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29)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總功德相說明()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續)

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是謂諸佛身非是虛妄分別所起無煩惱業生雜染故,如來身非是雜染分別起故不可分別。(凡所現身不由虛妄分別起故名不可分別。或可所現身非虛妄分別起故餘人不可分別也。)

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能正攝受無染自身殊勝功德,佛能用正確的方法攝受一切眾生。怎麼攝受?就是能現各個類別的身,因此六道眾生都有可能是佛所化現的,祂個別攝受各類眾生,使他們進入無雜染、心清淨的境界。但是,不管衪怎麼接觸眾生,自己的身體也是不會受眾生的污染,不會因為眾生心不清淨,或者化一個眾生去度眾生之間,而有任何染污,祂本身還是無雜染的。

是謂諸佛身非是虛妄分別所起,諸佛所化的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是沒有什麼分別的,衪不是虛幻而幻化的。像在色受想行識五陰中,這些識陰魔相類的行者也都可以幻化,他心想什麼便可以化成什麼;而在第五天的天神他們也會幻化,他化自在天天神們,就取化樂天名稱,這些天神所幻化的種種,來當做祂的王宮、天宮,但這些都是幻化的,不是實際的,都是虛幻的,就像魔術師變化一樣的,變化完了就沒有了。

至於佛身所化,絕不是虛妄的,不管衪是化六道眾生哪一類,都跟衪的法身沒有分別,一樣都是清淨的,非是虛妄分別所起。所以無煩惱業生雜染故衪所化的,不管是化六道眾生的人、天神、畜牲、餓鬼道或地獄道中生,都不因為衪化成人或三惡道眾生而有什麼污染、雜染,對於衪自身來講,法身、報身、應化身自己都沒有分別,對於衪化成眾生相去度一切眾生,也沒有分別。不會因為衪化成眾生,度化一切六道眾生,就污染到不清淨法。因為衪一切都是佛身所化的,不是虛幻而化的。

如來身非是雜染分別起故不可分別,既然如來的身衪不是雜染法或污染法能夠污染到衪的清淨佛性,所以衪沒有絲毫分別,也不可被分別何謂不分別?凡所現身不由虛妄分別起故,名不可分別。因為衪從法身空相現起一個應化身,這不是虛幻不實的,衪可以如實的有一些血肉之軀,人就人、畜牲就畜牲,但是,反過來講,跟衪的佛身、法身也沒有什麼分別相或所現身非虛妄分別起,故餘人不可分別也,或者說佛所現的並不是虛幻分別的眾生相,所以,雖然化成眾生相,但跟衪的本身佛身並沒有什麼分別相,眾生於各類中當然也不知此眾生是佛所化現的,因不知分別故。

親光菩薩後釋,大同無性菩薩,故彼論云:謂佛世尊雖無分別如末尼珠,由諸如來增上力故,亦由自身勝解力故,見如來身如金色,然諸如來無有分別無異分別。具說如彼。無有分別者無自性分別,無異分別者無差別分別。

親光菩薩後面所釋大略相同於無性菩薩,故彼論云:謂佛世尊雖無分別如末尼珠,末尼珠發光跟末尼珠本身並沒有分別,若以末尼珠代表佛的法身的話,衪的化身、化無量身跟末尼珠的光一樣,末尼珠的本體跟末尼珠的光並沒有什麼分別,佛身所化的化身跟法身也沒有什麼分別。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由諸如來增上力故。無始劫以來,在菩薩因位時,衪都能夠修增上力。一般佛的十種力量,不是菩薩、聲聞這些聖人所能夠相比的;怎麼修增上力?也就是愈無為、愈清淨,衪的力量就愈大、愈廣博,這種增上力不是一般的菩薩、聲聞可比擬的。亦由自身勝解力故,衪對於自己本身所產生的智慧,可以證得無量的勝解力量,一方面衪有無量的神通、宿命通,可以觀照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這已經增加衪的智慧,也可以讓衪更能夠切身的有度一切眾生的力量。衪要怎麼化?應該怎麼度哪一個人?這些能力都從神通、智慧得來的,這種力量不是一般人可以學習到的。

見如來身如金色,佛陀的身體是金黃色的,跟大迦葉尊者一樣是金黃色的,修到成佛的境界,釋迦牟尼佛的身是金黃色,當然別的佛不一定的,像藥師佛是墨綠色的,每尊佛衪由福德薰習所成的身色不見得是一樣,然諸如來無有分別、無異分別,如來們身現金色跟現不是金色的,並沒有什麼很大的差別,衪們的能力、知見、智慧並沒有什麼差別。具說如彼,上面所講的這些,都像這些解釋的

那無有分別者,無自性分別。自性本空,本來就沒有什麼分別,我們在學《解深密經》提過三種自性:第一個遍計所執性,第二個依他起性,第三個圓成實性。如果,依清淨覺來講的話,並沒有什麼污染法、清淨法。但若是遍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無所不計較的,然後加以執著,這就是凡夫的遍計所執性;依他,他就是指因緣,依他起性相應,沒有遍計所執性,這是聲聞聖性;而圓成實性,這是真正的佛性,唯有如來證得的才有圓成的實性。自性,包括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兩個都有自性無分別,看起來好像有三個,其實只有一個,都是從圓成實來的。圓成實性遍虛空界,應一切緣,應緣時起自性,凡夫把它搞成遍計所執,無所不執著;聖人應緣,產生法,法起法滅,他不執著,他有涅槃寂靜的功夫,不去執著與內心的習氣毛病相應的法,這就是聖人無異分別者,無差別分別。差別,意指有差別想,但佛所化現的種種身是沒有差別相

又親光菩薩云或同彼類不可分別。解云:此同無性菩薩:現邪等行不可知,故不可分別,或可現六道身不可分別與其六道有差別相名不可分別。依梁論云:示現化身數量、相貌、時節、處所並不可分別。

我們也講過,如來化了六道眾生以後跟六道眾生也沒什麼分別,不然,衪怎麼跟六道眾生混在一起,怎麼度化他們?但衪不會受污染,不會有雜染法跟衪相應,只是表相跟六道眾生沒有分別,其性隨緣而跟眾生一樣,但也不會受污染解云:此同無性菩薩:現邪等行不可知,因為佛化身既然入到六道眾生,六道眾生的行為,有時候以佛的清淨覺來講是邪行,但是,衪現邪行也不為邪行所污染,所以現邪行不可知,故不可分別。

一個人高高在上的話,就跟人家沒話講,這樣怎麼度眾生?要進入人群都有問題了,更沒有辦法度他們!至少要像菩薩一樣,菩薩現凡夫身,帶著心病、身病,跟眾生一樣,示現心、身都有什麼毛病,這樣才可以勉強勉強跟大眾攪和在一起,才可以依人,在時間到時度他,度某甲、度某乙。比較不一樣的,是佛如果現六道眾生現起邪行時,衪也不會有什麼善惡分別心。如果,有分別的話就格格不入了,怎麼去度眾生?或可現六道身不可分別,佛,現六道各個身,當然跟佛身沒有什麼根本分別,唯表相與其六道有差別相。如果,跟六道眾生有差別相的話,那就好像有分別,其實不能講有分別,衪雖然是六道眾生相,但是,心地裡面多少會不一樣。此即名不可分別。

依梁論云:在解釋佛性時,所有現身不可分別,這種事情的話,他們解釋現化身數量、相貌、時節、處所並不可分別,沒有分別,就是說法身在這裡化了一個身,不管是多少,衪的化身跟法身還是沒有分別。化到哪裡,容貌雖然有不一樣,但是跟自己的本地身佛之報身、法身、應化身並沒有分別,在時間、在處所所化的都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可以分好幾個方面來講,一個如來自己化出去的化身跟衪本身沒有分別,最根本的是衪的法身、報身、應化身三個也沒有分別;然後衪化出去的跟衪沒有分別外,化六道眾生,不管是化人、化天神、化餓鬼、化畜牲、化地獄道等眾生,也與眾生沒有差別,六道之間的個體也沒有差別;可見從所現身無分別相來講,有好幾種說明。現在哪個時間現,跟未來哪個時間現,也不會有差別;哪一個地點現,雖然地點有不同,衪所現的也不會有差別。以上這些你可以去思惟一下,佛的神通變化確實是不可思議的。

如上諸說總有四釋:一云凡所現身不由分別任運起,故名不可分別。一云於有情中現邪等行不可知,故名不可分別。

由上諸說共有四釋:一云凡所現身不由分別任運起,第一個說佛要化身出去,不是衪的分別心起才化的,衪是應眾生所感才化的,本身沒有分別而起任運,不是我要、我不要的問題,是眾生需要、憶念而起,衪自己被動的就化了一個身出去,故名不可分別。一云於有情中現邪等行不可知,雖然衪所現一切化身去度眾生,有時候現一些邪行、不正確的行為,對佛來講衪並沒有什麼分別,只是我們會有一些分別心會說好、不好,衪還是以清淨心看待這些行為,故名不可分別。

「一切菩薩正所求智。」

此示佛第十五依別德。佛如來所證得之智,是為菩薩正所求智,也可以說使菩薩有所本學求正智,此正智以如來為楷模。正智者梵語samyag-j#2na,指契於正理之智慧,即離凡夫外道之邪智,有邪執分別(天性真如等)及二乘人之偏執(空有兩邊),所以正智是契於中道妙理者。在因明(hetu-vidyā)中,則指真現量與真比量,係梵語 j#2na 之意譯。據因明入正理論載,即如實量知諸法的自性差別之智,乃印度之論理學(邏輯學)。印度五明為(1)聲明(0abda-vidy2),語言、文典之學。(2)工巧明(0ilpakarma-vidy2),工藝、技術、算曆之學。(3)醫方明(cikits2-vidy2),醫學、藥學、咒法之學。(4)因明(hetu-vidy2),論理學。(5)內明(adhy2tma-vidy2),專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學,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學。因(hetu),指推理的根據、理由、原因;明(vidyā),即顯明、知識、學問。所以因明,意指舉出理由而行論證之論理學。吾人思索事物時,天生具有一種推演能力,即根據已知事件以比較推演出未知事件。然此種比較推演之過程,若因思路混亂,界說不清,每易導致結論之偏差、顛倒,故須將此類比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歸納,方可論究語言之過失、思索之正偏,從而導入正確之推論,此即為因明之根本要義。

此得顯示第十五依別德一切菩薩正所求智。如來己經證到了一切智,衪所證到的一切智慧,就是菩薩要學習的,依靠如來所修證的這些過程跟所得到的目標、智慧,菩薩依靠衪,所以叫所依,也可以說依止。我們說佛教徒不能光懂拜佛,你光拜佛那跟拜神不就是一樣的嗎?要說學佛,因為佛所修證的過程,衪的境界,衪的智慧、衪的種種神通、不思議境界,都是我們要學習的,這個就是衪所求得的智慧,也就是一切菩薩所應依止的與要學習的,這一段就在講這個道理。一切菩薩正所求智,衪所得到的智慧,都是我們後來的學佛人要去學習的,此為第十五種別德。

依就是依止、依靠,有菩薩來依止與學習這些佛如來所證得之智,是為菩薩正所求智,都是每個後學菩薩,正知正見所要追求的智慧。像《解深密經》所講的十八個圓滿功德相跟現在講的二十一種總、別德功德相,都是我們要去學習的,這裡面除了智慧、神通、福德以外,也可以顯現出為什麼會做到這樣?為什麼會做到那樣?如果你沒有了解這些的話,你不知道該修什麼,以為唸唸咒就是在修行,以為拜拜佛、唸唸經就是在修行,不是的,我們要學習佛的智慧、與祂得到的功德相或種種能力。佛又是怎麼得到的?就是學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法,然後,去掉內心煩惱,沒有一法可執著,一絲一毫微塵都不能留下來,才能得到最清淨覺。

第一個總相「最清淨覺」,引申了後面的二十一種功德相,你能夠得到最清淨覺,一法不執、一個污點不染的話,你就能夠慢慢現起佛所具有的這些功德相,也可以說使菩薩有所本,學求正智。諸佛所得到的智慧,甚至於神通、功德,都是菩薩依止的基礎,變成一個範本一樣,我們依靠衪來學得正智。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後每個經典都在講如來怎麼證得智慧、怎麼成佛的,這些知見、行為,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此正智以如來為楷模,菩薩抓住了正智慧,以如來當作模範來學習衪,叫做一切菩薩正所求智。正智者梵語samyag(正)-j#2na(智),指契於正理之智慧,如果不合於正理的智慧,叫做邪智。

我們講邪魔外道,他也有智慧,這個智慧,因為不是正智,不能得正果,不得正果,他求邪智或者學天智,求天道的智慧就升天,求邪智就成邪、成魔。魔有時候也可以講經說法,令很多沒智慧的人,被他唬得一楞一楞的、覺得聽了有道理。你聽的明明沒道理,那些人卻說聽的有道理。畢竟每個人的宿慧不一樣,分辨能力也不一樣。即離凡夫外道之邪智,有邪執分別(天性真如等),邪就是不正當的執著,執著我、執著法,佛教講的我、法二執,可說是我相、人相、眾生相攪在一起的這些相,你分別心強的話,就執著很重,這對修佛法來講是不正確的。邪執分別,如果天性真如,你邪執它,就變成天眾,及二乘人之偏執(空有兩邊),二乘執著空或者執著有一邊,菩薩學習空有不二,不去特別執著空也不執著不空,二邊都不執著,隨緣應化。

所以正智是契於中道妙理者。偏於邪智,當然根本就不對,譬如你可以修善行,但不能執著善行,或以它為目標;你修天道的智慧,但不能執著天性所現的真如性,你不能去用它,像天性那種理解力很強,一件事情來,你可以腦筋轉一下,很快很快步驟都出來了,該怎麼做怎麼做;或者記憶力,還沒有到「無忘失法」時,天性的記憶力好像一目十行,看過去就記住。有這個,但這不是你到最清淨覺時產生的「無忘失法」,佛有一個功德相「無忘失法」,衪這個才是究竟,大、小事情經過以後都不會忘記。我們雖然也會記,但是常常會遺漏掉、不全,到快成佛階段有一個「無忘失法」,衪才可以回憶過去、觀照未來,所有事情都知道。所謂正知見,就是不偏於空、不偏於有的殊勝微妙的道理,無執於有為、無為之法

因明hetu-vidy2則指真現量與真比量,這裡不是只有邏輯的問題,還有現量,就是現實看到的,真現量、真比量。真比量,有點語詞上的矛盾,比量很少有真的;真現量,我們現實量知其境,一定有一個境在那裡給你現實的去用眼睛測量,用耳朵聽或用什麼,現實量知是五識的功用,眼耳鼻舌身這五識的功用,還有一個現量,剛剛講的圓成實性,圓成實性是第八意識的另一個名稱,第八意識一般來講還帶有凡夫性,不然就是帶有聖人聲聞、緣覺的聖性,但還不是完全的佛性。

八識的現量,他就能洞見十方的世界,開發第八識的行者,衪就能夠觀照到十方一切世界,當然這是佛的境界,如果沒有的話,起碼可以看見三千大千世界,那這是阿羅漢、阿那含或者四禪天的天神,修得好的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剛好一個佛剎土。然後,祂還可以再認知這裡面一切眾生的因果報應,這兩個是靜態的神通,你如果沒有修證到八識現量現起的話,你說成佛、成菩薩,這都是騙人的,你要了解佛的神通變化是什麼樣子,衪第八意識現起清淨覺現起衪的靈通的話,佛可以觀照到十方一切佛剎土,且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有情無情衪都能夠知道,這才是第八意識的現量,這個時候不叫做第八意識,我們說佛的境界,可以叫如來藏,因為衪的空性就跟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是合一的,一切眾生、一切世界都是在衪的心中一樣,這才是如來藏,我們雖然有如來藏性,我們不認識它,看不到任何東西。

再下來要談阿陀那識,這也只有在《解深密經》才講,在別的經典沒有講。阿陀那識就是聖性,聖性他還有一個執著:執空、偏執空。例如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第八意識滅了,有點清淨,他的清淨變成阿陀那識,但阿陀那還有一個執著,執著什麼?執著空!菩薩,是不執著於空,也不執著於有,所以菩薩是證中道的妙理;那祂如果轉入菩薩道,菩薩就在學這種空有不二的真空妙有的修法。這是如來藏佛性、聲聞的阿陀那性,其他的叫八識,天性也是這個,總是還沒有完全內心清淨的,都可以歸入這個八識現量的修證,因為他還有習氣、不清淨,但是,他有神通變化、他有能力,小的還可以看到一百個世界,再來千世界或者三千大千世界,最大最大已經到四禪天的天神,當然阿羅漢這邊也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這些天神跟阿羅漢他們的宿命通只有到八萬劫,八萬劫前後的因果他們知道,八萬劫外就不清楚了,這種從靜態的神通可來判斷哪一個修行者的程度。

現在《解深密經》都在講心的清淨度,我們引申到所有經典所提到這些把它組合在一起,你要知道,為什麼衪可以光靜態神通就足以觀照一切虛空佛剎土,還有一切虛空之間佛剎土裡面眾生的因果報應?因為衪是最清淨覺才有這個能力,現起這種大神通,這是如來藏佛性。不要光看經典一看到如來藏,你就在那裡用文字相去解釋,不了解衪們,也不要隨便去講,我們實在離如來藏太遙遠了,經文看一看就好了。五識現量是眼睛看的色相,耳朵聽的聲音,這都現實量知的,我常講現實量知也不見得是真的,不要說我看到,就以為是真的,像常常有一些同學打坐就會說看到什麼、什麼,是幻像不要太當真,我們現實的眼睛看到都不一定是真的,何況是你在打坐幻化所現的境,更不能當真,看了就好了,也不要執著。那第八識的現量一定要有一些靈通力、心有超能力才有辦法,我說修證到一個境界,一定有八識現起現量。

比量,就是用推測的,比量是第六意識來推測,經典上講的最明顯的例子,你看到遠處別的地方有煙,你就知道有火,好遠有煙,你就知道那裡有火,這種推測是合理的,至於是什麼火,不知道,是人家在玩火或者火燒房子什麼的,不知道、或是幹什麼,你就不知道。所以,推測是推測,只能對一點點,不能是全部知。第七意識,它是非量,就是胡思亂想、沒有用的妄念,自己想自己驚嚇自己,都是第七意識在作怪。真現量、真比量,比量是真的推測的有道理,如果推測的曖昧不明,也不是真的比量。總之,在因明(hetu-vidy2)中,指真現量與真比量,看成是智慧,係梵語 j#2na 意譯,就是智慧

據因明入正理論載,即如實量知諸法的自性差別之智慧,能夠如實的量知一切法的自性差別,譬如你的見性量知色相,某甲色相、某乙色相等等不一樣,你知道它的差別,而且不會有錯誤。如果你有色盲的話就不一定,遠遠的色是紅色,你對紅色有色盲,紅色裡面加一些字在裡面,你就看不清楚。我們常常在檢驗色盲時,就會在各個色點中現出數字出來,你要看出是什麼字,如果看不清楚,那你就有色盲,那個顏色的色盲,這種是不正確的,就是不能認識諸法自性的差別。我們心也是一樣的,心性如果你還搞不清楚,那一個是煩惱、哪一個是你的自性真正心性感知因緣所現的一種念頭,那你會搞得迷迷糊糊的,把外在因緣感招的念頭,當做是你的念頭,然後胡思亂想。

如果碰到外在的因緣、冤親債主,最厲害叫你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你認為是自己在想、我在想,其實是別人在影響您想。學佛法,不認識心它的本來樣子,那很危險,眾生無明也是這樣子,不認識自心是虛幻不實在的,再把別人的心當作自己的心,那更是錯亂了,很多人鬧自殺、鬧什麼失常行為的,都是這樣子的;業障來時,會障礙你,你的自性差別搞不清楚、分不清楚,就是沒有智慧;能夠如實的量知諸法的自性差別的,就是智慧、正智,乃是因明,乃是印度之論理學(邏輯學),語言、文字的言於道理,跟邏輯辯證一樣的。印度五明,這不是佛教的,是婆羅門裡面原來就有的,但,有時候佛教引用它們。

(1)聲明(0abda-vidy2):0abda是聲音、語言能力,語言、文典之學。會講話,當然是好,聲明應該包括聲音、音韻好、不好,不是只有能言善道。講話有的人講得好聽,電台廣播喜歡召募這種有磁性,講話很甜美的人,因為發音、咬字都很清楚,而且大眾很喜歡聽。像要讚誦偈語,你也是要有一點聲明,聲明有一點因果報應關係,你過去如果不講好話、不讚美別人、不讚美諸佛、菩薩,可能你這個聲音不會是很好,你要能夠求你的聲音好一點。今天突然發靈感:有一些發聲不對、唱誦不好,是不是可以求菩薩給你這個聲明?用心中心法第六印、第二印!當然所有印的使用都有一套,不是跟你講第二印就夠,即使第二印會結,但該怎麼用,它還是有一套軌則,此處姑且保留一點。總之,語言、文典這方面的都是屬於聲明。

(2)工巧明(0ilpakarma-vidy2):工藝、技術、算曆之學,0ilpa是裝飾、佈景、作品手段、藝術塑造、…;karma是作品手藝,0ilpakarma合譯工巧有這種算術跟曆法的推算能力的,就是具有工巧明。藝術家、技術員或者算命仙的特質,都可以說是工巧明的一種。關於這個算曆方面,佛陀不喜歡我們修行沒有成就以前去算這些命,再者有成就也不該算這些,為什麼?你既然要求解脫,怎麼可以去算命?當然不能去算!很多學佛的人不知道學到哪裡去了,對信徒或對什麼人,都喜歡說你哪時候會怎麼樣…,有這回事情、幹什麼之類的,不應該這樣子!就是有這回事情,也要想辦法化解、化解,尤其佛法是好事儘量來、壞事不能來,你要學到壞事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才對。像《金剛經》講的,《金剛經》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如果你的福德做得不夠大、抵不過你果報的業力的話,你轉不了、就轉不了,有些很無奈的事情,就是這樣子。

如果,你真正學佛法、學到最清淨覺這種法、不執著一切法,這個業力黏不上你,業障來了,你黏幾天就轉運了,像我們哪一天不碰到障礙?都會!但是碰到障礙時,你有沒有先警覺?有障礙,第一個反應在色身,反應在心比較沒關係,心你也不會亂到哪裡去,反應在色身,你就要想辦法去化解,哪能讓它在那裡埋了一個月、二個月、一年、二年直到發大病?只要今天不想吃飯就有問題!還要一個月不吃飯、幾年不想吃飯才察覺?你是身體出了差錯才不想吃飯!像我們碰到什麼都覺得好吃,就表示沒有問題,不用煩惱,這是身體運轉正常。

這次網路上有篇文章,提到同學挑戰我們的上課老師。同學認為講師有些營養講的不合理,他就表示意見挑戰!合理、不合理你最清楚,尤其你已經有重病,再來吃維它命也沒大用了,已經發病了,內臟受到損壞,維它命也補不過來了,知道嗎!你要及早預防才對,一切醫學應當著重在預防,以往很多人不會去注意這些,現在預防醫學慢慢在抬頭、普及了。所以最簡單預防就是,你維它命需補充得夠!因你不可能天天去計較食物中的維它命有多少,如果能夠化驗,食物裡面真的化驗出來,你煮好立即化驗,化驗這個多少那個多少,感覺夠了、沒有問題就安心了,但哪有可能這樣做?不可能!因此最簡單方便的方法,就是把維它命丸吃下就好了,不要去煩惱這樣補充到底行不行、病況到底好不好得成。你若食慾正常、體力正常,就是對了;若今天真的碰到障礙、不舒服,就要設法化解。兩、三天不化解還好,但你不能一個月、兩個月都不理它。

我通常哪一個毛病出現了,就用盡辦法要把它弄好,有的一試就有效,有的則須多方嘗試。像上回去爬雞足山膝蓋側肌腱受了傷,也弄了好多方法,不管磁能寶或什麼都試了,後來沒再管它,直到有次用南傳的坐法,才發現這種坐法,對膝蓋跟腳的筋腱修復很管用,一下子把腳擺這樣、擺那樣,兩邊的拉扯不一樣,筋腱慢慢因血氣夠就恢復了!如果,這個毛病去找西醫的話,一定說是退化性關節結炎,吃藥、吃藥,吃止痛藥。當然這個你要有智慧去試,當然這個智慧哪裡來?不知道,但是,靈光一閃,試這那、試那樣,要自己試。

再來講到算命,你既然學佛就是要轉命運,因為我們內在的因果種子會感召報應,但是,因為我學佛,我內心要清淨,不以妄想習氣跟它相應,這樣勉強可以維持一個暫不受報的局面。如果你功夫不夠,那也可求求菩薩保佑,給你一點力量,你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對命運不要太相信,對於你心裡面起的預知的念頭也不要太相信,有的人眼皮在跳就不敢出門,講來是個警訊,那怎麼解脫!照樣出去就出去,碰到事情再來化解,這才是真正的學佛人的心態,不要愈學愈畏首畏尾的,沒有正知見,佛法學了都學一半,偏執有了不學空,偏執空又怕有,這樣都不究竟。談到算曆,可以參考,但不要太相信,又不是每個人的命運皆絶對這樣、絶對那樣,尤其對佛教徒,有在修行的人更是如此,了凡四訓也是這樣說的。

(3)醫方明(cikits2-vidy2):cikits2是實踐醫學、治療學對於正在行菩薩道或自了的都很重要,對於醫學、藥劑學、民俗療法、偏方、…等等,你們有時候相關的文章也要讀一讀,縱使吸收的能力有限,因你們沒有學過基礎的生理、生化或者化學之類的,很多文章如不仔細跟你講原理的話,你們都搞不懂,僅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這也沒關係,只要你能用就好,你能夠講道理讓人家信服更好。我們同學中信仰比較夠的,我講什麼他就做什麼,但有的人我講什麼他便抱著懷疑心,也不會去做,他希望要有科學的證據。其實,好不好你自己身體去試最知道。吃太多,當然不好,但吃的不夠更不好,吃了不夠就發病,吃了太多會有發生副作用的,但有副作用的講起來其實很少。

比如說,我吃高單位的維它命吃了三十年,當然,吃維他命的原則要「量出為入」,你像我這種天天工作對著螢光幕,要吃到15,000IU的維生素A,有一天不吃就不舒服。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你吃某種水溶的維他命高劑量,那是會被用掉,沒關係的。你不要天天悠哉悠哉地玩玩,你還跟我一樣吃這麼多維生素,你可能就不好。但就是不好,也僅有某幾個會有副作用,其它大部份吃多了都會就由尿裡面排掉。最明顯的B2B2吃一點尿也黃,吃一大堆尿再黃一點,就是排掉,它不會留存在體內,沒有用、也不會再用,因為你吃的營養要代謝、合成,讓拿出來都拿出來,剩下的,當然會排掉。要注意的是吃Biotin,去除高血脂用時,不要吃5,000 mcg的劑量,300mcg是可以被身體接受的,這是我的經驗。吃素的人每天1,000mcg的維生素B12是可以的。還有菸鹼酸(Niacin)高劑量,若是腎陽虛的人會過敏,產生身體躁紅,但也15-20分鐘就會退去,最好吃菸鹼酸胺(Niacinamide),這樣吸收會慢一點,不會造成過敏。葉酸(Folic acid)會堆積,所以也不要天天大量服用,稍為注意一下。

又如善存你早餐吃了,會被用一點掉,其餘它在十點、十一點開始排掉,那是多餘的。你們比較要斤斤計較的,最好分次好好地吃,早上吃、中午吃、晚上吃,這樣最好。但那也很麻煩,那變成精神集中在維他命的攝食上,會變成神經兮兮的,很是麻煩,龜毛也要有一個限度!還是一天吃一次,真夠的就夠了,不然我也僅建議你們在家裡方便一天分二次,量就可折半。此外上述醫學、藥學、咒法之學當中,為什麼咒語也放在這?因為有些咒語是可以治病,有些咒這治心病、有些治人體的病、有些咒語治冤親債主的病,所以也算是醫學之一。

你學了那麼多的咒語,如果能夠把顯教最好的咒語《心經》背起來,二百六十字加題目共二百六十八個字,一旦碰到障礙就唸這個,它是無上咒、大明咒、無等等咒,真實不虛,不是只有後面那幾個字,「揭諦 揭諦 般若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你有時間就背二百六十八個,沒時間就唸後面這個咒語,這樣對化解障礙也很管用,因為它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4)因明(hetu-vidyā):hetu邏輯學、三段論、手段、辦法、論語學,又有因素、因子、原因之義。在因明(hetu-vidy2)明(vidyā),即顯明、知識、學問。有因,然後有緣、然後有果的這些推論,我們講論理學或者是辯論,這種邏輯概念,都是因明論。你把因明搞懂的話,就能辯才無礙,能在辯論時打敗對方;如果理念搞得不清不楚的話,有時候自己講的話會打到自己的嘴巴,因為邏輯搞不清楚,常常被人抓住把柄。當然這在古代的學佛上,因為真理愈辯愈明,常常有辯經,現在西藏的喇嘛也有在辦這種辯經,把經典哪一段拿出來辯論,看哪一個人講得最有道理。雖然佛在《大般涅槃經》講,法生、不生都不可說,講的這些對真修行來講,都沒有什麼好講的,不必去辯論,只要道理搞懂了,你就不會想要去講。但是,有因緣,人家要想聽、想學法,你就要講。我常講佛有六種不可說,修自己來講就要這個樣子,過程之間空、有都不必講它,但是,有些在辯論時,要推翻邪魔外道時,你就要有這種智慧。因明,在婆羅門教裡面很重要,引申到佛教來,還是引用他們這些印度的五明之論說。前面也已經提過,可以參考。

 (5)內明(adhy2tma-vidy2):adhy2tmag是指存在於內在、最高的靈魂,或小宇宙以人類縮影來觀,也可以說是內心的世界。adhyātma是由adhiātma而成,adhi在…上,2tam即是2tman,是我、自我,又有神明、神靈、靈魂、精靈、頭腦、智力、理智等義。有時內明係指專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學,五乘,佛法裡面有大乘、小乘、有人天乘、有一乘之佛乘等。這些因果道理,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你成佛也是有它的因,阿羅漢也是有它的因,辟支佛、菩薩,還有天神,高天、低天的都有各自的因,你只要信哪個天神、哪個菩薩,那你就是跟著祂走。像信基督教,你就是生欲界天;如果你能夠修打坐去思惟,禪定中的道理,可能就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定裡面去。或宗教、教派表明自家宗旨之學,你自己的宗派以什麼為目標,譬如婆羅門有婆羅門的教派的內涵,他們譯四《吠陀經》;佛法則以世尊所講的這些法為主,有大、小乘之分,這是內明,重視自己靈性之學。反正修心養性,如何從因果道理解脫出來的,可以叫內明。

我們顯教的人唸這個《心經》也很好,為什麼?用顯教空無的道理,化解一切障礙,你本身一直唸一直唸就有這個般若智慧,而般若智慧就是對業力、對障礙,皆可觀其無所有、不可得,讓它黏不上你。有些時候心力不夠,你當然用一些方便法,幫助氣通、脈通,他就對你沒辦法。障礙隨時都有,尤其你在行菩薩道,像在走江湖、曝露在這些邪惡的眾生之間,隨時都會被人家障礙,你要身心兩邊都要能夠警覺,短時間內就要化解,不要拖太久不好,拖太久就變成潛在的大病,就麻煩、不好了。

所以因明,意指舉出理由而行論證之論理學。吾人思索事物時,天生具有一種推演能力,即根據已知事件以比較推演出未知事件。然此種比較推演之過程,若因思路混亂,界說不清,每易導致結論之偏差、顛倒。這個邏輯有時候要學的,白馬非馬,天天在那裡辯論,馬就是馬,什麼白馬、非馬?你要學空的話,就不大喜歡去弄這些,反正都不講話是最好,你要講話,總是有讓人家抓到把柄。就像假如你被人家冤枉,你不用去解釋,不用去跟他講什麼,反正過幾天就煙消雲散,沒有就沒有,有的話,就當逃避風頭,也做沒有事情。真的有事情發生,你當沒有,過幾天也就沒有,根本沒有事情,那你更不用去找事情,過幾天也煙消雲散,修行上最好是這樣子,不要跟人家講,你還跟他理論,本來這件事情,你理論會多講幾句話,他過去這件事情已經在見怪了,現在又抓到另一個把柄,記住了又變成兩個把柄,愈講愈糟。

有一位古僧大德,被人家冤枉跟人家生小孩!明明是兩個年輕男女相愛,生了小孩又怕父母親罵,就推給這個和尚,誣賴說是跟這和尚生的。這個年輕人的老爸很生氣,就抱著小孩丟給和尚,說小孩是你生的,你自己養。這和尚並沒有辯駁,反而想這小孩何其無辜,就設法餵食、養育小嬰兒。等到這對年輕人談好了,被父母親接受了,跑回來廟裡向和尚道歉,並向他討回小孩,和尚他也沒有說好、不好,抱回去就抱回去,這才是真正修行人!被人家冤枉,不必太在意,尤其對子虛烏有的事件,那更不用在意。

故須將此類比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歸納,方可論究語言之過失、思索之正偏,從而導入正確之推論,此即為因明之根本要義。道理搞懂了才能推理正確,這跟智慧有點關係,要去學習。有時候不是因明,你去讀一讀,它有很多本書,十幾本,玄奘大師也有翻譯過來,你要去找這些書來讀,喜歡學術是可以去學,學解脫的,暫時把解脫知見學好了,再去搞這個。因明學,是根據這種原理發展出來這些,古代的這些,後來又有一些聖人再把它加以整理出來,愈整理就愈多,有興趣的你就進去這方面去探討一下。(待續)

(2007.06.27.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