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0-6)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解深密經各品槪論
(三)、心意識相品概述(續)
心意識相品中,敘說阿陀那識(僅在此經中提起)、阿賴耶識、一切種子心識、心等形相,並說明與六識之俱轉關係。本品由廣慧菩薩請問心意識秘密善巧道理,世尊在此宣說了第八識甚深大法。此識名一切種子心識,往來於五趣四生之中,投胎受報,執受根身、種子;又名阿陀那識(adana),隨逐執持根身;又名阿賴耶識,與根身共安危故;又名為心,能積集滋長色聲香味觸,有情由此識作為根本依止,前六識隨緣顯現,前五識現行必有分別意識與之俱轉。這是依止法住智建立心意識秘密善巧。如果能透過諸識差別,不見諸識別相,則名心意識勝義諦善巧。《瑜伽論》、《攝決擇分》中深廣的分別五相:名(nama)、相(laksana)、分別(vikalpa)、真如(tathata)、正智(samyag-jbana)。前三是雜染法,後二是清淨法。
現在繼續講「又名為心,能積集滋長色聲香味觸,有情由此識作為根本依止」,上次講到第八意識又名阿陀那識(adana),又名阿賴耶識ālaya,現在講又叫做「心」,就是講第八識能夠聚集起一切種子,對外境的色、聲、香、味、觸等種種法,都是由這個心來收集,收集這一切成種子以後,再依我們的我執和法執起作用,一切有情眾生就由這個識來作為根本,如果沒有此聚集作根本依緣的話,要造業也造不起來,《唯識學》裡面講,第八識中的種子是種種依緣,也都是根本依緣,沒有這個根本依緣的話,一切法都起不來。
雖然心是根本依,但是它沒有善惡之分,聚集的種子,這心無善惡分別能力,種子本身只是一個因緣果報體,所以不能講善惡;譬如某甲跟某乙的恩怨,某甲殺了某乙,哪一世某乙又殺了某甲,這種不能以善惡來講,只是依因緣來進展它的業力。你不修行,不去控制你的心,就會隨你的業去流轉。所以學佛法就要先認識因果的道理,這不是佛教才開始有的觀念,在印度婆羅門教早期就有這種觀念,這種觀念是來自於色界、無色界有禪修境界的人,他就能夠觀到八萬劫裡面眾生的因果報應,色界四禪天行者也有這個能力,無色界的四空處定,他的心可以回想過去、現在、未來,他也是有宿命通,這些種子都變成每個人所依止的根本因緣。
一切法由心積聚以後,前六識隨緣顯現,這又要提到《唯識》理念,前五識是現量意識,可以現實量知色、聲、香、味、觸種種塵境,但是在量知之間,如果沒有起分別心識,就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因此前五識要加第六分別事識,才能夠起分別,所以第六意識又稱為分別意識,透過第五意識加第六意識隨緣顯現,才能認知事物。如果只是前五識作用,它只是光知道這是聲音、這是色相等,它不會很仔細的、很特別的去分辨這是什麼東西?不會去分析聲音的高、低?是音樂、是噪音?它完全分不出來。耳根只是單純知道這是聲塵,眼識認知了,只知道這是色相,這一切都要加上第六意識,才能顯現出個別的差別相。
「前五識現行必有分別意識與之俱轉」,這是指如果不一起轉的話,就成不了一個完整的概念,所以一定要第六識加進去作用,不然的話,你就像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不會起分別作用,聖人境界就是像這個樣子。現在講心的形象,每個意識都有它的基本功用。「這是依止法住智建立心意識秘密善巧」,法住是法依什麼因緣而住?《法華經》裏講,諸法依它各個法性住,住在它該住的地方,你不要去加以注意的話,這法住,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就依它各個功能生起法,住在色相上、住在聲塵上,住在分別相上,隨每個不同的心、識而顯現,進而建立心、意、識這三個不同的境界。心是第八意識的根本,思想、分別可以說是意,識是指前五識,如果再加上分別,前五識、第六意識就要加在一起,各個法都依每個心、意、識住,該怎麼住就怎麼住。
前五識依五根住六塵,如果是影像前塵,它落謝以後,會進入心裡面聚集,就積集變成一個種子,如果第七意識執著這個種子來思想,也就是審慎思量的話,那就是第七意識的功用,第七意識就是思考、妄想。所以每一個法都依每個心、意、識而住,該怎麼功用就怎麼功用,以凡人的角度來講,是非常的幽密不可知,而有境界的人來講,他完全懂得這些現象。譬如說思想的起運過程,他可以清清楚楚的觀照到心起之間因緣,這時就可以運用種種的善巧方便方法,去控制第七、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別、執著,讓前五識和第八意識-心,只對一切境法住,但不去執著,這樣就可以慢慢的修得解脫。
「如果能透過諸識差別,不見諸識別相,則名心意識勝義諦善巧」,第八識是它的根本心,它只是累積一切的種子,它也可以起現行作用;第七意識是思慮,第六意識是分別,獨頭意識有夢中獨頭、定中獨頭,分別就是加上前五識,然後了知、了別,再糟糕一點,分別心強就會妄執,妄執就會造業。前五識它只是了知其境,你要懂得每個意識-心、意、識它之間的功能,認知以後,你要去控制的是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這兩個意識,你要知道了知、了別本身沒有什麼過錯,你種進去的種子,它因緣來的時候就起作用,起了作用後,第七意識去抓它,第六意識去抓它,就起了種種的思慮、分別,第六意識可以說是妄想,第七意識可以說是妄念,妄念來自於執取第八識的種子,妄想也是來自於這邊,但是再加上你自己的善惡分別,然後在那裡胡思亂想。
你要是懂得《唯識學》裡面每個心,就知道修行要做什麼?如果五根看到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而不加以分別想,也不加以思慮,那就是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心」,這個心不是第六意識,也不是第七意識,一個是這邊的認知,一個是過去事情的認知,聖人的境界其實就是在控制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的妄想、分別、執著而已,如果你懂得這些道理,你就是善巧方便的在修行,也就是勝義諦的善巧。
禪宗都不講這些心意識,但是它也可以用簡單的幾句話來做到勝義諦相,就是不去執著這個相,「打得念頭死,許你法身活」,不要胡思亂想,要住境不生心,眼、耳、鼻、舌、身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沒有好壞、善惡、分別想,這就是勝義諦的境界。
另外《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這兩本書裡面,更深層、廣大的對心意識來細分成五種心的形象,《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所編寫的,祂把心講得非常微細,從凡夫的心講到四禪八定的心,所以如果你不厭其煩的學《唯識學》,就要好好去看《瑜伽師地論》,這裡面的名相和《唯識學》裡面的名相是相當的。
現將這五個心的形象序說如下:
名(nama):如果有第六意識起分別的話,每一個東西就都有一個名,假如第六意識不起分別,就沒有名字,如果都不去執著思慮的話,就沒有一個相,所以名和相是因有分別而來的。
相(laksana):所有有為法都是它的自法相,無為法的空也是一法相,就叫做空相,不管有形、無形、有心、無心,它都是一個相,你不去執著空相,就沒有所謂的空、不空,反正它都不存在,但是你要分別的去說明、去解釋的話,就有空相、有色相,有種種塵相、法相,這一定要有一個分別的心,才有前面的名跟相呈現。
分別(vikalpa):分別和了知不一樣,了知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能夠知其起相、起境,對它所面對六塵時,只是了知這是色相、是聲音。但是,是什麼東西、是什麼聲音?不知道!分別起就一定有了別,了別是清清楚楚的分別,就一定能夠知道這是什麼色相?這是什麼聲音?每一種都能知道。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妄分別,為什麼叫妄分別?加了一個「妄」下去就不好了,妄分別就是以個別的習氣、知見,強加在這法相上,色相本來沒有好壞、美醜,但你加妄分別進去的話,你就有自己的喜好在裡面,於是種種的心就會起來,所以分別不是說不好,分別可以告訴你這是聲音?這是什麼東西?但是妄分別就很不好,因為這是你的習氣的加入。每個人的毛病在哪裡?不見得都一樣,修行就是要找到你真正最大毛病去修整,那就一定可以成就,因為連最大的毛病都可以克服,其餘的小毛病就容易克服了,貪心重的就從貪去斷,嗔心重的就從脾氣去斷,不知因果(癡)而為非作歹,就要從體會因果上,去控制你的心不要亂去造業。
真如(tathata):就是心的別名,有真如就有起分別,有分別就產生名、產生相,真如就是真正如其本來的功能表現,凡夫具六根真如,六根(真如)認知六塵(真如)就產生六識(真如),就形成十八界諸法,就產生萬法,這是六根、六塵、六識的真如作用。有善心的,就產生善根真如,也就是世間解脫相,善根它不會做壞事,在世間裡面似有解脫相,但這種相沒有究竟;色界四禪也是一樣,各禪天有各禪天的真如性,也現不同的功用;無色界或是四禪八定以後的聲聞、緣覺的一切境界,都是這個真如所現的聲聞性、緣覺性。「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它本來在空中、寂靜中,所以無所謂來與不來,諸如來恢復到清淨的自性,空含融一切相,所以它就會回復到如來藏的真正功用,所以此時如來的真如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真如。
真如還沒有進入到如來藏裏面以前,真如有一般的功能,但是也有所謂的邪真如,邪真如就是你所熏習的,你的心熏到不好的,變成一種妄分別的習氣,就是邪真如,這時邪真如也會依它本來的功用,邪心邪術的發揮它原來的功用,我們常稱壞胚子,就是這樣子─邪真如起作用,它有這邪真如在裡面。只要能夠讓自性發起它的功用去做善作惡,這都是真如性的功用。
正智(samyag-jbana):真如既然有正邪、好壞,就有正智、正修,什麼叫正智?正智就有正知、正見,每個人都說自己是正智,正智就是正確知道菩提道次第,也就是能夠清楚的知道讓你導入解脫的道路跟過程,而不是說你道理、邏輯搞得很清楚就有正知,很清楚有什麼用?很清楚你也不會解脫!那不是正知。你說要發菩提心,然後就要修心,不修心怎麼可以走到伏心菩提?發菩提心以後,當要修心,修心就可以證伏心菩提。伏只是調服、壓住而已,還沒有把它拿掉,很多人連伏心菩提都做不到,對人、事、物呈現時,什麼都看不順眼、看不慣,看不慣就是你有所執著,這樣的話,你連伏心菩提根本就不知怎樣去做,這就是沒有正知、正見。
見也是見道,如果你從經典裏知道路是這麼走,但是有的人連看到都沒有,要先知道才行,有的人以為見道就已經ok,見道只是像《十牛圖》裏看到牛的屁股,或是看到牛的角而已,根本還沒抓到那頭牛,見道只是知道開始的方向,要到悟道、解脫才是究竟。譬如說開悟,開悟只是入道,還沒到見道,開悟只是知道原來第八意識的心是這樣,第七、第六意識的心是那樣,前五識的心是這樣,你懂了,那才是真的見道了,懂了以後,你要怎麼去掉第六、第七意識的不清淨?這就是因為你從經典上,已建立了一個概念,有概念以後,你就要去做,去斷掉六根本的煩惱,去斷掉二十隨煩惱,把心裡面的執著都推翻掉。
如果是開悟或到初禪的人,他有能力看你的心起、心滅,看自己對於他人說的話,心起了什麼念?最清楚的就是嗔心,這句話聽了不爽,一個嗔心就不斷的冒出來,這就是見道了,見道了以後,你要悟啊,要如何把嗔心捏掉、去掉?你不要跟它相應,它就沒有根,沒有根它就退下來了。如果你無明的心在,這個根本無明念頭起來,然後邪真如又攪和進去的話,這時就爆發了,人的臉色一變就開始破口大罵,立即反擊回去,這根本還沒有見道,發就發,反正幾個自性湊在一起就是你的性。悟道的人一定兩個心都互相脫黏了,要脫黏你才可以修,對於順、逆因緣,不管你起什麼心,都不要去相應。因為我們的心隨時都依境界在起、滅,如果你的妄習、妄分別的心還很重,心一定會起滅。如果你面境心都不起、滅,你一定是聖人了,已經對境不生心,天生就是這樣子,完全沒有了。
你要知道真正入道時是開悟了,開悟是從慢慢搞清楚心意識,到四地菩薩時(明地-發光地),才是見道,見道還有微習還沒有斷,這時候就要一直修、一直修,起碼要修到八地才能夠悟道,你的習氣才能夠拿掉。所以伏心菩提再下去就是要明心菩提,你心調服好了,自然心就明了,心明就相當於菩薩四地,也就是明地、發光地。再來是燄慧地,這時候行者也有智慧了,再繼續修,修到七、八地時,就相當於小乘的出到菩提,這就證得阿羅漢的解脫境界了。
到這裡只是悟得小乘的解脫,只是出世間解脫而已。而世間解脫相,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其心再清淨也脫離不了輪迴,世間解脫就是這個樣子,世間裡面的解脫相是不究竟的,你要修佛法,斷掉內心的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入道的時候,心眼就開了,心眼開後,將你的嗔心、什麼心都控制好以後,不再受它所左右時,才是明心,明心以後,心、意、識所現的一切法,對他而言都不再起作用了,這時才可以自在的說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時才是作到出到菩提。
做到了以後,這已是一個阿僧祇劫,另外一個阿僧祇劫就是修如來菩提,就是要成佛,所以菩薩道要走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成佛。你要能夠了解這個心,正智-懂得正知、正見,把你要修行的過程搞清楚,然後一步一步去做到,要有這種智慧,當然這不是天生的,所以我們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有些人連單一經典都碰不到,更何況要看到大藏經,雖然大藏經的取得非常容易,但是你就是沒有心想去買一部,這就是冥冥中有天龍八部在守護著。
那些不深入經藏看書的,就只能在市面上看能買到什麼書就看什麼,他的智慧就不會廣博。現在還好一點,網路發達,只要你有心,就可以透過網路看到很多經典,問題是你能吸收多少?有的是有看沒有懂,因緣還不到的時候,經文真的很艱深,就是看不懂,有的一翻開經書就想睡覺,因為不了解意思,每個字都認識,但連成一句就是搞不懂意思,這是沒正智。正智就等於是你心眼開了,自然就有這種智慧,心眼開的人,讀經典吸收就很快,也很容易建立起一套自己要的東西資料,因緣不到的,無奈之下,也只能暫時把經文擺著。
總之正智就是可以讓你依真正的八正道,這是不能背離的,不管你修什麼,正知見都不能夠違背這八正道,不是說你在修大乘佛法,你就放棄了三十七道品裡面的八正道,出到菩提也從這裡出來,如來菩提也離不開這八正道,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一切大小乘法,都不能夠離開八正道而成就。」
在上面我們把心意識分成五個,你的心可以知道這個名字,你的心可以知道這個法相,你的心可以起分別,你的心本來有真如的現用,你的心跟佛一樣有正智,也跟聖人一樣,前三個是雜染法,分別心產生了名、相,這是不清淨法,後二者是清淨法。如果你是真正的悟道以後,就進入性空的境界,性空就自性應緣,然後明明了了,它不會去執著,這就是真如性用。
我們講到真如它的自性的功能、性用,智慧不是每個人可以去體會的,譬如說釋迦牟尼佛講的正遍知(samyak-sajbuddha),無所不知,或者是調御丈夫(purusadamyasārathi),知道如何調服、指導每個人的習氣毛病,祂都很清楚,所以菩薩有善方便,祂能洞悉每個人的毛病,巨細靡遺的瞭若指掌,針對每個人的毛病去指導,讓他修得解脫,這正智是聖人所具有的智慧,所以它是清淨法。
(四)、一切法相品概述
一切法相品:敘說諸法相不離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由德本菩薩請問于諸法相善巧道理,世尊宣說三相、三性(trividha三種svabhava自性)。
再來是第四品,一切法相品,把心意識交代好了,從心意識就能化成一切的法相,這麼一層又一層的開展下來。從《解深密經》序品→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一切法相品,一切法相包括一切法,這一品裡面,在敘說諸法相不離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性。品中先提三性,再提三相,有性才有相,所以性、相是充實、成就一切法的,如果你從勝義諦去觀的話,相非相、性無性,你就回到勝義諦-空的境界。所謂三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的遍是無所不執著、無所不到;計是計量、推測,你喜歡打妄想,依無所不知的知見去執著,就是凡夫境;凡夫也有依他起性,這是真如性現起依他起性的現象,依他起性是它本來自性的功用,所以聖人可以依他起性,但沒有遍計所執性,沒有遍計所執性你就是得到勝義諦相。
如果回到如來佛的境界,就是圓成實性,你自然能夠如如依他因緣,不一定要起心,圓成實性的話,根本都不動心,我們的空體也是這樣。為什麼聖人可以解脫?祂縱使以前殺了人、犯了什麼重罪,這因緣來了,他有能力不動心,不動心這因緣就起不了作用,依他起性起不來,起不來就沒有什麼因緣果報。所以有時候,我們在思考為什麼有的人能解脫?有的人不能解脫?就是你沒有修證到圓成實性現起,可以面對這個境但都不動,如果你的依他起性發起,就會起了法相,那圓成實性對它也如如,那也還好,也是解脫,如果我根本是不知、不覺,那根本就沒有什麼因緣、不因緣了。所以有此三性就造成三相,也就是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和圓成實相。
不管是凡夫還是聖人,其實這三個都有,而且同時存在,然而凡夫依他起性以後,裡面有很多的垃圾,然後就產生了遍計所執相,一執著就執著的要命,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不然就不痛快,其實不痛快也是一種執著,如果遍計所執性和依他起性都不起相,住在真正寂滅的時候,就只有一個圓成實性,所以第四品就是在講,一切法相都離不開這三性所產生的。
這一品是由德本菩薩請問釋尊:「要如何來修于諸法相善巧道理?」如果你懂得三性、三相,再往前入三無住性,先講這三性,在下面那一品再破解它(性無性),在這一品標示出解脫者的一種境界。品中把心交代,把一切法相交代,法相是來自法性,法性是來自三性。第五品就開始要破解這些性與相,這三性是無性性,是假的,是虛幻的,這三相更是你要抓也抓不到的,所以你不要去執著,連性都沒有了,哪還有什麼相?第五品就是在講這個三無性。
世尊宣說三相、三性(trividha三種產生清淨的因緣,svabhava 自性產生一切法):什麼叫自性?就是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空性-心、意、識,心有心性,這些都由圓成實性、依他起性發起,這些都依因緣產生它自己的自性,你自己所具有的自性,然後產生一切法,就有圓成實相、依他起相,若凡夫就會起遍計所執性,而成就遍計所執相。
下面繼續說明這三相:
一者遍計所執相((parikalpita-svabhava),pari-kalpa是分別、遍計、計度,虛妄分別之意。Pari—周圍,kalpa---妄想分別,parikalpita svabhava成遍計所執相。
第一個遍計所執相((parikalpita-svabhava),pari-kalpa是分別、也有遍計、計度、虛妄分別之意。Pari—本來意思就是周圍一切的地方,kalpa-妄想分別,svabhava是自性,合起來是parikalpita svabhava就成遍計所執相,透過這種方式你們也可以學學梵文,了解它們的意思及合成的方式。
這遍計所執不是只有人的層次,欲界天的天神他執著在善行,或是想升天去享受天的福報,色界天的執著種種的禪定-法樂,這也是執著,無色界天的執著這個心可以到無邊的空處去,可以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三世的心,或是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等等的這些,如果它不執著,才能回到真正的佛法的修證,但就是他們還有所執著,所以就是連剛剛講的世間解脫的這些行者,他們也是屬於遍計所執相裏面的一個,並不是因為你修得好,修得有一點境界了,就有什麼不一樣,還是沒有成就果位,還沒有成就阿羅漢道,所以這個還是在遍計所執,只是你執著在更高深殊勝的境界,跟我們凡夫執著的不一樣。
二者依他起相(paratantra-svabhava),para---依他、他人,tantra---延續、繼續,paratantra依賴別人、外緣,paratantra-svabhava依賴別人起自性。
第二個依他起相(paratantra-svabhava),para---依他就是因緣、他人,可能是內在、也可能是外在兩個因素,內緣的就是剛剛講的種子,也就是根本依緣,然後第八識的真如性用,它可以超時空的觀三千大千世界,能夠觀這三千大千世界裡眾生的因果報應,這就是宿命通,這還只是阿羅漢境界而已,這是內緣。內緣不管怎樣,都是執著因緣法,而執著這個因緣法,就會產生它的法相,如果你遍計所執就在那裡打妄想。而外緣一定有個實質的人、事、物來了,你依他起性,然後起法相,這實質的人、物(鬼神、非人),東西也是物,但在宗教上講的物大都是指非人,看不到的,你說它有但看不到,依他起性,然後依他起相。
Tantra-延續、繼續,paratantra依賴別人,你碰到了因緣,你起了心法,有一連串的動作,心念就起來了,從字義上來解釋,paratantra-svabhava依賴別人而起的法,所產生的法相,依賴別人所產生的法相來自於依賴別人所起的自性。
三者圓成實相(pari-nispanna-svabhava),pari---完全、充分地,nis-無、消逝,panna---是pad過去分詞,意為足,pari-nispanna,成辦、圓成、真實,pari-nispanna- svabhava---圓成實性。
第三個是圓成實相(pari-nispanna-svabhava),pari-完全、充分地,nis-是無、消逝的意思,panna-是pad過去分詞,意思就是滿足、圓滿它所具有的自性,pari-nispanna,合成就是成辦、圓成、真實,回到我們自己本來的佛性,pari-nispanna- svabhava-就是圓成實性、圓成實相。
遍計所執相是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所有言說,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過患;依他起相是一切依因待緣所生自性,如眩翳人眩翳眾相;圓成實相是一切法平等真如,如淨眼人所緣境界。又遍計所執相是無相法,依他起相是雜染相法,圓成實相是清淨相法。菩薩如實了知無相法,就能斷滅雜染相法,證得清淨相法,菩薩通達這些道理,就可以稱為于諸法相善巧。
遍計所執相是假名安立自性差別,圓成實性依因緣起相的時候,如果你不加以名、相、分別,就無所謂什麼遍計所執性,因為這是染法、不清淨法,如果是聖人,就算這個世界毀滅了,他也無動於衷,因為他圓成實性不依他起自性,更沒有所謂的遍計所執性,所以它不受外在虛空一切世界生滅的影響,哪個天空毀滅了,色界天、初禪、二禪、三禪的天宮都會毀滅,要到四禪天境界才不會被毀滅,這是風災頂。世界毀滅就毀滅了,然後水災淹到初禪天,火災燒到二禪天,風災吹到三禪天,到四禪天才不會受世界消滅的影響,聖人心定力比這四禪天更高,所以他更不受這些外在因緣所起一切法所影響,因為他根本沒有染法,沒有染法就沒有名相,沒有分別心。
遍計所執相是假名安立的一個名稱,所以才有自性差別,本來沒有什麼圓成實性,也沒有什麼依他起性,更沒有什麼遍計所執性,凡夫就有這個,「乃至所有言說,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過患」,一切語言文字都是多餘的,你說經典也是語言文字,其實也是多餘的,在修行的境界上來說,你悟到這裡,就沒有差別相,沒有差別相就無、不可說,悟道、證道的人,他就生、不生不可說,都不可說了,這是最高的修證境界。
聲音是圓成實性、依他起性所產生的法、法相,不生就是空,從圓成實性-空性,產生法性,證得圓成實性的人都不會去加以執著,所以說不可說。釋迦牟尼佛依因緣所講的經典,祂問須菩提尊者:「如來有所說法嗎?」當然無所說!無所說的意義在於說時,不落入語言文字相,圓成實性證到的人,如果不是為了別人,你不會去思考這些佛法,什麼叫名相?什麼叫自性?什麼叫法相?要怎麼修?什麼叫煩惱?根本不會去思考這些!像釋迦牟尼佛是述而不作,祂只會講,祂不會去寫書,孔子也是一樣是述而不作。像孔子、老子、莊子、顏回等都是古代的聖人、菩薩來投胎的,依當時中國的因緣該學什麼法就示現什麼法,先學儒教,再學道教,等待真正的佛法傳入,所以學佛法如果學到說不喜歡講話了,連話都不想講了,更不要提和人抬槓,連一般佛法都不想說,就有一點開悟了、悟道了。
我們要學空,學到空以後,悲心就會起來,就會想度眾生,這時候你行菩薩道是隨因緣而說,一個證道的人,依因緣而說,說完就忘記了,他無所執著,聽的人也會吸收,至於他用不用又是另一回事情,講得人根本無所說,這樣才是真正的菩薩自利利他的一種現象。
所以如果是假名安立自性差別相的話,就有所謂的遍計所執相,這些其實就像是眼睛長了一層膜的眼疾一樣罩住了你的眼睛,你的法眼就不清楚了,所以不要有遍計所執相,這些都是修行要做的,對於一切內心的執著、妄想,甚至於期望,都要把它推翻掉。
依他起相是一切依因待緣所生的自性,有其因就是根本,緣是以前結的緣,是善緣?是惡緣?不知道!善緣就善法,惡緣就惡法,因你有因,這個來了就相應,產生自性,所以依他起性。前面我曾提及內緣也可以依他起性,在這裡講的是外緣,這外緣一定是跟你有因果關係的,沒有因果關係他不會找上你,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都是外緣,法不孤起,一定是有因緣才會起,所以這裡講的依他起相就是這樣子。
在這裡用「如眩翳人眩翳眾相」來形容,形容好像眼睛被一層膜障礙住的人,就被這因緣所感召,所以他會起自性。圓成實相的人根本對善、惡緣都如如不動、不受感召,這樣眼睛就沒有眼疾,一切看的清清楚楚,因為以前看得不清不楚,所以才會應緣,應緣就會有這個毛病。
圓成實相是一切法平等真如,不管是看到好的、還是看到不好的,一切法都是只有凡夫才有好、不好的區別,如果圓成實性證到的人,他所現的一切相,都是圓成實相,無所謂好、不好,都是平等真如,法眼淨的人,也就是淨法眼的淨眼人,他所看的境界就是這樣子,所以聖人看到壞人,他不覺得他壞,看到好人,也無所謂的喜歡、不喜歡,反正人就是人,甚至連人都不在意,這種樣子就是圓成實性所顯現,法眼淨不是說他們看不到,而是看了但沒有看進去,管你是怎麼樣子?這樣的人,當然就不受差別相的影響,自然清淨自在無礙。
又遍計所執相是無相法,無相法不是沒有相,而是無相、非相,觀相成無相、非相就是有實相觀。實相就是有這個東西,我看它就是這個樣子,但是不起念相應,這樣的話,外在有相跟我有什麼關係?遍計所執性本來就無所謂真實的相,因你有妄想執著,所以它就變成有相。聖人就不怕這翳相,因為他把翳相看成如幻、如夢,然後起神變,聖人證到解脫以後,不是就沒事做了,他要去度眾生了,度眾生以後,他反過來而利用這遍計所執性的特性去產生神變。譬如說你怕蛇,有一天修到不怕蛇時,你就會玩蛇,就是這個意思。
開始修的時候,因為你還有妄想執著等很多的毛病,所以很害怕遍計所執性,一直要把它弄掉,等到你回到圓成實性的時候,因為你要度眾生,所以你還是要來玩這些法,該生氣就生氣,該罵人就罵人,這就是金剛菩薩、怒目金剛。金剛有兩種,一種是怒目金剛,為什麼有怒目金剛?就是因為有一些眾生,頑冥不化,一定要罵、一定要打,但這打、罵不是為個人的發洩,而是為了要度他,如果跟你沒有因緣,又或是菩薩不想度你,根本就懶得理你,如果有人要罵你、要打你,你要感到高興,要知道這是在照顧你,因為他要改變你,不然理你幹嘛?如果遇到哪個師父對你客客氣氣的敬而遠之,你就要感到難過,因為他都不想理你。
聖人觀這遍計所執相本來就不是一個相,在《金剛經》第十三品就是在講四相,遍計所執相是針對凡夫講的,對聖人來講,它是無相的。依他起相是雜染相法,無相也可以講是不真實的相,當然它也屬於雜染法,依他起性也是雜染法,如果定力夠,你也可以不依他起相,就端看你定力夠不夠。我剛剛講的這些聖人,世界毀滅又與他何干?跟他一點關係也沒有!那我們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接觸外境的時候,你能不能不起法相應?能做到不起法相應的話,你也是證得圓成實性了。
圓成實相是清淨的相法,這裡面包括了兩個意思,一個是它可以鑑照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但是沒有煩惱,這是它的清淨法;另一是對一切外境都不去接觸,步入真正的寂滅境界,這端看菩薩要怎麼修?如果只修了一半,他就致力於圓成實性;如果他菩薩心強,為了要度眾生,他可能就用圓成實性的功用-清淨法相,來利益眾生。
(2006.06.14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