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1-0)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解深密經文解說講義(1)

「序品第一」

序品第一者,序謂由序,起正說之緣由致。品謂品類,或品別義。顯己聞等,義類相從,攝義各別。目之為品,於一部內,有其八品。此最初,故名第一。故言解深密經序品第一。

每一部經,一定有序品,《解深密經》也是一樣有序品。除非你剛剛看過的別譯,他們沒有完全翻譯的,像求那跋陀羅法師他沒有翻序品,還有真諦法師沒有翻序品,如果全部翻的話,就像菩提留支法師他所翻的就是全部,它就有序品。

每一部經都有序品,那序品包括什麼?序品第一者,序謂由序,法會因由,為什麼要講這部經的緣由是什麼?它的序品。像我們寫書一樣,你總要先介紹,你為什麼要寫這本書,這本書的大約內容是什麼,在什麼時候寫,寫怎麼樣、怎麼樣?在序裡面交待清楚,人家還沒有看整本書、整部經以前,先了解前面你所概括講的,大略可以了解這本書大概是什麼性質的。起正說之緣由致。一個是序的緣由,一個是為什麼要講《解深密》那麼高深的道理的緣由是什麼?序是這麼解釋的。

品謂品類,談到品就有不同的這種類別,把不同的類別擺在一起,就叫一品或一目,像《金剛經》本來沒有分段落,昭明太子把它分成三十二分,分,《金剛經》裡面的分,就像這裡的小品目一樣的,只是這麼一段落裡面講什麼道理。

或品別義。每一品有不同的類別,內容不一樣的。

顯己聞等,顯示自己所聽到的,譬如說「如是我聞」,你就在序品裡面要講,雖然「如是我聞」每部經典都這樣講,但是,你總是要用這句話,一定要親自講這句話,表示我自己所親自聽聞到的。

義類相從,從你所聞到的道理,這部經裡面的義理、類別都互相連結,互相一個接一個,攝義各別。就變成各個品。

目之為品,我們說品目、品目,有時候不能分清楚,目對於品來講等於品再往下的,於一部經內,有其八品。此品最初,這個序品是八品中的第一,故名第一。

在解釋序、品、第一,古人在解釋就是這些都很有耐心的講了好多道理,當然我們不必懂那麼多,你要自己多懂的話,去看圓測法師他所翻的書,如果,你因緣還不到,後面會講到「一時」,看也看不懂,像這《解深密經》解釋,我在三十年前就買了一本放在那邊,從來都沒有去看,後來就捐到某大學去了。

現在「一時」因緣成熟,我就一個念想頭想講這部經,你如果沒有心清淨,你學這部經是學不來,聽了會愛睡,下面講這「一時」講的很有意思,我們雖然第一次這麼正式的在講經,這「一時」你心成熟了沒?這「一時」也可以代表你心成熟了沒有,不是釋迦牟尼佛在哪一個時間在講的此經?這以後會談到。

序品第一上面所解釋的就是這樣,稍微解釋一下,我們主要在學《解深密經》真正它的道理在哪裡?跟我們心地互相配合,故言解深密經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復依經文,隨事別釋。言如是我聞者,即七事中,所聞、能聞、親承音旨三種事也。於六義(二依龍猛大智度論,於序分中開為六義,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中。信聞二事。

第二點講,「如是我聞」,這是正式的經典起頭了,剛剛講的這個,以前也告訴過你們,阿難尊者當佛陀準備要入涅槃時,他最傷心,因為他才證到須陀洹果,感情非常豐富,動不動就想哭,哭的最傷心,在佛陀吉祥臥涅槃處,你注意中間進入右邊還有兩個小圖形,右邊一個小圖形是一個人,是阿難尊者在慟哭,另外左邊還有一個小圖形,帶方帽的人跪在那邊的,那是御醫、醫生歧婆,這御醫,所有國家的國王都請他去看病,醫術很好,當然還有很多代表人物,三五個人物代表,全部圍在那裡。他在哭時,阿羅漢就告訴他不要再哭,趕快請示世尊四個問題,第一個,以後經典結集時,第一句話要安什麼?世尊說:每一部經你要安「如是我聞」,因為阿難尊者是每一個經都參與的,不管在密教、在顯教、阿含道的《阿含經》他都在。

在密教經典,世尊可以用神通力把他帶進去另外一個時空裡面聽講,在密教裡面聽經聞把法的都是大菩薩,如果是小乘的人他都說大乘經典沒有看到記載的,看到哪裡講、哪裡講,這是他們無知的知見。佛衪都到另外一個時空裡講密乘經典,只有會神通的人,像阿羅漢證得的解脫身,在他不離身,他也可以用他的天耳聽世尊在講經說法,祂也可以用他的天眼看世尊在哪裡講經說法,他也不一定要參與。

另外,第二個問題是,世尊入滅以後,要以誰為師?世尊說:「以戒為師」。有的人說以法為師,法有好、有壞,像不好的也是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你怎麼依不好的法為師,要以戒為師,才能成就戒法身,所以世尊說「以戒為師」。

第三個問題是,如果世尊入滅以後,沒有人當僧團頭了,因為僧團裡面每個都是師兄弟,誰也不服誰,如果有人犯戒的話,要怎麼辦?世尊就說:「默擯」。擯,就是默默的不要跟他打交道,大家都不要理他,雖然沒有辦法把他趕出僧團,但是,大家都不要理他,不要理他,會有什麼現象?你們如果有修行境界的話,這個人心清淨,對你好的話,你會感覺到這個人心對你好,如果,這個人在對你有成見,你會感覺他心對你有成見,或者這個人心對你有不同的心地、異心,什麼的,你都可以感覺到。如果,一個僧團裡面,幾千個人或幾百個人在一起,大家都是用這種不正常的心地在面對你,你會很難受的。你不要認為壞人好像活得很自在,每一個被害人的心都投向他,他都很受不了這種業報,真的是這樣。你修行要了解這個心地狀況,清淨、不清淨要怎麼樣面對,何況大家都同樣一個心念對著他,故意不理他、故意遠離他,他會很難受的。到最後他會誠心懺悔,然後心會覺得有進步了、無所謂,大家再接受他。

第四個問題是,以後初學的人,我們要怎麼教導他?世尊講:教他學四念處、從四念處開始修起。四念處是禪修的基本,觀身受心法四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然後,此人會慢慢進入卅七道品的其他境界。

復依經文,隨事別釋。隨著經文依其不同事情而現不同解釋,另外還有些不同的解釋。這部經安這個「如是我聞」,如果是《金剛經》也是按「如是我聞」,但是,《金剛經》裡面,是在講般若智慧,像這部經《解深密經》在講一個快成佛的人,他的心地境界,應該有什麼境界?然後修行還要加緊修什麼?要學習如來法身相,所具有的一切神通變化。每部經的內容一樣,「如是我聞」,不是只有我聽到,還要依每一部經不同的內涵來解釋「如是我聞」的內涵是什麼。

言如是我聞者,雖然這四個字是我聞者,但是,它代表有七個意思,即七事中所交代事,所聞、能聞、親承音旨三種事也。所聞就是我所聽到的,能聞就是我所能聽到的,聽到是什麼東西?親承音旨,親自真正接受到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也親自能夠接受到佛所講經文的意旨這三種事。

所聞、能聞、親承音旨三種事,再擴大出去變成六種意義,這裡面包括有六義(二依龍猛大智度論,於序分中開為六義,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中,一信、二聞、三時間、四講的人主、五在什麼處所、六誰聚集在一起聽法,有六種意義,在「如是我聞」序品裡面,一定要包括這六種主要的意義在裡面,這裡一信跟二聞,有的把它合在一起,因為你信才會來聽,聽了以後就會了解,所以就變成七事就成六義,後面更簡捷了,有的講把項目、內容比較相近的,就把它合在一起,這是第二段講的「如是我聞」裡面的內涵。

五中第一總顯己聞,雖有三說,且依佛地如是我聞釋有三義。一總釋如是我聞、二別釋如是我聞、三者申其合說之意。言總釋者謂傳佛教曼殊室利及阿難等皆作此言如是所說甚深等我昔曾聞。

五個「如是我聞」主要意義裡面的義理,第一個裡面的,總顯己聞,己聞就是指自己所聽到的,有三種說法,不要說「如是我聞」、「我聞如是」好像都是相同的意思,經典它有不同的代表意義。雖有三說,且依佛地如是我聞釋有三義。《佛地經》它有三種意義,如果依總釋如是我聞,「如是我聞」在講什麼?總結在闡述「如是我聞」的意義,第別釋如是我聞,第三個才是重申把它合併起來、合說之意。

總釋、別釋然後再總合,一句話裡面包含三種意思。現在你在講「唯識」裡面的《解深密經》,不能像《金剛經》裡面在得一切法,現在要用心去思惟,用腦筋去記憶,剛開始修空觀的人不喜歡去記憶、去用心,這樣才會斷掉煩惱,現在修「唯識」、《解深密經》你要多用心、多去記,不厭其煩的去了解這些名相,光一個「如是我聞」就有三種意義在裡面。

言總釋者,總結在一起解釋的謂傳佛教曼殊室利及阿難等皆作此言。佛,教阿難尊者跟文殊師利菩薩,以後你要寫經典一定要用這句話教他們,你要用「如是我聞」,以正信說,是我親自聽到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如是所說甚深等我昔曾聞。也就是說如是說,佛所如是說非常高深的義理,都是我曾經親自所聽聞的。

「如是我聞」有三個意義。真諦三藏七事記云。親聞曰如是我聞,傳聞曰我聞如是。又部執記云。親聞曰我聞,傳曰所聞。

另外,真諦三藏法師,他舉的七事記裡面,如果你親自聽到的,就安「如是我聞」,如果是人家轉述的、別人聽到,然後轉給你聽的,你就不能講是「如是我聞」,「傳聞曰我聞如是」。這個文句我們看意思好像一樣,但是,在經文上面有它不同的意義,釋迦牟尼佛不管是文殊師利菩薩或者阿難尊者,一個是大菩薩、一個好像傳令兵一樣的,每會都參與的,你要唸出來給其他的大阿羅漢聽,證明說你講的沒有錯,你唸是我親自聽到的,你就安「如是我聞」,如果是我間接聽到佛跟別人在講,衪告訴我這樣,就安「我聞如是」。

以後看到經典,你看「如是我聞」就是阿難親自聽到的,如果有人翻成「我聞如是」那是間接聽到佛這麼講的,這是真諦法師這麼提出來的意見。他在部執記裡面說,親聞曰我聞,傳聞曰所聞,這又有不同說法。如果親自聽到叫「我聞」、間接聽到叫「所聞」。以後看經典稍微利用一下,這些古聖先賢他們翻經時,已經花了很多的精神去分別這些事情。

一依真諦三藏七事記中。

科此證信序,以為七事。一如是者,標所聞法。二我者,出能聞人。三聞者親承意旨。四一時者,善合時宜。五佛者,顯能說師。六摩竭國者,彰說有處。七親自在等者,表非獨聞。

依真諦三藏法師七事記裡面,我們再進一步講序品裡面的七個重點,科此證信序,科判序品裡面它能夠證明,能夠求得讓人家相信的序文,有七件事情。這部經是真經還是偽經,你要包括這七件事情,七事都要具足,才能夠取得人家的相信。不要有的偽經講了半天,也沒有什麼大菩薩參與在那裡,也沒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具、也沒有怎麼樣附屬事,光你自己要寫出來,有的人不知道經典會亂寫一部經,他就會忘記這些細節,他不知道這些細節內容。真正經典的話,它都會列出這正信序。

這七件事情:

一如是者,標所聞法。我所聽到的法、我所聞法;

二我者,標出能聞人。標示能聞的人,是誰聽到的?是我所聞;

三聞者親承意旨。你能夠聽,這個聞具有上面所講的親自承受,接受到佛的話語跟佛所講經的義理;

四一時者,一時,因為序品裡面包括一時,哪一個時候?善合時宜。時間剛剛好,這包括很多因緣、很多人、很多人心裡面想的,所以世尊入定禪觀了解後,才決定要講哪部經。一時,包括很多意思法,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在那一個時間在講;

五佛者,佛在什麼地方所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說法的人顯能說師。顯示出來能夠說法的上師,這裡當然是指佛;

六地點,場所在哪裡?真諦法師有翻譯一本經,「一時佛在,摩竭國者(含處菩提迦耶那個國家),是在中印度的大國,這部經不是在摩竭國講的,是真諦法師舉出一本他所翻譯的經,提出來在證信這部經是真的,在哪個地方?彰說有處。顯示出來、表示出來,佛在哪個地方講這部經;

七親自在等者,這部經提到觀自在菩薩或者彌勒菩薩或者等一千二百五十人具或者等等等幾千菩薩,然後參與的有哪些人,親自在等者,表非獨聞。

以上有七個事情提出來,就要顯示出這部經值得正信,大家要相信。

二依大智度論,龍樹菩薩,科為六種成就。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此望前七。合前二三。餘皆同也。

《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寫了對《大般若經》的註解,就叫《大智度論》,他該處沒有講七種徵信,他只講六種: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如果以這樣往前看的話,前面的七,是合前二三,餘皆同也。把二三項合起來,二就是人跟聽聞的合起來,信、聞、時、主、處、眾等六徵信。

三依佛地論,親光論師,科為五事。一總顯己聞、二教起時分、三別顯教主、四彰教起處、五教所被機。此望前六,但合信、聞,餘皆同也。

第三個《佛地論》裡面,親光論師,親光法師好像是真諦法師的弟子,他把徵信合成五個。一總顯己聞。二教起時分。三別顯教主。四彰教起處。五教所被機。你所教化的這些對象是誰?此望前六,但合信聞。如果看前面六信的話,信跟聞合在一起,其它都一樣,這樣更簡捷。一個人講七件正信的事,有人把它縮成六個,有人再縮成五個,每個人意見不一樣,我們這裡採用五個徵信說。五中第一總顯己聞。五中第二教起時分,講這部經的時間,是哪一個時間。你相信它就是佛所講的,但是,古代譯經人他就是要讓你更了解這些事,你也知道人家是怎麼解釋這個經典的。

(2006.09.20.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