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14-1)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前言:
釋迦牟尼佛報身佛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衪有十八種圓滿功德相,衪具足如來的什麼德行,現在講第一句功德相,「薄伽梵,最清淨覺」。覺有很多種,一種覺而不斷習,還是不淨;淨,又有好幾種,有天神的清淨、有聲聞、緣覺的清淨、也有菩薩的清淨,甚至於也有如來十地的究竟清淨,最清淨覺就是十地如來,也就是果地佛如來,具足最清淨覺。上回我們講到聲聞、緣覺的清淨,有七種真如,包括天神、凡夫在內,有七種真如自性。
凡聖真如有上不同真如相,故真如實相指一切萬有之真實。真如與實相,同體而異名,就假諦之妙有而言,即稱實相;就空諦之一如而言,則稱為真如。此外,實相亦為空、假、中三諦之總名,故真如實相一詞亦通於空、假、中之三諦。
凡聖真如有如上七種不同真如相,故真如實相指一切萬有之真實。我們知道真如性,依你修證的境界不同,會現種種不同真如的功用。天性就是現天性的真如,色界天的天神,祂現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想定的真如性;四空處定的天神,就現四空處的真如性;九處地定、八背捨、十遍一切處境界者,都是聲聞、緣覺跟天界、凡夫所具足的真如,他們都具足一切此等真如實相。
真如與實相,同體而異名,實相跟真如,體性來講是一樣的,依你的真如性現一切相、現一切反應。上回我們也講到邪真如到正行真如,這是我們自性的功用,就假諦妙有而言,空、假、中觀這三諦,空觀、假觀、中道觀,這裡面假觀,空觀是解脫的,中道觀是實相觀,是真解脫的。如果沒有現象,就顯示不出一切世間相,你修行也是要空有不二的覺知,不是只有學空功。學到空,你否定有這一部份,你就沒有辦法圓融,所以三諦之間能夠圓滿的運轉,來度化眾生。
就假諦之妙有來說的話,就是實相,實相就是你觀一切相有這個法,但,它不管好壞對我都沒有影響,你有這種修證,這就是實相觀;就空諦之一如而言,如果從假觀裡面的法而言,它還具足一個空,這樣才能現起假有的法,如果從解脫的空觀這部份來講的話,它並沒有分離空有的體性,並沒有分為二,還是一。因為一切法相是從空相裡面所起的,空相雖然起了法相,不破壞它本來的空相,它就一如,並沒二相,還是一樣的體用如。你慢慢去覺知真心是什麼樣子,還是從空性而起,真心面對著妄想習氣之心時,它有覺知。你這覺知,當下能夠分辨清楚,你就可以說是了知真心,也是了知自性。
《楞嚴經》講的,當你起心動念時,你還有一個覺知可以知道你心裡面起心動念,那個可以覺知你起心動念的,那個就是真心,你要明心見性,見性這個部份,就是見你的自性。如果再進而心明了以後,你能見自性,就知道它自性的功用。可以覺知,當然這個時候,在還沒有究竟的人,因為心還不清淨,才有一個真心覺知,與還有一個妄想心,這兩個心對立。如果妄想心不亂起,習氣毛病也斷盡,像如來佛一樣的話,就沒有什麼真心、妄心之別,只有一個真心的反應,只要起心動念都是真心的反應,都是圓滿佛性者的反應(應緣)。我們還沒有究竟才有真、妄之分別。以空諦一如而言,則稱為真如,真正如其本來自性所具足的功用是什麼,此功用就是真如。真如分別說有兩個,一個是如實空的體,一個是如實空的體應緣所起的如實不空的法相,這兩個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二,這些都是真如自性的反應,一體的兩面。
此外,實相亦為空、假、中三諦之總名,空、假、中是一切法幻起時,一個體、一個相、一個覺知之間,三者之間具足的關係,如果你不去在意,一切法因緣起,你只有空,當然沒有假相,因為你不應緣。有應緣,從空中起一切法,你又有一個覺知來觀這個法,但是保持實相觀,這個就是中,中就是中道實相觀,所以空、假、中,在天台宗來講這三諦,也就是在講實相之總名。故真如實相一詞亦通於空、假、中之三諦,在補充上面所講的正行真如。這是凡、聖具足的七種真如。
繼續講今天的經文,如來最清淨覺之義理:
「如來最清淨覺當有別於三聖真如,以下如來所證最清淨覺真如,共有十二真如異名,亦稱十二無為或十二空。」
三聖真如是聲聞乘、緣覺乘跟菩薩乘行者之真如性,有別與如來所證最清淨覺真如,最清淨覺者共有十二真如異名,亦稱十二無為或十二空,這只有如來才具有的。很多人喜歡講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真正的真如相,但是,只有佛、大菩薩的境界才有或才具足。我們這個心稱為阿賴耶識,因為不清淨,還有執著,妄想、習氣、毛病一堆;聲聞、緣覺乘的行者,祂的真如,偏向空、無我的體會,這還不是最清淨覺。以下如來最清淨覺所具足的十二種真如下。
(1)真如:真者真實,如者如常。諸法之體性真實如常,隨緣變異(凡),而無變易(聖)。
常,就是永恆。一個法,能夠永遠不變、永遠存在,只有一個空相,其他不能謂永恆、不變;如果,是有為相,它隨時都會變或者是時間幾千萬億年,它還是在微變,一秒鐘變跟幾千萬億年在變,總是在變,這就不是常。所以不變空體是如常、如恆的真如,這就是真實的如來。諸法之體性真實如常,諸法的實體就是空體,如果法有實體,那就不是虛幻、不實在的,但是,它會無常,會因緣滅,它就滅,我們說諸法,它是無實體,諸法依靠的實體,還是我們講的空,真如如常,是空,真實如常,「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諸法依賴在因上,因依賴在哪裡?因,有緣要法起,還是依賴在空性上面。所以隨緣變異,凡夫者才是隨緣變異,隨因緣而變異,這是凡夫相。
隨緣而不變易,是異轉,這就是聖人的境界。凡夫的隨緣變異,甲變乙,乙變丙,變丁,各種不同的法相。如果你隨緣而沒有變其它的法相的話,那就是實相觀,你看一個東西只是一個東西,你不會轉變它概念,我們在修行、打坐時,有時修行中看到一個影像或者一個色彩,你看到的色彩也許是紫色的,你一想這個紫色的好像什麼跟什麼,它就會隨意而轉變。你不想,它不變,你一想它就變,這就是變異,因為你的心在變之故。有的同學說我感應一個念,然後,你馬上就變,依你這個念,馬上想到另一個念頭,另一個念頭,馬上又有另一個念頭把你反駁回來或者把你引導到另一個地方去,這就是有所變。
你要學聖人,我可以聽到這句話,但,我不去分辨、相應,而無變易者是聖人境界,能隨緣而不變異。我們一般人都自己有自己的執著,如果碰到你內心的疙瘩或者是傷痛處的話,你可能會避重就輕,心裡面會馬上起心念相應,你一起心念相應,就是變異,一變異,它就有反應,再反應回來,這一來一往、一問一答沒完沒了,這凡夫都是這樣,煩惱就是這樣起的,你要學聖人,我內心感應到一句話或者現一個影像都好,不要起心動念相應最好,不起心動念就沒事,最好,不變異,隨緣,但,不變異。
如果你隨緣而變一個、兩個、三個這種不一樣的法的話,那是凡夫,還沒有到聖人的境界,這是真如。真如應緣所現那個念、那個境,是真正我們自性所反應的,第二個念頭,你起分別,知道這個念頭在講什麼,那還好,只懂,但是,不去起心動念再加以妄想,很多人都是起了分別以後,你分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然後,接著下來就有你的意見、有你的思維,馬上就變成另一個念頭、影像,把甲的現象一轉轉到乙的現象,乙的現象,它馬上給你一句話,你馬上就轉到第三個境界去,沒完沒了一直在那裡繞、變化,變異,後面那是邪真如,你的妄想習氣,那不是我們真正的自性清淨真如實相所現的。
(2)法界:界者所依之義,真如為諸法之所依,諸法為緣起之法。如來清淨覺能遍一切法界,遍一切佛剎土,故言能盡法界。
法界真如性,如來法身清淨,遍十方,界者所依之義,如果沒有界,就沒有法的存在,有界,譬如我們有三界九地,欲界,有我們四大部洲,欲界六天;色界有十三天,四禪各有三天,十二天加一個無想天,共十三天;四空處定又有四定,加起來總共有二十八天,有界都是眾生所依止的。真如為諸法之所依,要起心動念,如其其本來功用的那個自性,是諸法所依賴的,諸法為緣起之法,如果一切法,沒有緣起,它起不了法,就是你要打妄想,也是要有一個打妄想的因跟緣,在家裡自己一個人胡思亂想,這是沒有實因緣的因緣,但,還是要因緣。
真正我們講的因緣法,是講實際有因緣的;譬如你現在想到梅乾,梅乾有沒有吃到?沒有,但是,你一想到梅乾,你就要流口水,這是不真實的緣起法。如果有一個冤親債主來,在干擾你,你身體不舒服了或者你心亂了,那是有實際的因緣,你可以體會,表示這是真實法,就有真因緣起法。
如來清淨覺能遍一切法界,譬如說我們這個世界有十法界,虛空之間有一切的佛剎土、一切的世界無量無邊,有的佛剎土裡面只有善趣,沒有惡趣,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六道。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那裡只有準聖人跟聖人,沒有什麼地獄道跟餓鬼道、畜生道。不管是哪一界、哪一個佛剎土,佛的清淨覺性,才能夠遍一切法界、遍一切佛剎土,故言能盡法界。法界無量無邊的大,不可說不可說的大,如果有一個有形的形象要遍這個法界,是不可能的,只有最清淨的如來法身,才能夠遍盡一切佛剎土、一切世界,衪可以在每一個世界、法界裡面示現。菩薩,雖然能夠遊歷千萬佛剎土,但是還是有一個限制,一個數目的限制。只有佛,衪不管虛空多大,衪都可以遍入一切佛的境地,一切佛剎土。
講到法界,我們要有個概念,不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十法界,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有天、有阿修羅、有人、有畜牲、有餓鬼、有地獄,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十法界。但是,其他的世界可能不具足十法界,具足三法界或者只有聖人法界,不管你是怎麼樣,佛的清淨覺可以遍一切,衪的神通無量,可以知道那個佛剎土,現在這個佛在現什麼光、講什麼經,衪無所不知,這種能力,我們要去深深的了解,才不會說你證到什麼境界、什麼境界,對佛的境界不了解之前,我們看佛經、看名相解釋的,你就知道,那不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但,我們道理要懂,做不到是一回事,懂,是要做的。
(3)法性真如:是為諸法之體性,真如緣法生性,故凡者有三性,聖者後二,惟如來為圓成實性一性。
法性,一切法開始要產生時,一定要有一個動作,空面對因緣法時,空,本覺,要開始遇因緣要起法時,有一個始覺,如果始覺不動,只有本覺,那只有鑑照,沒有緣起。我們現在看不到自性在鑑照什麼,可是佛的真如性,衪有遍虛空,入一切法界、一切佛剎土的能力,衪可以鑑照那個佛剎土,那個佛在講什麼經、在幹什麼,衪都能幫下知道,這是衪有本覺的空真如所具足的一切神變。
現在講因緣,因緣你要起法性時,要先有一個始覺,始覺,譬如你眼根,指能面對色相,你面對的色相,一定是眼根真如起作用,開始法性現,它要變色相的法相,然後,我們的眼識要來認知它,這過程,開始第一念要動時,這個始覺在動,如果始覺都不起的話,就像如來衪的清淨覺一樣都不動,雖然衪可以入一切法界,可以現一切真如相,衪要動是衪的應化身現,這個如來境界概念第八品在講的法。我們說修到最後你捨一切法有什麼作用?捨一切法以後,你回到真正本覺空時,有人憶想,憶想時,某個佛,衪就一個應化身出去,衪本身可以在不知不覺之間或者覺知而不動之間,化一個化身出去。
修到三地菩薩有一個化身,五地菩薩有三個化身,這個化身怎麼出去的,當事者搞不清楚,不清不楚的,有的人說我看到你來,有嗎?自己都懷疑,這就是我們還搞不清楚。當然如來祂,哪一個人想衪,衪能知道,但是,祂不是有為心化的,但能清楚過程與現象,但此化身不是祂用有為心去化的,化身是自然感應化現出去的,經云,這是未成佛前的加行修持力所化起,非自清淨法身所應化而起。
我們修習佛法,要修到應化身能自現起,至少要到八地菩薩就多一點的化身,五地菩薩是不簡單了,但才三個化身能化起,就是說同時有三個人憶想祂的話,祂可以化三個應化身出去。但,這個時候祂還搞不清楚,到底我化身出去了沒有?心還不清明,因為化身出去,心還不清淨,所以,有無明,出去做什麼事情,就不知道。
這裡的本覺、始覺名相,是《楞嚴經》裡面講的名相,本覺是無量無邊遍一切虛空,它是不動的如來藏性;始覺,是我們一切因緣法要起法時,先起法性,再起法相,現在在講法性,法性是依各個真如所現的,譬如眼根真如,它當然起了法相,法性,起了色相的法性。又如果是遇聲音,它就起了聞性的法性,現出聲音所具有的聲塵。始覺亦在說明,自我覺醒想要脫離困境而生起修行的心,這時的名相就可以說是初步覺醒要修了,有人稱此覺醒稱為始覺。
法性,是為諸法之體性,諸法的體性,又是什麼?當然是空性,現在在講諸法的體性,一定在講有為法,真如緣法生性,故凡者有三性,聖者後二,惟如來為圓成實性,只有一性。這三性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凡夫,還是具有一個圓成實性的覺知真如,能感應一切因緣,此時圓成實性可以看做本覺,可惜凡夫不覺,依妄而行。依他起自性是始覺,覺知法緣之後,我們凡夫還加了一個妄覺,妄覺就是遍計所執。
圓成實性我們修不到佛的境界所以看不到,但是,它真如還是照樣作用,作用以後產生依他起性的功能,現起法相,現起法相時,我們執著這裡面是好呢?不好呢?一切現象依你的心態而來變,是很執著的,這就是遍計所執性,所以說凡夫具足這三性。不是你因為還沒有成佛,那個本覺就沒有,本覺還是在,只是你不認知它、你不懂得它的功用。你要懂得這些,最好把心眼打開、窠臼打破,這八識、七識、六識之間的心流交換,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因為它動作過程慢半拍,很慢很慢的,那時候講話要能觀,那個是本覺心所現,空因緣所現的相給你的訊息,你才能夠讀得,看到那個心流訊息,才知道我要講什麼話。
很多沒有究竟的人,他也有這個能力,他本覺照樣可以有圓成實性,照樣可以遍照眾生的心、眾生的因緣,但當事者不清不楚。佛當然是清楚的,但是,這個念頭傳出來時,給始覺認知了,因為他依他起性,始覺認知了,這是個心念,感召某個人在想什麼、在罣礙哪一件,它現出這件訊息,這訊息他不知道來自於哪裡,只是這邊本覺傳遞給他的,這不是外境,這是心裡面的覺知所現的,當然感知還是緣自於外境的。譬如說這裡的外境是指某人的心意,心意只是用感知,用意念感知,感知他在罣礙哪件事,然後他就講出來,他就提到這件事情,你就覺得怎麼剛剛講的那件事情,好像是對著我的心裡的問題在講的。
這個過程,本覺、始覺起法性,然後你可以看到心念的話,認知它,不要說還有遍計所執著性,你起碼可以在這裡認知它、可以讀它。心念,在剛真開悟的人,念起這個過程中,因為要看它,所以講話很慢、很慢,慢吞吞的講。如果一個人講話嘰哩呱啦的快,除非他已度過了這個時間魔相時其,已在講經說法了,這種現象慢慢會失去,也就是走過來了。從開始修行到最後邊修行邊講經說法,若講話都是這樣嘰哩呱啦,像機關槍一樣掃射,那可以肯定他全心眼都沒有打開的,此人他都依他的妄想在講話,所以講的很快、很快。你說這個人反應很快,反應很快就是煩惱很多,遍計所執性所導致。真的有證得本覺、始覺以後所起的法,讓你會講時,再加上遍計所執性,您會添油加醋,加上自己內心的不清淨意,胡思亂想加進去些,講得一大堆。如果修行的人沒有遍計所執性的話,它本覺、始覺所現的法性、法相,簡單明瞭幾句話就完了,就讀完當下,要說也說完了。
法性,大略講起來有三性,離不開此三性,如果你要用六根去顯示法性,就有六塵、六識等等的法性,如果你要以見、聞、覺、知來分別,那見,就是見性,聞就是耳朵的聞性,那覺就是身體或者心的覺受,知就是我們的意念,此四性中有六、七、八識等都有了。法性,六塵裡面就具足六塵法性,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具足。
我們這裡講的三性,在講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裡,聖人沒有遍計所執性,但是,他還會應緣,應緣之間他沒有自己的分別、妄想,所以說聖人祂有二性,就是圓成實性跟依他起性;佛如來,衪只有一個圓成實性,衪如果不度眾生的話,衪不必依他起性,衪以圓成實性鑑照一切因緣,法身遍一切法界,但,不去說也不必做(有為相),要度眾生,才要說、才要做。
(2007.03.21.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