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試解《解深密經》的奧祕(2-49)
             
勝義諦相品第二
          (本篇文章為祥比丘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勝義諦相品()

【世尊!我於爾時竊作是念如來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於如是超過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諦相亦有通達作證可得。說是語已。】

此處正式的提出,如來出現於世,一定是說最高、最殊勝微妙的法,這個法就是勝義諦相」。到現在整段經文才真正提出勝義諦相。雖然我們在前面有講到勝義諦是──做有為不做有為想、做無為不做無為想等等的,不住一切法,這就是勝義諦相,現在有如來親自宣說什麼是勝義諦相。

 

第三陳己所念。謂彼菩薩見諸外道尋思不決,便知勝義超尋思境。便竊作念讚佛希有,由佛出世善方便說,亦有令他作證可得。

第三這裡主陳祂自己,就是法涌菩薩從他國土來,因為看到七萬七千個外道師徒討論勝義諦相,沒有一個結論,所以順便在世尊要開解《解深密經》的時候,也是要講勝義諦相的道理,所以祂提出來了。

謂彼菩薩見諸外道尋思不決,便知勝義超尋思境。所謂勝義諦相,不能用心來想,不能用你的六識、七識這個心來想,只能用你的八識現那個心、現那個境,又只能了知那個境而不能想。能夠證到勝義諦相的人,就是如來,不然就是大菩薩,衪們第八意識的心量,能夠遍照一切虛空,與一切虛空中世界裡的眾生。既能遍照到,又能不加以思量,這樣才能看得多、見得廣,又不起心動念。這跟我們修勝義諦相很有關係。我們為什麼要修《金剛經》?《金剛經》告訴你實相觀、中道觀,不執一切法,先決條件要斷我執、斷法執、離四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在培養我們這種勝義諦相基本功夫,知道勝義諦是超越尋思境。

便竊作念讚佛希有,法涌菩薩祂自己私底下真的讚嘆如來:真的是希有!所以如果你慢慢修到佛法的高境界,你會像法涌菩薩一樣,常在心裡讚嘆諸佛如來的稀有。為什麼希有?因為衪什麼都懂、都知道,神通無量、智慧無量。你能夠看到一點點蜘絲馬跡嗎?何況要能全懂!法涌菩薩已能夠來來去去各個國土,當然是大菩薩,但祂自己還是讚嘆佛是稀有的。你如果心裡常常冒起這個心:「諸佛如來真的是非常殊勝、非常讓人感佩」,那你就差不多學到真正的佛法。如果你心裡常對著佛想:「我也是佛,也是跟你一樣!」那你這種三腳貓的功夫,並未真正體會到佛的境界,所以才會這樣自大,自己稱佛、稱活佛,這個佛不是我們在講的如來佛。你說覺者,佛是覺悟的人,你若是覺悟的人,所做、所講,應該都是非常合乎佛教所講的道理,如果不是的話,你這個佛不是真正的佛。

由佛出世善方便說,這勝義諦相是不能說,但是有佛出現,衪一定要方便說這種至高無上的法,尤其到後面就一定要說這個法,大家一路學習上來才會知道,佛最終只有講一乘,衪不講五乘、三乘、菩薩乘,只講一乘佛法。前面過程之間是方便說,就像學校裡面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樣的。所以我們了解,佛的目標,就是在講一乘佛法,勝義諦相就是一乘佛法的一個標竿,大家都要學的。有的出家師父,他說是要修聲聞乘,當生能夠悟涅槃、解脫;但最後不管入滅以後一萬劫、二萬劫後,還是要發菩提心,還是要學這種大乘法。有的證到須陀洹比丘也可以轉,有的證到斯陀洹、阿那含也可以轉,阿羅漢當然更可以轉,這轉成菩薩道,可以稱為菩薩摩訶薩。

所以,這經典裡面也有講,雖然聲聞乘跟菩薩乘好像分得很嚴謹,但這二個之間的心態一改變的話,比丘就可以成為菩薩。觀念改了,馬上可以修習勝義諦相,不再去執著一切相。這法涌菩薩,當然知道世尊要講《解深密經》。所以,佛出現於世,一定要善方便,也要令其他的人一定可以證得勝義諦相。這一段開頭才正式的出現「勝義諦相」。前面講的是方便,二個菩薩在問:「有為法、無為法,菩薩要學不要守住空寂?」因為要講經說法,又不要把講經說法當有為法,要學這種心,那這樣跟你的修證好像不能夠圓融。尤其學空觀的,就一定要住在空、無相非常自在的境界,菩薩進一步的就是玩法玩得非常痛快,但也不執著有什麼法可玩,這是更高一段的修行。

    凡夫之人常取五蘊,此五蘊總名為苦,大論裡說,愚夫於此五取蘊中起二十句薩迦耶見。五句見我,餘十五句見我所,是名迷苦薩迦耶見。即用如是薩迦耶見以為依止,於五取蘊見我斷常,故邊執見亦迷於苦。

若就薩迦耶見satkāya-drsti分別緣於五蘊而論,則可以下列二十句以表之,即:先以色蘊而言,可分為四句:

第一句為「色即是我,如主」;

第二句為「我有色,如瓔珞」;

第三句為「色即是我所,如僮僕」;

第四句為「我在色中,如器」。

又如受蘊而言,又可分為四句,第一句為「受即是我,如主」;

第二句為「我有受,如瓔珞」;

第三句為「受即是我所,如僮僕」;

第四句為「受在我中,如器」。

準此而言,想、行、識三蘊亦各有如上之四句,總成二十句。

若就薩迦耶見satkāya-drsti分別緣於五蘊而論,有身見,身就是由五蘊來表現,那色身就是色法,受想行識就是心法。所以,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分為色法跟心法。修小乘的人,難免會執著一個有身,外道更是執著有身。那你修小乘的人,把有身見突破了,就變成空,聲聞乘們回過來執著偏空,所以就變成執著沒有一個身見。執著身見也是執著,執著沒有身見也是執著。那菩薩怎麼看待五蘊?五蘊是假合,懂了以後就利用這五蘊身來行菩薩道,這是知見上更進一層的突破,所以,勝義諦相也是這樣。

    薩迦耶見,可以用下列二十句表示。先以「色蘊」而言,可分為四句。

第一句為「色即是我,如主」。

色指我們這個肉體。色即是我,大家都這麼認為,難免都會這樣想。就算你說:「這個肉體不是我」,但你生病的時候,覺得它影響到你,當然這個身體就是「我」了。如主,好像屋中主人一樣,所以這個色身就是我,當然你會覺得這色身實是我。

但修行後是會慢慢覺得說,那個只是一個假的身體,雖然它是你在用,但變成像是一個房子一樣,像你的家屋,你頂著你家在移動而已。所以,身體就是我的家,我的家能夠說是我嗎?當然不可能講「我的家」是我。「我的」有一個「的」,這個「的」是「所有格」,表示不是真的我。然後,你慢慢會覺得,這個肉體雖然不是我,但你要用它,你要好好的保養、使用它,你到後來就會有這麼二段的思維。

不是說──這個色身不是我,我不要管它;不要管它,你就病懨懨的,要行菩薩道也不行,要工作也不行。如果不好好保養它,甚至還得到惡性病,那多划不來!我們意念上能夠真的認知「它不是我」最好,一般人都把這個色身當做是我,希望你們都能夠修證到我懂了,那身體不是我,連那個內心起滅起滅的心念都不是我。所以這個肉體怎麼會是我?也不是主人。但是我可以操控它,維他命讓它吃得夠,身體運轉得很好,偶而來使用它。所以,大家都說自己是有「所有權」來使用它,但沒有辦法擁有它,因為它不是你的,是假的。

但是,一般外道會認為這個身是我;這個身是我,你可能可以看破。如果說還有一個「神我身」,連阿羅漢都還看不破。阿羅漢認定──我沒有一個肉身,但我有一個神我身」,裡面還有另一個個體,這是有形相的,所以,有的修到世間禪或者阿羅漢,他還是有一個身可以出去、回來,這個就是「神我身」,你要死亡的時候,這黑、白無常來抓你,不是抓你這個肉體,是抓你這個「神我身」,這個「神我身」被抓去了,你當然就死掉了,那個等於是我們真正控制身體的一個執著的身,我們佛教稱為「神我身」。

如果,沒有這個身的,只有一個心,那個是識神。連色界天的天神、阿羅漢他們都還有身,阿羅漢是屬於色界天再往上的五淨居天而已。識神,它只有一個心識,他沒有身,沒有神我身,所以,這種無「神我身」的人,就是無色界天或者登地菩薩。登地菩薩一定要開悟,開悟以後你「神我身」就沒有了,只有一個識神,這樣才是真正的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再修佛法的話,能使心不動的話,他就可以進入虛空。佛,當然是最圓滿的,大圓滿的涅槃,法身遍佈虛空界;再來是大菩薩,也可入住虛空;小菩薩也是可以進入虛空,但是,他微習還是在、心意念還是有,所以不能像諸佛菩薩那麼完全清淨遍入虛空界。你有微習就蓋住你的空性,不能遍滿虛空,與整個虛空同體。

虛空到底多大、顯現多大?這都是相對。大菩薩他們也是一樣,心僅有一點點的不清淨,所以,他們幾乎可以盡虛空、遍法界,都可以到,而佛是跟虛空都沒有分別的。講到色即是我,是我們一般人的觀念、外道的觀念,我們佛法是這裡講的這樣子,大家要了解。

第二句為「我有色,如瓔珞」。

因為你有我,我,就要顯現出有我的樣子,所以,就用這個色身來代表,我有色這種觀念已根深柢固時,難免就把身體當做如瓔珞一樣,我就會非常喜愛它。就是你身體上面掛著很多珠珠寶寶的,因為你有身如瓔珞,要莊嚴它,所以就喜歡瓔珞、珠寶,好像你有此色身,所以你注重本身的色身如珠寶瓔珞以外,還會重視外面的物質形象。

第三句為「色即是我所,如僮僕」。

有色,接著下來就有我,有我,接著下來就有我所,即是喜怒哀樂。喜怒哀樂就是所,心所。一個人對寶貝會起堅持愛著,如此就是見貪所現,是因貪而迷入於苦中。這時我從心裡所產生的貪愛之心所,就會像自己的僮僕一樣,平時您是驅使僮僕的,現在因為貪愛此色身不放,反過來您會受此色身如僮僕般驅使著你。我可要買好吃得、好穿的、好用的,好什麼的來服侍它(色身),所以有色身見,就會像是僮僕一樣的了。若於異於己意,引發我所起見執,心若是懷有違損己意即是迷苦生瞋恚。

其他受想行識這四蘊就是心與所,色是色法,心是心法。這五蘊有色受想行識等五,心有八個心王,另有無量的心所。五位百法中的心所(心所有法),共五十一種,包括:

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

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四不定法(悔、睡眠、尋、伺)、

十一善法(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六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

二十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加上八種心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加上末那識、阿賴耶識),如此共計有五十九種。

此外還有十一種色法(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

二十四種心不相應法(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再加上六種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滅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八種心王,加上二十四不相應法,共有三十二種,百法這三十二種以外的六十八種,裡面大概都在講心所。心所裡面又有六無為法,這個心所,代表有空性也有不空的一面。

反正就是你心裡面的問題,若會產生種種的好的就執著,不好的就煩惱,等於您是它(身體)的僮僕,它可以驅使你。你可以叫你的僕人去做什麼,因為你的心不淨,它(身體)可以叫你如僕人去做什麼好事、壞事,像驅使僮僕一樣,所以,此色即是我所,如僮僕。

第四句為「我在色中,如器」。

有色身之見時,那色身裡面就是有一個我,就像器具一樣,裡頭中有我。你把器具當做我,器具裡面容納水、容納什麼東西。這些衪是在譬喻說:佛法在講五蘊的話,就離不開我有色」、「色即是我」、「色即是我所」、「我在色中這四句,(其他的後面暫時不要去管它)。

然後再取代另外受想行識也是這麼講,受即是我」、「我有受」、「受即是我所」、「我在受中,如器」,這樣取代法,就變成每一蘊有四句,五蘊身就變成二十句。

這麼去思維。在佛法修行上,連這些都不必去想;但如果你搞不懂的話,你就要這麼去思維。聲聞、緣覺乘的人,會善於去思維,他不把道理搞懂的話,他就解脫不出來;大乘佛法的菩薩,他都不去想,反正放下一切法,就是真的佛就現了,就這麼簡單的在修行。有一些人你跟他講放下一切法,他做不到,做不到就去想,誰在執著?最執著的是什麼?這麼一層層想,突然間就悟了,色等五蘊非我,因無常故!

我以前告訴你們,有一位網友他身體打開束縛了,自己在思維或者菩薩在引導他思維:「什麼是我?我是什麼?」一直想,想到最後,突然冒出一句「一點點的無明就是我」,有一點無明就是我。如果你一點無明起,你就在裡面;如果沒有一個無明念起,哪裡有一個我?沒有我!這樣他就悟道了,他悟到此事的時候,整個身體即發麻,有正法菩薩在護持的時候,會讓你去思維真正比較重要的一點,不會讓你去胡思亂想。你到這個境界了,要點破你對的執著,你自己想,你喜歡這樣、不喜歡那樣,表示喜歡中有我,不喜歡中也有我,那你不是離不開這薩迦耶邪見,永遠離不開。所以,你要客觀的學勝義諦相,就是什麼都放下、放下。

我所,變成二十句所取代。準此而言,想、行、識三蘊亦各有如上之四句,總成二十句。

 

在翻譯名義大集(Mahā vyutpattivi+utpad+tivyutpad+tivyutpattiutpad有起動、產出之意)中,載有此二十句薩迦耶見之梵名。《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七。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諸經中,佛說有二十句薩迦耶見。尊者舍利子,於池喻經中,雖略分別此二十句薩迦耶見,而皆未說幾是我見、幾我所見。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譬喻者,作如是說:薩迦耶見無實所緣,彼作是言,薩迦耶見計我我所,於勝義中無我我所。如人見繩謂是蛇,見杌謂是人等,此亦如是故無所緣。為止彼執,顯示此見實有所緣,故作斯論。

在《翻譯名義大集Mahā vyutpattivi+utpad+tivyutpad+tivyutpattiutpad有起動、產出之意)中。在翻譯的時候,要有一些名詞,把這些名詞收集在一起,專門讓人家要翻譯時用的,這一部集裡,載有此二十句薩迦耶見之梵名。《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七,在講這個納息,納息(梵語 varga,即品、篇、章、部、類),就是品的意思。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七,談到薩迦耶見,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哪一些是我所見、被我所見等等的,很多說法。這邊只是提出讓你了解,剛剛所講的是從哪裡來的。

乃至廣說,裡面一談到《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就有無量無邊的多。你要有智慧,就要去看這個論。看經、律、論。經典是很簡捷,裡面當然也有廣論、長句或者偈語,也是很多,但其實都是在講名相。你要懂得名相,你就要去看論,所以,經律論,經律論都懂的,那是三藏法師。一般我們修行都是從論開始,不是講律,是你守律、守戒律,能夠講律,講戒律的人,是須陀含以上的,你說法師就可以講戒律?有的剛出家不久的,有的修得不怎麼樣,一定要到一個程度。所以,大部份能夠講律的,這個律是怎麼來的?釋迦牟尼佛故意去建立幾條法則,讓大家去守的嗎?當不是!是因為有人不守規定,才建立一些戒律大家來遵守,不然這僧團那麼多人,像我們才幾個,有時候,還搞得亂十八糟的。

跟世尊在一起的,最少的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不管怎麼樣都跟世尊在一起,這是因為過去因緣很深,其他的菩薩、其他的這些等等的,都是幾萬、千萬這麼多人,主要是這個僧團。僧團有這六惡比丘,我們說五比丘那是第一批聽到正法的,六惡比丘就是專門搗蛋。釋迦牟尼佛對於這些人,發生什麼問題,就制訂一條戒律,所以,每條戒律都有因,你要去看這個律藏,當然我們不能隨便看,你看了也煩惱,起心動念都是錯,你看那麼多做什麼?你不要知道,不要知道,你犯了戒,還心安點,不然,知道了心就不安。

譬如我說「聽咒」,使障礙馬上化解,誰知道你聽了一半,你躺在床上聽!結果,你說︰「老師你少講一步?怎麼你有效,我無效?」原來你是躺著在聽的。你要化解困難,當然是衣服穿好,坐在淨房、客廳或者佛堂,在那裡打坐或者坐好,在那裡聽。那一些東西、什麼的,當然馬上跑光光的!怎麼會無效?我想奇怪?原來是你自己躺著聽!你要誰來幫你?你的威儀都沒有了,自己沒有恭敬心,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你看出家師父,你看他每一次上佛堂做功課,都穿了一大堆,為什麼?因為他受戒講的就是這些,這裡只要有人做功課,他就不敢睡覺、躺下去。

所以,像你這樣,你看《梵網經》律典的話,居士是沒有辦法生活的,是出家人的戒,這樣也有毛病,那樣也犯戒,為什麼?因為你要成阿羅漢,阿羅漢這個心要管得很緊,你當生要成阿羅漢,是這麼戒律守好,就成阿羅漢,你哪有什麼貪瞋癡慢疑邪見,沒有!都掃得光光的,因為你這律儀嚴謹。這六惡比丘,你有興趣去看看這六惡比丘是誰?裡面有一個是世尊還沒出家前幫他牽馬的,心地也很不好,後來當然是成就阿羅漢,裡面還有一位跟五比丘名字相像的阿說迦(Aśvaka),在說法身緣起偈那個,同樣的名字,但不是他,是另外一個,總共有這六個。

世尊在僧團裡面,哪個人發生什麼問題,衪就開始制訂一個戒律,所以,戒律是這麼來的。會講戒律的人,一定是德高望眾、守戒嚴謹這些人,跟你授戒;你去受戒,照道理,得戒師、羯摩師等等的都是大位者,來跟你做見證,這是表面上的,你去受正式的戒,十方諸佛菩薩會蒞臨。你們去受方便戒,我最不喜歡去受方便戒,你要嘛就好好去受個戒,不要去受方便戒。某些道場為了滿足每個人,只要沾到邊就好。你來受戒,本來五天五戒,也有二天,甚或一天就受完的,你要來就好了,受了戒,也沒有點戒疤,也沒有怎麼樣,這不是說方便,這對佛法講起來就是沒落,方便就代表没落、道德水準没落。

我鼓勵你們要受戒,去找那個比較傳統的,都是較小規模的寺廟,為什麼?因為小寺廟廟也有這些真正的佛、真正的這些偉大的聖人,為什麼,小寺廟不在人多,如果人多都可以成佛,那佛法也太簡單了,所以,小寺廟要求的人、要求的戒律就嚴謹;所謂,小寺廟不是說很小,只是,沒有上幾千人,幾百人是有,你一來就幾千人、幾萬人,你看那麼多人來受戒,那個水準會高嗎?反正,就方便各位,反正,你上班也沒時間,你能來就好了。所以你方便受戒,你就常常方便破戒!沒有很嚴謹。守戒不嚴謹,你要成阿羅漢就沒辦法。你要修心,修心不亂就做不到,你如果非常嚴謹,那一定就能夠成就,有的人嚴謹,但心沒有到那種定力、智慧,反而變成禁戒取見,搞得神經兮兮的,這樣也不好。所以,你要當菩薩或者阿羅漢,這個要先搞清楚。

講這段的意思,你如果要今生成就阿羅漢道,你就好好去受戒,出家去受具足戒,好好閉關自修。如果你說我不出家,我想發菩提心,要修菩薩道,所以,比丘他證到斯陀洹,世尊講菩薩摩訶薩就是須陀洹,菩薩摩訶薩就是斯陀洹,菩薩摩訶薩就是阿那含,菩薩摩訶薩就是阿羅漢,為什麼這麼講呢?四果聲聞乘人,只是一個過度時期,因為程度不夠,所以佛講《阿含經》讓人去修身養性,但,這不是佛最後要教你的,最後教你一定要把你送到菩薩道這條路來,所以,一直慢慢帶帶帶,帶到五十年衪講經說法之間,講到後面都在講大乘佛法。所以,才有階段性的教化,才有三乘說,再大一點的五乘說,五乘包括人天乘,這不是佛的本意。佛的本意只有講一乘佛法,也就說要講勝義諦相。

大家每個人都要讀到《解深密經》,讀《解深密經》之前要讀《金剛經》、《般若經》,當然最後要讀《涅槃經》、《法華經》、《華嚴經》這是都在用神通變化度眾生的,這已經很高深了,有很多人喜歡讀,但是,你又都做不到,你說華嚴宗很好,你又做不到,光《華嚴》四十二個字母,你只要好好修的話,什麼神通都來了。我們這到目前只有一個人有認真專心好好在修,他也還沒有正修,還在前加行的觀字,正修這四十二個字母,每一段分二十一個字母,要分二段、三段、四段分別修的。

這個《華嚴經》、《法華經》也好,《涅槃經》,這些都是已經是最後最後的,最後最後都提到什麼?《法華經》當然沒有真正提到悉曇梵字,《華嚴經》是提很多,但是,講得講的更高深,「萬法唯心造」,起心動念你怎麼想,他要怎麼成就,那個更高深,所以,《法華經》不是一般人看的;《普門品》三十二相,三十二相還是從三十二字母出來的,你會三十二悉曇字母你就可以修證三十二相,所以到最後你們要有一個概念,諸佛菩薩是不見了,衪隠藏在悉曇字母裡面。

你要真正看佛菩薩,沒有!要看有形有相的佛菩薩,就要進入悉曇,認識衪的字母;老子、莊子他們埋藏在虛空,在講空;聲聞、阿羅漢他們住在涅槃;菩薩示現人間當菩薩,六道當中當菩薩。你要認識真的佛,就要從悉曇字母裡面去認知,經典上這麼講的,諸大菩薩、佛埋藏在字門裡面,字門不是講漢字,是講悉曇的字,我們所謂的悉曇體的字。這個字門不是只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而已,是全虛空世界都是這個體,到最後慢慢的改來改去,愈來愈簡化,所以,最後慢慢才有變體的出現。

「律」修行,不管你出家或者在家,都是第一關要修行的,「經」你要深入才有智慧,只懂「經」不懂「論」,那你智慧有限,道理懂,你修不修行用的到,但,你要講給別人聽,不知道!不知道,怎麼當菩薩?所以,到最後,修行當然有層次、境界、先後。你要先修到空,所以你對這些名相,覺得很煩很煩、不要不要,只要守住心就好:慢慢,你證到空以後,你就可以接收到所有的名相。你記不起來,你慢慢要記,當然現在記也有營養上的問題,也有氣的問題,如果你氣很旺的話,你當然記不起來,壓住你腦筋不想。你要有智慧、辯才,這些氣要慢慢退掉,退掉。氣旺然後退失,一方面才死得了,不然你死不了,二方面智慧才會開顯,不然你記也記不來、講也講不來。

你光是會唸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簡單!但學佛不是只有這樣,學佛你要學智慧。學智慧,我們學那麼多的名相,比較常見的你記得,如果再出現新的或者哪個名相怎麼講,這在《大毘婆沙論》、《大智度》裡面都有講,演繹《般若經》,不然有一些名相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這個是可遇不可求,不是說我要從《大毘婆沙論》裡面進去,進去你也讀得半懂不懂,因為你在修行過程都沒有悟到什麼東西,光這些名相,你怎麼有可能去了解它?

如果你走過修行路,然後再來看這些名相,也記得起來,也可以開顯你的智慧,以後也可以講給別人聽。這些到「論」就可以降伏每個人提出來的問題,講了就可以讓他嘴巴閉起來,原來這樣、原來那樣,不是抬槓,如果抬槓,那個外道半調子著魔的,你不必跟他談;真正佛弟子,他信服你!你講他聽得進去,那是正規的佛弟子。有的跟本就是抬槓的外道,執著他為對。

問何故作此論?為什麼要做這個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契經是佛講的,但佛不可能像教小學生一樣跟你講九九乘法表,講一乘一等於一等等的怎麼算,衪只是提一個九九乘法,所以《般若經》裡面告訴你五蘊、六根、六塵、六觸、十二入、十八界、二十空,為什麼?因為已經從小學跟你講道理,講到大學的程度,不必再講小學的道理,只要提一個小學的名相你就懂,道理就是這樣子。

那有的人是沒有從小學這麼讀上來,要怎麼辦呢?或者是看到不懂時,要怎麼辦呢?只有靠這些「論」來跟你講,不然你怎麼知道初禪境界怎麼樣,二禪境界怎麼樣呢!沒看過的人不懂,有經過初禪、二禪,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講不出道理,你看了經典就知道,原來就是那個樣子就是這樣,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就清楚了!為什麼?因為你實際有這些功夫,但理論不懂,等到看到這些論,《大智論》也有講初禪、二禪、四空處定的境界,你搞懂了,實證功夫互相印證的結果,你才能夠講的更傳神給別人知道,所以,衪說作此論是為欲分別契經的緣故。

謂諸經中,佛說有二十句薩迦耶見。尊者舍利子(舍利佛),於池喻經中,雖略分別此二十句薩迦耶見,而皆未說幾是我、見幾我所見(指二十句)。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沒有講到的在論說裡面說,現在在談薩迦耶邪見。

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譬喻者(指《池喻經》),作如是說:薩迦耶見無實所緣。有身見,沒有實際的東西可以來讓你緣,我們說一切法的緣起,都有他的對象。有身見,這種色受想行識五蘊身之見,沒有一個緣起法讓你實際去緣,都是虛幻緣虛幻的法。有的人說:「這些都是假的,這個道理我還沒有思維出來。」你說:「我的眼睛明明看到有,你怎麼說沒有?」眼睛看到的,如果眼睛爆掉了,它也可以看到,所以怎麼說你眼睛看到是真的呢?不見得是真的!所以,有天眼通的人,他沒有眼睛也可以看到,眼睛看到不見得是真。那你看到的外境,你所緣,如果實際是一個東西或者人,其實那是假合而成。你這樣分析的話,也沒有一個實際是可以給你緣的。所以,我們一般人都是生活在這種錯亂的世界裡面,才會搞得這麼心慌意亂,隨緣在輪迴。

講這些,第一個是要破除你的身見,才有辦法去講「勝義諦相」,如果不講第一關「勝義諦相」,為什麼先提出薩迦耶見?因為你最執著有這個身,你個念頭還可以想想,這個念頭是假的,也許你可以想是假的,因為你要拿也拿不出來,你不想它就沒有,有時候你可以想它是假的。你這個身體你要看破它,是不簡單!彼作是言,薩迦耶見計我、我所,有身見的人他一定說有一個我,跟我所現種種的受想行識這些心,我所就是受想行識等等的法。但是,在勝義諦中不可能講有我,也不能講我受、我想、我行、我識,這都沒有,在勝義諦相的學習上要這麼觀。

如人「見繩謂是蛇」,你看到影像裡面出現一個影像,那個影像真的是蛇,你就說是蛇,這還有話講,以現實社會中你看到一條繩子,如果燈光比較暗,你看一下你以為是蛇,我們心裡面那個虛幻不實在的影像,本來是假的,為什麼是假?哪裡有蛇?沒有蛇,為什麼我腦筋裡面出現有蛇的影像?那是你過去世哪一個時間看到的所留下的影像,留下來的影像,你可以當真嗎?它是蛇嗎?它只是一個影像,怎麼會是蛇?我們一直在輪迴就是這樣子。

「見杌謂是人」等,見到一棵杌樹(只有主幹而沒有旁枝的樹)以為是人,或把一個稻草人看成是人。像一般路上有工程在進行時,不能請一個人拿兩支旗子在那裡搖,就做一個假人擺在那裡,你不仔細看還以為真的人在指揮,靠近一看,原來是是假的。或者在三义路口擺一個木頭做的指揮,你猛一看像有警察在那指揮,都是假的。這種假的你還可以理解,我們人最糟糕的是──你腦筋裡面所現的影像你都當真!現好的,你可能就不會掛礙;現不好的,你就非常擔心:這是代表什麼?或是夢境夢到不好的,你就很掛礙:這是真的嗎?這真的會這樣嗎?所以,我們修行人,看到什麼,都代表「我所」所現的相,都不要當真,連這個「我」都是假的,何況是你的心?

所以,衪說在勝義諦中,沒有我、也沒有我所。它會不會現?會現有我的樣子,會現你的心念、影像,你過去所看的種種都會現,但不能因為這樣就說你有,只是要你不要去分別它是真是假的而已。如果真的都不去感覺有、沒有,那你跟石頭一樣,我們說修佛法這樣不好,會偏空、會變得傻傻的。是有解脫的知見,但要叫你講,你講不出所以然。所以阿羅漢的人,他沒有辦法講道理,就是這樣,他沒有學到智慧;菩薩雖然沒有阿羅漢那種定力、那種解脫的能力,但他累刼這麼修,熏、熏、熏,他嘴巴會講,講給別人聽,讓人信服、去做,到最後他成佛的時候,他當然有超過阿羅漢的境界,八地菩薩就超過,定力跟阿羅漢相當,智慧當然是阿羅漢所不能比。

有的人光修唸佛證到阿羅漢,自己非常的威儀、莊嚴,心柔和、什麼都好,但你要他講道理,他講不出,最後只有叫你唸佛!唸佛!所以,要他講道理,沒辦法,講不出道理。所以世尊講無聞比丘,沒有去聽經聞法,沒有增加你的智慧,你要講講不出道理,但你的心性那麼柔軟、那麼沒有掛礙,叫別人這麼做,我唸佛成就的,那你就唸佛,如果我是南傳打坐的,每天坐二十四小時,我坐三個月證到阿羅漢果的,那就叫你學南傳打坐,一坐三個月不要起來,只能講這樣,他沒有辦法講過程之間,有什麼現象。

這些論說,到你已經能夠接受論說的時候,你這已經有菩薩種性,開始可以接受。剛開始還很煩,尤其是修禪宗的人,要他背幾個字都很困難,還要看仔細看《唯識論》?真的受不了!但這是過程,不是究竟。我們美國有位同學,他也是在學空,我問他要不要來學梵語、什麼的,他說不行,現在什麼都不想學,不想學!了解了解了,因為還在「空空空」,你不能塞東西給他;等到他心定了,了解解脫的樣子,什麼事都沒掛礙了,那個時候就會回「有」。所以這是過程,你要經過這條路。你要勉強哪個人要怎樣、不怎樣,不行!愛講話、愛動腦筋的,你就要他把腦筋打死,只有讓他學空空空;如果平常已經很乖順,不起心動念的,已經解脫的,什麼都不掛礙的,那你不讓他學智慧,怎麼行?那時候就轉向了。每個人過程要懂,他到哪個境界你也要知道,然後,隨緣去操作。

此亦如是故無所緣,不管看到蛇、物,說是蛇、人等等,都沒有真正可以去緣的。為止彼執,為了防止他的執著,所以,顯示此見實有所緣,故作斯論。方便說,你要解釋的讓大家清楚,如果你有神通力的話,你可以看到過去世八萬劫裡面所做的大大小小的好壞事,那你一定很害怕。

世尊過去世養了五百隻鶴,這五百隻鶴又跟衪學,當生就證到阿羅漢,這五百阿羅漢,世尊從小學《阿含經》就開始教導,慢慢帶到《方等經》,還沒講到《般若經》,他們已經證到阿那含,阿那含的境界就有五神通。所以,五神通觀過去自己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合和僧,這五大重罪、無間地獄罪都犯了。每個人都非常害怕,為什麼?還不了解這些都是虛幻不實在的,因為有神通,看過去都當真。所以,會算命的人都是這樣,不是他算不準,他用神通看到過去因緣,會產生現在什麼現象,那是果報。所以,每個人都害怕。

勝義諦相就在告訴你,這些都是不實在的,你不要去執著。空,也是在訓練你這些能力,空是比較絶對的,反正我就看你沒有。所以,五百個比丘就去找釋迦牟尼佛,去問:「為什麼你教我們到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修到這個境界,為什麼我們還放不下?」衪還沒有講到那裡,帶帶帶,帶到他們可以認真打坐、可以修五神通,但還沒有到解脫的境界,現在機會到了。所以衪就用神通力,叫住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就起來了,手裡拿著一隻智慧寶劍,衪以佛的威力加持,就走向佛,走向佛要幹什麼?要殺佛!你說剛剛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合和僧,我現在殺佛給你們看,就表演了,一直逼進去,比著要殺,快到世尊那邊的時候,世尊就說:「止!止!止!」,表演到這裡,世尊就對著五百比丘說,你們看到了嗎?剛剛文殊師利犯上,要殺佛,對不對?對!現在過去了二十秒、三十秒,現在還在嗎?不在了!過去的影像、經過的事情,還在嗎?

當然在!凡走過必留痕跡,但是,是在還是不在?這些問題來了,過去沒有學空觀,沒有懂佛教道理的人,當然認為都在啊!因為我過去做的事情一定會有因果,都在那裡,以後會再現。到最後世尊跟五百比丘講,如果在的話,你剛剛那個念頭拿出來給我看,拿不出來!只是一個影像,怎麼拿?拿不出來,表示不在了,所以,你過去的記憶力就像這樣,你累劫所跟人家的恩恩怨怨、打打殺殺或者什麼,這些是不是留下來的影像?像電影拍完,人也都解散了,留下來的膠片,是真的、假的?如果早一點的人,都死掉了,留下影像,這些膠片就像你留下來腦筋的東西,那這個可以當真嗎?

所以,佛法都在講這個,所有心裡面留下來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它會現,現你就看著他,不要當真就好了。我們修行就在練這些功夫。有的人為什麼會當真,有的人為什麼不當真。當真的人,隔天一定會跟你講:「我昨天作了一個夢,這個夢怎麼樣怎麼樣,記得清清楚楚。」為什麼?他放不開!有的人知道了,他不講,當下知道是什麼現象,當下他不講,為什麼?因為他有勝義諦相,他知道那個境,但他不講、不執著,這是徹底了解佛法的菩薩。這跟你的心有關,如果修行離開心,光講氣、講產生什麼神變,那跟你的解脫有什麼關係?一點關係都沒有!那問題是──你如何看破你潛意識裡面那些留下的影像?你沒有掃到沒關係,掃到它就現。

像你們在座的,有一些現過去世什麼因緣,有的還沒現,都是有因緣的,早現晚現,因緣還沒到還沒現。所以,這些腦筋所現的,就像繩子、稻草人一樣,過去世真的有那個人、蛇,現在變成繩子、稻草人,你還當真嗎?不能當真,所以,你今生所做的,就是有犯戒,你要當菩薩,你也要能夠心安就好。我剛講的,菩薩摩訶薩就是須陀洹,須陀洹在戒律不戒律之間已經慢慢都看破,不執著,當然不能讓這些要修阿羅漢的人知道,知道了他不認同。這些都是經典裡面講的,《阿含經》裡面也有這樣講。

為什麼呢?釋迦牟尼佛怕這些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他們執著那種解脫的果位,所以,鼓勵你們是菩薩、大菩薩,大菩薩有大菩薩的做法,觀念就要突破,怎麼突破?就是你現在你學的《解深密經》這種知見,不是說你過去的因果沒有,有!但,你怎麼看待它、不受它左右?要怎麼不受它左右?你要心安。殺人放火你都幹過,沒有錯,如果對方他來找你,你就去還債,但他根本都沒來找你,你就已經嚇得屁滾尿流,這五百比丘不是這樣子嗎!觀照八萬劫過去所做的這五無間罪,一定下地獄的,但來找你算帳了沒有?還沒有!為什麼?你累劫修、累劫修,都沒有一次掉到地獄去。

「過去」那是一個幻象,所以,佛法妙就妙在這裡。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就在告訴你──這個心、五蘊都是假的、和合因緣的,不能當真。這樣講很簡單,那你做得到、做不到?你就要去練。《金剛經》也叫你們去練。每次講《金剛經》,我都要駡你們?其實是在講你們心裡面有什麼病,你要改、要改!改,我講了千萬遍,你們聽不到一遍。這幾天你們休假(端午節連續假期),我們還在講佛法,為什麼?因為你從來就不改。所以,我們休假的時間,跟你講要改要改,你偏說:「我就不想改,我就氣這個人,我氣這個人就氣到底」,那就是你放不開。

佛法說放下就放下,就這麼簡單,為什麼你放不下?習氣毛病就這樣,智慧就差那麼一點,世間法裡面講得也很清楚,退一步海濶天空,這個不是在講佛法嗎!就是你不退、永遠要抓住,抓住習氣毛病就沒辦法解脫,業緣跟人家的恩怨或者過去跟人家造什麼殺業,你學大乘菩薩法就要這樣去觀,不是這樣就沒有果報,有!但,老的時候你的心已經自在了,就會坦然面對。他讓你生病你就甘願生病,因為上一世殺他或者殺不了你、糾纏著你,你也認了,要心平氣和去承受,這樣你會覺得非常的甘願,對不對!

你懂得因果的話,你過去殺了人,人家現在要來殺你,就是因為你有佛菩薩保護著你,殺不死,殺不死你總是要病,病也要病得心甘情願,所以,勝義諦相不是否定因果。剛才講了半天,不是沒有因果,因果還是有,但是還沒有來之前,你不要先怕在那裡。因果來的時候,再坦然去承受。何況你要行菩薩道,一心度眾生,障礙來的話,每個人一生之間一定會碰到障礙,尤其是碰到流年不利的那年,是最大障礙。五月份,屬馬的一定是自殘、自刑,沒事找事,都是自己傷害自己,自己製造壓力,還有屬雞的也是一樣,屬兔也是一樣。

為什麼有的會、有的不會?你功夫夠就可以躲過去,功夫不夠就會碰上。不然怎麼會開車自己去撞?為什麼心神不寧?這種流年、虛空之間、宇宙之間的磁能牽出來,就是你的命運。你也懂這些世間法,但佛法不會講這個,為什麼?因為你要勝義諦相、學空觀。所以不能說算命是準,是準也不認同它;若認同它,你還學佛法幹嗎?但,可不是沒那回事,是有啊!等到你功夫練好了,你解脫知見有了,這些都影響你有限。不然人家是怎麼解的脫,人家連生死都可以解脫,何況是這個流年?

我過去都從來就沒有掛礙這些,現在因為要灌頂、要跟眾生要配合他的能力,就要看一看今天日子好不好。行菩薩道就是要這樣,像我家裡的佛堂,當然,我師父很注意這些,他幫我看要怎麼放我就怎麼放。如果一個求解脫的人,怎麼放都好,因為狀況愈多愈好修行,你狀況很多,然後你都很自在,每一個鬼神進來都踹你一下、打你一下,你這個供桌要多、高多低,供桌都沒有什麼吉祥數字,這樣才是真正在修行。但是,你要弄一個道場,就不能這樣隨便,為什麼?因為,來的人是三教九流,不是每個人都是心清淨,所以當然要考慮。你要弄一個道場、寺廟,對於世間法裡面的還是要講究;若你要自修解脫的,隨隨便便佛像隨便擺,擺個心安理得就好了。

這是求知見,所以,佛法會很深嗎?你懂得這些道理以後,因緣當然過去有,所現的相是幻像,你要怎麼看它真或假或者根本無動根衷,這是你的能力。所以,你學佛法要學這樣。《金剛經》跟《解深密經》都是在講後面的道理,所以,很多人你看他功夫不錯,很會講,但講起來都不是佛法,因為他不看《金剛經》、《般若經》,就很喜歡跟人家抬槓。學佛法學到喜歡跟人家枱槓,學什麼佛法?學到那裡去?跟外道一樣!所以,你看一個人的行為,就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學佛法。如果有善因緣,人家點他一下,他會想,那還好;很多人根本都是過去世沒有修好,過去世如果修得好的,今生一樣的,這些知見,一看就懂。

我跟你們講七世薰習,那個陳教授給一個通靈的人看命,跟他說他已經當了七世的醫生了,難怪他學什麼都快。那我不知道我已經幾世學佛法,但我一看就懂。你們學佛法,以前都學過,但是你們如果學得退步了,就是執著愈來愈重,沒有學到真正的佛法,因為薰得不夠。應該是,看一句話,你就懂它真正的精神在那裡。我十幾歲看到《金剛經》那句「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是中央日報副刋的誓返作者寫的一個短編文章,背景就用燈加上那四句偈,我一看就當成修行打坐的標準指標,永遠都不要執著這些聲、相,為什麼?因為過去熏過!

再來就是民國七十幾年去普門寺,有一個聲音告訴我:你要開始講《金剛經》,那時候我是每天誦《金剛經》沒錯,但,《金剛經》是什麼道理還沒搞懂,真的不懂,拖了二十年,從六年前才開始講《金剛經》,愈來愈覺得,原來《金剛經》那麼深,剛開始講到現在的理念又不一樣,愈來愈深入,所以,經典你智慧開顯以後,看了愈來愈廣博,愈要讚嘆諸佛菩薩講出這種非常殊勝,外道沒辦法講出來的道理,所以,五億多年才出現一次,沒來聽《金剛經》的人很可惜,不知道你要多久才能聽到《金剛經》,當然這是因果,因為要供養千萬億佛才能夠來聽、讀《金剛經》。

如果你供養幾個佛,當然也沒有那個因緣,如果沒有因緣,我也要集來,為什麼?我創造因緣。像在美國,一個人怎麼拜?香拿起來,清香一柱化千萬億,供養十方三世諸佛,我的供養就夠了。你就不會用你的心量化,所以這個因緣很重要,有夠資格來聽《金剛經》。你就不會,不會用你的心量化,這個因緣很重要。《金剛經》是很重要的,一切佛是從那部經懂了之後出來的。為什麼要講《般若經》?《金剛經》是裡面的一卷,也是講得最透徹的。今天就講到這裡為止。

2009.06.03.講於法爾)


[ 解深密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