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0-12)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解深密經各品槪論
(六)、分別瑜伽品概述
前言
諸法從緣起,講由空性產生的心識,有心識就產生一切法相,有法相時要求解脫,就要觀一切相及產生諸法的三自性為空,若能做得到,就能解脫了。認知佛理,譬如所有的自性空跟法相幻有亦為空,這道理都圓滿理解了,要怎麼修證?就用上次提的止觀法門,有關止觀所依境事,稍微再補充一下。
所謂三摩地samādhi意譯為等持、正定、定意、正心行處,遠離惛沈、掉舉,心專住一境的精神作用,稱之為三摩地。修行者住於三摩地時,運用止觀,觀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而證得菩提真理。
止觀有其分別所緣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識根據所緣境事、所作成辦所緣境事等四。世尊指出一者奢摩他所緣境事為無分別影像,一者毘鉢舍那所緣境事,為謂有分別影像。二者是(奢摩他、毘鉢舍那)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所以奢摩他(śamatha)是以三摩地住奢摩他境時所緣境事,就是止(śamatha)所依緣。奢摩他止法,為無分別影像所依的緣,所依的緣係指所緣境事無有分別影像。第二個觀所緣境事,毘鉢舍那觀者所緣境事,為有分別影像。
如何來做止觀瑜伽,上次講如何分辨真妄心所現的法塵,依《楞嚴經》闡述自性與妄想分別法:「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是汝心。若離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此段經義指出真心如何體知?一個修到初禪境者,會有一分別心性起,此分別心性能覺、能止另一妄心性起滅,當行者能覺觀此心性為前塵影事當下,再將此心性所現的前塵影事當下抽離,前塵影事照樣是前塵影事的心性,但當下還有另一個能分別境塵之心性,此心性即是所謂的真心。
在止三摩地時,止以無分別境相是它所緣,無分別境相是體與境合一,也就是從真心、空體所現的境相,此法相所生法不是你主觀的心識,有時候是第八識緣外境所產生的,所以非分別心所現。八識真心有鑑照外境的功用,這是超三度、四度空間的能力,不是在講人間現實的世界。因為《解深密經》都在講菩薩境界,不要光講人的層次,講人的層次就不能了解這部經的奧秘。八識所鑑照的外塵,一個是十方國土,一個是十方一切眾生,自心不起分別它則自己現,現起時心性兩無分別影像,遇此境如果能不去執著它,就是止。法相現起自然滅,能不止而止。因為愈高階菩薩地,祂們都沒有污垢了,所以能止一切法相。
凡夫所現的妄想境可同時為止觀來所緣,就是有分別影事、無分別影事,都可以為止觀所依緣,當然此境界都是初學者妄想、妄念所緣起的法塵。最高的層次是事邊際所作成辦,這是屬於神通變化範圍,都可用止觀來成就。但是此等菩薩,會執著這些神通能力。
觀所俱緣有兩個境事,一個是有分別、無分別的影像,有分別的影像,你起了作意,有分別境緣(妄習)、無分別真心所現境,都是由觀三摩地來所緣,所以初開悟心不淨者,或已久修而心淨能鑑照一切外境者,都能為觀三摩地所依緣。緣時若能超越無妄想相隨,就是解脫的菩薩。
觀毘婆舍那(vipaśyanā)三摩地與止一樣,除能觀其所緣境事是什麼外,所緣這境事包括什麼?包括無中生有的心法,識根據所作成辦,就是屬於心用方面,菩薩到要利益眾生時,也是要有能力,去隨緣無中生有化起一切法。譬如你要觀你要利益的眾生,總是要觀其他的心相,然後再加以用一些心法讓他成就,解脫病苦或者腦筋清楚一點或者障礙化解,這是在止觀之間所用的心。當然這個裡面上一次也稍微提過,所有的觀行,都要用般若波羅蜜智觀它,不要起一切法,今天有關細節方面,在正論時再講。
在實修方面,一個是地前菩薩,他依諸佛菩薩所教的法在觀,止觀在觀止。一個是自然悟道以後,再學習觀,這兩種觀法又不一樣,你要依經教自己能夠觀,後來才學到。理念上懂,像禪宗的祖師大德「執杖牧牛」也在止、也在觀,他做到了很多層次境界以後,再回過來印證經典,才能夠了解原來是這樣、原來是那樣,先證然後再了解義理,一般的人先了解義理聞思修,才來修止觀、證入三摩地,一般智慧比較淺薄的都是這樣子。瑜伽是個用功的方法,你要去了解止觀,止觀的內容,到講正文時再講各種止觀的方法。
(七)地波羅蜜多品
地波羅蜜多品:述說菩薩十地及十波羅蜜多行。佛陀為觀自在菩薩宣說十一地及六度。全品大分為四:
地波羅蜜多品:地,就是菩薩地,菩薩總共有十地加一個佛地,就有十一地,十一地(所謂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佛地等為十一),當然這佛地跟十號具足的釋迦牟尼佛是不一樣的,但是,已經覺悟諸法實相真理了。這十波羅蜜品,最主要在講波羅蜜,只有菩薩才會修波羅蜜,波羅蜜品裡面概括四個內容,地波羅蜜多品,這一品裡面在講十地菩薩,你如果不修止觀進來的,那是登地菩薩,開悟後還是要從初地開始起修,如果你從聞思修入世間禪定,再學佛法,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樣也可以進到地波羅蜜、十地品。
這一品在講登地菩薩以後要怎麼修?所以都是在講心地。述說菩薩十地及十波羅蜜多行。此品中十地配合十波羅蜜,十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這十波羅蜜配合上述十地,後來又再加一佛地。佛陀為觀自在菩薩宣說十一地波羅蜜品,加上一個佛地,依這個十一地在講;其實以《佛地經》來講的話,如來有十地,菩薩上去還有如來地,如來亦有十地,現在只是把這如來十地前面的如來九地濃縮成一個佛地,不是講釋迦牟尼佛那十地如來佛,所以變成十一地。
本品主要依六度說,但是,又談到後面的方便、願、力、智等四波羅蜜,還是有分別提到這些功德形相。從初地到十地怎麼修?這裡面以觀世音菩薩當主角,這部經的殊勝就在這後面的七、八品,六品的主角是彌勒菩薩,在講止觀,第七品的主角是觀自在菩薩,都是大菩薩,到第八品文殊師利菩薩出現,都在講很深的成所作智的神通變化。
佛陀為觀自在菩薩宣說十一地及六度、十度,所有的內容大概分為四個部份,除了最後的附囑奉行的部份,其它說了很多的道理,道理都是提出它的名相,名相表列如附。
(1)、廣明諸地:解釋十一地的名義,闡述諸地所攝功德:四種清淨、十一分、八種殊勝,及地上菩薩投生、願力的優越性,分別十一地中所對治二十二愚、十一種粗重。
佛陀於廣明諸地:為什麼叫初地?它有什麼境界?二地又是什麼、三地又是什麼?一直這麼講,…,在解釋十一地的名義,闡述諸地所攝功德,這十一地菩薩,他具足很多的功德,第一個是四種清淨,當知諸地四種清淨,云何名為四種清淨能攝諸地,增上意樂清淨攝於初地,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增上心清淨攝第三地,增上慧清淨,於後後地轉勝妙故。
增上意樂清淨攝於初地
這四種清淨,代表前面比較多,後面只有一個智慧;初地用在增上意樂清淨,意樂,在世間禪定裡面就有,在十行、十住、十迴向地前菩薩地也有,但是,在菩薩地加一個增上,增上就是他的勢力愈大、增強,上進所得到的這種意樂,更具大勢力,所得到的這種意樂清淨為其所攝,這是初地;
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
初地就是歡喜地,二地是離垢地,要能離諸垢,主要是藉增上戒清淨,因為過去在地前菩薩也是受戒、守戒律這樣修上來的,登地以後,菩薩開悟以後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只是另一個階段的修行,二地還是有一些污垢要去除,主要在增上戒清淨所攝,二地菩薩離垢地;
增上心清淨攝第三地
三地菩薩是發光地,增上心清淨,心讓他更清淨,如果心不淨,要讓他清淨,更清淨,這裡大部份說會明心,明心還沒有見性,只是心明,污垢沒有了,都是從內心修,三地菩薩到明心時,也可以修陀羅尼門,心不明,修咒語沒有用,像六祖所講的「心不清淨,學法無益」,只是障礙你解脫的知見,也許增加你造業的能力,沒有用,所以初級修行的人,不要去碰咒語,不要去學有為法;
增上慧清淨於後後地轉勝妙故
四地以後,燄慧地,智慧像火燄一樣,燒燬諸煩惱,這邊菩薩是由增上慧清淨所攝。既然已有智慧,就能依般若智慧,捨一切執著法,回復到清淨的自性。
四個清淨業,菩薩用這四個增上意樂、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來修一切智。為什麼菩薩沒有定呢?菩薩不是用世間的禪定,是用這個智慧去生定,這智慧又概括兩邊,這個在這裡面、後面都在詳細在講這個道理,只有說以智慧來得到定,來自利還要利益眾生,這中間還會談到方便。
什麼叫做清淨方便跟不清淨方便?不清淨方便,就是你太隨便了,什麼都方便,對自己方便是做不到完美,所以要方便度過;你開示眾生,隨便給他方便,他得到比較多的好處,這個也就是有污垢的、不清淨的方便,在這一品裡面,後面都會講這些。
以後從五、六、七、八地…以後,甚至於十一的佛地,都是依這個清淨慧、增上慧清淨所攝,當然這初地的清淨慧跟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的清淨慧又不大一樣。就像等下要講愚癡,每一地都有愚癡的地方,每一地都有兩個愚癡,總共有二十二種愚癡要去斷。愈後面的這些菩薩,他的愚癡在於執著他的神通變化,不是在於心病,在講心病都是在這裡講,你心離垢、心明了、燄慧,智慧夠了,執著這些都是淡薄,到八地以後就有神通變化,要是執著這些也是一種愚癡的病,要放開、放開,才要講四種清淨,概括十一地都是用這四種清淨來成就。
當然不是說四地以後,他還要用智慧清淨,在清淨時,可能還有微細的增上意樂的執著,微細的污垢沒有斷,還要斷,心,微細的不清淨心,還是要讓他清淨,還是有,這個量的多少不一樣,除非成佛,不然心中裡面的多少污垢都有的,這是四清淨法。
十一分,這是十一種菩薩所具足的,各有他自己所攝的法。
a.正性離生
第一個先學習正性離生,初地菩薩要學習正性離生,先講什麼叫做正性?性真如有正、有邪,正真如、邪真如。當初我在講真如,一定是好的才叫做真如,這就是正真如,就是正性,有一些人養成一些習氣、毛病,依他的因緣來發作,這是邪真如,邪真如,就要想辦法把它去掉的。然後得正性真如,就是我們講的依他起性,這自然功用依他起性,然後沒有煩惱了。這樣還是留一個尾巴,為什麼沒有圓成實性,如如不動?這個還是要離,離生滅法。
經典裡面講的正性離生,邪真如當然在菩薩初地以前就去得差不多了,登地菩薩以後,有妄想,但,不會去做,你要慢慢學到正性,正性就是要離生滅法,這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是什麼境界呢?初地菩薩他的心通虛空、無所不知,每個人心在想什麼、每個人心地好不好,十方虛空之間一切因緣來來去去,都要能夠知道,知道,又不能跟他相應,相應就是產生生滅法,所以要回到正性,不要亂起作用,這時候在禪宗講就是執杖牧牛,很簡單的執杖牧牛,這牛頭不要讓它相應,相應,你怎麼解脫!一路走來,我們了解佛法,到最後《解深密經》講三無性,小乘佛法都講有性教,現在開始講無性教,無性教才能夠解脫,第一分初地菩薩學正性離生,做不到圓滿,就要繼續做。
b.誤現行中正知而行
第二個在錯誤的現行中法正知而行,要正知而行,菩薩不是像阿羅漢自修,自我解脫就好,他一定要去幫助眾生,為眾生離苦得樂去救度,但,難免因為還在初地、二地,還有很多不好的行為跟著不清淨的心地還沒有滅,如果有不好的心起現行時,你也知道該做不該做,不圓滿,你就要讓它圓滿,圓滿了以後,你才能夠進入三地菩薩的境界,每一地都有他修行的目標。
c.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持陀羅尼
第三個要等持圓滿什麼呢?等持等至一切法,意思就是沒有分別。你心明、心光發明了,你對好的法、不好的法就沒有分別了,都照單全收,你不要避重就輕,你不要去專門想好的,去逃避那些不好的。然後還要圓滿陀羅尼。三地菩薩,心既然是清淨了,就可以學咒語、總持法門,心不淨學法無益,你心清了,你悟到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大概有點到七地菩薩的境界,心明的話就可以開始學陀羅尼,學陀羅尼門,在這裡以後才進入圓滿的陀羅尼門。七地以後的八地菩薩,自己就心通虛空,一切咒語自然就會懂得,百千萬陀羅尼咒語都要能夠會唸、會用,三地菩薩十一分所攝就是這樣,做不到就要讓他圓滿。
d.菩提分法住
第四地菩薩菩提分法住,學解脫道,發菩提心,菩提分這些法,如果做了,但是還不究竟,顧此失彼,永遠沒有辦法用智慧來做好各種自利的事情或者利益他人的事情,這四地菩薩菩提分法要讓它就能夠住,不能住,就要讓它圓滿。這種智慧,用般若智慧一樣,才能夠做一切法或者面一切境能夠不黏、不要黏著,這樣菩提分法才能夠住。菩提分法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等七菩提分法,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e.棄捨一向背趣作意
第五地的菩薩,他是捨棄一向背趣作意,捨棄,以前都是一向背趣作意,以前都是不大去作意,作意是讓法緣起叫作意,不作意心法起不來。現在五地菩薩開始學習用心法,不究竟時就不要去起心動念、不要去玩法,但是,過程不是到五地菩薩才開始玩法,初二三四地也有一些心法,無意中你會學到一些法,但是,你不會很在意的一直在去用,到五地菩薩時,佛陀告訴我們要捨棄一向背趣作意,不要怕用心,因為你是菩薩,要去學空有不二的道理,不要光守住空寂,如果做不到這樣,就要去做,很多不想起心動意、很多不想利益眾生、很多不想心地起一切法的,你就放棄過去的觀念。
有的同學講,現在不想修唯識,為什麼?因為唯識太煩雜了,名相太多了,因為時間還沒到,您會這樣認為。修空觀的人,最討厭這些有的沒有的,講的一大堆,求解脫要修空觀,觀一切法空,《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很喜歡,把相空掉、沒有煩惱,很容易做到。但是,到一個境界以後,你自然就會跨前去學一些東西;譬如咒語,我以前也不想學那麼多咒語,六字大明咒、大悲咒或者十小咒,唸是唸了,沒有很專心的唸它,大悲咒比較唸得多,因為我以前在唸的那部《金剛經》後面就附了一個大悲咒,唸了《金剛經》後面就唸《心經》、大悲咒一起唸,唸了好幾年。你們如果有一天能夠開悟,要先解脫內心的業力,也要去誦《金剛經》,讓你心能夠慢慢的空寂下來,不再煩惱一切,有障礙更要唸,用《金剛經》裡面的義理去讓你從那個障礙裡面分離出來,障礙就不成為障礙。
但是,到一個階段,自然想學咒語,到底哪個時候該做什麼?你也不必太在意。開始修時,打坐、禪修,讓這個身體氣脈通達,打通了,打通心就有翻種子,要怎麼讓它清淨?就學空觀,清淨以後,天天清淨也不行,就變成頑空了。很奇怪,到那時候你就會轉,以前不喜歡看經典,慢慢就想看經典,看了經典了,以前不想學咒語,慢慢就想學咒語,以前不喜歡唯識那麼多的名相,煩死了,現在慢慢也要去背,還要去學習、還要去講,從空裡面慢慢帶入陀羅尼門,慢慢帶入心的用,因為你要起神通變化,你心不用,怎麼起神通變化?
但是,你一心一意想要起神通變化,你又修不到空觀,你腳根立在哪裡?沒有根可立,有通那個也都是鬼通,甚麼神通都不是,真正學佛法都是有次第的,慢慢這樣上來,讓你證到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然後你開始就要學心怎麼用?起心動念,你要去觀照這個心。止觀在第六品講的,那是在修行用的,那裡面也有一些被動的各種神通變化現起,你要觀,不要讓它影響你的心,是可以觀,不影響你的心境,到菩薩上來時,地地往上升,你開始就要學一些法,作意、起心動念,主觀意念起念了,這作意是根本緣裡面的一個,沒有作意,就起不了一切法。五地菩薩要圓滿捨棄一向背棄作意。
f.多住無相作意
第六地菩薩多住無相作意。你要完全解脫,你要讓他做到無相作意,無相作意,有因緣來了,你也不想起心動念,等於是在修空、無相、無願這三昧。做不到一定要去學,做到圓滿。這十一分所攝,各地菩薩的目標不一樣,做不到就要學,學學學,學到圓滿,學到圓滿,你才有辦法往前推進。
g.令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
七地菩薩是要令無相作意,能夠無缺無間多修習住。在六地開始學不要住一切相、而住無相作意。無相作意,讓他沒有間斷的能夠住在此法上(法住),不要常常起心動念,要這樣、要那樣,到七地菩薩這個修證就有點像做到空、無相、無願的三昧境界,而能夠沒有間斷的,缺是不能欠缺,但是,時間要沒有間斷的能夠學習到永遠住在這個無相作意上,對無相作意來說,我要住無相,無相、空觀,空觀這是七地菩薩要學的。如果做不到,就是要讓趕快做到,做到以後再往八地菩薩進展。
h.未能得於相自在
八地菩薩是未能得於相自在。你要得什麼相,要得不得,也就是要得法用,不能自在;因為你心地裡面要觀想一個相,有時候觀不起來;用有為心要去觀,做不起來,做不起來要讓它做得起來,能夠自在的化起,而且觀起來以後,也要自在面對。八地菩薩已經進到不動地了,九地菩薩開始講經說法。
i.異名眾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中得大自在
九地菩薩開始講經說法。異名、眾生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能善分別,才能夠宣說法,宣法中才能夠自在,你不能有選擇,名稱要懂得很多,各種差別名相要懂,各種辭類也要懂,以前很煩不想學,你要講經說法,你就要學。
前幾天有一位同學,他講他不喜歡這些,我說你現在不喜歡,以後你就會喜歡,到時間你要講經說法的話,這些不同的名稱、世間的一切差別相、辭類,你自然就會去分辨,在宣法中能夠自在的去用。釋迦牟尼佛講《大般若經》中所有名相、修行的境界,要能倒背如流一樣,每講一次從五蘊、六根、六塵、六識這麼一直唸唸唸,唸到一切智,…,這個名相的境界相是怎麼樣,當然你過去有修證,懂得這個名相的內容,當然會自然記得。世尊是這樣子。我們沒有,我們沒有就要學,你不想學也不行,因為你要講經說法,就要學,學時逼著你會進步,以前這個名詞不想看、不想記,聽了就忘了。這個失念,念頭常常記不住,等到這個階段的話,七地以後,因為常常用這個心、常常去記這些名相,自然就會記住了,這個用在九地菩薩,宣說法中得大自在。
j.法身現前證受
十地菩薩,法身現起要能夠證受。法身現起來了、現前了,你能夠親證法身,法身是什麼?它是空、無、空無相。因為在菩薩能夠證到法身清淨空無時,你才能夠去講第八品的成所作事智,你在眾生憶想你時,才能夠從法身中化一個化身出去,這些若自己本身法身都沒有開發出來,那怎麼去做這些佛事呢?學佛法,慢慢的要了解為何要捨一切法,捨到不能再捨時內心清淨了,不是你很忙的去弄一個化身去救這個、去救那個,不必這樣,是你很無所事事的在定中,然後眾生憶念你,你就有一個化身自然出去,那不是很自在、輕鬆嗎!不然你會想觀世音菩薩一定很忙,每個人都憶念衪,每個人憶念衪,衪就現一個化身出去,這不是搞得手忙腳亂嗎?不是的。佛就是處在虛空間的清淨,但是,哪一位眾生憶念衪,衪就有個化身自然出去,不動衪的本身、本尊,這種千萬億化身的功用,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之間,你要怎麼學到?就是在捨一切法,你所知、所修、所證境界都要捨掉,然後讓你的心也不要執著、不起心動念,到後來心空以後,你就要學習”有的”這一部份。十地法雲地菩薩法身現起要證受。
k.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著無礙妙智妙見
佛地,遍於一切所知境界,做什麼事?無著無礙妙智妙見。到十地菩薩可以說是等覺一切法;到十一地這邊是妙覺,有一切智產生。這十一地菩薩,在這一品裡面佛陀在告訴我們各地的十一分所攝的,還有八種殊勝的境界,以及地上菩薩他怎麼去投生、他的願力有什麼優越性?這是在這一品裡面十地在講,不再仔細說明,把重要的講完了,以後講到正論時,再去說明這些。
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著無礙妙智妙見,要去圓滿,為什麼不圓滿?各地菩薩都有未淨之愚癡處,後面就分別講分別十一地中所對治二十二愚。照道理來講,每地都要去圓滿這些東西,你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到,就是還有修心的死角,心還有不清淨,有愚癡病。
愚癡病每地都有二,就是還有粗重、微細兩種相。同樣在一地之間兩種毛病,這兩種毛病也有比較粗的,粗的先斷,慢慢斷,斷到比較微細的,微細還是要斷,如果斷了,才能往上推一地,這十一地菩薩總共有二十二種愚癡病。
剛剛講的愈往後面的愚癡在哪裡?愈執著神通變化,你一執著神通變化,你怎麼回到清淨自性,你就沒有辦法產生智慧,八地菩薩應該有六神通,你執著神通就沒有辦法產生一切智慧,這也屬於愚癡裡面的一種,還是要斷。這二十二種有粗、也有微細的愚癡,共有二十二種愚癡,由十一種粗、重來分別。
粗重是講下面愚癡的重,慢慢重的就要慢慢的把它微細化,微細、微細,最後變沒有,才能往前推進一地。二地有什麼毛病,從粗的慢慢變細,證得了,再往前推變三地菩薩,…,菩薩是這麼修上來。佛陀在本品中衪都會提出各個粗重所要對治的毛病來,要用什麼法來對治它,這是第一段所講的。
(2)、詳釋六度:由六度出名、六度與三學,六度與福智資量,五相修學六度,施設諸度數無增減的所由,六度次第安排依據,六度品類差別,波羅蜜多得名理由,六度總別清淨相,波羅蜜多五相有五種業,六度具最廣大等五相,六度因果無盡,菩薩愛度不愛度果的原因,諸度各有四種威德,德度因果利益,眾生自業過失,般若取法無性、三種波羅蜜多的十八門組成。
詳釋六度,六度是什麼名稱?六度要依什麼為基本修學?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要依戒定慧三學來成就,離不開戒、離不開定、離不開慧,六度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這六度之間在闡述單一修或者是互修或者是俱修,種種不同的境界,波羅蜜沒有單一修一個法門的。初三(布施、持戒,忍辱)當是增上戒學所攝,靜慮一種當是增上心學所攝,慧是增上慧學所攝,而精進遍於一切。
譬如你單一修布施,一定要用般若波羅蜜來觀三輪體空,這些很多經典都有講,但是,這裡講的更透徹,講了在其它經典裡面所沒有的道理,這裡叫作了義的波羅蜜。六度與三學之間的關係,六度與福智資糧的關係,你修六度跟你未來要成佛的智慧跟資糧,這個資糧有多大。後面講的五相修學六度,五種相在六度之間使用,由五種相應當修學,一者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二者以聞思修所成妙智精進修行,三者隨護菩提之心,四者親近真善知識,五者無間勤修善品。
世尊指出波羅蜜多說名波羅蜜多,具有五因緣:一者無染著因緣,二者無顧戀故,三者無罪過因緣,四者無分別因緣,五者正迴向因緣。無染著因緣者是指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無顧戀因緣者是指於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心無繫縛。無罪過因緣者是指於如是波羅蜜多無間雜染法離非方便行。無分別因緣者是指於如是波羅蜜多,不如言詞執著自相。正迴向因緣者是指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迴求無上大菩提果。所以我們要能如此以五相來成就波羅蜜多,這樣波羅蜜多才是真正波羅蜜多。
施設諸度數無增減的所由,這一品講起來有十度,裡面講很多的道理,也許你以前常常在聽六度、六度,但是,這裡的觀世音菩薩問很多的問題,世尊都根據這六度來提出解釋。六度為波羅蜜之根本,但又另四度為其施設,世尊指出此四波羅蜜為由前六種波羅蜜多之助伴,諸菩薩於前三種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所攝有情,以諸攝事方便善巧,而攝受之,安置善品,是故說第七波羅蜜為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與前三種而為助伴。
又諸菩薩於現法中煩惱多故,所有靜慮不能引發出世間慧,彼便攝受少分狹劣福德資糧,為未來世煩惱輕微心生正願,如是名為第八願波羅蜜多。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說願波羅蜜多與精進波羅蜜多而為助伴。若諸菩薩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因緣故轉劣意樂成勝意樂,亦能獲得上界勝解,如是名為第九力波羅蜜多。由此力故於內心住有所堪能,是故說力波羅蜜多與靜慮波羅蜜多而為助伴。若諸菩薩於菩薩藏,已能聞緣善修習,能發靜慮,如是名第十智波羅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發出世間慧,是故說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而為助伴。
於後四度裡面與前六度合行了以後,又沒有所增、也沒有所減的波羅蜜多,還是具有六波羅蜜多而已,因為修六度所衍生出來的四波羅蜜多(第七到第十)。修各波羅蜜多時,你一執著其一,就變成有法的執著,還是要用般若波羅蜜觀照它。
其中各波羅蜜多法中,這裡面還是要講三無性,你直接看諸波羅蜜多為三無性就好了嗎?第五品在講三無性,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無性,我們觀諸波羅蜜為三無性,就是無,不是好了嗎?為什麼不以三無性來做到三無性呢?不是,還是要用這般若波羅蜜的般若波羅蜜來觀這三無性。因為般若波羅蜜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如果用三無性這個法,來除掉三無性,這個說不過去,他還是用這般若波羅蜜來觀遍計所執性是空無,有,但我不執著;依他起性是有,我不執著,圓成實性是有,我也不執著,不執著才能夠跨兩邊,空跟有之間能夠同時存在。三無性,不是沒有了,三無性,是諸法起來了,我不執著它,觀它無自性,才能解脫,這個還是要用般若波羅蜜智去觀它,像這些道理、理念在這一段裡面告訴我們。如經中世尊說,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而觀世音菩薩問說: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世尊答說:我終不說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自內所證,不可捨於言說文字,而能宣說。是故我說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六度次第安排依據,為什麼要先布施、再來持戒、修忍辱、精進心、修禪定、得般若智慧,為什麼要這麼排?這它的次第安排依據什麼,告訴我們。世尊告訴我們,六度能為後後引發依故,是指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悋,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佛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而安立。
六度品類差別,大約每個波羅蜜都有三種差別相,譬如你自修,要空一切法,然後你要利益眾生,又要用一切法,用完了又不能執著,用般若智觀,六度這樣每種它的品類差別有什麼東西,當然本身六度就有差別,同一個波羅蜜裡面又有三種不同的層次差別。譬如說,施有三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三者無畏施。戒有三種者,一者轉捨不善戒,二者轉生善戒,三者轉生饒益有情戒。忍有三種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諦察法忍。精進有三種者,一者被甲精進,二者轉生善法加行精進,三者饒益有情加行精進。靜慮有三種者,一者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罪故,對治煩惱眾苦樂住靜慮;二者引發功德靜慮,三者引發饒益有情靜慮。慧有三種者,一者緣世俗諦慧,二者緣勝義諦慧,三者緣饒益有情慧。如此依各差別相,自修的、利他的,還有利他完了,智慧空掉,不要執著它的,這些都是特別提出來講。
波羅蜜多得名理由,何謂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世尊言,若諸菩薩經無量時,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未能制伏,然為彼伏,於勝解行地軟中勝解轉時,是名波羅蜜多。愉無量時修行施等,漸復增上成就善法,而諸煩惱猶故現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謂從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羅蜜多。復於無量時修行布施等,轉復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煩惱皆不現行,謂從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羅蜜多。
所以修六度要能得力時,已到八地菩薩了。如果你光修布施,沒有般若智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那這種也不叫大波羅蜜多,也許僅是稱波羅蜜多,這是跟《大般若經》講的道理是一樣的。你用某一個法,去度到彼岸,你一定不能執著那個法,所以波羅蜜多,能夠得波羅蜜多它的名,它的境界、它的道理在哪裡?這裡面有說明。六度的總相是怎麼樣?別相又是怎麼樣?它又有什麼清淨相、有什麼不清淨相?這個在這裡面也有講。譬如講到方便,密教最喜歡這樣,用利勾,用利來勾引他來學法,給他們財富,你給他財富他們很高興,你叫他們來修行,他不修行,這樣,在這裡面講是不好的法。或者給與苦的法,他們不來修,那更是不好的方便法。所以要糾正你這個菩薩,如果是為了方便,給人家只有修財富,然後忘記修慧、修解脫,你這個方便是不好的方便法。
波羅蜜多五相有五種業,觀自在菩薩問:五相(前五波羅蜜多)各有何業?世尊答:當知彼相有五種業,諸菩薩無染著故,於現法中、於所修習波羅蜜多,恒常殷重勤修加行,無有放逸;無顧戀故,攝受當來不放逸因;無罪過故,能正修習極善圓滿、極善清淨、極善鮮白波羅蜜多,無分別故,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正迴向故,一切生處波羅蜜多,及彼可愛諸果異熟皆得無盡,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五相中每一種相,都有因,然後有果說,你做什麼因,就有什麼果,哪一個果成熟了,你就有什麼報,這因果的道理就是這樣。我做了布施、我是修初地歡喜地菩薩的境界,做好了,有這個果,這個果成熟了,也許我就推向二地菩薩的修行,這個果熟,它每一業,修菩薩道還是有因,有因就有果,還是離不開因果,這些種種的業,顯現什麼不同?
六度具最廣大相是什麼?什麼叫做最大、什麼最好?世尊告訴我們,什麼境界最好?觀自在菩薩問:如是所說波羅蜜多,何者最廣大?何者無染污?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動?何者最清淨?世尊說無染著性、無顧戀性、正迴向性,最為廣大。無罪過性、無分別性、無有染污,思擇所作,最為明盛。已入無退轉法地者,名不可動,若十地攝、佛地攝者,名最清淨。
以清淨性來說,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有七種:一者於此諸法不求他知。二者於此諸法見已,不生執著。三者於如是諸法,不生疑惑,謂為能得大菩提不。四者終不自讚、毀他,有所輕蔑。五者終不憍傲放逸。六者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七者終不由此諸法於他發起嫉妬、慳悋。六度因果無盡,觀自在菩薩問:如是一切波羅蜜多,何因、何果、有何義利?佛說:如是一切波羅蜜多大悲為因,微妙可愛諸果異熟,饒益一切有情為果,圓滿無上廣大菩提,為大義利。
菩薩愛度不愛度果的原因,德度因果利益,眾生自業過失。觀自在菩薩問:若諸菩薩具足一切無盡財寶成就大悲,何緣世間現有眾生貧窮可得?佛答曰:是諸眾生自業過失。若不爾者,菩薩常懷饒益他心,又常具足無盡財寶。若諸眾生無自惡業能為障礙,何有世間貧窮可得?譬如餓鬼為大熱渴逼迫其身,見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過,是諸餓鬼自業過耳。如是菩薩所施財寶,猶如大海無有過失。是諸眾生自業過耳,猶如餓鬼自惡業力,令無有果。
又觀自在菩薩問:經幾不可數劫,能斷如是麁重?佛曰:經於三大不可數劫或無量劫,所謂年、月、半月、晝夜、一時、半時,須臾、瞬息、剎那,量劫不可數故。也因為因果無盡,未來你要成佛才有希望,種這六度的因,最後佛果實時,你才能成佛。講了一個,你全部清淨了、做到了,要多久?要三大阿僧劫。學佛法,你不要太急躁,但是,對內心的習氣毛病要儘快的斷去,要成佛,你不要太急,要三大阿僧祇,這裡面有提。這三大阿僧祇,要怎麼算?是年、是月、還秒、還是剎那剎那算?這要看你心地清淨。有的,如果按照一般修行,也許你真的要三大阿僧祇劫,也許你因緣比較好、比較精進比較怎麼樣,也許縮短時間,當然這裡講的是三大阿僧祇劫。
又觀自在菩薩問:是諸菩薩於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何相何失何德。佛曰:無染污相!何以故?是諸菩薩於初地中定,於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由此因緣菩薩要知,方起煩惱,非為不知,是故說名無染污相。於自身中不能生苦故,無過失菩薩生起如是煩惱,於有情界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量功德。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甚奇!世尊!無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諸菩薩生起煩惱,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何況其餘無量功德?!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德性,以道德行為得到般若波羅蜜多,做到的話,種了什麼因,就有什麼果,有什麼利益,在這邊說明了。你行菩薩道幫助他,不是你幫助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好處,每個人的業,他不受你的教,那是他的過失,不是你的過失。很認真的教你怎麼解脫、叫你怎麼樣,但是,你不去做,那是你自己的業力障礙你自己,眾生的自業過失、救不了,不是菩薩的過錯,是眾生的自業障障他。好在,你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講的,你要度無量無邊眾生,但是,也不要有度盡一切眾生想,你去罣礙這些,也沒有度完這個、也沒有度完那個,這樣就罣礙了,沒有眾生可度,不要抱有這種心,度不了,是他自己的業障障礙他自己,善根具足的,就比較好度,聽聽聽,他就會做。你光這一地波羅蜜品講完時,就有五十七千菩薩,大概有五萬多個菩薩證得無生法忍,最圓滿的十地,這是善根的,你度時,不是所有眾生都滿你的意,都可以度,因為他自己的自業有過失。
般若取法無性,觀自在菩薩問:若聲聞乘、若復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佛曰:於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如是等類。於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不說乘差別性,於中或有如言於義妄起分別,一類增益、一類損減。又於諸乘差別道理謂互相違,如是展轉遞興諍論,如是名為此中密意。
聲聞、菩薩乘等,最後都要依般若波羅蜜多,是重要的對其它的各個波羅蜜,但是,般若波羅蜜起一切法,其實它也是無性,剛剛我講的你要用般若波羅蜜來做到三無性,那用般若波羅蜜這個法,它也無性,你不能說般若波羅蜜是有一個法,這些它也說的一些道理。每一種法裡面有三種般若波羅蜜多,總共有十八種法門所組成種種不同的法相、名相說明,第二段在講,各個波羅蜜的很多的形相、功德。
(3)、分別地中隨眠等障:說明害伴隨眠、贏劣隨眠、微細隨眠三種在地上斷的情況、斷的時間,以及菩薩煩惱的得失。
經云:觀自在菩薩問:此諸地中,煩惱隨眠可有幾種?佛曰:略有三種,一者害伴隨眠,謂於前五地,何以故?諸不俱生現行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無復有,是故說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於第六、第七地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三者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已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知障為依止故。觀自在菩薩問:此諸隨眠幾種麁重斷所顯示?佛曰:但由二種,謂由在皮麁重斷故顯彼初、二。復由在膚麁重斷故顯彼第三。若在於骨麁重斷者,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位在佛地。
每一地之間你有什麼毛病?隨眠。你要怎麼修,這十一地裡面各有隨眠。隨眠,就是煩惱,因為心不淨,才有煩惱,大略講起來,一個是有真正的煩惱;一個是煩惱起來了,我不煩惱,這是第二個層次的;第三個層次,是根本清淨,沒有煩惱。這三個境界,在十地菩薩裡面要現這三個相。分別地中隨眠等障,把它舉列起來。說明害伴隨眠、贏劣隨眠、微細隨眠三種在地上斷的情況,害伴隨眼這是真正障礙你產生煩惱;贏劣隨眠是有,但起不了什麼作用;微細隨眠,是根本就障礙不了你的佛性覺知,有等於沒有,這在愈往後的高地的菩薩,他都是這樣,就跟阿羅漢一樣,他內心雖然不完全清淨,但是,起心動念沒有煩惱相應,解脫了,這些隨眠煩惱到十地之間還是有,還要斷。斷的時間要多久?以及菩薩煩惱的得失。在這裡加以敘述說明。講他所有的煩惱障,這第三段。
(4)、辨如來說一乘意:如來依諸法法性是一,說惟有一乘,非諸有情無種姓差別。最後是依教奉行分。
第四段總結,依教奉行的,但是,前面還講到一乘跟三乘的問題,佛,當然講一乘佛法,但是,細分有聲聞、緣覺、菩薩法,對佛說衪只有講一乘佛法,是我們在分別才有三乘,其實這三乘之間你搞不懂道理,其實這三個都是一乘,只是階段不一樣而已,你學聲聞的,未來也一定會學到佛的境界;緣覺乘,你未來也會學到佛的境界;菩薩乘,離一乘佛法比較靠近而已,其實這些都是一乘。你說你學菩薩法,沒有斷三毒,那怎麼叫菩薩?一定,三毒起碼要比較淡一點。也不可能定力沒有,業障很重在做菩薩,一定沒有,一定是三毒裡面比較淡薄一點,剛剛講的伴隨煩,有,但是,不多,不障礙你的行為,這個要講一乘。
觀自在菩薩問衪,什麼叫做一乘佛法?過去的三乘這些人,怎麼互相攻擊來攻擊去,這些都是知見不對,才會互相攻擊,其實這些都是一乘裡面的。辨別如來說一乘意,就在講這一段。如來依諸法法性是一,說惟有一乘,但是,每個人的根基不一樣,說一乘裡面他走第一段或者走第二段或者直接從第三段開始修菩薩道,這是各人根基的問題,我們常說權宜設施說三乘,但,其實佛所標榜的一定在講一乘佛法,因為法性只有一個,不能再說有聲聞法性、緣覺法性、菩薩法性,只有一乘佛性。非諸有情無種姓差別。不是我們這些有情常常在分別,你是聲聞種姓、緣覺種姓、菩薩種姓,在《解深密經》這一部經裡面,就是完全融會貫通把所有的法都納在一乘佛法裡面。你也不用去跟人家辯怎麼樣怎麼樣,你看的經典少或者還沒有看到比較高深的經典,你常常學阿含道就會毀謗大乘的行者,大乘的行者就毀謗阿含道的行者,這樣辯來辯去,這樣不好。
最後最後還是觀自在菩薩問說:講的這一段叫什麼?要怎麼來修持?衪講般若波羅蜜了義,般若波羅蜜不是有法嗎?加一個了義,就是能夠得究竟解脫的、無執的。剛開始我們學佛法,對這了義經好像很在意,學空的、無相觀的才是在修《了義經》。像小乘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大乘的修實相觀「實相法印」;唯識裡面它也有究竟,這裡《解深密經》裡面講菩薩道的六波羅蜜或者十一地菩薩,這些都是了義,了義波羅蜜。你們以這部經的這一部份經義來奉行,這可以讓我們更深一層了解菩薩道裡面它的功德相,在《大般若經》裡面單修、雙修或者五種、六種波羅蜜共修,在以前有講過,在這裡提出很多更深一層的解釋,十地七品裡面概說一切波羅蜜多法門義理。
(2006.07.26.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