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0-13)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解深密經各品槪論

()、分別瑜伽品概述

8.如來成所作事品:說明如來法身相、化身相等,並為曼殊室利菩薩解說如來成辨的種種事業。全品內容有十二部分:

這一品說明如來法身相、化身相、應化身相,主要的主角是曼殊師利(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然後如來跟他解說成辦一切種種事業,要怎麼去做。你要知道《解深密經》的殊勝,從分別瑜伽品起是由彌勒菩薩發問的,地波羅蜜品是由觀世音菩薩發問的,如來成所作事品是由文殊師利菩薩發問。一個未來佛,兩個大菩薩,在最後這三品也是最重要的,當做主角,這一品總共提了十二個大問題,所以分十二個部份來說明。

(1)、分別法身相:解脫身、佛法身。依諸地波羅蜜多而修,善修出離諸執著,煩惱障轉依成滿、所知障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彼佛法身有二種相不可思議。何等為二?所謂法身離諸戲論,離諸一切有為行相,不可思議、無戲論、無所為故(蘊不攝無為法中)。而諸眾生執著戲論、有為行相,眾生計著戲論、有所為故,故不能得佛法身。聲聞、辟支佛所轉依不名法身,僅稱為解脫身。解脫身與佛平等、平等,法身則與佛如來有差別。

分別法身相:如何得到分別法身相?要修它是用不可思議、無戲論而修,即是修無為法;你要真正學佛法,不要去學戲論,不要講一切世間道理,真佛法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修無為法才是真正修佛法。因為你想要講道理,就是心還不成熟,你要講修證的境界,也是執著那個境界。如果以有為法而修佛法,那你根本不要講是在真學佛,永遠都做不到解脫及得解脫知見。

經典也有講,蘊不攝入無為,如果你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而修持,是修不到無為境界的。色受想行識中的色是色法,是五根六塵所現之相,修行中觀這些,永遠學不到真佛法。五根─眼、耳、鼻、舌、身能產生諸根異能,異能有什麼用呢?世間裡面的東西,你可以看到光、看到化佛、看到菩薩、看到其它的世界,但看到這些對於解脫是沒有用的;受想行識是屬心法,受者感情覺受,初始有憂喜苦樂等諸受,慢慢要斷除,入捨受平等法中,若還有覺受,也不能修入無為境界。

五蘊後三者是想行識,想是你第七意識的主觀思考、思慮;行是腦中非常深層儲藏的種子,它常起滅、起滅,或者是真正的心,能鑑照諸世界及眾生因緣果報事。真心以外有前五識、六識、七識,五識加五根六塵起了別法相,若再加上第六意識起分別心,就有煩惱法現起。唯識講現量意識是指前五識跟第八意識,眼、耳、鼻、舌、身等識與阿賴耶識是現量識,其它都是比量、非量意識。

七識的非量者是胡思亂想,根本沒有一個實質因緣的念頭,六識的比量還有一種推測之依緣。修行中這兩個識都要滅除,讓它清淨;像這種識所產生的現象,如果你執著它為真,那就沒有辦法修入無為境;你要證得法身現起,就要修無為法,不要去講有為相,不要喜論修行中過程所現的諸多現象。

然後經文再舉:解脫身跟法身有什麼不一樣?阿羅漢小乘的行者,也可以證到解脫、涅槃,佛也可以證到解脫、涅槃,但是,阿羅漢所證得不是清淨法身,而是證得解脫身。只有佛證得的才是法身相,或者大菩薩證得的才是法身相。

這個解脫身是聲聞、佛都有的,也叫做平等、平等,是一樣的境界;如果以法身來講的話,阿羅漢根本沒有法身,還有差別法身相,如四果阿羅漢有四等不同的差別法身,同時還有一神我身。而佛的差別法身相是無有相的,是具足無量功德的。所以第八品所講第一段,是指出法身相跟解脫相之間的差別。

要怎麼得到法身相?要修第七品的地地波羅蜜,才可以證得法身,如果你沒有修第七品所舉的各地波羅蜜多,就得不到清淨的法身,所以這裡講依地波羅蜜多而修,善修出離。此處出離,不一定講出家,是指出離諸煩惱,從各種煩惱中出離出來。能出家修行當然是很好,但是有人是出家了,又不能離開煩惱障跟所知障,那出家也沒有用,這兩個就是後面要講的。

要轉煩惱成菩提、轉所知成一切神變,如何轉煩惱成菩提?一般人般若智淺薄,不能離一切相,那就從煩惱中認知我還有此惡習,要慢慢轉成無所依止煩惱上。如果這轉依做不到的話,那就沒有辦法證得佛的法身;出離煩惱障、出離所知障,你就可以證得煩惱障轉依完成圓滿,所知障也能夠轉依圓成圓滿,這才是如來法身圓滿之相,這是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

什麼是如來法身相呢?世尊就告訴祂依什麼而修,要依二因緣,一者不可思議,二者無戲論。修到的話是什麼境界?有如來法身差別相,此相是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後面還有講,彼佛法生有兩種相不可思議,哪兩種不可思議呢?法身離諸戲論。不能去用語言、文字去說,因為法身無相,怎麼講?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法身是怎麼樣;離諸一切有為行相,不要用有為法來說明法身。用有為法就修不到法身清淨,法身也就現不起來,像你修世間禪、修聲聞乘的有性教,不能得佛法身相。

有性教是之前所說一切法,這是對小乘修行人講的,有一個真如可用、有一個神通可修、有一個世間禪的定可得。在本經第五品的無性教,世尊教菩薩要破解這些相,菩薩要破解這些相,要觀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這三種自性為三無自性。三無自性是一個名詞,三無自性也是有一個性,這個性要觀成是沒有的,三無自性等於看成是三無自性的性。三無自性是一個名詞,三無自性它的性都是沒有的,這是無性教所教說,是菩薩要修的。菩薩依此而修才可以修得清淨法身,雖然未像如來的法身,但是,也有初步的法身相現起。所以不戲論、不修有為法,即能得法身相。而諸眾生執著有為行相,當然不可得法身相。

不可思議、不戲論、無所為,那就是能夠得到清淨法身,不要去思考、不要講法身怎麼樣。世尊說如來生起之相,是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眾所莊嚴住持為相,所以當知化身相有生起。但法身之相,是無有生起,因是無相故,法身是有相生起所依止故。蘊不攝無為,剛剛已經說明過了,如果你在五根六塵之間去學法身,你得不到法身,為什麼從《方等經》以後,《般若經》到一切的大乘經典,都叫你用般若智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是要讓你學得清淨法身。

而諸眾生計著戲論、有所為故不能得如來法身。喜歡跟人辯論、喜歡跟人家說你修到什麼現象、證得什麼境界的,這些都是執著,是不能得如來法身。聲聞、辟支佛所轉依不名法身。雖然小乘的阿羅漢,祂也可以轉煩惱障,也可以轉所知障,轉惡、轉依都轉了,但是祂所得的身,不是法身而是解脫身,所以不名法身,僅稱為解脫身,因阿羅漢還有神我身在,不能入無相之法身體中。

如果以解脫身來講的話,阿羅漢跟佛都有解脫身,所以說是平等、平等,阿羅漢又叫應供,如來有十個名號,第一個亦稱應供,應供也是證得解脫身者才叫應供。若解脫身為法身的話,這樣阿羅漢所得與佛沒有差別。第一個問題在講法身,你要了解法身相若要證得是要待心清淨後,但要體知法身相,當然地上菩薩就能出現法身相,初地菩薩雖有法身相,但習氣未淨盡故,不得名為佛法身或清淨法身。

禪宗祖師大德講的「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不是叫你不要戲論?是不要修有為法、不要胡思亂想。很簡單的無為佛法,禪宗就這麼幾個字揭示著,禪宗講話、說法本來就很直接了當。當然初地菩薩法身是活起來了,但這個法身活起來是素法身,因為祂還有微習未斷,還要再修,在地地波羅蜜品裡面會告訴你怎麼修?方便波羅蜜怎麼修?什麼叫做方便?什麼叫隨便?你們方法不對,沒有真正達到方便的目的,就是隨便,就不是真正的方便,這樣會誤導眾生。譬如說用利鉤之,但給了利後,他永遠不來學佛,沉迷在生意堆中,這種方便就不是波羅蜜多。

初地菩薩素法身雖然得活起來,心通虛空,又多一層要去修的,因心能感知萬種緣,感知愈多,愈能實修到感召懸絕。普通一般人心眼沒打開,心不通虛空,只能修你自己而已,等到你知道眾生心、他的心態、他的什麼行為、他起心動念、他的個性怎麼樣,你都是能夠感知。在感知後又不能相應,相應會起掉舉心。初始心不起不行,為什麼?為什麼不能跟諸佛、菩薩一樣,如如不動,因為內心還有微習、微微習故。佛、菩薩對於眾生心好、心壞,怎麼樣衪們都知道,但是,衪們都能沒有罣礙。

獲得素法身不是說就有什麼了不起了,素法身就是心還不清淨,所以素法身雖有了,可以感知一切世間因緣,但是微習還在,所以會起掉舉心,初地菩薩在此就是要轉此不淨心,徹底的在轉微細煩惱障,甚至於所知道的種種的境界,這些所知障也要轉,不要去執著。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如果你喜歡講話,根本法身活不起來,心永遠都不定。叫你不要戲論,你又愛講話。當然有人問,你就要講,沒有人問你就不要講,講了就會傷神。第一段在講法身相是什麼樣子,阿羅漢的法身跟佛的法身都不一樣,前者叫解脫身,不是真正的法身。

(2)、如來化身生起相

諸佛生世有何等相?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眾所莊嚴住持為相,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示現化身方便善巧(應化身)?遍於一切三千大千佛國土中,或眾推許增上王家,或眾推許大福田家,同時入胎誕生長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捨苦行已成等正覺次第示現,是名如來示現化身方便善巧。

本段講如來化身怎麼起,如來的化身生起相,當然這裡面還談到一個應化身。諸佛生世有何等相?文殊師利菩薩先問,諸佛生在世間以什麼相出現?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眾所莊嚴住持為相。世間的一切相、一切眾生類,如來都可以依衪的清淨法身,現起一切的化身去造種種救度的業。經云應知如來示現化身方便善巧,如來化身可生於一切三千大千佛國土中,或眾增上王家,或眾大福田家。同時入胎、誕生、長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捨苦行已,成等正覺,次第示現,是名如來示現化身方便善巧。

怎麼知道如來化身相有生起呢?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這兩個要了解一下,法身是清淨空無有相的,從空無的相之間化起一個相出去,是為化身相,所以化身相是有生起,法身相是像空無一樣,沒有生滅,沒有生起,這是對法身最基本的觀念。從空的如來藏性中,現起一切不空的如來藏相,對於此等法相,菩薩是學習要能如如不動,佛陀衪不是如如不動,衪要學習怎麼化起,不是衪要化起,如來心清淨了,但眾生因緣感招,祂法身自然會化起,不是你要加行而起,是自然而現。

前面講的聲聞乘阿羅漢解脫身,祂要辦事還要有一個神我身出去,佛陀衪不出神我身,衪也沒有神我身,菩薩開悟的也沒有神我身,與無色界天神一樣,無有一身。得法身者是當眾生心感招如來法身時,衪就能從法身之間,化一個化身出去,如果有千萬億的眾生同時憶想佛如來,衪就有千萬億個化身化現出去,這是被動的化起,不是主動的化起。不像阿羅漢的神我身要出去,他主動的要出去辦事,辦完事後還有個神我身要回來。

《金剛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衪從清淨法身化一個化身出去,那個化身要不要回來?那個化身是有形有相給你看,但是,它本來是空無的,不必回來,不用就化空,就沒有了,就變成沒有來去;談到如來的神通變化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只是揣摩地來講衪的福德,講到這裡是很難講清楚的。像圓測法師是古代演釋《解深密經》的,但其稿到最後第八品就不見了,是他講的好?末法時期眾生沒有福德,這品就不見、失傳了?有的翻譯者到中間第五、第六品後面就不見其稿了,譯文沒有了。有的是補起來,別的地方再補起來,補到最後第八品零零落絡,不知道到哪裡去。

第八品在講佛如來的境界,怎麼起神通變化,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但是末法眾生行為卑劣、道德不好,沒有福德看到這個真正佛法。你看現在白紙黑字它還是有,但是,你要講得到它真正的境界,懂得的是很少。《瑜伽師地論》裡面彌勒菩薩還是把《解深密經》全部放進去,沒有解釋、也沒有論說,從七十五卷到七十八卷,等於是引用本經典都全部照放進去。不然既然叫做論,應該是一句一解釋,然後一問一答,自己提出問題出來自己解答一番。譬如說為什麼阿羅漢證得的不能叫法身而叫解脫身,然後就要講一大堆的理論,讓人家懂得。只可惜《瑜伽師地論》也沒有進一步去講這個境界,所以我們能懂就懂,看不懂也沒辦法。

你們了解法身之相是沒有生起,化身之相是有生起。示現化身方便善巧,這是在講另一種現象,這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示現成佛?這就是應化身,示現化身方便善巧,衪怎麼示現呢?遍於一切三千大千佛國土中,這是一個佛弘化的佛剎土──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個佛弘化範圍有三千大千個銀河系,3*109 那麼多的銀河系,每個銀河系都已經蠻大了,3*109 更大,這是一個佛衪所弘化的。衪在每個世界裡面,就有一個化身去投胎,然後修行,然後成佛,然後講經說法,然後入涅槃,每一個佛土都是有如來親自示現化身。

或眾推許增上王家,每個佛的因為福德很好,都出身在最好的家庭,像釋迦牟尼佛就選投胎在淨飯王迦毗羅衛國這個國家;或眾推許大福田家,或者是每一個人都稱讚的、有非常大的福德的家庭,不管生國王家或大福報的家庭裡面,如婆羅門家,都是要入胎、誕生長大受欲。當然未修行前也有欲望、也有習氣,出家修行,還要示現修苦行,修苦行不能悟道,但是,你不修苦行,就絕對悟不了道,這種修行的過程你要懂。為什麼修苦行不能悟道,還要去修?因為你不修苦行,身體就沒有成就,把身體修苦行修得有世間禪定的基本功力,然後再捨棄這種苦行,這個神通也有了,這個道相見也有了,一切道相,衪都能知道。

菩薩衪從受胎以後,衪知道人間的疾苦,修善行,然後修世間禪定,然後修八背捨、九處地定、十遍一切處等種種的禪定,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再來修證得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才,然後一直修上來,發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開始修十八佛不共法,只有佛才有的十八佛不共法,阿羅漢以下的菩薩是不能修得的。後面還有很多的境界要修,所以一切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衪都要能懂。

道是所有的道路,要走到天道嗎?走到天道要修什麼?衪也要懂,走到色界禪定道路,這色界天的道衪也要懂得四禪八定、無想定;無色界的境界,道路要怎麼走,衪也要懂;以後的這些聲聞、菩薩、佛的境界也更要能懂,所以衪一切修行道路都要懂,同時也要能證得。苦行也要去修,然後捨苦行,就能夠成等正覺

釋迦牟尼佛捨苦行以後,六個月接受牧羊女供養衪糜乳,苦行後身體虛弱,慢慢調養回來,調養了半年以後,才過渡到尼連禪河的對岸這邊,大概距離苦行林五、六公里而已,在畢缽羅樹下證得如來佛果。畢缽羅樹當時不叫菩提樹,因為世尊在畢缽羅樹下成佛,所以才叫菩提樹。彌勒菩薩的菩提樹是什麼?是龍華樹。每個佛衪所擁有的菩提樹,在哪個樹底下成佛的,該樹就叫菩提樹。這畢缽羅樹高也有兩、三百尺,長得非常的殊盛。衪從苦行林看到這最高的樹,然後就走過來,在畢缽羅樹下舖了金剛座,衪坐定後發誓言,不證菩提誓不起坐。這樣,才六天,衪就證悟了。

這裡講的應化身,示現種種應化身還是如來所方便善巧去化的,你要了解,有的菩薩或是如來佛,衪們常常有化身,在化身中又累劫再修,化身還是要這麼去投胎、出生、修行、再修,最後能夠成正覺。這樣次第示現,這種過程叫做如來示現化身方便善巧,此處化身在《深密解脫經》裡是翻成應化身。

從這一段裡面學到兩個東西,一個是佛的化身,它是有生起,有生就有滅,它是被動的,這裡沒有講出那這些道理出來,道理留在正式的經典解釋時再來講。祂舉了很多的這些例子來講:譬如說,你修加行才能進步,睡覺時,你怎麼修加行?睡覺,無心睡覺就睡覺了,沒有什麼加行不加行,但是,我們修行要先修加行來控制我們的習氣毛病、來去掉心病,身體不行,就修前加行,像藏密,加行分兩段,第一段要拜十一萬拜大禮拜,鍛鍊你的身體、破掉你對身體的執著、同時培養氣機;第二階段要再拜三十萬拜,這整個前加行就要拜四十一萬拜大禮拜,拜得你這身體不健康也健康、氣脈不起來也要起來。

我們在菩提迦耶看到西藏喇嘛在做大禮拜,拜到最後好似已經變成機械一樣,下去、起來,下去、起來,自己都沒有意念,好像機器一樣,這麼咚!咚!地拜,一定會有定,身體也有氣。睡覺哪裡有加行?沒有。入滅盡定也沒有什麼加行不加行,沒有一個心在控制我的心,不要有感情作用、我的心不要胡思亂想,自然就進入那種定中。

佛法身也是這樣,感招眾生因緣,衪自然就不必用加行、不必用心念,衪化身就出來,就前去了。這個部份沒有列出來,但是,文殊師利菩薩有在問衪,為什麼你不必起心動念,可以起化身?佛根本不必起心動念,化身自然就去,眾生憶想衪就化出去,衪不必作加行、也不必在意,也不必說要不要化身,很自然的化身這麼就出去了。同時千萬億眾生憶想衪,衪就有千萬億個化身出去,不必經過加行、思考;然後我們也學到佛的法身是清淨的,衪是沒有生起,法身永遠都是這樣空無的、沒有生滅的。然後為了善巧方便,諸佛會示現要人間來,跟人一樣投胎、入胎、住胎、出生、然後修行、修苦行、然後悟道,然後講經說法,後面就在講佛的講經說法的內容。

 

(3)、如來言音差別;如來言音略有三種。一者契經、二者調伏、三者本母。契經有四事或依九事,或復依於二十九事。

本母:(為上座部佛教所採用的諸法分類之準則。)我以十一種相,決了分別顯示諸法,是名本母。何等名為十一種相?一者世俗、二者勝義相、三者菩提分法所緣相、四者行相、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領受開示相、八者彼障礙法相、九者彼隨順法相、十者彼過患相、十一者彼勝利相。

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一切宣說離所為 皆為作用數取趣

由我宣說離所為 染污清淨非先後

於麤重身隨眠見 為緣計我及我所

由此妄謂我見等 我食我為我染淨

若如實知如是者 乃能永斷麤重身

得無染淨無戲論 無為依止無加行 

第三段,文殊師利菩薩問凡有幾種一切如來身所住持言音差別,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緣此為境速得解脫?如來言音差別:如來言音所什麼差別相?舉出很多及仔細說明種種相,主要提出這三個,如來的言音,大略分成三種相。一者契經、二者調伏、三者本母。這三個都是代表如來的言音,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只有四十九年,不是每一個眾生都可以跟衪同時出生,聽衪講經說法,衪所講的經,經過結集以後變成契經,這個契經跟調伏、本母等三大類,是為佛如來的言音。

這三類到底是什麼意思?後面經文有解釋,大略的講:契經有四事或依九事,或復依於二十九事。契經有四事者,講有四種道理,或者依九事或者依更微細的二十九事,這些都在講契經的內容。到時候,每一個名詞的解釋,祂只有講名相,我們要去懂,雖然祂有解釋,但是很簡短地解釋,都是一句、二句;二十九事就講得很多,這是契經。你看三藏十二部經,契經裡面有包括經典、律儀、論說,經律論三藏都是契經,它的內容有四事、九事,還可分有二十九事。四事者一者聽聞事、二者歸趣事、三者修學事、四者菩提事。九事者:一者施設有情事、二者彼所受用事、三者彼生起事、四者彼生已住事、五者彼染淨事、六者彼差別事、七者能宣說事、八者所宣說事、九者諸眾會事。

調伏,若於是處我依聲聞及諸菩薩,顯示別解脫及別解脫相應之法,是名調伏。菩薩七相別解脫。一者宣說受軌則事故、二者宣說隨順他勝事故、三者宣說隨順毀犯事故、四者宣說有自性故、五者宣說無犯自性故、六者宣說出所犯故、七者宣說捨律儀故。

什麼叫調伏?光看經典懂了,就要去做,不然你再討論經典有什麼用,所以要進行調伏內心,它有兩個,若於是處我依聲聞及諸菩薩,顯示別解脫及別解脫相應之法。各種小乘的解脫、大乘的解脫種種不同的經義,所闡述不同的義理,從阿含道講到《方等經》、《般若經》,然後一乘佛法的《華嚴經》、《法華經》,這些,雖然過程之間有次第,但,其實釋迦牟尼佛是要導入一乘佛法,次第是因為大家的根基不一樣或者還不成熟,所以衪在這個引喻差別之間,你不成熟要讓你成熟、你沒有智慧要讓你有智慧,你心不淨要讓你心清淨,這是講契經的意義在這裡,不是給你看著玩的,看著玩有什麼意義,看了以後就要去做。

對不同根基的人,衪開始教小乘法修行,行者要聽《阿含經》,然後再聽《中阿含經》、然後《增一阿含經》,再有比較沒有歸類的《雜阿含經》,阿含有這四種經典。如果心不淨,不知道怎麼修行?就要去學阿含道、讀《阿含經》,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而讓它胡思亂想,就要從阿含經義這樣直接修上來,心很不淨,還是老老實實地看些小乘的《阿含經》經義。

在《金剛經》裡面第九品有修行的重點,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汗等修行,是要從斷三結、淡薄三毒、斷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達永斷三毒這麼一直修上來,才能講菩薩道。而《金剛經》已經是要學習空有不二的中道觀,不能在大學裡頭,去跟你從小學的程度開始講,如果講這些金剛經義,就已經非常浩大了,分了好幾分講。但是,要給初學的人要有個概念,就告訴你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要學什麼經、要去掉什麼心裡面的污垢、毛病?

跟你講出來契經修心的部份,懂了以後,就要去調伏,不管是別解脫、別解脫相應之法,這叫做調伏。如果光懂了解脫、別解脫的道理,別就是你世間有世間的解脫,那是不究竟的,因為聲聞、辟支佛他有聲聞、辟支佛的解脫,這是持不同戒律而得解脫,有時又稱波羅提木叉律儀(prātimoksa-sajvara)。菩薩十地有菩薩十地不同的解脫境界,不然為什麼要分說十地呢!因為他心病多少有不同程度,才有初地、二地、三地這麼分,分到十地法雲地菩薩,法雲地菩薩會執著神通變化,這些也叫做毛病,還是要斷。

上一次講到二十二個愚疑,十一地中每一地都有二個愚癡,然後每一個愚癡裡面又有粗、有淺,比較輕的這些你都要去斷,何況是粗的。到後面這些大菩薩(八地菩薩以上的菩薩),祂的毛病在於神通變化,這神通變化能力都要放下、捨掉,才能夠回到清淨法身。懂了這些道理,一路走來都在捨一切法,捨到不能再捨,你才能回到清淨如來法身境界。以後如何產生神通變化,就以如來陀羅尼門精義而得神通變化。

這裡所謂調伏,顯示別解脫跟別解脫相應之法,都是叫做調伏。菩薩有七種別解脫,當然這裡也有講到小乘的別解脫,小乘有九位階不同阿羅漢解脫。此處是把菩薩的七種別解脫把它列出來:

一者宣說受軌則事故:一切法或者一切修行方法或者一切密法它都有軌則,你該怎麼去做?這些在解脫道法裡面,列為第一點;

二者宣說隨順他勝事故:在修到菩薩境界,都有殊勝的一些境界,怎麼隨順才能夠產生這些殊勝的境界,然後也會宣說一些隨順他勝事故;

三者宣說隨順毀犯事故:菩薩因為要度眾生,不像阿羅漢、聲聞乘的人守行戒、中規中矩,不會有煩惱,因為那個魔或者魑魅魍魎或者是阿修羅或者毘那夜迦,它會滲透不進來,為什麼滲透不進來?你守戒非常嚴格的話,沒有一絲一毫的罪惡感的話,他滲透不進來,但是菩薩不像阿羅漢自修,自修容易,一人吃飯全家飽意思一樣,菩薩自己吃飯飽了還不行,因為眾生無明,跟著你學,你難免顧此失彼,有的眾生業障重的,難免會誘發出犯戒事,這些犯戒事,要怎麼去看待它?菩薩守心戒是沒有錯,菩薩有時候犯戒,經典講通懺悔,因你不是修你自己,都跟這些人攪和在一起,攪和在一起,有時候難免會犯錯,真正的懺悔就是不要再犯,你不要這一次犯了,然後下一次又再犯錯,然後又再懺悔,永遠沒完沒了,真正的懺悔就是有錯就改,改成功了沒有再犯,那就真懺悔;不是像別的宗教,每個禮拜天都去做做彌撒,這個禮拜所做的去跟牧師告解,下個禮拜再犯、再去告解,菩薩本身沒有自己的欲望,但在度眾生時,難免會都有的。這些都是聲聞佛,告訴這些菩薩什麼叫做隨順毀犯事故。

四者宣說有犯自性故:犯了過錯太大,有傷害到你自性的,那就是比較較嚴重的因緣果報,叫作犯自性。雞毛蒜皮小過錯,在戒律裡面叫做遮戒,犯嚴重過叫犯性戒。四重罪是殺、盜、淫、妄,此四重罪就會深入自性中,自性會產生邪真如,邪真如會依緣而發作,這樣才會去受報。還有五種無間罪,這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僧血佛、破和合眾,這些都是性戒。你犯了重戒,有的說不通懺悔?但看你修到哪裡?菩薩為什麼能解脫?因為心平。阿羅漢為什麼能觀過去無量劫來有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僧血佛、破和合眾等無間重罪,祂如果真的能夠看開了、心平了、看做虛妄不實在,他也就能解脫了。

五者宣說無犯自性故:哪一些又沒有犯到你的清淨自性,不會讓它形成重業。無犯自性是指遮戒,就是比較小一點過錯,會遮住自性讓它污垢再多一點而已,像飲酒,障礙你的理智,有時候,有的人平時不喜歡講話,很有定力,但酒一喝的話,酒後吐真言,嘮騷,什麼話都出來,飲酒是會讓你亂性。有的人平時是不敢做壞事,但酒喝下去勇氣就來,會迷失掉。犯了一些小過錯還無所謂,若犯了性戒,就比較麻煩一點,菩薩要調伏內心,世尊說明有犯自性故。

遮戒就是遮住到你的自性讓它不清淨,為什麼沒有如來法身?有很多的污垢,遮住了我們的清淨法身。這些是我們修行時要去掉舊的。犯到遮戒是比較輕微的,但也會障礙到自性;性戒,你的自性,如果沒有修到解脫的人,他會有很嚴重的果報,這個都是重罪。

六者宣說出所犯故:為什麼你會犯?一定有因、有緣,沒有平白會發生一件事情,這是非常殊勝的道理。如果沒有愚癡病的話,稍微觀想人跟人之間、人跟事間的關係,就可以猜出因果的道理。愚癡是貪瞋癡的癡,是指不明因果的道理,你為什麼喜愛這個、不喜歡那個,為什麼討厭哪一件事情,這些都是會造成你犯戒的這因緣。

我們一舉一動、一個思想,未來都有果報的;像經典也講,如果你鼓勵一個人出家,這個人不是只有出家,出家以後又證到阿羅漢、證到菩薩境界,你光動嘴巴,逼著他、鼓勵他,就這麼出家而有成就,你的功德無量無邊;如果沒有成就,那你鼓勵他出家,這個功德也不錯,當然沒有說一個有成就的人可以去度眾生。同樣的你障礙人家出家,這個罪過也蠻大的,很多同學孤家寡人一個,沒有結婚,一人吃飯全家飽,這麼晃盪晃盪,為什麼不出家去?有的是已經有家眷了,他的俗緣未了,如果能出家當然很好,但是,你不要障礙他,來問你出家好不好,你告訴他出家幹什麼,在家修也很好,也許你隨便一句話,你造業大了,障礙人家出家,那果報大了。

障礙人家出家會有什麼果報?會出生聾啞未來的報,不要有自己的私心,我們無形中犯無知,有時候常會犯無心之過錯,該怎麼樣就該怎麼樣,所犯錯都是無心之錯,無心就是不知因果,如果你知道因果清清楚楚的話,你就不會去犯了。但是沒有很深入去研究《因果經》裡面所講的道理,難免都會造業的。這些在經典上,大正藏裡面或者其它經典都有講,有其因就有其果。

但是,第七個世尊會宣說你會犯,犯這個是什麼毛病、犯那個是什麼毛病,譬如你瞋心很重,為什麼瞋心很重要?貪心很重,為什麼貪心很重?這個跟我們過去世的因緣都有關係,菩薩你要懂得這些,然後,才能調伏自心習氣。

七者宣說捨律儀故:剛開始守戒嚴謹,守戒守得中規中矩,但不活潑,不活潑怎麼去度眾生?度眾生是要用講的,要用智慧的,《圓覺經》也在講這個道理:「守戒亦不愛、毀戒亦不憎」,要求得心圓覺,圓滿的解脫,不能告訴他要怎麼做、怎麼做,做了半天要怎麼解除戒為於心的束縛?修行者到最後已經有定了、或以智得定了,自然知道因果的道理,不會再去犯錯,不要永遠說我在守戒、我在守戒,搞得神精兮兮的,搞得綁手綁腳的都不敢動、不能動,這樣你就沒有辦法很自在的去行菩薩道了。

不是叫你紀律、戒律、儀軌都不要去守,讓你守戒時都很自在的行動,不會造成你心裡成一種罣礙,你不守自然能夠遵循戒律,戒律要去守,佛教徒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度眾生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以上是別解脫裡面所舉出來菩薩應該修的,你怎麼去相應?相應就是要調伏,不調伏永遠不相應,講了半天這些你都不去做,這是第二個所講佛法裡面的。

本母:(為上座部佛教所採用的諸法分類之準則。)我以十一種相,決了分別顯示諸法,是名本母。何等名為十一種相?一者世俗、二者勝義相、三者菩提分法所緣相、四者行相、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領受開示相、八者彼障礙法相、九者彼隨順法相、十者彼過患相、十一者彼勝利相。

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一切宣說離所為 皆為作用數取趣

由我宣說離所為 染污清淨非先後

於麤重身隨眠見 為緣計我及我所

由此妄謂我見等 我食我為我染淨

若如實知如是者 乃能永斷麤重身

得無染淨無戲論 無為依止無加行 

本母,本母mātikā的意思很多,在此為上座部佛教所採用的諸法分類之準則。佛所說的法有很多類,分類的準則就是這有很多的道理在,這些法的基本要怎麼分?世尊大略分成十一種相,這邊所講的決了分別顯示諸法,是名本母。能夠很清清楚楚的分別顯示這個法是什麼、那個法是什麼,這個法是善法、天道法、欲界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四禪天等等的每一種法都不一樣,大乘法、小乘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用這個本母來分別,契經只是一個大類的通稱,本母就有種種類別,它十一種相來分別這個本母。

一者世俗相:就是我們講的世俗諦或者世間相,世間一般所見之真理、道理,為真俗二諦相之一。真諦者是勝義諦,由於絕對是無言、無說之最高真理、第一義諦,不易為一般凡人所理解,故先以世俗之道理與事實為出發點,再次第導向高境地。如指月之指、渡彼岸之船,皆為到達真實第一義諦之必要手段。

二者勝義相:解脫相、實相觀、中道,就是我們第二品所講的勝義諦相,從這個經典所闡述的道理跟境界,就分出很多經義所要表示不一樣的。

三者菩提分法所緣相:能夠講菩提的,以菩提分法為所緣的修行法。什麼叫做菩提?菩提就是覺智,什麼覺智?不知道。覺而不黏、不著的智慧,你要能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就菩提智,這就是智慧。七菩提分即:(1)念覺支,心中明白,常念於禪定與智慧。(2)擇法覺支,依智慧能選擇真法,捨棄虛偽法。(3)精進覺支,精勤於正法而不懈。(4)喜覺支,得正法而喜悅。(5)輕安覺支,指身心輕快安穩。(6)定覺支,入禪定而心不散亂。(7)捨覺支,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在三十七道品裡面七菩提分等等的,都是在讓你知道菩提分法所緣的相是什麼?小乘也有菩提分法,但是,他的解脫也是依這個,但是,沒有菩薩空有不二的那種知見,它只是觀無所有不可,最好都不理它,菩薩除不可得外,還要去用一切法,用完了也沒有罣礙,這種智慧,那就是玩捨,不是只有把捨拋棄,還要去玩這個法,玩這個法來利益眾生。

如果不依菩提分法所緣,就會有退失菩提分法:(1)樂在外道出家,則增諸邪見,作不善業,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2)不修大慈之心,菩薩行者當以平等大慈之心愛念一切眾生,與其清淨法樂,然後得成菩提之果;若不行此,則菩提心未有不退失者。(3)好求法師過罪,菩薩行者奉承師長如事父母,聽受其教,則菩提之果可成;若窺伺以求其過,則不唯無聽受之誠,且虧事師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4)常樂處在生死,菩薩行者當勤精進以求出離諸欲,若耽著五欲,造諸惡業,於諸生死心無厭離,則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5)不喜讀誦經典,菩薩行者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誠心讀誦,求其妙義,依解進修,成菩提果;若不喜樂受持讀誦,則所修之行無所依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

四者行相:一切修法的面貌或者修行是要怎樣修的,可指苦、空、無常、無我等有漏果報之四種行相。一般又言十六行相,又作十六行、十六聖行、十六諦,此處可指四諦(苦集滅道)之十六行相。十六行相名雖十六,實事唯七。謂緣苦諦者,名實俱四;緣餘三諦者,名四實一。

苦聖諦有四相:(1)非常(anitya),待緣而成故。(2)苦(duhkha),逼迫性故。(3)空(śūnya),違我所見故。(4)非我(anātman),違我見故。

集聖諦亦有四相:(1)因(hetu),其理如種子。(2)集(samudaya),同於顯現之理。(3)生(prabhava),能令續起。(4)緣(pratyaya),能令成辦。

滅聖諦亦有四相:(1)滅(nirodha),諸蘊盡故。(2)靜(śānta),三火息故。(3)妙(pranīta),眾患無故。(4)離(nihsarana),脫眾災故。

道聖諦亦有四相:(1)道(mārga),通行義故。(2)如(nyāya),契正理故。(3)行(pratipad),正趣向故。(4)出(nairyānika),能永超故。

五者自性相:自性,從我自性的內心裡面,應緣產生這個法相。一切法從緣起,自性(prabhava)有幾個自性?第五品歸類來講有三個,如果以用五根來講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或講見聞覺知四性。如果以真如來講。凡聖有七種真如性,如果以善惡來講有正真如跟邪真如,這些都是自性,這講起來好多。

六者彼果相:它的因果現象,做了什麼業緣就有什麼果,種了什麼因,就有果;你修行用功多少、方法對不對,都影響到境界與果位。譬如你在這裡道場所學的,不能受用,就不能得正法果位。很多初學的,待不下或者格格不入,不是落跑就是轉入邪門。這裡的人都是修無為法的,不去講怪力亂神的、不去修這些有的、沒有,捨、捨、捨一切,不去執著。如果你搞有為法的,來這裡就格格不入,又如根基比較差的,來這裡比較辛苦,因為你知見不夠,修起來就很累。但是,你要了解是什麼材料,修什麼法,得到什麼果,如果剛剛講的不要戲論,要修無為,你當然最後加上你認真打坐用功,就可以修得法身現起,這個果,一定有其因才會有這個果。又如聲聞四聖,修斷三結得須陀洹果,淡薄三毒得斯陀含果,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果,斷五上分結得三毒淨盡,就能得真正阿羅漢果。

七者彼領受開示相:彼就是他,他領納受用,開示是對他講他心裡面所有的毛病,讓他心開意解,開釋一定打開他的心裡面的執著、不清淨的念,然後幾句話就讓他醒過來,這是本母裡面的一些重要法,也要有法眼淨及調御丈夫樣始能做到。

八者彼障礙法相:從外來因緣來障礙你修行的,是有什麼東西?由自己發生的又是什麼道理。譬如你以前行菩薩道,跟眾生這邊結惡緣、那邊結善緣,你救了這個、得罪那個,你永遠都是心不清淨,你要去了解,這個障礙道理,不是修到菩薩境界就沒有什麼障礙了?有啊!阿羅漢容易成就,他守戒嚴格,兩百五十戒守好了,當生可能就成阿羅漢道。菩薩就沒辦法,你要帶著大家修,愈大的菩薩一帶就是幾萬個,幾萬個除了世尊以外,你看過去來皈依佛陀的,帶了兩百五十個或者五百個已經不錯了,有五百個法眷已經很不錯了,釋迦牟尼佛衪有形、無形的,天上這些天神跟所有一切眾生化導無量無邊的,這當然很多。你要了解菩薩一定有障礙,這障礙由外而來的是什麼相,如《佛心經》講毘那夜迦障道順逆因緣共有六個。

九者彼隨順法相:什麼叫隨順?分自修與利他二者,自修者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就是隨緣、隨順眾生,不要執著自己認為是對就是對,隨順眾生就沒有我的執著,破解你自己的我執、法執,只有隨順一途。而利他方面,菩薩欲為眾生說法,以善巧方便隨順教誡,使生信樂之心,然後分別解說如來甚深法義,令其易解易入,獲大利益。大乘菩薩要能供養諸佛,隨順(ānulomikī)行大道、具足六波羅密。菩薩能觀一切法之自性清淨,隨順不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之隨順忍(anulomikī ksāntih)。隨順一語,在佛、眾生、教法皆可用之隨順學法,即不淨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逆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光明想、離欲想、滅想、死想等。

十者彼過患相:譬如說食肉有過、毀破禁戒有過、經義不明有過、現量相違過有、…。毀破禁戒有過,又分破戒五過、依語五過,(1)破戒五過,即自害、為智者所呵、惡名流布、臨終生悔、死墮惡道等相。(2)依語五過,即是於正教未得正解而生之五種過失,即不正信、退勇猛、誑人、謗法、輕聖法。世尊在此有什麼過、有什麼不正確的,這些本母裡面都有這些法告訴我們。

十一者彼勝利相:殊勝能夠得到學法利益的這些法,歸此一本母。就如菩薩能成四事勝於聲聞、緣覺二乘,(1)根勝、道勝、巧便勝、果勝,所以菩薩於「因位」修行圓滿具足,即證得佛果菩提,勝於聲聞、緣覺所證之果。菩薩當學習佛如來之勝事,(1)身勝、(2)如法住勝、(3)智勝、(4)具足勝、(5)行處勝、(6)不可思議勝、解脫勝,如來斷所知、煩惱二障,並永斷一切煩惱習氣,智緣二事俱得自在。

菩薩當修如來所修之勝行,即:(1)一切法界以無量方便門普現眾生勝行,(2)以無量莊嚴莊嚴一切世界普現眾生勝行,(3)知出生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化勝行,(4)於如來身出生菩薩身、於菩薩身出生如來身勝行,(5)於虛空界出生世界、於世界出生虛空界勝行,(6)於生死界出生涅槃界、於涅槃界出生生死界勝行,(7)於一眾生音聲出生一切佛法音聲勝行,(8)於無量身門示現一身、於一身門示現分別一切諸身勝行,(9)以一身充遍一切世界勝行,(10)於一念中令一切眾生出生無量無邊法門成等正覺勝行。新華嚴經卷五十六稱之為十種境界。

這些本母裡面分成十一類。這個到時候,再來好好的各個解釋。

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不共外道陀羅尼義。不共是跟誰不共?是跟外道不同。外道也有陀羅尼,當然這裡的陀羅尼不是在講咒語,我以前也有告訴你們陀羅尼也好、明咒或者真言,這些它意思是不一樣的。陀羅尼dhāranī之音譯,意譯總持、能持、能遮,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瑜伽師地論》舉出四陀羅尼:(1)法陀羅尼,能記憶經句不忘。(2)義陀羅尼,能理解經義不忘。(3)咒陀羅尼,依禪定力起咒術,能消除眾生之災厄。(4)忍陀羅尼,通達諸法離言之實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有關修得此四陀羅尼之法,陀羅尼為一種記憶術,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故由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而能聯想一切之法,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惡法。蓋菩薩以利他為主,為教化他人,故必須得陀羅尼,得此則能不忘失無量之佛法,而在眾中無所畏,同時亦能自由自在的說教。有關菩薩所得之陀羅尼,諸經論所說頗多。關於陀羅尼之種類有四類:(1)聞持陀羅尼,得陀羅尼者耳聞之事不忘。(2)分別知陀羅尼,能區別一切邪正、好醜之能力。(3)入音聲陀羅尼,聞一切言語音聲,歡喜而不瞋。(4)字入門陀羅尼,聽聞阿羅波遮那等四十二字門,即可體達諸法實相;蓋以悉曇四十二字門總攝一切言語之故。

所以所謂陀羅尼,主要是把佛理,很簡短的用幾個字,列在一個咒語裡面,你唸那個咒語,你就可以理解裡面的意義,這麼一直唸一直唸,佛理它的義理把它幾個字聚集在一起,你常常唸常常唸,熏習你自己,那是陀羅尼,這個跟外道是有差別的,叫不共。不共陀羅尼義,你從它的述說就知道我們修行是要修什麼?

一切宣說離所為 皆為作用數取趣

如果一切染法或者是雜法與清淨法,都當要遠離。就是清淨法,也不要觀清淨法就是絕對清淨法,當然不要觀染法就是絕對染法、不要觀雜法就是雜法,不要去用這個心去分別,若能無執取作用,你就不會去趣向於哪一個界地,因為佛陀所講的陀羅尼,都是在講無為法,都要講悟得法身清淨法。

由我宣說離所為 染污清淨非先後

世尊告訴我們要修無為法,你要成就佛道,就要修無為法。沒有什麼先污染或清淨,也沒有什麼清淨又產生污染,染污清淨非先後,你智慧夠的話,你當下悟得一切法都清淨,那你心裡面污垢就清淨,這是上上根基的才有辦法。為什麼有的人一聽世尊一首偈語,他就開悟、心空法了,然後他就能不執著善惡,沒有分別什麼清淨。我們現在一直修修修,修要清淨我內心的污垢,那個污垢也是一種邪真如,你就承認它就好,能滅就滅,不能滅就暫存,你還沒有成佛以前是滅不了的,那你就承認它的存在。然後如果這些不清淨法現起來時,你也不會很懊惱,知道我的根基、我的智慧就是這個樣子;真正修大乘法的,染淨諸法沒有什麼先後,不好的我先來修它,最後我要得清淨。佛法來講,不是這樣子的,當下悟你不執著就清淨了。沒有什麼先清淨後污染、也沒有什麼先污染再清淨之說。

於麤重身隨眠見 為緣計我及我所

雖然是污染清淨沒有先後,你可以先觀你自己,麤的、重的煩惱法,是身體的毛病,還是煩惱的毛病?執緣就是煩惱、執取,見就是見取、執著,如果你麤重隨眠都沒有了,那這種污染法也是清淨法。為緣計我及我所,那你為什麼做不到染淨平等觀呢?因為你常常有一個我相,有一個我所。所者,就是心病,簡單講就是心有病,你心讓它有一個活動空間,就是你心有那個病,所以開了哪一個空間讓它活動,心所有,產生一切心法的就是我所。

由此妄謂我見等 我食我為我染淨

這樣不真實的法,要勉強說它的話,就是我見很深,有我見就有人見,人見就有眾生見;我食我為我染淨,我吃了,我有所作為了,所以我就有污染、清淨法了,你有物見,這些吃也好、行為也好,就有污染或者有清淨法,世間相都是如此的。

若如實知如是者 乃能永斷麤重身

若是懂得這些道理,就可以觀一切法不真實,修無為法,乃能捨掉這些麤重的身病、心病。

得無染淨無戲論 無為依止無加行

不要說哪一個清淨、哪一個污染,法本來沒有什麼清淨、污染,都是自心在執著、分別,如果從法身清淨去觀,一切心念的好壞,都不要去在意它,沒有戲論的話,就沒有什麼染淨之法。無為依止無加行,修無為法,是你要去依止於無為法上,如果上等智慧者一下就能做到,不必修加行有次第,悟就悟得了。

你要了解,《解深密經》這種意義,從心地裡面去想這個悟了,頓悟是要做得到,不是光說,你要了解佛所講的義理,衪跟外道所講的是不一樣的。外道是要清淨心或者要修苦行、要斷內心的習氣。有的人講《解深密了義經》是不是究竟,《了義經》心起心滅,你不說它亂,它起滅有什麼關係,本無生滅地觀之,這是了義的,第三段大略解釋到這裡。

(2006.08.02.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