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18)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十二種真如性(續)

「趣無相法。」

要求如來菩提,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個法門,那就是無為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如果,是聖人聲聞、緣覺、菩薩還不究竟,因為如來是最清淨覺,衪所得到的無為法是無相的無為法。無相,不是絕對的有、沒有,更不是絕對的說沒有,有相以不住於相,就是無相。當然這個過程要有兩個階段去證得,一個先證得真的無為無相,然後,進一步再從有中去觀無有,這是第二層次的無相。要懂得要修空三昧、無相三昧,則知無相是圓融的,空三昧得到是走一半,但是,沒有空三昧就不能直接跳到無相三昧,若這樣定力、慧力不足。修行是有次第,哪個人就是靈通廣大,執著有相,沒有學空觀,這種人不會得真解脫;不是佛法,先修無相裡面的空,回過來做空、有不二的無相觀,修行一定要這樣修。如來的二十一種功德相是「趣無相法」。

釋第二別德:趣無相法,謂如來恆趣無相、涅槃之法。梵語 gati,意譯道,「趣」之義,乃指相對「因」而言,因能向果,而果為因趣,故稱為趣。所以趣指眾生以自己所作之業(行為、心念)而導趨向來生之去道與生存世界。

如來恆趣無相道,恆者是永遠的,你看衪應化身出去,衪不必由本尊去動念、去幹什麼,只要眾生憶想如來,衪不必感覺了以後才化出去,衪在不動覺之間就可以化一個應化身出去為眾生利益,因此說衪是永恆的無相。我們在學各種聖人差別相時,要特別的了解此點。涅槃之法,涅槃是永遠的住涅槃,但是,佛住永遠大涅槃之間,並不是沒有感知一切眾生痛苦,衪感知後卻可以自在,所以永遠住在涅槃中。在大涅槃中,衪的清淨法身遍虛空,無所不在、無所不到,眾生憶想衪,衪在永恆涅槃之間、不知不覺之間,可以化一個應化身出去,應化身出去沒有所謂來去,去了不回來,因為它是化的,化現在該處,在那邊事情辦完就又化空、沒有了,我們要了解衪是永遠的趣向無相涅槃的境界

趣字梵語 gati這邊的趣跟五趣的趣有點異其味,輪迴果報的趣是一種現象,就是往何趣那邊走、感召到那邊,六道中不一樣,因為那是感召的趣,我們說那邊可以當做名詞五趣,講起來是感召去的,但是,你在感召的地方加一個「趣」,天趣、人趣、畜牲趣、餓鬼趣、地獄趣。而如來的清淨無相涅槃境界,當然,衪也是感召到那一種境界,但這裡要當作動詞用,gati趣是因為本身有這麼好的功德,感召趣向無相法,這兩個趣意思是一樣,用的字也一樣,但是,動詞跟名詞是不一樣。

名詞的gati意譯道,「趣」之義,故稱為趣。道,你走到哪裡的一條道路,你要到地獄道、涅槃道,趣向涅槃也好、趣向五趣輪迴也好,都是道。gati乃指相對「因」而言,一切法都是因緣法、因果報應的法,就是凡夫以貪瞋癡慢疑種種的煩惱法、有漏法感召出生到六道,佛也以衪圓滿的功德相為因,感召成為如來,這都是有其因果的。因能向果,而果為因趣,一切都是因果,因可以加上緣則趣向果,果是一個位置、地方,或一個六道裡面的一個趣道。有這個因,要往哪裡去受生,變成因之趣道。

因趣,趣就是向、就是道,所以趣指眾生以自己所作之業(行為、心念),有了心念就成就業,有的要行為來成就業,行為包括身業、口業、意業等這些,有所作,是為業。而導趨向來生之去道,未來要生往哪一道路或者是要出生到哪個世界去生存的生存世界。你趣向天道,就果報生天,你趣向畜牲道,也許你的因緣感召就出生動物去了

無相法梵語animitta dharma,無形相之意,為「有相法」之對稱。無相法常住涅槃,涅槃無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相、住相、壞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稱無相。《大寶積經》云:「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淨。若空無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謂一切諸法無自性,本性為空,無形相可得,故稱為無相法。

無相法梵語animitta dharma(法),無形相之意,為「有相法」之對稱。這裡講無形相是絕對的意思,但是,無相不是絕對的無相,第一階段是要證絕對的無相,你要觀一切法虛幻不實在,才能得解脫,你要觀它空,這是真的無相,先講有相、無相的對稱。無相法常住涅槃,如果你一個人可以做到觀一切法無相,自己的妄想心也不起滅,這樣你就可以永遠住在寂靜不二空的涅槃境。

涅槃無色相,一個人進入涅槃之中時,心止無念以外,不再掛礙什麼影像、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相、住相、壞相、男相、女相等世間十相,每一個地方對於無相法解釋大同小異,這裡把法的生滅,生、住、壞、空,其實空也是一種真正的無相,色聲香味觸這是五根對五塵境的相,再加法的生住壞滅,法要起有生或有的說是成、住、壞,壞以後就進入空,成住壞空這是法的四相。五根加四相裡三個,空本來就沒有了,那就是八相,再加男相、女相二相,這是有為相的十相,可以說是有相法。但你要觀這十相都不受它影響,你就住在無為相法之中,這是阿羅漢的境界。菩薩跟佛要觀有法無相,衪可以讓這個實相現在心中、現在一切因緣法上,但是,他可以保持永遠的涅槃境界,知這個相,但,不去執著這個相,造成不了他的煩惱,這是另一個層次。你看名詞的解釋,你要懂得各個聖人、賢人的境界是不一樣,故涅槃又稱無相。涅槃之外,既然有這十種相,也都能沒有這些相,那就是大涅槃境。

《大寶積經》云:「一切諸法本性皆空」,空,當然本來就是空,既然講諸法,為什麼本性皆空?因為一切法由本性遇緣而起的,大乘佛法講這就是無常,因為它因緣滅了,這個法就滅了,所以成住壞後,就要回到空。因此大乘佛法之間在觀成住之間的法,能不受它的影響,或者直接觀它空,自性無性以外,它本性是空,從空性之間產生一個法性,不是看到一個影像,影像現見性起來了,你看到了,這是見性起用,現相後變成法相。這個法相待因緣滅了,這個法相也沒有了。大乘菩薩或者如來,他不是壓抑一切相,祂照樣可以體會一切相,但,祂就觀它本性是空,有什麼執著的?都不去執著它,這是第一句話是:「諸法本性皆空」。

第二句是「一切諸法自性無性」,我們在講三無性時,遍計所執性是凡夫的境界,是無始劫以來薰習的邪真如,沒辦法,它會先發作;這個真正的自性是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此是聖人境界的自性,它本來都會發揮功用,凡夫也會發揮功用,只是我們有時候無明不能知道它。那我們就依他起性來講,依他起性,是指依緣,你自性應緣起了法,像這種情形,聖人到止為止,並不起心動念相應;凡夫依他起性反應應緣以後,自己再起妄想心加進去,凡夫的遍計所執性是這麼來的。

我們上面也講過,一切諸法的自性本來是無性,雖然它起滅起滅,你要觀它無性,你才能解脫。若空無性,如果空,我們講無性,本來是絕對的空是沒錯,但,你講絕對的空性,好像是無性,也不對,為什麼?因為它遇緣,這個空性之間就會產生自性,依他起性作用就來了。依他起性不是永遠這一個法,自性與法相這兩個好像是對立的,但不是的,這兩個本來合在一起,合在一起這空性跟自性這兩個不見時,不見時就是因緣來了;譬如有一個影像來了,影像來,你的見性開始現起來,看到影像,這個見性現出影像,從空性中現,空本來不應該有相嗎?不是,空還是會產生自性,自性再現起法性時,你所要看的相它就會出現。這兩個是一,但不能講是一,它有時候會變成二,二也不能講二,因為它現起來,不是說好像這兩個分開,像一個銅板,一個銅板就是一個銅板,但這邊看是一面,那邊看是另一面。但是,是同一個東西,我們空性也是這樣,這是空性中產生法,不會變成兩個,還是會合在一起。這個空是永遠無量,廣大無邊,這裡講的若空無性,空者彼則一相。如果這裡講空是無相,但是因緣來時,遇緣又產生法相,故空之外,另外還有一個相。

所謂無相者,以空來講彼一相,能不能講是一個相?大乘菩薩不講相,大乘菩薩可以了知它裡面講什麼,忘記了,不去管它,大乘菩薩有時候,根本連這是什麼東西都不去在意;阿羅漢、辟支佛,因為他們證得絕對的空,這個相現起來,他們會去認知它,這是什麼法相,然後沒有煩惱相應,就不理它了;菩薩,有時候連這是什麼都懶得去起心動念,永遠可以住在涅槃之間就是這個樣子;佛,更不用講,佛有這種最清淨覺,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誘起衪讓衪起法相應,唯一的,衪要度眾生、利益眾生時,衪在無動之間可以化一個應化身出去。無動,怎麼化?如來衪起法相應,不是現在的這個如如不動的境界起的,兒是過去在因位、菩薩位時,修加行、加行,這加行、加行力一方面入涅槃,二方面感應眾生的苦難,永遠有一個心意要去度他們,在加行時,養成一種動力,衪雖然永遠住在虛空、遍法界之間不管眾生,但是,眾生憶想衪時,在過去菩薩因位時,一個加行化一個化身出去,衪本身還是永遠不動。菩薩、大菩薩來講,這個法相起知道,但是,祂不去在意它;阿羅漢的境界,就是這個法來了,要知道是什麼,會起分別心,譬如來了一個人,還有分別心,他心裡面還會現起這是一個人,然後就不動心,層次上還是有分別,但沒有煩惱;菩薩永遠在定中;如來也在定中,懶得管它,除非有因緣。

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只有一相,就是無相,若講空,沒有自性時,你要強說它是一個什麼法相,那就是無相,這是絕對空的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淨,因為你以空為主,這個空是一個空相,這裡的一相,指空相,它其實就是無相,這樣它可以得到清淨,無相就永遠涅槃清淨。若空無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如果,以絕對空來講的話,那就不能說空裡面可以應緣產生一個法來講無相、無性,這是它空的一種樣子。這裡先解釋空義,解釋空、無相的名詞。

此即謂一切諸法無自性,如果,空性應緣起了法相之間,對於空、無性來講它是無相的,但是,諸法有時候會現一切法相,還是應緣會現相,現相之間,諸法它也是無自性,是因緣才會產生自性、法性、法相。在這時候本性為空,如果以處有相時,菩薩在思維這個相,是依空而應緣起的法,所以這個要觀是無自性。如果有自性的話,應該永遠都在,不會,法在因緣滅的話,它也沒有了,這種空相、空性之間所現的一切法,它是無自性的,所有一切性也是空,法相現了以後,緣滅了,它也滅了,這個也是空,永遠沒有一個形相可得,故稱為無相法。

後面講的是菩薩的境界,可以感覺起滅因緣、一切相,因為你思維空本來就是空,空性應緣產生的一切法相無自性,是無常,緣滅了,它也沒有,要這樣去思維的話,這個是有為法、有相法,其實也是空,這是菩薩的認知;那阿羅漢更簡單,不通商量,反正什麼法我都講說沒有,他都不去理它,他的心是很堅固,這種堅固容納不了一切法起滅起滅,這樣他的佛性沒有辦法圓滿。菩薩,慢慢練,練到定力夠了,當起滅一切法時,他都讓它起滅起滅,但是,他有智慧觀一切法依空性而起,空,本來是絕對空,但是,因緣起一切法時,這法相是有,但,它無自性,緣滅了,這個自性也沒有了,這個法相,當然也沒有了。

這樣觀它的話,一切法都是無相,中國祖師大德講的「有法無主」,沒有主人,為什麼有法有主?誰來當主?你薰習的妄習、你薰習的邪真如來做它的主人,不是你的真心來做它主人,有法無主境界,就是我們要去學習的。遍計所執性這部份滅了,你就可以做到有法無主,照樣你的心可以感應很多事,但是,起滅起滅你卻沒有煩惱,你知道很多事情,但是,也沒有煩惱,修空觀時,就不喜歡去知道很多事情,因為你知道了就會害怕,甘脆就不知道,不知道很好,不會煩惱,封掉你自己心的感應,這樣佛性只學了一半,佛性是有覺有知的,佛性又有一個涅槃的一種真心的無漏境界,知道事情你不煩惱,那就是你邪真如、妄想習氣毛病要斷得很乾淨,就像薄伽梵最清淨覺,到最清淨覺的如來境界時,都沒有留下一點邪真如,習氣毛病都沒有一點留下,一點都沒有。

無相有淺略、深祕二義,即:(1)諸法之體性,如幻虛假,自性為空,一相不存,無色無形,此為淺略之無相。(2)一相之中雖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為無色無形之無相,乃係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之義,故為深祕之無相。前者表示顯教遮情之意,後者為真言表德之義。如來趣無相法之義,實為處深祕之無相,現無為常為之無相義。如是見諸論總有三釋,一者真如名為無相遠離有無二種相故,二無住涅槃名為無相不住生死涅槃相故,三者三乘涅槃名為無相以無色等十種相故。

無相再分淺略、深祕兩種義理,先說(1)諸法之體性,如幻虛假,自性為空,一相不存,無色無形,此為淺略之無相。比較初淺的無相說法,你從諸法的體性都是虛幻不實在的,如果諸法的體性真實,你抓它出來看看?你要抓它抓不出來,雖然它應緣,有這個緣來讓它起法,但是,你要抓它抓不出來,你自己想,你打一個妄想,這個妄想要抓它抓不出來,看到一個影像,你腦筋現在心中的影像,你要抓它也抓不出來,這個影像是真的話,也不是在你的腦筋中,是在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時空,也還是虛幻不實在的。我們若不學佛法,有時候很無知,就是這樣子,看到的就認為是真的,因為你所感覺的,眼見為真,而且人的意念最強,就會是煩惱多多,所以不要把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所感應到的事情當真,很多事實不是這個樣子。

進一步,你認知一切自性都是空的,因為自性是因緣而起自性,自性本來就無性,因為它是因緣才有的,如果是有性的話,為什麼不永遠存在呢?有因緣才起來、才存在,顯然是無性,沒有永遠存在的。自性為空,一相不存,如果以空來講的話,雖然因緣起滅起滅一切法相,但是,永遠沒有辦法留存下來,無形無色,這就比較粗淺在講無相法

(2)一相之中雖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空的一相之間,因緣會起一切一切的相,但是,不留一相,你說阿賴耶識不是經過一件事就會記起一切事嗎?那個就是凡夫,還不清淨的菩薩、聲聞、緣覺跟天人之類的才會這樣。為什麼佛不來受生?可以絕對的是說一切相,不留下一相。你要留下一相,你就有那個因,以後還會成為果,成佛的如來,衪這些都沒有了,內心都是只有清淨、無為的,這裡講的比較深一層的講法,一切相,然不留一相。

此非為無色無形之無相,這時候講更高層次的無相,不是說你看到無形無相,是有形有相,但是,你的認知的是無形無相的,菩薩就是這樣子。乃係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之義,因緣起一切法相時,衪可以觀它沒有,起滅起滅,讓心自起自滅不去執著它,這是更深一層的對無相的說明,故說此為深祕之無相。

第二段這裡是講非常甚深微密的相,《解深密經》是唯識學,是在講心識,心識都是有相,為什麼說它是究竟解脫法?為有更深一層的相說。用你的空性,應一切緣,自然也可以產生認知、產生一切法相,但是,他不去執著,觀它無相,這是菩薩以上的境界,菩薩才有這個能力,這是深一層的無相的說法,這裡講有法無執、有相無主的意思一樣,這是大乘菩薩境界,他們的修行境界就是這個樣子。

前者表示顯教遮情之意,以空來講的話,唯識,以「空」遮有就是唯,識是「有」,以有來遮空,加一個偏即成偏空,如果你執著偏空,以阿羅漢來講的話他否定一切,他能沒有煩惱,不讓法留在心中,唯識以這個說有,感知真正的心,感應一切因緣所起的一切法相,但,不去說沒有,遮偏空。唯識者,住空的人,你說有,不要一直否定空,不然會變成頑空;如果喜歡有為法的人,剛開始不究竟,很喜歡有為法,這樣會修不好。妄有,妄有修到空,空了以後再說有,回到真有。而這個有,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妄有,妄有就是你胡思亂想的有,一個是真有,真有時是因緣來應緣,應緣起法了,這個法是有的。有法,但是,你用空來遮有,你就不會煩惱。我認知它、我知道它,但,我不會對它起煩惱法。

所以唯識兩個字,就有空、有兩個互相利用、制衡的道理在裡面,前面這個是表示顯教裡面遮情之意,情就是情見、是有,後者為真言表德之義,真言,這就是咒語,一個修到空觀的人,入涅槃那是阿羅漢;菩薩,修空觀以後,他為了利益眾生,學很多真言,真言是有、有相、是有為法,一個解脫的人怎麼可以去用它?第一個為了利益眾生,我們功夫不夠,利用諸佛的咒語、清淨法身所化的加持身,衪依附給我,我起心動念沒有執著,我的心就跟如來的法身相應,然後結手印唸咒,等於是如來在做事一樣。跟我自己做事不一樣,我做事,我功夫不夠,我還要感召眾生的業力,我會累、會生病。

我跟你們講過,過去老上師叫我代他幫你們灌頂,幫你們灌頂好像是他在灌頂嗎?不是,是我的手接觸到你們的頭頂,之後多少還會不舒服。但是,我上回灌了二十一個人,雖然唸了喉嚨有點沙啞,我唸了兩個半小時的咒語,但是,那是如來的清淨法身依在我身上,等於不是我在做事,我是在唸衪的咒語,甘露水灌完了,我沒有覺得累,我那天還繼續工作,不覺得累。不然以前,灌完頂回家就躺下去了。第二次再代灌頂時,外面的人心性不好,業力很重,很多修密法的都是心性修得不好,灌完頂回去就爬不起來,吃晚飯時,不行,還是爬不起來,一直睡到隔天早上。

一個修空觀道的人,要行菩薩道的人,要學咒語,因為你功夫還不夠,要藉諸佛的咒語來利益眾生,諸佛咒語是有相,有相我來用了又不執著有,等於沒有,這是密教裡面的真言表德之義。真言,咒語,是簡單的一種佛法的意義,用一個字、兩個字表示出來,甚至用梵語的字母表達出來,你只要觀想一個「阿」,「阿」是空的意義、是廣大遍無量虛空界的意義,你觀「阿」字,裡面德行多少?諸佛的德行都在這裡面,簡單的種子字的梵字,有最清淨義,其實都是在表示清淨的一種法相,清淨的一種德行,這樣也是咒語。一個字也是咒語、兩個字也是咒語、三個字也是咒語,千萬句也是咒語,千萬句裡面有很複雜的名詞跟真正諸佛的德行,湊成一個意義在裡面。現在咒語學多了,知道離不開清淨、功德,離不開請佛菩薩,一定要唸皈依三寶,哪個佛所傳下來的咒語,你就要先去請哪一尊佛。我跟你講,你不要看到一個咒語,就一直只有去唸那個咒語,很多人著魔就是這個樣子,不懂儀軌,密法裡面有很多儀軌要去做,是一定要有上師教你怎麼做、怎麼做,不要看人家想學,好心寫了很多咒語給他,然後他就一直唸唸唸,每一次唸唸唸,到最後唸了靈通力起來,就起乩,就著魔了,這是不如法修的。

唸咒要懂得意義,很可惜,現在教咒語的,也不能說他不懂,但是,真的懂的可能也不多,真正的上師要懂得咒語的意義、咒語的發音,及字相、字義等,還有儀軌什麼都要整套,如供養、結界、修法、迴向、解界、…等等,這裡講密教裡面,後者為真言表德之義如來趣無相法之義,實為處深祕之無相,如來第二個別德「趣無相法」,衪是最深層之義,衪懂的很多事,但,衪不動,衪知道很多事,但,衪如如不動,如果有因緣,衪就化一個化身出去,衪是屬於有法無執的這種無相,如來會現無為常為之無相義。

在《金剛經論》裡面有一個無為常為句,你能夠修行於無為處時,我們的自性自己就會辦事,自性會應緣,應緣自己會做事,自己不用心,清淨無為,但是,因緣有來時,你的自性應緣,事情就能去處理,修到這個無為境界時,邪真如、妄想習氣、心病都沒有了,在定中打坐也好,不在定中打坐,吃飯、睡覺也好,都能無住而生心,因為大乘菩薩不一定要入定,他照樣心平氣和在無為之中,待有因緣感召了,它就動了,自性自己會去動,最起碼我的眼睛不看、我的耳朵不聽,眼耳鼻舌身不動,但是,你的心性會動,動到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它自己會動。

起心動意,你說「乾淨」,「乾淨」也許它就在做某個地區成就乾淨的事情,把它結界清淨,這樣做就讓某個眾生有利益,治他的病或者不要讓周圍之間的眾生再來干擾他,讓他生病、讓他心煩,如來是最清淨覺,衪會有這種無量的神通;另外,「無為常為」的無相義,無相應該無為,無為不是永遠無為,有因緣,它自性會應緣去做很多事情

如是見諸論總有三釋,三種解釋,諸論就是有很多,譬如世親菩薩等人,大概最少有四個人在解釋《佛地論》,他們對佛的見解,這幾位菩薩在翻譯《佛地經》,這些菩薩他們每個人對哪一部份的解釋,諸論就是這四個人對哪件事情的解釋,把它列總起來,有三總解釋把它列在一起,在說明「趣無相法」的解釋。一者真如名為無相,真正的法身真如,也有一個名稱叫無相,能夠遠離有無二種相故,這就是趣無相,有人這麼解說。

二無住涅槃名為無相,不住生死涅槃相故,無住涅槃,就是不永遠守住涅槃,如果你以字面上來解釋,你這麼認為也不對,無住涅槃,就是你有真正圓滿的空跟有之間的修證,你對一切有相法之間,還是有涅槃的境界,定力、脫黏的能力,但是,對一切法你沒有執著。不是我住在涅槃,我不住涅槃就是能進入有為法之間,不是,在有為法之間你有涅槃的境界,你對有為法,沒有什麼煩惱,你要這麼去了解,不是看到字面上他不住在涅槃,不住在涅槃就煩惱嗎?不是。他有住在涅槃,但是,他從涅槃之間的空性,應一切緣,起一切法,但是,他沒有煩惱,這是菩薩的境界,他也不住生、也不住死的涅槃相。

一個菩薩,既然有證到真正的涅槃的話,他就不怕生,他會再來出生做人,度眾生,不一定要入涅槃,有生就有死,他不怕死,他不求天報的久遠壽命,菩薩頂多像我們人現在的年紀,像虛雲老法師活到一百二十歲最久了,其他的活到九十幾,一百多的才現涅槃相,八十幾、七十幾都有,這些菩薩依他的因緣,壽命不一定。佛示現一次,我們在講《金剛經》壽者相時,有的是幾十劫、幾百劫、幾千劫,好像時間很久遠,但是也不遠,在時空之間還是一點點,世尊八十幾歲。佛、菩薩示現以後,他不怕生死、不愛涅槃,這就是菩薩,第二個趣無相法是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涅槃。

三者三乘涅槃名為無相,以無色等十種相故。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他們所學到的涅槃就是無相涅槃,他們的無相涅槃,有點偏向於空方面的涅槃,當然菩薩是介於兩邊,他空、有都可以,他們是把上面所講的這十相,色、聲、香、味、觸、生、住、壞、男相、女相,這十相都不去執著它,觀成空所證得的這種涅槃。

我們總結一下,你要懂得無相法,它是一個是絕對空一切相的,第二個是菩薩境界的,可以讓一切相現在心中,但是,祂有涅槃境界,不去執著,第三個層次是如來最清淨覺所得到的,最殊勝的無相法,衪也可以玩神通變化去度一切眾生,但是,衪心地、空性永遠都在涅槃之中,你要這麼去了解涅槃無相這三個境界。

世親菩薩釋此,謂清淨真如名無相法,趣謂趣入,即是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謂此真如非是有相,諸法無性以為相故,亦非無相自相有故。於此無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故。如來法身真如有其二義,一者最勝、二者清淨,證智能入最勝、清淨二種境義,亦令他入是故,說最勝能入、清淨能入。

世親菩薩解釋,說清淨真如名無相法,清淨的真如叫無相法。是不是最究竟清淨?不一定。這裡面就有菩薩的清淨、佛的清淨,佛才是最清淨,真的是最清淨,應該是如來的清淨法身真如,那才是最清淨。清淨真如,只要有菩薩的清淨真如,就可以叫無相法。趣謂趣入,走向、引導進入,即是於有無,也就是說有、無二相,有無真如或者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就是你清淨覺、清淨心地才能進入的一種功德相。謂此真如非是有相,不是真的有相,諸法無性以為相故,但是,諸法無性,無性又因緣起法,諸法又無性,可以觀它是無相,有相時,諸法雖然生起相,但是,它無性以為相,最後又導入真正的無相。

亦非無相自相有故,也不是說沒有一個相,而沒有一個相也是一個相,非無相自相,這個還是有個相,只有無性以為相,但是,這個相,不是說它無相,一有言說就是起一個相,因非無相自相有故,這個相還是有相,意思就是這個樣子。於此無相真如最勝,在最殊勝的無相法來講的話,就像剛講的深秘那一個層次,就是空性應緣所起的一些法性,但是,因為你觀它無性,它就是有法無執,這種才是真正的無相,這種無相才是最殊勝,於此無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故,也是最清淨的空真如,清淨的法身真如才能進入的,進入到第二層次深秘的這一部份

如來法身真如有其二義,一者最勝、二者清淨,當然應該加一個最清淨。清淨,有菩薩的清淨,也有阿羅漢、辟支佛的清淨,加一個最清淨比較好一點,但是,這是世親菩薩的解釋。證智能入最勝、清淨二種境義,衪所證得的智慧能夠進入最勝、最清淨這兩種境界裡面。為什麼講薄伽梵最清淨覺?因最清淨覺,當然衪所趣無為相也是最殊勝、最清淨的無相法,亦令他入是故,說最勝能入、清淨能入。

總結一下,趣無相法裡面,如來是最殊勝、最清淨的無相法;第二個無相法,從空之間應緣所起的一切有相,但是,不認為它有相或者以解脫的涅槃境界觀它,沒有煩惱,這是真正的如來、菩薩才有的;第三個無相法是比較粗淺的阿羅漢境界,就是反正我觀它一切法沒有,否定掉了一切法的無相。你要了解,絕對空,空一切法這是走一半的聖人,你能容納空、有不二境界,這種無相法的認知,那是菩薩;佛,衪是所有的一切有相,都包括在心中,沒有什麼乾淨、不乾淨,衪是最清淨才可以容納一切相,當然是最勝、最清淨,才可以進入這種最好、最殊勝的無相法。

「住於佛住。」

 

佛衪最清淨覺,所能夠得到最清淨覺的功德相,就是「住於佛住」,一切法各安其位,如來有如來的十二種殊勝真如,別人做不到的,菩薩、聲聞、緣覺都做不到,衪對一切法安住在衪的法位上。衪安在哪個法位上?衪安住在佛的法位上,住於佛住。你可以講一個修到天道的人,他住於天住,可以講他把一切法安住在天上;如果證到阿羅漢的人,祂把一切法,安住在空、沒有煩惱裡面的空性上;辟支佛,有一點覺悟智慧,但,不究竟,安住在辟支佛的覺位上;菩薩是安住在菩薩位置上,住在菩薩位;佛,是住在最殊勝圓滿境界上面的這個法。「住於佛住」。


  顯第三別德,可以說是衪的第三個別德
---住於佛住,住者止於一處之意,一切法住於法位,此處意即佛住於佛所證得的清淨法身真如處,住佛所住、無所住處,住者指聲聞、緣覺之聖者,各安住於所證之果位,不更進求勝道。無所住處者即謂無住涅槃,即是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指住中常作佛事無有休息,無功用者謂不由功用作利有情事。

住於佛住,先知道它的字意,住者止於一處之意,住在哪裡?你住在哪一個地方?住,就是人住在哪裡?在講佛法、在講諸聖人的的清淨程度的話,就安住在哪一個層次上。如果,佛法只有一相的話,那很簡單就住在佛法上就好了,不是,佛法有八萬四千個無量無邊的境界,你安住在哪裡?你心不清淨,我剛在學佛法,你不能說你安住在佛法上,你是安住在煩惱上面。你學了佛法沒有好好利用,不是說你受了戒,然後天天誦經、唸咒什麼的,你就在學佛法,你還是安住在凡夫的那裡面,叫凡夫住。

凡夫,範圍很廣,上至無色界、色界,下至下劣天的六欲天跟人,畜牲跟三惡道就不用講了,凡夫就是人跟天,都可以叫做凡夫;三惡道不能講,三惡道是不好的一個果報。止住於一個地方,一切法住於法位上,不管是什麼法,它只要起,他就住在那個法位上。譬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共業所產生這個娑婆世界,生出來時,它就安住在虛空裡世界上的哪個角落,就住在那個地方,雖然它跟地球繞,或者跟其它星球又相關,它都是在這個時空裡面,這個娑婆世界就住在這個法位上,一切法都有它的法位。
   
如果心不淨,他永遠住在煩惱位上,心清淨,永遠住在清淨位上。清淨位有分很多種,天界的表面清淨或者阿羅漢的絕對空的清淨,或者是菩薩位的空、有不二都可以接受的涅槃境界位置上,或者是佛最清淨最清淨的佛住上,不一樣的住在那個法位裡。此處意思即說,佛住於佛所證得的清淨法身真如處,佛所證得的是無相,只要有一絲一毫的微塵,衪就有污垢,佛這個法身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微塵可以障礙衪的。

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去思維佛的境界,但是,你可以想連一點的微塵都遮不住衪的光,你看衪的境界是怎麼樣!菩薩有菩薩的執著,執著度眾生,當然,另一部份還不清淨,還是有死角沒有斷掉,如果,全部擺平了,就有佛的境界,衪的法身是最清淨的真如相,衪住在那上面。住佛所住、無所住處,你說佛住哪裡?法身無相遍虛空,住哪裡?沒有。衪怎麼佛住?佛住是遍虛空、盡法界。你從無相講,衪是沒有的,從有相講,衪永遠都有一個地方可以安住,就是十方虛空都是衪的體,是佛可以住的地方,我們說佛的法身遍虛空,就是這個樣子。

《金剛經》討論到虛空有多大?無量無邊的大。你如果能夠學般若波羅蜜,證到《金剛經》裡面義理的話,或者是可以把道理給別人聽,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因為你可以訓練一個凡夫成為一個佛,這個功德不是很大嗎?以空來講,衪無所住處;如果,你要講一個住處的話,那就是住在空處,空,就是無所住處。住者指聲聞、緣覺之聖者,各安住於所證之果位,不更進求勝道,只要住在半路上,就是一個遺憾,外道、天界沒有話講,因為他沒有跟諸佛、菩薩結緣,像《金剛經》裡面講的,你能夠讀誦《金剛經》,而且在末法時期能夠守戒清淨,然後,一讀到《金剛經》就很喜歡,這是過去有接觸到千萬億佛才有這種德行,不然你連什麼叫《金剛經》也許都沒聽過,有時候你會覺得奇怪,經典講的,有的人一生之間連一個佛號都沒有聽過,你說可能嗎?很多。

有的人,一出生就是為工作、生存、生活賺錢忙碌,哪有時間去看電視或者聽人家在唸阿彌陀佛的,沒有聽過的人,很多耶!你只要真正接觸到一個佛,然後供養衪,就結了緣,不是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諸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你現在才會守戒清淨,才會有機會碰到《金剛經》、讀誦《金剛經》、產生信心,不會懷疑,叫你修無為法,你很願意去做,有的人去修這個能力,練得功夫好一點,那個心力練得好一點,去搞天界的功夫、天界的真如性。你一看到《金剛經》裡面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能當真,你說無自性,一直跟你強調空空空,不要去執著那個有。有的人就受不了了,那我在哪裡?你說什麼都沒有,那我在哪裡?他會害怕,叫你不要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就很害怕,那我在哪裡?像溥同學進入修空觀時,她很害怕,沒有找到我依附,好像起心動念就是她,沒有一個起心動念,就好像我不見了,就會很害怕,一直問,我在哪裡在哪裡?

我們不起心動念,還有一個覺知在。你在打坐時,不起心動念,你知道我還坐在這裡,不會迷失掉,那個才是真的你;你在起心動念時,它反而可以看到你在煩惱什麼,可以知道你在煩惱什麼、別人在煩惱什麼,別人在動來動去,你還是知道,雖然你不起心動念,你還是在,有因緣時你就知道,對立時你就知道,沒有的話,反正,沒有念就沒有念,怕什麼!

聲聞有聲聞該住的果位上,緣覺有緣覺的、菩薩有菩薩的,這樣他們不會求聖道,不會往前進。無所住處者即謂無住涅槃,不住於涅槃,不住涅槃就永遠會守空寂,不喜歡去修另外一半的佛性---有的境界,那這無住涅槃,即是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無功用佛事,功用就是用心、用力而去做,無功用就是不做而做,無為常為就是這個意思。真正的如來衪是用法,衪用清淨的自性,可以利益眾生,衪在不動之間可以知道這個人,菩薩、登地菩薩、這個人現在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衪無所不知,《金剛經》裡面講了很多次,眾生心悉知悉見,你不起心動念,衪當然就不知道,因為眾生一定會起心動念,衪知道,知道你在想什麼,像這種,如果住在哪個過程之間的一個境界,你就是不求上進。如來,衪是無功用之間做很多佛事,我跟你們講如來成佛要做什麼?如來成佛,因為衪是最大慈大悲的,要度盡眾生,衪才可以成佛。成佛時,衪可以清淨無為,遍虛空法性之間,可以感知哪個眾生需要,如果需要衪化,衪就化一個菩薩出去幫他,如果,不需要,衪就由其他的菩薩去做這個事情,哪個人跟哪個人有緣,這個人就由誰去度他,衪這個神通無量,無所不知的,佛事就是度眾生的事情、利益眾生的事情,但,不做而做無功用,不休息住功德。

為什麼不休息?因為,如來本來成佛以後衪就沒有在休息,不休息,衪的法身遍虛空,衪就住永恆的涅槃,在永恆涅槃之間,衪又可以感召一切誰要度、誰要度?衪唯一天天在做這個事情,做了又沒有在做,衪本身就永遠住在涅槃之間,這種,你要去思維,如來成佛是為了要度眾生,不是享受、坐在那邊住涅槃,衪不住涅槃之間有無量的神力可以知道很多事情,然後,怎麼度怎麼度,衪從來都沒有休息的。

你看《佛心經》裡面講的,如果你能夠了解如來,雖然,如來入滅,但是,衪永遠都沒有滅,衪永遠都跟我們在一起,永遠都在虛空之間,每個角落都有衪,如果你能夠這麼認知的話,那你就是有佛心決定相,你認知、你相信。有時候,我們碰到障礙,不管是什麼障礙,你能坦蕩蕩的面對障礙,這種能力哪裡來?衪的加持力。你要認識如來,要把前面講的這些有為相、無為相、什麼相,什麼習氣毛病都拿掉,你就可以感應到衪的存在。

就像地藏菩薩在《地藏經》裡面講的,你只要唸地藏王菩薩佛號或者誦《地藏經》,衪的應化身就一定要你身邊來,可惜你看不到,你不知道。佛、菩薩衪們這種大慈悲願力,隨時都在利益眾生,衪也是這樣,衪們就住在這佛住的位置上,不是好像只坐在那邊一樣,不是的,衪們是很忙碌。但是,忙之間,衪們的清淨法身又沒有變化,應化身千萬億出去、出去,千萬億化出去,這種是佛住的境界。你要思考,衪的佛住是住在衪的佛境界上,涅槃絕對的,在那邊都不動的,但是,衪有很多事情在做。如果,沒有去度眾生的話,那成佛要幹什麼?衪就是在度眾生,祂們只有一個工作就是度眾生,但是,在度眾生之間又沒有煩惱;眾生度完了、沒度完,菩薩還會煩惱,這個度好,這個沒有解決,會煩惱,或者是好像看到一個沒有度,不行,佛不會是這樣的。

佛住、菩薩住、聲聞住、阿羅漢住,這些都不一樣的住,住在比較淺基的聲聞、緣覺這個,會住在空性上的解脫;住菩薩上,天天執著,沒有度人不行,天天忙得要命,這是菩薩住;佛住,衪是清淨自在無為,但是,無為卻常為,很多的化身化出,祂都能知道就去做,這才是最大慈大悲的。

你要知道佛住的意義,指住中常作佛事無有休息,佛住,衪不是沒事做,衪做很多的佛事,沒有休息。而無功用者,謂不由功用作利有情事,不必做而做,這才是最高段的。像我們修無為法的話,一切事情來了,你要怎麼做?你什麼都不必做,只要放空,不執著一法,心沉靜下來,事情就解決了。這種無為法,真正的佛事,你不能思維,它為什麼這麼殊勝?就像《金剛經論》裡面講的,互觀自性最勝最靈,遇緣則有,緣滅還無。在講心時;自性威靈莫測,無為常為,然後,在做之間明明了了、清清楚楚。有用什麼法嗎?沒有。是讓你自性去動,這種能力才好、才最完美,最後沒什麼不可以克服的事情,任何事都可以解決,要修到那樣的境界,難啊!但是,佛是這麼修上來的,衪在無功用中做很多佛事,無為常為,在動中,又不違背衪的真正住在涅槃的境界之中,佛住佛住。今天上到這裡。(待續)

(2007.04.18.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