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0-7)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解深密經各品槪論
(四)、一切法相品概述(續)
遍計所執相是無相法,依他起相是雜染相法,圓成實相是清淨相法。菩薩如實了知無相法,就能斷滅雜染相法,證得清淨相法,菩薩通達這些道理,就可以稱為于諸法相善巧。
依他起相是雜染相法,遍計所執相是無相法,因為一切遍計所執的相都是虛妄不實在的,依他起相若所執也不是清淨的,不善善惡都是雜染的一切法,只有圓成實相才是清淨的相法,圓成實相是從圓成實性遇到因緣所產生的法相,這法相之中,沒有分別,只是顯現其境法、心法,有分別就是依他起相,就會進入雜染法,如果依他起相之後,你起了分別意念,然後又加上遍計所執,執著一切法中有我,這樣的話,就進入凡夫的妄想境界。
此三個相是依三性而起,有清淨性所產生的法相,本來本身只是一個因緣起法,不去加以分別執著的話,那它是清淨的法相,這法相不管是順、逆、善、惡等等對於圓成實性所起的法,一律平等對待之,都是清淨法,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對清淨的相法,不加以執著、不加以分別,所以就能夠自在。為什麼小乘的聖人或是未究竟的菩薩,或是地前菩薩,他能夠得到初步的解脫?因為依他起相雖然是雜染相法,但是他可以不去執著它,又或剛開始是有執著,剛開始分別時,就即能夠放下,這就是為什麼小乘行者的內心不淨,但他對於法相可以解脫,就是因為他有初步脫黏的能力。
一般凡夫遍計所執性所產生的遍計所執相,這些本來是妄想,為什麼叫無相呢?因為不是因緣所相應的法,我們說五蘊所起一切法,非因緣、非自然性,這是《楞嚴經》裡面所講的,既然不是因緣法,那就不是用我們的圓成實性去面對,這都是虛妄不實在的,沒有一個法的法相,它是無相法,上一次就講到這裡。
今天繼續看,「菩薩如實了知無上法,就能斷滅雜染相法」,初步的修行,就是對你內心所起的一切法都要觀空,像剛剛講的虛妄不實在的法-無相法,你能夠了知其相,看清楚它,平時不要打妄想,因為打妄想就是從五蘊起的色法、心法,這都不真實的,所以既然沒有因緣,就非自然性反應,都只是你的妄想執著而已。
能了知這個境界,你就能夠守住空寂,不要去起心動念,在修行的第一階段,一定要悟入空,悟入空,就一定要能做到不起心動念,守住空寂,從手段上來說,你要先知道無相法,因為它是虛妄不實在的,沒有因緣的,所以不必去執著它,過去的事已過去了,未來的還沒來,都不必去思慮,思慮只是增加煩惱,這是進入虛妄不實在的法,所以菩薩能夠了知這個現象的話,了知無相法以後,才能夠斷掉第二階段-依他起性之相,這個是屬於雜染法,如果你的無相法、虛妄不實在的法都控制不了的話,這個是實際法,依他起性是諸法因緣生,你知道諸法有因、有緣才會生起,所以這個因緣又包括人、事、物,不管是我們人生境界,或是時空不同的情況之下,這心都可以交互的感應,所以隨時會起因緣,然後接收到因緣以後,你就起心法,在依他起性生起心法時,你就進入雜染法的法相上執著。
因為你初步修行,有學到守住空寂,斷一切相,觀它非真,這樣就有能力去守住依他起性的雜染法,我們的心在應緣時,能不能守住自己?跟自己有厲害關係的人、事,或者遇到逆境時,你就會很在意,想辦法要逃避和擺脫它,這就是內心不清淨,所以冤親債主要來要債,都是在這第二階段-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時,你可以感知有人來搗蛋,不管是要來讓人起煩惱或是生病,你要都能夠守住自己的話,這雜染法就不會繼續發展下去,不繼續發展下去,你才能夠轉一切業緣。
所以在初步修行時,證到了能夠不被妄想、遍計所執性相所迷的話,才有能力斷離雜染的相法,這樣就能夠證到清淨相法-圓成實性,面對因緣能夠如如,如如意即第一個是不相應,第二個是相應但不黏,不相應是觀它空,它自然就黏不住,相應不黏就是無相觀,觀它有法卻無主,要懂它、不懂它都隨便你,因為你已經能夠以圓成實性來面對這個法相,就是雖然生起了這個法-清淨法,什麼叫清淨?清淨不是說很乾淨,而是順、逆、善、惡都平等了,為什麼平等?因為你用圓成實性去面對它,所以一切法哪有什麼好壞、善惡、對錯?那就是證到圓成實性所起的清淨相法,這是一般人未究竟的。
如果是入佛地行者,圓成實性現圓成實相時,能現者是無始無終的宿命明,能現者是須空一切佛剎土,具足無上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宇宙間各佛剎土之事,盡能從心中流露而出,這就是如來的境界,具足十號如來的境界,此如來應具應供、明行足、正遍知、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十號具足,才有真正的圓成實性,而現一切圓成實相。一般未能佛者,雖有圓成實性,但所現圓成實相卻不能知曉。雖然在此談論圓成實性、圓成實相,卻不能全知悉之,除非您具足五眼、六神通、十八佛不共法、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摩地門、恆住捨性、無忘失法,具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等,才能實際顯示圓成實相之意境。
整個《解深密經》都是繞著這三個性、相在轉,遍計所執性所產生的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是依他起自性的自性,來相應有實際的因緣,然後你能夠去掉遍計所執相的執著,才能夠斷盡雜染法。第一階段能夠做到,才能進一步講第二階段,所以要是你內心常常胡思亂想,常常有要逃避,不想面對事情,有這些不正常心態的話,真正有因緣來時,你就沒有辦法自在。所以不執著是一種了解,你在第四品中要了解法相的真實,然後慢慢從心裡面去調整你對各種法相的心態,如果是沒有因緣的遍計所執,而入胡思亂想,你就盡量不要去想,自己的事不要去想,過去的事也不要想,前塵影事想有什麼用?未來的事還沒有到,你想又有什麼用?所以不要去打這些妄想,禪宗講的:「活在當下!」,現在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事情就常會胡思亂想,沒事就會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還不如乾脆提起一念,好好念佛或是好好持咒,如果你真的會胡思亂想的話。
菩薩也會想,但祂思慮的是為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自己的事有什麼好想的?你活在當下有什麼好想的?工作就是工作,有時候工作就會想到眾生,這個人現在怎麼樣?祂在想憶之中,也許就產生一些心法,攝受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在胡思亂想之中進展的,祂不會想自己未來會怎麼樣?未來誰知道會怎麼樣?不要去執著這些。
你懂得這三段的道理以後,就可以稱為于諸法相善巧,方便是有技巧,這技巧是善的,善的要幹什麼?就是利用它善的特性來修到解脫,修行第一階段要先修得解脫。所以你在《般若經》修證期間時,你要學空、有不二的道理,在《解深密經》時間裡,雖然只展示這些法相給各位了解,但如果對一位有實際修證的人,等於是在印證他過去走過的路。如果你還沒有進入心眼開的境界,那你對《解深密經》和《大般若經》等解脫層次的了解就沒有什麼兩樣,只是《大般若經》、《金剛經》都是直接在講不住一切法,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從沒有基礎去講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這些理念,在《大乘起性論》講空也好,或在《大般若經》裡面講十八空的道理也好,這是小乘的修行思考的體證,然後講菩薩境界的解脫三昧-空、無相、無願觀,證得內心清淨,所以每部經雖然是概括的內容有一些不同,但是其實所要表達的修行境界和方法並沒有什麼不同。
你如果是菩薩種性,應該了解這三相-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這些相,遍計所執相是無相,因為不是真實的法,這無相又跟解脫三昧的無相不一樣,解脫三昧的無相是有因緣來卻不執著它的無相,而這裡的無相是不是真的有法,或者是你的妄想,這種沒有實際因緣的法,是無相法,如果說你還沒有究竟時,依他起性之因緣來時,你起了分別,之前第一義諦空所起的念,是第一念,分別算是第二念,第三念是妄習相應,無數的念起,…,這就是凡夫的遍計所執性與相。你為什麼要練?就是我剛提過的,要讓你內心先清淨,要淡薄貪、嗔、癡、慢、疑種種的毛病,能初步做到這樣的話,你才能夠依他起性,頂多依他起性後僅起分別,分別出這是什麼法?懂了!就不要再引申到你自己的妄想分別的境界去,如果你無法做到這樣的話,你就進入應緣的境界,一失菩提,你就迷糊、煩惱了!
如果做不到不應緣,那就要修法、就要打坐了,就要拜佛了,藉此來增強你的功力、定力。人處在色身不好的狀況時,比較守不住自己心地,因此最後身心都守不住。修行人遇緣身先失守,因為身被攻陷,生病了,潛在的習氣毛病就發作了,又或是煩惱無量無邊了,想東想西,都想一些灰色的。所以你要磨練這三種狀況,把這三項搞清楚,搞清楚以後,再善巧方便的去做到,才能夠證到解脫的境界,這就是第四品-一切法相品所要講的。
我們從序品講到勝義諦品,講到心意識品,講到一切法相品,現在第五個是無自性相品,勝義諦是一切空、無相,但是一切法生起是心、意、識產生的法,心是第八識,意是第七識、第六識,識有六識和前五識,這是心意識產生一切法相品,一切法相品來自於三自性,三自性又要把它觀成三無性,又或是三無自性,這三性是產生一切法的,但要解脫就要觀此三性無自性性。這裡講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這三相是從這三性起的,這三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這三個性就會產生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這三相,懂得它以後,要把這三個觀成三無相,因悟得三無自性,所以可以直接觀這三無相,這三相也可以把它觀成是無相,這麼一層層的開展,你就可以了解心法的生起,跟對這個以後要講的法都是真實法,不是不真實的、妄想的,所以第五品就是在講無自性相品,是講解脫道的基本理念。
(五)、無自性相品概述
無自性相品:此品根本辨別一切法相為三無自性(trividha-nihsvabhavata),(1)相無自性性laksana- nihsvabhavata,依遍計所執相說,因遍計所執是假名安立,而不是自相安立。(2)生無自性性utpatti- nihsvabhavata,依據依他起相說,依他起相是依因緣而生,不是自然生。(3)勝義無自性性paramqrtha nihsvabhavata,通於依他起與成實,勝義是清淨所緣境界─法無我性。在清淨所緣境中,沒有依他起相,所以依他起相是勝義無自性性。圓成實相更是勝義,自然是勝義無自性性,是由空性(wunyata)顯自性,瑜伽學者說是「空所顯性」,所以大乘經所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此說是非絕對無自性,是相對的無自性說。
進到根本解脫知見的建立了,這三無自性相品,就是要先了解三性以後,再把它空掉,這一部份是最重要的,所以用五段來說明,現在敘述如下:
第一段是,辨別一切法之「相三無自性」(trividha-nihsvabhavata):在第五品裡面,世尊透過菩薩的發問,來闡述三無自性。
「相無自性性」(laksana- nihsvabhavata):一切法相,三無自性,這三無自性分「相無自性性」,依遍計所執相說:因遍計所執是假名安立,所以此相是因有分別,才有假名安立,才有所謂的相立。菩薩悟到空如如時,用圓成實性面對一切因緣,祂可以產生法,但也可以讓它不相應,如果讓它產生煩惱法,那就是依遍計所執性所產生的相,既然此是世間相,你一定要有一個名相,所以你起心動念,讓因緣和合去發展,不加以阻斷它的話,它一定有名相產生,這些名相都是假名安立的,而不是住相安立的。住相怎麼能夠安呢?住相本來就是不能用語言文字描述的,所以所謂住相,如果你不去執著它,就沒有什麼相生,你執著它產生的法相,或者是隨緣產生的法而執著和分別,你就會有種種的名相產生,但這是相基本來說是無自性性的,因假名安立,終當破滅。
所以從根本上來講,我們畫這個圓圈當空真如體,有因緣來時,它就會產生自性,看這個因緣是什麼?譬如說是心念,有一個心念不知從何處飄來,你感知了,你的心性就發起,發起就產生了心相,心性開始要起分別了,所以它的心相就會產生了,這心相是一個念頭,然後對這個心相,你的意根所產生的心識認知了這個心相,這是因緣起法,因緣起自性後起法相,這裡面還蓋括一個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先起法,然後這因緣法之間就是依他起性而起法相,這個自性是依他起性,這裡的性是心性、心念-意根,產生心性,然後產生心相,當意識認知它,就是產生了真正法相,這法相是什麼?是假名安立的。如果你認知它的話,就遍計所執,如果你不理它,那這假名安立就不存在。
所以聖人當念來時,他根本就不動心,用圓成實性觀看它,當下就如如不動,這個念飄起來,不去執著它,也不去執它,念就沒有了;大部分的人都會去讀這個念是什麼?不可能不認知這個念是什麼?不可能不去讀這個心念,讀了以後,你就知道它在講什麼,雖然你讀的只是幾個字、幾句話,但當你讀時,就已經假名安立了,因為你內心有分別,所以你依他起性時一定有分別,分別時,你才知道這個念是在講什麼?不管講什麼,你都要把它觀成無相,因為這是依因緣起的法,你要求得解脫,你就不要去在意它。所以這個念你不執著它,分別懂了,為什麼可以破解它的假名安立?因為你心無病!心無病就是觀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好就是壞,善就等於惡,順就等於逆,你沒有這些分別心,這個念不管是好壞、順逆、善惡,你都不去起分別的話,這念有什麼作用?所以就沒有遍計所執去假名安立了。
所以修行人對於念頭,當下懂了,過一下就忘記了,管它是什麼好事、壞事?一般人做不到這樣,所以就是用心念感知外在的心念時,好的你就竊竊歡喜,壞的你就在那胡思亂想,該如何套招?該如何才能逢凶化吉?所以煩惱無量。聖人為什麼可用圓成實性來做依他起性生法而無黏?這兩個性是可以讓它假名安立,但都是短暫,幾秒鐘以後就閃過去,就不在意,不在意以後就忘記了,管它是什麼法,今天就不記得左天感覺是什麼事,都沒有法相殘存了!這就是第一階段所講的,相無自性性,要這樣去觀它,你不要說這法的緣起過程是有啊,有,是因為你遍計所執它才有的、才成立的,如果你遍計所執性沒有了,這遍計所執相的假名安立是會產生,但你不執著,就會安立不久,假名馬上幻化掉。
第二個是講「生無自性性」,剛剛依他起性的這個「生」,是起一切法的根本,這個可以用「始覺」來講,《楞嚴經》裡面講,我們有兩個覺知心,一個是「本覺」,本覺就是我們心還不認知時,這個心念已經在「本覺」裡面,這心念在裡面幽隱微細超越我們所能覺知的,一般未修行人是不會了解此種現象的。在凡夫他依他起性時,此「始覺」才開始發動,所以本覺那個和始覺這個心念是一樣的,因為這個心念是從(本覺)這邊出去的。一般人都以為是我們的意根直接面對這個始覺心念,這是錯誤的認知。要說明這個道理,我們用一個人與用見性來做譬喻,如果有一個人來到你心的範圍,不管是人還是非人,我們的圓成實性,自然就先接收到這個人像因緣,這時圓成實性中先現人影,圓成實性中的人影與外在實人兩個是相等的法相,這是個色相。當您的圓成實性對色相起了自性時,此時是起了見性,然後起了心性─「始覺」認知,這就是見性,見性起後又產生法相,佌時法相就是一個人影,然後眼識來認知此人影為色塵相,知道這是一個東西,認知這是色相,但到這裡還不知道這是什麼?眼識只是認知這是色塵、色相,這個人是從這裡出來的,從這裡依託八識(圓成實性)而現起,在《唯識》裡面講這是依託八識見分所生的相分,是它所緣,眼識所緣的是第八識見分所生的相分。
一般人錯誤的認知就是說,我的眼根看到這個人是從眼根直接緣過去到實人,不是的!是從緣你內心裡面的圓成實性所映照之影像,然後由眼識引緣所覺過去的,所以第一個產生的法是在我們真心(圓成實性)裡面,然後前五識取圓成實性中影像(圓成實相)才慢慢間接認知的,從圓成實性(相)這裡度過去的,所以圓成實性通依他起性,空性現影接通眼識認知塵境,這一條路是相通的。依他起性相後眼識認知影像來自於空真如體,非來自於實人外塵境,這一條路是不相通的,這是間接所緣緣的,沒有圓成實性這個相就沒有這個依他起相之人影,依他起相之像直接所緣的是我們心湖裡面真正的這一個人影,因為這是第一個出現法相的地方。所以在這過程之間,這個依他起法相如果存在的話,是假名安立的,你可以看它是不真實的。
始覺是要產生法的開始時,一般講的依他起性或是小乘聖人,他不能如如不動面對一切法時,它一定會有法的生起,所謂法的生起,就是自性-見、聞、嗅、味、觸、心這幾個自性,會產生依它的塵,依它的因緣是什麼對象,所產生的什麼法。
剛剛講假名安立的相其實都是虛幻的,真的只是在圓成實性這裡的相,或是有實際外境的人這裡,有一個人在這裡,不管他是人還是非人,總是一個眾生,一個眾生現在心湖裡面,聖人是不加以執著,十方一切眾生都在祂心中,不是只有一個眾生,因為他不加以執著,所以就沒有始覺,本覺含容卻概念不生起。我們凡夫遇因緣起一切法時,始覺開始生起,始覺可以說是依他起性,開始要生起法相認知對象時,這始覺自性也是空的,現起有相後,有相非永遠,終究會滅亡。
第一階段是在講相空,其實這時的相是實際的,也是虛妄的。凡夫更是透過第八識它所現的相分,為第七識所緣,以剛剛我們講的例子,眼識所緣的也是第八識相分,第七識所緣來自於根本依緣,而第七識也有見分,然後產生自相分,這見分是它新的一種功能,是第七意識的功能,像第八意識所具有的見分看到實境,然後產生相分,這是八識所起的相分,對著這個境,七識它有一個見分,如果見分不執取,這個映像就進不來、起不了法。
我們講此境有兩個意義,一個是自在時,所有一切因緣都會現在心湖裡面,諸佛菩薩都是到達這個境界;一個是小乘修行人,因為執著空,不去接觸一切因緣,所以他就無所謂見不見分。見分有的人解釋說,不執著法相,法相就看不進來,你就不知道,如果你有執著這個法,這個法相才會進來,或是說把它攝受進來,這個是講得比較勉強一點。心本來就有一個功能─見分,《唯識》講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產生了相分,是什麼產生的見分?是自證分,自證分就是始覺,是什麼產生自證分?就是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每個人如來藏裡面的本覺,唯識講每個識都有這四相。
現在講這四相為空性(相無自性性)之理,這是由空性要產生一切法的有性,性起就產生見分,見分起用後產生相分,這法相是這麼起的。這麼法起時,第七意識執著它,七識見分產生自己的相分,所以舉例這個人現在在這裡,照道理來說,這實境(人)與心境(影像)兩個應該是百分之一百相像,都不會改變的,因為這裡面沒有什麼煩惱法、不煩惱法的問題在裡面,所以兩法相不改異。你在這邊用第七意識認知它相分(八識)以後,你可能就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以後,可能就會改變這個人的形象,本來是百分之一百要相像,但是在你的胡思亂想以後,如喜歡的人就想好一點,不喜歡的人就想惡劣一點,慢慢法相在改變,改變成你的觀念,這時這個人就不像原來的人,因為你心已改變它。這還只是胡思亂想而已,如果第六意識它的見分看到第七意識轉來的這個人法相,就會做更大的扭曲了,第六意識見分自己產生了相分,這相分可能就更離譜了,依你的妄想、習氣多重,從那裡的樣子改變到這裡的樣子,可能剩下不到20%的相像度,依凡夫的煩惱和執著多重而改變,從真實、實際的相把它轉到你的內心時,因為加上你的習氣、毛病而大大的改變了。
現在要講相無自性,始覺從本覺產生認知一切境時,產生自性-見、聞、嗅、味、觸、心等心性,產生法性、法相,然後用各個心去認知它,自性因緣滅了,它也就沒有了。所以一切法有成、住、壞、空,因緣來時,諸法因緣生就成了,成時就住,住多久?看這因緣的特性,譬如一個人走過來,從我看到他,然後越走越近,我越看越清楚,到他走過去,這緣沒有了,這住的距離就只有一百公尺走路的時間。如果一個念頭,從外面飄過來,又飄出去,不到兩秒鐘,所以這成、住就只有兩秒鐘,很快。所以這兩個法,塵境不大一樣,不管他怎樣,什麼因緣都是離不開這四相-成、住、壞、空等法的生滅相,最後還是回到空,這時是緣滅了,法也空了,這樣你去探討自性在哪裡?自性本來也沒有!這自性因有因緣才產生自性,因緣滅了,自性就有沒有了,沒有因緣來,這自性也不在,所以這相三自性存不存在?你要這樣去認知它,不能說它有存在!所以說三個性所起之相都是無性性,要這樣去觀它,你才能修到解脫。
你不要去執著有相,你說「明明我心中有相,我明明眼睛看到人,怎麼說沒有?」你要學習這些因緣所起的法,都是由三性而起的,三性是隨緣而起的,不能說它有自性,它是有因緣起才有自性現,如果真有自性,那不管有沒有因緣來,這自性都應該要存在才對,有這種道理嗎?如果沒有聲音來,聞性它不存在、也不會起來,有聲音來,聞性才起來,不是聞性在那裡等著聲音來,這種概念你要搞清楚。所以像這種沒有因緣自性就不見了,因緣來了自性起了一切法,然後緣滅了,自性也沒有了,法相也沒有了,自性也沒有了,這樣不就是虛妄不實在的嗎?你怎麼可以看它是真的?這都是因緣法!一切不實。
你要這樣去體認,一切法都是因緣法,那你要怎麼解脫?就是不要跟它相應,不要去起煩惱,不要去起你內心的好惡,這些念頭都沒有的話,這因緣法不會太久,譬如上面看到人的例子,從100公尺前我看到了,走到這邊頂多數分鐘可能就滅了,他走過去你也不會回頭去看,就沒有了。假使你要這樣的去思考,就是你不要管因緣怎麼發展,你不要去想這些,永遠守住空寂,雖感召因緣但不加以執著,就不用太在意這些理論,你直接抓住這三無性性,這是世尊告訴我們的,如果你懂得這理論跟不懂得這理論,其實沒有什麼兩樣,都是解脫境界!但你要行菩薩道,你就要懂得這些道理,因為要講給別人聽,你不要說:「什麼都不用講,只要自性清淨,不用管什麼法」,有的人搞不懂這些理念,真的要搞懂,也是要過來人這麼去裡面繞一下以後才知道,才能講得那麼清楚,不然越講越迷糊。
現在聽了懂,懂了又迷糊,不懂又兜不起來,所以這相所產生的法相,因無相法,所以要觀它虛妄不實在,產生法的基本自性它是隨成、住、壞、空在演變的,沒有因緣來它就不存在,有因緣來了,它就透過成、住、壞、空這四階段,最後還是歸到空,這樣它還有自性嗎?當然沒有自性!這就是二個-生起一切法的性,它是無性性,或是無自性,這是依他起相來講的,這都第二階段在講的,依他起相說。
依他起相是因因緣而生,不是自然生的,一個法要生起,一定有自然性去相應,才會起一切法,如果圓成實性或是如來性,又或是菩薩種性,祂不去相應這些法的話,那就沒有什麼依他起相,也就是《金剛經》裏講的:「一切心,如來悉知悉見」,祂要依他起相的話,祂就可以讓它現,如果祂不理的話,這個相就起不來。你看多少眾生,都在諸佛的心中,如果祂沒有那種如如不動的心,怎麼可以容納一切眾生?既然能夠容納,就要加以善觀,不是說不要主動的去接觸跟這些眾生相應的法,這樣祂就沒有慈悲心,所以隨時隨地都在為眾生做離苦得樂事,在觀照、攝受、加持,只是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因為祂已經徹底的了解這些法的真實,祂沒有什麼相執著,一切法從圓成實相起,這是第二階段,這依他起相是依因緣生,是自然性相應而生的。
再下來講第三勝義無自性性paramqrtha nihsvabhavata,又回到第二品所講的-勝義諦品時,不管有相,諸相皆從自性生,如果你從解脫的角度來看的話,第一念觀它有,第二念起分別,第三念不妄想等等,就是修到勝義諦的境界,以上面的例子來說,這法相如果是觀它不相應的話,這就是勝義無性性,從解脫的角度來講,你用圓成實性觀這些相,依他起性讓它起法,但不要執著它,沒有假名安立這些現象,就是勝義諦。從勝義諦品來講,心裡面有法生起,但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生起,如一個念頭進來,我不去執著善惡,都不受他影響的話,這個念頭馬上就化空,這樣一來,你說我們有自性、心念,有去接觸到這個法嗎?你從勝義諦去觀它的話,沒有什麼法不法,所以一切相、一切自性從勝義諦去觀的話,這三自性是無性性,那三相也是無相,這是從勝義諦處來觀。
勝義無自性性是通於依他起或者是圓成實,勝義是清淨所緣境界,如果是真正解脫的人,祂因為證到圓成實性,它的本覺是清淨的,所以法起自起,法滅自滅,對祂覺知來講,都沒有什麼好壞,這就是從勝義諦來講,那是清淨心所緣的境界。所以─切法無我性,在清淨所緣境中,沒有依他起相,就是在講解脫的人,圓成實性不讓始覺發起功能,這圓成實性有因緣來要生起法相,它都是始覺依他起性,就不讓它發起,修空觀、修絕對空觀的人都是這麼樣的,不去取一切法,這就是圓成實性,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依他起相,或依他起相時能不執取。
在清淨所緣中,沒有依他起相,或者在依他起相時,能住勝義無自性性,這就是聖人。怎麼可以辦到?要依他起性,如果習氣沒有了,如果能夠真正悟到空,當然可以讓一切法不生起,這樣就是比較有解脫境界的人。如果像佛慈悲,除了空有不二的道理,還要進一步,不是到這裡就是最後了。勝義無自性性是依他起相,但能無黏,所以說是沒有法嘛!所以從空、無相這一部份來講的話,是屬勝義諦無自性性。
圓成實相更是勝義,勝義中的勝義,依他起性還有法的起、滅,你可以做到不執著,所以有就等於沒有,如果不再依他起相,那圓成實性所產生的圓成實相,更是勝義諦之中的勝義,因為他根本沒有讓依他起性的始覺發揮對一切法的執著,產生要起一切法的根本,所以自然是勝義無自性性,因為圓成實性是勝義中的勝義,所以自然更是勝義中的無自性性。由空性瑜伽學者來說,有興趣的話,你們可以了解一下名詞的梵文。《楞嚴經》中有一句「舜若多性可消亡,爍加羅心不動轉」,爍加羅vajra,爍加羅心就是金剛心,因為此心自然是勝義無自性性,是因為空性,一切法是起自於空性,如果悟空了,不讓它起一切法的話,那是勝義諦中的勝義諦,圓成實相根本連一切法都不起,不是依他起性,起了法後都不執著,這還有一點尾巴,這小乘修行人為什麼不究竟?就是因為他裡面還有煩惱法起來,而勝義諦無自性性這個就沒有煩惱法,或是雖有煩惱,但可能只有兩秒鐘而已。
譬如你很關心你的小孩,希望他考到好學校,結果他沒有考上,沒有考上你就煩惱了,兩秒鐘後你就放下了,反正事實就是這樣。但有的人不是這樣,他想完了就睡不著覺了,睡不著覺明天起來又還在想,越想越懊惱,越想越不甘心,你要知道想後面這些都是多餘的。但是未究竟的聖人,他還是有一個煩惱的種子起來,有一個期望,沒有考上、沒有考好,但是很快的就能放下了,無法引起他情緒上太多的波動,這就是還有依他起性產生的法相,只是他不執著,有執著只是幾秒鐘、幾小時、幾天,這完全要看你修證的功夫。
真正勝義中的勝義,是圓成實性連依他起性要產生法的根本都不讓它起,永遠住在空性中,大阿羅漢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須陀洹、斯陀含他們也有一點解脫的境界,但是他還是有一點不清淨,就算是大阿羅漢,心裡面還是有一點法的執著沒有滅,阿羅漢是去掉我執了,煩惱少一點了,但是根本的法執還沒有滅,這個要到如來地成佛時,俱生法執才會滅。所以我們要學的是無上的如來菩提,圓成實性證得要到我執、法執全滅時,空性才會真正顯現出來,那時候才是真正的悟空。所以瑜伽學者說「空所顯性」,這空性就是空所顯現的性,這個性也是安立假名,空就是空,哪還有什麼性、不性?沒有安一個名詞給你看的話,你要怎麼講?所以方便安了一個空所現的性,就是空性,空就是沒有了,你還在講些什麼?都是方便說而已。
所以大乘經所說的「一切法皆無自性」,菩薩是要學習空有不二的道理,小乘的修行人只要我沒有煩惱就好啦,所以他可以否定一切法,不讓它起,大乘菩薩為了要感召一切眾生的心,才能攝受他、才能利益他,所以要學空有不二的道理,所以祂可以感知這是法,但要怎麼樣才能自在?或是感知以後,要如何幫助他,然後自己有能夠自在能力,也才能讓他人自在。這就是菩薩之所以為菩薩,為什麼菩薩要修空有不二?因為祂除了要有智慧以外,還要有一些功夫,這些就是大乘菩薩所要修的。
要認知一切法皆無自性,剛剛講的這些理論,法是因緣而起的法,所以法本來是無常,不能長久,可以觀它虛妄不實在,自性產生的法,它有成、住、壞、空的階段,因緣滅了,自性也沒有了,沒有時它在哪裡?自性永遠不是在那裡等著一切法要生起,你要這麼的去觀一切法都沒自性。然後認知雖然自性產生一切法,但這些自性都是沒有的。
如是說非絕對無自性,這一段你說非無自性,好像就是絕對無自性,不是的!是以相對來講,相對的就是說,如果你讓它起法,但你不去執著它,有自性是因緣成、住、壞、空階段所產生的,到最後滅了,滅了哪裡有自性?所以我剛剛講,一切法的自性,是無常的,也可以觀它沒有,所以一個法要生起,因緣來這自性才會起,它才會起一個法,如果沒有因緣,譬如說沒有聲音來,我的聞性不會在那邊等,我的見性如果前面都沒有東西,又或是我閉上眼睛,我也不去看黑暗,我都不去執著有沒有看到,這麼一來,就無所謂見性、不見性,你要了解這些理念。
所以絕對的無自性和相對的無自性,你要懂得它們在講什麼?絕對無自性,你要學空觀,就是說一切法都無自性,然後所產生的一切法相都是虛妄的,不要去討論那些有的、沒有的。如果功夫到了,談到理論,你可以講這些道理,談到要利益眾生,你就可以去接收這些因緣,依眾生的個案來處理,這就是相對的無自性,相對的無自性等於是你在短暫的時間內去承認有自性,然後因緣起法,在這法中間,去利益眾生,如果不起法,你要怎麼去利益眾生?都還搞不清楚!你說菩薩常常在觀眾生,觀得起來就是這個眾生還不錯,情況還好,觀不起來就是他心不淨,不然就是生病了,你在觀時,如果是無自性,那你要怎麼觀?就觀不起來了!你要能觀就一定要動到我們的心性去觀,心沒有時空的間隔,不管距離多遠你都可以觀,不一定要有形象,只要觀到他心能夠相通,就代表這個人現在狀況還好,如果觀不到的話,就代表這個人迷失掉了,不然就是生病了,生病時人的靈性就沒有了,所以無自性說跟短暫因緣所起的自性,你要這麼的去認知。
經之論述重點,全品由五大部分組成:
(1).菩薩請問分:由勝義生菩薩回顧世尊初轉法輪時,曾說過蘊、處、界等自性差別的有性教,至般若會上又說諸法皆空無自性,以為前後矛盾,不知世尊依何密意說的?
下面共分五段來說明無自性的理念,經之論述重點,全品由五大部分和合而成,第一部份是菩薩請問分,不是只有序品才有,在第五品裡面還有菩薩發問,是由勝義生菩薩發問,勝義就是從空的理念,觀一切性、一切相都住空,不去執著一切有相,這就是勝義諦。勝義生菩薩是已經證到勝義現起的菩薩,祂開始發問:「世尊!您初轉法輪時,曾說過蘊、處、界等自性差別的有性教,至般若會上又說諸法皆空無自性,以為前後矛盾,不知世尊依何密意說的?」
《三轉法輪經》是世尊宣說四聖諦法,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都在講四聖諦-苦、集、滅、道的道理,第一次講時,是對憍陳如講的,有的稱為阿若憍陳如,阿若就是善解、了解義,能夠接受、了事說法智慧的意思,然後還有其他四比丘,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對他們講,第三次再講,所以說三轉法輪,因為第一次在講這解脫道時,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搞懂,所以才講三轉。三轉有三段知見,利根者第一轉能已知,二轉能已斷,三轉能已證。
( 2006.06.21 講於 法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