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30)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總功德相說明()

  如來第十五個別德

「一切菩薩正所求智」()

世親菩薩云,即是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是謂無量菩薩所依,能作調伏諸有情事,此非諸佛已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唯有諸佛已作如是勝調伏事。總釋意云,佛調伏智即是無量菩薩所依,由菩薩加行漸次證得非佛所求,以佛已證最勝調伏故。餘釋差別如後所引。

世親菩薩解釋說,即是無量所依無量就是還沒有成佛以下的菩薩、聲聞、緣覺、一切眾生,因緣成熟就依如來修證所得正智,開始學習,調伏有情眾生的煩惱障、所知障這二種障礙,來修種種加行,這樣就能夠成就如來功德相,是謂無量菩薩所依止,能作調伏諸有情事,調伏有情眾生內心煩惱,依如來修行的過程與提供的法門,開始修學,此非諸佛已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諸佛既已得到了,但是,底下位階就是不究竟的如來地,還有九地,還不是完全究竟。如來有十地,到十地如來才是真正成為佛如來;另菩薩,菩薩十地更是要修學如來的所有正智,主要的還是求得自己內心平等平等,外在眾生一切也平等平等,這種平等智慧,是最真實的,一切如來所證,後學都要依此修學。

唯有諸佛已作如是勝調伏事,比較低階的修行者,當然用所有法門對治粗的習氣、毛病比較快,但是,一進到菩薩境界,修微細、微微細、極微細習氣,如果沒有善思惟,沒有用般若智慧去認識它、去觀照它,然後慢慢轉自己內在的微細習氣,常常就會放棄掉,不知道要怎麼修。所以《金剛經》所講的,「無一少法可得」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修學如來法過程所必用,雖然說來簡單,但如果不去思惟、不去好好把我們微細習氣找出來,就不知道怎麼去調伏,唯有如來能這麼如法的去修證到內心完全清淨,所以是最清淨覺,已調伏一切。

總釋意即說,佛調伏智為眾生所依止,佛過去調伏一切內心不清淨的智慧,就是我們後學無量菩薩所依止的,只要你是發菩提心的菩薩,都應該依如來所教化的方法這麼修學、這麼去調伏我們內心的習氣,這種智慧要培養。般若智是客觀的去觀自己習氣,忍辱波羅蜜也是在修無為法,還沒有進到般若實相境界時,用忍辱修內心的不清淨法由菩薩加行漸次證得佛所證的智慧,衪已經得到了,不必有所求,既然成佛了,沒再有一法可修,非佛所求智慧,因佛智慧已具足,一切次第功用行都了解了,只有把這些講給後學菩薩聽,讓他們依次力去加行,然後漸次證得。以佛已證最勝調伏故,因衪已自己親自體驗,種種法門衪都經歷過,知曉怎麼修才能成佛。餘釋差別如後所引,那還沒有究竟的這些菩薩所現的差別相,然後再說
 

無性菩薩釋云,謂由無量菩薩所依,為欲調伏諸有情,故發起加行。佛增上力聞法,為先獲得妙智,異類菩薩攝受付屬,展轉相續無間而轉,由此證得一切菩薩等所求智。於此釋中,先釋功德、後釋經句,無量菩薩所依者釋上無量所依,無量所依即佛智也。有說即是菩薩無分別智,為欲調伏諸有情執取心,故發起加行者,求佛智也,或可求菩薩智。雖有二釋求佛智為勝。下釋經句,佛增上力。有菩薩聞法為先獲得初地無分別妙智,或可獲得佛一切妙智。譬如一鐙傳然千鐙。地前異類菩薩及不定姓聲聞獨覺佛自攝受。佛涅槃時付屬餘佛及大菩薩,一切善人展轉令聞思修智,由此證得一切菩薩等,皆所求佛果智也。

無性菩薩解釋曰,謂由無量菩薩所依,這些正智都是無量無邊的菩薩所依止而來修學的,為欲調伏諸有情,有情,就是內心不清淨,在六道中輪迴,或者有情菩薩是覺悟了,但還不究竟,也是要繼續修。故發起加行,額外的來用功的方法,或叫前加行,每個階段都有增上加行法。譬如你證到初禪境界,初禪如果有覺有觀現起,你要把覺觀的能力捨棄,才能進入內心清淨,生起法喜充滿,喜俱禪會現,如果你不修這個捨覺觀加行,你可能會執著在初禪的境界上。這個道理懂了,不管是世間禪、出世間禪或出出世間禪定,都要有一個加行的功夫,來把你所修證的東西放下,然後再往前推一步,修學到更上一層樓的境界,這也可以說真正發起加行心。

佛增上力聞法,為先獲得妙智:能夠從每個法產生增上心力,我們要聽,如果你能夠思惟、能夠進步,那也是沒有師父的。一般人沒有辦法,只有釋迦牟尼佛是真正沒有師父的,衪世間有的師父是兩個外道師父,但是,衪可以判斷他們所證沒有究竟,學了幾個月就學畢,後來自己再修。我們後學則大部份都要聽,聞而思而修。當生佛在、你在,當然可以聽佛說法、思惟悟道;現在佛不在,我們有經典可以參考,能夠依佛所具有的增上力聞法,其實佛隨時隨地在加持,只要你放下,不要執著內心的習氣,放下貢高我慢心,不要說我自己修得多好,心清淨下來,都可以跟諸佛的心相應,你會覺得每一天、每一個月都在進步,這樣才是在學佛法。

你如果抓著內心習氣毛病不滅,執著六根所面對的境界,也不去好好捨去內在不淨、外亂攀緣的心,當然就沒有辦法進步,佛要幫助你也幫不上,因為你太執著。有聽沒有到,或者聽了不去做,這不是我們真正學佛人的心態。你愈放空、愈不去用一法,才能感覺到諸佛菩薩隨時都在加持你,衪們有這個能力讓我們得到增上力,也能夠聽得進去。第一個要先得獲得妙智,佛所得到的智慧是最清淨覺,一切境界都懂、一切現象都懂、眾生因果都懂,衪這些智慧用在度眾生上,才是非常的殊勝微妙。

異類菩薩攝受付屬,還不究竟的菩薩們都被佛所攝受、護持,你修這個法、學那個法,在過程之間,要哪個時候學什麼法,都有它的必然性,要看你自己修到哪裡,佛就帶你修哪裡。你現在也許在修有為,專修一些有為法來調伏內心的習氣,還沒有進入開悟階段;有的人則是開悟自心,開始修空觀,捨棄一切法,你要叫他修個咒語吧,沒有興趣,修個什麼法吧,他也沒有興趣!這是時間還沒有到,等到時間差不多時,你那些十幾年前、二十年前沒興趣的,現在就有興趣了,此正是佛菩薩要攝受、要咐囑給你時,你自己就慢慢會走入那條路。你就把修行境界交給佛、菩薩,不要煩惱!但是,自己要用功,聽聞以後就要思惟,思惟以後就要去做,如果老是喜歡聽不喜做,不會進步的,十幾年來還是那個樣子,二十年後還是這個樣子,這樣是不行的,隨時你都要覺得有進步!

展轉相續無間而轉:既然講輾轉,就是要有一境界一境界這麼修上去,沒有間斷。無間是沒有間斷的各種修行境界,有的人是修到這個境界,然後就停止了,不知前進,以得少滿足,那只有下一世再來繼續,這是很可惜的。佛衪當生要成佛時,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進入一切三昧門,乃至到一切智,這麼一直修進去,因為衪當生要成佛,每一種法衪都要學過、親自證過。菩薩不是這樣,菩薩過去修小乘法,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建立基礎,今生再來修菩薩法,祂對於小乘法不一定要去證,根據《大般若經》講,他拿經典看一看即懂。小乘就是學斷三結使,淡薄三毒,斷五下分結,最後斷五上分結,而至永斷三毒時就是阿羅漢了,阿羅漢祂有六神通,然後入涅槃,一待寂滅中就是二萬劫過去。

菩薩不一定要走那條路,你會知道怎麼修小乘法,也不會去毀謗小乘,因為它是自己過去的基礎,你一定修過,讀了就很親切,但不一定要去證,因為你要去證一個新東西,看你的智慧,也許要花幾個月、幾年,不一定。每一個都要花幾個月、幾年去學,那你要全部都懂得話,你今生也許就過去了。菩薩道是帶著身有病、心有病,這麼樣在度化眾生的,他不一定要再從基礎的小乘法去修證,這要看根基。你現在修學《金剛經》、《大般若經》、《心經》,這都是般若期的法,在講實相觀、空有不二的解脫、無執道理。

我們只是侷限在哪個境界的一部份,不像佛世間一切法衪都學過,因為衪在六年之間,什麼叫初禪、二禪等等的,衪都已自己去親證過,然後可以講得出來,也可以去印證誰是初禪境界、二禪境界。不是用嘴巴講一講初禪有什麼現象、身體有什麼變化、心裡有什麼清淨程度,這麼對照起來,才跟你說你是初禪境界、二禪境界。那四聖果也是一樣,初果的境界怎麼樣,二果的境界怎麼樣、有什麼現象,這些佛祂都要懂,因為衪此生都經歷過。在經典裡面,雖然我們沒有證,看到這些經文你也懂,當然只是懂,但懂得不透徹。

你看南傳小乘經典都有寫,初禪有什麼現象?風大起,怎麼起?走經絡,走到何處?業力消,消到哪裡?業力從表皮、從皮下之肉、從肉跟骨之間,有些業是存在骨頭裡面,南傳他們講風大都是滲透到皮、肌肉、骨頭、筋腱,如果你全部這麼通過的話,代表脫胎換骨。你是幾果聖人?你是初果還是二果,如果你沒有脱胎換骨,你說你是阿羅漢,那不笑死人了,只是你在亂講的。我們人生有限,菩薩是以學這個智慧、動嘴巴,來講給眾生後學了解,了解以後去修、去證,但是,他很多習氣毛病並沒有辦法斷盡,沒有斷的話是因在行菩薩道未來要成佛,不像另一個是即成阿羅漢,這兩條路是不一樣的。

走菩薩道路是放長線釣大魚一樣,我就是未來要成佛,心病還未能完全滅,完全滅當時就成佛了,成佛,當然,衪自性法身清淨了,可以度化眾生沒有錯,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三大阿僧祇劫、二大阿僧祇劫,甚至於一大阿僧祇劫的事情,不是你講成佛就成佛,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這些道理,要從經典上懂,世尊不在了,我們沒有辦法親聞,但是可從眼睛閱讀經典,增長我們的智慧,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是這樣,不過,有的你光看也看不懂,這樣還要是聽人家講。

無間輾轉而轉來轉去,我們修行,本覺是我們的佛性,佛性具足了,如果往下轉,就是迷失掉。我們修到一定境界,一下子迷糊掉,像《楞嚴經》所講的,瞪虛空,虛空無相,瞪得眼睛花勞,空花現,你要執著空花,抓它,一起心動念,一抓,就造業了,即開始往下轉、沉淪。本覺是我們的自性,還有另一個是始覺,始覺是一個心態,能發覺我的自性清淨,以及我還有的習氣,知道自己要修行,感覺我要修行,要修行是往上修,不會往下修,除非你走錯路,邪智慧生,走錯路途,這是往下沉淪,水往下流這是不好的。始覺就往上轉,我們開始知道要修行了,往上走,地地這麼往上修,如果今生因緣智慧都能具足,就能無間斷的這麼往上修。

古代世尊在也好,天竺第四祖優婆毱多尊者在也好,在度眾生時,衪們可以印證你是否修到須陀洹、斯陀者、阿那含三果,甚至有沒有到到阿羅漢,並督促你趕快上進。有的人修到須陀洹境界,雖能不下三惡道,這個已不簡單,你要知道他真正內心九品修惑都斷盡了,才有二果境界,但是二果境界還有分,譬如須陀洹七生是幹什麼?就是你什麼東西沒有修好,要花一生之間來修、花四生之間來修,或者比較微細的習氣,要花半生來修,這麼累積加起來,你要七世人間、天上來回修,修來修去,都在修這個不清淨的心地。

到了《解深密經》這種境界,跟《佛地經》層次差不多,是在講佛的境界。佛的總德為最清淨覺,底下的大菩薩雖也有清淨,但沒有最清淨,還是在修這個心,把習氣毛病拿掉。我們講《解深密經》差不多一、二年的時間,還在講佛的功德,衪所修證到的功德相,都是因為清淨內心的東西而得到的功德,你能夠輾轉相續的、不間斷的往上轉,由此就可以證得一切菩薩等所求智,一切菩薩要求的是如來所修證到的智慧。從經典或者從如來暗中的加持,讓自己能夠往前推進,這是我們所要求的智慧。

在無性菩薩解釋裡面,於此釋中,先釋功德、後釋經句,無量菩薩所依者釋上無量所依,很多無量菩薩所依止要修的,無量所依即是佛智也,被依的、無量所依的,就是佛所證得的智慧,一切菩薩都是要求正智,所求正智是如來所具足的。有說即是菩薩無分別智,有的說這個就是菩薩沒有分別的智慧,為欲調伏諸有情執取心,執著總歸我執與法執,而放不開就是有情。故發起修加行者,菩薩如果發起修加行,修內心的微細習氣斷的話,就是要求佛果,求佛智也,或先可求菩薩智。

求菩薩智,就是比較低階的菩薩慢慢的往上推進,低階的菩薩,不能馬上求得像如來的智慧,還是要求上位菩薩的智慧,你看菩薩如果是前面加以解釋的話,七地菩薩-遠行地,遠行地是超越了三界,才叫遠行;現前地(六地菩薩),是真如現行,才叫現前地。比較高階的大菩薩就求如來的智慧,也不能跨越智慧跟內心的習氣毛病斷盡,這是階段性的,不是你說一下子拿掉就拿掉,不可能,要累劫修每一地的菩薩,當然是修如來智慧沒有錯,但是,你所得到的是往前推進一階一階這麼修的,有的從四地修到五地菩薩,有的也許要修好幾十劫,這不一定的。你聞到佛法,有佛出世在人間時,也許進步特快,現在沒有佛住世的話,還是慢慢在摸索、在前進。

雖有此二釋求佛智為勝,大家都知道求佛的智慧,當然是最殊勝,但若你根機不雄厚,怎麼辦?還是先要求智慧,菩薩的智慧慢慢先從低階菩薩心地往高階菩薩求,這也是沒有衝突的,你不會說我求菩薩智好像低一點,反正你求如來智,若根本做不到,有什麼用!內心不清淨、智慧不夠,還是老實的要求菩薩的智慧,少談什麼如來藏,那是佛的智慧、境界與神通。

下釋經句,佛增上力。有菩薩聞法為先獲得初地無分別妙智,菩薩十地裡面,如果登地以後,他先學習沒有分別心,你不要看初地菩薩好像很低階,他已經也具足些微無分別心。如果你還有很強的分別心,分別善惡、對錯,分別佛教徒、非佛教徒、天主教徒等等的,還分得這麼強烈的話,你這個分別智還很超強,還沒有進入菩薩的境界。初地菩薩祂就可以證得沒有分別的妙智,或可獲得佛一切妙智,先由次地無分別妙智證得,先證得分別妙智以後,得到平等性智,然後六、七識執著滅了,才能夠得到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已經靠近佛的智慧了,可以獲得一切佛的妙智。講是這麼講,好像很快,我們自己要了解不可能那麼快,都是要算幾百劫、幾千劫、幾阿僧祇劫的

譬如一鐙傳然千鐙,如果一個佛或者一個菩薩,祂真正有所修證的話,祂自點一燈或者是從祂這一燈得到點燃後,再來點往下的燈,這樣燈燈點燃就有很多。像佛已成佛了,但是,衪度眾生得阿羅漢果的、進入菩薩境界的就更多,不是只有千燈、萬燈,是無量無邊的燈。有一個人悟道,就比較能夠把正法傳遞下去,我們處在末法時間,有時候你還是沒有辦法很好的上進。世尊講,在衪入滅後每一個期間,有五百年一期的堅固心。

第一個「解脫堅固時期」,修證堅固、行者有智慧,為什麼有智慧?因為佛才入滅,此五百年是正法時期,有修有證的人,你依衪修,就可以證得智慧;第二個是「禪定堅固時期」,禪修,修就是解脫、解脫智,禪是禪定力,這是在佛滅五百年到一千年時;再下來「多聞堅固時期」,佛滅一千年到一千五百年之間,行者喜多聞,不善修持,講好聽點是光說不練;接下來是佛滅一千五百年至二千年之間,「塔寺堅固時期」,信徒喜歡建造塔廟、蓋道場,讓大家很發心;到最後第五個就是「鬥諍堅固時期」,佛滅至二千年至二千五百年之間,只有諍鬥,誰也不服誰,因沒有實際修證者,所以都是以攻擊人家以為對錯。真正有在修行,只有在前面的佛滅一千年內;從佛滅一千年以後,就不是真正在修行了,只有在做功德而已。到最後,現在到二千五百年後,都是自己說自己好,自己法是最優勝者,不講經典,自己亂說一通,有看不出什麼名堂。所以,佛教歷史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處在這個階段,你如果沒有真正去碰到一個真有修行的,你就沒有辦法一燈點一燈的傳遞下去。以上這叫五堅固時期。如果,是一燈能夠燃千燈的話,就是已獲得一切智慧者。

地前異類菩薩及不定姓聲聞獨覺佛自攝受,菩薩登地以後是佛所教化,佛的教化是身、口、意三業教化,為什麼地前菩薩不受教化?因為心跟心不相通,佛有念給你,你也不能接受到,衪跟你講什麼你也聽不到,只好由有住世的菩薩給你教化,當然也有佛化的等流身六類眾生菩薩來教導。而有境界的才直接由佛來教化,像地前異類菩薩、不定姓聲聞、緣覺,這些就是佛所親自攝受,因他們有實修實證,可由佛菩薩來加以引導。佛涅槃時付屬餘佛及大菩薩,佛入涅槃前把這個法、某個法或者度眾生的任務,咐囑給還沒有入滅的佛或者是大菩薩,像現在有五大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祂們代佛來宣說、教導學佛人。如果有人還沒到一個境界的話,不曉得佛雖然入滅但衪還是在教化。

針對比較低階修證的人,佛涅槃時付屬餘佛及大菩薩,要靠嘴巴講、要靠一些因緣示現、要靠什麼現象示知,這個是由這些大菩薩或者還沒有入滅的佛來做。你現在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無量微塵數佛剎土外西方,衪怎麼會知道?佛沒有空間距離的、時間的觀念,成佛也是一樣、入滅也是一樣,你憶念衪,或只起心動某念,衪也馬上就知道,你要讀《佛地經》、《解深密經》,就要了解佛有此境界。像我們講《金剛經》講到,有信眾這邊燒香,請佛明天來接受供養,佛衪都知道,依時前往受供;大菩薩也是一樣的,你發個念、願,要做什麼,求衪,衪也知道,起心動念都可以成就。你要有這種體會,你修行中起心動念、憶想佛,你就會收到好處。

一切善人展轉令聞思修智,遇到現在還沒有入滅的佛,或者是依靠大菩薩跟一些有善根的人,能夠輾轉往前,橫的輾轉(廣博見聞)或者往上輾轉,境界上升,或者往下輾轉,度化有緣眾生,這樣不停往上修證,從念聞思修入三摩地,從化眾中修智慧。世間禪定要入三摩地,如果你要行菩薩道,要修智慧。所謂的聞是聽,我們不懂,所以要聽人家講,聽了以後要思,想想這樣講對嗎?這樣講有沒有符合釋迦牟尼佛講的道理?釋迦牟尼佛說小乘三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如果有叫你解脫,放棄一切有為法,這個就對了!如果叫你執著一個法,愈練功夫愈好,真如性愈現,愈執著那個境,可以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這跟佛所講的法是背道而馳的。諸行無常,你去執著這個有為法,幹什麼!諸法無我,你又在練什麼有為法?

《金剛經》都是在修空觀、修無相觀,有,是有,是因緣法,但不能執著。如果你要學菩薩法,菩薩講實相法、講空有不二的法,因緣有這回事情,好,但是,過了以後放下、不執著。你從講經說法的人,可以判斷他是講釋迦牟尼佛的法嗎?如果是對、是好,那你就要去做;如果光喜歡聽,聽完了,就放下,過一陣子忘記了,永遠沒有辦法進步!佛法講的聞思修,最後那個修才重要,如果你沒有辦法守住你的心,那它起滅起滅能夠警覺的話,也可以實修實證;沒有辦法修持時,你就根據道場所聽的,總是會講到修心的部份,拿出來用。當然方法有很多,找那些能夠適合你修的拿來用,趕快用,這個就是聞思修。

到最後要用到智慧,用智慧來破解你內心的習氣毛病,用智慧來破解你種種境界,不要執著,到最後用智慧度到彼岸,無所得就是到彼岸。由此證得一切菩薩等,從地前菩薩修證到入地菩薩,從初地菩薩修證到二地、三地,能到不動地就已經很不得了了,他自己會說咒語,自己有神通變化。不管怎麼樣,我們走不了那麼快,但我們要懂,皆所求佛果智也,在菩薩道所求一切法間都是要成佛的智慧。
 

世親菩薩般若論中,善護念者依根熟菩薩說,善付屬者依根未熟菩薩說。

世親菩薩般若論中,善護念者依據根熟之菩薩說,諸佛善護念,如果根機成熟,衪善護念,這個菩薩才會受用、受教化;如果你根機不成熟,佛菩薩再善護念,你都感覺不到,佛等於有攝受你,你沒有感覺,等於沒有攝受一樣。就像佛光普照一切世界、一切眾生,有的眾生就感覺不到佛光,有的眾生他沒有感覺到佛光以外,還會去做壞事,還會背道而馳,這個不是佛沒有博愛,佛的佛光照出去十方世界都照到了,是看你接收、不接受,接受是善根成熟才會接受,善根不成熟就接受不到。

你如果心眼有開的話,你會覺得奇怪,我怎麼有那麼大的定力,對逆境、對一切世間的人事物你怎麼有那麼沉著的心去面對它,因有佛的加持力,佛的加持力,不是無事在加持,一定是在很多的變化中,什麼怪里怪氣的現象發生中,然後,你的心也覺得很安定,這個要你去體會,佛的加持一定是在有境況時,此境況就是像暴風雨一樣,處在狂風暴雨的船上一樣,但怎麼會那麼安定的,對它都不會在乎?如果你是自己修的,或者還沒修就有定力,不會被那種表相的狂風暴雨所嚇到,這個就是佛的攝受力,祂在護念你,讓你去體驗到這種境界,你好像如如不動的自性在那邊,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第一次碰到、第二次碰到不熟悉,千百回碰到你就熟悉了,慢慢把你這種解脫能力建立起來,這是護念。

善付屬者是根據對於根未熟菩薩說。如果,對根機不成熟的,等於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地前菩薩,依根性來講是未熟的菩薩,那麼,衪只有咐囑,囑咐你要這麼做、那麼做,因為衪照顧你的念頭,你的念頭被照顧不到,就用嘴巴千交待、萬交待,怎麼做、怎麼做、耳提面命要這麼做、那麼做,你看這部經講、那一部經講,其實道理都一樣,名相有時翻譯人的用詞不一樣,但如果用梵語來講也差不多,翻成中文則不一定;譬如光明也可以說是涅槃,你說無惡也可以說是涅槃,雖然在這表相的名詞不一樣,但是,在說同樣的東西,他可能也不了解,因此,對地前菩薩,如來只好善咐囑,千交待、萬交待。
 

無性菩薩復云,列攝任持不定種姓聲聞菩薩,故讚大乘,為顯此事故,次說言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解云:為列不定聲聞等,令進趣故,任持不定菩薩令不退,故說大乘智。故法華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無性菩薩再解說,列攝任持不定種姓聲聞菩薩,佛所修證到的一切正智,還沒有讓這些聲聞、緣覺菩薩體證以前,佛還是要攝受、任持這些不定性聲聞、不定性菩薩。不定性,就是還沒有確定你的種姓,還不確定適合走這條路或那條路;如果你是定性聲聞的話,你就很喜歡自我解脫的心安理得的境界;有的不是,悟到那個境界以後,祂也可以轉為菩薩,也可以入涅槃,有兩修路可以選擇,這叫不定性。

如果你對小乘的入涅槃,一點興趣都沒有,就是要增加智慧、要度眾生,若這種心力很強,那你就是定性菩薩,定性菩薩就是未來要成佛的。如果入涅槃以後,你要去休息兩萬劫或者辟支佛要休息一萬劫,這等於入涅槃,這個都是由佛衪們來攝受、任持。故讚大乘,為顯此事故,所有大乘佛法是教導一切菩薩自利、利他的法,自利要學無量的智慧,無量智慧要依一切如來的正智來修,用你的智慧來利益化導眾生,這個等於是一邊學習、一邊實習,學習是使內心清淨度更提升,實習就是讓你去度化眾生,學習智慧。所有一切智慧,都是從教化眾生學來的,為什麼佛有那麼大的智慧?衪過去三大阿僧祇劫也是這麼修上來的。

次說言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再來就是解釋一切如來正智,此就是一切菩薩要所求的智慧。解云:為列不定聲聞等,令進趣故,如果有一個人修到自我解脫的能力到了,那祂不要讓他入涅槃,教化他轉成菩薩行,這個也是轉彎了,不要進入涅槃,如此才能學智慧。所求的智慧,就是如來已經擺在那裡的正智,令進趣故,讓他能夠進趣的話,就轉成菩薩道。任持不定菩薩令不退,如果己經修菩薩道的這些菩薩,讓祂不退轉。講到退轉,剛剛我們講的,為什麼本覺會往下轉?你迷失掉了,知道要修行了,始覺觀一切法能清清楚楚時,才知道妄想是不對的,妄想是應緣,這樣子能夠觀才能夠好修行,往上轉。

這裡講的不退轉,包括位不退轉、行不退轉、心不退轉。首先是位不退轉,菩薩位不退轉要到十住,且是十住中的第七位住,才算位不退轉,這是地前菩薩。十行、十迴向、四加行,這個都是地前菩薩;更前面的十信甚至是不入流的,其第九位把阿羅漢算在這裡,阿羅漢不是很好嗎?但在菩薩道裡面,阿羅漢當然不能算菩薩,祂是自我解脫境界證得者;而十信位的第十位是辟支佛,祂們如果入滅以後,阿羅漢要二萬劫以後才能發菩提心,辟支佛要一萬劫才能夠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在調伏內心的不清淨,這麼走菩薩道,這麼修修修,這是地前菩薩,然而要到位不轉,至少要到十住位裡面的第七位的菩薩位,才能位不退轉。

你再要繼續修,修到菩薩行不退轉,這個要到登地菩薩,也就是初地菩薩。一個真正開悟的人,他的菩薩行不會退轉,他永遠都是勇往直前的去度眾生,有碰到障礙休息一下,身體有時候會不舒服,因為碰到障礙會顯現在身體上,然而行不會退轉。身體不舒服調理一下,心只要一分鐘,甚至更快三、五秒,一下子就化解掉障礙了,有什麼煩惱?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難,他行這菩薩道都不會退轉。

要心不退轉,這要到菩薩地的八地菩薩。在解脫能力上來講,八地菩薩等於是阿羅漢,阿羅漢為什麼能脫離三界?證俱解脫故。八地菩薩也一樣,有脫離三界的能力,生死輪迴對他來講,不在意、不掛礙,但是,八地菩薩的智慧都已經不得了了,阿羅漢沒有這種智慧,八地菩薩祂可以用智慧度一切眾生,定力跟阿羅漢相等,但是智慧方面,只有菩薩有這種智慧,阿羅漢不及。一切菩薩所依的正智,佛以前所學習到,衪的功德相是一切菩薩所依,阿羅漢他不學、入滅了,休息了。你要了解不退的三種境界,任持不定菩薩令不退,有如來心加持,讓還沒有確定菩薩心行的,繼續修菩薩道,讓他心不退轉。

故說大乘智,為了這樣,所以說大乘智慧,大乘智慧在講《般若經》;如果不定性聲聞就講《方等經》,把他導入菩薩道。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時間前後,都有不同的對象,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衪講經典的秩序,都為了眾生的根機成熟、不成熟,這麼去講的。我們現在看翻譯的經典,不知道前後,只能這麼大略來分:華嚴期暫時不講它,阿含期,慢慢導入方等期,慢慢再導入般若期,慢慢再導入成佛一乘的《法華、涅槃經》、《解深密經》這類一乘佛法。故法華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眾生根機還不成熟,先說小乘法,讓你自己去實修實證,然後證得差不多了,有解脫的知見,就把你導入菩薩法,不要入涅槃、要去學智慧。

你看五個時期所說的法都不一樣,最後要修入密法、真言宗,修入密法,才能夠去體會「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在哪裡,你用眼睛看不到,你用世間的天眼通也看不到,你要用佛性去看它,才知道原來佛的世界比我們住的娑婆世界要好得多,比天上的天界要莊嚴得多、享受的多,那是最勝光曜、莊嚴,我們現在只是用經的字義來想,你要進入密乘才可以看,這是最後菩薩進入金剛菩薩、金剛道時才能理解的。

前面所講的方便說,有時候講小乘法、方等法,有時候講般若,帶入大乘,然後金剛乘、陀羅尼門是到最後,你有五個時期要去學習,戒、定、慧、般若波羅蜜期,再進入真言陀羅尼,總共有五藏。我們只會三藏,到菩薩境界就要講到五藏。如果你一直在講這個,一般的學到這裡,小乘的戒、定、慧,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你要突破,譬如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小乘的解脫、大乘的解脫、般若解脫,般若波羅蜜是這個般若藏,最後是陀羅尼藏,整個佛法要修滿這五個藏。

如果你修來修去、聽來聽去都還在聽戒定慧,沒有辦法聽《般若經》、《金剛經》、《心經》,就沒有般若藏,你還沒有辦法入菩薩道,不想唸咒語或者一個咒語也學不來,或者一學就忘,學起來很困難,那也不夠入陀羅尼藏。你還在守戒律、還沒有得禪定,就還在這裡。有戒律、有心定、也有禪定得二分法身,培養智慧、解脫智慧、解脫知見,此三個得戒定慧三學,這是基本的小乘,還沒有完全轉入大乘。轉入大乘之後,你要學所有般若經典,《大般若經》六百卷要去看一遍,怎麼去修實相觀?實相就是觀一切法無相、無所得,無所有不可得,這種很自在的觀一切法,你就不在意一切境,外面的境界跟內心的境界都不執著,這種智慧要去證,不是光懂,是要證、要去做,做到了,你自然能進入陀羅尼門()

很多如來在各類經典中都有講,講各式各樣的咒語,也講那些咒語是做什麼用的。有的人想從後面陀羅尼門進去或修學藏密,看起來像是進入第五層次,但他可能沒有那種根基,那種體證就不是真確的,因其唸來唸去就跟我們唸阿彌陀佛或六字大明咒一樣,阿彌陀佛再加一個「南無」,「南無阿彌陀佛」也是一個咒,但光唸一些基本的咒,這個不是進入陀羅尼門。

現在我們在弄《大通方廣懺悔滅罪成佛經》的咒語。在這部經中,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藉佛的威德力,講了八百億如來共同所說的咒,短短的、不長,讓這類失心的、腦筋不清楚、有點阿達阿達的人,來唸這個咒。為什麼會失心?就像《金剛經》所講的,你誦《金剛經》受人家的輕賤,就是有三惡道的因;你修行修到心會出亂子、著魔,就是有三惡道的因,故要誦這部經,不但使業力消,今生還要成佛。這部經的咒語我把它弄出來了,我們在整理,以後印給你們,之前有某道場印了,但不是專業作考證的,有時候會出點差錯,末法時期佷無奈,這些印書的人他不懂,又能怎麼辦?譬如唸到這裡應該就有「即說咒曰」,那些書它裡面則沒有。

還有,某些人的情況也適合唸某些咒語,譬如現在心亂、失心的,除了唸剛提到的那個咒外,你要唸《心經》也可以。《心經》也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背誦之餘還要去做般若觀!叫你用般若空觀,你卻執著這個有、那個有,怎麼辦?叫你說觀五蘊沒有、六根沒有、六塵沒有、十二因緣沒有、什麼都沒有,你還是會執著它有,怎麼辦?般若期做不到,當然就進不了陀羅尼期,進入陀羅尼門,不是說你今生就能夠怎麼樣,起碼你知道佛法是這麼修的,你要了解。
 

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成就佛種不斷方便殊勝功德,是謂諸菩薩為令佛種無斷絕故,勤修加行。非聲聞等,是故佛智唯諸菩薩正所應求。(準此佛智以為所求,非菩薩智為所求也。)親光菩薩後釋亦同無性菩薩,如上諸說總有兩釋:一者利他德、二者佛種不斷即自利德。

親光菩薩解釋說,顯示世尊成就佛種不斷方便殊勝功德,世尊已經成就,要讓菩薩成就,所以菩薩善導善誘之間,要學如來所修證的一切智、一切正智,把佛的種子佈下去,讓它發芽,不斷佛陀種,把這個佛的種子種下去以後,使令不斷。如果你戒定慧三學學好了,要學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播種下去,如能學空、無相、無願三三昧,你就能夠進入陀羅尼門。空是阿羅漢的境界,無相是菩薩的境界,無願是七地前菩薩的境界。你要懂得每一個名相,不管橫的、直的都可以兜得起來。種種方便讓菩薩學習一切佛的正智,佛的正智是如來殊勝功德所具足的。

是謂諸菩薩為令佛種無斷絕故,對自己來講,自己有一個佛的種子種下去以後,發菩提心就是種佛的種子下去,怎麼去調伏妄心、怎麼去明心、怎麼去得到出到菩提?要讓他往前走,菩薩令佛種不斷絶。勤修加行,每個階段都要一個加行,才能突破現有的境界,再跨入另一個階段。如果是真正的加行,就是十迴向境界的地前菩薩,所要修的「暖、頂、忍、世第一」這四加行,這是直接講出來的菩薩四前行。其實每一個境界之間,都要有加行,才會有進步。這個原動力來自於諸佛或者諸大菩薩的加持。

非聲聞等,你要種下菩薩種子,不要轉向進入聲聞乘自我解脫,是故佛智唯諸菩薩正所應求,我剛講的你對小乘的法可以去了解,可以讀一讀、了解,但不一定要證,除非如來要成佛的那一世才要去自證,大、小境界都要去自證,不然你怎麼去開導人家?人家一問,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行?也要想一想,現在你請的是什麼法,或者接觸的對象是什麼料子?倘若你去問到一個境界比你低的人,如果他比較客氣,至少會要你去問別人;如果你境界明明比他高,他卻直接說你走錯了,懷疑說:「我以前都沒有這個經驗,你怎麼會這樣子?你走錯了!」那你真聽他的不就完蛋了!那種人沒有那個實際經驗,正代表他未達到那個境界,所指導的或講出來的內容也會不對了,有很多是這樣子的。

佛,當世要成佛,要具足一切智,你看大、小乘衪都要去證,世間禪衪要去證,八背捨、九次第定、十遍一切處,心可以進入種種顏色裡面去,遍一切色彩處,衪都能講得出來這是什麼境界;菩薩是修到這裡才行菩薩道,只能體會這個智慧,若要講什麼八背捨,從來八個解脫法門,也沒有去證出到底是什麼境界。也就是說我們在邁向成佛階段之中某個點,往下可以看經典而且也懂了,只是不一定有去做;往上則不知道,只有看經典揣摩了。不過至少這中間裡面到底是什麼境界,是可以講得出那個境界。而未來的種種,雖不是我們能做、能了解的,因為我們還沒走到那裡,但不用擔心,既然今生已經走到這裡、在這一段,就須再往前更跨一步、二步、三步。

佛則不能這樣,大小事情都要講得清清楚楚,要不要去證?當然要證,往上走,對我們是高不可攀,那個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種智、佛十力或者十八佛不共法等等的。佛從開始離家出走起修,在打坐時,每個境界都要懂,懂到成佛為止,衪可以演繹無量無邊的法,令後來的每個眾生都可以依衪所講的法而修。令高階菩薩修高階菩薩的法,低階菩薩就修低階菩薩的法,地前菩薩就修地前菩薩的法,無所不包。每個境況衪都懂,佛的智慧就是這樣子,這是我們初發心菩薩要去學的。是故佛智唯諸菩薩正所應求,準此佛智以為所求,非菩薩智為所求也,如果你不是菩薩,你學也學不來,若你是菩薩,你就要學佛所修證到的一切正智慧。

親光菩薩後釋亦同無性菩薩說,如上諸說總有兩釋:這幾位菩薩所解釋「為諸菩薩所求正智」一者利他德,菩薩是要利益一切眾生這種功德相、二者佛種不斷即自利德,自己的佛性開發出來,佛種栽下去了,菩提心栽了、發了,這個佛種不要讓它斷,上面所講的這些,你要學如來所得到的一切正智,讓你的佛性愈來愈高顯,就要去學習,但是,要具足一切智慧,又要去利益他人,自利、利他,自利、利他兩邊才能成就如來道。一者利他德、二者佛種不斷即自利德,「一切菩薩正所求智」,正智是如來已經得到的,一切菩薩要追求如來的正智,所以此正智為一切菩薩所依,你這樣才能夠去學到未來要成佛的智慧。(待續)

(2007.07.04.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