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32)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佛的十六個別德()

「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聲聞、菩薩學者有四念住,依身、受、心、法四念住之體而有如下三種分別,即:(1)自性念住,又作性念處。四念住各以慧為體,此慧有聞、思、修三種。(2)相雜念住,又作共念處、相應念處,以慧與所餘之俱有法為體。(3)所緣念住,又作緣念處、境界念處,以慧所緣之諸法為體。

聲聞、菩薩學者有四念住(身、受、心、法)我們在學的還是四念住,還不能做到三念住,這是佛的十八種不共法。我們從初學的四念住,四念住在三十七道品裡面叫四念處,還沒有成就叫四念處,成就了又叫四念住,像今天所講的得佛不二住,這個住都在住什麼法界、什麼境界,還沒有可住於遍法界的,就學習注於身、受、心、法。相信四念處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幼稚園的課、初基的課,三十七道品裡面世尊說,未來修行者要教哪個人修法,第一個要教他修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樣在打坐之間,用南傳的做法這麼去觀,很容易成就。我們在家居士都是兼業的修行,所以成就很難,出家師父要專業修,專業修就是摒棄外緣,好好在那裡雙腿一盤,南傳的坐姿或者北傳雙盤也好,就是修這四念處。

在《色身功用行》中有介紹這四念處的作法,從呼吸、身體的感覺跟外界的影響,教你怎麼去安住你的心?你天天這麼修,很快就有成就。你工作太忙了,時間有限,當然成就也有限,回來至少撥一、二個小時坐坐,修這四念處。這講來也是因果道理:你投入少,得到的就少;投入多,得到的就多。釋迦牟尼佛在三個月之間證到十六種殊勝境界,從呼吸快慢,到有呼吸、沒呼吸,到身體的變化、振動,振動、不振動,到心裡的變化歡喜心、不歡喜,到身體神識脫離,不讓它脫離再抓回來,要死也不能讓自己死,有十六種殊勝,都跟你講得很清楚,修行離不開這個從身體的變化,到呼吸的變化,到心的變化,到神識要不要死掉,要體會死亡一下,死時,不能真的死,真的死未究竟就入滅了,那就升天去了。

開悟以後要學佛法,才不會殘留習氣,毛病沒有斷盡,就死掉了,很可惜。今生有幸修是修了,窠臼蓋住你的頭,有修沒有到,講了半天有聽沒有懂,有懂又修不到,有修是不究竟。我們常常在兜圈子就是這樣子,這個道場跑到那個道場,那個道場又跑到這個道場,跑來跑去的,所有全省道場都跑光了,所有大小師父都見過了,你個性習氣還是沒有改變。那種人看多了,愛講話還是愛講話,嘴巴嘰哩呱啦,眼睛看到什麼就講什麼,好的也講、不好的也講,造業無量,這樣你跑再多道場也沒有用。應該要像佛講的,回心返照,把這個心由不清淨弄到最清淨覺,那就好了。

這邊跑那邊跑有什麼用?當然跑也是有用的,看的人多。但如果你不迴光反照慚愧心,然後懺悔心不起來的話,你跑太多也沒有用,反而增加造業。跑多了,你要去反省,不跑,當然沒有這些因緣,讓你反省如何跟人家產生互動,若沒有互動對象,你也不知道自己好、不好,沒有對象來污辱你、輕賤你,你不知道你到底修得好、不好,能不能全盤接受順逆。但是,是要你知道修行宗旨才來跑,你不知道怎麼修行,亂跑也沒有用,跑多了,只是多造業而已。這四念處就是在講這裡。

依身、受、心、法四念住之體而有如下三種分別,即:

(1)自性念住:我們講比較深一點的,不是身受心法,那是初級的。自性念住,什麼是自性?自己的體性能夠發起一切法,這叫做自性。創生就是起法,出生、產生,讓一切法生起,有為法,把七粒米化成須彌山那麼大量的東西,供養一切眾生。自性,就是能生心,或者心生,雖然你可以進一步去咬文嚼字說有不一樣,生心好像主動意念去妄想煩惱,心生是被動應緣可以生起念,不管怎麼樣總是自性起作用、自性起法。自性起法要住,自性念住,我們毛病就在這裡,眼睛看到一個人,這個是人就好了,你偏偏要分別一下是男的、女人,是我喜歡、不喜歡的,煩惱就在這裡,你只要眼睛看到、見性看到,這個人就是人,你不要再進一步去想,這叫自性念住。

這樣不是很簡單嗎!為什麼我們自性念起要不住?因為胡思亂想,譬如眼睛看到人了,第一個你就在分別認不認識,認識了又分別是冤家還是喜歡的,喜歡的人就對他微笑,講一些好話,冤家就一臉臭臭的。後面這些分別念頭就是自性念不能住,住於一境,毛病就在這裡,我們的煩惱就在這裡。修行那麼難嗎?禪宗講管住你的心不動,管它好不好,管它法起不起,「執杖牧牛」把這個心管得死死的話,自性念就會住。我們自性都有一個應緣的能力,你不可能眼睛看了沒有到,耳朵聽了沒有進,但你可以不起心動念去加以分別好不好、喜歡不喜歡。你天天生活在辦公室、家裡、道場,你都用這種空無的心,面對所接觸的這些人,你就會讓你的自性念住。我們第一階的修行就在這裡。

又作性念處,四念住各以慧為體。慧是智慧嗎?不是,佛法的慧是來自於空,不要講這一般的智慧,像什麼我有智慧可以應付這個人、讓他服服貼貼,這不是智慧,這是你為人的思想、作法,那不叫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空,用空可以轉一切境,就是說剛開始境不好,最後也會圓滿,這是佛法的修證,你用空才可以轉成圓滿。為什麼《金剛經》裡面的須菩提尊者叫慧命須菩提,因為他是悟空第一、智慧第一,不是衪懂得最多,不是,因為他悟空第一,所以叫慧命須菩提。我們對一切事物,怎麼以圓滿的智慧應對?這是由空性而起的,空性起,你才可以讓這件事這麼轉、那麼轉,到最後圓滿了;如果,你心不空,你有執著,硬要這麼做、那樣做,最後結果就不圓滿了,也許只滿你的意,不是結局的圓滿、皆大歡喜。

佛法在修的是這種智慧,要以慧為體,不是指用一個智慧當做體,一談到智慧,就變有為法去了,那個怎麼能當成體,那是用。此慧有聞、思、修三種,因為你開始還做不到空觀,所以須聞思修,我們佛法常常講的,你要聽、思,最後要修,缺一不行,尤其缺這個修,那更不好,但你光自己隨便修卻不去聽也不行。這個聽包括看經典,世尊不在人間,用眼聽聞祂所說的佛經。如果你程度比較高的話,你去聽程度低的人講,不如自己去看經典,深入經藏,你可懂得比去聽人家講的還多。見聞或者聽聞也好,都是聞,你的眼睛聽或者耳朵聽都一樣的,要去深入經藏。有的人沒辦法,經藏擺在那裡,他從來就沒有想到去看,那麼一百冊的大藏經,他從來連一部都碰不到,有的人甚至連一部經文都沒讀聽過、一句佛號也沒有聽過,真是有這種人,果報就是這麼微妙。

你現在信佛了,也說你是佛教徒,也去受五戒、菩薩戒甚至於具足戒,你到底看幾部經?有的喜歡比較,我們不要有高低分別之心,《佛地經》裡面告訴我們,對佛所說的法,不要有良賤分別心。不用認為很高深的《解深密經》是已經學習快成就的人看的,比較好;那個初學的《阿含經》是比較低,自修自利守戒律、除心病,沒談到心性種種,若這樣就是自己有分別心。這些都是修行所要的,《阿含經》、高深大乘精典,是沒有什麼分別,大小乘也不必分別高下,因為你都要涉獵、都要走過去。自看經典你要有那個能力,不是你看的意解就一定對,明明世尊講的不是那個意思,你卻把它讀歪掉了,這種人很多。聽經聞法後你要去想一想,講得有沒有道理,不管是凡夫天講的、世間菩薩講的,你都要想一想,因為不是每個講的都有道理、都切合你的境況。

但是,你懂了就好,不要去跟他抬槓,不要寫文章罵他,你不要去造業,我們懂他講這句話有毛病、那句話不大圓滿,我們說他講得不大圓滿,但是,程度比他低的仍聽得法喜充滿,只是對你來講,你可以看出他講經說法的漏洞,你程度比他高,但也不能因為這樣,就想去拆人家的招牌,不要這樣,這樣反而是你修得不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告訴你什麼?要修什麼?修忍辱。修眼睛、耳朵、鼻子、…,六根要清淨,何必去給人家拆招牌?罵人家你有開悟、沒開悟,有開悟的人就不會講一大堆有的、沒的!這表示不是佛弟子。真正佛法聽了,要想,想,如果是正規佛所說的法,你去思惟更深一層的道理在哪裡。

每一回我講經說法,不會去咬文嚼字、引經據典,雖然講義編是編了,我都是想到就講、看到就講,這麼做,首先,我會有進步,因為我理解才能講,而不是逐字解釋字面意涵而已。其次,今年講的深度與修證,也會跟去年不一樣,我們不是佛,不可能一下子就證知所有境界與般若智慧,所以教學相長有好處,鞭策自己日日都能進步。但你要知道,真正修行到要能講經說法,二十幾年不為多,有的出家三年就在講經說法,我是在1980年左右去某某寺,有意念想:「你要講《金剛經》。」雖然當時我天天在誦《金剛經》,但是,要講《金剛經》,《金剛經》的道理是什麼?我都還搞不憧,直到四、五年前才開始講《金剛經》,那已是廿年後了,也是我第一次講經,我所謂「講經」是指完整的講「一部經」─《金剛經》,另一部經是 現在也在講的「解深密經」。

以前我都是找每部經裡面跟修行有關的重點經文來講,這跟修行人直接有關,像解釋《圓覺經》的地前菩薩隨順覺性、地上菩薩的隨順覺性,當中的境界是怎麼樣?要怎麼修?菩薩的隨順覺性又要怎麼修?這個最重要,我把這個最重要的經文都拿出來講。又如《楞嚴經》五陰魔相,你沒有境界的姑且不講,你有境界的,這五陰魔相就一定要懂。包括,出現色陰魔相的是什麼情況?眼睛看到異相、耳朵聽到異聲,什麼、什麼現象都會發生;然後進入心的狀態,受陰魔相、想陰魔相,不得了了,一想了什麼事情都來了、都成就了,但這些都不能住在一個法上,都要度過去,這些道理才重要。

剛開始你智慧還不夠時,幾個跟你修行直接相關的主題,你要去懂,沒有境界,你要逼著自己進入那個境界,你不要說光以目前的情況就滿足了,可以坐三小時、五小時、六小時,光坐也有一些進步,有的是從沒有感覺,到身體有感覺,心這邊悶、手腳那邊痛,這是一個進步,但是,這個進步太少了,還沒有跨入佛教的門檻。皈依以後就是佛教的門檻,那是一個形相;你修心要修入佛教的門檻,則要到色受陰盡,這個多高?到了受陰,你的感情覺受沒有平等平等觀的話,受陰不盡,憂喜苦樂一大堆。

色陰魔相已經越過了,又進入心的憂喜苦樂境界,對這件事情煩惱、那件事情喜歡,什麼事情都是你在裡面亂攪,叫做不盡。感情作用不盡、覺受不盡,這些不盡就是受陰未陰,你要提醒自己趕快進入捨受。雖然我們不能像佛的平等平等觀一切法,那個境界太高了,但是,我們修到捨受,盡量用我們的心去平等觀一切法、一切眾生,修行就是在學這方面。聞、思、修,如果你是有修了,聞思擺在旁邊,光有邪知、邪見,那不如不要修。外道、邪道所說修的就這樣,聞思擺在一邊,光修這些怪力亂神能力,自己感覺怎樣就講怎樣。

有時候我睡不著,會聽聽廣電,聽到凌晨四點多,有個節目會請人家來講禪修這類知見,但都是變相的在講心靈要怎麼修,修到第一個層次會怎麼樣、第二層次會怎麼樣、第三層次會怎麼樣,都是依自己意解而說,都不是世間禪定裡的境界,這就是標準的只修不聞思,這是邪道,講得似是而非的道理,不懂正理的就會跟他講的學。你要懂佛法的,便知道講這些都是胡說八道,所以你真的要聞思,不要光是修。外面沒有佛因緣的都是光修、不聞思,才會進入了邪知邪見。這些邪知邪見者,如果自己不去影響別人,還無所謂,偏偏這種人最喜歡推銷自己、影響別人,自己沒有正確知見,又想名聞利養,真是在以盲導盲。

我們人世間不懂事的人太多了,接觸邪知見者就說好。你看佛教除了大法師以外,要收很多徒弟的很困難,默默無聞的法師要有三、五個徒弟也很難;而那種外道、邪道的居士或者變相穿著袈裟的,他們的徒弟就一大堆,都幾萬、幾十百萬人。末法時期真的很悲哀就是這樣子,無智慧的人一大堆,對顯現出這些怪力亂神能力的人,更是趨之若鶩,這個是沒辦法,你也不能去拆他招牌,或比擂台什麼的,這就跟他一般見識,若這樣表示我們修得也不好,所以很多修得很好的法師就不會要理他、不會要講他、拒絕提到他,總是會有人去度他,不用你去講他;慧,顯現在聞思修,這還是世間慧,還是要學出世間的法。

(2)相雜念住:又作共念處、相應念處,以慧與所餘之俱有法為體。什麼叫所餘?如果慧在講空的話,所餘就是不空的這一部份,不空代表我們內在的習氣或者代表外在的因緣法。我們要學習在空、不空之間,怎麼讓你的心安住、定住,讓你的心不會去隨緣流轉,輪迴就是這麼流轉的。以後,你要學習到自性起法時,你要怎麼讓念住,能夠念住,這個相雜念就起不來,就等於不用性念住、自性念住,如果你的自性應緣時,第一念覺,我們叫第一義諦或第一義諦空,你不再起法相應,都不再起任何念頭的話,沒有雜念起,沒有雜念起,為什麼要住?

這個共念處,就等於自性念住,自性念住就沒有相雜念住起,就不必住,自然而住,我知道這個是人,我看是人,我也不想去說這個是男人、是女人、是冤家還是親家,還是什麼。佛法在學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觀所有相都是虛幻,都是在學自性念住,相雜念住去掉不起,修行的第一步就是這樣。你還沒有走到運用心能力去幫助眾生時,修行過程離不開這樣。先認識自性,自性會起念,因為它一定會去應緣,如果自性不能應緣,那你就跟石頭一樣,那個不是佛性,只修了一半。

有個同學,以前去學練自發功,身體氣很旺,壓住頭部,不起動念,自認為定力很強,念頭都不會動了。還好來修心中心法,修心中心法手印一結,修幾十座妄想就冒起來,昨天的事、今天的事、明天的事一大堆的,哪裡有什麼定力?以前說多麼有定力,現在怎麼一點定力也沒有?因被邪氣壓住頭部,就沒有念頭能起,這是不究竟的法,是拿石頭去壓草,看似沒有草,其實慢慢它又長出來了,那是不究竟,這就是世間禪定。你要把石頭搬開,讓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全部現出來,然後一個一個修除,修到你內心清淨,應一切緣它不會起念,眼睛看了是看了,如果跟我沒關係我可以不講,你來問我,我就講,如果跟我都沒有關係的話,好自在像溜聲一樣,什麼事都不管,這樣眼睛等六根都很容易清淨。

但,你不能因為說你在修行,什麼都可以不管,你有你的職責,牽涉到你要管的事情就要講,該講就要講,但講了以後你要自在,人家被講了不痛快,有反應你也要自在、照單全收。你知道他修的不好,被講了一定不高興,他幾天不講話、對你臉臭臭的,那你也要自在的,不能怪說對方錯了還要面子。你罵了他,要他好,他會怪你一陣子,怪時,你要跟以前一樣對他沒有分別心,還是一様的態度,你一沒有分別,慢慢他心才會跟著在轉,他到底還是在學,修的沒你好。

像這種講起來,光講名詞,你懂得嗎?這幾句,已經把所有佛法修行過程都講完了,你還聽那麼多三念住、四念處?所有佛法都可以演變成你修行的種種法門,問題是你懂了沒?你要不要去做?聞、思了以後就要去修、去做。因為有一個空、不空的法在這裡做體,才要對它修,這是不究竟的人要學的。你不可能一下子做到自性念住,因為你從動相念住、相雜念住,慢慢修得好一點了,就是你開悟了,也要經過幾十年「執杖牧牛」的磨練,才能夠做到自性念住,不然理智上想放下不管,但是,你內心那個習氣毛病,還會起哄,還是有一個念「不甘願」。

雖然,你說看這事情不生氣,但是你內心裡面種子的生氣心,一直冒起來、冒起來,你才發現表面理智已經告訴自己不生氣了,為什麼裡面還有一個瞋心在冒?那是根本的種子,不是你不生氣就真的沒生氣。我有時候告訴你,你觀自心在生氣時,它一直冒一直冒,為什麼你有一個坦蕩蕩的心在看它生氣?這表示能觀生氣的那個是你的自性,那被觀在生氣的是你的習氣,剛開始不可能兩分離,凡夫就是這樣子,就連開悟的人也是這樣,跟須陀洹向一樣的,跟剛開始學的人沒有兩樣,都在修心。當然佛法或者禪宗講的是開悟以後修比較快,其修行過程跟阿羅漢的四果修行,沒有兩樣,都是要你管住這個心,所以過程並沒有什麼大小乘之分,只是方法不一樣,大家懂得這種現象。你這樣搞懂了以後,一次、二次、千百次磨練,慢慢這個習氣沒有了,以後對什麼大小事情,都引不起你生氣。

(3)所緣念住:我們說心王、心所,心王是直接對一個境;心所是加上你心的毛病合一起來的,這兩個是有別的。心,我看到這是一隻筆,這是見性的心;如果我開始說這隻筆不好,沒有水了,怎麼粗粗細細幹什麼,那是你心所的毛病。簡單講你心有病,它活動的範圍很多,你愈龜毛,那個心就愈不好,你愈斤斤計較,愈是煩惱、痛苦,這個要這樣、那個要那樣,你說這樣那你就不要工作了,不工作在人世間怎麼活?如果你愈粗枝大葉,神經大條大條,那是修得愈好,你說這個人什麼都不計較,什麼都無所謂,那是大修行者。

有兩件事要好好去做,第一個是福報、佛菩薩的事情要好好的去做,香要燒最好的、裝飾要最莊嚴的、花要供最上等的,這是表示你的恭敬心;第二個是有關於佛教的事情,你要盡心盡力的去做好,不要導致別人出差錯,不然你也有共業,你導致別人被引到別的地方,沒有引到正的法這邊來,這樣不好。除了這兩件事以外,其它的就隨便怎麼做都好,你家裡的大小事,有做也好、沒做也好,有照顧也好、沒照顧也好,隨因緣去轉,大方向抓住了,知道修行怎麼去修、怎麼去學,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又作緣念處、境界念處:以慧所緣之諸法為體。你見聞嗅味觸覺這些心,面對色聲香味觸這些法,你產生什麼心?你看到人、聽到聲音、聞到什麼的,你起什麼念?最好不要起心動念,它就成念住,回到自性念住。第一覺知、第一義諦,第一義諦空,就是不起動念應緣,就是第一義諦空,看是可以看、聽是可以聽,但,我不加以評論,就是住在第一義諦空。很簡單的法你要修多久、聽多久?你要懂得的話,五分鐘就了解佛法在講什麼,如果你不學菩薩講經說法,已經夠用了,問題是你沒有辦法體會真正的修行境界,沒有辦法知道怎麼用,用不上力,所以搞了十幾、二十年,還是在那裡,好像也沒什麼進步,這當然又回到因果,你過去的智慧就是這樣子。

為什麼有的人聽一句話就懂十句,一件事就可以做十件,做得好好的,進步很快,課聽了五年、十年,也有人聽了二十年,為什麼習氣毛病還是一樣?境界來了,夫妻還會吵架、相罵?會!就是不知道怎麼做,就是所緣你都讓它起念、相應,你沒有辦法令六根面對六塵時不起心動念,沒有辦法住在第一義諦空之間,這是誰在讓你沒有辦法?是你內在的個性、習氣、見解、一切毛病,你要不要拿掉?要啊!怎麼拿?身體沒有成就拿不了,身體沒有打開,沒有把氣逼到腦筋裡,要修很難。

我常對網路朋友灌輸這種概念,不是你嘴巴會講經說法就是開悟,若你行為沒有開悟的樣子,你所作所為都違反戒律,怎麼會是開悟的行者?不可能!你說我知道了,因為身體沒有成就,講歸講,依然沒有辦法了解,沒有辦法好好去做。如果你身體開通了,你可以用一個覺知的心,觀照你起心動念,都清清楚楚,要誰教你怎麼修?不必,你看一句話「執杖牧牛」就像這樣,或「第一義諦空」就像這樣,你心眼看著、心裡冒著,你不讓它發作,保持第一義諦空的樣子,保持自性念住,剛開始做不到,慢慢學一、二年,漸漸以後六根都清淨了,看到、聽到都很自在了,隨便別人怎麼搞都無所謂了。

當然大事情大原則、影響層面太嚴重的,就不能夠讓它搞垮了,譬如讓你搞下去道場要垮,那怎麼行?罵也要罵、打也要打!我說的是一般的,讓你們去做,不會太離譜,怎麼做都沒有關係。當然這三念住就是我們要學的,其實講起來這也概括佛法所要修的,講名相一大堆也是一樣,離不開這個心地。你懂一部經如來衪有特定講的對象為誰,但道理講來講去都是相通的,譬如這部經比較深,衪講的也是這個道理,那部經比較粗淺,粗淺還是有高深的修證道理,而高深的心清淨,還是從低淺的心不淨所慢慢斷除上來的,經文本身之間沒有什麼好壞、衝突的。

世親菩薩釋云,即是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是謂無二法身名平等法身,即於如是無二法身得善清淨波羅蜜多。解云:準梁論用圓滿法身及四德波羅蜜為功德體。故梁論云,如來法身名住四德究竟名波羅蜜,具說如彼。

「得佛無二住聖彼岸」,剛剛講的自性念住、相雜念住或者所緣念住的話,就是已經做到涅槃了,不要講說證到像佛證到二住的彼岸,我們還沒辦法,但是,我們可以心安,心安就是涅槃的境界。世親菩薩解釋說,此三住即是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法身清淨無相才叫平等,如果法身還不清淨,像剛開悟的人,有一個名詞,這個名詞是經典裡面提過叫「素法身」,「素法身」講起來有幾個意思,剛開悟的人開發出來的法身,叫素法身,素法身就像小孩一樣不懂事,因為開悟的人對這個自性還不大認識它,它有超能力能可以認知過去、未來很多的事情。

那時候你會害怕:「我怎麼會這樣!」當知道一些未來的事情,放不開、放不下啊,這就是心還不清淨,這樣不如不要知道。很多事情不要知道比較好,尤其大事,最好不要知道,只須一天過一天的面對現實,這樣比較好,知道未來要怎麼樣、怎麼樣的,多煩啊!知道愈多愈煩惱,無論你做得對或不對,缺乏定力都很麻煩。如果像菩薩的話,知道未來幾千萬億年以後會發生什麼事,也還是自在無礙。

素法身,你慢慢去認識它,它有無量的神通變化,那個感召力是不好的!這個感召力強不是很好嗎?外道喜歡學這個,讓你的天性、真如性起功能,不是很好嗎?佛法有沒有教你學這個?佛法要教你學會回到最清淨覺,都不用一切有為法,心才能清淨。那未來要怎麼去度眾生?對眾生不是動動嘴巴、講經說法就好了,病痛、什麼障礙都要能幫他化解,他才會信你。後來等你進入空、無相、無願等三昧成就以後,你就要進入陀羅尼門,學悉曇陀羅尼,不過你要自然能講咒語,那還太早了,要到八地菩薩才可以自說咒語,我們只能學咒語。

不過該你學陀羅尼時,你就會學得很快。像我以前背一個咒都背不起來,永遠背不起來,要看著唸,現在我背了已經大概十來個咒。以前要背一個咒很難,雖然我教你們,我自己要背很難。現在查咒語單字,一個一個增加,一個一個查出來,現在每一天都唸,以後行菩薩道就是用這些咒語去度眾生,你有什麼問題要解決,用什麼如來咒語、菩薩咒語唸一唸,用我們的不清淨身依附著如來法身來成就一切佛事,這很較簡單,不必你用很大力量在那裡搞了半天,才幫人作一件事。這要學到一個相當程度,好好去唸咒語,每一種咒要唸到一個相當程度才會起作用。

素法身的靈通力比較大,靈通力大也可以講是執著,什麼叫執著?就是天性的執著,天性的力量,天界眾生修到這個境界都有這些能力,這個在修佛法就要去掉,不去玩這個,要修無為法就是這樣。然後,素法身就起不了大神變,這些小靈通力有,但起不了大神變,叫素法身。當然像佛的法身就可以產生大神變,阿羅漢沒有現起法身,只有解脫身,登地菩薩、地上菩薩才有法身現起,但是,他法身還是不清淨,慢慢學、慢慢斷習,學到真正法身圓滿時,五種法身相成就,五種法身是從戒法身到定法身,入慧法身,得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以外,還有五種功德相,圓滿這些就是佛的境界。

菩薩境界有法身,但是,還不完全清淨,小菩薩神通變化沒有,到大菩薩才跟佛一樣,可以十方世界來去自如,這是大菩薩。登地菩薩第一個不懂素法身,第二個起不了大神變,有小靈通起不了大神變,這叫素法身。然後慢慢修、慢慢修,到二地菩薩離垢地,離垢是大汚垢都沒有了,心裡面大的汚垢,微細的習氣沒有了,但是,微微細、極微細的習氣還有,這樣法身愈來愈清淨、愈來愈清淨,清淨到三地菩薩,三地菩薩是明地,祂心會發光,心明才有一個應化身,法身清淨到有一個應化身出去的能力。

你有沒有應化身,要看你心有沒有清淨,心清淨多少就現起幾個應化身,不必你人親自跑去,只要人家想你,你就化一個化身去幫助他,多自在,這麼好用,怎麼只有一個,因為你心還不夠清淨。四地菩薩焰慧地,他是智慧像火焰一樣,智慧無量,智慧是空慧,空慧可以斷煩惱,所以是為焰慧地。五地菩薩是難勝地,六地菩薩是現前地,真如性現前,七地菩薩是遠行地。五地菩薩,有三個應化身,就是清淨法身到一個程度,三個人同時憶想你,你可以同時化三個化身出去,五個人憶想你就不夠用了,你的能力不夠。三地菩薩、五地菩薩看起來已經非常不簡單了,但是在法身變化上才這麼一點點,你看大菩薩像觀世音菩薩,這些大菩薩都有千萬億化身,跟佛都一樣。

接著再回來談「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這句話,法身清淨無相才叫平等,平等法身是究竟;波羅蜜多,是了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等的意義,但是了解後還要做到,才叫波羅蜜多,我們簡單翻做度到彼岸,這裡面波羅p2ram就是對岸的意思,itai動辭的變化,走到對岸,p2ramita何稱,等於度到彼岸。我們一般的講經說法,波羅蜜多就是度到彼岸,波羅蜜多要有智慧,才能度到彼岸,什麼智慧?六度裡般若智最重要,般若智就是放下,無一法可用。你懂,懂得它,波羅就是趨向彼岸,趨向彼岸要有智慧。又如懂布施波羅蜜,就是我布施,隨緣布施或者三輪體空布施或布施以後,不要罣礙它沒有沒有功徳,這些做到了,就是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你唸了半天,般若波羅蜜是講什麼?《大般若經》裡面講的是什麼?就是六個字「無所有、不可得」而已。

無所有不可得,那你這樣觀一切世間事,都能夠知道,但都沒有煩惱相應、沒有所緣這種法起的話,那你就是做到般若波羅蜜,能夠了解這個意義,也能夠做得到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不要來黏我,我也不去黏你,這就是做到般若波羅蜜智,才算度到彼岸,你們要懂般若波羅蜜的意思。是謂無二法身,只有一個法身,沒有二種樣子的法身,像阿羅漢是解脫身,不是法身,菩薩初地有法身不清淨,不究竟,十地菩薩有清淨法身,但是,不及如來的最究竟圓滿法身,最究竟覺法身,佛的無二法身才名平等法身。(待續)

(2007.07.11.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