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0-10)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解深密經各品槪論

()、無自性相品概述()

上次講到第五品的三無性品,一切法由空性所現起,空性依因緣而生一切法,如果是因緣來時,自性才依他起性,起性之間,能夠不執著,那就是聖人的境界,如果,你開始對一切心法,產生執著的心,甚至於你習氣相應,這就是遍計所執。一切相,從心意識生起,一切相從三性發起,要破解這個性 向聖地進入勝義諦空。第五品在講三性無性,遍計所執性,這是不真實的;依他起自性,這是因緣而起的;圓成實性,是真正聖人、佛的境界。這三性,依因緣,看起來是三,其實合起來是一,為了要做到勝義諦品,要能觀破這三性,這一品在講三性無性。

又三無性中:為初發心有情說生無性,顯緣起諸法無常無恒,從而相信因果,修習資糧,為資糧、加行位有情說相無性及勝義無性,使其於緣起因果不生遍計所執性,能正厭離,能正離欲,能正解脫,不起煩惱、業、生三種雜染。

能正厭離,如果知道一切因緣法,會產生不同的果報,對於緣起因果,不住遍計所執性,也就是說從圓成實性,所產生的依他起自性、產生的法性,不要有遍計所執性。遍計,就是無所不到的,用你的習氣、心病去相應,簡單講,就是有我執、法執。破掉這二執,諸法中沒有一個我,才有辦法去掉一切心病。佛為什麼能成為佛?衪內心裡面沒有一個我相,沒有我相,就沒有人相、眾生相,你雖然在圓成實性中能遍觀一切因緣,能夠知道一切眾生,能夠觀無量微塵數的佛剎土,但是,祂都沒有我相,有看等於沒有見,這樣境界能做到的話,就能夠做到沒有遍計所執,沒有遍計所執,就能夠厭離(過程)、能正離(正證),遠離一切法。很多學法者,就執著其法,學什麼就執著什麼。

一個真正修行人學了什麼就放棄什麼,如果你學一法,一生之中學一法,懂那一法,就不會有大成就,要學了這個,有成就,就要放下,再學另一個,我們修行有方法、手段、有境界、有體驗,這些.如果放不開還是有遍計所執,有遍計所執性,就有因果。遍計所執不是只有欲界天、不是只有人,修禪定的色界四禪天,修到破色身了,進入無色界的四空處定,這些你如果不捨掉所修所證、不厭離你所修所證,那你還是有遍計所執性,你還是要升到天界,你還會進入無色界,當然天神壽命久遠,但是,最後定力衰退了,還是要再輪迴。做這方面的般若智工夫叫能正厭離,這還是屬於好境界,要一路走過這種修行的體證,你就要捨掉一切法,不要有遍計所執性。

能正離欲,不好的欲望,當然知道要離,好境界的這種欲望,也要離。唯識學五位百法中有個「勝欲」,是最殊勝的欲望,就是要追求善境界,在唯識裡面的五別境裡面有一個欲,此欲也就是勝欲,修行修到想追逐一切善境界時,才能夠進入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甚至於進入無色界的四空處定,這些讓你在修行間能引起欲望,這個也要捨離。

修佛法要學空三性,當然要捨離一切的欲望,總是要脫離遍計所執性,不這樣做的話,要求解脫,用一法想證解脫,是無有是處。若要用一法得解脫,那只有用個無為法,只有用不起一法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得證無上正等正覺,就能招來拆招,沒有什麼固定的方法,有了無為法的修證,如果還不能做到命境如如不動,得正解脫的話,你就修方便法,不要去固定用某一個法;譬如今天身體有病痛,你用某一個方法,抓手功就克服了。下一次再來,部位不同、情況不同,你就用其它的方法,如用木枕在背部脊椎動一動,讓它血氣通順,這種方便是對自己身體去製作、加工,不去化解外境給你的干擾。

要解脫就是要用無為法去面對這些因緣所感召的境,你要學佛法,還有起心動念,以戰鬥、爭勝心,這種怎麼得解脫?沒辦法解脫。要求得正解脫,就沒有什麼法可用,所以要破此三性,遍計所執著,不管你用有為法,去除不好的習氣、心病的執著。好的呢!修行境界,剛剛講的真如性用等善境,如四禪、八定、九次地定或者十遍一切處,你的心光可以遍一切處光(青、黃、赤、白)、入四大(地、水、火、風)時、也能悟空、起識等,都要能觀其無所有、不可得,這些此法在《大般若經》裡面講的修行境界、層次,只要犯了一個執著,你就沒有辦法證解脫。

《金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一個定法可得,不能學一個法而犯執著,無為法是最高的法。但是,一下子又做不到,那就方便以有為、無為,或方便無為來,慢慢階段性地才能夠證有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受想滅盡無為,這些都是方便法。因為你一下子做不到真如無為境界,得正解脫,那只有用方便法門,這種方便法是讓你慢慢做到正解脫。正解脫即是破遍計所執性,甚至於破依他起性,在心最威最靈時,依他起性時,心是很敏感的,心是最威最靈沒錯,但最威最靈的心,你沒有把它空掉的話,你照樣還是要輪迴,執心用是沒有用的,修了半天佛法卻去修心的什麼靈通、感召,又感召了,卻沒有辦法解脫。

成佛者有感召,但是,衪知道諸法進展,又能不受到感召,這才是覺悟,才叫正解脫。什麼叫不正解脫?是證得一個偏空。偏空,是聲聞阿羅漢的境界,所有的大小事、真我、假我都看成空,都能不理它,這樣心面境一定不會亂,這樣就是絕對空的法門。空有不二、中道觀、實相觀,這才是佛性,有佛心可以感知一切境,卻能無住,不住在一切法上,就不會有煩惱,這才是大乘的正解脫。偏空是小乘的解脫道,這不能叫做正解脫。佛性有「空」的一面、也有「有」的一面,這兩個都能發揮功用,就會進入圓成實性境界,就可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見。但見聞覺知後要能自在,不會去罣礙這些,這就叫作正解脫。

在懂了因果以後,沒有遍計所執性,就沒有因會被執而現起果,要證不受因果左右,一定要有正離欲心,離一切善境界。一切壞習氣當然要斷,沒有斷壞習氣,你要享有高境界的修證是不可能,因為心病、習氣、執著現不起善境界,尤其我的執著不去掉的話,說修行要有境界沒有辦法,除非著魔而現善境界;離欲,種種世間的名、色、財、食、睡等欲不用講,是貪、瞋、癡、慢、疑裡面的貪欲,這些都要斷,還要斷修行間所現的一切善境界。

《解深密經》不是在講初級的佛法,不是在解說要學什麼五戒、十善,講這個都太粗淺了;能夠進入學《解深密經》的人,都是已經在學如何成佛,這裡的欲望,就是指你對善境界所產生的執著,要想證到五神通,要證到什麼心通,心清淨自然就現起一切神通,心不清淨去用自性真如,用功所得到的這五神通,比不過一個漏盡通。這種正離種種善境界的欲望,也要能不執著,不要有個什麼能力就執著不放。尤其剛開悟的人,那個心是很敏感,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是不能去用它,一用它就進入世間禪定,就進入色界天的境界,有這個緣起因果法時,就逃不了因緣果報,最後升入天界,就受這個果報。

譬如剛開悟的人,世間智很銳利,處理世間事的智慧敏捷,遇緣一下子馬上有好幾個步驟就從心裡列示出來,依此而行無所不辦。但一執著它,天天利用這個能力做事情,而不能隨緣去運轉,最後就生到天界去了,也許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修行者也要能捨去那種記憶力非常強、辦事能力特別強、腦筋轉得特別快,這些都是剛開悟的人的異相,也是天界的能力,我們要學習佛法解脫道,天界的能力要還給天界。

那些電視台的主持人,有點天分、鬼腦筋就是這樣,心開的行者能力更甚於此。那你心轉得特別快,這跟解脫沒有關係,妄想心愈重,這個因緣果報要去受報。修到欲界天、色界天,這就沒有辦法得到正解脫,能夠正離願、離欲,然後得正解脫,就能做到不起諸煩惱、不造一切業、不生一切法,這種就是我們所稱的遠離雜染、不淨法。心清淨,生死就斷滅了,要學到感召懸絕,如果你的心跟他人心交通了,就是所謂感召,你沒有做到能交通敏捷就沒開悟。所謂的交通就是感召了,能感召沒有把心懸起來、把它斷絕掉,不受它的影響,就是還要輪迴的。

無數劫以來,每個人間多少都有因果關係,尤其過去世緣很深的話,夫妻、父母、兒女這種情見很深,你不能夠這麼破此三性,觀它無性,你就沒辦法證到正解脫。沒得正解脫那就「有生」,「有生」就是業還在,善業、惡業都還執有,善惡業依其因緣而受報,一生之間的事情已很多,能夠不起煩惱,要正解脫才能看得開;別人雞毛蒜皮的事情,要煩惱好幾天,你對重大事情,僅煩惱一兩秒鐘就能放下,這就是得到破三性以後,斷掉「無生」的性命,然後破掉一切善惡業,斷掉內心一切煩惱執著,這就是觀三無性,也能做到三無自性,要這麼去觀學三無性。

又依無性教釋一乘義:由是三乘有情都依三無性妙理而得解脫,所以世尊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諸有情無聲聞、緣覺、菩薩種姓的不同,尤其是趣寂聲聞永不成佛。又辨五事具足不具足的四種人,對無性教取解不同,升沉各異。

依無性教釋一乘義,在第五品裡面講三性無性,你就依此佛乘法來破一切相,就能進入勝義諦相。勝義諦相就是無相空,無相空不是無法,空中是有法相,但它黏不住你,要有這種能力,叫做一乘義。釋迦牟尼佛又依經文開釋,由是三乘有情都依三無性妙理而得解脫,三乘是方便說,釋迦牟尼佛依大事因緣來出生在世間,每個人沒有這樣修、這樣證,衪證得了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的現象,要如何遠離這些因緣果報,衪要教化人。教化人先從《阿含經》開始講起,講完了再講《方等經》,《方等經》是小大乘的過度期的經典,然後再講大乘的《般若經》,在這期間有聲聞乘、緣覺乘等,證到自我解脫的我空理,進而能證到般若智的話,就是菩薩了,就能行菩薩道了。

發菩提心的人行菩薩,進入般若空觀,對所修、所證都要觀空,觀無所有、不可得,這樣才能夠脫黏。一乘就是佛乘,進入一乘,一般修行者是離得太遠了,菩薩乘比較靠近,菩薩靠近還是有點執著,心還是有病。進入一乘佛乘就進入勝義諦相裡面去,所謂三乘有情是未究竟覺,因為還沒有成佛,還是有情眾生。菩薩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祂還是要再受生行菩薩道;那邊聲聞、緣覺,祂們雖然是可以不來受生,但還是留有有餘依之身,這個身還在。一個人可以看到鬼神、菩薩、佛,菩薩、佛如果被看到,那是祂們的化身。那阿羅漢有一個形相,辟支佛也是有一個形相,可以被看到。菩薩如果證到無餘依涅槃的是地上菩薩,其相是空,跟佛無二樣,十方虛空就是祂的法身,祂有因緣要度誰才會化一化身出來,不然一般人所看到的,大概都是聲聞、緣覺、天神等,這些都是還有個有餘依的身。這個身還在的話,你可以用見性看到,如果是無餘依的身,不是住涅槃,就是無餘依的身,無身僅具有一心識,用心感一切法、修行境界。

如果以世間禪來劃分的話,有餘依屬於色界天,無餘依屬於無色界定。此等人若再加修佛法,解脫道之見,就能證有餘依、無餘依涅槃,證得空解脫。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有情,都依三無性妙理而得解脫;聲聞、緣覺絕對觀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都空,祂能得偏空解脫,絕對空一切相;菩薩依空有不二的妙理,而證得解脫外,祂用圓成實性、依他起性兩個來利益眾生。如果不利益眾生,就是證絕對空一切相,那就徹底解脫了。菩薩為了求一切智慧,祂依圓成實性,不是完全的證得圓成,但是,依他起性可以了知,可以產生心性之間的妙用,來度一切眾生,善觀眾生的因緣,善導善誘眾生,讓眾生能夠得智慧、得解脫,自己本身用空有不二的道理,也能證得很多智慧。不像小乘的聲聞、緣覺祂們不去用心法、得智慧,菩薩祂們用心法,用種種口、身、意三業去建造一切佛事,在造作中間,如果看不開的話就會執著,如果有解脫的知見,做了、放下,在做的過程之間不會執著;做完了,就放下,都忘記了,為了誰做了什麼事?都要能放下,這才是真解脫。

菩薩是知法,又能夠玩法,又不執著法,當然祂所玩的法,不是為了自己,都是為利益眾生。不可能一個菩薩知道自己的心怎麼用,然後為自己而用,不可能,要用,對自己來講,就用無為法去對一切境,才能得自在解脫;如果用有為法去求得心安,永遠沒有辦法證到解脫。因為你用了有為法,譬如唸經、誦咒,那是求諸佛、菩薩來安你的心,來解除你的困擾。這樣得心安是哪門子的解脫?那不叫解脫。解脫是要自己去磨、自己去練,練到一心不亂,練到境界來跟境界沒來都一樣的,都不障礙到自己的身心,這樣就是解脫。

三乘,有三不同的解脫層次,所以世尊密意說言唯有一乘,在以前所講的經典有性教中,遍講有性教,有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真如性用真能起用,所以聲聞乘、圓緣乘等,祂們才可以修到五神通、六神通。打坐時修這個真如性用,會產生五神通,這是有性教時講的法。但是,沒有漏盡通沒有用,修到一個境界(菩薩境界)以後,世尊要跟我們講無性性,進入無性教中。不是說一切法都沒有,是有,但是,不能看它為有,這是無性教、解脫道的教法。

本經開宗明義在講一切法勝義諦空,然後說一切法從哪裡起?從心、從意、從識產生法相,有心意識等心王,所以進入一切有為法相。法相是有,我們要能解脫、脫黏,所以要破掉一切法相,要觀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所起的一切法,都是無性性,這三性是為無性。

現在《解深密經》在已在教無性法,所接觸大乘經典,大概都在講無性教,《圓覺經》也好、《楞嚴經》也好都是如此。《楞嚴經》在講如何認知自性,這還有點偏向有性教,但後面又入無性教,你先認識真如功用,但是,還沒有破解它,觀它無性。《圓覺經》是標準的無性教,《金剛經》、《大般若經》在講空、無相。《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五百七十七卷裡面的,在講空有不二的道理,要了解這三無性,可以得無上正等正覺,不要執著有、有、有。

修行最後只有一乘,就是佛乘,這裡一乘指的是佛乘,佛乘就有自性空要證得,然後依陀羅尼門而悟、而行。如果自性空證得,再跟一切真如性用等這些天神或者小乘行者去玩弄同樣的神通的話,那跟一般的小乘或天神有什麼不一樣?佛法、佛乘,證到自性空,認知三性無性,能夠證解脫以後,一切神通變化都得依陀羅尼門而產生。八地菩薩才能夠無罣的進入陀羅尼門,以陀羅尼精句悟無上義。你現在背一個咒,背得很辛苦,背的對不對都搞不清楚,因為沒有一個正統發音、語義教給你,你要仔細看那些駝羅尼都不對,真正的陀羅尼都是虛空來的,諸如來要授給你,你自然就會記得,也知道什麼意思,你看大隨求陀羅尼二百九十句,諸如來要給釋迦牟尼佛在菩薩境界時,衪馬上就會,有千萬億的陀羅尼,住佛乘者就一定要懂它,不懂你怎麼行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四無量心!我們度了一個、兩個,就是給你度了十個,也算不錯,十個能夠得真解脫,那也不簡單,那是你用很多的心力,講了半天,讓他了解,慢慢修修到解脫。

現在有的人不是這樣,有的教咒語,你會唸,會唸,就解脫了嗎?不是,叫你升天、叫你去幹什麼吉事,真走錯路了。陀羅尼是要讓悟得佛法真義,最後得心清淨的。但是,眾生的根基不一樣,不要講說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有的根本都不入流的,聲聞的須陀洹都搆不到,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更不用講,你要怎麼辦呢?他天天就是要賺錢,讓他不要學壞,我就教你方便法,叫做生財法,你可以賺錢,我是跟你結個緣,你來學佛法,學佛法之中,他還在貪錢,你看怎麼解脫!沒辦法,為了眾生根基不一樣,尤其在末法時期,很多陀羅尼就應緣而生。這個佛乘者一定要懂得各個陀羅尼,在大乘密教裡面,陀羅尼太多了,你要能持、能唸,而且能夠加以利益眾生。當然,還有神變事,神變也是為了要利益眾生。

為什麼要成佛?有大慈、大悲的心者,想度無量眾生者就要成佛,成佛,就是要每一個眾生都能夠讓他得度,要有這種大悲心,你才成佛;如果,你要自在解脫,那去學聲聞、緣覺的自我解脫。為什麼你要學佛乘?因為你的悲心很重,才要去學成佛的法,成佛不是說神通廣大、很偉大,不是這樣的,你是有這個能力,但是,最主要是具大慈大悲的心,想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附帶你就有這些神變,神變來自於陀羅尼門,來自於無量的智慧門,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等智慧,是聲聞、緣覺所沒有的,天神更沒有。你要了解佛乘是什麼、大小乘是什麼、你要修的是什麼?到最後《解深密經》標榜的就是一乘佛乘。第八品在講,怎麼去成就一切神通變化?用自心來達到。

非諸有情無聲聞、緣覺、菩薩種姓的不同,不是要跟一切有情眾生聲聞、緣覺、菩薩種姓者成就三乘法;你要學成佛,所以聲聞種姓、緣覺種姓、菩薩種姓只是過度法,如果你偏入這方面的話,這個種性很強的話,就是定性,定性就沒有辦法改。譬如你喜歡自己解脫,不管人家苦難,那這種心態很重的話,就成了定性聲聞,好像只求自我解脫;不定性聲聞,他還有可能會變,修到聲聞乘證到自我解脫了,他可能變成修菩薩道,修菩薩法,然後也要度眾生,這就是不定性聲聞。菩薩種性他更不定性,他是要求成佛的,菩薩沒有什麼果位,菩薩沒有果位,菩薩只是有一地一地的階層,以心地清淨度來衡量。十地菩薩是要往佛地─十如來地前進的一個必經過程,你要了解菩薩是要成佛的。

如果是定性聲聞、定性緣覺種姓的,如果定性成的話,他就求自我解脫,自我解脫不是絕對的,他得到阿羅漢果後,過了兩萬劫以後、緣覺過了一萬劫以後,還是會發菩提心,再重新走上菩薩道的;所謂定性,不是絕對的,是一期,不是永遠都是這樣,得阿羅漢就永遠得阿羅漢,不會,他在寂滅之間,享受了一萬劫、兩萬劫之間的空寂以後,他還會覺得很無聊,那個時候智慧比較成熟,可能就會發菩提心去修菩薩道。

非諸有情無聲聞、緣覺、菩薩種姓的不同,如果進入一乘佛法,就只有乘佛,沒有這三乘之分。尤其是趣寂聲聞永不成佛,就是定性聲聞,這個也不是永不能成佛,我剛講的,他兩萬劫後就會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到成佛,這個又要無始劫,這麼去修、去證。如果,一直想要住在聲聞、阿羅漢境界的話,你就不能成佛;那也不是說你行菩薩道,就一定成佛,有的行菩薩道,浮浮沉沉,受到不好的果報也有,受完不好的果報再回來,再繼續做菩薩,大乘菩薩祂是永遠在六道裡面都在打滾,一個腳步踩錯了就要受報,不是你行菩薩道就不會受報,他的心比較自在,在天上不想呆,所以來人間,來人間行菩薩道,來人間,如果一句話講錯,還會墮落到畜牲。

譬如釋迦牟尼佛在時,衪在如廁時,因有神通力,看糞坑蛆裡面,有一隻就是以前出家的比丘尼果報所生,世尊就流淚了,因為云云眾生,造業是要受果報的。世尊說她本是出家了,但沒有善心,一句話錯誤,那果報自然。為什麼看到出家眾墮落到跟蛆一樣的地步,世尊要流淚,因為她出家但很可惜出言造業。弟子就問世尊衪:「世尊!什麼事情,您傷心流淚?」衪就講這個故事,廁所裡面有一隻蛆,就是過去有一個出家的當家師父,她很喜歡吃乳酪,當然印度、西藏地區,他們都從牛乳裡面去提煉,生酥、熟酥、乳酪,到最高的品質就是醍醐,喜歡吃這些,剛好有人供養,自己喜歡吃的就把它藏起來,不想給別人吃。有一天,剛好有七、八位比丘來掛單,這些比丘都是阿羅漢,都有神通,然後他們知道這位當家有私心、貪欲,就特別要點破她,你有好吃的東西,怎麼不拿出來?這位當家比丘尼就非常生氣,自己隱私被人家揭露,所以她惱羞成怒、口不擇言:你們想吃好吃的,就去吃廁所那些東西吧!一句話因而受報。此人出家功德是有,但是,所犯的罪又是對阿羅漢胡說八道,當然先受果報,受報去出生幾千萬世的蛆。

話不能亂講,要講,要講好話,不要講傷感情的話,不然還要受報,影響自己墮落。你不要想說,講的當時很痛快就好,講完了你要去受報。尤其對那些有修證的人講錯話,那個業力更快、更大。你跟一般人家吵架還無所謂,因為他是凡夫,跟你吵,你跟他吵,兩個以後再見面,下一世再吵。但是,你對出家修行有果位的,供養他,你的福報也是加好幾倍的;你污辱到他,你受果報也是很快;不是說出家做菩薩就不會墮落,那為什麼古聖大德都不在意,因為他已經看破了生死,六道裡面浮浮沉沉有什麼關係,像釋迦牟尼佛也出生過大象王、蛇王、兔子、什麼的,因為衪有菩薩心,出生在動物裡面,還是可以行菩薩道的,出生在鬼道還是行菩薩道,墮落到地獄道還是可以在地獄裡面行菩薩道,這是心悟的問題。

有的人很怕講經說法,因為他怕講錯一句話五百世的狐狸身,多划不來,真正覺悟的人,既然我還要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我把它分擔到五道裡面去,各呆一陣子,不是很好,覺悟的人就是這麼豁達;不覺悟的人就很怕死,很怕入三惡道,很怕怎麼樣,菩薩若入三惡道,祂可以度那些眾生。入畜牲道也可以度同類的這些畜牲道;佛度眾生也是一樣的,衪也化種種不同的身,進到各個不同的六道裡面去;畜牲道,你講佛法,它也搞不懂,你不進到畜牲道,怎麼度它們,還是要進到各個不同的層次去

又辨五事具足不具足的四種人,對無性教取解不同,升沉各異。五事具足、不具足,上面講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個聖人,如果你對於這個戒律,念戒、念定、念慧、念天、念佛,都是修行人要去修的,你不會說我在修佛法,就否定天界的道行,你不會說我在修解脫道,就看不起這些天神,天神他們也有初步的世間解脫能力,修到小乘解脫,好像不錯,但是,你還沒有具足菩薩的這種智慧,如果全部都具足了、五事具足,這就代表無事不知,戒定慧,天報的德行、解脫的德都具足,那你就進入一乘佛法,不具足才分成天道、色界天、無色界天、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些不同,如果成佛,只有一乘。

以聖人來講,《解深密經》是對著聲聞、緣覺、菩薩、佛覺者在講的,那不具足,這五事不完全做到,有定沒有慧,有定,就是一定戒律具足,所以有定力;有慧,沒有辦法做到大乘的智慧,這種都有不足的地方,才會產生聲聞、緣覺、菩薩、佛的四種聖人。對無性教,你要認知的話,跟以前學的聲聞緣覺乘所修的有乘教是不同的,因為聲聞、緣覺他是有一個心可修,有一個佛道可成、解脫道可得,然後打坐修行,利用這個真如自性,產生種種的神變,就學有性教;你要學菩薩、佛的境界,開始要觀三無性,這樣才能夠得到徹底的解脫。過程之間具足、不具足、升升沉沉、浮浮沉沉,升時,也不用高興,如果下沉時,也不必太傷心,時間到了你自然又出來,要看開一點的話,菩薩道就是那麼一回事情。

(3).菩薩領解分:是勝義生菩薩對世尊昔日所說的五蘊等法門,一一用三性三無性分別解釋,並舉喻顯示佛陀的無性教,或隱或顯的遍一切大小乘經中。

上面講的兩段道理後,第三段是參與大會的菩薩們,祂們領解到三無性的道理。首先是勝義生菩薩對世尊昔日所說的五蘊等法門,五蘊種種有性教,一一用三性說明,再用三無性分別解釋,好開發出解脫知見。剛開始是勝義生菩薩發問,世尊解釋了三無性的道理以後,他懂了,懂了,就用過去所學的三性跟現在所學的三無性,開始分別來對照、解釋,並舉喻顯示佛陀的無性教,或隱或顯的遍一切大小乘經中。

以前,每個菩薩在佛要說法時都有參與,前兩三節所講的,勝義生菩薩開始講,你過去所教的這些聲聞乘的有性教,為什麼現在要講無性教?你還記得前面所講的,現在世尊才開始說無性教,無性教讓你徹底、完全解脫以外,還可以用有為法去利益一切眾生,又能夠得到不執著一切有為法,這樣才是真正佛的境界。衪依三性、三無性來對照分別解釋。各個經典裡面都離不開這些法,《阿含經》說有一個佛道可成,你可以得到解脫道,有果位可得;《金剛經》裡面講得須陀洹果不要有須陀洹果想,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者不要有這些果位想,破掉過去有性教的執著,這無性教的一個根本義理就在這裡。這是第三部份勝義生菩薩了解以後,就比較三性、三無性的區別所在。

(4).校量歎德分:勝義生菩薩進一步對佛陀一生所說教理,依三無性教的隱顯不同,用三時判攝。以阿含的有教及般若的空教,具為佛陀隱密不了義說:唯今所說三性、三無性為顯了了義說。又辨弘揚此經功德。

校量歎德分:大家在世尊講完以後,就非常的讚嘆佛的功德,這一品在講勝義生菩薩進一步對佛陀一生所說教理,都有次第的,依三無性教的隱顯不同,用三時判別攝入。三時,指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這三時判教;五時判教,就加上華嚴時,就世尊開悟的三七日二十一天之間,在天上、人間所講的《華嚴經》,後面的法華涅槃時,就是後面八年講《法華經》,《法華經》在講神通變化,一乘佛法就講心的能力,心的能力就從唯識《解深密經》的第八品裡面產生成所作智。如果做一切佛事,依成所作事智,從心裡面產生陀羅尼、神通、神變。《法華經》裡主要在講普門品,觀世音菩薩的神通怎麼廣大?也是衪修證到三無性時,所產生的度眾能力。

三時判教,去掉華嚴、去掉法華涅槃時,阿含的有性教,有果可證,有性產生一切法,可以產生神變。般若空觀,《般若經》六百卷都在講般若空觀、實相觀,《大般若經》裡面還講小乘的空,有十八空或二十空,從內空、外空、內外空一直講講,講了總共有十八空,這是小乘修行者,他用思惟的心去了解了,他沒有辦法實證空,他會用思惟─這個桌子,如果把它分解掉,就不成為桌子,如果這麼一片片木板分解下去到最後都沒有,用這麼想得领,這是小乘行者的體證;因為他還有身,就還有成法執,沒有辦法做到空;菩薩有三三昧要成就,空三昧,菩薩是無身,看不到可用心感,無色界的天神才能當菩薩,他們修佛法就有菩薩境界,空、無相、無願都能依理證得。無願有的翻作無作,對一切法不起心作意,自己不要有一個願求,要求什麼、什麼,自己碰到逆境,不要逃避,說要求菩薩幫忙,而要自己去對付,不起心作意,那就是無作、無願。這三個三昧(正定)是地上菩薩修的,祂已經沒有身了,祂看不到就用心,都是用心意識而成就一切法。無色界的天神他都用心感一切境,他入滅時就沒有了,跟佛一樣法身遍虛空,然後再來受生,一生又有了,再來出生做菩薩,教化眾生,入滅又沒有了,叫無餘依涅槃。剛剛講的小乘人是得有餘依涅槃,還有一個神我身,還有一個神我出去出去,進來進來。

這裡勝義生菩薩,祂就根據過去釋迦牟尼佛,分階段的哪一年說什麼經,哪一年說什麼經,哪一段時間說什麼,分阿含期、方等期、般若期這三期之間的教化。具為佛陀隱密不了義說,其實早期釋迦牟尼佛講一個法,衪講的都有相法,隱藏了無相觀,也是不了義說。衪講無相時,也隱藏了有相觀,不能絕對說釋迦牟尼佛講的法,哪個時候阿含期就完全講有性教,也不是這樣,如果講有性教,他怎麼能夠證到解脫,那法中還是有這種空觀在,只是小乘的空觀而已;講到般若期時,要講空一切相,有法中來空一切相,空一切相其實一切都是因緣法,還是有滅、有起,不能講空觀就不能有「有相」,因為因緣來時,起一切法,怎麼會沒有「有相」呢?一定有的。

因為教你從有相之間,要用三無性的能力,去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你就能夠自在了,有這種修證,就可以用這種證得的功德,跟一切眾生攪和,不必離棄他們,跟他們攪和在一起,然後能度他們出苦海。所以在有性教之中,有無性教的意涵,在說無性教般若期之間,也有有性教的意涵,不是絕對的分野的,只是隱跟顯之間的差別。那時候世尊不說明清楚,講太多你也搞不懂,讓你胡思亂想,甘脆不講,不講,把你從幼稚園、小學、中學,一直帶帶,帶到大學時,才跟你講般若經,叫你否定一切法相。過去的有性教您已能悟得,等到你有性教去除以後,修到空觀,就不要有斷滅相。

《金剛經》裡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要有斷滅相,不要有斷滅相,就是不要否定一切有相,不要否定一切有為法。為什麼以前要求解脫,不讓你學有為法?因為你很執著、你放不開,叫你不要學這個。等到你學好了,教你不要有斷滅相,你可以去學有為法,這個時候很容易,你學有為法,學了就放下、學了又放下,心法用了又放下,不會去用在你自己身上、用在你自己家裡事情上,都是為利益眾生去用。

教量嘆德品中言,用三時判教裡面來說明,世尊過去所說,跟現在講《解深密經》之間所橫跨的三教,有性教、無性教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說有性教就永遠否定空,說空觀也不是永遠就否定有性教。不了義,就是有性教或者世間一切相,不得究竟解脫者;了義,就是在講空、無的教法,能得小乘解脫、菩薩解脫。

唯今所說三性、三無性,為顯了了義說,這一句比較不一樣,過去講空就好像是空,講有就好像是有,只有到唯識《解深密經》這個時候,它所含的義理就一樣,它是說三性、三無性都是顯現了義。我們以前看到經典所講,《了義經》一定在講空、無,《不了義經》講有為、世間相,分得很清楚,開始學的時候是這樣子的。到《解深密經》階段,到快成佛階段,跟你開釋的,就是三性、三無性都概括了義、不是不了義。為什麼講不了義為了義?就是你已經有能力做到對一切相,可以自在、不黏,這才跟你講三性中有三無性,三無性性,兩者都是並存的。

你起心動念這個心意識,可以反應是真實的一切法,但,它是無性,所以你可以不去執著這一切相,這樣你就能自在解脫,佛的境界就是這樣。佛,為什麼要證空有不二?以如實空的體,去面對如實不空的有相,而能自在,這是佛性的一、二這兩種相,面境能夠如如不動,這是《大乘起信論》講的。如果,你要證到真正佛的話,以如實空的體,這是佛的本來空體,能夠面對如實不空的境,這是有相,做到命境如如不動,《解深密經》就是在講這種道理。不是像《金剛經》在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般若期就教你觀空,觀一切法空,為什麼要這麼講?因為你放不開,你做不到解脫。等到要你玩神通時,這時候再回過來講,你對於有為法、心意識相,其實都是了義的。這一點跟過去所講經典不一樣,這麼一段時期、一段時期,所講的法都是不大一樣的,到最後三性、三無性都顯示了《了義經》的義理在此。

又辨別弘揚此經功德,《解深密經》為什麼橫跨空有不二的道理?這是佛修行的境界,而且衪最後也下個定論,這些都是了義。為什麼是了義?有相是因緣、有法是因緣,你也有能力做到解脫,不被這個相、這有為法所黏,你就可以用有為法,去度一切眾生。但,又不會執著,不會陷入那種度眾的執著,一執著,你反而被眾生度掉了,這個就是《解深密經》裡面最重要的觀念。

(5).依教奉持分:是說信受奉行利益。

我們開頭就講了,一般佛經裡面,一部經到最後才有教奉持分,有時候叫奉持分。但是,《解深密經》比較特別,在第四品就有依教奉行,皆大觀喜、信受奉行。下面還有第六品、第七品還有奉持分,這一品先有一個教奉持分。在世尊講三無性後,大家歡喜奉行,歡喜奉行後你就可以證到空、無相解脫的境界。然後再下去第六品就開始講分別譬喻品,舉很多的、不同的現象,來闡述止觀修持法,第八品在講十地菩薩的境界,既然要當菩薩就要能玩神通,開始從三無性品證得以後,開始如何產生心用、心識的利用,這在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就講怎麼去起神通變化。今天先把第五品在這裡概括的介紹完。下一次要講第六品。

( 2006.07.12 講於 法爾 )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