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23)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總功德相說明()

「所行無礙。」

顯第七別德:所行無礙,無礙梵語 apratihata,無閡、無碍、無障礙、無罣礙、無所罣礙。能行者主體,所行者事相。於佛典之中,常以「能」、「所」之對稱來表現主體與客體,或主動與被動之關係,其中,「能」為具有主動自發能力之主體,「所」為被動之對境、對機,或被形成、被造作之各種作業。

如來要行什麼?如來是法身清淨遍虛空,衪無形無相,但是,因為衪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會示現很多的變化身、應化身,衪在度眾生之間沒有障礙,另一個法身永遠在般涅槃之間,是謂大般涅槃。另外,衪的大般涅槃的清淨法身,隨緣都在化一切相去利益眾生,這是當初因地位最大願力,也就是要度盡一切的眾生,菩薩才有機會成佛,如果不發這個願的話,就不可能成佛。每個去受戒的人,都知道戒師告訴你,發願: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要能度一切眾生,就要天天這麼唸,這是被動提醒自己。這麼唸著,等到有一天你主動發願,這種願力起的話,大悲心就發起,然後累劫修菩薩道,才會有一個究竟,當然時間是哪個時候,時間是很長,但菩薩已無分別時劫,故不以為長。這第七個如來別德,是最清淨覺所感召的「所行一切無礙」。

此段經文顯示如來第七別德:所行無礙。無礙梵語 apratihata,無閡、無碍、無障礙、無罣礙、無所罣礙。而無礙有心無礙、色無礙、解無礙、辯無礙等區別。此種無礙法有內外之別,對外來講,為什麼要有所行?如來入大般涅槃mah2- parinirv25a是得清淨永恆的法身,mah2是大,pari周遍、圓滿,nirv25a是涅槃,衪可以永遠住於佛淨土那邊,但如來衪是大慈大悲者,衪要利益一切眾生,這樣一定會有所行為。如對於大菩薩,如來要如何教導他?對於小菩薩,如來要怎麼讓他們成就,那些地前菩薩要怎麼誘發他?初發菩提心的如何讓他們進步?那些未發菩提心,要怎麼讓他發菩提心?所有一切眾生該如何救度?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可以現種植應化身或者是化身來利益一切眾生,這是衪所行的,要有所行,沒有障礙,要怎麼去化導一切眾生都會成就

能行者主體,所行者事相。如果能有所行,當然以如來最清淨法身為主體,所行者是事相,現現一切法就是事相。有個眾生有憶念佛,心有歸指向佛,佛法身就有感覺,就是會用心念化他或者是現應化身,或者相當一個化身,佛不會示現佛的身,佛都是示現相當,你要以什麼身得度者,不是只有觀世音菩薩,佛也是這樣示現不同身,要以什麼得度者就現什麼相,你要以居士身得度者佛就現一個居士身來跟你說法,你說現居士身好像佛變的,也不見得全部衪變的,衪可以透過一個居士來跟你說法,你不要想一定就是佛化現一個身來,衪也會影響一個居士,這個居士當然有智慧、學佛都比你長久,在加上佛加持力所講出來的話,會讓眾生信服、相信,這個就是佛衪化現的;如果你真正要讓佛菩薩化身,從衪無相、無為身,此法身變化一個人,有血有肉温體的在你面前,你要有相當的福德,才會讓衪起這個作意念。不然就是跟衪的因緣很深,一定要利益你、救度你,才會有這樣的應化身。這中間佛跟眾生間,所行是要度一切眾生,該怎麼利益他?這種事相佛都沒有罣礙、都沒有障礙。

於佛典之中,常以「能」、「所」之對稱來表現主體與客體,能,當然有一個主體,像你能覺知跟所覺知,能覺知是我自己本身自性,所覺知是外境,你要覺知的哪一個對象。佛,衪當然也有能、所之對稱的主體與客體,或講主動與被動之關係,佛,衪也有主動的出撃利益眾生,衪也有被動,就是哪一個眾生憶想衪,衪才化一個應化身給他,這是被動的,這個緣起法是很複雜的關係,其中,「能」為具有主動自發能力之主體,就是衪雖然在涅槃之間,但,眾生起心動念衪都知道,哪一個眾生有善因緣或者過去跟衪有因緣或者過去是佛弟子,今生已經可以清淨的接受到釋迦牟尼佛的訊息,衪就主動出擊來利益他;一般地上菩薩可以直接受佛的身、語、意化三化,衪不必起座,衪不必化現,在清淨法身之間,衪該發語在虛空之間衪就講句話,或者是用意念影響此菩薩。

當然,語化跟意念其實沒有很大的分別,你講的話跟到我這裡變成一種心的接收一樣,沒有一個聲音,心聲就沒有這些世間相、文字相,跟意念的溝通一樣,譬如我們在台灣用的是國語,國語是用中國字,講中國話你都聽得懂,沒有這樣,衪起念,把意思這麼演譯給你的話,你自己會翻成你當國的語言,意語就演變成無量的話語,不僅僅是佛,大菩薩跟佛一樣可以講很多種話。但是,在度眾之間衪不必講什麼話,用心意念而已,心意念送過去,你感覺就變成你的意念,譬如說:「放下!」放下是一個意念,往向空處放,也就是放空;或者拿著東西,或者擺不下的心,叫您不要想了,放下!你翻成國語就是「放下」,要翻成別國語言其意念還是「放下」。這些佛依眾生緣起,由衪自己依情況,作主動、被動地去顯現出衪的身語意化,用法身主體產生主動自發能力。

「所」為被動之對境、對機,或被形成、被造作之各種作業。不管怎麼樣,佛都是主觀意念的在引導眾生,是為善導善誘,雖然衪所製造出來的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業,我們只有接受的分,佛教我怎麼樣,有的知道或者有的人不知道有佛在教導,祇覺得自己意念起什麼什麼心意,這很微妙的,無覺觀境界者是很難體會的。這還要看你怎麼去思維,有些人可以感應到鬼神,或者什麼眾生,譬如說有人都沒有感覺到有陰氣或者祥和氣或者什麼氣氛的,突然間有個念頭來,這個念頭不知道從哪裡來教導你這樣、教導你那樣,顯然這個在無中之間有發一個念,教你怎麼樣、怎麼樣,你若是真開悟的地上菩薩,你就會受到這種教導法,不是只有自己看經典來學佛法。

看經典就是看得懂,有時候你也還會迷糊掉,當下該用的話,你想不起來要使用,一個人在障礙時,你就會自然忘記佛菩薩的存在,您不會想到衪們,就只會想到煩惱這件事裡面,想到擔心的一面、想到不好的一面。然而旁觀者清,點醒您一下,說你怎麼不去誦經、不去打坐、不去幹什麼,本來天天在做的功課,到緊要關頭就都忘記了。這就是我們沒有直接接收到佛的教導,因為你心眼不開,衪同樣在發話、送意念,你也聽不到、感覺不到,同樣在放光,你也感受不到,永遠都是迷迷糊糊的,障礙來了就迷糊掉。我常常說修行一定要身體有成就,有成就心眼才開,你才可以接受外境、外緣,不管衪從哪裡發語意,都能接收到。本來衪入無餘依涅槃的話,是沒有一個角落、一個方所的,都可以讓眾生接收到。這些事有興趣你可以這樣去思維,有時候,沒到那個境界,很難去思維修行者與佛菩薩間的這些關係。

 

所行無礙,謂如來所行無有絲毫阻礙,對於如來而言,泛指如來所作所為之一切行為、行事、行法無礙;對於菩薩而言,則專指於求證菩提之過程中,一切所修行之法、所實踐之事等無礙。

所行無礙,謂如來所行無有絲毫阻礙,衪要度這個眾生,當然這個眾生一定會被衪度,衪要做這件事情一定會成功。菩薩是要修行,要往如來的境界去修,有的修得丟三拉四的不清淨,菩薩是有點基礎,智慧足夠,用般若智慧,不執著一切法,智慧就愈來愈多、愈來愈銳利,你所作作為往菩提道前進就會沒有障礙,這是對菩薩講的。對如來是,衪已經不必再為自己做什麼,衪只為眾生說要做什麼,或怎麼去利益眾生,所作所為是無礙的。當然我們講的是如來最清淨覺所現的「所行無礙」;有時候所行有礙,那是菩薩、聲聞境界,祂們在修行過程中還有盲點,這要一併解釋一下。

 

如來最清淨覺具足十種所行無礙:總德「最清淨覺」,沒有比衪更清淨的,有哪幾種無礙,在這裡說明一下:

(1)用周無礙,謂佛於剎塵等處,現法界身雲,業用無邊,無不周徧。

用周無礙,意即有為法有所用時,均能無礙。佛陀心要用一切法時能周遍法界,不是只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十法界;周,就是無所不到、廣無邊際,一切世界都能夠進入其中,所以說周遍無礙。此能力是指佛於剎塵等處,現法界身雲,業用無邊,無不周徧。佛,不是只有對娑婆世界發聲或者放光,衪的發聲、放光都是遍虛空一切佛剎土,你看何處的如來在講什麼經、現什麼瑞相,我們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都知道,衪正現什麼瑞象、要發什麼聲音、講什麼經,其他十方一切世界的如來,衪們也都知道。

為什麼有這種功德能力呢?最清淨覺的如來都是這樣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所以用時周遍一切法界,一切法界就包括一切佛剎土裡面的法界,是為業用無邊。法界身雲,法界基礎是法身,法身是一身,一身是無相,無相可以化無量身進入一切法界,這種能力也無礙。

 

(2)相徧無礙,謂佛於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佛剎種種神變,皆有如來示現受生之相,隨現一相,眾相皆具,萬德圓滿。

用,是佛主動意念的要去現什麼瑞象,或者度哪些眾生,或者講什麼經典,開始用時,其用一定會現相,相也是遍一切佛剎土無礙,剛剛我講聲、光,只有一個佛發出,不是只有跼限在衪佛剎土上,十方虛空一切佛剎土都可以聽到、看到,只是我們凡夫聽不到、聖人局部聽到,如來位的這些無上正等正覺的佛衪們都是知道。我們為什麼不知道?因為我們還沒有到最清淨覺,連點清淨覺也沒有。

有的人為什麼聽不到、看不到光?因為心還不清淨,所以沒辦法,菩薩都沒辦法了,何況是我們,我們沒有實際去接受到光、接受到聲音,我剛剛講地上菩薩可以接受到心聲,有,但是,怎麼發的我們也搞不清楚,衪也不會告訴你是誰在發話,說是我如來某某在發話,你要講到電報、電話、視訊等,我是幾號幾號,是誰誰誰,沒有,我們接受的訊息,衪也不會告訴你,若告您是某某,那可要小點,佛是教導我們無為法、無相觀,不可能再加個名相給您。

佛只是看你有什麼毛病、煩惱,現在叫你怎麼去處理,您也不知道誰教的,修行本來要無相,你不要像有一些外道執著,說菩薩現相了、菩薩跟我講、菩薩什麼的,菩薩來我這邊,哪裡有那麼多的菩薩、佛,真菩薩衪不會現身,護法神在周邊還差不多,護法神隨時都在,因為他有一個身,佛法身是沒有一個身,只有你憶想衪,衪會化一個化身,那個化身工作完了,就不見了,也沒有生、也沒有死,就不見了,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你不要想哪一個佛來,就是真的佛來,也是化佛;譬如我們供養佛,供養時,佛的法身你在安立時,祂就進去佛像中了,這個木頭就變成佛的應化身,衪就有靈力在裡面,有時候,你碰到什麼事,也許現這個佛像現出來,這是法爾的哪尊佛像,現這個相時,如來的清淨法身衪還是不動,你所看到的不是如來真正的身,是衪的應化身。你去雕塑一個佛像,不管是銅或者木頭的,佛像安立時,就等於變成是一個佛的應化身,這些應化身也是隨緣會示現,你看得到的,看到哪裡的佛,對如來清淨法身衪沒有起滅起滅。

相徧無礙,謂佛於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佛剎種種神變,皆有如來示現受生之相,隨現一相,眾相皆具,萬德圓滿。每一個時間都會有一個佛出現,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下一個佛是彌勒佛,這都是我們用一般人的想法在想,你再去思維,看經典看多了,這些成佛的都是過去毘盧遮那佛,衪應緣產生一個應化身,投胎、出生、出家,繼續再修行,累劫修修修,修到最後成佛,還是要經過修行、證道、度眾、入滅。你看經典,有時候會搞得不清不楚,怎麼毘盧遮那佛化千萬億佛,釋迦牟尼佛又是毘盧遮那佛,到底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哪一個是本尊、哪一個是分身?其實你要講毗盧遮那佛法身無相、應身無量,應身是隨因緣,眾生因緣來示現的。

有那個境界的同學,可能會體會到,他自己是哪個菩薩的分身、分靈,第幾世,有這種念頭也不要當真,你執著這些幹什麼?有的執著這些,認為好高興,但你今生也沒有成佛,無助於來源、經歷是怎麼樣,但也不能講真或假,更不能明說是什麼東西。像釋迦牟尼佛,也是過去毘盧遮那佛哪個時候所化了一個化身出去,然後,衪開始累劫在六道裡面這麼修修修,彌勒佛也是一樣,其他的藥師佛、寶生佛、…,這些很多都是毘盧遮那佛所化的,衪就是本尊,本身、應化身無量。如果在哪一個世界化一個,像經典講的,我們這蓮華藏世界因立,是因毘盧遮那佛以前接近、侍奉很多的佛,所以衪修得非常的好,感召有廿佛剎土。

普通一個佛成就的話,就有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剎土為弘化的單位,但毘盧遮那佛衪跟很多佛學學學,認真的修修修,此因緣感召,衪的弘化佛世界就變成二十重,不是只有一個佛剎土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蓮華藏世界裡面的第十三重,衪弘化的佛剎土總共有二十重,這個宇宙之間有多少重?不能說,因說不盡,虛空無量。普通一個佛弘化是管化三千大千世界,毘盧遮那佛有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功德。

你要研究大乘經典,要看很多經文,去擴大你的視野,才能把這個本尊、分身或者化身佛等弄清楚,像這裡講的,毘盧遮那佛衪在哪個時候就化出去一個化身,從頭開始慢慢修修修,累劫修,當然,衪善導善誘衪的應化身,都是毘盧遮那佛衪在指導教導,使祂的智慧慢慢累積,法慢慢學得,到最後一邊教眾生,一邊自己成就,成就到最後又變成無相法身佛,跟毘盧遮那佛又合在一起,如來法身清淨無相,到底有沒有分別?是沒有分別。這就是衪的相,有現相就有分別,衪現什麼相?佛在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佛剎中起神變,皆示現去受生,受生去修行,修行再證道,再成佛,這些所現之相,眾相具足,萬德圓滿,佛在十方虛空佛剎土中,示現去受身,修行、證到再成佛,衪示現的這種功夫,所現相、界的事情,是能無礙。

 

(3)寂用無礙,謂佛常住三昧為寂,無妨利物為用;即定即用,無礙自在。

寂用無礙。寂,是我們本體的清淨無為相;用,是利益眾生才要用。佛,如果不利益眾生,衪要用什麼?不必用,不管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或者建立一個修行的應化身,或者要利益哪個眾生,這些都是所謂的用。寂然的體,要用時,沒有罣礙、沒有障礙。佛本常住三昧為寂,在正定中,法身無相,都是寂然不動,但無妨利物為用,衪遇緣要利益哪一個眾生、要想利益哪個世界眾生,衪都能夠沒有障礙的去做到;即定即用,這解釋有點毛病,如來不必有什麼定、也不必這麼用,有的人寫文章沒有了解佛的境界,常拿定、用來說明,你看到《解深密經》這種境界,如果不了解佛的境界,就會這麼說,這解釋文不是我寫的,都是很多解釋名詞去彙總的,會做解釋名詞的也是後代的這些菩薩,這麼去看經典把自己懂得的用來說明。

如果你了解《解深密經》如來境界的話,法身清淨無相,你要叫衪怎麼住定?有定,就是世間禪定,那等於是說還有一個定相,那不是真定,衪是無相法身,無相法身可起用,當衪受感召才起用,或者像上面所講的,如來要主動要度這個眾生,這個眾生起心動念衪都知道,你不起心動念,衪當然也知道,起心動念就曝光、顯相,像《金剛經》裡面講的,為什麼如來對於一切眾生心都知,如來悉知悉見。你不起心動念,可能住在空寂之間,一起心動念,衪當然知道你在想什麼,衪看你的心以外,還看到你的形相;像金碧峯大德一樣,金碧峰入定時就無相,白無常、黑無常要來抓他卻抓不到,神我在哪裡?因已入定。黑、白無常,不是看我們的有形肉體,是看我們裡面那個神我身,人一入定時神我身看不到,等到他起心動念那個相就現出來,原來他在這裡呀。黑、白無常要來抓他,時間到了,要來抓金碧峯,他一入定就找不到,要怎麼辦?於是就去請教土地公,土地公說:皇帝給他一個玉缽,他最喜愛的,你們去找出來製造聲音,他會以為有人要去偷那個玉鉢,他就會出定現形,因起妄想,起妄想就現相、曝光,露蹤跡。黑、白無常就去這麼去做了,找到玉後製造出聲音。

以前什麼事都無所謂、什麼事都引起不了他的罣礙,現在心愛的缽在那裡發出聲響,有所貪愛就會執著,所以就示現,一示現神我身,黑、白無常就要抓他,他警覺不對,是有外來因緣,馬上就再入定,入定後,黑、白無常又看不到他,因祂又入空寂。後來他在出定以後,就把那個玉缽摔破,沒有心愛的東西了,看你們要怎麼來引誘我。

所以一個人起心動念,不是只有你知道你起心動念,諸佛、菩薩都知道你起心動念,善念、惡念、什麼念衪都知道,你不要說我們做了什麼事情,你所作所為一切佛菩薩都知道,是很可怕,你說你自己在想,矇著頭在想而已,不是的。修行,為什麼要無礙?放下習氣毛病,如果你還有神我身,起心動念示現你的神我身,如果諸菩薩沒有身的話,不起心動念就無相,起心動念還可以觀察到,只有如來才可以知道沒有身的風神,颱風神,風神他是沒有身的,如來卻也知道。風神沒有身要怎麼知覺他,衪要讓他變一個什麼東西,才可以抓到,要不然不知道風神的身在哪裡,所以除了如來有相、無相衪都可以看到、感覺到風神在哪裡,如果沒有吹得很大,你就不知道風神在哪裡,風有風神,這些在講即定即用,其實如來永遠都在定中,用時可以眾生因緣就在用,用時無礙自在,沒有什麼障礙、沒有什麼罣礙,衪要達到利益眾生事情的話,衪都可以做到。

 

(4)依起無礙,謂佛雖寂用無心,而能依海印三昧之力,即起無礙之用。

依起無礙,依,是依外在因緣,如果沒有外在因緣,就是主動起的即用無礙,這裡的依起,就是有外在因緣來感召緣起時,衪也是無礙的現起一切利益眾生的法,謂佛雖寂用無心,而能依海印三昧之力,即起無礙之用。這海印三昧,只有佛所能證到的,還包括寬廣無量無邊的種種三昧,從無量無邊的廣博性海之中,會現起一切法,衪才叫依起無礙。

海印者,以譬喻立名,即以大海風止波靜,水澄清時,天邊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識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宇宙間森羅萬象一時印現,十方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無不現起,這是依起無礙之證。海水不是靜止的,靜止是自性平靜才是靜止的,海水是依因緣,或者風或什麼它都會變化,變化產生各種形相,什麼形相隨意而變,意思就是佛的境界,像海一樣,海水沒有固定模式,該風怎麼起它就隨它怎麼化起,海岸是什麼形狀,它就隨變化什麼形狀,是變化無量無邊的。海印三昧在說明如來的一種正定的境界,這海印三昧從定中之間,隨緣化起一切利益眾生的法無礙。

再列舉如來海印三昧密意,具有如下十義:

(1)如來三昧法性平等,離諸名相,不加功用,而能顯現一切諸相,稱為「無心能現」。

(2)如來三昧隨眾生之心而現種種相,此相如光如影,了不可得,稱為「現無所現」。

(3)如來三昧於能現之智與所現之境,皆為一念圓融而十方三世普應,稱為「能現所現非一」。

(4)如來三昧於能現之智與所現之境,雖十方普應不一,然皆本於一念,稱為「能現所現非異」。

(5)如來三昧乃萬法現於自心,此為不來;其身相𠕇於法界,此為不去,稱為「無去來」。

(6)如來三昧普遍包容,無法不備,眾生之世界,亦含容而不離於一心,稱為「廣大」。

(7)如來三昧將一切世界攝於一心中,而不簡別巨細,皆能印現,稱為「普現」。

(8)如來三昧於一切世界當念即現,無前無後,色相宛然,稱為「頓現」。

(9)如來三昧於諸法相,無有不現之時,稱為「常現」。

(10)如來三昧寂然不動,然為順應眾生,故於非應之中隨感而應;猶如明鏡,無心現物,而對像即現,稱為「非現現」。

 

(5)真應無礙,真,指遮那佛之真身;應,指釋迦之應身。真身是體,應身是用;全體起用,用即是體,故釋迦、遮那,圓融自在,本無二體。

真應無礙,真正的來應一切緣,且能自在無礙。真,指遮那佛之真身,剛剛講的華藏世界或者娑婆世界真正的佛是毘盧遮那佛,衪是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有的是翻譯還是毘盧遮那佛,其實清淨法身也是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也是叫做毘盧遮那佛,這兩個怎麼分呢?我們人就很有分別心,才給不一樣的名稱,其實都是衪,此清淨法身無相,衪的報身圓滿薩卅二相、八十隨好,也是衪的果報體所現的一種相,這個如果講到真,應該從法身現起;應,是指釋迦之應身。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也有很多的佛出現,這個娑婆世界也出現了過去千佛,現在是第一千零四個佛,這些都是毘盧遮那佛法身所應化而現,毘盧遮那佛現在以釋迦牟尼佛化現來度眾,你的視野不要被這文字相所迷惑,你要能夠懂得這些,祂在講這裡,你就要想到過去一千零參個佛也是這樣,都是毘盧遮那佛的應化身。

真身是體,應身是用;全體起用,用即是體。如果,一個法身清淨不用的話,無緣就不起,如果有緣起用了,就從清淨法身無相中化現起,從本體上去用,就像你要去做一些有為法一樣,要利益眾生,你起心動念時,就是在用,哪裡在用?從你自性清淨的空性裡面去用。擴而大之,遍娑婆世界,甚至於華藏世界或者二十重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跟我們一個個體一樣、功能都一樣,只是衪能量大,到如來境界衪是周遍法界。

故釋迦、遮那,圓融自在,本無二體。清淨法身的毘盧遮那佛跟衪所應化的釋迦牟尼佛,現在講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看起來是有分別,其實是無二、無別,你慢慢去掉分別心時,就可以讀到大乘經典裡面講的真實意義,然後你就不會有那麼重的分別心,到底哪一個是哪一個佛?一直要把它搞清楚,其實衪就是衪,衪就是衪,這些是你的心量跟理解度問題,要慢慢懂得這些道理。

 

(6)分圓無礙,分,指手足、眼耳、皮毛等之支分;圓,指全身。謂支分不礙全身,全身不礙支分,一一身分即具全身。

分圓無礙,分,指手足、眼耳、皮毛等之支分;不分的話,是圓,指全身。謂支分不礙全身,全身不礙支分,全身不會妨礙你眼、耳、鼻、舌、身的功用,眼、耳、鼻、舌、身也不會妨礙你全身的功用,一身分即具全身。全身支分也不會去妨礙你去做全身的事情,你手可以做這邊的事情,你另一邊舉引磬,一邊喝水,什麼都可以同時做,兩邊不互相罣礙,對身體也沒有障礙、沒有罣礙,這是所謂分圓無礙。

從這裡你也可以說,如來變一個身跟變千萬身,這之間的是自在無礙,我們以肉體來講這個手、這個腳怎麼動,道理是一樣的,以毘盧遮那佛來講,衪千萬億化身或者化了千萬億個佛,化一個佛跟千萬億個佛這些能力,這個佛跟那個佛,對我們來講衪成佛有先後,對衪來講,其實都是衪化出去的,這些前佛跟後佛之間的關係,並沒有互相衝突或怎麼樣,以我們人身來譬喻毘盧遮那佛的分圓無礙,變化無量,化一切佛、化一切菩薩,這種能力都是一樣的。

 

(7)因果無礙,謂佛依所修菩薩之行因,而證遮那佛果,能普現十方,自在無礙。

當然我們說修行,是要脫離三界,擺脫六道輪迴,以佛的清淨身利益眾生,造了無量善因,如來卻跟眾生沒有瓜葛、掛礙;小菩薩有時候還會罣礙,度了這個人被他黏住,度了那個人以後又被那個人黏住,佛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卻能觀無一眾生可度,衪永遠不會被黏住,因果對衪法身來講,並沒有什麼發揮功用,這是法身不生不滅之理,這也就是佛所教導我們的般若智慧。

你不做善事,不能成就如來果位,你做了善事又怕被抓住、黏住,你要用般若智慧去做無住相布施,不執著的去做一切善事,這只有佛才能講出這樣的大道理。你薰習《金剛經》、《大般若經》每一品都在教你這種道理,不厭其煩的一直講、一直解。最近網路上的文章,如果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的「無上咒,無等等咒」的話,一切障礙、一切毒藥、一切眾生要加害你的,都做不了,你就有那種能力來化解,這句咒是什麼意思?威力有那麼大,如來回過來教你,叫你不要執著那個相,不執著那個相,那個因跟果就不會現,人家要害你的心發揮不了作用。

上一次我講過一個天子,感知他五衰相現起,他要出生做動物去,有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釋迦牟尼佛的外道師父,天報完了,直接下地獄的都有,所以,出生到畜牲道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是,總是每個人都不想死,也不想出生到畜牲道。祂就下來人間就請釋迦牟尼佛,說要救我、救我,釋迦牟尼佛最慈悲,有求必應,就要他跪著,要他唸「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這麼一唸,他的識神頓了一下,就死掉了,死的剎那就出生一隻鹿,小鹿一出生下來,又馬上死掉,死掉後識神又回過來,此天神已經死了一次了。我們常看到有往生經驗再回魂過來的,他有死掉的經驗,有人就寫一本書,經驗是這樣,人死後靈魂走了,但死了以後,其壽盡時間還沒有到,所以又回來,或者有善因緣,他又回來了。

你要懂得佛跟眾生之間,主體跟分身之間,所造的因果你要怎麼擺脫,為什麼說《心經》是佛的法身,法身是無著、無相,不黏一切境,所以你唸《心經》就會有這個能力,二百六十字,唸唸、唸唸,或者不唸《心經》全部也可以,你只唸最後的咒語,那個咒是:「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 娑訶」一樣,等於是唸了二百六十字,唸這個用字義來講很簡單,你要怎麼度到彼岸?有般若智慧就能度到彼岸,般若智慧就是什麼都不能抓,不抓因,因成就不了,果現不起來,如來為什麼對一切因果能夠自在無礙?

像我們這些小小菩薩,能力不夠,看這個可以幫,那個不能幫,這個太大條了,事情大了,不夠力量,不行!佛,當然衪是神變無量,衪的清淨無礙的心無量,衪可以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同時去做都沒有關係,不會有什麼因果來障礙衪;你要修到阿羅漢也是一樣,阿羅漢是要擺脫三界,所以證得時因果對祂來說,起不了作用,不是沒因果,是起不了作用。同樣這些因果對佛來講,也沒有障礙,對因、對果來講,衪都自在無礙。我們也是在學這個,你是學了幾分、能不能做得到?

佛依所修菩薩之行因,而證遮那佛果,能普現十方,自在無礙。這裡是講因果,佛果也是佛的境界,菩薩有菩薩的行因,但是,菩薩要成菩薩,佛要成佛,離不開自己有沒有脫離三界因果的關係,你要很深入的去思維這些事情,要能示現自在無礙,就要能擺脫因果的道理,這只有大菩薩跟佛才可以做到的,我們還是會落在因果裡面,沒有辦法自在無礙。

 

(8)依正無礙,依,即依報,指佛所依之國土;正,即正報,指佛能依之色身。謂依、正相入,二皆無礙。

依正無礙,依,即依報,指佛所依之國土為依報,我們的依報是器世界,是這個娑婆世界;正,即正報,指佛能依之色身。謂依、正相入,二皆無礙。我們正報是身、這個肉體,依報是你的福祿壽;佛的正報,當然有正報的報身,就是盧舍那佛是衪的圓滿報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而依報,衪有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就是盧舍那報身佛居住的清淨場所,這個不管是依報國土或者正報盧舍那佛的應化身,這兩個正、依相進出,沒有什麼罣礙,兩者無礙。

到成佛的境界,你要去自己的清淨莊嚴場,或者是十方一切國土,衪們都不去而去,不是有一個地方來去,十方國土在衪心中,十方一切的國土、佛剎土都在衪心中,不是只有自己正報、依報而己,十方國土都是衪的國土,十方一切如來就像衪本身一樣。

我們有分別心,才說這是毘盧遮那佛的世界,毘盧遮那佛的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哪裡可以居住、依止?如來沒得分彼此。一切如來都是這個身,虛空無相的身,這要怎麼分。我們常常有分別心,一定要講出一個毘盧遮那佛的法身、哪一個佛的法身、其他世界佛的法身,這些到如來境界時,講這些都比較講不出來,其實如來法身都是一體的。譬如說,五方化五佛,我們看成五佛,其法身並不相異,所以說佛佛彼此,其實不用分別。

 

(9)潛入無礙,謂佛智潛入眾生界中,即為如來藏,雖作眾生,亦不失自性。

據《勝鬘經空義隱覆真實章》載,如來藏可分二種:(1)如來藏超越煩惱,或與煩惱不同,亦即於如來藏中煩惱為空,稱為空如來藏。(2)如來藏具足一切法,而與煩惱不離、不脫、不異,此即不空如來藏。

此處講的如來藏,是具足一誒法的如來藏,就是佛的清淨法身,還如十方三世一切,當然跟十方一切眾生的身是一體的,十方國土在衪心中、一切眾生也都在衪心中,像這樣的話你怎麼區分?衪進入到我們的心,甚至於進到我們的每個人的個體,有進等於沒有進,反正你就是在衪心中,每個人都在衪心中,芸芸眾生好壞都是在衪心中,衪都可以容納,沒有分別心,不因為你這個壞蛋,你所作所為都很壞很壞,衪就對你沒有什麼特別照顧,也不會去修理你,你照樣去做你的,業是你去造的,除非你善因緣成時,你想修行,衪就幫你一下。

像這種事我們體會一下,我們在修行之間,懂了一點,就覺得放不下,不懂還自在,反正我都不知道,給你懂了很多、知道很多事情,你就放不開。你要想一想,如來是所有十方虛空世界,不是只有娑婆世界的眾生都在衪心中,衪看因果看得很清楚,而且都沒有這種好壞的分別心,去責怪這個眾生、去偏愛那個眾生,是沒有這些心眼,衪常常有能力進到衪的心中,其實反過來想,我們大家都在衪心中。

如來藏,就是跟你的十方山河大地、一切眾生是一體的,一講到如來藏,就是如來的境界,衪本身,當然,不要講說你進到你心中,說你進到衪的如來藏裡面的世界,衪能夠大大小小都知道,每個人、每個眾生,有情、無情衪都能夠知道,你可以觀想,這種智慧怎麼去思維衪,不可思議,很難去講,如來藏的境界就是這樣,如來藏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能去講這些,起碼我們了解佛的世界是這個樣子。如來藏,是最清淨覺的如來才有的,我們雖然有如來藏,但都現不事相來,不要講現一個人、兩個人在心中,你要用有為法去觀,才觀得起來,不用有為法去觀,就觀不起來、看不到。如來,不必用有為法,如來藏裡面概括十方虛空一切世界、十方一切世界眾生都在衪心中,衪要懂什麼?不是去看,衪隨時都看到,看得多廣,虛空界有多大,衪都可以看到,不能說的廣,這才叫做如來藏。你說,潛入一切眾生界,一切眾生,包括有情、無情界,衪都能夠了解眾生一切,不失自性,佛的法身清淨,不被一切眾生所障礙,這是所謂的圓成實性。

再觀《佛性論自體相品》與《勝鬘經自性清淨章》謂「藏」有自性、因、至得、真實、祕密等五義,即:

(1)萬有悉為如來之自性,由自性之義而言,稱為如來藏。

(2)此藏乃聖人修行正法而生之對境,由成為境界之「因」義而言,稱為正法藏,或法界藏。

(3)信此藏可得如來法身之果德,由至得之義而言,稱為法身藏。

(4)此藏超越世間一切虛偽,由真實之義而言,稱為出世藏,或出世間上上藏。

(5)一切法若順此藏則得清淨,反之則成染濁,由祕密義而言,稱為自性清淨藏。以上五項稱為五種藏。

《釋摩訶衍論》歸納以上諸說,而立十種如來藏。即:大總持如來藏、遠轉遠縛如來藏、與行與相如來藏、真如真如如來藏、生滅真如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能攝如來藏、所攝如來藏、隱覆如來藏等十種。
   

(10)圓通無礙,謂佛融大法界為其身,理無不具,事無不攝,無一法而非佛身,即謂同一無礙之法界身雲。

理就是空理,遍一切虛空,法界有多大,衪就能夠全部遍及,事無不攝,大、小事,衪都知道,因為神通無始無量的都能夠觀照到,大小事情,每一個眾生、聖人、凡夫衪都知道,這個佛過去衪的世界、未來衪的事情,現在在哪個世界做什麼事,每一個都知道,事無不攝,無一法而非佛身,衪就是眾生,就是虛空界,就是一切有相界,要怎麼分?兩個是一體的。

《解深密經》會講到這種佛的境界的話,你這麼去看,才知道衪的功德、福德、神通有多大,還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連這些大菩薩,像文殊師利菩薩、衪們都觀照不到佛的智慧跟境界,何況我們!我們是看經典,了解一點點,對、不對都還搞不清楚,起碼我們在學佛法,能懂多少就懂多少,這僅在字面上懂。

無一法而非佛身,即謂同一無礙之法界身雲。都是從衪的清淨法身,現起來的一切因緣的現象。上面所講的是佛的「所行無礙」概括這樣,當然還有很多經典,還會講更多無礙的,這裡舉這十個,給大家了解佛的「所行無礙」是怎麼無礙法。今天時間到了,就上到這裡。(待續)

(2007.05.23.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