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0-9)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解深密經各品槪論
(五)、無自性相品概述(續)
(2).如來正釋分:正顯無性教的施設,用三無性顯瞭解釋一切法無性及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道理。三無性依三性安立:依遍計所執相立「相無性」,由相本無,但有假名言安立;依依他起相立「生無性」,由緣生法並無自然性,又緣生法非勝義,為「勝義無性」;依圓成實立「勝義無性」,由勝義是無我法二性所顯。由此所謂一切法「無性」,但無凡夫所執我法二性及外道之自然性,非謂一切都無性也。
第五品在說明三自性,會有起滅,滅終歸無性,佛法如果懂得這樣的話,一切法因緣起滅,能夠不去執著這些,就能夠解脫、解脫自在。上一次講到如來正釋分,在說明三性、三無性的道理認知。再舉自性名詞解釋,自性梵文為svabhava,sva是自具、自有,bhava是法生、法起、法生起之義。所以自性svabhava是自有、自起,遇緣自具生起諸法相應之義。
三無性依三性安立:自性、無性是指存在與非存在。自性梵語 svabhāva,即自體,指存在而固定之實體;無自性梵語 asvabhāva,即無自體,指非存在而不固定之實體。三性為什麼存在?因為有因緣,有因緣它才會起自性,起自性以後,為了要破解三性無常,假名安立的相,三無性才能夠安立,安立雖安立也僅是假名,如果三性安立、成立,那三無性也就要能成立,這是空有二相並存的一種解釋,如果不去解釋這些的話,沒有三性就沒有三無性,一切都空了。現在要有三性安立,所以假名安一個三無性對待,其實所謂無性,還是講這三無性是個假名而立者的名字,這是為要解說而立,所以不得不安一個假名,有了有相,就有空相,如此對待,在修空觀者才能踏實,不然就會迷失於有相、有為法中,終究無法解脫。
依遍計所執相立「相無性」:修行要能解脫,當先立其「相無性」義,三性裡面第一個是遍計所執性,會產生遍計所執相,既然有遍計所執相,那就有緣起的遍計所執性,所產生的遍計所執相現,為求斷習,要安立一無性─遍計所執性無其性,以做為認知與修行的標的。這個「有性」對「所生相」,「生相」對「無性」,如果沒有安立一個假名之相,那遍計所執性之性根本沒有現起來,依這個相源自這個性生,應該觀這個性無性,菩薩能夠這麼去觀的話,就能夠自在、無為。為什麼說是無性呢?「由相本無」終歸立說性本無。這個生起的法相你說有沒有,有是有非真,因是因緣法,如果沒有因緣的話,當然這個法就是妄想相,這個妄想相也是沒有。表相說有一個實際相、有一個法,但諸法無常,終歸沒有,所以說相本無性。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做如是說」你能夠天天唸這首偈的話,你會得到無量的智慧及福德,諸法因緣生,沒有因緣起不了諸法,這是如來所說的。諸法因緣滅,因緣盡,這個法盡了、也沒有了。諸法因緣生,緣生間之相要觀它是無相,為什麼說無相呢?因為是虛妄不實的,不能執著它有相,執著它有相你就會起煩惱、起分別、應緣隨業流轉,一執著,我們人的業力有執著而成立。要解脫當要觀一切相非真、無實,雖然是因緣所生法,你要觀它無相、虛妄不實在。虛妄不實在的話,不會去批評它、執著它、不會去抓它。緣滅法滅,緣因為是無常,不可能永遠存在,緣滅了、法也滅了,這就是法相生滅法。
上一次講的根結生滅法,諸境能不能當有?不能當有,尤其在學解脫的初步階段,更不要去執著它為有。菩薩心沒黏了,就能不在意去觀它有沒有,不去著分別,說有、沒有,有相、有性或者無相、無性,講這些都是多餘的,因為菩薩他已自在,不去執著一切法,修證到這個境界了,已認知這個相本無。
但有假名言安立:如果假名、安立一名相,這就是我們說眼看時,看進去了,我們說聽時,聽進去了,那就是有分別,有分別心起才有假名,這個名相才安立。菩薩對心裡一切法,不加以分別,不分別就是沒有善惡、好壞這種想法的話,法自然就有起、有滅,這過程之間,你可以觀這個法,但你不會去執著這個法,好壞不會去執著,就心地當然就自在了。
總結遍計所執相立相無性,因遍計所執性是邪真如性,所起諸法都是虛幻不實法,其相是假名安立,有相卻無性,勉強說生起法相應有其性,但有其性也是邪真如性,不真不實,當然不能觀其法、讀其內容,若能觀其假名安立,自能脫離遍計所執相,不為遍計所執性所迷。
本品開頭在講三無性的道理,既然三無性,如果沒有因緣或者不對因緣起一切法,這樣就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因為我們圓滿的佛法,不能講絕對空,要講空有不二的中道圓融觀,這才是佛性性空有不二的道理,這麼去修證。要這樣修證的話,你不能去否定世間一切相,世間一切相,你要安一個假名,但這個相本來就是沒有的,這是第一段講的遍計所執相。
依他起性相立「生無性」:依他起性之自性隨緣相應,然後就會現依他起性相,遇緣起性以後,就會現其相,這個相還是依他起性而來的相,這個性雖緣起法,也是要觀它無性,為什麼現在有所謂的有性、無性,是根對這個依他起相來安立、有假名。佛性圓滿有依他起性,依外在因緣(是外在的緣,不是內心的妄想緣,外在的實因緣,不是你內在的種子、內在的妄想),然後它起性,自性都有了,然後產生法性,然後就產生不同的法相,這法相有色、聲、香、味、觸等法相,甚至於心裡面的境像,這些都是法相,法相起你認知它,這法相就安立;既然法相短暫有安立,那這依他起性的性,也是短暫的存在。
諸法沒有因緣,就沒有自然性相應,是遍計所執相法;現在有因緣了,有自性相應。有自性起法我們要懂它,有性的相本來無,又自性本來也無性,所以法生無性就成立。從這樣去理解,法雖生實無性,無常、無執,這樣認知才可以慢慢修證到解脫。
由緣生法無自然性:依他起性跟遍計所執性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緣起的因緣,依他起性有實因緣,所以由自然性應緣;而遍計所執性所緣皆是妄習、心病等,所以說從非自然性緣起法。為要求解脫故,依他起性雖有實因緣,以依他起性生起法相,所緣生法相當觀為無自然性,不著不黏即得解脫。無求解脫故,依他起相所生之相,應立緣生無性,由緣生法無自然性。這要分兩段講,自然性跟妄執性,妄執性包括已經養成的習性,照我們剛剛講的,有一個實際的因緣來時,依它起自性,起不同法性、起法相,這個過程是我們自然性的反應,如果是沒有因緣,是妄因緣,妄因緣生法所講最傳神例子,是講到梅乾,現在你們有沒有看到梅乾?沒有,但是當你想到梅乾就會流口水,這種是不是自然性的反應?當然不是。
沒有一個實因緣的因緣,這是你的妄想、習氣,這就是由妄執性來反應,這個妄因緣照樣起性,此性不是自然性,這也可以說是我們的邪性、也可以說我們的習性,它的反應就是流口水,這就是沒有因緣所引起的口水。我們一般人都是生活在這種反應之中,五蘊本來非有,但是,你把它看真。
又譬如你腦筋裡面過去世存在一個影像,這個影像,如果打坐它現起出了,現出來這個有沒有真正的因緣?沒有,因為這個影像已經是幾百年、幾千萬年前你所留存下來的影像,現在打坐時,現在你心中,你會妄執它為真的話,那就是妄執性,你的習性執著它,我們就是認假為真,這是最標準的五蘊本來非有、非自然性反應,結果一般人都以自然性反應。自然性反應第一個反應跟法生起沒有什麼不同,再下來就會執著,執為真,然後再下來就開始煩惱,煩惱無量,這是前所說的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真正聖人的話,小乘的聖人,他是沒有什麼煩惱,他只是讓法生起,緣滅了法也滅了,生起中他不去執著,更沒有煩惱。小乘的行者,他也是可以修證到依他起性,然後所現的像,他不能夠執著為真。由於緣生法要觀其為無自然性,才能得解脫。如果,你心不清淨,不是用自然性去相應,或起初相應是自然性,之後又是遍計所執性相應。為什麼說非自然性相應?如果有自然性相應的話,這個只是講它依他起性本來的樣子,真正自然性相應是圓成實性。
什麼叫「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就是大圓鏡智跟成所作智把它合起來的一個性。大圓鏡是只有佛才有的,阿羅漢、辟支佛或者一些菩薩,他們大圓鏡還不夠大,只有圓鏡,沒有大圓鏡,大圓鏡要能夠觀一切世界,虛空間到底有多少世界?無量無邊微塵數世界,不可說不可說,都要有能力觀到,這才是大圓鏡智;觀一切世界裡面十二類眾生,都能夠觀照到他們的因緣果報。十二類眾生包括有情、無情兩大類。這個不是一般人能講的,你真有圓成實性的話,那是具有真正的自然性。這裡提到的是靜態的神通,靜態的自然性就像鏡子樣在照,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
當然大圓鏡智能觀照遍一切世界、遍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這是講「圓」字之內涵;「圓成」的「成」呢?就是成所作智,那是幻化神變的能力,有幻化神變的能力,才可以去度一切眾生,這些成如來的佛,祂自然性具足,所以有動、靜神通力。那阿羅漢或者是辟支佛,雖然祂可以依因緣起法,有因緣才起法,或依他起性時,沒有一絲毫的執著。為什麼祂會依他起性而執?還是有一點執著,才會在依他起性時執法相。
為什麼有的住涅槃的境,和十方一切眾生在打混、攪和,聖人祂卻都沒有感覺?這是因為聖人不起依他起性,或起時無執其境。《楞嚴經》裡面講,當要開悟時,這個世界就要消失掉,這表示說你心中已沒有世界,突然間一個世界要從你心中消失掉,聖人無覺,鬼神它會驚嚇,天宮要毀滅,他們會害怕,他們執著一個有相,所以很害怕失去所有。而這些大菩薩們心定通融,祂們根本都在入定中,根本沒有什麼依他起性、不起性的,祂都能不相應。
這樣去思考的話,唯識學所說,或者是《解深密經》所提這三性,凡夫的自性,應緣了所產生的一切相以外,再加上執著以為真,煩惱無量;修得好一點的,我可以感覺,我有因緣來,才去相應,相應之間我又沒有煩惱,不執著為真,這就代表你已經回到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境界。有些小乘的解脫行者,他心裡面還有一點點罣礙,那是無始無明的罣礙,但是念頭起來時,他沒有煩惱。以後,如果你慢慢修,修到心眼開了,感知一些事情,這念頭起來了,你覺得沒有什麼煩惱,這念頭就消失。為什麼念頭會起來?就是你有依他起性的能力,它才會起來,如果沒有依他起性的能力,那什麼法都不起,那是圓成實性的一個境界。圓成實性,講起來就是對一切因緣法不相應,不相應之間他又有靜態能力觀一切世界,又可以觀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但他不是相應,他只是觀照到而已。
另外他如果慈悲心重,看這個人有因緣或者善根不錯,他要度這個眾生,他才會起成所作智,神變幻化來利益他。成所作智就在《解深密經》的第八品在講,怎麼用這個心法產生神變;成所,是要利益眾生的,成佛是大悲心的人,他才要成佛,然後他有這個能力,每個眾生他都可以度他,成佛不是成就一個最高無上位子後,在那裡什麼事都不做,不是,因為他具足大悲心才要成佛,成佛才能以他的能力度眾,所有眾生他都可以度。
由緣生法觀無自然性,此處自然性要搞清楚,自然性跟非自然性有很大的差別,如果自然性不以依他起性,或依他起性而遍計所執現起相繼作用。如果你在境性中執著,起妄想煩惱,那不是自然性所緣生。像剛剛講的梅乾,你想到梅乾就要流口水或者你想到以前欺負你的那個人,那個人現在沒有在你這裡,如果你瞋心還很重,光影像現起,你還會咬牙切齒,有的人看到你突然間在咬牙切齒、很生氣的樣子,也沒有一個人得罪你,怎會這樣。其實你是想到過去哪一個人欺負你、哪一個人怎麼樣,這根本都是沒有因緣的法,這不能當真。
又緣生法非勝義,為勝義無性:緣所生法,這過程之間是有、是生滅,這邊你要讀它的話,六識可以讀這個法相,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識等,看哪一個會 個別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識來認知它,認知它過程之間,如果,你不回復到勝義諦空來觀它的話,那你這個人,再下來就會執著為真、執著這個法為真,再下來就會煩惱無量,一直在那裡胡思亂想;你要從勝義諦來講這個法生滅的話,依他起性是有因緣起性,然後起法相,這過程是每個人所不能避免的,凡夫不是聖人;但是,小乘聖人他要學習回到勝義諦空觀它無性,觀無性時,過程間要不要執著它真假?都不必執著它真假。
當然如果從內心裡面想起過去事,你知道這個是假的,但,如果是說在某一個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無聊的修行人,他也有這個能力,他可以現相給你看,甚至他可以到你的夢中來或者到你眼前來,你說是真、是假?我是在修解脫道,我管你真假,真也好、假也好跟我沒關係。這跟密教的修行人是背道而馳,密教修行人就一定要有上師、根本上師,隨時一念起,然後上師的化身或什麼身隨時就來幫你,這樣是很難解脫的;佛法,是世尊告訴我們的,求解脫,是要你去親證,你不要天天抱著世尊,世尊您要隨時在我身邊來照顧我、來幹什麼,…,這樣你永遠都長不大。
法,從世尊這邊學到,你要從內心自己去對付各種境界,面對境界這麼去磨,無生法忍是這麼去磨,磨到最後你都無所謂,都不用自然性去應一切因緣,更沒有那個非自然性去應一切的妄緣,你不會去打妄想。這裡講緣生非依勝義,是說這種緣生法不是住勝義諦空,所 以不是勝義。不是勝義的話,就不能講它是有性,還是要歸無性,這樣學習才能依無性而得道。
如果要講圓成實性的話,這個性,它雖然有大圓鏡智照一切世界、一切眾生的因果報應,他不用有為法去執著這個,到最後還是要觀空,如果你不觀空的話,你不是知道得愈多愈煩惱嗎!諸佛菩薩,所有眾生在衪心中起滅起滅,衪都沒有罣礙,你要瞭解唯識跟三性之間,每個自性跟自性間的關係。緣所生法都是非勝義的,既然不是勝義,那就不用執取它,沒有執著它,就能住勝義相,就能觀其無性。
依圓成實立勝義無性:最後講到圓成實性,依圓成實立勝義無性。依圓成實來講的話,依勝義觀或做到自然無性觀,就能得圓成實性。為什麼能圓成實?它是以自然性應緣,應緣中它這個能力都不去執取,此圓成實也就是勝義諦空的道理。證到圓成實,他可以很自然的去觀一切法無性,不是在修解脫道的人,一直用意念告訴你三無性、三無性,《解深密經》如是說,佛如是說;你也要時常提醒自己,無性、無性,三性無性,這樣去修解脫道。但是修證到圓成實性的人,他很自然的就可以做到,不必去講有性、無性,有因緣起法,也可以不執著它為有,無外因緣起法,或根本無因緣法,更是沒有一個法,祂也自在。因為修行者依勝義觀空,當然能看成是無性,勝義本來就是空義,或有法無執,又空本來就沒有,為了要跟你解釋,才講空、空、空、...,如果不用跟你解釋的話,不能講空性,空性也沒有。
由勝義是無我法二性所顯:講勝義中無我相、法相等法,用眼睛來講,眼睛-你不管看不看,你總是會看到物相,眼根面對著這個人,這個人你眼根看到他,這個心裡先現影像,這是你心中見性所見的這個,然後起自性,因為是眼根,我先起見性,這個人在我面前不管我看不看,我總是一定看到,起了見性,又起了色相的法性,產生色相的法相,這裡色相的法相,我用眼識來認知它,眼識來認知的這個是八識中的相分。我講過好幾次了,不要誤為眼識所知的影像是實境、實人,眼識所知之物相是從八識相分而來。佛法在講你所看到的,都是虛妄不實在的,因為你所看到的不是實物、實人這個,那你八識心田中的影像又看不到,這個影像要到圓成實性證得的人才可以看得到。
既然圓成實性才可以看得到,那是真正的現量,現實量知一切法。現量,前五識也是現量,但是,五識現量還是不真實的。譬如你耳朵聽到哪個電視在演什麼模仿秀,你眼睛沒有看到,只是耳朵聽到,這是某個歌星的聲音,你說百分百準嗎?不對,因為他是模仿的,你沒有看到沒話講。但眼睛看到現量就能當真?突然間你看到你先生,跟一個女生走在一起,這是他的女朋友?眼見為憑,回家去後大吵特吵,結果搞了半天,原來是他一位遠地的親戚,突然間碰上走在一起而已。當然,你如果沒有執著一切相、沒有煩惱,那都無所謂。但是,你妒忌心很重、疑心病很強,不加思考、不加問清楚,然後就發作,回家就吵架了。
前五識的現量,還不能當真,這就是我們凡夫的世界,很煩惱、很煩惱,就是這樣。你要回到圓成實性的現量,這八識是超過你五根的作用回到清淨自性,這個人不用在你面前,也許在美國,有圓成實性的話,你當然能夠看到他,不透過五根來觸塵,五根功用有距離、有時空限制,而圓成實性沒有時空限制,那已經要成佛的階段才有圓成實性。
過程間產生的緣起法,如果從勝義諦去觀它的話,它是空、是無性,你要這樣去學習觀照。此句依緣成實立勝義無性者,是說能夠修證到圓成實的人,依他起性,他也不會亂起性用,不管有因緣、無因緣,他不亂起諸性相應。而圓成實性的話,如果有人不想去度眾生,這部份他不會去動到圓成實性,他只是可以知道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因緣果報,這一個從勝義諦空來觀它的話,這個性有沒有?有沒有,沒有很大的意義,就不用去執著它為有。
依圓成實立勝義無性,有勝義諦本是能無我,你為什麼會執著、會反應?因為你會反應而起煩惱,是還有個我,執著一個我,執著諸法為真、煩惱無量。如果,因有我法,進一步產生諸法,有我、有法,隨因緣造業流轉,有我就有法,這兩個是離不開的,因還有一個「能」、一個「所」,「所」是我們的心病、煩惱;「能」,是我們心王的本能。
譬如我們剛看到這個人,這個人用一般人的遍計所執法的過程,我認識這個人,很自然的我認識這個人,能夠認知就是我心的本能。我所,就牽涉到你的個性,妄執性,如果你討厭他,那你就會生氣,就會怎麼樣,如果你很喜歡他,就會作喜愛心,這就是沒有勝義諦空的觀念。三性間的第一遍計所執性是凡夫,這些過程都會犯到;第二個依他起性,是聖人境,有點解脫,但他還會應緣,這個人我還可以看,看了以後,我不管這個人好不好,或怎麼樣,但我沒有好壞想;第三是圓成實性,根本沒有我,沒有我,怎會有法?《金剛經》裡面講的滅四相,滅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滅四相是修行最基本的法門;如果,你沒有從我相滅掉,那人相、眾生怎麼去除?不可能的。
這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如果你空掉我相,沒有我的觀念了,那對立的人相也沒有了,三個人以上就是眾生,云云眾生相也沒有了,如果你修得好,有天報 ,天壽很久遠,你也不執著它,那這個壽者相也沒有了,這樣無我的話,那還有什麼法可言?一切法都沒有,當然就無法了;有我、有法那是凡夫。證到勝義諦,或者還沒有證到勝義諦,但從勝義諦空觀它的話,無我、無法性所顯,這樣去做就能得解脫。你道理要懂,懂了以後,做得到、做不到?你看著辦,或者做一半,做一半就是聲聞乘阿羅漢的境界,內心不完全清淨,但是,他念頭起,起、滅、起、滅,他都能不受影響。如果到圓成實性境界最好,完全解脫,四果阿羅漢或大阿羅漢就進入這種狀況了。
由此所謂一切法無性,但無凡夫所執我法性及外道之自然性:講了半天,法的生起,是有它的過程,但是,從勝義諦來觀它的話,這些都無性,第一段在講的三無性。但無凡夫所執我法性及外道之自然性,外道崇尚真如性用的自然性,外道一直以為回復到自然,自然性、依他起性,自然性會起神變,神變是有為法的神變,在五蘊魔相的識陰魔相,這些修行者他用心就可以產生神變,人可以從我肉體中出來者,或虛空中可以製造很多人出來,或虛空之中製造很多我的形相出來。欲界第五天的化樂天,天神大概都可以神變,他化自在天的第六天更可以神變,這都是修到自然性起用之境界。
沒有去學《解深密經》、《楞嚴經》,就去執著這個能力,這也是他的自然能力,也就是真如性用。修行每個階段都有其真如性用,真如所產生的超能力,具足一般人所沒有的能力。學佛法解脫道對於這種自然性要超越,在修行上一定要去除掉;如果不去除,不能回復到圓成實性,你要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學這個真如性用,然後愈玩愈真,你就卡在這裡。卡在這裡,天神就來當做你的伴侶,因為你也喜歡玩心、玩真如性的功能,他也很會玩,他會來找你;這樣 ,你無知的話,就會泯滅掉菩提性。你迷失掉菩提了,然後跟天神他們為伴,死了以後到欲界天裡的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那邊去。去了後,他化自在天壽九十三億年,你一去就九十三億年在那裡,但壽盡你要再墮落下來,就不知要到哪裡去!
修佛法的人,很怕生到天界去,但有時候很無奈,很多人卻喜生天,末法時期沒辦法,有總是比沒有好。你若升天再下來可能迷糊掉了,也許墮落到畜牲道、墮落什麼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對於教人修善行的,不求心地當生得解脫的,你也不能說他不對,因為末法時期,眾生無明。你叫他來聽《解深密經》、來學打坐、修無上菩提法,他根本不可能學此等佛法。既然不可能,你就做做善事、守戒律,死了以後升忉利天或者升哪一天;佛教徒,不要講升天,你要在任何淨土選一個,淨土有很多,最簡單,選個兜率天內院淨土,未來佛彌勒菩薩在那裡,祂天壽四千歲,就是五億七千六百萬年,你現在往生後去那裡,起碼彌勒菩薩下生來人間要成佛,你跟衪下生到人間來,當生彌勒佛龍華三會,你就可以證到無生法忍,你就全解脫了,雖然沒有成佛,但也解脫了,有阿羅漢的境界。或者說用心點,今生很認真地用功、用功,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不能以少福德到那裡去,所以要比到兜率天更加用功、做善事,要修行修得很多,同時認真唸佛。
經典上講到去彌勒淨土有什麼條件?條件實在太淺,像現在聯考,有人考了幾十分也可以上,很簡單,為什麼?你只要有供養佛這個動作,你就可以生到兜率天內院,你有唸彌勒菩薩的法號或者咒語那也可以,或者你只要上過香,有供養諸佛善根,你就可以去。當然比較穩當一點,你還是唸準提咒,唸彌勒菩薩的咒語,很多人都發願到那邊去。希望你們今生好好用功,哪裡都不要去,再來人間行菩薩道。也許你說修不好怎再來人間,再來人間不知道要幹什麼,也許你會迷失掉。所以今生要用功,用功到你真正開悟,然後哪裡都不去,要有這種修證。今生能學解脫正法就有成就。每個人的業力、福報不見得一樣,很難講個明白,每個法師怎麼度、要度哪些人?有時候也沒辦法的講,只能說方便,末法時期的人間佛教,也 是沒辦法的辦法。世尊擔心佛法會滅掉,都是因為大家不講深層道理,都講很淺、很淺的佛法道理,就這樣造成佛法滅掉。末法時期,有時候很無奈,每個成佛者因緣果報都離不開的,衪能夠住世多久、弘法多久都有一定。
凡夫有我、有法的執著性,外道執有自然性,非謂一切都無性也。因為他們執著有相,你跟他講無相,他會跟你抬槓,怎麼無相?有法的起滅,怎麼會無相,他們沒有從因緣是短暫的、無常的,你不要受這個因緣的誘惑,不要去執著它,你有這個能力就可以解脫,這是真正要學佛法的;但是,世間禪定的人、外道、仙道的人,都是在練這個真如自然性,練的功夫愈強,他就認為這是在修行,修了半天也不知道要求解脫,他也沒有這個智慧,這跟過去的因緣有關,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今生一接觸就是佛教,因這種理念他才能夠契合,其他的你怎麼講他都不會去學,或者跑進去看一看。
普通初機的人才會這樣,初機的人道心很夠,但是因緣不具足,跑來跑去都在外道裡面繞。接觸外道還好一點,不要跑到邪道裡去,那是很可惜了,講這裡要學什麼法,跟過去一切因緣都有關係。我 從來都不會去對其他的宗教有興趣,現在懂到這裡,也不會去排斥他們,因為所有宗教路線都在天道,最後才轉入佛道,以前我們也走過,幾千萬億億年前我們也走過,現在沒有興趣去走那個道路,不去看他們了,其實以聖經來講,跟佛法的宇宙觀講起來都相似,只是後來的人把它搞得太深不可測,上帝創造了世界、什麼的,你如果道理很懂的話,好好去研究每一個宗教,他們實際的狀況,其實跟初階的佛法是沒有什麼衝突的。
又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依相無性及勝義無性說的:由遍計所執相本無所有,而圓成實相法爾如是。
又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你要懂得這句,你一定要從勝義諦這邊來觀這句話,你不要從世間相、從有為法方面去觀它。如果你觀它時,說法有生滅,法的生滅如實的現,怎麼會沒有?但是,它是因緣所生的法,我們要觀它無生無滅,以便求解脫法。自性裡面本質是空,本來是寂靜的,我們有一個寂靜的空體,這個空體也是為了說明方便,所以才說有一個空體,其實連這兩個字也是多餘的,沒有就沒有,但是,為了說明方便,你看到空就是空一個樣子,從空體裡面產生自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自性起,才有法性、法相,一切法的生起是有法相,空體寂靜,沒有破壞掉空性,所以說依相無性。像這些你去思惟也可以,像十二因緣觀,如何實際真正空掉自己覺知。
有個網友,他這個人很聰明,我只要講一句話,他都可以做到。他說,我這個神我身,會來來去去,該怎麼辦。阿羅漢也有這個,阿羅漢的識神、神我身也會出去辦事,外道、世間禪定的更是會。像本名李凝陽的仙人,他入定要出去辦事,然後識神就跑掉了。他交待徒弟說,七天後我會回來,如果沒回來,你就把我的肉體燒掉。結果他神我身出去了,但人算不如天算,路上出點小差錯,耽誤了,大概好管閒事,耽誤了回來時間 ,他徒弟很遵守師父約定,時間到了,就把這個肉體給燒了。因為他本來很瀟灑,當仙道的人武功都不錯的,結果他神識回來就沒有肉體可入,就趕快去找有沒有剛去世的人,剛好路邊死了一個乞丐,此乞丐腳也瘸了。沒辦法就假藉人家的肉體,神識一入就變成李鐵拐。
我告訴他說,《金剛經》裡面告訴你:「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你為什麼要出去?一聽後他只要識神要出去,就馬上就唸這個經文,結果,這個識神就不會出去;我又告訴他,你要觀那個覺知,那個覺知不會有煩惱,然後他就要怎麼去破解這個覺知,有覺知還有一個腦袋,你知道嗎!《圓覺經》裡面講有覺有觀,尚未究竟,無覺無觀,就沒有頭可以給人砍。
這位小姐還蠻聰明的,他想:我這個覺知要把它空掉,要怎麼空?普通我們閉著眼睛不想東西,還有一個覺知在,你自己曉得,起碼我知道我站在這裡,要怎麼空掉這個覺知,我的身體不站在這裡,那個覺知要把它空掉,空空空,好像空時有點要睡覺,快進入空時,開始整個亮光就現,白色的光、橘色的光、紅色的光,圓成實性的自性開始現起,那個鑑照靜態的神通開始現起。有的人建議一句話,他就可以很容易去做到。你看了半天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圓滿,看是看了、懂是懂了,又好像不懂,老是沒有證到那種境界。
如果你能觀諸法本來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圓滿,那就沒有煩惱了,什麼雞毛蒜皮的大小事情來都能無所謂,這就是我們要學習、要鍛練的;要練這個當然要學打坐、要學四念處,因為你氣不通,練起來很辛苦,這個腦筋蓋住你的神我、自性,它的習氣毛病又埋得那麼深,你要轉也轉不了,為什麼一定要打坐、修行,可以靠這個氣把它打通,打通挖出來以後,才可以真正修行。
前面講的都是聖人的境界,是依相無性及勝義無性說的,相是依緣而起的相,從勝義諦來觀的話,不要執著它有,既然相沒有了,那性有什麼緣的!性、相,從解脫角度來看的話,把它空掉,一空都沒有了。由遍計所執相本無所有,再進一步講,自然依他起性,你可以瞭解說是真心應緣,所起的自性,然後產生法性、法相,這麼一連串的分別認知的法,你可以瞭解。但是遍計所執不正常的習氣毛病、心病,本來就沒有的,這樣觀它才能修得下去。每個人的心病不一樣,如果有,大家都有,為什麼只有你有或比較重?自性清淨的人,都沒有什麼貪、瞋、癡、慢、疑、邪見,根本也不會去犯,為什麼說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都是無有高下?因為他已經悟到空無境界了。這個人怎麼大家都會起疑!不要有的說外道、鬼神道,有人說他說是釋迦牟尼佛的哥哥來受生的,釋迦牟尼佛的哥哥好像比較神?那就表示比較不行!如果釋迦牟尼佛真的來受生,衪也不會明講,會喜歡吹牛的、喜歡講他是誰、是誰的,你可以把他看成是著魔了。
遍計所執性不正常心態,所有這種習性,本來這個就更沒有的,自然性所反應依他起性的這些法都沒有,都可用勝義諦把它觀空的話,那遍計所執性這個毛病怎麼會有?這是你的執著,其實當然沒有。而圓成實相法爾如是,你說有嗎?我剛講的圓成實性遍照十二類眾生或者虛空一切佛世界,它現起來時,不能執著它有,從勝義諦觀它的話,這些法爾是有,有還是等於沒有,法爾如是,不必強說。
客觀的心所現的境,包括影像、心念、智慧,你都要觀它無所有,不要說這有修證到佛境界,然後它照了十方一切世界或十二類眾生的因緣果報,觀是觀了,他不會在意,如果這個人值得救度,觀過去世是他的弟子,或者是過去世跟那個佛有因緣,現在無明、墮落了,需要救度,他才會動心度他,要不然云云眾生那麼多,為什麼不能全部度呢?不可能,度了一陣子,他又迷糊掉了,怎麼度都沒有辦法度完,有時候很無奈;以前的你也被度過,因為你還沒有到不退轉位,又墮落了,要怎麼辦,進一步退兩步,有時候這個惡心起來時,迷糊掉了,本來還好好的,所以世界眾生很無奈,諸如來那麼忙就是這個樣子。
又三無性中:為初發心有情說生無性,顯緣起諸法無常無恒,從而相信因果,修習資糧,為資糧、加行位有情說相無性及勝義無性,使其於緣起因果不生遍計所執性,能正厭離,能正離欲,能正解脫,不起煩惱、業、生三種雜染。
又三無性中,剛剛講的自然性也好,遍計所執性也好,或者法爾現起的圓成實性也好,它們所現的相,都不能當真,你要先認識三無性,然後當要先觀三相為無相,你修行以後就要這麼去做。進一步說明,解說三無性中,是為初發心有情說生無性,初發心的修行者,這些有情眾生,你跟他講法身緣起它無性,或者是眾生因緣它起的法是無性。怎麼無性法呢?顯緣起諸法無常無恒,用這無常、無恒這兩個字來闡述它,說諸法因無常、無恆,所以說是無性。不這樣去解釋,有人一定會跟你抬槓,你說怎麼會說沒有法呢?因為有自性才會起諸法。
初學的你,一定要從諸法沒有永恆的法了知,一塊大石頭可以放了千萬年,到時候還是會腐蝕掉,因為我們人的壽命比較短,看這個石頭好像沒有變,但是,如果有天壽的這些人,有幾千萬億年的壽命,當然這石頭會變。或他們有神通,看這個石頭分秒都在腐蝕,這是無常、沒有永恆的;永恆的只有空性,絕對的空性是永恆,空性因緣起法,雖然有其有相,但 ,沒有破這個空,你要去思惟這些事情。你要對初學的人這麼講三無性,怎麼解釋?你跟他說,因為它是無常、無恒,自性本來就是沒有的,所以稱三無性。
從而相信因果,懂了這個道理,要進一步去相信一切法都是因果,你要有宿命通的話,你就會完全相信;沒有宿命通,就要從無常來觀,那你才會開始慢慢相信。你看,過去我們為什麼沒有生在佛的那一世,你跟衪沒有直接因果;那你為什麼後來才學佛?也許在哪個地方,不是只有在這世界,在別的世界學過佛,今生有佛的種子,尋尋覓覓,覓覓尋尋,然後找到你最喜歡的佛法,就這麼進去了。在釋迦牟尼佛的《本緣論》裡,都在講誰跟誰之間的因果關係。我們人也是這樣,你怎麼去掉這個愚癡?癡,對因果不是很清楚就是愚癡。我們沒有宿命通,可以用因果道理來推論是絕對正確的,去思考這些事情,然後要相信因果。
談到因果這方面的事情很有興趣,去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緣論》,然後你也可以從你腦筋裡面去讀你跟誰之間,看過去世裡面的東西,如果你腦筋還看出什麼影像、過去的,你也可以用人跟人之間關係去體會你我跟他是什麼因緣。一看,如果是一見如故,好像哪裡看過。今生是沒有看過,但是,過去一定有看過,所以臭味相投、一拍即合;看到某人了,格格不入,甚至於還要害你、怎麼樣的,過去一定有惡因緣;而且有時候,歷史還重演,像釋迦牟尼佛最後度的那個人須跋陀羅尊者(Subhadra)也是一樣。在過去世的因緣 中,有一世森林火災,世尊衪出生做象王菩薩,這個大象體積很大,這頭象就跑到河的中間,讓這些小動物從它的身上踏板跳過去、渡河,最後大象菩薩本來沒有力氣,要沉下去死了,結果最後還跑來一隻小動物,說大象大象請你等一下,我還沒有過去,結果祂就再定身一下,讓這小動物跳過去,然後祂就沉下去、死掉了。
這是過去一段因果事情,這個因緣在釋迦牟尼佛當生還再出現一次,當然這中間還有現好幾世的因緣。在這最後一世時,世尊衪要入涅槃了,大家該問都問了,沒有問題世尊要入滅了,結果,最後還冒出一個120歲的外道,名叫須跋陀羅的人出來說我還有問題,這個人就是過去世森林火災那個最後逃出的小動物,大家已經很火大了,世尊說要入滅了,你還再要問,剛剛不問,等到衪要走了才問,世尊告訴大家都不要生氣,這就是過去世的恩恩怨怨、因因果果,就是這個樣子,他老是跑在最後,當須跋陀羅尊者問完,即證阿羅漢果,飛升天空化滅,他先世尊入滅了。
行菩薩道的人不是每一世都是人,在六道裡面打滾,不怕生死,因為衪已經有涅槃的體會,衪不怕生、也不怕死,在六道裡面怎麼打滾都無所謂,沒有智慧的人,一聽到講經說法講錯一句話,就會有五百世的狐狸身,他就不敢講,你有那個能力,你不講,你就不會進步,什麼能力?一定要開悟,心眼開。心眼開,你來瞭解這個經典,你要度眾生,你講,能夠講得融會貫通,你就懂了,舌根圓通就是這樣。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二四六根圓通,耳朵、舌頭跟意根等三根是圓通法門。這舌頭怎麼圓通?喜歡吃東西,會圓通嗎?嘗味道會圓通嗎?不是圓通法門,要銳機者才能受用。用嘴巴講、用舌頭講,現這廣長舌相,廣長舌真的是可以現出一個好大好大舌頭,有此舌頭者該講就很會講。講經說法時,有一天如果夢到你舌頭好大好大,那一定很會講經說法。
世尊在世時該度的,都是過去有結緣的,若沒有結緣的,可能今生有善因緣,甚至於在別的星球結的緣。大家十方虛空來來去去,你不見得只有生在這個地球,也生過在他星球,不然《金剛經》怎麼講你已經供養了千萬億佛,你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才有一千零四個佛示現,你怎麼已拜了千萬億個佛?你是在別的星球時拜的,我們這個宇宙觀要大一點。
要瞭解因果就是這個樣,哪天被人家污辱了,你要從因果去思考,不要生氣;對你特別好,你也不要太高興,那是過去結的善因,但是不能再迷糊下去,好、好,好到最後迷糊了,不行。因果是很可怕的,你懂得愈多的話,有時候感覺很可怕。你不懂,不是說你做壞事就有壞的果報這些,眾生相都是你跟他結的什麼善事、惡因之間的恩恩怨怨,總是沒完沒了,是這麼輪迴的。
修習資糧,資糧梵語 sambhāra,即必需品、積集、準備之意。資為資助,糧為糧食;如人遠行,必假糧食以資助其身,故欲證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糧以資助己身。菩薩二種資糧,一指福德資糧,行持布施、持戒等。二指智德資糧,又作智慧資糧,即修行般若智慧。以上二種再加以先世資糧(過去世所修之善)與現法資糧(現世所修之善),則稱為四種資糧。你要求解脫,你要去積很多的福德,還有去受戒、守戒,戒定慧三學,以戒為先學,你要先去受戒。要修菩薩道,要去佈施,這些都是要一起來,這些都是修習資糧。
或者加行位,加行位指加功力進修之位。為唯識宗所立五位之第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即在資糧位之第十回向之終,為住於真唯識性(即制伏能取、所取之分別,引發對唯識之真見),修習四尋思、四如實智所產生之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乃入於見道,正通達於真理之方便加行。
加行位本是四加行,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菩薩、十地如來六十位中,十迴向與十地菩薩位間另列有四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法等。六十位這中間本來是這麼一階一階上去,最重要的在十迴向跟十地之間,地前菩薩跟地上菩薩之間有些加行,這跟果位沒有直接關係,但是,你必需要去做這些加行的工作,或者你修一個法,因緣還不成熟,讓你做一些加行。譬如你要修心中心法,心中心法,你的心地又沒有到達一定水準,你很執著怎麼去修無為法,執著這個、執著那個。老上師的方便法,說程度太差了,你要先修六字大明咒,程度差不差在心、在於你的執著個性,你對事情有沒有很執著。執著、執著,離不開我的執著、法的執著。佛法,其實重點只有幾個,因果、執著,我執、法執。
《解深密經》講的比較深入一點,有三性,產生三相,你要破解這些,還是不要執著。這三性、三相還是你的我執、法執所引起的。每個上師或比較會指導徒弟的,觀這個人的因緣,再加修什麼,冷眼旁觀不必跟他講,讓他慢慢成熟,有的人千里遙遙從美國來,他看到我們的書就痛哭流渧,說我就是要來這裡學。乖乖,我看你這個樣子怎麼能學,有的人在這裡磨了二、三十年都還不見得有成就,看你這個樣子太離譜了,怎麼學佛。一直磨、一直磨,有心的人,他還是會進步,過了快五、六個月,也跟他磨練了。我這個人是這個樣子,如果根器差了太遠,我根本不理他,有點樣子,我就會開始願意跟他談,主動會關照他,差的太遠沒辦法;有的師父如果離你遠遠、客客氣氣對你,你要小心,表示你差太遠,如果他不厭其煩的,罵也罵了、打也打了,這才是你的師父,他沒有把你看成外人、把你看成一個可造就之材,不厭其煩、老婆心切。如果差太遠了,不必動口,對你客客氣氣,這樣你也可以看你有沒有觀察智、妙觀察智。
加行位對這個有情說相無性:剛剛我們講,在資糧位或者加行位時,一切相雖然是有,為求解脫,當觀其相無性,不應執有。如果有的看到一切相,都是觀是相無性,就能得解脫。如果學生不喜歡打妄想、不去思考,那還好,如果他喜歡思考、打妄想,那你會被他問倒;有的是喜歡用心的,喜歡用心也不好,因為他胡思亂想,心很散亂;不喜歡用心的,有好處,心會比較定,但不易產生智慧。最好是開發出潛在佛性智慧,打開本來時,你就具足世間智相,世間的一切你都會懂,要怎麼做最合理、最好,不是用你學來的智慧,用你心念之間的智慧,腦筋一轉,你懂,事情無所不辦。
對資糧位、加行位學習者,你跟他講相本無性、勝義無性,這是你證到空、第一勝義諦空時的知見。勝義諦也不能執著,因為它也是無性;修行第一階段要學無相,第二階已經證到無相、要學有相,這兩句話,你要搞懂。前面跟你講相無性,就是要你學解脫的,叫你學一切法空,所以自性也空。如果以自性心學到勝義諦空境界的人,他也瞭解了勝義諦相無性。勝義諦無性,我再從無性中產生一切自性、產生一切相,這有什麼不可呢?因為他已自在了,懂了勝義諦的人,有能力進入陀羅尼門, 用度眾生的心法。
六祖講:「沒有見性,學法無益」,就是這樣,因為你沒有見性,你不知道空無性,你學了,會很執著,執著那個有相,唸幾百千萬遍,唸完了是很好,唸完了有沒有幫助?如果腦筋開的話,不要唸幾百千萬遍,幾千萬遍是對一般人,如果心眼開的人,這麼熏了一百次,你腦筋自然就會唸那個咒,心念心聞此咒。為什麼那個咒一定要唸上百萬次,你唸得有氣無力,腦筋沒有打開,當然要幾千或上百萬遍。如果心眼開的話,耳機一塞,熏了幾天,耳機拿下來,心它自然會唸,你腦筋自然就會唸。最近在熏「穢跡金剛咒」,如果你沒有唸到心這裡面去,用嘴巴在唸,身體也沒有打開,你唸了幾千、萬遍也沒有用,修一切法,禪淨、禪密,一樣都要一起修。
使其於緣起因果不生遍計所執性,一切因緣法,為什麼有因、有緣?因為你有因果,對你來講才有因緣,沒有這個因,人家找不上你;有的人說怎麼這麼倒楣,這個無形的冤親債主怎麼要找上我,或者跟上我?別人為什麼不跟,卻跟上我。有因有緣,不管善緣、惡緣都跟你有因緣,這個因果對著你來,過去世所熏、所結的。我們這麼去觀三無性、三無相,瞭解這些道理以後,一切法又是從因緣產生一切法、從因果產生一切法,你產生法以後。不要有遍計所執的這些特性,自然性還好或者依他起性也可以,圓成實性今生能不能證到,看你們能不能做到。
但是,遍計所執性一定不要有。可以面對法時,第一念能懂,但是不要有第二念的分別心。好,第二念分別還好,但是不要有第三念的妄想執著。我看到這個東西,如果我要說這個是什麼東西,那也可以,看了分別什麼東西以後,就不要再想,這個東西好嗎?這個東西壞嗎?這個東西怎麼樣……,都不要有這第三念。
菩薩、佛是第一念都不動的;阿羅漢是第一念動以後,會有第二念分別,但是分別以後又把它放掉,所以沒有煩惱,之下的愈來愈離譜。一般人有兩個念、三個念,我為什麼會煩惱?警覺後馬上放下,那還好一點,兩三秒就轉境了;以後你碰到心眼開了,諸佛菩薩護持你,有時候常常來考你,丟一個念頭給你,你如如不動最好,你心轉兩下,不理它,那是上上根機;若你一頭就栽跟頭,這些念頭裡面,你胡思亂想,那你真是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最怕,有時候家裡小孩子出事情、家裡火燒什麼的念頭都會來,有時候比較沒有定力的,嚇都嚇死,趕快打個電話回家去問問看,真的有沒有這回事情,這些都是遍計所執性、根深柢固的執著。你沒有修行,有修沒有辦法去化解這個,就是生遍計所執性。
剛剛講的這些菩薩給你出的考題,這種考題,你心不定的話,有時候會造成自己很大的困擾,你本來就沒有定力、沒有智慧,事情發生就發生了,給它最壞的打算也無所謂,這樣你是很自在。遍計所執性要怎麼去除?就是什麼事情都無所謂,那你如果怕東怕西的話,你學不到去掉遍計所執性的。今天到 此。
( 2006.07.05 講於 法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