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26)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如來總功德相說明(續)
「於一切行成就大覺。」
如來的第十二行之功德相為「一切行成就大覺」,如來的一切行通於聲聞、緣覺、菩薩,從第一段裡面的四靜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卅七道品、三解脫門、五眼六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等等的一切行,都是成就最大的覺悟,也是做到大覺、妙覺、無上妙覺,如果你做到這樣的話,就是十號具足的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上一個在講「於一切法智無疑滯」,現在在講行,「於一切行成就大覺」。先了解行是什麼?大覺又是什麼?這是顯如來的第十二個別德。
行德之行為cary2 或 carita,意義為動作、行為,此處指為到達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應、行說一致、教行證、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對於知解言說之實地踐行。如來一切行即修道斷惑所造之業因,具足一切善法,並具足無量智慧、神通。如來行法有如四靜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卅七道品、三解脫門、五眼六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等行法圓滿,成就等覺、妙覺、大覺、無上妙覺,得如來十號具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處如來顯第十二行德,行者cary2 或 carita,意義為動作、行為,此處指為到達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要到達的目標,就是大大的覺悟的大覺。走到大覺的路中,所用修行法門、所用的行法,都能成就大覺,如行解相應。修行法門跟你所思維了解的互相呼應的話,慢慢就可以成就大覺。學佛法,你光看看經典,有時候還不能成就,你要去試著講經說法,就是修行中用嘴巴來講經、說解經義,能夠講得通、圓融,你就會真了悟,行解相應,或者行說一致,就是這個意思。
你的修行跟你所說出來的,能夠講出修行的境界,你就可以證得教行證,教化別人修行法門,自己要能親證這個道理,教理行果相當,教這個理地或者修行的果位,都是屬於「行」的方面。講經說法中,依次解意,深入一層更去了解,慢慢的講一次、講二次、講三次,你每一次講後都有更深一層的體會,你在學習佛的智慧之中,體會衪為什麼有這個智慧?如果,你是土法煉鋼,你從來不會想到這些佛智事。那依各個經典所解釋出來的東西,你可以慢慢進一步地去融會貫通,然後慢慢就會變成你的智慧,也是未來你要成就的目標,這樣一切行,都朝向大覺的目標前進,最後身當然都會成就。
這裡是指什麼意思呢?意即指對於知解言說之實地踐行。自己先了解,再去講經,講完了,你還要實際去踐行,試試看此佛法,能夠這樣的話,就會成就大覺。如來一切行即修道斷惑所造之業因,如來在因地時,是要修斷一切疑惑,每一品有每一品不同的迷惑事,你修斷下品、中品、上品之惑,全部能夠斷除的話,就是具足一切善法了,衍生具足一切無量的智慧,甚至神通,不管智慧或神通,都是用來利益眾生的,幫助度化眾生的。如來行法之中有哪些方法?在《大般若經》所講的修行境界,攝心二法都是成佛所必需走過的,這裡列舉出來都是成就如來道,比較高層次的修行。
從四靜慮、四禪定講起,發起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心,證得四空處定,即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或證得八背捨,也就是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四禪加四空處定,總共成為九次第定,這還在世間禪定境界中。十遍處,就是十遍一切處,你的心可以進入一切顏色裡面,這是十遍一切處,青紅黃白種種的顏色,你都可以幻化而入。從十遍一切處之前,大概都是世間禪所修持者。
之後,卅七道品、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五眼六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於一切種智),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就是正定)等行法圓滿成就。
世間禪行者只能入一個定,諸菩薩跟佛,衪們是得入千萬億三昧,各三昧都要能夠證得,衪隨時都在變化、定中,譬如要入何定,可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直上去,進入種種三昧,學習一切三摩地門,這些行法,才能成就大覺。大覺是最大的覺悟,什麼是最大,無有就是最大,所以「無有」之覺是為真覺。前面還有些覺,是成就等覺、妙覺、大覺、無上妙覺。妙覺、大覺、無上妙覺,差不多一樣意思,等覺是聲聞菩薩所證得的,這是平等、平等法,這等覺還不能夠得如來地的佛位,只是得究竟解脫平等、平等一切法;妙,在於一切的智慧衪都懂,衪可以靜態用神通,觀照一切虛空界、一切佛土、及其眾生界,衪都懂。祂使用出來何法,都達到度化眾生的妙用,這不是一般證到空的人可以想像的。
學佛法,都是在學智慧,學智慧要幹什麼?是要度化眾生、利益眾生,這時才用得上的。這樣就可以得如來十號具足,你既然是大覺者的話,就要成就如來的十個名稱: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每一個名相,都代表衪的一個功德相,你要具足空、具足平等、無上正等正覺;佛之無明沒有了,一切行滿足,是為明行足;善逝,又作善去、善解、善說無患、好說、好去。世間解,對世間一切相都能夠了解;無上士,沒有一個比你更高的,是為無上悟士;你還可以夠隨意化導一切眾生,叫做調御丈夫。能夠隨意化導眾生,你要具足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神通變化。
佛陀要化導一切眾生,化導凡夫用低淺的法,化導菩薩用高深的法,要教眾生他們,得依其大小智慧而教,都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種把眾生他雕塑成成就菩薩、成就佛道,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而天人師是能成為天人導師。天人師跟佛,都是一種尊稱,那是代表衪的境界。教化天神,天神有二十八天層次,你都要能教化到,欲界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經云,初地菩薩教化四天王天裡面的眾生,二地菩薩是忉利天主,教化當天之天眾。三地、四地、五地、六地等菩薩,依次在三至六欲天中當天主,並各自教化其天神,所以欲界六天裡面的天主都是菩薩。初禪天是第七地菩薩當天主,初禪有三天,大梵天王等於是七地菩薩一樣。八地菩薩是教化二禪天的天眾,九地菩薩是教化三禪天的天眾,十地菩薩是在廣果天,是教化四禪三天裡面的天神。再過去解脫五淨居天是聲聞乘的天,是阿那含行者居住的。菩薩祂一邊修智慧、一邊度眾生,當然,祂還沒有先證得究竟解脫,不是的,祂們先證得智慧,教化眾生,然後,才能證解脫。八地菩薩達不動地境界,差不多可以自己證得究竟解脫了。這些縱橫的概念,你要這麼去了解,你要知道佛法跟修行境界之間的關係,若十號具足者,就是真正的如來,這是大覺者。
如來一切行法中圓滿佛德 buddha-gu5a,圓滿佛德即謂:(1)因圓德,包括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尊重修(恭敬供養)四種。(2)果圓德,有智圓、斷圓、威勢圓、色身圓四德。(3)恩圓德,即能令眾生永離三惡趣與生死,或安置眾生於善趣與三乘。此外,佛亦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別德。復次,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隨心三摩地、四智、二智(根本智與後得智)、離諸習氣、若遠若近遊止自在無有障礙、於一芥子能納無量諸妙高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諸佛如來悉皆具足。
如來一切行法中圓滿佛德,一切的修持方法,都要去掉內心的不清淨,去除不清淨即成就佛德,在功德方面都要圓滿一切的佛德,當然兩邊都是相對,不清淨去除了,你一份佛德就成就了,你完全不清淨去掉,當然就圓滿一切的佛德,這是第二段講的。佛buddha-德gu5a,佛的德行、功德,有的人說功德、功德,功就是你用功的方法,消除你內心的不清淨,就是功;德是你消除一分不清淨,就成就一分的功德。
這裡功德有人間功德、天道功德,大、小乘聖人的功德,當然最大覺、最清淨覺,成就的都是佛的功德、佛德。圓滿佛德,分了好幾部份來講,即謂:
(1)因圓德:沒有因成就不了果,因成就,也就是在不清淨的部份,製造清淨的因,包括無餘修,修行的法門沒有一項會漏掉,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衪當生要成佛時,從開始修善行、打坐,四禪八定都一樣的,都要修,衪不是直接就證到如來的佛德,也不是直接就證到最清淨覺,衪還是從一個凡夫身,衪開始打坐、修行,世間的禪定衪也懂,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就是聲聞、緣覺他們的智慧,就是解脫知見;道相智就是認識空以外,你還要用有為法去利益眾生,所以菩薩的智慧,就是道相智;佛,一切相智,就是空證得,有為法也會用,用了以後又不可以執著。
這些一切智、一切相智,如來衪都得了,衪沒有一項要修持的法會漏失掉,叫無餘修,每一樣都修了,八萬四千法門都修了,而且是長時修。長時有今生的長時修,還有過去無量億劫、三大阿僧祇劫的長時修,才能成就佛德。不可能說現在發菩提心,一修馬上成佛,沒有這回事情,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修行,才能夠證得妙覺、大覺。無間修,是每一個過程、每一個境界、每個層次,都沒有間斷的這麼一直修上去。不管是天道法、或者善行、或者是禪定、或者去除內心的不淨,等等法都是不間跳,每個階層之間而去修證。
如此不間斷修持,才能無所不知其境界內涵。為什麼衪可以早期講《阿含經》?《阿含經》道理最真實的,都是跟肉體修持相關,又跟心靈相關。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是間修,是接續上一生而修。釋迦牟尼佛從苦集滅道中,苦諦去修起,衪也要體驗苦怎麼苦,雪山六年修苦行。現在很多一聽到心中心法打坐四個鐘頭、六小時,就怕苦!苦!不來、不敢報名,你沒有突破色身,不管氣多旺都沒有用,你要苦、集苦,苦苦,感覺這個苦是什麼味道,從身體表皮最不通處,酸、麻、痛,到痛到骨頭裡面去,骨頭也會痛苦苦,去體會苦諦裡面的苦苦是什麼,這是粗的相,每一種苦都有三種相,中、細,苦苦不突破,你中苦就不能夠體會,中苦不突破,細苦也體會不了,這三個都通過了,就不苦不樂,不苦不樂可以叫做輕安,打坐已經不再感覺身體有什麼痛苦。
當然輕安以後,苦諦就已得到了,苦諦得到,你已經認識苦的道理,苦的道理能夠懂,但是,也要做得到,到這裡色身才破。釋迦牟尼佛還是要通過這一關無間修,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三十七道品等等的無間修。我們不是,我們是過去世修到哪裡,今生來時就接下去,因為我們只在這條路上,初發心要修行,現在還在修行路上走,也許是色界四禪,每世都是走在這裡,過去的你不去修,因為過去的修過了,今生接下去這是有間修。
有的從無色界進去,有的在天道裡面開始走,天界,這是一條成佛的路,還沒有成佛那一世以前都是有間修的。釋迦牟尼佛要成佛這一生,衪從一開始體會,衪也能夠得到一切的智慧,才叫無間修,果位也是一樣,沒有間斷的每一個都要得到,一層一層進去,甚至於三昧也是一樣,等持定都要能證的。為什麼要體會上面所講的三摩地,三摩地有千萬億種,無間修每個都要去證、去體會。世尊既然要得一切種智,眾生他們所有修過的,你都要修,因為你要成佛,今世都要證過。
尊重修(恭敬供養),去掉我們的貢高我慢心,對佛、法、僧三寶恭敬,對眾生、對未來菩薩、(恭敬供養),去掉我們的貢高我慢心,對佛、法、僧三寶恭敬,對眾生、佛一樣的要尊重。每個人都可以成佛,所以要尊重、恭敬、供養。如來衪學過去很多的法,譬如以咒語來講,衪在哪一世行菩薩道時,哪一個佛講了什麼咒,衪再回憶過去會想到哪一個咒,過去佛衪所修證的,今生衪會懂、也會悟,既然成佛得到最大覺,一切行為,衪也可以成就,今生雖然也會,還是尊重其法,因為法法平等,每個如來都可以講無量無邊的陀羅尼,不是說你講了或者是你會了就佔為己有,如來到最清淨覺時,不會有這種行為發生,在因緣德來講有這四種。
(2)果圓德:
智圓:果位圓滿的功德相,在於智慧,每一個眾生修行的位階不一樣,智慧不一樣,但是,佛衪已經是最清淨覺,成就最大覺、究竟妙覺,當然衪的智慧三身、四智圓滿不止,還有其他智慧都要懂,一切智、一切種智,智慧圓滿。
斷圓:斷惑圓滿,要斷一切內在的不清淨,習氣、毛病、執著、種種的心病都要斷,修行就是在斷這些,斷了這些,那些功德相就會現起。不是去玩一些神通異能,就有功德,沒有,都是要斷內心不清淨法,斷多少得多少功德,這裡講的是佛的境界,衪斷一切毛病後,功德圓滿。
既然要發大慈大悲的心救度眾生,你怎麼斷惑,因為你自己已圓滿,當然可以告訴人家,如還來做,該怎麼來做。如果犯了瞋心很重,以慈悲心觀它、破它,如果貪欲心很重,你會去破解貪欲的話,就觀這個身不淨,身體無常,死後會爛掉、發青、腐爛、長蛆等等的不淨觀。很多病的話,要怎麼斷?當然,每個眾生的毛病不一樣,你就要教導他不一樣的方法。你怎麼教導他?當然是你自己在果地上已經得到了,你說用這個法是適合什麼人來修,所以稱為斷圓。
威勢圓:威勢是空、無相證得以後,你不執一法,自然這種力量就大,威勢是相對於眾生的有為法的力道來講,如果一個菩薩以無為法來對無為法的話,沒有所謂高低,如果是外道、天界眾生行者,他們也有斷幾分的習氣,但是,不究竟,你用有為法來對無為的如來心地的話,當然就有高低。你誦心中心咒、結心中心手印,為什麼一結就等於佛一樣,等佛心故、等佛力故、等佛威故,假借佛的法身,提高你自己的力量、威力,心地跟佛一樣,因為你是借佛的清淨法身來用的,這種威勢就是不威而有那個大勢力。
如果有形有相就不是佛所得到的一種法,佛是修無所得的法,這種無所得的法的空體才能夠產生大威力。像《金剛經》在講的一樣,你有個身,既然有個身就不能叫大身,你觀這個有身沒有的話,這個身才是大身。大到哪裡?大到遍虛空界,虛空界有多大?不可說、不可說的大。如果有一個概念,說這個身就是這麼大,一個佛剎土的大,有三千大千世界,既然有三千大千世界可以講出來就不大,因為還有一個概念的數字。或者華藏世界有二十重、二十個3x109銀河糸,既然可以講出來二十個可以講出來就不大。佛的無相威德,是從沒有之間顯現出來的,可以折服一切的眾生,聖人也好或者是外道,具足圓滿威勢力。
色身圓:因為衪當世成佛之報應身,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在講《金剛經》時,三十二相怎麼形成?還是你去除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等的毛病,行布施、施捨,有大慈、大悲心,這麼將壞的去除掉,好的培養出來,慢慢形成衪三十二種相、八十種隨好相,你看有形的佛報應身,是為色身圓。
一切法是要福德來成就,無形的空體、法身清淨,也是要去除不清淨的這一部份,來成就衪清淨的這一部份,在果地上來講佛所做的一切法都成就了大覺,衪就有四種圓滿的果德。
(3)恩圓德:恩惠圓滿一切功德。恩惠是對誰?當然對佛無所謂恩不恩,但是,祂利益眾生就是一種恩惠,度眾生,佛衪說沒有眾生可度,但,以眾生來講,佛給我們恩惠衪是圓滿的給與,毫無保留地教導我們。即能令眾生永離三惡趣與生死,為什麼衪可以教導眾生離苦得樂?就是衪在因地菩薩位時,所修、所證、所圓滿的功德,無所不漏地做到,產生果圓滿的功德,從這兩項,就能夠用一切法來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永離三惡道,或者是永脫離生死輪迴,這是最大的恩圓滿功德。或安置眾生於善趣與三乘,不是只有跳出三惡道,在三善道之間能夠得到脫離生死,或者在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間,給他們教導,恩澤普及這三聖聲聞、緣覺、菩薩修行者。我們講的佛,衪有什麼大覺,從大覺感召什麼功德相?從恩、加上因、加上果,這三方面來講的。
此外,佛亦具足十力,佛所具有的十種力量,還有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不共菩薩、不共聲聞、不共緣覺的法),只有佛才有的法,這些也是衪的別德。復次,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是四大無量心,菩薩是學習四無量心,菩薩再往上去要學佛的四大無量心,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無量心就好了,為什麼要學大?這是最清淨覺、無上覺、大覺者,你要得到這樣境界,就要有四大無量心。像心中心法一樣,在《佛心經》裡面講,佛衪知道現在出現的現象,是什麼道理才會產生這個現象,但為什麼菩薩不知道?因為大菩薩沒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得心,或者是有,但不具足,你在這裡看《解深密經》是要用比較級的,講這個比較級,菩薩有慈悲喜捨,但,不夠全、不夠圓,這樣菩薩的神通就少一點,你像這些大菩薩一樣,為什麼沒有具足佛的這種智慧、神通,就是慈悲喜捨心差一點,有差一點就有比較不圓滿。
釋迦牟尼佛也講的很清楚,為什麼這些金剛菩薩,怎不知道這個現象為什麼會這樣?譬如《佛心經》講到太陽光明暗掉了、月光也暗掉了,大家在那裡面坐著都沒有光芒,怎麼出現這種現象,這裡面很多大菩薩、金剛菩薩,不懂就是不懂,佛就說你們雖然有慈悲心,但不夠大,你們有喜捨心,也不夠大,所以沒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所得到的功德、神通、智慧就有比較小了。你要不要成佛?要成佛的話,後面所講的這些行法,從內心的不淨修到種種的功德圓滿,會現起大覺,成就一切大覺,就有這些佛所具有的功德相,其他人所沒有的功德相;
隨心三摩地,不是你肉體打坐才有三摩地,正定、正受隨心在,不管心處在順境、處在逆境、處在定中、處在打坐,或者不是在打坐,或者在行住坐卧之間,你的心隨時隨地都可以安住在正定正受上。如果是智慧不夠、定力不夠,你就做不到佛的這種境界。你看有一些佛,像獅子奮迅佛,入定、出定快速,奮迅是很快,這就是說這個佛,不是只是衪.因祂以這個名稱來叫衪,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八解脫門、或百千萬三昧等等的,衪可以很快的進去,也可以很快的出來。世間禪者可以嗎?世間禪從初禪,呼吸時,從粗的呼吸開始,到呼吸變細,才從初禪進二禪,二禪以後,我們說身體頭要低一點,氣從背面上來督脈,進入二禪,三禪氣從後面到督脈、督脈又從譬如中脈、沖脈上來時,頭要仰一點進入三禪,進到四禪,什麼境界出現我都不在意,我都可以自在看著它不會起心動念相應,我們在一炷香裡面,從初禪到四禪是很不可能,你要從初禪到二禪可能要修好個月,甚至於幾年都有,究是進不去。
佛等不是這樣,一禪、二禪、三禪、四禪好像幾秒鐘就進去,進到百千萬三昧裡,出來就下座了。我們進入二禪,有的都不知道怎麼出來,知道周遭事,心很清楚,肉體你管不到它,要出來、下來,它就不下來,卡在那裡出不來,還要禪師彈指或者用引磬把你帶出來。佛等,不是這樣,進去、出來都很隨心,很自在無礙進入哪個定中,要出來就出來。像禪宗的行者,沒有什麼入定、不入定,你一靜就入定了,你在不定中也是入定了、在吵吵鬧鬧的地方他也入定,因為他心沒有煩惱就是入定,這種隨心而入的定,菩薩也有,佛更是圓滿,才有隨心三摩地,進入各種百千萬三昧之中。
四智:四種智慧,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前面兩個是斷一切六、七識習氣毛病才得到的,這兩個都斷掉妄執,回到第八意識時,第八意識還有一種執著,就是阿賴耶識執著偏空、涅槃,這還是不完美,到完全成佛的境界時,就回到如來藏真如性,這才是真正的大圓鏡智性清淨,性清淨以後,就能產生一切神變,這是《解深密經》第八品在講的,如來神變的境界,衪是怎麼變、怎麼起來的;
二智;是根本智與後得智,根本智,你從開悟以後,找回自己的佛性,空的一面,就是得到根本智,有根本智就可以斷一切的妄想、習氣,會產生涅槃的境界。這還不夠,還要有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差別智,根本智是大家一樣的空、無相,它是一相,這種樣子只有一個相就是空,大家都一樣,凡夫也一樣、聖人也一樣、佛也一樣,只是有修有顯,無修不顯。但是後得智,這中間聖人懂一點點,佛全部懂,我們凡夫不知道它、不認識它。這個後得智證得了以後,才有辦法從差別智產生一切神變,差別智就是世間相,世間相種種不同,也就是因果報應的一種現象,根本智得,才有差別智產生,要度眾生的這種能力。
譬如這個人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習氣、什麼毛病,因為剛剛講的都斷圓滿了,功德成就了,你過去斷過,所有習氣毛病什麼你都斷過,你看這個人毛病在哪裡,要用什麼來斷,告訴他要怎麼來斷,或者是一針見血指導他,馬上讓他受益。為什麼佛衪能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衪什麼都修過,什麼都懂得,這種智慧不是聽一聽就會了,都要親自去證得。
二種智慧指根本智跟差別智,後得智就是差別智,如果是根本智跟差別智,你還看不出來是什麼意思,就不能知其用。為什麼佛衪說一個後得智?你就知道,是後來才得到的智慧,根本智得到以後,才得到的智慧,叫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差別智,根本智沒有得,後得智就沒有了,就是迷糊掉。一般人就是這麼迷糊掉的,你煩惱沒有斷了,怎麼會有智慧?沒有的。
離諸習氣、若遠若近遊止自在,無有障礙,行者習氣毛病斷掉,要遠要近,遠遊或者不遠遊、要止,你的心念隨意成就,因如來法身、化身、應化身什麼都能夠自在無礙,可以產生上面所講的這些功德相,是衪修證後所產生要出來、現起來時,衪都沒有障礙。也可以於一芥子能納無量諸妙高山,芥苿的種子是很小的種子,那麼小的東西衪可以容納像須彌山一樣的高山,而且不是只有一個須彌山,是可以容納無量無邊的須彌山,妙高山就是指須彌山,須彌山有八萬四千由旬高,再往海底下也是八萬四千由旬,全高有十六萬八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二千四百公尺,這表示不得了了,諸就是無量無邊的妙高山,一個阿修羅可以把須彌山舉起來,祂都有那種能力。現在佛的修證到一個芥子衪都可以容納無量無邊的須彌山,這是衪的智慧跟神通力。如是無量無邊功德,諸佛如來悉皆具足。只要你證到十號具足的如來位的話,都有這個能力,一切行成就大覺,要有這些功德才是。
大覺係指釋尊之覺悟,又作正覺、大悟,釋尊覺悟宇宙之實相後,不僅將自己從迷惑中解放出來,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脫,而今覺行圓滿,故其覺悟稱為大覺,相等於無上妙覺。契經云,妙覺位則以虛空為座,成就清淨法身,居於常寂光土。
無上妙覺係如來所得之覺體,不可思議,最勝而無有過之者,故稱無上妙覺。《圓覺經》云:「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
大覺只能對釋尊之覺悟講,或者哪個如來所覺悟到的道理、神通、智慧,又作正覺、大悟,釋尊覺悟宇宙之實相後,不僅將自己從迷惑中解放出來,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脫,而今覺行圓滿,故其覺悟稱為大覺,相等於無上妙覺,你要想衪覺了什麼東西?智慧具足、神通具足,能觀照虛空界、無量世界的能力,當然這些能力都具足,能夠洞知十方虛空一切世界中眾生的因緣果報,這些也都具足,這種智慧、神通。我們是知道衪有這個能力,至於要怎麼去觀另一個世界,我們都搞不懂,這是大覺悟的人才有的智慧、神通。
契經云,妙覺位則以虛空為座,虛空是無盡的大,不能說的大,既然法身最清淨覺,當然等遍虛空,以虛空為座;虛空有多大?不可說、不可說的大。居於常寂光土,佛如來常住於此土。常是恆久不變的,寂,是寂然、湛然,不因為外界眾生因緣感召而變化的,當然那個地方是光明無量,所以叫常寂光,有時候加一個淨土,撐常寂光淨土,這就是「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我們也看了淨土五部經,衪把九品蓮花往生極樂世界說明,唸佛者要往生的話,分有三種淨土,無相的常寂光淨土、有相的清淨莊嚴土,如果你還沒有修證到真正的無餘依涅槃時,你只能去淨淨莊嚴土,因為你還有個神我身,有個神我身就要依靠到有相的淨土去,西方極樂淨土、彌勒淨土或者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什麼淨土都可以,如東方瑠璃光淨土,什麼淨土都有。
如果以九品蓮花化生的下品下生講,此等人他犯了五逆重罪,或者是殺盜淫妄等重罪的話,他還沒死以前,有唸佛的機會,就會出生到方便有餘土,權宜暫時住一住,還要續續修,或者繼續留學、繼續學習,學習到差不多的話,你到中等中生的話,可能會去清淨莊嚴土。如果開悟者證到無餘依涅槃的話,這裡就是那裡,那裡就是這裡,要去哪裡?所以沒有地方可去,以虛空為座,就是釋迦牟尼佛等以虛空為座,法身清淨就遍虛空,就是以虛空為座。
成就清淨法身,因為虛空無相,清淨法身無相,這兩個是一,不是二,居於常寂光土,這是最清淨覺者,衪的果報報身,就在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那邊。無上妙覺係如來所得之覺體,無上,就是沒有什麼比衪更高的,叫無上;妙覺,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妙、妙在哪裡?因為法身清淨無相才會妙,怎麼妙法?衪不度眾生中就可以現度眾生,第八品在講的應化身怎麼起?眾生憶想衪,祂的應化身就出去,這就是妙覺。如果,三地菩薩化身只有一個,為什麼祂只有一個?祂就是沒有妙覺。雖然衪在無相法身清淨之中,但是,如來衪無所不覺,哪個眾生起個念想衪,衪就覺了,這個眾生在哪裡,譬如我們在娑婆世界唸《藥師經》,藥師佛在衪的東方瑠璃世界,衪也知道,這是妙覺,這個覺沒有時空的距離,而且眾生哪個人憶想衪,衪都能夠覺,能夠覺才能夠化出化身去,化出去之間衪本身又沒有動,這種是非常殊勝微妙的境界。我們是從經典這麼懂一點點,至於細部也很難去推測,衪到底怎麼妙法!衪的覺體不可思議,不是我們這個凡夫可以想像的。菩薩都不能想了,聲聞、緣覺更不會想得到,何況是我們凡夫,所以是不可思議。
最勝而無有過之者,如來衪這個妙覺是最上、無上,聲聞、緣覺有聲聞、緣覺的覺、菩薩有菩薩的覺,頂多有到等覺,等覺就是一切法平等、平等,沒有什麼善惡、順逆,虛空、世間等等的分別,分別心都沒有了,這已經很不得了了,到了妙覺,是靜態之間就可以產生動態的神通變化,用來利益眾生,這是最高最妙的境界,沒有比衪更妙的、更超過的,故稱無上妙覺。
《圓覺經》云:「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如果一個人證到開悟,然後依《圓覺經》這麼修修修,地前菩薩隨順覺性,地上菩薩隨順覺性,修修修,回到清淨自性,然後再得法身清淨無相,也有如來這種功德相現起時,祂的心遍十方虛空,這個時候,當然如來真如性就出現了,出生一個如來了,從三摩地或者是三藐三菩提,或者是開悟以後,進入地上菩薩的修證,把一切法圓融、圓滿,最後會產生一個真正的佛出來,當然不是講的那麼快,你還是要有三大阿僧祇劫的、二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這樣,慢慢修、慢慢修,才會獲得無上妙覺。一獲得無上妙覺,你的法身清淨就遍十方虛空,遍十方虛空,這個時候你就真正的入如來境界,一個如來出生了。
對菩薩來講,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或者二大阿僧祇劫修持,對佛當生要成佛的來講,你看彌勒佛早上出家,下午就證到如來境界。過去很多佛都這個樣子,像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當阿彌陀佛早上入滅,衪下午就證到如來境界,馬上就接替下去化導眾生一樣,當然這是大菩薩、補處佛。經典都有講,像觀世音菩薩衪是過去成佛了,叫正法明如來,一個世界的如來也是只能有一個,在時間、空間裡面只能一個如來,既然阿彌陀佛衪的壽命無量,哪個時候退位、入滅,還不知道要多久,有一個如來在化度,己經很不錯了,還有一個大勢至菩薩在那邊輔助,因此觀世音菩薩沒事做,在觀看這個娑婆世界跟衪很有緣,祂就來了、來化導此世界眾生,菩薩祂有一切有為法的功用,祂可以用這些有為法的功用來利益眾生。
如來化導的對象是比較高層次的修證者,如果衪要化導比較低層次的菩薩或者聲聞緣覺或者善根人,衪就要化成另一個身,如果要化導畜牲道的,衪就要化成畜牲道的身,出生到畜牲道裡,佛也是這麼會變化的,這叫等流身。但是,真正的有為法的話,菩薩都是在你求什麼,我就給你什麼,是有求必應,這是菩薩的慈悲心。我們看經典要了解祂們境界不同、心地清淨不同,所以功夫當然不一樣,這些大菩薩都是佛,文殊師利菩薩也是一樣,也是成佛再來現菩薩身的,現菩薩身就是比較可以明正言順的以菩薩形相來示現,佛是無形無相的,等虛空,要現什麼相?除非要現一個實體的,以人來度人的話,就現一個「人」,要度動物,就要示現一個動物身,這些衪是相當自在無礙地化現,以衪的清淨法身,還是可以隨意變化。
如果,你可受佛直接教化,如來不可能有一個相、很少會這樣,如果現有相的話,都是你唸哪個咒,唸得非常好、非常好,衪才會示現報身給你看一下,不然,一般的在修無為法的人,你看到的可能都是我們世間所雕刻的銅像、木頭像等等的如來相,衪會以那種形式示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用這種心跟心的感應,去體會如來的存在才是真實的。
世親菩薩釋云,即是令入種種行功德。無性菩薩亦同。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於一切乘所化有情能隨所應示現自身殊勝功德,謂遍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別如其所應現自身故。親光菩薩後釋意同世親菩薩,如上諸釋皆同入行。
世親菩薩解釋說,即是令入種種行功德,你要以什麼修行的方法、行為,什麼行法去得到什麼功德,衪就讓你進到那個方法裡去;譬如你現在在修什麼,苦諦,體會苦苦,你這個身體不破,還在苦,衪就給你觀念,這個痛苦,我不怕苦,我一定要去體會這個苦,這個苦行、行苦,讓你得到苦行的功德,苦行的功德就破掉身見,你們如果不突破這一關的話,連須陀洹境界都沒有。須陀洹修行三個重點,要修的第一關---身見,都沒有破,那須陀洹今生沒望。身見破了,還再持戒,禁戒取見不犯、不執著,還有一疑心病要除,這三個重點得到了,才有須陀洹的果位。
不要怕痛苦,來磨一下,體會苦,苦集滅道的苦,第一關都沒有辦法證得,你說大乘修我不必那麼辛苦,有氣沒有用,你腦筋裡面那個受苦的心沒有破,無法成就。為什麼南傳的行者會成就?祂是按步就班這麼修上來的,第一個打坐,打坐練氣、練呼吸,練了有風大、有氣感,怎麼突破這個苦?體會這個苦,腳一小時不痛,兩小時就痛,兩小時不痛,三小時就痛,痛到不能再痛的時候,痛就沒有了,苦就破了,苦諦證得是到苦諦第三層次,苦諦證得的話,你才認識原來苦是這樣子的。你超越它,超越它就不苦了,變成全身都是氣、都很快樂,你沒有超越這個苦,沒有體會苦諦,苦不滅,怎麼會有集諦修持?集諦,要進入腦筋裡面去觀因緣,你為什麼會去造那麼業、種子那麼多,第一關身體不破,身體沒有氣,沒有氣就進不到腦筋裡,進不到腦筋裡,怎麼去斷這些業種?怎麼面對它去修?
不是光講《金剛經》離四相,經講無相、無相,看你我無相,無相是這個樣子?你要去證,你今生是在這條成佛道路上的哪一點,前段這是過去修的,今生不必修,後段是今生要走的。如果你有那種心地、有那種認知,有那種真正的覺悟,不被某些煩惱所迷惑,也許是你過去已修過,今生不必再從那裡進入,可以直接跳到般若期。如果你沒有般若期的境界,什麼事情看不開,煩惱、障礙來了又擺不平,表示你定力還不夠,表示你色身沒有突破,是以前沒有修、今生也沒有修,不行,還是要從頭修起。
給你一個機會,四小時同樣姿勢不動,體會身體疼痛。心中心法怎麼修?他說要突破苦這一關不能變姿勢,原則上都不能變,一變就沒有氣感了,他講是比較高段的,他講的理論是高段的人,如果我坐這種南傳的姿勢,右腳在外這個姿勢,一個小時、二小時、三小時氣起來了,因為這個姿勢,氣起自哪幾部位,都能體知。現在你改變坐的姿勢,變成左腳在外,整個氣場要轉變轉不過來,麻煩了,很多同學大概沒有那麼多的氣,要轉便身體體位很容易,因為沒有氣通過,所以還得從頭再來過。真正南傳的坐姿,一坐就是兩小時、四小時、八小時、一整天,當然氣機很旺,要一下轉都不行,四小時以來,他們就要經行。
以種種的修行法門、種種的行為,佛都可以讓你成就,衪自己先成就,衪知道如何可以讓你成就,令入種種行的功德,對佛來講衪是已經一切行成就大覺,這個方法有什麼好、什麼缺點,有怎麼樣子的,誰適合這個法,什麼衪都懂,懂了以後,就令我們進入種種行的功德,進去做做這個法,就能得到什麼功德。
無性菩薩的解釋,跟世親菩薩相同。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於一切乘所化有情,能隨所應示現自身殊勝功德,如果哪一個人要以人身得度,衪也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化一個人身來度你,人乘、天乘,當然這兩個乘是方便講的,不是真正乘,是人間道、天道或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你是哪一種料子,要修哪一種法門、哪種行為?衪都能示現,以後再來教導,衪這種示現自身的功德,也就是謂遍了知一切有情,祂的有情性或者有情性是講的他的個性、習氣,或者他的行為,心性跟行為是分開來講,每個有情他是什麼種性,不一定,什麼種性就善顯什麼行法,是不一定的;譬如你是大乘種性的話,一聽到阿含道也許你就會排斥,有究竟的,他當然不排斥,這兩個都是相通的,北傳的大乘法跟南傳的小乘法,南傳法現持戒、修心,北傳直接練氣、修心,南傳是很踏實的一步一步的這麼去練,兩者一樣的,是著手不同,過程、境界當然沒有什麼多大的差異,目標當然是一致的,如果目標不一致,你是學到外道法了,你沒有正知正見學到佛法,有種種的有心性、行為差別,如來都可以如其所應現自身來教導你,你是什麼種性,就現什麼相,你要行什麼法,就教你什麼法,自在無礙的可以做到。
親光菩薩同意世親菩薩所說的,如上諸釋,皆同入行。總結一句話,釋迦牟尼佛得最清淨覺,能夠於一切行成就大覺、無上妙覺以後,以衪的妙覺可以示現一切神通變化,來依每個人的種性,每個人所需要的行法來教導你,而且因為衪是過來人,衪的智慧、神通,可以讓每個眾生都能夠成就。今生你要趕快用功,苦集滅道,苦要先嘗試一下,不要怕。然後,過程之間你一定要憶想諸佛菩薩,這樣祂們一定會化現什麼身或者給你什麼靈感,來面對你所要行的法,得到好處。
很多有的第一次去參加內觀禪,或者打七,或者禪修,有的他就馬上有那種感應,以前我們想這個人連一炷香都沒有打坐過,他去參加禪七,只有痛的分,當然這種人也有,痛也是一種修行去體會苦、苦,這個苦到底是什麼味道,有的報告寫的苦,酸、痛、麻,那個酸是可以鑽進去的酸,可以寫出一套他的感覺出來,如果你連這個都沒有去感覺,那根本都是你沒有上路,體會到苦的味道,若體會不了,為什麼苦?生老痛死很苦,這種你還真正碰到,沒有體會到苦,當然還沒有體會,我現在用打坐修行,色身上不一樣的姿勢結構,讓你產生這種刺痛、酸麻,你要體會它、要能夠忍受它,忍受到最高時,也是氣發起時,這個氣開發出來以後,要通過哪一個點、哪一個地方,都會造成痛,那你就痛痛痛,痛到氣佈滿每一個地方時,那個時候身體不痛不癢,就進入輕安,一進入輕,再下去,你會體會到那種氣佈滿整個身體的快樂,從初禪到二禪,這個肉體不通過的話,很難去說什麼成就。
借這個機會很難得,你失去機會,很愛惜你這個肉體,很怕痛苦,沒辦法,好好去研究這個苦苦,怎麼感覺肉體的痛苦,如果你對於肉體的痛苦,可以突破的話,微細的痛苦不足道。很多人的報告說,我這個姿勢,其實不是很痛,就是不耐煩的把腳放下來,那個就是中苦,表示心已經從肉體的痛,變成心的問題,你心沒有把它突破的話,不痛你也是要放下腳來,根本最後的一個階段的痛苦,你沒有辦法去體會。(待續)
(2007.06.06.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