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0-18)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解深密經各品槪論

8.如來成所作事品()

我們知道修行都有次第證解脫身與法身,上一節講的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解脫身是二乘所證,差別在哪裡?我們說法身清淨有五分,講出修行的次第,第一個是戒法身,如果你守清淨戒,做得到的話,就得一分戒淨法身,這是靠戒律來安住我們的身心;再來要修禪定,也就是得定法身,各種禪定、各種三昧都要去修證,打坐修行如果證得的話,定法身已成就得到二分法身。光有定法身,但是,產生不了智慧,還是不行,就進一步要成就戒定慧三學,就會產生慧法身得三分法身淨,戒定慧三法身具足了,就有解脫法身,這邊的解脫身是四分法身,最後有佛的知見的話,一定要證到解脫知見法身。這五分法身圓滿具足,這是佛的境界。上禮拜所講的,法身跟解脫身有什麼不同,解脫身還不是究竟;佛的境界,是各種知見都能夠清清楚楚的,就是具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種智,這是佛的知見法身。上一次所講的(9)如來法身與二乘解脫身的不同。

上一節(10)也講了如來威德住持有情相,有情眾生因修行故,得佛住持生欲界中,定生剎帝利、婆羅門等大富貴家,人身財寶無不圓滿。或欲界天、色、無色界,一切身財圓滿可得。若有眾生於此道行違背輕毀,又於如來法起損惱心及瞋恚心,命終以後於一切處,所得身財皆下劣。

 

(11)、淨土與穢土何事易得、何事難得: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穢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諸淨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諸穢土中八事易得,二事難得。何等名為八事易得:一者外道、二者有苦眾生、三者種姓家世興衰差別、四者行諸惡行、五者毀犯尸羅、六者惡趣、七者下乘、八者下劣意樂加行菩薩。何等名為二事難得?一者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二者如來出現于世。曼殊室利!諸淨土中與上相違,當知八事甚為難得二事易得。

第八品成所作事品,淨土與穢土何事易得、何事難得?當然淨土,是諸佛報身所居住的地方,也是自受身所居住的;穢土也許是報身(應化身)所居住的地方或者眾生所居住的穢土。在淨土處什麼事易得、什麼是難得?在穢土什麼事易得、什麼事難得?這是文殊師利菩薩拿出來問釋迦牟尼佛的。

文殊師利菩薩問:「諸穢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諸淨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佛就回答說:諸穢土中八事易得,不好的先講、不清淨的眾生心或者眾生所居住的穢土有八種很容易得到的,二事難得。何等名為八事易得?一者外道,修行,每個人都在修,修的都是外道法,雖然了知真如性用,而不能得解脫的法。所謂外道,就是追逐我們的真如性用、不除去心垢或迷惑的,雖然外道也有初步的心淨,但是,沒有完全清淨,微細的習氣,他不知道去斷或者有的修禪定,氣把微細習氣壓住,它根本現不起來。

修佛法,一定要進入第八意識裡面去,把所有倉庫裡面的東西拿出來,把它消除掉,如果光修色界禪定,在第六品所講的分別瑜伽品有各種禪定境界,如果不修斷微細惑的話,你就走入外道。所以佛出現以後,才有真正的佛法,或者佛入滅了,留下經典,我們還可以看到佛法,但,時間愈久,真正證道的人愈少,然後能夠了解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愈少,所以大部份人都走入外道。

如果你懂得佛法,能夠把真正佛法介紹給大眾的話,把它導入佛道裡面來,像我們《楞嚴經五陰魔相解說》是很重要的一本書,告訴你修行有這些自性的功用,但,這些對你修行上都沒有幫助,對果位一點都談不上,雖然能夠具足五神通,可能就沒有須陀洹的果位,你要把真如性用在過程之間看成是一種現象,不要去執著它、不要去玩這些,要用般若智,中觀、空觀來空掉它,最後增長我們的一切智慧,如果你一入定,甚深的禪定,幾千萬億兆年都有,但是,你卻沒有辦法了解佛教這個智慧,沒有辦法增長智慧。佛陀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能夠講很多經典、道理,這些都是累劫修菩薩道成佛而得的。

在穢土裡面,修行人大部分都是外道,世尊成佛時,每個人都是外道,除了釋迦牟尼佛除外。衪成佛以後,才開始把解脫的道理講清楚以後,每個外道才開始修菩提道、修佛道,也能馬上成就阿羅漢道。在穢土裡面修行的人,第一個最容易得到的是外道法,追逐身外的現象、物像,甚至於內心的真如性用,追逐這些,不去求解脫道。

二者有苦眾生。當然,眾生都是處於苦,八苦,你只要受生做人或者入下三道,你就是有這些苦可受的,這些苦,都是因為我們無明、造業,常造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等,甚至於造五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眾生執著有為諸法,然後就會受報,很容易造業,所以穢土眾生很容易受苦報。

三者種姓家世興衰差別。有的人,過去造善業,他可能生剎帝利家,都是皇宮貴族,有的人修行,也許受報又出生在婆羅門家,還可以繼續修行,不然就是這些商人,做生意的,下階的這些首陀羅家,最下賤民。每個種姓都依業報而顯現,最高貴的種姓家族這些人,也是有衰落時,這些穢土眾生很容易得,這是第三個。

四者行諸惡行。起心動念,行為都造業,尤其是減劫時,我們娑婆世界的壽命,在減劫,也就是在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是最高,沒有人夭折,當然來受生的差不多都是聖人,福報很好,這麼每百年減一歲,一直減,減到差不多四萬歲時,就有偷盜發生。在這麼十善具足,每個人都不輸於天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這十善在八萬四千歲時,也是一樣,每個人都十善具足。到人壽四萬歲時,偷盜就開始發生,然後,一下子就減二萬歲,然後再有其它的毛病,貪欲、什麼的一直來,這邊就減的很快,一下子壽命就減一半,當然這中間時間很長,因為每百年減一歲,這中間就發生這些戒律違犯的問題,戒法就開始破了,末法時期,你看眾生每一天都在造業,你自己反省,是不是嘴巴講出去的可能就是造業,起心動念可能也造業。

五者毀犯尸羅。犯戒,尸羅就是戒,惡行以後就犯戒。如上所述,人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德行具足,土地平坦,污穢自然埋入地中。待有人心思欲望、偷懶後,違反戒律、善行後,人壽就可能減半了。

六者惡趣。犯戒以後,就趣向惡道,惡趣是下三道,也就是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都是行諸惡行,毀犯尸羅,所得的果報就是惡趣,在穢土眾生很容易得到的。

七者下乘。就是有修行,也是修小乘的、下乘的或者是仙道。大乘佛法,比較沒有辦法得到,只要有因緣去接觸到正法、接觸到佛法才有辦法修習大乘佛法。

八者下劣意樂加行菩薩。就是你會行菩薩道,也不是很圓滿的菩薩法,不修忍辱波羅蜜法、般若玻羅蜜法,專會修一些喜樂於身心之法,雖然在想學菩薩、菩薩道,但是,都是找那些最好修的、最下劣的,都是注重在心能夠有這種快樂,也就是趨樂避苦,不喜歡苦修,修那種比較輕快的,想要成菩薩,又怕苦行,又怕什麼困難的加行,或者能讓你產生意念快樂的這種加行,專去修這些。

像在婆羅門教的瑜伽師,他們是修苦行,根據經典講的,這些外道有的躺在一荊蕀上,身體就躺在上面睡覺、忍刺痛,或者有的是睡在樹上,有的根本就是一腳抬起來、就讓一隻腳站著睡,各種苦行,磨練自己的心智,能夠忍受這些痛苦,這些以佛法來講,釋迦牟尼佛也修過,比祂們更苦的,是什麼呢?就是每一天吃一麻麥。如果吃一顆麻那就吃麻,如果吃一顆麥就麥,有時候三天才吃一顆,有時候七天吃一顆,在經典上裡面講的,有時候,不是每一天都吃一顆,那我們一餐都吃一碗飯,還有菜,衪六年都修成枯瘦的法相,衪比這些人更苦行,這些瑜伽師雖然是肉體刺痛,但是,沒有飢餓,衪這種每一天吃一點,飢餓自己的肉體,衪更是修苦行。

衪是修這種苦行,後來覺得不對,這個心不能偏向於苦、也不能偏向於快樂,應該採取中道,那時候衪悟了以後,覺得這樣苦行不行,苦行還是沒有悟道,就覺悟,其實苦跟樂不要太強調它的分別,衪就開始接受牧羊女的糜乳,牧羊女要供養衪也是有天神在跟她指示,那裡有一個修行人現在身體很虛弱,你應該怎麼去做糜乳。

經典上有記載,這個蘇嘉達經天神跟她提示以後,她就照著這方法去做,方法是很複雜的,以後有機會去參訪蘇嘉達住的村莊時,再跟你們介紹這個天神怎麼教蘇嘉達去做這個糜乳。至於吃多久,很多經典不是講的很清楚,其實不是吃了一餐以後就去菩提迦耶菩提樹下打坐,就悟道了,不是這樣的,是供養了半年以後,你看衪皮包骨法相,只有一層皮包著骨,都沒有肉,油更不必講了,沒有油。這樣蘇嘉達每天慢慢的餵餵餵,供養了半年,你看我們斷食七天,復食差不多也要三五天才能夠恢復,衪斷食那麼久,雖然每一天或三五天吃一顆麻麥,那等於沒有吃一樣,慢慢讓衪身體恢復到正常的樣子,已半年以後,才開始從苦行林,渡過尼連禪河到菩提迦耶這邊來,然後,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

這邊講的,在穢土眾生,雖然修行要當菩薩,乃是修一些下劣心,求簡單易行、快樂、身體快樂的這種加行法,這樣就在修行,當然這種最容易得。就是不從心地法門下手,斷無始劫妄想、習氣、心病等,所以產生不了智慧。

何等名為二事難得?一者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要讓你已經有真正的心快樂的,要讓再增上加行的菩薩,他能夠聚集在一起的不多,這個是很難,表示說要一大堆的或者像僧團在一起修行的很少。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衪一定要成立僧團,為什麼要建立僧團?當然第一弘法方便,第二個就是說出家後才能夠真正得解脫,才能夠真正悟到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甚至於有一部份解脫知見身,不像如來那個樣子。

魔請初成道的佛陀入滅,祂說不行,我還沒建立僧團,四眾還不具足,沒有這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那時候衪剛證悟,還沒有去度眾,那個魔就叫衪入滅,衪說不行。後來世尊衪要入滅,衪在吠舍離就開始思想衪要住世多久,因為壽命快盡了,衪也知道魔隨時都要來請衪入滅,就跟阿難講,一個仙人修到仙人的境界就可以住世一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那我證到如來境界,那更不用講,我要活多久都可以。阿難很可惜不知道衪在講什麼,衪講衪在思考衪要不要入滅,結果衪講了三次以後,阿難沒有請衪再住世繼續弘法,衪搖搖頭,眾生福薄就是這個樣子,衪就決定要入滅,魔他馬上知道,魔他有靈通力,誰在起心動念、誰做什麼事情他都知道,他馬上就從第六天下來,然後就請佛入滅,佛說好,魔就說我以前請您入滅,你說四眾弟子還沒有、僧團也還沒有建立、什麼佛法也還沒有講的很多?不能入滅,現在您做得差不多了,四眾也有了、僧團也有了、佛法也有接續的人了,你應該入滅,衪就答應他,馬上當下法身入滅,但用衪的神通力把衪的肉體延長三個月再入滅,肉體變成凡夫身,果報什麼的馬上就來了。這是在我們這個穢土上,增上意樂加行的菩薩之所遊集,這種事情很難得到。

二者如來出現于世。如來出現於世的這種事情,沒有辦法得到,我們剛剛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如來出現於世這種事情在穢土是很難得到的,你看,我們要經五億多年才能夠等待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如果你沒有跟佛法有因緣的話,可能就會錯過,像《金剛經》裡面講的釋迦牟尼佛衪無始劫來千萬億佛都出世時,衪都供養承事沒有空過、沒有錯過,每一世只要有佛出生,衪就馬上同時能出生在那裡,都可以親自承事供養,這個功德當然很大,我們現在就沒有值佛,佛已經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入滅了,要碰到如來出生一世的,這在穢土中真的很難。

諸淨土中與上相違。講到淨土哪八種事不容易得到、二事易得?在淨土,這八個穢土所容易得到的,在淨土眾生他不會去犯這些毛病,沒有;反過來講,在淨土這些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一大堆,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修行,你看在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起碼沒有須陀洹也快到須陀洹的境界,每一個都是準聖人一樣,我們這邊什麼都有,如來隨時都在你身邊,在淨土,因為本身佛的報身就在那裡。當知八事甚為難得二事易得。這就是上面所講的八種不好的跟二種好的,在淨土對調過來,就讓我們了解說眾生之所謂眾生,有他的必然性,因為環境、心地都不行,碰不到佛,在淨土,為什麼好、不會做壞事?因為他有如來在教化,隨時修行的很多,這是成所作事品裡面的第11在講的。

 

(12)、依教奉持功德,這些顯示了佛果三身的不同作用:爾時曼殊室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云何奉持?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此名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於此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汝當奉事。說是如來成所作事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摩訶薩,皆得圓滿法身證覺。

依教奉行,在剛開始講這部經時就講過了,這部經比較特別一點就是:不是在最後大家才信受奉行,而是在前面有幾品時,這裡面有叫哪幾個菩薩護持,然後大家就歡喜信受奉行,在第五、第六、第七品裡都有,第八品最後還是有這一個奉持。依教奉持功德,這些顯示了佛果三身的不同作用:法身、報身、應化身,上面講的這十一點神通功德相,很多如來佛的清淨法身都可以做的。怎麼做?上面都已講了,這部經的殊勝就在最後這一品,此跟《佛地經》有點相像。《佛地經》是在講如來佛的成所作事部份。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云何奉持。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此名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成所作事,再加一個「了義」;了義就是能夠究竟一切義理,由空性顯發,產生一切成所作事智、產生一切的神變。你要神變,你就要有五分法身清淨,那就可以無所不能,智慧無量得一切智,化身無量、應化身無量,眾生怎麼多人憶想衪,衪都可以化身去救度他,這一段在講於此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

汝當奉事。你們應當學習,不要光懂,你要再學習、持行,當然為什麼文殊師利菩薩會問,這幾位菩薩,如彌勒菩薩衪也是未來佛所問於第六品,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所問第七品,第八品所問是文殊師利菩薩,也是成佛了,衪也是補處佛,衪雖然成佛了,衪還是回來娑婆世界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衪問這些佛的神通境界,讓那些快五分法身清淨的菩薩,能夠學習,特別提出這些問題出來。

說是如來成所作事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七十五千(七萬五千)菩薩摩訶薩,皆得圓滿法身證覺。圓滿者梵語 paripūrna,周遍充足,無所缺減之意。圓滿法身證覺,就是五分法身成就。印度的這種算數說法跟我們的不一樣,像《金剛經》裡面的一千二百五十人 俱,怎麼說呢?就是說成「再半個就湊成十三,再有一百倍數」,第一句話是十三減去半個,等於十二點五,再 乘以100,這樣就成為一千兩百五十,這種算數算法,跟我們比較不一樣。這裡講七十五千,因為他們以千為單位引用西方的單位,七萬五千大菩薩就圓滿五分法身證覺,戒法身圓滿、定法身圓滿、慧法身圓滿、解脫法身圓滿、解脫知見法身圓滿,等於大家都成佛了,因為他們都是大菩薩。

這段經文,我希望你們聽了以後,也能夠馬上有進境,雖然是概念提出,這以後講到這段正文時,要去參閱其它的翻譯經典。概論講完了,再來就要講細論,各品的細論,也許請誰講了幾品時,現在把它整理一下。最後境界的《華嚴經》暫時不要去看它,《解深密經》這部經,解深密者若依梵音涅謨折那刪地。言涅謨折那nirmocana此翻名解,刪地sajdhi翻為深密。你學這個梵文,梵文有一本字典,叫Sajdhi規則,Sajdhi就是連結或者節,我們竹子有一個節一個節,連結的方法就是規則,譬如法身緣起偈「諸法從緣起,如來如是因;彼法因緣滅,是大沙門說」Sajdhi nirmocana解脫,解結或者解,這裡講解,解結或者解深密,它也有很深禪定的意思。


幾本譯本概述:

(1)第一本是Sajdhi nirmocana-sūtra《相續解脫經》,相續,一直連續下去,這個心跟心互相牽連,他是這麼翻譯的,這是求那跋陀羅法師所翻,你看跟我們第四個版本《解深密經》,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第四、第五、第六都沒有,只有兩品,第七品,他把它翻成《相續解脫地了義經》,在講菩薩每一地中修波羅蜜法,相當於《解深密經》的第七品,然後第二部份把它翻成另外一部經《菩薩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這是我們剛講的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這位功德賢法師只是把這部經裡面後面兩品最重要的翻出來,學波羅蜜的每一地的菩薩跟如來神通的,以後學這部經來對照這個第七品、第八品,他的說法有沒有不一樣,因為他們大部份翻譯,像我們《解深密經》是玄奘法師所翻譯出來,他翻譯偏向於一句梵文翻一句漢文,像其它這些外國來的法師、印度來的法師,他都把意念理解後,再翻譯出來,我們到時候講到時,要參考他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夠把這部經完全了解,每個人的所翻譯的內涵不一樣,增加我們的知見。
 

(2)第二本《深密解脫經》,是由菩提留支Bodhiruci法師所翻的(魏云道希),他把《解深密經》的第二品,有四位菩薩發問,他把每一個菩薩所問的問題,分段就當做一品,本來是八品,現在把第二品化成四,增加三,八加三等於十一品,《深密解脫經》有十一品,其它的品目都一樣,當然這位也是印度來的三藏法師,他也很有名、很多弟子,以後我們也可以參照它的內容,有特殊不同的講法的,也可以把它提出來。
 

(3)第三本《佛說解節經》,三藏法師拘那羅陀(陳云親依或名真諦)也是從印度來的,他也是把第二品把它拿出來,其它七品都沒有了,等於他把第二品把它化成四部份,跟菩提留支法師一樣的,每一個菩薩問的都有一個不同的品目。這裡不可言無二品、過覺觀淨土、過一異品、一味品,過就是超越覺觀、境界,一異這種觀念要如何超越?如果不超越的話,你就在一跟異之間的種種法,在那邊執著,到最後進入一味品,什麼差別相都沒有,回到一味,這就在說明勝義諦相的樣子,反正不管什麼相,你都不要去執著那個境,大乘佛法在講的中道實相觀,就在講勝義諦相品,這四個菩薩問,他把這四品列出來,這是真諦法師所講的,後面他就沒有翻譯了。
 

(4)第四本《解深密經》是玄奘法師所翻的,因為他是中國人到印度留學十七年,在那爛陀大學呆了七年之久,又到印度各國去留學,最後在桑迦尸國的曲女城,就是我們要去參訪釋迦牟尼佛從忉利天三十三天下來的地方,桑迦尸國的曲女城,在那裡他把唯識論提出,在無遮大會時把公佈在那裡,在那邊打擂台,但數天沒有人敢起來反駁他,不管是佛教徒、婆羅門教、其它外道都沒有人敢起來挑戰、反駁他,那時候他聲名大噪,一個中國留學生留學到印度,所得到的肯定。他為什麼要到印度去呢?因為他看、讀當時這些經典時,覺得翻譯的不好,他十幾歲就會講經說法,看了翻譯經典覺得有缺點,決定自己去取經回來翻譯。他在貞觀三年時出發,貞觀二十年左右時回來。

當時印度國王很器重他,像這種人才回去太可惜了,但是,他一心一意要把中國的佛法弘揚,他把經典能夠拿到的全部都帶回來,他翻譯的經典特色,都是一句一句的對翻,意思不會跑掉,但是,對於義理方面,有時候如果腦筋不清楚時,你可能不知道衪在講什麼,這一點要靠你的智慧,讀經典要靠智慧。

我們知道,序品、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從心意識產生一切法相品,法相品產生時,你要觀一切法從自性起,要解脫就要觀一切自性無自性,是第五品的無自性相品,第六品就開始要修行,理念懂了,你就要打坐修行,種種瑜伽,瑜伽包括你身心的磨練,上瑜伽課就是用高難度、種種不同的姿勢來挑戰你的肉體,讓它痛苦。另外,用種種違逆你自己心性的來磨練你的心,你要喜歡舒適,偏偏不要讓它舒適,不要坐在冷氣房,在大太陽底下打坐,或者不要睡在床上,要睡在荊棘上,磨練你這個心智,讓你忍受這種痛苦,瑜伽就是這個意思。

修行以後,有色界天的境界、無色界天的境界,往後就要學菩薩,菩薩十地各種波羅蜜,在第七品裡面講。最後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如來清淨法身所產生的一切神變,如來成所成事品第八。往後七、八品可以參考的有三部經,可以互相對照,前面的第三、四、五、六有二部經可以對照,第二品有三部經可以對照,序品有二部經有講到,但是,講法不一樣。(八品概論到此結束)

(2006.09.20.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