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0-8)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解深密經各品槪論
(五)、無自性相品概述(續)
《解深密經》第一分是序品,第二品是勝義諦相品,第三品是心意識相品,第四品是一切法相品,第五品是三無自性品。
第一分開始講六證信分,第二品在覺知勝義諦相品,是從空解脫的如來藏去說明,一切法的實相就是以勝義諦觀之;然後再講一切法因心、意、識而起,就是第三品所講的心、意、識相品,心、意、識也就是第八、七、六意識,依之就產生一切相,所以第四品就是在講一切相-一切法相品。產生一切的法相是從根本的三個自性起,三個自性透過心意識,產生一切的法相。行者要求解脫,就要從根本去學,到這時候要把三自性觀空,就是三自性等於三無自性相品,這不是理念懂就行,而是你要這麼實際去修證,修證到你真的對一切境能夠不去掛礙,這樣才能夠徹底了解三性,如果你不跟它去起鬨的話,就起不了大作用,不管應緣也好、不應緣也好,你都能夠自在、無礙。
(1)菩薩請問分:由勝義生菩薩回顧世尊初轉法輪時,曾說過蘊、處、界等自性差別的有性教,至般若會上又說諸法皆空無自性,以為前後矛盾,不知世尊依何密意說的?
今天我們看這三無自性性品裡面論說的重點,這品裡面分五大部分來講,第一個菩薩請問分,這次是由勝義生菩薩代表起來發問,這是一位已經徹底讓勝義諦相起的菩薩,祂回顧到世尊初轉法輪時,曾經說過蘊、處、界等自性差別的有性教。上次講到世尊初轉法輪的因緣,初轉法輪時是講《三轉法輪經》,《阿含經》經典裡,除四聖諦外,還有十二因緣觀、八聖道、三十七道品,當然還講一些不了義等世間現象,譬如說諸本緣經、世界怎麼形成?怎麼生滅?宇宙多大?這些都是在說明它的現象。《阿含經》外又有《增一阿含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雜阿含經》是沒有特殊品類的。佛陀早期講經說法都以這五部經來概括,這些都教示有性教,因為有一個道可以尋求解脫,有一個空性可以去證得,所以你就從持戒清淨,然後禪觀,透過這樣去悟得解脫。
到大乘佛法時,在講方等時,我們不去講《華嚴經》,《華嚴經》是最高深的,天台判教裏面的《華嚴經》是對菩薩講的。之後是阿含期,再來是方等期,這是小乘在跨越大乘時所講的經典,然後再入般若期,般若期都在講空、有的實相觀,實相就是非相,你不要去執著它有一個相,你有能力可以做到的話,那你就有實相觀。在阿含期以前,都是在講解脫的知見,這都是小乘法。菩薩乘的解脫是以空、有兩邊都不執著的實相觀修證為主。再下來是法華涅槃期,法華涅槃期是在講神通、性用、心法,如果你懂得心法,讓你看《法華經》或者《涅槃經》,你就可以用你的心去創造一切法,萬法唯心造,這是《解深密經》最後第八品裡面在講的。
你要用五根、六塵、六識去產生一切的神變,這個都是在法華期裡面講,法華期都是在講度眾事,觀世音菩薩怎麼幻化?某人應以什麼身得度,就化什麼身度他,那要怎麼化?你看了半天經文也不懂,這都是《唯識》裡面講的,懂得《唯識》才能去用,你要化就要先懂得這三自性-遍計所執性,這個是屬於凡夫性;依他起性,這是依因緣才能產生的法,聖凡皆俱;再來是圓成實性,僅聖人能顯其用。這三性你要知道它起法的真實,起法真實又離不開一切心意識,用心意識來產生一切法,就有一切法相,這法相是從三自性起來的,你要去認識它,認識它以後,又要把它觀無自性,觀無自性你才能解脫,所以修解脫道的人,觀這個三無自性,好像你有自性但不要去用它。修菩薩道的人不是這樣,修菩薩道的人是用了自性以後,不要去執著它,用完就完了,用完就忘記了,不要太在意你所起心的神通變化,如果你太執著這些,那你就是又犯了法的執著,沒有把這三無自性真空掉。
現在回過頭來看講義,世尊在早期講經說法,說過五蘊、十二入、十八處示現萬法,修解脫道行是在如何排除此十八界所生的一切法。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法是五根、六塵等法,受、想、行、識是心法。這裡是屬於色心二法,一切法都離不開色法跟心法,這就包括一切法。六根入六塵就是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入色、身、香、觸、法等六塵,就產生十二入,根觸塵而產生六識,根、塵、識三和合,就成為十八界、處。十八界就產生宇宙一切法、世間萬法,這些都離不開根、塵、識三之功用。
所以修行剛開始,要捨識用根,不要去用心意識,要捨識僅用根,就是說根覺後不要去起心動念住妄想境,五根對六塵,甚至於意根一樣的都能不動,用是用了,但不要又動心,這樣就是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第一個階段就是要這樣修;不要喜歡講話,喜歡講話心就浮動,心浮看了什麼就有意見,喜歡表達,這些都是修行的大忌,應該默默的,把妄心打死。捨識就是用眼、耳、鼻、舌、身去接觸外境,不管好壞都不要去起心動念、掛礙它,這是初步的修行。等到你修到了解三自性所起一切法時,然後慢慢會起神通變化,你利用這個,還是離不開五根、六塵,還是離不開五蘊身。
在這裡勝義生菩薩提出來問,世尊以前你所說的法,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處)等法自性都有差別相,一切法都有差別相;我們的根本智是無差別相,如果回到自性清淨時,自性發起,根本不會有差別相,這樣才能夠解脫。如果你要神通變化,就要在悟道以後,修到心清淨,然後進一步的去證得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具差別相。如果一個人他都不起心動念,他就沒辦法起神通變化,性神變起不來的,但可以隨眾生憶想起應化身利益眾生。自性清淨後起心動念,開始起用的話,就是進入了差別相境界;差別相還是從這最基本的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等法緣起,這是世間相,也可以講是諸法相,世間相是有法的。有法在修行早期要求解脫時,先把五根對六塵的執著收回來、往內收,甚至於是摒棄外緣,不去跟一切外在的人往來,不接觸到人、事、物,自己修自己,這樣很容易得解脫。等到有一天能夠開悟,悟到根本智以後,修得一切法空,甚至於悟到三無自性性,悟三無性、三無自性的性,這就是見性後空其性之謂。
「明心見性」是修行人天天在講的話語,但有幾人能真正了知其實義?「明心」者易懂,不淨之心讓其明亮、皎潔,就是明心,去廿隨煩惱就是明心。「見性」者實是指能見「自性」之生起者,是謂見性,但僅粗略見性並非究竟,還得空其性,悟性空、悟相空,也就是本品所要講的觀三無性性。既然要能明心見性,當知自性是什麼?現在先解釋「自性」是為何義?自性用中文字義很難了解,我們用梵文來說明,自性者梵文為svabhava,sva是自體、自具、自有,bhava是法生、法起、法生起之義。所以自性svabhava是自有、自起、遇緣自具生起法相應之能力。這樣天天所談自性、見性了解後,就能掌握真實修行的方法與層次。
在圓成實之自性僅具如來藏性者所彰顯,彼有故此有,內外諸相圓為一實相,本無二、無別,這說明如來具有圓成實性,餘者雖有但不彰顯。餘之聖人有依他起性,此是因緣法,有緣自性依他緣而起自性生法起,無緣不現,這就是依他起性。世間凡夫獨有之遍計所執性,雖也是因緣法,於依他起性之自性起法外,又進一層地起遍計所執性,此是邪真如性,非真實,依妄習所熏而起法,造作諸煩惱法。
所以見性者權分就有四個層次,第一階段修行者之見性,能自己了知有緣(外緣)、無緣(內緣)起諸法時,遍計所執性現,進入妄想、煩惱境中,這是心不明者之見性,起碼能見自己起煩惱的自性(遍計所執性)與心念。第二階段修行者之見性,心明者空體遇緣,依他起性後隨緣現諸法,法之生滅清清楚楚,能覺而不住,知而不黏,無妄習、妄想相應,此是初步解脫聖人之見性,能見依他起性之自性真實法。第三階段修行者之見性,聖人依圓成實性,不假依他起性,本無妄習、內心清淨,心中時時映照十方虛空界、一切佛剎土、一切眾生界,內外渾然天成,無有分別,這是聖人、菩薩之見性,僅見靜態圓成實性之功用。第四階段修行者之見性,依動態圓成實性,隨眾生緣化現諸應化身,依眾生憶念而化身現起千萬億化身,這是菩薩或如來佛悟得空性、空法後,所得之圓成實性,唯以利益群生為其所緣,所見之圓成實性動靜功能兩俱,這是真正完美的見性。
所以要了解每個法,都要知其過程和內容,這些你都要能了解,所以勝義生菩薩提出來問世尊:「世尊!你早期所講的都是自性差別的有性教,有性才會產生一切法,不管是空性產生一切法相,法相也有法性,祢是這麼教的。到方等期以後到般若期,世尊你又說諸法皆空,無自性性,這是何意。」
般若期是在講空、有不二的道理,不要執著,是有相,但你不要去執著。剛開始是有性教,現在般若期時,世尊祂怎麼講?空有不二、諸法皆空,無自性。諸法皆空,是在有為相之間,在有為法相之間,觀它是為空,觀空就要觀它無自性,從根本上去觀它無自性,就能夠把這個法相觀空。如果光去觀這個法,那你沒有辦法斷掉法執相。你能不煩惱、不執著,從根本上觀無自性,觀所產生的法相都是假的,那就很容易得解脫。
所以這最難的一點就是,你修到有一些靈通,明明感覺到有非人來障礙你,你又不能去執著它有,你說有也不行!要說沒有,明明就有,你卻說沒有!如果要修解脫的人,就不能說有,諸法是有,但要觀它為空,觀它為空,從理地上來講,就是沒有自性可相應。沒有自性有兩個意義,一個是空解,另一個是邪法不起;空解能夠悟得、能夠知道,但是做不到,做不到就是因為我們心裡面還有邪真如,邪真如就是我們養成的習氣,有這個東西你就會發作跟外緣相應,所以道理懂是一回事,做得到、做不到脫黏,又是一回事。我們不好的妄習,譬如說有害心,普通我們都是要壓過對方,將對方趕盡殺絕,假使我們這個心還沒有功夫,當你被人家欺侮了,你就會認了,但當你有功夫時,你卻不能去跟他一般計較,不能有害心,這就要有慈悲忍。
《金剛經》裡講得很清楚,忍辱不是那種因為沒有功夫被修理而要忍辱,而是有功夫不能拿來用!也不要去用!是要修忍辱、無生忍。所以《金剛經》裡面提及歌利王,在世尊還是修忍辱的仙人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是有神通的,對一個普通的國王,一個既沒有武功也沒有修行,心地很壞的暴君,祂是可以修理他、制裁他,但祂卻讓歌利王一截截的割下身體的肉,修忍辱就是不能有害心!不要說你功夫有多行,修行不是在比你有什麼通、什麼靈、什麼力,那些在修如來菩提者都不能用!修行修得好不好,是看你忍法得了多少?無生法忍的忍法你悟得多少?你如果有無生法忍,你的妄習就會慢慢淡薄,既然妄習起不了作用,你又怎麼會讓邪法生起呢?所以邪法生不起來,然後你又悟到用空覺,提醒自己諸法是空,不要執著,很自然就可以做到觀它為空,然後也可以同時證到本無自性之謂。
所以感應是一回事情,不要用心融會一切境的話,這就是大乘佛法所講的實相觀境界,《般若經》都在講這道理。像《金剛經》裡面最有名的句子,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跟上面提及的道理是一樣,明明感覺有冤親債主、魔障來了,不管是要傷害你身讓你生病,還是要你起煩惱,當時是有這個法相,但是你要觀它是虛妄不實在的,你不要說:「明明有啊!我感覺到了!」到菩薩境界時,都是用心去感覺,不是用眼睛看。用眼睛看,在五根、六塵還沒有破解時,也就是五蘊身還沒有破解,尤其是色根沒破,所以才會常常用你的見根性去看鬼神,去看非人。
真正修正法行的佛教徒,他起初是可以看到的,用功以後就看得到,如果開悟的話,可以用心看色法,用心法、用心去觀一切法,這樣就不會看到非人好不好看?有沒有斷頭、斷腳?只是覺得有股陰氣逼近來,或不懷好意等等覺知,這些現象你知道了,但要觀它虛妄不存在。「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實相觀,見到我們自性如來。每個人都有佛性,為什麼你沒有辦法證得?就是你前面這裡沒有辦法證到!你可以觀一切相都是虛妄不實在,然後這樣慢慢的修證,到最後你就可以看一切相為空無,有為相是有,但是用空、無的觀念去對待它,這就是觀它空,觀無自性,是可以跟它相應但能無執,這樣的話你自然進入實相觀。所以能證三無自性觀,才能獲得大乘的實相觀法印。
實相觀以前也講過,《金剛經》講的重點也就是實相法印,實相法印是大乘的法印,一切法有那個境、有那個相,但是不去執著它,就等於無實相,無實相你就能自在無礙、解脫,所以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大乘菩薩,知法而不去被法黏。小乘修行人的三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這是小乘修習的解脫三法印。
勝義生菩薩以為世尊早期、後期所說法有矛盾,才提出問題請示。早先世尊開始是講解脫,一切都是自性分別所產生的種種教法,現在卻開始要教否定一切法相。這否定一切相,不是說你都不要去觀它有其相,而是有相時要去觀它沒有,或者用空、無黏,沒有妄習的習氣去跟它相應,這種才是圓融的佛性。
這是世尊後來在般若期所講的道理,這樣不是前後矛盾嗎?不知世尊在阿含期講如何解脫,講如何將不清淨心除掉,斷三結使、淡薄三毒、斷五下分結,或斷阿羅漢的五上分結,如此永斷三毒。這些都有一種法相去造作,或者是你所產生的五神通、六神通,這實實在在有一個法可修得,是從你自性而起的,真如性而起的一切法,就有五神通、六神通。所以每個證到阿羅漢境界時,好像有所得,起碼得到五神通,最高是六神通。到般若期時,世尊再破解你對於過去有性教的執著,所以才要講有是有,但還是要觀它空,不要被它黏住了,講空有不二的道理。行者對於善境、自性功能不執取時,起能得三身、四智,若過程中有所執取真如性用,即不能得三身、四智,這樣有所捨,才能有所得。
這裡面還有深一層意義,你要搞清楚,小乘聲聞、緣覺得:(1)解脫,(2)斷習、證性,(3)起通,這些都是有性教的範疇。內心的三結使─身見、戒禁取、疑心病,淡薄三毒、斷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五下分結是:一是身見,二是戒禁取、三是疑心病和三毒裡面的貪跟瞋,斷這五個比較粗的習氣,這就有阿那含果。永斷三毒就是斷掉貪、瞋、癡,這在之前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要斷五上分結,大家知道五上分結內容,阿羅漢第一個要突破色界結,不要被色界的種種神通變化、真如性用綁住;也要破無色界的結縛,所以要超越色界、無色界的境界。進而斷除掉舉心、我慢心、無明,從斷習到證得真如性起用,可以有色界的神通變化,無色界的心遍一切虛空,甚至於心可以思慮過去、未來、現在,這些都可產生神通變化。
變化是從三性中之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而起,從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所產生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這是證性者就能起通,所以他們就執著在這裡─屬有性教;現在世尊教法是要把這些真如性用觀空,你要斷習,觀空當然比較容易,等到你證到有一些真正真如性用產生的神通,再要叫他觀空,這時他就產生懷疑了,對世尊早期講的這一部份產生懷疑。為什麼到般若期最後就講諸法皆空?然後一切性無性,在圓成實性是有這個性,可以產生對一切法不黏、解脫的智慧,或因緣法依他起自性,依一切因緣起心性、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覺性等等自性,都自然而起,為什麼要說沒有?
遍計所執性是凡夫的習氣,都是以習氣相應,習氣相應比較多,等到回到清淨的自性了,依他因緣起一切法時,你能不黏,就有圓成實性了。還有,圓成實性還要再加上神通變化,你既然懂得它了,你一定會用它了,這樣看來就前後講得互相矛盾了,這有什麼意義?所以就下了一個結論,小乘教這邊是講它的真如性用,用去習、證性來求得解脫;開始講般若經時,則是要你持續的去習,但是解脫從智慧上培養,所以一個是用智慧得解脫,一個是用禪定得解脫。
小乘是偏向於定解脫比較多,反正我閉門自居,不跟他人來往,內心清淨,不去跟他人因緣牽扯、不起心法,這樣不是很自在嗎?但是菩薩不是這樣,菩薩是要培養跟眾生之間來來往往,不管是有形眾生還是無形眾生,來往間用智慧來觀諸法無實性,諸法皆空、無自性,這樣的話你才可以用它,用了以後也還可以解脫。小乘的行者是重於靜態的神通,靜態的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這些都是你用心去得到的神通能力,大乘菩薩不用心自然就可以觀照一切相。譬如說天眼通的人,要觀天上---忉利天才現。
作為一個菩薩,祂是用心法,既然能夠知諸法皆空無自性,也懂了,也有解脫能力,就進一步去玩這個心、玩這自性,玩這些心的作、不作?作、不作都自在,不做時當然自在,因為不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作意去面對一切境,當然就自在。但是菩薩為了去利益眾生,會去玩這個心,心會產生神通力量,利益眾生都是動態的神通,所以你要成為大菩薩,一定要有千萬億神變的能力,有這種能力才能成為菩薩。如果沒有培養智慧,怎麼可能做得到?所以剛開始世尊在講這些讓小乘修行的法,讓小乘修行人先自我解脫,等到 他們根基慢慢的雄厚了,就把他們帶到大乘的佛法,所以有方等期講的大、小乘的法,然後進入般若期,都是在講諸法皆空、無自性,可以說第五品的第一段都是在講這個。
(2).如來正釋分:正顯無性教的施設,用三無性來顯了、解釋一切法無性及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道理。三無性依三性安立:依遍計執相立相無性,由相本無,但有假名只言安立。
再下來第二段,就是世尊回答勝義生菩薩的問題,因是世尊開示,所以叫正釋分,祂開始回答問題,來解答為什麼這樣?祂開示時,證顯無性教的述說,為什麼要講無性?以前告訴你有一個解脫道可以得到,有一個佛性可以去得到,所以你就一直想要得到這個;後來告訴你一切法都沒有,連自性都沒有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得到,只是因緣起法,緣滅法滅。所以一進入大乘佛法裏面,終歸無所得,沒有一法可得,連自性都沒有,哪裡有一法可得?只是隨緣做作!
祂講無性教的特殊點在哪裡?祂所說的理念重點和修法的行法在哪裡?世尊開示用三無性來顯示修持的方向,讓大眾了解一切法無性,及一切法、諸法無生無滅,這遍計所執性發起一切法時,凡是因緣起法,因緣來至於內、外,內緣來自於自己習氣、妄想的種子,外緣是外在因緣讓你所起的法,起法的因緣在這裡讓你心顯現其相,如果你讀它,讀這個法相就好,但不能執取。
譬如有一個人或一個聲音,你看他、讀它,就僅止於看他、讀它、了知它,大乘菩薩如果不去理解它的話,祂根本連這個聲音、這個人都不會去認知,不想去在意它,這就是第一念;如果你去讀它就一定懂,第二念就在這裡起分別,你在這裡分別心念;讀它只是讀它的塵境,如果是人,就看到這個人,如果是聲音就聽到這個聲音,至於是什麼聲音?我不去在意它,是不是噪音?我不去讀它,不去在意它!這個人我不去在意它,是好、是壞?是男、是女?你不要去起分別想,就只是這第一念。我們一直在講的,第一念是勝義諦-空,你讀它,讀不讀得進去都無所謂,這是你懂了。如果第二念起分別,小乘的人比較會起分別,第二念起分別,對一個人分別出是某甲、某乙以後,也都沒有再加入個人的喜惡參雜在裡面,都沒有這些念頭,就沒有所謂的遍計所執,這就是依他起自性的境界。
在這裡圓成實性起,因為這是佛性的根本,他開始依他起性,這是第二個階段心法,上一次我們講這是本覺,這是與始覺有別,你要覺知一切法的開始,它會發動去感知它,聖人就是到這裡會拿捏的住,凡夫也有這個覺知,但接著會起妄想相應。小乘聖人是加一個分別,凡夫也有分別,但凡夫有分別以後,再來就是妄想相隨,這就是第三階段的起念,這標準的是凡夫境,世間凡夫、沒有解脫的修行者都是這樣。修小乘法的也好,修大乘法的也好,都可以修到這裡,修的更好的就進到勝義諦-空,觀一切法不執著。所以你感知了這件事,知道了就放下,不管是好、壞事你都放下,這樣你起碼有第二層次的解脫;如果你對一件事有無量無邊的妄想加雜進去,有千萬億的念和妄想,千萬億的妄想也就是好幾天、好幾月、好幾年,所以你要從最根本的依他起性,知道自性在哪裡?凡夫第三念以後的心性又在哪裡?
像禪宗二祖斷臂求法,達摩祖師終於收他做徒弟,之前認為二祖智慧不夠,但看在他那麼用心的份上,就收他做徒弟。在達摩祖師答應收他為徒以後,慧可大師反而心亂了。早期二祖叫神光,後來達摩祖師把他改名慧可。為什麼慧可大師心亂?以前一心要求法,堅毅得定。現在求到法了,好不容易師父答應了,又開始胡思亂想了,百感交集,就請問師父說:「吾心不寧,請師為我安心!」達摩祖師回答:「將心來,與你安!」聽到這,他楞住了,想一想,心在哪裡?你想它時,它不見了,你放縱它時,它就在那裡胡思亂想,所以二祖硬著頭皮回答:「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回答:「與你安心竟!」好了!遍計所執、衣他起性、圓成實性表現過程就是像這個樣子。
叫你把心拿出來,你拿不出來,表示心是虛妄不實在的。好了!那產生心的根本是什麼?這裡面有兩個,空性為本,這是基本,空相、空性,從空性裡面產生法性,然後才能夠產生法相。空性是有因緣時起性用,依他起性,有因緣它才能產生法性,才能產生法相。你剛剛講的,心在哪裡?既然沒有心,法相也是假的,都是不實的,既然法相不實,那法性也是假的。那正起的法相就是真的嗎?當然這個也是不實的,因為生滅法,有因緣起法,因緣滅了,法就沒了,這種法哪裡有根本?沒有!所以從生滅法去觀它的話,法相是不存在,法性產生法相,這法性也不存在,最後這些法相、法性都滅了,連空性也不見,所有一切性都是虛的,因緣時有,緣滅時無,所以說三無性顯現了一切法,此理念解釋無性及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有生有滅是因緣,因緣滅了,法也滅了,性也滅了,空性也不見了,大乘佛法就在了解這些道理。
一切法都是生、滅,講到生滅法,你可能會在生和滅之間做思考,其實在生滅法之間,每一根都具足這六個結使,凡夫他還沒有辦法做到圓成實性對一切境不黏時,都是透過每一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都有動、靜、根、覺、空、滅這六個毛病起法,所以修行就是以這六根結起修用功,從這六結使頭尾走一趟以後,你自然就可以做到以圓成實性,以清淨自性對一切法了。
動相你可以了解,以眼睛來說,動相就是有光時,眼睛看得到東西(動相),無光就看到黑暗,這是靜態塵相,這些動態的和靜態的根相,靜態就是超我們世間所感覺的,這些都是五根、六塵的範圍,所以你用任何一根開始起修時,動結→動生,動生,有生就會滅,因為法不可能長遠,所以因緣起法,譬如你眼睛看到一個人從那邊走過來,不管距離遠近,總是有一個距離,他走過去以後,就看不到,看不到就是靜塵,像這種動生時,因緣滅了,它一定會滅的,即住靜塵,如果你用在我們每根的修證上面,動滅就是靜生。
如果以聲音來講,有聲音來時是動相,聲音沒有了,我的耳朵可以聽靜音,所以靜音會生,以上一個例子而言,看到一個人從那邊走過來,我看到他是動相,他走過去後我看不到了,我看到的是一片黑暗,或是看不到,也就是說動滅了,動滅就靜生了,這色、聲、香、味、觸,每個法都不一樣,都是有它個別的法相。
靜生起來後,靜也會滅。若以禪修者的心來講,動相時能不執取,心止靜也是住靜塵之境界。靜滅時根結就生,根結就是五根的真如性用,修行人比凡人的層次還要高一點,我們人只能看得到近距離,遠距離就看不清楚,聽力也是相同受到限制,鼻子聞的距離也是一樣受到限制,總有一個時空限制。如果你修到進入根結起功用的話,那見根就不見得會受時空的限制,這就是進入世間禪定的真如功能。
所以世間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色、心二法)和四空處定(意根、心法),這些四禪八定等種種都是有根結的功用,你說天眼通,從眼根見性而起,你可以看到小的世界,也可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這些根結的功能生起,但是也會滅,什麼時候滅?就是進入覺結時就會滅。所以你不斷的修,一直到你根結的功用起,你不去執著根結的功用,這功能就會沒有了。為什麼很多人可以看到鬼神?可以看到其他什麼?因為他是用這種根結在見。如果你不斷用功、打坐,突破這種見性的功用時,就看不到了,就進入心感的常態。
覺結是心,往後的空結、滅結也是心,而根結是身,所以菩薩為什麼可以入無餘依涅槃?因為他已沒有身, 祂法身住十方虛空。阿羅漢和色界天的天神,都還有一個色身,都有一個神我身,有神我身就可以看到他相。菩薩為什麼沒有身?因為祂已破五蘊根身,當然沒有神我身,法身清淨空無,所以祂的空性和虛空一體。如果菩薩祂感應眾生有苦難,祂要度他,祂於不動中可以應化一化身出去,無中化有。所以從覺結這裡開始是心的功能,此心可以覺知一切事-覺知心生了。真正開悟要從這裡開始再修,這裡開始可以說修無生,才可以證得無餘依涅槃,沒有一個神我身的無餘依涅槃,證到最後,沒有一個可依的色身,只有心識,所以心能夠遍入虛空界。
這覺心生起時,有第二念、第三念、……等等念生起,但你只能訓練到第二念(分別念)起,如果還有第三念、第四念、無數的念,那你還是個凡夫,雖有覺知歷歷的心,但還沒有解脫。為什麼很多世間禪者、外面這些人無法解脫?因為他們沒有修佛法,他們反而去練這個心讓它能超感,越敏感越好,知道事情越多越好,這跟修佛法(空觀)完全背道而馳。修佛禪者都在捨這些功用,本來五根的功用要去掉,覺知心的功用也要去掉,要這樣走一趟才能解脫。行者見、聞、嗅、味、觸等五根自性功用去除後,感知、覺知心很強的話,從這裡進入心、心性的控制,覺知心生法相,你要讓它不執著,它慢慢就會不執著,就會慢慢沒有感覺,沒有感覺就會法執滅,法執滅了就進入空,此時空就生了。
這時候的證空是絕對的空結,絕對解脫,絕對不黏一切事情。如果空證到最高境界的話,可以脫黏時,此時你空結也要把它捨掉,要讓它進入滅結,如果不捨掉空結的話,那你就進入頑空了,一入頑空就是有佛性、有解脫的能力,但你的靈通完全會消失,因為你在修到根結時,意根之心很敏感,就跟死亡時一樣,你死亡時中陰身-補特伽羅,是具有比一般人多九倍的敏感度,所以你心可以超感世間一切事,它感知以後,你能不跟它相應,此即是圓成實性現象。因為體性是超感,所以它一定會感知,你沒有修練到圓成實性,面對一切法時,你還是在遍計所執性這裡,只是矛盾大小而已。所以要練到說覺知滅再證空,當它起性時也自然起法。但是圓成實性現起時,沒有執著,空證就證得了,但空也要把它捨掉,所以進入滅結,滅結即生。
這裡的滅結是相對的滅,有法無主,就是實相觀,觀這個實相為非相,實相是一個真正的有其相,你把它看成沒有這個相,能做到這樣才叫做實相觀。「實相者非相,是名實相」,那就是修行最後的毛病,也是最後一關卡,此就是滅結生,滅結生時,你就有辦法說用圓成實性面對一切法,因緣起的法,你可以不黏,不看進去,不聽進去,這樣的話,滅已經證得了。但這種境界還是要滅除,如果不滅的話,起不了神通變化,永遠保持距離,不敢去用法、玩神通去利益一切眾生。這樣你知道那麼多,又有什麼用?所以寂滅滅已,佛性現前,自性清淨當要學習利益眾生事業。要連滅結證得的,也還要把它放下,放下就是在講三無性,一切歸空、虛妄不實在。
不管那一部經解釋什麼,到最後都是相通的,這是在《楞嚴經》講的六結使,只是沒有講得那麼清楚而已,這是觀世音菩薩在講耳根圓通時所述說的境界,觀音法門的修行過程就在講這六個毛病,哪你要怎麼一關一關的去突破?突破以後,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種生滅法已經沒有了,生滅就是生滅法,什麼叫生滅法?就是剛剛講的動、靜、根、覺、空、滅等六個結的毛病,你把它修修好了、滅掉了,這樣你解脫的佛性就會現前了,圓成實性現起了。
要把寂滅搞清楚,寂滅是寂寂然的體,面對有相時,你不去執著它,就是對待滅結的那個境,有那個境,我不要去滅那個境,我用我自己的圓成實性去面對那個境,不去黏它,這就叫做滅,就是講相對的有法無主,沒有主人,有主人就會去抓那個法,這又是入生滅法。在大乘佛法裏面來講,諸法無生無滅,為什麼無生無滅?在修行過程之間是有生有滅,你修到最後無生無滅了。所謂無生無滅就是因緣起法,你不去執著它,這就是無生無滅。我剛劃的那個圖,你的自性空應緣起法性,然後產生法相,然後你眼、耳、鼻、舌、身、意來認識它,這諸法的生起過程之間,你不去執著它,這就是所謂的無生無滅。
自性涅槃的道理,本來寂靜,為什麼你不寂靜?因為你的妄想習氣一大堆,如果有一個因緣來時,圓成實性面對它,譬如是有個聲音出現在心中,這聲音就是因緣法,如果對聲音不起生滅法相應,那圓成實性所面對,當然無有煩惱法生起。諸佛、菩薩為什麼可以對一切因緣不去掛礙,可以懂,但不去讀它呢?因為祂心空了,沒有執著和妄習,所以聲音進來,然後就滅掉了。我們一般的人依他起性,所以就起了聞性,這是依他因緣起性,起什麼性?要看你這是什麼緣,聲音就是聲塵,聲塵就緣起聞性,聞性產生法性,此時的法性是聲音的法性,聲音的法性就產生聲音的法相。
那聲音是什麼性、什麼相?聲音的法相又是誰來認知它呢?耳識來認知它、來讀它,耳識不是讀直接聲塵,耳識是讀八識裡所感現的生塵,它依託八識相分為所緣。八識是我們的本心,心淨者,其心就像面鏡子樣,無所不照。所以聲音來,它就現在自心中,現在心中後的相分,五根所產生的五識會來認知它,就是從本心這裡去認知,不是從外境、實境去認知。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它認知不了實際外境,像耳朵聽到聲音,那是多餘的,聽不是先用耳朵,我們的本心比耳朵更早聽到聲音,因為我們的五根較笨拙,所以要繞這麼一大圈來認知外塵境,怎麼証明這一點呢?《楞嚴經》提到阿那律陀(Aniruddha),因為他聽經聞法時常打瞌睡,被世尊責罵為畜生種,愛睡覺有時會墮落到畜生道,於是他就發憤圖強不敢睡覺,結果過了幾個禮拜,就把眼睛弄瞎掉了。因世尊是調御丈夫,教導人無所不能,八萬四千法門無所不知,就教他修爍見照明三昧,世尊要他觀額頭部位,後來得天眼第一。世尊先問他:「你看到什麼?」他回答:「我什麼都看不到!」世尊就罵他:「顛倒!什麼都看不到?眼睛一定有看到什麼!」於是他回答:「我看到一片黑暗!」,眼睛看到一片黑這就是看到靜塵,世尊就說:「這樣怎麼說沒有看到!」於是他說:「我認為看到一片黑暗,就是沒有看到。」沒有打坐的人,或者心眼沒開的人,閉眼看到的真的是一片黑暗,假使沒有燈光的話,眼前就一片黑暗。但是開悟的人或是心眼開的人,縱使他閉著眼睛,就算沒有燈光,明堂前還是亮的,當然沒有像有燈光那麼亮,這要看你修行的境界,但起碼就跟月光一樣,有微微的光,不管你怎麼壓 它,他還是有光芒,當然你看不到黑暗,就是靜塵也沒有了。
所以法沒有絕對的,如果你說動塵就是有燈光,我們看得到東西;靜塵就是閉著眼睛看到黑暗,那就是靜塵。開悟的人連黑暗也看不到,那他要看什麼?釋迦牟尼佛心中根本是十方虛空一片光明,祂哪裡看到黑暗?因為我們境界不同,所以產生的這種現況就不一樣,所以法沒有一個絕對的,你不要講一定是這樣、一定是那樣,如果這樣講的話,那真是無知又很執著。
你要了解這心的認知過程,前五識是這樣認知法塵境,然後八識的相分本來就是這樣最先現起。然後你要轉成思想、轉成認知,要八識轉七識、七識轉六識,這個過程中煩惱就出現在這裡。眼睛看東西會不會煩惱?不會煩惱!因為它只是了知其境,它有什麼煩惱?沒有煩惱!耳朵聽到聲音,不管是大聲、小聲,它也不會煩惱,你會煩惱是習氣在現煩惱,是你的分別心在現煩惱。所以五識本身不會造業,但當修行者心還不淨時,就會跟六識、七識狼狽為奸,所以六識、七識不清淨,五識就跟著不清淨,是那個不清淨,是你的習氣不清淨,不是它不清淨,它本來是清淨的,那是因為你六識、七識不清淨,所以它也被冤枉了,造成它也不清淨了。
我們要了知五識它不會去造業,它只是去了知這個境,境的好不好是你六、七識的妄想分別,第八識不會去造業,它只是儲存種子,是善、是惡都是你們在講的,它哪有什麼善惡分別?它就只是儲存的種子而已,不管你來的是好的種子,還是壞的種子,它就只是把它儲存起來。如果阿賴耶識它可以分別,那就很好了,它就可以去蕪存菁,但它沒有這功能,它只是看這是一個法,法境來了就儲存,至於未來的果報因緣是怎樣,那就看你習性跟未來因緣間的關係去決定。
所有煩惱來自於六、七識,第六識最強而第七識次之,《唯識學》初級者都是在講這些道理,你懂得這些,你才好來修行,你要控制五根對六塵不加分別,就是做到了依他起性而已,沒有其他妄想相隨,這時遍計所執性就沒有了,遍計所執相現也現不起來了。
《唯識學》裡面講法相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每個識都有見分、相分,見分就是起法的功能,法的始覺就是在這邊產生聞性、產生法性的心,可以說這是始覺,而證自證分可就是本覺。產生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空性,有因緣然後開始要起法,就是本覺中有空相。然後因緣現了,第八識見分現起心法,第八識的見分最先看到,然後產生八識的相分,就是這聲音法塵。這聲音被耳識認知的話,是這麼間接依託緣法過去的,這是耳識的認知。當第七識抓到八識相分---這個聲音時,有沒有聽過?有聽過、認知了,第七意識-見分看到它(八識相分),產生自相分,七識這邊也有一個聲音法塵;第六意識認知過程也是如此,第六識見分看到七識相分的聲音法塵,產生第六識自己的聲音(相分),這個相分會變,變的原動力來自於習氣、喜惡等心態。
人的八識心中的相分與原實相是一樣的,百分之一百一樣。有成就解脫道者八識相分與六、七識所生之相分也應是一樣的,也應百分之一百一樣不突變。修的不好的人,八識心的聲音跟七識、六識的相分不一樣,你會扭曲、會有妄想執著,煩惱都是發生在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起執著。所以修行就是在修滅第六意識分別心和第七意識的妄想執著,遍計所執性與相都是發生在這兩個識。依他起性是發生在每個人心裡都有的,圓成實性是佛、解脫的聖人、菩薩才有的,所以這整個過程,是生滅嗎?虛幻、無生無滅!這些道理就是大乘佛法在講的。
講到一切諸法無生無滅,不要講有生有滅啊。怎麼會無生無滅?從根本上來講,它是無生無滅的,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道理,自性因緣起法,產生一大堆的連鎖作用,然後產生法相,其實聖者的空性,有沒有破滅?有沒有破壞掉?沒有破壞掉!空性含容一切法,空有同一體,你要去思考這些!
譬如這桌子質量有沒有空在裡面?你說都被木頭擋住了,怎麼有空在裡面?木頭裡面也有空隙,如果你這麼想的話,你就永遠沒有辦法證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其實證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很不簡單,那時就會神變了,可以空中化有,也可以有中化無,一定會這些神變。但問題就是我們太執著,說桌子就是桌子,硬 梆梆的就在這裡,你怎麼說沒有?如果要去舉證它有沒有,有人用心可以使身體穿過這張桌子,那你說它有沒有?有人說我就證明給你看,就現神通穿過去。你要產生神通穿越實物,一定要觀這張桌子是空的,我的肉體也是空的,這樣才能用意念穿過去。所以為什麼有的非人鬼神進屋一定還要敲門?它的身是什麼身?它沒有實質的斤兩。但因為它很執著實境為境,這門就是門,所以它以為還要開門再進來。講得怪力亂神點,有的鬼神還要按門鈴,還要開門、關門、搞得乒乒碰碰的。你一看,根本就沒有人,它們是世間另一類眾生,也是跟我們人一樣有一個實質的世界,也是要開門、關門、搞得乒乒碰碰的,這就是深根蒂固的執著色法,所以沒有辦法產生神通,這就是我們知見上的錯認知。
所以要學大乘佛法,世尊就開始就講:「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住涅槃。」涅槃就是寂靜、永恆不二的現象,三無性依三自性安立,等到三自性認知後,觀它們無自性,就能解脫。三無性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這三性皆空無。如果你把這三自性看成是有的話,你還跟它相對待,還會有賓法相應。如果一切法無執,心中沒有一切法執,那你還講三無性做什麼?沒有就沒有了,還講什麼三無性?就是因為你有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要安立,有這三性起就一定要能觀空,所以三自性要觀成三無自性,用三無性性來破解那個三自性。所以有相根本就是一個空相,這兩個永遠是一對的,如果有空相沒有了,有相就起不來,如果有相有了,就有一個空相產生,這兩個是互相對待而存在的,不然空相是無相的,因為有一個有相在那裡,所以就有無相在,空相也同時存在了,這時間上二相是對等存在的。
了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一切法都可以安立、可以破解、可以變化,在安立和破解之間,就可產生變化,三無性依三性安立,三無性是無性的,為什麼還要安立?因為三自性安立在那裡,所以三無性也要安立出現,這時間是相對的,因為你不觀有三自性,這個根本就不用談了,三無性也沒有了,既然有三自性,那是方便假名安立而已。等到看見經文本文時,再來看經文怎麼說明,現在大家先建立一個概念,你要先把這些名詞記起來,不然正式講本文時,你就會搞不清楚而迷糊掉。
所以如果沒有「有」,「空」就不存在,如果有相證入了,就相對有一個無相在這邊,這是相對的法住。所以世尊祂說三無性是因為三自性而安立,所以三無性是依此(三自性)產生。反過來說,三自性會產生一切法,產生一切法你要不去執著它的話,你要怎麼做到?諸佛、菩薩為什麼能做得到?因為祂們已證得三無性與三無性性,根本都悟空了。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我們有凡夫性,我們有遍計所執性,我們習氣、毛病還很多,所以才做不到三無性觀。如果三無性做到的話,三自性起來時,它可以很客觀的去接納它,甚至於可以左右它,左右它去做善事,這裡講的是開始起神變,起見性、聞性等神變,這是菩薩的境界,以此能力去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為自己玩這些有什麼用?為自己都要住寂滅、涅槃的境界。
我們講的很慢,因為這些都是理念的問題,慢慢的給大家建立這些概念,今天就講到這裡。
( 2006.06.28 講於 法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