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7)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品()

蠲除一切煩惱纏垢

提出這個纏垢有一百零八根本煩惱,十八苦。

(5)十八苦者,即老苦、死苦、憂苦、悲苦、苦苦、惱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無明苦、行苦、識苦、名色苦、六入苦、觸苦、受苦、愛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合為十八苦。

佛學上纏垢有一百零八根本煩惱,十八苦。十八苦者,即老苦(人會老)最後會死,是死苦,再來是憂苦、悲苦、苦苦、惱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根本無明苦,一切煩惱都是無明起,不能警覺的話,無明根本煩惱就現,無明起,就結了十二因緣,一切業本由是成就。緣起法是無明緣行(行苦),行緣識(識苦),識緣名色(名色苦),名色緣六入(六入苦),六入緣觸(觸苦),觸緣受(受苦),受緣愛(愛苦),愛緣取(取苦),取緣有(有苦),有苦就有緣生,現出生苦。生苦再接上面的老苦、死苦、憂苦、悲苦、苦苦、惱苦、大苦聚,總共有十八苦。

你可以觀苦集滅道四聖諦來講,從苦諦去觀它的話,苦聖諦、集聖諦,這四聖諦初二,你要去思維苦集相。我們一般看大乘經典,都在講心、講無為、講法相。小乘則先去思維這個苦怎麼來,最重要有十八苦,依每個人業力不同,所現的痛苦不一樣,你要去認真思維,怎麼會有這十八苦,前面講的七苦是大苦,這個老、死、憂、悲、苦、惱、大苦聚,這些大苦聚集,依每個人的業力牽出不同的感受,你憂愁很多、悲情很多,就感覺什麼事情都很痛苦,痛不欲生,很苦惱,煩惱無量,這些都是過去所造的業,現在這些苦現在你的心中、你的身體上,後面再加十二因緣,老死是拿在上面,剩下十一,生苦這些,會造成我們生活的一種現象跟你心裡的總總起心動念,都依這些業力所化現。

你要了解它,這個過去世所造之業為集諦,過去世依十二因緣所造,這一世依十二因緣所造,過去跟現在(今生)所造的業都是集諦,每一世你出生後造業都是再增加一點,你不修行,每一世都是依循這十二因緣來造業,成就十八苦。如果你本身學佛不能夠有什麼進展的話,你反過來思維這些苦聚與十二因緣法,人生的因果報應,煩惱為什麼這麼多?這樣會比較根本一點。

阿含道直向解脫之路,都在講苦集滅道、十二因緣觀、八正道等等佛法,讓你去思維,有痛苦就從裡面去思考解除它。大乘佛法修習者,過去世這些菩薩都有經歷過小乘修行法門,祂在今生很容易的看破這些煩惱,有煩惱也是一點點,不會很重,這種人比較容易修行得有進展。有的人修得很緩慢的,可以反過來,觀這些法─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八正道等。

 

了業之集之意義:三集諦之義,集諦,指有關諸苦生起之真諦。法相宗就集諦所顯具之遍計所執等三性而設之三說,即:(1)習氣集,指遍計所執自性之習氣,即執著於我法之習氣;其體性依他,故為「諦實性假」。(2)等起集,指煩惱業;平等而起,故稱等起。由煩惱起業,由業招果,其煩惱與業乃集之體,又因依他之法,故為「諦性俱實」。(3)未離繫集,指未離障之真如,假名為集,此圓成之真如為集之體性,故為「性實諦假」。  

集諦之意義,是指我們的業聚集在一起,成為果報之因:集諦之義有三,集諦有三個義理,是指有關諸苦生起之真諦(真實義理),你的苦是現在感受的,但是,苦所生起的根本業緣在哪裡?是集諦所受之因起現行。世尊初轉法輪時,對五比丘三轉法輪,這樣講一次(初轉)是已知道理,再轉一次(二轉)即得能斷,再轉一次(三轉)時得已證。已知、已斷、已證是三轉法輪修行觀心之要義。

像度五比丘時,釋迦牟尼佛對此聖人三轉法輪就講四聖諦,再講《無我經》或者稱為《無常經》,五比丘在五天之內就證到阿羅漢果,當然他們打坐修行時間已是蠻久了,起碼跟世尊一樣有六年了,打坐、思維,打坐、思維,世尊在金剛座證道以後,第一週、第二週都在觀想這些因緣,探討為什麼有苦?是由集而來。為什麼有集?過去所造的業聚集而成因,如何成就業?如此十二因緣觀就出現了。

要怎麼去求解脫?十二因緣逆向去思維,怎麼會有生呢?有生就有老、有死,你不來受生的話,乞求不要犯「有」,「有」是出生一切六道的根本,叫做有情眾生,就是在六道中輪迴的有情。

你不要有輪迴的因,你就不要取,不要去貪取一切境,你不取,你就不要起心動念說這個好,那個我喜歡。

不取就不要有愛,有愛就會想取得,愛是來自於覺受。

前面一緣起法的受,憂喜苦樂的覺受,你產生歡喜心,你就有愛念,愛就會去拿、去取。在覺受中你不要起覺受想,憂喜苦樂都放下,你不陷入「受」中。

六根面對六塵產生的六識,你就不要去亂看、亂聽,觸是於根塵上作用,根入塵產生識,這三個動作就是所謂的觸,六根面對六塵境不要起心動念,這個觸就起不了作用,你不要有觸的苦,你就不要六根亂入六塵,即不要有六入,或者面對六塵時,要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要有六入的話,你就不要有分別,沒有分別心,你對於名跟色就不會起念,一個物、一個事,你起有名、有色想,就代表你看進去了,所以六根入六塵不著。名色只是一個代表,聲香味觸法也一樣,因為一切色相,你有分別的話,安了一個名字,安了一個名稱給它,就入因緣法,沒有名稱就沒有分別,名聲,這聲音是什麼聲音?你給它安一個名字,這聲音是好聲、壞聲、音樂聲、雜聲、什麼聲;名香,你聞到一個香、臭味,你說是香的、是辣的、是臭的;名味,舌頭所接觸的酸甜苦辣,什麼味;名觸,你接觸的東西,軟硬堅實你都加以分別,這些都是名。名法,內心的起心動念都是法,塵境,這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起了分別心,安了一個名在上面,這樣的話,你就會從內心看進去了。六入,有六入就有觸、有觸就有受、有受就有愛、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業報成,是為有。

你對名色沒有分別,前面另一緣起的是識苦,我們有八個心,八識,八識心王開始作用,才有分別,你不要有心王發揮作用,就沒有識苦。

你要再往前推,不要行苦,行為造作,或者是潛意識裡面的一切心念法塵,這些都包括在行苦裡面,你沒有行苦,不執著你的行為、心念,你無明根本就起不來作用,無明苦沒有了,就達究竟解脫了。

這樣,緣覺的這麼去觀,辟支佛叫緣覺,緣覺就是證到辟支佛境界,能觀十二因緣,造業是從無明起,這樣一直下來,到生老病死。你要解脫,要從緣起法的後面一直往前去想、去突破,你敗在哪裡?生己經生了,你要認為這人生很痛苦、肉體很痛苦,你願意不要有「生」,就不要造「有」之業,「有」也可以說造有漏業,有苦、有樂,善業也是有漏業,有漏業善也是有漏,惡業那更是有漏,善惡業都不造,那這個有,就不會有「有」,你不要有「有」,你就不要去「取」,…,這麼一直反思維上去,你喜歡取什麼境、取什麼物,你的心常常有愛、有覺受、有觸、六入、名色、識、行等等無明這些法,思維如何超越。你在打坐之間思維或者看到一件事情,看不開時你這麼思維,這樣你可以從痛苦裡面解除出來。

集諦,有關諸苦之生起之真諦,諸苦怎麼生起?從集諦而來。法相宗就集諦所顯具之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性而設之三說,法相宗是大乘佛法宗派,其義理說集有

(1)習氣集:一件事、一個念,你重覆去思想,就變成熏習,這熏習是我們心的一個特性。有的人說,為什麼沒有智慧從你的妄想裡面解脫出來?因為你起念時,你很在意那個念在說、在想什麼,你抓住它的話,就熏一次,下一次再起來,你又抓住它又想一下,熏了兩次,這麼熏了千萬次以後,你怎麼能斷掉這個種子?不大容易。所以真正修行者,起心動念要馬上警覺,開始要動念時,你就要放下、叫它放下。始覺除說覺知要開始修行外,就是當法起、開端,不要說有一個因緣來了,就是你內心在打妄想時,開始起一個念、起一個字起,或者是未起、起一半,你如果能馬上知道它,又要想到這一件事、又要想到這一個人,這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你要趕快把它打死掉,放下、不要再想,這樣就熏習不來了。

我們凡夫有遍計所執性,這種習氣,不是叫你不想、放下,您一下子就能夠做到。為什麼聖人可以做到?他們累劫這麼修,或禪觀、用功、打坐這麼修,觀照這個心,所以祂們可以做到。凡夫不是,本來沒事也要起心動念,沒事時就去找一個事來想、找一個人來想。當然,每想一次就更熏黑一次、更厚重一次,熏習是遍計所執性,不要執著,不要什麼都一直執著,即是執著於我、法之習氣,有一個我可以想一件事、可以想一個人,執著有一個我,常常以我為中心在思想,如果你沒有「我」的話,不會去想一些關於自己的事情、關於你跟別人間的事情。無我,無我,你在捨掉我時,怎麼會去想過去的某個人、某件事,然後再來煩惱。

菩薩都會想別人,不會想自己,有為眾生想別人,不是別人跟你的關係,是別人的障礙怎麼化解?哪一個時間可以度他。釋迦牟尼佛每天入定、觀照,今天要度哪一個、哪一個因緣成熟?在心裡面衪有無量的神通可以觀,哪一個跟衪有緣、無緣,但是只要因緣成熟,可以悟道,衪都可以去度他。

你不要常常想你自己,想你無聊的事情、過去的事情,你有我為中心,所以,常常都在熏習、熏習,每想一次就是更堅牢一次,久了捨都捨不掉了。你常想想,無事就想,當然愈黏愈緊;執著於我法之習氣,它的體依他,依他,就是他的外在因緣,依他,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是根本的、無所不執著的,中間主要是有一個「我」,有一個我,依他起性,起種種自性,他的因緣是色相嗎?聲音、香味、味道,還是觸覺、心法?依外在因緣起自性,是他的自體,如果你沒有我為體性來依他起法,那沒關係,所起的法都跟眾生度化有關,你要度的對象有關係而已,不是以在熏習,是你在行菩薩道,在觀照因緣起心動念。

其體性依他,在法相宗稱為「諦實性假」。諦是有,所起的性是假的,當然遍計所執性是假的。依他起自性,雖然是有因緣起法,依他因緣起自性,產生法性、法相,但是對於此,聖人祂無染、不執,有法等於沒法。進而如來佛能以圓成實性觀虛空界、一切法界,能包容一切,更不會執相,所以說也可以說是假。你觀三無自性(遍計、依他、圓成),觀一切性起都是假的,這樣才能解脫。

譬如一件事,要誘起你自性相應時,你觀它相應的知見是假的,這樣才能夠脫黏,當然,法相起或已連續法起,再觀的話就比較慢。最好法剛剛還沒有起時,始覺動,法要開始起性時,你就能夠警覺壓住它,不要讓它再出現這個念頭,尤其在跟冤親債主或一些無聊人士在心理交戰時,這個時候要警覺,不要讓念頭出現,出現了就是因為來有遍計所執性、有我執,所以它才會真的出現,一般的人都是這個樣子的,這就不是聖人。聖人可以不動自性,以圓成實性觀照。一般人或者還沒有究竟的聖人,或者世間禪凡夫都是會動心念、會相應的,這就是習氣使然,稱為習氣集。

再來你要思考苦集滅道的聚集,除非聚集在一起,成為業種以外,你的心也是形成那種特性,叫你不要集,你還是會集,一切集諦,都是因為你的習氣而來,別人怎麼不集?因你還是會喜歡集,喜歡熏習成一種種子,這都是你過去世的習氣。

 

(2)等起集,剛剛是有我執,所以,有遍計所執性、依他而起性,這沒辦法的,又會聚集很多的種子,這裡進一步講,沒有遍計所執,而煩惱業平等而起。其實煩惱這些種子、業,沒有煩惱、不煩惱的名稱,都是因為你的習氣毛病來分別它是好、是壞,所以沒有平等集,也就是我們平等性未建立,如果集諦裡面所現的法,依他起法時,你如果觀它平等、平等,就沒有好壞想,那就是平等集,不是說聖人他腦筋裡面種子都清淨,如果腦筋阿賴耶裡面種子清淨,那是佛、如來的境界,小乘聖人阿羅漢、辟支佛,或大乘菩薩未究竟等聖人,祂們還是有煩惱種子,祂們慢慢學習煩惱不是煩惱,觀一切法好壞、善惡、順逆都是平等而起,故稱等起。

在煩惱起業,由業招果,其煩惱與業乃集諦之根本,剛剛講熏習集,起心動念去集,種子現起時,它是煩惱、是好、是壞,煩惱起業,由業招果,它的體就是集業,集業的體,也就是因緣種子的根本,過去世所造的、現在今生所熏的,都是以集之體,來現出煩惱跟業的現象,這個是依他因緣之法、依他起性之法,法相宗講為「諦性俱實」。

在平等集時,是諦跟我們所謂的依他起性的性,兩個都是實有、實際的,依他起性時他有種子、有因緣它起了,集諦是真,依他起性這個性也是真,遍計所執性就不真,以我為主,以妄想為法,所以業力所現或者依它因緣感召所現,這個諦性都是實有,實有,你去觀它沒有我的話,也是可以解脫的,你一陷入依他起性中不執著,就能解脫。你進一步陷入遍計所執性,那是依它起法,你又進入熏習集的境界,當然就會有煩惱,第二個集諦的意義是平等集,你要去思維此義理。

 

(3)未離繫集,你還沒有能力去解脫,叫未離繫集,剛剛講的,依他起性的平等集的話,就是還沒有離,未離即繫縛,你被什麼綁住了?被你的業力、被你的煩惱種子所縛綁。未離繫集,繫就會被綁住了,被綁住就等於是會有產生果報,或產生未來你要出生哪一界地,這也是被綁住一樣。欲界、色界、無色界未離繫集,指未離障之真如,如果,能離障礙的真如現起的話,你就是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對一切集諦所起的一切法都能夠不相應,這才是真正已離障礙之真如,圓成實性這個時候才會現起,既然未離障礙之真如,安一個假名稱給它:假名為集。

上一次跟這一次談到四聖諦苦諦,苦諦是現在今生的果。集諦怎麼集?就是這一段所講的三段名相,讓你的心面對過去的業跟今生的業,或者今生修行所面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等的因緣,你是否能夠脫黏?如果沒有脫黏就是未離繫集,假名為集,此圓成之真如為集之體性,未離繫集它的本體是我們的圓成實性為體,圓成實性就是你真正的自性能夠圓滿、能夠成就,依法生起,但是,你只有鑑照的功用,你不會去執著,如果你能夠離繫了,這個真如現起時,這個圓成實性就是已證,還沒有圓滿的,就是未離繫集,還是有集的毛病,這個稱為「性實諦假」。

圓成實性的自性是實際有的,面對一切的因緣照樣應緣,但是,集諦起不了作用,這第三個性實是圓成實性,但是,它的集諦不真實、假有的,產生不了作用,你就可以超越集諦的毛病。

我們了解上面的苦跟苦的來源,就是集,集諦的特性,依這三性,遍計所執性是熏習集,依他起性是平等集,如果是能夠現起圓成實性的話,那就是離繫集。這一段在講如來的功德圓滿相,可以協助眾生脫離一切的煩惱纏垢,這是第十二個衪的圓滿功德相。

 

「遠離眾魔。」

顯第十三無畏圓滿。言眾魔者如前所說煩惱魔、五蘊魔、生死魔及與天魔。四種魔皆能損害諸善法故說名為魔。眾魔一般指四魔,梵語 catv2ro m2r2`,指奪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種魔。(1)蘊魔(skandha-m2ra),又作陰魔、五陰魔、五蘊魔、五眾魔、身魔。即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積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奪慧命。(2)煩惱魔(kle0a-m2ra),又作欲魔,即為身中之百八等煩惱,能惱亂眾生心神,奪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3)死魔(m4tyu-m2ra),能令眾生四大分散,夭喪殞沒,而使修行人無法續延慧命。(4)天子魔(deva-putra-m2ra),又稱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賢聖法,作種種擾亂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天魔能變現龍身等種種令人畏怖之異形,於夜間恐怖修行人;或顯現上妙之五欲,以擾亂菩薩;或變轉世間之人心為大供養,行者若貪著供養,則墮失道德;或輕惱菩薩,打罵傷害,無所不為;或令行者遭受苦厄,心生瞋恚憂愁。天子魔以其雜福德業之因緣,故具有大勢力;並以其具邪見力之故,能奪行者之慧命。

「遠離眾魔。」此顯第十三如來無畏圓滿功德,協助眾生遠離眾魔。這段雖然只有四個字,但是,意義就很多,修行有很多的魔障都要在這裡解除,諸佛菩薩幫你度過。如來的心性可以讓眾生產生無畏,叫施無畏,要能夠有能力給眾生沒有恐懼、恐怖的心,只有菩薩、如來才有辦法做到這個無畏施。施有無畏施、財施、法施,財施是出錢、出力;法施是講經說法,讓你聞經契入三摩地;無畏施讓你沒有恐懼心理,對一切魔障、業障都能夠自在的面對,這是如來給眾生的第十三種圓滿功德相。

言眾魔者如前所說,大略有四種:煩惱魔、五蘊魔、生死魔及天魔。煩惱魔跟五蘊魔,這兩個是你自心、自身所現;生死魔,是要超越三界生死,要考驗生死能夠度過了沒有?這個是要超越三界必然的魔考,你要超出三界,天子魔不讓你超出,所以天子魔都會來擾亂,哪一個要成佛,天魔都要來障礙一樣。四種魔皆能損害諸善法,故說名為魔。眾魔一般指四魔,梵語 catv2ro m2r2`catv2ro是四catv2ra` 後接魔讀音m2r2`,就轉成catv2ro,指奪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種魔。

生死魔是障礙生命,煩惱魔、五蘊魔也是障礙生命、慧命,只要你智慧慢慢養成以後,就能突破四魔。什麼會破解你的慧命?違反戒律、律儀,就破解你的慧命。戒律是形成定的基本,定又能產生慧力,魔除了直接干擾你,讓你心亂外,它會影響你去破戒。譬如毘那夜迦,祂會隨順你的心願,你在想什麼,他就讓你成就,你要有道場,他就會給你好幾個道場。你要有錢,想要人家供養,他就去找好幾個有錢人來供養你,這樣錢多讓你的德行敗壞,德行敗壞就影響到慧命,這些魔專門都在干擾修行的人,能要你的生命就要生命、能要你的慧命就毀慧命,這是奪取人的生命跟慧命的四種魔。

(1)五蘊魔,蘊魔(skandha-m2ra),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身,受想行識是心,所以身跟心都會產生魔相,又作陰魔、五陰魔、五蘊魔、五眾魔、身魔。即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積聚而成生死苦果,最後會死,還沒有死以前有生,在生之年有苦,業力現時,剛開始還沒有脫解能力,都是會覺得很苦,剛開始修行身心,身體疼痛、氣脈不通痛、心沒有定力覺得煩惱等等。此生死法能奪慧命,智慧還沒有完全具足,那你在產生死亡現象時,你慧命也會遞減。

(2)煩惱魔(kle0a-m2ra),又作欲魔,一切煩惱來自於貪欲,我們說要斷三毒貪瞋癡,貪是根本,貪主要是欲望,欲望有很多種,名色財食睡也是欲、沉迷於色聲香味觸法也是欲,此六塵境為主要。一般執著名、執著色,或者錢財或者吃,或者是貪睡,這些是讓你起煩惱,哪一個法都能讓你起煩惱,即為身中之百八等煩惱,一百零八煩惱,能惱亂眾生心神,奪取慧命。慧命最高的是須菩提尊者,所以有時候稱須菩提又叫慧命須菩提,就是祂悟到空理為最,不悟空就沒有慧命。因悟空最高的是須菩提尊者,所以稱祂為慧命第一、解空第一。

煩惱跟空之間,如果,不能夠把煩惱空掉,你就沒有智慧、沒有慧命。慧命,愈長、愈高的,就是你的空性愈已顯露出來,剛剛講的習氣集或者平等集,甚至於未離繫集,這些都可以自在的破解,熏習也不會熏習,依他起性法起滅你也不會起煩惱,有所修證有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你也可以自然的以空超越,這些是好的修行境界你還是會執著,就不能超越。依他起性所現的相你還是會執著,這個未離繫集也是集諦裡面的煩惱。一般人在平等集時,是以依他起性作用,如果你不執著、沒有煩惱,就是空現、慧命具足;世間禪定的人,對這三個境界有了,他沒有修空觀、沒有學佛法,沒法用般若智去觀,因此都會去執著,一執著就被綁住,被綁住,就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天壽盡了,還是要再輪迴,是沒有真解脫。

佛法所講的以煩惱產生慧命,就要學空,空是具足般若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簡單講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只有就是這兩話,這樣你對所有事情,也可以做到以空來化解一切境,就是煩惱來你用空化解它,不再起心動念煩惱,有業力、有障礙來時,你也是一樣用你的智慧生命,觀它空無,不跟它相應,這樣就可以化解。

這種種煩惱可以擾亂眾生心神,尤其慧命,以致不能成就菩提菩薩成就菩提是你可以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個能力已具足,這就是菩提現起。你為什麼做不到?叫你們不要煩惱,叫你們要觀它空,又做不到,做不到,菩提就不完全形成。叫你們要覺悟,覺悟也覺悟不來,覺悟什麼?覺悟你們不要執著那個法相,怎麼不執著?你要悟到空,不然講歸講,你就是做不到。道理聽歸聽,你就是做不到。

你要超越煩惱魔,就是一定要禪修,禪修之間你一定要依三學去學,戒律一定要去受,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清淨以前,你去受戒,你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管甘不甘願,就會守住,不會去違犯。行戒能夠不犯的話,你起碼初步的定力就有了。初步定力有,再慢慢學習般若智慧,產生無量般若智慧,慢慢的培養你的慧命,慧命培養齊圓就是空,悟空的能力愈來愈大,到終究畢竟空的境界,你在可以感知這個境,但是你不會執著這個境來煩惱,這是畢竟空。

當然,修行你要面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絕對空一切相,不管是有沒有,反正我都說沒有,明明感覺有人障礙你、要害你,你也說沒有,不要去想有沒有這回事,更不要去跟他戰鬥、作法相抗、什麼的,不要這樣。釋迦牟尼佛面對天魔來擾時,衪怎麼來克服他?衪只有用一個法,不是不用一法是用一個法,就是慈悲的心,對魔慈悲的心,你看如來的心多慈悲,壞蛋都永遠能讓它高興,它請衪入滅,世尊答應它入滅,因緣盡了,魔請衪入滅衪照樣入滅。

以佛的能力不能夠摧毀一切嗎?沒有比慈悲、無為更好的法門。這些跟衪過不去的提婆達多尊者或者這些天魔,世尊衪的神通變化、智慧無量,其實都超越他們非常多,那為什麼不把魔軍直接打死掉算了或打入地獄,要成如來的人是不能這樣,如來是慈悲的,衪沒有用法對抗。我常常告訴你們,波旬,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天魔的名字,每個佛要成佛,都有一個魔,不是每一個魔的名字都叫波旬,是釋迦牟尼佛要成佛時的這個天魔叫波旬,波旬(P2p1yas P2pman),釋迦牟尼佛也同樣愛他,他祈求什麼,只要衪認為可以答應就答應,最後,衪答應他入滅,不要再度人脫三界,衪就答應了,後來是誰收拾他?到四祖優婆毱多尊者才收服他、降伏這個波旬,天竺的四祖是優婆毱多(upagupta)尊者。天竺初祖是大迦葉(mah2-k20yapa)尊者,二祖是阿難(2nanda)尊者,三祖是商那和修(025a-v2sin)尊者、四祖是優婆毱多尊者。

四祖在講經說法度眾時,天魔他來搗蛋,天魔降財寶,一下降了財寶,讓聽經聞法的人看了財寶,起了貪心,貪心起的話,剛剛講的解脫道理都忘了,要怎麼脫離三界,要怎麼解脫?貪心矇閉自性了,就是道理理解了,定力不夠,也沒有解脫境界了。經過兩三次以後,優婆毱多尊者入定去觀,到底是誰在搗蛋?發覺是天魔在搗蛋,後來用五屍五處法降服他,用動物的屍體,變成項鍊、腳鍊、手鍊去供養他,結果,魔沒有警覺,帶上去以後就變出原形而化解不了。優婆毱多有佛十力,對於佛的十力,連天魔善變無量也沒有辦法化解,魔就抱怨說:你為什麼對我這麼不好!?世尊在世時,我在搗蛋,衪也沒有罵我、也沒有修理我,為什你這樣處罰我?優婆毱多說我的德行跟世尊怎麼能相比,就好像一根牛毛比須彌一樣,須彌是八萬四千由旬的高,往下還有八萬四千由旬的深,我用一根牛毛跟衪怎麼能夠相比呢!我看你搗蛋,我有微習就治你,釋迦牟尼佛跟本沒有習氣,衪不會生氣,反正,好人、壞人衪都懂因果,誰要誰來度,衪也知道,衪也沒有什麼煩惱。

(3)死魔(m4tyu-m2ra),能令眾生四大分散,夭喪殞沒,而使修行人無法續延慧命者。人死的話,就沒有辦法去累積你的空觀,學佛法,增加你的定力、智慧,當然讓你死掉最好了。所以,死魔,當然能夠擾亂你的身,就讓你死掉了,四大分散;不能夠擾亂你的身死掉,那就擾亂你的心,讓你心神不靈,奪你的慧命,很多修行人大概都是在沒有人指導、沒有人護衛時,常常會犯像神精病者一樣的行為,煩惱無量,不能停止妄想,福德不具足,自己又不長進,不修空觀、否定一切相,說起來他也有真氣,他也有境界,他也可以看到什麼、跟什麼,但是,為什麼心沒有定?因沒有智慧,這就是被魔所障礙。

很多過去世不是修佛法的,沒有善因緣跟佛教、菩薩、佛結善因緣的,修外道的人,今生很容易有境界,但有境界以後,心又沒有智慧,到最後搞得神精兮兮,很多外面的人,不是說他有沒有修行,有的是上一世修的就進入那一種狀態,有的時間到,碰到那種狀態,就現起那種魔相。照他的福德,如果,他過去植了很多的善因,動來動去總是就會有人來幫他;如果,真的沒有人來幫他,就是他過去沒有種善因,會被生死魔障礙,甚至於結束生命,這是生死魔。

一個人在開悟時,窠臼破,阿賴耶識神也會脫離。脫離,打坐也是一樣會有識神脫離,在世間禪定到最後的階段,你也要體會到死亡,死亡就是身體打開了,這個識神一直要往外跑,一跑--外道就羽化、飛天,升天上到哪一天了。佛法佛禪要體會,因為你一切慧命未具足,是在你有生之年要學空觀,慢慢聚集的智慧。如果,你打坐、打坐,打到身體打開了,識神就往生天上了,道家講的是羽化了,這個靈魂本來就沒有重量,打坐、打坐,身體打開,然後,另一個化身神識就出去了往天上去,這個肉體就等於沒有阿賴耶識神,就等於死掉了、羽化了。

禪修也是一樣,我們《佛門禪修與色身功用行》這本書,在最後部份講釋迦牟尼佛「安那般那沙地法門」十六種殊勝,第十五種就是體會呼吸之間你會死亡,死時,你不要真的死掉,體會就好了。開悟的人也是一樣,開悟的人跟打坐心打開一樣,阿賴耶識也會想走,你還要學習佛法、解脫道,所以不能走,開悟以後才要學習佛法,才要學空觀、無相觀、學無願觀,所以不能死,一死的話,你還沒有練到功夫就死掉了,境界與外道沒兩樣。外道、世間禪就是這樣,很可惜,沒有聞到佛法,沒有修練到你的慧命,不知道怎麼解脫,怎麼培養你的菩提自性,就這樣死掉不是很可惜嗎!

另外一種,壽命盡,如果不是修到一個境界,黑白無常要來請你到閻羅王那裡,依你的行善、行惡來判你到底往生哪裡,這也是生死魔。除了魔來障礙你,要你的命以外,還有生死魔,黑無常、白無常就做這些事情。一般凡夫不修行,生死由他們來主導,進到哪一家去,明天家裡就有人往生,識神被抓走了。你要修到德行感召這些生死魔,或者是你禪定時、開悟時,生死魔來干擾,要抓你去,你也不能被抓,不能死,這個就要有定力、要有觀空,像金碧峰禪師一樣,金碧峰禪師一入定,黑白無常就看不到他,一出定就能看到神我身,不是看到肉體,是看到那個靈魂的神我身。你要是起心動念,那個神我身就會現出來,你一入定都不起心動念,別人都看不到你,就是你肉體在這裡,他也看不到你,但只要你起心動念,就進入現象界,進入世界你就有形相、有影相。

《金剛經》裡面講的,世尊為什麼所有人、一切眾生的心衪都知道,因為你有那個心起滅起滅,衪可以觀照到你,如果你不起滅的話,誰也看不到你,就進入空,空跟如來的空一體,就沒有什麼可看到的,只有起心動念,世尊即悉知是人、悉見是人,都可以看到這些人。

(4)天子魔(deva-putra-m2ra魔),有時候天魔來擾,有時候他的子弟兵、兒子來擾亂,天子魔是居住在他化自在天的 加外一個,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第五天上去就是第六天,第五天叫化樂天,他可以幻化一個天界,到識陰魔相的修行者都可以幻化,化一個世界、化眾生、化眾生在我心中,可以變來變去,到識陰魔相時就可以化,識陰魔相行者不察時很多會升到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沒有學佛法的都生到化樂天或者到他化自在天。化樂天天神是最會 幻化、他自己化的,他化自在天天神他不化,他取化樂天所化的,取其現成的,叫他化,我來居住,因心自在,所以叫自在天。

很多婆羅門教拜的都是自在天神,自在天,欲界第六天,根據聖經新約的最後一、兩頁章節裡有講,主曰:天上一日夜,凡間一千六百年,這個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樣,天上一日夜我們凡間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天界。天主教的耶和華菩薩,祂在他化化自在天的福報天,耶和華在當天主。每一天的天主都是菩薩,你不要分別什教,我們不一定要去那裡,你功夫不夠有的人就要去那裡。

你說慧命、空觀學不到,我上次講的,有個王子他七天後要死掉了, 他是一個很有錢、很會享受的王子。世尊就告訴阿難,阿難尊者說要怎麼救他?此王子很可惜,如果不學佛法,就要死了,下地獄去了。世尊告訴阿難他的業力就是這樣,阿難尊者說怎樣可以救他?只有剩七天壽命,沒有辦法救,只能死時,要怎麼讓他能夠死不下墜,便是要能夠出家。阿難就去告訴他,你再七天就要死掉,你要趕快去釋迦牟尼佛那裡出家、受戒、修法。

然後,王子答應阿難尊者說:好!答應以後阿難尊者就回去了。結果,第二天王子沒有去,阿難就到王子家,提醒他再六天就要死掉了,你要趕快去釋迦牟尼佛那邊去出家,王子說好,我一定會去。他想還有六天可以享樂,所以天天沒去,等到第六天阿難尊者發現王子還沒有去,阿難尊者想不行,就到王子家,告訴王子,你今天再不去,我就一直在這裡等你,王子只有勉為其難跟著阿難尊者去了。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入出息念死

王子出家一天,出家一天修十念法,這十念就是在思維,憶念這十個善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入息、念出息、念生、念死,念了這十念之後,這王子就死了。阿難就問世尊,他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出家一天,死了以後,世尊說去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死了去忉利天,忉利天死了夜摩天,夜摩天死了以後去兜率天,兜率天死了去化樂天,化樂天死了以後去他化自在天。自在天死了以後,再從後倒頭來開始,從六到五、到四、到三、到二、到一天,這樣死後,又從一到二到三到四到五到六天,這麼來回七次以後就出生做人,最後證得阿羅漢,這叫化城。你說升天,有的人不行,就要升天,今生沒有辦法修行,如果今生有修行,你就不想去哪一個欲界天,如果色界天,你修到須陀洹,去色界二禪天,這等於是化城,還是要在那裡呆一下子,但是,有佛法的因在那裡,你有一天還會再來。

他化自在天有一個福天,有一個魔天,魔天就是心不正,常常不喜歡人家超越三界的,會障礙你修行,破壞人的德行、慧命,甚至讓你失掉生命,這是天魔他們所做的事。

釋迦牟尼佛,衪為什麼那麼慈悲?連魔都不去傷害,也不用一法,都能忍辱法面對他,天魔派了他的兒子、女兒、魔軍,都不能擾亂迦牟尼佛時,他就自己親自下來,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來對付他?衪用慈慈、忍辱法來對付他,天魔問:怎麼證明?世尊說:我都不用一法,所以,衪的手就隨便放,一手這樣,一手那樣,這就是後來所謂的觸地印。觸地印,不是一個印,是顯示釋迦牟尼佛不用一法,手隨便擺放,反正我對天魔你不用一法,用慈悲,手一個放這樣、一個放那樣,佛像裡最多的觸地印,隨便手一擺的就形成觸地印,觸地印後來就變成降魔印。降魔印,是用什麼降伏魔的呢?用慈悲忍。一個要成佛的人,不能用一切法去面對一切眾生,衪就是用那個慈悲忍,無生法忍面對魔,魔到最後都沒有辦法。

當然你要坐對地方,才能有定力降魔,根據經典記載,那個「金剛座」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在那裡坐,過去四位佛也是坐在那個地方,未來九百九十六位佛,賢劫千佛還有九百九十六位佛也要在那裡坐,那個地方就是坐下去就有金剛定,你要坐對地方,坐偏一點,地就會震動,坐在那裡,地震動它不會動,「金剛座」那個地方是整個世界形成的一個中心,每一尊佛要成佛都要在那個坐,你去禮拜「金剛座」那個地方,不是只有禮拜釋迦牟佛一個,等於你去禮拜過去佛跟未來佛都在那裡禮拜了。

又稱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賢聖法。賢聖法就是要求解脫的,他就是不讓你解脫,他希望你是在欲界裡面,如果你修行、修行,但,離不了淫欲心,他不會來障礙你,反正,你怎麼修都離不開欲界,因為淫欲心不斷,你還是他管轄的,欲心不斷脫離不了欲界,更不用講脫離三界;初禪就是梵天,已經沒有欲心,你要跳出欲界,你就要突破天魔的考驗,這些道理懂了,你到底要不要成就?在於你的心,有的人就一心要出家,出家就能成就,出家以後,你要懂得怎麼修這個心,貪瞋癡慢疑種種毛病要怎麼斷?剛剛講的那個出家一天的王子,當然在世尊時,告訴他十念法,然後叫他念,他每個都要去思維,思維完了,一天就過了,他就真的死掉了,以他出家一天的功德,他可以在六欲天裡面這麼繞繞繞,到最後七次以後,他證到阿羅漢果,這出家功德很好,在世尊在時是這個樣子。

因為他們會憎嫉賢聖法,賢就是地前菩薩,還沒有解脫的,包括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菩薩的前面諸位稱地前菩薩、有學位,聖人是阿羅漢、辟支佛跟八地以上的菩薩,那是真正的解脫,對賢聖法他作種種擾亂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出世善根,你要解脫就要修出世法,世間法頂多是天界果報,你要求出世間法,那是小乘的解脫,出出世間法是菩薩法,就是菩薩希望,未來能夠成就如來菩提的,你要修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他都要來障礙你,因為跳離欲界的管轄,欲界他在管的。

天魔能變現龍身等種種令人畏怖之異形,當然不是只有變這些恐怖的,他也可以變佛、變菩薩、變你的父母、變你最親愛的人,讓你沒有警覺,《大般若經》裡面講,如果一個善友,你會告訴你的同修說:魔是可以化一切相,化佛的像、化菩薩像、父母、你的師長來干擾你,你不要看到佛像就高興,你怎麼知道那不是魔化的?看到菩薩像就很高興,你要用般若智慧觀它,為無所有、不可得,反正,我修行就是修行,跟佛菩薩來不來,沒什麼關係的,真正的佛、菩薩對大修行者來講都是示現無相的語化、意化,身化的對地上菩薩倒是很少,地上菩薩,衪不給你看到什麼相,有一些初級的或者地前菩薩或者初學的菩薩,衪會化給你看一看,但是,你不要當真,當真,有時候魔化的你也不知道,這樣就會出事。

於夜間恐怖修行人;或顯現上妙之五欲,以擾亂菩薩,魔會現起種種的快樂事,打坐入那種禪悅的快樂,或者其它什麼的快樂,你一執著,可能就會卡在那一個階段;或變轉世間之人心為大供養,魔會轉變世間人的心來作供養,他認為這樣是他最快樂的。行者若貪著供養,你一喜歡供養,他就給你種種的供養,毘那夜迦就可以做這種事情,那魔當然也可以,讓你有很大能力、財力或者有很大的道場,甚至有很多的徒眾,都是他去招來的,你不知道,你講的都是粗淺佛理,也不去講解脫道,然後徒眾很多,你也很高興。

你看外面這些邪魔歪道都是這個樣子,講的都是不大正知見的法,但是,他的徒眾很多,每個人都沒有智慧,看他在電視上講不出所以然,但是,又好多人跟隨,佛堂好大好大,大家坐著都沒有動,滿威嚴的樣子,魔就是專門做這種事情。如果你行者貪求供養,則墮失道德;或輕惱菩薩,擾亂菩薩,打罵傷害,無所不為,有的不修行好像沒事,修行有時候常常踫到障礙,或者摔一跤或者發生什麼的,遇此就是你要有忍耐功夫,這些都是魔的障礙。

或令行者遭受苦厄,心生瞋恚憂愁。天子魔以其雜福德業之因緣,破壞慧命,魔他也有修,修一些雜亂福德、業力,具有大勢力,也有很大的力量,故並以其具邪見力之故,破壞行者的慧命。他沒有正統的解脫知見,跟一般人講世間禪定,講什麼能力,講什麼法力,到最後都用這些邪見來破壞行者的慧命。你們有時候,書不要亂看,看一看有什麼關係?看一看就熏習進去了,天天在想,最好連那種邪魔歪道寫的書都不要看,你的功夫不夠就不要看,功夫夠,他講得也蠻有道理,佛法什麼有道理?佛法到最後都不可說、不可說,怎麼會有道理!有道理,是方便說,如果,沒有說解脫、沒有說空觀、無相觀,這個都不是真佛法 

四魔有內外魔之分別,內外魔即內外來之魔障,四種魔者,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前三魔屬於內魔,係由自己身心所起之障礙,如貪、瞋、癡等煩惱。天魔則屬外魔,乃外界所加諸之障礙。天魔之全稱為他化自在天子魔,魔王與其眷屬居於欲界第六天。彼等時時妨礙人之勝善、憎嫉賢聖之法,擾亂修行人成就出世之善根。

 另有《大智度論》指出十魔說,即修行佛道之十種障礙。即:欲、憂愁、飢渴、愛、睡眠、怖畏、疑、含毒、利養、高慢。《華嚴經》亦載有十種魔,即:五陰魔、煩惱魔、業魔、心魔、死魔、天魔、失善根魔、三昧魔(著於所得禪定為魔)、善知識魔(慳吝於法為魔)、不知菩提正法魔。 

此外,古德將天子魔又稱為鬼神魔,並分為三種,即:堆剔鬼(惕鬼)、精魅(時媚鬼)、魔惱(魔羅鬼)。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指出三種鬼神魔,魔能現諸形相,惱亂修行,障蔽禪定;行者若不善分別以祛除之,則使魔得其便,而致身心恐怖,有妨精進。

(1)精媚鬼,此鬼由精靈變化而厭媚於人,以十二時中子鼠、丑牛等獸為種種相,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相惱亂行人,各當其時而來。若多卯時來者,必是狐兔之類,說其名字,精媚即散。餘時來者,類此可知,呼其名字,即皆消滅。

(2)埠惕鬼,埠惕即惡夜叉。據《摩訶止觀》載,拘那含佛末法之時,有一比丘,好惱亂眾僧,為眾擯出,遂發惡誓,常惱坐禪之人。此鬼亦作種種形貌,或如蟲類緣人頭面鑽刺之狀,或抱持於人,或復言說,音聲喧鬧,及作諸獸之形來惱行人。行者應即覺知,且暗中呵罵彼鬼:「我今識汝,汝是此閻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臘吉支,邪見喜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汝。」兼誦戒律以除卻之,彼鬼即便退去,無能惱亂。

 (3)魔羅鬼,魔羅,梵語 m2ra,意為能奪命。此鬼能奪行人智慧之命,多作三種形相,惱亂行人,即顯現醜色、惡聲等可畏五塵及虎、狼、獅子、羅剎等違情之相,或現美色、嬌聲等可愛五塵及父母等順情之相,或現尋常所見五塵等非違非順之相。以上三相,或令怖畏,或令愛著,皆能動亂行人之心,使禪定不得顯發。

再依四法離魔道,謂有四法能令菩薩遠離邪魔之道。據《大迦葉問大寶積經》載:(1)不離菩提心,謂菩薩依菩提心修習眾善行,常欲度脫一切眾生。(2)無惱害心,謂菩薩修習慈善行,於一切眾生常懷悲愍,而不起惱害之心。(3)明了諸法,謂菩薩以智慧照察,於一切法皆明了通達,正直無礙。(4)不生輕慢,謂菩薩了達諸法平等,於眾生常行「不輕慢」之行,而無憍慢之心。以此四法得永離邪魔之道。

(2006.12.13.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