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19)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十二種真如性(續)

「住於佛住」

《無性攝論》第十卷云:佛無住為住者,生死涅槃無住為住,此即安住無住涅槃。諸事無功用者不由功用作一切事,猶如世間末尼天樂。無性 (Asvabhāva) 菩薩《大乘論釋》云:隨其所應恆正安住聖、天、梵住,非如聲聞要作功用方利有情,非如外道有住非勝。聖住即是空無相等,天住即是四種靜慮(四禪天),梵住即是悲等無量。又云:於空大悲善安住,故名為佛住。如是佛住者諸論總有四釋,一住無住涅槃、二住聖天梵住、三住空大悲、四住大悲。

 佛無住為住者,佛如來法身清淨遍虛空,有相,當然,就受限制,無相等於是住虛空,也無所見;如來,衪是住於佛果位,佛以無住為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無住為住。為什麼不住生死?因為報身佛,衪隨時會化現,讓衪自己化現一個佛來投胎,住胎、出生、出家、修道,證無上菩提,再度眾生,再示滅,回到原來的虛空所住。衪不住生死、衪也不住涅槃,衪應化身隨時會示現一切佛,衪出生、證道、弘揚、入滅,在所弘揚的世界中,衪也住在涅槃中,涅槃中就是寂靜不二的法身遍虛空;法身遍虛空,衪怎麼利益眾生呢?世尊入滅時,怎麼生起應化身?應化身,是從衪的清淨法身而現,衪不依自性作意而起,衪是依眾生憶想釋迦牟尼佛,衪在無知無覺之間會化起一個應化身出。

如來既然會化應化身,就不是永遠住在涅槃境中,如來入滅以後,衪就是隨緣示現,衪不畏生死,現在生死上,住在涅槃中,衪也會依眾生因緣起心用,化一個應化身出去,所以,祂不是永住涅槃中。因為住涅槃中,衪就起不了一切利益眾生的心,所以生死無住、涅槃無住,以生死、涅槃現無住為住之用,這是如來佛的境界。

這是什麼意思呢?此即佛安住無住涅槃,安住在不對於涅槃堅決、執著的一種境界。阿羅漢祂是住涅槃,真正的住涅槃中;佛衪不是完全安住在涅槃中,叫無住涅槃。而佛亦有涅槃境,是寂靜不二的清淨虛空體,是絕對的清淨,才可以應眾生憶想而化現,產生千萬億應化身。又所謂諸事無功用者,不由功用作切事,是講如來不起身動念,若有心法起,是不依自心,而是依他心念,心起是緣起,緣起依他心非依自心故。非依自心是涅槃境界,依他心而起自心是無住涅槃境界。依自心而起但還住涅槃處,這也是大涅槃,或者趨向完全的涅槃。

對於佛產生心念而現一切事時,這些事無功用者,不由功用來作而能作一切事,也就是佛清淨法身才能現不做而做之事。佛如何從自心現一切相,利益一切眾生,猶如世間末尼天樂,末尼清淨剔透、沒有污垢的寶珠、末尼珠,末尼ma5i意譯作寶珠,為珠玉之總稱。一般傳說末尼有消除災難、疾病,及澄清濁水、改變水色之德。世間以這末尼淨天的快樂為追求,猶如世間末尼天樂

註解《解深密經》的人有無性菩薩、世親菩薩、親光菩薩,有好幾位古代的菩薩所解釋的。無性 (Asvabhāva) 菩薩《大乘論釋》云:隨其所應恆正安住聖、天、梵住。一切修行的人依其所修得而安住在某一個境界中,是諸法各安其位;你證到天界的有天性的,就住在色界天,證到無色界的天性,祂就安住在梵天住;如果證得了偏空理,就是聲聞、緣覺聖眾這些人,就是安住在聖住中;菩薩是安住在佛跟聲聞、辟支佛之間的,也可以說是聖性住。佛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所以衪是住無住涅槃,也無住生死,這種佛住。

非如聲聞要作功用方利有情者,是說不像聲聞乘眾生或者菩薩等要度眾生時,還是要起心動念等功用,這麼去做才能利益有情眾生。雖然我們講三地菩薩有一個應化身,五地菩薩有三個應化身,如來衪可以於不動心念、不作功用中就可以利益有情。但如來所住,更非如外道有住,如果有所住,就非殊勝,不是住很殊勝微妙的清淨自性如來聖住即是空無相等,聲聞乘證到空以後,就住在聖性上;神神的天住,就是修四禪定,得住在四禪天上,即是四種靜慮(四禪天),初禪境界梵天或者二禪境界證得欲心斷除,梵行(清淨行)建立,稱梵性住,即是悲等無量,是說會產生無量的悲心,這是無性菩薩的解釋佛住

如來於空大悲善安住,故名為佛住。空,是如來的法身體,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微塵,才是真正的空。聲聞、緣覺、菩薩等是有空證,但是,此空還是不究竟。尤其是聲聞、緣覺執著於偏空,菩薩雖能修實相觀,不偏於空有,但還是不究竟。如來於真空中會現起大悲,因為大慈大悲是如來種姓所具有的功德相,也是因為衪在因位菩薩時,發大慈大悲的心要度盡一切眾生,衪才能夠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進而體證妙覺而成如來,故佛住就是於空大悲善安住。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加一個大字時,只有如來才有具足這種大慈大悲的心,依《般若經》的名相來講,修四禪靜慮,再修八背捨、九處地定、修得遍一切處,就可以修入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再往上過去,依空而進入陀羅尼門,陀羅尼門就是把佛法的精義,用簡短的一個字、兩個字、或一句、十句義,可以代表佛法甚深的陀羅尼總持義,就能夠產生大慈大悲的心。學入陀羅尼門後就會現起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四大無量心,一般的菩薩僅具慈悲喜捨而已,不是具有”大”字。在有為境界時,佛是住在利益一切眾生中,具足大慈大悲,安住在大慈大悲上,從自己的清淨自性證得以後,法身遍虛空界,虛空有多大,衪的法身就有多大,遍一切虛空界時,這是衪修證的境界,再依衪的功德相,會感召佛剎土,就是衪報身居住的自受用土,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

以經文第一點闡述來講,是悉說佛住哪裡?安住在衪圓滿功德相所感召的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第二個,雖然住大般涅槃中,但,因為祂有大慈大悲的心願度眾生,所以,衪無住涅槃,無住涅槃中,衪能隨緣依大事因緣,會示現佛的報應身,再來出生、化眾、證道、度眾、示滅等,你要了解從哪個角度來說明佛住是住在哪裡,其實衪是無住而住

如是佛住者諸論總有四釋,四種解釋,第一住無住涅槃,因為衪是要度盡一切眾生,不能永住涅槃,雖然,有示現大般涅槃的境界,但是,眾生心憶想衪,衪就會化一個應化身去利益這個眾生。如果祂永遠住涅槃的話,衪心是都不動的、不感召眾生心,但是,如來對於眾生心悉知悉見,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所以如來所住的是無住涅槃處,感召眾生心即能化千萬億身出去,故說無住涅槃處;

二住聖天梵住,這不是如來住,這是聖人住聖住、天神住天住、梵天住梵住,雖聖梵天能住聖梵天住,但是佛衪有沒有示現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諸天,梵王等等,衪也是有現此等身,即是六類眾生隨類感召出生示現。衪也可以說是無住涅槃以外,衪還隨緣到各個天界度眾生處示現,以便度此類眾生、聖眾等。

三住空大悲,空是最基本的修證,行者進入無相時,法身清淨就是無相,入無相就要產生大悲心,若進一步能具有四大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具足此等大心,利益一切有情,即能證得如來一切智、一切神通、一切功德等。

四住大悲。雖然這裡只有講大悲,其實蓋括四種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大悲跟空一樣,大悲是空的對待名詞,空應一切眾生緣,就會產生大悲心,所以,應化一切應化身去利益眾生,大悲是一個源起法的一種動力。回想簡介到第八品時,這個佛心,衪是不動的,但是,衪為什麼可以感召眾生心呢?衪是依過去所修的菩薩道加行法。主要是什麼加行?主要是方便波羅蜜加行。一切的方便法,自利跟利益一切眾生,都以方便為主度的彼岸的加行,依這個加行力,在佛心不動之間、涅槃境界之間,就能化起一個應化身出去,這是如來清淨無住的心,會產生功用的一個基本的道理。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第四種的別德,總相就是衪的德性,別相,也可以說是別德,地四種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平等性是如來十二真如之一,如前述。釋迦如來所得平等性智與諸如來所得無異,梁《攝大乘論》云:平等性所依即法身意樂、即應身,作業即化身,如是三身一切十方三世如來,平等無異皆已至得。

世親菩薩譯為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平等性智梵語 samatā- jñāna。又作平等智。《祕藏記》云:「平等性智,清淨智水,不簡情非情故,彼此同如故,常住不變故,名曰平等性智。」《心地觀經》云:「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名為平等性智。」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是說一切佛所證得的境界,平等平等、無等等,沒有高下,一個人如果修證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話,是無有高下,那是已經成佛了。如果,不是成佛,祂的平等性所證得的就有差別相,像聲聞、緣覺有其所證的平等性,但此有別於菩薩所證的;菩薩所證的平等性,又有別於如來的平等性智;世間禪定的行者,這平等性就更是薄弱了。平等性是如來十二真如之一,凡夫聖人七種真如相,如來不共真如有十二種,其中有一種是叫平等性,如前述。釋迦如來所得平等性智與諸如來所得無異,因為如來等都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所以沒有高、沒有低,一律平等。如果,如來佛跟菩薩、聲聞、緣覺、天神等等的平等智,這中間就有差別相,證得如來平等性是最平等的。

梁《攝大乘論》云:平等性所依即法身意樂,平等性是依清淨無相的法身而產生的涅槃意樂感;剛剛講的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就能生起最平等性,這大捨才是最高的平等性,才叫做,慈悲喜捨這是菩薩的境界,既然,衪是最極的平等性智,加一個大捨,捨也是捨一切念、不執著,所有的法對衪來講都是平等、平等,不會有分別,四聖眾裡面佛、聲聞、緣覺、菩薩這四種聖人,祂們的平等性智(捨心)是有高低,如來所得的是最極的平等性智。

佛跟如來有什麼不一樣?有些名詞看起來是一樣,其實內涵是不一樣的;譬如一心成就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牲、人、天、阿修羅、聲聞、緣覺、菩薩、佛,這裡的佛也是只有覺者,覺悟一切法因緣起,未得最清淨覺,故尚列於十法界中。而如來名有十號,你要講佛名就是十分之一的如來名,因如來是超越了十法界,故如來具有十個名號,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號名每一名稱是代表衪的一個功德相,如來要度、能度一切眾生,就是要化盡一切法界裡面眾生。所以,覺悟的佛衪還要成為如來,菩薩當然更要成如來,聲聞、緣覺以後會進入修菩薩道,也會向如來菩提前進,其他的這些眾生,他們也會往前的進入修行的路途上。

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平等性智跟一切如來是相等的,沒有兩樣,會有兩樣的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這些聖人,因還是有點差別相。這裡講平等性智是依法身意樂而現,然後起應化身。應身即應化身,作業時候即起化身,這裡講的就是清淨法身意樂,就是法身無相或者三身之法身,報身或者稱應身,這裡講的應身不是應化身,應化身衪是來投胎,像釋迦牟尼佛投胎、出生、離家、出家、修行、證道、度眾、入滅,這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當生的身就是報身,再來是化身,這三身加四智,佛法說要修證得三身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

如是三身一切十方三世如來,平等無異皆已至得。都得到了,法、報、化身,三身都得到了,這是第一點一切佛平等性。像我們誦《金剛經》一樣,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無有高下,佛佛平等,沒有大小之分,你沒有證到如來境界,常常還有不平等心地。

 

世親菩薩譯為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平等性智梵語 samatā- jñāna。又作平等智。《祕藏記》卷上本:「平等性智,清淨智水,不簡情非情故,彼此同如故,常住不變故,名曰平等性智。」《心地觀經》卷二:「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名為平等性智。」

西天廿一祖是世親(vasubandhu)菩薩,這些都是大乘佛法弘提者,世親菩薩譯為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世親菩薩對於這句話,我們用的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玄奘大師翻成「逮得一切佛平等性」;世親菩薩翻譯這句話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法身無相,遍虛空之中,依其種種眾生憶想,自己沒有障礙的、很自在的就起作業,當然這個作業不是自己去做什麼事,是化起一切的應化身而去利益一切眾生,這種能力諸佛無差別,現有為相與涅槃境無差別,是謂無差別相,是完全沒有什麼差別。

再進一步講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梵語 samatā(平等性)- jñāna(智)。又作平等智。《祕藏記》卷上本云:「平等性智,清淨智水」,沒有選擇、不受一切法差別相所迷惑,叫清淨智;如來是最具清淨智,具極清淨覺,所以衪具足最清淨智。不簡情、非情故不簡就是沒有分別,不去簡擇分別,簡擇是有分別,不去選一切法,如果有差別相,就不是真正佛所證得的清淨智慧,不簡情非情者,情是有情,非情是無情,佛清清智、平等智,利益一切有情、無情心是一樣的。

我們一般觀念在於有情世界裡面六道輪迴,但在如來心中概括一切無情類眾生,對衪來講都是平等對待的去救度,一切的花草、樹木、石頭一樣的無情眾生,照樣可以受到如來清淨水的洗滌,所以說彼此同如故,有情、無情都一體,有情於中與如來一體,無情也與如來一體,彼此同如故,這樣才是真正沒有分別。只是佛心裡面對眾生有情、無情類跟自心沒有分別,而且是有情、無情眾生類跟佛的身心是一體的,所以還是沒有分別。

如來的清淨法身是遍虛一切空界,既然是遍一切虛空界,衪也涵蓋一切有相,才能夠彼此同如、沒有分別,這是最高的平等性智。常住不變故,對於法身來講,衪是常住不變,常住不變之中,可以應眾生憶想而化一切應化身,雖然這個會現起有為相,但是,衪還是常住不變。談到大乘佛法,你要思維這些問題,一個清淨法身遍虛空界,能夠應緣而起一個念,起一個念又會化起一個應化身給眾生,這種能力都是住涅槃之中現不涅槃相而去利益眾生,如來就是這個樣子。如果如來是跟菩薩、聲聞、緣覺一樣,經作意、起心動念才能利益眾生,那這個如來衪的清淨覺、平等性,跟聲聞、緣覺、菩薩不是一樣了嗎?所以,在《解深密經》裡一直在講如來的境界,是怎麼樣、怎麼樣,讓我們了解四聖之間為什麼有分別相,如來衪的清淨法身,真的是常住不變,所以才叫平等性智。

在第八品講如來的所行跟如來的境界,所行是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土,建立一切的功德相,如來的境界主要都是為一切眾生,如果不是為眾生,衪不入一切境界,不入十法界去利益眾生,如來現境界就是要度眾生,如果不為一切眾生,衪不必現一切有為境界,衪可永遠住涅槃中,叫常住不變的涅槃境界,如來有永住涅槃的境界,也有從涅槃之中應緣可以進入各個有情界、無情界,利益一切眾生界,這是現有為相。現有為之間又有無為的體性清淨,所以有為、無為對佛來講也是平等性、沒有差別,我說心動、心起念、用法去利益眾生。你還有差別在動,如來無所動,這個在說如來心發起時,不依自性是依衪心,名曰平等性智。」

《心地觀經》云:「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平等性智」,我們說要離四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離後面的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要先離我相,離我相就是去掉我見,就是以我為主體的外在的人事物所產生的一種有我見,有我見就是面對諸法看進去了、聽進去了等等的這些煩惱法,如果不轉我見識的話,你就得不到平等性智。一般講三身四智,三身是法報化三身,四智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等。六祖講說:「妙觀察智,見非功」或者《本生心地觀經》也在講妙觀察智,如果你有我見,就產生不了妙觀察智的功用,你眼睛、耳朵、鼻子、舌頭不能對色身香味觸這種塵境執著,一執著就產生不了妙觀察智。有的人很執著,執著你的智慧、執著你美好的規劃,要做的什麼事情都要做得最好,做得最好就是執著,一個修佛法的人,那這樣就不要做事了?不是,是他要做事時,拿起他的智慧就做做做,做完了就放下,不再執著。

這個我見不轉的話,就沒有辦法修得平等性智,一切法平等、平等,這邊的跟那邊的一定要相等,好壞平等、善惡平等、合理不合理也平等,這樣去觀它的話,就沒有什麼差別,都平等平等,就有平等性智。這裡講的我見,如果還是有的話,就沒有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是你對一切人事物的妙觀察心,非常微妙的一種體驗,可以看到人的心地裡去,可以對動物、人的靈來觀照,這個人的內心清不清淨,當然心地也可以讀,讀他的心地清不清淨,這個還是粗淺的妙觀察智;有的人第六意識心旺盛,因為它的分別心很強,沒有破解分別心,就沒有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也現不起來。

如果你心有病,平等性智就起不來,好等於不好,你說好就是好,怎麼等於不好?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如果你還有這種執著的話,你就是心有病;譬如善惡,在世間人看來是對待語,對佛菩薩看起來是平等平等、沒有什麼善惡,你做這件事有這件事的因果,並無所謂什麼叫善、什麼叫惡?這個對於修大乘佛法的人來講,他為了要成佛,做很多善事,沒錯,但是,他不會去執著,不要去執著,就沒有這些概念,善惡、好壞、合理不合理、順逆等等分別想;不會說喜歡順境、逃避逆境,順逆境都照單全收,不會去執著,心沒有去執著,這叫心沒有病,心一沒有病,就回到清淨自性,回到清淨自性心才沒有病。

如果,菩薩有菩薩的一點毛病,聲聞、緣覺有更多一點毛病,天神有更大的毛病,欲界天(下劣天)---我們世界的欲界天,有時候也稱下劣天,比較低劣的果報可以得到的這種六欲天報的善境界;人的毛病更多,你要建立平等性智,就要去掉你的妄心,去掉你的妄心,這個心大概都是在真心跟妄心之間的調理,把妄心滅的話,只有真心現起的話,那平等性智就會現。

什麼叫妄心,會起妄心是什麼?就是心有病,心有病、心有習氣會見境,它才會起妄心,如果心清淨,看到什麼東西、看什麼人,他都不起心動念、分別,這樣不是平等性的建立嗎!對於一切法之間,腦筋裡面沒有這些分別性,不去思維什麼分別,最後破第七意識。第六意識破、第七識破掉的話,從外面眼睛對外塵不執著,五根控制了,再進入內心裡面,法法不會有分別的,沒有善惡、好壞、順逆等等的分別心,那就平等平等,平等性智這麼去建立,如果平等性智建立,八識功能就會現起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一定要自性清淨,自性不清淨就起不了大圓鏡智,這個安下去的話,就遍虛空界都能夠看、遍虛十方空界的一切眾生,都能夠知道其因果報應,而且時空無始、無盡,這才叫做,無量無邊的虛空有多大,就概括在那個境界,這就是靜態如來的神通。靜態,就是說像一面鏡子一樣,衪自性能照、能夠鑑照,用見性、聞性去了知遍虛空一切佛剎土裡面的一切世界,及裡面的一切眾生,衪都能夠大而圓的鑑照到。圓就是所有都知道,大是遍虛空,虛空界有多大,這概括在這個虛空裡面的所有世間跟它的人、眾生,都知道因果報應,這才是大圓,鏡是靜態的鑑照,沒有神通變化,只有鑑照之能。可以照哪一個佛世界,衪自然就現在衪心中,這是要等待到性清淨時就可以。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就是我們自性被妄想、習氣、毛病所蒙蔽,心有諸病,把它給蓋住了,起不來鑑照的功夫。

我們要了解如來的最清淨覺是這麼做到鑑照神通力的,那動態的神通,就是《解深密經》第八品裡面所講的「成所作智」所現,偈語說「成所作智同圓鏡」,這既然是靜態的神通僅鑑照,那這邊是動態的神通是會變化、幻化的,因為是動態的神通才會變化、幻化,這主要是鑑照,前五識要依它來產生功用。而平等性智言,如果第七意識妄執破滅掉的話,就得心無病,就建立了平等性智,法身無相,當然是最清淨的。

這裡講不簡情非情故,於此同如故,常住不變故,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因為清淨法身圓滿時候,沒有什麼你我之分,你就在佛心中,佛怎麼跟你分別?你在外、在內、在中間什麼的,如果能夠證得自己跟他人等二無我性,等於沒有差別性,萬物跟我一樣。我常講菩薩有菩薩病行,為什麼要有病行?不是他願意要病行,因為你證到心眼開了,肉體突破色身時,你就會感應到眾生跟你是一體的,眾生有病,菩薩就有病,菩薩為了要化解這個病,就要方便去化解,而且菩薩得這個病是別人給他的病,他不以為苦,如果以為苦的話,這個平等性就建立不起來了,要有這種忍辱的功夫去體會。

菩薩是對眾慢慢發大心,有一天你能夠修證到空、無相三昧時,對眾生的業感比較淺薄了,不會那麼攀緣了,原來你跟他同體也是攀緣心在作怪。但是,如來衪是以清淨的自性融入眾生一切有相裡面去,並無有任何覺,這就是自性最清淨覺始能。很多佛的修行境界,我們是很難去體會,如果如來剛開始脫離一切世間相、一切人、一切山河大地,回到空相時,衪如何用空再融入一切有相呢?空有融在一起,衪是因為法身清淨,自然就有這種能力容納一切有相在衪的心中,完全跟衪一體無異。

你要想兩件事情,如來證得的是,一個是空無的相,一個是世間山河大地、一切人類,這兩個到最後會融合在一起,你怎麼去分你我他,是沒有二分,是很自然沒有二分;菩薩,祂是心有點清淨但還有執著,色身破了以後,跟眾生心跟身都合一了,如果,你有這樣的能力的話,你會改變很多眾生的因緣果報,除非這個眾生無明、福德不夠,沒有堅定信心。密教裡面上師用法利益眾生或者怎麼樣,甚至要傳法,傳法要看這個人,他是不是對著你都是永遠虔誠,經典講的都是事事供養、時時供養,從來沒有違逆過,這代表他對你很有自信心,這樣上師才可以傳法給他。或者是時時供養,結的善因很多,你要不要常常掛礙他、去利益他,當然基於因果,還是要傳法與他,菩薩境界就是這樣。如來的境界,衪是法身清淨,更是能夠證自他無別,眾生能體悟如來心、清淨自性,自能接受如來教化,從如來身語意化中得到教化,這樣才是真正的平等性智,《這是心地觀經》解釋平等性智。


   
無性菩薩釋云:平等性所依無差別者,一切皆依清淨智故。意樂無差別者,一切皆有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勝意樂故。作業無差別者,一切皆作受用變化利他事故,非如聲聞等唯有所依故。親光菩薩釋云:顯示世尊得一切佛相似事業殊勝功德。謂證諸佛相似事業平等性故。即謂諸佛能現受用變化利有情事平等相似。

 平等性智所依的自性,是沒有差別相的自性,沒有差別性的自性是平等性之本。有差別性的自性,是我們的凡夫性,或者聲聞、菩薩種姓,未究竟清淨者。如來衪是無有差別性,因為衪是最清淨覺,故所得到的是最清淨平等性智。因如來沒有差別相,故一切皆依清淨智故。你要現起平等性智最完美殊勝微妙的,當然是從最清淨的智慧裡面產生的,依最清淨智,其實又沒有一個相可依,不要一看到一個清淨,就有一個清淨的東西來讓你依靠,沒有,如來法身清淨是無相,但是,沒有相之間又是一切平等無差別性智所依的

意樂無差別者,是謂(1)一切皆能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皆可以得到衪的利益,也可以得到衪的心淨,使一切有情勝意樂故,依這個勝意樂故,可以使一切有情得意樂,此樂是非常殊勝,是得到最勝的這種意樂。(2)作業無差別者,是如來起神通變化就是在作業,如來作業利益眾生是一樣,與住涅槃境無二無別,剛才的成所作智就是在作業,一切皆作受用變化利他事故,是如來成所作智,當然要也所作業,如來的作業不是依自心,而是依他心作業。衪所作的業是利益眾生,不利益眾生,衪是永住涅槃,不起念的。作業中無差別者,一切皆作受用變化利他事故。受用,是佛衪證到妙覺時,自受用成就「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因為要有這個淨法界宮,而成就十八種圓滿功德相;而祂的他受用身,在自受用土外,當然也有他受用土,他受用土就是在最勝光曜場上,菩薩依所證境界,是可以到這清淨佛國土的,居此他受用土中。

如來可以化成一切法眷,化成天龍八部;為什麼在清淨如來的莊嚴場,有天龍八部?天龍八部,不是修得還沒有究竟者,怎麼會有此眾生?不是的,此眾是如來所化現的,衪要表示衪有很多的法眷,故化現如是。我們比較要注意的是他受用身跟他受用心,他受用身是應化身,如來作業起的他受用身,由化應化身去利益眾生,如來是心起,但自心不動而起,是依他心緣起,眾生他憶想佛,佛才會有一個應化身給你,你不憶想衪,衪不會給你,大般涅槃者應該法身都不動了,為什麼衪自性會化?是依衪在過去在因地菩薩位時,所修的諸波羅蜜加行法,這加行的能力,讓衪隨緣能化出衪的應化身給眾生,但如來本身都清淨不動,幾千萬億人憶想衪,衪同時可以化幾千萬億化身給眾生,這就是最清淨覺的能力、神力、佛力、如來力,就是這樣可以得到千變萬化的應化身。

如果,像有人修得有點清淨,你們想他,他無意中、自性清淨中,就會化一個化身出去,五十億人口每個人都同時憶想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衪就會同時化現五十億話身去利益他們。不然菩薩不是很忙著在化嗎?沒有,菩薩夲身並無覺知,安然於涅槃境界中。一樣的,如來還是住在大般涅槃中,自性沒有動,但是衪可以隨時化無量應化身出去,所以下位菩薩、聲聞、緣覺、眾生等,誰憶想著衪,衪就化一個應化身出去。

如來所作的事業,都是他受用,非如聲聞等唯有所依故。聲聞行者他要起心動念,成就一個神通變化,任何做為都要起心動念,是有所依的,都是依自己的心識,不是依別人的心識化起,祂要主觀意念化一個東西、化一個人影去幫助誰,他的化身才會起作用,因為聲聞、阿羅漢也是有神通,祂們有天眼、神足、宿命、他心,祂是依祂的修證來的能力去化的,不像如來是被動感召去化的。此種被動感召而化的,才是輕鬆自在無礙,其量才可以無量無邊

親光菩薩釋云:講一切佛平等智,顯示世尊得一切佛相似事業殊勝功德。我們要懂得一切佛所做的事業功德相,就要進入《佛地經》,進入什麼其它的大乘經典,看衪怎麼用神通變化去利益眾生!你懂了這些以後,你也要學習這方面智慧,怎麼學?不是有一個有為法可以學此能力的,而是要拿掉你內心的種種執著,修無為法回到自性最清淨處,你就有這個能力現起。修行路怎麼走,向上一路怎麼走,看大乘經典看多了,你就知道怎麼修持下去。不是練什麼功夫,練勤一點,就可以練得到。像打坐,可以練勤一點,就可以坐久一點,如來境界的這個平等性不是這樣修的,拿掉拿掉妄習,不執著一切法,愈不執著,把內心妄習都去掉了,才有辦法像如來這種無意中作業去利益眾生,同時現起無所不能得事業

謂證諸佛相似事業平等性故,即謂諸佛能現受用變化利有情事平等相似。佛,衪利益眾生的作業功德是一樣的,而且每位佛的大慈大悲心量是一樣的,為什麼?因為衪在因位菩薩時,已發要度盡一切眾生等大悲心,才有機會於未來世成佛,不是只有對有情眾生大悲,連無情眾生一樣,都是平等平等觀他們、利益他們,諸佛都有相似事業平等性,這是對諸佛的能力來講是平等的也就是說諸佛能現受用、變化、利有情事,平等相似。如來佛在自己本身建立莊嚴佛剎土、清淨佛土一樣外,在現起他受用、變化,利益有情眾生的能力,也是平等平等,所以說諸佛都平等。

 

如是諸論總有三釋,一者諸佛三身無別、二者諸佛淨智大悲受用變化二身無別、三者諸佛示現受用變化相似事業無別。

總結住佛住有三釋:

一者諸佛三身無別:這個佛得到法報化三身,與那個佛所得三身無別,諸佛也同樣得到法報化三身,沒有一個如來會少一個身證得,不會的,都是三身具足。法身是最清淨、無相,遍満虛空界;報身都是具足卅十二相、八十隨好,都事莊嚴具足;應化身是千萬億,利益眾生悲願與能力是無有差別的。

二者諸佛淨智大悲受用變化二身無別:如來的自受身、他受用身、自受用土、他受用土,這種能化佛土、淨土的變化能力皆相同無別,如來要自己用的話,建立一「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這個能力,每個佛的能力都能化,所化佛土名稱都不見得一樣,但同樣是最殊勝的佛土。像釋迦牟尼佛的道場法界宮就是「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這個化淨土的能力是一樣的,阿彌陀佛化一個「西方極樂世界」,衪也是依這個能力化的,佛佛證到如來境界時,衪們都可以去化出衪的自受用土。而他受用土、他受用身、他受用心,這些是利益眾生的心,此等能力也是沒有兩樣的。

三者諸佛示現受用變化相似事業無別:如來要示現在哪一個時間成佛、度眾、入涅槃,這種能力諸佛能力是一樣的,同時受用、變化等等相似事業,無有差別。有時候我們還沒有看懂所有經典以前,會很迷惑某些概念,有時候說本師釋迦牟尼佛,一下子又毘盧遮那佛,一下子又是盧舍那佛,到底哪一個是哪一個?最近有一個女孩子寫mail來問,到底華藏世界跟娑婆世界有什麼不一樣?華藏世界就是毘盧遮那佛的世界,就是一個佛剎土具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哪一個世界都有化一個佛,去那邊成佛,修修修,累劫修,修到最後成佛,然後化度眾生。這個佛也是毘盧遮那佛化的,釋迦牟尼佛也是毘盧遮那佛化的,在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一個小世界,3*109之一的世界。

如來這種建立佛淨土的能力是一樣的,化導一切眾生的能力也沒有分別,自受身、他受用身、自受土、他受用土,這些變化能力都是一樣的,他受用土是在清淨的佛剎土本身地方,祂可以在那裡。另外,衪可以化成一個方便清淨土給菩薩,如果,你修證到菩薩境界或者聲聞、緣覺,衪可化一個清淨小小的淨土給你在那裡安住,每個菩薩都到去哪裡!去每個佛所給你的他受土處,去佔一席之地,是暫時給你住的。

我們了解佛的境界跟我們娑婆世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衪們能力是在做什麼,不然成佛有什麼好處不知,搞不清楚,就不會恭敬供養。成如來者是具大悲心者,不是如來一入滅就沒有了,不是因法身清淨,入滅就沒有了,不是的,衪入滅後才能夠度盡無量眾生,如來於不起心動念間,才能夠平等平等化給一切眾生,眾生要不要憶想衪,這就是不平等的,有善心的憶想,衪就給他,有的跟本連佛的名稱都沒聽過,亦不憶想,衪怎麼給個化身,這種人是無緣。無緣,這個也不能怪佛,是他本身無佛緣,是過去沒有種善因果。或者跟佛有結緣,但不知道要憶想佛,佛就是化度他。

像這些能力佛佛是平等的,都是沒有高低,只要是佛都有這個能力,在自建立清淨佛剎土、功德圓滿相,每個佛都是一樣,而在化他的能力,怎麼化、怎麼去利益眾生的能力,也都是一樣。講到「佛一切平等智」讓我們知道更多佛如來的神通境界。今天上到這裡,下回講到「無障礙處。」(待續)

(2007.04.25.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