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法爾禪修中心--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50)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善祥比丘(舊名張玄祥居士)所撰,

                  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問:於勝義中,無我我所。云何此見實有所緣。答薩迦耶見,緣五取蘊,計我我所。如緣繩杌謂是蛇人,行相顛倒非無所緣,以五取蘊是實有故。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

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

問:如我見行相,緣五取蘊。有五我所見行相,緣五取蘊亦應有五。何故乃說有十五耶?

答:我見行相,緣五取蘊無差別故。但有五種,我所見行相,緣五取蘊有差別故,有十五種。謂我眾具於一一蘊,皆有三種差別相故。然此薩迦耶見,或應說一,謂五見中薩迦耶見。或應說二,謂我、我所行相差別,說為我見及我所見。或應說三,謂欲色無色三界別故。或應說五,謂緣五蘊有差別故。或應說六,謂於三界各有我見、我所見故。或應說九,謂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九地別故。或應說十,謂緣五蘊各有我見、我所見故。或應說十二,謂緣十二處有差別故。或應說十八,謂於九地各有我見、我所見故。又緣十八界有差別故。或應說二十,謂分別緣蘊,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色是我、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受想行識亦爾。

五蘊各四,故有二十。或應說二十四,謂緣十二處,各有我見、我所見故。或應說三十六,謂緣十八界,各有我見、我所見故。或應說四十八,謂分別緣處,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眼處是我、我有眼處。眼處是我所,我在眼處中。餘十一處亦爾。十二處各四,故有四十八。或應說六十五,謂分別緣蘊,我具行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色是我、受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器。如受有三。想行識亦爾,四三十二并觀色是我,總有十三。如觀色是我有十三,受想行識亦爾,五種十三,為六十五。或應說七十二,謂分別緣界,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眼界是我、我有眼界。眼界是我所、我在眼界中。餘十七界亦爾。十八界各四,故有七十二。

開頭講問於勝義中,無我、我所勝義諦決定相,沒有一切法無我,無我所,這可以說覺知,無我我所是說無心用,不管是主動、被動,起心動念、妄想習氣相應,都是屬於心之用,云何此見實有所緣,既然沒有我、沒有我所的話,那此見實,實在是沒有所緣,一切法要有所緣,才能起法,心不淨是。若是心淨,那有法起,這時也可以有緣起,緣起不執這就是聖人,執取這是凡夫,一切法就是緣起法。如果我們在講勝義諦相的話,實無有緣,為什麼說沒有緣?因為這些都是虛妄不實在的因與緣,所以要求解脫,要說勝義諦相,你就不能說實有所緣。

如果有所緣,就是後面要解釋的,你為什麼會有所緣?答:薩迦耶見sat kāya-di上次講過薩迦耶見,就是有身見,dṭ是見sat kāya,是從五陰誘起的,所以你只要取五陰緣起相,你就會有緣起。你說五陰非我,不執著,那前面所說就能無我、無我所相應。所以他說有薩迦耶見者,緣五取蘊,計我、我所,沒有一個我,說有一個我,沒有一個心起、滅,沒有一個法相應,你說確實是有法相應,那就是屬我、我所,有所習氣毛病。不然就是你的覺知,覺知真我也有緣起,但是它緣起以後,它就不住一切法,前面就有標榜了,勝異諦相是一切法無住,那這樣就實際有緣起,但觀它無緣起,或不去說好說壞,不去說是真、是假。

如緣繩,看到繩子就以為是蛇,如緣杌,看到杌以為是人立著。杌者只有主幹而沒有旁枝的樹幹。又如稻草人之類,人見就以為是人,這個就是形象顛倒,非無所緣,有所緣,但不真實是實境,所以它說是形象顛倒。你可以看外境,可以聽聞外境,甚至可以看外世界,外太空世界,或是其它千百世界都可以,這就是有所緣,但你只要不取其境,就是勝義諦。

如果你把它看成真的有所緣,你也會有顛倒,有顛倒想,你就不能得究竟涅槃。所以對一件事、對一個法,對一個對象,只要你起心動念,你就是有所執著,不然你就可以看、可以聽等等,但不起心動念,這就是勝義諦。這兩個層次,不是說勝義諦就沒有覺知了,是有!但是它不去執著為真。

取五蘊身具有我、我所,其實講起來就是實有所緣,但是緣了以後,起顛倒想,所以形像顛倒,如果沒有緣起不了法,若有所緣,以五取蘊為實有,我們色、受、想、行、識這五陰身,收集了色法和心法,都認為是真的,色法-五根、六塵等是,受、想、行、識這是心法,心法是六塵產生六識,心對塵產生六識,就會產生受、想、行、識的六識功用,所以色法和心法兩個都是有所緣,而實際上起法、有形象,但是不要執著它,一執著就會有顛倒想,五取蘊實有,你不能說它沒有,修空觀、修解脫,當然說沒有,但實際上大乘菩薩法,你要承認它有,沒有的話起不了一切法,你有所緣起,當然是有一個對象,只是緣起,不要去執著它,一執著就會顛倒。

上面講的二十句薩迦耶見,有一個等於是公式一樣,套進去,它就變成五句、十句,然後再五個色、受、想、行、識套去,就變成二十句。

所以取我、見我、取我見、取我所,有幾個是我見?有幾個是我所呢?答:有五個我見,我中有我,法中有我,這五個我見。每個色、受、想、行、識中都有我,也有我見,所以後面講,謂等隨觀色是我,觀受想行識是我,這五個,五取蘊,你這個有提你看是我,你的憂喜苦樂覺受,高不高興,這種覺受,你也認為是我,你一高興,你就認為你在高興,你在生氣,你就認為你在生氣,其實都是你的習氣,不是真的你。

如果你思惟,想陰,思想,想東想西、想要這樣、想要那樣,想蘊就隨著想,當然就有得想,想中如果一直執著這樣、執著那樣,你就有個我,在我們微細的心裡面,包括你潛意識的影像,這是在行陰中,這行陰,一般我們會講行為,這裡我們不是講行為,行為應該是色身,行陰非常微細,深廣,這是你阿賴耶識裡面儲存的一切種子,都是一個法塵、一個法塵,一個影像、一個影像,很多的,不一定很規矩固定的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面,哪一個因緣成熟了,你掃到它了,它就現起,一般人看不到它。

如果你心眼開了,有時候夢中也會現,定中也會現,打坐的時候它就現,這不是你觀的或是你想的,而是你潛在行陰的種子現起,然後入心,心可以講說是真我第八意識,你本來的面目,也可以講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前五識跟第八識可以說是真的心,六識和七識它是不真實的,六識起於分別妄想,所以產生覺受,七識起於種種的推想、考慮事情等等的,都屬於想陰,所以這色法各大類中,你把它說有我,後來又加了有一個有我所,有我在想,有人在覺受,在行陰中,我有識陰等等的,就會產生一切法,所以是我所稱之。

我所就很多了,以前我們講過五十煩惱法、不相應法、或是無為法、八大心王,十一善法、五遍行、五別境等,都是屬於我所裡面,所以講心所法都是屬於我所,因有一個主觀的我,有一個產生一切法的法相,所以我、我所兩個,一般的人會執著他們是這樣,有薩迦耶見的人,我在受想行識中,第一個我見,我在受想行識中,所以說我是在五識中,問如我見行相,緣五取蘊,有我所見行相,五取蘊亦應有五個,何故乃說有十五呢?這中間有身見發生作用。

他解釋說我見行相,緣五取蘊無差別故,才有五種,我所見的形相,本來色受想行識,用我來見,只是色受想行識,但是你如果開始動心念,譬如現在講,它就開始有我中色,有我中受,有我之想,有我之行,有我之識,每個都產生,所以取五蘊有差別,就有十五種,不是前面說我有幾個,現在說─法中有我,以我相為主,我後面還有色、受、想、行、識,種種的差別相,合計起來總共有十五種,這怎麼算呢?謂我眾具於一一蘊,我都全部概括在我的身,我的受,我的想,我的行,我的識,所以說有三種差別相。

然此薩迦耶見,應說一,謂五見中薩迦耶見,只有一個薩迦耶見,或應說二,此見有我或是我所;或又說三,就是說我見及我所見,每一個字都可以產生三種差別相,這上面所指的就是三種差別相,既然三種差別相,我見就有十五種差別的現象,你問說,也是有這三種差別相,所以有十五種,這就是上面所說的解釋,讓你了解,為什麼說會有十五種,不是只有五嗎?不是只有五,因為我、我所見的相,然後我見及我所見,又是一個差別相,然後我所、我所見,我見、我所見,這又是一個,所以是三個,所以應說為三。

所以說是三的話,剛剛講三,是三種差別相,現在你說薩迦耶見,有一就是有見,二就是我跟我所,三的話就是欲、色、無色等三界別故,如果把我見分成在三界中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都有差別相,所以說又增加三個了,所以說心是不得了的,我們的妄想實在太多,你修行到欲界天,你到想欲界裡面的色受想行識,裡面有我、有我所、然後有我見有我所見,這各有三種相。

修到色界的四禪天的,它也是生起這三種見,它有一個實際我,可以見人,有一個我看到外面的天空,或者外面的世界,這我所見,然後我所見以後,產生我的心態、我的想法、我的觀念、我的執著,這就是我,我所跟我見、我所見,這三種乘上去。如果是無色界的話,也是有三種相,離不開我、跟我所差別相,跟我見、跟我所見,就從我見之間,再從三界乘上去,就越來越多。

如果說有五個薩迦耶見,我見,如果說薩迦耶見有五的話,五就是緣五蘊有差別故,等於是上面所說的,五蘊身各有差別,如果再分各有三個差別相,就是十五種差別相,如果說薩迦耶見有六種法的話,即指三界各有我見、我所見,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乘二,就是六,所以說有六種。

如果說是九,謂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總共有九地,這薩迦耶見有九地,欲界九地,新來的同學對這可能比較不了解,三界九地,九地就是指修行的九個層次,第一個是我們五趣雜居地,凡夫、聖人都可住在一起,我們的土地上,再來是離生喜樂地,這是初禪境,如果你有學打坐,這是欲界初禪;定生喜樂地,這是二禪,為什麼初禪離生喜樂地沒有定呢?因為它還未到地,這叫未到地禪,只是離開欲界的生死,離生就是離開欲界,不會生在欲界裡面,這是有會生在欲界天,離欲界生死。然後得樂生喜樂地,是三禪,捨念清淨地,這捨有兩種說法,一是平等心,一個是不分別、捨一切念,不管是好念還是壞念,都捨去了,不想了,不想了對一切法,等於就有平等心,所以捨念清淨地就是四禪,這是色界。

再來無色界,沒有色身了,只有一個心,就像開悟的菩薩,就屬於這裡,如果你說你是菩薩,但還有身,那不是真的菩薩,只是地前菩薩,阿羅漢也還有身,這身就像一個人一樣,雖然不像肉體,但還是有一個樣子,無色界是沒有這個樣子,沒有形相,這就是空無邊處定,這無色界是沒有所謂的天,只有定,識無邊定,無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這四個加五趣雜居地、四禪天就有九地。

如果你修行若只做善行,像有一些別教派,或說是佛教徒,但都是做一些善事,頂多也是到五趣雜居地的欲界天,如果你有修禪定,斷了淫欲心,修禪定,進入初禪,有覺有觀,入二禪,心有定,所以會起歡喜心,入三禪,所以叫離苦妙樂地,這色身上沒有痛苦,就會快樂,再來捨念清淨地是四禪,這個是心產生歡喜,身充滿氣,然後不動心了,就一境性,心產生了境,不管是心念、還是影像,都是從自性而起的,一起就不會再動第二念,沒有第二念、第三念,這後面都沒有了,就只有一念,這是我們在講的這個,一切法無住,你說我們講的就是這個嗎?不是!是心不動而已,還沒打開,是初心而已,打開第八意識還留在後面這裡。

真正開悟的地上菩薩,一定是無色界的境界,它可以證入無餘依涅槃,如果是還有身的,它是證有餘依涅槃,這是前文,所以四禪天的天神,學佛法可以證得有餘依涅槃,無色界的天神學佛法,看到經典,或是有佛在,它當然可以證到無餘依涅槃,當然祂就是地上菩薩。

如果是說有九的話,薩迦耶見有九,你看每一地是不是都有所執著?就是以為他色身所現的相,我所、有我、有我所見,然後我、我所、我所見這三個差別相,所以九地,講起來九乘三就有二十七種執著。

如果講說薩迦耶見有十的話,謂緣五蘊各有我見、我所見,五乘二,我見、我所見,五乘二就有十個。

如果說薩迦耶見有十二的話,謂緣十二處有差別相,十二處六根六塵,如果緣十八,謂於九地各有我見、我所見,所以九乘二就有十八。緣十八界有差別故,所以十八界講六根入六塵產生十八觸。十二觸就是六根入六塵境,就是十二,有時候講十二入,有時講十二處,如果再加一個六根入六塵產生六個心,這就是十八界,在唯識的名稱上面,都離不開這個,六根入六塵產生十二處,產生六個心識,所以是十八境,如果緣十八,九地各有我見、我所見,就十八境,就是差別相。

如果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個的話,謂分別緣蘊,緣蘊就有五蘊,我具行相差別,然後不分別所起處,我就是我見,我見形相的差別,然後不分別所起處,這是一個,不分別所起處有甚麼法則呢?如等隨觀,相等觀,所以色是我、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這是上一節所講的,薩迦耶見有二十句裡面的第一句,第一句,色中有我、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然後受想行識也是這樣,所以四乘五蘊就個別成就二十個,五蘊各四,所以有二十。

如果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四的話,謂緣十二處,十二處裏有我見、跟我所見,所以六根、六塵等十二處,裏面有我見、跟我所見,這樣十二乘二就是二十四。如果講薩迦耶見有三十六,謂緣十八界,十八界裏面各有我見、我所見故,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之中我見跟我所見,所以十八乘二就是三十六種薩迦耶見。如果講到四十八種薩迦耶見,謂分別緣處,緣處分別,我具行相差別,這個是講不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眼處就有我、我中有眼處,眼處是我所,我在眼處中,就這樣每一個字就有四種形相,四種形相乘十二就是四十八,所以他講我在眼處中,這前面四個,這是講眼,那麼耳呢,耳處是我、我有耳處,耳處是我所,我是耳處中,這樣就有八了,這樣一直出來,總共有六根、六塵,就這麼一直去拆這十二處,這十二處各有四種,就有四乘十二就是四十八,如果講薩迦耶見有四十八。

如果講到薩迦耶見有六十五的話,那是怎麼去合起來的?分別緣蘊,蘊有五蘊,然後我就具行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就色是我、受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這是上面所講的,如受有三,想、行、識也是這樣,所以四、三,那想、行、識前面有四,就十二,所以四三成十二,觀色是我,所以總共有十三個。如觀色是我有十三,那受、想、行、識也各有十三,五種十三,就是六十五,這樣算得出來吧!

色是我,受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就是四,四三成十二,這裏給你標的是第一個四,受有三,這個差別是我、我所,還有我所見,我所這差別有三種,然後想、行、識就是各有四個,所以就有十二,應觀色是我,有十三,所以如觀色中有十三,受、想、行、識也各有十三,所以五乘十三就是六十五。

最後一個講到七十二最多的,這還不是最後,如果這麼緣下去的話,以佛法來講,是無量無邊的執著,就是薩迦耶見,謂分別緣界,我具行相差別,以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的處,如等隨觀,就有五根眼、耳、鼻、舌、身、意,然後色、香、味、觸、法,然後也是同樣在眼界是我、我有眼界。眼界是我所、我在眼界中,這樣六根、六塵、六識算在一起就是十八,這裏只舉一個作範例,餘十七界亦爾,就是耳界是我、我有耳界,耳界是我所、我在耳界中,再來是鼻,鼻界是我、我有鼻界,鼻界是我所、我在鼻界中,這是第三個,這樣一直推演下去,先是六根,再來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再來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就是這麼十八個去套這四個,所以十八乘以四,就成就七十二種法。

這是高位的說薩迦耶見,是執著那麼多的法,如果你可以住在勝義諦中,你也是同樣可以感覺這些法,但不去分別它,這樣就是勝意諦相,無我、也無我所,如果你有我、有我所,然後就會演變成無量無邊的一切法,這就已經概括了佛法,你知道佛法在講甚麼,講薩迦耶見為初,然後就產生無量無邊的執著,執著裏面就有一個我,還有一個我所,還有一個我所見,這三個分別就產生無量無邊的法相,輸入不同,你所緣的對象不同,就變來變去,離不開我們所說一切法。

 

或應說四百八,謂分別緣處,我具行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如等隨觀,眼處是我、色處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器,如色處有三。餘十處亦爾,十一種三,有三十三,并觀眼處是我,總有三十四。如觀眼處是我有三十四,餘十一處亦爾。十二種三十四,為四百八。或應說九百三十六。所以薩迦耶見若分別緣於二見(我、我所)、三界、五蘊、九地、十二處、十八界等,則可有一句乃至九三六句之薩迦耶見;然若以相續、世、剎那等之法相以分別之,則有無量之薩迦耶見。

或應說四百零八法,剛剛不是說薩迦耶見有七十二種就完了,還可以說到四百零八,這樣就完了嗎?沒有!還有九百三十六,這樣就沒有了嗎?還有無量無邊法執!佛法為什麼可以變的那麼細?你要講甚麼,它都可以有一個名相,這是要你擴大眼識,因為《大毗婆沙論》,它是菩薩在論法的,你論的出來,代表你懂得很多,你一下子就懂了,那你才能講得那麼多,所以有時候為什麼一句佛法,講了好幾個月或好幾年都講不完,因為越高層的菩薩智慧越多,所以他可以從前面一直演變說種種內涵,所以懂得多就是真菩薩。

你光會度人,但不會講,那不是真的菩薩,所以以後你真的有一點成就,你要進去讀《大毗婆沙論》,你今生受用,以後也會受用,因為你視野越來越廣,不會講來講去就是空、有、有無相,不要執著,講來講去就只有講這些。你看《大毗婆沙論》這些菩薩所論的,我們稍微看一下,祂們在論些甚麼?光是薩迦耶見就講到七十二種了,後面還可以講到九百三十六。

講四百零八的話,謂分別緣處,我具行相差別,亦分別所起處,我來分別你所緣的處,所以如等隨觀,就眼處是我、色處是我、瓔珞是我、僮僕是我這四種行相,如色處有三,餘十一處亦爾,有十一種有三,就三十三,并觀眼處是我,總共有三十四,眼處本身,所以三十三,如色處有三,三四成十二,加一個我,餘十一處亦爾。色處有三,就十一種有三,各十一種,剛剛講的是這個眼處是我,然後餘的還有十一種,那十一種有三,十一乘三就是三十三,色處有三,眼處再加一,就是三十四,如觀眼處是我有三十四,餘十一處亦爾。三十四乘十二等於四百零八。

這裏講的六根、六塵,這十二都有三,他拿一個出來講,眼處有我,色處有我,然後眼處有我,色塵有我,外物見有我,我的同步是我,所以分三個,餘十一處也是這樣,所以十一種,各有三個,就是三十三,再加上一個處是我,就是三十四,這裡搞得有一點迷迷糊糊了,你們看懂了嗎?

不管它怎麼算,眼處,如觀眼處是我有三十四,其他十一處也是這樣,所以十一處再加上剛剛講的,就變成十二處,十二種三十四,就成了四百零八。

最後一段,或說九百三十六,所以薩迦耶見,若分別緣於二見我跟我所,三界-色界、欲界、無色界,五蘊-色、受、想、行、識,九地-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十二處-就六根入六塵,十八界-六根入六塵,再產生六識,這樣全部加起來,則可有一句,乃至九百三十六句之薩迦耶見。

剛剛講十二處,就是四百零八,是在十二處裏面算的,再加上六個十八界,就會變成九百三十六,不管怎麼算,大家要有一個概念,都離不開我見、我所見,進入三界,三界裏面,欲界我所見,欲界有我,然後色界,然後無色界,然後色、受、想、行、識,都套入我、我所見,然後九地也是套入我、我所見,這十二處也是眼中有我,眼根有我,有我所見,耳根有我、我所見等等,然後這個色、聲、香、味、觸、法,裏面都有我、我所見,到十八界的話,再加一個六識,眼識中有我、有我所見等等,這麼乘起來,就是九百三十六個我身見。

再來就是結果了,然若以相續,你說這樣才第一念而已,如果第二念這麼下去,就乘以二了,第三念再起變化,就乘以三了,那今生有幾個相續的念?沒完沒了!不只是今生,還有後世,所以再把世加進去,再一剎那、一剎那之間的分別,一剎那是九百多個念頭,零點零一三秒,剎那是印度在講的最短的時間,相當於七十五分之一秒,你彈個指還太長,一剎那之間就有九百多個念頭,所以這在九百三十六句所有見裏面就有多少?所以總歸一句話,就是有無量之薩迦耶見。

你只要執著世間法,只要執著出世間法,也是都有執著,如果菩薩不執著世間法,也不執著出世間法,那就是勝意諦相,總結他就是在講這個道理,如果你要進入心細的變化,有一個我、有一個我所見的法,它就產生無量無邊的法,一執著就變成你的身見。

 

如何破一切見縛?便以三事,尋求見趣。一以自性,二以對治,三以等起。脅尊者言,不應如是尋求見趣,如不應責無明者愚盲者墮坑。評曰:應以三事尋求見趣。所以者何?若以三事尋求見趣,則具縛異生,亦畢竟不起,如以聖道永斷遍知。

那麼多要怎麼辦?學佛法就是在脫離,如何破一切見縛?你有所見就是薩迦耶見的開始,有身見就會變成無量無邊的執著,那怎麼破這種一切見,這些見綁住了你,就是見縛,便以三事,尋求見趣,有三種產生這些法,一以自性,二以對治,三以等起自性。

你大略應該要了解了,先認識自性svabhava,自性遇緣就會起一切法,乃自性產生、發起自性,如果有緣來了,它會應緣,應緣無住,就是一切法無住,這是勝意諦相,應緣你就產生無量無邊的法,剛剛講的,總歸一句無量無邊的法,你這自性有這些毛病,就要對治。

怎樣來對治?第二個講對治!聖人祂不用對治了,祂等起,起不去執著,就沒關係,有法起就起,有甚麼關係?祂不怕啊!因為你心不淨,所以有起種種的不好的妄想念、或是習氣毛病去發作,所以才要對治,如果一個人修到中性的話,要甚麼對治?不對治!沒有善惡!這些心都沒有了,不執善、不執惡,這種人要不要去對治?做善事要去對治它,可以不去做壞事,喜歡做善事的,叫他不要再做善事,或做了善事不要執著,這都是要克制,

佛的智慧,給你一個根,你不去做善事不行,但你做善事不要執著,不然你出現起法應緣,無量無邊的法,你做的是善法,善法也是有善報,還是要受報,所以大乘佛法告訴你,可以做善事,但是不要執著,這是等起

脅尊者言,要是具足一個大德,就不應如是尋求見趣,善事不是很好嗎?不應如是尋求見趣,如不應責無明者愚盲者墮坑,他說,一個是自性了解它,一個是知道了要怎麼來對治它,一個是等起幻一起法,這樣看起來,我們應該會同意,他說不對,因為你不要去有這三種尋求見趣,見就是執著,趣就是去向、導向甚麼甚麼處,如果你有這三種事去尋求見趣,好像不用去責備無明的人、愚痴的人、眼睛瞎的人,墮到坑洞裏面去,眼睛、愚痴、瞎掉的人,走路沒看到路,當然會墮到坑洞裏面去,你有這三種情況,也會墮到那裏面去。

評曰:應以此三事尋求見趣,邪知的講不要這麼三種去對治一切法,《大毗婆沙論》裏面評論說,不是那樣講,要這麼來處理,為什麼這麼講呢?若以三事尋求見趣,則具縛異生,這邊又引出一個理論出來了,如果你自性以對治一切法,因緣起,用你的心性等觀一切法,不執著的話,你就可以無異生。

異生就是我們在輪迴,每生一次就是異,縛就是把它綁住,縛前面加一個具,就是全部把它綁住了,具縛異生,這個法是好的,一個是自性的認知,一個是你用不清淨心,這還要對治,這對治以後,你有能力等心觀一切法起,這樣這三事都做到的話,你就具縛異生畢竟不起,如以聖道永斷遍知,這樣異生畢竟不起,就不會再輪迴了,這樣就已證到永遠斷掉你所有知見、遍知的種種知見。

所以這問題在於「等取」這句話比較重要,因為你「等取」就是勝義諦相,就是你可以觀一切法的緣起,但是你的心跟它平等,沒有甚麼善惡分別,只有事情的發生、事情的完結,沒有你之間的起心動念相應,這種不是我們所要講的勝義諦相嗎?不是不覺不知,是覺有知但不去執著一切法,不必去說好、壞等等的心,你有這種能力的話,就可以真正脫離輪迴。

 

凡夫起變異而生邪見造惡,故稱異生。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別異之果報;有關異生之語義,據《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五載,異生之意即起異類之見、異類之煩惱,造異類之業,受異類之果、異類之生。

後面講,凡夫起變異而生邪見造惡,為什麼叫變異?佛法名相有分段生死、有變異生死,變異就是到無色界或色界以後,這些聖人,準聖人還沒有成就阿羅漢以前,他們一入定就會起心動念,只要起一個心、動一個念,初念起即化生,這就應生,就像我們一個人一樣,已經出生了,念滅了,人死了,所以這聖人在入定的時候,它一念萬年,萬年才產生一個念,因為祂在定中都不起念,但是這定中並不是佛法的解脫,它是用氣壓住你的腦筋,讓你不要亂動,但是壓久了,一萬年總會動一個念,動一個念已經一萬年過去了,這就是一念萬年之義。

那你說壽命有幾千歲,有多少念頭可以玩?你說一萬年很久,但在他們定中時間是飛快的過,我們是在苦難之中,才覺得日子過得很不好,所以感覺很久,在定中,如果你打坐打得好的話,感覺怎麼一下子就兩小時、三小時、一炷香過去了?那是情況很好的時候,這跟你的心境連在一起,在定中的人,他時間過得飛快,這念起就生了,念滅就死掉了,這就是變異生死,這是在講聖人的境界,起碼是色界、無色界以上天人的境界,所以你如果有變異生死,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天神也是凡夫,為什麼是凡夫?因為他還有輪迴,他起了變異心,就生邪見、就造惡,故稱異生。

念起、念滅算一個變異,分段生死是一般的,五趣裏面的欲天、忉利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個比較不算,或是聖人、阿羅漢,五趣他們都是分段生死,色界天他們也會分段生死,只是時間久一點,所以叫做異生,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差別之果報更是異生。有關異生之名詞,在《大毘婆沙論》裏面,說異生之異即起異類之見、異類之煩惱,造異類之業,所以越低天的天人,他們所造的業就越多,受異類之果、異類之生,叫異生,這是在講凡夫的起心動念、造業。

我剛剛講的變異生死,是這些高層次的天神,他們心念的起滅,如果你有自性,對治等起的三事做得好的話,你就可以如上面所講的,具縛異生,就把你一生一生之間會輪迴的業力,把它綁住。

 

論說:此中應廣說實法師因緣,謂昔在此迦濕彌羅國(Kaśmīra,即我稱之罽賓國)中,有一阿練若(araya)處。諸瑜伽師(Yogacāra)共會一處,論說諸見。作如是言,聖者於此無量過患,諸惡見趣,永不現行,甚為希有。時彼眾內,有一法師,名達臘婆,謂眾人曰,聖者於此諸惡見趣,已斷遍知,永不現前,有何希有?如我今者,具縛異生。以此三事,尋求見趣,設我於此見趣,更不現行,乃為希有。

後面繼續提出論說:此中應廣說實法師因緣,再舉一個法師來講,為什麼你有這三種事情做到的話,就可以具縛異生,具縛謂具足煩惱,指具足見修二惑者。

下面講故事了,這是世尊講的,引用來證明,祂說以前在迦濕彌羅國,Kaśmīra,即罽賓國,有一個阿練若(araya)處,郊外潔淨的地方,諸瑜伽師(Yogacāra),共會一處,Yoga是瑜伽,瑜伽師他們共會一處,論說諸見,作如是言,聖者於此無量過患,聖人還是有很多的過錯,很多的諸惡見趣,讓它們永不現起,甚為希有,既然是聖人,他們無量的過錯,諸惡趣的所見,他永不讓它現起,所以這樣是甚為稀有,我們說聖者,就是解脫的人,如以石壓草。

時彼眾內,有一法師,名達臘婆,Dravya,謂眾人曰,聖者於此諸惡來修行見趣,是已斷了佛性之遍知,永讓佛性不現前,這有何希有?他說聖人種種見趣只是把它斷掉,不讓它現前,這樣並不是最高明的,他說 : 如我今者,具足煩腦之異生(這句話是上面講的),像我現在已經修證到可以完全綁住輪迴一生又變一生的那種狀態,以此三事,(一以自性,二以對治,三以等起)尋求見趣,他是學這三個功夫,甚麼功夫?認識自性,然後來對治,自性是真,自性應緣以後所起的妄想是假,或者外境是假,你怎麼來觀它等起?這三句話已經在告訴你怎麼修行了!這個達臘婆,他就是以這三個大事尋求見趣,這樣去追逐,得到這三種境界。

設我於此見趣,更不現行,他在這三種見趣,等於是有所執著,趣向於自性對治等起的方法,你說不能執取,我執取了,但是我是不讓一切異生現起,而更不現行,乃為希有,這才是真正的!你們只是把不好的都壓住,就沒有了,永不現行,這不稀奇!你說他還是具縛異生。

 

爾時,眾中有阿羅漢,作如是念,具縛異生,乃能於此賢聖眾中,作師子吼,甚為希有。吾當後時驗彼所言,為實非實。然所積財必歸於盡,一切高貴必當墮落,一切合會必當別離,一切壽命必歸於死。此實法師,後命終已,還生本國婆羅門家。彼阿羅漢天眼見之,數往其家而問安不,如是荏苒至年長大。時阿羅漢為試驗之,取彼嚴具而問之言,此是誰許。彼默不答。其母謂曰,兒今何故不答師問。彼白母言,師所問者。世間所無,當云何答。母曰,世間無何等物。彼言,無我。所以者何?以一切行皆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無生者無養育者,無作者無受者,唯空行聚故不應答。

這個時候,眾中有一個阿羅漢,就這麼想,我問你具縛異生,就有這個功夫,乃能於此賢聖眾中,作師子吼,解說無上大法的法師所講出來的話,就等於像獅子在叫一樣,會讓大家驚嚇、驚醒,引起注意的,像世尊所說的法都是作獅子吼,所以甚為希有。這個阿羅漢說他已經可制具縛異生,到底是光講話呢?還是真的做得到的?吾當後時驗彼所言,我應當在以後來考驗他所說的話,是不是真的能做到?是真的嗎?還是不真的?為實非實,然所積財必歸於盡,你所積的財富最後都是必須散盡,一切高貴必當墮落,這是無常,一切合會必當別離,一切壽命必歸於死,這在講世間的無常。

此實法師,最後還是要死,後命終已,還生本國婆羅門家,還是生在剛剛講的那個國家迦濕彌羅國,他是在婆羅門家出生,彼阿羅漢天眼見之,他剛剛在起心動念懷疑他講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阿羅漢用天眼看他,就常常到他家去問安,因為他還小,去問安的時候還很小、不是很大,如是荏苒至年長大,比較大一點,可以講話問他、考他。走路都還不能走,怎麼考?不行!所以荏苒,時間很快地等到年紀大一點,時阿羅漢為試驗之,就來考他了。

取彼嚴具而問之,他身上穿很多,他出生婆羅門家境不錯,身上有很多的裝飾品,瓔珞、瑪瑙很多一大堆的寶貝,阿羅漢就問他,此是誰許?這是誰給你的?這是考試!我們不知道的人,馬上就會說這是誰給我們的,年紀還不大,雖然這小孩已經長大了,但還是不會很大,彼默不答,不講話,其母對他說:「兒今何故不答師問?兒子啊!今天法師在問你為何不答呢?」這小孩子就跟媽媽說 : 「師所問者,世間無法,他所問的東西,世間沒有這個東西,叫我怎麼回答?」你說沒有東西,嚴具也是東西,誰給你的也是有東西,怎麼會沒有東西?在世間相裏面,不能執著有,所以他就不答。

但是他媽媽問,要給處,他就回答,他母親就問他了 : 世間何等無物呢?沒有甚麼物呢?這小孩就說了,無我,沒有一個我,所以沒有一個給我的嚴具,也沒有一個所謂的嚴具給我。沒有!這是前一世所修證的,帶到今生來了,所以者何?一切行皆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補特伽羅這中陰身,有中陰身就有輪迴,你的優遇是補特伽羅演化出來的,無生者無養育者,無作者無受者,唯空行聚故不應答,這年紀小小的,阿羅漢來考他,他過去世所說的解除具縛異生,並不是空口講白話的,他有修證到那個樣子,所以他是以三事見趣,就這麼得到了,有人說這不對,他就做了,就這麼做到離具縛異生的。

我們現在才在學佛法,要知道說現在一切都不能執著,不要執著世間的一切有我,有情、有生命、有一個中陰身,也沒有所謂生、也沒有所謂養育者,也沒有所謂作者、也沒有所謂受者,不是誰給我、誰不給我,有誰來接受,沒有!什麼都沒有!

 

時阿羅漢聞已,歎汝於前世賢聖眾中,作師子吼,具縛異生。若以三事尋求見趣,設經多劫亦不現前。斯言有實,是故應以所說三事尋求見趣,有大饒益。

這時候阿羅漢聞已,歎汝於前世賢聖眾中,作師子吼,感嘆他說你在前世,在那麼多聖人裏面作獅子吼,說你已經證到離具縛異生,把一世一世輪迴的異生綁住都解除它了,不讓它再現起煩惱了,所以若以三事尋求見趣,如果以自性對治等起的方法,去用功的話,設經多劫亦不現前,不會再作輪迴、異生。

那他為什麼又來?如果真的已經是可以離具縛異生的話,來不來,你說他有來,你又犯了上面的毛病,無所生、無所不生,所以已經離具縛異生的人就不怕來,知道嗎?如果他說想入涅槃,那就是怕死,為什麼?怕不入涅槃,要是一迷糊就完蛋了,所以趕快入涅槃比較好,除具縛異生的人要有這個能力,所以菩薩是已經離具縛異生了,祂為甚麼敢再來?因為祂已經看破生死,所以不愛生死、不愛涅槃,來就來了,所以他又來了。所以他就讚嘆他,以這三事尋求見趣,不管你經歷多少劫,這異生都現不起來,斯言有實,你上一世所講的話都是真的,是故應以所說三事尋求見趣,有大饒益。

這些人都是聖人,但每個人對法的理解還是有高低,世尊就說不能這樣,這樣也是偏住一個法,但是他這裡他就可以就做到,把所有煩惱異生都離縛。我們學三個事情,自性、心起,心要悟自性,你不見性,見性就要悟自性,甚麼叫自性?你心都還沒打開,怎麼能夠看到它?看不到!你心要是打開,你就可以看到起心動念,然後你可以覺知它,它在起心動念,它在應緣,那應緣是以實際的空性應緣,還是以你的習氣在應緣?當然第一念都是以空應緣,每個人來我看了,這是我空性經過自性看到這個人,然後第二念就起了,這個人我不喜歡,妄想習氣就來了,為什麼不喜歡?這個人以前跟我不對盤!所以有這種習氣,就要用第二個對治,如果沒有習氣的話,自性因緣起,就等起觀就好了,等起、應緣、起法、法就是法,也沒有善、惡,也沒有好、惡,滅就滅了,生就生了,這不就是勝義諦相嗎?這不是一切法無住嗎?

所以名相不一樣,但都是相同的道理,所以我為什麼引用這一段來證明前面法湧菩薩所問的勝義諦相是甚麼,用其他的聖人所修證的過程,我們就可以了解它,確實可以做到具縛異生。

 

【爾時世尊告法涌菩薩摩訶薩日: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於超過一切尋思勝義諦相現正等覺,現等覺已,為他宣說顯現開解施設照了。】

世尊就告訴法涌菩薩:大略來講,善男子!你所說的是對!就是如是!如汝所說,我已經超越過一切的尋思,不用腦筋去想,如果你對一件事、一個法,動過腦筋去想,那個就不是自性,那是經過你的思惟,所以一句話,你隨心而出,不經過思考,那就是世尊的境界。這勝義諦相,看到一個境,不去經過腦筋想,然後不想,就不會執著,然後現正等覺,正等正覺。

這一段講正等正覺,法都平等,這才是真正的覺悟,如果法有不平等,那就不是真正的覺悟,因為平等和等起是一樣,自性面對因緣的時候,它起來,然後它滅了,你看到一個人,看到人就是人了,你不要去想是男、是女?是好、是壞?是你喜歡、不喜歡的,這些都是多餘的,如果有這些分別心,你要用第二個來對治,你要去對治它!如果不必對治了,不必對治就得等起了,那你還看甚麼?你走了,我也不會說要留客、不留客,你來就來,要回去就回去、就走,你心裏的法來來去去,隨它而自在,這就是勝義諦相。

所以你要證得到這種勝義諦相,現正等覺的話,你就有能力再進而一步,為他人宣說顯現開解施設照了,也就是你才能夠行菩薩道,去開示人家,讓人家也能懂,講完了,你說我沒有講,我們經典剛開始時不是這樣講嗎?二位大菩薩在對話,甚麼叫有為?甚麼叫無為?作有為不做有為想,作無為不做有無為想!菩薩不是說我學到空就好,修到空是解脫沒有錯,我還是要講,講完了還是空,不執著,解深密經是教菩薩就是學這種法,這種法就是後面講,世尊也是這麼講,當你能夠證到現正等覺以後,你才有能力去為他人顯現你所要講的法,講完以後,你又不執著,有說等於沒說,做有為法不做有為想,這種阿羅漢證到無為法的,他執著無為,無為、清淨,菩薩做有為法,還是無為、清淨,不把剛剛去為別人說甚麼法,講經說法後,講完了就放下了,隨緣而講,隨緣開示,讓你懂得真正的佛法。

解深密經》中第二品,世尊第一次顯現出勝義諦相,勝義諦相不依賴你的念頭去想,你能學到這樣,隨便講出來,不經由你的思惟,那就是你的自性講出來的,雖然講出來沒有像世尊那樣百分百正確,但是都很可靠,所以如果話一講出來,如果不好的話,糟糕!一定會這樣、會現那樣,因為它已經先知道了,你的自性已經先知道,所以你順口講出來就是這樣。我們是一、兩次有這種力量,世尊是每一句話都這樣。

以前蔡大德在尼泊爾摔一跤,昨天我們還在講,結果順口說出:「你沒三個月沒辦法好。」其實只是膝蓋脫臼而已,去中醫推拿調一下就好,結果卻送到西醫,X光一照,說骨頭裂開了,結果包裹上石膏,就兩個月了沒法行走了,如果當時是看中醫,可能只是把骨頭調整一下就好,也不用三個月,結果因為上了石膏無法行走,最後還是去中醫推拿調整,將脫臼的地方推回去,就可以一跛一跛地走路了。所以有時候話一講出來就那麼嚴重,很多事情,如果是不好的事情,也沒有辦法,就是不好。

所以勝義諦相,你的自性清淨的時候,像佛那樣清淨的時候,甚麼事情不知道?都知道了!從我們舉的小例子來說,我們就可以知道世尊的功夫有多高?我們不可能想像的,我們只是人,祂是全宇宙之間的所有世界,裏面的人、裡面的世界甚麼全部都知道,不必思惟,我們可以推想這勝義諦相到底是多麼殊勝!我們在學習不執著、不執著,要解脫、要解脫,到佛的境界,它還是一樣,勝義諦相還是有三不等,阿羅漢,剛剛講的達臘婆,或是證到阿羅漢,或是菩薩,最高的佛、如來又不一樣,這就是勝義諦相。

解深密經》開頭,開宗明義就是在講勝義諦相是甚麼,現等正覺,不經過你的思惟,不經過你的思想的,所現出來的那個法,面對因緣起的法的那個相,你能夠不執著它,你就已經得到了勝義諦相。所以你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等覺,你就是要學習勝義諦相,你得到了勝義諦相,不加以思惟,能夠嘴巴講就講,心念起就起,很自在的,這樣的話,你也等於是證到了正等正覺,得到正等正覺的人,你就有能力去對大家講經說法,講了一大堆,說我沒有講經說法,都不會罣礙的。

這是第一段,世尊才回答祂,這一段很重要,起碼概括了《解深密經》勝義諦相的整個概念,跟兩位菩薩對話一樣的,這一句經典,下一次再來解釋祂們怎麼講。 

2009.06.10.講於 法爾禪修中心)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