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16)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如來十二種真如性(續)

前言:

上次講到如來最清淨覺,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所不能比的最清淨覺。如來應化身所居住的,報身、自受身所居住的「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衪具有一切如來功德相來形成,衪成就這些功德相,現在講十二種真如性之法住。

 

(9)法住:法住於真如之法位,真如之妙理,必住於一切諸法中,不離諸法,故稱法住。又法依性而住,所以法依實法性、事法性兩種法性而住。法性之法為軌則之義;性即不改之義。一切法性無有變易,皆可依軌則而修,故稱法性。(1)實法性,即一實之理,離虛妄相,本性平等,無有變易,一切諸佛莫不軌此法性修之成正覺。(2)事法性,即世間種種諸法,皆依於理,施設建立,如地、水、火、風、空、識等六法性,隨俗所知所見,雖屬於事,然不外乎法性之理。

法住是住於真如之法位,一切法從真如性起,住在真如法位上,要了解真如是什麼意思?每一個修行人都能開發出他的階段真如性,因為不是佛所證得的如來藏,所以他們的真如性各有不同,在得如來的最清淨覺後,才有真正如其本來的真性功用,這是僅有如來所具足的。

最後還談到如來的真如,一切法住於真如之法位。真如之妙理,必住於一切諸法中,什麼叫真如的妙理?一切法都從真如性起化現真如相,最清淨覺所現的真如相是最真實的,菩薩、聲聞、緣覺所現的是真如性的一部份,比較靠近如來所證得的,但,還是離一段距離,其他的天神、欲界天、凡夫更不必比,所以這個妙理非常殊勝微妙不可說的。

既然一切法生起,是依真如妙理所現,必住在一切諸法中,諸法中有一切真如,真如現一切諸法,這是從真如空性中現一切相,從一切相中安住在一切真如相,然真如不離諸法,諸法不離真如而生,這空真如與緣起法真如兩個講起來是一體的,故稱法住。一切法依真如而安住在其法位上,如來法住是如此,其他人的真如所住法住是不大一樣的,就是沒有辦法安住在全方位的真如性上。如來的真如性是最高、無上的,是最清淨覺而產生的,涵蓋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之聖人所證得的真如緣起法住,當然也涵蓋天界、欲界、凡夫這些功用,各安其位而住的真如法,稱為如來所得法住。

又法依性而住,此性為空性而生、而住,所以有法依實法性、事法性兩種法性而住,一切法生起都有它的自性生起,生起是一個動作,我們講法緣起的過程為成、住、壞、空,這是它的生滅過程,一切法生滅都離不開這四相。開始成時,就發起、生起,在法住法位時,就是法在現起時,就是住階段,發起住位時,又因一切法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它總是會滅的,因緣滅了它就滅,到最後回到空,壞了以後就回到空,成、住、壞、空這四個階段;這裡講的依真如性而住,分兩個法來住,一個是實法性、一個是事法性來住。實法性也就是實際不變的恆常真如,也就是在講空真如體;發起法是依因緣而起諸法的,緣發起以後,等於是無常真如,這邊就是法性現法相,這就是事相,這個事相是會滅的,法是依一個是實法性、一個事法性這兩個體而住的。

法性之法為軌則之義,依真如性、實性所產生的法,都有一個軌則、一成不變的。什麼叫做軌則?法只會發起,我們的恆常真如性只會發起,發起以後,顯性、相、顯法,法生這邊不加以執著,不以妄習相應,這是聖人的境界,依空真如體所產生的法,顯相、顯法,依實法相而住;另一邊是依無常真如性而住的事法性而住,這是法緣起就現的相。一個是住空、一個住有,這空有兩個法性而住,而起法味。

凡夫做不到這樣自在,聖人是加以執著此法,但能不與妄習相應。凡夫剛好相反,他會執著,不管是天性或者是人性都是有遍計所執性,天性執天的真如性反應,凡夫執凡夫性的反應;凡夫真如就是六根、六塵、六識等真如,加上邪真如行緣起法。天性也是以他們比較清淨一點的種種真如性緣因現起以後,他便執著它,這種理實之法就是軌則,是指諸法生起的一個原則,不會有什麼不一樣,聖人也是一樣,凡夫也是一樣,只是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祂們是沒有妄執這一部份,顯相以後,卻能不加以執著,不與妄習相應。恆常真如性,開發出來得到完整、不完整是個問題,完整是如來的真如性,不完整就菩薩、聲聞、緣覺,甚或是凡夫等等的真如性,聲聞、菩薩是有點清淨,但不是最清淨,有覺,但,不是最清淨覺,有覺而不住的能力,但不是最清淨覺而不住,這個理念大家要了解了。

性即不改之義。種種自性,它不改其功能、不改其義理,你看見聞覺知或者稱為依他起性所具有的見聞覺知,或者極聖人的圓成實性所具有的佛性,此性是一成不變的,凡夫、聖人、菩薩、佛等都相同。唯會改的真如是屬於邪真如,邪真如才會更改、變易,邪真如是我們妄修習而成就的,妄熏習而成就的,所以是屬不清淨法,養成一種如其本來就養成的真正功用,所以遇緣中邪真如都會起法相應。因此才有所謂禪修、修行,要修什麼?修掉我們不清淨的邪真如性,讓它不會再發起功用。真正的真如性,它是不可能有改變,是沒有變易的。這個法性顯示的,它本來就有一定軌則,依它的特性而現。你的見性就看到物相、聞性就聽到聲音,…,鄧等這些自性永遠不會改變,各有各的功能,問題是顯相、顯法以後,執著、不執著這個法的問題,不執著就是聖人,如果執著就是凡夫。凡夫為什麼會執著?都是真如起用後,再依邪真如加上去作用。

一切法性無有變易,如上所說,今言皆可依軌則而修,修,就是把邪真如這部份拿掉,邪真如性不起作用,而僅讓真正的真如法性起用,你沒有改變它,不可能改變法性的,不被改變的法性,即是真正的真如性功能,故始稱法性。此法性是分兩部份解說:

(1)實法性,即一實之理,離虛妄相,本性平等。如果一個法生起,法是真實法、應緣而生的法,非忘想之念。面對此等因緣法,你沒有善惡分別想,這個顯出來的法,都是平等的,那有善惡。僅是我們凡夫才有分別心起妄法,分別等於不平等,不平等法生時,此一切法就有善惡分別,或者著空有分別兩邊,這邊所生法都非實法性。實法性,只是現那個相、那個法,它沒有虛妄性,是因緣法當然非虛妄性。若是虛妄性,就是我們所講的邪真如所現這些法,邪真如的法性、法相起,雖邪真如亦是生法性、起法相沒有錯,但是,只有凡夫才有的,所現的一切法相,它會變異,它是不真實的,是虛妄性的。若有人能一實相現,則遠離虛妄相。所以實法、虛妄法本一體兩面,其本性平等,無有變易,一切諸佛莫不軌此法性修之成正覺。你要認識自性的功能,然後,去除你那邪真如部份的虛妄性、煩惱性,這樣就能成正覺,當然這個修證過程之間,就有三不等的正覺,只有佛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後,再進一步證得平等玅覺。

(2)事法性,即世間種種諸法,皆依於理,施設建立,如地、水、火、風、空、識等六法性,如果,沒有心就沒有地水火風,我們講一切法,如果不用心去相應的話,就無所謂的世間相,再講到果報身的生起或者世界相的生起,都是空大發起、成就四大的樣子。我們講六大真如,六大真如是空真如,空真如是依識而現一切法,顯相、顯法,都依識心自性所現,有識心它就會產生地水火風,這就是世間相、或講器世界,講我們的根身。根身是人體五根六塵,器是器世界。一個世界要成立是我們阿賴耶識的共業,依空性而顯露成就,這是阿賴耶識的共業。在阿賴耶識的識心,依空性而顯示地水火風個體相,而總果報體是一個器世界。各別的果報體就產生各個六道眾生相,這是六道真如所現的一個法性,隨俗所知所見,雖屬於事,然不外乎法性之理。你所看到的器世界、根身,或者識的本身也一樣的,都離不開各個真如性所變現的,這一部份屬於事法性,這一部份是我們理法性或稱為實法性。一切法是依實法性而現起,所顯現的一切法就是事法性,不管事法性或者實法性,一切法所依的是空、有這兩部份,事法性是會滅的,因緣盡了,它就滅了;理法性、實法性是事法性所依止的。起法的根本,不管是凡聖都具足這種能力,但如來是最清淨覺,如來所證得的法住,當然是最微妙殊勝的,不住菩薩、聲聞、天性等。

 

 (10)實際:極真如之實理,至於窮極之際。實際bhūta-koti,乃真實際極之意。即指絕離虛妄之涅槃實證,又指真如之理體。《金剛三昧經》:「佛言,實際之法,法無有際,無際之心,則入實際。」《大智度論》:「實際者,以法性為實,證故為際。如阿羅漢,名為住於實際。…,善入法性,是為實際。…,實際即涅槃。」《中論》:「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以平等不可得故,無毫釐差別。」此謂涅槃即實際,而生死與涅槃亦皆平等不可得而無毫釐之別。

如來得最清淨覺所現的是實際性,實際者即極真如之實理,真如的實理有三不等,聲聞、緣覺、菩薩也有實理,但是,不究竟、不圓滿,最極、最真、最實的真如性,就是如來所具足的,衪具有極真如的實理,能夠做到什麼境界呢?實理能至於窮極之際。達到窮極之際,無邊際,宇宙有多大,衪就可以到哪一個地方。你如果要解釋這種情況,你可以用所知所見的神通來說明,阿羅漢能夠證到,觀到三千大千世界,已經很不錯了,菩薩(大菩薩,指真正的法雲地菩薩),衪也是可以看到比阿羅漢還大的佛世界,但,還不是最窮極之際,只要有虛空,虛空中所安住的佛剎土,每一位如來衪都可以真正看到這些,不是只有看到世界,還看到所有這些世界裡面眾生的因緣果報,而且衪了知不是有時間性的,有情、無情,一切眾生,不管時間多久遠,衪都能夠知道它的因果報應的現象,這種現象才能夠叫做實際,是窮極之際。因為衪是最清淨覺,也只有衪才能夠做到這樣子。

實際bhūta-koti(千萬,在這裡真實的範圍最遠的最遠的,有多大,它就到最邊遠的地方),乃真實際極之意。bhūta-koti,千萬,在這裡真實的範圍最遠的最遠的,有多大,它就到最邊遠的地方)即指絕離虛妄之涅槃實證,在涅槃境界來講,沒有虛妄性的涅槃實證,你有一點菩薩的虛妄性或者聲聞、緣覺的虛妄性,就有一點偏執一切法裡面的一點點,如來衪是絕對遠離一切虛妄性,證得真正的真際涅槃。又指真如之理體。這是如來真如的理體,也是空,最究竟空的一種理體,為什麼四聖眾佛、菩薩、聲聞、緣覺這四聖眾,同樣都是在修真如體,因為智慧,跟清淨程度跟涅槃的證得有不同,所現的理體還有一點點的差別,還是有差別相,當然還是如來所證得的實際達到這邊際。

《金剛三昧經》云:「佛言,實際之法,法無有際,佛在解釋什麼是實際的法這名相時,衪說法沒有邊際,心也要沒有邊際,如果心有邊際,就受規範在一個範圍裡面,心無邊際,你真如性所達的一切宇宙之間的佛剎土,都能夠搆到。所以,以所現的一切法,當然就無邊際,以範圍來講是無盡的邊際;以心清淨度來講,就是沒有一個心,沒有一個心,無相所現的範圍才是廣大無邊。《金剛經》裡面講到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無有少法可得,無有少法可得,意思就是你一有執著,就是有法,沒有執著,就是沒有法,沒有法,這個心量就無量的廣大到無邊,從這些名相,我們可以了解,修行愈不執一法,你的心量就愈大,你能夠了知的事相就愈多,你能涵蓋的眾生相就愈廣,這些我們用思維可以了解。天神之所謂天神、聖人之所謂聖人,他們的境界分別就在這裡,有心無心、有法執、不執著,聲聞、緣覺、菩薩跟佛之四種聖人,當然又有一樣的這種實際理地的修證,進入最高無邊際的就是實際境界,只有最清淨覺的如來,才能進入最窮極無際的虛空中,無際之法身或如來心,則入實際中無所不至。」

《大智度論》:「實際者,以法性為實」,你要現世間相,你還是以法性讓它顯現,你愈不執著,這個法性愈自在,愈能顯一切相,看你學空、無,學到什麼境界,但,要現法一定有法性所依住,如果,沒有法性怎麼起法呢?有起法性時,你以如實空的體,讓它現,證得此法性所現的相,你才知道它有多少邊際、有多廣大,當然這些我們都以語言文字來說明,我們沒有辦法用證量來思維,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跟佛,他們的實際性到底有多實際性,只是我們知道這四種聖人有大小,因為佛是最清淨覺,所得的實際範圍,是沒有邊際。如阿羅漢,名為住於實際。…,善入法性,是為實際。一個修行人,只要你的法性現一切相,也是實際入一切相,也能實際無住一切相,也能遍及一切法界,…,這都是實際性。譬如我講阿羅漢、八地以上的菩薩,或者心已清淨的人,有時候祂也可以去體會到虛空間哪一個世界,他們所流轉在哪個佛剎土裡面的法音。

我們常常不自覺的去感知到有一些法音會留在心中,這是你法性到底多清淨,讓它的法性自然去感應,你就會現一切法在心中,像有咒語,有一些咒語,你學過當然會聽得懂,你沒有學過,聽了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談到咒語,如果你學過的話,它如果用唱誦的,你就很容易體會,這個調是這麼唱、這麼唱,在某個世界,一定有某些聖人用他們所知道的梵語,在讚嘆衪們如來的一些聲音、咒語、歌劇之類的,像這樣,各種法性都能夠以實際來讓它顯現的話,這就是實際性。愈不執著、愈清淨的心,就愈能讓一切法性現起一切法,我們也可以推測四聖眾他們的心,多清淨,因為有清淨,法性,隨一切的因緣而現一切的法相在祂們自性中。

我們用凡夫的這種觀念,就只有知道我們眼睛看的、耳朵聽的以外,或者我們人世間所製造出來的音樂、聲響、梵唄之類的,這些我們是可以體會,我們就是連天界的天樂也沒有聽過,這是我們的法性被我們的妄想習氣所矇閉了。阿羅漢祂們因比我們清淨得多,祂的法性隨外在虛空間因緣,它會現起一切法性應緣起法,讓它起一切法相。這樣祂們也就是說,讓自性之法性產生法相,實際能夠達到多廣的虛空範圍,它都能夠現起法緣,有多少種類讓它現以外,範圍有多大,祂們都可以讓它現起;阿羅漢可能得知有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的清淨心,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法緣現在祂心中,這種也是阿羅漢的實際性。阿羅漢有阿羅漢的法性實際性、菩薩有菩薩的法性實際性。當然,如來佛,衪的法性實際是最清淨、最廣大無邊。

實際即涅槃,實際性也可以說是涅槃,在寂靜不動的真空如體之間,沒有自己的起心動念,但是衪可以映現無量無邊佛剎土的世界跟眾生,而且衪也沒有煩惱、沒有執著,這才是真正的涅槃;我們說佛的法身遍十方虛空,十方虛空一切有相、一切世界,都現在佛心中,但佛也沒有罣礙,這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境界,這才是真正的實際性,最廣大、無量、無邊界,全部法都能概括進來,而且在祂有覺、有知之中,也沒有起一絲一毫的執著,這種能力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想像的。我們多知道一點事情,好的就覺得很好,壞的就很罣礙,怎麼會這樣。最好不要知道,知道後你多了點麻煩。因我們心量不夠豁達,常常有一些事情,最好不要知道,知道你會煩惱,如果知道未來一年、二年、三年會有什麼事情,那你不是很煩惱嗎?你不能自在的去讓心量自己去運轉。佛,衪是過去也知道、未來也知道,現在更知道,而且不是只有祂自己知,是每一個眾生祂都能知道,每一個世界裡面的眾生也知道,這種能耐,才是真正的實際。你要了解衪的實際性是什麼樣子、涅槃狀況又是什麼樣子?這是《大智度論》裡面講的,跟實際有關的提出來說明一下。

《中論》:「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世間相,本來是有相,涅槃的境界,實際是是空無的、是無生際,不管有相、無相,以平等不可得故,你觀它平等,這就是中道、中論的大道理。這個平等心很重要,我們要學習憂喜苦樂平等、善惡平等、合理不合理平等,做起來是很難,你要觀到有世間相跟空、真如、實際一樣的,都要能沒有罣礙,這種心量要非常的大,毛病一絲一毫都沒有,才有辦法做到這樣。平等不可得故,又跟心清淨程度有關,佛的最清淨覺,就可以觀十方一切佛剎土,有相、無相,有相、涅槃相都一樣的,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平等觀一切相,無毫釐差別。最清淨覺所得到的涅槃無礙相,跟世間因緣所現的一切相,衪都能自在無礙,沒有差別,沒有絲毫的一點差別,這是關於實際,此謂涅槃即實際,而生死與涅槃亦皆平等不可得而無毫釐之別。

 (11)虛空界:虛空界,理體周遍。如來衪得最清淨覺,在虛空界之間,理體周遍一切法界、一切世界。實際法性、法住,為什麼有大小、有究竟之分?因為如來證得法身遍虛空界,因為最清淨覺,沒有一絲一毫的執著,才可以做到究竟涅槃,平等觀一切法,理地跟事相之間,永遠都是不分別。虛空界,是遍一切虛空,當然虛空,是蠻廣大的,不可說不可說,到底有多大?不知道,因為虛空本來就無相,無相又非常的廣大,才能夠容納那麼多的佛剎土在裡面,我們的宇宙觀在經典裡面講的,幾個恆河沙世界,恆河已經很多了,恆河裡面的沙更多,有那麼多不可說、不可說的恆河沙外,有一個世界叫什麼、叫什麼。佛,因為得最清淨覺,有上面種種的真如德行,衪的心量也遍虛空界,理就是空,空的真如體、理體能夠周圓,不管你周邊有多大,它都可以達到;遍是無所不到,虛空有多大,如來法身、自性身、應化身等,都能夠達到。

講起來是要把我們心量放大嗎?不是,是要把你執著的心都拿調,把你思維的心都拿掉,愈空、無一法可執時,你這心量就愈大,你要證得無上正等覺也是這樣,不要去執一法、不要去一相,一法、一相都不執著的話,放空,他的心量就大。以如來的心空法了,就可以周遍一切虛空界,菩薩就小一點,周遍到祂所可以達到的一個極限,但,還是大受限制;辟支佛跟阿羅漢甚至於四禪天的天神,初、二、三、四禪的天神,祂們也可以見他世界,見一百個或一千個世界,這是大大有侷限。只有佛的無相法身能達虛空界,而且是周遍,周圍有多大衪法身就可以搆到。這種功德相都是因為如來衪具足最清淨覺,所具有的真如性、如來藏性才能周遍,真如性現起一切的現象。這虛空界沒得講,你只要知道多大多大,所有十方一切佛剎土都在它裡面,佛可以以衪的空真如體不執一法,全部概括進來,無所不到。

 

(12)不思議界:理體絕思慮言議,不可思議。真如法身,如來之法身係以真如為自性,故稱真如法身。真如為一切現象之實性,超越所有之差別相;如來之法身即以之為自性,滅除一切煩惱障,具足一切善法,如如不動。

不思議界,是在講如來的心量、神通、智慧等。我們說數字裡面有一個不思議,無量、無邊或者不可說等等的,這些是大數字之數。不思議界是在講心,不能思維,不能用心識去了知的,以下心已不知如來境,譬如說菩薩不知如來心量、神通、智慧;聲聞不知大菩薩心量、神通、智慧;以下人天更不知較高一層修證人的心量、神通、智慧,這就是不思議。

理體絕思慮言議,謂不可思議。我們在空真如這邊來講的話,不能依思慮來體會它、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議論它,你只要起心動念去思維這個理體、空體,你說到底是怎麼樣子,這個空真如體就準不是。你一起思維就不對,你用嘴巴講就不對,但是,為了教學、為了讓大家了解,不講而講,勉強而說。其實這個已經違背了它本身理體的意義,我們要學空觀、學體會空真如,就不要用心識去思想,不要用嘴巴去說,當下放空、無執,那就是我們的不可思議境界。這種不可思議界,也是因你能夠做到什麼程度,而現有不同層次,是不是?因此也就只有如來所做到的最清淨覺,祂所得到的不可思議界,當然是最不可思議境界。衪不會起一個心意念,如果,有起一個心意念就障礙到衪真正的如來藏真如性,此真如性就擴及不到盡虛空界、遍一切法界。虛空界也好,不可思議界也好,就歸到一個名相,就是真如法界,真如法身。

剛剛所講的十二種如來的真如相,是如來以最清淨覺所現起的功德相,它從哪裡現起?從真如法身所現起、從理地法身、自性法身所現起。我們說法身無相,無相就是虛空相,虛空相就是不思議相,有如虛空界一樣,這虛空界跟不思議界都講空、理體的這一部份,是在講如來法身這一部份。

真如法身,如來之法身係以真如為自性。我們來看看人到底是以什麼為自性?根真如、塵根如,六根真如、六塵真如、六識真如,六根應緣生識,能夠看多遠、聽多遠?真正以它六根如其本來的功能所現的一切相,是為凡夫真如性。你看,我們眼睛能夠看多遠?遠一點你就看不清楚,知道是人,是誰?不知道,這種都是侷限在我們小小的範圍。天神的天神,他用見性看嗎?聞性聞嗎?六根有六根性、六塵有六塵性、六識有六識性,這個真如都是受侷限,六根性跟真正的見性、聞性、…,又不一樣,這六根見性等跟真正第八阿賴耶識見性又不一樣。六根用眼睛看人,距離受限制。不用眼睛看,像阿那律陀尊者,祂眼睛瞎掉了,就去修第八意識的佛心見性,才有半頭天眼通。祂沒有眼睛怎麼能看到天界,用眼睛只能看到鬼神跟我們在一起的眾生,因為光波長改變,所以才能這樣。他不是用我們根自性的見性看,這天性所具有的見聞覺知,雖然範圍是大一點,但還不是最大,而且還是有一個侷限。才有一千個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或者是多少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別,這種三不等的虛空範圍給你看到。

要看到十方一切世界,只有用空真如,這個空,就是虛空界、不可思議界,這種法身具有的真如性用,僅有如來具有。所以,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祂們都是以這個真如法身在用,但是,法身清淨有多少,是究竟的真如法身,還是修學一點空的真如法身,其功能就不一樣。所以,才有這四聖眾不等虛空界,這中間就有最清淨覺,或者是清淨覺或者是50%60%的清淨覺等分別,才有層次、能力的分別,也僅有如來能得這不思議界。

你要了解這個佛法,我們要超越六根塵識的功能,進入天界的真如性功用,但這還不夠,要回到不執一切法,不執一切法的清淨法身真如,我們知道了,但是做不到。這裡如來之法身,係以真如為自性,我們知道自性是現起一切法的根本,自性,性,就是心生起的這個體,是有因緣才會生起。那你說虛空之間哪一個沒有因緣,十方世界永遠都在那裡。你法身清淨的話,當然隨時可以映現到它,它不是來找你,它是安住在法位上,法是住在法位上,你清淨法身就有能力去映照到它。

對我們而言,普通因緣,是對著你的因緣來起法,你才能夠感知。現在最清淨覺的如來法身,衪已經是無所不著的遍虛空界、不可思議界,十方虛空一切佛剎土的所有世界,當然跟衪都是有因緣,隨時都契合在一起,是如來衪的因緣,會產生一切法,衪的自性會現一切法,它的真如自性現起中,當然沒有起滅,會現起就會滅,這對如來法身清淨覺來講,是不適用的。

天神的天眼通,他想到哪一個事情、地方,那個事情、地方才會現;你要說忉利天的玉皇大帝現在他在做什麼,你想到他,你有這個能力,他就會現起在心中,你要有想才會現,為什麼不想他不會現?因為他的法身還不完全清淨,還沒有完全開顯出來,所以不是用含容一切相的。而如來因為是得到最清淨覺,衪有這個能力,所有一切中,如來法身是最微妙殊勝,衪的法身自性無所不在的,都是跟十方一切事相相契合。當因緣來,衪就是利益他,隨時都在無量無邊的虛空中。當然如來心中事相現起都沒有生滅,除了這個世界滅、除了那個佛剎土滅,所以因緣才滅,滅而後再生。如果有無量無邊的佛剎土,衪就能夠涵容無量無邊的佛剎土,這中間有生有滅,你要知道如來的法身係以真如為自性,故稱真如法身。

自性是生起一切法的根本,而這自性法身又不生滅,隨時都在的,真如為一切現象之實性,現象是法相,住在法住,住在法味上,上面所講如來的實相、實性或是理體,也可以講空,真如為一切現象是實性,實性也是因為它有自性,所以產生一切有相,超越所有之差別相,就是實性。差別相,你去掉多少,心地就清淨多少,你都沒有差別相的話,諸法因緣所現的法,你沒有善惡、好壞分別想,這樣就是這樣、那樣就是那樣,不會去在意它。你的心只要能夠這樣清淨,你當然就能夠讓一切法沒有差別相,安住在真如自性上,而只有清淨的如來法身,才有這種功德相;如來之法身即以之為自性,如來的法身就是沒有差別性,超越差別相的實性為自性,滅除一切煩惱障,具足一切善法,最重要是能夠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不是說不去讓一切法產生,才稱為如如不動。如來的清淨法身,是依實性真如所現跟虛空一切相包容在一起的,衪裡面有種種的相,但是,衪以理地空為真如,超越一切差別相,既然超越一切差別相,就沒有煩惱、障礙。

因為是如來,衪是發心度一切眾生而成就佛果,祂有這種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具足一切利益眾生的善法,這中間衪能夠如如不動,做了善法、做了無量無邊的事情,沒有做一件事,沒有做什麼善法、不善法,度了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可度,這種法身真如所現的一切境界,衪當然能夠自在無礙,為最圓滿。

()不思議界:如來有十種不可思議法,(1)最勝身相不可思議,(2)妙好音聲不可思議,(3)最上大智不可思議,(4)微妙光明不可思議,(5)圓滿戒定不可思議,(6)廣大神足不可思議,(7)十種智力不可思議,(8)四無所畏不可思議,(9)大悲之心不可思議,(10)不共佛法不可思議。

前述不思議界即理體絕思慮言議,不能用語言、文字、心來思考的,叫不可思議界,理體絕思慮言議當可理解。如來有十種不可思議法:

(1)最勝身相不可思議,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相,每一個相都是福德因緣修成圓滿所具足的,不是一般的菩薩、聲聞、緣覺所可比的。

(2)妙好音聲不可思議,言妙是聲音可以遍無盡的虛空,好是眾生都願意聽,一聽即能悟解一切法,所以說是不可思議。

(3)最上大智不可思議,佛的智慧到底多大?沒有一個人知道,只有佛佛才知道,佛跟佛之間才了解,如來跟如來之間互相知道以外,其他眾生根本搆不到衪們的智慧到底有在那裡。

(4)微妙光明不可思議,光明是佛所發的百寶光,或者千萬億無量光,佛都可以隨意而發,微是微細、量多,無所不遍;妙,虛空界有多大它們都可以遍及,你這邊世界發光,在無量微數的另外一個世界那邊的佛衪都可以知道,遍及,我們凡夫就是這個世界的佛在發光也搆不到,被照到了也不能夠了知,不要講其他世界的佛,這種是不可思議的發微妙光。

(5)圓滿戒定不可思議,佛德行不可思議,戒法身清淨、定法身清淨,當然這是最基本的,然後,產生慧法身、解脫法身、產生解脫知見法身這是菩薩境界,那佛的境界,更是五分法身具足以外,還更圓滿,這裡講圓滿戒定慧不可思議,解脫、解脫知見法身,都可以講不可以思議。

(6)廣大神足不可思議,衪無量無邊的神通具足,衪不是只有宿命通,還有宿命明,不是只有天眼通,還有天眼明,不是只有漏盡通,還有漏盡明,其他的神通智慧,到哪裡就到哪裡,因為衪可見的世界盡虛空界,衪要到哪裡就可以到哪裡,菩薩、阿羅漢他們的心量受限制,就是可以看到的、可以去的,還是在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其他他們都不搆不及,因達不到佛的境界,所以叫不可思議,只有佛跟佛之間才知道。

(7)十種智力不可思議,智力為daśa balāni,佛與菩薩各有不同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種,又稱作十神力,是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稱為力。佛具有:

(a)處非處智力,又稱作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不是力、是處非處力。處即謂是道理。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稱為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不漏。

(b)業異熟智力,又稱作知業報智力、知三世業智力、業報集智力、業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不漏。

(c)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又稱作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發起雜染清淨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定力,即因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不漏。

(e)根上下智力,又稱作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是說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能實遍知不漏。

(f)種種勝解智力,又稱作知種種解智力、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欲力。是說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能如實遍知不漏。

(g)種種界智力,又稱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是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能如實遍知不漏。

(h)遍趣行智力,又稱作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道力。是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能如實遍知不漏。

(i)宿住隨念智力,又稱作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不漏。

(j)死生智力,又稱作知天眼無礙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智通力。是謂如來藉天眼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如實遍知不漏。

(k)漏盡智力,又稱作知永斷習氣智力、結盡智力、漏盡智力。是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諸智不漏。

 

(8)四無所畏不可思議,佛四無所畏亦是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即:

(a)諸法現等覺無畏,又稱作一切智無所畏、正等覺無畏、等覺無畏。意為對於諸法皆覺知,住於正見無所屈伏,具無所怖畏之自信。此智以十智為性,與十力中之第一處非處智力同體。

(b)一切漏盡智無畏,又稱作漏永盡無畏、漏盡無所畏、漏盡無畏。意為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此智以十智中苦、集、道、他心等四智以外之六智為性,與十力中之第十漏盡智力同體。

(c)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又稱作說障法無畏、說障道無所畏、障法無畏。謂闡示修行障礙之法,並對任何非難皆無所怖畏。此智以道、滅等二智以外之八智為性,與十力中之第二業異熟智力同體。

(d)為證一切具足出道如性無畏,又稱作說出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出苦道無畏,亦即宣說出離之道而無所怖畏。此智滅智以外之九智為性,與十力中之第七遍趣行智力同體。

 

(9)大悲之心不可思議,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等四無量心,衪都比菩薩要大,怎麼大?不能用我們的心來思量。一般言悲,是指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又佛、菩薩要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二者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所以大悲是指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大智度論》言,慈悲有三種:

(a)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一切救度以過去因緣為主。當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而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之慈悲亦屬此種,故亦稱小悲。

(b)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係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

(c)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係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種慈悲,並稱為三緣慈悲、三種緣慈,或三慈。

 

(10)不共佛法不可思議。佛有十八種不共法,不共菩薩、不共聲聞、不共緣覺的法,更不可思議,十八不共法。十八種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於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特有之十八種功德法。《大品般若經》廣乘品指出十八不共法:

(i)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於身無失。

(ii)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

(iii)意無失,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心於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

(iiii)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v)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於諸法實相中不退失。

(vi)無不知己捨心,於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於寂靜平等。

(vii)欲無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

(viii)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為度眾生恆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

(viii)念無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x)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無礙故,於慧無缺減。

(xi)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為、無為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餘,即於解脫無缺減。

(xii)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闇障。

(xiii)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xiiii)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xv)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以上三項,乃佛造作身、口、意三業時,先觀察得失,後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皆能利益眾生。

(xvi)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

(xvii)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

(xviii)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上三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

 

到現在為止,我們把如來所成就最清淨覺的圓滿功德相,說明完畢。為什麼如來得最清淨覺?因如來具有十二種獨有的如來藏真如相,比凡夫跟小乘聖人或者不全清淨覺菩薩們所得都要圓滿,除佛外諸聖還是有差別。

前面講的七種真如就是凡夫、小乘聖人的真如境界,後面所講的十二種如來真如性,菩薩是有一點,但不究竟,只有如來具足最極致的真如法身,才能夠現起最殊勝微妙圓滿的這十二種真如相,此是如來最清淨覺所獲得,你要了解它含有什麼意思,都是在講真如性,但意境不同。下面接續另一段經文,是講如來其他功德相,今天就上到這裡。(待續)

(2007.04.04.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