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1)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經文---序品第一

前言:

一般有七種正信、六種正信、五種正信等不同的意義,每一部經,如果比較仔細的說,有七種正信論述說明。等於是這部經是誰所聞、何時、何地所說的、誰講的、聞法對象是誰等等,都有一系列的說明。

三依《佛地論》,親光論師,科為五事。一總顯己聞。二教起時分。三別顯教主。四彰教起處。五教所被機。此望前六。但合信聞。餘皆同也。

這五個是親光論師他所引用的,這跟龍樹菩薩所講的六個徵信或者跟真諦法師所講的七個徵信,內容大同小異,如果講六個就是將真諦三藏法師所講的七個,把第二、第三合在一起;第二是能聽的人,以及所聽的一些教理親承音旨,合在一起;如果講五個,就是將第一個信跟第二個聞把它合在一起,總顯五事,這是在「如是我聞」底下所講的幾件事情。

五中第二教起時分。

「一時」

然此一時,此地諸師,有說四種。一者如來一代說法有五十年時,二者說一部時,三者眾機熟時,四者說聽共相會遇時。

「一時」,我們簡單看「一時」,好像沒有什麼意義,但是,講經說法的人可以把它講的很多內涵,哪一個時間、哪一個時間點?這在五事裡面的第二點教起時分。世尊講經說法的時間、時間點是什麼?這不是只有指時間。

然此一時,此地諸師,有說四種。一時包括四種意義,一者如來一代說法有五十年時,五十年之間的哪一個時間,稱之為一時;二者說一部時,說這部經,它是在哪一個時間?這就包括五十年之間哪一個特定的時間點講的;三者眾機熟時,早不講、晚不講,這一時,該講的時間衪才講,這《解深密經》祂也是在般若期的後面講的,如果太早講,大家根機還不成熟,聽不懂,在一時,就是大家從阿含道、聽到方等經、《般若經》都了解了實相上面時,再下來要進去講到心識的運用,這個時機,就是眾機成熟時,就叫一時,一時代表第三個意義是機熟;四者說聽共相會遇時。就是大家聽到時、這一時之間所聽的法、有很多人聽到、要講這個法的這個時間點叫一時。這「一時」大概含有上面四種意義在。

吉藏法師法華疏說,西方諸師,三說不同。一菩提留支,言一時者,有其多種。謂一念時,有日時,有百年時,有一切時,有春秋冬夏時。今言一時者,非此等時,正是如來說此經時。雖言一時,不云某年月日故,不知何時,如大華嚴淨眼品等,如來成道日說。其十地品,第二七日說。如十萬偈般若,如來成道五年,經有成文,餘七部般若,但云一時,皆不知何年說。乃至彼云,相傳說云,如來一代成道,乃至涅槃。說般若、華嚴大集,未曾斷絕。解云,準此西方三藏,亦不能定說諸經時也。

吉藏法師法華疏說,西方諸師,三說不同。吉藏法師,他在註解《法華經》經疏時,他寫西方(天竺)諸師,對一時,有三種說法不同。吉藏法師他是隋朝的人。那時候他註解《華法經疏》,他在西元五四九年出生到六二三年,隋朝時,很多經典都在南北朝或五胡十六國之間翻譯的,這部《解脫密經》也就在南北朝,最早是由求那跋陀羅法師所翻譯的,他在西元四百多年(435)來華,比這《法華經》的翻譯還要早。

吉藏法師是中國人,在南京(京陵),祖先也是胡人,遷來到京陵,有時候稱為安吉藏,因為他是安溪人,加一個安,安吉藏法師;有時候加一個胡,因為他來自於胡人,胡吉藏法師。他很早就出家,也見過真諦三藏法師,他的師父就是真諦法師,真諦法師也是翻《解深密經》的一段,第三本《解節經》把《解深密經》的第二品變成四品,專門在講勝義諦相品的。他的父親很早就來跟真諦三藏法師學,真諦法師就幫他取名叫吉藏,他的父親也出家人,是他父親在他三四歲時帶他去見真諦三藏法師,後來吉藏也出家了,有的說十三歲、有的說七歲就出家了,很早就出家。

鳩摩羅什法師當時也是很有名的大翻譯家,他翻《金剛經》,鳩摩羅什是系統三論教學之傳承者,他也親近有一人名叫法朗的,他是鳩摩羅什系統的傳人,吉藏法師就親近他,學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這三論,所謂三論宗,我們常常看到各個宗派的有一個三論宗,這個就是大乘佛法的十二門論,十二門為:觀因緣門、觀有果無果門、觀緣門、觀相門、觀有相無相門、觀一異門、觀有無門、觀性門、觀因果門、觀作者門、觀三時門、觀生門。

吉藏法師十九歲時就開始講經說法,不輸於唐三奘法師,唐三奘在十三、十四歲就開始講經說法,吉藏法師在註解《法華經》時,他說西方(天竺)諸師,大概有三種對一時的說法。

菩提留支法師翻譯《深密解脫經》時,他翻有十一品,把《解深密經》第二品變成二、三、四、五,裡面每一個菩薩所問的,他都就安一品,八品又變成十一品。菩提留支法師,言一時者,有其多種。謂一念時,我們起一個念時,那個叫一時,現在還沒有講經典,人家講一時之時,或者講哪一天有日時,哪一天裡面的哪一個時間;有百年時,一年一年之間是哪一個年;有一切時,也有一切的時間。

這一時,有時候在世間法裡面講起來有很多的意思;在四季來講,有春秋冬夏時。各個說法不同,但是,現在在經典裡面所講的一時,跟這些都沒有關係,今言一時者,非此等時,正是如來說此經時。如來講這一部《解深密經》時,雖言一時,為什麼不說某年、某月、某日?因為不知道何時。其實寫時應該寫,如果當時經典結集時,不管是阿難尊者或者文殊師利菩薩,經典結集時,因為兩個要角,一個是阿難尊者、一個是優波離尊者,就是幫世尊理髮的那位,但是,後來也出家了,所有的律藏都是他講的,經藏是阿難講的,裡面還有一個文殊師利菩薩他集結很多經,他講的大概都是大乘佛法。第一次結集的是阿難講一般的經典,就是《阿含經》;優波離,他是守戒、持戒第一,他對於戒律的記憶特別強,所以戒律方面由他來復誦。這裡講,為什麼不講何時呢?不知何時嗎?知道。但是為什麼不寫呢?如大華嚴淨眼品等,《華嚴經》有四十品、六十品、八十品,四十品是八十品的法界品,光講法界品就佔《華嚴經》的四分之一的篇幅,相當於《解深密經》如來的成所作事品,淨眼品裡面講如來成道日說。

《華嚴經》是如來成道日所講的,其十地品,第一次講十地品,十地品是很深十地菩薩的法。第二七日說。講十萬的偈,有關於般若品,但是,如來成道五年,經有成文,其它的七部般若,《般若經》有很多,不是只有《大般若經》,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品》、《文殊師利菩薩所問般若波羅蜜經》、《明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放光般若經波羅密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說徧照般若波羅蜜經》、《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等,有很多都是屬於《般若經》,後面七部並不是同一個時間講,像《法華經》講八年,《法華經》裡面全部列出來了沒有討論,講八年,為什麼只有一本?這應該還要很多要探討的。這是在講大華嚴淨眼品所講的,這個時候說一時,一時,皆不知何年說。這樣他們就說,相傳所云如來一代成道,乃至涅槃。說般若、華嚴、大集,未曾斷絕。像這樣哪個時間想到就講、哪個時間想到就講,《般若經》也這樣、《華嚴經》也這樣,你要怎麼講幾年幾月幾日講,就講甘脆講一時,一時,這是西方三藏他們不把正確時間列出來的一個原因。

二長耳三藏云,時有兩種。一半音時,對緣不遍,二圓音時對緣即普。從初得道,終訖雙林,二音並行,半滿俱說。見少分者,為半音時,見滿分者。為圓音時。

有胡僧名長耳三藏,他來中國見皇帝,見皇帝時說祂有神通,皇帝就找國師去鑑定他。三藏他就受到考驗,他是有他心通,然後國師的心就先到某一個地方,譬如國師就先到四川,國師故意給他知道,他就問你去四川幹什麼。第二次國師到京城的一個雜耍的地方,他就問國師你一國之師,到猴子雜耍的地方幹什麼。第三次國師就玩真的,不起心動念,住入空寂,這長耳三藏不知道國師到哪裡去,這不是說他沒有他心通,只是對於解脫悟道的人,他不讓你知道,你就根本不會知道。阿羅漢就是這個樣子,一般凡夫你去哪裡、你心到哪裡他都能知道。

長耳三藏,他解釋一時有兩種看法,一半音時,對緣不遍,講一半、各種對象不能夠全部遍佈,只有演半音;如果一時講圓音,圓滿的法音時,對緣就是普遍了。半音、圓音,這是從他講出來的經典所布施給對象是全部蓋滿,還是只有僅一部份人聽。像我們去靈鷲山在說法台時,你望過去整個山谷跟對面四山(合計五峰),等於都是可以佈滿十方一切聖人在那邊聽,只要你講大乘經典,有身體的、沒有身體的這些聖人都可以全部聽到,這是遍佈一切圓音;如果像講人的層次的,一般人是可以聽到,講密乘的法,像這部經不是在一般的地方講的,一般人可能就聽不到,除非佛的加持力或者是一些阿羅漢入定他們才可以參與。

半音,就是所說的法,不能夠全部給大家聽到,局限某層次的人;圓音,圓滿的音,遍部一切對象,不管什麼都可以普遍聽到佛所說的法,也能聽得懂。你要聽大乘佛法,心量要打開,不要以人的思考範圍在想經文,有時候你會想,像我們講經說法,如果不用麥克風的話,這個聲音可以擴展到哪裡?遠一點的後面就聽不到。但是,在靈鷲山的說法台,世尊一講法音出去,不管多遠的山,看多少人或者聖人都可以聽到,這都是神通變化的層次,不能用我們人的思惟去想這些。

從初得道,是言從釋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得道時,衪到鹿野苑去初轉法輪,以後就開始一直在轉解脫道法輪,到最後在雙林娑羅樹中間入涅槃(終訖雙林),二音並行,衪所說的半音跟圓音同時在進展,也就是大小乘佛法並弘。小乘的人看到大乘經典說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因為真正有記載的,第一次結集是在王舍城,也就是靈鷲山群峰中的七葉窟那裡,所結集的經典大概都是《阿含經》,依《金剛仙論》卷一等載,迦葉尊者於耆闍崛山結集小乘三藏之同時,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於鐵圍山,與阿難尊者共同結集大乘經典,此稱鐵圍山大乘結集,然此說有人懷疑係大乘佛教興起後之傳說。

圓音所說的法,像《解深密經》它不是在我們這個時空裡面講的;《佛說解節經》中提及,真諦法師講在靈鷲山,見陳天竺三藏真諦譯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譯《深密解脫經》云: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法界殿如來境界處,眾寶赫焰一切莊嚴第一之處。真正的《解深密經》云,講經處也不是在靈鷲山,是在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殿講的,那邊都是報身佛住的地方,釋迦牟尼佛是肉體的佛,是應化身佛,不是報身佛,很多大乘的經典都講這個。底下又講衪住的是什麼地方?我們要了解、超時空的去了解是什麼地方。

這裡講半音跟圓音的音意思是什麼。半音就是對緣不遍,圓音就是對緣即普,普遍就是二音並行。從初得道,到入涅槃時,衪是二音並行,半音或者滿音俱說。見少分者,為半音時。見滿分者,為圓音時。你要講一時,是哪一時?有的大菩薩,他可以在另一個時空聽到全部的,有的聽到一半,像《華嚴經》各品有的在天上講的,在忉利天、夜摩天,到兜率天,到他化自在天講的,或在人間講的,人間可能一般人可以聽到,聽了一半,半音;整部經,你聽了一半,半音而已,如果你有神通,世尊上夜摩天你就到夜摩天、上忉利天你就上忉利天,這就是能聽全音,能夠全部聽到。

又解時,復有三。一分段流轉時,二不思議變易時,三假施設時。前二即是二種生死時,假名時者。這一時很難去講清楚,大略有下列意思。前兩種是凡聖二種生死,凡夫有流轉生死,聲聞聖人有變易生死,因未真入涅槃,故說還是生死。所以未究竟者當依假施設而修得無上正等覺。

第一個分段流轉:一段一段像我們生死,分段流轉於六道生死中,是苦諦、集諦。

第二是不可思不可議的變易,變易是指因移果易、前變後易之意。為變易生死之略稱。天台宗以無色形之勝劣,壽期之短長,但迷想漸滅,證悟漸增為變易;此迷悟之遷移,稱為變易。唯識宗則以聖者改易分段之身(指具有色形區別及壽期定限的三界五趣生死之身),而得不可思議殊妙之身,稱為變易。所以不可思議變易時,可看為眾聖聽聖言得轉變為聖身聖心者之時。

第三者是依三無性之義,說假施設。五蘊、十二因緣各具分別、依他、真實等三假,即:受苦受樂為分別假;分別之體由因緣而生,乃由因生果,是為依他假;如如第一義諦則是真實假。用於一時,當以《般若經》所立之三種假來講述。假施設prajñapti,即:(1)法假,法,指色心等二法,其法自性本來虛假不實,故稱為法假。諸法乃因緣所生而無實性,是為自性假。(2)受假,總法含受別法而成一體,如含受四大而成草木,攬五蘊而成眾生,即攬別為總,故稱受假。(3)名假,名即一切諸法之名,由法依想而假施設者,故稱名假。依觀入破遣之次第,於三假中先破名假,次破受假,後破法假,證入諸法之實相,即為真空。世尊是要讓諸聖得依三假施設而修,而說此經之一時,是為一時。

前二即是二種生死時,一分段流轉時,二不思議變易時,兩者所講的是生死時,所講的一時,不是本經所講的一時假名時者,即是世間相強說即按此「時」,本是不可說,為方便示知,所以勉強說一時

梵音劫波(kalpa),自有三意,一迦羅(kala)時,二三摩耶(samaya)時,三世流布時。迦羅(kala)時者,此翻別相(kalpa)時,適當時。如求戒律,大戒時聞,小戒時不聞。出家時聞,在家不聞。國王得聞,餘人不聞。三摩耶時,此翻破邪見時,謂五部阿含。九分達摩,不簡黑白,一切得聞。上二種時大同智度論說。世流布者,如說一時佛在恆河岸、一時在申怒林、今言一時且依後二。

梵音劫波(kalpa),自有三意,分段流轉生死的時間,第一個是迦羅(kala)時,第二個是三摩耶(samaya)就是定時,第三個世流布時,三世流通、流布,過去、未來、現在流布時,流布流傳弘通宣布周知之略稱,故傳布教法,使其流暢而無壅塞,稱為流布。

迦羅(kala)時者,翻做不一樣的別相。譬如遍計所執相,這些都是不同、有差異的相。或者是適當的時間,叫一時。如求戒律,大戒時聞,小戒時不聞。你有去受戒律,在受大戒的時間時,你可以聽到講戒律的法(出家戒法),你可以聽;你在受小戒時(在家菩薩戒、五戒)時,聽不到全部的戒法,這「一時」就有不同的內涵。

三摩耶時(ekasmin samaye)ekasminekalocative formeka就是獨一、唯一之意。這是佛經中的所謂一時,因講出世間相,所以意譯為時、眾會、一致、規則、教理。一般多作「時」、「一致、平等」之義。第一個一時是講迦羅(kala)時,這較屬外道所說,因他們執取有世間相、時間相,所以用詞為迦羅(kala)。三摩耶(samaya)時,是佛教所說,是聚集眾會之時,時間的不同是別相,講經眾會之時又有不同,時間的別相不同,但都不加以特定,所以說三摩耶時,簡單講就是眾會已集,足得世尊去講此經之時。

三世流布時,是釋迦牟尼佛轉正法輪時,要將正法流傳布知世間人之時,這才是真正的一時之義。

講戒律,出家的人可以聽,出家時聞,在家不聞。尤其是以經典來講,現在網路上都有三藏十二部經,你要上網進去看律藏時,它會告訴你是不是出家人、有沒有受過戒?沒有的話,你不要看律藏,這是很嚴肅的事情,你不要好奇,出家人到底在守什麼戒,二百五十戒是什麼?然後你就進去看,看了你會很惱的、煩惱很多,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生活就錯亂了,他們是非常嚴格的,要管住這個身跟心,不要去造業,出家人受了這個具足戒才可以去聽這個戒律,在家人就聽不到此戒律,我們講的戒律,在家的居士戒二十八戒比較簡單一點,你可以聽,你受戒就可以聽,真正的戒律,你沒有出家就不能聽。

如果人的層次,國王得聞,餘人不聞。有時候對國王講時,他聽得到,您跟其他的人就聽不到。這不是說佛所講的,每個都可以聽,要看時間、看地點、看你的身分;像悉曇梵文,在印度的古代,世尊在時,只有皇家、婆羅門,這兩個種姓才可以學悉曇梵文,他們那時候的語言是巴利文,古代的這些聖文(梵文),就是皇宮裡面的國王、太子、及家人才可以學,婆羅門(祭師)才可以學,其他的都不可以學;一樣的,就像釋迦牟尼佛講經,講哪一部誰可以聽、誰不可以聽。

一時之時,半音、圓音影響學人聽聞,以如來說戒律譬喻,大戒時聞,小戒時不聞。出家時聞,在家不聞。國王得聞,餘人不聞。第二個講到三摩耶,此翻破邪見之「時」,破邪見也是以正知見破邪見,如來講經即是在破邪見,所以說ekasmin samaye(一時),總共有五部阿含。《阿含經》本來我們都說四阿含,現在講五部阿含。九分達摩,九分的法(達摩,dharma是指法),不簡黑白,不管是黑的、白的,這裡指不管何人或指不管善法、方便法,一切得聞,不管是什麼人、什麼法都可以聽得。

上二種時大同智度論說,前面的分段流轉時跟不思議變異時,大致來講跟《大智度論》論說有一樣的說法。世流布者,如說一時佛在恆河岸、一時在申怒林、或一時在哪裡哪裡,都會講地點。申怒林者,即是申怒波,翻譯為實也,也就是說一時即是世尊要傳正解脫實法之時。

今言一時且依後二。現在講一時的話,就是這裡講的三摩耶時跟世流布時,這兩個「一時」,才是佛陀講經說法,所能表示的一時,剛剛提到世尊說法的這些內容,下面有說明。

言九分者,如真諦師部執論記第一卷云,如來正教即是經、律、阿毗曇。經即五阿含,謂長、增、一、中、雜百部也。律不過三部,一,二百五十戒律、二,雜誦律、三,比丘尼律。阿毗曇有九分,一,分別說戒、二,分別說世間、三,分別說因緣、四,分別說界、五,分別說同隨得、六,分別說名味句、七,分別集定、八,分別說集業、九,分別說諸陰。一分有六千偈,六九五十四,合五萬四千偈也。

  什麼叫九分呢?真諦師《部執論記》第一卷云,如來正教即是經、律、阿毗曇(論)。經即五阿含,謂長、增、一、中、雜百部也。我們大部份講四阿含,指長阿含、增阿含、中阿含、雜阿含,這裡還有一個增一阿含,合稱五部;律不過三部,律藏只有三部,二百五十戒律、雜誦律、比丘尼律這三部,對佛法的內涵要稍微了解一下

阿毗曇有九分,因為阿毗曇是論,西分有九部:

一,分別說戒。二,分別說世間。三,分別說因緣。四,分別說界。五,分別說同隨得。六,分別說名味句。七,分別集定。八,分別說集業。九,分別說諸陰。總共有九部分在阿毗曇裡面,在經、律、論的論裡面說的。一分有六千偈,六九五十四千偈,就是五萬四千偈也。而經典裡面的九分教,經考九分教navāvga -śāsana應為:修多羅(sūtra經)、祇夜(geya,意為詩歌、歌詠。舊譯為重頌、重頌偈。)、伽陀(gāthā偈頌、頌、孤起頌)、和伽羅那(vyākarana,授記、授決、記莂,死生因果)、優陀那(udāna,無問自說經)、伊帝目陀伽(iti-vrttaka,意譯本事、出因緣、如是語經、此事過去如是)、闍陀伽(jātaka,意為本起、本緣、本生譚、本生談)、毘佛略(vaipulya,意為方廣、廣大、廣博、廣破、廣解、廣普、無比等。)、阿浮陀達磨(adbhuta-dharma,譯為希法、勝法、奇特法、未曾有法、未曾有經)。

三真諦三藏七事記云,一時有十義,具此十義故云一時也。十義者,一佛出世時、二說正法時、三聽正法時、四時正法時、五思正法時、六修正法時、七下善種時謂菩提心、八成就善根時謂生中國修四念處、九解脫善根時(謂聽法說法持法靜心修習以此五緣得入解脫故名解脫善根時)、十平等捨心時(若心多退名為下心聽法不入,若心動踊名為高心聽法不入,若作棄捨正法心,此是無明不平等心聽,亦不入。若能拔沉抑浮調停得中念,知捨平等得入正法,故云平等捨心時)

真諦三藏七事記中有這十種意義都可以稱為”一時”

一佛出世時,佛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以稱一時。佛要出世一時,不是隨便都可以生的,是衪因緣該出世成佛時,衪就一時。

二說正法時,第二個是佛轉正法輪時,說無量解脫道。

聽正法時,對聽眾來講,佛陀說正法,有緣得聆聽。

四時正法時,世尊降世,當傳正法輪,此時是在受持正法時,你聽了以後要去受持。或是後來的人看到這部經在受持,也是可以,這一時,時空是不一樣,但,我們一時,就代表我們現在在看這《解深密經》。

五思正法時,在想正法之時,聞思修,你聽了以後,要想道理,光聽不去思想,就沒有動力,思後不想去做,聽了很歡喜,但都不去如實的執行,這樣沒有用。

六修正法時,聞思修入三摩地,大眾邊聞邊修持世尊所說法,可謂一時。

七下善種時謂菩提心,就是發菩提心時,這個也可以稱為一時,聽了半天,聽了《解深密經》,聽是聽了,一時我是在聞正法時、聽正法時,但是,你就沒有要發菩提心的心,聽了以後,想了以後,也覺得不錯,修了,修了以後,覺得可以發菩提心,這也是一時。

八成就善根時,善根具足,就是能生於世界中心之國,也能善修四念處,生中國,就是生於地球中間之國,能開始修四念處。中國不是指中華民國的中國,出生到哪個居中之國家裡面,約在印度北邊或喜瑪拉雅山之南邊國,開始修四念處。

九解脫善根時,善根發起就可以修四念處,打坐修行,依四念處而修是最好,世尊要入滅時,阿難尊者問世尊,初學的人要如何教他們打坐修行,修什麼好?世尊說修四念處最好,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麼慢慢善根成熟,就能得到解脫善根。解脫善根時是謂聽法、說法、持法、靜心、修習,以此五緣得入解脫故,名解脫善根時,這也正是一時。

十平等捨心時,什麼叫平等捨心?不高亢、不低下,保持平常心,就是捨心,此之一時,正是聽法、持法、悟法時。若心多退名為下心聽法不入,這個不是一時,不能叫一時,你坐在這裡聽課,邊在打瞌睡,這不叫一時,這個心是下劣,聽不進去,這不叫一時;若心動踊名為高心聽法不入,心浮動、跳動、貢高我慢心,這聽法不能聽進去,雖然坐在這邊聽法《解深密經》,聽不進去,這也不叫一時;若作棄捨正法心,此是無明不平等心聽,正念不起來,捨棄了正念,那你聽經聞法,有聽沒有到,以無明、不平等心在聽,也不能入一時。

講到這邊「如是我聞,一時」你對於這”一時”,是不是都做得對?依古聖大德的論說,可以把「一時」講得很透徹,你都做不到,這「一時」根本不是「一時」,沒有「一時」的意義,不是了解”一時”兩個字表面意思就好。

若能拔沉抑浮調停得中念,若能把你浮動的心壓下來、你愛睡覺時把精神提起來;低沉下去的心把它拉起,浮動的、不定的心把它壓下去、調伏好,讓它顯現出中規中矩的心念,無所執著的心,這樣你才可以來接受這個法。知捨平等得入正法,能夠做到這樣的話,就是得捨心、等心,才能聽得進、聞得透、悟得真,這個才可以叫做一時。

不然坐在這裡打妄想,講”一時”也不是真的”一時”,故云平等捨心時,才能得悟正法。這些聖人想得真的是很透徹,光”一時”兩字,就可以想出時間對不對,這是真諦法師七事記裡面所講的「一時」之意一時,雖然意念、說法這麼多,要去了解一下

五中第三別顯教主

「薄伽梵」

梵語bhagavat,為佛陀號之一,諸佛通稱之一。意譯有德、能破、世尊、尊貴、即有德而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於有德之神或聖者之敬稱,具有自在、正義、離欲、吉祥、名稱、解脫等六義。在佛教中則為佛之尊稱,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別、受眾人尊敬、能破除煩惱等眾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別、有名聲、能破等四種意義。另據《佛地經論》卷一載,薄伽梵具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等六義。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如有頌言: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薄伽。

五中之第三點,別顯教主,即是指誰在說法?就是「薄伽梵」,這個名稱顯教大部份的經典都是番成佛、如來怎麼樣、怎麼樣,密教與比較深的經典都叫薄伽梵,你看那部經的佛名尊稱,大概都可以知道一些端倪。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密教經典稱薄伽梵,梵語bhagavat,是佛尊稱的話,佛有十種稱號,普通佛衪自稱為如來,我們尊稱為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總共十個功德相,如來一名不算,如果把如來再加上去就有十一個名稱,一般講十個。

我們稱如來有十個名號,薄伽梵,諸佛通稱之一。意譯有德,有德者、能破,能破魔軍、煩惱。世尊一詞,在印度三世間(欲、色、無色界)裡面最尊貴的,也就是我們這世界裡面最尊貴的。外道稱他們的師父也叫世尊,但是,真正的世尊只有一個,就是釋迦牟尼佛,衪才是真正的這小世界裡面之尊貴者,三界眾生沒有一個比得上衪尊貴。

尊貴即有德而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於有德之神或聖者之敬稱,世尊,像婆羅門教稱他們的師父也是世尊,這個世尊跟釋迦牟尼佛這個世尊是沒得比的,他只是天道裡面,修到天道裡面,在人間好像世尊,但是,沒有釋迦牟尼佛這種智慧跟神通變化。

我們說佛要十號具足,每一個佛號都有衪的功德相,為什麼要叫應供?就是衪的德行、修行,值得我們一般的世間人來供養。正遍知,無所不知,正的知遍一切法,空、有二相皆能如實知,什麼法都知,才叫正遍知。明行足,有的翻作圓滿,明足者即宿命、天眼、漏盡等三明具足;行足者即身、口二業圓滿,即戒、定、慧等,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稱明行足。

善逝(sugata),世尊衪如來、如去,要走時輕易善逝,衪可以自在的來去於虛空之間,聖人稱善逝,是善逝於涅槃之境。我們一般人要痛若、生病而死,我們要求得好死不容易,衪們很自在。世尊入滅時,大迦葉尊者到來時,棺木蓋著,祂不知道哪一邊是頭、哪一邊是腳?在那邊慟哭時,世尊伸出腳來給祂看,表示衪有死等於沒有死,這種不是一般人。

世間解(lokavid,路迦憊),即佛能了知眾生、非眾生,有情、無情眾生二種世間之一切,既了知世間之因、世間之滅,亦了知出世間之道。

無上士(anuttara),沒有比衪修證得更好的,如來之智德,於人中最勝,無有過之者,故稱無上士。

天人師(śāstā deva-manusnāj),依梵文翻應為人天教師,三界所有天神、人等世尊都能教導,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神,衪都可以教導。《華嚴經》下冊(示現於世的)也是教導到最高他化自在天而已,《華嚴經》的中冊就是在教導色界天的天眾,上冊是不是就在教導無色界天眾等。中上冊現在沒有傳,不知道其道理多深,現存放在龍宮裡面。所以一切天、人衪都可以當他的老師教他們,你程度到哪裡?衪就增上忍教你什麼法。

佛、世尊,這裡用薄伽梵,就是世尊的稱呼。為什麼叫薄伽梵?衪有什麼德行?有六個意義。薄伽梵具有自在、正義、離欲、吉祥、名稱、解脫等六義。在佛教中則為佛之尊稱,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別法、受眾人尊敬、能破除煩惱等眾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別,是指各人的心、各人的業力什麼?衪都清清楚楚的,這有關於神通變化方面,有名聲是十號具足,能破即破四種魔障,四種魔障為五陰魔、煩惱魔、天魔、生死魔,衪都能破解,有這四種意義。

另據親光法師的《佛地經論》卷一載,薄伽梵具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等六義。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如有頌言: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薄伽。全部具足有這些德行的,都可以稱為薄伽梵。

此外,亦有將佛與薄伽梵併稱為「佛薄伽梵」者。破四魔者名薄伽梵,一煩惱魔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名煩惱魔,有漏五蘊名為蘊魔,有漏五蘊諸無常相名為死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名為天魔。如是四種能損諸善故名為魔難,四魔故名薄伽梵。

將佛與薄伽梵併稱為,我們叫做佛、世尊的「佛薄伽梵」者。破四魔者名薄伽梵,一煩惱魔,有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名煩惱魔。二有漏五蘊名為蘊魔,三有漏五蘊諸無常相名為死魔。我們這個不清淨的肉體,跟人是無常相,屬分段生死,過一陣子就要死掉,能讓人死的叫死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名為天魔。如是剛剛講的煩惱魔、五蘊魔、生死魔、天子魔是為四魔。

天子魔就是每個修行的人,要成道時,就要受這個天子魔來考驗,如果考不過,就成不了道。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衪要成道時,這個天魔就非常憂心,然後,天魔的兒子就說衪要成道,你就讓衪成道,你不要去障礙衪,他要成佛,就讓衪去成佛。天魔說不行,衪成佛以後就可以度很多人,講這個正法,讓人得解脫,這樣怎麼行。他就找了很多魔兵來擾亂衪、障礙衪,首先他的三個女兒,下來用美色來誘惑衪,天女的美色是無與侖比,但是,因為衪的定力太強了,一下子讓她們都變成老太婆一樣,也漂亮不起來了。天魔就召集很多的魔軍,所有的亂七八糟的鬼神、天神什麼之類都來了,衪還是無所懼,到最後全部都被降伏了,世尊就要具足破四種魔,都能夠自在。如是四種能損諸善故名為魔難,我們修一切善行、守一切戒律,都會被這四種魔來攪亂,如果能降伏的話,破這四魔,就叫薄伽梵、佛世尊。

依《智度論》說佛法之人有其五種,故第二卷云,說法有五,一佛自說,二弟子說,三仙人說,四諸天說,五化人說。今簡餘四標薄伽梵。

依《智度論》說佛法的人,現在講到人了,一時佛住哪裡?雖然是主角,現在還沒有講到衪在說法,但是,能說法的是誰?我們稍微了解一下,以為經典都是佛講的,有時候不一定,你要看哪一種佛經,龍樹菩薩他是註解《大智度論》的,其中第二卷云,他說佛法說法的人有五種,一佛自說,釋迦牟尼佛自己講的。我們上一節講的,如果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那阿難尊者會說:「如是我聞」,如果是別人講的、他間接聽到的就會說:「我聞如是」,說法就不一樣,語句就不一樣。

二佛弟子講的,很多弟子都以佛的加持力,也可以講經說法,是謂弟子說法。

三仙人說,仙人他也在說法,仙人還沒有成佛以前,可以說是仙人,仙人有時候也是菩薩前身,如果他有心度眾的話就是菩薩,如果他只求自我解脫,叫仙人。釋迦牟尼佛在中國以前叫大羅金仙,那時候不知道衪是什麼,就是知道衪很偉大、很不得了,可以發無量光,就叫衪大羅金仙,等到經典過來,這些外國法師來翻譯才知道要稱作佛,並有十種名號。

四諸天說,另外仙人說法以外,諸天神也可以說法,其實諸天都是菩薩,我們有時候說你不要生到欲界天、色界天,其實這些天神他有些也是菩薩,像欲界六天,每一天的天主都是菩薩,每一天的天主都是在教導那一天的天眾。色界有四禪,我們說初禪有三天,三天裡面有個初禪天天主菩薩,另初禪天裡面各有一個天主,當然初禪天裡面最高的天主是大梵天王,祂就是菩薩。二禪天三天每一天也有一個天主,但只有一個二禪天主菩薩。三禪也有三天,有一三禪天天主菩薩。四禪有四天,本來三天外,再加上一個無想天,無想天也有一個天主,有一四禪天天主菩薩;色界四禪總再加一個無想天,總共有十八天,有十八位天主,這些都是菩薩。

無色界就沒天界了,無色界天神都沒有身,所以無色界不要稱做天,無色界修到的話,叫無色定。一般講,無想天不講它,十地菩薩化於諸欲界天、色界天,如果修到初地菩薩就有資格當四天王天的天主,修到二地菩薩可以當忉利天的天主,二地菩薩如果你離垢的話,有機會你可以去當忉利天的天主,因為他還是有壽命,可以輪換,同樣的這麼一直下去,六欲天,第六地菩薩就是他化自在天天主,初禪天主是七地菩薩,二禪天主是八地菩薩,三禪天主是九地菩薩,四禪天主是十地菩薩,這個在《明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經文前面,就可以看到請這位十個天主菩薩來護持。

你知見廣了、智慧多了,就不會有太強的分別心,說這個宗教怎麼樣、那個宗教怎麼樣,一切善行都好的,但是,不要有殺心太重,那些都不是好的宗教,也許是阿修羅道,宗教不能狂熱,殺殺打打的,你根本都不是在修善行,連這些天神真正的菩薩,天主都是菩薩,天神有時候也是菩薩,他輪不到當天主,天神也可以說法。

另外,化人說。化人,有佛可以化、菩薩可以化、阿羅漢也可以化、天神也可以化,以化人來說佛法。你看經典很多忉利天主常常變成人來人間,然後示現什麼事情來教化人,譬如憍陳如有一世他當忉利天主,然後他看到一位非常孝順的忍辱童子(世尊前身),割肉餵父母親。然後,忉利天主知道了,祂就下凡來,此童子肉就剩一點點,只剩下骨頭與些肉,祂就化成豺狼虎豹要來吃他,這位七歲的王子,就說你要吃就吃,反正我也活不了多久,肉體布施給你。之後豺狼虎豹才變回來忉利天主,說我是要來試試你,你割肉侍親,真的沒有瞋心嗎?你割肉給你的父母吃,是孝心很夠,但是你都沒有後悔嗎?童子說:沒有。我是為了求無上菩提。如此感動了這忉利天主,祂說以後你成佛要第一個度我。

世尊還有一世是忍辱仙人,歌利王因為瞋心,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歌利王因是惡心,跟衪這麼切切切,到最後問,你有沒有瞋心?衪說,沒有。那怎麼證明呢?衪說,如果我有瞋心的話,我被你割的肉就不會復原,如果我沒有瞋心的話,那我被你割截的肉就全部復原,真的就復原了。然後,衪就發願,你心地這麼壞,以後我成佛時,第一個就要度你。此歌利王也就是憍陳如尊者前身。

這兩次的因緣就是這麼不可思議,你看釋迦牟尼佛脫離皇宮時,到吠舍離,找到第一個外道師。再往王舍城這邊走,找一個婆羅門教的第二個外道師父,這兩個衪看了都不錯,但是,講經說法沒有圓融,衪覺得不對,待了一陣子就離開了。到最後衪成佛時,先想到這兩個外道師父,結果衪要成佛的前七天與三天前,這兩個人就死掉了,這注定憍陳如要第一個接受衪的佛法,因緣就是這麼奇妙的事情。憍陳如祂先悟到阿羅漢果,另外四個比丘晚一點也證到阿羅漢。

以上說法的有這五種人,到這邊還沒有真正講到佛經,但是,你對這些細節也要了解一下,像再下來講的,世尊衪在哪裡講此經?這個又講了很多佛住的地方,到底在哪裡?下面就會講到。

(2006.09.27.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