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0-3)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參、四譯本差別比較(續)
(一)《解節經》(續)
三者智慧緣此真實,亦說此智名為解節,從境得名也;四者此經文句名為解節,從所顯得名;五者一切三乘教中所有微細,難可了義,聚在此經分明解釋,故說此經名為解節。
上一次講到解節的意思,根據真諦三藏法師翻成《解節經》,現在解釋「解節」的意思,講到第三段。
三者智慧緣此真實,亦說此智名為解節,從境得名也。要解開無始無明煩惱,要有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解深密經》裡面世尊所講的,然後依此智慧的真實,來解開你心裡面的無明;從境界上來講,你得到解脫的境界,叫解節。無始劫在修習智慧,其實這智慧在《大般若經》裡面講的,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在《解深密經》裡面它最重要的不是在講解脫,它還講如來法身如何起用,這在《解深密經》第八品裡面。前面這幾品都在講如何解開無始無明的這個結,用智慧緣《解深密經》裡面的真實法,《解深密經》的真實法,它是先了解義理,觀三相,然後三相起自於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
上次講到法的生起,從空性之間,如果以聲塵來講,聲音從我們自性先體會有聲音以後,當時產生自性,這個自性就是聞性(依倚八識),聞性起了,要先有法性,聞性就是法性,聞性只是法性裡面的一種,法性是一個通稱,具有能覺與所覺,法性先起,就一定會產生法相(為七識所緣),這個相就是這裡講的有三種相,然後由我們耳識認知這個相,這個相是什麼?就是聲音,聲塵(通前五識緣境)。
要知道自性的聞性跟後來的法相(聲塵)是不一樣的;你有真正學唯識的話,應該了解這個相所了知的相分,是依託真心而來的,依圓成實性真如所產生的。而圓成實性是從空性裡面來的,所以說依託八識而現起,這麼樣產生這個法相。遍計所執相,是遍計所執這個法相,自性跟所緣相百分之一百相像,但為什麼會起煩惱呢?八識自性緣相法起,被七識見分所緣,聽到這個聲音,產生轉識成自己(七識)的相分,這是執取八識相分而來。依你心妄想執著、變化多少,也許多加一點點。然後第六識就是分別識、煩惱識,再以六識見分緣七識相分,然後產生自己(六識)的相分,這第六意識起分別,也依你的妄習、習氣怎麼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法相轉化相分,這可能就是亂七八糟的聲音,變成不好聽的話語,譬如罵人的話、人家受不了的話等等的,變成根本與原來法相不一樣的形相。我們凡夫煩惱就在這邊,還不清淨時就是這樣,也迷糊在這邊,常打妄想,這以上是遍計所執性,所以凡夫起三性、生三相。
依他(指因緣)起性,這是聖人境界,依他就是依他因緣,緣起這個法的過程,緣起而無遍計所執相是聖人,緣起有遍計所執相是凡夫。大菩薩、佛則以圓成實性不主觀應緣,有眾生憶念時依其依他起性而幻化無量應化身利益群生。圓成實相,就是外境有什麼它就照什麼,圓成實性就是講這個真心、真如;這個圓成實相來自於三性中的後一,三性它是依因緣而起的。《解深密經》裡面講無三性,既無三性為什麼可以產生三相?是有它的性產生它的相,但你不要觀它為有,這就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就是這個樣子。
第一個你的智慧,來自於認知三相是什麼樣子,來自於認知三相由三性產生,依遍計所執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性這三性而生,然後再學習觀這三性無性性,你就可以用般若智慧一樣,觀這個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你就有解脫的智慧;智慧來自於第一對法相的認知、對於自性的認知。再來進一步的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就是你最後要修證的;一般人的解釋大概到這裡,沒有講到最後第八品佛的真正神通變化,來自於清淨法身相。
四者此經文句名為解節,這是根據真諦三藏法師所說的,叫解節;玄奘大師翻成《解深密經》;求那跋陀羅(功德賢)翻成《相續解脫經》。相續是我們遍計所執的心,對一切境從真心現一切法,本來不相應也不相續的,到這邊應該沒有煩惱了,但是你還有相續的第七意識起用,相續第六意識起分別,就有無限的煩惱,這些相續煩惱法要解脫,由求那跋陀羅(功德賢)翻成叫相續解脫,根據我們講的第三版本。第一版本是解節,那是真諦法師所翻的,如果要以玄奘大師來說,他沒有翻成解節,他是翻成解深密。解深密,這裡解是解脫,節是解節、解開那個節也好、從煩惱那邊跳出來、解脫出來也好,解含的意思是解節的意思。雖然《解深密經》裡面沒有節在裡面,但是,你為什麼會無明、為什麼會輪迴?都是這些煩惱。所以《解深密經》依經題講也是有解節義,第四個解節的意思就是這樣。從境得名也從所顯得名,顯示出它基本的經文道理,把它說成解節。
五者一切三乘教中所有微細,難可了義。這三乘教所講的法,依他的修行次第及根基不同,世尊所講的法,都隨時在改變,我們說華嚴宗五時判教,分別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華嚴三七日,這是大乘菩薩在聽的,都在天上講的,不是地上的菩薩程度聽的,這是在講神通變化;阿含時是小乘解脫法,講有,他可以證心清淨、證六神通,在講有相;方等時就開始慢慢跨兩邊,小乘也講、大乘也講,方等時是講小乘義、大乘義互通的經典。般若時是大乘菩薩道的實相法,法華涅槃時是一乘佛乘法。
我們可以知道, 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都是權宜說的,現在得到阿羅漢、辟支佛都不究竟,你跳過這兩個進入修菩薩道還是不究竟,雖然這邊有聲聞果位,小乘四果有果位、辟支佛果,菩薩道是沒有果位,菩薩道是要求佛果,到成佛這時才有果位。世尊到最後才講《法華經》時,都在講神通變化,講《涅槃經》時,這也是真正的佛法,世尊要入滅時講《涅槃經》,最後幾年講《法華經》,這才是一乘佛乘法。
從阿含期開始小乘教,然後大乘教,大乘教可以說般若期。小乘執偏有或者是執空,般若時是學空有不二,但還不會去用它,只有觀一切無所有、不可得,不會用心法,一入《解深密經》才是真正的究竟解脫,圓滿解脫。小乘,這個就在學自我解脫,不管是法還是我,這邊偏有是神變的有,偏向於我空的解脫。從阿含時起,真正經這三個時期,《解深密經》也是在第四時教,比般若期還要高一段,你在學《金剛經》等於在講第四時教,現在聽《解深密經》在講究竟解脫的,更高一層次。
你要了解《解深密經》談到唯識,這要求心的變化、求神通變化,你沒有清淨心以前,你學不到神通變化,心清淨了,得到初步解脫了,你才可以來學《解深密經》。所以一切三乘教,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還有微細的習氣不能夠空掉,了義就是空、實相觀,不能夠解其真正意思的,那裡有了義可得。如果,你搞懂了法的起滅是怎麼,你可以沒有第六、第七意識在底下這麼攪和的話,這上面法的起、法的滅,很容易的做到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可以說是小乘的或者大乘的認知,圓成實性是進入究竟解脫的境界,解節有這五種意思。
聚在此經分明解釋,一切所有在三乘過程之間沒有講的、不能夠去了解的,都是在這一部經把它說明白、交待清楚,為什麼以前不交待?以前講了,大眾聽不懂;像阿含期,你修內心都來不及了,跟你講心怎麼變化,內心習氣毛病一大堆都沒有斷,心眼也沒有打開、也沒有靈通,講這些聽不懂,反而執著。現在進入究竟解脫的時候,就要把它講清楚,所以全部聚集在這一部經裡面,把它解釋清楚。這個在《解深密經》的概論、總綱裡面我們會講,你有興趣先看一下,每一品大略在講什麼。
故說此經名為解節:既然微細的、不能夠了解的、做不到空解脫的、做不到究竟解脫的,在這一部經裡面全部跟大眾交待,所以這個經名《解節》。其實我們上次講到第三品的由真諦法師所翻的《解節經》,裡面只有幾品,沒有全部翻出來,他翻了四品,這《解深密經》最初的二品,跟勝義諦相品合成四品,沒有全部翻出來,勝義諦相品還是在講前面理論、道理而已。《解深密經》也有怎麼修入十地菩薩境界、佛法身境界,指出其境界是怎麼樣?所以第八品講佛的法身怎麼起用,這些在以前經文都沒有講。而《解深密經》中第二品在《深密解脫經》經裡面化成四品,最後有十一品。
(二) 《相續解脫經》
若具分別如真諦法師之《解節經》中,言《相續解脫》《深密解脫》未見說處,準義釋者涅謨折那含有二義,一者解釋義如上已說,二者解脫義故,二本經皆云解脫。言刪地者含有三義,一者深密義,二者堅結義,如上已釋。三者相續義,是故二經一名相續解脫、二名深密解脫。此上二釋準真諦法師而可了知。
若具分別如真諦法師所講的《解節經》,不含《相續解脫》、《深密解脫》之義理,這是求那跋陀羅法師、菩提流支等所講的,《解節經》中未見說此二部份。這兩經《相續解脫經》、《深密解脫經》經名不稱解結,其實解脫就是解結,我們講到什麼解節、不解節,其意義含在梵文涅謨折那nirmoksana裡,涅謨折那含有解脫、離開的意思。含有二義,一者解釋義如上已說,解節,我們上面所講的五種意義的解節,二者解脫義故,《相續解脫》、《深密解脫》這二本經皆云解脫。
依經文來講,刪地(sajdhi)者含有三義。
一者深密義,非常深沉、幽密不能夠探知的義理煩惱,用此經來解脫微細煩惱。什麼解脫有分那麼多種?小解脫、中解脫、大解脫,你內心裡面的微細習氣,微細、極微細、極極微細的煩惱,一般人進不到裡面去,都看不到,刪地翻成深密義。
二者堅結義,堅固結節、打結、堅結義,像上面解節一樣。為什麼要解節?因為它像第一項所說明的。第二個,節解五個意義中的第二個,凡夫、二乘所不能破的,所以是很堅固的妄想習氣,如上已釋。
三者相續義,相續不斷,相續不斷是念頭相續不斷,或者你執取一切法為真,這種毛病相續不斷,剛剛我講法的生起真實過程,你如果心自起自滅,那倒無沒有關係,你產生第七意識的執著、第六意識的分別,你就會造成法相的相續。本來看到這個人,看了就看了,不再加以看進去,就相續不起來,因為你認真看他的話,長得高、長得矮、長得莊嚴、美麗、長得五官怎麼樣,你都一直去看他,這種執著會相續不斷,不管幽隱、甚深、不能了知的,或者像節一樣那麼堅硬不能破的,或者它的法相相續綿延不斷的,這三種意義都可以稱為刪地的意義。
言相續者謂所知障堅結相續,難可解脫,今一部釋甚深義,便能解脫煩惱相續,故名相續解脫經。即當真諦記中第二煩惱解節義。言深密解脫者,由智慧力緣深密理解脫煩惱,故言深密解脫,即當第三智慧解節也。雖有此釋據實即是譯家謬也,言文義圓足者,如解深密具有八品。而差別者解節,唯有最初二品,闕無後六。相續解脫當後二品,闕無前六。深密解脫有十一品,於勝義諦開為四品,由斯與此文義圓足。然解深密諸所說處,文義明淨至文對釋,故今釋此大唐一本。
言相續者謂所知障堅結相續,求那跋陀羅法師翻譯的此二經,言相續者是所知障相續,講的比較好一點的,凡夫的所知,欲界的所知,色界也有所知,無色界所知,聲聞、緣覺也有其所知,他偏空的執著,菩薩也有其所知,這些所知都是障礙道果,障我們修佛果位,沒有辦法得到佛果,你一執著就走不到最後如來菩提。每一個境界都有它的真如性用,從色界以後修禪定,無色界修禪定,其真如都會起性用,所現現象有一執,即成所知障。如果你用般若波羅蜜智慧在這中間觀它的話,所有的一切性用都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你才可以得到如來菩提的境界,最後得到佛果位,為什麼有相續所知堅結,阿陀那識的微細執著導致。
所知障破解的話,就變成如來藏識,進入佛的境界。如來藏性就現起,這個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只有佛跟大菩薩才能有如來藏顯其功用。你要知道相續解脫,什麼叫相續?你執著一個法,那個毛病不斷,就永遠相續不斷,所知障堅結相續不斷,難可解脫。因為這部經可以解脫你種種所知煩惱相續,他翻成「相續解脫」。另外第三本的真諦法師所講的《解節經》,煩惱解節義,煩惱就是節,你打開這個節,煩惱盡即解節,這是《解節經》的意思。
(三)《深密解脫經》
由智慧力緣甚深非常微密的道理,來解脫根本煩惱,所以菩提流支法師翻成《深密解脫經》,即當第三智慧解節也。雖有此釋據實,經文好像講得很幽深,顯現出這部經裡面能夠做到的意義。但是,你仔細去看《解節經》才幾品?三品。沒有全部翻譯出來。而《深密解脫經》有五卷十一品,這是完整的六十七張紙,如果是第一個翻成的《相續解脫經》它只有十七張紙,只有二卷,相當於《解深密經》最後二品,最後二品都是在講什麼?第七品在講十地菩薩跟十波羅蜜,第八品在講如來成所作事智相品。而《相續解脫經》他只是翻後面兩品,是菩薩道的修法與如來神通變化等二品。
《解節經》在講《解深密經》前面的二品---勝義諦相品,勝義諦相品就是在講空、圓成實性的道理,講道理也有一個,但,缺少後面的這些修證方法與神通變化,所以四版本真正比較完整的是《深密解脫經》跟《解深密經》,這兩個版本比較完整,不要看到經名有四個好像都一樣,你看這《解深密經》可以翻成《深密解脫經》,也可以翻成《解節經》也可以翻成《相續解脫經》,其實四譯本經文內容是不一樣的。只有這本《深密解脫經》跟第四本《解深密經》兩經經文比較完整,其它另外兩本譯本都是取其一部份翻譯而已,不能講這四本全都一樣,不然翻譯的人也有錯謬也。
言文義圓足者,如《解深密》具有八品。文跟它的意義全部圓滿具足的有《解深密經》八品,而差別者,這四本譯本,真諦法師的《解節經》只有《解深密經》前的兩品,後面的六品沒有了。而《相續解脫》當後二品,闕無前六品。《深密解脫經》有十一品,即將《解深密經》的勝義諦相品展開為四品,如果勝義諦相品算一品的話,等於多了三品,八加三就變成十一品。《深密解脫經》把《解深密經》的第二品的勝義諦相品一化為四,勝義諦相品在《深密解脫經》裡面把它分成四品,其實這兩部經內容大概都差不多,文跟義都圓滿,另外兩個你不能說同樣在講《解深密經》不一樣,一個講後部經文、一個講前部經文,沒有文義都具足。
(四)《解深密經》
然《解深密》諸所說處,文義明淨至文對釋,《解深密經》文義都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而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句對一句的去翻譯,叫做對譯。玄奘大師翻譯的都是這樣,他是採對譯。經文有很多是用意譯,把意思翻出來就好了,釋迦牟尼佛講的經文我們翻到中文來時,衪在講什麼把它翻出來就好,這樣有時候會失真。《解深密經》是玄奘大師所翻,一句經文翻成漢文一句話,這樣都不會錯、也不會說哪裡掉了。像《金剛經》一樣,鳩摩羅什大師他就把它意義翻出來而已,玄奘大師他覺得這樣有時候搞混了,所以採對譯法,這是大唐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解深密經》。
自下判文解釋,然判此經有其三釋。一云,此經唯有二分,一教起因緣即初序品,二聖教正說謂後七品,雖後經末依教奉行品中奉行非一部也。一云,一部總有三分,初一品名教起因緣分,次有七品名聖教正說分。後第五卷末,爾時曼殊室利下依教奉行分,然此奉行散在諸品於理無違。一云,此經有其五分,一教起因緣即是序分,二無等境界分謂次四品,三無等行分謂次二品,四無等果分謂後一品,五依教奉行分,謂即經末歡喜奉行,雖有三釋且依初說無有一部通奉行故。
這部經經專家研判,有三種解釋。此經唯有二分,嚴格說來本經說八品,一般解經時就是講三種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大概一般經文就分這三個部分。所有經一定都是有”序分”的,這個經典的正文在講什麼義理,是為”正宗分”,然後一定要流通,要囑咐誰來流通,是”流通分”。每部經大概有負責弘化的人,像《楞嚴經》是阿難尊者負責流通,說經到最後,釋迦牟尼佛指定要阿難住世流通《楞嚴經》,你不要進入涅槃,去享受那種寂滅之樂,你應該求如來菩提,使末法眾生不要著魔難,你負責弘揚這一部《楞嚴經》,流通分到最後說怎麼流通。
有的人就判本經只有二分,一個是教起因緣即初序品,這裡面講如是所聞、佛在哪裡、多少菩薩與會,總共有六種所要證信的,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因緣等這些事宜,叫初序品;另外一個是聖教正說也就是正宗分,謂後七品。雖後經末依教奉行品中奉行非一部也,這部經比較奇怪一點,後幾品裡面都有留結尾講”流通分”,每部經都是最後才講流通分。像《金剛經》在第十三品裡面講到這部經叫何經名、怎麼流通?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那也不是在最後。這部《解深密經》也是這樣,像勝義諦相品、一切法相品、心意識相品、無自性相品,每一品都可以單獨成立一個單元、然後流通,這裡講的不是最後一品才流通,一般經典是最後才依教奉行,因為它中間各品中就有依教奉行。
如果說本經只有二分也不大對,起碼流通分應該有,雖然沒有列在最後,經中後幾品每品後面都有一個流通分,告訴弟子等怎麼流通?誰要負責流通?另有一云,一部總有三分,初一品名教起因緣分,要說《解深密經》的因緣,就是序品。次有七品名聖教正說分,其它的七品聖教正分。第五卷的最後五卷八品末,爾時曼殊室利(文殊師利)下依教奉行分。但是我剛講的,不是只有第八品最後才有依教奉行,中間講的某些品後面也有依教奉行,然此依教奉行散在諸品於理無違,雖然是最後也有一個流通分,依教奉行。
另外有一種說法,此經有其五分,怎麼分呢?
第一個就是教起因緣即是序品分。
第二個講境界,有無等境界,謂次四品,就是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一切法相品、三無性性品這些境界,是無等境界,顯威德所證。
三無等行分是次二品,即分別瑜珈品、地波羅蜜品,此說瑜珈止觀怎麼修?菩薩各地怎麼修各自波羅蜜?這裡面也有談到止觀,經文中就把很好止觀理念說明。
四無等果分謂後一品,無等果是佛境界始有,佛佛平等是為無等等,最後品是如來說明成所作事智怎麼起神變、度眾生?那是佛果位才有的,這是最後一品。
第五個就是依教奉行分,最後曼殊師利依教奉行分,他雖然沒有一般所謂歡喜奉行,這裡不能歡喜,這些都是大菩薩,不能有歡喜心,經文末有歡喜奉行,只是說曼殊師利依教奉行。
上面有三種說法,雖有三釋,且依初說無有一部通奉行故。依第一個所講的,無有一部通奉行,奉行非一部,有好幾部,這是《解深密經》看它裡面的內容的情形。
又解三中,第二為正,具足三分義不違故。此當舊說序、正、流通。序謂由序起正說之由致,正即正宗所詮之宗義,通謂流通,通後世之勝利。
上面三種解釋之中,第二的說法可能比較正確,因為具足三分義不相違背,一般看經典都是序品、正宗品、流通品,第二種說法它是符合上面的說法。此當舊說序、正、流通分具足。序謂由序起正說之由致,正說,就是為講這部經的正理、真義。這部經的緣起是什麼道理?為什麼原因要來講這部經?這是序品。正即正宗分,就是詮釋這部經最主要義理。這部經已進入般若時以後,對於心的認知,跟心要怎麼起神通變化,主要義理在講這些。如果在講解脫的話,前面的般若期就好了,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得中道實相觀,你就不會迷失掉,能夠自我解脫、圓滿解脫、究竟解脫就好了,這還不是佛法的圓滿。
通謂流通,通後世之勝利,就是說這部經不是與會的菩薩聽完就完了,要把它轉述流傳下去,你得到好處,也要讓末法時期的眾生,能夠得到這些法要,所以要流通下去。
肆、本經的修行境界位階
下表是《相續解脫經》、《深密解脫經》、《解節經》、《解深密經》內容比較表,以《解深密經》做為基準,可知《相續解脫經》即是《解深密經》的七、八品,其他各品闕如;《深密解脫經》具有十一品,二~五品是《深密解脫經》的第二品,其他各品對照《深密解脫經》的三至八品;《解節經》是《解深密經》第二品化分成四品。從表中可以看出各個經文異同之處,在探討《解深密經》經文時,也可以同時參考這幾種譯本的相對內容。
佐佐木月樵大德曾研究《解深密經》、《般若經》、《華嚴經》等相關之處,談到《解深密經》是後般若期的經典,勝義諦相品是相當於《般若經》理論;其他大部份與《華嚴經》相當,如心意識相品第三與《華嚴經》忉利天宮會相當;一切法相品第四與《華嚴經》夜摩天宮會相當;分別瑜珈品第六與《華嚴經》兜率天宮會相當;地波羅密多品第七與《華嚴經》他化自在天宮會相當;而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與《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諸菩薩之神變能力相當,祇是如來成所作事品僅用文字敘述如來成事之義,未有舉例說明而已,而四十卷《華嚴經》是全部在談入法界法,約佔八十卷《華嚴經》四分之一的份量。(詳下表)
相關《解深密經》譯本與《華嚴經》比較 (表中數字是年代)
《相續解脫經》
求那跛陀羅法師
(394∼468)
《深密解脫經》
菩提流支法師
(出生?~508~537)
《解節經》
真諦法師
(499~569)
《解深密經》
玄奘法師
(602~664)
《華嚴經》
(40卷795)
(80卷699)
X
序品第一
X
序品第一
X
聖者善問菩薩問品第二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勝義諦相品之二
各般若經
X
聖者曇無竭菩薩問品第三
過覺觀境品第二
X
聖者善清境慧菩薩問品第四
過一異品第三
X
慧命須菩提問品第五
一味品第四
X
聖者廣慧菩薩問品第六
X
心意識相品第三
忉利天宮會
X
聖者功德林菩薩問品第七
X
一切法相品第四
夜摩天宮會
X
聖者成就第一義菩薩問品第八
X
無自性相品第五
本經主闡述
X
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之一之二
X
分別瑜珈品第六
兜率天宮會
相續解脫地波羅密了義經
聖者觀自在菩薩問品第十之一之二
X
地波羅密多品第七
他化自在天宮會
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
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問品第十一
X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入法界品(40卷)
(2006. 05.17.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