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0-15)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解深密經各品槪論
8.如來成所作事品(續):
(3.5)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唯願世尊為諸菩薩略說契經、調伏、本母,由此不共陀羅尼義,令諸菩薩得入如來所說諸法甚深密意。佛曰吾當為汝略說不共陀羅尼義,令諸菩薩於我所說密意言詞能善悟入。若雜染法、若清淨法,我說一切皆無作用,亦都無有補特伽羅,以一切種離所為故非雜染法。先染後淨非清淨法,後淨先染凡夫異生,於麁重身執著諸法,補特伽羅自性差別隨眠妄見。以為緣故計我、我所,由此妄見謂我見、我聞、我嗅、我甞、我觸、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淨,如是等類邪加行轉。若有如實知如是者,便能永斷麁重之身,獲得一切煩惱不住,最極清淨離諸戲論,無為依止,無有加行。當知是名略說不共陀羅尼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一切雜染清淨法 皆無作用數取趣
由我宣說離所為 染污清淨非先後
於麁重身隨眠見 為緣計我及我所
由此妄謂我見等 我食我為我染淨
若如實知如是者 乃能永斷麁重身
得無染淨無戲論 無為依止無加行
如來法不共外道陀羅尼義:是在講如來的境界,總共有十二個重點要認知,陀羅尼(dhāranī)就是一切法的精義,把某些法累積濃縮在一起,形成很簡短的幾句文字,就能讓你了解佛法的甚深微妙義理。解脫佛法跟外道法有什麼不一樣?你要求解脫,證得無上涅槃、無上菩提,所修就一定跟外道有一樣的。
這裡講有什麼不一樣,其實所有的大乘經典,都在講空、無我,以後的法到最後就講有空有不二的中道觀理念。對於一切法,不去執取染淨,或者是涅槃,或者是生死,一切對待法都不要去執著。所有的法都能分兩邊,不管是空、有,不管是善、惡,或者一切的理、事,都不要執著,不捨、不取,這就是佛法的真義,不共外道陀羅尼義就在講這個。
文殊師利菩薩問:唯願世尊為諸菩薩略說契經、調伏、本母,調伏、本母是上次講的根本,本母裡面就是在3-5講本母,這是佛法的根本,能夠產生一切佛的法,就是法母,有時候他們叫做佛母,佛母,不是說女性的佛,就是你可以從這義理裡面去證得成佛的道理,母是陰性,陰性可以產生一切法,本母的意思也是相同,所有契經裡面的根本經義能夠產生一切菩薩法,叫本母。這裡講的由這個調伏跟本母諸法依由此不共陀羅尼義。
不共外道,不共,就是不共與外道同有、同流、同行,真正如來佛的陀羅尼義還有不共聲聞、不共緣覺,甚至於連菩薩都不能得的不共菩薩法。因為只有如來佛所證的這種境界,得不共外道法,這是必然的,有時候衪不共聲聞乘、緣覺乘。現在在教導每個修行人成為菩薩,你要懂得不共陀羅尼的真義,文殊師利菩薩祂求佛說:令諸菩薩得入如來所說諸法甚深密意。佛回答說:吾當為汝略說不共陀羅尼義,要講,沒完沒了,佛法太浩瀚,要講沒有辦法說完,只能略講,把精義簡單的跟各位解說,令各個修菩薩道的人,能夠懂得如來所說的真正義理、甚深密義是在哪個地方。
令諸菩薩於我所說密意言詞能善悟入。若雜染法若清淨法,我說一切皆無作用。空有具足淨染法,善惡都是染法,善也是染法、惡也是染法,只有空者是淨法;因為煩惱法、有漏法都是染法,行善會得到善的果報,修解脫道來講,應是行善而不執著才是對的,不然就是行淨法。淨法,就是為了利益眾生才做有為之法,在利益眾生之間對一切世間相、出世間相不執著,染法淨法之間,如來告訴我們,一切皆無作用,不要在這上面去執著、去用功。
亦都無有補特伽羅,補特伽羅(pudgala)一般都是講有情中陰,凡夫的有情補特伽羅中陰身,要轉成六道因緣,六趣眾生中陰身叫補特伽羅;聖人也有補特伽羅,所以聲聞、緣覺、菩薩也有補特伽羅,當然聖人聲聞、覺緣的補特伽羅,他一出生即解脫,對一切染法可以脫黏;菩薩也有菩薩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不是只有有情才有,如果證得如來身的話,那就沒有所謂的補特伽羅不補特伽羅,這是大般涅槃,清淨法身遍入虛空,一切相都沒有了,不感 召一切境界、一切眾生相,十法界裡面除了佛以外,九法界都是屬於眾生相,聖人也是眾生之一,除非得證大涅槃,這個才是沒有補特伽羅。
如果從學大乘法來講,不要有一個補特伽羅中陰的概念,所以亦無有補特伽羅想,以一切種離所為,故非雜染法。為什麼可以看成一切法沒有雜染?一切種姓,具足雜染法,所以有六道 輪回。直到如來境界,最後是一切如來種,能離所為故無所謂雜染。那如來種前還有眾生、聲聞、緣覺、菩薩,眾生當然跟外道不能體會佛法,要能轉而學菩薩道,才能得雜染法無黏著。聲聞、緣覺、菩薩要觀一切染法、雜染法,沒有所謂雜染、不雜染。
剛開始要學好、學善,學空,要成菩薩、成佛,就要學一切法沒有染淨之分別相,要有辦法去做到無為,或於一切法種能離所為相,即離一切所為相,做而不黏、動靜一如,這樣的話,就是離開有為相。能夠觀一切法哪裡有雜染,或者觀一切法先染後淨。剛開始修行是內心不淨,內心煩惱很多,要修修修,修到最後好像清淨,你說雜染沒有了,那是我們的分別。如果是上等根基的人,煩惱就是菩提,沒有所謂的雜染、不雜染。
進而從內心能夠這麼去觀,一切煩惱(心念)不是煩惱、一切隨緣而作習氣不成為習氣,這樣的話,你就沒有什麼先染後淨想,如果是先染後淨,那也不是真正的清淨法,所以世尊說先染後淨非清淨法;或者後淨先染,這樣就成為凡夫眾生,凡夫就有異生,所謂異生,就是這一生完了又有另一生,沒完沒了的一生接一生的再輪迴,這是異生、凡夫,後淨先染凡夫異生。
我們要觀身體麁重,也要能觀心粗重,在剛開始學打坐時,身體很僵硬,僵硬就覺得很麁重,氣不通或者剛開始上座時,這腳都很麁重,慢慢呼吸調順得息相,把風大調好以後,氣機上來了,慢慢覺得身體輕輕的、心能安安的,有輕安的感覺,這些都是你執著,於麁重身執著諸法,這些法才成為有真正的補特伽羅自性差別種種相產生,如果對前面講這些所說的法,補特伽羅自性不產生差別相的話,那就沒有所謂的眾生、沒有所謂的聖人。我們都是補特伽羅自性產生差別,這個差別就隨你煩惱而眠眛,這裡的眠就是煩惱隨眠,不清醒這就煩惱,會產生總總的煩惱法。
補特伽羅自性差別隨眠妄見。煩惱,為什麼會起煩惱?因為我們妄見、執著,產生隨眠妄見,就有補特伽羅分別相。眾生的補特伽羅,大概由十種毛病所產生的,這十種補特伽羅造成的因,包括不善法、邪見、親近惡友、貪(猛利貪欲)、瞋(猛利瞋恚)、癡(猛利愚癡)、不畏後世苦果、心亂情迷、雜染相續等等的,會造成你補特伽羅自性產生差別,更是總結於雜染相續以為緣,不是緣計為緣,故計我、我所,如果能夠於空有不執著、善惡不執著、染淨不執著、一切法不執著的話,就沒有所謂的補特伽羅自性。
不該有計有,這要談到我們輪迴的根本,佛法裡面有緣起、性起;性起,是清淨自性,它應緣起法,由自性而起的,沒有我的妄執性,沒有在潛意識裡面有不清淨的因緣,這是聖人;凡夫,他在緣起、自性起現行法,遍計所執性便起。一切法緣起,能自證緣起,能證而還不究竟,就是聲聞、緣覺,祂們是會緣起,但是,可以做到沒有煩惱,這是有因、有緣而起法,用自性清淨來面對外緣。
緣起,第一是我們不清淨的自性,照樣對外緣,它能夠產生一個法,然後這不清淨的一點一點的污垢來執著它,然後本來是應住勝義諦空,但我們再起第二念、第三念、…、無數的念,這就是凡夫緣起。在第二念之間,如果你能觀它,沒有善惡、也不執著法相,這樣可以說是小乘的解脫。
這裡要再講如來的境界,如來的自性清淨,它應外緣,只是現那個相、現那個法相,怎麼現?下面會講怎麼現。一般人,大概都是依我們自性起作用,然後產生法性、法相,然後你內在的不清淨心執它,變成無數的念,便成妄想,性起跟緣起還差一段。聖人絕對是性起,我們凡夫或者一般的聲聞乘跟菩薩乘還在緣起之間,阿含道行者他們學的都是能自證緣起,這包括性緣起或者因緣緣起,如果自性緣起的話,那沒有煩惱,只有能夠觀眾生因緣、十方一切世界,但這沒有什麼煩惱。
如果是不清淨過去因果報應的種子所產生的緣起,那你緣起了,能夠不煩惱,用覺知的心觀照因緣起滅的心念,但不要去煩惱它,這個就是你修行之間要去磨練的,不管這個法真與假,不管這法多嚴重,你都要儘量的撇開它,不要去執著它,不要以為緣故計我、我所,我就是主觀能覺之心,我所就是把一切的法、一切的因讓其現起功用。一切緣所起的法裡面有一個我或者還有個我所,我所就是一切的色、心、法都包括在內。
在唯識的五位百法中有八個心王,另外還有色法、心法、不相應法與無為法等。以上無為法不講,其它都是包括在我、我所裡面,我,是我主觀意念,執著一切法好像有一個,然後我所可以說是這些黑點,是不清淨的心、不清淨種子,也可以說貪瞋癡等問題的存在時,那我所就包括貪瞋癡諸法,讓它產生一切活動,所以心靈活動的空間都是屬於我所。
你把一切因緣,以為緣故計一切裡面有我、我所,由此妄見謂我見,從我、我所之間,產生我見、我聞、我嗅、 我甞、我觸、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煩惱、我淨等等一切法。前面是五根功能見聞嗅味觸,然後意念我知、我吃,也有我作、我染、我淨等等的分別,這些都是不真實法。你還沒有修到心清淨以前,你要去滅除這些,不要陷入這種情見中。
修如來法就是要這樣,不共外道的陀羅尼法就是這樣,要否定一切你心裡面所感知一切因緣,不要有善惡分別想,對錯或者見聞嗅味覺等等的一切法都不要去執著,如是等類邪加行轉。因為有這種妄見加上你的這種邪加行用功法,就轉為粗重加行的因緣,越熏習就越繁重、厚重。
什麼叫加行?就是增加我們的功用行。加行梵語 prayoga,舊譯為方便,也就是說進行瑜伽之行所要用功的,即增加功用行之意,修行上乃針對正行之預備行而說。
此處加行要跟密法的加行分開解釋,為什麼分開來解釋?上面講邪加行轉,所以是與修行上有點不同,但也有點相同,但若執取有為法做加行,也可以說是邪加行轉增,而使行者轉成更被諸法所縛、所黏,這是與如來法背道而馳的。
譬如密教裡面,你要修主法,它有前加行,你功夫、心地還不到一程度,初學時要求你做前加行,密教普通有四種前加行,先學十八種印契、十八種手印,然後再修灌頂、修什麼法等等的四種。在顯教裡面也有四加行,只要用些法在身上面、身心上讓它成熟的,都是屬於前加行。菩薩心地修到十迴向時,有暖、頂、忍法、世第一等四個前加行,然後也許就能夠登入菩薩地。
這裡講的邪加行,不該妄見執謂為我見、我聞、我嘗、我觸、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淨等等一切妄分別的法,都一直在熏習、熏習,這叫邪加行轉,把它增加用功來熏習。在修外道法時,譬如你用鼻子去聞一個東西,愈聞鼻子愈靈光,這種我們說味性或者聞性或者其它的嗅性等等這些真如性,你愈用它,它愈敏感、功夫就愈好,這樣你要回到清淨自性是背道而馳的,這就是在這裡講的佛法陀羅尼密義跟外道不一樣,佛法解脫道就是叫你捨一切法,不要去玩這些自性真如,不要去玩這些,才能夠回到清淨的自性;不然如是等類邪加行轉,更是讓你執著,這是修佛法跟外道最大的不同。
甚至於修證到聲聞乘行者,學習到空觀智,又把空的邪加行去執著它,變成頑空,這樣也不對,修到空不執著空,修得清淨不要執著清淨,還沒有清淨前之染法,也不要執著那個染法不好,這樣心裡才能夠超越。所有上等根基的人,這樣講他懂了,懂了做不到,要慢慢去做,不要有內心的罪惡感,習氣毛病是還有,還有沒關係,要怎麼去用這種陀羅尼義理去超越它,不要認為這個就是很不好、這是很丟臉,…怎麼樣的。但,也不要讓這個染法一直存在,認為沒關係,這樣也不對,內心道理可以這樣理解,但是染法還是要想辦法去清淨,得到清淨也不要一直去執著清淨,不然就變成清淨的邪加行。
若有如實知如是者,如果有人這麼懂得不共外道的陀羅尼真義的話,便能永斷麁重之身,對身體的麁或者是重,這些不好的毛病,你慢慢就能夠斷掉,獲得一切煩惱不住,當然這裡身只是講身,其實也講心。第二段就是獲得一切煩惱不住在你內心裡面,這就是先修身有成後,進而才能修心得煩惱不住。
最極清淨離諸戲論,一個人修到最後沒有什麼好講的,所見、所聞、所嗅、所味、所觸、所知,染淨一切法都不必去在意它的話,有什麼好講的呢?就不必執戲論,如果不是為了講經說法,讓後學的眾生懂得的話,都不必去講這些,這樣就以無為目標,依止在無為上。這樣向不共陀羅尼密義的目標,學習就一切法不要去分別好壞,然後把心安住在無為上,依止無為。以清淨的空體面對一切境界時,不要起心動念相應,眼睛看了沒有看進去、耳朵聽了沒有聽進去,這樣你就不起心動念,也不要說好壞,也不必用加行,不要刻意說要排斥哪一個法、不要刻意要無為,無為依止無有加行。
時下有些人不知禪宗勘驗學徒之真實義,亂找人比功夫、論高下、談道理,染法執取已不可取,還犯有鬥爭性,慢心十足,真是阿修羅道一個,且無知還說自己是明心見性者,像這樣未究竟還依染法而邪加行,這種人是十足不是佛弟子,是依佛的外道、邪道,像這樣不知陀羅尼深密義理,就不會得到最極清淨。一個真正佛弟子,當要能確實體會此不共陀羅尼義,然後依此密義修習,遠離諸戲論;若一個已得到觀空智者,當要依此不共陀羅尼密義修習,不要偏執空、偏執清淨法。當知是名略說不共陀羅尼義。上面這短短的一段經文解釋,在顯示如來法真實義跟聲聞乘不同,跟外道更不同的法。
後面世尊為了要重申上面講的這意義,又重新說了一段偈語,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一切雜染清淨法 皆無作用數取趣
雜,是很多、不同的染法或者清淨法,本來皆無作用,能回歸到無作用就沒有數取趣。數取趣是一個專有名詞;數,就是數目,數目就是無量多,取趣,就是取六道裡面哪一趣,數取趣,就是在六道裡面一直輪迴,無數量的一直在輪迴,如果你心無作用的話,會不會去輪迴?就沒有一個補特伽羅的身,就不會去輪迴,所以皆無作用取數種趣道。
由我宣說離所為 染污清淨非先後
我這麼講這段、宣說了不共陀羅尼法,要大眾離一切有為法,不要有我、不要有我所這些法執;染污清淨非先後,我們初學的凡夫,就講先把染法拿掉,才養成一個清淨法,上等智慧的人清淨就是污染,污染就是清淨,這麼去認知的話,修行哪有什麼先後,上等根基的人悟了以後,原來內心的清淨、不清淨,其實都是虛幻不實在,你執著它就有清淨、不清淨,它起滅起滅,不必理它有什麼清淨、不清淨,有什麼罪業、不罪業或者什麼善法、解脫道,什麼法都沒有的。
於麁重身隨眠見 為緣計我及我所
對於我們的麁重身或者是種種煩惱法諸見取,有緣即起現行,現行中計我、我所。不見取就沒有所謂的煩惱、不煩惱,不見取就是等於是無為,面一切境沒有什麼分別或住無為境;為緣計我及我所,常常說我感覺、我知道了、我怎麼樣了,或者住我所,就是習氣毛病去相應,心作用於我所。
由此妄謂我見等 我食我為我染淨
由此種種妄因緣,還謂我見等因緣所產生的一切法為真,就這樣會說是我所見、我所聽的、我所聞的、我所嗅的、我所味的、我所吃的、我染、我淨等等的這些妄想,然後加以執著。上面講的我聞、我嗅、甞、我觸、我知、我食、我作、我染等等一切法。
若如實知如是者 乃能永斷麁重身
如果你如實地知道這些不共陀羅尼義,能夠這樣的去了解的話,真實的這樣去知道,不要執著一切法時,乃能永斷麁重身,永遠的斷除我們的麁重的身,進而能進入修心的境界。
得無染淨無戲論 無為依止無加行
內心也得到無染無淨無戲論,這是不共外道的陀羅尼義,清清楚楚、簡簡單單;無為依止無加行,不要特別用什麼方法,就是無加行,要以無為法為依止,最後一句無加行就是你修行的主要方法,你要這麼樣。妄想念起來,你不必要壓它,不要加行,你壓它就是加行,你不要特意說要做什麼或者不特意不做什麼,這些沒有一種要、不要的觀念,修行過程之間對一切法無為。
這一段偏向於修行方向,不是在講神通,神通後面會講到如何產生?如心通產生心念、念力,是為自己而用,或產生了為眾生而用。如來清淨法身產生應化身,然後去利益一切眾生。這段是忍辱裡面的第五點所談到的不共外道陀羅尼義。從這一段你可以了解佛法跟外道法的不一樣,你不要學好幾十年的佛法還搞不懂,修法是要修什麼?不知道者,一定要搞清楚。
(4)、如來心生起相(受用身之心):
如來者非心意識生起所顯,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當知此事猶如變化。若諸如來法身遠離一切加行,既無加行,云何而有心法生起?佛曰,先所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譬如正入無心睡眠,非於覺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復覺悟。又如正在滅盡定中,非於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還從定起,如從睡眠及滅盡定心更生起。如是如來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當知復有心法生起。
本段解釋如來心如何利益眾生,這是別經典少見的陀羅尼密義。如來受用身之心生起相:如來心怎麼生起?如來不是永遠住大般涅槃中的嗎?衪為什麼要生起心?我們凡夫看世尊似入滅了,好像世尊不在了,你看密乘、大乘等經典,說世尊永遠沒有生也沒有滅,你不要看衪二千五百年前生了,然後八十歲時滅了,不要這麼想,像《佛心經》裡面所講的,一個能體會如來真實不滅者,即是證得佛心決定相十二相中之一相。
您不要以為如來不在了,其實十方虛空一切都有如來的法性身,那怎麼來感應,衪怎麼能利益你?就看你自己體會,如果你有境界,衪就會跟你相應、衪就利益你,不要你去求,衪就利益你,如果你還是凡夫相,或離入地菩薩位太遠的,就沒辦法體會到祂,你跟衪溝通不了,衪雖無私地要教一切眾生,但沒有辦法眾生不受教,所以如來只有加持菩薩來教導眾生,由實體的菩薩來教導。
這裡講如來心生起相(受用身之心),有一個受用身是心,如來有兩種心的生起相,一個是自受用身、一個是他受用身。自受身它會變起一切的莊嚴佛淨土,由自己來受用;他受用身,是衪法身自性不起中,眾生念起憶念衪,祂才起心,衪才感應來幫助你。
如來者非心意識生起所顯,但如果證到如來境界的話,如來的心是遍虛空界,盡一切法界,遇緣、應緣不是如來心有起,不是因為如來心有意念要起,也就是八、七、六識等心意識不動,非由心意識而生起顯現他受用身,此受用身可以叫做應化身。
在《解深密經》正文還沒有講到心意識的內涵,心意識產生一切法,是在第三品講的心意識品,真心(八識)加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等識)合稱為識心。嚴格講八識的真心有一個真識,這識就產生一切法相的根本,鑑照虛空一切法界。另如來的心,還因為心意識而生起所顯的心,此係依眾生憶念而現起。而說到心是八識,意是思量的七識,識是分別的六識。
然諸如來有無加行心法生起,如來心的生起,依眾生心憶念而生起,此生起是依加行心而生起,不是依自己清淨心自然應緣而起,因如來已住般涅槃故。如來此加行力促使如來法身於不動中自然依緣現起法爾。這加行力是如來在修行過程之間,是修菩薩道之間,所修的種種加行,成為爾後如來住大般涅槃時,清淨法身應緣起應化身的原動力,非由如來最極清淨覺的法身自現而起,所以說無加行生心。如來因位菩薩道中為要增加有為上的功用行,所以會用到種種功用加行,這樣加行力慢慢就會熏習成一種特性、力道,這種特性、力道是變成如來未來度眾時,心法要生起的一切根本。所以如來應化身現起利益眾生,是清淨法性身不起而起,不是像菩薩、聲聞或天神等作意而起,我們凡夫要起一切法,都要先起心作意,才能成就一切心法,如來則不是這樣。文殊師利菩薩問衪,如來法生起時依何而生?因為前面己經講了如來的心非心意識所顯,而是由因位菩薩道所修種種加行而現,那我們要不要在菩薩行時有加行之修證?有無加行的能力與力道強弱,至如來位時才能讓如來的心自然不生而化生起。
當知此事猶如變化,當要知道如來法身不自己生起應化身、他受用身,而是由菩薩行時所修加行而現起,此種現起的現象,就好像是幻化師幻化一種實像、景象一樣,很難去講得清楚,都是千變萬化,不是一層不變的,當然也不是真實的,但確能利益一切眾生。世尊回答文殊師利菩薩說,因為佛有無量的神變,這個心生起,係依之前所修加行而現,所以沒有菩薩時修的加行,是起不了如來心的。這過程之間產生的種種神通變化,怎麼起?佛就回答說,若諸如來法身遠離一切加行,就像一切如來一樣的,所有的如來的清淨法身都是遠離一切加行的,不能用有為的心去做加行事。但是,既無加行,為什麼會產生一切法爾呢?云何而有心法生起?就是我剛剛所講的,過去修行過程之間所熏習一種的特性、加行力,此加行力它自然就會起。
如來就回答說,先所修習方便般若,在菩薩道之間,每一個人都要修習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已經是七地菩薩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是在地前菩薩修的,地上菩薩從第七波羅蜜多開始修,即是方便般若智,方便就是善巧,善巧就是非常微妙的、恰到好處能夠產生一切智慧,又能夠解脫又能夠利益眾生,從此方便波羅蜜多中,學到很多的不可思議的智慧,加行力都是從方便般若裡面產生的。
以前修行菩薩道時,都修習了很多的方便般若,這方便般若在修行之間其實都有用到加行力,加行熏習成行力,此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如來者清淨心不動,不是故意要用心生起,是因為在修行過程之間,用方便善巧般若智慧,可以感知一切眾生心境,然後心清淨中不動,自性就會產生一個法,就有心念,就生起應化身。這裡在講如來的法爾現起的一種原因、現象,它是怎麼現起心?應該如來要遍一切虛空都不起心動念,因住大般涅槃故,如果這樣的話,那如來怎麼利益眾生?不行。大慈大悲心的人才能夠證到如來境界,如來位證得時不是入空,就這樣享受寂靜,不是這樣的,如來是因為發大慈悲心,要度一切眾生,這樣才能成如來佛,既然成如來佛了,你就要去利益眾生,既然要利益眾生,在修行過程之間所用的方便般若波羅蜜多,過去熏習的加行力,能感召眾生的因緣,然後你自然就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變成法爾現象,法爾現起這些心念,觀心念就知道什麼事情,佛的這種智慧在這裡所講的是加行故,所以現起如來心。
後面就在說明這種加行力量似有又似沒有,不知不覺中而作加行。如來利益眾生就像正入無心睡眠,非於覺悟而作加行。一個無心睡眠者,就是你在睡覺時,沒有作夢、沒有起心動念時,不知不覺中作起加行來。我們睡覺過程之間,有時候,這腦波長如果這麼粗的話,表示你心有在動,如果波長好像有、好像沒有,成一條變化不大的橫線,那這樣就表示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心念等於一條線一樣的,這阿爾發波(α--alpha)波動愈大,代表你沒有心或者沒受刺激感,如果這個波不動,代表沒有念,表示你睡得很沉,這種無心睡眠時,你為什麼會有覺知?
非於覺悟而作加行,修到如來佛境界的人,祂睡時,其實他還是有覺知在,這以後你們修行到開悟後可以體驗,如果開悟自心的話,或有的人睡覺自己卻不覺已睡著,你說沒有睡,其實也有睡,但周圍之間的事情他都知道,這種有睡等於沒睡的境界,就是覺悟。但是此時心都是不動,可以感知周圍之間的一切事情,這個就是非於覺悟而作加行,這就 像你對這種覺悟的心,不必特意的去說要保持這種警覺心,不必要,你自然就有那種能力,在睡覺之間那警覺心、覺悟的心都在,這是一個氣脈通的人的一個境界。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進入那個狀態,你就可以體會釋迦牟尼佛是永住涅槃,常覺不眛。世尊從來都沒有睡覺,衪躺在那邊吉祥臥,似在睡覺也沒有睡覺,衪什麼事情都知道,這種要、不要去做加行,說要讓覺悟心常常提醒自己,其實是不必要的。為什麼不必要?因為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復覺悟。因為你在修行過程之間,你已經養成這種覺悟的心,這樣,你要不要再作加行?其實過程之間是有加行,等到你證得這個境界─如來境界時,這種加行變成法生起的有為心,變成很自然進入那種狀況,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復覺悟。
這一段在講如來心怎麼產生法爾現象,怎麼產生應化身、他受用身等,是不必故意要起心動念,那是因為過去修行時,所熏習的加行力,會自然而然地現起那種該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境界。衪又舉一個例子來講,一個進入滅盡定時,滅盡定也是沒有心意念,滅想受盡定,不起心動念就沒有想,感情領納作用不起就是受盡,這種定是滅想受盡定。滅盡定是聖人或者佛的境界,不主動起心動念,像大迦葉尊者現在入到滅受想盡定,然後一入定可以五億多年,一直要等到彌勒菩薩下生時,祂再把世尊交付的衣缽傳給衪,然後祂才可以入涅槃,大迦葉尊者現在在印度的雞足山(kukkuta pada giri)那裡入定,現在此處叫聖者住處(gurpa)。
世尊衪舉這個例子來講,又如在滅盡定中,非於起定而作加行,滅盡定要出定,他自然可以出定,不必說要修一個法才來使自己出定。像一個行者在二禪、三禪時,有的同學一入定出不來,就是平時沒有修加行,菩薩要加行,說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自然能出定,不像世間禪行者,一入定可能要千萬億年才能出定。這個佛法是不可思議,很多不可思議的事,非我們能臆測。譬如獅子奮迅佛,祂證得獅子奮迅三昧,這個佛可以直接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進入九處地定、十遍一切處,然後進入一切的三昧,之後要出來,很快就可以三昧中出定來。不像我們有同學一進入二禪,人家下課了,要做迴向了,他還出不來,世間禪就是這樣子。
如來或者是滅盡定的這些行者,要從任何定中出來就出來、要進去就進去,這種是祂過去熏習菩薩道佛法時,所養成的一種加行力,還有就是要能自在,才能夠不執一切法才能夠這麼自在出入定中,這世間禪行者就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一入定就千萬億年,要出來、卻出不來。像梁朝有一個和尚,一入定經過了十個朝代,清朝末年才出定,他不可能隨便進、隨便出,此是世間禪境界。滅盡定行者祂可以在過去修行做加行,加行之間要進就進、要出就出,祂馬上不起 心動念、不執一切境,他就進入三昧中;祂覺得要出三昧來,就能很快地出三昧來,這個就是過去祂已經熏習加行的功夫。
得到滅盡定以後,不必再用這個加行的功夫,他要進入就進入定中、要出定就出定。由先所作加行勢力還從定起,從定中要起就起,這種功夫就像從睡眠及得滅盡定者一樣,祂心要起就起、要入就入,這種加行力就是過去修行過程之間所熏習加行而成就的。如是如來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舉這兩個例子來說明,如來為什麼心相可以隨時可以起滅?也是因為過去修方便般若波羅蜜智的加行力,所以眾生有因緣、有怎麼樣憶念,衪要起他受用身就起,或者衪主動的觀眾生因緣,衪要起心教化也可以起。當知復有心法生起。所以,如來入滅時,不是永遠空空如也、不起心動念的。但是如來祂起心動念時,一定有因緣或者衪要做的利益眾生的事情,這是第四點講的如來心生相的生起原由。
(5)、如來化身有心無心:如來化身,當言有心為、無心耶?非是有心亦非無心。何以故?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此段更進一步談如來應化身之原由,文殊師利菩薩又問了:如來化身有心無心,是有心生起化身,還是無心生起化身?如來心生起的,可以說自動起,如來心化身是有心無心而化起,你要了解佛的如來境界,這段很重要,以後你學到這個境界,要怎麼去做,如果心完全清淨了,你要懂得化身怎麼起?如來化身,當言有心為、無心耶?這是文殊師利菩薩問的,如來祂產生化身時,是有心意念讓它產生化身?還是沒心意念讓它自己產生化身?如來回答說,非是有心亦非無心。
如來說也不是我主動意念要有心化,也不是說沒心,何以故?無自依心故,我不主動依我自己的心念起化身,但是,有依他心故,是眾生有心憶想如來佛─我時,如來佛就會有一個化身給他,你說這樣是有心還是無心?最主要的、主動的心是由眾生的心感召,眾生的心感召如來的心,如來衪法身不動,眾生憶念之間,衪一個化身就出去,這種叫應化身,應眾生的因、眾生的心就產生一個化身出去。你懂這樣的意境,當要求諸佛如來怎麼幫你、菩薩怎麼幫你時,你會用吧!?
你要觀想,上一節教你們緣起法,你們有沒有學到緣起法,法身緣起偈,法身是空,怎麼讓它緣起,一定要有一個行相,或者有一個因、或者有一個念,這就牽涉到神通變化的部份,如果你去過某個人的家、如果你認識某個人,這個有緣的境或人,你要觀想他很快,觀他,他就現在你的心中,有緣,你的清淨法身一想,它就緣起了諸法。如來不是每一個人都要認識,但是,每一個人衪都可以悉知、悉見,等於是認識。我們要求如來幫助,我們知道衪,衪是依他心故現起化身,衪不會無緣無故化個化身來給你,你要知道佛、菩薩都是這個樣子。你無事憶想衪,說是佛來了、如來來了、菩薩來了,沒有的事,你沒憶想衪,衪怎麼會來,憶想而來的也是應化身佛。若無憶念而來,可能若不是魔,就是這些魑魅、魍魎等鬼神化的。
當你憶想如來衪時,衪不是真的前來,但是,衪的法身會跟你感應,如果有事,祂就幫助你解決了,你可以這樣想,譬如我們到過印度菩提迦耶,常常要觀想那個大塔裡面彌勒菩薩所雕塑的如來佛像,你觀想時你已經到那裡了,也已經跟如來佛請安了,或者跟佛心相通了,或者衪已給你安祥了。或你去別的地方時,觀想法爾禪修中心的某一尊佛像,你觀想就是跟法爾這些佛像相應了。你要觀想哪一個師父、哪一個修行人,你要先有心意起,他才能化一化身予您,問題是他有沒有應化身。
當然每個修行人到底有幾個應化身?這跟他的心清淨程度有關係。經云,受陰盡者大概有一個應化身,五陰魔相裡面的受陰盡,沒有感情領納作用了,八風吹不動了,不會有瞋心、害心、喜心、憂心等行者,依經云就會有一個應化身;三地菩薩大概也有一個應化身,三地菩薩是明地,明地相當於這個受陰盡的境界。到五地菩薩大概就有三個應化身,同時有三個人憶念此菩薩,此菩薩可以化三個應化身給他們,如果超過四個、五個、六個人同時想此菩薩,此菩薩就沒有辦法應付。諸佛、大菩薩都有千萬億、無量億的應化身,不管有多少人憶想祂,衪都可以應化。
所以你要了解文殊師利菩薩問,是有心化還是無心化?世尊衪說不是說有心或無心,最主要是他心先起,然後如來自心再起。但是,如來自心不是祂主動憶念的,無自依心,是有依他心。這再延伸下去有很多的重點,這一點很重要,你們學佛法或求諸佛菩薩加持保佑或者要怎麼樣,要能善用這法,善用心、要能多觀想。
現在再談談未入佛門門檻的意生身發起,一個心眼開者是有此能力,談此大家也比較熟悉,因應化身心不淨者是無法獲得,也無法體會的。有關意生身發起,譬如剛剛我們講大塔,你一心起想到大塔那邊去頂禮佛,你的心念起,同時意生身也發起,意念產生一個意化的身,此身就已經到那裡去,你要親自去嗎?不必要。
另在此雖非經文所述,但必須在此一談,一個開悟自心者或心眼已開者,是會起意生身的,此意生身並不是應化身,不要錯認此為應化身,還自我肯定,無知會成為大妄語。因剛開悟的人,心還不清淨,七情六慾不淨,感情覺受更未除盡,所以不會有應化身的。
此等人有的是意生身,因一個心意不能定住,常主動依緣亂攀緣、亂起意生身出離。或被動受有緣眾生心感召而生心,一生心就有一意生身發起而前往應緣。此種行者若不知用上述如來甚深陀羅尼義,修入無為之境界,那今生就會卡住於外道的修行境界,永遠住於生死輪回之流。因這這是外道真如性用而起的意生身,這種人感情作用還不淨除,不可能有什麼清淨法身所化的應化身的,有的是意生身。所以說意生身是自心主動起念而現起的,主動意念生起,意生身就會到那裡,也是色陰未淨盡者的境界,色陰未淨者還未進入佛教修行的門檻。佛教修行的門檻是從受陰盡時才算真開始,經云受陰盡者是十信位之始位,也是六十四聖位的第一位階、門檻,所以說有意生身行者還未入佛門之門檻,要到受陰盡時,即諸欲靜止,感情覺受不犯,才能進入佛法的修行初步門檻。
(6)、如來所行與如來境界區別:
如來所行、如來境界,此之二種有何差別。佛曰:如來所行,謂一切種如來共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眾所莊嚴清淨佛土。如來境界,謂一切種五界差別。何等為五。一者有情界。二者世界。三者法界。四者調伏界。五者調伏方便界。如是名為二種差別。
世尊現在再談到,如來所行與如來境界區別。我們說一切法,包括三世間,我們凡夫也有能行、所行;能,就是主觀的意念,要做的;所行,就是所做的。如來當然也有能行及所行的境界。那如來所做的一些功德行相是什麼?這跟境界不一樣。以此名相劃分來講,如來所做的都是莊嚴淨土的一切功德;那境界是屬於化導一切眾生的,那不是所謂的淨土莊嚴之事;如果如來會產生境界,是在化導眾生時才會有境界產生,這在第八品如來所作事智品就在講這個。
文殊師利菩薩問:如來所行、如來境界,此之二種有何差別。佛答:如來所行,謂一切種如來共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一切種如來,就是如來的種姓,如來種何義,如來境界也有十地之分,不是每個稱如來的都十號具足,不一定,所以才有十號具足如來之稱。一切的如來種姓,祂們都有兩種境界,不是菩薩種姓、不是聲聞種姓、不是緣覺種姓、也不是世間天神的種姓,這裡講的一切如來的種姓,是共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大家都有不能夠用語言、不能夠心意念去思考的,也不能夠講得完的,是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衪所行的。這部份我們凡夫不懂,只有如來跟如來才懂。
眾所莊嚴清淨佛土,是指如來的報土,如來報土在哪裡?我們也搞不懂,但經云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就是如來 的報土;如來的報土多清淨?我們也看不到,祇能依經解義,勉強了解一些。所以成佛的那一部份,只有如來跟如來大家互相知道。我們凡夫都不懂,或連菩薩以下的聲聞、緣覺亦不懂。文殊師利菩薩是懂一些,才會問這些問題,這是如來所行處,偏向於清清佛土的這一部份。
那何謂如來境界?謂一切種五界差別。一切如來種,祂們具足五種不同境界的差別相,哪五種差別?一者有情界。有情眾生,如來無所不發現,你該以什麼身得度,衪就化什麼身,來度有情界眾生。二者世界。不是只有娑婆世界,十方一切佛剎土的所有世界,一切如來境界證到的人,衪都可以遍入一切世界,所以一切佛剎土衪都可以到達。三者法界。法界,到六道之間,上去是聲聞、緣覺、菩薩等境界,這是九法界。如來法界是不能算,我們在講十法界是包括如來、佛的境界,或者是還沒有究竟的佛的境界,那可以講十法界。但是,十號具足的如來佛,是不在這十法界之內。
我們常常講十法界,一心能產生佛等十法界,但這個佛是九地如來以前的如來佛,可以列在這裡;如果十地如來果地佛,那這十號具足的如來,就不在此十法界中。如來十號是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如來名相不算的話,底下這十號具足時,稱為果地如來佛。此如來就不能列在十法界裡,這裡是意含九地如來以前的佛、菩薩,聲聞、緣覺這是四聖眾,再加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等這十法界。
我們一心之間,要成地獄道,去造惡業就去了;你要慳貪就去惡餓鬼道;你要沒有智慧、無明心重就去畜牲道;你要瞋心很重就去阿修羅道;修善行去人道或天道;修解脫道去聲聞道、緣覺道;還沒有成如來佛以前的,覺悟的人去佛道,這都是在一心之間決定。
一心,代表心清淨,心清淨多少,清淨度有多少?要從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去證入,如果,永斷三毒煩惱,才是佛的境界或者在阿羅漢的境界;如果空有不二的修證,今天講的不共外道陀羅尼義,你懂得話,就是菩薩跟佛之間境界,這個要加上你心清淨度多少,不要說你義理懂了,今天聽完課,我懂了,原來佛就是這樣,但是,因為你內心都不清淨,雖然講染淨不去執著,但是,事實擺在那裡,你沒有那種清淨心,這個樣子怎麼能成如來,這是屬於法界眾生之一。如來要度哪一界眾生,衪就會現哪個境界。
四者調伏界。如來能調伏一切眾生內心的不清淨,調伏不好心地如諸魔或者是這些不好、惡心人。
五者調伏方便界。或者進入調伏過程之間,眾生契機還不具足,不能一下子做到的,就以進入調伏方便界,示現方便法。什麼法不是絕對的對某眾生有用,還不能讓他心地調伏、柔順,那就用方便法門。
如來的境界總共有這五個境界,一個是清淨的莊嚴佛土,那是諸佛所行,一個是諸佛的境界,衪能化成五種境界來利益一切眾生。前面講無為清淨佛土,第二個境界,講利益一切眾生的如來心,遍一切法界、遍入如來神變境界。我們要了解如來所行,跟如來境界有什麼不同,從這兩種差別來研究,是為如是名為二種差別。
(2006.08.30.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