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9)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續)
「遠離眾魔。」
佛陀如何離此四魔?離四魔有差別者,依薩婆多及大乘化相,菩提樹下成佛道時無間解脫破煩惱魔。入無餘依涅槃界時能破蘊魔,吠舍離允諾魔入滅,卻留三月命能破死魔。入慈定時能破天魔,是謂藉以觸地不印之印,不用一法,大慈忍破魔軍。天魔波旬是天魔名波旬,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魔王,是名為波旬,常嬈亂釋尊之修行。蓋諸佛出世,常有與其同世之魔障難其修行成道,且魔各有不同。波旬乃釋迦佛出世時之魔王,有無量眷屬,常障害佛道。若依大乘理實說者。如《佛地論》初地以上離麤四魔,於佛果中究竟永離。隨義分別十信已上,於諸地中,漸次遠離如理應善思惟。
各階段修行者離四魔程度有差別,依薩婆多(sarv2sti-v2din說一切有部)及大乘化相,佛陀如何離此四魔?說菩提樹下成佛道時,得無間解脫破煩惱魔。衪在菩提樹下證悟時,破掉內在的煩惱魔,成就無間解脫,無間解脫就是說沒有間隙、沒有間斷,永遠都得解脫。像小乘的解脫,是不完全清淨的解脫,中間還有雜染法起,只是不會有煩惱心,菩薩也是一樣,還沒有究竟,只有成佛的如來,才可以破一切的煩惱魔,得到無間解脫。
第二個入無餘依涅槃界時能破蘊魔,五蘊魔第一個是色陰魔破掉,然後,受、想、行、識依次而破。色陰魔是身根加六塵境,身根以外,還有五根眼耳鼻舌意,意是心,色法破、再來心法才能破,衪就能完全破五蘊魔相。如果,還有一個身相,就是證得解脫,也就僅得有餘依涅槃,不能完全入無相、無生的境界。
另外,第三個是在吠舍離允諾魔入滅時,雖然是答應波旬入滅,也僅是法身、報身入滅,但是他的應化身卻還可以留三月肉身不壞,繼續從吠舍離走向拘尸那羅(諸佛涅槃處)去。衪能留此三個月性命,即示能破死魔,要死、不死決定在衪,肉體要滅、不滅,決定在衪,就是入滅了、封棺了,衪還能三次現出衪的肉體,那時候也沒有真正的死掉,要在荼毘完時,才真正入滅。三次伸出身體的狀況是:第一次是摩耶夫人下來`人間,看衪的太子入滅,母親來了,不管怎樣還是要起來,表示孝道,所以衪又坐起來,跟衪的母親開釋:人生無常、苦,一切煩惱、痛苦不盡,不要再來人間,跟她說道理以後,天下無不散的因緣,這個肉體還是會滅的;再來第二次在大迦葉尊者,七天以後趕到了,說要看衪的大體,阿難不答應,說已經封棺了,而且裡面也注入了很多的油,不同意開棺。這時候,大迦葉尊者就很悲哀,沒有看到佛陀的肉體。正在這時候,問阿難世尊頭腳各在那邊?世尊衪又從棺裡面把雙腳伸出來,讓大迦葉尊者看到;第三次,封棺以後,衪就現自己於空中引發三昧真火燃燒肉體。像基督教講的耶穌復活,聖人、菩薩,要死不死,決定在他自己,滅不滅決定在他,像這樣,生死魔對他衪沒有辦法。
第四個證悟前破天魔,衪僅是入慈悲定,不用一法,來對治魔的種種障礙,這個就是講衪以觸地印(手指觸地,不是印之印),沒有一個法味的手印,只是隨便把雙手一擺,以我不用一法,來破你魔軍。無為法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個樣子,你要修行就要修無為法,無為法要有真正的定力做基礎。如果,沒有定力做基礎,對外在一切因緣,都沒有辦法定住,就不能住慈悲忍,你要用慈悲忍,不用一法也不行。我們不像佛,衪是千百萬億三昧都證得了,衪可以隨便不用一法,擺了一個觸地印(後人始稱的),不用一法,用大慈忍破魔軍,這是釋迦牟尼佛破四魔的說明。
天魔波旬是天魔名波旬,釋迦牟尼佛當時的天魔叫波旬,現在也是,天魔的壽命很久遠,他就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魔王,是名為波旬,常嬈亂釋尊之修行。蓋諸佛出世,常有與其同世之魔障難其修行成道,如果,沒有魔來障礙,你怎麼知道你修得好不好?有沒有解脫?修得有一點境界,就有魔障,魔不是只有天魔,魑魅魍魎等老來成魔的很多,五蘊魔相說的都是這些的魔類。
阿修羅也可以叫做魔,因為他們都是障礙修行人,讓修行人起瞋心、讓他發脾氣、亂發脾氣;毘那夜迦也可以說屬魔類,它們製造順逆境界,來敗壞修行人的德行,順境,讓他有道場、有徒眾很多很多,這樣他就失覺而迷失掉;逆境,就讓他打坐昏沉、讓他坐不下去,一坐就讓他心慌慌。毘那夜迦也有六種障礙修行人的順逆法門。這個天魔更是厲害了,他的魔軍也會變化無量,考驗釋迦牟尼佛的天魔就是波旬,他有無量眷屬,常障害佛道,誰要修佛道、解脫道,祂就障礙他們,成佛更要障礙,這個就是我們常看經典,就會了解這些現象。
若依大乘理實說者,如《佛地論》說初地以上的菩薩,離麤四魔。如果,對魔來講,他是克服了阿修羅道魔眾、毘那夜迦魔眾、魑魅魍魎等,但是,對於天魔,因為此人還沒有究竟解脫、沒有定力,天魔也不會找上你,初地菩薩離麤四魔,若是指五蘊魔,色身是有點突破,但是,心還不完全清淨;若指煩惱魔,還沒有究竟解脫,微細的煩惱還在,沒有斷盡;若指生死魔,雖然是可以捉住阿賴耶識,讓識神不入滅,因為開悟的人,心眼開了,身體通虛空,阿賴耶識由身體一直要往外飛去,有一點像死亡的樣子,這是初步體會生死魔的現象。真的生死魔是有生死魔來抓此人的神識,神識一脫離色身,就是所謂的人已死亡。
打坐也是一樣,有一過程是要體會死亡的,這是主動體會死亡,世尊講的「安那般那沙地法門」有十六種殊勝,第十五殊勝是「放棄軀命喘息自知」,就是於呼吸間體會怎麼死亡?體會死亡是怎麼樣的情形。第十六殊勝是體會「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在呼吸間能不死,這樣能夠不生不死,也是在打坐禪修中到最後都要學這些,這些都是比較粗的離四魔。
隨義分別十信已上,於諸地中,漸次遠離如理應善思惟,於佛果中究竟永離。剛上面所提到的,釋迦牟尼佛怎麼脫黏離開這四種魔?每一個境界,都在對四魔進行調理的功夫,阿羅漢是十信位裡,十信位最高的是辟支佛。往上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菩薩這些位階,其實講起來,每一個階段都是在修離這四魔,這四魔有粗、有細,有微細、有微微細,有完全永離的果地佛境界,大家要如理的善思惟之。不是說修得比較初淺的就沒有魔障,還是有四魔的障礙,但是,比較粗而已,真有魔類也是比較低級的魑魅魍魎、毘那夜迦、阿修羅魔眾等。
觀佛魔一如,最善之佛陀與最惡之惡魔,於表相而言,形成兩個極端,然就實體本性言之,則佛中並無佛性,魔中亦無魔性;蓋諸法本無自性而了不可得,故善佛與惡魔、順相與逆相,皆屬表相世界,實則佛與魔之本性始終一體不二,故稱佛魔一如。
修行人要觀佛魔一如,最善之佛陀與最惡之惡魔,兩個好像不一樣,一個是順緣教你道理,教如何解脫;一個是逆緣來考驗你,到底您有沒有真正做到解脫,得解脫知見。像《維摩詰所說經》裡面就說佛就是魔、魔就是佛,兩者難分清楚,你沒有魔障,顯不出你到底修得好不好?魔來障礙你,你有沒有自在的能夠化解,能做得到,就是真解脫,佛陀教你無量的心地法門,怎麼做到解脫?
於表相而言,形成兩個極端,一個是來教你道理,一個來考驗你,到底兩個是有沒有分別?一個是正的、一個是反的,你要正、反都能夠得到利益、得到真正的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等,那才是真正的在修佛法。於表相而言,形成兩個極端,然就實體本性言之,如果,你證到自性清淨,以實體的體性來看,什麼叫佛、什麼叫魔,就沒有所謂佛跟魔的分別,因為你不究竟,才會怕東、怕西,才有喜愛佛、不喜歡魔,要知佛中並無佛性,如果以理地來說明,佛性在哪裡,佛中沒有佛性,有佛有世界,無佛無世界,既然無佛,哪裡有魔,這些是你修證功夫的真正驗證,佛既然沒有佛性了,那魔哪裡有魔性,為什麼你有魔性?是你心地不清淨,心不清淨才有魔性,魔才能夠障礙到你。如果,你心清淨了,有具足佛性,魔所現的一切境,都障礙不到你,你心清淨了,哪裡有什麼魔性相應,不會,魔之所以會形成魔障,都是你自己心不清淨,還有魔性跟他相應,魔性離不開欲望,你有種種欲望,怎麼逃離魔的糾纏。
你瞋心不去,魔來讓你生氣,如果,你有大慈悲心,沒有生氣的心,這個魔來障礙你,你也起不了魔性來跟它相應。佛沒有佛性、魔中亦無魔性,要修到成佛解脫,就是要這個樣子;蓋諸法本無自性而了不可得,《解深密經》第五品就在講三無自性,既然根本一切性都無自性,哪有什麼佛、什麼魔?做不到的、心不清淨的,才有一切相,才有三自性相,遍計所執相、依他起性相、圓成實所產生的相。
如果,以理地來觀,魔性沒有、佛性沒有,諸法本來就無自性、了不可得,哪裡有佛、哪裡有魔?故善佛與惡魔、順相與逆相,皆屬表相世界,有佛就有世界、有魔更有世界,無佛自性三相不見、沒有表相、善境界也沒有。無魔時,逆境也不成為逆境,世界相也不存在。實則佛與魔之本性始終一體不二,實際上講,佛跟魔的本性沒有兩樣,只是佛是表善相、魔是表你惡劣的一面,這些如果都去除了,那有什麼分別?佛魔本來的本性就是始終一體不二,故稱佛魔一如。
做一個遠離眾魔的總結,若是一講到禪修,就問會不會走火入魔?這種人知見差得遠,最好不要禪修。有點福德定力者,開始在做禪修時,釋迦牟尼佛可以讓你遠離眾魔,教你一切法,去修種種的善相,然後,又有逆境,又有魔來考驗你。如果,你悟了,佛就是魔、魔就是佛,有什麼可怕!可怕的是你心不清淨,有魔性才會跟他相應,才會害怕魔。每個人的智慧、根機不一樣,這裡講的都是很實在的法,你要去思惟、要去修禪定,要去破你內心的五蘊魔、煩惱魔,能夠擺脫生死魔、天魔的糾纏,到最後悟得無佛、無魔,內心完全清淨。第十三個「無畏圓滿功德相」,沒有害怕的,讓眾生不會生起害怕的如來功德相,你的習氣毛病,如果淡薄一點,佛隨時都在加持你,你就不會心慌意亂,害怕魔、害怕冤親債主、害怕什麼,偏偏你不讓佛加持,你自己胡思亂想,自己搞得天翻地覆,你的魔性很重,你要怎麼解脫,先自己不淨,不管大小魔,才會得其便,障礙到你。
「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
辨第十四住處圓滿。此中佛所住處勝過一切菩薩,及餘莊嚴住處,唯是如來玅飾莊嚴為所住處。由勝一切莊嚴住處,是故說名住處圓滿。莊嚴梵語 vyūha;或梵語 alajkāra,嚴飾布列之意。國土莊嚴者分為人、法、事三種:(1)人莊嚴,即以勝善眾生居其中,故謂淨,淨即莊嚴。(2)法莊嚴,因具諸佛法,故謂淨,淨即莊嚴。(3)事莊嚴,即與眾寶、光明等事相有關莊嚴,顯示事相莊嚴。
第十四個如來圓滿莊嚴相,就是住處莊嚴,就是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在《金剛經》已經講到莊嚴的意思,莊嚴有三不等,一般人把佛堂弄得很莊嚴,那是表相的莊嚴,阿羅漢有阿羅漢內心的解脫莊嚴,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十如來地,這個總共有六十四位階,皆有其莊嚴性。莊嚴,就是心清淨度,因為十住有十住的莊嚴、十行有十行的莊嚴、十迴向菩薩有十迴向菩薩的莊嚴、四加行行者有四加行的莊嚴、十地菩薩有十地菩薩的內心莊嚴、十地如來地有十地如來地的莊嚴,各層次的莊嚴不一樣,莊嚴,是內心到底莊嚴多少?到如來莊嚴時,是最完美了,內心百分之一百清淨。衪這個功德過諸莊嚴,就是這些都比他們都還要超過,只有如來的莊嚴這種性現起來,完全清淨,如來圓滿可以住在衪所依靠的地方,這個就是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我們說佛的世界是娑婆世界,真正衪的報應身所居住,就是另外一個時空裡面,離不開我這個世界的另外一個時空裡面,就是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第十四個在講衪的住處圓滿。因為衪心清淨,可以感召如來莊嚴的衪的道場,也是如來所依住、居住的地方。
辨第十四住處圓滿。此中佛所住處勝過一切菩薩,或者其他十住、十行、十迴向、十信菩薩、阿羅漢等等所居住的地方,要更殊勝圓滿,及餘莊嚴住處,唯是如來玅飾莊嚴為所住處,如來有莊嚴的清淨住,只能住在如來莊嚴的道場,別的菩薩,大菩薩、小菩薩都不能有此住處,講經說法是可以來,但是,只有如來依止在這個地方,住處圓滿,由勝一切莊嚴住處。天上的天宮莊嚴嗎?有點莊嚴,但,不夠莊嚴,阿羅漢、菩薩,更不用講,其住處不及如來的,因為如來住處勝過一切莊嚴的住處,才說住處圓滿。這個住處跟阿彌陀佛世界一樣,跟其他的如來世界也都一樣,住處圓滿。你要知道,你的家、或你未來的道場,到底莊嚴、不莊嚴,就跟你的修行,心地到底證得多少清淨是有相關的。莊嚴的住所,不要光講如來的住處是非常莊嚴,但是,衪是修到內心完全清淨、自性清淨、法身清淨,才有辦法居住在過諸莊嚴的道場,是故說名住處圓滿。
莊嚴梵語vy9ha;或ala3k2ra,在表相上來講是嚴飾布列之意。國土莊嚴者分為人、法、事三個層次:
(1)人莊嚴,就是內心要清淨,國土就清淨,一切子民居住在這裡國土的都清淨,所做的事也清淨,即以勝善眾生居其中,佛的報應身居住在清淨莊嚴的佛報土,像釋迦牟尼佛當生、最後一生時,因為人莊嚴、清淨,只有衪才能感召最勝光曜七寶莊嚴的道場,勝善眾生居其中,心不清淨的不能去。不能去,要怎麼辦?就弄一個方便有餘土,讓眾生去住,完全清淨的才能去,因為都是勝善眾生居其中,故謂淨,淨土就是這樣子,《阿彌陀佛經》裡面講的不以少有福德而生彼國,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不去積很多的福德,也不能去,一定有勝善眾生才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
淨即莊嚴,內心清淨,就是內心莊嚴,我們在講《金剛經》時,把這個莊嚴講得很清楚。舉一個很長的故事,一個女阿羅漢去度一個上座,那個上座根本沒有一點果位,但是,他忝為上座,其他的阿羅漢都排在他的底下,這不是好現象。這個女阿羅漢由觀照後知道此事就去度他,見面叫他要莊嚴。一般人以為莊嚴,就是把佛堂搞得乾乾淨淨,衣服穿得好好的,就是莊嚴。不是的,要你證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才是真正的莊嚴,如果你有機會成為菩薩、成為如來,那到如來境界才是真正的莊嚴。
(2)法莊嚴,因具諸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才叫做具,世間善行也是佛法,世間的禪修所得到的定也是佛法,世間的解脫道,就是稱出世間法,那更是佛法,大乘的實相觀、空有不二的道理,這更是佛法,真正講佛法的,偏向於大乘的「實相法印」所修的或者偏向小乘,聲聞乘他們所修的「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自己入寂滅,不像菩薩用實相觀,不一定要入寂滅,在度眾生之間,也可以得到一切佛法的滋潤,度眾中然後依佛法而住,沒有不安定、沒有散亂,法莊嚴**在如來的住處那個地方,除了人莊嚴以外,事物及一切所說的法也莊嚴。既然具諸佛法,故謂淨,淨即莊嚴。
(3)事莊嚴,即與眾寶、光明等事相有關的莊嚴,這是表相,表面上的一種物質形相所具有的莊嚴,包括你雕刻的佛像,包括你安住佛堂的美麗莊嚴,這是事莊嚴。我們比較在意的就是您的人要莊嚴、法要莊嚴、事要莊嚴,不是說你清淨了,就不必管這個道場莊不莊嚴,還是要讓道場莊嚴。道場莊嚴,眾生到道場就肅然起敬,如果道場不莊嚴、沒有靈性,去了大家沒有感覺到什麼好處。所有的佛,所依止的報應土,都具足這三個莊嚴,衪們的事莊嚴,都是用很多的寶貝、很多的光芒去裝飾他們自己的清淨道場,這是顯示事相莊嚴。
又人、天莊嚴有發心、修行、資財等三種莊嚴;聲聞乘有戒瓔珞、三昧瓔珞、智慧瓔珞、陀羅尼瓔珞等四種莊嚴。菩薩於因位發大誓願,為利益眾生不惜身命,所累積功德以嚴飾其身格,是為其莊嚴。以上種種莊嚴,都不及如來佛土莊嚴,所以說過諸莊嚴。
談到人、天莊嚴,如果,把十信前面的修行人分成:人莊嚴、天莊嚴。天是修善,善根具足,才有天莊嚴。人莊嚴我們說五戒守得好,是人莊嚴,這是小莊嚴,人、天莊嚴,有的剛發心、有的已經在修行、有的是行布施、行法施、行種種財施等等的,這些都是屬於人、天三種莊嚴。因為你才發菩提心,修行是有修,沒有一點點的境界,屬於人層次的清淨,或者屬於天道的層次的清淨;聲聞乘的小乘行者,屬於戒瓔珞,瓔珞是一種寶貝的名稱,小乘的人都要守戒,當然大乘也守戒,不是說大乘不要守戒,還是要守戒,只是他不被戒法所綁住,他為了要度化眾生,一切以度化眾生為主,不是以戒為主。
戒瓔珞、戒寶、戒德而產生戒香,這個戒香是遍十方虛空一切佛剎土都可以聞到。一個人若是守戒清淨的話,這個人是指出家眾,在家眾你要認真去守戒,沒有這個戒瓔珞寶。三昧瓔珞,三昧就是正定,正定三昧寶、三昧德,這個是大小乘都要去具足的。智慧瓔珞,大乘菩薩還要去修智慧瓔珞,所謂菩薩是未來要成佛的。
成佛,這個名詞在這裡跟各位解釋一下,看到成佛,這個成佛,有的人說即世成佛,哪裡有這麼快!就是有,這個佛跟如來佛是不一樣的,我常常講不能講佛,像《金剛經》常常講的,如果「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你就是佛,那你說我這個佛就跟如來一樣嗎?佛跟如來不一樣,如來有十種德行,佛只是如來十種德性名稱裡面的一種,你覺悟、不去造業、內心沒有煩惱,這只是覺者。佛的十號就是衪的十種德行;
應供,小乘的阿羅漢證得就是應供,每個人發心供養他,他都接受,因為他不會推辭,他成就應供位,表示戒德清淨,證得阿羅漢果,叫應供;
正遍知,正逆、空有不二種種境界,衪都無所不知,做證到了;
明行足,我們是無明行為一大堆,佛衪是有明,用這光明來做衪該做的事情,心清淨、行為清淨,心一明產生十種明,也可以說十種神通與智慧,稱為明行足;
善逝,善來善去,如實地逝而到彼岸。善逝,要去都是自在無礙去,到達彼岸。不像有的修行人,修歸修,要死時,還要病了好久,受病魔來折磨。佛,證得的話要去就不去,不去,再活起來,像剛講的,善逝,善來善去,《金剛經》講過了,善去就是善逝,有如來、如去,不來就去了;
世間解,世間的一切事情、一切現象衪都知道,佛能了知眾生、非眾生二種世間之一切,既了知世間之因、世間之滅,亦了知出世間之道。這沒有宿命通是不行,稍微一點小事,衪都知道因果,上回我講的,在《涅槃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吃了人家供養有毒的東西以後,就一直拉肚子,衪就要去喝水,一到拘尸那羅那邊去,離衪涅槃的地方不遠,阿難尊者一去,這個溪看起來很清淨,要拿水時,剛好有五百牛頭在上流的地方走過去,這個水就混沌了、髒了,阿難尊者就心裡很苦惱,這個水怎麼能夠拿去給世尊喝,你懂得因果的人,你就要知道,對你要供養的佛、菩薩,要供養的人都要這麼誠心的去供養,阿難尊者也是很恭敬的,這個水那麼髒,怎麼拿去給世尊喝,如果勉強拿去給衪喝,阿難尊者會起煩惱,說我心不淨,所以我不能拿這污水給世尊喝。梵天王知道,他就用他神通力把水弄清淨了,清是一個表相,阿難看了很高興水清了,就拿回去給世尊喝。世尊都知道,這種事都是因果報應,阿難拿回來的水還是髒的,但是,衪喝完才跟阿難,不然,他心裡過意不去。在阿難尊者看來水是清淨的,那是梵天王讓它清淨,在世尊祂看來,要受那個業力果報,祂喝的還是髒水。
然後,世尊就講故事,在好久以前,釋迦牟尼佛出生為一頭小牛、犢牛,不知道因果,就沒有因果嗎?有,還是有因果。牛媽媽要喝水時,這小牛在水中跑來跑去,好玩,跑來跑去,結果給牛媽媽喝這個髒水,現在自己要受此報。這段在講對父母親所做的逆緣,果報加了五百倍,那一世只有一頭牛在那裡跑跑跑,現在衪要入滅、要喝水時,有五百頭牛走過去,果報加五百倍。那麼微細的事情,我們會說剛好牛走過去,我們沒有神通、沒有宿命通,所以我們不知道,所有大小事情都有因因果果,世間一切都要能了解。包括樹葉,現在幾葉,掉了幾葉,還有幾葉。下雨,到底有幾滴雨下來,這了知一切世間相是不簡單,要成如來佛始成。
無上士,如來之智德,於人中最勝,無有過之者,故稱無上士,世間人沒有比衪有更好的修行境界。我們對於菩薩開悟稱大士,有時候人家稱觀世音菩薩為白衣大士,白衣觀世音菩薩,大士就是大菩薩。無上士,就是沒有比這個修行更好的;
調御丈夫,意指可化導一切丈夫之調御師。如果你說你修得覺悟了,你沒有去度一個眾生的能力,那沒有成就調御丈夫。如果,你只會度人,沒有其他的功德,那也不是佛,調御就是這個人有什麼毛病?你要讓他懂得這個毛病,然後跟他講道理,讓他開悟、解脫,有這個能力就是調御丈夫。當然,調御丈夫還要觀這個人的根機時間到了沒有?這個人可度嗎?種種能觀、能行,叫調御丈夫;
天人師,謂佛陀為諸天與人類之教師,示導一切應作不應作、是善是不善,若能依教而行,不捨道法,能得解脫煩惱之報,故稱天人師。天神也要拜衪為師,雖然天神果報不錯,衪可以到欲界天去講、無色界天去講,所以說是天人師;
佛,意譯覺者、知者、覺。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
世尊,最後是三界裡面最尊貴的,稱之為世尊。
這十號都有衪的功德圓滿相,你不要說佛,然後要成佛就是成佛,你要成如來,如來就要具足這十號,你看經典,一談到哪一個如來,一定把這十號列出來,如果你少一號,那就不是如來佛,這是功夫就差一點。你光覺悟,覺悟是後面倒數第九,我們發菩提心,就是要學未來成如來,十號具足的如來,每一劫都來人世間或者升天,來來去去,這麼來培養智慧瓔珞,智慧就是要成就如來菩提的智慧,學一切智,這種智慧莊嚴就是真的莊嚴。
陀羅尼瓔珞,陀羅尼就是提綱契領的以一個字或簡單的幾個名相連結,就可以把佛法演譯成無量義,這個就是進入陀羅尼門。外道跟修佛法最大的差別,就是菩薩依陀羅尼去演譯一切經義,菩薩依陀羅尼,過去佛如來所說的陀羅尼咒去利益一切眾生,依經義演無量義,依真言去化導一切眾生,最高的陀羅尼瓔珞,這是行菩薩道要具足的這種莊嚴功德。
戒瓔珞、三昧瓔珞、智慧瓔珞、陀羅尼瓔珞有這四種莊嚴。菩薩於因位發大誓願,你要成如來,這是要求如來菩提,這是很大的願,成如來要做什麼?成如來就是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要度一切眾生。菩薩能力還不夠,只能度一些與你有緣的人。證到如來時,你具足這十號圓滿功德相,你能力、智慧、知見,無所不能、能就無所不做的去辦到一切事。菩薩在因位時發大誓願,為利益眾生不惜身命,要成佛、要成如來,就是要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之間,你要不愛惜你的生命,該捨就要捨,愈能捨,愈能早日成佛。不惜身命,每個人的認知都不一樣,有的像釋迦牟尼佛捨身體給眾生來吃、來怎麼樣,衪都願意,有的是為了守戒,寧願死也不犯戒,這也是不惜生命,你為了眾生離苦得樂,不要很煩惱這個肉體不舒服、常常生病,你也不要太在意。
所累積功德以嚴飾其身格,我們人身的這種格調,人格、身格來莊嚴,莊飾我們自己的身體,讓它成為莊嚴。以上種種莊嚴,都不及如來佛土莊嚴,所以說過諸莊嚴。這是從衪的修證到的德行講,如果像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菩薩、十地如來地等等不同層次的境界,這些聖人也有莊嚴的一面,但是,沒有如來的莊嚴那麼圓滿。
如來在因地時滿足十度萬行,具足所有福德,能顯現清淨法身,莊嚴佛果,故稱福德莊嚴(略稱福嚴),屬利他之行;也修習正智見,淨盡無明,能顯現清淨法身,莊嚴佛果,故稱智慧莊嚴(略稱智嚴),屬自利之行。如來能具足二種福智莊嚴而自利利他,已能具知佛性,依清淨自性感召自受用土、他受用土,以如來福德具足莊嚴之自受用土,做為其所依之處。
如來在因地時滿足十度萬行,地前菩薩修六度,大家都比較清楚了,六波羅蜜,地上菩薩修十度,在因位,菩薩因位,還沒有成就佛果,所以,他要修六度─布施、持戒、修忍辱法、正精進心、修禪定、修般若智慧等這六度。如果是登地菩薩,進入菩薩十位的初位階,還要用到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愈後面的菩薩位階愈能方便度眾生,能夠對自己方便、對眾生方便開始行這十度萬行,滿足十度萬行,這樣就能具足所有福德,能顯現清淨法身。法身是無相、最清淨。如果,法身還不清淨,那都是在過程之間的地前菩薩、地上菩薩。
莊嚴佛果,用清淨法身成就莊嚴的佛果位,如果菩薩做到這樣的話,才稱福德莊嚴(略稱福嚴),有個寺廟叫福嚴精舍,像印順導師的道場在新竹那邊叫福嚴精舍。你要知道福嚴,很多是從名相解釋裡面去採用它的功德相,做為自己的寺廟名稱。這個福德莊嚴是屬利他之行;自己也要修,也修習正智見,正確的智慧、正確的見解,對自己的內心要清淨無明的種子,不然,無明會緣行、行緣識、識緣明色、…等等的十二因緣,這樣你就是凡夫。這裡是講菩薩,要清淨我們無明的心,讓它有明,如果有明了、有光明了,就會顯現出清淨法身,清淨法身顯不顯,怎麼來認定?如果連鬼神、天神,你都能降伏的話,那你這法身是清淨。一個剛開悟的人,內心還不清淨,習氣毛病還一大堆,這個法身還不清淨,我們稱為素法身,素法身就是沒有完全清淨的法身,沒有完全清淨法身,有餘習時這些鬼神、天神都不會被你降伏,也不會跟你頂禮、供養,所以有時就會顯示出很多的障礙。
你看很多福報很好的人,表示不出修到什麼樣子的神通力,但是,他心清淨、法身清淨,這個人大都有天神在守護。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本事因緣故事,很多衪要做的事情,都是淨居天、大梵天、忉利天王為衪做得好好的,你常常會想菩薩有神變能力,為什麼不自己來變?變化,就是自性的功用,佛法,有時候你要去思惟,跟這些外道修的,到底差在哪裡?你要捨一切法,到最後都沒有功夫了?不會沒有功夫,你要先清淨法身。
在修行過程之間,為了要清淨法身,什麼都不可以去做,連神通變化都不可以去變,所以都要靠這些天神擁護,幫衪做得好好的。世尊開悟時,要住,就有天神幫衪蓋個小房子,要洗澡就有龍神吐水,挖個坑儲水,你要是覺得菩薩怎麼不會變?菩薩不想去變,要能逆來順受,隨遇而安。還沒有成佛如來時,不是為度眾生,在修行時不能用一切法。
像魔在障礙衪時,衪為什麼不用神通力跟衪鬥呢?你有鬥爭心,你就不是修菩薩道,菩薩道是要學大慈大悲,不管這個人是多壞,是魔、是什麼樣的惡人,不能怨恨他、不能修理他,這種超大慈大悲的心,不是一般人修一修就可以成就的,所以衪為什麼能夠顯現法身清淨,莊嚴佛果?主要是對眾生平等觀、對善惡平等觀,對世間一切法平等觀,那才是真正的平等。
如果淨盡無明,能顯現法身,莊嚴佛果,故稱智慧莊嚴(略稱智嚴),屬自利之行。前面利他是福嚴,後面自利是智嚴,對自己要學智慧,對別人要學福德,如來能具足二種福智莊嚴而自利利他,到最後能具知佛性,依清淨自性感召自受用土(報身土)、他受用土,就是還沒有成就的這些地前菩薩、地上菩薩來感召世尊的淨土,來產生自己修行上的功用,你不真正修行,你不放下心、放下妄想,你不會感召釋迦牟尼佛的清淨心、清淨法身或者清淨的受用土,你如果心清淨一點,可以感召世尊的他受用土,你也可以去居住那一個淨土,以如來福德具足莊嚴之自受用土,當然,只有這個地方才可以為如來所依,不能夠以一個菩薩的地方或者什麼地方,如來心清淨了,衪才能夠以如來莊嚴的場所來做為衪的居住的地方,做為其所依之處。
如來所依處者,如來有五所依土,亦是如來所依之五淨土。即:(1)法性土,如來清淨法身所依之土。雖以真如為體,然此身與土無差別,不變不遷,離相寂滅。(2)實報土,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以無漏之五蘊為體,此由往昔所修功德,成就無礙莊嚴,境智融泯。(3)色相土,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以自行之後得智為體,萬德成就,眾寶莊嚴。(4)他受用土,如來他受用身所依之土。以利他之後得智為體,由所宜之變現,以大悲力現大小勝劣之種種淨土。(5)變化土,如來變化身所依之土。以利他成事智為體,修利他之行,故隨眾生之心,變現淨穢種種之國土。
如來所依處者,如來有五所依土,五個所依的國土,亦是如來所依之五淨土,如來所居住的地方具足哪幾個特性,五淨土就在講這五個特性,即:
(1)法性土,如來清淨法身所依之土,叫法性土,雖以真如為體,真正如來的體,不是一般的五根、六塵、六識這種真如,是如來清淨法身的,一進到如來藏境界,以真如為體,然此身與法性土無差別,土就是身、身就是土,如來體跟法身清淨沒有兩樣,不變不遷,離相寂滅,這是最根本的法性土,無形無相,也不亂起神變、遷化,就當沒有因緣時,就住空相中,這是離相,就是離一切相、現寂滅相,這法性就是法身,就根本理地來講,法身是無相。
(2)實報土,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如來出生就是凡夫身的肉體,然後,修行、證到如來果位時,衪就有應化身無量,法身清淨就有化身無量,這是為度眾生。應報身,衪會有一個報身,是圓滿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如來相。此報身居住在哪裡?居住在實報土。你說到底如來入滅以後,住在哪裡?以法性土來講的話,無所不在、十方虛空一誒佛剎土都是。如果,祂要有一個特定所依止土的話,那就是衪所居住實報土。這是《解深密經》第一段序品所講的「最勝光曜七寶莊嚴的道場」。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以無漏之五蘊為體,沒有毛病的五蘊身為體,此由往昔所修功德,成就無礙莊嚴,境智融泯,境不起,智顯現,境跟智融合在一起,這是實報土。
(3)色相土,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微塵是代表很多,如果要化一、化無量,那就是微塵數的相,微塵相海所依之土,那就是什麼土呢?以自行之後得智為體,每一個土都有一個圓滿功德的相,色相土是以衪的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差別智,根本智是由空而顯,後得智就是差別智,這依因緣而現,從空得根本智以後,才能化,要度眾生,才能用後得智、差別智,來現一些神變,利益一切眾生,色相土,以後得智為體,萬德成就,眾寶莊嚴,因為以前所修的福莊嚴、智莊嚴,成就眾寶莊嚴之色相土。
(4)他受用土,如來他受用身所依之土,就是他受用土,以利他之後得智為體,後得智、差別智,就等於神變方面的,要利他一定要神變,如果祂對於地上菩薩,不一定要變,他可以用意化、語化,他可以用心意念、來化導或者用語化,不用身化,要用身化的話,要用身體變一個相去利益眾生的話,那這是比較淺基的,淺基的才需要有相,地上菩薩或者地前的十住、十迴向的菩薩都修無為、無相,鬼神或者天神常現有相,現光、現他的變化相,你看到相,就以為佛菩薩來了,那不是真的,真正佛弟子要修的是無相、無為的,衪不會給你一個相看,很多人會看到,但是,地上菩薩有時候會看,如果他真的現,一般的佛菩薩不會現給你看,因為衪要教導你無為法、無形、無相,怎麼再現相給你看,有一些人看了以後才會安心,認為真的有佛菩薩在加持,此等沒有用心去感覺,心安祥就是佛在,佛法身清淨跟你在一起,那怎麼看?沒有什麼看,只是心安了,佛就在你身體。
佛要利他有時候要用後得智為體去變化,由所宜之變現,衪要變一個什麼身,去化導哪一個人,不是觀世音菩薩才會化三十二相,以人身得度衪就化人,以童子身得度就化一個童子,以宰相身得度者就化一個宰相,如來也是可以這樣子,由所宜之變,這是後得智所具有功能。你要學到會神變,如《解深密經》的第八品,你根本智要獲得,就是先修空觀,修到完全清淨,要學後得智後怎麼隨宜變化,用後得智差別相去顯神變。
如來可以大悲力現大小勝劣之種種淨土,因為這是佛的他受用土,若你是大菩薩,祂會變現一個大而清淨、殊勝的淨土給你居住。若你是小菩薩衪就化一個小而比較低劣較不好的淨土,所謂不好的是跟如來的淨土相比,不是比人間、天上的皇宮,比人間、天上宮殿都還要好,這是他受用土。你要好好思惟,你如果不再來人間行菩薩道,也不去西方極樂世界,那你要去哪裡?你要能感召佛的他受用土,佛給一個淨土與你居住,也許跟人家一起居住,反正到那個程度的,就是好像同一個淨土一樣。
(5)變化土,如來變化身所依之土,變化身都是短暫的,不會永遠,有變化才有土,沒有變化不會有土,以利他成事智為體,你要利他,成就這個神通變化智慧為體,這樣才能變。當然,這個還是要依清淨法身為根本依止,但是,你得到後得智以後,利他時就能成就一切變化,以智慧為體。為什麼我們還不能變?我們還沒有得到這個智慧,有的空還沒有得到,絕對空(完全空)、相對空這些都還沒有悟得,怎會有後得智、差別智,要起神變這種智慧沒有,要變也變不起來。如來佛陀衪有了,衪可以依利他成事智為體,然後修利他之行,既然要利他,就要依隨眾生之心,變現淨穢種種之國土與菩薩們居止。
如果,這個眾生心清淨了,就變一個清淨的國土語祂。如果,他沒如此地清淨、心裡面很多污穢的種子,那就變一個比較差一點的、污穢的國土讓這個眾生去居住、依止。
這一段在講,如來所依的,不管是法性土、實報土、色相土、他受用土、變化土等等的,都是適合自己所依止,依智嚴、福嚴感召所現的;一個是為了利他化有很多的他受用土、變化土、色相土,來讓心淨、稍淨、稍不淨等等眾生所依止。這在講如來住處圓滿,自己居用了,還可以讓眾生居用,再化其它的色相土、他受用土、變化土,為眾生淨穢等等不同程度來依止,此是第十四個住處圓滿。(待續)
(2006.12.27.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