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17)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十二種真如性(續)

前言:

如來的功德相成就了「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密嚴淨土,是由十八圓滿功德相所成就,如來的德行是最清淨覺,這是如來功德總相,還有各別分相,下列來講如何分別起現行功德相,上回講到最清淨覺的如來,具有十二種修證到的真如性,最後是虛空界跟不可思議界。

以上闡述薄伽梵最清淨覺的總德,自此以下第二句起至廿一句釋諸別德。如果要講世尊是薄伽梵,衪得最清淨覺的總德,就有上面十二種凡聖所不如的真如性,自此以下,第二句起至廿一句釋諸別德。在說明總德以外的每一個別德,有差別相的德行,總共有二十一句,每一句都是衪的別德,佛法難就在難在一個名詞,有好多的意思,你如果要全部把它列出來,對大菩薩來講可以講了幾天幾月,甚至幾個月也可以講一句經文。所以,釋迦牟尼佛每提到不可說的、不可盡的意思,就簡單一點、概括的說,因為我們智慧有限,講太多你也不能思議,也不能記得,也不能怎麼樣受用,因也做不到,不知道在講什麼,因為我們智慧太淺薄了。

「不二現行。」

第一句「不二現行。」我們要了解二個名詞,不二,就是所作所為,從來不出現有兩種狀況,就是不二。現行,一切法產生時,就是起現行,簡單講的是這個意思。佛跟三聖之間有什麼不一樣?

第一別德:不二現行,言如來佛現行法為一切善、前六識中業所招感之極劣無記、第八心品等,是能現起不二之現行法。不二又作無二、離空有兩邊。指對一切現象應無分別,或超越各種區別。據《大乘義章》載,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稱為不二。不二又為真如、法性之別名,有如前述。現行梵語 abhisa3skara指有為法顯現於眼前之意。八不之顯實如來現行法真實,如來諸法實相妙體,乃由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之八不而顯彰,作為不執偏見、契合法性之中道觀。

不二現行者即言如來佛現行法為一切善,衪只要起一切法都是屬於善,衪沒有不淨業、煩惱業,因為證到如來境界入大涅槃時,都是能住有相、無相無礙。無相本來就無礙,有相是依眾生因緣,而現起一切法,衪可不主動去現,有必要的話,衪也會現,自意產生,大部份都以應化身現利低凡有情,衪現一切法起來時,離不開善,善就是有利益於別人、有利益於眾生的,這叫做善。

一般來講,所謂善,就是有對自己好、別人好,是最完美,如來的善,沒有所謂對衪好、不好,衪只有對眾生好,對衪自己沒有所謂好、不好。我們一般人,除了對自己有利益的才做,然後也不去利益別人的,也有這種情況,這種不叫善;如果,有一天你像佛或菩薩一樣,自己沒有利益,但是,為眾生有利就去做,這叫做真正的善。

前六識中業所招感之極劣無記,在化佛,釋迦牟尼佛也是應化佛之一,衪是真實有這個人示現,無形中,我們所謂的化佛,就是為了化度眾生,從法身清淨之間化一個身出去,叫應化身,是化佛,密教叫佛加持身。現在在講當生成佛的、成如來的應化身、報身等衪的第六識做用,釋迦牟尼佛在生時,雖然證到如來果位境界,衪還是用眼耳鼻舌身這六識在利益眾生,這裡講的不是真正入涅槃的如來,不管是報身或者是化身而現的像,是真正實際有我們這個肉體的,衪的前六識中的業所招感召,都是非常非常微細的無記業,無記,就是不能記善惡之業。

當然,菩薩也有無記業,聲聞、阿羅漢、辟支佛也有無記業,但是,沒有佛的這種極劣的無記業,極劣的無記,是根本記不上之業,沒有因緣果報會沾染到衪,內心最清淨覺的佛,始有這個能力。我們一般人,所造業的有時是無記、無記,你這個人念頭太多了也煩惱,你說你自己在這裡吸空氣,一吸一動之間沒有妨害到別人,這是無記業。但是,你動久的話,也許身體受不了,或者氣吸太多了,肚子漲得太大,或者幹什麼的副作用,有些毛病就來了,業是無記、無記,但你記憶力又會記進去,最後也變成一種煩惱;譬如你在打妄想、胡思亂想,想什麼?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對自己,不會妨害到別人,但,想多了腦筋就會神經衰弱,想一回、兩回、三回,薰得太久,變成一種煩惱。

諸佛、菩薩衪們無記,是無覆無記的,不隠藏的無記業,是謂無覆;菩薩、聲聞、凡夫等三,凡夫是屬於有覆、有記的。覆,是蓋住自性,讓它不清淨,當然凡夫是有覆有記;聲聞、菩薩是有覆、無記,是初步的解脫,自性還沒有完全清淨,但是,祂們這種無記業,會薰習而住;只有佛,衪是無覆、無記性,完全清淨,因是最清淨覺,衪的德行就有這個能力。

如來只要有所現一切法,衪是以善為主,這個善是大善、是完善,完美的善,只有利益眾生,對自己來講沒有所謂利、不利益,衪會用前六識中的業來成就業,此業就是善業、惡業所造的,但佛所做的動作都不會感召善業,惡業衪不會造,為什麼?因為衪是無覆、無記,造了善業有極劣的無記性,衪不會有因果輪迴的現象再現。我們造業,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無記業有時候也會起煩惱,覆蓋你自性,現起煩惱。

而所謂第八心品等,就是真正的本心,阿賴耶識第八心,第八心就是真心,前六識,六根有六識,本來凡夫第六意識就是分別識,是煩惱無量識;在佛的境界,當然第六識也是清淨識,所以,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具有的六識,所作所為都是善的,所作所為所感召的業都是善業。因此,一切佛、菩薩用祂們前此識加地六意識心成就「成所作智」,也就是用和合一味事智來利益眾生。但是,此等業不感召一切善業,是屬極劣的無記性。第七識妄想識,衪不打妄想,所以這個對於佛是不可能的法。

而第八識是真心,就是我們一般凡夫所稱的阿賴耶識(2laya),凡夫或者是七地以前的菩薩此識叫阿賴耶識(我愛執藏識),八地以上的菩薩,叫做阿陀那識(2d2na),阿陀那識還有執著性,它執著好的、執空、執聖性,但它不會執著壞的,會執著好的空性,阿羅漢跟八地菩薩究竟者,或入如來地的,會有阿陀那識(趨寂捨業識)。而佛如來的真心八識是叫如來藏識,一得此識,佛心與虛空等齊,佛心即世界及眾生,二合不一不異,所以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隨念而述說。

我們凡夫還是有業,所以叫阿賴耶識;這邊阿陀那識,有的是業清淨,但是執著這個空無,或者是空之中帶著業。有的人是,雖然帶著業,但祂沒有煩惱,你心有不清淨的種子,會起現行,但祂不會煩惱,這個阿賴耶識的力道很薄弱,也可以說跨到阿陀那識這邊,但他執著偏空。超過聲聞這邊的境界,進入所謂的真如或者法身真如,入如來藏境界,這個只有如來始能得。講如來藏,一定是指如來、佛,或者講十號具足的如來等等的。

第八心是現不二之現行法,因為佛衪是最清淨覺,所現的法,沒有兩種狀況出現,所以叫做不二,一有法現始終如一。現不二法又作無二、離兩邊。兩邊就是指空、有兩邊,前者指無為法,後者指有為法。或者離事兩邊,真實兩邊,指對一切現象應無分別,世間相裡面的一切相,衪沒有分別以外,對空所現的一切因緣法,衪也沒有分別。或超越各種區別,你沒有分別就是超越種種區別。

像如來在大般涅槃之間,所現的一切現行法,是有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之間衪也沒有種種差別相、沒有區分,沒有說這個人用某個法,那個人什麼其它的法,因為衪是證到最清淨覺,對眾生一體,沒分別以外,對現行法也一體,沒有分別,這也是不二的現行

《大乘義章》是專門在解說大乘佛法的這本書,它記載著,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我們講實相觀,是菩薩要學習的,如果,學得最完美的境界,就是一實、一實相,它的空理產生殊勝微妙的作用,寂寂然的空體,產生一切因緣法所現的相,所現的相之間又能夠離相、不著相,這叫做一實,也叫實相觀、中道觀。《金剛經》就在闡述這些初步的道理,你做了多少,做了多少就有初地、二地、三地等等一直上去,到如來地還有十地,到如來究竟覺時,那就不得了了,就是有這現象,能作不二現行,如如平等,依各個法性,產生一切法身,住在一切法住上,對佛來講都平等平等,如來十二種真如,是三聖搆不到的,沒有衪的境界,衪能夠以一實之理,住殊勝微妙的、寂然的,離一切有為相,能夠做到這樣,所以一切現行法都如如平等,亡於彼此,一切現行法之間沒有什麼分別,沒有什麼彼跟此、此跟彼,法法一如平等。

當然以佛、如來來講,本身是有最清淨覺,所現的一切神變、一切能力、一切智慧化度眾生的,衪當然沒有什麼這邊跟那邊的分別,菩薩跟眾生的體跟心本來也是一如的,何況是佛!照道理來講,我們隨時都跟佛心一樣的,因為我們不去進入那種佛心清淨無為的狀態,常常胡思亂想,常常造無量業,善、惡業天天都在造,不能夠清淨下來,體會如來的清淨體是怎麼樣,其實衪跟我們是無二、無別的,我們是置外於衪,所以,煩惱愈多的,更是見不到清淨如來心。

既然,是沒有彼此之分,如如平等的話,那有什麼叫二,故稱為不二。不二又為真如、法性之別名,真正的法身真如,是真正不二,法性是眾生或佛性之間最清淨無染的空體,衪是隨緣應化而已,真如也好、法性也好,也可以安上一個不二,真如是不二、法性是不二,真正不二僅如來才能這樣子,菩薩、聲聞、緣覺祂們還做不到這樣,我們凡夫更不用講了,佛者有如前述十二種真如性

不二說完,再講現行,現行者梵語 abhisa3skara指有為法顯現於眼前之意,叫現行;無為法無相,不現一切境相,是有因緣起法,不管眾生感召如來起法或者如來衪為了過去的因緣主動現利益眾生的善法,只要起法就是謂現行,是有為法顯現於眼前的意思,叫做現行。八不之顯實如來現行法真實,只有八種狀況可以來說明佛如來不二之法,如來之「八不」是一個名詞,「八不」是八種狀況、八種名詞,即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等八,來顯現如來的現行法的真實意。如來所現諸法有實相妙體,所以具有八種不同的現象,初謂「不生、不滅」這個現行法,雖然起了法,但,對如來法身來講是它「不生、不滅」的,你不要說如來心中現起利益眾生一切善法,對衪來講是無所謂生、不生,不生就無所謂滅,就不滅。

「不去、不來」者,即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管如來利益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在哪個虛空界,衪不必來去,因為法身清淨遍滿虛空界,所以,不管這個眾生距離在哪裡,如來沒有什麼來去,就算衪報身,出身做菩薩,然後修行,然後悟道、然後度眾,再來入涅槃,好像有來受生,有入滅,對如來來講沒有什麼來去;像廣欽老師父所講的「無來無去無代誌(事)」,悟到真正如來境界的,對這個應化身來示現一下,我們看是有生,最後圓寂了,對佛來講是沒有來去的,對他本體來講更是沒有來去的。

不一、不異」者,不住一相,一相是空性,如果永遠只有一相,那就只有空相一相,空相就不起法,現行法起不來,這是稱一相,如來是圓融者,有因緣能夠現起法的話,就是不一,不一就是雖然現了理體真如跟法相真如,對佛來看這兩個並沒有什麼不一樣,所以有法無相,此種狀況稱為不異。像剛講的示現,示現對衪來講,不見得是真的示現,利益眾生的一切過程之間,衪心如如的空性依然在,應緣所現的一切善法有很多,叫不一,所以此不一、不異境界,來解釋如來起現行法的真實相。

「不斷、不常」者,上述不異是住空性才能夠說不異,此處不斷就是有相,不能永斷一切相,稱不斷;不常,常是空相,不常、無常是有為、是因緣法。如果守空就斷滅,是聲聞,如來衪不斷滅,如果守恆常就是空寂,衪不常。如來能不斷者是最清淨覺故,不必去斷有為之相;不常者不永住涅槃相,因圓通具足,利益眾生故,利益眾生中,自在無礙故,故能不斷、不常。

在生滅、來去、一異,這六種法上安上一個”不”,是跟斷常之間有不同的闡述,如來雖應緣所現的一切現行法,但,衪法相跟空性真如之間沒有什麼兩樣情。你這樣去思維,如來衪沒有真入大般涅槃,若有入大般涅槃就沒有應一切眾生因緣來救度。而如來是大般涅槃中,還在應緣度眾,應緣中又沒有應緣想,這才是真正的究竟、如如,觀一切法平等平等,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目標。

「八不」而顯彰如來真實法的真實,動、靜二相如如,作為不執偏見,你能夠做到不執著,不偏於空、不偏於有的話,你才是最圓滿、最圓融的修證現象,契合法性之中道觀。如來的法性是最清淨覺,才有最中道觀,菩薩、聲聞這兩種聖人,菩薩還有一個中道觀,聲聞、緣覺是偏向於空的執著,沒有中道的觀念,這是上面在解釋不二跟現行的名相。

 

其餘凡聖之現行法,具有能薰四義,能薰本識(第八識)以生自類種子,此乃相對於「種子因緣」,而稱「現行因緣」。唯識宗主張阿賴耶識具有生出一切法之能力,稱為種子;自此種子產生色、心、非色非心等一切萬法,稱為現行法。其中,即以種子為因相,依因緣之故,現行而成為果相。如此,阿賴耶識之種子由因緣和合而生現行,即稱為種子生現行;再次由其現行法之影響,而薰習新種子(即新薰種子),稱為現行薰種子。在種子、現行法、新薰種子三者之間,產生「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之密切關係,互為因果,同時完成。亦即現行由種子而生,種子依現行薰成,能生之種子、所生能薰之現行、所薰之種子,形成三法展轉,互為因果,故稱為「三法展轉因果同時」。

剛剛講如來的境界,其餘的凡聖者,凡夫、天神、聲聞、菩薩等。一般的人、凡夫離太遠了,天神境界色界、無色界天等,或者聲聞、辟支佛、菩薩他們的現行法,都具有能薰四義。而如來衪現一切法,因為衪能夠做到如如平等,八不顯現衪真正現行法的樣子,聖人(三聖)之間,依他修證的不同,還不完全清淨,他還有二相,他所現的行還有二行,不是不二,此不清淨法性,就有四種能薰的意義。了解一下,還沒有究竟覺、還沒有最清淨以前,都還會薰習種種的種子,種子再薰習成為因,因再薰習就成為果,因果因果一直在互薰習,這是聖者還不清淨以前都是這個樣子的。

能薰本識(第八識)以生自類種子,此自種子怎麼起?都是你一回想、二回想,一回薰、二回薰所形成,叫你不要胡思亂想,每一次都想同這一件,你認為不清淨或者不以為或者不痛苦的事情,想一次就薰一次,就是沒有真正的事實,你也亂想,想到最後好像真的一樣,變成腦筋薰了種子進去,變成一個厚種子。清淨的人,他是不胡思亂想,但會受眾生心感召的,他也起胡思亂想,不是為自己亂想,是為別人隨緣起想,菩薩就是這個樣子。亂想,想一次、想二次,想多就了也會變成一個種子,這個對於如來來說,因是最清淨覺,所以衪不因為眾生想不想而熏習,有熏也不能成為習性。要嗎!就化一個化身給他,要嗎!衪就如如不動,衪不會誘起這個熏習事情。

不清淨的人,才會自薰習,此乃相對於「種子因緣」,而稱「現行因緣」。這個種子是一個因,然後,碰到一個緣,你才會生起一個現行法,這個現行法起來了,一次薰、二次薰,就再變成另外一個現行因緣,到底是種子為因,還是後來薰的這個為因,這兩個互相攪和,沒辦法釐清楚,這叫做現行因緣,你如果沒有現行因緣的話,自種子自然現不起它的作用,就沒有煩惱可言。偏偏我們不像如來那麼最清淨覺,風吹草動,你心裡面的自種子就會現起來,自種子現起來,薰啊!薰啊!起現行後熏,起現行就薰成另一個種子,叫做現行因緣會薰成自類種子

唯識宗主張阿賴耶識具有生出一切法之能力,阿賴耶識是不清淨的眾生心或者是八地以前菩薩的心,或者是還沒有成就阿羅漢果以前的修行者的心,此等心都能夠生起一切的法,這些生起法的稱為種子。如果沒有種子,再沒有因緣來的話,起不了一切法,此法源叫做種子;自此種子產生色、心、非色非心等一切萬法,色法是有關於五根六塵所現的一切法,心法是心裡面種子而起,內心裡面種子所現的一切,也有可能是屬於不是色法、不是心法的,此四法真的就演變成萬法,這些全部概括在現行法裡面,稱為現行法。

其中,即以種子為因相,種子是基本的因緣,如果,腦筋裡面的種子,沒有這個人的影像、概念,這個人出現對自心、對你來講是沒有意義的,你不會起現行法,再薰成現行因緣,反正他跟你沒有關係,有法也不痛不癢的。所以這個因緣就進一步來講,是過去有沒有因緣,如果連過去一點因緣都沒有或者因緣很淡薄,好像第一次見面,不來電,就是過去的種子因緣沒有。我們說種子有深、有淺、有厚、有淡薄,這個人看了,有點感應,心有起現行法,但不長,一下子就沒有了;有的人因緣比較深的話,為什麼才一下子,一見就來電了,而且過去以後還會想的要命,這個是過去的好幾劫、好幾世的因緣所形成。

譬如夫妻之間的因緣,一看,就是這位,沒有第二句話,就一頭栽進去了,就戀愛、結婚,迷迷糊糊的,這是很深的因緣,你沒有這個種子,遇到一切法,你起不了作用。,問題就是說,一切眾生過去都嘗為六親,過去不是做你的父母、兒女,就是叔伯、兄弟姐妹,這六種眷屬,或者婆婆、公公也是,你看這種子多重、多長,今生碰到了這一個,產生了這個現行法,一定有種子因緣,種子因緣碰到了這個因緣,起了法以後,起現行了,就變成一種現行因緣。你造業地又薰、薰、薰,就再續前緣,這跟過去的因緣深、不深有關係,所以說種子為因相,依因緣之故起現行,有因再來碰上緣,導致果的現象起來,變成果相,是為現行而成為果相。

我們常講因果因果,一定中間有個緣,沒有緣的話,這個因歸因,起不了現行法,種子碰到種種因緣,不管是因緣、所緣緣、增上緣、什麼緣,它會產生果相,這是已薰的一種能力。如此,阿賴耶識之種子由因緣和合而生現行,你對眾生第一次見面是今生,過去你沒有見面嗎?有,有相處,才有成為種子的因,今生看了喜歡是過去有善因緣,討厭是過去有惡因緣,不討厭不喜歡那有平常、或不深的因緣,根本沒有感覺那是真的沒有因緣。

這些種種過去的種子因緣現象,在起現行因緣時,你就會感受到,你會用,你現在的善觀因緣,你會感覺很多事情,可以認知很多事情,你一見面就非常投緣,你一來法爾,法爾不來好像不行,這就是很深的因緣,有的人,一來看這個很好,再來不能契合,就是沒有種子因緣,雖然有一個因緣,讓他產生興趣,但,來一看,因緣很淡薄,淡薄是過去他修得不好或者佛法太深聽不進去,當下不久就不見了。

你要這樣去思維,很多你周圍之間的事情,你會沒有什麼煩惱的,能懂因果的人,就很瀟洒地能隨緣,來就來,不要千方百計的想留住他,有緣他會留,沒有緣,一方面法不相契,二方面不是人多就是好,不要拉一個算一個,不是這樣子弘法的。你懂因緣的話,你就要善觀,你跟別人好,那是過去善因緣的種子,不好,那也是過去所造的,你要這麼自在的去隨緣的話,合就合,不合就散,很簡單的事情,如此就沒有煩惱。

如果你要轉變他,有菩薩心要轉變他,那是大菩薩才能這樣子,用如如的清淨心,看你清淨到多少,你如果有智慧的話,有佛跟菩薩的智慧,你要想辦法去度他,親、疏善惡因緣都要度時,那已是大菩薩了。我們不是大菩薩,連小菩薩也搆不著,沒有這種能力,我們只有自修、自律,然後隨緣度化。講種子因緣跟現行因緣,你要好好利用在你生活起居之間,沒有那麼大的事情讓你煩惱,你要能隨緣一點。

再次由其現行法之影響,種子因緣,然後起現行因緣,然後再以現行法的影響,現行因緣就變成一個法了,又再影響回去,而薰習新種子,如果有過去因緣的話,起現行因緣,這個現行因緣發生了法了,你一回薰、二回薰就變成一個新的種子,舊的種子,當然是一個最主要的因,今生又薰了一個新的種子,剛剛那個你認識的善因緣,今天一看,好像心有點契合,然後就薰成另外一個新因緣,稱為現行薰種子。

現行法所薰習而成的種子,當然這種子在於你在、不在意,是不是薰的很多次?如果,你不讓它薰,為什麼阿羅漢或者是菩薩,祂所面對的這些眾生,應該也有過去的因緣,祂們為什麼可以這麼不動心?祂們把這個薰習的能力降低,甚至於把它滅絕,不讓它薰了。為什麼叫你要感召懸絕,要能做到就要在薰時,降低它的薰能力,你要胡思亂想就少想幾次,你要是想個好幾十天,變成一個種子,是去不了的,你要想幾分鐘、幾小時,過幾天以後就忘記了。你被薰的能力多厚重,影響你現行因緣再薰習成新種子的能力有多大,都互有相關的。為什麼凡夫會成為凡夫,聖人祂不受薰,祂才有辦法逃過這個種子因緣、現行因緣,不再薰成新種子,你要不住法、不住法做報到,菩薩為什麼能不住法而生心?祂們就是有這個能力,不讓思維它薰成新的種子。

在種子、現行法、新薰種子三者之間,產生「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之密切關係,這是互為因果的。第一個種子因緣是一個因,現行法是一個果,這果之間又薰成一個新種子,又變成以後另外一個因,永遠沒完沒了的;像冤親債主來要命的,過去你殺了他,是過去的種子,今生它來了,你感應到了起現行,它要來殺你,因為你過去殺了它一命,它要來要殺你一命,你被它殺了,被殺這個又是新的現行的法,變成一個新薰種子,新薰習而成的種子是被殺,角色又互換,因為是你記得我被殺了,我是記進去了---我被殺,以後我要殺你。然後,這個殺人的冤親債主,本來是受害者,現在變成一個加害者,現在它把你殺了,它也記起來自己殺了你,以後就會受報。

這是眾生因為不知道過去的種子跟因緣之間,產生現行的根本動力是什麼?今生兩個人,不知道過去,只知道說今生你殺了我,我被殺,我是受害者,你是殺我者,它是加害者。到下一生又因緣種子就起現行,角色又互換,我又來殺此冤親債主。如此因困果果、果果因因,沒完沒了地,這麼一直在輪迴廝殺,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人生業力就是這個樣子。

你要回復到清淨覺或者最清淨覺如來境界的話,你要知道過去種子滅不掉,是沒辦法的,但當你心起現行的因緣來時,你要能控制得了,不要再薰成一個新的種子,不然就沒完沒了的,這麼因因果果,這麼一直再輪迴下去。現行一法,我們光講如來境界,是現行不二法。我們凡夫的境界,不知道怎麼修行也不能達到,你要懂得這些。業緣三者關係,產生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相互密切關係,互為因果,同時完成,果變為因,因本來就已經成為果,現在果又變為其另一法之因,即時完成、同時完成。

亦即現行由種子而生,種子依現行薰成,能生之種子、所生能薰之現行、所薰之種子,形成三法展轉,互為因果,故稱為「三法展轉因果同時」。不現行,就不會再生起成新的薰習而成的種子,起了現行以後,凡夫一定再薰習成為另外一個新的種子,三法之間一直在循環,製造我們在六道輪迴中沒完沒了的。

 

有關如來別德之不二現行,世親菩薩釋說是,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此處指非如聲聞獨覺智亦有障、亦無障故。且如天眼三千界內無障,外即有障,而如來天眼明內外無所障其見。次處二者有兩說,一者是指得通未究竟者說,二者約未得通於內外處,皆有障行,佛無此故說不二現行。

有關如來不二現行別德相,依世親菩薩釋說是說: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如來,因為是最清淨覺,能具足知道任何事物,衪做任何事情一向都沒有任何障礙,沒有一個東西可以來障礙衪,衪才可以現不二現行之法,他聖二法於佛只有一種,只有如來具足的。此處指非如聲聞、獨覺智亦有障、亦無障故。聲聞、獨覺的智慧有所障礙,障礙在空,也有沒有障礙的,沒有障礙就是因為他執著空,他能夠解脫內在的習氣、業力。如來是最完美的,具足功德能不二現行諸法,無所謂有障、無障,對衪來講都沒有障礙,對衪來講,衪才可以現不二現行的法;對聲聞來講,祂修到斷五上分結,跟永斷三毒就是阿羅漢果;獨覺,祂是聽聞佛法,思維十二因緣觀,過去也有親近過如來,今生再來投胎時,以過去服侍清淨如來的功德,自己今生在沒有人教之下,自己結果、證道。

緣覺行者是觀十二因緣悟道;獨覺,就是自己開悟,然後,證解脫知見,解脫知見就是比解脫高一點點,阿羅漢是解脫法身證得,獨覺是證得解脫知見法身,但菩提不多,他是用七菩提分來得到一點菩提智慧,但是有果就有因,就推測到過去的因,就是有親近過如來,才有後來的果,雖然如來現在不在,但是,他可以自己開悟,證解脫知見,叫獨覺。

這兩種聖人,還是不究竟,祂有障礙部份,也有沒有障礙部份,無障礙部份,就是心比較清淨一點,煩惱黏不上,證到空理,證得我空理,祂可以去掉煩惱,但是,祂有障礙部份,就是執著偏空,沒有辦法像如來空有不二的圓融、如如平等的證悟,聲聞乘等沒有辦法,所以說有障礙。又以天眼來說,且如天眼,為什麼聲聞、緣覺或者菩薩,菩薩要到八地以上才有神通,七地以前的神通不具足,因為心不淨故。四禪天天天神當然也有天眼通,阿羅漢也有天眼通,這個天眼僅能夠觀三千界內的世界,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三千界外的世界他就看不到,所以說祂是有障礙。佛,衪是有天眼明,天眼明是沒有時空的限制,可以觀宇宙虛空之間,多少世界衪都可以看到,這是講有障礙、沒障礙的分別。而如來天眼明內外無所障其見,盡虛空界、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次處「二」者有兩說,二,指不二的二,次就是再來講,說不二的二,有二種說法,一者是指得通未究竟者說,有通,但不究竟,天眼通跟天眼明差別就在這裡,有通,但,不究竟,所以祂有障礙跟無障礙的部份。二者約未得通於內外處,皆有障行。有的是修行修了一半,沒有得到神通,沒有得到神通,就什麼都看不到,內外都有障礙,三千界內看不到,那三千界外更不用談了,這樣你說是有不二行,反而有好幾行,這就是三聖跟佛有不一樣的地方。佛無此故,說不二現行。從智慧利益眾生的能力來講,佛是不二現行;從神通來講,三聖是有限制的部份、有障礙的部份;佛,衪是無所障礙的,你要了解衪的神通力。

 

又不二法門是指顯示超越相對、差別之一切絕對、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上,能直見聖道者。《維摩頡經》述入不二法門品載有三十三種之不二法門。如何修入不二法門?對於經中三種入不二法門意義,有說維摩之境界為最高。有說法門雖殊,然妙旨虛融,總為一義,而唯以遣相、融相二門統攝之。(1)依捨遣相對,以表示高層次之絕對,此指諸菩薩之觀點,是為遣相門。(2)認為二法同體,非有所捨遣,此即文殊及維摩之觀點,是為融相門。

言不二法門,在不二上有時候,常被拿來講在佛法的修行上,這跟世尊所具足的不二現行法是一個目標,但你要怎麼來修入這個不二現行法,這就是不二法門,上面在講目標的現象,這一段在講如何來走到這個目標,光講如來是這樣子,二聖是那樣子有障礙、無障礙,那要怎麼來修到?

對三聖聲聞、緣覺、菩薩,或者對凡夫、或者我們剛剛要學佛的,要怎麼來做到入不二法門。此不二法門,是指顯示超越相對、差別之一切絕對,絕對是不能夠商量的、平等真理之教法。佛法,裡面所謂的不二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才能進入如來的境界,你修其它的法,那就走不到,就是這個意思,叫不二法門。你要修無為法,是入不二法門的唯一道路。

很多同學很無奈,我要修無為法,因為過去的因緣跟今生的智慧不夠具足,所以,無為法做不來。但是,我們要知道,要怎麼走入如來不二現行的境界。即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上,能直見聖道者,是叫做不二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是有為法,有為法之外,有一個沒有法的法,叫不二法門,能夠直接進到聖道。在討論不二法門最多的是在《維摩頡經》,述入不二法門品載有三十三位菩薩現身說法,怎麼進入不二法門,但是,最好的、如何修入不二法門?在《唯摩頡所說經》經中三種入不二法門意義,這三種者,(1)一個是唯摩頡居士,所顯示的境界,(2)一個是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的入不二法門的境界,(3)一個是其他的剩下的這些聖人所說入不二法門的境界。

其他這些菩薩所說的法,都有一個有為相來進入他們所謂的不二法門,文殊師利菩薩知道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一切法相,但是,衪為了要表示這個內容,所以把它說出來;維摩頡居士的不二法門,是當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頡居士:仁者,你入不二法門是什麼?維摩頡居士就「默然」,不講話;一個是行為表示他的法,一個是用解說來敍述這個法的現象。最後文殊師利菩薩不得不讚嘆,仁者所示真的是最高的入不二法門。祂是用真正的法來顯示入不二門,文殊師利菩薩是用嘴巴來說明,其實這兩個有沒有不一樣?維摩頡居士的不二法門跟文殊師利菩薩所講的不二法門,其實兩個沒有兩樣,。一個是用說的,一個是用行為顯示,兩個不是一樣的嗎!

有的說,說的已經不行了,還有文字相,文字相是你有執著才是文字相,文殊師利菩薩才不會執著,所以有說等於沒說。修行,如果偏執一個現象,你也是執著,你說這個維摩頡居士最好,因為衪示真正的不二法門,離言說相、離文字相,什麼相都沒有---默然,是無為法的最高境界。但文殊師利菩薩其實講起來還好一點,因為祂不執著「默然」,也不執著言說相,祂可以再用文字說明,來跟大家解說,如果大家聽你這樣顯示,有幾個人能懂得,所以衪還是把它講出來。這兩個聖人是空有不二現象的顯示,一個是顯示它的樣子,一個是真正住無為境,此兩者都可以直入聖道的一種境界,兩個聖人來講如如平等,沒有什麼差別,你不要偏執這維摩頡居士才最高,文殊師利菩薩就低了一點,沒有這回事。

有說維摩之境界為最高。有說法門雖殊,然妙旨虛融,總為一義,文殊師利菩薩雖然用嘴巴講出入不二法門,衪如果不為眾生,那麼多的聖人或阿羅漢在旁邊聽,如果你也不講、我也不講,在那裡「默然」是什麼意思,沒有人懂得,如何真正入不二法門?這兩個聖者,一個是顯現用言語闡述的方法說明,一個是用動作來顯示,用比劃的,其實這兩個本意都是一樣。總為一體,所以妙旨虛融入真實法裡面,真實法裡面含有有為相,不會失真,意思就是這樣子。究竟的人沒有分別,不究竟的人才有高下之分。

而唯以遣相、融相二門統攝之,不管你講怎麼樣,你默然、不表示也好,有言說也是融相入無為相,或者是稱有為法,你能遣一切有為相,但不執著,那也是可以的,不管你要怎麼進入不二法門,離不開這兩種法門;這兩種法門怎麼解釋?

(1)依捨遣相對:在修行過程之間,你對一切有為相、對一切種子因緣、對一切現行因緣,你都能夠捨、能夠遣,遣就是支開,捨就是不要用它,把它丟掉,不要拿來胡思亂想,用捨跟遣這兩個法門,相對境界來處理。用此來表示高層次之絕對,我常講要修空觀,要先修絕對空,得空三昧。空三昧一定要絕對空觀一切相,不管你有為心、無為心,真的有為因緣法,還是假的有為因緣法,都是你的妄想,緣起法後面都是你的妄想,真的有因緣來的現行因緣,我都觀它絕對空,一入絕對空就不會去想,真的也好、假的也好,這樣你怎麼會有煩惱?

修行都有層次、有境界分別,你這一部份做不到,後面的無相觀,就不用講了。無相觀,它就是相對的空,就是我可以感知、我可以體會種子生因緣法、我可以起心的現行法,但我可以融合它,不一定要排斥它,這個境界更比較高一點,但沒有空的三昧、絕對空證得到的話,你就沒有無相三昧的修證。剛開始就執著有為法的人,永遠就沒有解脫的能力。你一開始就學咒語,你天天都唸咒語,依靠咒語,菩薩現加持身來幫你,這樣你永遠自己都長不大、站不起來。

我們的道場比較有秩序一點,法門無量就是修哩,你們可以學什麼法門。像密教的,一開始就教你咒,從小菩薩請來加持,一直請到大菩薩來幫忙,這樣你永遠都脫離不了奶嘴,長不大的。你要是能修無為法,像《金剛經》就是講空的道理,它目標要講實相觀,實相觀成就叫你第一階段要修空三昧,空三昧就是觀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好!你這個法門做到了,再來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不要有斷滅相,不要再講絕對空。你要學習相對空,你有能力才能講相對空,沒有能力講什麼相對空,一下子就自性就被湮没了。你要有那個能力,我可以觀,起心動念觀,到底是誰起這個法?到底哪個人在幹什麼?你是可以觀,觀了又能無礙,又不去會害怕、執著,這就是無相觀。

當然,這中間要空證也好、要無相觀證也好,一個原則是你不要起心動念,有所願求,要能離種種欲望,你才會住無願。這個法門是可以介於空三昧、無相三昧之間,如何做到,空三昧、無相三昧,你證得這三個三昧以後,你才能夠資格進入陀羅尼門。陀羅尼門不是在學咒語、幹什麼的,是在了解諸佛菩薩的精義有什麼用處?當然,是講經說法利益眾生,或者利用很簡短的咒語來加持眾生,一個種子字,一句咒語,十句、百句咒語,入總持法門,攝一切義理,這是要行菩薩道時當用到的。所以,你懂了所有經典的經義,其修行次序跟道理,其實都是融會貫通的,就怕你看一個經典就執著一個經典,有的人看到這裡就分辨維摩頡居士最高,文殊師利菩薩比較怎麼樣、怎麼樣,那都是不對的看法。此指諸菩薩之觀點,是為遣相門。菩薩的就是用遣、用捨字法門。

(2)認為二法同體:如如不動的理體、空真如性,因緣所現的這個法,空有二法之間,兩者都是沒有分別的,叫二法同體。這有為法是從無為性生,空之間產生出來的,這兩個法有分別嗎?分別在於我們一般的解釋,或者你沒有究竟,才有分別,你沒有做到空三昧,就是做到了,還沒能回凡,你不喜歡這個法現起來,希望這兩個法都沒有、沒有,一味執空。等到你空三昧證得,有能力、解脫做到了,有定力了,這兩個法再相對時,你就會說原來是一樣的。原來一樣的話,你就會放開你的自性去應一切緣,應一切緣時在心中就起很多法,你才可觀心裡面是什麼個道理。不然心如像石頭一樣,空空空、不黏不黏,這樣就會沒有覺知、沒有佛性。

佛性是具足兩邊的,空的解脫與空性跟應緣所產生一切有為相之間,種子因緣起現行因緣,現起法來時,你才知道觀的是什麼因緣,不然你神通怎麼能發顯而起?是起不來神通,像石頭怎麼起神通,所以說二法同體,非有所捨遣,此即文殊菩薩及維摩頡居士之觀點。

我剛講文殊師利菩薩,雖然用嘴巴講出來,衪是闡述真不二的境界,是用語言、文字說明,一切三藏十二部經,其實也是這個樣子,在闡述如來的一乘佛法,但基本上本來無所說,因為你不懂,才講那麼多,各取所需,如果你像文殊師利菩薩或者維摩頡居士這樣的話,如來的三藏十二部經根本都不必去看。衪懂,我們不是懂,我們還要看很多經典,就是這樣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按步就班這麼去學上來。

不管是空三昧也好、無相三昧也好,或者是入不二法門的唯一的默然、無為或者默然之中現有為相,其實你心能夠包容一切法,這兩個是沒有什麼分別,都是一體的,這個就是髓胃的融相,把一切有為相,用空性融合在一起,你能觀空有不二的話,就有這個能力。以上講這個「不二現行」別德相。今天到此。(待續)

(2007.04.11.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