一切法空,乃觀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如果你還沒有去掉分別心,你會把人看成有男、有女;如果你去掉分別心以後,人就是人,你就不在意男女,無論男女都是一樣的。沒有分別心,就沒有淫欲心,對男、對女沒有什麼差別相,這是平等心觀一切法。平等觀就是實相觀,若能如此通達諸法無相,即離差別相而得自在。先把分別去除,去除了分別後才得平等性智。你要從世間法裡面,自己去磨練平等性智,看你最在意什麼不好的事情,便要去突破、不再去分別,能夠這樣突破掉,你才會有進步。通達只是懂了,如果不能通達,只讓遍計所執性發作,則本身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這佛性的潛在力量,這部份你不會認識它。
譬如你眼睛看到,眼睛看到是眼根真如性的作用,但是,你眼睛看到後,馬上就起念:這是男的、女的,我喜歡、不喜歡,然後妄想一大堆,遍計所執就在這裡發作。原先佛性顯現的真如只在剎那之間,但是接著你馬上加入自己的妄想習氣翻騰下去,這樣,就是一般凡夫,這個樣子怎麼有通達?沒通達!所謂的真正通達,就是我們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相、意根真如,這六根真如發揮作用的時候,你要知道這個緣起法,然後你面對這個境,沒有煩惱,照常自在。譬如看到這個人,以前很分別、不喜歡他,一看到就有氣,一見到就討厭,這個就是你還有瞋心,還有分別心。
修行就在推翻這些,你佛法懂太多有什麼用?光會講,會講你卻不去推翻,光說不練沒有用。真正有修行的不會到處講。像南傳有的專心在修的時候,修得好的什麼真的貪心、瞋心、什麼心,貢高我慢在後面,貪瞋癡這三毒都一直推翻、一直推翻,到三毒斷的話,貢高我慢心也沒有了,原始無明、無始無明也破了,什麼都沒有,心很柔軟,回到最清淨覺佛的境界、如來的境界。你要去思惟,不是你聽了,聽懂了有什麼用?要去做!隨時打坐的時候,要聞思修、要去想。你每天打坐的時候,找一個事情來反省,你才會進步,不要去推計什麼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怎麼解釋,沒有用。聽了要講,是到講經說法階段才要跟人講這些。
你是要聽了這些,就能真正去做。例如空解脫,好,這個人我以前為什麼要氣他?現在我把它抓出看,我怎麼能夠不氣他?氣他的原因拿不掉,我分析一下,哪一件事情我氣他?我為什麼要氣他?我為什麼不能夠擺脫氣他的心?這麼反省才能夠進步,不是光把空、無相、無願,講的頭頭是道,到時候你都不會去用,你天天犯的都跟是空違背,看到這個氣這個、看到那個氣那個,看到這個事情要講一下,看到那個事情不痛快,天天都過不去,哪裡有空?無相解脫門,通達一切法的根本,但是,你最後都要自在,不自在你就沒有得到三昧,要解脫更要自在,差別門要破解,能自在。
(3)無願門(apranihita),又作無作(作意)門、無欲門,無願就是你不要主動去胡思亂想要求什麼、要求什麼。還在求解脫的時候,你不要在那裡安了一些冠冕堂皇的願,以為要一個道場是很正常的,認為要弘法、要講經說法,要有一個道場,其實這種心都是貪,這種願不能有。在還沒解脫以前,不能發這些願。你要學習隨順自然,不去想這些,反正等因緣成熟、你又學的好,諸佛菩薩自然就會安排,你該有道場就有道場、該有徒眾就有徒眾,該怎麼樣就會怎麼樣,因緣會慢慢形成。如果你光在那裡亂搞,希望別人捐一億、二億、幾億,天天在那裡打妄想,這求來的,自己都沒有解脫,有什麼用?這些對於修學佛法都不究竟。
這裡講無願,可以說是你都沒有願求;或者稱無作,表示你對一切事、一切什麼事情,都不起心動念去相應;這裡又翻作無欲,沒有欲望,因為正面的欲望跟負面的欲望都不對,負面的欲望在初級修行已經去掉了,要是你現在正面要度眾生的欲望很強,這樣還有欲也是不對,一切要順其自然。在三解脫門要證得,不能有欲,謂若知一切法無相,則於三界無所願求,你洞悉了知一切法,根本是無相、實相無相的時候,你為什麼會起心動念?三界的法不求、出三界的法不求、度眾生的念也不求,求解脫就是這樣,自在、不能罣礙。
若無願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你既然什麼事情都死心塌地的不相應,怎麼會去造三界的生死業因呢?不會。在修解脫之間,還沒有到要度眾生以前、進入陀羅尼以前都不能用心。無為法,無為是清淨的另一個說法,空也是可以講成無為;無為,包括實相,有感覺,我都不起心動念相應,我不去主動憶念我要做什麼。無為,真如無為的境界,最後的,獲得真如無為的境界;若無生死之業,則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在修無願三昧的時候,或者無願解脫門的時候,都不能起心動念,不要正面的說要度眾生、要道場、要求智慧。智慧要幹嗎?要解脫、要能背咒語,好像講的頭頭是道,有道理,其實這些都是意求、願求,都不行。
可是如果我現在腦筋笨笨的,沒有智慧,什麼都記不起來,又不行有願,怎麼辦?沒關係,該會記的時候就會記了。像以前我記一個咒語都記不起來,像大悲咒我都背不起來,甚至不想去背,雖然其它的咒語,我背的很快,像往生咒、小咒、往生廣咒,不過菩薩、佛要讓你背的時候,你就背的很快。我現在能背很多咒,以前都是背前面忘後面,記後面又忘前面。到了該學的時候,丟的差不多的時候,丟了不能再丟了,煩惱不能起的時候,你要推積的就是這些陀羅尼,大、小陀羅尼。
九月十五日要開悉曇咒語研究班,要研究,當然你不見得得到三三門、三解脫門,但是,你薰了十幾、二十年,有初步定力,該聽的也聽的差不多了,學一點咒語,知道我們有起碼基礎的定力,用咒語化解眾生的苦難,也可以,學一些小小菩薩道要用的法,也可以做。
三解脫門乃依無漏之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而入,你修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得到定力的時候,正定,就是對境按步的空,絶對空;無相,相對空;無願,什麼欲望都沒有,相對欲望、解脫欲望、什麼欲望都丟了,都沒有,這樣得到三昧的時候,你就得到無漏。有漏就是有業,我們修學不要說要修無漏,有漏、無漏這兩個是互相交融的去練心,不是一個人說要修有漏就一直抓無漏,不可能,因為你工夫不夠,沒有開悟的人練心很難。叫你不要胡思亂想,你自己行嗎?你自己都想胡思亂想,還要用你的覺知,來叫你自己不要胡思亂想,若兩個自己是自己是合一,怎麼去叫?搞不清楚。
開悟的人練心很快,觀照這個心「執杖牧牛」、不讓它起心動念很簡單。你要把你的自性開發出來,把覺知開發出來,知道覺知跟忘心是分開的。打妄想時,覺知的我就可以看著你這顆妄心,打你、逼你、壓你!若沒有那種分離的兩個心,你怎麼去修?剛開始沒有,不要用有漏,有漏就是有為法,唸佛也是有為法。剛開始唸咒,雖然我們說唸咒語要進入陀羅尼門者才能修,不過現在有需要的,修修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簡單一、兩個就好了。你修太多其它的也沒用,你也不會用,因為你心不淨,障礙來的時候,沒有辦法用,倒不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唸,至少你心安住了,沒有被障礙搞亂了,這是有為法。
有為法練無漏,你的無漏還不究竟,就用有漏來修。這世間禪都是這麼練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是這麼練的,像你在初、二禪看到光、看到什麼會驚嚇,會害怕,怎麼有這個光,以前沒有看過,什麼白色光,這樣對不對?有沒有著魔?心慌意亂,就是沒有般若智。你現在就是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動、不要動,讓它去放去放。以有漏法來安住你的心,雖然這樣做也是假的,但是,沒有用有漏法去練你的無漏心的話,也練不成。用般若智觀它、用什麼法,定住定住,用般若智觀它無所有不可得。為什麼你要跟自己說無所有不可得?因為你定不住,所以要唸無所有不可得;如果能夠定住,光是光、什麼是什麼,你可以自在無礙,那些好像跟你沒關係,讓它這麼去演去演。
到最後你能夠把三三昧練好的話,就得到無漏的三三昧,是最清淨的,那是自然能夠進入解脫門。此三昧猶如門戶之能入解脫,故稱三解脫門。然三昧通有漏、無漏,正定的時候,還用有漏、無漏去練這個定力,練這個心,三解脫門唯通無漏,三三昧通有漏、無漏,因為你還不究竟,所以用有漏、無漏之間在練心、練定。如果真的做到了,這個三解脫門只有通無漏,無漏就一點煩惱都動不了你,這個無漏智就形成了。
以其具有淨及無漏等世、出世間之特別法,境,是清淨,無漏智慧是最清淨的,這些世間法也要清淨無漏、出世間法也要清淨、也要無漏。先學出世間法,再回過來世間法裡面,也可以練到清淨、無漏,此與先修空觀,再修有相乃一樣的道理,故為涅槃之入門。如果你這兩個世間、出世間特別法,清淨、無漏得到的話,就可以入涅槃,所以三解脫門是入涅槃之門,也可以說你到這個時候,解脫智慧具足。《瑜伽師地論》謂,瑜伽師是修行瑜伽行的這些人,哪一地、哪一地共有十七地,都有不同的境界,彌勒菩薩解釋論說佛所談的這些境界,這些在《解深密經》裡面有講到,三解脫門係依三自性而建立,依三自性而建立,即由遍計所執之自性而立空解脫門,由依他起之自性而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之自性而立無相解脫門。
遍計所執性就用空來對治它,修空這個解脫;依他起性這個自性就用無願解脫門來對治;圓成實性就依無相解脫門來對治它,無相是圓滿了,這是《瑜伽師地論》裡面,把三解脫門跟三自性之間作連結。你可以知道你要修空解脫門,你就對治你的胡思亂想、遍計所執,眼睛看了執著、耳朵聽了執著,什麼無所不執著的,就用空解脫門化解它,不要去執著;依他起性,對一切境起了相應法,用無願解脫門、無作解脫門去對治它,不要有願求;如果你現起圓成實性的話,已經進入佛如來的境界,用實相觀觀它,用無相解脫門對治它,把這三解脫門跟三自性連結在一起,你要修哪個自性所現的因緣法,就用什麼觀去觀照它。
唯如來住究竟解脫道,可謂真解脫、真實解脫,斷一切煩惱而證得佛之涅槃,又稱如來解脫,亦可為如來別名。二乘之解脫住於涅槃,故非真解脫。佛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又以大智故,不住生死,此即不住之涅槃,故稱為真。《涅槃經》記載,不生不滅,即真解脫,真解脫即是如來。佛具十種不思議解脫,《舊華嚴經》所說,佛有十種無礙解脫。何等為十?(1)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悉能普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世。(2)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悉能普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轉淨法輪。(3)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教化調伏不可說不可說眾生。(4)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5)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授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記。(6)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諸佛出世。(7)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8)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諸佛自在神力。(9)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眾生。(10)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諸佛佛事。是為一切諸佛十種無礙解脫。
唯如來住究竟解脫道,上面講的阿羅漢的解脫境界、菩薩解脫境界跟阿羅漢跟菩薩之間,要跨入真正解脫的三解門,都講了,這些還不是如來的境界,因為如來是不間雜究竟解脫妙智,妙智解脫究竟,妙智究竟。這裡如來住究竟解脫道,才叫做真解脫、真實解脫,斷一切煩惱而證得佛之涅槃,佛入涅槃是遍虛空的,叫大般涅槃。大,是無相,就是大,有相就不大;般,是趨向。《大般若涅槃經》也有北傳,也有南傳,北傳內容講得比較多,南傳則敍述了比較多實際的修行,北傳講較多大乘的道理。
既然佛住涅槃境界,又稱如來解脫。佛跟如來是不一樣,把兩個一起稱呼如來佛,才是最好的稱呼。你光講佛,人家都會誤認為是釋迦牟尼佛,但佛只是覺而已,是覺悟者,覺悟遍計所執性是凡夫性,覺悟我們有個心是依他起性會應緣,對於緣起法這一部份還不知道、不懂,若已懂了又能夠做到者,已經很不錯,是阿羅漢、是菩薩,但真正的圓成實性還不見得會現起。
如來有十號,裡面有一個名稱是佛,是覺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號具足才是如來。如果你光講佛,佛是覺了,卻也不見得能夠應供,因為至少要證得阿羅漢才是應供,你若覺悟遍計所執性、覺悟依他起性,覺是覺了,可以觀緣起,但你還沒有解脫,還沒有六神通,也未究竟。佛有的是小佛,像地前菩薩也是佛,地上菩薩也是佛,但這些都會退轉。《圓覺經》裡面講,你證到佛的境界的時候,始知眾生本來是佛,有的人看到這句話很高興,我以前也是佛,修到心清淨的時候,依他起性,你這時候才知道我也有佛性,未來成佛也有我的一份機會。
古代有一個裴休居士,他把這個本來翻成原來是這樣。本是本覺,本覺是佛性;始覺是你的依他起性的時候,你知道,有依他起性,遍計所執,知道要修行,開始知道不對著妄想習氣的時候,要修行,這是始覺。起心動念你知道有法,也是你第一個始覺的動作。本覺本來不動的,本覺是空,本來就清淨,我們的佛性是這個,他不直接翻作本來就是佛,用本覺、始覺之間會認識它,眾生都有本覺,也有始覺的這種佛性。如果你是佛卻會退轉,那就是小佛,是十住的第七住,他才位不退轉;你要到登地,也就是入地菩薩,才是打死不退轉菩薩道。初地乃行不退,行不退就是菩薩行不退,碰到多困難,他還是勇往直前,只是休息一下,碰到障礙休息一下。
像有法師心臟不好,心臟手術完了,再出去弘法;腦不好,剖開腦,縫好了再去弘法,菩薩就是這樣要不退轉,但是,表示十信位的阿羅漢還會退轉,阿羅漢他二萬劫還要發菩提心回小向大,辟支佛一萬劫以後,他還是要發菩提心。阿羅漢不是永遠住在涅槃裡面,他涅槃還是不究竟,他涅槃時間到了,最後還是要發菩提心,到最高的十信位是阿羅漢。如果你不入阿羅漢的涅槃境界,直接去修十住,這地前菩薩,地前菩薩有十住、十行、十迴向,中間還有一個四加行,這個都還有可能會行會退轉,在地前菩薩的菩薩行不牢靠,一碰到障礙,就休息了,到天上的化城去休息一下,他不像登地菩薩。
登地菩薩已經不怕生死、不愛涅槃,隨時都可以來受生,生死生死都不懼怕,因為他已經做到行不退轉;到八地菩薩,菩薩心、菩提心才不退轉,菩薩心也好、菩提心也好,到這裡求如來菩提的這種心,永遠不退轉,到心不退轉。我們常講不退菩薩為伴侶,是要依八地菩薩的這類不退轉菩薩為伴侶,小菩薩自身都還難保,還不能做依止。現世裡面的這種八地菩薩有沒有?很少。以前說虛雲老法師,是八地菩薩來受生的,他出生的時候胞衣沒有破,出來才弄破,八地菩薩其實也不簡單,他自己要能學咒語,陀羅尼門不是只有學,要能講咒語,這個咒語當然不是他創造的,是過去哪個佛講什麼咒,他也應該能講,這樣才是八地菩薩。
八地菩薩是不動地,他的解脫能力跟阿羅漢一樣,但他的智慧不得了了,比阿羅漢不知要多多少!阿羅漢是有定,但沒有去學智慧。從開悟到八地菩薩,以釋迦牟尼佛而言,修行要一大阿僧祇劫。所以你不要說自己現在開悟了,很怎麼樣。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有講,誦誦大悲咒就可直趨八地,當然定力是有了,智慧還是學、累劫去修,八地菩薩應該能講咒語。你看過去世釋迦牟尼佛時代,文殊師利菩薩請問,破了八重罪的婆羅夷(比丘尼),要用什麼咒來救度她?世尊不會說祂不知道,如來當然知道,只是你不問我不講而已,你問我就說,告訴你要誦什麼咒?誦多少遍?如何誠心懺悔,或者要再找一個法師來在其面前懺悔,殺、盜、淫、妄以外四種,女孩子、比丘尼,這種男女之間的,沒有行為曖昧、不清不楚。
如果你到八地菩薩,你就能憶想,因為你過去一定聽過哪個佛、有講過哪個咒,一直想這個事情、要度這個眾生,譬如犯八重罪的比丘尼要用什麼咒來度她,自己就會推想出來。如果都沒有,你過去可能沒有當過八地菩薩。所以更要學學學,不要以得少為滿足。我們差太多了,不要動不動就說是佛、是菩薩,是幾地菩薩。懂得愈多,你就會覺得差得太遠了。差得太遠也好,無所執著,什麼都沒有最好,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一法可得,有所得就不對。如來解脫,亦可為如來別名,也可以是如來的另一個別稱、別名。
二乘之解脫住於涅槃,聲聞、辟支佛他們所求的解脫,是偏向於入涅槃,讓心意不動,住在寂滅、快樂的情況之下,那是入涅槃,心永恆不變的守住一個空寂,不以有為法來讓他起心動念,這非真解脫。對於如來佛所說的法來講,這只是解脫一半,不是真正解脫。佛以大悲故,因為你既然發菩提心要成佛,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四無量心,你修到三解脫門後進入陀羅尼之間,只有慈悲喜捨四心,這三三昧進入陀羅尼門,產生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而已,還不能講大,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只有進入如來的境界才會有。你這麼累劫用陀羅尼去度眾生,慢慢培養從慈悲喜捨去培養變成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這樣變四大無量心,再上去就是五眼、六神通、十八不共法,那是已經靠近佛如來的境界。
佛以大悲心,不住涅槃,一般涅槃就不做事情,這種涅槃也不是究竟;又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佛沒有所謂生死,衪有生死都是應化身來示現,此即不住之涅槃,在不涅槃之間又得到有涅槃的境界,在這世間、度眾生之間,又有涅槃的境界,這個才是如來要教我們的法,你要懂得,不是像小乘住空寂,觀「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那個是不究竟,佛所要教我們是不懼生死,度化眾生之間又有涅槃心地境界的,這才是真正的涅槃,故稱為真,才是真正的涅槃。《涅槃經》記載,不生不滅,即真解脫,不生不滅是根本佛性,來生、來滅也可以看成不生、不滅,你要有這種能力,要有這種知見,這才是真解脫。
如果你光說不生,永遠不化一切有為、不入三界,那你沒跟眾生結緣怎麼度他們?沒有度眾生,那就是阿羅漢。所以二乘之間的涅槃,不是真涅槃、真解脫,只是我們一個譬喻:石頭壓草的解脫,你沒有看到草在長,你看到解脫、以為沒有草,但等石頭搬掉了,草又長出來。如果你對那些草認為不是草,不會怕,草不影響到你心慌意亂,不影響到你造業,那你可以用你這種智慧去度眾生,雖跟眾生生生世世攪和在一起,但不會迷失掉。這種內在的真實解脫,就是我們菩薩、如來所要追求的。
真解脫即是如來,如果真解脫還沒有做到,那就是菩薩的境界,如來境界才有真解脫,此有程度上之不同,所以如來是究竟解脫、究竟妙智,差別就在這裡。這個就涉入最清淨覺了。菩薩同樣是大菩薩,但仍非最清淨覺的心地,佛如來很多的境界,菩薩還不能測量、知道。有的是大菩明知故問、為眾生問,有的則是他根本推測不到佛如來的智慧到底到哪裡,因為他還沒有辦法清淨到最清淨覺,他的法身還是有點汚垢,雖然知見可以遍一千大千世界、千萬大千世界或無量微塵數的世界,但還不盡虛空一切世界,所以大菩薩距離佛還是差一截,大菩薩是未來要成佛的,這個知見跟境界,當然還有差,要講真解脫,就一定只有佛如來才具足。
佛具十種不思議解脫,佛當然要具足十號才算真正的如來,如來有十種不可思議的解脫,《舊華嚴經》所說,《華嚴經》有新譯跟舊譯,舊譯有四十華嚴跟八十華嚴兩種,它說佛有十種無礙解脫。何等為十?
(1)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悉能普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出世,以一微塵中現出一個佛來講,有無量微量數的不可說的佛出世。(2)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悉能普現不可說不可說諸佛轉淨法輪。轉法輪,只有佛才能轉法輪,佛轉的法輪是解脫的法輪,轉輪聖王所轉的法輪是戒律的法輪,可以轉鐵法輪、財法輪、銅法輪、金法輪,這四種法輪都在講戒律,以戒來得解脫的,轉輪聖王可以對他的子民先講,要守戒律,法輪聖王出現的時候,這些子民戒律嚴格。當然他的福報不錯,但這個不是解脫法輪,只有佛才可以轉解脫法輪。法輪是求內心清淨、無為、解脫,這才是大轉法輪,只有釋迦牟尼佛才能講的,菩薩是學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來宣講,代釋迦牟尼佛講,像現今的講經說法也是一樣,依如來的德行加持代講這些法。
(3)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教化調伏不可說不可說眾生。(4)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一佛剎是3x10 9的世界,一佛所弘化的佛剎土世界,等於3x10 9的恆河系,一恆河系多寬,現在還搞不清楚,每一個佛土,衪化一個佛在那邊,毘盧遮那佛可以化多少佛?在華藏世界裡面有二十重,20x3x10 9,是毘盧遮那佛衪的功德相所感招的一種,如果以一個佛最小的衪化三千大千世界,則感召二十重,表示衪過去所修的功德非常殊勝。我們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華藏世界裡面,你沒有到那個境界,沒有辦法把那個知見打開,這些你有興趣可去看經典,多看、多聽,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
(5)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授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記,一微塵中可以對眾生授菩薩記,你是菩薩、你是菩薩,就教導很多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的菩薩,授記你是菩薩,當然,教導 從身、語、意三化教導,菩薩一定講登地菩薩,登地菩薩才可以直接受佛的教化,身、語、意,尤其是意化,你如果開悟了、是登地菩薩,佛在清淨、無相之間,衪知道你修到哪一個境界,你現在起什麼煩惱心,衪一個念過來,就是衪在二十重外的佛剎土,你也可以感受到,因為衪是對你發話。佛的能力很奇怪,衪要讓你知道,只有對你,如果衪要給大家知道,那每一個人都可以聽到,如果衪不被其他人知道,只有你,那就對著你。
《首楞嚴三昧經》一開頭就在講佛的能力,衪說每一個人都希望,我的這個獅子座,請釋迦牟尼佛來坐,每個人都有這個心態,好,世尊就知道他們這種心態,我每一個都滿足你們的願,但是,你們都不知道,個別都不知道、看不到你如來坐於別處。只有你看到如來坐在這個獅子座,皆大歡喜,滿眾生願,如來就是這麼慈悲,你要什麼衪就給你什麼。衪意化,你如果心眼不開,衪講什麼話你都聽不到、衪起什麼念你都不知道,你怎麼辦?像這種,衪會以化應化身,對於地前菩薩,衪會化現應化身。此一切化身跟如來無別,沒有分別,衪可以化天人、人、阿修羅、畜牲、鬼道眾生、地獄眾生,六道眾生衪都可以化,愈低下化的眾生,衪一樣正行、邪行衪都都來,跟對方沒有兩樣的。教化你,但是你看不出來衪是如來化的,衪對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授菩薩記,我們要了解,佛的神通變化確實不可思議。
(6)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諸佛出世,過去、未來、現在可以同時普現的這些佛出世,這個我們看不到,只有菩薩境界才可以觀。
(7)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過去、未來、現在的佛剎,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衪的佛剎土是怎麼樣?因為每一個佛剎土都有它的壽命,住無量億劫也是一個時間,過去、未來、現在,這個實在是太遙遠的時空的一種境界。
(8)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諸佛自在神力,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衪所有的能力,這個能力你要懂得,我們已經在學很多如來功德相,都是在講衪的能力,你要再懂得更多的如何化度眾生的能力,就在第八品裡面的成所作智講的要怎麼做、怎麼做。
(9)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現在衪心中,衪對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無始無終的因緣果報,都無所不知,如來的智慧就是這樣子;阿羅漢跟世間禪定的行者,得到的宿命通只有八萬劫以內,而佛對眾生的因果報應,無始無終的都能夠知曉。(10)一切諸佛,於一微塵中,普現三世一切諸佛佛事,是為一切諸佛十種無礙解脫。一切佛事,該發生、未發生或者正發生的一切佛事,對哪一個人、哪一個菩薩、哪一個眾生所現的,甚至於清淨佛淨土的部份,一樣,衪都可以示現,不過這些講起來都太深奧了,我們懂一下、讀一下,或者也可以打妄想去思惟、思惟。
(2007.08.01.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